首页范文初中历史知识归纳十篇初中历史知识归纳十篇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6:22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36-02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所以传统的历史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传统的历史课堂也逐渐被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模式所取代。在因教学理念改变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目前历史课上学生能力培养水平还很不乐观。

首先,历史中考分值低,难以引起学生和家长对历史学习的重视。虽然历史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可是其分值大多是40或60分,考试的范围也仅限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所以这门课程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根本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历史不用下功夫学,到初三突击背一下知识点就行了。

其次,传统教学观影响了一部分历史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热情。传统的历史课堂主要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把重难点输入到自己内存里的机器。至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是否实现,都不在课堂教学的考虑范围之内。

再次,历史课没有充足的能力培养成功经验可以参考借鉴。多年来历史一直居于所谓“副科”的位置,学科相关研究也较之于“主科”少得多。很多教育研究者也多愿意把探索的目光聚焦到语数外这样的工具学科上。历史教师想要和主科教师一样,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能力,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在历史学习能力诸多要素中,归纳能力的培?B尤其重要。归纳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能够把众多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以及探求类别内部的特点规律,或者类别之间区别和联系的能力。[1]这种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接受历史的启示、吸收历史的智慧、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是关乎学生终身发展的大事。现阶段学生历史归纳能力水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不知道归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也根本没有认识到归纳能力的重要性;二是还没有形成归纳历史问题的学习习惯;三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归纳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呢?

一、明确内涵,提高学生对归纳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也比小学生强了很多。[2]只有对归纳能力有了相应的认识,学生才能在历史学习中主动运用它,主动接受教师的能力培养训练。因为年级的不同,教师对归纳能力的介绍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初一阶段只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归纳能力即可。教师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为学生演示归纳方法的含义。比如在学习完《“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课之后,教师可以把这两个时期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包括在位皇帝、背景、主要措施、产生效果、历史评价等,这样再让学生识记知识点就会容易很多,待学生感受到这样识记的效果更好以后,再告诉学生这就是归纳能力的作用。

二、培养习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运用归纳能力

学生的能力形成,都会伴随着一定的学习活动。[3]历史归纳能力的形成也和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往历史教学比较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为了给学生更多识记的时间,很多教师都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写下来,然后去背诵记忆,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非常不利。其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契机很多。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不同朝代的建立者、都城、政治措施、经济措施等进行归纳分类;在学习不同朝代文化成就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成就按照天文、历法、科学、书法、文学等方面进行归纳分类。这些伴随着课堂教学进行的归纳能力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归纳能力的作用,还能向他们有效渗透科学的归纳方法。

三、指导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归纳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归纳方法。历史知识相对比较零散,而且内容也比较多,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归纳方法的时候,不能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将归纳进行到底,否则将有可能适得其反。那么有哪些科学的归纳方法可以教给学生呢?

(一)明确归纳主题

初中历史课程涉及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指导学生进行归纳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明确归纳的主题是什么。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要归纳不同朝代的知识点,就要先确定是要归纳这些朝代的政治措施,还是经济措施、文化成就,再或者是这几项都需要归纳。在指导这一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同一个史实确定不同的归纳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多确定几个归纳主题。不同归纳主题侧重点的变化,不仅能让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锻炼,还能让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设置分类标准

在指导学生设置分类标准的时候,要确保分类之间不会有交叉。比如归纳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屈辱篇”“抗争篇”和“探索篇”来进行分类,分别归纳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著名的战役,以及有识之士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不懈斗争这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在这三个分类之外又加了个“辉煌篇”,意在归纳中国近代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但在“探索篇”里也有一些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成就的,两者内容有交叉,所以设置“辉煌篇”就没有必要了。在分类标准的设置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类别可以继续二次分类。比如上述分类中,中国近代的“探索篇”中,还可以分为“封建统治者篇”“民族资产阶级篇”和“无产阶级篇”三类。不过,虽然分类层次越多,对知识归纳也越全面,可是这也会增加学生识记的负担,所以分类需要进行到哪一步,应视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定。

(三)列出归纳提纲

教学生列归纳提纲,是让学生对将要归纳的历史知识进行宏观统筹。归纳提纲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字叙述、图表等都可以。近几年悄悄走进历史课堂的思维导图,就是用图画的方式表述的一种归纳提纲[4]。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死记硬背”历史学习法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地学习历史,是他们最熟悉的学习方法。高一开学不久,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班级的学生“教”我如何上历史课。这些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们初中的老师就是叫我们划课本内容,划完了我们自己背就行了,你也像初中老师那样给我们上课吧。这种历史学习法几乎是整个高中新生在初中都用过的方法,甚至有个学生在关于科任老师授课情况的问卷调查中这么说:历史课他听不懂,如果他一稍微开小差,就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因为历史老师讲课不像初中历史老师那样,一段段地讲。而他们不知道,他们面临的将是比初中要难上百倍的课程。同样的道理,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针对学生存在的这种现象,高一历史老师非常有必要转变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陈规陋习。高一这一学年,历史要会考,除了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考试,在考试之前通过理解分析来掌握历史知识。我认为下面这两种方法对高中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一、联系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通过以下这种方式来学习历史:每章每节通过联系的方法来掌握该章节的基础知识。如:《中国近现代史》两本书(上下册)各章各节怎么联系呢?第一章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章程度更加深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加深,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就起来进行抗争,所以就有了第三章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清政府统治。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特点,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外的先进人物又认识到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或制度还都不行,中国必须要从思想文化上进行改变。所以就有了第五章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新文化运动就开展起来。思想得到改变了,全国人民思想觉悟也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最高境界。就有了第六章全国人民都起来参与的国民大革命运动,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转折点。但由于、等发动的反革命,中国共产党遭到重创,在大革命失败中也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开展武装斗争来反抗的屠杀。国共就进入了十年对峙阶段。也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第一章。由于日本侵略中国的扩大,国共两党又由对峙进入了合作阶段,就是第二章国共合作抗日的全国抗日战争。最后日本被打出了中国,接下来国共两党之间又为了争国家的领导权,又发动了三年内战,这就是第三章的解放战争。结果是共产党取得了大陆的领导权。中共就开始了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第五章就是中共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内容。政权建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改造及其各种改革措施,中共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也就是第六章。紧接着,在十年探索中,由于没有现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这十年中,犯了很多错误,没有彻底解决,就导致了错误更严重的第七章的“十年”。“十年”结束,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是领导发动的一场错误运动,在这十年中,中国的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开展的大讨论,进行了纠正,制定了经济发展的策略。中国就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就是第八章。这就是高一《中国近现代历史》两本书各章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先有一个大概的内容轮廓,对两册书有了总体的了解。接着就详细地看具体内容。

二、归纳对比法

《中国近现代史》(旧教材)教材的编排一般都是按照历史事件的先后发生来编写的,也就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编写。那么在每一个时间段里,总会有一些相近,相联系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尽量教会学生学会归纳。比如:《中国近现在史》(上册)是以外来侵略为近代史的开端,侵略战争一结束,近代中国都是以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结束。那么,在近代的中国,清政府总共签订多少个不平等条约,各条约分别有哪些内容?给当时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基本上每个条约都是这样的格式,引导学生这么归纳,让他们通过对比,来理解条约的内容,避免了初中式的“死记硬背”。再比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到现在,召开很多的会议,如果学生割裂地去记,会觉得非常乱。但是,如果能引导学生按时间的先后来总结归纳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会议,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来掌握每个会议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会觉得这个方法比他们胡乱地来记忆这些内容要好得多。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共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土地革命时期,实行的是这样一条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是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到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又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通过归纳对比来掌握它们的内容。而且通过归纳来对比,就会知道为什么中共在不同的时期要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再比如,国共两次合作,它们的合作背景、合作内容、合作目的分别是哪些?通过这些归纳对比,会使繁杂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有联系、有对比的内容模块。其实中国近现代史的归纳对比法很多,如果学生真正的通掌握这种方法,在历史学习中将会游刃有余,学生就会觉得历史不难学。

理解式记忆,能很快也、很长久地掌握历史知识。每一个历史事件,我都教学生掌握它的学习方法。比如,一节历史课,它的发展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模式:这个历史事件为什么发生,也就是它发生的背景。如何发生,也就是它发生的经过。结果如何,也就是影响。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一个线索。到高二、高三阶段,特别是高三的综合复习,以上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提高历史成绩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在我们历年的高考中,历史大题基本上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个内容的综合题。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必须要懂得每个内容的联系性,相关性。所以,从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必须贯穿这一历史学习法。

很多学生都觉得历史这个科目很难学得好,总是认为要记的东西太多,顾不过来。实际上是他们没找到方法,不懂得联系,不懂得理解,把每一个历史知识割裂开来学,会顾得了头顾不了尾。所以学生碰到最多的现象就是上到后面的章节内容忘了前面章节的内容,复习到第二章忘了第一章。在历史教学中,就必须强调学生,要改变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要学会通过了解历史背景来掌握这个历史知识,把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个章节都联系起来,这样来学习历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篇3

一、学习历史的记忆方法

1.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呢?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人手。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讲历史课时,教师要经常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生动的故事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学下去,达到应有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常有的重要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就会马马虎虎、张冠李戴。

3.联想记忆法

有人说历史很好学,不过就是死记硬背,那样就大错而特错了。学习历史时,我们可以由一个事件联想到另一个事件,由一个时间联想到另一个时间,从而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4.归纳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合在学习新知识时,更适合复习。中国近代史是民族屈辱史,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学习完《辛丑条约》以后,我们就应该进行一下必要的总结归纳了。条约的内容一般就是围绕着割地、赔款、通商来表述的,我们可以归纳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这三方面都有。只有《辛丑条约》与众不同,它没有通商口岸,而且在众多的条约中,它的赔款数额最大。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条约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我们还可以归纳出英国和日本都单独分别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同时他们还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时间记忆法

历史教材的时间很多,学生记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掌握了时间记忆法,学生能把握时间的脉搏,对历史的年代分期有一个清楚的脉络,能准确地来做排列历史时间的试题。

6.数字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加以归纳整理,找出知识内容的特点按规律强化记忆。

以冀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例,教学时笔者采用“一二三四”数字记忆法。具体方法是:一条主线,即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主线;二次运动,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三个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四次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初中历史的学法很多,这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但“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学生要根据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于知识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的练习题。

三、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陕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的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篇4

一、“点”的整合――每一节课的知识整合

一般说来,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发展的主线或者线索,根据主线或者线索确定主题,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这节课的内容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如复习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资本主义的曙光”时,将主题设置为“两次发现”:第一次发现为“人”的发现,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解放,掌握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相关概况;第二次发现为“地理大发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开拓。

二、“线”的整合――每一个单元的知识整合

在历史的单元复习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线索,根据线索可以设置相关的主题,将相关的史实串联起来,使历史知识更系统化、线索化。如在复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可以根据第二单元的主题“近代化的探索”进行单元的知识整合。可以整合为:地主阶级的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了解在近代的中国,统治阶层地主阶级如何自救,学习西方的技术,维护封建的统治;资产阶级的近代化探索――和辛亥革命,了解在近代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如何摆脱近代中国的命运,学习西方的制度,争取民族独立;知识分子的探索――新文化运动,了解在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力求实现在思想上的近代化。

再如在复习人教版世界历史近代史“步入近代”时,可以将本单元知识整合为三个数字:一二三。“一”指一次革命,使学生系统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体会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二”指两次发现,通过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系统了解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相关概况,分析认识人类的思想解放和地理上的大发现;“三”指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列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分析比较整合,整合出三次革命的异同点,可以归纳为三次革命同为资产阶级革命,但因为各国情况有所不同,革命过程不尽相同,革命后建立的政体也不相同。

三、“面”的整合――每一个历史专题的知识整合

教师可以根据历年来的中考考点,总结出历史的专题复习单元。平时的历史课堂学多数是以时间为顺序,学习相关的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初三的复习教学设计中,可以使学生注意历史事件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理清线索,整合相关的知识点。如在复习世界史时,设置美国史的专题复习,将美国历史分成五个阶段:独立的美国――美国独立战争;统一的美国――美国南北战争;创新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三次科技革命;富强的美国――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霸道的美国――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科索沃战争。通过五个分阶段的复习将美国史专题史的知识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复习了美国史的相关知识,了解美国史的发展线索,对于美国的发展崛起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复习中外历史重大改革时,可以设置相关的改革史专题复习,将中外的重大改革进行比较。如将中国的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较,从改革背景、改革人物、改革内容以及改革对本国的不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整合;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样也可以和俄国的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相比较,分析两次改革的异同点,可以得出结论:两次改革的性质相同,都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篇5

关键词:概念、题型、步骤、训练

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做了如下的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其中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历史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是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中关键的一环。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还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为以后高中阶段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材料解析题在考查《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这些能力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成为各地中考的主要题型。训练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如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呢?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概念,建立关联

首先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史料,教材中的史料有哪些,史料在历史学习中有什么作用。

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上引用了大量内容丰富的原始材料,比如图片,包括人物照片、人物画像、情景图片、历史地图、图表等;文字资料,包括史书记载、人物名言、碑刻题字、报刊等。

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和呼应,使大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读到这些材料,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明确概念建立起史料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正确历史观。并由学生动手实践,从课本中找出几则史料,并说出它们分别印证、呼应、补充了课本中的哪一部分知识。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史料和课本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在做材料题时离不开课本知识,因此,做好材料题掌握好课本知识是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题型分类,探索方法

在明确了概念,找到关联后,对材料题按考查的不同方式分成五种类型并归纳出各种类型的解题技巧:

类型一:答案在材料里。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所以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答案。一般有“根据材料回答”的标志。

类型二:答案在课本中。

解题技巧:这类题要结合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中寻找相关答案。

类型三:联系实际,谈谈启示或感受。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往往要联系国家的时事热点或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来回答。

类型四:归纳材料的主题。

解题技巧:运用语文阅读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去解答。

类型五: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

解题技巧:根据提问在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再结合课本有关知识,通过划分知识板块来回答。

根据材料题的不同类型,归纳出各类型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并采用例题的形式给学生进行讲解分析,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掌握题型的分类及解题技巧。但是在很多材料题中,经常会出现上述几种类型的综合。而且答案在课本中的情况占绝大多数。所以我们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做起材料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三、过程分解,归纳步骤

在明确了材料题的五种类型与答题技巧之后。下面就是答题了。答题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一读,二找,三联,四答,五查。

一读,就是读材料和问题。读材料要注意读全,不要忽视题前的说明性文字,它往往决定答题的大方向。还要注意材料后面的注释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作者、时间等。这里面往往隐含着重要信息,有可能成为我们解题的突破点。再就是读的顺序,读完材料后,如果不能完全明白材料的意思,我们可以先读一下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出题者的考查意图,每一问互相呼应,与材料密切关联,往往弄清了一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二找,找就是找材料的关键词。材料无论多么长,核心都会体现在几个关键词上。尤其是对较生疏的材料,我们不能完全读懂。但只要找到关键词,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三联,联就是把问题和所学知识对接在一起,建立材料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一般来说,材料题无论多么灵活,都与课本知识密不可分,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子。“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读完材料、找到关键词之后,必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

四答,答题是做好材料题的关键。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什么答什么,要言简意赅。

2、看分答题。考试时赋分一般根据答案要点,一点一分或二分,两点二分或四分,三分就要答三点。分多就要详细,分少就要简略。

3、分条陈述。对于内容较多的题目要分条表达,不要混在一起,没有条理。

4、对于一题的几问,回答时不要颠倒顺序。如果有不会落下的题目,其他题目一定要标明答的是那一问,以免让人产生歧义而失分。

五查,就是在答完题之后,一定要检查一遍。看答案是否和题目要求相对应,有没有漏题。

四、强化训练,举一反三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篇6

一、理清线索,简化关系,增强记忆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历史知识点相当庞杂,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将纵横相连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使之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表格。

这两个表格不仅涵盖了整课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不仅有利于老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尤其在记忆表格的时候,要求学生第一竖栏要按照顺序记忆,表格一的册封帝王一栏除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所为,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迹。最后一竖栏的时间两个7世纪、两个8世纪;表格二的政权栏,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金和南宋并立;时间栏辽、西夏、金的建立时间分别是10世纪、11世纪、12世纪,北宋的起止时间960年到1127年,同时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时间;通过比较称谓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个太祖即辽是辽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议和条款栏的相同点都有送岁币。通过以上的两个表格,唐和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北宋南宋时期的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情况一目了然,虽然内容很庞杂,关系很复杂,但是通过运用表格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把握规律,对学生而言,不仅强化了记忆,而且避免了知识点混淆;不仅理清了线索,而且简化了关系。

二、简化历史事件,构筑完整印记

借助图表,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调动视觉功能,构筑对历史事件较完整的印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第四课“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三、同类比较、强化记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相似的知识点相当多,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相似而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以至于把握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而表格更是一种分类比较,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诗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说,虽然分布在同一课,但是内容比较相近,极易混淆,为此我设计了三张表格,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表格,把文学艺术方面比较相似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比较,不仅把杂乱的知识点进行了有序梳理,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对比强化记忆,减轻课业负担。

四、归纳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归纳总结是把同类型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和相似性,并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找出各种相同性质的或相似性质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利用表格归纳列举出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以上的三个表格涉及了八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时间跨度非常大,同时也散乱地分布在书本各个章节,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综合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张冠李戴,所以全面掌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以上三个表格,将繁杂的历史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了,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对比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作为一种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转换为条理清晰的表格形式,合理、科学地设计不同形式、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表格,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以及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事半功倍。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10092

初中历史记录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不仅内容极其丰富、繁杂,而且离现实生活遥远,不能够借助实验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知识重现。这无疑对学生记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渗透记忆方法,减轻学生历史学习负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和提高学习质量呢?

一、巧设情境,趣味记忆

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可以赋予知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记忆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秦统一货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在生活中或影视作品中一定见过贪图金钱的人吧?我们经常称钱为‘孔方兄’,说贪财的人‘掉进钱眼里’了,同学们知道‘孔方兄’指的是哪种货币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a形方孔的钱币,教师继续说道:“没错,这些贪财的人都是掉进了钱币的方孔中了,那同学们知道圆形方孔的钱币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吗?”这时教师再将秦统一货币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秦统一货币的影响和意义,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思考和记忆历史知识,要比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直接为学生讲解秦统一货币的影响和意义,而是先利用“孔方兄”“掉进钱眼里”这种有趣的表达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更加生动、有吸引力。这种教学情境更能够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对圆形方孔铜币的形成和发展逐渐产生了探究兴趣,提高了其理解记忆的质量。

二、寻觅联系,规律记忆

教师要善于从不同属性、不同角度寻找历史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关的现象、任务、事件联系起来,形成历史规律,帮助学生记忆。

例如在教学元末农民战争元朝封建统治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元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教师可以将其与之前学习过的秦末农民战争相联系,带领学生回顾秦末农民战争的发展和历史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两次农民战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告诉学生元末农民战争也有相似的历史作用,而且元末农民战争最终了元朝封建统治,促使后继的明朝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这样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农民战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农民战争的理解。

初中历史中的基础知识比如时间、性质、内在联系、历史时期等都能作为知识间的联系点。在这个课例中,教师抓住了元末农民战争和秦末农民战争两个同类事件的联系,没有急于分析和讲解元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而是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两次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两次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知识,又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负担,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遇到同类事情时也能寻找事情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理解记忆效率。

三、分门别类,归纳记忆

初中历史知识较为繁琐,教师除了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记忆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提高学习质量。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篇8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课的意义、用途,是保证他们喜欢并学好历史的前提

众所周知,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当他们认识到所做的事或所学的某方面的内容对他们有某种意义或用处时,他们就会较投入地去做或学。反之,在做或学时就会缺乏动力,甚至会放弃。要想让学生对历史课一直保有较高的学习劲头,教师就得让他们明白学习历史的意义和用途,让学生明确学好历史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十分有用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在初上历史课时,我总会给学生强调历史课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和用途:(1)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加我们的“厚度”。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不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就无从知道,更谈不上借鉴和学习了。试想一下,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难道不会感到汗颜吗?当我们在一个外国人面前历数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成就时,我们难道不会感到自豪吗?只有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才可以使我们变得学识渊博,具有“厚度”。(2)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加我们的“宽度”。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而知道什么是社会的发展主流,就能比一般人更深地理解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能更好地理解今天中国的政策和社会现实。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才会了解诸如“人类的起源”的奥秘、“科举制”的发展演变、“改革开放”的成就、“工业革命”的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增强我们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使我们的人生更有“宽度”。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是保证他们喜欢并学好历史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只要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反之,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并学习历史这一学科,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课的关键所在。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通常的做法是:(1)精心设计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能迅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历史教学的“舞台”。如果教师不重视历史课堂的导入,不能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此后要进行的内容上,那么,教学效果就不会太好。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运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并举,图文并茂地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历史小故事来激趣;引用名人名言或典故、成语等方式来引入新课……总之,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就能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学内容上来,从而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2)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了精心设计的历史教学导入环节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所授、所学知识一直保持有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内容有较深刻的印象。我经常采用的办法有:看历史故事影片、听名人对历史事件的评析视频、让学生发表对历史人物的看法、讲历史故事、收集史料后集体交流、开展历史知识课堂竞赛、让学生参与演历史剧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对所授、所学内容保持有较浓厚的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对所学内容往往兴致较高,参与积极,学后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

三、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保证他们喜欢并学好历史的保障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课的内容纵贯古今,横揽中外,纷繁复杂,涉及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科学等许多方面。如果没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就会对所学历史知识发生混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就很难保证了。如果有了一些好的方法,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就会记忆深刻,并会达到触类旁通、古今结合的程度,从而就会爱上历史学科。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采用以下方法记忆历史知识。(1)概括归纳法:即将主要的历史基础知识先进行概括和归纳,找出一条条线索,再进行记忆的方法。如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一个“四”(四个重要历史人物),一个“三”(三个事变,即“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一个“二”(两大战役,即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三个“一”(一场灾难、一次会议、一个胜利)。再如,将某一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归纳在一起记忆等。通过类似的概括归纳,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形成知识体系,不仅记得牢,而且用得活。(2)歌谣、谐音记忆法:历史学科中的不少内容特别容易混淆。对于这些易于混淆的内容,如果设法将它们编成歌谣或一些易记的口诀,就不容易发生混淆了。如对我国的朝代更替变化的记忆,让学生背会大家常用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历史朝代歌谣,就不容易发生混淆了。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汉字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关系,把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通过“谐音法”赋予新的含义,寓巧于忆,寓趣于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记忆印度“种姓制度”四个等级的名称时,可以谐音记忆为:老婆(婆罗门),杀(刹帝利),匪(吠舍),首(首陀罗)。这样,既会使学生掌握四个等级的名称,也会记住等级的顺序。(3)其他方法:教师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诸如图示记忆法、笑话记忆法、字头浓缩法、联想法等方法来记忆历史知识。只要是效果较好的记忆方法,都可以借鉴来学习历史知识。如果我们引导得法,学生一定会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并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课的方法,那么他们就会学好历史课。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篇9

【摘要】要构筑历史高效课堂,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要注重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

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只有此,才能更好地构筑高效课堂。

【关键词】能力阅读理解高效课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构筑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要注重学

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只有此,才能更好地构筑高效课堂。在我觉得初中历史课堂上应从以下几方面注重学

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进而构筑高效课堂。

一.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每次考试过后,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说,这个题我因马虎,没看清题,结果弄错了,真可惜呀。我觉得

学生并不是因为马虎而造成的错误,归根到底还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够才造成的。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让学生认清历史阅读在整个历史学习中的地位,认识到掌握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性,从

而自觉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历史阅读能力。实际上,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课堂上让他们

结合导学案进行的阅读,他们就是为了敷衍老师,完成任务,不认真阅读。正是因为不认真,在考试时就

完全暴露了他们在阅读能力上的不足,乱写乱填,特别是最后的材料分析题,答非所问,答案五花八门。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阅读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这是一种技能。凡是技

能,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在教学中,阅读包括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和教师引读两个方面。教师的引读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教师的引读,学生的自读将

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变成不着边际的瞎谈。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设计好导学

案,导学案上的问题要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我在讲工业革命时,设计导学案自学部分时,先设

计了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国家、行业、有哪些创新及影响。这些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在此基

础上,我又设计了: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此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工业革命除了积极影响

外还有什么消极影响?这三个问题教材上没有具体材料,这就要靠学生平时的历史阅读材料的积累了。也

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他们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急于探知真相的强烈欲望。此时再要求学生自

读课文和其他历史史料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我觉得在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字词

,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如碰上"第一""最"等词就要好好理解。再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列

强发动几次侵华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走向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里的"开始"、"大大"、"完全"等词语就需要学生仔细阅读,使学生了解到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也进一步领悟到列强的侵略一次比一次野蛮,一次比一次

加剧。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在考试后,我们也常听到学生说,我有些题读不懂,不知道题意是什么。这就说明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而且历史阅读的核心也是理解,理

解的方法就是要按照历史知识的结构进行。比如,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由"时、地、人、事、意"五要素构

成的。时,指时间,有跨越几年甚至几十万年的相对时间观念,也有必须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绝对时间

观念;地,指空间,有确指的具体地名,也有泛指的区域、地域范围;人,历史进程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活动者既有个人,也有群体(包括阶级、政党等);事,指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意,指事件的意

义、性质、作用、影响、经验教训、成败原因、评价等。"五要素"涉及的信息点都属于历史基础知识,既

是要求识记的基本点,也是知识和能力考查要求的"再认、再现"的基本点。因此在历史的教学中,我们要

让学生理清历史结构,如学习完每一册后,让学生概括出每单元的标题、框架,熟悉每册课本的结构,从

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注重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中外许多历史事件往往发生在同一时期,甚至是同一年,这些事件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讲课时,就

要注重指导学生将这些同一时期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如:把相同时

期相类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像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

代;后两者再加上中国的又都是同性质的历史事件。这样一归纳,学生既加强了记忆,又深化了

理解。

另外,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碎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地掌握。一是以专题为线索掌握,如政治

经济、文化等专题。二是以历史阶段特征掌握,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和掌

握,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帮学生对知识体系加以概括,点拨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

"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

题的能力。也构筑了高效的历史课堂。

四.注重培养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

新版的初中历史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大量的图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如观察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头骨特征,可以获取人类进化的明显印记;观察三国形势图,可以明确三国所处

的位置,了解每个国家的发展状况。观察中包含着想象,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通过图像再现历史,

学生的认识更加直观。通过看图,描述历史情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图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

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情感的提高。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灵活;互动;对比;交流

有过历史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历史,许多学生也只是停留在听故事阶段,往往不能深入探索到对应的概念和规律中来。对此,新课改要求我们放弃传统的理论说教和故事宣讲,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受到启发,进而经过互动讨论完成对历史规律的掌握。鉴于此,我们联系教学实践优选两个角度对怎样开展初中历史灵活教学进行分析。

一、引导互动交流,启发深入探索

当下中考历史题目也越来越趋向于开放,往往没有固定答案,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对历史分析能力的掌握。所以历史教学中我们就要体现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探索。

这里以甲午战争这段历史教学为例,笔者结合教学目标以情境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甲午战争:学生可以分为“大清派”和“日本派”,两派分别站在各自的角色立场模拟场景进行问题讨论。这样的讨论课学生表达欲望很强,思维很活跃,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他们掌握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技能,进而在知识生成中直接迁移技能。

二、通过联系对比,深化认知理解

历史知识不是孤立的,需要学生前后联系,横向对比进行理解。为了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发散历史思维,我们就可以针对类似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深化认知。整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历史背景和前人的讨论成果,从而汲取知识,形成知识脉络。

例如,我们学近代史时,笔者就以日本和中国进行对比设置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用全新的观点来解读历史走向:“为何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的百日维新却失败了呢?”“洋务运动对现代化改革和发展有启发性意义吗?”……如此开放的话题设置,让学生通过对比产生形象认知,在搜集材料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完成对历史知识的体验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只强调背和故事梗概,我们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历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