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十篇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十篇

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4:52

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篇1

【关键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安全隐患;违章;伤亡

近年来通过各方面艰苦努力,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好转,2013年上半年全国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8.3%和26.4%,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同比下降30.4%,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全国有1046处年产9万吨以上煤矿连续安全生产1000天以上,全行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煤矿事故仍然多发,事故总量仍然过大,较大以上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煤炭企业还存在“打非治违”不彻底、煤矿整顿关闭不得力、安全管理和监督不到位等突出问题,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企业必须始终坚持把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构建了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安全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降低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借鉴先进煤矿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以及方法,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要全面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及属地管理责任,严格安全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将有效的安全管理作为基础,从根本上杜绝事故发生,促进煤矿资源类企业生产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

1、煤矿安全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生产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煤矿企业的效益主要来源于煤炭生产,如果没有安全作保证,生产煤炭就是一句空话,那就谈不上经济效益,一个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如何,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安全生产与实现经济增长是煤矿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辨证统一。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我们煤矿企业,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和工作条件较差,又有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的侵袭,时刻威胁着企业的安全和员工的生命与健康,煤炭企业科学技术和机电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防爆的要求和工业可行性试验周期的限制,使得先进技术在煤矿的应用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种种原因影响着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开采,所以,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显得突出和重要。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煤矿企业不能忽视安全而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这是煤矿企业也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没有安全,企业难以维持正常运转,事故发生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严重影响经济效益,但是没有一个企业不在为提高效益而努力。现实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始终存在,合理的安全投入,科学和有效的企业管理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相互依存。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投入的增加,安全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安全进入科学化管理、细化管理的今天,安全生产有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着提高。因此,煤矿安全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生产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2.煤矿安全管理降低了煤矿事故发生率

煤矿80%的事故是人为因素引发的,“安全第一”的思想没有真正扎根于员工心中,遵章守纪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强化基层煤矿工人以及技术人员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全煤炭行业700多万从业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只占到3%,而发达国家是60%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基层抓安全抓管理切实把安全生产落实到每个生产单位上。煤矿安全管理研究了人为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起因。从而做到根据不同的事故起因做不同安全规范措施,积极有效的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

不安全行为的起因分析可以概括为:(1)非随意性不安全行为的起因。操作者对自身行为的不安全性质或危险性并没有清醒的意识,是个人未能随意控制其行为性质的情况下做出的行为—非故意性的不安全行为。①新工人、临时工、季节工缺乏知识和经验,安全知识不足、安全培训不够,往往对自己的不安全的危险性根本不知道。②上班之初和下班之前注意力分散思想被工作之外的事情占据,导致错误操作,或对重要的危险不加注意,产生发生伤亡事故的机会。③情绪波动;④感知、记忆、判断失误。主要表现为联络和确认不充分误解信号造成失误,信号感知与判断错误,遗忘。⑤疲劳状态下的失误。疲劳时会产生下面不良的心理状态:无力、注意力分散、感觉方面失调、记忆和思维障碍、意志减退。⑥应激状态下的失误过渡的应激状态会使思维出现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导致个体行为紊乱。(2)故意性不安全行为的起因。故意性不安全行为是指作业者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安全规程,但由于某种动机或习惯行为模式的作用,而有意识地做出的可能带来危险的操作或指挥行为。①效益第一的价值观:抢时间、抢进度、抢产量不按规程生产。②侥幸心理:闯运气;③经验主义观:技高人胆大;④好奇心理:越是写有“禁止入内”、“不准乱动”等字样的地方越会激发其好奇心。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制定相匹配的规章制度,有效的规范操作,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进行。

3.煤矿安全管理是全面落实国家社会对安全生产要求的重要保证

近年以来国家安监总局要求煤矿企业实施安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有效防范事故发生。针对社会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严重关切,煤矿安全生产任重道远。实践证明制定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措施是保证安全生产的核心,要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切实加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和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大安全投入。针对国家的要求煤矿企业必须健全完善企业内部责任体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链,并强化岗位安全责任制的落实,确保每个环节、每个动作,每人每分每秒都要将岗位安全责任落实到位,只有这样煤矿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安全高效生产。当前从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安全知识溃乏,在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失误较多,不能够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安排部署,而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较低,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三违"现象严重,为此做好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4.小结

煤炭企业的安全工作是核心问题,安全生产就是煤炭企业最大的效益,是煤炭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我们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是实现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我们绝不能为一时的眼前利益去铤而走险,而是应该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教材.国家煤矿安全检查局人事培训司组织编写.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篇2

一、安全文化概述

文化的定义很多,我国《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国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文化”一词时,一般是指狭义文化。

与文化概念一样,安全文化也有广义安全文化和狭义安全文化之分。

1、广义安全文化。

广义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安全精神财富与安全物质财富的总和。

2、狭义安全文化。

狭义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人生观、安全习俗等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安全制度、组织网络等精神财富。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企业安全文化

基于上述对安全文化内涵的认识,企业安全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企业安全文化。

广义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或经营实践中,为保障人的身心安全健康,创造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预防事故,抵御灾害所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企业安全文化。

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创造和应用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产生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的总和。它属于精神范畴,其本质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美国杜邦公司等多数跨国公司持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的观点。

3、两者关系。

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虽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两者有一定联系。广义企业安全文化包含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是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强调的是精神方面的,但并不是不要物质作为基础,任何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都离不开物质条件。不能抛开物质基础讲精神,精神因素要通过物质层面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三、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所处的历史阶段

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与伤亡事故是密切联系的,经济总量增加往往会出现事故增多和伤亡人数增加。特别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往往会出现事故频率高、工伤死亡人数多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2004年,三类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7∶42∶31调整为15∶53∶32,第二产业提高了11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面临安全生产问题的严峻挑战。

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工业化国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自然本能阶段,这一时期企业安全管理只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没有严格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是法制监督阶段,其特征是国家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企业的安全管理依赖于政府强制执法监督,管理者由于惧怕法律制裁而依法管理安全生产。

三是自我管理阶段,企业充分认识到安全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和应负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四是安全文化阶段,其特征是企业把保障所有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与企业生存和效益密切相关的高级价值观,企业都以关心爱护他人安全为己任。

借鉴工业化国家企业安全管理所经历的这四个阶段的特征分析,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总体上处于第二阶段――法制监督阶段,但也有部分企业进入第三阶段――自我管理阶段,有部分企业如海尔集团由自我管理阶段进入第四阶段――安全文化阶段。

四、科学应用企业安全文化理论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经验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部分企业如海尔集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但多数企业还只处于第二阶段――法制监督阶段。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应从有利于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有利于员工接受和有利于同国际社会开展学术交流的角度,并根据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不同的员工对象,科学应用企业安全文化的有关理论,切忌一刀切,一个模式。

1、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念的应用。

(1)安全管理处于第二阶段的企业,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安全工作。

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证明,处于第二阶段,即法制监督阶段的企业,做好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动力不是来自企业或管理者本身的需要,而是依赖于政府强制执法监督,管理者由于惧怕法律制裁而依法管理安全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第二阶段安全生产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严格执法监督,这就要求把强制性的执法监督和督促企业遵章守法作为安全生产最主要的工作基础和内容,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树立正确健康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作为最重要的手段,而这些正是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因此,安全管理处于第二阶段的企业,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对操作层而言,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操作层员工是企业创造财富的主力军,但他们只有服从管理,遵章守纪,按章操作的职责,没有安全投入的决策权,工作条件的选择权也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操作层员工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主要职责是遵章守纪,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保用品;接受培训,掌握安全生产技能;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报告等。提高操作层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而这些正是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因此,对操作层员工而言,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2、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的应用。

(1)安全管理处于第三、四阶段的企业,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建设。

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还证明,处于第三阶段的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安全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和应负的社会责任,并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处于第四阶段的企业,把保障所有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企业最高价值观,每个人都以关心爱护他人安全为己任。企业为了实现所追求的安全价值目标,必须在努力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等“软件”的同时,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等“硬件”设施,实现本质安全生产条件。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则包括了企业安全生产的“软件”和“硬件”这两个要素。因此,安全管理处于第三、四阶段的企业,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对决策层和管理层而言,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决策层处于企业安全生产的核心地位。企业的一切安全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在企业决策层的决策指挥下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决策层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投入和实施,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设施、设备和工作条件等;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管理层一般指企业中层和基层管理部门的领导及管理人员,他们既要充当普通员工的角色,服从决策层的管理;又要履行管理者的职责,管理基层的安全生产,在企业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职责基本覆盖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安全生产条件的创建等企业安全生产的“软件”和“硬件”两个要素。因此,对决策层和管理层而言,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措施

建筑业是一个仅次于矿山行业的事故多发行业,搞好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要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在组织上建立起完整的生产安全保障体系,还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以此形成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笔者所倡导的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关于施工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哲学、文化思想、企业特色等诸方面与安全建设相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生产安全为主题、以施工企业全体成员为主体、以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为主线、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特征的一种文化,是对全体成员进行安全教育,以增强安全意识的一种方式。它对全体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工作技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将产生系列影响。

一、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涵义及功能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的存在而产生、发展,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定义,但并不影响我们研究、发展安全文化,将其应用于实践。谈到安全文化,首先应该考察“文化”。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有多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将文化扩展到除自然以外的人类社会的全部,但没给出对文化的明确定义。因为它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任何事物(包括精神和物质)都纳入了文化的范畴,而文化的涵义应多属于精神的范畴。由人类创造或改造的物质与文化密切相关,可把这些物质看作文化的“载体”,即任何一件由人所创造或制作的物品,无不承载着制造(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或技艺修养等文化的涵义。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文化”时,一般并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而是特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事物,如文学、艺术、教育等,常说的“从事文化工作”的文化即为这种含义。这种“文化”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比这种狭义“文化”更狭义的“文化”,仅指知识水平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提高文化水平”、“学习文化”等。

2、安全文化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有多种理解,因此对“安全文化”也有多种表述。相对于广义的文化,我国有人将“安全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安全文化的首创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这两种定义把安全文化限定在精神和素质修养等方面。在许多有关安全文化的论文和材料中,常常看见诸如“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文化”、“学习安全文化”等字样,这些实际上将安全文化看作一种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的综合体,与狭义安全文化的观点不谋而合。从理论上研究和探讨广义的安全文化是应该的,但对于促进实际安全工作而言,则不宜使用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而应使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分析安全文化的本质。

3、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SafetyCultrue)”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而“Cultrue”一般译为“文化”,但还含有“教养、陶冶、修养、培养”等意思。从inSaG和HSCaSni对安全文化的定义来看,将“SafetyCultrue”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实际上,研究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而其目的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行为符合安全健康的要求。这种对安全健康价值的认识以及使自己行为符合安全行为规范的表现,就是所谓的“安全修养(素养)”。安全文化只有与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反映了这个本质。广义安全文化包含人类所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将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应用于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或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推论出安全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结论,并由此产生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制度、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论知识等都属于安全文化范畴的观点。在使用这一概念从而推动安全工作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感情上的抵触或工作上的茫然。因此,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该使用狭义的安全文化概念。

(二)安全文化的功能

笔者认为,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具有如下功能:

1、教育功能。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根据安全工作的客观实际与自身要求而进行设计的一种文化,它符合施工企业的思想、文化、经济等基础条件,适合施工企业的地域、时域的需求;它传递着施工企业关于安全的目标、方针以及实施计划等信息,宣传了安全管理的成效。既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具有教育性,以促进全体成员产生心理的制约力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2、认识功能。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把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相结合,使施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实际转化为另一种表达形式,使之更直观具体、更生动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与工作,让相对较为抽象的理论更易为施工企业全体成员所认识、所理解和接受。

3、导向功能。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以其内容的针对性、表达方式的渗透性、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和作用效果的持久性形成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环境与氛围,使全体成员耳濡目染,起着直接的与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影响每个成员的思想品德、工作观念的正确形成,无形地约束施工企业全体成员的行为。

二、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1、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自身的需要

现代管理科学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为管理的其它环节创造先决条件。构建安全文化,能够增强管理上的道德含量和安全意识,符合施工企业所有人员的客观实际及生产场地的特征,是解决所有人员对安全的认识问题、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的有效形式;构建安全文化就是要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使所有人员形成一种安全思维定势,把搞好生产安全管理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2、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渡时期,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也给施工企业的安全系列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施工企业,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有本施工企业特色的安全物质文化,诸如明确的施工企业目标,完善的规章制度,先进的技术装备,系统的培训教育措施,合格的安全生产设施等;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施工企业安全文化阵地,美观整洁的施工现场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施工企业的管理至今已历经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三个阶段,而安全文化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第四个阶段,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用户满意的不同建筑产品及服务成为施工企业奉行的基本原则,施工企业要把安全文化建设与生产安全管理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使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组织保障。施工企业要搞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文化熏陶、环境影响等,激发全体成员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视安全为施工企业生存的前提,从而组成由施工企业的组织层面、成员的思想层面构成的多维的安全管理体系,使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充满活力和动力,达到生产环境安全的目的。这样,才能增强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建筑产品及服务。

3、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弥补施工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缺陷的需要

引起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两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正由于此,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十分重要。控制人的行为一般采用管理的方法,即用管理的强制手段约束被管理者的个,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需要。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应该是在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施工企业所有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所有人员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仍然不够。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这样。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带来相应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等。这会进一步促使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必然导致事故发生。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施工企业每一位成员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建设安全文化正可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

三、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内容

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管理技术的灵魂科学,它发挥文化的功能来进行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从管理科学的角度而言,安全文化注重通过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素质来实现管理目标。但是,有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理解并不全面:仍然停留在作表面文章,认为写几条标语,搞几项活动,就算开展了安全文化建设;认为安全文化建设是软指标,应由党群部门来搞等。这些认识有碍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入展开,从而使施工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安全文化融汇施工企业的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群体意识、道德规范等多方面内容,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精神文化。安全文化首先是施工企业的一种精神文化,也可称为一种观念文化,主要是指施工企业要培养和体现职工群体意志、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施工企业精神。精神文化着眼于造就人的品格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道德建设、榜样示范等,在施工企业成员的灵魂深处产生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冲破各种不良影响的桎梏,把自己的事业与国民经济的繁荣、建筑业的振兴结合起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促使施工企业全体成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促使施工企业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工作观念。

2、物质文化。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的一种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利用物质条件,为施工企业所有人员创造有利于调动工作与生活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与安全的工作环境,在这些物质条件的建设与管理中必须体现安全的要求。物质文化对人的感觉、心理产生一种影响,使人受情景的约束,自觉地遵守安全的特定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施工企业生产安全的目的。

3、管理文化

笔者认为,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中的管理文化又包含以下三种文化:

(1)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的原则,用优化的管理方法,规范、约束施工企业全体成员的行为,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生产安全,实现施工企业的奋斗目标。施工企业要建立起一整套针对思想教育、安全管理、生活管理、劳务人员、管理人员等的规章制度,使所有人员的工作、生活行为有章可循,使考核、督促有据可依。制度的建立,不仅能成为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而且应是激励成员前进的动力。这些制度应该具有法规性,需不折不扣地执行;应该具有针对性,紧扣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定性定量相宜,并要具有连贯性,易于贯彻执行。

(2)目标文化。目标文化应体现施工企业的发展内涵及企业特色。施工企业应对自己的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要根据自身的客观资源、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为社会输送合格建筑产品的责任,确定施工企业的定位目标、奋斗目标及发展战略。施工企业的目标文化可宣传“品牌战略”、“精品意识”,但不能脱离现实,空喊口号。目标文化对外宣示了施工企业对外作出的承诺,以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形象,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对内则产生一股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使施工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同德为之奋斗。

(3)行为文化。安全文化也是施工企业的一种行为文化,包括全体成员要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各级领导干部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能够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每个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等。行为文化是施工企业全体成员的安全意识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它促进施工企业成员积极地参与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活动,把理想、信念、认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为实现施工企业的安全目标而努力。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施工企业的物质文化是整个施工企业文化的基础,它决定和制约着施工企业的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而施工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核心、管理文化是手段,它引导着职工的行为,反作用于物质文化。因此,安全文化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抓物质文化建设或忽略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都将达不到安全文化建设的预期目的。

四、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措施

既然安全文化可以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就象安全管理可以弥补安全技术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建设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坚持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与时俱进。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施工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应该总结、宣扬现代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更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2、以良好的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施工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施工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施工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3、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合于施工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施工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别独行的事务,而要在施工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施工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的“安全文化”词语会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要紧扣施工企业的生产目标与管理体制,配合施工企业改革的步伐,采用动态的管理方法设计安全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有效的宣传方式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从宏观出发,自微观入手,及时地研究社会与施工企业的状况,搜集安全文化的信息,不断地调整、完善安全文化的内容;同时注意评价实施安全文化的绩效,防止走过场、搞形式。

4、组建专门的领导班子,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直接领导,充分发挥施工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由施工企业法人代表挂帅,并由党、政、工、团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该领导班子负责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定施工企业的安全方针和安全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并要做好宣传动员、督促检查、总结评价等各项工作。把安全文化建设与政治思想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施工企业全体成员中开展理想与道德的教育,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境界。同时,把安全文化融入施工企业党团、工会、QC小组等的各类活动中去,使安全文化产生更广泛的效应,以深入人心。

5、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倡导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如报刊、广播、宣传拦、会议等,树立先进典型,狠抓落后个案,弘扬正气,抨击歪风,摒弃一切品位低下的“文化”,净化施工场地环境,营造一种健康、活拨、高尚、进取的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环境。

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篇4

【关键词】企业安全;安全伦理;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GDp高速增长,生产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尽管我国在法律法规、机制体制上都为保障安全生产作出了努力,但是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安全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安全伦理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企业伦理的核心价值。企业安全伦理的缺失,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人格尊严,制约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如何重建企业伦理,提升企业道德责任意识。

一、加强构建企业安全伦理建设的意义

安全问题涉及人的生命、健康、财产,企业的生产行为不仅仅是经济行为,也应当是具有生命价值关怀和伦理精神的活动,企业进行安全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具有防范事故发生,保障生命安全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个人的生命安全是实现其他社会权利的基础,也是评价个人利益是否实现的重要指标。因此,尊重生命、保障安全应当是人们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把目光集中在经济增长上,而忽略了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许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安全行为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安全伦理道德能够引导人们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人为本、安全为天”,使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重视安全问题,有效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伦理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安全是经济建设、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全不仅仅是创造价值的前提条件,其本身就具备价值。事实表明,一旦发生生产事故,企业便要承受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巨大损失,这就意味着安全生产就是节约,安全生产是企业长期生存的保障。同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如果为了眼前利益而置员工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其长远利益必然受损。

伦理道德建设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将安全理念与高效生产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再生产中无安全之忧,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效益和安全的双赢。

(三)安全伦理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安全伦理建设是实现安全管理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优秀企业,如美国杜邦企业等,都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强调安全意识的培训和安全文化的宣传。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企业伦理在企业文化中属于社会文化层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树立安全伦理观,使安全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是企业发展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我国企业安全伦理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自身利益的挑战

企业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其本身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积累与扩大,追求经济利益自然成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的,当追求财富获得和安全获得相矛盾时,部分企业经营者只着眼于眼前利益,遵循财富价值优于生命价值的功利主义原则,将员工的生命安全抛之脑后。从一些重大的工业事故中不难看到,由于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缩减开支,在安全投入方面都抱着“能免则免”的态度,导致安全投入明显不足。“昆山中荣工厂爆炸案”后的事故原因调查中发现,在事故发生前两个月就有员工提出抛光车间的除尘设备已经落后,已无法正常工作,如不及时更换会留下安全隐患。但是中荣公司副总为了按时完成订单,不影响工程进度决定不予理会。最终由于积尘过多、设备老化,生产车间发生爆炸,人员伤亡惨重。据统计,我国预防事故和应急安全投入仅占国民总产值1%左右,与联合国规定3.5%标准相比安全投入明显不足。

(二)企业“非人本观”的管理理念

在传统企业管理中,工人通常被管理者当作执行命令、赚取利润的工具,企业拥有者忽视员工生命安全,造成对人道主义的蔑视;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有时也形同虚设,由于在实际生产中执行不力无法对工人的生命安全健康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些对员工生命漠视、对生产安全不顾的行为表明,不合伦理的安全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许多个人、企业都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性善理念。

同志提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福祉,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所谓以人为本,最根本是就是要学会人的生命和健康。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作为一个称职的企业管理者,不仅应当培养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更应当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注重安全伦理建设,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三)员工自身安全价值观淡漠

当前,许多劳动者在思想观念陈旧,还是停留在“要我安全”这一被动的层面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缺少对生命敬畏的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一些员工在工作中麻痹大意,认为是自己经常干的工作,习惯凭“经验”行事,不以安全规章制度作为准则,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事故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以这样的心态从事建筑、煤矿、化工等这些高危险性的工作,非常容易酿成事故,危及生命安全。

(四)安全教育缺失

从事生产的工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在高危企业打工的工人对于生产中有可能发生危险、保护措施及逃生方法一无所知,直到发生事故以后才后悔不已。而企业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为了能够使工人尽快上岗,对于一些非常必要的岗前安全培训也是能免则免或者敷衍了事,使得劳动者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缺失,无法在工作中自我保护。这些都表明很多高危企业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员工不明白什么是安全、如何做是安全,不少事故也是由于劳动者违章操作、冒险作业、疲劳工作等原因而导致的。

三、加强我国企业安全伦理建设路径选择

(一)加强企业安全伦理制度化建设

在企业发展中,其制度是否符合安全伦理发展观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兴衰成败。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将安全伦理观融入企业制度建设中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安全伦理制度化建设,即将安全伦理制度化、规范化,在安全制度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伦理化和人性化。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将能够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安全文化的渗透,有助于企业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根本上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笔者认为,加强企业伦理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安全伦理反馈机制。企业领导者应当以伦理原则对所有员工行为进行监督,及时了解生产一线工人的安全伦理实践情况并实施奖惩机制,使员工行为符合统一的安全伦理标准,构建安全道德的生产氛围。(2)构建安全事故预防机制。关注生命安全,建立生产事故预警机制,尽快走出“发生事故再谈安全”的怪圈。把安全价值理念与平日生产工作结合起来,加大对安全资源的投入,预防安全事故发生。(3)创立道德的安全生产规范。企业再追求利润的同时,需要尊重和关爱生命,以道德底线衡量生产规范的合理性,以合乎伦理的代价追求盈利。

(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安全伦理水平

企业管理者在安全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也是企业伦理建设的倡导者和管理者。首先,企业管理者只有自己首先具备强烈的道德责人感,才能够言传身教,影响他人,减少和排除重大事故隐患,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反之,企业管理者如果丧失安全道德,置他人生命安全于不顾,则容易引起安全危机;其次,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对员工道德选择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员工和其他社会成员会学习模仿上级的道德风貌和道德形象;再次,企业的各项制度、政策也体现着管理的安全伦理水平。作为企业安全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理念,尊重员工的生命与健康,自觉将安全意识融入到工作中,并为员工起到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三)强化企业员工安全道德自律

从他律走向自律,最根本的是要把安全理念和安全思维根植再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深处。首先,要让每一位员工把“安全生产”理念变主动性认识,通过家庭影响、单位教育等方式唤起职工的安全责任心,启发员工从生命角度体会安全作业的重要性;第二步则是要将理论上升到实际,将将安全意识转化为现实行动,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职工安全科技文化素养,如修检安全设备,进行作业风险评估等重要技能,这样员工才有能力察觉并及时应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总之,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把人为的不安全行为消灭在萌芽阶段,是实现安全生产、降低事故概率的重要途径。

(四)政府严格监管,加强外部约束

企业作为社会系统中的经济组织,其运行机制必然与外部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必然要履行其经济职能,这就要求我国职能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完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把安全伦理从道德要求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加以建设。目前,我国法律上的不完善影响了政府部门监管职能的发挥。如在《安全生产法》中,对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并造成事故的企业,最高罚款20万元。这样的惩罚力度不足以禁止非法高危企业的存在。另一方面,建立安全生产防腐败机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创造政绩,特别拟定了“企业保护令”以吸引商业投资。然而由于监管不严、执行不力等原因,“企业保护令”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异化为对企业过度保护甚至非法庇护,特别是在安全监管问题上。一些不合规企业通过贿赂等行为收买政府官员在安全检查时蒙混过关,所导致的安全事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加快建立安全生产领域的防腐败机制,有利于肃清不良风气,增强企业外部约束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范仲阳.学习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3-7-15.

[2]刘星,唐征友.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8):56-53.

[3]朱金瑞.我国企业安全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企业活力经营观察,2007(10):4-6.

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篇5

关键词:石油企业 安全管理 问题 原因

近些年,石油企业在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安全责任事故时有发生,石油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事故的频繁发生,对该职业从事人员危害严重,从而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石油企业的安全投入不足,对石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石油企业管理者应对企业的安全卫生工作足够重视,建立“安全经济观”意识,因为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安全就是效益。

一、目前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尽管当前众多石油企业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石油生产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认真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探求石油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此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的经验,但是在石油企业生产和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缺乏系统理论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几乎都来自西方,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寥寥无几,这从大学安全工程教材中就可以看出。理论的缺乏导致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系统理论支持。西方由于发展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在管理理论上也已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系列系统的事故控制理论,如风险分析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单因素理论等,在这些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根据其现实情况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石油企业就事论事多,但追根溯源少

采用一系列有效的分析方法来对涉及石油企业管理中的人和物进行危险预测分析,变安全管理中的事故后处理为事故前预防,这也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对于事故的超前预防控制,需要对事故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以达到对企业的宏观指导的目的。

(三)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经验说教多,理论推广很少

作为高风险的石油企业,逐渐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该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从1997年起国内石油行业陆续了sy/t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等多个行业标准文件,标准性文件的颁布有利于提高国内石油企业的健康和安全管理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国内石油企业尽快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节约企业成本,改善企业形象。与此同时,国内率先建立hse管理体系的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二、石油企业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目前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其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安全事故隐患的处罚力度不够

事故隐患的存在是石油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绝大多数事故发生源于安全隐患的存在,所以企业必须防患于未然,讲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但同时依据法律规定,只要没有出现重大的事故,对于个人只能追究行政责任,通常就是限期整改或者罚款为主,我们知道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对于地方保护主义来说实在是缺少震撼感。为此相关专家提出应将安全事故隐患纳入刑法的范围,事故发生后要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加大事故的处罚力度,给予相关企业和责任人强有力的威慑,从而使安全事故发生机率降到最低,保证石油企业企业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二)石油企业日常安全的执法检查力度不够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事故频发的企业,并非缺乏好的政策支持,而只是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很难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已在安全生产、经营方面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也较多。《安全生产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安全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关部门开始注重安全生产的法制方面建设,也是石油行业职业从业人员盼望已久的结果,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全法制体系。作为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大法,《安全生产法》对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安全中介服务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制度、从业人员权利义务制度等七个方面,其中对于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律责任进行了完整、清晰的界定,对于现实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指导性等。《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对于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切实落实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着重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化、规范化及制度化的进程,以防范石油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对于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三)石油企业的职工权利意识及安全生产意识较差

经研究发现,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企业的不安全状态所引起的。尤其是在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许多职工的生产环境非常险恶。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国际劳工组织所组织的研讨会上,根据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铁民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安全生产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的五个原因,是对现代化国家劳工行政一体化的任意践踏,而其中许多重大安全事故的最大受害人则是第三方即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处于被雇佣的位置,无法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意志,也没有组织成一支强大的力量,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生产者及相关政府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保障石油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石油企业安全投入成本不足,淡化安全经济观

石油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通过加大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把事故和职业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不可否认是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举措之一。要实现石油企业安全生产,加大安全资金投入,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可以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篇6

关键词:石化企业;安全生产;培训

一、引言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高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在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现状及对策,旨在为提高我国大型石化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要性

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对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以及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企业安全生产培训不到位,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导致的生产事故不在少数。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的一到三月间,我国发生的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就有85起,较去年同期多17起,同比上升25.13%;死亡人数120个,较去年期多31人,同比上升38.12%;受伤人数上千人。这组数据显示了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要性。还有我国每年发生的不在少数的矿难事故,造成的死伤人数更是不计其数,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数据和案例,但罹难者亲人感受的却是真正的血与泪的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重他人的生命,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对于保障我国劳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大型国有石化企业来说,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尤为重要,因为其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巨大的。

三、石化国企安全生产培训现状及问题

1952年我国建立了“三级安全生产教育”,至此以往,我国安全生产培训工作逐步步入体制化、系统化及社会化的轨道。从1979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建立劳动保护教育室的意见》至今,有三千多个劳动保护教育室在我国建立。从1980年至今,有八十多个劳动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在我国建立。包括煤炭、交通以及石油化工在内的各大行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并且收获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2月2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其制定的《2010年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和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监管重点工作安排》中指出,各地要加快治理化工企业安全防护力度不够等重大隐患。当前,我国拥有省级以上安全生产培训机构54个。二十世纪初以来,我国安全生产监察局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大力发展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建立了一系列的资格培训工作和考核体系。

我国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存在许多问题,这里,我们着重来讲我国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所存在的安全生产培训问题。第一,我国某些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及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忽视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要性。企业为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安全生产的培训投入,导致不少员工在技术不太成熟,以及对生产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认识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工作,埋下安全隐患。由于宣传力度不足等原因,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不足,不重视企业开展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不参加培训听课,在听课时开小差等。

第二,我国安全生产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安全生产培训标准可参照物模糊,以及企业生产的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的法律已不能适应,为企业遗留了逃脱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漏洞。

第三,我国有些大型石化企业存在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受制于企业领导的意识的问题。安全培训工作受制于领导意识是我国大多数大型石化企业的通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根本,乃是大型石化国企内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而造成的。企业没有建立通畅的上通下行人才流动机制,大部分石化国企晋升机制不透明,人为可操作空间大,这样就会造成下属对领导的绝对服从性增强,即使发现了领导的错误也不敢指出,而某些领导则利用职务之便,在一定程度上或是完全依靠自我主观意识行事,忽略对客观实际的考量。

四、做好石化国企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培训人员自身专业素养

安全生产培训本身是相对枯燥无味的,这就造成了接受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人员难以听进培训教师的讲课。提高培训教师讲课技巧,培养教师讲课的幽默性以及趣味性,对提高安全生产培训课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再者,培训教师的专业水平一定要得到保证,教师准确地教授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技能是员工接受培训、提高生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二)建立健全有关安全生产培训的制度

完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相关立法,强制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完善立法,对于不按规定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石化国企进行相应的处罚,追究领导责任,强制其开展培训活动。与此同时,细化培训标准,使石化国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工作。强化监督功能,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石化国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检查。

(三)完善员工培训考核制度

没有检验就没有进步,每参加完一次培训工作就进行一次考试,对考试排名在前者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比如可以发放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小奖品,以及评选先进安全模范,根据得到先进安全模范的次数晋升职位和加工资。对考试排名在后且不合格者,登记在册,进行职位调整等相应的处罚。提高员工参加安全生产培训的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征文方式,评选出有关于培训听后感的优秀论文,张贴于工作间,给与员工精神上的荣誉感。

五、结语

在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今天,提高企业以及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对保证企业,特别是国有石化大型企业的正常运行,以及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这一课题在当前背景下十分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熊宏齐,戴玉蓉,郑家茂.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规划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

[2]吴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

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篇7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以人为本”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应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企业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归根结底就是“以人为本”,因为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人首先要尊重人。解决人的思想意识问题,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做好心理疏导。对企业而言,安全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重视人的生命视为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一需要,充分发挥每位员工在企业安全生产每个环节中的安全主体地位和作用,教育员工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增强自我安全意识,提高自身安全素质。

企业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生产理念,一方面要树立“安全至上”理念。“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员工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从安全管理层面来看,“发展”必须是“安全”的。“安全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安全既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那就必然就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安全这个基础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的长远的效益回报,还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只有生产安全了,才能减少事故带来的经济、信誉损失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企业才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优化安全文化环境,营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任何一种活动总是同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良好的环境对活动的开展起积极推动作用,反之则起消极阻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注重环境优化。对企业而言,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优化企业安全文化环境。文化的内涵是丰富而广泛的。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把企业安全文化理解为由全体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的,以企业安全生产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文化,它是企业在安全生产和管理实践中所创造的、目的在于保护企业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企业安全生产顺利开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最高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企业员工在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过程中对待安全的态度和行为由被动灌输到主动接受,到潜移默化,再到自觉行为的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一过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作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最高体现的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不断优化企业安全文化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通过企业安全文化较强的潜移默化作用,为企业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舆论保障,使员工真正受到安全理念的熏陶,使安全理念入脑人心,并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从而进一步构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强势安全文化并形成良性循环。而构建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优势,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优势、组织优势、群团优势等,努力营造安全氛围,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事事关注安全”的良好企业安全文化环境。

三、重视思想灌输和渗透,强化安全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因为人的行为受人的思想所支配,而支配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从政治层面来讲,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必然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混乱和社会秩序的失范;

从企业安全管理角度而言,没有持之以恒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员工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必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安全事故,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员工安全思想的灌输和渗透,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企业员工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参差不齐,如果不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强安全思想的灌输和渗透,非常容易使员工认为安全工作不重要或者知道重要但又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或技能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安全教育和培训是防止和改变企业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方法,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员工的安全素质、使员工掌握安全技能,充分认识事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从而确保安全生产。

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素质的提高以及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的教育和培训等。思想认识问题属于意识问题,必须重视日常灌输和渗透,因而决定了这种教育和培训必须常抓不懈,绝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当然,思想灌输和渗透也是讲究方法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工具和方法,客观上为实现从落后的、简单的传统灌输手段向具有更多科技含量的现代灌输手段转变提供了现实条件。比如电化教育、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既新颖快捷,又覆盖广泛,运用这些手段,使丰富的灌输内容寓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员工乐意接受和掌握,解决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等问题。#p#分页标题#e#

四、超前预防,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教育的深刻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超前性”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对人们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把握人们的思想发展变化趋势,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思想特点进行教育、引导,把工作做在人们思想变化发展或思想问题产生之前。对企业而言,加强“超前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求企业在做安全生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积极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总是想在前,做在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压器”的作用,牢固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变事后处理为预先分析,变事故管理为隐患超前预防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努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超前预防,需要充分发挥警示教育的能动作用。企业开展警示教育,一方面要深刻总结其他企业安全生产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深刻总结本企业安全生产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吸取教训。一般来说,安全事故如果不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很少有人感到那种切肤之痛,甚至会有人觉得那是他人“倒霉”,那是“偶然”事件,嘘嘘之余,事故似乎与自身毫无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安全事故警示教育,通过事故分析,举一反三,警钟长鸣。相对来说,由于安全事故属于活生生的反面、典型教材,甚至是血淋淋的惨痛教训,因而这种警示教育肯定比日常的正面宣传、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因而这种警示教育也必然更加深远和深刻。

五、坚持物质利益原则,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物质利益原则是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人的思想变化的直接动因,人的行为根本动因在于利益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呈现了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多元化,分配形式、生活方式、理想追求多样化的变化趋势,这在客观上必然影响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要求在以安全生产为目标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承认物质利益对员工的思想行为的重要作用,必须根据人性需求理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建设思想文化主阵地过程中打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向物质利益领域拓展,坚持精神与物质、义与利的统一,不断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统筹处理好各种关系。

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篇8

关键词:安全评价;煤矿安全生产;重要意义

煤矿安全生产保证既是对生产的重视,也是对员工的负责,同时能够保证生产的顺利开展以及实现煤矿的质量提升,材料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中引入安全评价,实施安全评价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煤矿的生产缺乏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安全意识,不重视管理操作,存在侥幸心理,同时为降低成本而出现各种不规范、不科学以及不合理的生产,大大地增加危险隐患以及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也是一大问题,并且安全评价的执行力度较为欠缺,对于这一方面相关机构部门没有抓好以及没有实际的落实,导致不合格生产情况较为普遍,这直接导致煤矿的出产质量低,应用的效果差以及存在较大的应用隐患,为实际的解决这一问题这一现状,采取的主要操作就是全面的分析以及阐述安全评价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所能够带来的价值以及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实现企业客观的认识安全评价,进而逐步的实现推广,再由相关部门的介入,实现安全评价广泛以及实际的使用于煤矿安全生产之中。

1安全评价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分析

安全评价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煤矿安全生产实现的最基本操作以及最为主要的操作,能够实际的促进这一行业的稳步发展,以及实际的提升相关行业的发展速度,保证在该环境中所生产的煤矿的应用质量,能够相应的减少污染的产生以及相对应的实现能源的节约,这对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稳定化发展都是有实际的意义的,因此需要详细的全面的完整的分析安全评价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以此来增加安全评价应用必要性的说服力。

1.1煤矿安全生产中实施安全评价的作用分析

煤矿安全生产中实施安全评价的主要作用体现为,煤矿安全评价是较为权威、有经验、有资质以及有能力的机构进展的,因此,能够保证煤矿生产安全系数评定的可靠性,能够实际的确定煤矿生产企业的内部结构合格性、操作合理性、科学性,以及生产步骤流程的准确性,能够实际的确定这一煤矿企业的存在合理性,存在价值,能够相对应的进行相应的处理,实现煤矿生产产业的相对绿色化以及安全化,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及防止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安全评价的使用还能够查找企业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不当之中,以及企业潜在的危险因素,存在的危险源以及帮助工作人员分辨危险性,能够有效的降低危险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及有效地改进煤矿生产企业的结构,煤矿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前做好各方面的防范措施以及防护操作。能够促进煤矿生产企业的结构化、整体化以及科学化,实现煤矿生产企业煤矿生产安全化,能够实际的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设备的操作稳定性。因此,需要相对的安全评价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使用定期性,这样能够实际的发挥安全评价的作用,实际的提升煤矿生产的利益。

1.2煤矿安全生产中实施安全评价的目的分析

煤矿安全安全生产中实施安全评价的目的在于能够实现提前预防性,能够实现在事故发生之前进行控制,亦或是直接避免事故的发生,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损失的最小化,伤亡的最轻化,能够减少煤矿生产的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具体操作就是对煤矿的生产进行整体性的分析,确定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不稳定的因素,相对应的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进行预防,能够实际的实现生产强化,生产稳定化,以及生产危险系数最低化。安全评价还能够达到的目的就是能够实际的提升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这进一步地促进企业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安全评价的实施能够实际的降低出现管理人员自我意识过强的现象,能够进一步地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进行相应的改进学习,能够进一步地推动生产的规范性以及生产质量的提升,生产的稳定性能以及生产的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形成安全第一的生产模式以及生产意识。

2煤矿安全生产中安全评价的使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安全评价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使用过于理论化以及过于表面化是较为常见的一个问题,具体表现为出现安全评价内容的就轻避重,导致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调整价值以及调整效果无法体现,事故以及损失仍处于不可控制状态,还存在对于危险源以及潜在危险的评价过于模糊,导致煤矿安全生产中安全评价的作用无法体现,安全评价失去其根本的意义,安全评价的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就是煤矿安全生产的评价结果大同小异,这导致在不同的环境中安全评价所起到的效果截然不同,这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实现是致命性的,安全评价没有侧重点,这导致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防范措施制定,以及调整方案的设计无据可依,无从下手,这对于安全评价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也会导致煤矿安全生产企业对此的轻视情况严重化。针对这一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改善,实现安全评价的效果全面化发挥,首先需要保证安全评价人员的质量、能力、责任感以及工作态度等,在此基础上在确定评价的内容重点,评价报告所必须展示出来的数据以及信息,同时需要采取责任制,即对安全评价的人员相对应的评价结果所达到的效果以及由于这一评价结果而导致的问题全权负责,这样能够大大地提高安全评价的质量以及保证安全评价的实质性,同时安排安全评价人员进行煤矿安全生产的全程观察以及全程记录,这样能够保证安全评价的真实性以及针对性,同时能够保证安全评价的作用得以体现,能够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在安全评价之下更好地发展以及更为稳定的提升。安全评价的使用稳定以及实用性的保证,能够实际的促进煤矿安全生产企业对此的重视程度以及使用情况,能够良性的促进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提升以及安全性保证。

3结语

安全评价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实际的规范化煤矿的生产,能够避免不合格的煤矿生产继续进行,能够实际的抑制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概率,以及能够实际的促进煤矿生产行业的稳定发展,促进煤矿的产量以及煤矿的质量稳步提升。

作者:李长顺薛鸿艳单位:辽宁久安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姗姗,张亚楠.浅析安全评价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意义[J].价值工程,2014(6):175-176.

[2]孙欣梅.矿山安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J].黑龙江冶金,2011,31(1):19-20.

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篇9

关键词:安全生产乡镇企业农村经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打开,其中经济体制的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为了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农村逐渐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地区逐渐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增加农民收入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乡镇企业在社会生产中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配置方面的决策性失误,导致对城市工业的依赖性比较高,在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实难与实力雄厚的国营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相抗衡,乡镇企业早期腾飞的那种灵活经营机制,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而逐渐减弱和消失。由于乡镇企业大多数是村属或者是家族性企业,缺乏必要的内部管理经验,加上管理意识淡薄,观念陈旧,更缺乏创新精神,未能打破传统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和粗放型的管理体制,内部缺乏必要的监督保障机制,高能耗、低效益;高成本、低质量;重污染、轻环保,便成了乡镇企业的代名词。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安全意识不强。部分乡镇企业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够强,对于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极强的侥幸心理。由于以前没发生过事故,一些企业和员工产生了严重的麻痹侥幸思想,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对落实规章制度、防范措施缺乏紧迫感,常常拼设备、拼人力,管理者要求职工连续加班,使职工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埋下事故隐患。

(二)缺乏安全设施。因为乡镇企业的规模相对比较小,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相对落后,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保障,潜伏一定的安全隐患。受经济利益第一位思想的影响,很多企业不顾设备老化和装备存在缺陷等问题,开足马力生产;在生产的同时,缺乏相应的安全措施,致使事故多发。有的企业只注重生产,不注重安全。

(三)安全管理滞后。管理上的落后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是大部分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乡镇企业一般因为规模相对较小,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很多乡镇企业因为是家族型的,所以很多管理者根本称不上是管理者,他们基本上不清楚应该怎样有效地进行安全监管,导致安全管理滞后,企业安全生产徒有其表。

面对乡镇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基层的政府监管部门必须重视乡镇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科学、规范的引导,使乡镇企业真正做到健康、稳定发展。因此,结合实际,我们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经济杠杆、有效监管等多种手段,夯实基础,实现标本兼治,最终实现长效管理。

(一)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引导。安全生产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搞好安全生产宣传,抓好安全生产教育的前提。企业职工身处安全生产第一线,其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因此,应先让职工真正做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这一本质改变。充分利用每年一次的安全生产活动月契机,抓好安全生产宣传工作,使安全生产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强化全民的安全意识,使安全生产工作深入人心,做到人人重安全,人人懂安全。其次,加强指导,帮助企业尽快达标,并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自觉参加安全生产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安全素质。

(二)树立典型,推广安全生产经验。学习借鉴先进乡镇经验,培养本地安全典型,发挥经验、典型引导作用。可以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培养安全生产样板企业,以点带面地做好推广工作。组织其他企业,特别是不达标的企业多进行参观学习,使他们明确整改方向。

(三)大力推行工伤保险。对乡镇企业来说,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他们是非常害怕出现安全问题的,因为如果出现问题,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负担。所以,要尽可能地鼓励企业参与投保。同时加强监督管理,促进企业投保。

(四)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不得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对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而进行生产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罚。同时,对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动态管理,当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恶化、管理滑坡,达不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安全标准时,及时淘汰出局。

安全生产对企业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健全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重要保障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和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条件。作为安全事故多发的建筑施工行业,应引起高度重视,吸取血的教训,提高认识,防患于未然。“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从瓦斯爆炸的现场到地下的透水事故;从脚手架的倒塌到塔机失稳事故;从高空坠落到触电事故的发生;从地下工程的塌方到地面的山体滑坡等等,一件一件触目惊心的现实已经给世人敲响警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安全工作,再不能让生命付出代价,再不能让财产遭受损失。安全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综合分析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现状,我认为安全生产问题存在两方面主要影响因素,一是社会因素;二是企业自身管理因素。社会因素是比较客观的,它既包括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同时还有整个社会群体对安全意识的淡薄、模糊,且建筑市场供不应求。诸多原因造成了安全生产环节薄弱。社会纷繁复杂,法律仅仅是一件工具,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告诉我们,它无法在一切问题上做到天衣无缝。法律的工具性须经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执行。正如培根在《论司法》一文中引用的《圣经》中圣保罗的一句话:“我们知道法律体现着正义,但这也要人能正确地运用它。”所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定得再多再好,还必须要通过企业和人在日常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去运用、去贯彻落实,才能体现出法律本身的真正价值。随着安全生产法律和制度的不断健全,专业机构也已基本建立,可以说国家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在法理、条文上有了比较完整的建制,但是,一些企业片面只求经济利益,主要工程管理者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在基层的贯彻落实还停留在口头上,流于形式,他们或者不懂法律,或者明知故犯,没有依法为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安全保护,使从业人员在十分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作业,以致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许多私营老板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甚至放弃安全生产,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没有意识到它所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安全生产还没有真正成为所有施工企业的自觉行动,没有从安全生产是法定的义务和责任的高度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建筑企业在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框架内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通过一定的奖惩手段保证其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是确保建筑施工企业规范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前提。那么,建筑企业到底应当如何具体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如何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施工生产呢?

首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通过充分发挥两个体系的作用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自上而下层层加压,自下而上层层保证且高效运作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立一个“头头抓,抓头头”的安全管理体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成立安全机构,配备符合法律要求、具备相应能力的专、兼职安全监督人员,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两个体系既要独立发挥作用,又要有机配合,协调运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整体的防护作用,共同完成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

其次,建立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资格的严格管理,明确其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法定职责,以增强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是企业行政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各级责任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施工人员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应做的事情和应负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的一种制度。安全施工生产是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全员、全层次、全过程的大事。因此,建筑行业工程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之间、承包单位与分包队伍之间应当签订安全协议和安全施工责任书,施工企业内部应当建立覆盖到每个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从制度上固定下来,从而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使得安全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明确、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把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生产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企业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做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对于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或少受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周密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必然。

结尾

安全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当中已经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建筑企业保持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每一位管理者和生产工作者就必须更加重视安全生产,严格依法管好安全,使安全生产管理真正成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已经步入正轨,今后的任务艰巨繁重。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在健全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依法管好安全,就一定能够防止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建立小康社会提供安全和谐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周和菊陈代兴建筑安全管理的系统定义与评价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5年第S2期

方东平张剑黄吉欣建筑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手段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