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十篇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十篇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3:07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篇1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时代内涵;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718-02

作为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农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将信息化渗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去,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新时期农业发展应以现代的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农村信息发展提供完整的服务体系和快捷的服务,让农业信息化带动新农村建设。

1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内涵

1.1农业信息化的时代内涵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整个农业过程的信息化,也就是说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领域中,使之为农业的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生产水平、效率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发展带来动力。农业信息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环境信息化、生产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资料信息化、市场信息化、农业科教信息化和政策法规信息化。

1.2新农村的时代内涵

党描绘的新农村有以下几个特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指的是物质文明建设要发展,这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乡风文明,指的是要注重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村容整洁,要求新农村不可忽视生态问题,要做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两手抓。管理民主,指的是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支持。以上五个内容构成了“新农村”的内涵,它们相辅相成为一个整体。

2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灵魂和突破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在信息方面的差距有重要意义。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城乡间的信息交流,加快农村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在信息发展上的差距;还为农民带来现代科技知识和农业市场信息,带动农民转变生产方式,保证农民享受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权利,从而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前进。

2.2农业信息化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有了农业信息化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使我国农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的作用,有助于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最终达到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农业信息化是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保证农民收入的最基本方式是将农产品引入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民生产,让农产品的价值得以转换。要将农民与市场紧密结合就要注重对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证农业增产,首先要提高决策力和管理能力。所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和农民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4农业信息化是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动力

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掌握了信息上的主动权,就相当于掌握了生产、经营的先机,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农业信息化是农民学习技术、收集信息最快捷的途径。学习了新知识、了解了最新信息的农民就可以主动地摆脱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经营不再单纯依靠经验、力气,抢占商机,最终在销售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与世界的接轨

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外市场的扩大等,为我国农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及时的信息资料,以顺应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所以,要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增强农产品和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农业信息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3.1坚持发展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须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根本动力,也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从而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劳动资料和对象也有新的要求,这就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取代落后的劳动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要置备信息设备、培养信息人才和巨大的资金投入,而满足这些要求的必经之路就是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3.2坚持以农为本的道路

要使信息化发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就要不断完善本地的信息内容,引导农民使用这些信息,所以说,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第一,要通过宣传、教育及培训等方式,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在农村开展信息服务奠定基础。第二,听取农民的想法和意见,真正认识到他们的需求,开发专业的软件和产品,以满足农民学习的需要。

3.3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

信息化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一定要坚持政府的引导。坚持政府引导要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是坚持政府的规划指导;第二是坚持政府的组织领导;第三是坚持政府的示范引导;第四是坚持政府的依法管理。政府要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调动各方力量和组织,从而实现整体的统筹规划和优劣互补。政府要大力支持公益的信息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鼓励在市场上有发展潜力的信息服务;积极组织、开展有偿的信息服务,创新机制,调动积极性,引导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构建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以加快信息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4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建设

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要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服务,还可以建成一些中介服务机构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和根基,农业信息资源则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这就要加大对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及利用力度,围绕生产、市场、生活等建立健全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专家咨询、灾害预测、卫生防疫等与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系统。

3.5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加大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和新农村的关键点。因此,要在现有的工作人员中普及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教育,逐步建成一支配合信息化发展的队伍。所以,要组织培训农民,普及农业科学文化知识,切实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发展。

3.6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农业信息涉及内容多而复杂,因此,法制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加强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市场行为,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其次,要建立信息采集标准制度,确保农业信息的及时和真实。最后,要建立健全信息的制度,提高服务质量,禁止虚假信息的传播。总而言之,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规制度建设,才能使得农业信息化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4结束语

多年来,我国的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也逐步开展推进。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体系逐步完善,信息网络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协作参与的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总所周知,要进一步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就要打破传统的发展思路,将发展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工作的关键,不断发展、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形成一种培养机制;并吸取更多的力量加入到建设中来,如通过相关政策将大学生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知道农民生产。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有助于缩小我国城乡在信息化方面日益加大的差距,促使农村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翟光红.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及其根本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温暖,胡峰,冯晓,等.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9(2):7-10.

[3]胡大平,陶飞.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解决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篇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作用

信息是当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条件,是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向各级各部门提供信息,是信息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也是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体现[1]。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利用农村信息化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打造农业生产活动中产、供、销环节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拓展农产品市场,帮助供需双方有效交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2-4]。

1农业信息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建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有利于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5]。

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3]。

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方面。过去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养殖、销售,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农业信息网站的出现,发达地区的农民已经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认识信息的价值,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4]。

4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在现代信息社会,农民素质主要体现在接受、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谁能最先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走在市场的前列,就能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如果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遭受损失。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正是以自身很强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搜集、筛选、利用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机会。农业信息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农民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6]。

5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实现电视网、电话网和电脑网的“三电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农业信息化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促使农民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6参考文献

[1]陶长琪.信息经济学[m].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刘丽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主体建设研究[j].理论月刊,2007(11):166-169.

[3]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图书学报情刊,2006,18(4):19-20,40.

[4]谷春梅.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情报,2006,26(12):53-54.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篇3

2010年5月26日,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旨在提高首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的“221信息平台”的全面建设和应用。此举也标志着北京市农委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正式确立,使得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北京市农委副主任张贵忠、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副总经理范冰等领导出席了此次签约仪式。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中央连续六年的“一号文件”都要求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要求“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农业部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早在2009年7月就签署了《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合作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及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此次北京市农委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战略合作,即是落实框架协议精神的具体体现:双方将全面整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入电子商务、电子农务等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多种渠道(如手机、网站、wap等),打造一个以农为主、为农服务、联系城乡的信息服务平台-221信息平台。本着“政企联动、发挥优势、相互促进、着眼长远、实现共赢”的原则,在政府主导下,221信息平台将坚持以公益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首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及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水平。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因素,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移动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将一如既往地依托信息化技术优势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多贡献。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篇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2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这种“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业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润滑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六是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4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农业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5农业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以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系统,从下行角度建立顺畅、有效的远程调控管理机制,从上行角度建立及时、准确的基层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6信息化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销定产”、“什么赚钱种什么”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各种生产技术、经营信息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结构调整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推进农业信息化,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农民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撞击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大批农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能人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去,迅速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7参考文献

[1]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北方经济,2008(8):30-31.

[2]方金华,邹志明.开化依托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4(10):39-40.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篇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良好的利用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的课题。物联网技术随着网络互联共享技术和现代传感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成熟和完善,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探究视角。现代信息采集技术、网络互联技术以及传感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运输、营销等各个环节,物联网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元素和系统支持。物联网技术利用感知、信息传输、反馈控制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处理系统为农业发展提供智能信息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有着更大的需求,先人制定的24节气大多是根据农业对季节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而制定的。农业生产中的各种信息都来源与自然环境,其所需要的信息不稳定因素大,并且高度分散。其具有不稳定性和时变性大的特性,区域降雨量、农作物病害情况以及气候条件、土壤肥沃度和湿度等环境状况各不相同。

长期以来,农村信息的闭塞以及经济条件的相对低下,使得传统农业发展局限在依赖外部环境和手工作业,是一个可控性低和稳定性差的行业。根据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强调以建立现代信息化农业为战略发展目标,提高农业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经济份额。信息技术在我国其他行业之前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更是日益发展成熟,但在农业生产领域没有得到系统化的建设,合理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无疑会给农业现代化技术革命带来全新的发展格局。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把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反馈认知技术等)渗透到农业培育(选苗、选种)、加工、物流运输、销售等各个方面,促进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农业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规范农产品市场,有效的促进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农业信息化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动态

1.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涵盖的一部分,其包括计算机通讯技术、网络共享技术、RFiD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遥感技术等。其各项技术渗透到农产品播种、施肥(饲养)、除虫(杀菌)、收割(宰杀)、物流运输、装卸、市场销售、质量安全追溯等各个具体环节。农业信息化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加工、培育(加工)、市场营销、农业机械管理以及农产品销售市场等领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其组成信息互联的整体。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下列几个主要要素:

1.1.1农业物资材料与环境信息化

农产品培育、土壤以及饲养环境、降水量与湿度、环境温度与昼夜温差、光照度、周围其他环境等都是农业的资源与环境,农业信息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要信息前提条件,只有完善和精确地信息数据库才能为信息化实现可行性,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库和动态资料表可以精确、实时的了解农业资源和环境因素变化。

1.1.2农业生产(加工)过程和经营管理信息化

农业生产主要包含农田作物生产、畜牧养殖、农田以及养殖场水分供应管理、农业环境监测等活动。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有助于提高农业信息采集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机械管理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1.1.3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建立多维度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以加强农业科研水平和信息沟通水平,加快农业新成果的交流和良性传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以人为本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机制。

1.1.4农村经济信息化

经济信息化是在农村全部实现信息网络化,农户以及农村事业单位和农村企业实现网络覆盖,健全网络通信设备,方便各级决策机构能够更快更准备的掌握农村经济、生产、科技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实时的掌握农村人口变化、经济结构、文化普及程度、乡村企业建设、道路铺设、能源环境、通讯结构、医疗卫生保健以及社会形态等信息,信息的互联与共享有助于政府制定和调整农村政策,又可以吸收外部经济投资。

1.2农业信息化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动态

1.2.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已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社会经济逐步成为信息经济,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到经济社会的动态演变,信息化上升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信息化程度距离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制定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策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70%,然而农业生产总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实现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是我国发展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1.2.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1国外研究动态

农业信息化在西方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已经被应用与生产实践,其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农业生产(加工)技术、智能监控技术、机械化生产(播种、施肥、疾病预防、收割、装卸与运输)、农民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化普及、农产品的营销渠道管理等方面。国外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进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农业的精准生产中;20世纪70年代,初步建设农业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处理软件系统相继出现;20世纪80年代,农业信息化建设趋于完善和成熟,信息化的建设涵盖农业生产智能控制、数据处理、图像处理、环境以及项目模型分析、物联网网络通信技术、专家决策分析系统、信息总结归类数据库系统等方面。从信息化的经济学角度侧重点研究了信息的商品化、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农业信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市场信息的传播、农业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评价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准农业的发展,使得美国农场的生产效率、产出率和经济利润率都得到显著提高。美国农业资源管理调查显示,经济作物与单位面积的玉米产量2001年相比1996年提高了25%;2001年使用产量的地图比例占13.7%,比1997年提高4.2个百分点;2001年使用土壤地图的比例达25%,相比1998年提高6.4个百分点。美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制度完善,《1996年信息自由法案》(theFreedomofinformationactof1996)规定联邦机构依照职权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实现政府服务工作的信息透明化。《2001财政年度国库和普通拨款法案》第515款授权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对联邦机构提供政策和程序指南,以确保美国政府机构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撑。此外,美国农业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活动,其在建立一套服务于每个农户的24h信息服务和技术保障系统,这表明美国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建设有国家强有力的后盾支撑和服务保障。

1.2.2.2国内研究动态

近几年,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研究不断深入,推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研究比较分散,大多侧重于技术层次,如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有些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经济角度的研究虽有所进展,但尚未形成体系。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1994年我国开始启动“金农工程”,其目的是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在“十五”期间,我国启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和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工程以及农业“3S”应用工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部为中心,联合全国各省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全国已经有29个省农业厅开设了自己的服务网站,全国333个地区其中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在全国2800多个县城,42%的县农业局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61%建立了局域网信息通讯系统。我国已经由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物联网技术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应用

物联网本身是针对特定管理对象的“有限网络”,是以实现、控制和管理为目的,通过传感、识别器和网络将管理对象连接起来,实现信息感知、识别、情报处理、态势判断和决策执行等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物联网的应用带来的海量数据将给通讯网、互联网和信息处理技术带来数量级的需求增长。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畜牧业的信息化、产业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按照国际电网联盟(itU)等国际组织的定义,物联网是物与物(thingstothings,t2t),人与物品(Humantothings,H2t),人与人(HumantoHuman,H2H)之间的互联。物联网与互联网的不同在于,H2t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连接,H2H是指人与人之间不通过电脑便能够进行的互联。物联网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互联网技术上的空缺。狭义上的物联网是连接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网络,实现物品的信息识别、采集、传输和处理;广义上的物联网可以视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将一切事物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实现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之间高效信息的交互方式,并通过相应的服务模式将各种信息与社会行为相融合,是信息化与现代社会更高层次的应用。

2.1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体系框架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每一个农产品都相应的被匹配唯一的身份标识编码,产品的详细资料信息被储存在RFiD信息采集标识服务器之中。当物品从生产地到流通中的某一环节被标识并进行数据分析时,先通过产品代码解析系统或产品iD,然后通过物联网储存系统提取出产品的具体信息资料,以进行物品的识别和达到对物流供应链自动追踪管理的目的。物联网的最终目的是为每一个农产品建立全网、开放、可追溯的iD标识,以实现对农产品的信息介绍和产品质量全程跟踪,提供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2.2物联网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精准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是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根据空间变异、定时、定位、定量的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的涵义是根据农作物的生产环境因素,对农产品的种植、施肥、温度控制、湿度控制进行定量的数据控制,确定农产品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和科学管理,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精准农业的生产在实践中广泛的采用3S技术,即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是把物理世界中的物体进行标识,对其感知,然后利用智能接口与计算机、显示设备、决策终端等进行连接,信息双向反馈实现自我控制和决策控制。通过信息处理终端设备(计算机、手机、移动设备等)结合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互联。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生态体系。这个体系包含农产品原料(种子、种苗)、培养场地(农田位置以及畜牧场地)、含水量、灌溉条件,土壤肥沃度以及环境、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湿度、人为不稳定因素和气压等实时多变的环境变量。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运用远距离无线传感通讯技术,对现场复杂多变的农作物生长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传输。把物联网技术融合到农业生产的实际信号采集中,形成物联网的初步构架。物联网智能检测技术不仅涉及到如何构造传感监测网络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利用计算机终端对农业现场的因素进行自主控制和实时反馈,从而对农作物生长进行实时的监控,达到实时监控、科学养殖和预防灾害等目的。

2.3物联网技术在农畜产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事故近年来频繁发生,国内的牛奶质量问题,以及目前的禽流感H7n9最新疫情的扩散都给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为此,各国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管理,其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产品的进行识别和跟踪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效措施。2004年初,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nDSU)成功研究出使用RFiD技术来检测疯牛病的办法,通过在牛耳朵上植入RFiD身份识别标签,来记录每头牛的详细信息资料(年龄、体重、饲养、宰杀、患病情况等)。日本在蔬果农产品中植入基于RFiD技术产品信息和安全追溯系统,并且在日本的千叶县进行了试验。2009年“金卡猪”正式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市民对贴有“电子身份证”的猪肉购买时更放心。所谓的“金卡猪”便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采用RFiD电子标签对生猪的饲养、防疫灭菌、产品加工、食品流通等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的信息监控。为了给农畜产品整个生产监控各环节提供相关的农产品的详细信息(产地、运输、仓储、加工、装卸、配送和销售),借助RFiD技术和epC标准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

2.4物联网在农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具有可识别、可追溯、可联网等特点,能够控制农产品整个流通流程(产地装载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提高产品信息的采集效率,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信息集成和共享程度。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供应链,在生产与供应各环节中,采集到相应信息之后,应用软件将信息更新和储存于相应环节的本地数据库,并根据整个供应链之间的共享密码,将需要共享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以定期和不定期刷新农产品信息库的数据信息。

2.5物联网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的应用

农业物联网产品质量溯源技术体系包括3个层次:信息收集层、信息传输层和信息查询层。

2.5.1信息收集层

绿叶蔬食产业基地为每个地块进行编码,并配备了iC卡,对每个投入品编制电子标签,在播种、施肥、打药、除草、浇水、采收等整个生产过程,通过手持终端将所有信息记录储存在iC卡中,减少人工记录,提高操作准确度和精确度。

2.5.1信息传输层

基地使用手持终端利用RFiD技术,将iC卡中所有采集储存信息传输到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的数据库中,以备查询使用。

2.5.1信息查询层

产品采收上市时,利用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的追溯码生成和标签打印系统打印出产品的18位追溯码,将产品追溯码粘贴于产品上,消费者可以利用手机或电脑登录质量查询界面上查询产品质量信息。

3结语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农业现代信息建设进程伴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完善,但相距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在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以及力度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和人力、物力的继续投入。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借此来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民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借助现代物联技术为整个农业体系提供信息化支持,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科技化、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大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Z].中发(2009)1号.2008(12).

[2]GrilieheZ,Hybirdcorn:anexplanationintheeconomicsoftechnologicalChange[J].eeonometrie,1957,25:501-522.

[3]龙世谱.论农业信息化[J].现代情报,2007(1):166-167.

[4]刘世洪.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2):3-17.

[5]赵锦域.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5(4):12-13.

[6]白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民增收[J].农村经济,2006(6):57-59.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信息传播问题为核心,指出了新农村文化、信息传播的时代意义和紧迫性。并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传播体系提出了有益见解。

“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体现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上,显得时分突出和沉重。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贫穷.更严峻的是面对愚昧和落后。改变贫穷和落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翼,缺一不可。

我区幅员辽阔.人口居住分散,道路交通闭塞,长期以来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不够畅通,广大农村牧区获取信息十分困难。加之文化生活单一,因此群众的思想观念也比较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状况,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不断及时获取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与时俱进。

各类新闻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地处边远的我区农村牧区,有的地区连广播电视讯号的接收效果都不太好,报纸杂志在农村牧区的订阅率很低,在今夭这样的信息社会里,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难想象这样的地区能够有好的经济发展状况。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我们要有组织有规划的做许多具体工作。

1加大投人建设农村牧区信息网络

我区各级财政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农村牧区信息闭塞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性,下决心加大投入,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在农村牧区建立起有线电视传播网.让农牧民能够通过电视了解国内外、区内外动态。同时丰富文化生活。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尽管需要较大的投入,但这样做是十分值得的。我们知道农村牧区的电视还十分普及,但农牧区群众看到的电视节目很少,有的地方只能收视到一两个台,而且模糊不清,收视感觉极差。在农村牧区建设完善有线电视网络的事情一定要落到实处,政府、部门、个人可以集资搞。有线电视网络的畅通,是一个地区文明的标志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不能没有这样的标志。各种报纸杂志在农村牧区的订阅率低,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方面主要是订阅渠道不畅,时效性差。邮政订阅报纸杂志,农村牧区路途遥远,传递不能及时到达,影响订阅的积极性;报纸杂志价格高,贫困农村牧区存在经济困难。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农牧民文化程度较低,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另外,真正适合农牧民阅读,能够体现他们的生活情趣的报纸杂志少。但无论怎样评论这些事情,我们都必须认真地思考农村牧区的信息和文化传播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果农村牧区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文化滞后太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不够完整的,甚至是建设不好的。

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信息发展规划,把它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同起来.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完整的体系,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2搭建坚实的文化、信息平台

有人认为,文化的传播只能促进,不能推进,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就目前我区的情况,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搞,农村牧区文化、信息的传播事业是可以有效推进的。过去我们曾经尝试过,但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比如农村文化活动室,政府倡导搞了好长时间.但能够持续发展下来的不多。认真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在哪里?归根到底还是我们不够认真,决心不大,做法欠妥。我们现在重新考虑这样的问题,应当把政府搞文化建设的职能同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起来,在农村牧区搭建坚实的文化、信息传播平台。

这个事情需要政府和群众一起来做。政府要积极组织、投入、规划,群众要参与、管理、维护。农村牧区党的基层组织要担负起具体的职责。有条件的行政村可以建立起文体活动室,可以进入互联网,由政府长期投入,群众后期维护管理。把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组织起来,让他们积极投身到农村牧区的文化、信息传播事业上来,按照政府推进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农村牧区知识青年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既有强烈的愿望,又有基础知识,只要能把推进乡村发展与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统一起来,形成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村牧区发展文化信息传播的平台就能搭建起来并持续下去取得成绩。

3农村牧区文化、信息传播既务应又务实

农村牧区文化、信息传播平台建设起来后,耍坚持走既务虚又务实的发展路子。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树立人生道德观,科学发展观等需要大力弘扬;生产生活中的科学,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市场信息,专业技术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面。这个平台既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又是播种物质文明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文化、信息建设先行。农村牧区的落后、贫困,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贫困是互相作用的。把农村牧区的文化、信息传播工作做好,一定能够大力促进农村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各类新闻媒体,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信息的载体。把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来,是各级政府的贵任,也是新闻媒体的贵任(、贫穷落后的地区需要文化、信息,已经富裕起来的地区也需要文化、信息,文化和信息是促进发展的推助器。目前而言,广大农村牧区最需要的是农副产品的产供销信息,科学致富信息,承载厉史使命的各类媒体,要自觉地站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前列,把传播的重点向农村牧区倾斜。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篇7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都是属于现代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篇8

一、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和突破口,实施“数字乡村”工程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措施。

(一)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并将其列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大策略之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总理在全国信息化工作小组会议上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进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和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农村信息化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村生产水平的重要作用。

(二)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科技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将会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把宽带网络延伸到农村,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就业信息,向农民推广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用信息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的交易及出口;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服务;通过信息化加快农村行政、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等,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们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引发农业的第三次革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将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关键措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能否抢抓工作主动权,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依托信息和知识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必须看到,要使我州农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必须依靠广泛的、全方位的信息作为支撑。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就不可能及时得到有效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信息,就难以作出科学决策,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抓好信息化建设对促进我州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农业农村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州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面对农业、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形式多样的服务需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体系建设上,县级以上网络建设较为完善,但是也处于分散和各自为政的状态。乡镇以下的信息网络严重滞后,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很大;在队伍建设上,乡镇信息服务人员不稳定、素质不够高,村级信息员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普通信息多、特色信息少,大路信息多、实用信息少,外地信息多、本地信息少,农民群众采用信息效果不够好等等。这些突出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解决。特别是现在,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对省、州内外的市场信息、价格信息等需求十分迫切。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把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信息及时传送到千家万户,对于解决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通过“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我认为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通过研究开发适合我州农业特点的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加强对州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农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开发利用,促进市场、资源、技术、生产等信息的共享;二是要通过研究开发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系统成果,为政府决策、市场开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三是要通过提供从生产领域向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的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资源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五)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农业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最基层的情况和上级的政策措施常常不能及时的上传下达,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白恩培书记提出建设“数字乡村”的构想,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重要批示;秦光荣省长、李纪恒副书记就组织实施、经费安排等作了指示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数字乡村”工程作为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标志性工程,列入当前的工作重点加以推动实施,省级财政今年还专门安排了专项建设资金,快速推进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我们德宏州的情况也与全省一样,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全力以赴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明确目标,建立健全“数字乡村”信息网络

(一)指导思想。我州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州农业农村信息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搭建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的广泛应用,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文化等信息服务,实现乡村信息网络化、政务公开化、服务社会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根据省的要求,我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我州“四村五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2007年全面完成50个乡镇、336个村委会、2834个自然村的建设任务,形成覆盖州、县市、乡镇、村四级,连接所有乡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学校、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的农业农村信息网络;2008年在巩固提高现有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向村组延伸,形成更为健全完善、上下联动的信息网络体系。

(三)“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重点

1、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从上到下都要建立一个能满足农业宏观调控、微观导向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要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基础信息网络平台,满足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的需要。一是整合我州现有农业农村信息网络资源,建立一个农业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主干网,成立州级农业信息网络控制中心,上联省和国家有关网站和相关部门,下联各县市信息中心、乡镇信息站、村信息小组、涉农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整合涉农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使之成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最强的农业骨干网。二是州县建立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农业信息网”基础设施的优势,发挥农经部门点多面广,联系千家万户、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队伍的优势,达到有一套好设备、有2-3名专职信息员、有一套信息服务制度、有一条对外信息收集系统的“四个一”标准,有效开展信息服务。三是乡镇成立信息服务站。安排2-3名专职信息员,负责辖区范围内所有信息的收集、和运用。四是村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或设信息员。与村委会、活动站、图书室等公共服务场所相结合,确定一名信息员,制定信息服务站建设和管理制度,负责信息的上报和指导农民群众有效使用信息。五是推进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络的延伸,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覆盖农户达到95%以上,电话普及到自然村达到80%以上,互联网延伸到各种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

2、加快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我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少、质量差,农业信息网络的辐射范围小,共享性差,影响了网站质量和信息的有效利用。必须大力加强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研发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更好地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同时,要加快实现州、县、乡三级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关键性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步伐,让农业信息网络一经建立,就能快速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县乡两级应迅速组织熟悉政策、业务能力强的专职工作班子和队伍,深入村组收集农村社会经济、人文地理、政策法规、农业生产、农情气象、农用物资、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实用技术、科技成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疫病防治、扶贫开发、财务管理、专业合作组织、劳动力转移、名特优产品等涉及农业农村各方面的信息资料,认真进行筛选分析、加工整理后,录入汇集到数据库,及时进行在线查询,上网。

3、积极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的有效运用,快捷、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载体和其他行政手段,方便迅速地把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经济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信息建设以推行计算机网络化为主,拓宽信息提供的范围与提高信息的质量,让群众接受网络信息服务。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覆盖到乡镇,再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小报、黑板报、财务公开栏等渠道把信息传送给农户。特别是要通过信息、信息查询、信息咨询、网络宣传、网上办事、网络教育等功能和形式,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农业生产经营、新农村建设、种养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通过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和在线上网查询等方式,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地决策农业农村工作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4、是以信息化推进产业化发展。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以政府的信誉和强制力为保证,以宽带网络为手段,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绿色、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用网络把家庭小农经济分散生产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实现农业企业运营和农产品的品牌营销,进而带动我州的名特优产品的规模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信息化的教育和普及,尽快提高农民素质,分类指导,提高农产品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根据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信息服务上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产品信息服务。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要加强宏观政策和市场中长期信息预测分析。对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产业、产品品种、品牌等不同层次,到产前、产中、产后不同环节,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对有潜在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实行信息服务先行、将其潜在优势尽快转变为现实优势。同时要鼓励行业协会、专业农协和各种合作组织,积极开展专业信息服务,适时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现代化水平。

三、强化措施,努力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数字乡村”工作步骤的要求,我州试点阶段的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级都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中心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州级已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并实行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钩联系责任制度和“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明确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都要成立“数字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数字乡村”工程顺利进行。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制定规划,广泛宣传,克服困难,培训骨干,加强指导,开展评比,认真组织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二是建立机制,增加投入。为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省政府今年安排5600万元专项经费,每个乡镇补助3--5万元;州级财政匹配50万元,每个乡镇补助1万元;各县市也要匹配资金,加大投入,高质量地完成好我州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开展以奖代补,调动各级各部门搞好“数字乡村”工程的积极性。还要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增加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投入。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篇9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根据《*市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方案(*-*)》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4〕9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农业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市场农业的需要,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决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办、宣传、农委、财政、电信、联通等有关部门和信息企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各县市区、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重点抓好本地农业信息化工作和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的落实。

二、理清思路,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体系建设为保障,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信息化乡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电子政务进程,提高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建设思路:以省农业电子政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支撑,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网站的窗口和桥梁作用,突出抓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系统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市、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枢纽,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联通信息工作站为支点,信息化乡村建设为着力点,形成上联部、省、市,下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大户、村级信息服务点和广大农民,联通多种媒体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

(三)主要目标:*年建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网站,基本建成网上“农技110”专家服务系统,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联通信息工作站,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到*年,重点完善两个网络,构建四个应用系统,建立一个信息系统。即重点完善延伸到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和农业信息物理网络;构建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四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市内外两类信息资源,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业监测、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和电子政务体系,初步实现农业服务和决策、管理的信息化。

三、突出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网络建设与多种媒体相结合的原则,依托省农业电子政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重点抓好四大应用系统、六项重点工程和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的落实。

(一)建立四大应用系统

⒈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系统。到*年,逐步建立农村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分析系统的基本框架,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信息,提供权威、有效、准确的农业管理与决策信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⒉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系统。主要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农药、兽药、饲料和农机具的生产销售进行监管,逐步建立管理数据库,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到*年逐步实现网上行政审批、认证并支持用户查询。

⒊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应用系统。以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和“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为依托,整合市、县、乡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新闻媒体和电信服务设施,到*年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政策、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一是完善网上推介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二是以市县“农技110”咨询服务中心和乡镇“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建立指挥协调机制,实行市、县、乡三级农业专家联动服务;三是加快农业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抓好配方施肥、动植物病虫测报和防治、农业机械化等专家智能化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抓好乡村财务和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产销分析预测等系统建设。

4.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整合现有网络培训资源,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党员、外出务工和农村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建设六大重点工程

⒈农业数据采集工程。依托国家和省农业数据中心,设立全市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建立市、县两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健全农业(农业内部各行业)信息数据库群。

⒉农业信息网站群工程。在现有市、县(市、区)二级农业信息网站群的基础上,按照全省统一标准,系统规划信息内容结构,配备必要设备和软件,建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集散力的*农业信息网站,形成*农业综合门户平台。建设*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利用“中国农业网上展厅”等国内外网络交易平台,建立现代化的农副产品流通信息体系,及时采集本地农副产品信息,将*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系统向外推介,塑造*农业品牌,营造区域性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中心的新形象。

⒊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程。市、县(市、区)两级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所有乡镇在农经(农技)服务站基础上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和*联通信息工作站。村级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明确一名村干部为兼职信息员,建立村级农业信息公开张贴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大户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每个乡镇选择1-2家生产经营大户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示范户,补助部分资金使其配备电脑、上网设备等,开展多种形式信息服务,把有关农业信息及时传播到农民手里。

⒋远程科技培训网络工程。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资源为基础,配套建设适合农民远程科技教育培训与信息传播的远端网络教室。依托省卫星小站,*年前建成市级双向卫星接收站,*年前在每个县建立单间卫星接收站,开通视频会议系统。

⒌农业电视节目进村入户工程。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年在县级电视台增配部分发射装置,转发中央电视台七套信号,扩大农业频道节目覆盖面,使农业节目进村入户率达95%以上。

⒍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程。以乡村农技人员、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为主体,经过培训考核,建立一支800人以上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中介作用,为广大农民就近提供信息服务,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实施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农业部门和*联通公司实施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扶持信息化企业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

⒈建立乡镇联通信息工作站。各乡镇要切实加强领导,支持帮助*联通公司建立信息工作站,与农业信息服务站合署办公,互相支持配合,开展乡村信息网建设和为农信息服务工作。原则上乡镇联通信息工作站由*联通公司负责工作站信息化设备配置安装、技术培训等,农业部门在农业信息采集编发及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等方面予以配合协助。乡镇政府要在工作站办公场所、信息员招聘、协调关系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⒉建设信息村。信息村建设由*联通公司负责以手机联网方式实现,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予以支持配合。

⒊开展乡村网络信息服务。*联通乡镇信息工作站要广泛开展为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农业致富短信息服务、致富信息浏览服务、致富信息点播服务、农情信息服务、信息跟踪反馈服务、乡村信息群发服务等为农信息服务工作,要配合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各乡(镇)村支持*联通公司开展信息网络的业务宣传、业务发展。

四、强化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各级政府为“三农”服务的新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全力推进信息化进程。

(一)强化协调。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艰巨,需要各方配合与支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数字*”和“*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协调,稳步推进。市、县农业部门在建好市、县两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加强对乡镇联通工作站的支持和业务指导。财政、宣传、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关涉农部门要密切配合,电信、联通等信息服务企业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支持。

(二)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服务“三农”的公益性事业,资金支持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将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列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政策性拨款,各级政府建立的信息化发展引导资金要向农业信息化建设事业倾斜,重点加强基建项目,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鼓励其他行业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投资农业信息服务业。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租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通道和农民上网费给予政策优惠,以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信息化能力和农业信息化水平。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对策研究

当前,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人的素质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充分认知、切实正视和密切关注。本文试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发展要求,涉及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农村信息化紧密相联。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能推动“生产发展”。农业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农业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严重以及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新阶段制约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www.133229.Com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而农业科技革命正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能促进“生活宽裕”。从物质建设层面来说,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农村更快、更好的获得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增加农民致富途径;从精神建设层面来说,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加合理的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它不仅会带来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更会带来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发展一步,农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会向前推进一步,二者紧密相联。

(三)“乡风文明”离不开农村信息化建设。乡风文明包含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精神文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方式向人们传播健康、进步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信息化的发展还有助于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满足农民技能培训服务需求,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在我国广大农村实现真正的“乡风文明”。

(四)“村容整洁”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农村规划的重要一环,在新农村发展中不仅要加大对道路、饮水、厨房、厕所等设施的投入,还要加强对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等信息化配套设施的完善,即“采用‘三电合一’的模式发展农村信息化,就是利用电话网、电视网和电脑网三种信息载体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三网”在农村的合理布局是村容整洁要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互要协同发展。

(五)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促进“管理民主”。遵纪守法、远离愚昧、诚实守信是当代新型农民的精神特征、信息化程度越高,农民的公民意识越强。例如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形式使得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可以很便捷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村民的保护自身权益的认识,增加监督管理的手段,增强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也使得农村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此外,通过开发信息技术,还可以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从而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而且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管理民主。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信息资源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广大农民也更注意运用信息指导生产和生活,“三农”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全程性、时效性等特点,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就必须坚持四性原则,即因地制宜、前瞻性和兼容性、渐进性等基本原则。

(一)制宜性原则。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以及特殊性,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信息网络体系,项目的部署也要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的各异特点具有实用性及实地可操作性。否则,即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也不一定会尽如人意。

(二)前瞻性原则。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正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稍不留神就会落伍,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也必须具备前瞻性,即能跟得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只有具有了前瞻性,才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浪费,才会给今后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农业大省在分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技术与功能的升级与扩展。

(三)兼容性原则。兼容,顾名思义就是相互关联的软硬件之间要相互配合。对于农业大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来说,兼容具有更加明显的特殊性,即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其他地区、行业以及政府外网等信息系统链接的兼容性,处理好宽带、三网合一、卫星通讯、地理信息、专家智能决策等网络通路与接受终端的兼容问题。

(四)渐进性原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大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遵循长远规划与近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加快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例如,学习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的成功经验,等等。我们要对他们的经验小心论证,大胆尝试。只有如此,才能有条不紊地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捷径”中去,少走弯路。

三、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以县(乡)为单位的服务中心与以村

为单位的服务终端相结合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变目前自发式的农村生产为信息化引导下的经营性农村生产,变农民对信息的被动接受为主动使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相互快速传递,多层次、多方位信息的利用和共享,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如下措施:

(一)统一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各地协调发展。信息的优劣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加强农村信息的管理以及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农业大省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首先,应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具体包括加快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使其统一标准和规范,统一信息制度,加强保密资料的控制,打破信息资源的垄断,清理垃圾信息,打杀虚假消息等。其次,有关政府部门也要加大联合力度。具体包括树立协作意识和共同开发观念,正式建立起全省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兼具教学、科研、开发功能的联合、高效的农业信息管理和协调的体系,建立涉农部门信息支持协作机制,开通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和共享,确保农村市场信息的全面、系统和及时,提高信息服务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再次,还要加强同国际相关组织和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包括充分利用国际信息资源,引进先进信息管理技术,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功能和农村信息体系。

(二)加强专业机构建设,提高信息人才素质。从一定程度上讲,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决定因素,还在于专业队伍的健全和专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深化信息机构改革,加强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农业信息整体服务水平至关重要。为此,可以在建立建全信息职能机构,并使其具体化、实体化,赋予其规划、协调和规范信息市场权力的基础上,改变过去职能机构依赖行政机关的现象,积极促进其与市场接轨,在市场中谋发展,成为信息市场的主导力量。此外,还要大力吸纳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加快农村信息专业队伍建设。因为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积极吸纳海内外优秀技术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并通过各种培训手段,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信息管理员、农技推广员、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保证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真正使农民从中收益。

(三)强化信息采集,提高信息质量。目前已有的农业网站缺乏高质量的信息来源,许多网站还出现了内容贫乏、信息雷同的现象,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大力开发那些有用的、针对性强的特色信息,并加强相关网站的信息链接是今后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要加强信息源建设,就要针对“三农”的需求,以科研机构、相关院校、农贸市场、生产基地及相关企业为主要信息源,切实增强和完善信息采集和整理工作。同时,网站信息服务人员要加大同相关基层农业主管部门及农村精英人物的联系合作力度,广泛发展农村兼职信息员,拓展农村信息网,开通多方面的信息渠道。此外,还要在不断完善现有资源的同时,着手研发构架高质量的实用型信息应用系统,如智能专家系统、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