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历史背诵技巧十篇高中历史背诵技巧十篇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2:14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什么?按照历史学的观点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历史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广义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狭义指人类史,即人类以往全部活动及其历程。在这个简单的概括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其广的一门课程,但是否就真的很难去学习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历史,你将会沉浸于历史的美妙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是比较基础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理解为主,拓展应用为辅。以下是本人归纳的一些学习初中历史的方法:

一、熟读教材掌握教材重难点

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集中点就是考察在教材上的熟练度。对于初中历史的考察属于比较简单的阶段,但是想要学好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就现阶段来说,初中历史教材课本的知识容量并不算大,并且主要是按照通史的角度加以讲述。因此,在教材上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最简单的了解就是查看目录,教材的目录是整本书内容的一个缩写,从目录中可以了解到该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按照一般教材的编写来说,在每一课通常也会分为几部分的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同学们应该对大字部分进行精读,掌握该课的主要知识点。小字部分一般来说是对一些历史时间的描写或者对相关人物的介绍,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对大字部分的以及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因此对于小字部分的内容可以采取略读的模式。对于教材的熟练是初中阶段获得历史高分的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向上面说的那样,毕竟初中对历史的考察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课本的考察。

二、加强记忆掌握背诵巧方法

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历史最吃力的就是背诵了,也有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历史的时候兴趣满满,但由于各种需要背诵的条条框框使得同学们心力交瘁,也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其实对于历史条条框框的记忆并不难,掌握一些背诵巧方法总能使记忆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个人关于记忆历史知识点的一些方法:

1.晨读记忆法:早上是背诵的黄金时间,是背诵历史这类文科性知识最适合不过了。如果所在学校是已经安排了早自习,那么可以在课前就给自己定下一些背诵目标,根据老师总结归纳好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拿好老师归纳的笔记进行背诵,背诵完毕后,可以盖上笔记或者课本,闭眼重新回忆所背知识点,若有不熟悉的可以重新加深记忆。

2.关键词记忆法: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同学表示记忆起来格外吃力。每一个点有长长的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需要背诵很多知识点,这无疑给同学们背诵加大了难度。因此,背诵时往往可以选择抓住关键词,先记住关键词,然后不断拓展。比如在记忆为什么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时就可以先抓住文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私人讲学这些关键词,再不断加以扩充,记忆起来也就更加简单了。

3.提纲记忆法:初中历史对于事件时间的考察可以说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同一时间,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可能同时发生着一些大变革大事件,在笔者看来,建立时间轴是个不错的选择,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综合起来记忆比较,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好法子。毕竟在考试中,出题者往往利用学生事件时间发生情况记忆模糊而设下陷阱,但如果同学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也就可以减少丢分了。

三、巩固知识掌握答题小技巧

很多同学都会出现记过的知识点再次忘记的现象,这便是巩固不到位的结果。那么,应该要如何巩固知识呢?课后的练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练习容易造成对所学所背知识理解不深入的情况,理解不深入则答题无法达到要点,得分也必然会不尽如人意。历史这门课程,答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客观题给出的史料材料等,在问题的设定上也必然存在联系。比如,很多设问往往会说材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等等之类。像这样的问题,若材料中提到了买什么,花了钱等等就是涉及济方面;若是材料中提到了制度的革新等方面则是政治方面;传教士之类的方面则是涉及文化方面;关于军队等则是军事方面诸如此类。但有些材料表达得较为隐晦,可能无法找此类关键词之类的,那么,笔者的建议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写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分点作答,并且尽量使得所写答案与所学教材有所关联,尽量使用术语,避免使用日常用语,还要注意的是,答题尽量使得卷面整洁。掌握一定的考试作答技巧会产生意想不到效果,往往可以使自己在同类答题中得到更多分,成为佼佼者。

以上是工作中总结而来的一些小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同学重新树立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在历史学科中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篇2

关键词:史实背景;诵读背诵;翻译技巧

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F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3.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培养语感

新课标教材中古诗文在高中教材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再加上《语文读本》的内容,阅读量几乎是原来的三倍到四倍,其中要求背诵的部分也有所增加。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压力增大了不少,在高中繁重的课业情况下,如果学生被动的去记忆这些内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效果会大打折扣。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首先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再配合各种心理暗示和教学手段降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估测,消除心理障碍,最后结合大量的阅读培养语感,学生对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就可谓一马平川了。

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使用一两个方法和策略就能实现的,要有前面学习兴趣的激发,心理障碍的清除,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的、用心的去阅读背诵课文,其中教师的个人魅力、知识底蕴与教学策略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时候往往用的较多的是"通关法",教师作为关主,w生一个个的过关,这样发挥出来的只是学生个体的力量。还可以采取团队协作闯关的方式,通过就近座位分组,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打分,最后小组总分,再加上先通过学生的特别加分计总分,评出优秀小组可以给予可乐之类的表彰。这样不仅加快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帮助,还加快了学习的动力和速度,并且增进了友谊。

4.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篇3

一、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纵观历年的高考历史题,考察形式始终处于持续变化当中,并且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始终脱离不了最基本的教材知识,因此基础知识的复习相当重要,历史基础知识可以说是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源泉。

1.牢固把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源泉,历史教材是学生积累历史基础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解答问题能力的程度,因此学生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首先,学生要认真梳理教材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标准来梳理:一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来梳理,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这个方法线索比较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把教材熟悉一遍,然后准备笔记本,把教材上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务必要注意条理清晰,字迹整洁,认真整理之后保存好笔记本以便日后翻看,这项工作做完之后接下来就是按照笔记本的整理认真背诵,为了防止遗忘要经常翻看自己的笔记本。二是按照历史事件来梳理。这一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整合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敏感性。学生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前必须认真听教师的讲述,课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对教材上所讲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自己总结出全面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线索来整理: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事件的时间,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事件的影响,历史事件的启示等。以辛亥革命为例,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先从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入手来总结,在笔记本上列出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梳理和总结,学生脑海里就有了一个整体框架,更有利于记忆以及理解。

2.灵活运用历史事实

有些学生平时记忆力很好,上课也能够认真听讲,课后也能够耐心背诵,可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类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只注重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教材知识的运用。高中历史成绩的提高不是单靠死记硬背来提高的,它需要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对历史有一个敏感度。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应经常做练习题培养历史思维,灵活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难题。在做题过程中可以进行模拟演练,提高考场应变能力。在此学生要注意购买高质量的,口碑好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不要搞题海战术,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另外,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牢牢记住史实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反思,学生学习的不只是历史学科本身,还应当学习到用历史去说明问题。经常与教师和同学探讨历史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长效热点的复习

除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长效热点的复习也至关重要,根据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命题人总是在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再添加当时社会最热点的问题来出题,让学生运用史实来解答热点问题,学生把握当今长效热点已逐渐成为历史复习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搜集长效热点

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搜集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关注社会热点,利用报纸期刊,新闻媒体,电脑网络等手段搜集长效热点,并对这些长效热点进行分类整理,类别主要有:国内的长效热点,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环境,人口等,国际长效热点,主要涉及我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交流等。

2.探讨民主法治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篇4

高三历史复习,大体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夯实基础知识,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首先,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夯实基础知识包括:两大线索中国史和世界史,三大模块政治制度、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其次,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犹如一条龙的眼睛,在当今的考试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我认为主要有: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历史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所谓历史学科素养,在今年的高考中依旧考察五项基本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下我将高三历史复习的各阶段工作进行总结。

一、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制定高考复习计划。

结合考纲要求和学习目标,回归教材文本,并依据两大线索和三大模块对知识点进行顺序调整、知识整合,制定小单元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和具体计划。

二、阶段复习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8年2月;二轮复习:2018年3月-5月;三轮复习5月-6月。

三、复习工作中的亮点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石、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第一,对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纵向整合。具体做法:1.在宏观上,每个单元的复习先明确时间线索,宏观总结单元知识的阶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单元知识点结构。2.在微观上,尽量挖掘教材信息,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形成完整又逻辑严密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现象)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有深度的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复习时注重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点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由小到大的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多方面的,纵向的既有单元知识网络也有专题知识网络;横向的有中西方同一时期专题知识对比网络。比如:纵向的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线索,中国经济文明专题发展线索,横向的有中西方近代文明对比线索。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构建全面,具体做法:1.每个单元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2.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根据时间线索整合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3.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再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其中单元的思维导图和专题思维导图在一轮复习笔记中呈现,横向知识点对比思维导图以a4纸张总结归纳。

第三,习题处理,每课时练习、每单元练习扣准基础知识,对错题进行纠错整理,专题练习进行选择整合,选择题精选部分真题训练,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二轮复习,重在整合历史阶段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此轮复习是对前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此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二轮复习是横向的阶段特征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同国家、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复习时要做好同一时期内部知识点纵向的对比梳理,同一时期中外阶段特征横向的对比。既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又要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中外历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目的。

具体做法:首先,在每个阶段特征复习时继续坚持明确时间线索,以时间轴为中心,梳理出每个阶段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并构建阶段特征的模板框架。在此我给学生总结了近十年高考重大历史事件大事件表,学生人手一张,进行时代线索的背诵记忆。第二,整合阶段特征知识点框架,进行阶段特征的默写。有了统一的模板之后,重点就在于每个阶段特征的内容是否掌握,所以在每个阶段复习结束后,都进行阶段特征的背诵默写。每个阶段做到全部批改、订正纠错、个别复查等。目的是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征,又要训练学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思维和答题模板。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系统化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解决史实论证和历史理解的能力。第三,二轮分层复习。进入3月艺术生回归班级进行文化课备考。所以针对艺术生的特殊需求,对二班的二轮复习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1.坚持每个阶段特征的默写、批改、纠错。2.对一轮复习中的某些重点专题知识进行抄写背诵记忆。对艺术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知识点复习。第四,在作业习题方面,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甄选注意两个方面的选题内容,一是阶段特征内容知识选择,二是高考12题模板选择训练。将这两类选择题结合训练,尤其是第二类高考12题模板训练,每周布置两个15分钟的限时训练,让学生熟悉历史12道选择题考察顺序和知识点分布,总结选择题总体技巧和知识点漏洞的梳理。

三轮复习:注重知识点巩固、答题模板技巧总结。

三轮复习又叫“回扣复习”,是对一轮、二轮复习的巩固反馈,是对做题技巧和答题模板的总结。具体做法:第一,确立模板意识,进行模拟套卷的做讲结合。训练时间、训练答题技巧和思路、训练答题格式、弥补知识点漏洞。确立模板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选择题训练做题时间、做题思路技巧、正误选择的命制规律。传统材料分析题整理三大类型模板,原因背景类、影响评价类、特点比较类。以及史料分析、分层信息、概括总结、答案整合的方法技巧。小论文题的三段式答题格式和论题的概述表达。第二,关注时政热点,主题考点的总结归纳。注重热点主题和历史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及灵活应用。第三,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性知识漏洞和错题,在后期模考、大练考、限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对错题归纳整合,梳理知识漏洞和做题思维的常见错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整理错题或错题本搜集错题等。

四、复习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在一轮复习中,知识点思维导图中,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做的比较粗略不够彻底完整,所以纵向横向立体知识体系整合复习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二,纠错本整理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前期基本在作业练习中以作业纠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期才用独立的纠错本进行整理。

第三,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应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能贯彻应用复习课课型。习题课应用比较粗略。只在题型类上实现了习题课的讲练,应该在知识点习题课、试卷讲评方面进行完善。

第四,史料解读能力的训练不够扎实,涉及相关能力的训练时间过短。同时选择题专项训练开展的有些晚,如果在一轮复习中每周加一个选择题专项训练,那么效果会更好。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善于指导,背诵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篇6

关键词:中专;文言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34—01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于是,为应对这一要求,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都采用先“词句串讲”,后“内容分析”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费时费力,力求面面俱到,讲通讲透。到了学生那里,除了令他们头晕目眩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外,剩下的就是要记住段落大意、主要内容,毫无欣赏传诵千古的美文时的那种发自于内心深处的轻松、愉悦之感。那么,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尴尬现状呢?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几年的尝试,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中专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重视诵读教学

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中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许多文章读起来,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觉。如果我们把古代私塾里文言文教学与现代几十年的文言文教学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古代私塾里不求甚解的朗读法的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串讲分析法。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古代私塾所采用的朗读法适应了文言文的音韵与节奏语境,而学生在教师的朗诵感染下体会到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了文言文的语境。抑扬顿挫的朗读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使学生从直觉中领会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这种音乐节奏透射出的音乐美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因而笔者在从事文言文教学时,特别注重诵读的作用。不仅预习时要强调学生读书,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时同样也强调诵读。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早读课的预习诵读,从整体上了解文章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的特点和强烈的节奏感以及富于乐感的音韵。在课堂上,我又通过自己范读和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课后,更是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讲解,自己去熟读课文甚至背诵文中重点句段。当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之后,他们难道还会不理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中所抒发的身逢盛世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

三、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四、文言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更不能忽视,应重视“古为今用”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篇7

一、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教学对古代诗歌诵读的漠化。很多诵读难以出彩的教师在处理古代诗歌教学时,会不自觉地把诵读边缘化、符号化,一般只在上课前、下课前,机械地让学生齐读原文,有的为了节省时间,干脆连这种形式化的朗读也省略掉。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已经成为很多中学教师诗歌教学课堂的特点,而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接受能力的弱化、钝化甚至退化。教师重视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的解读,轻视诵读的个体化、个性化,这对学生解读诗歌的主动性造成了很大的戕害。

2.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诗歌作为纯文学,负载着德育和美育的重要使命,但其教学往往是穿插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古代诗歌教学和现代散文、古文、新诗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相混合,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临时安排古代诗歌教学的顺序。有的教师甚至把古代诗歌作为学生假期背诵作业,认为只要学生背过了,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安排的规律性很难为一般中学老师所认知,古代诗歌成为填补教学缝隙的“边角料”。

3.古代诗歌学习技巧的单一化。在中学课堂上,古代诗歌学习的单一化现象特别突出,不论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抑或怀古咏史诗,也不管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其教学模式和解读思路基本相同。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途径非常狭窄。课堂上对诗歌解读更多地是重视技巧分析,轻视生活化还原。中高考对诗歌考查内容的模式化与单调性,导致原本应该生机勃勃的古代诗歌教学逐渐显现出刻板套作的疲态。

二、针对中学古代诗歌教学问题的原因探析

1.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对诵读的轻视和漠化,主要是由于诗歌教学的功利性,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更注重讲解诗歌写作背景、诗人经历等“文学常识”。对诗歌的朗诵和吟诵关注度不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诗无歌”“有作者无读者”的现象。很多教师认为,读诗对提高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见效缓慢,重视理性分析,忽略了直观感悟。另外,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得课余时间的吟诗活动形同虚设。

2.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成因复杂。首先,中学古代诗歌教学一般由语文老师来承担,很多学校没有条件设立专门的诗歌教师,所以,诗歌教学受到教师个人素养和偏好的制约。其次,即使有的教师诗歌素养比较高,但没有设立相应的校本诗歌课程,也缺少相配套的诗歌教材。虽然高中阶段《唐诗宋词选读》是一本不错的中学生诗歌教材,但其选修的地位无疑影响了教师使用的热情,更多教师还是热衷于对必修文本中诗歌诗歌篇目的研读。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影响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3.诗歌本身短小的特点决定了诗歌学习的难度不大,这是古代诗歌学习技巧单一化的重要原因,内容的简单化使得师生对诗歌学习的技巧缺乏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中高考考查角度的高度一致性也造成了学习技巧的单一化。另外,古代诗歌学习的媒介贫乏,也是学习技巧单一化的重要原因。丰富的古代诗歌教学研究成果难以在中学古代诗歌课堂上落地生根,不能不说是中学生学习诗歌的一大缺憾。

三、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探析

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诵读、意境、技巧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三要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者是诗歌教学的三驾马车,缺少其中哪一方面都会让课堂逊色不少。

1.诵读是源头活水,要重视诵读教学。诵读是诗歌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必不可少的水源,教师的范读与指导阅读,学生的试读与品读,如汩汩泉水,流淌在诗意的课堂之中,不但能使课堂充满生气,更能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更多地学习朗诵和诵读技巧,也可以成立诵读社或吟诵学会,增加学生诵读机会,提高学生诵读能力,让学生在自由的朗诵或吟诵场景下自觉增进对古代诗歌的探究意识。

2.意境是肥土沃壤,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诗歌专题创设适合学生学习诗歌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另外也可以和学生共同编写诗歌教材或诗歌读本。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尽可能保障诗歌氛围。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开掘诗歌本身的意境。以《雨霖铃》为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情此景,如果教师不能有效驾驭课堂气氛,学生无法沉浸在一种伤感的离别当中,怎么能体会到这短短几句话的无穷魅力呢?意境是肥,营造好意境,诗歌的小苗才会在学生心中茁壮健康地成长。

3.技巧是锄耙工具,古代诗歌学习要懂得开发利用媒介力量。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这一技巧有利于学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深入把握诗歌文本。笔者在执教《雨霖铃》一课时,曾采用诗歌改写的技巧,要求学生将这首词改写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或其它词牌作品,让学生在改写中进一步体会诗歌情感。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通过创办古典诗歌交流群或订阅古典诗刊的形式,展示师生习作,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技巧是锄耙,它能够起到有效解决重难点的作用,在诗歌学习中,适当运用技巧,能有效增进古代诗歌的学习效率,拓宽学生了解学习古代诗歌的途径。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背诵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73-01

背诵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开发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良好作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方法始终没能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背诵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被人遗忘了。甚至有人对此产生了疑虑,以为若再一味强调背诵,就会和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不应再提倡。这是一种误解,不加分析地一律反对背诵是极不科学的。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也是极为不利的,应恢复背诵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实践早已证明,背诵既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虽然他们治学方法不同,学术成绩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博闻强记。叶圣陶、钱钟书等在这方面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各时代的人民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学习我们的语言文学,学习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而加强背诵的训练就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也许有人会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电脑已被人们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语文的学习,也无需人们再劳心费神地记忆背诵了。诚然,电脑在某些方面能代替人脑,但还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储存信息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要的记忆和背诵,尤其不可忽视。我们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学的感受能力;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体悟民族语言的优美。

我们都承认语文是基础工具,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和运用好这个工具?通过背诵积累语文材料和写作范文,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是最简单、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熟记大量的词汇、各种句式和修辞格式,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从而积累丰富的材料。在运用语文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这些材料便会从舌底笔端奔涌而出。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神",这"神"从何而来?即从头脑中储存的大量语言信息所酝就,一经触发,便势如泉涌。

不少学生怕写作文,一写作文就头疼,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大脑里没有什么可以写,没有存储大量的写作素材,没有记住多少优美的范文,拿起笔无从写起。试问他阅读过多少文章,记住能够背诵多少文章?为什么古人读书要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写文章、诗词歌赋。试问古今中外的大文豪有哪一个没有读许多书,背许多书。当代那些学贯中西的学者更是如此。

我们提倡背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背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诵读课文,感知和体会课文的语意和整体美,否则教师讲得再好,分析得再透,学生也只能只言片语的领会,这样便破坏了全文的整体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形成能力,那么通过背诵,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学知识,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背诵,不仅不是与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相反地,恰恰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背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试问如果学生没有看到过、学到过、了解过,他怎么去创新。没有大脑中已经存储的知识作基础,能有创新吗?如果有只能是空想、幻想。能力是不能凭空培养的,发展能力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知识就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技能则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所以,如果我们重视能力的培养,就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否则,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空中楼阁。只有当学生背诵的多了,识记的多了,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里的词语,运用词语,也只有读得多、背得多运用能力才会增强。"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个道理显而易见。试想如果一个没有读过许多文章、能够背诵许多诗词篇赋的人,他能够写出文章来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看见许多学生一遇的作为就头痛,抓耳饶腮一节课也写不出一个字来,究其原因就是大脑里没有可写的内容。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重点'知识是否巩固。"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篇9

实验中学:王忠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初步学会审美与鉴赏诗歌,学会诗人的写作方法并予以创新。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训练,学会朗读现代诗歌的技巧。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形成鉴赏现代诗歌的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敢于追求幸福生活,提高其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会朗读现代诗歌的技巧。

2、理解联想和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很多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它们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堪称经典,经久不衰。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同学们有的答嫦娥奔月,有的答精卫填海,有的答牛郎织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牛郎织女这篇神话故事有关的诗歌--《天上的街市》。(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熟悉故事。

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间,完成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以后成立了“创造社”,从事新文学运动,参加了革命。解放后,担任了文化领域的领导工作。

2、牛郎织女故事简单介绍(先由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有好多学生可能对此类神话传说不了解,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渗透,这不但积累了学生文化知识,也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3、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三、范读诗歌,感知“街市”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初步诗歌大意。(老师在读的时候,学生注意朗读的停顿节奏,语调语速以及重音,同时用斜线划出节奏)。

2、自由读诗:学生按老师的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准重音;把握情感。

3、指名读:老师挑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然后找学生评价。

4、分男女生读:男生读一三节,女生读二四节。

5、齐读诗歌。

四、诵读诗歌,走近“街市”

1、诵读诗歌,用“我读出了天上的街市是一个的世界。”(教师引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由幸福。。。)

2、的确,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美好世界,那么诗人是如何由地上的街灯一步一步想到天上的街市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节的联想和第二节的想象:第一节中,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无数的街灯,这种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就是联想,二者之间有相似性;而在第二节中,诗人由天上的街市想象到街市上的物品,这种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想象。)

3、指名读诗歌1、2节,思考:诗人在想象天上的街市的时候是抱着怎么的感情的呢?(师逐步引导:诗人是怀着无比向往的神情)

4、指名读诗歌3、4节,思考:这两节写了什么内容,诗人笔下所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传说中的生活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问题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生活。)

五、品读诗歌,感悟“街市”

品读诗歌,发现美点:用“学习了这首诗,我认为这首诗美在”的句式说一句话。(教师逐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发现其美点。)

六、当堂背诵。(教师背诵指导,最好能够当堂背诵)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诗人的想象丰富,他借助想象的翅膀来寄托自己难以实现的理想,其实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一些“微心愿”寄托给上天,请大家以“我想,那缥缈的空中”为第一句,写一节诗。(此题设置目的,既训练了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篇10

一、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无需找伙伴做训练对象。

二、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

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课前课后,饭前饭后,甚至于在上下学的路上,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读和背。

三、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形成英语语感

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

四、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

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试想,你可以脱口而出的句子,还不会运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