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易错点十篇初中历史易错点十篇

初中历史易错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9:12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1

【关键词】选择题原则策略

近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维持较高难度,考生失分严重。特别是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选择题更让考生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今高考选择题并非直接考查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而是侧重于对考生知识生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考生进行系统有效的训练。影响训练效果好坏的因素众多,但如果选题环节不利,训练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选题环节的原则和策略。

一、选题原则

选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重质轻量,走“精品化道路”。以量取胜,走所谓的“题海”战术,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而且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和延误正常的教学进度,甚至会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反感,挫伤其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质取胜,走“精品化道路”,选取那些质量高,具有代表性或立意角度新颖的选择题,不仅能够有效克服“题海”战术的弊端,而且能够使训练效果最大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定位明确,有针对性。选题时,不能盲目选题,应根据具体学情和教学阶段特征,选取相对应类型的选择题。如高三历史复习阶段,一轮复习侧重于选取那些能够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选择题;二轮复习侧重于选取那些可以强化学生学科历史思维选择题。教师选题时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具有时代性。好题需要紧跟时代脚步,贴近现实,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这种好题不仅能够高效完成训练目标,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在讲评课时发挥妙用,让课堂充满生机。第四,难易结合,照顾所有学生。既不能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激发学优生的学习动力,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资料来源

个人日常积累:试题常有,好题不常有。好题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日积月累。积累试题的最佳方式是建立个人试题库,包括纸质和电子试题库两种。纸质试题库侧重对高频错题的积累,电子试题库侧重于对经典试题的积累。通过个人试题库对试题进行收纳整理,分类保管,不仅能够积攒丰富的试题资源,还能提高选题的速度和质量,减轻教师劳动负担。尤其对于常年易错典型题,备案保存,待到新授课时,重新利用,弥补常规选择题训练的不足,提高训练效果。

网络资源、教学刊物: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能看的更远。借助海量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网络平台,我们能命制出质量更高的选择题。如常用的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学学科网、高考资源网和江苏历史教研网等。这些网络平台汇聚了历年高考题真题和最新各大市及名校模拟题,试卷资源丰富而实用,可以满足不同教学阶段的选题要求。教学刊物也是选题时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教学刊物上的试题往往出自名家之手,有代表性,更有前瞻性,反映当今历史选择题命题研究的最新成果,预示今后高考选择题命题的发展方向。

错题变式:错题是教学中的一种宝贵资源,它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点和薄弱点。错题重做,简单机械重复劳动,复习效果不佳。错题变式,更具实效,是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时间脉络,锻炼知识迁移能力和拓展解题思路的有效措施。通过对错题进行不同程度变式重组,不仅拓宽选题范围,优化利用典型试题,还增加错题的新颖度,激发学生订正错题的积极性。

三、实施策略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2

一、教师应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课标和中考考试试题,明确考点及考查方式

由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根据考纲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语言精练,多余的话不讲,重复的话少讲,做到画龙点睛,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包括提纲和图表),增强语言的叙述性和直观性。识记类要开门见山地指出五要素是什么,理解应用类的不仅要知道五要素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二、教师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把握应是完整全面的

依据考试说明,课本中有的要考,有的不考,有的考大题,有的考小题。若不注意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就很难适应中考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充实基础、全面掌握历史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这样才能具有中考应变的能力。对初中生来说,他无法建立知识框架、自己去联系记忆,知识比较零乱,在考试中暴露出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比较弱。复习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线索克服这些困难。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可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1)和平解放(2)全国(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5)三大改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引导学生推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引导学生推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引导学生推出中国历史进入了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时期,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引导学生得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一单元的考点有和平解放、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三大改造等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政权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过这样的处理,便于学生对教材中这一时期比较零乱的知识进行联系记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重视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和指导,教会学生解题,做好答题规范化训练;引导学生自已总结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历史的时间。有些考点按纵向搜索的话,分布在不同的章节甚至不同的册当中,通过制作学习卡片把在课本中散落的知识点连在一起,科举制度、、新疆等就是这样的知识。(1)隋朝:创立(2)唐朝:完善(其中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3)明清:八股取士(4)百日维新:提出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5)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对那些容易混淆并容易失分的知识点也应该进行整理,如,七年级(下)的历史名词军机处、交子、驻藏大臣、瓦舍、回族、市舶司、榷场、占城稻、行省制度等。复习到识记历史人物时,我要求学生用列表形式归类整理。列表内容可为: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历史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35-02

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门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可以给学生造成以上的情景,因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浓缩时空、超越时空、声像结合,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科举制的创立》时,笔者用信息技术,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

开始,学生通过三读课本对知识进行铺面、串线、抓点,形成初步印象。

(1)首先浏览本课标题,然后静读并通读课本,包括课文插图和绿色小字。

(2)依据导学案环节一问题及提示分小节精读课本。(课件出示要素)要素包括: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废除、影响。

(3)独学完成后组内对查,进行环节二的小组合作讨论。对应检查指导学生梳理环节一的基础知识,完成预习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引领该组学生查找易错易混点。根据小组交流成果跳读课本,查看难写易混字,标注小组难以破解的困惑点和产生的疑点。

教师深入小组进行个别指导,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用知识清单的形式呈现环节一的答案(课件出示知识清单),用双色笔突出重点。

完成任务的小组举牌示意,教师搜集困惑点,其他小组能回答的,学生展示解答,解答不了的,教师解答:如果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发现新的问题,教师用课件抛出问题:

(1)科举制让原来平庸无能的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

(2)科举制让出身卑微但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

(3)科举制使封建统治者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对该节知识进行抓点、串线、铺面。呈现本课知识树,教师提示要点。学生根据自己在自学、对学中的收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该课思维导图。

选两名学生上讲台书面展示思维导图,教师点评并计分。学生完成后每组推选一份最优秀的板书,教师进行投影展示鼓励。选两名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对出示的知识树进行口头解读,也可以向全班同学提问,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订正、点评。

通过课件展示,精读课本串线,跳读课本抓点,对本课基础知识的三次回扣。然后进行点面优化,精彩绽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思维导图,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新课程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不顾下边学生的反应如何,一股脑地把课“讲”完,然后用题海战术“狂练”,把原本教材中的大字小字讲解的面面俱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现代信息技术可实现对历史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艰难曲折的探索历史》时,笔者用多媒体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

(1)“左”倾与“右倾”(课件出示)。

①“左”倾错误。

一般是指思想超出客观实际,条件还不成熟,但太过于乐观,对一切困难视而不见,喜欢铤而走险,这种错误我们叫做“左”倾错误。

②“右倾”错误。

一般是指思想落后于客观实际,条件已经成熟了,但是对困难估计过大,做起事来前怕狼后怕虎,总是想等待合适的机会,这种错误叫做“右倾”错误,简单地说左就是激进,急躁。右就是保守、投降。

(2)“”(课件出示)。

是指1958―1960年间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其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3)化运动(课件出示)。

1958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问题的决议》。随后,在全国掀起了化运动。10月底,全国农村实现公社化。其特点是“共产风”。

围绕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用课件出示资料,针对性强,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3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要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例如:在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笔者用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

在不同时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课件出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都曾提出收回租借地的要求。

材科二:孙中山在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材料三:1945年抗战胜利后,政府本来可以有机会收回香港,但在美国和英国的重压面前放弃了收复香港的机会。

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材料,便于学生阅读。学生很快认识到不同时期政府对香港的态度,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从而突出了重点。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一定要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创新,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蕊.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认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8).

[2]刘国文.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注意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5):103-104.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4

关键词:激发兴趣科学训练构建网络明确方向

一、科学的导入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莱的昏庸,商封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错误的想法如不及时纠正,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初三历史教师的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这是不行的。师生之间要架起一座和谐的桥梁,它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教师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教学中以自身的知识魅力、言谈举止吸引他们,感染他们,让学生喜欢历史教师,从而乐于学习你所教的科目。

三.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

四,科学训练,培养应试能力。

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科学训练,对我们有效组织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命题,无外乎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课改以后,命题开始变得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并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命题。不仅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也侧重对运用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加强。

科学有效的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实到实处。但训练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五.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初中世界历史教学能力培养部分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实际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历史学科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多,且跨越的空间大,要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能较快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网纲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复习中国近代史,要抓住两条线索来理清知识网络:一是列强侵华屈辱史,另一条是中华民族反抗的斗争史。将知识点理顺、理清,学生就不会再孤立地记忆知识点,而是靠比较、联想等记忆法,来提高复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六,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特别是对分析题的指导

开卷考试的试题分为填空、改错、析图题、材料分析题、活动探究题五大类型。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这种题要求学生将历史基础知识记牢、记准,不要麻痹大意;改错题的训练一是注意平时易出差错的地方,二是指导学生理解考题的原意,要瞻前顾后,顺理成章;析图题、材料分析题、活动探究题这三种题型是着重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运孱的能力。由于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强,分析能力较弱,一做材料题就不知所措,我就指导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读出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包括材料的出处也不能放过;第二步,联想与材料中出现的时间、历史事件相关的知识点;第三步,解题,依据题目要求,组织语言有层次地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5

一、理清线索,简化关系,增强记忆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历史知识点相当庞杂,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将纵横相连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使之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表格。

这两个表格不仅涵盖了整课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不仅有利于老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尤其在记忆表格的时候,要求学生第一竖栏要按照顺序记忆,表格一的册封帝王一栏除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所为,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迹。最后一竖栏的时间两个7世纪、两个8世纪;表格二的政权栏,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金和南宋并立;时间栏辽、西夏、金的建立时间分别是10世纪、11世纪、12世纪,北宋的起止时间960年到1127年,同时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时间;通过比较称谓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个太祖即辽是辽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议和条款栏的相同点都有送岁币。通过以上的两个表格,唐和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北宋南宋时期的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情况一目了然,虽然内容很庞杂,关系很复杂,但是通过运用表格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把握规律,对学生而言,不仅强化了记忆,而且避免了知识点混淆;不仅理清了线索,而且简化了关系。

二、简化历史事件,构筑完整印记

借助图表,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调动视觉功能,构筑对历史事件较完整的印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第四课“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三、同类比较、强化记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相似的知识点相当多,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相似而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以至于把握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而表格更是一种分类比较,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诗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说,虽然分布在同一课,但是内容比较相近,极易混淆,为此我设计了三张表格,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表格,把文学艺术方面比较相似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比较,不仅把杂乱的知识点进行了有序梳理,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对比强化记忆,减轻课业负担。

四、归纳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归纳总结是把同类型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和相似性,并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找出各种相同性质的或相似性质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利用表格归纳列举出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以上的三个表格涉及了八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时间跨度非常大,同时也散乱地分布在书本各个章节,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综合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张冠李戴,所以全面掌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以上三个表格,将繁杂的历史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了,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对比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作为一种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转换为条理清晰的表格形式,合理、科学地设计不同形式、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表格,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以及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事半功倍。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快乐教学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能够乐学,成功还会远吗?今天我们的历史教学,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知者”,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我曾经向学生们介绍过多种快乐助记方法,如互相讲解助记法、浓缩文字助记法、巧用数字助记法、歌词歌曲助记法等。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三种快乐学习历史的方法,本文现就以上几点,谈谈初中历史课引入“快乐教学”的初步尝试,希望能给同行们给予帮助和指导。

一、分组合作,探究质疑

这种方法很有效。例如,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疑问难,不但能增加学习动力与乐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乐记忆。如有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就在小组讨论:《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可明朝时就废除了“宰相”,何来“明相”与“索相”?有人猜测:明珠、索额图因功绩显赫,可能是被康熙赐予了“宰相”的称号;有人说:不对,明珠、索额图应该是康熙帝的军机大臣……马上有人纠正:军机处在雍正帝时设立,明珠、索额图的真实身份应该是辅政大臣,称“明相”与“索相”是错误的。

二、虚构故事,情景体验

你能记得多少年以前的事?如果是几千年前的事呢?下面向你介绍一种助记方法。如秦始皇加强统治的措施,一个学生编了一则这样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原魏国都城现河南开封)去传达始皇的命令。可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秦国都城)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便不能再继续行驶,于是他改为步行天快黑时他到了洛阳,他又饿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结果老板不要他的铜钱,他以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许多铜钱,那老板还是不要,并从自己柜台下拿出几把小刀(实为刀形币),那使臣吓了一跳,因为是碰上黑店了,吓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终于赶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长官不认识秦国的文字,竟说他假传圣旨,差点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没有分文,肚子饿了时只能沿途偷几个红薯充饥。使臣很狼狈地回到咸阳,向秦始皇复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听了使臣的禀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呢?

这个故事很有趣吧?其实这则故事里有几处历史知识错误,当时学生一听就指出来了。你能指出来吗?(提示:刀形币是齐国的,红薯是明朝时引进的)编历史故事很容易出现细节错误,有些历史剧里也常有这样的毛病。如果我们常这样去练习,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还能加强我们的文字素养呢。

三、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笔者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象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四、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例如,讲“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我在课堂上曾穿插将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五、不可忽视的情感溶入

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

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7

1 对所给材料理解不全面而导致错选。

例 章太炎说:“长素(康有为)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材料说明( )

①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②康有为认为立宪可避免流血③章太炎主张革命④章太炎认为立宪也须流血斗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学生往往会漏掉①和②而错选C或D,即漏选了康有为的主张——“君主立宪”和“立宪可避免流血”(材料中第一句话暗含了这两个主张)。究其原因,是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未能挖掘出材料中隐含的信息。

对策:认真阅读全部材料,注意到其中隐含的信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和课外书籍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没有充分挖掘关键词而对备选项辨析不明导致错选。

例 19世纪后期,青岛、烟台开埠通商,引发了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下表是山东章丘、山东济阳在20世纪初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百分比变化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②自然经济完全解体③两地经济融入世界市场④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B。学生最容易漏选③而错选C。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握好材料中的关键词——“开埠通商,引发了……调整”或者对此理解不深刻,因而没有能够辨析出备选项中的③也是正确答案。

对策:解答此类选择题的要领在于,抓住和抓全关键词并对关键词深刻分析,依据关键词对备选项仔细辨别,从而找出正确答案。总之,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要养成仔细阅读材料和把握关键词的良好习惯,能依据已知条件进行正确辨析。

3 没有注意到设问问题的角度而导致错选。

例 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 )

a 找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果关系

B 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C 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

D 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学生往往会错选C。究其原因,是受到了题目中其他信息——“社会主义”的干扰,而没有正确把握设问问题的角度——“国际关系”。

对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做到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在平时的练习中,要认真审题,把握设问问题的角度,防止出现本来会做但因没有注意到设问问题的角度而错选答案。

4 对历史时代特征模糊不清而导致错选。

例 “垄断”这种经营方式产生于一个“新时代”,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新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

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学生往往会错选B或D。究其原因,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其中最主要的特征)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错选。通过题目中的关键词——“垄断”可以想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接着联系当时最主要的特征“电力的广泛使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C。B虽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

对策:知识点记忆类的题目往往与时代特征有关,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历史时代特征的整理和归类分析,在对比中深刻理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和重大历史事件,并构建由具体的时代特征和事件组成的知识框架体系。

5 逻辑分析能力欠缺而导致错选。

例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话的出现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②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④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人物赏析赏析策略

一、引言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人物赏析和历史事件介绍是最为主要的两个部分。历史教师一方面需要给学生介绍不同朝代和特定历史事件,另一方面需要为学生介绍历史上的著名历史人物。然而,对于历史课程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内容,初中生很难在短期内对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正因为如此,初中历史教学才存在一定难度。许多一线历史教师都认为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存在显著问题就是讲得太深,而学生不理解,讲得太浅又达不到教学效果。面对这样的艰难抉择,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

按照教学基本规律及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时候,往往对具体历史事件不太感兴趣,多数学生却对历史书上出现的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为了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切实解决好初中历史教学难题,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抓住历史人物这样一条历史主线,重点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赏析。当学生对众多历史人物都有了了解之后,他们就容易思考这些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的政治决策或军事战略,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学好历史课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人物赏析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人物赏析策略。

(一)真实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在众多历史人物当中,有君王、丞相、将军、大臣等政治人士,也有思想家、文学家等知名人士。此外,有民族英雄、民族汉奸等。这些风格各异、性格特长各不相同的人,给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初中历史教师能抓住这些优势,对课堂进行设计,那么历史课程就能非常生动形象,极富趣味性,让学生以听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学到知识。只不过,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并且,分析的时候要从多方面正确评价,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错误否定历史人物对国家和民族所作的贡献,也不能因为某一个人做过一件对的事情就掩盖他的缺点和不足。相反,我们需要将每一个历史人物当成活生生的人,然后从人性角度出发,思考他们在历史抉择时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人物。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历史教师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他们进行评判,例如,一些喜欢诸葛亮的人会把他评价为神一样的存在,而一些讨厌袁世凯的人则会将他视为魔鬼一般的坏蛋。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难免存在极端思想,容易使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够理性化,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误导。

(二)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

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将特定历史人物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让历史事件成为人物评价的论据。例如,当我们高度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时,有必要对他做出的政治决策进行分析,这就必然提到“贞观之治”相关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这样的人物评价才有说服力,能够让学生信服。如果一个教师仅凭借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夸夸其谈,那么就实现不了历史教师的目标。相反,我们应该借助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一方面将二者结合起来讨论有利于历史教学课程全面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另一方面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能够增强历史课程的趣味性,让历史课程更生动活泼,以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尽管对于初中生而言,太多历史事件讲解也许会让他们觉得很乱,短期内不可能记住诸多历史事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并对历史人物有充分了解,这对历史教学课程发展有很大帮助。

(三)引导学生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

通常,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多数都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或多或少、或正确或错误的影响。例如,政治家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历史学家为我们的历史记录作出了一定贡献。当然,一些品德败坏的历史人物,如秦桧、袁世凯等,他们给历史发展造成了阻碍,同时伤害了许多人,成为民族耻辱。因此,教师在引导初中生进行历史人物赏析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功劳与过失,然后对优秀历史人物的情怀、智慧、才华进行了解,进而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由于优秀历史人物众多,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智慧、勇敢、刻苦钻研、刚正不阿等优秀品质,因此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而通过历史人物学习,初中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受到积极影响,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有利于他们成长。据了解,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名著《三国演义》之后,开始对其中众多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产生浓厚兴趣,并视他们为偶像,这也是优秀历史人物具有的魅力。因此,开展历史课程的同时,不要忘了引导学生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初中课程当中,历史课程是一门学习难度较低,但多数学生并不感兴趣的学科。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让更多学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我们可以适度强化历史人物赏析教学环节,让初中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历史,以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文章认为真实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引导学生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赏析的主要策略。如果我们能够以历史人物赏析为主线,再穿插一定的历史事件,那么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有望获得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陈振江.初中历史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历史教学,2012(12):26-30.

[2]唐秀英.中学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施[J].教育评论,2013(02):38-42.

[3]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2-35.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命制试题问题对策

命制试题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但是受中考政策的影响,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在命制试题环节非常薄弱。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自己命制试题的经验,针对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命制试题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命制试题的问题

(一)大量网络复制,有失公平原则,教师自主命题能力弱化。

现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搜索,复制试题,命制试题变得非常容易,也成为现在青年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命制试题的手段。这样的试卷因为含有很多陈题、旧题,很可能有考生在课外做过,使得测试有失公平。而且这种方式也极大地弱化了青年教师自主命制试题的能力,使青年教师在命制原创试题时感到非常困难。

(二)科学性问题。

1.历史知识型问题

有的青年教师由于历史专业知识不扎实而造成知识型错误,虽然这种情况不多,但是时有出现。更多的情况是试题涉及史学争议性的问题,也是不应该在试卷上以单一的标准答案来考查学生的。

2.超范围。

超范围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超范围的情况是试卷中可能青年教师没有依据课标,也没有熟悉教材,出现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第二种超范围的情况是出现超前的内容。

3.历史材料、历史情景的真实性。

由于青年教师专业积累不厚实,材料来源匮乏,导致试题中材料的来源不可靠,不能保证材料的真实性,甚至捏造历史材料或历史情景,这也是不科学的。

(三)难度系数把握不准,区分度不合理,缺乏导向性。

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把握好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确实就非常困难。过难会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过易会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不重视。

(四)分值分配不合理,主干知识的检测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知识点和能力考察的覆盖面不全面。

(五)立意不清楚。

首先,知识立意不清楚。在选择题中四个选项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应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同样,材料题如果提供的材料不止一则,那么多则材料之间也应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次,当知识立意不清楚时是不可能做到能力立意清晰的。这样的题目让人感觉是怪题。

二、对策

(一)青年教师主动尝试自主命题。

主动尝试自主命题不仅能提高命制试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命题和测试情况的反馈和分析,更可以加深对学情的了解,促进对教学的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测试中的某道题目出乎意料时,其作用就更明显。

(二)把握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1)避免历史知识性错误和超范围的试题。

(2)避开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

(3)避免捏造历史假情境、假材料。

如何避开这三类问题,这需要青年教师在熟悉课标、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历史专业素养,订几本历史教学类的杂志,多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同时还要关注史学动态,订几本史学专业类的杂志,多买一些史学名著,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4)避免技术性失误。请老教师把关是避免各类技术性失误最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学习命题的最佳途径。

2.导向性原则。

(1)依据课标,把握中考趋势,难度适当,转变学生历史学习观念。

试卷的整体导向要非常明确,如七年级第一次期中考试,难度应该低些,让大多数学生能从历史的测试中获得成就感。特别是有些学生可能其他学科测试结果不理想,历史测试成绩却不落于人后,甚至很突出,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再如,九年级第一次测试,难度应该高些,否则学生在中考各科的压力下,对历史将会极为不重视,从而造成对历史教学非常不利的状况,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扭转对于历史的错误学习观念,特别是开卷的情况而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观念的偏差。

(2)弥补教材和教学不足。

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的历史教材突出了文明史观,弱化了朝代的更替,这使得缺乏经验青年教师忽视了历史学科重要的特点:时序性,这也会削弱学生的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能力。因此我在一次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中命制了下面这道题目:

分类整理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请对下列人物按朝代列表分类整理:启、纣王、姬发、齐桓公、盘庚、孔子、晋文公、管仲、楚庄王、桀、秦孝公、老子、孟子、庄子、禹、商鞅。

这道题目失分率很高,这是我在命制试题时就预料到的,其导向就是要弥补教材和教学的不足。

(3)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和技巧。

有些地区中考是政史合卷,往往时间非常紧迫,因此除了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和学习能力之外,通过为数有限的测试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命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1.注重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凸显教材重点内容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要体现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彰展史学教育功能。

2.散发着新课改的自然幽香,突出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新理念,创设情境,尤其是生活化、学生化的情境,接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

3.试题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直击热点。但是热点、焦点问题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考查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让学生能够感到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但可以服务现实。

4.追求人文性,图文并茂,丰富而灵活,尽量营造“活生生的历史”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经意之中领略到历史的意境和真美。

5.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引诗入题,丰富历史试题的形式,让试题多一些诗情画意的味道,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总之,命制试题虽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但是对于年轻老师深入了解教材、学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积极实践,勤于钻研命题技巧,肯定能使我们命制试题的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绍兴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学科试卷评价报告.

初中历史易错点篇10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主动的学习者,是意义的建构者,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利用资源,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智力和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模式是建立在这一最新理论基础之上的新型学习模式,其建构理念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致的。历史课的自主学习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记忆、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和运用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和“傻瓜”很可能是那些不会通过自学而不断更新知识的人,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环境和机会,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能力。

一、指导自学教材

首先要抓住预习历史教材这个关键环节。我们要向学生讲明预习的好处和意义,及时布置预习任务和思考的问题。指导自学教材要面向全体,巡回辅导,要经常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允许学生就近和同学小声讨论自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指导阅读,处理好通读和精读的关系。对那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要诱导学生把精力花在理解上。如工业革命不能称工业改革,因为革命强调根本性的变革,比改革更为彻底。教师的重点指导,会让已经按要求进行预习的学生感到很有收获,而没有预习的学生则会有失落感,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及时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二、指导自学解难

对教材上较难的部分,学生在预习中难以理解的,如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可以在课堂45分钟内安排一定的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集体自学、点拨、解难。首先,教师点出有关内容,让学生理解和发表看法。同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和补充,逐步完善、弄懂弄通、变难为易。

三、诱导自学归纳

对重点章节要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否则,知识零乱,容易混淆。学会归纳概括,可以将历史教材由厚变薄。比如,必修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可归纳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再比如,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从制度、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方面分析归纳原因。这样的归纳概括,条理清晰,使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比较系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四、组织自学运用

认真组织自学运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的教学工作旨在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让学生把众多的历史现象逐渐上升到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并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只有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理解、分析、归纳才能完成。我们应严格要求学生做练习时认真审题,根据要求,找出与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用历史学科语言归纳概括。对错解的问题,必要时还可以要学生讲出错解的思路,让大家在纠错中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充实自己,提升能力。对通过自学运用尝到甜头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和推广他们的经验,使自学变得更主动,更有收获。

五、启迪自学拓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适时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问题。如学了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可以思考我们从这些改革中能够得到哪些经验和教训;学了希腊的民主政治,可以思考古代中国形成专制集权的原因。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让生生、师生之间课后讨论,甚至争辩,以形成一个自学成风,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良好学习群体。

培养学生进行独立而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利用表扬、奖励等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由“扶”到“放”,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龚艳冬.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与培养途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