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十篇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十篇

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8:03

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认知状况;调查分析启示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从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十多年来,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这场浩大的课改浪潮中。教师们逐步树立了全新的课程观、师生观、评价观,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1]。但是,在课改中教师们也常常遇到一些困惑,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何准确理解和实施“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等。此困惑成为制约课改进一步推进的瓶颈。要破解教学中的困惑,必须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当前高中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认知状况。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江西省龙南县城区普通高中开展了关于当前高中学生对历史教学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30小题,调查对象填涂机读卡,使用光标阅读机统计调查信息。我们在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各发放问卷及机读卡420份,分别收回有效卡412份、416份。调查的内容主要是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自我评价、学习历史课程的态度和方法、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况、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和期望,等等。此外,课题组围绕着高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现状和对历史教学的认识状况,拟订了访谈计划和访谈提纲,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

一、调查情况分析

1.学习兴趣方面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是有兴趣的,但高一、高二年级仍分别有7%、8%的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原因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认为学习历史作用不大;二是觉得所学的内容枯燥无味;三是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四是要记要背的内容太多。学生凭兴趣去学习历史学科的较多,高一学生占37.9%、高二学生占29.3%。高一学生对历史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有58.7%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但仍有27.6%的学生表示不愿参与。高二年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有70.4%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只有16.1%的学生表示不愿参与。学习历史课程的功利思想比较严重,高一、高二分别有21.8%、32.6%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较肤浅,历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学生的整体认同。2.学习态度方面高一学生上历史课“总是认真听讲”的仅占44.9%,不及一半;超过一半的学生上课会走神,有时不认真;有3.9%的学生“很少认真听讲”。高二学生“总是认真听讲”的占52.2%,超过一半;有39.2%的学生不是很认真;有4.3%的学生“很少认真听讲”。高一、高二学生表示“会主动学习历史课程”的分别占52.7%、52.2%;表示“被动学习历史课程”的分别占41.2%、40.8%;表示“不想学习历史课程”的分别占6.1%、7.0%。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被动学习历史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受家长和其他学科老师的影响,认为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地位和作用不如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二是其他学科作业太多,抽不出时间学习历史;三是认为平时学习历史收效不大,不如考前临时突击。在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少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独立提出问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态度也可体现在其在课堂是否踊跃发言。高一、高二分别有34.5%、29.6%的学生表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会踊跃发言;分别有54.6%、63.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踊跃发言”;分别有10.9%、7.0%表示不会踊跃回答问题。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不踊跃发言的主要原因是害怕答错,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耻笑。3.学习方式高一、高二分别有73.3%、75.0%的学生认为开展课堂讨论“很有必要”;分别有11.2%、18.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这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堂讨论采取无所谓甚至排斥的态度。高一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更多地依赖老师解答,同学之间讨论较少,合作解决问题的风气还不是很浓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高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较高,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有36.5%的学生会通过同学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有24.0%的学生会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高一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难问题普遍较少,高二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的较多。高一学生对历史课程普遍不重视,每周课外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大部分在1~2小时,高二学生每周课外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大约在3~4小时。高一、高二经常会预习的学生不到20%,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没有把预习作为日常学习的自觉行为。高一、高二分别有60.2%、70.7%学生会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做课堂笔记没有持之以恒,少数学生还没有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上完一节历史课后,认为能掌握大部分基本知识的,高二有61.5%的学生,高一仅有30.6%的学生。上完一节历史课后,认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的,高二有65.1%的学生,高一仅有58.7%的学生。这表明,高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比高一学生要高一些。4.对教学方式的评价高一、高二分别有45.6%、53.6%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分别有13.6%、13.7%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教学方式枯燥单调。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面,高一、高二分别有64.6%、69.0%的学生认为老师很注重教学的互动;分别有29.8%、25.0%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太少;分别有5.6%、6.0%的学生认为师生几乎没有互动。在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一半多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也说不上特别枯燥”;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多样,有趣味性”;有近二成的学生反映老师的讲课趣味性不够、讲得太多、教法单一。高一、高二分别有52.4%、63.2%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经常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分别有37.4%、29.8%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很少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分别有10.2%、7.0%的学生认为历史老师“几乎不组织学生探讨问题”。高一、高二分别有46.6%、47.8%的学生认为老师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效果“常常很好”;分别有39.8%、35.3%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解答疑难问题时,常常直接把结论告诉他们,缺少方法指导。5.对教师及教学的期盼从“道德品行”“知识水平”“教学方法”三方面评价老师时,高一学生更看重老师“道德品行”的占57.3%,更看重“知识水平”的18.9%,更看重“教学方法”的占23.8%;高二学生更看重老师“道德品行”的占38.7%,更看重“知识水平”的占38.7%,更看重“教学方法”的占22.6%。这表明,大部分高中学生期盼老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在“你比较喜欢哪一类老师的教学风格”的问卷调查中,喜欢“上课有激情、风趣幽默、生动有趣”的,高一学生占77.9%,高二学生占67.6%;喜欢“上课严肃认真,对学生严格要求”的,高一学生占9.2%,高二学生占20.7%;喜欢“上课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高一学生占12.9%,高二学生占11.7%。这表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比较倾向于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生动性,希望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你比较喜欢哪一类课堂教学方式”的问卷调查中,喜欢“老师多讲多抄,学生主要听讲和记录”的,高一学生占26.2%,高二学生占19.5%;喜欢“老师少讲解,学生自由看书和练习”的,高一学生占34.5%,高二学生占34.1%;喜欢“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高一学生占39.3%,高二学生占46.4%。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高一学生还是高二学生都不喜欢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希望老师能精讲,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高一、高二分别有72.1%、68.5%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用多媒体上课。

二、认识和启示

1.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针对部分学生功利思想较严重、对历史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教育,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相联系,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学生学习动机。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思想性强的历史故事、经典古诗词,发挥多媒体和直观教具的功能,能使课堂妙趣横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2]。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完善知识结构;要注意塑造个人职业形象和教学风格,有意识地锤炼教学语言,力求声情并茂、引人入胜。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都反映,当前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的主体作用没有体现出来,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时间少的现象。为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学,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生成的过程,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教师应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为学生的天赋潜能的自由、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3.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精心优化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教学情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开展课堂讨论、辩论会,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此外,一些传统的有益的学习方法还要继承和发扬,如做好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学会总结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及时巩固知识。4.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高中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新的史学观,渗透到历史教学中,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3]。因此,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对人才的呼唤。5.分析学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情分析,把握学生共性和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状来组织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的设计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难易有梯度,使不同水平学生学有所获,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6.积极探索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探索科学而多元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今后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重点。教师应改变单一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做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的历史学业质量水平,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

三、结束语

学情分析,是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关键[4]。然而,在平时教学中,青年教师往往不重视对学情的分析,不愿意认真调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程度,认为其无关紧要,备课一味地参照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别人制作的课件,没有很好地把握问题设计的难易度和知识讲解的容量,从而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次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给教师们开展学情调查分析做了个良好的示范,使他们认识到了学情调查分析的重要性,掌握了学情分析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们逐步养成了学情分析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开展微型的学情分析调查,从而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志刚,翟霄宇.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宁一.高中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框架结构法;应用;系统化

引言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已经不再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其以时间、地域及相似的历史事件来重新梳理历史内容,构建了全新的文本体系,使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依托于课本内容进行单元模块化的训练。但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构建更加系统化的历史知识网络,以骨架、专题和习题的层次来逐步丰富学生的历史积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历史知识,实现史料与知识的有效整合[1]。

一、框架结构法的理论内容及原则

框架结构法是通过为学生构建知识内容框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吸收知识,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框架结构法如同以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来对建筑的框架结构进行描述,认为学习如同盖楼。合理的框架结构能够保证学习进度的高效,也能够保证知识主干的牢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并强化知识的运用能力[2]。框架结构法主要源自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另外,在建构主义思想中,学生的发展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培育来拓展和强化。框架结构法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四项原则。第一,知识的高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设定适宜的教学难度,设定学习障碍,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断攻克难关。第二,教学的高速度。应保证教学的高效化,丰富课堂内容,减少重复的讲解和机械的练习。第三,理论的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加强对理论概念的认识,注重对规律性演变结论的总结。第四,强化学习过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使其能够总结方法,掌握技巧,实现对创造性思维的突破。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框架结构法的设计策略

(一)骨架学习

为学生搭建历史骨架,是高中历史教学框架结构法设计的首要环节。其通过建造高中历史框架结构,按照各单元的结构,将基础概念和题目进行梳理,围绕着骨架内容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对未学过的内容进行快速预习,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化筛选,同时能聚焦核心问题和难点知识,让学生对整体的课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例如,在高一历史必修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本学期的历史课程骨架,从对近代史的回顾到对当前世界形势的展望,选择以中国、美国以及苏联为研究重点,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集中在古代经济、现代资本主义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上;对美国历史的研究可以集中在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上;对苏联的研究可以集中在社会主义道路、斯大林模式及苏联解体上。同时,还可以涉及蒸汽时代、二战、经济区域化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带着浅层的认识进入到近现代史的学习中。

(二)专题学习

专题学习是指用一个主题相近的历史事件来串联起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不同章节的学习中抓清主线,理清思路,以时间、性质等来对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尤其是在近代史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由古观今、联系中外,从而形成全面的专题知识网络结构。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相关的内容时,需要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时间、原因、意义、影响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以表格的形式来为学生提炼出主要内容,方便学生记忆,同时帮助学生找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突出特点。通过专题学习,可以打破教材的编写顺序,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将历史知识进行串联,从而解决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一叶障目的问题。

(三)习题学习

教师可以选择高效的习题练习方式,让学生畅游题海,从而实现学生的高分高能。在框架结构教学中,习题练习并不是让学生多做题,机械性地进行题目的练习,而是通过习题来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巩固和延伸,可以与专题模块教学相结合,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例如,有这样一道题:1937年,国民党军队狙击华北日军的战役称为()。尽管题目中给出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主题以及对象和地域,但该题全面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熟悉程度,需要在平型关、太原、忻口、台儿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在解题中,学生需要认真地考虑题干信息,并了解四大战役的时间、空间、角度等方面的区别,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教师在习题讲解的过程中,也需要强化这些知识点,尤其是对于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更需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让学生采用以时间、地域相联系的方式来构建时空观,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出发,以辨析的视角来回顾历史、构建价值观念、提升解题能力、提高学科的综合素养。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框架结构法的应用教学方法

(一)宏观描述与微观推进

高中历史的学习涵盖了古今中外,科学的教学结构能够实现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践中,教师应当选择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结构,注重对宏观历史变化进行描述,包括历史线索、历史的演变及其发展走向。而在微观研究中,则需要探究每一阶段的历史特征、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及启示等,能够融合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网络。

(二)以问题框架进行释疑

以问题为框架能够使学生在构建历史框架的过程中,使学习目标始终指向对问题的解答,更加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学习障碍,打破认知的局限,提高解题能力。在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利用问题来进行新课的导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同时,罗列重点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因素创建思维导图,从而基于问题实现对知识结构的构建。

(三)注重学情差异性教学策略

历史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历史成绩的差异往往是因为学生在积累和学习能力方面有所不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情进行观察,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做既能够满足优等生提高自身能力的需求,也能够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

结语

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篇3

历史虽然说难度很大,涉及到的知识点不多,但是想要学好,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提高高二历史成绩方法和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高高二历史成绩方法1、观念。

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我们不能不了解历史,不光我们祖国的历史还有外国的历史,我们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

2、兴趣。

虽说兴趣不能决定一切,但培养兴趣对学好历史也很重要。没有兴趣,会觉得学历史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3、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

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4、“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

“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5、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

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6、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

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7、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8、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

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高二历史答题技巧1、选择题。

根据试题所给材料呈现形式的不同,历史选择题可分为文字材料型、图像型等几种类型。文字材料型是材料型历史选择题最常见的类型,该题型以文字陈述为主,所考查的主要是学生阅读文字并从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根据教材内容、情景设置的题干和四个不同选项组成,所要求的知识面比较大,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是: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准题干中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以作出准确的选择。

2、辨析题。

先是分辨正误,然后分析原因。综合近两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辨析题以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实质的理解为主,如:05年的四道辨析题中有两道试题是这一类型。23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解决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4题: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06年的三道辨析题都是这一类型。21题;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变。22题: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本主义革命。23题:绥靖政策确保了欧洲的和平。或有从历史事件的内容分析得出结论的试题,如05年的22题: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05年的21题:法国文学家夏多布里昂说:不是拿破仑创造了法兰西,而是法兰西创造了拿破仑。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类型题的复习时侧重于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指导学生在回答此类型试题时,先判断正误,而后在阐述理由时,语言要简练,不用长篇大论。

3、简答题。

简答题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一种主观性试题,此题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等能力。复习时一是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27题:理清二战结束至今的世界格局的变化。二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05年28题:设计探究课的活动方案。06年27题怎样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三是梳理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如05年简答题26题:列举出表明世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的重大历史事件;06年24题:写出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期中外历史上发生的三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名称和意义。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审题,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答题;其次要审定题目类型,明确试题对答题表达方式的要求;再次注意分值分布,把握答题的重点部分,作到全面思考,找出要点;语言的表达准确。

4、读图识图题。

是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科之间相关联系的能力。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图,分析图的类型(图包括战争形式图、重要事件示意图、实物图等),找出相关信息;其次与把图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找出相关知识点;再次结合设问,弄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结合史实进行回答。06年的识图题从新航路开辟的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学生丢分比较多的是只答出了四条航线,而没有答出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在指导学生看图时还要挖掘图中除表象之外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5、材料解析题。

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是:首先是阅读材料,必须作到“读懂、读透”材料,不仅从文字上读懂,而且要从历史角度读懂材料。把材料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阅读理解材料。 材料题解题思路:结合试题的设问,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提取对解题有用的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样,才能作到对材料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其次是审读设问,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明确各题的不同要求,按要求解答。如06年材料解析题第一题第二问,是《马关条约》中的割地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两条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第二题:关于欧盟的问题给了两段材料,第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根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国家为什么要结成联盟?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从材料二提炼欧盟形成的过程,考察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再次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组织材料解答。

6、问答题。

是历史考试题中最重要的题型。它可以全方位、多层次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每道试题的容量和灵活度都比其他题型高得多,测试效果也最明显。问答题的解题思路:细心审题,理清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要点要全,点到为止;语言准确,史论结合。

细心审题是答好问题的关键,尤其是找准题目中心词,它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例如说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结果有何异同?分析此题时,要抓住“性质”、“结果”、“异”、“同”等词语来理解,并从性质的异同、结果的异同分别作答。如果误审、漏审,都不利于正确完整的答题。

高二历史高效学习法一、学历史要扩大知识广度

如果说高一高二是基础阶段,那么高三就是提升阶段了,这个过程中,历史的变化尤为明显,以前很多知识都能从课本中找到,到了高三你会发现历史课本的知识不足以应对正常的学习,这时候,就需要扩大知识广度,来满足学习要求。

这些知识包括历史书籍,名家经典、历史评价、社会评论等等。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虽然不能立马体现,但是,在后续的学习中你会受益匪浅的。

二、提升课堂效率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照样可以考好;但是一个文科生如果不听课,他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

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

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与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三、多和老师沟通

历史老师带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疑问,不妨多和老师交流,从老师的回应中吸取对你有益的东西。

四、提高记忆水平

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篇4

关键词:培养;历史;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62-02

一、培养学生自学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自学就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方法,自学就是主动地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二、解析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为学生自学提供合适的平台

从内容选择来看。历史知识本是多姿多彩、非常丰富的。新教材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它们在内容上尽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在情意与认知发展上的实际,删除过深、过繁、偏难的内容,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等。从形式来看。新教材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新教材精心配置了有效辅助文字叙述的各种历史图片、图表,历史文物照片,历史人物、场景和事物的想象绘画图,漫画图,历史上的广告、海报、报纸、邮票等等,使教材新颖活泼,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从文字表达来看。新的历史教材,不仅文字严谨、简洁,而且表达生动。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以通俗、精练、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描述历史事件,让冷冰冰的文字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历史史实,使学生乐于学习。

三、高中历史新教材需要教师角色的改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找到机会

(一)教师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

所谓重结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课程标准已经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历史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共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历史教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待于人们深入探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不断审视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研究、反思与改进。而且新课程新教材给师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使历史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变得比较复杂,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的方法

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教师角色的变化,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方法上给予指导。

(一)兴趣至上——要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把最有兴趣的历史知识引导给学生,逐渐培养学习历史兴趣。始终做到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方法为主——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学会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1)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3)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画出来加强记忆。(4)历史图画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图画的学习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历史遗迹类插图:一是借此获得相关历史概念的直观形象,二应明确其特点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人物肖像图:一要能再认这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二要能叙述其事迹,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事件场景图,要掌握它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一历史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情境介绍类插图,应明确它不是指某时某地的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反映了某种历史现象。要注意分析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对于历史漫画,主要应弄清其内涵,把握它所揭示的实质内容。(5)关于文献资料的学习。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6)关于课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题的学习。课中思考题,一是针对文献资料理解设问,二是针对教材理解设问,其特点是“小切口、深分析”,层次较高,难度较大。其目的在于引导我们通过问题的分析解决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分析、理解文题的能力。课后练习题针对教材重点设问,其目地在于引导把握知识重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知识基础。通过思考题、练习题的解答,总结解题规律,建立解题模型,提高解答主观题的基本能力。(7)常规化自学方式。要“温故而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加以整理,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和同学合作,充分利用相关知识,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培养解题思考的习惯。解题需要注意:一是“解”,即想尽一切办法解答问题;二是“思”,即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出解题方法并纠正思维误区;三是“归”,即将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教材相印证,回归课本。剖析题目的命题意图、难点、关键点以及在教材中的原形和变形关键要素,这种能力需要慢慢培养。

3.学会合作学习。同水平差不多的人一起学习,就有了一个学习伙伴,更何况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水平高于你的人一起学习,他就是你的老师,你自然可以学得许多东西;同水平低于你的人一起学习,你是他的老师,我们常说“教学相长”,你同样可以学得许多东西。

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篇5

摘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

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篇6

历史教学是高中学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历史观。然而,历史学习的内容相距现代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抵触等不良情绪。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多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我探索和学习中了解历史知识,更好地养成正确、成熟的历史观。

关键词:

高中历史;开放性教学;自主学习;课堂互动

传统教学中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记。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可当知识一旦展开,学生便无法从既往的经验中找到方法去解释和理解其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境遇,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十分不利。

一、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框架的模式化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件,与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这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困惑和不解。如历史上的井田制,这是一种在“三代”时期曾经实行过的农业生产的行政制度。在历史课本中,每当讲到一种新的制度,它一定是能够促进生产力或社会进步的[1]。可是,学生一不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二不了解这种制度实施的客观环境,三不了解当时的自然条件与今天的差异,想要让他们单单通过几个字或几段话就理解井田制,是非常困难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可以将上述内容全部记忆下来,可是在记忆的知识以外,学生对于这一制度却一无所知,这样的现象显然对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二)学生学习思维的僵化

在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很难得到培养。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记载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及西方数千年的历史,受篇幅所限,许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也只能是蜻蜓点水,甚至忽略不计。学生如果只专注于教材的学习,那么他们所看到的只能是一个残缺的历史。可是,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本没有其他时间去了解课本之外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细节。因此,这在高中生的历史知识体系中,就留下了一个个的知识空洞和一片片的历史空白。在这种僵化的学习思维之下,学生无法弄明白封建制度到底所指何意;也无法搞清楚孙中山的革命道路为何充满坎坷,以及他到底是如何在失败之后再次站起来的;他们甚至无法理解红军伟大的长征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坎坷和险境,以及近两年的长征路程对于中国的革命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作用。这些具体的知识,靠僵化的学习思维是无法获得的。

二、开放性教学的方法

开放性教学的理念很好理解,就是要在课堂上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作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播主体,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引导

历史对于年轻人来说确实有它的枯燥之处,一串串数字和一条条意义确实不够直观有趣。对于这些教学中的盲点,教师有职责以自己的努力去完善它。历史其实就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它必然有它的前因后果,也必定有它曲折动人的情节。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梳理这样的历史发展脉络。比如,我们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斐迪南大公的遇害,历史书上也是这样写的。可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斐迪南大公遇害就导致了两大阵营的战争呢[2]?斐迪南大公是谁?他为什么遇害?刺杀他的人又是谁?为什么刺杀他?这是一个人在了解一段故事时必然会提出的问题,历史教材中没有给出这些细节,但是教师应该为学生提出这些疑问,并且让学生思考、收集资料、讨论。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学生才能够对这段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也才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

(二)学生积极主动了解历史资料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毕竟无法面面俱到,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肯定会在细节上有所遗漏,所以学生不能单方面地等待知识的灌输,更应该主动地收集历史资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给出一个历史学习的主脉络,每个学生所感兴趣的点有所不同,那么就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点去收集历史资料。比如,对于拿破仑战争,男同学会比较喜欢关于战争场面的事情,而女同学可能比较关注拿破仑的感情生活,这些都是历史的侧面。当大家把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收集后集中在课堂上讨论,那么历史的轮廓就会更加丰满,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才会更加扎实、丰富。

三、结语

高中历史的教学对于一个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拥有独立的历史学习思维和历史判断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引入开放性教学,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晖龙.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篇7

关键词:复习策略着力点高三历史教学

第一轮复习中,大部分学校是根据教材专题序列复习的。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基础知识紊乱。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时间混乱,常常出现“打开书本就会,合上书本就忘”的现象。原因有:一是缺乏科学的记忆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未能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不会运用知识。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遇到新情景、新问题时,学生往往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原因有:一是缺乏获取、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复习中不能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第三,不适应文科综合的考试。平时单科成绩不错,一遇大型、文科综合考试,成绩就不太理想。原因有:一是缺少对主干知识的深加工;二是未能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及未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新课程、新高考下,如何进行第二轮复习?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们。下面我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二轮复习应注意的着力点,让历史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的历史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主干知识的连点串线

命题者强调,高考考查的知识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综观近几年的文综高考,科技、思想、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屡屡成为命题重点,这些知识在教材中零散分布,但前后纵贯,是有知识体系的,而且现实感很强。

因此,在一轮复习后,学生对知识有初步印象但还比较紊乱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找准某一主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连点串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讲到“俄国(前苏联)历史”时,可以把必修和选修中有关该国的知识链接起来。必修Ⅰ的“俄国十月革命、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苏联解体”,必修Ⅱ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必修Ⅲ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选修Ⅰ的“俄国农奴制改革”,选修Ⅳ的“列宁”,这些主干知识都是俄国(前苏联)的历史。然后按几个时期把握俄国的历史,可按:十月革命时期、十月革命后至二战前、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至1991年12月。这样通过对主干知识的重新整合,学生对知识有了系统的掌握,形成网络体系,积累知识的同时,也带动学科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二、横向知识框架的构建——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

新教材必修部分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按照从中国到世界,从古代到现代的顺序编写,有利于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历史知识。缺点是历史知识条块分割,横向联系不够,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模糊,时间容易错乱。

一轮复习一般是按教材的模块顺序进行。因此,二轮复习要打破教材原有体系,从横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按时间顺序重新整合教材,把历史知识立体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2009年福建高考文综“李贽”题就考到“李贽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没能开拓出一条新路的原因”。这就要求从明朝的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回答。因此,二轮复习中要注重横向知识框架的构建,使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这是符合高考命题方向的。下面以岳麓版中国古代史为例说明。

首先,把中国古代史分为六大时期,并点出阶段特征,这构成知识体系的第一个层面: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秦汉(封建大一统建立)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隋唐(封建国家强盛)宋元(封建国家继续发展)明清(封建国家由盛而衰)。其次,在第一个层面基础上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知识归结到每个朝代里复习。如,明朝:(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废丞相、八股取士)。(2)经济:a.农业:自然经济占主导。B.手工业:纺织业、陶瓷业。C.商业繁荣(大商帮、工商业市镇)、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海禁”政策。(3)文化:a.思想:正统思想占主导(王守仁的理学),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出现。B.文学:小说、戏剧。C.科技:《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D.艺术:绘画。

三、重难点知识分析阐释角度的转换

二轮复习时,对一些出现频率较高和较有命题价值的考点即重点、难点知识,应该再度强调。如何强调?部分教师热衷于炒冷饭,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差。正确而有效的是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对重难点知识分析阐释的角度要适时转换,避免跟一轮复习雷同。这样就让学生有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

例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时,一轮复习一般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失败原因等方面,并跟义和团运动比较,得出异同点。在二轮复习中,要转换思维的角度,可以从现代化史观来重新认识它,把它与“辛亥革命”联系起来。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封建势力、侵略势力,一定程度地有利于现代化;但它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反现代化的,是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所以对现代化的作用是有限的。辛亥革命封建帝制,建立民国,打击帝国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现代化的进步;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因此,二轮复习时,对重难点知识可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理念分析问题,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升。

四、热点知识的运用与突破。

新高考试题表现为关注现实、时代感强、屡考热点等特点。热点问题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2013年福建高考文综38题,以“工业化”为切入点,考查前苏联、英国、新中国实施工业化的原因、方式、道路。因此,在二轮复习中,用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切入点,这样才会相得益彰。

比如,讲到“三农”问题时,以“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把古今中外有关国计民生的史实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相关知识有:1.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孔子的“德政爱民”;孟子的“民贵君轻”;黄宗羲的民本思想等。2.西方的民本思想—苏格拉底;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等。3.近代以来中国民生问题的实践—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共不同时期的等。4.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5.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民生政策—新经济政策等。

一轮复习侧重于专题内的知识整合,二轮复习必须打破专题体系,将教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思辨能力。总之,高考模式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复习方法、策略的探讨,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教学,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游刃有余,实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8-02

高中历史学科引起大量的历史知识点,一度让很多高中生望而生畏,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厌恶的学习心态,教学质量也同样止步不前。对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创新,采用“反思性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能力的培养者转变,使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一、“反思性教学”定义

新课改的教学背景,让高中历史教师从新认知了自己的教学,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将高中历史教学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迎合现代高中生的学生特点,挖掘出高中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历史知识,培养高中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反思性教学”正是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方针,让高中历史教师在掌握好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对历史教学进行回顾和重新认知,从而产生更加趋于合理的高中历史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的反思,是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高中历史教师在多年从教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经验的精华。

二、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从高中历史教师的自身来看,教学需要不断的超越自我,在高中历史教学生涯中,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从自身做起。在新课改的推行背景下,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新课改开展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如教师可以“课前、课后三问”的反思发,撰写反思日记,连同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感受诉诸于笔端,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交流平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共享,通过教学观念的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学习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在高中历史中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从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四大板块组成,过于繁琐的史诗记载往往会给学生感觉教学内容的杂乱无章,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思考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除了思考新旧教材中的不同之外,还应该思考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通过反思认知到新课改不在只关心教学的结果,教师要善于利用“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四大发明”的时候,教师不再直接灌输四大发明是什么,用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其中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世界,建立众多的殖民地;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让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提问去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反思

教学手段的反思在于,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对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如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开始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去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高中历史知识通过声画并茂的形式展现给高中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往往大部分历史教师将多媒体教学由原来的“人灌”转变成“机灌”,反倒适得其反,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充分的反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先进的教学手段真正为课堂服务。

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不在是用影片观赏“珍珠港”为教学的主线,而是利用影片去穿插性教学,反思认知到视频播放的时间应该合适,播放的内容应该与课堂相关等。在进行二战战争爆发背景的介绍之前,放了5分钟“珍珠港”爆发的视频,一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了二战战争爆发时的日本侵略形势,另外也营造了紧张的气氛。有了视频作为直观的感受,经过稍微整理,学生就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将“反思性教学”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从教学理念反思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反思,不断的探索出新课改中权限的教学策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好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篇9

关键词:比较法;高中历史教学;图表比较法;比较类推法;纵向比较法;专题比较法

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是以时间为脉络进行编写的,其内容繁杂,时间跨度久,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对于通史脉络并不是很清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接受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其中,比较法便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比较法在具体运用时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的形式,也可以按照时间、专题、类型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一、图表比较法

图表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它包括绘制表格、绘制对比时间轴、绘制折线图等多种形式。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展现两种或几种历史事件的不同,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在总结复习阶段,让学生在学习后独立完成相应的表格,既能锻炼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敏感度。例如,总结“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采用图表对比法。完成“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比较之前,教师可以给出提示:“请同学们采用图表法的形式将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内容、影响等整理出来,然后总结这两者之间的异同。”学生整理完成后进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后可以给出适当的建议,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表格进行完善。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点,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图表比较法的好处是清晰明了,能将历史事件的要素全部展现出来,方便进行直观比较。这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条约等,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另外,近代史的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外国史的四大资产阶级革命等,都可以用图表比较法进行比较。图表的绘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做好预设,留出相应的时间,把握好课堂进度。当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这种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活学活用。

二、比较类推法

比较类推法也称类比法,是平行思维方式中的一种,其作用是“由此及彼”,类似于一个推理的过程。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知识的迁移,才能以旧的知识为基础,更好地解决新遇到的问题。类比法既要比较事件的相同之处,也要比较不同之处,这样总结起来才全面。例如,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应用比较类推法。首先,在这节课之前,教师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学生已从工业革命的背景、开端、过程、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工业革命有了初步理解,这为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第一组同学负责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第二组同学负责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第三组同学负责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第四组同学则负责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系统的比较。然后,教师可以让各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发言,并引导全体学生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所处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脉络,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此外,各组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要顺利实施比较类推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整合史料、提炼史实的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纵向比较法

纵向比较法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往往以时间为线索,将不同时代的同一制度或事件整理出来进行比较,形成知识脉络,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等,都可以用这一方法进行整理,帮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纵观事情发展的状态,方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例如,教授“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课时,教师便可采用纵向比较法。这一课系统概述了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过程,其中穿插着一些货币的演变及商业制度的变化。为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其中有一个问题便是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商业的发展变化。教师出示时间轴,并在商代所表示的范围内填写“商人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让学生仿照着完成全部时间轴的填写。通过纵向比较,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形成基本的了解。时间轴的描绘虽然简单,但是它能清楚地表现每一时期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的出现、发展与繁荣。学习历史知识时,只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才能进行有效运用。纵向比较法能够将历史知识以时间线索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的内容以纵向比较法的方式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进行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四、专题比较法

高二历史学习的方法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的含义、万隆会议、理解“三个面向”、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钻研教材,学习“课标”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出高质量的课时教案。

2、加强课堂教学,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3、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

4、加强辅导。以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绩。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6、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再除去两分钟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8、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