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十篇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十篇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4:13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篇1

[关键词]信息系统建设企业文化变革管理

一、引言

信息系统建设是借助于信息系统,企业能及时、全面地提供信息和数据,以支持达到系统目标的决策;能够根据不同管理层次的特点,完成各种不同要求的功能,从而达到各层次的沟通;能够根据历史信息和数据,在加工处理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并选择最优决策与具体实施方案,从而使企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企业信息系统体现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与中间费用,还能在深层次上改变员工的传统思维方式、改变组织结构、革新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甚至会对原有的企业文化带来冲击。

可见,企业文化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然会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产生影响,同时信息系统的建设也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反作用。我们在实施企业信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企业信息化一定要与本企业的文化乃至本国家的文化相结合,产生一个适合本企业具体状况的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信息化走向成功。

二、信息系统建设的六个阶段

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引进一个信息系统或采用一项新技术,而是包括从组织开始引入和采用信息系统开始到信息系统为企业成员所接受并在整个企业内扩散在内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阶段:

发起阶段(initiation):由于技术创新和组织发展的需要,组织决定采用it解决方案来谋求新的发展,并收集相关的信息。

采用阶段(adoption):为实施新的系统分配必要的资源。

适应阶段(adaptation):开发、安装和维护信息系统,并修改和重新设计组织流程。同时,培训组织内员工以适应新的流程和系统。

接受阶段(acceptance):引导组织成员逐步融入信息系统的使用中。

例行化阶段(routinization):信息系统的使用成为组织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

扩散阶段(infusion):信息系统的功能被进一步开发,并以更全面、更集成的方式来支持组织更高层次上的运作。

由此可知,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企业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每一个阶段的运作质量和效用,并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进行。这些因素包括企业特性、企业环境、系统用户背景、系统复杂程度等等。而这些因素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企业文化类型,信息系统建设的顺畅程度肯定大不相同。在分析企业文化与信息系统建设的关系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什么是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指导着每个员工的价值理念,是对企业员工的一种内在约束,也就是说,虽然它不像法律制度那样具有外在的强制性,但是它却是一个隐含的企业员工行为准则,企业的员工都会认同它、遵守它。

四、信息系统建设与组织文化

1.企业文化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组织的很多层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跟信息系统建设最密切相关的是对变革的影响。因为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组织来说,是一种管理变革,会影响到组织中诸如流程再设计、工作再设计、权力再分配等等方面。变革中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变革的抵制或接受程度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这种抵制或接受程度归根到底是由个体所处的组织文化所决定的。

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大都讲究情、理、法,把人情放在首位,企业员工之所以会对西方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产生抵制,从“人制式”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种(见下表):

表不同阶层对信息系统的抵制原因和程度(“√”表示对该阶层有影响)

因此,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会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哪种类型的企业文化最适合信息系统建设。因为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分阶段的复杂过程,企业文化对于每一阶段的顺利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信息系统建设对企业文化的反作用

信息系统的引入意味着给组织带来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工作规范。这些新的工作方式、工作规范势必会给现有的组织文化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并有可能引起组织文化的变革。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引入和采用阶段,组织收集信息系统引入所需的信息,并为系统建设分配需要的资源。在这两个阶段,组织必须对组织文化变革进行引导,通过舆论宣传,全员教育等形式使组织成员清楚地认识到变革的必然性,并减少组织成员可能产生的抵制心理,从而保证文化变革的顺利进行。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适应和接受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完成开发、安装。组织成员也已经有意识地开始使用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两个阶段,组织必须对文化变革进行有效管理,重新定义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即人为事物和创造物,支持性的价值观和基本的潜意识假定,并用树立模范等方式大力提倡,使新的组织文化为组织成员所接受,并逐步取代现有的组织文化。

在信息系统建设的最后两个阶段,即例行化和扩散阶段,组织文化必须得到强化,并使之定型。组织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制度,实施奖惩,强制性地要求员工实践新的文化,在实践中转变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一旦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变成了多数员工自觉的行为,一种适应信息系统实施的新的企业文化就建立起来了,从而最终完成了组织文化的变革全过程。

五、结论

信息系统建设对企业来说,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种管理变革。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参与程度和支持程度。而员工可能采取的行为是由他们所在的企业文化所决定的。因此,信息系统建设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更透彻地研究企业文化对信息系统的作用方式,必然能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提供更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h.詹姆斯哈林顿等著,唐宁玉等译:项目变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陆牡丹:信息系统建设中的组织文化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6)

[3]张福学:国家的文化对信息系统的影响[j].情报学报,2002(1)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篇2

[关键词]管理信息化,信息模型,需求分析

中小企业要确保信息化建设成功,首先应准确地把握信息化需求,制订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获取和分析是制订规划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可以由企业自身,或者由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来帮助企业,通过高层领导访谈、书面问卷调查,查阅企业有关的资料等方式,在掌握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所处的竞争格局、it应用现状、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等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企业各方面对信息化的要求,经过一个结构化的推理过程,确定出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30年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程度和类型,经历了不同的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方案,其中主要有3个模型,即:诺兰阶段模型,厄尔阶段模型,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

1.1诺兰阶段模型

诺兰阶段模型是由诺兰(nolan)于1973年首次提出信息化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到1980年,诺兰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6个不同阶段,又称为6阶段成长模型。该模型通过一些特征识别企业信息系统的成熟度,判断企业目前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并指出如何计划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成长阶段。这一模型在美国已成为200多个咨询案例的分析基础,己经整合到ibm信息系统规划中。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初始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该阶段仅仅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会计、薪金和付款等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扩展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要求开发其他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程序),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一阶段,企业的it应用需求很少得到关心。it开支的预算控制和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控制水平很低。程序开发过程中开始出现技术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不断带来新问题;计算机的数量不断增多,项目预算每年以30%~40%的比例增长,而投资收益却很不理想。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主要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为了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在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数据通讯技术进行信息集成。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对第四阶段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引入合适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不再被看成是输入或输出的信息符号,而是当成组织的资源。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生了用于满足全组织范围需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基于对该数据库的存取。这一阶段,用户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正确使用方法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第六阶段是组织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底层)的要求,信息系统已成为组织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战略意义上得到承认。信息系统的规划得到配合并实现了进一步的综合。信息主管在组织结构中获得与财务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同等的地位。

诺兰阶段模型本身是一个描述和分析模型,用于对组织内部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进化性解释。该模型确定了一个组织达到成熟所需要经历的成长模式。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一个学习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信息化需求,不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跃过任何一个阶段。因此,诺兰模型被广泛接受。另外,该模型也被用于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要识别它当前所处的阶段,以了解进化到下一个阶段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这个层面上获取的需求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规划,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厄尔阶段模型

厄尔通过对组织各成长阶段的成熟度进行研究,提出企业信息化不同成长阶段适用不同的技术,并且存在着学习效应。如图2所示的s曲线代表新技术发展的周期,随着时间和认识的突然提升可以把曲线拉向一个新的平台;进一步发展、改进的过程和更高的平台是永恒的趋势。这一模型适用于各种技术,描述了组织学习过程、技术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规划任务与目标。随着组织沿着学习曲线发展,规划的目标也随之改变。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把信息系统的发展同业务目标关联的必要性,从而在规划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1.3战略网格模型

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法(sgm,strategicgridmodel)通过分析现行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未来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影响的高低,诊断企业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状态的基础上需要调整的信息化建设战略方向等。企业通常可以纳入以下4类模型中的一类:支持型、工厂型、转换型和战略型。他们建议根据组织当前所处的类别和将来发展的可能类别制定不同的信息系统战略。

(1)支持型:属于双低型,信息系统的角色是对企业事务处理提供支持,表明信息技术用于减少成本,只起到辅助作用,不需要太多投资。

(2)工厂型:当前信息系统是企业组织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虽然也使用大量信息技术,但影响不大,it工作的重点是对当前系统的改进。

(3)转换型:这是个过渡阶段。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企业从支持型向转换型转化。一方面,内部压力是由于对管理支持系统的信心,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战略竞争武器的益处,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不断改进使同业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如果企业不断进行信息化战略调整,它将转入战略型,否则将转回支持型。

(4)战略型:属双高型,表明企业需要从战略层次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直到信息系统能够具备高级管理功能,换句话讲,企业的现在和将来都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2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实施会计电算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只有少部分企业建成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总体来说硬件设备安装的多,缺乏应用软件投资的思想意识;在应用方面建设了单项应用,缺乏综合的支持管理和决策系统。根据以上介绍的3种模型,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诺兰阶段模型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停留在“扩展阶段”和“控制阶段”之间。并且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成功实施的仅占10%~20%,完全失败的约占50%,其余30%~40%只是实现了一部分,与初始设想目标相差甚远,有的甚至成为企业的包袱,使企业的经营更为艰难。

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这部分企业还不到1%;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国内近63%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1%。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信息化需求明显增长,即使一些以前信息化应用薄弱的行业(如服装、食品行业)、企业(如民营企业)、地区(如西部地区),也纷纷做了信息化可行性分析、规划和应用调研。当然,这里存在政府和行业组织大力推动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入世后国际竞争日益严峻这一发展趋势的清醒判断。在最近有关媒体的需求调查中,应用需求按技术领域分类为:管理系统最高,81%;电子商务24%,较以往增加;cad20%;自动控制13%;其他20%。这表明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对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前景的乐观。

在不同的行业中,项目分布比较均衡,轻工、纺织、建材、化工等中小企业相对集中,选择项目有趋同性,考虑到了自身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从地区分布看,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较集中,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企业信息化与所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中小管理信息化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oa)、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及物流、决策支持系统(dds)、电子商务及协同商务和企业建模等等。

中小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需求内容包括:信息化需求分析、信息化项目选型、信息化咨询、信息化规划、项目实施服务、信息化监理、信息化评估、信息化培训、联系专家等。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存在多样化、差异化现象。在中小企业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中型企业更重视erp,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市场反应为目标;而小型企业多以严格制度、堵塞漏洞、强化库存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加快资金周转为目标。中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行业的特点、企业的成长阶段、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信息化需求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在“政策导向、典型引路、链式推动、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下,正进入快速建设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敏捷化的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趋势也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向智能化、虚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智能化:在柔性化和集成化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与延伸。当前与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具有自律、分布、智能、仿生、敏捷、分形等特点的新一代制造系统;虚拟化与集约化:在数字化基础上,虚拟化技术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虚拟产品开发(vpd)、虚拟制造(vm)和虚拟企业(ve)等;集成化:企业内部各系统间的集成;软件投资比重越来越大,将超过硬件投资。

(2)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外在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产生了内在的强烈需求。有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活跃期,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规划,预计中小企业应用市场规模将达1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5亿元,增幅达19.7%。

(3)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和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供应链管理)模式,正成为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划分为几个阶段,从cad、cims单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到oa、mrp、mrpⅱ、scm、erp、crm、bpr、mis、dss管理和决策集成信息化,再到km(知识管理)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快速从低层应用向高层管理和决策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1]范玉顺,黄双喜,赵大哲.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篇3

【关键词】电力勘测设计企业;信息化

引言

市场竞争环境下,设计企业凭借其先进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完成设计任务,借助信息系统协调项目进度,从而保障生产和经营活动顺畅进行。企业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唯一出路。电力勘测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旨在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和提升企业核心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给了技术基础和保障,探讨信息化建设对于电力设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意义重大。

1、当前勘测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力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电力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但与国际大型企业信息化水平相比,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1系统集成度低

企业内部管理系统通常有很多信息化系统,如oa、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图档管理系统、总承包管理平台等,各系统分散建设,仅能满足局部需要,信息资源不能实现有效整合。因为没有统一平台,加之各系统升级情况参差不齐,海量数据不能共享,实际工作中常见各类数据重复输入的情况,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当企业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各系统可能阻碍企业发展,需要升级,甚至推倒重来。

1.2设计软件无统一接口

电力勘测设计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图纸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企业采购的多种专业设计软件,来自不同的开发商,没有统一的接口标准,因此信息交换费用高、周期长、效率低、准确率差强人意。企业在积累大量资料时,信息难以实现深度挖掘,致使其不能有效积累和重复利用。

1.3专业提资同步性差

企业信息系统缺乏有效的协同管理,导致各专业间协作效率低。专业间同步资料不及时,严重影响设计进度。而当设计信息发生变更时,此现象尤为突出。

1.4管理体系和设计“两张皮”

国内大多数电力设计企业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由于不能细化协同,现有信息系统并不能完全契合文件规定的流程,加之各层设计人员项目管理水平层次不齐,致使管理和设计流程“两张皮”。

2、电力勘测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纵观国内外勘测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历程,需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即文档信息化阶段、通讯信息化阶段、协同设计阶段、“云”服务阶段、业务配置阶段和持续优化阶段。国内大部分的电力勘测设计企业都处在第二或第三阶段,为数不多的企业进入到了第四阶段。

信息化发展的协同设计阶段,即协同设计管理模式。统一业务管理软件,支持异地分布式设计管理,实现工程文档自动归档,数据集中管理;“云”服务阶段,即有效整合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建立虚拟资源池。根据各业务需求动态分配it基础资源,避免了硬件系统升级造成对业务的影响,同时极大方便数据备份和数据迁移;业务配置阶段,建立企业的公共部件资源库,把可以重复使用的业务环节共享,可避免重复性开发;持续优化阶段,企业信息化部门可以支撑灵活的业务发展模式,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可根据海量历史数据进行下一步预测,为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

3、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3.1利用信息技术加速系统整合

加快数据集成、软件集成、信息系统集成、专业集成和企业集成步伐,积极推动业务整合,争取与世界水平看齐。

3.2实施企业信息数字化

以设计坚强智能电网为目标,努力实现设计优化、信息集成、资源共享,全面实现电力设计数字化。

3.3依靠信息技术助力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紧密围绕企业核心数据和业务,有效开展信息化项目,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迅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4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从低到高形成由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系统管理员、程序员、分析设计人员、系统规划与项目管理人员、决策支持专家等各层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构成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同时吸引设计人员加入到信息化建设中来。

4、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4.1高层领导亲自挂帅,抓好信息化规划

电力设计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新技术、新观念相比以前更容易接受,也认同信息化的各种理念,但还存在一定误区,突出的表现是他们还普遍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信息部门的事情,没有引导员工从思想上接受信息化理念,没有关注到其实应该选派更懂专业的人员来协助信息化建设。其次,企业信息化规划应有高层领导充分介入,这是推动整个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认为,电力设计企业的领导至关重要的工作在于抓规划,既要抓好未来五年的业务规划,还应该抓信息化的规划。业务规划与信息化规划同样重要,信息化规划并不附属于业务规划,两者需统筹规划。

4.2确立信息化建设模式

在国内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出现过自主建设、分散外包和总承包等模式。企业应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各建设模式的特点,合理选择信息系统服务外包商,灵活确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形式。

4.3注重培训

企业信息化项目不仅仅是一把手工程更是全员工程。培训工作要贯穿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由软件公司负责培训但大部分培训工作还要靠企业员工思想上的接受和改变。应对不同层次的员工有不同的培训要求,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

4.4开展信息化效果评价

企业信息化评估是对其信息化实施效果的检验,亦是对信息化改进的指导。其主要目的就是使企业能够在下一步的建设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评价其效果时应注意,评估信息化不是一个量化的指标,成败与否不能严格的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同时众多企业管理者不能以为成功的信息化就能抵御住任何风险,就万事大吉了,在这一点上企业需要有特别清醒的认识。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篇4

[关键词]大型企业信息化信息资源工业化

一、概述

随着信息化日益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复杂,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强。而在所有企业中,大型企业信息化通常水平最高、应用范围最广,是一个国家中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最高水准的代表群体,是国家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而且对其他中小企业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如以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可建立大企业内部eRp系统和众多中小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系统,从而再带动上下游的厂商走上企业信息化之路,不仅实现大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流程,而且提升经济信息化的整合效益。因此,大型企业信息化问题是中国企业信息化和经济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对中国大型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资料依据于,几项全国性专项调查结果:2006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2007年2月);Cnet(中国)市场研究中心对全国工业企业1000强、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和部分知名三资企业信息化专题调查。另外还参考了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2005年中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it应用趋势报告”等相关结果,试图对中国大型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趋势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分析,了解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特点、重点领域,考虑信息化对塑造企业竞争力所起的作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式等问题。

二、当前中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展

对多项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显示当前中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1.中国大型企业基本网络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我国大型企业基本网络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企业业务系统基本搭建在网络基础上,网络化改变了大型企业在经济中的竞争环境,带来新的竞争法则。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已实现中级信息化,部分大中型企业集团已进入高级信息化阶段。全国1.5万个国营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普及80%~90%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不同规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miS/oa系统,几千家引进mRp,eRp软件,约三分之一取得了较好效果。机械、电子、航空、造船、石油、化工等行业80%~90%的大中型企业主要产品采用CaD设计,主要生产过程采用CnC、pLC、DCS进行控制。

2.优秀企业主业信息化水平达到高级水平,开始向国际水平靠拢

分析显示,我国主要的大型企业的多数进入了信息化的深度应用阶段。调查发现,董事会和执行决策层成为信息化决策的主角。信息化决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特别是7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说明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简单应用发展到复杂应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从管理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

大企业已经普遍发展到把“信息化”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的资源予以经营的阶段。在前100强企业中,首次有超过一半(55.1%)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达到高级水平,优秀企业信息化正迅速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迈进,开始向国际水平靠拢。大型企业主业信息化水平提高,有效提高了供应链信息化龙头的实力,显著增强了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的带动作用。

计世资讯(CCwResearch)预测:2005年~2009年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将继续保持15%的复合增长率。在经历了系统建设和系统整合两个阶段后,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向成熟阶段发展。大型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之间以及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系统建设将成为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

3.加强对信息化的领导管理能力,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完善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是信息化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

领导力是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正在提出一个重要挑战。在未来,企业家必须是具有杰出的信息化领导力的人。未来杰出的企业领导者,将从杰出的信息化领导者中产生。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不少企业开始认识到,对信息化的领导能力,就是未来企业能力。领导力不光是领导重视,不光是领导拍板。第一,是领导者能力,即以具有远见的的领导人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全面领导能力,包括要有好的Cio,Cto,好的技术队伍;第二,领导者对信息化的认识能力,对信息化地位、作用,技术发展方向和行业经验的认识能力;对本企业核心战略的判断能力;第三,信息化实施力,如计划的能力,执行的能力和管理风险的能力。第四,持续改进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敏锐的环境感知力。

分析500强企业和500强前100名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部门职能的统计数据,在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设置上有明显不同,以信息化资金的落实为例,前100家中50%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信息化资金的落实,而对500强总的统计表明,只有19.2%的企业赋予了信息化管理部门这项职能。同样,前100名中,选择“信息化项目实施管理”的企业占75%,而在500强中,这个比例为42.4%。

根据对全部样本企业的进一步分析,管理部门职能设置的差异非常显著,信息化做得好的企业,在制度改革和创新上力度大,职能设计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信息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4.业务导向、市场导向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企业的典型特征

正确判断业务重心,确定信息化重点,使信息化构成大型企业核心价值的支柱。一批大型企业正在通过信息化建造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通过信息化,把钱直接花在核心业务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最深刻的体会便是信息化对公司业务发展与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发挥了日益明显的作用。公司的信息系统直接服务于4000多家营业部,支持着种类繁多的业务。他们明显感觉到,信息化已经不仅提高了经营效率,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的性质。它可以使公司业务经营更加有效,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500强中,业务部门对信息化支出具有100%决定权的企业在12%以上,参与程度80%以上的企业达30.5%以上,参与程度50%以上的企业达到65%以上,前100名参与程度50%以上的企业则高达80%,而参与程度低于20%的企业数量只占到11%左右。对参与调查的样本的研究表明,排名靠前的群体,总体上业务部门的参与力度比排名靠后的群体大,说明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程度与业务部门的参与有很大的关系,业务部门的参与使得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的目标更加紧密的结合。

5.大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告一段落

调查显示,大型企业应用系统建设中,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特别普及。调查显示,有72.1%的大型企业完成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这说明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已经基本建成,已经投入使用,进入成熟阶段。

6.大型企业信息系统安全从被动进入主动阶段

大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正在发生三个变化,从被动防御转入主动防御,从产品孤立向集中管理转变,从单一防御向整体防御深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业务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和企业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所以系统安全性显得更为重要。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大型企业为了保证业务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采用了异地备份、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多种方式,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大型企业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已经从被动进入主动阶段。

三、当前中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改进之处

1.部分优秀企业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企业间存在较大差异,且主流业务还没有进入国际业务建设阶段

从“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的角度看:前50强的企业都达到了中级或者高级水平,这些企业反映了中国企业信息化取得的突出成就。但是,对调查数据的进一步深入分析表明,就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水平而言,大部分企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个体之间的差距很大,更多的企业处于内部集成阶段,即处于整合各子信息系统、刚开始着手进行数据综合分析的阶段。较多的大型企业主流业务还没有进入国际业务建设阶段。

2.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理想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故信息资源利用依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电子会议系统(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500强企业总体上,依靠企业凭借自身的力量整合复杂信息系统,优化集团集成应用的能力明显不足。信息化的风险在加大。需要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分层推进。

3.大企业的主要领导全面驾驭信息化的能力不平衡

信息化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实施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的风险投资,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工程失败,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但是,还有一些大型、特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尚未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环境。在部分企业,出现了用传统工业化的认识来管理新型工业化工作的情况,亟需具有全球化视角,能够驾驭新型信息化企业的领导者。

4.对在信息化建设中接受第三方咨询服务和it外包服务还不太适应

企业应用系统的实施,请第三方咨询机构进行业务重组,实施方案评估等方面的咨询,似乎比中国大多数企业来比较遥远,即使是大企业也很少请第三方咨询机构。

大型企业很少采用it外包服务的模式。服务外包一直是很多it厂商和学者们认为非常有潜力的业务发展方向,认为会给企业带来很高的价值,可以通过外包推动企业注重自己的核心业务,专注核心竞争力,企业价值链中每个环节都由知道企业情况的专业咨询机购负责,获得最先进的技术和解决的支持。表明目前中国大型企业对it外包还没有完全认同。

四、结束语

综合几项调查显示,信息化正在引起我国大型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大型企业正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开始引领企业变革;信息化构成大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柱。调查显示,处于竞争性行业中的企业,信息化投资效果优于垄断型企业。在竞争性很强的行业,信息化关系生死存亡,许多企业将信息化当作企业生命线高度重视。

同时,通过此次调查,发现中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还远没有达到成熟阶段。信息化过程通常要经历个别流程信息化、内部集成信息化、业务重组和成熟阶段四阶段。其中,成熟阶段是指企业真正把计算机同整个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起来,如应用的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管理、商业智能、产品生命周期、企业门户等扩大企业资源的外缘,并以更加丰富、详实的信息辅助高层决策,从而提升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如果从这四个阶段的观点来看,只有部分中国大型企业进入了成熟阶段,这说明中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罗洪泽:分析:企业信息化的三个层次、四个阶段[R].赛迪网.2007~9~2

[2]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6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发展报告[R].2007年2月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篇5

1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及其体现

工程管理信息化概念是信息化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渗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的产品服务以及系统的集成创新等不同的方面。对于工程管理来说,具体包含了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管理阶段等不同的时间阶段,工程管理信息化在整个的管理生命周期中都有所体现。企业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在企业的日常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企业的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既包括了运营部分,也包含了工程的管理部分,具体对应着企业运营系统和企业的管理系统。这两中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处理的信息内容是不同的,企业运营系统对应着企业的经营信息,企业的管理系统对应着企业的管理信息,对于工程信息化来说,如何将两种系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的关键是实现经营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资源信息共享,并提供统一的处理方式,满足工程项目的管理需求。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来说,一般情况下会由几个施工单位同时在工作,所以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特点就是企业间的合作,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其目的都是在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所以尽管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所利用的数据、信息、相关设备是一致的,所以为了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必须利用一个合理高效的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工程资源的优配置和工程信息、数据的共享,满足不同企业间的沟通协作的目的。工程项目的建设就是为获取其使用价值,在工程建成以后的运营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来集中工程建设者和工程使用者之间的信息沟通,达到公共服务的目的,这是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工程使用阶段的重要价值,同时,工程建成以后也需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来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使工程的价值和效益满足其质量要求。

2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为了体现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点,在这里笔者将工程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做了相关的比较。工程管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但是其根本体现在于企业管理形式和工程管理形式之间的区别,相对于企业管理,工程管理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稳定的管理运行状况和变化不大的管理体制,所以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在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对工程的施工建设状况、管理状况而实行的一种信息组织模式。同时,企业管理信息化强调的是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协调,工程项目信息化更加强调在一个工程项目内不同的单位之间的施工信息和工程相关数据的共享和处理,突出信息组织的跨越性。同时,工程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两者的的建立实施都是为了实现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的目的,都是基于相同的技术实现方式和技术手段,所以系统的构建上可以做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的规划和设计,此外,两种信息管理方式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不同的部门之间或者不同的企业之间实现更好的信息与资源共享问题,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水平,这也体现了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特点。

3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相关建议

3.1将工程管理信息化渗透到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

由于在工程的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内都有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所以可以将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理念渗透到工程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里边。其核心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单一的信息平台在不同建设阶段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模型的适用性,并有效结合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所以必须加强基础的信息化理论和工程不同阶段信息化实施及其设计模型的研究,开发出在不同的工程建设阶段的通用理论体系,使信息处理平台更加具有通用性和层次性,建设出在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验收、工程使用管理等阶段具有普适性的信息资源设施和基础平台,形成包含基础软硬件设施、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和信息使用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体系。

3.2将单一的工程管理信息平台转变为综合的信息管理平台

将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单一平台转变为综合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其在不同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处理协作和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新平台开发、不同服务平台的合理集成等方面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考虑信息系统使用者的根本数据需求和信息需求,将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单一服务模式转变为涉及伙伴协作、工程使用服务和功能集成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模式,对管理系统的内在使用空间进行有效的扩展和延伸,提高单一平台的最大利用价值,从而实现工程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协作,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益。

3.3将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和平台建设有效集成

现阶段,工程管理系统的适用性仍然处在针对单一的工程技术方案的阶段,对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拓展到不同系统平台的匹配研究和有效集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系统设计者有效的分析不同工程方案之间的特点和匹配关联程度,从而设计出相对统一的针对标准方案的技术原型,将不同项目所包含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提高信息化应用平台的集成性能,摆脱传统的根据指定的技术设计方案来确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弊端,提高工程技术流程和业务流程的信息利用价值,在平台的统一调度之下,实现不同工程技术业务的合理匹配,完成不同的技术平台的模型集成和技术集成。

4结语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篇6

本文通过研究典型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轨迹,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并总结每个阶段的特征,得出大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脉络,给出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的四个趋势,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发展阶段

1引言

信息化作为当今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代表,催生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已成为时展最明显的标志。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持续推进了企业各项业务的管理创新,大幅提高了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做强、做优企业,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及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中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实现了从分散建设向集中建设的阶段性跨越,处于集成应用阶段,涉及到企业由上到下的整体业务链、多个管理层级、生产经营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实施难度很大,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符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高效科学的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和可靠的信息安全作保障。由此需要研究信息化发展阶段及趋势,分析研究国内外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企业的经验,结合中国企业现状,分析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2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通过对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及众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大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各自分散建设信息系统,在意识到信息孤岛问题以后,逐渐进行系统集成工作,建成某个子业务领域内的集成体系,达到第二阶段,之后持续提升,并形成上下一体化的集成应用信息系统,上升为第三阶段,最后在降低信息化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的需求下,形成信息共享服务能力,升华到第四阶段。其管理体系也会随各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各业务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业务需求及流程管理、整合的信息化架构和统一的信息化服务。第二阶段,开始建立企业统一的信息化组织策略,各业务领域按分工进行需求,流程管理并开展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在企业统一的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按业务领域建设业务及流程管理、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并形成具有提供业务咨询、技术研发、建设运维及集成服务能力的技术力量。第四阶段,在企业范围内建立信息化规划、业务及流程管理、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形成并提供信息化共享服务。壳牌公司信息化建设处于第三到第四阶段的过渡时期。信息化方面实行集中管控,由集团Cio统一领导,总部的it职能同时按照业务和it职能进行设置,并设有专门的新技术研发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共享中心,共享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数据、网络和终端设备,操作业务实行外包,内部仅负责管理和监督。该企业的it规划有信息部门牵头组织,业务部门参与共同制定,it规划包含了集团和地区分公司统一建设和所有的配套项目,未列入计划的项目无法接入信息系统网络,it规划的项目由业务、it部门共同协商,it治理委员会根据投资及效益分析的结果按优先顺序审批立项。信息化项目分为三类,新建项目、功能提升和运维项目,功能提升和运维项目按年度计划立项实施,新建项目按投资周期立项实施。iBm公司信息化建设处于第四阶段。该企业的业务变革和it变革深度融合,业务流程管控归口it部门管理。该企业同样设立共享中心,对网络、通讯、基础设施、个人设备的日常运营实行外包服务。it规划由it部门牵头制定,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由业务变革部门最终确定,并且项目按照投资分析、效益分析和业务的紧迫度确定优先级,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确定立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由业务变革、风险管控、项目实施团队共同完成,并且实行专业化管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得出集团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集中管控:强调信息化业务集中管控,促进标准化及共享;强调信息化总体架构和规划,建立信息化架构管控机制;形成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与数据共享管理机制。

2)价值导向:信息化以服务主营业务发展为导向;信息项目立项以集团的整体效益和价值为导向。

3)专业化管理:it队伍按主营业务、职能线以及基础设施实行专业化管理;提升按业务领域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能力;以战略合作的形式引入外部信息技术专业产品与服务。

4)共享服务:按专业强化内部支持队伍管理,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内提供共享服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集团企业内部的共享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3大型国企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经历多年发展,信息化运行体制和机制愈加完善,信息系统的应用更加深入,各企业内部也且培育了具有专业技术的信息化队伍。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建成应用了集中统一的信息化各类管理平台以及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由此推动了管理信息化的变革,进行了由分散到集中到共享的一系列管理体制机制的演变及调整。但是很多企业在面对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候,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机制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造成了阻碍信息化发展的壁垒。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信息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也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当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现有的信息化组织架构不能很好适应业务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组织健全、体系完整,但不能较好适应信息化集成应用、跨业务的流程后的协调、架构管控缺失,信息化组织没有被赋予相应职责及权力。

3.2尚未建立完善的敏捷或快速提升项目的立项及管理机制。

目前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缓慢,仍按照原始的信息化项目推进方式进行,整体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及功能实现周期过程,没有建立完善的敏捷及迭代的项目管理及实施机制。

3.3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质量有待提高,与业务的结合不够充分。

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尤其是对业务现状和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存在欠缺,前期工作不能有效发挥指导系统设计和项目实施工作。并且从方案设计到系统上线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中缺少评审及把控,可能导致系统功能与实际业务存在差异,影响项目实施质量。

4解决方案

信息建设的速度飞快,为了能更好的促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机制应该适应信息化发展,根据分析的问题,借鉴国际和国内大型企业的案例,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4.1信息化管理方面实行it集中管控,由Cio统一领导

总部it职能同时按照业务和it职能分别进行设置,加强信息化组织的推动力;设置专门的新技术研发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共享中心。共享中心的操作业务可以实行外包,降低运营成本,企业it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

4.2it规划计划企业建立统一的架构管控体系,建设统一的总体架构资产,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业务发展协同

it规划计划由。it规划包含企业统建和旗下子公司所有的配套项目,规划确定后严格执行,未列入计划的项目无法接入信息系统网络。每年新项目按照其投资分析、效益分析及业务的紧迫度确定优先级顺序,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确定立项。

4.3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

首先,增强项目可研中队业务现状和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全面分析业务需求,尽量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需求的变更。其次,优化项目建设实施管理流程,在开发设计、系统开发、测试等多个环节增加相应的审查,减少系统功能和实际业务存在差异的情况出现。企业可以逐步建立共享服务机制,在技术研发、业务领域和基础设置方面对内部技术力量实行专业化管理,还可以选取市场成熟、技术优势明显、服务信誉较高的it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5总结

根据目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业务要求,需要转变信息化的角色定位,要求信息化以服务业务为导向,推进业务与信息的融合,快速适应业务变化,效益优先,集中优势资源,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提供优质服务。信息化工作定位向业务合作伙伴与业务发展载体方向转变,强化架构管控和业务流程优化,建立明确的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共享服务体制,并明确相关方职责。信息化运行方面,对于紧迫的业务需求和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快速立项机制,规划项目强调整体效益优先。

作者:王洁玲苏伊拉王洪莹单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计算机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彼得•维尔,珍妮•罗斯.it治理[m],商务印书馆.2012.

[2]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金融业it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对策[J/oL],Cio时代网.2011.

[3]王仰富,刘继承.中国企业的it治理之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刘希俭等.企业信息化实务指南[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6]任俊旭.基于SVm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测度模型研究[J],商业文化月刊.2011.

[7]邵宏宇.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篇7

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技术人员编写单机程序配合会计记账核算,制作会计报表的工作。这个阶段没有涉及财务信息管理,大大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是在企业内部设立局域网,企业内部使用同一标准的财务软件,使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第三个阶段是将企业内部局域网系统和企业外部作业流程系统连接起来,应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使企业在市场中的财务信息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可见,第三个阶段就是目前现代化企业需要实现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多变的经济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模式,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依赖。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内部状况就是疏于管理,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造成企业资源流失和不必要的浪费。特别是在管理企业内部财务方面,缺乏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战略决策等其他许多问题。财务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刚刚起步,而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企业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向集中化,中心化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目前企业要做的就是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积极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加大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1)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的建设条件和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立的要求,所以,必须有计划,有阶段地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不能离开客观条件,脱离实际进行建设。因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内容,要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还要对企业整个运作系统进行现代化建设,优化重组企业内部外部运作结构。因此,需要以企业基础信息化起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财务到生产管理步骤,合理安排进度。如果不按部就班,没有合理规划,就会给企业信息化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造成一定的风险,浪费时间和资源。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就要建立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思想观念我国加入wto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是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运作方式有待改善。在现代化的企业中,需要建立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以掌握和控制资金流动作为经营管理依据。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有很多工作部门和细节,所以,需要做好企业内部的资金和财务管理工作,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才能合理高效。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管理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设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财务信息和资金的调控,可以减小企业在市场变化下的风险,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浪费和资金流失,并可以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透明,真实有效。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加强对体系的安全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机密。因为目前现代化的企业使用的网络体系是基于开放式协议的基础之上,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这种开放式协议的环境下,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比如身份被不法者冒充,重要信息资源被盗用,这些是技术上要防范和解决的问题。另外,企业的内部人员在使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还存在部分不严密的现象,比如控制把关不到位,权责划分不严格,使得企业重要信息外泄或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后,企业经营运转的每一个环节都依靠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如果不能够加强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水平和维护效果,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行。所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为企业的正常运作保驾护航。一方面,采用严密的防火墙技术,对付网络黑客入侵仅仅检测和拦截,设立身份认证,密码认证等安全的网络技术,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采取网络保护措施,加强防范。另一方面,从人员管理到组织机构的架构,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到企业内部运行系统的控制,从信息资源文件的管理到软件操作系统等一系列软件硬件设施,都要配套建立一系列严格的安全保障体系,使安保制度更好地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服务,同时必须加大制度的执行力。

(4)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就要改变原来传统的管理观念。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除了要将先进的现代化手段,科学的财务软件,方便的操作系统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还需要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和领导方式进行变革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传统工作部门单位,工作步骤环节,进行重新优化组合调整,对企业风险进行研究控制,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能够合理高效地控制企业财务运转。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篇8

[关键词]系统工程信息化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n9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6-0253-01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企业管理的手段和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工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思想及理论联系起来,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构成系统的要素和系统结构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使信息化建设达到最佳状态,将其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系统工程概述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系统工程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系统工程,简单的说,就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整个科学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很多种,比如说应用数学、系统技术、管理学一级基础理论等。在对系统工程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经过3个不同的阶段,这3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系统开发阶段、系统制造阶段以及系统的运用阶段,每一个阶段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规划,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的综合评价,这些方法都可以统一看作为系统工程规划的基本方法。虽然目前系统工程的发展来说还尚不完善,但是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系统工程在未来时间里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二、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时代,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过程和手段。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企业规模,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成就等。信息化建设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并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显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甚至许多企业就是只依靠信息化建设而生存。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获取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系统工程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3.1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系统工程规划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方法方面,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系统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用工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达到对整体效果的优化,而且还要确保实现整体效果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最优的。

企业信息化的体系结构主要是由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应用系统、业务流程和企业战略,都是人参与的系统过程,都要强调人的因素,因此是技术-社会复杂系统。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进行改造,而且还应该转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以及工作模式,其中便涉及到了相关的思想变革和技术创新。但就我国目前企业对于系统工程的规划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将重点放在了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建上,却忽略了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的转变方面,导致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工作模式,花费重金所构建的网络系统也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益。

3.2系统工程与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些“金字工程”,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的一些电子政务工程,行业和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

程等都是一些较为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相关部门对网络系统要求的越来越高,人们普遍感到这些大型复杂系统工程实施的不足之处。因此,如何避免新建的系统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如果在制造一部复杂的机器设备的时候,它的各个局部构件彼此不协调,相互连不起来,那么,即使这些构件的设计和制造从局部看是很先进的,但这部机器的总体性能还是不合格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从全面考虑,协调设计工作。分析了研制战略核导弹这种复杂工程系统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把比较笼统的初始研制要求逐步地变为成千上万个研制任务参加者的具体工作,以及怎样把这些工作最终综合成一个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研制周期短、能协调运转的实际系统,并使这个系统成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他分析后得出结论说,这样复杂的总体协调任务不可能靠一个人来完成;因为他不可能精通整个系统所涉及的全部专业知识。他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数量惊人的技术协调工作。这就要求以一种组织、一个集体来代替先前的单个指挥者,对这种大规模社会劳动进行协调指挥。在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科研部门建立的这种组织就是“总体设计部”。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竞争力的不断增加,开展信息化建设在未来的时间里,必然会成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为了能够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系统工程的整体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技术人员应该在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规划,以此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脚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伟其,刘永清.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探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03).

[2]金新政.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探讨[j].《医学信息》.2001(01).

[3]王海珍.浅谈党建信息化建设[j].《信息系统工程》.2011(07).

[4]汪玉梅.浅谈社区信息化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6).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篇9

但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资金流、信息流等的掌控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产企业逐渐把目光投向信息化建设上来,莱茵达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茵置业)就是业内较早开始信息化建设,并初见成效的代表企业之一。

勾勒it蓝图

莱茵置业是一家在二线城市深具影响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1994年5月9日,莱茵置业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公司致力于住宅产业化经营,在长三角区域不断深耕布局,目前开发项目已遍布3个省10个城市,在上海、杭州、南京、嘉兴、嘉善、扬州、南通、泰州、仪征、沈阳等地拥有数十家房地产项目公司。长期以来,莱茵置业坚持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在南京、扬州、南通等城市处于行业领先者地位,拥有较强的品牌号召力。

莱茵置业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这些年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撑业务和管理的it建设工作。

目前,莱茵置业已搭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it架构,该架构也随业务升级不断完善,为企业不断创造着的价值。

“莱茵置业的信息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阶段分步骤的一项大工程。”莱茵置业信息化管理中心高级信息经理章斌回忆说:“我们it架构的搭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协同管理软件、财务软件、HR软件以及pm、pS等基础模块为主的基础建设阶段;第二阶段建设则以薪酬系统、绩效系统、全面预算系统和Bi为主;第三阶段中包含物业系统、投资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和业务紧密结合的系统。”

先易后难策略

莱茵置业的信息化建设算得上是既全面又庞大,每个阶段都有三个以上的系统要上线,既要保证系统正常上线又要保证员工能够接受上线系统带来的改变,这并非易事。在这样一个信息化还未深入人心的行业,搞信息化就要冒着“先吃螃蟹”的风险,更何况it系统的上线将会造成企业权利格局重新分配的局面。从一定程度来看,信息化就等于企业变革,而变革则意味着斗争。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堡垒,每一个新系统上线都要有明确目标。赢得这场战争的重点不在于汗水,而在于智慧。

莱茵置业的信息化建设采用阶段式迈进方式,遵循“从易到难”的方法,先突破人们心底防线,再逐步跟进,“协同oa系统的上线是第一阶段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一步,我们倾向选择协同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的系统,这样即便从未接触计算机的人很快也能学会如何操作,这样好用、易用的产品非常适合在信息化建设初期上线,以打开艰难的局面,让大家从实际操作中尝到信息系统带来的甜头。”章斌在讲述莱茵置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时如是说。

让制度落地

作为上市公司的莱茵置业早就意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内控制度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之前,莱茵置业就梳理、确定了集团化管理制度体系,并科学地建设了组织体系,保证组织体系执行正确的集团化管理制度体系的手段恰恰是协同管理软件。

它是如何让企业制度得以落地的?章斌告诉记者:“协同管理系统通过支持单据定义、流程配置、人员和资源的直观描述等多种手段,以图形化、透明化、可视化而完成制度的控制执行,保证制度执行的准确、高效、可跟踪和追溯,并将执行结果全部集中存储,从而保证了制度的有效执行。固化的制度执行还有效提高了团队的复制能力,降低了制度的执行成本和学习成本,使制度不再是僵硬的文本,而成为在互联网上可以动态跟随的路标,既提升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高质量,又提升了制度的执行效率,减少了地域、办公环境和时间等的物化限制。”

“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特性,协同管理系统可支持组织成员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完成制度和管理工作的落地执行。”章斌表示:“而这也正是莱茵置业视选协同软件为信息化建设实施第一阶段重点的原因。”

实现知识管理

和所有优秀的企业一样,莱茵置业也非常注重自身企业文化建设,注重知识的传递和人才的培养。他们的做法是在协同平台上建立了莱茵置业自己的网络学院,在知识管理空间中将企业文档有序地整理保存下来,这样,莱茵置业的员工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全面了解公司发展和行业现状,获取工作以外的知识。

在信息化建设之初,网络学院和知识管理空间还成为信息化宣传的“阵地”,it部门借助这两个阵地,向莱茵置业员工进行信息化知识、it技能的传播,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利用信息化,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信息化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益处。

此外,协同平台对异地管控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员工考核和房产销售,在应用协同平台以前,需要通过快递或者其他方式将异地机构的相应文档传递到集团,耗时耗力;而在应用协同平台以后,由业务部门制定流程和规则,后台管理人员进行流程配置,通过系统自动判定条件,实现集团审批和业务流转,简单方便,”章斌表示,协同软件的这个应用点对于项目分散的房地产行业价值巨大。

对于存在“管理层级多、专业分工复杂、区域分散”等管理难点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从全局出发,建立从集团到项目公司各级之间信息和资源互通的平台,将设计、工程、营销、财务等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和资源打通,将分散到各个区域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和资源打通,才能彻底打破职能部门或区域间的隔离,达成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理想的状态。目前,莱茵置业已经完成了信息和资源之间的打通,章斌说,现在it就相当于企业的经络,它和经营管理融为一起,造就莱茵置业越来越强健的体魄。

信息化成地产业生存工程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贾易;网络

一、电子商务的涵义及其实现方式

1、电子商务的涵义。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它涉及信息交换、销售、支付、运输等整个贸易过程。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和应用,电子商务己成为网络技术应用新的发展方向。

2、电子商务的实现方式。电子商务目前主要有3种形式,即eDi形式、internet形式和intranet形式。eDi

二、我国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阶段分析

我国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一般需要经过展示阶段、交流阶段、交易阶段和集成阶段。电子商务对企业流程的影响程度随着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电子商务应用的水平越高,企业流程受到的冲击就会越大。

1、电子商务的展示阶段。大多数企业迈向电子商务的第一步是拥有一个公司的网址,为任何一个潜在的用户提供信息和一个单项的交流方式。这种以静态的方式提供企业的产品、服务、联系方式以及相关信息的阶段被称为展示阶段。在展示阶段,电子商务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在网上提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吸引潜在的顾客;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对外的一个窗口,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展示阶段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低级阶段,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地融合到企业的流程之中,因此毋须变革企业流程。

2、电子商务的交流阶段。该阶段可以实现企业同客户(销售者、消费者)或供应商的双向交流,企业可以通过网站为顾客或供应商提品或服务的信息,并通过网络获得订单、进行报价和谈判,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该阶段的另一个优势是供应商可以准确获取库存信息。有条件的企业在交流阶段还可以组建企业外部网。尽管交流阶段实现了双向交流,但还不能进行资金交易。该阶段,企业的网站变成了信息聚集、传播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营销和销售部门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流程变革以保证定单能够得到及时处理。交流阶段要求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需要建立前台电子商务系统。该阶段在网上销售商品并不是主要的目标,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大都处在这个发展阶段。

3、电子商务的交易阶段。企业在交易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较完备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而且对信息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易阶段的电子商务活动会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买方和卖方外,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机构、认证机构、配送中心等都参与其中。数据加密和电子签名等技术也是电子商务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4、电子商务的集成阶段。集成可以分为企业流程的集成、信息系统的集成以及流程与信息系统的集成三个方面,按照集成的范围,集成又可以分为企业内部集成和跨企业集成。集成阶段存在重要的技术障碍包括企业之间的流程和信息系统的不兼容问题。集成阶段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市场营销开始到订单获取、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货款结算、产品的提供以及售后服务等活动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系统来完成的。

三、制约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所在

尽管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外贸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缺乏;2、电子商务本身的安全问题;3、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问题;4、电子商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5、外贸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四、完善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提高外经贸企业对国际电子商务的认知度,这是全面应用国际电子商务的一个必要条件。国际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低,不利于它的发展。全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特别要使广大外贸企业都能熟悉、了解国际电子商务,愿意采用国际电子商务方式。

2、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解决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网络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当白己的计算机被病毒侵害,被黑客人侵,造成数据丢失、硬盘烧毁,都会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愤怒。如果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还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对电子商务的推行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公众在电子商务前裹足不前。因此,政府应加强网络管理,维护必要的网络安全,减少网上犯罪行为,维护正当的商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

3、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和安全问题对于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建立新的法律法规;对原有的相关法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要建立和健全关税、税收、支付、版权、专利、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保证电子交易的合法性,保护个人隐私和防范网上犯罪,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法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