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知识讲座十篇初中历史知识讲座十篇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3:12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篇1

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历史乡土历史是相对于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种说法,是指小范围地区的历史,通常指家乡或是故乡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极其丰富。独具地方特色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的乡土历史是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地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历史课长期处于“副科”地位。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关心的都是中考科目的成绩,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很难落实到农村初中教学上。历史课分值少,而且是开卷考试,自然很难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学校不重视,教师没信心,学生没兴趣,历史课被逐渐边缘化。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到开放、创新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方式转变。在农村初中历史课中加入乡土历史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推进这种转变。另一方面,乡土历史是一笔庞大的社会文化资源,其丰富性可以弥补历史教材内容的不足。

二、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乡土历史的作用

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进乡土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知识带有“过去式”的色彩,这一点使得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都不甚感兴趣。教师在授课中要多采用贴近当地历史、社会人文的教学资源,给予学生贴近生活的信息刺激,再以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原来离自己很近。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农村中学生性格孤僻、偏激,情感价值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而农村中学学校范围内的历史教学资源又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乡土历史的多元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陶冶身心,完善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

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在历史课堂中引入乡土历史,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思考,并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正能量,从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获得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渗透乡土历史的策略

目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引入的乡土历史内容只能依靠教师自己去查阅和搜集,对乡土历史的讲授也多停留在文字资料上。学生的安全问题、相关部门的支持、教育经费开支、生存环境封闭等诸多限制,使得农村初中很难做到让学生亲临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去感受历史。而农村初中教师由于受到资料搜集手段、自身文化素养和各种因素的制约,所搜集到的乡土历史资源也是有限的。为此,下面罗列了一些历史课堂渗透乡土历史的策略,希望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有所帮助。

(一)农村历史教师要克服困难,转变观念

相对于城市中学来说,农村初中条件较差,电视机、电脑、多媒体也比较少,历史教师要注意克服困难,转变历史课是“副科”的旧观念,才尽其用,积极投入到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渗透进学生熟悉的乡土历史知识。对于乡土历史事件,教师在讲解时要更加详尽,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要更加丰满,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和更深刻的理解。

(二)围绕乡土历史开展探究性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放大,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内容,在课后开展“乡土历史调查”,进行历史问题探究。例如,在初二(下)的《三大改造》一课中,可以开展一次探究“家乡农业合作化开展的情况”的活动,并在班级或年级进行一次调查交流。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相对自主、宽泛的探究活动空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利用乡土历史进行专题讲座

乡土历史知识由于受着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历史事件在讲授起来容易显得零散、不完整,对于缺少机会直接参观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的农村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把乡土历史教学专题化。专题讲座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是本校的老师、从外校邀请的老师,甚至是学生家长,专题讲座的内容除了文字讲述以外,还要尽可能地包括一些图片、视频和纪录片。专题讲座的开设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不能只是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注意提高教学技能,尤其是语言技能,因为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都要依靠教师利用教学语言来进行和完成,所以教师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运用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备好学生”,针对农村初中生的成长经历、生理心理特征,针对农村孩子的特殊性,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乡土历史小故事,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把乡土历史知识带进初中历史课堂,让历史贴近学生、教育学生,让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林.巢湖乡土教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

\[2\]沈敏.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3,(08).

\[3\]申蓉.试用乡土地情资源活跃历史课堂\[J\].黑龙江史志,2013,(18).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篇2

3月5日,省委政法委举办中共党史专题讲座,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作专题辅导,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侯淅珉主持讲座并讲话,我院组织全体干警观看了此次专题讲座。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考验,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通过学习党史,能更好的领悟党在成长历程中经历的坎坷,从中汲取其成功经验,将其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进一步发扬光大;通过学习党史,进一步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的真谛,从而坚定信心,增强爱党爱国的自觉性;通过学习党史,认真总结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从而获得启发,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理解与认识上的局限性及偏差予以改正。

李忠杰通过讲述党的历史演进和奋斗故事,从伟大历史画卷、伟大历史起点、伟大百年征程三个角度,深情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光辉历程,深入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原生态初心,就是在这艘航船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在这个伟大起点承载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就是以红船精神为源头奔流的”,李中杰主任通过讲授,让大家深刻感悟初心使命的历史内涵,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责任担当,以及百年来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所作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受到了一场革命教育和精神洗礼。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篇3

关键词:教材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人物;学习方式;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22-02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它与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历史学在本质上是“人学”,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以人为本。但初中历史人物的学习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要么是粗略地概括或空洞地表述,失去了历史人物的鲜活魅力;要么详细地长篇赘述,既不符合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又不能鼓励学生主动建构情感体验,达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为此,本文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对初中历史人物教学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以达到发挥历史人文教育的本质。

一、给予教材人物教学分类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影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足迹,对人类历史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类群体或个体。据粗略统计,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约有900余人。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历史人物起到的作用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分类,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课堂教学中一带而过或不需提及的历史人物。这类历史人物虽在历史教材中出现,但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顺带提及,讲或不讲对理解历史事件没有根本的影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复辟封建王朝的查理二世在课堂教学中仅需一提即可。第二类为简单介绍与适量补充的历史人物。这类历史人物虽然没有直接在历史教材中出现,但与此类人物直接相关的事件不仅重大,而且是教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需对此类人物进行简单介绍与补充。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发动宫廷的威廉,教师必须简单补充该历史人物的相关内容。第三类是重点学习的历史人物。此类历史人物不仅是教材详细重点讲述的,而且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称之为重要历史人物,如拿破仑、林肯等。

二、重要历史人物的学习方式

在众多历史人物中,又涌现出一大批重要人物,他们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学习此类人物时,笔者研究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贡献等内容,然后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接受能力,选取能够突显人物的典型史料,运用到不同的学习方式之中。在实践中,笔者探索了叙述式学习方式,特点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这借鉴了司马迁《史记》中的人物写法,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生活细节,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为加强对唐太宗虚心纳谏的认知,不少教师讲述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但就初中生而言,很多学生已经听过此故事,再讲过于老生常谈了,不但没有吸引力,而且也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为此,笔者查找资料,筛选出“唐太宗赏赐花园”的故事: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员犯了法,唐太宗一气之下,决定处死他。大臣孙伏伽不同意,反对说:“元律师固然有罪,可按照法律不能定为死罪。您的处罚太重了,应当改一改。”唐太宗想了一下,说:“你说得对,要不,我就错杀了人啊!”他立刻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还下令把一座花园赏给孙伏伽。可又有一个大臣不同意了,说:“那座花园值一百万钱,这种赏赐太重了吧?”唐太宗摇摇头说:“孙伏伽敢直接指出我的过错,我就要重重地赏他,好让大家都能像他这样直言规劝我呀!”这能使学生耳目一新,易使学生产生更直观的感受,对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实现了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

历史是由过去活生生的人的行动组成的。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能更形象地展示出与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而学生对历史人物比对历史事件更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对人物的好奇心,挖掘人物的育人价值。因此,笔者采取了人物主题式的学习方式,特点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线索,带动历史事件。如美国南北战争,笔者围绕林肯,设置了“走近林肯、了解林肯、缅怀林肯”三个环节。“走近林肯”理解南北战争爆发的背景,“了解林肯”了解历史大事件,“缅怀林肯”了解林肯被刺真相,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人物主题式学习方式也可以以多个历史人物为线索整合教材内容,如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笔者从“我”出发,(这里的“我”既理解为教者本人,也理解为学生本人)过渡到蒯祥(故宫的设计者)――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人民大众(修建长城)。这种“红线串珠”式的历史图景,“红线”即历史过程,“珠”是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将历史过程串接起来,不仅帮助学生亲近人物,而且使学生从人物身上找到偶像,找到历史的责任感,实现情感上的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人物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倒叙式的学习方式。特点是先讲述该人物的结局或某时最扣人心弦、最重要、最突出的事件,创设一个富有磁力的教学情景,然后按原来的发展顺序叙述人物的生命轨迹。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引人入胜,避免了沉闷与单调。当然,这种学习方式应服从历史学习的教学目标,千万不可为倒叙而倒叙。如俄国十月革命,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深知学生对列宁既不认识,又不感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但该内容是学习的重难点,为提升学习的兴趣,笔者一开始在课堂上讲述一段扣人心弦的事件:“1918年1月14日,列宁和普拉廷共同乘坐一辆汽车离开,在经过一座桥上时,突然遭遇12名不明身份的猛烈射击。普拉廷急忙将列宁的头部按在座位下,而他自己掩护列宁的手却被打得鲜血直流。事后未能抓获枪击者,也未能确定杀手的身份。”通过这段倒叙,学生对列宁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为什么刺杀列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十月革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借鉴。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历史人物的学习亦是如此。所以,笔者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学的进程,灵活使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在叙述人物的生活细节和故事时,笔者也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展开讨论等,希望最终达到“贵在得法”的境界,实现“讲活”历史人物,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历史学会.历史人物论集[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夏循福.让历史告诉“未来”――浅谈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m].新课程研究,2009,(2).

[3]郭景华.重视历史人物之“神貌”,重构历史教学之活性[m].现代阅读,2012,(16).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篇4

   一、统一思想,明确内涵,有的放矢。我校历史科组教师有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淡薄,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责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知识教育和教学,没有认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历史科组首先组织本科组教师反复学习江总书记给国家教委领导同志的信,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及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经过学习,老师们统一了思想,达到了共识,一致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因此,深深地感到承担这项工程既无限光荣又责任重大,决心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包罗万象,历史教学却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江总书记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校历史科组教师经过学习研究之后,认为当今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①加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②加强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教育;③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④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⑤加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教育。认识明确后,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紧扣课本内容突出上述几方面的教育。如讲述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击败沙俄对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等等,我们都突出地引导学生明确:这些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今天我们同样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利益,这是爱国之举。

   二、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很广泛,必须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列教育,持之以恒,才能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工程。我们历史科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研究制定了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的计划,主要内容是:①初一级主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②初二级主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③初三级主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④高一级主要进行中国国情和民族团结教育;⑤高二级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⑥高三级主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以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我们制定这些爱国主义系列教育计划,一方面考虑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另一方也考虑到各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行性。同时,我们要求各年级历史任课教师要在备课教案本中具体地反映出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并在教课过程中实施。

   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系列专题教育。如每年的“五·四”纪念日,我们都以《弘扬“五四”精神,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又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虽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的课题不变,但内容却不断补充更新,同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都让一些“历史尖子”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或谈自己听讲座的感受。每次历史专题讲座会之后,我们还让学生写学习心得,出版墙报,从而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我们还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初一级组织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历史故事会”,在初二级组织以赞颂民族英雄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会”,在高一级组织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内容的“历史知识抢答竞赛会”等等,都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我们还在全校举办了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中国历史大观园”,让学生通过热闹的游园活动,在欢乐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鸦片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奋斗终身,等等。我们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在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通过电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在讲述中国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时候,我们把解放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取得优异成绩,解放后拒绝英国优厚待遇的挽留立志回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罗庚的事迹,整理录音后结合讲课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听后非常感到,甚至热泪夺眶,纷纷表示要向华罗庚学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决心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勤奋攻读。

   “百闻不如一见”,从教育的角度上说,直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便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东郊公园参观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衣冠冢及其石像,一边参观一边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在场的学生站在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石像前肃然起敬,甚至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我们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便组织学生到沙河镇参观十九路军抗日烈士坟墓纪念碑,一边参观一边讲述当年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在场的学生面对十九路军抗日烈士坟墓纪念碑默默地致哀,离开的时候还留下了悼念的花环。如此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基地进行直观教育,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同时对学生深化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

   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实实际际的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古为今用。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便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讲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我们便把它和今天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我们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这一正确的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篇5

1月17日,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在京举行2015年首场报告会,当代作家、知名学者王蒙作了题为《天下归仁》的讲座。报告会前,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李智勇,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邵旭军,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为147名获得2014年“勤学奖”的领导干部赠送了学习书籍。

该讲座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每月利用一个周末举行一次,领导同志自愿参加,自2002年开办以来已组织了218期。讲座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目的,突出治国理政能力建设主题,注重历史文化特色,坚持精心选题、精心选人、精心服务,有效帮助部级领导干部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宽人文视野,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是部级领导干部业余学习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其作用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以史资政,提高治国理政能力;以文养心,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以新拓宽,增强战略思维能力;以身作则,引领社会学习风气。”参加讲座的以中央国家机关部级领导干部为主,同时吸收中央直属机关、北京市、驻京单位和大型央企等系统的领导干部。

“勤学奖”始设于2006年,旨在鼓励部级领导干部积极参加讲座学习,按照出勤次数,每年评选一次,至今已评选了8次,共有1098人次获奖。和往年相比,2014年的部级领导干部学习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参加讲座学习人数逐年攀升。2011、2012、2013、2014年参加人次分别为1082、1384、1571、1707,近三年同比增长分别为27.9%、13.5%、8.7%,呈逐年增长趋势。讲座虽然都安排在周末,但是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放弃休息,风雨无阻,坚持参加。这说明许多部级领导干部越来越重视学习,同时也表明讲座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喜爱。二是听讲座、爱学习已成为许多领导干部的一种爱好和习惯。据统计,坚持参加讲座8次以上的领导干部,2012、2013、2014年分别为41人、76人、95人,近两年同比增长分别为85.4%、25%,许多领导干部已连续多年获得“勤学奖”。这表明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热爱学习,持之以恒带头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三是现职领导干部人数逐年稳中有升。近4年“勤学奖”获得者分别为114、113、147、147名,其中现职领导干部分别是46、52、90、71名,各占获奖人数的40.4%、46%、61.2%、48.3%,也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在职领导干部虽然公务繁忙,但是仍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讲座学习交流,把其作为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执政能力的重要平台。

2014年,为进一步提升讲座举办水平、更好地服务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讲座主承办方秉承讲座宗旨,立足于历史文化定位,以规范工作机制为保证,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精益求精,进一步精准定位工作思路。年初,讲座主承办方及时召开工作协调会,根据李智勇、蔡武等同志在讲座成功举办12周年之际的有关批示精神,就如何完善讲座工作、进一步提升讲座品牌质量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充分交流,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继续坚持讲座正确定位;不断完善讲座举办机制;充分尊重听众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作用;既要坚持现有好的做法,又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二是提前谋划,扎实做好选题策划工作。选题时,讲座主承办方坚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既注意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也紧扣时代脉搏、把握主旋律。先后两次发放选题策划调研表,征求参加讲座的领导干部建议;组织召开选题策划会和两次专家座谈会,研究制定全年选题策划方案,最终确定了中日关系、传统文化、民主制度、文化建设、丝绸之路、依宪执政、教育、户籍、环境保护等选题。这一系列闪亮的词语不仅是全年讲座的主题,更是这一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话题,涉及中外历史、哲学文化、法律法规、民族宗教等多领域,非常贴近社会现实,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三是精心组织,认真做好现场服务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坚持统筹协调,做到既有明确分工,又有联动作业,确保各期讲座顺利进行。全年共举办了13期讲座,其中历史文化讲座12期,艺术讲座1期,参加讲座人数达1700余人次。四是潜心沟通,保持与主讲人密切联系。注重人文关怀,秉承走访主讲人工作机制,继续加强与主讲人沟通联系,全年先后拜访了郭小凌、唐翼明等8位主讲人,通过前期交流沟通,使主讲人更好地了解讲座定位和特点,既使其对讲座更为重视,也使讲座内容得以初步确定,有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五是强化服务,提升日常管理工作水平。注意发挥纸质和影像媒介作用,做好各期讲座参考资料、活页文选、光盘等的编辑、整理和发放工作,进一步扩大了讲座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同时,加强基础业务建设和全流程管理,组织力量做好讲座档案管理、讲座成果集结出版、听课人员信息动态更新、请柬发放、听课卡更换制作和新版车证制作下发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日常管理水平。

下一步,讲座主承办方将继续拓宽工作思路,坚持多管齐下,注重多渠道、多途径积累讲座选题,积极探索创新举办形式、不断活跃讲座氛围,整合资源、不断扩大讲座影响力和辐射力,推动讲座可持续发展。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各项部署,不断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开展“三重温,学四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好抓实。了解我们党创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斗争史,我们党创立以来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让初心薪火相传,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我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在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学校高水平建设和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二、目标任务

(一)通过学习教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以史为镜,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识爱党,知识爱国。坚定信念,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增强认识,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能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

(二)永葆奋斗精神,清醒地看到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艰难险阻,依然要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史鉴今,以史为师,充分汲取历史智慧和经验,更加坚定的走好新时代长征之路。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推进学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再创学校教育教学辉煌历程。

(三)永葆为民情怀,牢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走群众路线,永葆担当本色。按照勾画的宏伟蓝图,传承我省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初心和使命,突出我省转型发展的激情和创造。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着力推进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设,加快推进我校教育教学转型发展。

三、学习内容

坚持以学思践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和教师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新中国70年》《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山西革命烈士家书》《三晋英模》等著作,学习《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学习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的重要论述,学习“三篇光辉文献”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日常学习教育

1.抓好个人自学

把学习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坚持每周一学,每月一检的学习制度,做到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有学习记录,有美文摘抄,有感想体会。统筹“学习强国”“三晋先锋”线上学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

2.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

通过中心组学习,党课专题讲座,组织召开党小组会,党员大会以及主题党日等活动,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动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学习。要把“三重温、学四史”学习教育贯穿全年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始终。每月开展一次专题党课讲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轮流讲党课。每季度至少一次党员大会,每月一次党小组会。每月20日组织进行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党史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邀请英雄模范进行宣讲报告。让每一名党员干部自觉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用先烈先辈进行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坚守使命。

3.建立专题培训体系

要将烈士家书,党史,革命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将主题教育融入班队会中,从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了解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传承优秀革命传统,把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牢牢植入心灵,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深深融入心中。

(二)开展分类学习教育

1.抓住关键少数

各级领导干部是此次学习教育的主要群体,要发挥领学促学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讲党课,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的学习活动,带头立足岗位作贡献,领导干部要深学一层,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成为学史知史讲史用史的表率。

2.突出青年党员及积极分子

青年党员及积极分子是“三重温、学四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对象,要高度重视青年理论武装工作,以此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3.引导各类人群抓实学习教育

鼓励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党外人士统一开展学习。离退休党员要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口述历史等形式,向年轻一代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党员干部要自我加压,学深悟透,深刻理解把握历史经验,历史规律,创新实践。研究掌握提高党员干部学习成效的工作方法。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我校成立以党支部书记刘锋为组长的学习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程抓好我校学习教育的开展。我校党支部将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安排领导干部和党员首先抓好自身的教育,以身示范,作出表率。

(二)认真落实责任

我校党支部将充分认识开展“三重温、学四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按照教育工委统一部署,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结合我校实际,按照具体实施方案及时作出具体安排,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党支部书记将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审定工作方案,亲自部署首要任务,层层传导压力,从严抓好抓实学习。

(三)强化监督,强化督促检查

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将对此次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确保学习取得实效。着力解决党员干部面对大是大非,不敢亮剑;面对矛盾,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不敢动真碰硬,只愿当绅士不敢当斗士的问题,努力在打造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上见实效。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篇7

尽量体现电视的特点

电视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娱乐性媒体。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人们看的以及想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适应人们对视觉的追求,电视上的人文内容的节目必须要用娱乐进行包装。“学习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更确切地说,任何值得学习的东西都可以采用娱乐的方式出现”①,所以电视上的节目要能体现电视的特点:能听能看,好听好看。

1.故事化讲述。《百家讲坛》最为纯熟的叙事技巧就是对悬念的营造和使用。节目制片人万卫坦言,“这个讲座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②,悬念性、单线条、戏剧性是其特征。根据需要,《百家讲坛》往往在一讲时间内设置一个总悬念和若干个分悬念。总悬念一般在节目开始时出现,并蕴涵在片名之中,统领着一讲的主要内容和走向。而分悬念大体依附于总悬念,他们不断地出现,加强、丰富总悬念。整个传播、接受过程因有悬念而充满期待,有如探险般惊险、刺激。电视是一种通俗性媒介,其节目应通俗活泼、能听好看。

2.影像化呈现。图片、字幕、影像资料形象直观。《百家讲坛》时刻牢记自己的媒介特性,在每一期节目中,往往插入人物肖像、相关背景或是影视剧的片段,并配以恰当的音乐,总结、概括或图示主讲人的观点。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品“三国”,讲到古代的脱靴之礼时,在讲台上亲自示范;于丹在讲《论语》心得时涉及古人的“坐”,用两只手的动作比划进行了形象的解释。努尔哈赤的十大政绩、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图谱等等,都使人看得明白。电视节目最好少有需要记忆、学习的东西,也就是说,任何信息、故事或观点都要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现。

准确定位

好的传播定位能帮助栏目和节目解决自身的发展方向问题:对谁传播、传播什么和谁传播。

1.受众定位

该节目一开始定位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我们有那么多好老师,通过电视媒介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他们的成果,制片人决定开办这么一个栏目,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进入大学的遗憾,但效果不佳。在收视率末位淘汰的实际威胁下,他们研究观众、研究市场后发现:贴近群众(这是受众队伍中人数最为庞大的一类),贴近生活(广大民众渴望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是栏目的出路。于是新的受众定位就是“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老百姓做的”,节目定位不是一个学术性的栏目,而是一个以普及文化为主旨的栏目,是“让专家为百姓服务”,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老百姓为受众。事实证明这个定位是正确的,这也是节目很快在社会上得到认同、收视率提高的原因。

2.内容定位

在媒体和节目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受众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传播什么?在传播心理上,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这是节目获得受众接受和认可的前提。老百姓喜欢什么?他们对某一问题有些常识,但是还想知道更多,如果说这件事他一点都不知道,你讲得再好,也很难吸引他。因此,节目一改初期那种天文自然、人文饮食等无所不包的内容定位,而将传统文化视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因为它与观众距离最近。比如一提清朝,人们就认为那是落后的象征,是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绊脚石。现在,专家学者给他们讲授历史知识,比如清朝的皇帝一个个都是怎么死的?他们对中国的发展都有哪些贡献?讲得通俗易懂、明明白白的,肯定会触动受众的接受欲。

2004年正是“清宫戏”横扫荧屏之际,《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都采取了“戏说”的路子,大多依托《清朝野史大观》、《清史通俗演义》和《清宫秘史》等资料,其中有很多民间小说成分。北京满学会会长、清史专家阎崇年,此时慢条斯理的一番“正说”,就满足了受众的知道一点、欲求更多的需求。借着热播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势头,《百家讲坛》专门邀请学者易中天给观众揭秘汉朝人物,让电视观众来听听历史学家是怎么说的,历史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样。也就是,就近说远、就熟说生、由浅入深、借势发挥。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红旗渠》、《贞观长歌》,《百家讲坛》就及时推出《贞观之治》和《红旗渠的故事》系列讲座。借助当下热播的影视剧,借助人们对历史事件和经典名著的兴趣,一句话,就是因势来定位传播内容,提升栏目的收视率。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听课氛围;听课能力;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12-02

虽然现代课堂教学应用了各种各样的现代教学方法,但归根到底,老师的知识讲授和学生听老师讲授知识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如果一堂课不能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即使老师课备得多好,讲的内容是多么全面详细,也无法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要紧密相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

―、听课气氛的营造

课堂气氛是活跃还是沉闷,会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此,师生双方都要努力创造出一个既有利于老师精彩讲课,又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的课堂气氛。老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制约着课堂的气氛。

首先,老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精神萎靡不振,也往往感染到学生。精神饱满还不够,还要激情飞扬,一节课中,老师的声音、语气、语调应随着不同情况而变化。当讲到我们的民族遭受苦难时我用深沉的语调,当我讲到人类战胜困难时,我就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这样往往会调动学生的情绪,不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且能吸引他们听课的注意力。比如,当我讲到中国改革开放这一课时,我先用充满激情的语气朗读:“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熟悉的歌词,激情的语气,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调动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又如我讲到八一南昌起义时,我先用低沉的语调讲述背景:1927年,发动“4・12”反革命,使得宝山路上血流成河,接着发动“7・15”反革命,叫嚷着“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动口号,轰轰烈烈的国内革命失败了,接着我语气一变,用激昂的语气讲: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有没有被吓倒?没有,他们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毅然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对派的第一枪。先抑后扬,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听课效率明显提高。

其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要善于用积极的情感调整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促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情绪,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老师要不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提问和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讲出新的设想和构思,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老师尊重,不会因回答错误而被同学取笑,能在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下学习。例如对唐太宗的评价,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一位学生说唐太宗是个暴君,理由是他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两个同胞兄弟。我首先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了这位同学,接着我列出衡量历史人物的好与坏的标准。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热烈的情景就出现了,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

二、听课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用问题讨论法提高课堂效率。问题讨论法虽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所以最能推动师生双方互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我是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

一是问题的设置要新颖。设计出来的问题新颖有趣,就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不是问题的问题不要随便问,以免浪费时间,而影响到课堂的效率。三是问题设计难易要适中。过于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兴趣,老师应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读,去想,其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的结果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他们的回答才能发乎其心,这是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四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一堂课的问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进行设置,请学生回答应因人而异,难、深、繁的由基础好的学生回答,而易、浅、简的由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五是不要满堂课都是问题讨论。如果一堂课老师像连珠炮一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提问,作为一个初中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没过多久就会感到疲惫不堪,听课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课堂效率就会下降。

其次,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注意历史的纵和横的联系。比如讲述新航路开辟这一目时,让学生联系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让学生对这两个史实进行对比分析。又比如,当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那节时,我就让学生对唐朝社会开放而繁荣,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落伍这些史实进行对比。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不会像以前一样,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被激活,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篇9

首先,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篇10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