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商管理就业趋势十篇工商管理就业趋势十篇

工商管理就业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0:27

工商管理就业趋势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从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状况看,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会呈现出下述几方面的趋势。

一、经营范围的扩大化、国际化趋势

从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经营范围的扩大趋势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在业务领域方面的混业化(金融业内部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混合经营)、跨业化(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混合经营)趋势和在业务地域方面的国际化趋势。

1.在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范围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混业经营趋势已经相当明显,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银行扩展所有的金融服务,从而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同时从事多种业务经营,标志着银行业进入了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时代。相对于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而言,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成本、获利能力、抗风险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使得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的挑战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强的竞争力。这说明,国际银行业最终走向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模式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伴随着商业银行的混业趋势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跨业经营趋势也日渐明显。商业银行正迅速向综合服务机构转变,业务范围正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除了提供财务咨询、委托理财、信用卡等新型金融业务,还提供关于旅游、交通、娱乐的公共资讯服务,向非金融业的渗透扩展已现端倪。同时,非金融业的企业也在图谋进入商业银行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2.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地域范围方面,国际银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商业银行选择跨国经营,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赢利和谋求自身的更好发展,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通讯与交通等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则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与支持。在全球经济继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继续深入、科学技术继续进步的背景下,可以预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曰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都会选择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以寻求更多的利润来源,和通过国际化获得更广阔的利润空间,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化、国际化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二、经营方式的智能化、网络化趋势

1.商业银行经营的智能化。商业银行经营智能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体现为商业银行用计算机系统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以电子化方式自动处理日常业务。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体现为商业银行内部综合管理信息的系统化,即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银行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信息的使用、传递效率。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业务处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对银行的全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预测,从而实现风险控制和管理决策的高度集成化、网络化的人机信息系统。

2.商业银行经营的网络化。网络银行,又称互联网银行、网上银行或在线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渠道,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银行。网络银行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作为传输媒介,以计算机及其他通讯工具为输入终端,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优势,网络银行的设置成本远远低子传统银行分支机构。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网络银行发展十分迅猛。

三、经营过程的创新趋势

商业银行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部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内部管理创新也可以被称为“银行再造”,指的是商业银行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调整、改变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业务流程,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与竞争力。业务创新则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具体的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是业务种类、金融工具的创新。

1.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表现为银行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改善内部管理。由于不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差异主要是由内部管理水平的差异引起的,因此,内部管理创新活跃的银行,往往比那些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内部管理创新的银行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目前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创新特点是以客户需要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根据客户价值定价、通过战略联盟实现非核心业务外包、整合业务流程、实行客户与银行单点接触策略、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扩大经营范围等。从趋势看,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是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的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变革之策,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只要商业银行存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就不会停止。

2.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从商业银行创新的频率看,较大的内部管理创新只是偶尔发生,业务品种、工具的创新则可以不断出现。大多数的金融创新都表现为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业务方式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如:可转让支付命令(nowS)、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Super--nowS)、自动转账账户(atS)、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货币市场存单(mmC)、现金管理账户(Cma)、浮动利率贷款、金融期货和期权、金融资产证券化等,都属于业务创新这一类型。总之,商业银行的创新,不管是内部管理创新还是业务创新,都是为了获取利润和提高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的创新活动不会停止,创新的趋势会永远持续。

参考文献:

[1]王元龙.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J].国

际金融研究,2002,(3).

[2]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

业的竞争与发展[J].经济研究,1999,

(8).

[3]姜海军.商业银行发展的十大趋势[J].

新金融,2009,(3).

[4]杨建辉.未来商业银行发展趋势与战

略[J].现代商业银行,2001,(11).

工商管理就业趋势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热点问题;发展趋势

工商管理是针对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开展的管理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商管理部门的任务也日趋加重,工商管理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抓住工商管理热点问题,了解工商管理发展趋势,是工商管理研究的基础,也是工商管理部门做好工商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

1.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的统称,企业战略是企业对企业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筹谋和计划。企业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最终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企业战略在工商管理和工商管理研究中根本不受重视,许多企业在发展中也没有给予企业战略足够的关注。如许多企业在提出发展决策时,都没有针对企业发展战略构建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也没有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企业战略才逐渐进入工商管理的研究范围并最终成为工商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跨国经营和多元化发展环境下,许多企业也将管理重心逐渐向企业战略转移,力求能通过企业战略管理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广受企业成员认同且需要大家共同遵循的文化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综合体,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管理方式,也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精神鼓励、思想塑造的有效手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名片,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将文化手段、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综合起来进行企业管理,才能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鉴于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出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做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工商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管理以及工商管理研究中的企业文化研究,其焦点都聚集在企业文化整合、文化形象、文化建设和文化影响等方面,在企业建设中,文化建设也被视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软实力。3.企业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围绕经营目标对企业资产购置、资本融通、运营资金和利润分配的集中管理。资金和财产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也是企业所有活动的基础,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关系到每一个企业成员的切身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都要以资金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工商管理中,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是,根据财务目标来计算和评价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以减轻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说到财务管理,就不能不提及人力资源管理。人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重视人的价值,协调好人力资源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财务管理中的薪酬设计、工资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体系构建等,都是提高员工满意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二、工商管理的发展趋势

1.知识管理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知识管理指企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发展企业知识资源、激发员工学习潜能、知识共享为目标,以知识组织模型构建和管理方法实施等形式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在经济管理领域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知识管理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也得以提升。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赢得竞争优势,以提高组织业绩,也成为企业经济管理关注的重点。工商管理视域的知识管理,以知识资本管理、知识资本共享为焦点,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管理来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工商管理条件下的知识管理,涉及知识服务、知识支持、知识发展、知识机会、知识创造等方面的内容。以知识管理战略为首,通过知识战略提升企业的管理层次,是工商管理努力的新方向。2.模糊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发展。模糊经营管理是相对于科学管理而言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在批判吸收科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管理方法而形成管理方法,模糊经营管理并不是一种没有界限、不定量、不规范的管理形式,只是这一管理模式的界限不是很清晰,管理定量和技术方法有限规范而已,它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仍旧是非常科学的。近年来,在常规管理外,许多企业的管理范围都朝物流管理、电子营销管理等方向不断延伸,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在即时生产中,本着“无库存经营”理念,采用模糊经营管理模式,通过人力资源调配来打造最佳工作群体,施行适合于各部门的管理方法,是企业的必然选择,这必然会促使企业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不断更新、发展。3.学习型企业建设备受关注。学习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动力源。在工商管理理论中,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管理理论的前沿理论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学习型企业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源队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可以说,建立学习型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学习型企业建设在当前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工商管理视角的学习型企业建设,主张企业从思想上给予学习型企业建设以高度重视,然后通过学习机制建设为其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学习目标确立、学习奖惩机制实施和领导垂范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4.朝着管理国际化方向努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企业与世界接轨的层次也不断提高,这必将引发新的管理革命。提高企业运作管理国际化水平,不仅是企业努力的新方向,也是工商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国际化,要求企业在当前战略管理基础上,及时调整企业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如进一步细化管理内容,发挥现代交通、通信、技术优势,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不断提高组织管理的灵活性和敏感度,同时将企业管理放置在国际化管理的大环境中去,将企业管理与国家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其他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与其他组织单位、社会机构的合作,通过各种手段筹集更多的资金,获取更多的资源,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成.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才智,2013,(10):265.

[2]尹玉霞.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赤子,2015,(10):221.

工商管理就业趋势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电子银行;国际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已经完全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各个金融因素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可以说,生活在当今社会,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考虑金融因素的影响。金融体系一旦运转失灵,必然会危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引发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会爆发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历史不断证明,在几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中,都先是金融危机爆发,而后开始扩散,最终造成全球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在诸多金融因素中,金融机构,尤其是作为金融机构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经济肌体的作用力更是不容忽视。伴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13益加快,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将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会有哪些发展的新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商业银行①(CommercialBank)是指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信用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11世纪,威尼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各国商人很多,交易非常频繁,市场上货币种类也非常多,繁杂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阻碍了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一部分商人从商品贸易中分离出来,专门在商品贸易往来中对货币进行鉴别与衡量,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第二阶段: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许多商人将自己的货币交给货币兑换商保管,货币兑换商开出的收据演变成早期“汇票”。货币兑换商在货币兑换业务基础上增加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出现了货币经营业,货币经营业被认为是银行早期的萌芽。

第三阶段:银行业与银行的产生。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nca,意思是板凳,早期的银行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使用。英语转化为bank,意思为存放钱的柜子,早期的银行家被称为“坐长板凳的人”。货币经营商开始不满足在经营中收取手续费,而是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当他们利用积聚起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开展放贷等其他业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已经展开,按照国外银行混业经营的原则,商业银行可以涉足于证券、保险业、养老基金,甚至是房地产市场。如果我国还把商业银行的经营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在制度层面,这种竞争显然并不在一个层次上。第三,客户需求。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客户在一家银行就可以享受到存款、贷款、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减少成本,而且也有利于抓住投资机会,增加收益。在2003年l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做出了修正,“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预留了法律空间。

2.集团化经营

看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就不能不提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选择的集团化经营,集团化经营除了提高混业经营的优势外,还可以在关闭重叠机构精减管理部门、缩减开支等方面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有学者建议我国采用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实现银行业混业经营,因为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必须尊重我国还不具备混业经营条件的现实,作为中间模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化综合经营将是现实选择。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政策性原因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因执行1993年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由原有的混业经营企业分离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第二阶段:产业集团、民营资本纷纷大举进入金融行业,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招商局集团、宝钢集团等国有背景的产业集团通过人资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有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的倾向。除产业集团外,民营资本也曾试图打造金融控股集团,德隆系、万向系、希望系等曾经被认为是我国民营“金融控股集团雏形”最突出的代表。第三阶段:由具备一定实力的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由产业集团、民营资本为主导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雏形”大多存在问题:首先,它们拥有银行、信托、保险的牌照较少,更多的是控股或拥有证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其次,它们对金融机构的持股基本上达不到控股;第三,它们大多并不具备对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先天的脆弱性加上外部环境的急速变化使得这些产业集团、民营资本大部分放弃了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实力雄厚,最有可能采取集团化经营【7】。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商业银行集团可从事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咨询、信息服务的业务,这样以银行业务为核心,依托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完善多元化业务平台,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目标,实现商业银行、保险、投行联动发展,商业银行就成为一个“大型连锁的金融超市”。

3.合作经营越来越多

未来的经济社会,竞争对手时常在某个时期会成为合作伙伴,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在我国商业银行领域也会频繁出现。世界经济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背景下,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增大,为避免竞争造成的两败俱伤,也为了分散较大的风险,它们可能采取合作经营。此外,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趋同,也为它们进行合作打下基础。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经济区域的限制问题,也为避免地方资金市场的弊端,及同业拆借在时间上对双方的不利,商业银行间合作的方式可能是跨经济区域的合作经营嗍。此外,国内数家商业银行也可进行大合作,共同走出国门,必要时可到国际上寻求合作伙伴,开办真正的国际业务,比如“银团贷款”等,寻求利润的国际转化,这是全世界商业银行发展的共同趋势。

合作经营的另一个层面是产业资本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集团化的经营,而可能是商业银行通过参股的形式参与到产业资本的利润分配中,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这可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但商业银行本身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中活动的主体之一,会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合作经营也是其发展的趋势。

4.虚拟化经营

随着网络技术和全球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货币形态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电子化支付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商业银行也可能逐渐虚拟化:实体机构可能逐步萎缩,而依托网络的电子银行发展规模将突飞猛进。

这是因为:第一,电子银行能给客户带来便捷、高效和全天24小时的金融服务;第二,银行出于成本考虑,推广自助服务,加速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从银行自身业务发展趋势来看,银行基于成本的考虑正在将大量低端客户的低附加值业务(如小额现金存取款及第三方中间业务)转移到自助服务终端上,这样就对电子银行设备产曹朝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测3oo25o2ooⅡ150l0o50o量蚕蚕蚕量萤量蚕蚕萤年份图1中国工商银行2000---2010年企业网银客户数增长情况12o0o100ooⅡ80oo6o0o4ooo20ooo萤蚕量n蚕蚕nn萤蚕n萤蚕萤年份图2中国工商银行200(t---2010年个人网银客户数增长情况30o250l200皎150l0o5oo年份图3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增长情况(金融创新)、求快(网络银行),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银行业总体的发展趋势。从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及科学技术的更新密切联系。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也必然符合这一规律,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预测一些其发展的趋势。

1.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

我国在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确立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原则,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第一,内部冲动。分业经营本意是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染,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反而会扩大。另外,逐利性要求也会促使商业银行有混业经营的冲动。第二,外部压力。

60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施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来,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148家村镇银行成立,尽管村镇银行扩张速度较快,但距离中国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的目标却相距甚远。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全国的148家村镇银行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赢利,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虽然我国的村镇银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小到壮大,一步一个脚印,它的发展代表了银行基层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3.业务趋同化

2010年5月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第六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主题演讲中表示,必须解决中国商业银行在战略、产品、机构、服务、收入结构、治理结构、创新、机制、文化9大方面的趋同问题。这些趋同趋势演变下去,将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出现“千行一面”的格局,不利于提升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利于提高民族金融业的竞争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撇开传统的银行业务,当前一个银行开办了新的业务,其他银行不久就会竞相开办相同的或相似的业务,各个银行的业务在趋同化。随着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银行业务在不同地创新,而又不断地趋同。‘4.中间业务比重日益加大在银行诸多的业务中,中间业务的比重逐步增大,各银行在这块业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还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它在巩固传统业务同时,大力开拓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中间业务市场,形成了9大类400多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体系,中间业务收入由1996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3亿元。2010年的各项中间业务仍保持迅猛增长势头,与2009年相比,银行卡、对公理财、资产托管三项中间业务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5.5%、55.0%、53.o%,见表1。

表1中国工商银行多项中间业务增长情况(单位:人民币亿元)5.不断开拓个人银行业务在银行和客户的关系中,银行强势与客户的弱势地位已经在发生转变,客户选择银行的空间日益扩大。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客户群出现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客户结构出现高端、中端、低端的分化,自认客户的需求也就日益多元化、个性化。2003年以来,我国的银行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国内商业银行贵宾理财领域的尝试,包括打造顶级的理财团队,为私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期货、房地产投资甚至律师服务等众多领域的专业理财服务等,为国内私人银行服务奠定了基础。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中国农业银行的金钥匙理财中心、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等各式各样的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都在向私人银行业务挺进。目前我国正积极向金融业混业经营方向靠拢,例如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从事QDii境外理财业务,保险公司允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并可参股和控股商业银行等,这些措施从某种程度上正好迎合了个人对私人银行业务全能化、个性化、复杂化的要求[51。

6.电子银行发展迅速

以中国银行为例,2010年中国银行加大了自助设备投放力度:2010年投放自动取款机(atm)2.4万台,比2009年的1.8万台增加了33.6%;其网上银行也快速发展:2010年的个人网银客户数达到25l4万户,比2009年的1254万户增加了100.4%,2010年的企业网银客户数达41.9万户,比2009年的15.2万户增加了176.2%。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工商银行的情况,见图1、图2和图3,可以清晰地看出电子银行发展之迅速。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预测

郑先炳总结出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5个趋势嘲,即:求大(收购兼并)、求全(混业经营)、求广(国际化)、求新59务时,货币经营业便发展为银行业。1171年,威尼斯银行成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①,随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国、荷兰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银行。‘第四阶段: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及商业银行的产生。早期银行主要的放款对象是政府,并带有高利贷性质,这一特点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17世纪,欧洲各国纷纷要求降低利息率,使生息资本服务于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1694年,英国国王帮助商人们在英格兰建起第一家现代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它以工商企业为主要业务对象,发放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贷款,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它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业的兴起,也标志着商业银行的产生。

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在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下进行的,也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体系的大家庭中逐步完善和壮大的。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规模巨大的股份商业银行纷纷建立,成为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另外一些原有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调整放款原则而逐渐变为现代的商业银行。随着信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不断加强,又产生了建立中央银行的客观要求。1844年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可视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的鼻祖。早期的商业银行以办理工商企业存款、短期抵押贷款和贴现等为主要业务。现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已扩展到证券投资、黄金买卖、中长期贷款、租赁、信托、保险、咨询、信息服务以及电子计算机服务等各个方面。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如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1945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唐朝时期金融业逐渐发展起来,“飞钱”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分散、落后的状态。直到1897年,我国才出现了中国人自己设立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基础相当薄弱,在1994年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llJ。

二、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分析

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还有一些外资银行,从区域上可以分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区域性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各地城市商业银行)。从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发展状况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国际化步伐在加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都要面对来自全球同行的竞争,银行业与其他许多行业将不得不选择跨国经营。以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为例:工商银行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截至2010年末,已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到203家,境外资产规模由2009年的522.1亿美元增加到757-3亿美元,增加了45.1%圆;而中国银行,截至2010年末,境外机构达986家,海外资产由2009年17568亿元增加到23283亿元,增加了32.5%[31。

2.银行基层化

如果说银行国际化是银行把触角向外延伸的话,那么银行基层化则是把触角向下延伸。众所周知,我国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十分薄弱。为进一步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这些地区金融机构的设立和金融业务的办理实施了一些优惠政策。自银监会2007年1月并正式①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究竟建立在哪一年,成立于何地,时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的看法很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1171年建立的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例如:美国《新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的“银行业务”条就是这么写的。而有些学者却认为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的建立要比这晓得多。

58曹朝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测生大量的需求。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上也印证了之一趋势。可以想象,随着无现金社会的到来,货币的不断数字化,现有商业银行在具有一定经营实体和支付终端的基础上,大部分业务会在虚拟的网络上开展。

5.银行垄断局面会逐步改观

我国银行业中存在的垄断现象饱受诟病,曾有学者举例,有消费者在商业银行存款100元,9年后只剩60多元。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收取了占存款总额近40%的费用作为手续费。这样的收费标准,肯定令国外的同行们瞠目结舌。至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为何敢于如此肆无忌惮,不仅费用繁多而且说涨就涨,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垄断。但我国商业银行垄断的局面会逐步改观,这是因为:第一,我国银行的数量在增加,银行业除了四大商业银行以外,还有几十家股份制银行,上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还有一大批外资银行,竞争在逐步加剧,激烈的竞争会消除垄断;第二,美国有反托拉斯法的规定,我国也在制定出台类似反垄断的政策法规,鼓励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监管的主要方向。我国银行业中的一家独大的现象不会出现,几家垄断的局面也不允许产生。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不管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必然和着社会发展的节拍,必然伴随着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与竞争,必然需要不断的创新。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毋容置疑的是我国未来的商业银行仍会在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商管理就业趋势篇4

【关键词】银行监管框架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影响

一、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框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主要由外部监管、社会监管、行业自律、内部监管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监管当局的监管,这是最高层次;第二层次是社会监管,即由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对银行做出评估;第三层次是行业自律,一般由银行业协会监管;第四层次是银行的内部监管,即为银行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来规避风险,保障安全。

(一)政府部门监管

1.银监会的监管

银监会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其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增进市场信心;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2.国家审计署的监管

国家审计署对商业银行实行外部监管的基本目的也是维护和促进商业银行的安全与稳定。

3.财政部的监管

财政部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主要表现在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管上:制定和修改金融会计、财务制度;财政部通过制定和修改商业银行的会计、财务制度,规范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活动,维护和促进商业银行安全和稳定运行;对财务制度执行予以监督。

(二)社会监管

社会监管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按照公认的审计准则,对银行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正性进行审计,并提出审计报告。

(三)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主要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来操作。银行业协会实行行业内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保护行业共同利益并促进行业共同发展。主要是通过建立行业规范、行业标准,指导行业走规范诚信发展道路;通过建立举报监督系统,强化会员单位和行业的自律和互律,并对违规会员单位做出自律性处罚,维护和提高行业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形象。

(四)内部监管

内部监管是通过一系列组织机构、岗位责任和操作规程,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借以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其着眼点在于促进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保证银行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范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石油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实施的自我监管。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现存的监管体系及问题,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个人认为我国银行监管的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更加重视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目前,我国银行监管中社会监管还比较少,英国银行监管当局在监管实际中把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机构去完成,而自己集中精力于风险的辨别。美国的银行监管虽然不要求各个银行必须接受社会监管,但各大银行都委托社会执业机构进行年度审计,以获得公众的认可。

(二)加强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

随着服务手段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银证转账等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一部与之配套的法律对这些业务进行相应的法律规范,这一方面不利于银行类机构业务电子化的发展,也加大了相应的经营风险。

(三)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

当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基本趋势,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如果说分业监管强调的是对不同金融领域分别监管的话,那么,随着1999年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和同时覆盖所有金融领域的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建立为标志,混业监管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监管发展的主流。我国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中,银行的混业经营也应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混业监管也是我国银行监管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现行监管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鉴于我国银行业的监管现状及其可能的趋势,在金融危机之后不可否认的是对银行业的监管是会越来越严格,一旦商业银行出现违规现象,对其的处罚肯定是非常严厉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做到符合现行监管制度,同时也要追求自身的发展。所以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促使银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资本管理体制

次贷危机的重要启示,就是单一资本监管是不够的,所以巴塞尔Ⅲ在提高资本要求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还针对银行的流动性、杠杆率等设置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同时,严峻的同业竞争形势对资本实力的要求,决定了建立在先进管理技术之上的专业化资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因此加强资本管理不仅是应对监管的要求,更是关系到银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促使银行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处理好中央银行监管审计、财政部门审计、税务部门审计等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积极配合中央银行等外部机构的审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外冲审计的要求,并根据外部审计结果,适时调整内部审计的对象、范围和重点,以共同发挥审计的整体功能。

(三)加强商业银行合规建设

商业银行高风险的经营特性,决定了合规经营的任务始终相生相伴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面临金融监管当局更加严格的监管。所有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强化合规经营,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以保证整个运行机体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运行方向和运行轨道,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的风险最小和效益最优化。

(四)做好迎接混业经营趋势的准备

上述已经提及了现在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使得各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性的金融产品,也论证了我国金融机构可能的混业监管。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渐开放;以及国内居民和企业基于金融资产需求的有效多元化和综合性,要求金融机构能提供“一站式”的全程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国内证券业的融资困境,银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减,以及保险业的投资渠道狭窄与承保能力下降,使得金融各业纷纷呼吁对分业“松绑”,为混业放行。市场需求推动了银、证、保三业的合作和渗透,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做好迎接混业经营这一趋势。

参考文献

[1]姜建清.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家,2009(04).

[2]张丽娟.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综合经营模式选择及监管研究[J].理论界,2007(10).

工商管理就业趋势篇5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同时,银行的发展又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认识商业银行产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总结出国际化、业务趋同化、基层化、电子银行发展迅速、个人银行业务与中间业务比重提升等6个特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预测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集团化、虚拟化、垄断逐步弱化等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电子银行;国际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已经完全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各个金融因素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可以说,生活在当今社会,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考虑金融因素的影响。金融体系一旦运转失灵,必然会危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引发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会爆发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历史不断证明,在几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中,都先是金融危机爆发,而后开始扩散,最终造成全球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在诸多金融因素中,金融机构,尤其是作为金融机构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经济肌体的作用力更是不容忽视。伴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13益加快,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将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会有哪些发展的新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商业银行①(CommercialBank)是指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信用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11世纪,威尼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各国商人很多,交易非常频繁,市场上货币种类也非常多,繁杂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阻碍了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一部分商人从商品贸易中分离出来,专门在商品贸易往来中对货币进行鉴别与衡量,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第二阶段: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许多商人将自己的货币交给货币兑换商保管,货币兑换商开出的收据演变成早期“汇票”。货币兑换商在货币兑换业务基础上增加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出现了货币经营业,货币经营业被认为是银行早期的萌芽。

第三阶段:银行业与银行的产生。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nca,意思是板凳,早期的银行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使用。英语转化为bank,意思为存放钱的柜子,早期的银行家被称为“坐长板凳的人”。货币经营商开始不满足在经营中收取手续费,而是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当他们利用积聚起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开展放贷等其他业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已经展开,按照国外银行混业经营的原则,商业银行可以涉足于证券、保险业、养老基金,甚至是房地产市场。如果我国还把商业银行的经营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在制度层面,这种竞争显然并不在一个层次上。第三,客户需求。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客户在一家银行就可以享受到存款、贷款、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减少成本,而且也有利于抓住投资机会,增加收益。在2003年l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做出了修正,“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预留了法律空间。

2.集团化经营

看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就不能不提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选择的集团化经营,集团化经营除了提高混业经营的优势外,还可以在关闭重叠机构精减管理部门、缩减开支等方面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有学者建议我国采用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实现银行业混业经营,因为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必须尊重我国还不具备混业经营条件的现实,作为中间模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化综合经营将是现实选择。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政策性原因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因执行1993年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由原有的混业经营企业分离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第二阶段:产业集团、民营资本纷纷大举进入金融行业,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招商局集团、宝钢集团等国有背景的产业集团通过人资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有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的倾向。除产业集团外,民营资本也曾试图打造金融控股集团,德隆系、万向系、希望系等曾经被认为是我国民营“金融控股集团雏形”最突出的代表。第三阶段:由具备一定实力的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由产业集团、民营资本为主导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雏形”大多存在问题:首先,它们拥有银行、信托、保险的牌照较少,更多的是控股或拥有证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其次,它们对金融机构的持股基本上达不到控股;第三,它们大多并不具备对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先天的脆弱性加上外部环境的急速变化使得这些产业集团、民营资本大部分放弃了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实力雄厚,最有可能采取集团化经营【7】。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商业银行集团可从事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咨询、信息服务的业务,这样以银行业务为核心,依托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完善多元化业务平台,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目标,实现商业银行、保险、投行联动发展,商业银行就成为一个“大型连锁的金融超市”。

3.合作经营越来越多

未来的经济社会,竞争对手时常在某个时期会成为合作伙伴,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在我国商业银行领域也会频繁出现。世界经济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背景下,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增大,为避免竞争造成的两败俱伤,也为了分散较大的风险,它们可能采取合作经营。此外,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趋同,也为它们进行合作打下基础。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经济区域的限制问题,也为避免地方资金市场的弊端,及同业拆借在时间上对双方的不利,商业银行间合作的方式可能是跨经济区域的合作经营嗍。此外,国内数家商业银行也可进行大合作,共同走出国门,必要时可到国际上寻求合作伙伴,开办真正的国际业务,比如“银团贷款”等,寻求利润的国际转化,这是全世界商业银行发展的共同趋势。

合作经营的另一个层面是产业资本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集团化的经营,而可能是商业银行通过参股的形式参与到产业资本的利润分配中,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这可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但商业银行本身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中活动的主体之一,会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合作经营也是其发展的趋势。

4.虚拟化经营

随着网络技术和全球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货币形态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电子化支付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商业银行也可能逐渐虚拟化:实体机构可能逐步萎缩,而依托网络的电子银行发展规模将突飞猛进。

这是因为:第一,电子银行能给客户带来便捷、高效和全天24小时的金融服务;第二,银行出于成本考虑,推广自助服务,加速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从银行自身业务发展趋势来看,银行基于成本的考虑正在将大量低端客户的低附加值业务(如小额现金存取款及第三方中间业务)转移到自助服务终端上,这样就对电子银行设备产曹朝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测3oo25o2ooⅡ150l0o50o量蚕蚕蚕量萤量蚕蚕萤年份图1中国工商银行2000---2010年企业网银客户数增长情况12o0o100ooⅡ80oo6o0o4ooo20ooo萤蚕量n蚕蚕nn萤蚕n萤蚕萤年份图2中国工商银行200(t---2010年个人网银客户数增长情况30o250l200皎150l0o5oo年份图3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增长情况(金融创新)、求快(网络银行),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银行业总体的发展趋势。从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及科学技术的更新密切联系。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也必然符合这一规律,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预测一些其发展的趋势。

1.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

我国在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确立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原则,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第一,内部冲动。分业经营本意是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染,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反而会扩大。另外,逐利性要求也会促使商业银行有混业经营的冲动。第二,外部压力。

60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施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来,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148家村镇银行成立,尽管村镇银行扩张速度较快,但距离中国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的目标却相距甚远。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全国的148家村镇银行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赢利,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虽然我国的村镇银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小到壮大,一步一个脚印,它的发展代表了银行基层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3.业务趋同化

2010年5月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第六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主题演讲中表示,必须解决中国商业银行在战略、产品、机构、服务、收入结构、治理结构、创新、机制、文化9大方面的趋同问题。这些趋同趋势演变下去,将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出现“千行一面”的格局,不利于提升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利于提高民族金融业的竞争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撇开传统的银行业务,当前一个银行开办了新的业务,其他银行不久就会竞相开办相同的或相似的业务,各个银行的业务在趋同化。随着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银行业务在不同地创新,而又不断地趋同。‘4.中间业务比重日益加大在银行诸多的业务中,中间业务的比重逐步增大,各银行在这块业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还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它在巩固传统业务同时,大力开拓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中间业务市场,形成了9大类400多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体系,中间业务收入由1996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3亿元。2010年的各项中间业务仍保持迅猛增长势头,与2009年相比,银行卡、对公理财、资产托管三项中间业务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5.5%、55.0%、53.o%,见表1。

表1中国工商银行多项中间业务增长情况(单位:人民币亿元)5.不断开拓个人银行业务在银行和客户的关系中,银行强势与客户的弱势地位已经在发生转变,客户选择银行的空间日益扩大。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客户群出现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客户结构出现高端、中端、低端的分化,自认客户的需求也就日益多元化、个性化。2003年以来,我国的银行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国内商业银行贵宾理财领域的尝试,包括打造顶级的理财团队,为私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期货、房地产投资甚至律师服务等众多领域的专业理财服务等,为国内私人银行服务奠定了基础。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中国农业银行的金钥匙理财中心、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等各式各样的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都在向私人银行业务挺进。目前我国正积极向金融业混业经营方向靠拢,例如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从事QDii境外理财业务,保险公司允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并可参股和控股商业银行等,这些措施从某种程度上正好迎合了个人对私人银行业务全能化、个性化、复杂化的要求[51。

工商管理就业趋势篇6

金融监管混业经营监管体制

一、混业经营趋势与分业监管现实的两难选择

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是金融业的两种不同经营模式。分业经营是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开经营,它们的核心业务不同,互不交叉,它们的机构也分开设立、互不隶属,相互独立。混业经营是指金融机构在传统业务基础上还经营其他金融业务,如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这一体制适应了当时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中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加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开始相互渗透,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越来越多,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不断发生,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盲点和低效率,极易引发金融市场的混乱和风险的聚集。监管必须与监管的对象相适应,面对变化了的监管环境和对象,改革现行的监管体制以m应金融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对混业经营在我国发展现状的优劣势分析

按现行的有关法规,我国目前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禁止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人为割断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联系。但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和混业经营趋势明朗并加强,美国、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调整其金融体制;在国内,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分业经营政策也出现了适度调整和放松。

尽管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我国的法律也未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事实上近几年我国的混业经营一直在扩大,已经存在像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保险集团等控股多个金融机构的金融集团,以及在境内外控股或设立投资银行和上市银行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集团,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同时跨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业务等。例如,中国光大集团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和光大信托三家金融机构,并且控股申银万国证券、组建中加合资寿险公司。“光大模式”其实就是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综合体,同时又实现了在同一利益集团主体协调下的混业经营的格局;中信集团出资设立了中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和管理境内外中信公司所辖的各类金融企业,包括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投资公司、中信期货经纪公司、中信资产管理公司和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公司、中信资本市场控股公司、中信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等;平安保险业同时立足四大主业,包括财险、寿险、信托和证券;中国银行控股香港上市银行――中银集团,拥有中银国际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工商银行控股香港上市银行――工银亚洲,也拥有工商东亚从事的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建设银行于1995年与摩根斯坦利合资成立中金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同时,2005年2月,《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出台,被认为是发展混业经营的明确信号,经有关部门批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将成为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金融业分业框架下实践金融混业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导致了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出现了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隔离的状态被打破。由此可见,我国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改革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实现对金融集团有效的监管已成为金融监管当局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难题。

三、混业经营趋势下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障碍

面对混业经营步伐的加大,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1、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要规范和约束混业经营趋势下金融集团公司的内部交易和其它业务活动,必须做到依法监管,保证金融监管合理、有效、规范地实施,杜绝随意性,维护金融监管的客观性、公正性、公平性。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的金融创新工具的出现使得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领域相互渗透,但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很不健全,虽然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多达四千多部,但主要还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还没有任何法律对此做出规定,存在监管空白,实施细则和其他规章制度不配套,无法适应混业经营趋势。

2、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在混业经营趋势下,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务的趋同性和替代性削弱了分业监管的业务基础,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监管职能的缺位或监管机构之际的相互推卸责任,进而导致监管的真空。本来不同部门按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因业务的交叉又必须按业务进行监管,重复交叉监管现象突出,同时也严重制约了金融业务的创新活动。

四、功能型监管――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路径选择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以效仿美国为主,设立多个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别监管,这固然可以发挥专业监管优势,但这种监管在体制上的障碍不但有悖于金融混业发展的趋势而且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产生冲突,而功能型监管与传统的分业监管有着根本的不同。功能型监管是相对于机构型监管来说的,机构型监管是指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来安排监管,而功能型监管则是按照金融活动的类型来安排监管。功能型监管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功能型监管的最大优势就是其能够顺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反映监管对象的实际情况,实行跨产品、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王刚,杨军战.我国金融行业监管现状与制度变革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05).

工商管理就业趋势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现状趋势分析

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转型过程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机遇。要想保障企业平稳、有序、健康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全面提升和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1],实现企业现代化工商管理的作用,从根本上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道路通畅,改善和强化企业日常管理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彻底改变企业经营模式上的守旧面貌,推进企业发展路径不断的拓宽、拓深[2]。

一、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1.1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不高

在当前企业经营的大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以及竞争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从本质上来说,其竞争的方面不但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实现竞争,更是一种企业体制合理性以及管理水平之间的直接对决[3]。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诸如企业管理目标及管理理念的不明确、管理思维的僵化以及管理方式的陈旧、管理体制的机械化、生产经营的严重蔽塞等等,都给企业的日常运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制约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是当前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的体现[4]。

1.2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不强

在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实行的是“零库存”经营发展策略,在对企业市场需求以及生产部门之间的协作性、融合性上的重视程度非常的匮乏。当企业市场部仅仅注重自身分内的工作情况,加大对生产环节的重视力度,而忽略了与销售部门市场运作上的衔接问题,一旦市场出现异常,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的推挤,发生滞销的严重后果[5]。在目前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若是企业内部的生产及销售衔接跟不上市场变动的情况,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产品的滞销而引发资源的浪费,给企业带来高额的管理费用以及各项额外的支出。另外,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不强还体现在对物流的理解程度上比较肤浅,没有将现代物流理念引入到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诸如附加型的运输成本。

二、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分析

2.1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管理内容

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管理内容是未来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企业工商管理的变革,同时大数据的引入,进一步加深了知识管理的核心地位[6]。其中,使用知识资本来代替金融资本已然成为了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的新元素,可以强化企业动态协作能力,促进企业工商管理思想上的变革,促进内部各方面协调性能的强化。在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管理内容的时代,企业管理的重点不再仅仅是以直接提升企业运营能力为主要的目标,而是建立一个最大范围的学习、累积、共享平台,从企业经营模式的控制阶段向自由阶段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模式上的快速转型,提升员工工作上的积极性。此外,知识管理还可以强化知识资本的监督力度以及实现知识资本的共享,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协作化运转,创造出更多的市场竞争机会,帮助企业之间更合的将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变成为合作竞争关系,实现共赢目标[7]。

2.2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

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是电子信息技术变革以及成功运用到企业工商管理经营中的产物。在开发商以及制造商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以后,提升了直接与用户联系的层次,实现了“零库存”的经营理念。这样不仅仅可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加快企业资金运转的效率和灵活度,而且最主要的是可以有效的解除企业结构性的经济危机,实现企业、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可以大胆的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跨越式发展,并且得到广泛的运用[8]。其经营管理组织模式可以通过下图1得到直接反应。

2.3企业价值多样化趋势出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分工的深化,企业工商管理最终的认识点可以归结到利润最大化上只是一个短期的经营目标,而非是长期的追逐目标。实现企业经营价值的最大化才是未来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所有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分工过程中的最终夙愿[9]。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义务的范围内,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为此,不难预测,未来企业价值多样化发展趋势会加重,社会责任与利润最大化的结合才是企业经营目标的焦点所在。

三、结语

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给企业的转型过程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机遇。其中企业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组合管理型都非常强的学科,一直是新形势下企业高管高度重视的方面。为此,本文从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不高以及经营模式适应性不强两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对于今后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包括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管理内容、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以及企业价值多样化趋势出现三方面的内容。总体上来说,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工商管理的目标不太明确、与国际接轨程度低,势必会给企业未来发展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工商管理方面的问题显得非常的急切,如何寻找到一条本土化的企业工商管理发展路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研究的重点。而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直观而又透析的分析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对于其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展望,希望通过个人微薄的思想以及看法为我国企业未来工商管理工作提供一点有用的参考文献,保障未来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建峰.对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J].经济视野,2013,10(19):111-112.

[3]任瑞全,张合振.关于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2,10(33):65-66.

[4]任瑞全,张合振.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J].商场现代化,2013,10(15):109-110.

[5]张帅豪.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价值工程,2013,11(22):162-163.

[6]唐勇,温容祯.以管理思维能力为导向的管理教育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16(07):222-223.

[7]李诗今.浅谈当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22):111-113.

工商管理就业趋势篇8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谈论实体商业似乎不那么性感。然而,我们却惊喜地发现:在阳光普照之处,社区已成为各路商业探索者的绿洲,实体经济老兵、新兴经济弄潮者摩拳擦掌,奔驰而来。

为什么要抢占社区

用互联网的流行语来说就是,社区已经成为各路商家争夺用户的入口,因为它“用户量”增长迅速、“数据”精准,并且是个“刚需”市场。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速,促使社区的“用户量”激增。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末,城镇人口占比52.6%,人口总数超过7亿人。即使这样,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不高,发达国家城市化率都高于95%,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85%,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变化。不断涌入的人流,造成城中心资源紧张,人群逐渐向新兴社区聚集。与此同时,原有的商业中心难以承载不断增加的人流,逐渐向新兴社区商业中心分流。

在欧美发达国家,社区商业早已成为居民综合消费的载体,约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60%。而在中国,目前整体水平不足30%。截至2012年,全国各大城市的社区数以万计,500户以上的社区具有商业开发价值。500户以上的社区全国约有5万个,约2500万户,人口7500万;这些人都是中国的中产阶级或以上的富裕阶层,按照人年均消费10000元计算,一年消费额为7500亿元人民币。

其次,基于社区的服务是“刚需”市场。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改变,人们希望在居住地500米范围内完成基本日常购物消费,就近消费成为刚需。

与城市中心商业圈相比,社区商业在规模大小、商品种类、服务范围上要略逊一筹。但它自有优势:贴近社区,客户群体固定,有较高的重复购买率和客户忠诚度。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不愿为了看一场电影、吃个饭,驱车半小时忍受拥堵,去市中心消费,社区商业正好可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从商业本身的角度来说,社区的门面租金要比城市中心商圈的租金便宜,容易构建“低投入,稳回报”的商业模式。

再次,基于社区的特定人群,容易实现精准营销。

在这个互联网思维积极改造传统商业的时代,用户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企业的商业模式、业务形态、产品形式都是基于数据来设计、运营。

社区的数据是最精准的。新兴社区是业主用钱包投票的结果,住在同一社区的人,基本处于同一社会地位,同一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基本也趋同。所以对一个社区进行数据收集,容易分析出当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阶段性的消费总量。基于此,可以设计出相应的商业模式。

占领社区,就相当于占领渠道,与社区顾客进行良好互动,容易培育品牌忠诚度,同时发展出外延式营销。

社区业态的五大趋势

由于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社区商业经营呈现五大趋势。

趋势一:社区商业发展更偏向于多功能的综合体。

随着生活方式越来越趋于工作、居住和购物在一起的社区环境,单一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的消费需求,社区商业朝社区综合体转型。

趋势二:不同级别城市社区商业消费行为不同。

一线城市,商业“业态体验化”、“商家品牌化”趋势明显;二三线城市,社区商业“购物中心化”、“外向性”明显,消费深度随服务与产品的供应深度同向发展;四五线城市,新城区地产开发力度较大,当地消费行为具有强烈的被引导性。

趋势三:连锁式经营将成为社区商业的主导方式。

在社区商业服务体系中,引进有实力的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发展方便居民日常消费的“大企小店”是一趋势,利于规范社区内的小型门店,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趋势四:单一功能的零售业态将逐渐淡出。

未来,许多社区商业综合体将成为城市新的区域商业中心,单一功能的零售业态也将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则是更贴近现代家庭消费与潮流的高度复合型社区商业。

趋势五:社区商业朝电子商务方向发展。

如今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对于社区商业而言,电商的社区自提点正在增多,全国性的大型开发商及物业管理公司已开始研发基于社区居住人群为基础的社区电商系统。

三点切入社区市场

抢占社区,有三条路径可以切入。

路径一:社区商业实体运营开发

国外社区商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开发大都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诸如英国、新加坡等国家。而在中国,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社区商业的开发还存在不足,与居民需求脱节。

俗话说,混沌之处,满地黄金。

目前,房地产开发商、专业的商业管理公司已经纷纷加入到社区商业运营的争夺战中。比如专注住宅开发的万科高调布局社区商业,用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的模式,持有部分社区商业,以多变形式增值地产;专业的商业管理公司也快马加鞭跑马圈地。

在做社区商业运营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消费习惯和心理不同,在社区商业定位上要有所考虑。比如在一线城市的新型社区商业项目适合走精品路线,在二三线城市的新型社区商业适合走规模化路线。

路径二:复合型社区服务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社会的慢慢来临,最后一公里成为商家争夺的战场,服务成为终极产品。

金融、零售、物流企业纷蜂拥而至。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打造小区金融,抢占金融管道的“毛细血管”,宣称三年内要开一万家店;海尔早在5年前就布局社区网点,目前已有5000多家;重粮集团高调放出2014年要在重庆建3000个社区店,产品免费配送到家。

所有殊途同归的路径都显示着“渠道下沉”的共同目的,都遵从一个相同的服务理念:便民、利民、惠民。旧有的便利店需要功能升级,不仅提供生活用品,它可能还需要提供收缴水电费、代寄存等服务;美发沙龙不仅给人做头发造型,可能还要提供交友服务。行行都是服务业,手握社区精准客户资源,客户需要什么就要提供什么。

路径三:用信息技术改造社区生活

工商管理就业趋势篇9

关键词:eRp;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632-02

talkingabouttheDevelopmentofeRp

HUanGJin-song,nieQing-hua,FenGJie

(JingdezhenCeramicinstitute,informationtechnology,Jingdezhen333403,China)

abstract:eRphasbecomethemainstreamoftoday'senterprisemanagementsoftware,itistherealizationofenterpriseresourcemanagementinformationtools.thispaperdescribesthedevelop-mentprocessofeRp,andtalkingaboutthedevelopmentofeRpinthedomesticandinternational.

Keywords:eRp;enterpriseresourcemanagementinformation;development

美国管理咨询公司1990年提出了eRp这个概念,eRp即企业资源规划的缩写。eRp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突破旧的管理思想,着重供应链管理,整合企业管理、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软硬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1eRp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引进eRp提供了技术支持,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互相促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要。起初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简单,仅仅是记录、查询和汇总,但是现在发展为以网络为基础的跨国家、跨企业的运行体系,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miS系统阶段: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记录原始数据、提供查询、汇总等功能。经过发展合成的决策支持系统和经理支持系统可以支持多种决策模型,得出可能的方案,还可评估方案。

2)mRp阶段:mRp通常包含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物料需求、采购订单、库存控制等模块。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构成、客户订单、在库物料进行管理,实现依据客户订单,按清单展开生产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最终实现减少、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3)mRpⅡ阶段:在mRp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系统增加对企业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达到能够动态监察到产、供、销的全部生产过程。mRpⅡ考虑了财务会计和供应链,信息共享逐步扩大,生产、采购、财务、销售、工程等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4)eRp阶段:在eRp阶段,管理系统更加的成熟,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以计算机为核心,企业实现了全面Jit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资源调度管理及辅助决策功能。

5)电子商务时代的eRp: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加强了企业同客户或者供应商沟通的能力,实现信息高度共享甚至直接数据交换。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与企业联系更加的紧密了,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

2eRp未来发展趋势

2.1eRp发展方向

eRp代表现在最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几乎能解决企业遇到的所有问题,通过eRp管理系统,企业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因此eRp系统的推广应用在国内外都很广泛。随着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eRp系统的依赖和需求的增加,这也促进了eRp技术的发展。那么eRp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哪些呢?

1)eRp同CRm(客户关系管理)的进一步整合:实现市场、销售和服务一体化,CRm与eRp处理过程集成,并更多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2)eRp同电子商务、SCm(供应链)、协同商务的进一步整合:新一代的eRp系统必须能使企业与业务伙伴、客户之间的协作实现数字化的业务交互过程。eRp供应链管理将得到加强,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企业供需协作。全球化市场环境、价值链共享、过程优化、计划准确、管理协调、协同商务等等这些词将不断的出现在企业关于eRp发展的计划中。

3)eRp同pDm(产品数据管理)的进一步整合:eRp同pDm的集成能减少数据管理和数据准备时的工作量,也加强了系统与CaD、Cam的集成,提高整个企业运作的效率。

4)eRp同meS(制造执行系统)的进一步整合:eRp/meS/SFC系统集成后能够实时的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这也是工业企业管控一体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另外加强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功能、eRp系统动态可重构性、eRp软件的实现技术和集成技术等方面都是eRp未来的发展趋势。

2.2未来eRp主要特点

1)管理思想先进性与适应性:首先好的eRp管理系统在管理思想上一定也是最为先进的,这点毋庸置疑,所以管理思想的先进与否决定了eRp管理系统的高度。其实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业之间都是有差异性的,没有一款eRp系统是通用的,所以未来eRp系统必须是适应性很强的。

2)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间协同性: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制造业的竞争逐步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企业不仅相关于所从事B2B、B2C电子商务,同时还要参与协同商务过程。未来eRp会支持这类扩展性强的企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商务经营和运作。

3)系统功能的可扩展性:除了具备传统eRp具有的功能之外,未来的eRp系统必须增加新的功能,如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办公自动化等等,构成功能强大的集成管理和决策的eRp系统。因此,未来eRp系统的功能可扩展性必须很好。

除此之外,管理工作流的过程、管理智能性、系统动态可变性、基于实施工具的系统可实施性、系统的集成性等等都是未来eRp必须具备的特性。

2.3我国eRp未来发展趋势

近20年来,eRp在国内发展经历了mRpⅡ的初步应用、eRp推广应用、eRp产业初创、eRp深入应用、eRp产业茁壮发展等几个阶段。随着国家863计划对eRp的支持,国内eRp发展逐渐的迅速起来,但与国外相比较,还是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中国国情、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国内eRp发展将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本土品牌的eRp公司的崛起。从近几年看,用友、浪潮等几家国内较大的eRp公司对国外的Sap、oracle等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凭借在设计上更适合国内企业以及在实施和服务方面的优势,用友、浪潮等大的eRp公司迅速占领国内一部市场。

2)与Soa的结合。早在两年前,用友、浪潮、金蝶等eRp公司都了基于Soa构架的eRp产品。在新的构架下,业务功能、安全性、易用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进。另外一个方面,Soa构架能让用户的eRp系统更加的灵活,实施的成本更低。

3)进军SaaS领域。SaaS(Software-as-a-service)的意思是软件即服务,SaaS的中文名称为软营或软件运营。SaaS是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作为一种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SaaS是软件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包括用友在内的国内多家公司已经悄然抢滩中国SaaS市场,相信不就的将来eRp系统的SaaS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结束语

综上所谓,eRp未来会向多元化、高可用性、高扩展性、基于Soa构架、集成SaaS理念的方向发展。不久的将来,也许国内的eRp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留下的必然是那些拥有创新能力和执行力的企业。

参考文献:

[1]theeRpmarketSizingReport,2006-2011(2007marketSizingSeries-eRp)[R],amRResearch,2006.

工商管理就业趋势篇10

   展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深入到了各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给会计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的业务活动拓展到了互联网上,而会计工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于会计工作而言,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电子商务的电子方式进行工作,利用一些虚拟的电子方式,如:电子货币、电子现金和支票、电子订单和电子结算方式等。电子商务完全改变了之前的经营方式,是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企业的核心,电子商务会计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电子商务下会计的概念和影响

   企业电子商务会计是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产生的,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网络环境中完整的网络商务经营和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为企业的电子业务提供会计决策信息。它只是进行处理一些在电子商务中的会计业务,而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还是存在的,所以说电子商务下的会计知识是传统会计的一个分支,是新形势下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应用。它与传统的会计目标一样,具体讲:

   1.电子商务节约了购销成本。由于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深入,企业可以直接在网上设置网点进行商品的推广,减少了商品的销售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相反,企业作为购买方时,根据材料的信息直接进行购买,降低了采购成本,这些材料成本影响着产品的成本,从而,加大了利润。

   2.减少错误量。在整个购销过程中,所有的商务文件都由计算机来完成,防止人为操作时出现的错误,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根据资料显示,用计算机完成商务文件的处理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减少成本。

   减少库存、额外收益

   企业通过在网上的交流,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减少了库存上的成本投入。所有的活动都减少了成本,使得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其它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加大了公司实际效益。

   二、企业电子商务会计的问题

   1.企业业务凭证数据。在手工工作中,企业的会计凭证都是有形的,处理起来直观可靠。而电子商务中的业务数据都是以数据电子化存在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把传统的业务凭证的电子形式转化成一个高效的转换流程和标准,另一方面对初具电子形态的原始凭证,用更高效率的模式进行处理,让所有的数据真正的实现无纸化、智能化、标准化。

   2.数据的安全性。对于企业来说,资料的完整性、数据的保密性、交易的安全性已经严重的影响着电子商务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原始凭证数据都演变成了磁性介质,对电子数据的改写可以没有任何的痕迹,为原件带来不可预知的隐患,在发生篡改会计数据的的情况下,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给企业经济造成损失。

   3.缺少复合型人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合作,而电子商务会计缺少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电子商务的知识和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还要掌握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而目前企业内负责电子商务的主要是学习会计电算化的人员,及缺既精通财会知识,又懂得电子商务的人,还要懂得财务软件的维护的负荷型人才,这是当前影响电子商务下会计发展的首要因素。

   4.会计监督和反映。企业的业务大多都在网上进行开展,很多情况下都是以虚拟化存在的,对于这种虚拟化存在方式,企业就需要在实务中把虚拟数据进行会计信息反映,并对数据进行及时的管理和监督,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应该对互联网上的虚拟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的研究。

   三、企业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1.会计假设

   (1)相对会计主体代替会计主体假设。提出会计主体假设主要是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以便于正确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在电子商务中,会计的主体是一个虚拟的公司,所以,它与传统的会计主体范畴不同,很难对会计主体进行确定,这就需要转换概念,把传统的会计主体转化成用相对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的临时组织,以便于该会计职能的完成。(2)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的提出是因为企业为了解决财产估计等问题而提出的。在电子商务中,可实时反映财产估价,多数进行的都是一次性交易,交易结束后就解散。所以,用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