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十篇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十篇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6:04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总结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理念,明确角色定位,大胆创新与实践,打造生动形象、和谐民主的高效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充分体验历史学科的魅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推动初中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转变理念,发挥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更加看重的是知识传授是否丰富和讲解过程是否清晰,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活跃状态等没有予以足够关注,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不利于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对此,教师要转变理念,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重点放在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养成上,紧紧围绕学生展开课堂设计。例如,在进行“大一统的汉朝”课堂教学时,笔者紧紧围绕学生活动展开教学设计,首先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汉武大帝的生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引入新内容的学习。随后,笔者通过导学案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汉武帝在位期间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背景和历史作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围绕学生展开活动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重点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例如,在进行“新航路开辟经过”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后,在地球仪上找到新航路的航线,并进行划线标记。通过手脑并用的自主探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与引导方面的作用。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将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加以还原呈现,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影像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把握和深刻认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分析过程中开放思维,打造高效创新的历史课堂。

3多种方式,打造生动课堂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创造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讲授法的支持,只是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教师课堂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在课前采取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开自主学习。如在进行“江南地区开发”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江南城市,随后引导他们思考该城市所在地区是否经过这次开发,有哪些开发痕迹?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资料的自主搜集与整理,然后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展开思考,最终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而整个过程所采用的就是自主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可将新知识细分为若干单独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如在上述课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来解读江南地区开发图,然后解答课前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就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笔者灵活运用合作探究、问题引导、互动交流等方法,有效打造了生动的历史课堂。需要指出的是,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和讲解,以确保各种教学方法的高效实施。

4巧妙总结,加强知识内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知识点加以巧妙总结,以达到加强学生历史知识内化的目的。通过巧妙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加深知识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巩固并完善历史知识系统。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要全面掌握知识重难点,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加以概括,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巧妙的课堂总结,不仅有助于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精髓,而且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进行“洋务运动”教学时,当新课讲解结束后,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回顾,然后利用多媒体进行投影总结:内忧外患两考验,统治阶级寻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不息办洋务;甲午战争惨收场,国未富来兵未强;探索中国近代化,民族复兴艰且长。巧妙的课堂总结挈领了本课重点内容,精准把握了重要知识点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统一,实现了对课堂新知最简洁、最精准的归纳总结。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深化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巩固完善了学生历史知识系统,为后续学习的高效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转变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情境引导,全面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既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积极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又要善于巧妙总结,加强历史知识内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巩永宁单位:甘肃省正宁县永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5(30).

[2]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15(11).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高效课堂

新课程的有效改革和实施,使我国的教育呈现出了一个日新月异的画面,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高效学习已成为教师的重点内容。新课程对初中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努力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一、转变教学模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中的组织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教学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决定着教学质量。以往的课堂上老师是主宰整个课堂的,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老师画出重点知识,学生课下背诵,往往学生对知识很难理解,因此在加深记忆的时候也很困难。因此,有一部分学生难以融入课堂中,逐渐地降低了对学习历史的兴趣,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学会灵活掌握知识,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分析和理解知识,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针对过去枯燥的教学,教师要建立师生之间互动的融洽关系,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知识,互相说出自己的意见,共同吸取对方的优点,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富有感染力,更加丰富化,从而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关键。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它是具有延伸性的,具有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轨迹。那么,我们更应该学好历史和了解历史。学生在学习时兴趣是首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如今,许多学生喜欢看一些历史小说、历史电影和电视剧,却很难融入老师的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并且将学生的这些兴趣发展为爱好,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电视、电影和课本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提供给学生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老师让学生观看当时开国大典的真实画面,结合实际课文中的知识点,了解中国是如何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从而能真正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引导学生热爱历史,享受学习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使学生能把学习历史当成一种爱好。又如,在学习“红军长征”中,老师让几个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根据课本中的知识来设计长征的路线,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体会和深化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每一件历史事件和每一个历史话题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三、巧妙指导,善于总结

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我们的责任是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使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抓住教学方法的指导,正确去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发展,鼓励学生善于找出问题,并且及时去解决问题,掌握正确的方法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课堂上老师扮演着“导演”的引导性角色,而学生是课堂上的中心角色,老师尽可能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完成所学的知识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教师要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不断去带动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完全融入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历史老师也要适当地给学生总结一些规律,以便于学生记忆,增加课堂上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中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对比,中国近代三次革命的不同等。把一些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件总结归纳起来,比如,1945年发生的事件有:苏、美、英雅尔塔会议、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日本无条件投降、联合国成立等。通过有趣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点加深印象。历史事件学生无法感受当时的情景,教师在备课中尽量采用情景教学,巧妙设计一些当时发生的场景,使学生能够真情地融入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逐渐地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提高了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课后总结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做一个总结,也是对教学质量的一个总结。老师可以借助最后15分钟总结一下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头脑中呈现一个清晰的思路,对于一些重要的难点有自己的意见,老师指导学生找出答案。通过课堂上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养成用自己的话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总结出来,让学生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逐渐提高历史水平。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利用教学策略,是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思想、新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究和摸索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策略,激趣增效。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氛围中,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价值

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的学习、了解以及思考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并进而对其他科目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提升显著,探究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可以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是指教学活动主体的翻转,是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为提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将教学的基本内容以课件等电子资源的形式预先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所了解,课堂上只需针对重难点向教师进行请教,并就思考所得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即可,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明显的培养和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提出、完善于美国,并很快在其他各国得到推广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我国引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的最突出优势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考虑到初中历史课对思考能力的需求,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初中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处于起步和衔接阶段,主要内容是将一些基本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和能力,由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在课堂教学前提前得知的,可以更好的进行了解,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自主思考,从而使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2.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新课标的要求是改变现有教育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由于历史知识基本是固定的,这使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改变教学主体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内容告知给学生,当进入课堂环节后,讨论、交流和针对性的请教就成为了课堂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知识讲解已经在课下完成,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转变,针对性的教育也变成了可能。

3.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得到突显、应用

读史使人明智,无论何种学习时期,历史学习都可以使学习者的思想更具深度、头脑更明智,初中生处于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使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突出和应用[1]。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接触历史相关知识的时间更长、内容更为丰富,这可以直接影响其对历史的理解,只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取的引导,保证方向的正确,学生的思想就可以更为完善,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内容不够丰富

内容丰富性是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首要问题,翻转课堂模式下同样如此,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资源的筛选更加困难,部分应用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过度重视书本内容,使翻转课堂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在部分教学资源中的明史部分,由于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够严谨的明史读物,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详实的历史内容客观的教授给学生,这不仅体现在史实方面,更体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方面,教师一味重视书本内容,忽略治学态度,这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横向纵向排布混乱

横向和纵向分开原则是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排布,即同代比较和纵向发展,由于中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横向、纵向排布上出现问题可能造成学习的混乱。以军事历史教学为例,目前应用翻转课堂的部分历史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同一地区历史内容相混合,如果学生对史实掌握较差,很可能无法充分掌握知识,引起学习的混乱,比如在唐代兵役制度中加入宋代兵役制度,又在唐代文化中加入西域文化和秦代文化,过于复杂、多样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其无法掌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观点取向不够正确

历史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丰富的知识,二是客观的态度,翻转课堂模式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明显,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时,观点的选取必须慎重。比如教师所选内容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历史,就应注意对民族关系的态度,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发生了多次激烈战争,造成了平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著名的“杀胡令”,部分翻转课堂课件中,存在过度强调汉族或者少少民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忽略另一方所受灾难的情况,由于初中生价值取向、世界观尚不完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客观的态度,这对于长期学习甚至成长均是十分不利的[2]。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分步应用

1.准备阶段的应用

准备阶段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计划和具体教学,总体计划是指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具体教学的准备阶段是课件的制作。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该项工作与翻转课堂的联系在于教学整体的衔接性、手段的固定性等,通常来看,历史教学是采取按年代进行的办法,即以人类出现为开端的社会史,总体计划的制定也可以遵循这一原则,每次进行课堂教学前,均将所选内容以课件形式发给学生,教师应养成课件制作的习惯,并对相关工作快速适应。课件制作包括内容选取、排布以及制作技术。如前文所说教学内容的选取、排布遵循知识丰富性、横向纵向分开以及观点引导三个原则,在相关原则指导下,教师进行内容选取和排布时,可以更为从容。课件的制作技术是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该工作带有一定的技术性,教师应注意学习和掌握,制作中,使音频、视频和图像高度结合,同时教师所用的语言也需简练明确,避免不必要的赘述。一般来说,课件长度以10-20分钟为宜,学生的注意力则往往在5-15分钟时最为集中,知识重点安排在8-10分钟处较为妥当。课件制作时,教师要将教学重点进行必要突出,并在课件最后将重点、习题等罗列出来,以供学生把握和思考。

2.课堂阶段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阶段的应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学生的分组讨论,二是师生的互动,三是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以师生的互动为例,假定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官渡之战,互动需要由教师引导,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前,教师先设定讨论问题“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有多大的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选择每个小组的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并对其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肯定,由于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讨论结果乏善可陈的组别,教师也不应单纯的给予否定,可以选择其中的亮点进行鼓励,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该环节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的治学态度。鉴于课堂时长有限,讨论可能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如果学生的热情不减,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内容,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3.结束阶段的应用

结束阶段的应用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二是在教学计划指导下引出下一阶段内容。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非常重要,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总结能力较弱,教师的总结是使其抓住教学重点的关键。比如文化历史教学,所选时代为商周时期,教学重点为青铜文化,教师应在结束阶段将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将其文化内涵、制作过程、价值等进行简短介绍,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更好的掌握知识[3]。下一阶段内容的引出,应遵循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同时课堂内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或者连接性,比如当前课堂重点是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的重点可以是三国军事史,在结束阶段通过基本的年代延续性使学生对下一课时内容有基本了解。连接性是指如果本课时内容为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可以选择教授汉代文化史,也即同时期不同模块知识的教学。引导方式为平行引导,比如以军服为例引起学生对于汉代织布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将课件提前做好、并在该阶段将资源发放给学生,使翻转课堂教学得以循环进行。结束阶段是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后一步,是对阶段教学的总结,也是引导下一阶段的重要方式。

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变革,该模式使教学实现了主体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效果、思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使教学效果获得提升,目前看来,注重翻转课堂模式下各个教学阶段的具体应用和总体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可以使翻转课堂得到更好的应用,在下一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龙丽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张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教与学;英语教学;和谐教育

引言

初中历史作为一个学生在正规的历史学习中的起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好的给初中的学生打下一个基础,就需要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个良好的、易于学生理解和分析的授课方式,而图示法就是其中一个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使用效果,并且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课的兴趣。

1.在历史课堂中使用图示教学法的优点

1.1激发学生自身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图示教学法的板书不仅仅改变了初中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提纲式、呆板的传统形式的板书的面貌,同时这种图示教学法不会受到环境以及条件的限制,其取材相对较为灵活,并且其形式也多种多样,让板书变得更加灵活,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喜欢课堂,在使用图示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进行强调,这样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的注意力。

1.2构建一个教学的体系图示教学法可以完整的去揭示历史教材中的内在联系,并且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一个完整的梳理,得到一个相对于较为清晰的线索,从而达到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在完成效率和完成质量上都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1.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使用图示教学法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可以列出大致的图示,其他的细节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填充,这样就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把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其变成一个成纵横交错的结构图示,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轻松的梳理所学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强化记忆的过程中进行思维和智力的训练,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1.4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在初中的历史课上使用图示教学法可以让老师把语言的讲述与图表的演示两种方式进行相结合,以此达到一个“图”“文”并茂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充分的去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的去接受并且传递信息,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大脑让其进行一个积极地思维,从而来达到强化学生的记忆的目的。

2.如何有效的将图示教学法应用在历史课堂中

2.1由教师去编写历史图示,以此来展示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在历史课堂中让老师使用图示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最多的知识,并且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历史知识的体系和重点,如在讲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由于这一内容的知识点相对较多并且较杂,学生很容易记得这个就忘记那个,而使用图示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不仅仅对三次工业革命讲解可以这样,另外老师在讲授三国时期的历史的时候也可以这样,由于其国家和战役较多,并且这一时期的形式相对于复杂,很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所有的线索,而图示教学法则可以很快速的将这些知识点显露出来,其中主要包括了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刘备先后崛起,在经过了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打败了袁绍,并且在不久之后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中孙、刘两方合作击退曹操,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步的形成。

曹操官渡之战(200年)统一北方

东汉末年

刘备?坨?坭魏

军阀混战联合抗曹赤壁之战(208年)蜀

?坭?坨

孙权JK吴

三国时期的图示

2.2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编写历史图示,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

在老师进行几次图示法的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动手来进行学习和使用图示法。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来进行总结,例如:针对我国的抗日战争来进行图示法的总结。老师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去掌握好基本的编写方式,然后让学生自行选择树状图或者是概念图来进行编写历史图示,其中树状图的优势是可以将历史知识的层次性以及结构性有效的展现出来,而概念图则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如在老师讲解完五代十国的内容之后,就可以让学生仿照之前所讲述的三国时期的图示方法来进行图示的总结,以此来帮助学生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历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讨论可以知道,图示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相对于轻松的记忆方法,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式也有效的改变了我国在进行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的去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去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记忆和学习。

【参考文献】

[1]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苗登.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3]蔡晓玲.浅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几种方法[J].才智,2009年09期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5

《中国教师》:与实验版的初中历史课标相比,2011年版课标在诸多方面作了新的厘定,对于课标的变化,广大教师们有什么样的反应?

张汉林:历,过也。过,经过,超过。作为历史教师,最不拒绝变化的发生,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但我们也不盲目欢呼变化的到来,因为我们懂得变化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按照国际惯例,每隔一定的年限,学科课程标准都要根据学术发展和教育实践进行修订。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比如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每十年修订一次。实验版课标颁布于2001年,距2011年版课标的出版,恰好十年。

十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在阅读课标、使用课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实验版课标的理解,同时也发现了实验版课标存在种种不足。在这期间,教育部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向广大教师征求对于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对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变化,广大教师是有心理预期的。

对于课程目标的变化,广大教师是基本认可的。2011年版课标不仅在横向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板块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课程目标的叙述更加明确、具体,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可操作性强。课程目标明确、具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的功能。而且,课程目标具有层次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侧重于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初步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初步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调查研究的能力;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些变化,显然是在十年来广大教师辛勤摸索的基础上,听取了历史教育专家的意见而修正的。这体现了2011年版课标是在总结和巩固十年课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基本思路。

2011年版课标以加强时序性为由,取消学习主题,则引起很大的争议。学习主题与时序性并不矛盾。学习主题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的学习内容的概括,学习主题之间、学习主题内部的史实基本上是按照时序先后进行排列的。在实验版课标中,时序性不够强的,似乎只有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学习主题(一)与学习主题(二)。对于这点不足,可以完善,而不必因噎废食,取消学习主题。在历史课程中,学习主题体现的是历史学习的价值,是后人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对于史实的选择与史识的概括。历史课程不同于历史学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更为强调的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而历史课程则是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遴选出具有现代性、价值性的史实和史识,为学生完善人格提供素材。而学习主题的构建,显然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不必掌握全部的历史,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历史。在实验版课标使用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通过学习主题构建课程内容的方式表示认可,而学习主题也在事实上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2011年版课标取消学习主题,许多教师表示不解,殊为遗憾。

《中国教师》:为保证2011年版课标课程理念的顺利实施,您所在地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效果如何?

张汉林:北京市相关教育部门对于2011年版课标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2012年6月15日,北京市初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正式启动,课标解读作为教师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列入其中。2012年6月22日,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面向全市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做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专题报告,使大家明确了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和课标的主要变化。

各区县教育部门随之展开行动,纷纷制订培训计划,为广大教师配备新课标,在2012年暑期或开学以后,即将对2011年版课标进行细化培训。由于培训还没有开始,效果如何无从谈起。作为一个培训者,我想简单谈谈我们开展课标培训的基本思路。本次课标修订是对十年课改的总结和反思,它不仅关涉初中历史教育,还关涉高中历史教育,体现了国家对于历史教育的整体考量。因此,我们所从事的区域培训要在总结十年课改的基础上,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面向北京市西城区的全体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从培训的内容来看,要忠实于2011年版课标的原始文本,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教育的实践中去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完成自我解读,提升教师历史教育的素养。

《中国教师》:您认为2011年版课标修订内容中有哪些内容需要广大初中教师重点学习和关注?

张汉林:2011年版课标颁布后,许多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点的增删。历史知识点多一点还是少一点,选择这个知识点还是那个知识点,诚然有讨论的价值,但这显然并非问题的关键。如果不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有着整体性理解,那么具体到某个知识点,其地位与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仅从史学的角度去判断某个知识点的价值,将会囿于史学的囚笼,而丧失历史教育的蓝天。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电子白板;初中历史课堂;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51-02

1前言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正在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辅助手段。历史课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乏味,加之其很多知识点的时空跨度又是较大的,涉及的知识面也是较为复杂且广泛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传统的教学技术手段很难满足这样的教学需要,而电子白板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把初中历史知识更为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他们发现历史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把历史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电子白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本身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如果还停留在那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手段之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将变得更为了无生机。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实施了历史新课程之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应该采用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即电子白板来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活泼、有趣、高效,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出学生的自主积极学习意识与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真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那么,到底该如何来具体运用电子白板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呢?

可以运用电子白板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很多学生都对初中历史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为了真正增强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好电子白板,尤其是发挥出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不仅让初中历史教师成为课堂的教学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辅助者与引导者,真正让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实现有效的互动教学或学习。

初中历史教师完全可以从过去那种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通过电子白板进行实时教学,灵活变化教学内容,根据所需的教学要求来调整历史教学资源;还可以鼓励学生到课堂教学平台上来进行主动式的学习,把自己的思想与观点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给老师与同学看。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就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以及情感交流,从而切实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可以运用电子白板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电子白板有着较多的教学优势,尤其是其电子资源的丰富性更是其独特的优势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点与难点通过电子白板的资源优势更好地破解开来。这是因为电子白板中附带有大量软件资源库以及本地网络资源,这就让电子白板的资源利用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因此,电子白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说,已经实现质的飞跃,它可以让初中历史教师从电子白板附带的电子资源中获取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等相关的历史学科资源,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来上传自己满意的教学资源等,并可以实现不同班级之间的教学互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宽他们的历史知识面。因此,电子白板的确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历史教师更好地讲解历史课程中的知识重点与难点,还可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主动表达能力,引起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可以运用电子白板来增强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由于电子白板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它的功能是丰富多样的,其中有很多实用的教学功能。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就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教学功能,让学生本来认为的历史课程较为枯燥乏味的观念开始尝试进行改变,从而让学生重新审视初中历史课程。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出学生最大化的学习兴趣以及注意力来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具体来说,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好电子白板来为学生布置一些历史练习题等,并通过电子白板中的缩放工具来让试题的字体变大,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练习题内容。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探照灯或拉幕工具等来把练习题的内容进行逐层展示,让每一个学生按照一定的次序问题回答。此后,教师还应该利用电子白板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与批注,尤其是要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标记性的强调,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与认识;还可以通过这样的主动练习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当然,电子白板还具有库存功能,教师可以把一些预备的教学资源导入到历史课堂中来,从而让初中历史课堂教与学的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

可以运用电子白板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很多学生反映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较难的一个原因就是记忆起来较为困难,很多情况下虽记忆了一些历史知识,但时间稍长就会淡忘。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采用死记硬背的零散记忆方式。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充分利用好电子白板来为学生积极构建一个有关联的知识结构图,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并不能死记硬背式学习和记忆,而是要构建一个整体的历史观,对历史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比如,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来展示一些历史知识课件或表格,从而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张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记忆,更为清晰地梳理历史线索。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该充分注意做到:首先,历史教师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应注意其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要精选材料提高资料的针对性和利用率,整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效性。

3结束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电子白板,让历史课堂教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有机融合。尤其是要让电子白板发挥出应有的功能,真正通过对比式教学来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力。当然,还应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电子白板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发散性思维,构建适合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图,并能够对历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揭示出历史本质的同时,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而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历史课堂氛围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雷利军,丁兴富,李敬东.交互白板的教学功能分析及建议:交互白板及教学应用实验研究项目总结报告(概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5).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7

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本人就新形势下做好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谈几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复习策略;基础;强化训练;关注热点;政史结合

一: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

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

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线索。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和重要历史概念.

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理”是复习的开端和前提,“背”是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

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练:就是紧跟做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背”“思”“讲”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难易适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第二轮的复习

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九年级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根据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每次训练下来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课堂上要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答案,更重要地是交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

三:关注热点,政史结合――第三轮复习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命题方向。因此在复习时,学生要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平时多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信息探索的能力,开拓思维,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如聚焦,反对行径、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靖国神社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涉及周年的知识点,如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四: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第四轮复习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

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从第三轮复习中一开始就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

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总复习要求相一致,在初三历史总复习中大量采用图示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课程历史中考,赢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思维导图思维可视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90085

思维导图是世界记忆大师托尼・巴赞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树状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1]现在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因为它能充分调动左右脑的参与,把枯燥的信息变成高度组织的、容易记忆的图表,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创造力和学习转化力。

一、思维导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素来重视“通古今之变”,即按照时间顺序把历史分为若干阶段,在每一阶段中按照“以事系人”或“以人系事”的方式讲述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联系性、综合性和史论统一性等特点[2]。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使历史线索更加清晰,史实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更加明确,在师生共同参与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使用思维导图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新授课中,就单个历史事件而言,我们大都从事件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分为导火线、开始、高潮、转折、结局等要素,最后通过对此事件的性质的分析总结出其历史影响,包括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从而对整个事件有较为完整的认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洋务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也大都如此。运用思维导图的可以有效地将以上因素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史实有较为全面的认知。

二、将“五四爱国运动”事件制作成思维导图的步骤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五四爱国运动”,我们尝试运用思维导图一开始即导入运动的四大板块,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背景、补充经过、阐述影响以及升华五四精神,最后通过全景呈现整张思维导图,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本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是研读教材,寻找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找出主体框架。在表述要点的时候,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构建出一个个可用的知识结构图。[3]教师在向学生解释如何掌握一个历史事件后,引导学生将板块分为背景、运动过程、性质意义、传承五四精神四个方面。

二是对课时主题进行知识点填充,理清每个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应该处于的具体层级、具体分支点的地位,将每个知识点落实到思维导图中。[4]在阐释背景时,鼓励学生寻找历史图片,如“二十一条”签订场景等。图文结合的方式替代了传统教学中的线性罗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所处时代的现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是历史中考考查学生能力的方式之一。的过程可以细化为四个方面:导火线、经过、目标、结果。这四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为了增加趣味性和引导学生有效记忆,建议学生用不同形式阐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在绘图过程中关注各个分支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关联。将目标与结果放在一个模块,除了可以更好地分析的性质外,运用曲线连接还可以使学生对提出的目标和达成的结果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这样既使学生明确了的成果,也使学生理解了初步胜利的含义。

三是注重小组合作探究,突破课程学习重难点。思维导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思维逐渐体系化,但是初中生对一些事件的性质一般难以把握,因此运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小组通过探讨“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可以得出属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势力性质的结论。最重要的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特点。在思维导图中要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注重运用推导得出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标注关键字词,也可以添加一些备注对知识点加以解释。

四是总览全图,查漏补缺,前后联系,升华思想。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横向纵向联系较多,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加以巩固。五四精神体现出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也是上节课新文化运动所提思想解放的结果。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这也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区别,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也应运而生,为下节课内容做了铺垫,这些都可以补充到思维导图中。汇总后的思维导图请见下图:

三、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及其对师生的要求

历史学科需要的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加以记忆,并懂得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思维的发散。初中学生往往新旧知识联系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欠缺。在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五四爱国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同时也为课后复习以及预习中国国产党的成立的内容提供思路。

当然做好一张思维导图并非易事,对学生而言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所准备。学生课前要在预习中根据自己的思路做一张思维导图,概括本课的关键词,添加标注。课中要认真听取教师对课堂内容分层次的讲解,逐渐将零散的知识点体系化。课后要认真修改思维导图,反思最初预习时的疏漏,看出自己认知上的改变,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同时发现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学习目的[5]。教师在准备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同样要抓住课标,整合课本资源,注重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成长也大有帮助。思维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在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每课的思维导图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不断地提升,我们的课堂会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

[注释]

[1][英]东尼・博赞著.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兰子武.历史知识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的辨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1).

[3]王小梅.mindmanager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中小学电教,2008(11).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历史学科;个性高效;课堂教学

历史是对人类曾经发生的事件的客观记录,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初中历史教学是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初步解读。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1存在问题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是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现代的中学生思想新潮,个性鲜明,对于新事物和新观念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历史教学比较枯燥,记忆性的内容比较多,比如,不同朝代的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是需要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够投机取巧。这对于生理和心理都不是十分成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的中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初中学生对历史教学普遍兴趣不高,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改善。

1.2存在问题的原因

初中学生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2.1教育改革的结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结构中的地位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已经列入到结业课程范围以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也是以能够取得结业考试优良成绩为主,对于历史教学中深刻内涵不在予以展开。这在历史教学质量难以有根本性的提高的重要原因。

1.2.2传统教学发生的影响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黑板上讲解知识点,学生被动的听讲,记忆,最后通过考试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人为的压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动力,这是历史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观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课堂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

2.采取措施

历史教学枯燥乏味,记忆性的内容比较多,同时也需要对相关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是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综合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予以充分的注意。

2.1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引进个性、高效的教学观念,对于历史教学质量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个性教学是手段,高效教学是目标,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为此,改进历史学习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元认知的思维理念。

学习的方式决定学习的结果。元认知是对学习方法进行调整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三个方面。具体在历史教学中表现为课前的复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方法的改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坚持不求甚解的原则,对相关的知识点有初步认知就可以了,不能够追求弄透弄懂。如果在预习过程中投入过多的精力,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失去新鲜感,出现认知疲劳的现象,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当然,在预习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那么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以便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了解。比如,学生在学习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查阅有关宋瓷的知识,宋瓷是陶瓷史上的分水岭,在宋朝之后,陶瓷才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网络和社会生活中,这方面的知识是比较丰富的,学生可以进行查阅,以便加深对宋朝的陶瓷文化发展的理解。在充分了解宋朝陶瓷文化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对宋瓷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政治方面,宋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社会环境出现了难得稳定,这为宋瓷的出现创造了环境基础。陶瓷的工匠不再为逃避战火的而奔波,可以安心的进行陶瓷的生产。宋代经济由此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陶瓷的巨大市场需求,为陶瓷的生产提供了动力。同时,宋代文学的兴盛,尤其是宋词的出现,为宋瓷的制造平添了文化的色彩,陶瓷的制造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通过对宋瓷的相关知识的预习,举一反三,可以对宋朝的整体情况有初步的认知,为下一步学习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集中精力,对重点的知识熟练的掌握。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精力旺盛,所以在听课过程中分清主次,掌握教学重点知识点,对于解释性的内容,可以粗略的了解就可以了。

课后的总结也是十分重要的。借助元认知的方式,对自己使用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加以改进,以便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上一层楼。

2.2开展合作学习是高效教学的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是比较单调的。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讨论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彼此间的讨论加深对相关教学内容的了解。比如,在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历来存在着很多的争议,不能够仅仅简单的归结为陈胜、吴广起义的造成的后果。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完善了法律,对以后的封建王朝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此伟大的朝代怎么可能因为一次起义就灭亡了呢。有历史学家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秦朝的暴政,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也不完成,秦朝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推行依法治国,这是对现代社会都有深远意义的创举,不能够就此断定秦朝一定是暴政,秦朝的历史比较短暂,其存在期间的细节是由秦朝的朝代记录下来的,由于立场的原因,难以会出现偏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以便建立科学的历史观,促使初中历史教学的不断进步。

3.总结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由于课程记忆性的内容比较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都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有鉴于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个性高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学生可以借此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宁夏大学.2013(3)

[2]蒋元年.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2(10)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活动课作为教学内容出现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其活动课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操作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活动课在历史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等技能,创新化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活动课的内容结构最主要的功能是向师生提供活动课程序的指导,给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供帮助,让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也能形成自己严谨的研究结构,既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又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即使历史活动课有很强的自主性,内容结构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环。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借以来丰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一、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初中历史作为文科教学科目,其内容形式决定了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形式为交流或者研讨。而所谓的交流研讨指的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间接等,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主动认知、掌握的活动教学形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需要教师注意的是:第一,活动主题的设置要有价值意义;第二,给予学生自,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示自我,倡导他们的求异思维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历史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形式多样,教师可以变着花样来开展活动课,以新鲜的事物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以座谈会的形式来谈论“秦始皇的功过”、“洋务运动的成败”等历史内容,让学生敞开的谈自己的独特见解;以研讨会的形式来对“商鞅变法措施”进行讨论、总结,同时延伸范畴,让学生以多元化的角度来分析,借以来使得学生的研讨呈现出自然状态;以辩论会的形式来辩证“开元盛世”教学内容中唐玄宗的功过等等。以交流、探讨的形式开展活动课,借以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寻找知识等等,帮助学生形成关注问题、分析问题的主动行为习惯。

二、开展动手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手实践能力是新课改较为重视的技能之一。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离学生现在的生活很远,在活动课上学生很难打起学生历史知识的精神,觉得枯燥无味,鉴于此,笔者则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课上来,亲自体验历史情境、内容等等,如: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一些历史手工制作,诸如:古代劳动工具、古代货币、古代青铜器、古代人物画像等等,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开展动手实践的同时,延伸教学范畴,灵活把握机会,让学生运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小制作或者小发明,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如:在学习“宋元——古代科技高度发展”教学内容时,笔者开展制作陶活字的实践活动,学生则通过网络、书籍、字帖等多个途径收集相关的信息,主动的深入挖掘历史知识,增强了自身学习的动力,推动了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持续发展。

三、开展表演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过渡期,还存在着好奇、表现欲望强等特点,而理性思维处于发展的萌芽期。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开展一些肢体动作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将初中历史活动课内容转化一个形式,以表演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即:首先,出示编排的教学内容主题;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收集资料;再次,小组进行表演;最后,师生共同评价、总结。这样,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开展活动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收集、学习历史知识,也有助于学生自我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对于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都有着一定的提升功能。如:在学习“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将教学内容改变成为历史剧进行表演,学生则通过收集信息,开始分配角色,有:时间老人、单于、匈奴大臣、匈奴士兵、汉皇帝刘邦、汉朝将相、汉朝的传令兵等,以话剧的形式将两汉与匈奴400多年的和与战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表演结束后,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总结两汉与匈奴和与战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最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即:你是如何看待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的?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生成理性知识。

初中历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性内容,他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思维等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来开阔自我知识的视野、拓展知识面,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升华其全面素养。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不断探究活动课开展的新方式、新途径,进而以多元化的教学形态来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活动课中所提示的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多彩,密切联系时代的热点问题,并注意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侧重内容的拓展更趋于理性,更注重内容本身,与初中的活动课有所区别。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课时的增加和活动内容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合作交往的意识和精神,并获得探究历史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