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十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十篇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0:32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篇1

从2011年高考试卷来看,考生在答题中失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掌握不牢;对基本的历史概念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不能科学概括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过分依赖书本,思维僵化;缺乏答题技巧的训练和提升;行文答卷仍缺乏表述技巧,卷面书写不规范。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提出几点解题技巧。

选择题基本上为清一色的材料选择题,难度与能力加大。所以,选择题的解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确定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且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明察秋毫。②确定空间因素。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③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主观题原为一道37分的大题,自2011年起调整为2道,分别是25分和12分,其中12分题为开放性题目,没有参考答案,只有评分标准。通常情况下,这种趋势会延续下去,需引起注意。

一般材料题:①快找中心,明确意图。命题人在选取和组织材料时必定有一个主题,所有问题的设置和要求的答案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所以找到主题并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是成功作答的关键。对于有题头的主观题,通常在题头就会交代主题,算是捷径。而没有题头的则需要快速浏览材料及其设问,确定中心。②审读设问,挂靠教材。明确设问要求,围绕出题人的命题意图抓取有效信息,如设问的中心词、时空限制词、题型提示语和答题项,然后按照设问考查的方向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规范答案的捷径。通常情况下设问的依据来自材料,但切记: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挂靠,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③精读材料,理性分析。借助标点符号来把握材料的阶层和逻辑关系,如句号、分号、省略号、问号等等。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

史论结合发散思维材料题,对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语言能力、历史基础掌握能力要求很高。去年高考出现之后,平常练习经常出现。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对老师的审题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这种题型,我认为,首先要归纳概括材料中的观点,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将观点列举出来。其次,就一个或两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新的观点,最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语言逻辑性一定要强,思维严谨。第二,要符合史学常识,符合史实。第三,一定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以上是针对选择题与主观题的一些解题技巧。在平时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行文答卷缺乏表述技巧,卷面书写不规范。针对这一现象,也可以用比较好的解题技巧进行解答。①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的多少。②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考生备考阶段做了大量的练习题,千万不要凭借主观印象背这些题的答案,更不要轻易相信万能答案。③运用正确的史学分析法。如史论一致、孤证不立、原始史料、直接推理等。学会历史地看问题,把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考察。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篇2

【关键词】农村中学 科学高效 复习策略 态度 基础 巧法

初中历史学科首次作为独立的一门考试学科被列入我市中考必考科目是始于2005年。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市对中考的改革越来越深入,体现在历史学科上的改革更是推陈出新。中考历史试题设计日益新颖,紧跟时代气息,考查方式日益多样,紧扣课改精神。在众多中考科目中,历史是一门知识量多,记忆量大的学科,考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地域广,而复习时间又有限,单说九年级一学年,不仅要新授2本教材,而且还要复习4本教材,时间实为紧迫。加上,对于广大的农村中学还存在着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历史学科不被重视等诸多不利因素。在此些情况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初中毕业班的历史教师,如何科学高效地备战中考,便是重中之重。商场如战场,考场也如战场,要讲究战略战术。要想科学高效地完成中考复习任务,一定要讲究复习策略。

1.扭转错误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历史自2005年被首次列入中考科目以来,历来都采用开卷方式,开卷考已经被深深地烙印在学生脑海中了。原本在农村中学历史学科就存在被学生、家长、领导重视不够的不利因素,再加上这一信息的错误引导下,广大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历史复习缺乏积极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者。作为教师首要任务便是--扭转错误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力转乾坤。教师可晓之以理,用史实说话:其一,历史虽名为开卷,但试题容量大,涉及知识点多且范围广,考试时间仅为60分钟,开卷作答时间远远不够用。就说去年我市中考历史试题,化成单个小题,大大小小有44小题,每小题大约只允许有1分钟时间作答,试问同学们对"用1分钟时间从7本书里准确地找出答案"有多大把握呢?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由此可见,要想有好成绩,历史只能是半开卷而已。其二,如今高中教育得以大力发展,不管是高中历史会考,还是高考历史,均采用闭卷形式,作为学生,目光应长远,初中多掌握历史知识,为高中打好基础。其三,学史使人明智。学好历史可以提升个人素养。既然学好历史,可以"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用如此有力的史实,向学生们敲敲警钟,必能使学生们及时扭转错误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中考历史复习教学做好铺垫。

2.狠抓基础,狠抓课堂实效

新课改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和培养,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只会是空中楼阁。纵观历年历史中考试题,均源于教材,均没有超出《课标》和《考试说明》之外。一般说来,试题多数都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因此中考复习教学应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不变应试卷之万变。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一个“考试内容”包括哪些知识要点,分别要达到哪一层次的“目标要求”,有几种考查角度,有哪些相关联知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识记”“理解”“运用”这些不同“目标要求”的内容,复习时要有重有轻,有详有略。狠抓基础,确保基本分的拿足。

此外,教师要狠抓课堂实效,督促学生多读多记多写,形成语感和手感,考试时自然而然便会写对。对于课堂上可以掌握的知识要督促学生当场掌握。高效率的课堂学习才会有高水平的成绩。

3.勤作比较,提高学习实效

在中考试卷中,几乎每一种题型都涉及到比较能力。选择题侧重于不同选项的比较,改错题侧重于相似知识的比较,材料解析题侧重于相近史实材料的比较,综合题则侧重于相关联历史知识的比较。历史学科本来就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如果再不勤作比较,许多知识极易混淆,出现低效学习。比如:对于“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便应该用表格法加以比较,对于“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同样应该用表格法加以比较。再如:在2009年的中考试题中就涉及到的“三次科技革命”的众多知识点,用表格法加以比较,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还有,对于一些小知识点也应勤作比较,如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极易被学生混淆,若加以比较及区别,将极有利于学生识记,提高学习实效。总之,比较的好处多多,应勤作比较。

4.善梳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如果只是单纯地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孤立地记忆,是适应不了中考的要求。近几年来,中考主观题就有许多专题化的考查。如2007年的中考试题第32题的主题便是“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战争史”和“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的抗争及探索史”;又如2008年的中考试题第32题的主题是“伟人”;再如2010年的中考试题第32题的主题是“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专题化考题的出现,要求教师在狠抓基础之时,善梳脉络,既要构建纵向知识体系,也要构建横向知识体系,还要最终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利用专题形式或目录形式或纲要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只有“凌绝顶”,才可“一览众山小”。

5.巧法学习,事半功倍

巧法学习首先是巧记。许多教师普遍认为,教师职责就在“教”,而“学”是学生们的事情。因此,学法指导往往是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教师教得再好,学生没能准确记住,考试没有得分,也是徒劳无功。因此,在复习教学时,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巧记巧学,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示范。比如:学生经常记不牢“”的时间,我就教他们一个巧记:,发生在5月4日,那5+4=9,因此发生在1919年。再如:国王属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哪一种姓?刹帝利,中间有个“帝”字,就代表国王。如此巧记,只要教师善于“抛砖引玉”,学生勤于“触类旁通”,我想,学习历史将趣味无穷。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篇3

关键词:存在问题做题技巧针对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01

近年来,在高考备考中,历史学科的难度不断提升,这种难度不仅体现在高考试题考查的广泛性、灵活性上,也体现在对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的考查上。在这些方面,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较为严重,提升学生材料题的解答能力已经成为提升历史成绩的关键。

1学生在作材料题中暴露出的问题

1.1审题不清

很多学生在考试中操之过急,常常会因为审题不清而失分,这种错误看似简单但又频频发生。涉及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审问题。审题中,对于一道题目有多个问题的组合型试题,学生时常因审漏问题少答题而失分,这在分分必争、失一分差千里的高考中显得尤为可惜;另一种失误则主要是对所问内容的把握。例如“不正确的”、“不符合的是”、“总体是”、“从某某方面来说”这些很容易忽略的限定词,常常使学生所答内容与正确答案大相径庭。

第二,审材料。对于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是学生感觉难度最大的部分。图标型、文字型(分为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和译文材料)……不断变化的各种材料使学生焦头烂额,许多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完全错误,更有学生不明材料所云,自然无从答起。作答选择题时不能理解可以“蒙”,而遇到材料题便无可逃避,答题时要么不得已放弃,要么是满纸荒唐言。这其中,基础稍差的学生时常会抱怨:“材料看懂了,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作答时又时常“良莠参半,对错混杂”,因为对材料似乎理解又不能准确拿捏,为保险尽量多写,抱着“老师你挑挑吧”的心态,而在争分夺秒的考试时间里,大量的书写费时而低效。

1.2缺乏必要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即依据历史事实分析历史逻辑,包括概括、归纳、分析、比较、评价、论证等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历史的眼光。而很多学生既不具有分析概括的能力,更谈不上历史的眼光、观念与方法。于是,题审清了意思看懂了,但是答题却不尽人意。出现这种类型错误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过关,但成绩却很不稳定,起伏波动大,难以真正提高。

2提升学生材料题解答能力的建议

教师面对高考备考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应该在注重抓基础知识和感知历史的同时,关注学生存在的不足,将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教学任务。这不仅是使学生成绩提高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认真实践。

2.1扫除心理障碍,勤于动手

材料题一般都会有大量的文字内容,并注重创设新的情境,阅读量大,书写量大,这样一来学生大多不愿费力完成。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勤于练习。题海战术并不可取,但通过实践练习可大大提升解题能力,是领悟解题技巧的必经之路。

2.2制定长期目的,强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材料题解答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高三阶段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应从长远着手,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这一任务下放到高一高二阶段。

2.3强化做题技巧的训练

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层次问题,强调以下几点技巧:

第一,认真审题,审清题。考试时先看问题后读材料无疑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认真审题是做好材料题的第一步。审题时要做到:审清楚每一道题目中有几个小问题,以免漏答题;注意问题中所要求的答案来源,一般分为三种:材料;材料+所学知识;综合上述材料。

第二,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材料题中,时常创设新的情境,提供大量数据和事例,去“无用”留“精华”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分析材料结构,找出概括性语句。大多数现代文的历史材料通常呈现出总分总或总分结构,把握材料结构寻找中心句。②忠于材料。材料中提供的历史现象和情境有时与所学知识完全相反,做到相信所见,忠于材料。③关注材料的出处和作者有助于联系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并把握有助于理解材料的“蛛丝马迹”。④关注材料题目中的引语。材料题通常会在题号之后有一段简短的叙述语,通常反映了出题人的意图。关注于此,有利于准确把握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多个材料间关系。⑤注意特殊的标点符号。在材料中分号、省略号、句号通常有划分层次和递进的作用,尤其是省略号前后的材料信息时常是做答的关键。⑥关注关联词。了解关联词有利于理解材料、把握材料中不同观点之间的关系和作者的侧重点。

第三,根据题型和材料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材料题通常分为文字型、图表型、图文结合型。文字型又分为现代文、文言文、译文;图表型则根据图表类型不同有一定差异。题型不同,方法上也有一定差异。要根据题型,做好针对训练。以古文和译文材料为例:文言文材料需要借助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掌握重要虚词、称谓、官职、人名,但不苛求对字词的完全掌握,而是侧重于对整体含义的感知。必要时对疑难字词要敢于跳跃,常用字词要能够灵活替换,要与历史知识生活常识相联系,要在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学习中加强知识积累;翻译文类的材料,时常晦涩难懂,修饰和限定词较多,在理解材料时要大胆去除限定词,寻找中心语句。

第四,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线教师时常感到苦恼的是,平时讲练中一再强调做题技巧和要规范答题,学生却屡屡出错。面对这种情况,不妨调动学生发挥主动能动性。第一步,在所教授班级中选拔材料题完成较好的学生组成评阅组参与作业评阅,由评阅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第二步,给每个学生评改作业指正错误的机会,针对疑难问题进行全班讨论。由学生评阅,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对做题技巧和方法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惠静.浅谈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做题技能与方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2).

[2]王礼宝.对一道材料分析题的多角度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9,(11).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篇4

【关键词】历史;中考;复习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历年中考历史试题要求学生答出新意,表述自己的观点,无不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紧跟新课改步伐,更好地做好复习工作呢?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夯实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最基础的能力是记忆力,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学好历史的首要条件。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识记能力对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必要。并不是因为开卷考试就可以什么都不用记,大家应该把基础知识点牢固掌握。应该紧扣课标,抓住主干知识,从教材入手,夯实基础,因为“对史事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所以,开始进入复习阶段,我们一定要认真制订复习计划,科学安排复习时间,不能把时间全花在所谓“主科”上面。事实上,每天只要保持5-1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复习历史就够了。中考试题着重关注的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点(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影响等)要记熟。平时重理解,考前重记忆,只有烂熟于心,答题时才能信手拈来。近几年的中考命题较贴近现实生活,导读框中的小故事、课文中的地图、图表、文物、人物名言、艺术品、邮票等都可以用来设置试题情境,我们在复习时要多留心。

二、复习时应该从课本入手,强调学生跟着教师复习思路“走”

我们在复习中要根据考试大纲及教材要求,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对知识线索进行梳理后,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哪些地方该注意,哪些知识点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老师都会进行分析讲解。因此,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是很重要的。在第二轮复习时,我们可以根据《考试纲要》将课本知识综合为诸多专题,有利于历史知识古今联系和中外联系,有利于学生总揽全局,又能以小主题为中心进行重点突破。如我们在复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从50年代的外交、七十年代外交、九十年代外交及二十一世纪的外交等几个小主题入手,这里面又可联系到与美国、日本的外交关系,纵横联系,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当然,在专题复习时也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三、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本里的关键词

如“最早”、“最重要”、“第一”“转折”、“标志”等词语的出现,都是常考到的,注意“抓”出来复习。而且试卷中的读图题涉及的图片基本上全是来自课本。因此要加强读图能力,学会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四、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和技巧的训练

答题要“史论结合;大家在做历史主观题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有了史料,还必须学会正确解读,学会正确审题,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目前中考试题中不仅材料解析题的要求是这样,问答题、选择题的要求也很注意这方面的考查。因此,学会阅读理解材料,提高史料处理能力在复习中是很关键的。

1.平时做到审清题目的限制成分(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中心语、答题方法(说明、论述、简答、列举等)、分数等重要内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2.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有的放矢;根据分数答题,有序答题;格式规范化,要点序号化,内容重点化。

3.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建立错题档案库。在与同学、老师探讨解题思路时,做到举一反三。

五、掌握板块线索

比如中国近代历史学习板快的主要内容: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在这里反帝反封建与中国近代化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如果把反帝反封建当作前提的话,近代化就应该是反帝反封建的结果。

六、掌握学习主题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可分为七个主题。

1.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2.近代化的探索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4.抗日战争

5.解放战争

6.经济和社会生活

7.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七、正确认识开卷考试,走出开卷考试的误区

开卷考试的试题并不是翻书就能找到所有答案,有很大部分题目仅仅靠翻书是找不到答案的.我们的部分同学甚至个别“主科”老师都认为平时不用花时间学,到时翻书可以考好,这是错误的认识.一些题目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归纳或创新能力。此类题目你就无法翻了。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篇5

一、分析开卷考试的利与弊,使学生对开卷考试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在七年级、八年级时参加的历史考试一般都是闭卷的,一想到中招考试中历史实行开卷考试,都莫名兴奋:不用再死记硬背了,终于解放了。于是本就不受学生重视的历史课更没几个学生愿意认真学习了,大多数同学认为“反正是开卷,到时翻书就可以了”。

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中招考试的特点:开卷考试作为一种全新的考试形式,相对于闭卷考试而言,其特点是减少了死记硬背的成分,加大了对能力的考查,并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它关注的不是对某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孤立记忆,而是把历史知识放在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或阶段性特征的背景中考查,书本上往往没有一目了然的答案,学生必须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迁移重组,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开卷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分析归纳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卷考试有时间限制,50分钟时间解答完一份涵盖六本书知识的试卷,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光靠在考场上翻书时间根本不够。因此,绝不能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查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同学们必须清晰记忆基础知识。另外,教师可找出近年的中招试题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开卷考试的正确认识。

二、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招考点,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作为毕业班历史教师,要清楚掌握每一课的知识点、考点,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经常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这样讲课才能有的放矢,最终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历史教师还要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每一课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讲课时老师要及时联系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清晰把握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联系。老师的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应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应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1.将知识要点题型化。以典型习题及时强化知识要点,以练带讲,以练为主。习题训练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提高掌握知识准确性的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例如在讲到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个知识要点时,笔者引入这样一道题: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随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这形象地反映了什么现象?2.错题及时讲评。每一次作业、单元测试过后,教师都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盲点进行重点讲评。讲评时要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理解。通过反复练习、测验、讲评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时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篇6

关键词:历史高考选择题试题特点解题技巧

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纵观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目,笔者觉得题目非常新颖,考查得非常全面,题型有单项选择题、解答题、材料题等。题目类型多样,考查内容十分全面,难度有坡度感,是非常考验人的题目。笔者对其中的选择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其试题特点和解题技巧,并谈谈看法。

选择题这类题型一直都是历史高考的重点内容,它着重考查了考试者阅读信息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题也是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

一、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特点

(一)考查的内容非常全面。

纵观这近几年的高考题目,笔者发现历史高考题目考查得非常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不再局限于其中一点。历史本来就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不仅仅只能讲述政治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历史学科区分于政治学科的一方面,历史学科包含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高考题目很好地考查了这一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政治史的内容,而且对于经济、文化都要有所了解。下面具体罗列一些高考题目。

第一,涉及政治的:

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摇?摇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摇?摇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第二,涉及经济史的:

1.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摇?摇

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

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摇?摇

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

第三,涉及文化的:

1.据《明史》记载,一些坚持正义、不满宦官专权的士大夫,在书院中聚众讲学,影响很大。其代表是

a.黄宗羲?摇?摇B.顾炎武?摇?摇C.顾宪成?摇?摇D.王夫之

(二)考查结合了地理知识。

纵观近些年高考题,充分印证了一句话“史地为一家”,历史和地理学科本身就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七国争雄,由其地理位置能很形象地看出各自的位置,学生学起来更加形象化。这几年高考题目也涉及很多这类题目:

1.下列战役中,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是

a.牧野之战?摇?摇B.垓下之战?摇?摇C.巨鹿之战?摇?摇D.官渡之战

(三)考查内容琐碎,十分细致。

近几年的高考题目考查的内容非常细致,不仅考查了主流的知识点,而且一些教材上十分细致的内容都考查到了,这就要求学生看书非常细致,一般主流的内容通过长期反复的复习还是能够掌握的,反而一些书上比较细致的小的知识点,学生可能有所忽视,这往往是拉开差距的题目,也是高考出题的特点,体现了命题老师的用心良苦,下面举几个例子:

1.用焦炭作燃料冶炼金属,始于

a.战国?摇?摇B.西汉?摇?摇C.北宋?摇?摇D.明朝

这道题相比较传统的主流历史题目来说应该考得比较偏,要答对这些题目必须对教材十分熟悉,高考的拉分题目正是这类题。

(四)考查难度适中,层次分明。

高考题是经过严格审查的,每一道题目都是通过全国的历史专家精心设计的,难度要分明,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容易,难度指数一般在0.55左右,这样才有区分度,下面就按照层次简单罗列。

第一,基本题

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摇?摇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摇?摇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2.明确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的国际会议是

a.德黑兰会议?摇?摇B.开罗会议?摇?摇C.华盛顿会议?摇?摇D.雅尔塔会议

上述这两题都是一些比较基本的题目,教材上基本都有,或者只要转一个弯就能够得出结论的题目。

第二,中等题

1.对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目的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缓和人民的反帝情绪?摇?摇B.树立对外“自主”的形象

C.扩大税源,增加军费?摇?摇D.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2.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

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摇?摇

B.初期均为美国所操纵

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摇?摇

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这些题目就得多转几个弯,多思考才能找到答案,其实都是一些基本的史实结合起来的综合题。

第三,难度题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二时期,①非洲取得独立的国家最多,②阿尔及利亚、埃及、安哥拉都是在这一时期独立的。其中

a.①②均正确?摇?摇B.①②均不正确

C.①不正确②正确?摇?摇D.①正确②不正确

2.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和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都属于

a.突发性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摇?摇

B.自觉性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

C.有纲领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摇?摇

D.有准备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

这两道题目综合要求就比较高了,通过两次事件的对比和比较全面分析问题,这要求学生从纵向横向纵观所有内容得出答案,这三类题目还是很有区分度的。

纵观这些年的历史高考题目,还是以基本的历史史实,概念为主,考查的知识面比较丰富,比较全面,也有一些综合分析能力的题目。层次分明,难易妥当,而且有些选择题都有背景材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考查,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质。这也是历史高考题目合理的表现。

二、解题技巧

根据历史高考选择题的不同类型,所对应的解题技巧有所不同,笔者就针对几类题型阐述相应的解题技巧。

(一)材料类选择题。

材料类选择题应该是现在历史高考最常见的题型,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泛,形式多样,有文字材料,也有图片材料、表格材料等。材料选择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考生须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也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在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重中之重。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其次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考生在读懂材料后,要摸准切入点。最后要求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掌握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例1(2013重庆文综,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摇?摇)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剖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明太祖的殿阁大学士只是作为顾问,明成祖时大学士参预机务,内阁正式形成,a项错误、B项正确。仁宗后大学士虽“悉由票拟”,但并不表明就是丞相,因而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C、D两项错误。

答案:B

(二)概念类选择题。

这类题型相对比较简单,只要考查考试对于教材、知识点概念的一个把握。基本考法就是题目中出现一个概念,在下面4个选项中则是对这个历史概念的不同解释。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必须先全面把握教材上历史概念,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界定历史概念。同时也要求考生不断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理解历史历史概念。

例2(2009天津文综,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剖析:西周宗法制下,王位由嫡长子继承。a项不正确,唐太宗李世民并不是唐高祖的嫡长子;B、D两项均不符合宗法制的原则;“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体现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

答案:C

(三)因果关系类选择题。

此类题型也是历史高考常见的题型,此类题目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一是由结果判断原因,二是由原因判断结果。

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必须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各方面。要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楚因果关系,还要区别主要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要求。可以采用背景切入法、限定词法、逻辑推理法等。

例3(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摇?摇)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剖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以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B

(四)比较类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它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则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

例4(2009北京文综,20)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摇?摇)

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

C.反对愚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剖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近代欧洲早期的两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背景共同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冲破欧洲中世纪旧制度、追求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备选答案中的a、B、D中涉及的三权分立、人民和君主立宪已经比较充分地体现资产阶级在国家制度构造方面的意图,它们是启蒙思想家们的贡献,文艺复兴时期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答案:C

(五)逆向类选择题。

此类考题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的提示,这类题型考查的是考生的逆向逻辑思维能力。考生必须同时具备逆向思维能力和正向思维能力。

解答此类考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选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以采用排除法、推理法、直选法等。

例5(2013江苏泰州1月,2)某烟卷长设计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下列各项与该烟卷厂所体现的史实相符的是(?摇?摇)

a.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炼

B.诗风壮浪恣意,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思想

C.题材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D.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剖析:B有诗仙之称的诗人是李白,a、C、D分别描述的是杜甫、白居易和屈原的诗歌风格,故排除。

答案:B

总之,历史高考选择题是高考历史题中的主要题型之一,也占了相当大的分值,对于广大考生而言,选择题做得好坏直接决定着总成绩的高低。考生必须重视选择题,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学科能力,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吃透题型,通过所学的教材再分析思考,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应试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双武.历史高考选择题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4).

[2]叶晓慧.三十年来历史高考试题改革评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元忠.高考选择题的命题置疑和答题技巧.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出版社,2009.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篇7

材料分析题是每年各地中考的必考题型,所占的分值比例较大,材料解析题是中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因此,中考冲刺阶段要进行专项训练,做好这类题型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备战、决胜中考。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呢?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掌握考点的基础知识是答好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第一关,因为基础知识是答好材料分析题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看懂材料,才能做好材料分析题。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的各类题型偏重基础,所以,如何落实基础知识是我们所有初三历史老师和毕业班学生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而,中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知识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二、掌握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提问方式及解答技巧

如方式一:提问内容是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的。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要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材料二:(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指什么会议?(1分)请写出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2分)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分析研究

历史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授知识、揭示发展规律以及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多重职责,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有效学习方式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高效学习,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备考。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深入研究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与备考,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明确学习基本要求,夯实历史学习能力基础

历史学习既要勤奋踏实,同时也要注重技巧捷径。学生要对学好历史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具有明确的认识,针对性锻炼与提高自己,从而为历史学习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了共同探究,要求学生夯实“背诵、分析、探索、总结”四项能力。在背诵方面,指导学生认真记忆、高效背诵,在较多内容的记忆背诵过程中,要学会抓住

关键词与字,可以缓解机械记忆的枯燥,提高记忆效果。学生还可以将记忆要点摘记下来,随身携带,运用学习生活的间隙时间进行学习记忆,化整为零,逐步推进,也能够提高背诵记忆的效果。在分析方面,重点对自己的联系以及测试进行分析,尤其是对错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搞清楚错误之处并进行举一反三,确保今后同类型的题目答题正确。在探究方面,应当要求学生不能完全局限与课堂学习历史,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各种书籍、刊物、网络以及电视媒体中了解与搜集历史信息,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效果。在总结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省与改进,学会总结自己历史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从而为自己的历史学习继续后劲。

二、开展方法技巧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效果

授人以渔,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在历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学好历史学科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积淀和酝酿、表达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历史相关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系统性地了解整个历史过程,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综合论述性题型的加大中更加突出要点和全面深入。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与巩固中发挥框架体系的作用。思维活动越清晰和具有条理性,所产生的记忆巩固效果也就更为有效,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相关知识点与内容形成前后连贯的框架体系,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记忆巩固的难度降低、效果提升。如在学习秦朝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框架:秦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及重要人物)——统治的巩固(在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秦朝的繁荣(具体的表现)——秦朝的衰亡(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框架引导下,相关学习知识点能够有效融合进去,学生还可以在框架内进一步细化与分支,延伸出若干的分支问题,构成了条线与网状相结合的框架知识点结构体系。这样的学习方法技巧运用到其他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同样能够产生较好的记忆巩固效应,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内容。另外,教师还要从人脑记忆规律以及先进记忆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记忆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形象记忆,能够让学生记忆更为深刻与牢固。笔者要求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学会前后连贯记忆,不搞死记硬背,在理解中记忆。向学生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正确认识人脑的记忆规律,学会分轮次阶段开展学习巩固,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歌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各种新颖的记忆方式,可以缓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压力,对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帮助较大。在一些重要法案的年份记忆时,笔者引导学生背诵一串数字来简要记忆,如“1689178778917911889”这一串数字,就与英国《权利法案》(1689)、美国《1787年宪法》(1787)、法国《人权宣言》(789)、法国《1791年宪法》(1791)、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等法案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思维活跃性不强,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深度、广度受限,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首先,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改变直接灌输的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上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组思考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与合作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并相互讨论,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历史教学中活跃起来。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学生的思维深广度才能够得到锻炼,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够得到培养。其次,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动研究,尤其是对于学生之间出现观点不同的情况,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各自观点的阐述,通过深入的分析来接近准确的答案,逐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全面深入解题等方面都具有促进功能。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开展互助学习,一方面点评历史学习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学习方式的建议,另一方面相互提问检查知识掌握情况,集体分析研究历史事件与人物,以及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等等。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篇9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1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70

历史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也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而问题设计则是课堂提问的基础,也是课堂提问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结合不同的知识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合理提出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一、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规律,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若设置的问题难度小,仅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上,比方说“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谁”等问题,学生不假思考就能回答的,这种提问没有实际意义。如太平天国运动是哪一年爆发的?地点在哪里?这种浅显的问题不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拓展,因此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提问难度太大,超出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知识,学生绞尽脑汁仍不能得出答案,比如,宋明理学的精髓是什么。如果教师不精讲,学生也很难回答出来,课堂教学便会陷入僵局。

在提问时,教师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的原则。例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时,可这样设计问题:

第一,导致美国经济病入膏肓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为什么胡佛政府采取的措施对缓解危机只是“杯水车薪”呢?(这些问题属于复习旧知识,比较容易。)

第三,假如让你是临危受命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准备分几个阶段治理美国的经济呢?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又是什么?将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颁布哪些法令呢?(这些问题是立足新知识的自主归纳,难度适当提高。)

第四,颁布的措施尽管让美国渡过了暂时的难关,但是否从根本上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呢,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循环渐进,都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规律层层推进的,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当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认知飞跃,使学生“会学”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学生从“想问”到“会问”可以看作是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由薄到厚”的量的积累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轻松地融合到这些问题之中呢?这需要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要领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分散的知识进行有效梳理,逐渐实现知识“由厚到薄”的质的转变,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此外,也要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例如,同样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在学习完罗斯福“以工代赈”的措施后,历史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现状及中央的政策调整等内容,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中可以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哪些措施?请列出自己关于西部开发的设想。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真正体现出教与学为现实服务的价值,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解决新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三、注重“提问”教学的艺术性

提问是一项艺术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注意力就像一只极易受惊的小鸟,当你走进时,它马上会飞走;当你抓住它并把它关起来时,以后就别想再听优美的歌喉。”在提问时,学生要注重提问方法,掌握提问技巧,这样对强化学生的认知很有帮助。

首先,提问表述要清晰。问题的表述要严密、详细并且清楚,还要能够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切记模棱两可。清晰明确的提问能提高学生准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比如,“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灭了哪多少个国家?”这些问题在时间、空间概念上模糊不清,学生也就很难回答出精确的答案来。

其次,课堂提问的机会要均等。提出问题后,尽量让学生都能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尽量照顾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比如,采用多题联系提问法,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座位前后、左右顺序的学生轮流回答,放大多数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对学困生的学习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激励。

四、创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历史课堂气氛对构建高效率的历史课堂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要想激发学生的大胆探索,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对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都能情绪高涨、思想活跃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之中颇具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提问学生时,就不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一些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错误的学生进行冷言冷语地挖苦嘲弄,这样会导致课堂气氛十分紧张,而且也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候也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逐渐失去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信心与兴趣。

因此,融洽和谐的历史课堂氛围的建立对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有帮助,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做的是启发引导,给他们再次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可以适当将这一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一一进行回答。这既能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受到锻炼,又能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这对推动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高质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发挥着不可替代之作用。

总而言之,中学历史课堂提问教学的关键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结合教学目标任务,在提问的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为出发点,在问题的驱使下使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始终处于最活跃的积极状态之中,这样的提问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自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历史课堂教学永远高扬的旋律[J].赤子(上中旬),2014(19).

[2]章银杰,吴新华.“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课堂提问艺术浅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篇10

材料解析题是高考考查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主要题型。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归纳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很多同学都感到材料解析题难做。其原因除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把握好审题和解题技巧,平时缺少应有的训练。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教给学生答题方法与技巧,举一反三,强化训练,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关键在于掌握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并对其进行相关思维策略的训练,其中心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思考。

一、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是先审读设问,后审读材料,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可以增强阅读材料的目的性和回答问题的针对性。阅读材料应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间的联系。阅读材料时,除材料外,还要注意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时间、地点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对理解材料、回答问题都有提示作用。其次是精读设问部分。对每一问都要咬文嚼字,应按问作答。所学为辅,材料为主,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再次是进行材料整理。应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最后是组织文字作答。应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对于上述如此系统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我们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

第一,阅读材料要重视方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挂靠起来。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材料中提炼出要点。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材料中的观点、看法。有时在提炼材料要点或观点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东西。

第二,分析整理材料要抓住中心问题。设问是对解答方向的具体规定,其实质是解析材料的定向化。设问一般有内涵式和外延式两种类型。内涵式设问,主要是指设问要求依据材料进行作答,常用“依据材料……”或“材料……”等词语作提示语。外延式设问,指把材料作为一种中介或提示,具体信息要从所学知识中获取,实际上问题在材料之外,一般用“结合所学知识……”作提示语,有时也不带任何提示,有时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设问。

第三,运用材料要结合教材内容。尽管目前高考的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其“着眼点”都是考查历史学科基础性、主干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应用,必定与教材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二处设问需要从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

第四,文字表达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首先,严格按照问题要求答题。在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做出限制,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等。答题时要严格按照这些要求,规范答题。其次,答案要完整而有层次。两句以上的答案一定要序号化,并且点与点之间的排列要美观、整齐、清晰。三是注意运用史观。用辨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材料,是历史阐释的最高要求,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提高判断能力。四是答题要简明。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问什么答什么,不可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语言要规范,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能滥用文学语言;做答时要将回答内容的关键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前面,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要用序号标示出来。五是注意分值。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有的提问其答案不是一点,应继续思考,如提问中的“什么”、“哪些”、“怎样”等词语,其所包含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只一个;从考题赋分和参考答案的采分点情况来看,也可判定答案要点应该由几点或几句构成。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和隐性含义,又要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二、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的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这些趋向对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解题思路:本题用历史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先读设问,抓住设问中的提示语: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要求分析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组织答案。图片材料提供的发明是马车、汽船、飞机、印刷品、电话及电脑,可从交流的速度、范围(马车、汽船到飞机)、信息量(从印刷品到电脑)、方式(从马车到电话、电脑)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第2问首先要审清设问要求即回答这些趋势产生的影响,然后看对哪方面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哪个时期的?(20世纪后期)然后与教材内容挂钩,联系教材内容可知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朝着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发明必会加速各地区经济的交流与联系,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客观条件。

答案:趋向:交流的速度加快;交流时间缩短;交流范围扩大;交流信息量更大;交流方式更便捷。影响:使世界各国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

解题思路:本问要求根据材料作答,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看材料出处,出处与设问没有关系,作答时不需考虑。从“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等关键语句,可以提炼归纳。直接答“儒家思想、仁君统治和大一统思想”也可以。

从“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这句话中,找出关键词“主张”和“反对”,确定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答案:侧重点:儒家思想、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政治主张:批判专制王权,主张开明政治。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点有何变化?这一变化为五四运动前中国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思想准备?请任选一事件概述其主导思想。

解题思路:首先看材料出处,出处与解答问题没有关系,不予考虑然后解读材料,通过解读可知,需结合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化的过程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