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十篇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十篇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4:09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篇1

案例探究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在有限的案例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案例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例如:我对《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学习时,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提前一周组建班级课题小组,并安排课题小组的学生负责查阅吐鲁番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及形成原因的资料,安排部分课题组成员对吐鲁番地区一些荒漠化加剧地区的调查和访问,带领全班学生到沙漠植物园(沙漠研究所),向科研人员了解我地区荒漠化问题及其防治的措施。然后安排学生预习教材《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最后在课堂上,不是教师在讲课,而是各小组学生在探究。课堂上,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对本课的学习成果,并发表自己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有小组提出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具体措施;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同时对学生精彩的成果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环境中。所以对荒漠化的认识本来就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这一课时,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认真组织,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让学生理解人类的那些活动对本区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产生那些危害,如何防治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张,让学生感受到防治荒漠化的紧迫性,并反思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再思考,从而达到三维教学目标。这就是案例探究教学的优势。

在案例探究教学中,对教师有何要求呢?学生是否喜欢一门学科,关键在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而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是上好这堂课的前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教,是为地理兴趣而教,不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这也是地理课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地理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明确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认真组织并实施案例探究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地理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当然,地理课不可能每一堂课都需要这样做,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这也是我们提倡采用“案例探究教学”的原因之一。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认为,教材与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教材形成一个系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丰富。教师应该努力促成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教材不等于课程,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剪裁”、“增补”和“加工”,使之更适合案例探究教学的实施。所以,在案例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用课标对教材内容适当整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的设计上;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工作。案例探究教学提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理解和运用知识,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但自主学习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当学生充满兴趣地思考、争辩、探究时,教师要适时引导,避免活动盲目和课堂秩序的混乱,更不能放任自流。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篇2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法,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案例教学(Case-studymethod)起源于范例教学模式,属于乔伊斯和韦尔(Joyce&well)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技能和心智,从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倡导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1.利用真实案例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接受式的理论讲解模式,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抑制。案例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论文,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反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或音像,甚至是真人示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生动的案例材料,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模式,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免费论文。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Bruner)的知识构造观点和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学生分析范例”和“学生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能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并能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科学地进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学法》课程应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理解,致力于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及素养。

1.在教法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平台,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

《英语教学法》课程本身依托于实践研究成果,如果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单纯拘泥于教法理论的讲授,即便教师把教法理论讲授得很深入、全面,活生生的教法也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固定的教材,其基本理论框架大体相同,理论性过强,有效的教学法太少,操作性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反思教育论文,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意识、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理念的自主构建。应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过程中,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掌握教法理论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体现《英语教学法》“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学科特点,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法》实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及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介于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它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而达成实践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然而,《英语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灌输教法理论,缺乏情景设置与活动安排,学生没有积极性,被动地参与回答,师生间的互动单一,学生对教法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wallace主张通过“反思模式”中的语言发展、知识学习、实践、反思等阶段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突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中,对教学具体情境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反思能力,进?促进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转变。学生完成对案例的理论分析之后,需要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该理论的实际教学效果,最后综合加工各种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教学理论框架,形成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停留在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ü探索、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Α?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案例背后的教学理论、原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切实地提高教学能力。在《英语教学法》课上,教师呈现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来学习新的概念。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环节:

1.课前精选案例,设计教学过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所需要的案例,而且要确保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很典型,有代表性,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师还需要搜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教育论文,设计适合讨论的问题及相应的拓展练习。另外,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选取能够反映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优秀教学案例,便于学生感受实际教学情境,了解教学的前沿动态。例如,在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之前,教师课前可准备一堂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示范课及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探究问题的方法等。

2.课堂呈现案例,提供探究方法

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案例的背景信息,然后让学生阅读或是观看案例材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或示范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得的某种体会和感悟进行思考、分析、争辩和决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甄别各种信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层层推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理论原则免费论文。由于选取的案例一般比较复杂,蕴含许多问题,教师必须指定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作有针对性的分析,探寻特定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各种背景因素。所以,教学法教师要具备分析案例的能力,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理论呈现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和案例情景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指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小组讨论案例,探究教法理论

案例教学本质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如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小组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组织和引导小组思考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执教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实际的教学处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案例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用观察、倾听、交流、决定以多种方式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小组报告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点评各组案例讨论的成果,总结案例蕴含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申教法理论的要点与适用性,并安排课后教学实践任务,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下教育论文,运用何种教法理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等。

4.小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应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指导教学实践,又能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深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首先根据案例设计教学计划,然后合作演练,最后对自身、对同学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指导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创新运用所学教法理论,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演练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能够内化所学教法知识,形成教学理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独立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带动英语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当然,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对案例教学具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6).

[3]刑志,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貉ПJ].2007(4).

[4]雷彩,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篇3

   案例交往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案例交往式教学是指以案例为载体,以交往为本质,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

   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与交流、辩论与对话,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以案例为载体

   在案例交往式教学过程中,案例是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知识的载体。案例质量的高低是案例交往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为此,案例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1.真实性。案例必须源于历史或现实社会生活,是从历史或现实生活实践中提取的,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针对性。所选案例与学生身边和周围的事要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案例的参与者有的年龄要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学生才会引起关注、兴趣。

   3.时效性。案例应是新发生的事,学生爱听,也容易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年龄上的差距。

   4.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同类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5.探究性。案例不能过于简单,应体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这才有探究的必要。如果案例的内容简单,学生观点一致,不存在什么问题或争议的话,这样的案例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些有激烈观点的冲突,没有处理方法和结论的案例,往往内涵丰富,它能吸引学生透过各种表面现象,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面深入探讨,共同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

   6.目标性。在案例交往式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知识体系。

   7.自主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案例的选择应体现自主性,案例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提供的。

   (2)案例探究的过程应体现自主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力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现案例中的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并设身处地地思考、探究问题的方案。

   (二)以交往为本质

   案例交往式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其统一的实质是交往。这种交往同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领导者、参与者。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既相对独立,各自属于不同角色,又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1、教师在交往中扮演“导演”的角色。

   (1)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点拨、评论等各种巧妙的手段,使探究、讨论、发言过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生动活泼的健康发展。

   (2)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在探究讨论中陈述自己的观点,评论他人的观点,展开争论以至形成共识,教师在其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鼓励学生创新,支持不同意见交锋,促进探究向纵深发展。

   (3)由居高临下倾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仔细“倾听”,创设和谐情景,促进学生探究。教师不是思想的主宰者,真理的垄断者,而是通过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启发、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

   2、学生在交往中扮演“主演”的角色。

   (1)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提供与教学相关的案例材料。

   (2)学生提供探究角度,提出假设。

   (3)学生收集和发现材料,展开探究活动。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

   3、师生间的相互交往。

   这种交往体现在互动性和互惠性。互动性既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惠性既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蜡烛的燃烧”,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解析背诵。案例交往式教学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强调过程重于结论,强调批判反思的过程而非教条的结论,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究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样也意味着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案例交往式教学分可为以下几个阶段: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假设------收集发现材料------归纳分析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探”,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探究的过程是师生讨论过程,是师生相互倾听相互提问的过程,没有问,就没有探究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鼓励质疑,不唯书不唯上;要善待怪问错问,对于怪问、错问的学生,应肯定其勇气,并加以引导。对于深问的学生,教师可能一时难以回答,切不可搪塞敷衍,应诚恳地和学生一起讨论。

   案例交往式教学法的操作环节

   (一)选择和呈现案例

   1、案例来源:教师应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案例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或学生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和有关媒体上通过观察和收集,然后加以整理、归纳,也可以从报刊杂志上摘录或从网上下载。

   (1)教师构建案例框架,让学生收集案例内容,使收集和探索案例时有明确的指向性。

   (2)教师收集案例,让学生探究。

   2、案例的呈现。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在学习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在学习知识之后,还可以放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展示。呈现的方式有: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案例,这是最主要的方式;学生讲述案例;教师介绍案例。

   (二)探究案例

   探究过程大致可分为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假设、师生讨论、总结评价四个阶段。

   1、学生自学。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导演”,认真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自学教材目的是为案例探究提供理论依据。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储备,案例探究只能就事论事。

   2、提出问题假设,明确探究方向。为了让学生都能提问题,都会提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建立“三”问提问模式,既“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种问题假设。

   3、对问题假设进行讨论分析。

   (1)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讨论和分析是探究的中心环节。在这一阶段教

   师应少发表对问题的个人意见,但教师仍起“导演”作用:

   ①规范讨论秩序,要求学生做到:发言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要冷静听取和思考别人的意见;一定要在平等的气氛中开展争论辩论……做到气氛活跃而不混乱。

   ②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对于热点焦点问题,教师不应回避。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教师可作适当介绍,以开拓学生思路,扩大学生视野。

   ③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少数学生包场”或教师和学生针锋相对均应避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中心发言人”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切忌发号施令或批评指责。对于部分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开导他们。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案例教学;科研能力

一、引言

探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激发创新能力、提高培养质量一直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如何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一直是研究生教育中的研究课题。在研究生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体现出研究生教学的特点。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发展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放在首位。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既要优化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事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就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探讨案例教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作用。

二、研究生教学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研究生科研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等。因此,研究生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把握问题的准确性;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它是研究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的标准。在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中,应把研究生放在科研环境中,让他们主动参加科研实践,在实践中培养独立选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从发现科学问题到解决这个科学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科学实践,就不可能解决科学问题。大部分高校导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让研究生参与到其中来,分担子课题的研究,并结合导师课题开展毕业论文,这为研究生创造了科学实践的机会,增加研究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

研究生教育是在发挥“导帅主导,研究生主体”的前提下,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求知过程,也是师生围绕问题共同展开对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生教学的教学组织应提倡开放性,教学方式应注重自主性,教学活动应注重实践性。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自主意识、探索激情、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强调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案例教学法及应用步骤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依托,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交流为手段,以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高校开展案例教学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1980年,案例教学被引入中国教育,已在管理学、法学和很多学科领域广泛应用。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要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地或个人、或小组协作解决问题,并从这一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方法、经验。这种方式是现行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既注重提高学生自主科研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案例教学中,应预先说明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和进行过程及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其次,分发案例,阅读案例并解释学生不清楚之处;再次,案例教学注重个人分析,主要分析问题点、事实及原因、对策。较难的案例要在课前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同时案例教学注重小组讨论,组内个人发言,对讨论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列出,探讨原因,研究对策。案例教学要求各小组发表自己整理出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小组问相互质疑,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案例教学注重讲评。将各小组方案中较好之处综合。

(二)案例教学法中科研能力的培养

从案例教学法应用可以看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要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地或个人、或小组协作解决问题,并从这一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方法、经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帮助学生利用所学把问题具体化,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吸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习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又可影响到学生的治学态度。因此,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中注意到师生双方的情感互动,较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能更好地体现研究性教学的意义。案例教学强调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研究生的实践与体验,侧重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与内化,因此,案例教学法利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对于实现高校培养目标与提高研究生质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变抽象谈论为分析具体问题。把“知”与“会”有机结合起来。在讨论中学生既要分析问题,又要尽可能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即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知”与“会”的结合。在案例教学讨论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从教师那单学到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比“教”更关关键。案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培养思维习惯,领悟理论真谛。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养成科学的严谨态度;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合作精神。通过经常开展讨沦,研讨,交流分享信息与研究成果,培养合作精神。

四、研究生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构成教学良性循环的一个系统。案例教学使研究生巩固了所学理论,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研究生案例教学中,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代表性案例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案例选择应紧紧围绕着如何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教学的案例可以来自导师成功的课题,也可以来自经典的案例。例如,哈佛大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是在近百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二)成功的教师引导

教师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进行交互式教学,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应具有极强的实践经验。例如,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教授是从中请者中严格选定,实行聘任制,并进行严格绩效管理的,大多具备在政府机构或国际组织任职的经历,有的甚至是兼职授课。

(三)宽松的科研学术氛围

宽松的科研学术氛围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好的、宽松的、自由的讨论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极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思维想象。教师提供大量的案例,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大胆想象、分析、判断。这种环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四)结合使用其他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作为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案例教学同启发式、讲授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结论

在研究生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应该采用个性化原则和互动性原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爱好,选取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求准备合理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得出有用的结论,从中学到知识。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既表现了自我,又锻炼了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师生互动,更好地发挥了案例教学的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符合研究生教学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参考书目:

1.王根顺,李立明,从案例教学看研究生教学改革方向,《中国电力数育》,2011.4

2.胡凯,试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黑龙江教育》,2006.7

3.崔新霞,浅析研究性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中国校外教育》,2011.3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法、思想品德

研究背景

思想品德课内容源于现实生活[1],既是一门知识性、思想性、现实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培养学生时,除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灌输外,也应强调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2]。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传统的单纯案例教学虽能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却脱离了现实生活,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新课程标准不相符。而探究式学习则是指从学习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调研分析、交流表达等探索活动,使其能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本研究作者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不但能够避免传统案例教学的弊端,而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下文是具体的实施过程。

1教学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2届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两个班为实验班,另外两个班为对照班。

1.2研究方法

1.2.1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否合适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所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导向性等特点。以下是本研究课题实施的部份案例及问题。

案例一2010年7月23日,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党中央高层首次强调坚决抵制“三俗”之风。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国家整治“三俗”之风的行动表明了什么?

(2)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党中央抵制“三俗”之风的意义或者重要性?)

(3)整治“三俗”之风,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请你谈谈青少年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整治“三俗”之风活动谈谈认识?)

案例二

材料一:在第三届全国公民道德模范评选颁奖典礼上,54位道德模范走上领奖台,他们给社会带来了良好的示范,展示了广大群众对传统美德的信守。

材料二:2011年10月13日,佛山女童小悦悦两次被货车辗轧,18个路人途径现场,竟无一人停下来救助,最后是拾荒老人陈贤妹救起小孩并找到其父母。

材料三:2011年底,一名妇女晕倒在广州海珠区宝业路行人道上,乘私家车途经此地的初二学生小吴与开车的亲属将妇女抬上车,送去医院救治。事后,小吴自己打的士离去。

(1)材料一属于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哪方面的内容?它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地位如何?

(2)请你说说以上三份材料说明了什么?

(3)请运用珍爱生命和履行义务等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进行道德弘扬?

(4)真善美需要用实际行动去创造,请问进行道德弘扬政府和青少年应承担什么责任?

1.2.2实施方法

实验组采用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进行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实验组首先根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和要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案例及问题,然后根据着重培养学生眼睛的观察力、大脑的判断力、自我语言的表达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的思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积极能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识[3],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既能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源于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又能达到思想品德课程高于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而对照组则采用经典的学习案例及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到答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1.2.3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采用问卷调查与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为8项,如表1所示,每项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种。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前:上课10周,共收集调查问卷75份;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前:上课20周,共收集调查问卷150份(含期中75份),并对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目标的要求,本人在开展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学业水平测试,并深入分析150份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得到明显的提高(表1);对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结果说明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优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

表1满意度调查表

表2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3讨论

3.1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非常必要,理由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所解决问题的答案,具有高度的拟真性,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目前,这种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被广泛应用,但是,随着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新形势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培养,因此,它将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对学习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而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能够很好地克服这种弊端,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有必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开展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的教学模式。本研究表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开展此项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高效课堂,达到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以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取得良好成绩的学习效果。在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体验、调查等多种形式,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生动变化,在探索与体验中实现成长的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2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开展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的意义是: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这种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成长;使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重温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引导者角色更突出。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新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初中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思考相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有利于班级同学间的团结互助,激发了团队协作精神和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对未知领域知识的探究精神,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许立.探究式教学理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管理,2009:137-138.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篇6

一、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现实价值取向是以案例的工具价值为基础,以获得科学知识和管理技巧为目的的学术—技术取向为主,这一取向有以下特点:

(一)只承认“案例”的工具价值按照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性质,价值通常被分为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又被称之为外在价值,是对于某种被欲求或好的东西具有手段意义的价值,也就是有助于其他价值实现与完善的价值;内在价值也可称之为目的价值或自身价值,是作为一种目的或者就其本身就是善的或被欲求的事物。由于学术—技术取向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奠基于叙事反映论、现代知识观与管理主义管理观,因此,它只承认案例具有工具价值,也就是只承认案例作为达成其他教育价值的手段所具有的价值。从形式上来看,案例是一个叙事文本,它是对事件的讲述,包括人物、行动以及行动的背景或情节等叙事要素。由于学术—技术取向案例教学是以叙事反映论,即把叙事看成是现实的客观描述的叙事观为基础,因此,管理案例作为一种叙事文本被看作是对管理现实的客观描述,是对管理世界实际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的客观描述。进一步讲,就是把管理案例看成管理现实本身,案例被当成现实或实践的等价物。作为管理现实等价物的案例,最终成为科学知识的附属品。工商管理教育非常重视管理者实践智慧的培养,但在管理主义管理观的制约下,管理实践被看作是科学知识的逻辑推演,因此,实践智慧的培育就演变成科学知识的获得,认为学好理论也就等于学会了实践或者说学好理论自然就会实践。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就在于理论的获得。案例作为真实环境的客观描述,作为现实的等价物,自然成为培养理论应用能力的好工具。显然,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作用在于使科学知识的吸收更加有趣和容易,其本身并无独特的内在价值,案例成为管理学习者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工具。

(二)只关注故事忽视了话语与叙述“叙事”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指讲故事的形式,即话语,也就是叙述故事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是听者听到的或读者读到的文本;第二层指讲故事的内容,即故事,也就是被叙述的事件;第三层指讲故事的行为,即叙述行为,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由于把案例看成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甚至把案例当成现实的等价物,案例主要被用作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或工具。因此,在编写工商管理案例的过程中,虽然会注意到话语层和叙述层的问题以激发管理学习者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关注案例的故事,即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往往忽视话语层和叙述层的问题,比如谁叙述、如何叙述等,都不在案例的讨论范围之内。由于不关注案例的话语层和叙述层,因此隐含在叙事话语中的倾向性—管理观、组织观、知识观、思维模式等很少被挖掘与分析。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也因此缺少了对案例的批判性审视,使管理学习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案例中隐含的基本观念,即便是错误的观念也是如此。由此,管理学习者可能陷入某种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控制而丧失自我。

(三)强调科学知识的习得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视野里,无论案例是多么的复杂、多么的精彩,其本身都没有实质的意义,不过是让管理学习者能够更形象地接受科学知识、更有效地把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运用于管理实践之中。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教师往往这样运用案例:第一,把案例作为激发管理学习者学习理论的工具,在这里,案例是理论学习的序曲;第二,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例子或例证,去说明理论的正确性,案例成为理论的注脚;第三,把案例作为真实问题情境,让管理学习者在运用理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精熟理论、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案例成为了理论的练兵场。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我们讲鸟儿飞,是为了理解鸟儿飞翔后面的空气动力学原理。甚至一些教师为了让管理学习者更好地把握理论的要点,把案例丰富的情境、具体的情节完全省略,只提炼其中的问题给管理学习者。另外,大多数运用案例教学的课程是以学科知识分门别类来开设的,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也多数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加以组织的。

(四)注重科技理性和例证思维的培养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以管理主义管理观为基础,而管理主义管理观把管理实践看成科学知识的技术应用,把管理者看成是理性运用科学知识的技师。因此,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培养管理学习者的科技理性。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学习者通常聚焦于一个关键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案例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组织,然后运用数学的、系统的分析方法做出能实现目的的决策。而这个目的是否值得追求,则不必考虑。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学管理的管理学习者,通常在学习技巧的时候感觉更舒服(比如,金融的、会计的、系统分析或者只改变管理和动机的方法论),他们认为这些学习是具有实践导向的、有用的和能直接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去的”。另外,多数案例没有涉及其背后的伦理、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学习者对管理现实的了解是偏颇的。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科技理性,并运用例证思维模式建构外部世界意义。布鲁纳(Bruner,J.S)把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类:例证思维模式和叙事思维模式。所谓例证思维模式,主要是通过将特定的事件归入一个范畴或者概念来认知事物;所谓叙事思维模式,是通过情节化把特定事件放入整体的故事中理解事件。例证思维模式寻求的是普遍的真理条件,旨在提供因果说明;而叙事思维模式则是探究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旨在理解。叙事思维中的诠释具有情境性,而例证思维的解释则是从时空背景中抽离出来。显然,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例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师控制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一般认为,案例教学体现了民主,也有利于发展民主。然而,在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被教师控制着。首先,整个案例教学的设计,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等等都是由教师个人完成的。其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通过组织讨论来证明某种模式或者分析计划,教师对问题的答案具有终极审判权,管理学习者们的解决办法只有通过了老师“专业”知识的检验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否则是有缺陷的。从师生的地位来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管理学习者是等待灌输知识的“白板”。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工商管理教学实际上是“空心化”的。[7]第三,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闭卷考试,考试结果由老师个人决定。

二、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

随着叙事观从反映论走向建构论、知识观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管理观从技术到实践的转变以及管理世界的新变化,学术—技术取向案例教学的消极作用日益凸显。因此,重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使其转向更加注重案例的内在价值的经验—探究的价值取向,显得非常重要和急迫。所谓经验—探究取向的案例教学,就是以案例作为叙事知识这一内在价值为基础,传播叙事知识,培养叙事思维,最终实现个体实践知识改造或自我转化的教学。具体来说,经验—探究取向的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彰显案例的内在价值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认为,作为叙事文本的案例是一种叙事知识,它具有内在价值,其本身就应当是教学追求的目的。作为叙事知识的案例,不是实践的等价物,也不是理论的附属品,而是对实践的建构,是与科学知识具有同等地位的叙事知识。所谓叙事知识,是叙事者从一定的视角运用一定的叙事框架对现实的意义建构而生成的。不同叙事者面对“同样”的现实,可能有不同的故事。因此,案例是负载叙事者意义的文本,而不完全是现实的客观描述,案例中的现实是经过叙事话语过滤了的现实。

(二)既关注故事又关注话语和叙述既然案例是对现实的叙事建构,它就不完全是客观现实的客观描述,它总是隐含着案例叙述者的意图、视角以及立场。即使面对相同的事件,不同的叙述者所讲述出来的故事也是不同的。在案例教学过程,只有了解了案例叙述者的意图、视角以及立场,才能不被案例中隐含的思维模式、文化、意识形态等所控制,进而才能批判地吸收叙事知识,实现自我的解放与发展。同时,自我是叙事建构的,对人们所作所为的叙事,就是对自我的建构。个人有时不能实现自我的突破或转化,往往是因为自我叙事视角的单一,使得生活的可能性减少。因此,只有清晰把握了自我的叙事意图、视角等,才能迈出自我转化的第一步,而这些意图、视角与立场主要体现在叙述者的叙述话语与叙述方式中。因此,致力于自我转化的经验—探究案例教学,不仅要关注故事,还要关注话语与叙述行为本身。通过对他人案例的话语与叙述行为的分析,比如叙事视角、叙事框架等的分析,能洞悉案例中隐含的偏见,也就能够对他人关于管理现实的“前见”、“前理解”、缄默的个人实践知识等进行深入理解,从而批判地吸收他人的叙事知识,促进自我的发展。通过对案例的话语与叙述行为的分析,可以了解我们自己的“视域”和我们自己的缄默的个人实践知识,开启自我转化之路。

(三)强调案例或叙事知识的习得经验—探究取向案例教学秉承后现代知识观,不再把科学知识看作唯一的知识形态,承认各种被科学知识遮蔽的知识的合法性,叙事知识便是其中的一种。叙事知识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知识形态,但在现代知识观下,唯一合法的知识只有科学知识,其他的知识都被遮蔽了,叙事知识也不例外。随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向,科学知识唯我独尊的地位被打破,被科学知识遮蔽的其他知识开始被解放出来并大放异彩,叙事作为一种与逻辑认知并重的认知方式被人们重新认识,叙事知识也成为了一种合法的知识,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从知识地位的角度来看,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是两种平等的知识,各有功用,不可相互化约,任何一种化约都会导致我们丧失对经验丰富性的捕捉。两种知识虽然在对它们认知时是分离的,但在实践上、在应用中两者是相互交织的。科学知识致力于解释,叙事知识致力于诠释。但科学知识的解释不能穷尽叙事知识的诠释,而叙事知识的诠释也不能穷尽科学知识的解释。叙事知识的诠释确能为科学知识的解释提供些候选的产品。科学知识的实验的发现也为叙事知识的诠释提供了诠释的养料。“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叙事知识)的对比可以让人明白,至少可以让人感到,前者并不比后者的存在更必然,也并不更偶然。两者都是由整体的陈述构成的,这些陈述都是游戏者在普遍规则的范围内使用的‘招数’。”叙事知识和科学知识各有自己的构成规则。我们不能以科学知识的构成规则来评判叙事知识的存在和价值,也不能以叙事知识的构成规则来评判科学知识的存在和价值。由此可见,无论是叙事知识(案例)还是科学知识都是管理实践者在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不能强调一方而忽视或遮蔽另一方。经验—探究取向的案例教学致力于管理学习者叙事知识的建构、改组、改造与传播。但它并不否认科学知识对于管理学习者的价值,只不过它认为我们应“把重点放在活的科学形成过程中,而不是放在已经完成的科学遗骸上”,因此,讲述科学知识就是讲述科学知识建构的故事,也就是讲科学家们在怎样的情境下、怀揣着怎样的理想、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采用了什么方式解决困境的故事。

(四)培养管理学习者的实践理性和叙事思维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摒弃了管理主义管理观,强调以管理实践观为基础,它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不是技术实践论者意义上的实践,也不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实践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管理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管理实践就是“做”。作为实践的管理,其所遵循的是实践理性。因此经验—探究案例教学着重培养管理学习者的实践理性,而实践理性的运思方式是叙事思维。在实践中,实践者通常是叙事地解决问题或者说通常运用叙事思维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叙事地运用知识。因此,培养管理学习者的实践理性,就要发展管理学习者的叙事思维。另外,如果说科学知识的建构遵循的例证思维,那么叙事知识的建构所遵循的思维模式就是叙事思维。因此,为了促进管理学习者自我叙事知识的建构与传播,也必须大力发展管理学习者的叙事思维能力。

(五)对话取向的教学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承认个人经验的独特性以及由此所赋予给每个个体的叙事权力,它致力于促进每个管理学习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经验发出自我独特的声音,在不同声音的碰撞过程中,改组、改造个人实践知识,实现自我的转化。因此,经验—探究取向案例教学是对话取向的。这种对话取向体现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学设计,比如案例的选择等,由教师和管理学习者共同协商完成;课堂教学中每个管理学习者有权利也有义务讲述自我的管理故事,并在与其他学习者所讲述的管理故事、老师所提供的管理案例的对话中,反思与建构自我的实践知识;案例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也是共同协商决定的,对学习者的评价主要采用叙事对话的方式进行。在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与管理学习者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学习者,他们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都是平等的对话者。教师与管理学习者不再是传统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为平等的对话者,他们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平等的主体间关系。

(六)解放和发展取向的评价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旨在把管理学习者从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人实践知识传统中解放出来,生成自我。因此,作为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具有“指挥棒”意义的环节—评价,同样致力于管理学习者的解放与发展,促进管理学习者真实自我的彰显。经验—探究取向案例教学的评价以管理学习者的真实体验为基础,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价值的根本目的,即“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因此,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评价不再是控制与区分管理学习者的工具,而是成为管理学习者自我改进与完善的一个环节。

三、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价值取向变革的意义

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转向经验—探究取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了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弊端在现代管理教育实践中,经常把管理实践看作是科学知识的应用,或是科学知识演绎推理的结果,科技理性是实践的基础。好的实践者就是充分掌握了科学知识和具备科技理性的人。学术—技术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强调科技理性,把案例视为工具,凸显案例的工具价值。由此产生了不少消极效应,比如传递了错误的管理形象、培养了虚妄的信心等等。而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以管理学习者对自我的探索为基础,融合其他来源的经验,以养成管理学习者的实践智慧为目的,克服了科技理性的弊端。

(二)顺应了管理实践的新变化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网络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商业组织的实践中,人们不再把管理看成是一个线性的机械系统,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管理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必然要求管理的思维方式发生变革,无论研究管理系统的思维方式还是施行管理的思维方式都要进行变革。以往以简化、抽象为特征的例证思维方式不再适合复杂管理系统的探究,而叙事思维把各种异质性要素综合为一个整体,正是适应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致力于叙事思维的培养,有助于促进管理学习者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管理环境。

(三)促进实践知识的有效传播工商管理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实践,而不是知识发展,它要培养的是好的实践者,而不是知识创造者,但不否认在实践过程中有知识的创造以及好的实践者也会进行知识创造。在实践场景中,实践者创造的知识就是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实践者在实践过程直接使用的知识,科学研究所得来的知识也只有经过实践知识的引导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为了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不能忽略实践知识的建构和传播。相关研究表明,实践知识是以叙事的方式建构、存在与传播的经验—探究取向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致力于叙事知识的传播、叙事思维的培养,这有利于实践知识的建构与传播。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为基础,从身边的地理和乡土地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地理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地理学科有其特殊性,地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和过程性,地理研究性学习更要突出这些特点。这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特别应该注意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的运用。

一、地理案例教学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好途径

所谓地理案例教学,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案例和案例教学既能提供地理情境材料,又能优化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地理的好途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地理问题―拓展、培养地理能力。案例教学的实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入手,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按照教师设计和揭示的活动程序让学生独立和合作进行研究,使学生自主地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当地地理经纬度的测量的教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实施步骤是:(1)布置测量任务,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测量方案,并征求指导老师意见,写出测量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包括:理论依据、测量工具、分工、测量过程、数据处理、计算结果、撰写报告等);(2)召集全班学生、指导老师,以讨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各组设计方案,拟订测量方案;(3)测量过程实施包括:收集资料、准备工具、讨论分工、确定测量时间、测量、测量数据收集、处理、误差的减少和控制;(4)撰写测量报告;(5)讨论、交流、总结。

我们在进行地理案例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设置乡土气息浓郁的案例,进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建设祖国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开放式课堂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需要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学会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和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

创设开放式的课堂也是现代教育的迫切需求,目前的教育正向着解放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展开其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使其向能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我们施教的对象来自社会生活,他们携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最终还要返回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这就决定了教学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因而在教学中要设法将学生置于社会的生活之中,或是营造一种模拟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还要尽量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避免出现少数参与,多数为旁观者的现象。在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全体学生都有显示自我的机会,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

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中天气系统究竟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这是教材重点研究的内容。要使学生清淅地运用所学知识,就应该让学生到气象台站去参观学习,在参观时请气象站工作人员介绍如何用地面天气图等资料,进行天气预报,也可以在他们的指导下试做天气预报员,这样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才能有较好的保证。

三、加强活动课教学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各要素中的遗传、环境、教育只是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真正推动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自主的、独立的、创造的活动,因此活动才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的参与、全身心的投入来实现。地理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空间,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让学生智力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释放,这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进行细致考察的观察,这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如,在“大气的热力状况”内容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看书了解这一节的内容,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晚秋或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2)为什么阴天天空是灰白色的?(3)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早晚呈红色?(4)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如此之大?这样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展开讨论,团结协作,一起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而且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会提出许多新的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要注意:不要当旁观者,而要积极参与到同学的讨论中去,及时去发现问题,收集同学在讨论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部分问题可以在与同学的讨论过程中互相反馈,部分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全班交流,让学生把获得的探究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在进行活动课的教学时,最重要的莫过于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新知识,在接触社会、了解自然中初步形成科学认识能力、社会评价能力、审美能力。通过“调查家乡气候资源”、“调查家乡气候灾害”、“调查家乡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参观家乡土壤剖面”、“了解家乡陆地环境的区域特征”等活动,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家乡,运用家乡的实例,培养严谨求实、相互协作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评价能力。学生通过对家乡审美的情感体验,产生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教学是大势所趋,顺应了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深入研究教材,密切结合当地实际,设计一些难度适宜、切实可行的地理研究性课题,构建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段小磊,秦淑慧.学与教的革命――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再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5,(01).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知识群;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72-02

案例教学是1870年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等学府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积极进取精神的目的出发率先推出的。案例教学于20世纪70年代运用于普通教育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地理学科也已得到应用。但在实际地理教学中,许多老师明显地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对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及作用感到迷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尝试运用这一方法,收到较好效果。下面仅对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体会。

一、案例选取实施的原则

地理案例的选编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选编地理案例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和针对性原则

当教师为某一教学内容选取案例时,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相关地理事件,因此选取教学案例必顺要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选取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得出预期的地理规律、结论,案例必须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同时案例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新奇的,应该恰当地联系热点问题,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地理的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为紧随其后的问题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如有关地理的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要做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2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性

内容丰富、相对完整的地理教学案例,从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都应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使学生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提供的案例必须真实,来自地理事实,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一般教师会把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实例作为例子讲述给学生,如果把这个例子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案例的突出特征,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地理教学案例。

3情境性和可读性原则

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可读性强的地理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因为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案例必须精选。那

种“信手拈来”的案例,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均难以符合要求。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

与其他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如果只在素材和内容上引入案例,而在教学方法和思路上沿袭传统模式,必然进入一种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讲”和“授”变得不再重要,让学生自主、能动地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教学的核心。所以,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教师角色的转换。

(1)开放教学过程。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精选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考促学。在案例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案例讨论的参与者。因为多数情况下,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之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而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果,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解决方略。这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辨,另一方面自己要积极思索,运用“知识群”的相应理论,就学生观点进行研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升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即所谓的“教学相长”。

(2)学生自主学匀。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采用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最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学生能把课程中相互分割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看到其内在的联系,透过表面现象探寻其本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最透彻并能灵活运用。

(3)问题的探究。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地理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规律的方法。在地理案例教学时,应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在呈现方式上,可采用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学生表演等。在呈现时机上,地理案例可在讲解地理知识点时呈现,或在某一章节教学之前或中间呈现。不同的地理内容可选用不同的时间和方式。

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地理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地理教学实效。

再次,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一般由教师来完成。可以对地理案例讨论做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地理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地理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对于部分有典型意义的重要案例,可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分析评价报告。对于学生独到的观点,只要符合教学“知识群”体系的基本原理,就应该给予肯定,而不要强求和教师思路的一致。即使是对基本理论有所突破,只要其思想符合人类思维规律并自成逻辑,能自圆其说,教师也应该给予肯定。因为创新、进取的精神比一些具体的所谓知识要重要得多。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发言,应以肯定鼓励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进而形成今后的工作习惯和人生哲学。

四、案例教学考核的实施

1.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一般集中于期末。学生的学业成绩通常就是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至于学生平时的综合素质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业评价中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具体做法是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以学生平时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为主,包括案例分析阅读资料等准备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发言过程、神态及表现、观点的正确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变“静态测试”为“动态测试”

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通常过于注重“静态测试”,忽略了学生能力的考核,从而导致学生看重对各“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和理解。这样往往造就了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业评价只是一种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因此,必须对这种静态测试方法进行改革,变“静态测试”为“动态测试”。使用案例教学为尝试把平时完成的课程作业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创造了条件。因为通过案例研究学习某个地理原理或理解某个地理问题,无须死记硬背,所以可以把学生平时完成的案例研究的课程作业,作为最终考试的一部分。静态题占50%,着重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动态题占50%或更大的比重,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甚至也可设计较为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案例分析,考察学生对“知识群”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试的形式可依据各门地理课程的具体情况,既可闭卷考试,也可开卷考试;既可笔试,也可口试或实际操作。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的结合,促使学生由“死学”变为“活学”,由死记硬背的机器回归到具有灵性和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总之,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它与其他教学方式一起构成地理教学方法体系。地理课程中的许多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部分,更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本知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呈现出开放的特点,这必将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人在摔倒时的应对办法――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学习目标]

1.探究在不同情况下跌倒时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

2.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学习过程]

1.人在哪些情况下会摔倒(如奔跑、跳下、碰撞、绊脚、滑脱……)?对上述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这些摔倒现象发生的频率进行排序。

2.人在摔倒时的方向(向前、向后、侧向)。对造成摔倒时不同方向的原因进行分析。

3.人在摔倒时着地的姿势。对不同情况、不同方向摔倒时的着地姿势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产生伤害事故的原因。

4.探究避免事故发生的多种途径: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方法,场地器材的改造设计等。

5.建议:应该增加的学习内容。

案例评析:这是一堂典型的“以学为主”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属于探究基本运动原理和运动安全相结合的内容,学生们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讨论、探究、尝试,最后自主研究得出结论。探究学习在许多时候,可能延伸至课堂之外。案例中的探究内容设计得比较合理,有调查的内容、有分析的内容,也有实践的内容(如自我保护的方法)。虽然学生可能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最后的建议,即应该增加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探究学习的价值,而且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应用性。

二、我们这样玩“棒垒球”――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设计理念]

通过棒垒球创新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改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及情感态度的发展,尤其是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棒球运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淡化竞技运动纯技术技能的学习。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懂得自己在集体作战中的重要作用。

4.改变教师的角色,改进教师的课堂作用,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甚至是课的设计者或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活动准备]

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学习而提出的,它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充分、自主、独立学习和集体探究的过程,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当何种角色?教师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探究式学习必然会造成结论的多元化,身为体育教师该如何统一组织教学的导向性呢?

我带着种种疑问想和同学们一起在活动中得到答案,于是展示棒球、垒球比赛的图片、卡片,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各自了解的棒垒球运动。

[活动过程]

1.建议活动――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

师:“我们这节课来玩玩棒球,怎么样?”,

刘倩同学反问道:“老师真会开玩笑,我们学校没棒没球也没有手套,怎么玩啊?”

师:“我们可不可以根据现有的器材条件创造一种新的棒球玩法呢?”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师:“请同学们安静一下好吗?下面全班分成四组进行讨论,把各自的创新想法告诉组长,可以适当模仿棒球运动的方法和规则,看看你们怎样玩棒球?”

师生讨论结果:①手充当棒;②排球代棒球;③不用投手;④进攻方一人直接抛或扔或击排球一次,可进攻一次,但进攻跑垒人数不限(即改变棒球1球1人进攻的规则);⑤其他规则基本遵循棒球规则不变。另外林文彬同学手骨折,大家同意他和老师当裁判。

2.活动进程――探究讨论结果的可行性,强调自主合作。

情景一:全班男女均分两组,教师简单交代攻守规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一组进攻得了11分。

轮到防守方进攻了,组长张迅安排男女生相间轮流进攻,男生负责击球,女生攻垒。最后得了15分。

最后学生集合,教师首先对这些有不同做法和想法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表示非常欣赏。然后,教师和学生统一活动规则,集中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修改讨论结果:男女分

开利用两个场地进行,轮流击球,不设专门的击球员,高飞球不设接杀。

情景二:男生觉得女生动作有点慢,不够刺激,不愿意跟女生一起玩,他们极力要求男女分开。于是男女分开,兵分四路,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女生各小组先是集体商量,统一了作战思想,因此,比赛显得比较从容、有序。而男生却显得有些急躁、凌乱,好像是胸有成竹,但是分工不够明确,活动进行得不太理想,相互之间的埋怨时而发生。

总体来说,同学们通过探究自创的活动,积极参与,非常投入,整个足球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案例评析]

1.本案例属于自主探究式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巧妙的利用学生的探究兴趣,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任务。探究式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发现的能力,要充分认识探究过程中产生分歧甚至是错误对学生学习的意义,要给予学生尝试的机会,在此前提下才可能达成合作式学习,有效地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和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促使学生反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探究创新学习是学生充分自主、高度自由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的作用是否可以淡化,如何处理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呢?事实并非如此,案例中印证,教师的“导”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学生分歧和不合理的创设中,应该起到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导向与调控作用。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允许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还要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多元化地感悟,甚至是提出相对立的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结论

总之,本人希望能通过本文对于当前课改下“以学为主”之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从实际案例出发,反思当中的不足之处,希望能为提升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利忠,初中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参与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6-02

引言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参与式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参与教学活动,以活动展现理论的魅力,以活动展现生活的多彩,在活动中锻炼生活能力,在活动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有效运用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主题发言法

通过不定期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时事点评或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发言,让学生在课下预备资料、准备讲稿、制作幻灯片和进行课题演讲等形式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及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课时,利用上课开始的10分钟,安排学生参与下述主题发言:“假如我是候选人”或“我这一票投给谁”。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了解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与方式,感悟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实施主题发言教学法具有以下积极作用:(l)能够帮助学生集中课堂学习注意力;(2)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专题发言需要进行课堂演讲,有助于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的陈述表达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有一部分教师把案例教学与举例混为一谈。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置的具体的教学案例,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知识和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材案例的意义之所以胜于教案、学案,就在于它集教案、学案的功能为一体,又以其典型性、综合性、拓展性充当着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实施教学评价的形式。案例的选择需要具有典型性、现实性和针对性,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的优化。要注重选择展现教学目标、重点内容和学生需要的案例,然后组织学生以分析、研究、辩论等形式对案例进行深度解剖。思想政治课教师视学生把握的情况,再对案例的重难点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对知识拓展升华,这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有限教学时间与教学活动开展之间的矛盾关系的缓解。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课题时,以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后我国国民“抢购食盐”现象为案例,教师先精心选择展现食盐快速涨价前后的背景介绍和涨价后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各级政府等相关各方的反应资料,让学生在案例中感受商品价格的变化,进而理解价格的影响因素及价格干预措施等较为抽象的知识。

三、情境体验法

情境体验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从中认识事物的本质,领悟一定的理论观点的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是参与式教学法运用的直接要求和生动体现。德国教育家福禄尔说:“儿童有着强大的内驱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内驱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创造环境。“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和“创造力”,诱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境体验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运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的优化选择和设置要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能体现时代精神、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实例。二是挖掘情境展现的载体。情境体验法要突破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单向传递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向学生展示案例情境。三是避免情境的“泛化”和“神化”。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在情境中体验一番,如果学生认知水平较高或者教学内容较容易,过多的情境设计可能会带来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体验教学的理念应一以贯之,但并不要求时时体验、事事体验,将体验“泛化”和“神化”。情境体验法以情境为平台,诱发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鉴别力,感受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把新课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也落到了实处。同时,在情境体验中必须引入小组讨论、问题探究、角色扮演等活动。

四、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提出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寻求答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生的探究始于问题,并围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的活动。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探究的效果和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探究性问题及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以提高问题探究的效果显得至关重要。问题探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问题和素材,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的思维状况,把握认识发展规律,从知识内在逻辑和完整性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大胆合理的调整和整合,形成循序渐进的“思维链”。问题的设计要精练,便于探究性。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框题时,设计了这样一段情境问题:华晨汽车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重要力量,十多年来,华晨在开发与引进国际先进资源的基础上,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不遗余力地打造出“金杯”和“中华”两个具有高价值的民族品牌,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提供了两张图片,即该公司新旧汽车的比较,设问:(l)新旧汽车有何不同?(采用集中讨论、个别作答的方式)(2)新汽车是否抛弃了旧汽车的一切?(采用分组讨论、代表作答的形式)在小组观点陈述之后可鼓励学生相互质疑、相互评价及教师最后的总结性评价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落实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语

以上形式应视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能一概而论。当然参与式教学活动不止上面几种,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总之,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参与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思想政治课程及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