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础医学的内容十篇基础医学的内容十篇

基础医学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2:12

基础医学的内容篇1

关键词:西医理论基础;内容整合;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31-02

《西医理论基础》主要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1]。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医学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等三方面内容。它是我校非医学专业如药学、制药工程、药剂、中药英语和药物营销等专业必修课的使用教材。以前使用的同类教材如《解剖生理学》中,解剖在前,生理在后,每一部分知识独立分布,并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教授,学生明显感觉到所学知识既不连贯,也不便于理解。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教材研究基础上[2],我们创新性地把同一系统同一器官的解剖、组织和生理学知识整合在了一起。如消化系统中的胃,既有胃的解剖又有胃的组织学和生理的知识,把同一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整合在一起,并由同一教师讲授,这样学生明显体会到内容紧凑、易于理解、重点突出。下面我们就把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前后的情况作一调查对比。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河南中医学院4年制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级学生219人,2010级学生233人。

2.调查方法。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采用问卷式随机调查,现场回收。共派发问卷452份,回收442份,有效问卷435份,其中2011级212份,2012级223份。总有效率为96.2%。二是统计期末考试成绩。

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

二、结果

1.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学习体会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认为《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合理的人数多于2011级使用其他同类教材的人数,高出21.9%;,经过X2检验(X2=24.867),这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通过考试成绩分析:2012级学生考试成绩优于2011级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三、讨论

药学相关专业开设的《西医理论基础》课程只有90个学时,要在这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全部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使教材内容连贯、精练,把相关知识整合成一体,做到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同步学习[3]。学生对使用教材的评价是教材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4]。从上述的调查统计中发现,认为相关知识整合的《西医理论基础》内容量适中、编写合理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使用其他相关教材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其他相关教材中往往前一部分是解剖、组织形态知识,后一部分是生理内容,学完形态再学机能,老师授课容易,但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我们根据这些,创新性地把同一章节的解剖、组织和生理知识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减少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材则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基础“范本”[5]。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进度,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好的教材有助于学生理解程度的提高。在对课程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与2011级相比,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2012级学生选择“理解”的学生增加了19.6%,选择“一般”和“不理解”的下降了10.4%和9.2%。同时,本调查结果也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2011级提高了14.2%。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内容整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还能增加学习兴趣。药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西医理论基础》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为他们日后把药学与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奠定理论基础。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目的比2011级明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可使更多的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知道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根据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8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增加,由27.3%上升到44.4%;不及格的人数下降,5.2%降到2.7%;平均分由72.1提高到了81.9,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的内容整合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近几年把《西医理论基础》作为我校药学专业教科书的使用,得到了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赞誉,他们认为这本教材知识点紧凑、章节编写合理、便于理解。当然通过使用我们也发现了不足,如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删减,语言需要更简练和避免一些细节上的错误等。针对这些,我们目前又对《西医理论基础》进行了再版,使之更加精确完善,以便让更多的药学专业同学能学习到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游言文,高剑锋.西医理论基础[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2]廖亚利,黄卫春,云等.高等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改革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6):169-172.

[3]陈杰,彭东,陈禹.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30.

基础医学的内容篇2

【关键词】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1-01

一、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必将对中医药类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会加剧职业的变动性。[1]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医药教育中医药学相关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2]《中医学基础》课程知识内容相当繁杂,与很多学科关联度大,除了指导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外,还可以应用到绿色养生、预防保健、文化修养等诸多领域。高职医药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并进行知识积累,而《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理论体系辨证思维性强,需要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来主动地学习和积累知识。

二、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一)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医保健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护理等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和必要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要把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同时更要关注和竭尽全力地服务于学生所学的各个专业,合理优化学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而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需求。

(二)把握课程整体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教学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和学习平台,长期以来,中医学基础课程一直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授课时数。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涉及的学科特点也不同,基于这种情况,必须结合专业的特殊实际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合理恰当地选择教材内容,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和专业涉及的相关课程,有序确定各章节之间的知识层次和逻辑关系,充分反映课程的整体性。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有所侧重。

(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总结传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要注重课程教学的过程评价,改革以往期末的一次性评价和一卷定终身的不科学考试方法,要科学建立课程考核体系,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可采用课程论文、课堂发言、分组讨论、阶段性小测验、课后作业、实验课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和课程考试改革中来,从而保证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实施。这项考核方式改革彻底打破了千人一卷和千人一面的严重弊端。

三、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学业考试成绩突出

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学生考试合格率明显提升,优秀率比重明显提高,考试平均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在期末学生评教对教师授课的满意率测评中,《中医学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的优秀率达到了95%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改革非常满意,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结合专业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

由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的学习模式也与时俱进,他们能够结合所学专业多角度多维度地去领会知识、掌握技能,注重专业契合度,紧密围绕专业积极撰写《中医学基础》课程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力求书写认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以及对一些问题上的灵活思辩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乔青,来平凡,曾传红,等.对综合型高等中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9-230.

[2]严世芸.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二)[J].天津中医药,2006,23(4):265-269.

基础医学的内容篇3

我国的医学专科基础医学教学需要适应时展脚步去实行一定方向的调整,这项工作的实施不仅仅会带给我国的医学专科基础医学教学事业的进步,还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未来发展方面的实际能力基础。以下是针对医学专科基础医学课程所遇到的问题、发展对策和实施方案等内容所做的实验探索和总结。

一、有关医学专科基础医学课程教改的方案内容

(一)医学专科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案定位。医学教育的改革是一项具有深层次含义的发展内容,而且这部分改革的内容包含着医疗整体的体系上的改革工作。这是一个需要经过漫长时间去实践的基础化的发展内涵,并且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行动,不能只是口头上的说说,而是要真正付出实际行动才可以。而且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切入点,最好征求多方经验,经过实际的调查,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大量的事实证明,医学专科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过多,内容方面没有层次感,这往往是现在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从这个方面上下手进一步实行改革,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实际方案。

(二)医学专科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案。医学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不断加以改进,才可以提升自身的发展价值,主要通过以下的方法去促进医学课程的改革。

成立专业的医学课程教改小组,主要进行方案的制定和改进,进一步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指导。改革的过程中注意要依靠有经验的教师和科研小组进行方法上的改进,并且及时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并把总结经验绘制成报告,作为以后的教研修改的重要依据。

二、有关医学专科基础医学课程教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目前的专科课程体系一直是沿用过去的课程体系模式,而且我国的这项教学体制往往和本科的体制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没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造成了缺乏专业化的课程特色的内容。

(二)课程教材中所存在的问题。专科的医学课程教材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材的内容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且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给医学教材内容的编写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还有就是教材不规范,一般只是本科教材的缩印化内容,不适合专科学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阻碍专科医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三、有关医学专科基础医学课程教改的措施

(一)优化医学专科基础医学课程的内容设置。现如今我国的医学专科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一般安排的过多,所以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医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将原来的过多的课时进行一定量的缩减,大约减少十分之一,而教学的时长尽量做一些调整,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拟定一定的方案和措施,针对一些重要的内容不会做太大的更改。但是在删减学时内容上要注意于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相融合。减少课时一旦实施,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逐步加强和优化课程的内容的连贯性和思维逻辑性,突出课程的基础化内容。

(二)完善和修改课程教学中所参照的基础大纲内容。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和依据基础大纲内容,所以教学大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倾注更多的精力,不断加以完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医学教学事业中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且各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繁杂,思路不明确,内容也不相一致。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内容,结合实际教学的内容,做到规范化、系统化处理。

(三)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的内容。实践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过程,没有具体的实验教学就是纸上谈兵,而且也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针对这一事实我们要进行一定的实验教学。过去的专科医学教学中并不是没有实验教学,而是这部分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防治和医疗的实际能力,进一步强化具有综合性质并且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内容,同时添加一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加强电教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的方法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很重要,课程的内容需要进行调整,而教学上所实施的方法也需要做一定的改进和完善。要打破过去的不统一性,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地结合。

(五)医学专科基础医学课程考试内容的整改。由于专科教学课程的整体做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所以对于其考试内容也要做一定的调整。原来的专科医学课程中补考的人数居多,其中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基本素质偏低,课业负担严重,本身的考试内容也存在问题等等内容。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考试的各项制度和规划。

结束语

基础医学的内容篇4

引言

基础与临床相脱节是由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材等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的无缝对接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按照基础医学教学的整体布置,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与附属医院相关专业的全方位合作,组织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査房,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适应一流医学院培养一流医生的要求。

1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脱节现状分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取向使他们失去了与临床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驱动力和主动性。临床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因为他们的学科本身更贴近于培养医生的目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讲授上一些漏洞和偏差容易被掩盖,所以在教学中的偏离与失误不那么引人注目。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导致学生接触临床晚,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易出现髙分低能的现象。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知识的教学结合,形成新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紧迫要求。

具体来看,在传统医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单一学科教料书的内容都是围着本学科的知识打转,对医学教育整体教学内容缺乏全局性考虑。在基础学科的教科书中,基础的味道愈来愈浓,也愈来愈“纯”,而与临床的联系却愈来愈少。在临床学科的教科书中,新的临床诊治内容也是有增无减,但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只是作一些轻描淡写。学生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才能真正接触到与之相关临床教学内容,这就从客观上阻碍了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2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教学重要性分析

由于基础和临床老师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看问题的侧重点会不同。因此,对于同样的案例,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的侧重点可能会不同,但由于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整体,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基础教学中,如果能将临床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有些知识点早点融入,尤其是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早点开始,对医学生的培养会更有针对性。

目前很多大夫在看病时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症状学的内容没学好。如果症状学的基础扎实,大夫在分析诊断疾病时的思路就比较宽,思考的范围就比较大,就不容易漏诊。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就会很精确。

临床医生需要有一个规范化的临床思维培养过程,这种临床思维的培养不能从住院医生才开始培养,而应当从基础阶段就开始。临床思维过程,就是综合分析的过程。

—个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引起的,如头疼头晕不全部都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还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呼吸困难,可能是心衰引起的,也可能是哮喘引起的。对于一种疾病也要把具体的发病部位讨论清楚,如心衰有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的不同,要引导学生如何去鉴别,找到各种具体发病部位的证据,要找到临床诊断上的支持点和不支持点。左心衰竭有哪些证据?右心衰竭有哪些证据?我们现有的证据是否支持左心衰竭?是否支持右心衰竭?然后得出是左心衰,还是右心衰,还是全心衰。如果做出肯定的判断,则一定要有肯定的理由,做出否定判断也一定要有否定的理由。只有这样细致的分析,今后遇到问题才能知道如何分析。

3对策与建议

当前基础医学在教学过程中与临床医学脱节是多方的原因造成的,包括两者的教学理念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差异等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差异性,并把两者的教学尽可能地融入到一起,以此打破传统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节的教学模式。

为了尽可能的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融入到一起,在进行基础医学教学时应让基础教学教师到临床科室病房进行临床实践,让基础医学教师参与到临床治疗和病例讨论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异同性,这样能够帮助基础医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加强自身的临床知识量,并把这些知识融入到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并教授给学生。同样的,也可以安排临床教师参与到基础教学过程中,参与基础医学教学的备课听课,教学调研活动,以此增加他们的基础医学知识量,这样临床教学过程中就能够补充一些临床疾病的相关理论依据,让教学更有说服力。

在基础教学阶段开设相关的临床医学的知识讲座,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实践内容进行总结。在临床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对各门临床课程适当压缩部分与基础相重复的内容和课时数,由基础教师开设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基础知识讲座。开设综合性基础知识讲座,主要采取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为中心,以问题(疾病)为牵引,综合相关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对某一器官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免疫机制、病理改变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性讲解,从而强化临床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出发,组织一系列基础研究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进展性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更好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结束语

基础医学的内容篇5

关键词:基础医学;系统模块;课程整合;

作者简介:陈志武,男,1963-08生,博士,教授.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医学院校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为医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指导性意见。目前我国乃至国际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多数是按学科设置[1-3],其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莱因的教学理论,后经前苏联凯洛夫等重新改造后进入我国。其核心是按学科设置课程,一个学科基本就是一门课程,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安排基础医学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阶段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其优点能突出学科特点,体现医学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学习容易适应,能较快、有效地掌握较多的知识,学到的知识也较扎实,并较为方便教学实施与管理。但该课程体系阶段性过于明显,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如基础与临床分离,正常与异常分离,偏离了医学工作实际需要,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并且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灌输,轻技能培养,学科间的知识重复过多,但学科间横向联系不够,造成学生思维单一,难以形成临床工作所需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国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应开展课程改革,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并且自2009年起,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专业综合部分已由以学科改为以人体系统、疾病症状和体征为考核单元。近年来,我院积极探索,优化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初步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体系,现总结交流如下。

1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1.1按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线设置课程,以模块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基础医学各学科有机整合,精简教学内容,尽量避免各学科教学之间的不必要交叉和重复。

1.2注重知识完整性。无论怎样进行教学改革,学生应掌握知识的标准不能少,不能遗漏原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并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来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今后职业的发展。

1.3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的原则来组织各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加强学生对机体的功能、疾病及治疗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临床实际工作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1.4以疾病为引导,在教学实施中,尽量采用pBL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密切结合临床实际,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贯通。

2本系统整合课程体系的模块

在参考兄弟院校的器官系统模块课程整合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过院、校两级有关部门的多次反复论证,整合建立了基础医学导论、生命的化学、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感染与免疫、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和精神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系统、泌尿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与生长发育等12个模块课程。该12个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目前我院基础医学各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既避免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叠,又全覆盖核心教学内容与基本理论[2,4-6]。

3教学团队的组建和运行

在本课程体系建立之初,将拟建设的12个模块课程作为院、校两级的教学改革项目进行招标,由教学经验丰富、热心教学改革的教师申报,经过专家严格、认真的评审后,择优给予立项资助。然后再由项目负责人组建各模块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各模块课程的研究、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学团队组织后,制订和撰写12个模块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进度计划,编写和印制了各模块课程的教学讲义。

由于以教学研究项目的形式来启动,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也是个模块课程的负责人,在项目研究的同时,即可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整合,可及时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改的实践中,大大促进了课程整合工作的推进。在模块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虽然是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但教研室主任同样非常重要,要带领大家反复研究各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本学科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的遗漏,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4初步实施的成效及存在问题探讨

本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建立后,按照学校安排,从2013年开始在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2个小班中进行实施。虽然目前不是所有的模块课程均进行了实施,但已完成一轮教学的模块课程后的调查意见表明,学生总体对模块课程认同度、欢迎度和期望值较高,反映教学效果良好,认为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拓展了知识视野,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启发。如由各学科主任共同讲授的基础医学导论,作为一门先导课程,对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历史与发展、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等加以扼要的介绍,使学生能快速地对基础医学有一个概况性的了解,深受学生欢迎。

基础医学的内容篇6

关键词:中医;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5-0052-02

DiscussionontheindependentCurriculunteachingmodeoftCmBasicexperimentCourse

maYun,wanGLei,GUanHuai,wanGmin,JiaFu-xia

(CapitalmedicalUniversitySchoo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69,China)

abstract:theteaching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basicexperimenthastwomodesatpresent.theoneisattachedtotheteachingcontentsofdifferenttheorycourses,asasupplementtotheoryteaching;theotherisindependentfromthetheoryteaching,settinguptCmbasicexperimentcourse.throughanalysisandcomparisonofthetwoteachingmodes,thisarticleproposedthattCmbasicexperimentcourseshouldhaveindependentcurriculumandshouldbedividedintobasicexperimentandinnovativeexperiment.

Keywords:tCm;experiment;teaching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是运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新型学科。不同于西医的实验室医学,中医历来重视临床实践,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往往强调“读经典,做临床”。毫无疑问,中医的优势就是在独特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所以,长期以来,中医院校比较强调后期临床教学,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临床教学阶段,但对基础阶段的实验教学相对比较忽视。从相关的中医基础学科实际教学来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往往被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或认为实验教学可有可无[1]。

但是实验教学作为现代教育中广泛运用并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能适应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借助科学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通过设立中医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1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2种教学模式比较

目前,中医学基础实验的教学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依附于不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二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专设中医基础实验课程[2],两者比较,各有所长。

1.1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中

依附于理论教学中者,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如中医诊断学中,在脉诊理论学习之后,及时开设脉诊实验课,运用脉象模拟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会脉诊方法,并在短时间内就能强化“脉诊”指感的训练,很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的诊脉技术;又如在中药学教学中,在学习了延胡索功效主治之后,及时加入延胡索活血止痛作用的实验观察,从而强化理论教学效果;再如方剂学教学中,学习解表药之后,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麻黄及麻桂相须配伍之后的发汗作用,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因此,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中,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实验,不但巩固课堂效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不足之处是,因为知识结构有限,所以实验内容也较为局限,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也趋向于单一,实验过程也是按照实验指导所规定的方法和步骤来进行,致使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训练的地位,还是难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1.2独立于理论教学内容外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将各项中医学基础实验从原有的理论课程中剥离,合并重组成新的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打破各学科之间界限,把整个实验课程连贯起来,从而实现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

但是囿于课时安排所限,很难保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授课内容上的完全同步,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2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因其能够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而被广泛重视,成为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新举施。首都医科大学众多中医学基础课均已独立设实验课程,但因为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尚在寻找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2.1理论与实验教学分而不离、相辅相成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等,如果实验课程独立,那么从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是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但是从教学实际效果考虑,某些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却并不适宜脱离实验课程或实践。比如中医四诊的基本技能训练,就是理论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所以,即便是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也不能完全脱离于理论教学,这就需要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理论与实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联系。

2.2实验课程设置虽合不并、循序渐进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之后,虽然有一部分实验内容必须依附于理论教学,但更多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的综合运用和自主创新。由于教学目的不同,可以考虑将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分为2个部分,为理论教学服务为目的的基础性实验和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设计、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尽量与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密切联系、配合;综合设计及创新性实验则应安排在相关课程结束之后,着重于体现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灵活地设计、安排实验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包括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设置实验步骤等,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可行性论证后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等。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动手、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置并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科研等实验项目,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有益补充。

3结语

将实验课程独立出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要兼顾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独立进行实验研究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杰书.对中医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4,23(5):9-11.

[2]王霞,魏睦新,谢立群.西医院校中医实验法教学初探[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3):79-81.

[3]石孟琼,杨文雁,刘丹丹,等.中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3):94-96.

基础医学的内容篇7

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现状

从课程上说,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从专业上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基础医学是包括生物医学基础在内的综合性学科领域,本专业5年制本科其主要任务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研究疾病的本质及防治的基础理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教学见习与科研专题训练,在获得学士学位资格后,可直接进入二级学科培养。完成全部学业课程考试合格,达到学校的各项要求者,颁发医学博士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本专业3年制专科培养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基础医学先进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科研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基础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分别是5年制和3年制。5年制本科培养临床医师,要求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诊治疾病。本专业完成全部学业课程并且考试合格,选修课达到规定的学分,符合有关规定者准予毕业,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本专业3年制专科培养适应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实用型临床或相关岗位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取向使他们失去了与临床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驱动力和主动性。临床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因为他们的学科本身更贴近于培养医生的目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讲授上一些漏洞和偏差容易被掩盖,所以在教学中的偏离与失误不那么引人注目。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导致学生接触临床晚,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知识的教学结合,形成新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紧迫要求。

具体来看,在传统医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单一学科教科书的内容都是围着本学科的知识打转,对医学教育整体教学内容缺乏全局性考虑。在基础学科的教科书中,基础的味道愈来愈浓,也愈来愈“纯”,而与临床的联系却愈来愈少。在临床学科的教科书中,新的临床诊治内容也是有增无减,但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只是作一些轻描淡写。学生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才能真正接触到与之相关临床教学内容,这就人为地在基础与临床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时间上隔离,从客观上阻碍了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三、对策与建议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脱节是由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材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探索加强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交融与合作的有效新途径需要从这些综合因素考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为了加强教学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优势互补,应该组织中青年基础课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几周的见习,有计划地组织基础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从而不断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同时又安排临床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学工作,参加相关基础教学的集体备课、教学试讲和教学研讨活动,以增加临床教师对相关基础知识和基础研究重大进展的了解和掌握,适度补充临床疾病和治疗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适当组织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床边教学。

基础医学的内容篇8

1.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学习体会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认为《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合理的人数多于2011级使用其他同类教材的人数,高出21.9%;,经过X2检验(X2=24.867),这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整合后的《西医理论基础》,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分别提高了19.6%、14.2%,这些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学习目的角度分析,《西医理论基础》的内容整合使2012级学习目的明确比例较2011级高出14.7%,这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通过考试成绩分析:2012级学生考试成绩优于2011级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二、讨论

药学相关专业开设的《西医理论基础》课程只有90个学时,要在这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全部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使教材内容连贯、精练,把相关知识整合成一体,做到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同步学习[3]。学生对使用教材的评价是教材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上述的调查统计中发现,认为相关知识整合的《西医理论基础》内容量适中、编写合理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使用其他相关教材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其他相关教材中往往前一部分是解剖、组织形态知识,后一部分是生理内容,学完形态再学机能,老师授课容易,但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我们根据这些,创新性地把同一章节的解剖、组织和生理知识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减少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材则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基础“范本”。

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进度,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好的教材有助于学生理解程度的提高。在对课程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与2011级相比,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2012级学生选择“理解”的学生增加了19.6%,选择“一般”和“不理解”的下降了10.4%和9.2%。同时,本调查结果也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2011级提高了14.2%。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内容整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还能增加学习兴趣。药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西医理论基础》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为他们日后把药学与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奠定理论基础。

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目的比2011级明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可使更多的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知道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根据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8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增加,由27.3%上升到44.4%;不及格的人数下降,5.2%降到2.7%;平均分由72.1提高到了81.9,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的内容整合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基础医学的内容篇9

关键词:中职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002-01

职业院校医学基础课包括解剖学、护理学、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知识量大、专业性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态度不明确,加之教师的教学方法又相对单一,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基础课程学习效果不理想,该文主要对当前中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基础理论课教学进行探讨。

1当前医学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不明确

当前学生是90后的学生,学生个性强,不成熟,教师管理相对困难。由于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弱一些,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学生普遍学习能力不强。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到职业院校的学习目地不明确,认为自己上不了好的高中、大学,来职业院校只是为了混个文凭,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开展学习。导致了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不重视,加之基础课大多是一些常识性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内容枯燥,学生很难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没有正确的学习目地,学习能力又差,久而久之学生不懂的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吃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

1.2基础课知识量大,不易掌握

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学科,要求知识的准备性。医学基础课内容较多,知识点分散,基本的概念多,医学专业术语多,学生学习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不易短时间内快递掌握。

由于大纲规定的内容较多,而实际学时少,有些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原本是应该前后开设的课程变为平行开设,这样就不利于各学科之间的承上启下,科目学习没有连贯性、系统性,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整体,而是被分割开来,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1.3师资力量差

由于职业院校学校规模有限,学校经费紧张,学校待遇差,很难吸引医学方面的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现有的一线教师学历低,科研水平较弱。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导致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工作都是非常不利的。如何解决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差的问题是关系到职业院校生死存亡的关键。

2完善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分析

2.1对现有医学基础知识进行整合

确立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教师必须以扬弃的态度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明白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材和教学大纲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着重明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培养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科学、全面地备课。合理设置医学基础课教学内容。医学基础课学科意识强内容偏多、偏难不能适应必需、够用的护理课程改革原则。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以达到最少教学时间收到较佳教学效益的目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要积极开展交叉备课活动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护理学科教学内容整合强调多学科的融合、渗透。研究各学科知识重叠及脱离情况删减不必要的、过深过难的内容。做到紧扣培养目标内容少而精。

2.2加强实践教学和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医学基础知识口头描述起来模糊不清只有亲自去看去做才能明白。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加强感性认识。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标本、模型在实验教学中摒弃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实行互动教学让学生讲解挂图、模型或操作表演等。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设计性实验也很必要。加强过程考核改革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以及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3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实效

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持续、专注地钻研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兴趣是学习的导师,要让学生对所授知识感兴趣教师的教学定位就从知识的传授转向了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要从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结语

当前中职医学院校基础理论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快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必须要对现有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设置,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中职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树香,李金钟,解绍玢,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7(5).

[2]魏巍,赵春艳,黄晓华,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1(2).

基础医学的内容篇10

若要问华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具实用性,影响最深远的内容,无疑是中医学。它以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的历史传承福及国人数千年。在捍卫人类健康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充分证明了自己存在的科学价值。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中医学基础》全面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1],是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但是,对学科基础本就不佳的中职生来说,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内容显得深奥且枯燥,极易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习兴趣。在国家大力提倡“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当下,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必须要走革新教法之路。在此,笔者结合个人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彰显中医理论特色,不断扩展其内涵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兴趣,夯实理论基础和强化操作技能。

拓宽思维,调整内容

西医快,中医慢?西医副作用大,中医副作用小?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言论。作为两大医学体系,西医学与中医学的激烈碰撞从未停止。关于二者孰优孰劣,至今未有定论。学生对此也极为关注、兴趣颇浓。而这恰恰正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兴趣支点。所以,教师可拓宽授课思维,在传授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适时把中、西医学在基础理论、病症诊断、临床治疗中的差异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但能满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让学生科学辨证地看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异同。

根据重要性和实用性,结合大纲要求,将教材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类。仅需了解的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要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让学生熟知其中的医学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难度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系统地全方位讲解,力求学生能抓住重点、全面过手。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优先。另外,针对《中医护理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三门课程内容之间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状,有必要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使其知识内容上的联系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创新教法,多元施教

“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定然会有单调刻板、兴趣日减之感,最终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活跃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将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趣味记忆法、寓教于乐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中医素质,提高学习水平有明显效果。比如用名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印证“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典故“范进中举”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这种寓教于乐自然能让学生一点就通且过目不忘;比如在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时,向学生说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邻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克,学生很容易记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识记麻黄汤的四味主药: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时,依其谐音,把它翻译成“干妈贵姓”,这样的趣味记忆相信学生想忘记都难。

善用资源,形成合力

由于中医学基础是一门纯理论学科,基本没有实验课程的相关安排。这是导致学生兴趣流失、信心缺乏的根本原因[2]。在实际教学中,为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独立分析、创思维新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可用课外兴趣小组、图书室开放阅读等载体向学生开设《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食疗学》《中药学》等多门选修课程,让学生能较全面了解中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