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十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十篇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8:44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相对于各门专业课程来说,心理课程课时较少;由于局限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之中,心理素质教育课应有的实效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不能较为稳定而持久、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任课教师在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单纯的依赖于少数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任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1、课前备课时,应挖掘教材深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的乐趣。

2、在授课的过程中,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注重进行认知训练和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3、精心设计学科作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

4、采用适当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评价尽可能客观公正。在课外互动中,力图建立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心得体会

1、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本科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育更为注重岗位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www.133229.com作为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确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2、授课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

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时长、班级人数等诸多原因,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十分有限,常常只限于自己所教的课程当中,因而,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是不够全面的。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整体的学习气氛,学生的面部表情,可靠的提问反馈等方面关注学生。针对大学授课人数众多、课时集中等情况,可以采取“区域法”,将学生化整为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效果。

3、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相结合式的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在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应注意辅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时,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挥自我优势。通过介绍成功就业的典型案例,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树立信心。

4、做好留、降级学生的心理疏导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成绩总体下滑,多门课不及格被留、降级的学生也明显增多。这种现象不仅对学校的教学、生活管理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使学生自己的心理也受到巨大压力。留、降级学生一般心理较敏感,对新班级缺乏认同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际困难,导致长期处于后悔、自卑、孤独的情绪下,一旦有外界刺激就很容易心理失衡,易产生过激行为。

任课教师应该善于发现留、降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对大学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融入新的集体、新的环境。

5、面对突发事件,开展心理干预

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逐渐减少;与老师的沟通多局限于课程之上:与同学(通常以宿舍为单位)之间却因为年纪相仿、兴趣相投,住宿、学习、生活全部在一起,比较容易建立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有时甚至超过了一般血缘亲属关系。而一旦有学生发生意外事件,比如意外受伤甚至死亡,与之关系密切的其他学生情绪会出现极大地波动,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

上的乐观情绪,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挫折心理,协助学生适应、度过危机,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6、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

针对大学生处于心理生理转型期的情况,任课教师应坚持以正面教育和耐心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在课后的交流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心态面对学生。充分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避免把心理素质教育简单的医学化和课程化。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初中学生;心理素质

1.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素质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老师可以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行很好的锻炼。经过老师正确的指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打好基础。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的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和人生道路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正确的面对失败和挫折,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辅导,在学生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增加抗打击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可以用满腔激情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初中阶段体育教学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欠缺,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提升心理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铺好道路。

2.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虽然初中生处在一个叛逆的时期,但是也是建立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时期。老师应该抓住时机,发挥初中体育教学的长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2.1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比如在跳山羊的运动中,学生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还要克服心理的障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处理教会学生动作要领之外,还要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会变得更加坚强,不怕困难,会更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会更加喜欢体育运动。2.2通过体育竞技项目,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年代,要想在竞争中屹立不倒,就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知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体育竞技非常普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比较谁跳绳跳的多、短跑跑得快、跳远跳得远等。这些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体育竞技还能让学生明白竞技的精神,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努力进取、坚定意志、永不退缩,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2.3通过集体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运动需要严密的组织和纪律,以及严格的比赛规则,比较注重团队合作。在体育教学中开展集体体育运动,不仅能让学生理解他人、体会他人、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有爱、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学校可以定期举行足球、篮球比赛,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对抗,失败的小组可以做值日等。通过这些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培养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每个体育运动都有独特的运动效果,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派样优秀的品质。体育老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多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锻炼中慢慢成长。

3.体育教学中训练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议

3.1创造体育教学环境

正常情况下我国的初中体育教学的时间都会受到严格限制。所以,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变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国初中的教育工作者给学生制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对初中体育知识进行学习。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制造轻松的教学气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与表扬。初中体育老师可以在业余时间,开展一系列的小活动。比如我们小时候做的第八套广播体操,利用课间休息,学生可以舒展身体,缓解久坐带来的后遗症。

3.2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的体育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觉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缺点进行纠正。老师根据学生的心里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把学生的长处在体育锻炼中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可以让他更好的加入到集体中学习。初中的学生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老师可以根据当前社会比较篮球世界杯、英超联赛等热点新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应该给与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慢慢消除心理障碍。

3.3树立学生主体,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每个学生的爱好、特长都不一样,兴趣不同擅长的体育运动也会不同。初中体育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老师根据学生选择的项目进行区别化的教学、难度也可以进行调整,不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能为了锻炼身体而上体育课。老师应该不定期的让学生进行体育比赛,这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考验。老师在训练的过程中也可以把同学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比如大风、小雨等异常天气,这种环境中最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老师要根据进行适当的训练,达到训练效果就好,要徐徐渐进的训练,达到训练效果就好了。

3.4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和竞争能力

在当前的社会中,人的价值要通过自己的表现出来,并且在竞争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体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的表现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时间和发展的表达项目。无论哪个体育项目都是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形体美。比如篮球,老师总是鼓励学生玩出自己的特点,表现自己的自信和个性。对于偏向实力的运动比如长跑、跳远等,老师总是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比如田径冠军一直都被黑人垄断,自从2004年刘翔获得男子110米跨栏冠军之后,有多少黄种人获得冠军。老师总是激励学生可以做的更好、更高、更强。通过学生长期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能改变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学生在通过长期的锻炼已经拥有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10.077

ontheDevelopmentofmiddleSchoolStudents'psychologicalQualityeducation

miaoDianqing

(innermongoliaHulunbuirarongQiHuoerqimiddleSchool,Hulunbuir,innermongolia162756)

abstractthepsychologicalqualityeducationofmiddleschoolstudentsisanimportantpartofqualityeducation,butbecauseofsocialchangeandotherfactors,thecurrentmiddleschoolstudents'psychologicalqualityshowedprominentproblems,thispaperfirstlyexpoundstheimportanceofthequalityeducationofthestudents,andthenanalyzesthecausesofthepsychologicalproblemsofstudents,finallyputforwardthesuggestion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educationofpsychologicalqualityeducation.

Keywordsmiddleschoolstudents;psychologicalquality;education

1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

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

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

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

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

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9]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凌霞(1975-),女,黑龙江黑河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北京100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育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78-02

全人教育虽然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但却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甚至在中学、小学及幼儿园中也被吸纳和应用。全人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意义更加深远,因为大学生思想趋于成熟,对知识的接纳能力更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有所飞跃,因此更需要有全人教育理念作为依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再设计。

一、全人教育理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

全人教育理念强调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培养出“道德高尚的人、人格独立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智能双全的人、社会和谐的人和善于创造的人”。①从全人教育的指导理念来看,要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完整的人”,必须加强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正好与全人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使学生道德高尚,人格独立;心理没有疾病,才能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情商,才能够使学生智能双全;培养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善于创造的人。基于这样共同的目标,有必要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更进一步地向全人教育的目标迈进,在课程的设计上进行必要的改革。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强调“教育应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支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理念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堂上是最容易传授给学生的,所以说全人教育理念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

二、全人教育的哲学理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全人教育的哲学基础可以概括为三个概念:联结(connectedness)、整体性(wholeness)和存在(being)。[1]把这样的哲学基础理念融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教学创新设计,有利于开展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1.联结的概念源于整体论

该联结包括四个维度: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相互关系(interrelationship)、参与(participatory)和非线性(non-linearity)。[1]从联结这个概念的四个维度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在师生通过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和互动的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的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前的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倾听,没有真正让学生融入并参与其中。所以基于这一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将每一个小组视为一个合作团队,老师在讲授完每一个知识点,都会给小组布置相关的活动探索,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讨论,强化对理论的记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既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又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团队都进行了有效的参与,并验证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与此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中找到乐趣和应用的意义;而且基于团队的小组讨论,相同的问题会得出很多不同的答案,问题的设计都是开放性的,让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在解决相同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就是同一个小组内部,成员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这样大家的思维放在一起,就是非线性的发散性的思维,有助于多角度考虑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

2.整体性是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性也包括四个部分:整个系统(wholesystems)、多种视野(multipleperspectives)、独立性(independence)和多种水平(multiplelevels)。[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门课程与其他的课程一样,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也就是“整个系统”;同时这门课程涉及心理学的诸多方面: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所以说该课程即是一个整体系统,同时又具有多种视野和多种水平,而且每一个视野和水平上的内容拿出来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何将每部分的内容讲解清晰,同时又使整门课程能够融会贯通,这是这门课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问题。该门课程的课时较少,但是学生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却很多,所以要实现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无限的知识,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拓展课外内容,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必要的理论和应用方法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心理学方法及应用心理学的技巧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之外怎样去解决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或者如何去帮助他人,这种不仅仅拘泥于课堂的形式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解决自身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全人的重要理念和目标。

3.存在是指人全面经历现在

这包括整全的人(fullyhuman)、创造性的表达(creativeexpression)、成长(growth)和责任感(responsibility)四种涵义。[1]存在是全人教育理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它清晰地表达出了一种可以借鉴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门课程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整全的人;其次是应该具有一定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人,并且可以适度地表达出这种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再次就是学生在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成长;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负责,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与人沟通和相处,培养共建和谐宿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责任感。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1.倡导以生为本,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概念

以学生为本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会自我价值,发觉内在闪光点,在认同自我的基础上树立良好、正确的自我概念,让每个学生能够了解自我需要,设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知晓自身能力,谋求发展,达到自我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是实现全人教育的基础,充分的自我肯定、有效的自我管理、正确的自我定位、合理的发展规划,都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有机的组成部分。

2.建立自治体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团支部、班委会成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队伍建设,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倾向。

3.运用体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体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思考,通过亲自参与,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参与社会实践及科技文化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和平台,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以达到全人教育的综合目标。

4.重视职业生涯,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依据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设计和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良好的职业规划会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同时具有内在激励作用,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动力,使他们不断向自己的职业目标迈进。因此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设立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全人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全人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全人教育目标相吻合,《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大纲》中指出,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以五项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预防性原则。这些原则的制定都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门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将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引入课堂,力求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使学生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

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的教学大纲为基础,把全人教育的理念与课堂授课内容相融合,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让学生学会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自我调节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围绕全人教育的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动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对教学改革前后学生的变化进行对比,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找到适应我院大学生全人教育的最佳途径。

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科技作品立项、挑战杯大赛、本科生研究计划等项目。同时让学生走出校园,在课下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整自我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不断完善自我,尽早成为适应社会的“完整的人”。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5

1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老师和家长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其二是教不得法,课内损失课外补,使学生疲于应付,产生了厌学情绪;其三是评价手段不当,学生往往对学习,特别是学习成绩好坏产生紧张心理。因此,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学校、教师多和家长联系,减轻家庭对学生的压力

大凡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希望子女考上高一级重点学校,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重点学校的招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尽管教育部曾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各种宣传媒体也竞相报道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但忧心忡忡的家长却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老师要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走出重才轻德,“按分付爱”的家教误区。

1.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减轻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业务素质偏低,对教材挖得不透,只能是课上“满堂灌”、“满堂问”;课下搞“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由此可见,教师只靠旧有的知识很难雄踞讲台,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在教学方面,要研究教材、教法,不能把学生当成“加工”的对象或“复印机”。更重要的是要潜心研究学生,赋予学生活的思想和思维空间,力求创造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要经常地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得清,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达到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精神境界。

1.3改革评价标准,减轻不良社会成才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升学率几乎成为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将升学人数下达到学校,学校又与教师的奖金和职称挂钩,于是升学率、平均分就成了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考什么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只有学生考了高分才说明自己有能力,学校才承认有成绩,考试排名愈演愈烈,导致学生视分数为宝贝,视考场为战场。这样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测试的目的,克服惊慌、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测的方式。测试只应成为老师掌握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手段,而不应把测试或公开学生的分数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的工具。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要富有激励和亲切感,让学生有一种愉快和谐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2实施挫折教育

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大部分中学生属独生子女,他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生活一般也一帆风顺,无忧无虑。因而经受挫折,尤其是严重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稍有挫折和不顺,便会一蹶不起,甚至滋生轻生念头。因此对中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进行承受挫折的心理教育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事例引导,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是短暂但又是漫长的,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是不平坦的,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连遭挫折的境遇。虽然人人希冀时时幸运、事事顺利,可是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社会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在曲折中前进。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2.2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就人们的愿望来说,自己的努力与事情的结果最好能“同步”。可是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而且还会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所以,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承受挫折的韧劲。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迎接困难的勇气,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退缩,甚至一蹶不振,那么成功和胜利怎会跟他有缘呢?如果没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地学习,即使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外部条件再好,也不能保证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历经坎坷、战胜挫折方面,小平同志堪称青少年学生的楷模。他一生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且每次复出后肩负的担子更重,做出的贡献更大。除了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坚定的生活态度和不畏挫折的非凡勇气,才使其成为了“打不倒的一代伟人”。

2.3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在“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这个病通常只是指身体上的疾病。但我们关心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在生理上无疾病,还包括在心理上健全、心态正常无异。很多人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存在片面认识――只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却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心理畸形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缺乏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整天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老师的讥讽,担心会遭受到批评和指责;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中职学校读书时,就觉得很丢脸。

(2)逆反心理强烈。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都很强烈,表现在很难听得进家长、老师的意见,不服从管理。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上网聊天玩游戏、交异性朋友、喝酒抽烟等。

(3)厌学心理严重。中职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因而将近一半的人对学习“感到无趣”或“厌烦学习”,厌学情绪特别明显,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反应迟钝、违纪现象较多。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功利行为占上风。

(4)自控能力较低。中职学生自我约束力偏低,随手乱画、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上网无节制的现象严重。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

(5)自私心重。做什么事都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求得到,不求付出。近年来,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很多中职学生在心理方面饱受抑郁、自卑、迷惘等情绪问题的折磨。

这些问题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更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以健康的楷模。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性格铸造性格,人格影响人格。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不仅能使教师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或减少教育中的失误,而且能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地给学生树立榜样。

(2)发挥班主任的突出作用。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直接。在工作实践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育工作能力,做好心育工作,发挥自己的突出作用。

(3)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传播心理知识,给学生以健康的钥匙。学校可通过开设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控;另一方面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避免和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类比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同学们的激情,开发他们的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健康爱好,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心理素质。

(6)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发挥家庭作用,给学生以健康的推力。家庭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校教育同家庭、社会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7)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只有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才能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地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飞跃.浅谈学校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2009(2)

[2]王义.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战线,2009(22)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53-02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也不够稳定,但是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本文重点谈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初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同时身心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心理容易产生失衡,有些同学还会产生逆反或者叛逆心理,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初中的体育教学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够调节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调节心理压力,促进人格的发展、坚强意志的形成。

体育锻炼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形式,要求学生能够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便保证动作协调完成。久而久之,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变得敏锐、灵活。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调节的方法,只有正确引导下的体育锻炼才能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体育对于协调动作的要求使学生更易于在体育教学中更多地获得与他人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对身心发展的适应性。

体育锻炼能够磨炼人的性格,使学生变得坚强、开朗和乐观。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外向型的性格,协调人际关系,并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克服生理极限,通过持久性的项目锻炼自己坚韧的意志品质,跨越障碍的项目锻炼了学生勇敢的意志品质。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

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可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在初中体育课上,学生根据体育运动调节情绪,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进取与挫折,丰富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样当学生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调整,同时加强的心理素质的锻炼。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等做出客观的评价,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进一步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通过手势、表情以及身体的动作进行交往,让学生在同一集体中学会相互关心、照顾他人,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在体育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2.在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形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体育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拥有不惧困难的勇气。在体育素质测试中,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其努力达成目标,逐步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良好的培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奏效,在学生不断接受挫折以及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耐挫能力会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也会逐步增强。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才能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进行目标教育要激励学生充满竞争力,以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动机。

1.初中体育教学可以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体育教学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这个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法,突出“新”字,采取新颖、实用以及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使用生动活泼的教法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练习、思考、探索等创造能力。

2.在初中体育课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初中生竞争心理比较强,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可以激发起学生心理、智慧以及意志的较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认识都能够综合发挥内在的力量与同学抗衡,而比赛的过程很自然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品质特别是意志力量的发展。在艰苦、紧张的比赛中,只有坚定的意志,学生才可能在你争我夺中获得胜利。

学生的个性形成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后天环境的培养对其发展非常重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以及运动的环境都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师巧妙使用体育学习迁移可以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技能、知识以及方法实现迁移。例如运动感知觉能力、注意力以及想象力都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稳重、机智勇敢等都可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3.在体育课中,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以及不良的个性心理。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那么,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困难,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首先,教师要安排身体素质课课练,对落后生要增强他们的信心;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生能够适应训练的时候,要逐步提高训练难度,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针对学生不良的个性心理,教师要能够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无知产生的懒惰心理。对少数个性随意的学生,教师要能够对学生动之以情,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升华。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很多,教师要善于处理、分析不同的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一定的心理结构对外界信息加工、处理、综合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综合能力指标。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加强中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要求,并将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列为中学生四项基本素质之一,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身心健康对中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中学生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强健的体魄,坚韧的个性和善于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才能担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

一、中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

1.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缺少合作意识

2.意志品质不健全,依赖性过强

3.面对学习和竞争的压力极力逃避

4.畏难情绪较重,缺乏上进心

二、体育教学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多重视增强学生体质教育,只注意学生生理上存在的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在心理上同样存在着健康的问题。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教育和教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来实现的。由于活动的主体对教学信息所持的态度不同,所以,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反应。如:在进行障碍练习时,因为难度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当课的运动量较大时,学生设法偷懒,不愿练习等等。针对学生不同的消极学习心理,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正确诱导,使之调整到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这是优化体育教学必须要抓的核心工作。由此看来,体育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也是发展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教育过程。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客观现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进行体育练习时无不包含着心理因素,学生每做一个技术动作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下完成的,其运动技术水平也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征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学生技术动作质量的基本保证。总之,通过体育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刻苦钻研,反复操练,挖掘内在潜力,不断克服心理障碍,可以使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

1.确定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

中学生的求知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对学习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如果针对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行为特征确立体育教育目标,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确定教育目标时,教师不要确定标准过高,甚至实现不了的目标,以免挫伤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要向学生阐述学习体育的意义,把近期学习需要同将来从事工作的需要目标联系起来,把课堂体育教学同课外健身锻炼联系起来,把运动竞赛与维护集体利益联系起来,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机体生理与心理潜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另外,进行目标教育要充满竞争活力,多用正误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动机。

2.利用新异刺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感情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产生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认识水平,注意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多样、活泼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能。

3.采用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意志

体育比赛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更是双方心理、智慧和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需要学生身体、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综合发挥内在力量进行工作,显然,它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例如:在排球比赛中,某队学生为了争取主动,在对方采取多变战术强力进攻的情况下,必须千方百计地运用耐力、速度、协调、灵活等素质,动员全身的力量来努力获得竞赛中的优势。与此同时,心理因素,特别是意志的力量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4.巧用注意方式,调控学生的情绪

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而不做情感的俘虏,这是良好心理状态的表现。对正常的情绪可进行适当合理的宣泄,对不良情绪要控制。另外,当学生在运动练习中情绪波动而产生心理紧张时,要引导学生摆脱心理压力,使学生适当休息与放松。如:采用心理自我调节训练,就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与身体放松的好方法。研究发现,当人的心理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将消耗80%的机体能量,并严重影响认知活动。因此,强调心理放松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体育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篮球课中,当学生学会了双手胸前传球之后,就比较容易学会双手胸前投篮动作;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联防战术,再学区域联防战术时就显得容易。这种运动技能的迁移现象叫做正迁移。反之,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就称为技能的干扰,又叫负迁移。在体育课上,教师正确运用技能迁移规律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个性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它的形成依赖于先天遗传因素,但主要还是靠后天的生活环境去培养和发展。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学生在心理上的个性表现也有差异。体育教学环境本身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有利条件。例如: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可以借助于其他活动的心理动机,促使学生对体育产生直接兴趣;可以利用某学科的专业活动需要依赖体育的关系,把学习心理迁移到体育运动上来,重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运用体育技能之间相互作用的正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个性品质。类似这样的做法,我们只要掌握中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积极进行科学教育,严格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运动实践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运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重点抓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意志、情绪和个性品质教育。同时加强研究,注意学生身、心并育,特别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只要坚持科学的方法,从严要求,就可以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9

【关键词】初中教学体育心理素质

我国学生的读书过程一般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处于过度期的初中学生,由于经历了小学的教育,已经初步拥有自己的思维和性格,但是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还未完全成型,相比其他两个学段,这个学段的学生心理上更容易受到外界花花绿绿事物的影响,发展呈现不稳定性,因此也造成这个学段的学生心理疾病的高发。

体育课作为初中学段唯一一科在户外展开的教学,它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决定性的意义,由于是副课,学生上体育课时并不存在很严重的考试压力,他们心理上多数处于放松状态,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小游戏,运动竞争活动等,又能对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性等积极向上心理情绪进行很好地培养。

一、轻松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的课堂教学与小学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不同,有了小学的基础,初中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开始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由于课本难度与学科数量的增加,应接不暇的知识让不少学生在短时间难以习惯,这导致他们的成绩普遍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也导致学生对待学习上的不自信。

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新教改下,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已经渐渐呈现出一种轻轻松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展开的教学,往往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相比其他课程,学生在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更能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体育教师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些运动来对他们的自信心做出有效培养。

就拿广受体育教师与学生欢迎的“篮球与乒乓球”这个小游戏来说,它考验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两人相对,通过互相比划相反的动作来进行游戏,比如组1的学生说篮球,组2的学生就比划乒乓球的动作,反之亦然,谁先做错,则处罚做错的学生出来为全班学生表演一个节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对动作时可以获得他人的鼓励,做错动作时又能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他人的欣赏正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二、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竞争性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而计划生育的实施,使独生子女较为普遍,很多学生从小就是父母的乖宝贝,过于优越的生活使他们养成眼高手低,娇生惯养等坏习惯,同时一帆风顺的生活也让他们害怕苦难,不敢竞争。

而户外活动的体育课程,恰好可以对他们这一方面的缺点进行有效的纠正,教师可以通过长跑、网球等体育竞技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同时又可以利用竞技比赛中的热烈气氛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就拿篮球运动来说,教师可以在前期的教学中教导学生,持球、投球、传球等基本篮球技巧,并在实际的演练中运用华丽帅气的灌篮动作来吸引他们的目光,培养他们对篮球运动的感情,在学生拥有了初步的知识之后,再通过分组的篮球竞技,让他们体会实际的体育竞争带来的热情,而学生都是有求胜心理的,在热烈的比赛中,他们会产生对胜利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竞争心也受到培养,而这份竞技中求胜的竞争心,在他们进入其他课的学习时,仍然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承受力

我国古代有句俗话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意识是说,勤奋的人就是在数九寒天和三伏暑天,也一样努力的学习,充分证明从古到今,学习都是一个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勇于克服挫折的过程。

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的课堂上,以模拟军训的模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遇到困难、面对困难时的迎难而上的抗挫折心理,这对他们的成长是相当有益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军姿,体验军人平时训练时的辛苦,在天冷时,或者天下雨时,以鼓励的方式劝服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教育他们,我国边防军人每天都要这样抬头挺胸立正的姿势站好几个小时,他们为了国境线的安全可谓风雨无阻。我们学生,如果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将来何以成为祖国的栋梁?学生从心理上受别人的毅力影响,就会产生别人做得到,我也做得到的自尊心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自然提升。

四、重在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力

计划生育使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容易对孩子施以过高的学习压力,由于没有玩伴缺少交流,不少学生性格比较害羞,内向发展。

而体育是一门课堂中讲究合作的教学,体育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团队精神,合作互利,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做出有效地培养。比如多人跳绳,比如女孩子普遍爱玩的跳橡皮筋,男孩子最喜爱的足球、篮球运动,又比如双人网球,双人乒乓球等常见合作性体育运动,由于共同的利益联动,学生在好胜心之下,多数会放下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心思,融入到团队中,从团队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的思维不再以“我”为中心出发,而是渐渐转向从“团队”出发,我能做什么,我怎么做才能配合他人让团队获益。这个在求胜中培养合作能力的过程,恰好也能加强对他们交流能力的培养。

总结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现代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活动大部分在实践中进行,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和实践的表现机会,但在体育教学中有些老师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却很少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程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学校体育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是当前体育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1)能有效调节学生心理。心理调节的方法很多,体育运动就是十分有效的一种。科学安排体育运动,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适当地放松,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与协作,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非常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可以得到锻炼,意志也可以得到磨砺。特别是通过开展一些体育精神活动,同伴之间通过相互协作、相互帮助,能够增进了解和友谊,更容易解决实际问题,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帮助学生排泄消极情绪。

(3)体育运动通过活动肢体和筋骨,能够使身体关节能加灵活与协调,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阳光健康的心理。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1.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信心

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运动、兴趣、性格等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分门别类地有采取针对性地措施,因材施教。一是分类分层训练。可以将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分为一组,对于该组学生,安排的体育运动应是比较简易的,如短跑、跳绳、踢毽子等;将急躁、紧张的学生分为一组;对于此组学生,应该以可以调动情绪的运动项目,像排球赛、篮球赛等;将体育素质较高的学生分为一组,这组学生可以安排难度较大、技巧性强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跨栏、铅球等运动项目。通过这样分层分组,能够全面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并避免性格局限。二是注重正面激励。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时期,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鼓励,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坚持以正面积极的教育评价为主,要多表扬少批评,多宽容,少苛求。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善于捕捉和扩大学生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的自信心。

2.挫折教育,锻炼学生意志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以此增强学生抗击挫折、经受逆境的意志,从而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一是强化动作技能训练。为了熟练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学生可能需要经过几十次的反复强化巩固训练。在达标训练中,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难免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不足,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将心情调整到积极向上的状态中来。二是适当磨砺学生意志。在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要巧妙应用恶劣天气等外在环境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在下雪天,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打雪仗的游戏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抵抗严寒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坚强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适应逆境的能力,为其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在关键节点磨砺意志。在体育运动中,往往会出现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如短跑冲向终点的最后一刻,篮球运动中抢夺篮板时刻,拔河比赛中转败为胜的关键时刻等。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节点,锻炼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3.开展比赛,让学生学会竞争

当前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如果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被社会所抛弃。因此,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精力充沛的青春期阶段,也是身体和心理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他们大多具有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搭建平台。一是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竞赛活动往往是非常激烈的,也是非常刺激的。学生为了获得比赛的成功,往往会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例如以200米跑为例,在你追我赶的比赛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爆发出超乎寻常的拼劲,他们的竞争意识也能够得到大大增强。通过比赛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增强学生奋起直追的拼搏进取精神。二是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在激烈的体验竞赛中,学生为了获得成功,就必须克服一系列困难,还需要突破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在无数次的跌倒中爬起来,在面临众多竞争对手时,必须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也就需要克服懦弱怯场的不良心理,从而增强学生的抗压心理素质。三是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乐观心理。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而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这就需要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乐观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而需要从小培养,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乐观心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必须将学生乐观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通过体育运动,让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挑战,面对竞赛失败,尽可能地减少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促使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

4.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易有偏见的学生,要主动与他们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他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总之,初中生正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身体与心理全面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任务。因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的锻炼,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切实有效地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水平,从而促使学生身体、心理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