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商管理的概述十篇工商管理的概述十篇

工商管理的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8:32

工商管理的概述篇1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而言亦是如此,因此,改革工商管理企业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的设计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并根据我国现状进行了进一步创新性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保证具有开放性、保证具有互动性、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科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高职工商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概述课程的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企业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高,而高职院校作为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其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国民所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其专业教学质量影响着我国企业的正常运转。但是我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般还是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模式,尤其是企业管理概论一类的理论课程,更是完全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内容理解不透彻,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课程的设计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企业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也日益严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而现有的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则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查,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照本宣科,将教材上的内容搬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对于许多学习内容都不甚理解。此外,枯燥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不愿意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内容,教学实践针对性严重不足。例如,在吉林省某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将大部分教学时间安排在理论内容的教学方面,教师的出发点是想通过扎实的理论来进一步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不得不承认,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但是,学生的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却备受争议。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教师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对于枯燥的企业管理概论课程学习内容缺乏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差,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然而就目前状况来看,教师所安排的枯燥企业管理课程,已经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向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学习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反之,实践也是理论学习的关键环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是纯理论性质的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永远不能脱离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就是单调的知识搬运和转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效所起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甚至变成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绊脚石。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理论知识的限制,理论知识的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了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是令人痛心的事实,却也是接下来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模式发展中的主要方向。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新模式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学校教学实际,笔者探讨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保证具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活动中,应恰当的融入市场和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可被用于教学的理念和观点,保持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应尽量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需求,闭门造车,所培养的人才也必定是故步自封的无用之人,应在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二是采用多样、开放的教学方式方法,过去的理论性课程就是教师、将学生记、考试考,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和考查。信息化时代,应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将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开放性、交互性优势,营造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保证具有互动性

自主-互动-合作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和发展的前提下,提出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之一,保证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互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企业管理概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人才基本需求之间、教师与社会人才质量要求之间的互动沟通,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进行合理的安排,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强课堂效果,教师需要保证课堂的互动效果,加强课堂的活跃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

(三)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工商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所培养的人才是具有熟练专业操作技能和较强专业素养的专业性人员,因此,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企业管理概述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学校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高学生专业职业素养,一是在企业管理概述课程中,加入工商管理人员基本职业素养的内容训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和提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二是在企业管理概述课程考查内容中加入职业素养专门内容,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尤其是具体的考查题型方面,应该设置一些实践操作性题目,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展和训练实践能力。

(四)注重科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

基于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企业概述课程的教学实际,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方法,是促进课程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首先,应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相评价、以及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方式开展评价活动;其次,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的书面考查方式不能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现代化教学进程中,应采用现代化的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全面,同时也要进行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以保证科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小结

高职院校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是企业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创新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教学模式,是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笔者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的设计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并根据我国现状进行了创新性的进一步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保证具有开放性、保证具有互动性、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科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工商管理概述课程的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磊,胡国芳.基于信息共享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2]黄娟.浅析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喻荣春,雷静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5(2):85-86.

[4]张玉利,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13(4).

[5]禹利萍,岳志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9):169-170.

工商管理的概述篇2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商务(e-commerce-eC)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市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预测表明,2009年全球电子商贸的总量将超过18000亿美元。伴随电子商贸的蓬勃发展,eC模式呈现出自动化、智能化和移动化的新趋势。而传统基于HtmL的eC平台缺乏语义信息,无法将显示信息与数据分离,难以满足eC新需要。web元信息处理和语义化发展,特别是ai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对eC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电子商务平台是使交易双方的需求及供给信息都可以良好交流和交换的地方,所以构建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首要的要求就是交易双方的信息可以充分地交换和互用。但是,由于交易双方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等一些方面的不同,会产生互用性问题,特别是通过internet进行商业活动时。计算机系统相互作用时存在的问题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系统异构、语法层异构、结构层异构和语义层异构。系统异构包括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不相容;语法异构指的是不同语言和不同的数据表示;结构层异构指使用不同的数据模型;语义层异构指系统间交换信息时所用术语的含义不同,如同义词。其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前三种类型的问题已逐渐得到更好的解决,如使用CoRBa,DCom和不同的中间件产品。XmL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最后一类问题。XmL本身具有的许多优点为电子商务特别是B2B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如XmL持国际语言编码标准Unicode,把业务规则和数据内容、结构分离开来,用户只需协商数据内容和结构,从而可以自由定义和实现各自的业务规则,企业之间可以灵活方便地建立多对多的连接等。本文着重描述数据内容和结构的元语言XmL[1],凭借其强大的定义和表示标记语言能力,正成为互联网信息表示与交换的标准格式。采用XmL作为表示语法,w3C开发了在web上进行元数据处理和交换的标准RDF(S)[2],RDF(S)的出现使得本体建模技术可以应用于eC内容定义和信息交换,使得开发自动化、智能化和移动化的eC平台成为可能。然而,XmL虽然在定义数据结构和语义方面提供了标准的语法,但它并没有提供描述商业过程和商品交换的标准的数据结构和术语。因此,使用XmL进行交易方之间的数据交换时,首先必须在使用的词汇,以及用法和语义方面达成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子商务特别是B2B的跨领域、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扩展性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语义异构问题,引入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ontology(本体)技术。它是不同领域、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交流、协定的可以共享理解的表示。这种协定有助于对内容意义的精确、高效通信,同时又反过来促使系统的交互式操作、重用和共享等一系列的性能得以提高[3]。

二、ontology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ontology在人工智能领域用于知识的共享,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ontology就已成为许多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如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表示的研究主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ontology在智能信息集成、协作信息系统(CooperativeinformationSystems)、信息检索、知识管理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主要原因就是ontology提供了对某一领域(Domain)可共享的、通用的理解,从而使不同人员、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因为ontology针对的是领域中达成一致的知识,所以它的发展也常常是参与其中不同的人、不同组织(可能分布在不同地方)之间的协作过程。

(一)ontology的概念

ontology作为从哲学领域借鉴过来的术语,在哲学中它是一种存在的系统化解释。ontology的概念有很多,但是目前基本上得到认同并能够较好表明它的本质的概念是:ontology是对一个共享的概念化的形式的、显式的规格说明。“概念化”指的是世界上某些现象的抽象模型,该模型能够识别现象的相关概念。“显示的”指所使用概念的类型及这些概念在使用上的约束要显式定义。“形式的”指ontology是机器可以处理的。当然,这种形式化的程度可以不同,例如wordnet提供了超过100000的使用自然语言解释的术语,而CYC提供了常识知识许多方面的形式化、公理化理论。“共享”说明ontology表明的是达成一致的知识,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局限于某几个个体而是被整体所接受。

1、ontology的语言有许多语言可用于表示ontology,其中一些语言是基于XmL语法并用于语义web的,如:oXL(ontologyeXchangeLanguage),SHoe(SimpleHtmLontologyextension,最初基于HtmL),omL(ontologymarkupLanguage),以及由w3C工作组创建的RDF(ResourceDescriptionFramework)与RDFSchema。最后,还有建立在RDF与RDF之上的、较为完善的ontology语言oiL(ontologyinferenceLayer)和DamL+oiL(图1)。当然,还有其它创建ontology的语言如传统的oKBC,oCmL等。选择何种语言表示,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来定。

2、RDF框架的概念本体需要某种语言来说明,该语言应能以机器可理解的方式准确地定义概念以及概念之间丰富的关系。RDF框架由三个部分构成:①RDFDatamodel。其形成对资源的形式描述。它包括三个对象类型:资源、属性、陈述。任何可以通过URi(UniversalResourceidentifier)来表示的对象都是RDF资源,它的属性由属性类型来标识,每一个属性类型都有对应的属性值。RDF采用对象-属性-值的三元组来描述资源间的相互关系,记为a(o,V),分别对应上面的资源、属性和属性值,或者称为主题、谓词和对象,意为对象o拥有值为V的属性a。②RDFSchema。定义描述资源时需要的属性类及其意义、特性。RDFSchema使用一种机器可以理解的体系来定义描述资源的词汇。如:rdfs:Resource、rdfs:Class和rdfs:property类,rdfs:subClassof和rdfs:subpropertyof属性关系,以及rdfs:domain和rdfs:range的属性约束关系。该词汇集构成了一种基本类型系统及该系统的基础类,这些基础类包括了定义新类必需的元对象类型,因此RDF具有扩展特性,适合于eC本体建模。③RDFSyntax。尽管RDFDatamodel提供了一个抽象的框架来描述资源,Schema定义和声明了一些属性类,但要形成人机可读的具体文件,还需要一个具体的语法体系来完成。RDFSyntax借助其宿主语言XmL,把形式化描述转换成机器可以理解和处理的文件。

(二)ontology在B2B电子商务信息集成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中的B2B[4]主要从事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线进行商业合作的交易,internet和基于web的电子商务为优化商业关系提供了较高水平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些电子商务B2B平台为他们的客户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帮助客户不需要通过大量的通讯渠道,就可以联系到许多潜在的商业伙伴。譬如中国的阿里巴巴以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平台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商机和利润。当然,B2B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平台在带来优于传统商务交易的许多特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成指数增加的交易方提供的大量产品描述、目录和文档等,由它们带来的异构问题成为了B2B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而对这些不同类型描述信息的有效管理成为B2B电子商务的主要任务。B2B电子商务中包含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

(1)描述像购买合同等可交换商业文档的不同标准(如:XmLCommonBusinessLibraryxCBLandCommerceXmLcXmL)。

(2)使用产品种类等级和每一种类的属性对产品进行详细说明的内容标准(如:Un/SpSC,ecl@ss4和UCeC)。

(3)根据某个内容标准对产品进行详细说明的产品目录,它可以被可交换商业文档引用(如:ariba和Commerceone)。从技术的角度来看B2B的信息集成任务,它主要包括两种:商业文档的集成和内容标准管理。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基于本体(ontology)来实现的。

1、B2B文档集成随着XmL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多数进行B2B电子商务的企业使用XmL编码的文档,从而产生了许多基于XmL的电子商务标准。如:Commerceone提出的xCBL(XmLCommonBusinessLibrary)标准,包含了B2B中进行交互使用的约600种不同文档类型。虽然在一定应用范围内,这些文档具有一致性,可以进行互操作,但是它们在文档的结构、信息分解、复杂性和应用背景上不同。传统的转换技术在效率和应用范围上均不能满足要求,但使用具有发展前景的ontology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这一问题。以ontology为中介的信息集成提供了进行文档集成、将概念结构引入文档和对基于知识的文档查询、检索进一步集成的良好架构。XSL-t与Xpath结合使用可以转换任意XmL文件,但由于进行的是直接映射,所以规则比较复杂,程序编写困难、复杂,维护起来不容易,而且实现的映射重用性差。基于ontology的多层次集成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该方法中将信息的表示分为三个层次:语法层、数据模型层和ontology层。

(1)语法层对应使用XmL序列化表示的文档实例,该序列化主要说明使用到的XmL元素和属性以及它们的顺序。

(2)数据模型层可以看作是语法层与ontology层之间的桥梁,该层将在语法层中的差异抽取出来进行表示,并用对象—属性—值对产品进行描述。标准化(normalization)的进行是根据相应的ontology进行的,因为在ontology中表明了按所要求粒度进行元素分解后的元素的语义。该层使用的术语由相应的ontology进行定义,并且通常必须与在语法层使用到的相符合。然而,前者比后者要详细得多,如在XmL文件描述中,街道名称与门牌号可以作为一个元素,而在ontology中,两者肯定是分开的。该层次可以使用RDF进行描述,也可使用Soap(Simpleobjectaccessprotocol)。

(3)ontology层包含每一种文档类型通用的文档ontology,如产品目录ontology、购买合同的ontology等。这些ontology提供了电子商务B2B中的使用到的术语及术语的形式化语义。如地址在运输文档中可能是指运输地址,而在财务文档中可能是指账单地址,在ontology层这两种类型的地址必须明确地分开。另外,ontology中还包含了在一些文档标准中可选或忽略的元素。按照上述层次描述,可实现电子商务B2B中的较复杂的文档集成,结构如图2所示,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步:①按照从语法层到数据模型层的转换要求,从XmL描述中抽象出源文档的RDF数据模型,这样解决了由于XmL语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带来的转换规则的复杂性。②把文档的数据模型转化为电子商务B2B中的使用的术语,并在相应的文档ontology中详细说明。在该步骤中,数据模型的粒度水平需要与电子商务B2B中的使用的粒度水平平齐。这意味着可能需要进行一对多的转化。③电子商务B2B的按照目标文档标准的术语生成一个相应的文档,其中由于原子概念的粒度水平的不一致,需要对该文档进行多对一的到RDF表示的转换。

2、内容管理内容标准提供了产品描述的等级,并定义了产品类别之间的Subclass-of关系。产品目录中的每一个产品链接到某一特定产品类别,该产品类别对产品进行了详细描述。内容标准可以分类为“水平型”标准和“垂直型”标准。“水平型”标准提供了高层次的所有可能产品的分类并覆盖了多个领域。每一个“垂直型”标准提供了某一领域的深入和细致的分类。通常“,垂直型”一个“水平型”标准的几个低层次种类的扩展。较著名的“水平型”内容标准UnSpSC,具有超过12000种类的五层分类模式,但它不是描述性的,也就是说,它不包含产品的属性描述,仅仅只有产品名称的层次描述。该标准的层次是从产品供应方的角度进行分类的,如打印纸与书写纸均属于印刷产品一类,笔则属于办公用品这一类,因为从供应方的角度考虑它们完全属于不同的类别。另一“水平型”内容标准ecl@ss,支持工业企业供应链的产品和信息流,是德国企业中主要使用的标准。它根据工业用户及供应商的需要,提供了约为12700以上的种类,层次的划分是按照购货方的需要进行的,如书写纸与笔都归于办公用品供应方一类。iSo,Rosettane(t主要是为it产品)是“垂直型”标准的典型例子。从本质上说,内容标准也就是产品ontology,它们提品分类层次和相关产品属性。因此,电子集市需要进行的内容管理任务实际上是ontology的管理任务。它包括:①产品分类。按产品ontology中的类别,对产品进行分类。②产品再分类。由于不同企业有自己不同的需求,因此,往往会造成不同的产品分类,因此这就要求B2B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平台具有根据新的分类模式再分类的能力,根据新的产品ontology将新类型分配给某一产品。在该任务中需要解决水平型标准之间、垂直型标准之间,以及水平型标准与垂直型标准之间的映射问题。③产品描述层次的个性化并根据不同产品ontology产生视图。不同的用户希望得到不同的产品分类视图,根据用户的描述,内容管理过程可半自动化地产生用户需要的产品目录视图。为了更好地实现面向用户,需要设计和实现两个产品ontologies:客观的与主观的产品ontology。客观的ontology用于描述被讨论域内典型产品目录中的元素,如打印机重量;主观ontology描述有关用户喜好的产品信息元素,如打印机的打印分辨率。分类规则可以发展成为根据一定主观的类别对产品信息进行分类,如便宜的家用打印机。ontologies可以用于模仿(model)每一产品特性的协商。④不同版本ontology的维护,确保ontology的一致性。这主要是由于内容标准的经常变化,如UnSpSC每两个星期需要进行一次更新。

工商管理的概述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教学;管理技能;教学方法

近年来,工商管理教学效果欠佳再次引起社会关注。国内有大学是否应设置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讨论,国外也有商学院正迷失方向的呼声。对此,应从管理知识的特性出发进行系统思考,树立起训练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从根本上提升工商管理教学效果。

一、管理知识只能为管理活动指明方向

管理知识有别于工程技术类知识,不能精确到操作规程层面,只能在原则上为管理活动指明方向。以经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原理为例,其核心思想为:寻找最佳操作方法、培训工人使其掌握最佳操作方法、劳资双方真诚合作分享最佳操作方法带来的增量收益。以上几点都不难理解,但要做到却不容易。具体到某一企业的某项工作,其最佳操作方法是什么,应该如何培训工人,应该如何设计工资制度使劳资双方满意,都需要管理者自己去探索,科学管理原理只是从原则上指明了管理应朝这些方向努力。管理知识的上述特性早为人们所发现,只是尚未形成共识。已故管理学教授孔茨在其编写的《管理学》教材中较早提到了学习者期望管理学有一天能发展到像工程技术学一样实用。米勒教授于1984年在国际知名刊物上撰文指出管理知识实用性不强;或许是有感于此观点未得到社会重视,2003年他再次撰文强调此观点。管理理论的上述特性或许是固有的。因为即使是使用相同设备、生产相同产品的两个企业,因其人员思想观念不同,管理上很可能大相径庭。一个企业的领导方式可能是民主的,另一个可能是专制的;一个企业的决策可能遵循管理原则,另一个可能是凭经验做出。倘若两个企业的设备不同、产品不同,管理上则更不会有相同的规范。因此,管理理论只能抽象到原则层面,不能像工程技术知识可以精确到操作规程层面。根据管理的一般原则,提出适应具体企业的管理规范正是管理者所应该做的。

二、管理技能是管理知识得以应用的前提理论

知识应用需要相应的技能支撑。对于一般理论知识,可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技能训练,之后辅于实习,学习者一般能较好运用所学知识。大学本科生学时分配以知识学习为主,实习为辅即是此理。但管理知识具有特殊性,技能训练需要更多的时间,没有相应的技能,管理知识便不能得到运用。管理知识的运用需要良好的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及技术技能。概念技能是指认识企业内外部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企业运行整体观的技能。人际技能是指在自身行为中能融合他人需要的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熟悉企业生产技术知识。这三项技能对管理知识的运用都是重要的。直观地看,没有技术技能,管理便是外行领导内行;没有良好的人际技能,与人协作便是空谈;没有很好的概念技能,管理就是盲人摸象。上述三项技能中,概念技能及人际技能是工商管理教学的内容,技术技能与具体企业相关,管理者进入具体企业后应进行学习。概念技能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能处理简单流程事务,这类事务所涉及的信息量少,且易获得,办事规则也是简单的、熟知的。汽车司机、企业出纳等的工作属于此类。二是能处理复杂流程事务,这类事务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较大,时间跨度较长,信息处理规则可能有多条,需要办事员自己去搜寻以及综合权衡。人员招聘、生产成本分析等工作属于此类。三是能设计复杂流程,比如设计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等,此类工作时间跨度长,需要收集、处理的信息量大。概念技能达不到第二层次,即使学习了招聘、生产成本分析方面的知识也不能胜任招聘、生产成本分析工作,工作中会不时顾此失彼;概念技能达不到第三层次,学习了战略管理知识也不能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因为信息的收集量及加工深度都会受到限制。人在体力上的差异较为明显,如举重,一人只能举起25公斤的箱子,另一人能举起50公斤的箱子,二者在体力上的差异清晰显现。倘若将箱子里的重物换成信息,人在概念技能上的差异也能清晰显现。概念技能强的人能举起包含信息量大的箱子,概念技能弱的人则只能举起包含信息量小的箱子。前者可胜任复杂劳动,后者则只能从事简单劳动。人在人际技能上也有明显的差距。人际技能强的人能长期关注他人需要,能在自身行为中考虑他人需要,尽力寻找双赢的路径,甚至能做出自我牺牲满足他人需要;人际技能一般的人能临时性地在自身行为中考虑他人需要,将亲切、友好传递给对方;人际技能较差的人难于在自身行为中考虑他人需要,会显得自私。人际技能上不去,管理知识的应用会受到限制。比如,一位管理者对自己目前的地位及收入满意,若其人际技能一般,便不会去主动应用管理知识,改进管理以使他人受益。

三、大量训练是管理知识及技能获取的必由之路

管理知识一般易于理解,与生活常识接近,学习者接触后,易生轻视之心,进而忽视将其融通、内化。没有融通、内化的知识在实际中是不能很好运用的。例如,能认识3000英语单词不等于在会话中能使用3000英语单词。管理学习也是一样,知晓别人呈现在眼前的管理知识,不等于自己在工作中需要时能想起。将管理知识融通、内化需要反复记忆,不断练习。鉴于工商管理知识一般较为易懂,教师在课堂上大量讲述是没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应以训练为主。课程初始教师即可在几个学时内讲授完本课程所包含的管理原则,随后,一方面用较少时间讲授细节性知识,另一方面利用大量时间通过案例、思考题等反复训练大学生运用管理原则的能力。如此,大学生才能将管理理念融通、内化。当前,工商管理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学生很少主动阅读、分析案例,思考管理问题,这是教学效果差的症结所在。管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概念技能的训练过程。概念技能的功用是透彻地把握复杂系统,既见森林,也见树木;将管理知识融会贯通,也是既见森林,也见树木。因此,管理知识的学习与概念技能的训练可为同一过程。将一门课程的知识(主要为管理原则)融通、内化,其难度相当于处理一项复杂流程事务;将管理所有核心课程的知识融通、内化,其难度相当于设计一个复杂流程。因此,大学生若能将一门课程的知识融通、内化,其概念技能就达到了前述第二层次;若能将所有核心课程的知识融通、内化,其概念技能就达到了前述第三层次。在管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开展团队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研究课题等,可训练大学生的人际技能,培养大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由于人际技能的提升涉及转换心智模式,深层次开发需在处理实际工作关系以及复杂的利益关系中才能进行,因此,大学生人际技能的培养应以传输理念及引导性开发为主。将工商管理知识融通、内化需要大学生沉浸到知识中去,反复思考,反复训练,一次性的介绍以及偶尔训练不可能达到目标。树立起训练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及评教指标体系,将教师及大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训练上来,应是提升工商管理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的概述篇4

[关键词]商业贿赂;罪名;犯罪主体

[中图分类号]D924.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8-0190-03

[作者简介]舒洪水,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犯罪、危险犯;(陕西西安710063)

周亦峰,武汉大学刑法学博士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犯罪、犯罪被害人。

(湖北武汉430072)

一、商业的罪名争议及辨析

所谓罪名是指某种具体犯罪的名称,主要分为立法罪名、司法罪名和学理罪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的司法解释,刑法修正案(六)出台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63条的司法罪名应该是公司企业人员。但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颁布实施后,如果对此仍然坚持适用公司企业人员的司法罪名显然不符合罪名必须是对具体犯罪罪状高度概括的罪名确定原则,也违背了罪名必须严格按照刑法分则规定具体犯罪的条文所描述的罪状进行的确定罪名的合法性原则。因此,刑法第163条的司法罪名应该是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关于刑法第163条规定的犯罪,在学理上的罪名目前学界普遍界定为商业,这样的界定虽然没有法律上的效力,但较好地区分了与本罪,使刑法的罪名实现了内在的协调一致。必须明确的是,商业这一罪名是着眼于贿赂发生的领域,但并不是有些学者说的是一个包含多种受贿行为的非刑法的类罪概念。这里的商业其实是一外延极广的概念,总体上来说是指与公务领域相对的领域。唯有如此,才能在作用域上与公务领域的区别,才能严密我们的刑事法网,把各个领域的受贿行为通过刑法进行规制。

在研究商业之前,有必要探讨一下商业的概念,任何研究都要遵循逻辑演绎的同一律前提,而概念则是保证同一律的基础。只有正确厘定清楚关于商业的概念,才能更加深入地探讨本罪与他罪的区别,更加深入地探讨本罪的主体、客观方面等具体问题。对照相关条文不难看出,刑法对本罪的罪状采用的是具体、详细的叙明罪状的方式。结合刑法修正案(六)的内容,目前学界对本罪的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见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商业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数额较大的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商业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第三种观点认为,商业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第四种观点认为,商业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

仔细分析上述观点,不难看出,上述五种不同观点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对本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不同理解上。如是否需要规定受贿须以数额较大为起点、在受贿时是否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否需要单独指明回扣形式的受贿。

本人认为上述的不同认识建立在客观上没有考察现行刑法对本罪的规定(有关观点皆在刑法修正案(六)公布之前形成,无法苛求学理超前的解读),为了使文章增添实践价值,符合立法原意,在界定本罪的概念前,我们认为仍有必要考察刑法中涉及本罪的条文。根据现有的刑法规定,涉及商业的法律条文在刑法中主要包括:刑法第163条第一款、第二款以及第184条。仔细对照相关条文,可以看出在本罪的罪状上,刑法采用了叙明罪状的方式,在界定本罪的概念时,只需要严格按照文义解释即可。

我们认为,商业在客观方面必须要求数额较大、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无论是索贿还是收受贿赂都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

二、商业的主体界定

在刑法修正案(六)出台前,学者大都认为本罪的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但不包括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至于刑法第184条第一款所提及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隶属关系上应该属于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的一种,因为根据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此类金融机构也采用公司、企业的组织形式,在本质上也是公司、企业的一种。这种认识总体上来说是比较正确的,但也稍有不足。因为上述认识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本罪的犯罪主体,通过揭示的犯罪主体来说明本罪的主体的思路固然简便,也有利于准确把握本罪的主体。但仔细考察上述界定方式,还是难以比较确切地说明本罪的主体范围。我们在仍坚持上述界定思路的基础上,试着做更为具体的解释,认为,本罪所指的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有公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有论者结合我国刑法中受贿类犯罪(即公司企业、人员和)的诸多规定,认为这两种受贿犯罪的主体并没有完全涵盖具有相同社会危害性的其他人员的受贿行为。具体来说是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非从事公务的人员及非国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的受贿行为。从社会危害性和可罚性来说,对上述两类人完全有必要通过承担刑事责任来对其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进行规制。

刑法修正案(六)有针对性地把商业的主体相应扩大到其他单位工作人员,是治理此类主体的受贿行为的客观需要,是转变当前严而不厉刑事政策和弥补刑事法网不足的需要,是认真履行我国已加入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必然要求。如果结合上述分析和刑法修正案(六),把本罪的主体解释为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有公司、企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的话,则可以涵盖以外的所有主体,可以为商业和建立一个涵盖所有单位工作人员的严密刑事法网。因此,我们认为,商业的主体包含了如下具体人员:

1.国有公司、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因为只有在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工作的人员才是刑法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而在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非公务工作的人员从文义解释的角度可以认定是在本罪的主体范围内,立足于论理解释的角度,事实上这类人员也可以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

2.非国有公司、企业中的“非被委派”工作人员。这类人员涉及面较为广泛。但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非国有公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都可以构成本罪,因为在我国纷繁复杂的公司、企业形态中,还包括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企业。这部分企业根本不具备独立或者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其工作人员与企业的所有人往往混同,因此其中的工作人员不可能实施本罪的犯罪行为。另外,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中,也认为这类单位不能构成为刑法上所讲的单位。有疑问的是修订后的《公司法》规定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是否可以构成本罪?事实上,在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中可能会雇用很多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其实也具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条件和可能,因此,他们是可以成立本罪的。

3.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在此类单位中从事非公务活动的工作人员可以认定为是本罪的主体。

4.非国有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非被委派”工作人员。此类人员是刑法修正案(六)所新规定的一类主体,之所以这样规定,显然是基于非国有的公司、企业领域愈演愈烈的行贿、受贿丑闻,必须对之予以刑法规制。当然,本类犯罪的主体界定必须紧紧地把握单位在性质上的非国有和其中工作人员“非被委托”身份。因此,笼统地说,医生收取回扣等行为是商业受贿行为是不恰当的,因为医生所执业的医院的性质在认定本罪与的界限上具有决定性作用。至于医生滥用处方权开单提成是否构成本罪,还涉及到是否是利用职务之便的问题,对此,下文将予以解说。

三、关于“利用职务之便”的内容争议

关于利用职务之便具体内容,学界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利用职务之便包括直接利用本人主管、经管、负责某项工作的便利(也即领导权、指挥权或者是经办权)和间接利用本人职务上的便利(即利用能够影响、制约、控制其他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并且论者特别指出,单纯利用从事某种工作的时机、对工作环境熟悉、在工作过程中建立人际关系、在工作单位偶然获得某个信息等职务便利之外的工作关系之便利并不是本罪所要求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第二种观点认为,传统的观点是将利用职务之便理解为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即主管、经营、管理某项事务的职权,这种将职务限于管理性质的活动,而劳务之便、工作之便不应涵盖在职务内的观点不能适应商业的立法精神,也不能适应司法实践惩治商业受贿行为的需要。该论者特别以黑哨裁判行为性质的认定为例,认为裁判也是足球比赛的参加者,和球员相比只不过是分工不同,即足球裁判的行为并不具有管理性,对于“利用职务之便”的理解继续沿用学界传统的通说,势必难以将黑哨裁判的行为按照商业定性处理。从本着商业的立法精神,秉承公正的刑事司法理念,更新传统见解,将“利用职务之便”诠释为“利用从业之便”,不仅严密了商业的刑事法网,而且也并未背离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

上述两种观点有共同的地方,即都认为是利用职务之便,但后一种观点照顾到了刑法修正案(六)对本罪主体的修改和实践中存在的具体情况,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通行观点的基础解释为是利用从业之便。但是第一种观点提及的利用职务便利之外的工作关系之便利,从其论述上恰恰是第二种观点中的从业之便的形式之一。并且根据论者的解释,此种工作关系之便利很难与职务之便利相区分。而第二种观点主要依据打击利用从业之便受贿行为的需要以及单纯列举黑哨裁判就得出其解释结论是既符合罪刑法定又有利于打击犯罪的合法合理的结论,似乎值得分析。就职务来说,职务实际上是职权和职责的统一体,是在一定组织中的主体根据一定规范被赋予的以权责为内容的资格和地位。其既可以存在于公务领域主要是行政领域也可以存在于社会组织的其他领域。就本罪来说,职务所涉及的只是非公务领域的资格或者地位。

就职务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来看,在职务与职权的关系上,职务是包含职权的,除此之外还有职责,职权是职务范围的权力。在职务行为与职业或者业务行为的关系上,应具体分析。如果职务行为与职业行为没有内在的关联则两者是彼此独立的。相反,如果职务行为存在以职业活动为内容、条件等情形,那么,这种职业行为中已渗入职务管理性质,因此,这种职业行为就是职务行为。在职务与劳务、公务的关系上,公务是一种国家管理性质的行为,而不是个人或某个集体、团体的行为。而劳务是相对公务而言的,它不具有管理性,是具体劳动的付出。在范围上,职务包括公务和劳务,因为从语言学上讲,职务是指工作中所担任的事情或职位所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而工作包括体力、脑力等活动。唯有如此,才可能理解为何可以把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中非从事公务人员纳入到本罪主体中。

有论者认为,刑法在385条之外通过第388条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索取或者收受贿赂构成作了单独明确的规定。而商业受贿犯罪的规定中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说明刑法规定的商业中不包括利用本人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收受他人贿赂的情况。即刑法中本罪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只限于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讨论。

首先,我们已在上文中对利用职务之便的内涵和外延做过分析,不再赘述。其次,就该论者所主张的因为有专门条文对的利用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作出规定,而商业中没有对此做单独规定从而得出上述结论的论证过程来说,其大前提上就存在问题。因为关键的问题是刑法第388条的规定是注意规定还是拟制规定。注意规定是在刑法已作基本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避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法律拟制的特点是将原本不同的行为按照相同行为处理。结合上文我们对利用职务之便的分析和张明楷教授在其著作中对法律拟制和注意规定的特点、区分意义和区分方法的论述,可以认为刑法第388条是的注意规定。从内容上看,该条规定的内容仅仅是利用职务之便内容的重申和具体化。即使不设置该条款,也存在相应的的法律适用根据。其实质在于提示司法人员严格依照案件客观事实本身,并按照注意规定的指示处理。因此,上述论述如果换一个角度,恰恰是证明了利用职务之便的外延是包含利用本人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商业贿赂、回扣及相关条款的法律性质[J].法律适用,2006,(9).

[2]杨春洗.中国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周道鸾.刑法的修改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4]周其华.新刑法各罪适用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5]贾宇.刑法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6]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张复有.商业主体的界定[J].中国律师,2002,(2).

[8]付立忠.刑法修正案(六)对商业贿赂犯罪之改进问题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陈国彬.浅析公司、企业人员行为表现[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9,(2).

[10]田宏杰.试论商业的危害及其司法适用[J].法律适用,2006,(9).

[11]刘志伟.侵占犯罪的理论与司法适用[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工商管理的概述篇5

【关键字】,sqlserver,进销存管理

【abstract】inthispaper,themicrosoftmainstreamdevelopmentplatform.netsoftwaredevelopmentplatformtoaSp.netsoftwaredevelopmentframeworktosqlserverdatabaseserver,inventorymanagementsystemdesignedasaguidetotheexcellentsoftwaredevelopmenttechnologyandbusinessmanagementthinking,thesystembroughtaboutunprecedentedchangesforcommoditymanagement,whilebringhuge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fortheenterprise.

【Keyword】;sqlserver;inportoutputanddatabasemanagement

进销存的系统实现模式分为c/s模式和b/s模式两种[4]。本系统采用技术和sqlserver数据库以b/s模式来实现,可以供多用户同时工作实现数据共享,软件的和更新也更加简单。

一、进销存管理系统功能需求

(一)系统建设目标

通过该系统建设拟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基础信息管理。基础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公司信息管理和商品信息管理,这里的公司信息管理分为供应商信息和客户信息,对公司的名称、地址、开户行等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商品信息管理主要是对商品的名称、产地、规格、单位、批号和供应商等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

(2)进货管理。系统可以对进货信息和进货退货信息进行录入,以方便系统计算企业的库存。

(3)销售管理。系统可以对进货信息和进货退货信息进行录入,以方便系统计算企业的库存。

(4)查询统计。查询统计主要提供系统各个模块的组合查询功能,包括商品进货查询、商品进货退货查询、商品销售查询、商品销售退货查询、商品库存查询和商品销售排行查询。

(5)结账管理。结账管理主要提供商品进货结账、商品进货退货结账、商品销售结账和商品销售退货结账功能,对每笔流水可以进行多次记账,但是对应付款付完的流水不能再继续结账。

(6)系统设置。系统设置主要提供添加用户、用户管理、修改密码和退出登录功能。

二、进销存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

(一)数据库设计。一个成功的管理系统离不开成功的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整个系统成功与否。本系统采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2]。概念设计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抽取所关心的共同特性,忽略非本质的细节,并把这些特性用各种概念精确的加以描述,这些概念组成了某种模型。

(二)系统详细设计

本系统包含六个模块,下面给出本人负责四个模块的详细设计。

(1)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功能设计。基础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公司信息管理和商品信息管理,这里的公司信息管理分为供应商信息和客户信息,对公司的名称、地址、开户行等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商品信息管理主要是对商品的名称、产地、规格、单位、批号和供应商等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公司信息是进行商品信息管理的基础,商品信息管理又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2)进货管理模块功能设计。进货管理包括添加进货信息和添加进货退货信息两个主要功能。添加进货信息主要提供添加进货信息的功能,要求商品的名称提供下拉选择用户不能够自己输入商品名称,同时需要级联带出该商品所属公司的名称,提供数量、单价、结算方式、进货日期、实收金额、经手人,能够自动显示操作员的姓名,要求输入数量和单价后自动计算应收金额、当输入实收金额后,自动计算未收金额。添加进货退货信息功能与添加进货信息类似,

(3)销售管理模块功能设计。销售管理主要针对公司的销售流水信息进行录入,这里也包含两个部分,添加销售信息和添加销售退货信息。该功能与添加进货信息功能相似,这里就不再赘述。

(4)查询统计模块功能设计。查询统计主要提供系统各个模块的组合查询功能,包括商品进货查询、商品进货退货查询、商品销售查询、商品销售退货查询、商品库存查询和商品销售排行查询。商品进货查询提供按照供应商、商品名称、经手人和进货起止时间组合进行查询,条件可以任选零个或多个进行查询,查询结果以列表方式显示主要属性描述,单击详细信息链接可以查看进货详细信息。

三、结束语

应用软件框架和sqlserver数据库构建的进销存管理系统,极大的提高了员工效率,避免了以往进销存流程繁琐、杂乱、周期长的弊端。全面自动化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及库存管理中的漏洞,可以节约大量管理开支,增加企业的收入,同时应用和sqlserver构建的系统扩充和维护方便,为以后的系统维护、扩充、技术升级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铺垫。

参考文献:

[1]JasonBentrum,Jameswhatley著,智慧东方工作室译,《.net框架下电子商务站点建设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DejanSunderic.《SQLServer2000存储过程与XmL编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工商管理的概述篇6

(一)两种语境

“商业贿赂犯罪”一词被人们在两种语境下使用:一种是像当前许多政治文件、新闻报道、日常语言以及一些刑法学者所通常使用的那样,指一切因经营者为买卖商品而采用财物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或者贿赂对方的主管部门或国家工作人员,而构成的行贿犯罪、受贿犯罪,以及居间性的介绍贿赂犯罪。①被如此理解的“商业贿赂犯罪”,在外延上包含了刑法规定的所有贿赂犯罪罪名,即《刑法》第163条的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第164条的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2006年6月29日的《刑法修正案(六)》已将前罪的犯罪主体和后罪的行为对象扩大到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第385、386条的受贿罪,第387条的单位受贿罪,第389、390条的行贿罪,第391条的对单位行贿罪,第392条的介绍贿赂罪,第393条的单位行贿罪。

另一种是像许多刑法学者所理解的那样,仅把《刑法》第163条和第164条规定的贿赂犯罪称为商业贿赂犯罪。有的学者认为,这种理解在刑法理论界是多数说。②笔者注意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安建同志在2005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上所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草案)〉的说明》,也明确用“商业贿赂犯罪”一词指称《刑法》第163条、第164条规定的犯罪。

但是,由于上述两种语境的并存和交织,当前“商业贿赂犯罪”一词的含义是相当含混的。那么,如何评价对商业贿赂犯罪的上述两种用法呢?又如何使该词的含义变得清晰起来呢?

(二)刑法视角

一个名词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而我们使用“商业贿赂犯罪”一词,是作为刑法学者来使用它的,或者说是从刑法学的专业视角来审视商业贿赂犯罪的。这一特定视角,自然会赋予“商业贿赂犯罪”一词以特定含义。上述第一种语境下的商业贿赂犯罪概念,主要是一个事实描述性概念,这样的用法并没有体现刑法学的专业视角,而主要是体现了犯罪学、社会学的专业视角,犯罪学、社会学是事实学而刑法学是规范学;与第一种语境不同,第二种语境下的商业贿赂犯罪概念,虽然不符合社会通常用法,但却体现了刑法学的特定专业视角:在这里,商业贿赂犯罪被视为一个规范评价性概念。尽管笔者未必赞同第二种语境下刑法学者的结论,但却认同这样的规范视角。下面就在这一语境下评说。

任何贿赂行为的当事人之间都是权力寻租与租用的关系,因此任何贿赂行为都是权力异化的表征。权力有公共权力与社会权力之分,所以表征权力异化的权力寻租与租用关系,也就有公共权力寻租与租用关系和社会权力寻租与租用关系之分。设若这两类权力寻租与租用关系所能引起的社会道德情感反应相同,那么基于这两类权力寻租与租用关系而构成的贿赂犯罪在所受刑罚处罚上也就相同。而如果其伦理评价和刑罚配置相同,就没有必要在刑法上就基于上述两类权力寻租与租用关系而构成的贿赂犯罪加以分立,只要有统一的贿赂犯罪立法就够了。笔者认为,要达成上述法律模式,贿赂犯罪必须是发生在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社会,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基于两类权力寻租与租用关系而构成的各种贿赂才可能受到同等的否定评价、谴责和惩罚。在满足这种条件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把商业贿赂犯罪作为一个刑法概念来使用,尽管其在日常语言上还是有区分意义和表述意义的。

然而,我们之所以要在我国刑法上引入商业贿赂犯罪一词,正是由于在我国的国情下,公共权力寻租与租用的问题应该与社会权力寻租与租用的问题分开来评价。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期,传统的自然经济伦理及建立于其上的专制政治伦理尚未退潮,而现代的市场经济伦理及建立于其上的民主政治伦理尚未确立,因此表征社会权力寻租与租用关系的贿赂犯罪和表征公共权力寻租与租用关系的贿赂犯罪之间,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不同莫过于两者所引起的社会道德情感反应的不同,或者说,莫过于国民报应欲求的不同。具体说,由于在__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重农抑商”之基本经济政策和“重官轻商”之基本政治伦理的长期影响,传统社会文化心理认为商人是“小人”,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民众对商人的传统印象是“无商不奸”。一个“奸”字在这里浓缩了太多的涵义和情感。总之,由于人们对商人没有多高的伦理期待,所以商人之间无论搞出什么非法勾当,一般都不会超出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就不会引起多大的伦理反应。而对公职人员则不同。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学而优则仕”,民众有着根深蒂固的“清官文化”,社会对清官也寄予了很高的价值期望和伦理期待。国家官吏传统上被视为民之父母,不仅是民众直接的衣食来源,而且是他们的道德标榜。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不仅具有诉讼正义意味,更具有道德标榜意味。在这种传统社会文化心态下,官员的贿赂行为是尤其不能为民众的道德情感所容忍的,所以“从严治吏”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贯的。

作为这一传统社会文化心态之历史遗留的法律反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现在仍然是注重惩罚受贿远甚于行贿,二是对民间贿赂的处刑远轻于官场贿赂。前一方面后文再行探讨。仅就后一方面而言,我们就需要在刑法上引入“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以与发生于官场的“公职贿赂犯罪”相对称。民间的“商业贿赂”与官场的“公职贿赂”在中国文化场景中有着完全不同的伦理意蕴和社会意义。如今,在市场伦理刚刚开始培育,政治伦理仍然非常传统的当代中国,作为国民欲求之平均值的刑法,应当对这种现实予以必要体察与尊重,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伦理文化发展予以适度引导。罪刑法定主义的刑罚适正性,毕竟是具体社会场景下的刑罚适正性,这是刑法学者观察贿赂犯罪问题的出发点。试问:还有什么概念在指称这一重大区别方面能够比“商业贿赂犯罪”更为妥切和得力呢?固然,也可以在本文开头第一种语境下使用商业贿赂犯罪一词,但如果那样,就不得不建立另一个概念来指称上述这一具有类型意义的法律区别,而这既是多余的,又是损害商业贿赂犯罪一词之指称意义的。可见,只有把商业贿赂犯罪与公职贿赂犯罪相对称,才能做到在中国国情下对商业贿赂犯罪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予以有机统一,也才能为评价现行刑法关于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提供一个理论基准。因此,按照笔者的理解,商业贿赂应该是相对于公职贿赂而言,应该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发生的以社会权力寻租与租用为本质而与公共权力寻租与租用并无直接关系的贿赂犯罪。照此理路,应该将《刑法修正案(六)》第7条规定的受贿犯罪称为“商业受贿罪”,而将第8条规定的行贿犯罪称为“商业行贿罪”。相应地,可以称受贿罪为“公职受贿罪”,称行贿罪为“公职行贿罪”。

当然,随着现代市场伦理在我国的普适化和我国民众刑罚心理的柔化,可以预见,公职受贿罪的最高刑将降低,而商业受贿罪的最高刑不会降低,或者不会比公职受贿罪最高刑下降得更快,因此可以期待那么一天,两种犯罪的最高刑将持平。当此之时,在立法上分立上述两种罪的必要性也就消失了,在刑法上设立统一的贿赂罪即可。有的学者认为现在即可这样做,③而笔者认为这种主张是过于超前的,在经济上尚未形成完备的市场机制,在文化上正处于转型期的现实国情下,仍有在立法上区分商业贿赂犯罪与公职贿赂犯罪的必要。

需要指出,在概念上和立法上区分商业贿赂与公职贿赂,是出于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而这并不意味着割裂两类贿赂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两者的内在__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商业贿赂为公职贿赂营造了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经济根植于市民社会,公共权力与政治国家密切联系,而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④“市民社会这一名称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⑤市民社会的文化模式、行为方式必然影响到政治国家的运行方式。在这一意义上,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在市民社会商业贿赂猖獗的情境之下是无法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的,因为商业贿赂一旦成为市场的潜规则,就意味着在一切权力的运行中,权力寻租与租用的文化———肇始于作为非公共权力的社会经济组织之私权力活动———已经占着支配性地位,起着示范性作用。这种来自于市民社会的、像瘟疫一样的权力文化必然狂飙突进地席卷政治国家领域,成为公职贿赂的社会基因。

另一方面,公职贿赂为商业贿赂扩展了市场活动范围。虽然市民社会在逻辑上决定着国家,但在现实的发生过程中,国家并不是市民社会的简单反映,并对市民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⑥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结构的分化,而在社会结构分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类社会组织与经济实体。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社会权力的兴起,使政府将其掌握的原本就应该属于市民社会的权力交还给社会,这导致了社会权力的增强和公共权力的萎缩。在此情况下,公共权力虽然仍旧介入经济领域,但是却退出了微观经济领域,主要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社会权力则成为微观经济领域的主导力量,这就是所谓政治权力的社会化。在此一过程中,虽然公共权力最终会与社会权力相分离,形成两元化的权力格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公共权力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权力相互作用,这就有可能使政治国家中的公职贿赂蔓延到市民社会从而引起更多的商业贿赂,亦即使公权力成为市场交易中的权力资本和寻租对象,从而导致官商勾结,商业贿赂与公职贿赂相互纠缠的复杂情形。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惩治和预防商业贿赂,应该与惩治和预防公职贿赂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而不可偏废。

二、公务问题与行贿问题

(一)公务问题

前文提到,发生于市民社会的、基于社会权力寻租与租用关系的商业贿赂犯罪,和发生于政治国家的、基于公共权力寻租与租用关系的公职贿赂犯罪,在我国传统社会文化心态的持续作用下,至今仍被国民给予不同的道德谴责,这从根本上导致作为国民平均欲求的刑法应该将两者区别对待。如果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刑事立法上,就必须论及“公务”的概念问题,因为“公务”是一种权力活动。

我国刑法中的“公务”概念主要是通过“国家工作人员”概念表现出来的。根据《刑法》第93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后三类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刑法理论称之为“准国家工作人员”。上述“公务”,都是“依照法律从事”的公务。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大多是行政编制内的人员,但根据2000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时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因而这些人员在特定场合下是“国家工作人员”。这一立法解释意义重大,它意味着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偏离传统的“身份论”,即国家工作人员日益不同于原来所说的“国家干部”,因为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是“国家干部”;“身份论”逐渐向“公务论”转轨。问题是,既然“国家工作人员”概念涵盖了4种“公务”,那么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在协助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事“公务”时,或者在协助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的人员从事“公务”时,是否也应该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居民委员会以及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从事上述协助活动时,是否也应该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笔者认为,仅从单纯的事理或逻辑上说,回答应是肯定的。但这样解释,国家工作人员概念就被泛化了,也肯定为国家政策所不允,然而否定的意见又注定没有充分有力的理由。这表明,“国家工作人员”这个传统的法律概念在社会转型中或者说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已变得越来越含混。这个概念本是计划经济“大一统”体制下的产物,是身份的象征,可是现在却不得不逐步让位于“公务”概念。将来取代“国家工作人员”的“公务”,不应该只是名词的转换,而应该是现代政制和官制意义上的“公务员”之“公务”。

如果不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那么“公务”概念注定会像“国家工作人员”概念那样含混。比如,在国家机关中从事的公共管理活动是“公务”,那么在国有企业中依照法律即受委派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从事的是不是“公务”?在国有企业中依照合同即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从事的是不是“公务”?那些承包、租赁国有企业的人员从事的是不是“公务”?如果承认一个,就得承认所有的,那么岂不是导致“公务”概念更加含混了!现在的问题正在于“公务”概念的含混。在国家机关中从事的“公务”,是行使公共权力的活动;这种活动在特定的社会共同体中具有普遍意义,是真正的“公务”;而在行使公共权力中进行权力寻租与租用活动,已如上述,是传统社会文化心理最为痛恨的腐败行为。所以,对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受贿的,应以公职受贿罪论处。而对于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的“公务”,应区分情况对待:只有那些垄断性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公用企业、管理性事业单位(如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以及政治性极强的人民团体才具有从事“公务”的职能,才行使公共权力;而竞争性的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则一般不从事“公务”,不行使公共权力,只是进行营利性的社会服务。同为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所遵循的宗旨和所遵守的规则是不同的。所以,对前一种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受贿的,应以公职受贿罪论处;而对于后一种国有单位中利用职务上便利受贿的人员,则应以商业受贿罪论处。早就有学者指出,国有企业或其工作人员的商业受贿行为所侵犯的客体并非国家的职能活动,因为随着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__营权的分离,国家只是拥有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而不再直接经营国有企业,而商业受贿本身是滥用经营权的一种表现,是违反市场竞争规则的行为,因此将国有企业或其职员在商品购销中的受贿行为按照受贿罪论处是不合适的。⑦《刑法修正案(六)》第7条规定,对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或者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刑法第385条、第386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以公职受贿罪论处。这一立法规定在立法精神上仍然沿袭了《刑法》第163条第3款原来的规定。笔者认为,这一立法规定缺乏对上述不同情况的区分,因而其立法精神也是值得商榷的。所谓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的人员从事的“公务”,其实只是在该具体社会组织内部意义上才是“公务”,而对于该组织外部来讲只是“私务”,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务。然而现在有多少国有单位或与国有单位存在利益瓜葛的非国有单位,是以“公务”之名行“私务”之实呢!所以,对这种人员受贿的,应以商业受贿罪论处。所谓国家工作人员概念中“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其实所从事的要么是公共权力意义上的真正的公务,要么是社会组织体内部意义上亦即社会权力意义上的管理事务,所以对其没有独立分析的必要。

(二)行贿问题

作为贿赂的基本结构,行贿与受贿是对合性的,但众所周知,我国刑法在立法上历来重惩受贿而轻惩行贿,而这种规范设计的价值观,仍然是我国传统社会文化中从严治吏、从宽御民的思想。这种思想甚至导致了在《刑法修正案(六)》出台前非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之类人员的受贿行为被刑法忽略掉的现象。在这种传统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意识的影响下,刑法对公职受贿罪规定的最高刑是死刑,对公职行贿罪规定的最高刑是无期徒刑;在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上,商业受贿罪的最高刑是15年有期徒刑,商业行贿罪的最高刑是10年有期徒刑。有的经济学者也从比较意义上指出,国内对行贿者的惩罚要比国外轻得多。一些刑法学者也主张,应对行贿犯罪与受贿犯罪予以同样的刑罚处罚。

笔者认为,从尊重我国传统和贯彻刑罚适正的原则来说,对行贿犯罪的法定最高刑在立法上仍应在相当长时间内稳定维持适当低于受贿犯罪的水平,不能因为需要强调行贿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或者强调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就加重对行贿犯罪的法定刑;但是,从司法实践上严而不厉地打击和惩治行贿犯罪,却是既为传统文化和现实公正所容许,也是与国际反腐败公约的精神相一致的。就是说,我国刑法在行贿犯罪上的问题不在于对行贿犯罪法定刑的立法,而在于对行贿犯罪的过度司法宽容。笔者认为,在司法上严而不厉地打击包括商业行贿犯罪在内的所有行贿犯罪的正当性根据在于:

首先,在逻辑上,行贿行为发生在先,受贿行为发生在后;而在事实上,也是大部分受贿犯罪都是由行贿行为引起的。所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特别强调对行贿的惩治。《公约》第15条“贿赂本国公职人员”罪、第16条“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第18条“影响力交易”罪、第21条“私营部门内的贿赂”罪,均是在规制贿赂犯罪时,先规定__行贿,再规定受贿。这不仅仅是一个表述顺序问题,而是体现了《公约》对待行贿的刑法态度。对于大部分贿赂犯罪来说,行贿者是始作俑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强烈的利益驱动下,一些(业已强大的)市场主体为获得垄断利益,不惜作出‘必要的牺牲’,大肆向公职人员行贿,腐蚀公职人员、挤垮中小竞争者、破坏公平竞争秩序,因此,在《公约》规定的贿赂犯罪中,并未体现出(类似于我国刑法主要针对受贿行为的)重点打击侧面。某种程度上讲,对行贿的打击力度不亚于对受贿的打击力度。”甚至有的国家将行贿称为“积极腐败”而将受贿称为“消极腐败”。⑧因此大致而言,加强对行贿犯罪的司法控制,就刑事预防机制来说,就是从源头上控制贿赂犯罪。

其次,现代社会的公民是自治的人,是理性觉醒的人,是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人,他们享有前现代社会成员所没有的广阔的自由空间,但同时也承担着过去的人们所没有的广泛的社会责任。社会文化由于贿赂盛行而腐化,行贿者不仅在客观上大多起着很坏的原因作用,而且在主观上,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更大的可非难性、可谴责性。但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下,这种更大的可非难性、可谴责性应首先考虑通过严而不厉地司法控制来实现,而不应在过度宽容的司法局面下,首先寄望于更严厉的刑罚立法。

注:

①童德华:《完善反商业贿赂犯罪立法之思考》,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②陈家林:《日本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及对我国的启示》,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③童德华:《完善反商业贿赂犯罪立法之思考》,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⑥仰海峰:《超越市民社会与国家:从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载《东岳论丛》2005年第3期。

工商管理的概述篇7

【论文关键词】本体  语义web  知识管理  数据挖掘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本体的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并结合电信领域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并将本体的概念应用到电信知识管理中。最后给出了电信领域本体的开发方法、步骤,然后对本体在电信领域知识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探讨。

o.引言

近几年,电信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利润.各大运营商在现有的运营系统基础之上,引入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各种经营分析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进行辅助决策.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统计分析报表和数据挖掘的结果。这些信息知识结果是企业的宝贵的财富.但是,其存在形式的多样化 (文本,数据库,图片),导致了维护管理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却不利用,也是毫无意义的,如何让企业的员工以便捷的方式来共享这些知识.并且利用这些解决实际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ⅲ。此外,由于电信网自身的发展特点,网络管理的综合必然要涉及到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由于管理系统实现的独立性,如何保证系统之间无歧义的信息交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义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本体的出现使的信息含有语义表征,即成为富有语义的知识,成为人机无歧义交互的桥梁。结合本体和知识管理的特点可有效地解决电信领域的上述难题。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本体和知识管理的相关信息,然后,基于对电信领域内经营分析知识的分析以及总结,引入了本体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将本体理论和知识管理相结合,构建了电信领域的知识本体,并论述了将其运用在知识管理当中的方式。

1.领域本体介绍

ontology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它在哲学中的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地描述.即存在论”,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l引。在人工智能界,最早给出ontoloyg定义的是neches等人,他们将ontoloyg定义为“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的定义”。1993年,gruber给出了ontoloyg     的一个最为流行的定义,也是比较简单的定义——“aspecificationofac0nceptua1izati0n”,可以理解为“对某种概念化体系的规范说明”。

尽管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从内涵上来看,不同研究者对于本体的认识是统一的,都把本体当作是领域内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义基础,即由本体提供一种明确定义的共识。给出了领域本体的定义:领域是世界的一个片段,对该片段我们想要表示一些知识。领域概念化是依据所需要解决的任务和所应用本体语言的本体承诺(ontologycommitment)将领域本体抽象成术语和知识。领域本体是对领域概念化的显示说明。

2.知识管理介绍

知识管理是近年来学术界和it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知识管理过程一般包括四步: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分发共享和知识应用。通过这四个步骤,企业使员工能够接受到企业内的各种经验知识信息,用来解决在工作中遇到各种难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知识管理学说源于对企业的有效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它更多的也是从企业的管理办法和经验中提取精华利创意。再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专门的研究机构不断出现。相关的学术著作成倍增长。专门的“知识管理”的学术期刊也开始出现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的着眼点不同。因而对知识管理实质的理解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些研究的不一致性是由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同时也在于知识管理所涵盖领域的广泛性和不完全明确性

3.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在电信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

本体是概念化规范说明,对于电信知识本体来说它包括有关数据概念的各种术语、关系并给出术语的语义。本体可以从访问用户的不同视图或侧面,例如访问用户类型、行为、状态等,进行访问用户描述,展示访问用户的不同属性及属性之间的关系。利用访问用户本体作为一种访问用户知识的展示模型可以提高商务系统与访问用户之间基于语义的协同性,从而实现访问用户信息的高度共享和重用。在挖掘过程中,本体是用来协助访问用户构成有效dm过程(可执行方案)集合。因此访问用户本体的构建至关重要,构建访问用户本体的步骤首先是访问用户本体建模,其次是在一些成熟的元本体基础上.用自然语言描述访问用户本体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对自然语言描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本体描述语言对其进行形式化,最终生成可供计算机识别、处理的文件。本体的构建方法有很多,结合电子商务系统访问用户本体变化快、动态性及健壮性需求比较高的前提下,我们建议采用用软件工程思想的原型法或知识工程方法来构建访问用户本体。

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中.首先引入软件工程需求分析的思想.管理者通过和访问用户交流获得挖掘的目标.其次由建好的本体构建成dm所需的数据集,然后选择合适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或挖掘方法,对本体库集进行挖掘,此过程中可以选择合适的挖掘算法对数据库进行优化、可视化的操作。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本体注重概念属性之间的关联和知识的共享,挖掘工作者不会忽略他们此领域中并不熟悉、但又有可能导致发现知识的数据挖掘技术。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可以面对海量数据,处理实时的复杂的数据分析更详细.更精确的挖掘电信数据.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提高销售预测的准确性(accuracy)和时效性(timeliness),增加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收集相关商务信息(财政,库存,采购)所需的时间以降低成本。

工商管理的概述篇8

是商业计划的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

1、本商业(business)的简单描述(亦即“电梯间陈词”)

2、机会概述

3、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

4、竞争优势

5、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

6、团队概述

7、提供的利益

二、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

1、详细的市场描述,主要的竞争对手,市场驱动力

2、公司概述应包括详细的产品/服务描述以及它如何满足一个关键的顾客需求。

3、一定要描述你的进入策略和市场开发策略

三、市场调查和分析

这是表明你对市场了解程度的窗口。一定要阐释以下问题:

1、顾客

2、市场容量和趋势

3、竞争和各自的竞争优势

4、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5、市场发展的走势(对于新市场而言,这一点相当困难,但一定要力争贴近真实)

四、公司战略

阐释公司如何进行竞争,它包括三个问题

1、营销计划(定价和分销;广告和提升)

2、规划和开发计划(开发状态和目标;困难和风险)

3、制造和操作计划(操作周期;设备和改进)

五、总体进度安排

公司的进度安排,包括以下领域的重要事件

1、收入

2、收支平衡点和正现金流

3、市场份额

4、产品开发介绍

5、主要合作伙伴

6、融资

六、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

1、创业者常常对于公司的假定和将面临的风险不够现实

2、说明你将如何应付风险和问题(紧急计划)

3、在眼光的务实性和对公司的潜力的乐观之间达成仔细的平衡

七、管理团队

1、介绍公司的管理团队。一定要介绍各成员与管理公司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

2、注意管理分工和互补

3、最后,要介绍领导层成员,商业顾问以及主要的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八、企业经济状况

介绍公司的财务计划,讨论关键的财务表现驱动因素。一定要讨论如下几个杠杆:

1、毛利和净利

2、盈利能力和持久性

3、固定的、可变的和半可变的成本

4、达到收支平衡所需的月数

5、达到正现金流所需的月数

九、财务预测

1、包括收入报告,平衡报表,前两年为季度报表,前五年为年度报表

2、同一时期的估价现金流分析

3、突出成本控制系统

十、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

这是你的“卖点”,包括

1、总体的资金需求

2、在这一轮融资中你需要的是哪一级

3、你如何使用这些资金

4、投资人可以得到的回报

5、你还可以讨论可能的投资人退出策略

商业计划书应该注意的几点

当你在写商业计划的时候,应该达到下列目标:

1、力求表述清楚简洁。

2、关注市场,用事实说话,因此需展示市场调查和市场容量。

3、解释潜在顾客为什么会掏钱买你的产品或服务。

4、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引导他们进入你的销售体系的策略。

5、在头脑中要形成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投资退出策略。

6、充分说明为什么你和你的团队最合适作这件事。

7、请你的读者做出反馈。

当你做商业计划并向投资者提交时,必须避免下列问题:

1、对产品/服务的前景过分乐观,令人产生不信任感。

2、数据没有说服力,比如拿出一些与产业标准相去甚远的数据。

3、导向是产品或服务,而不是市场。

4、对竞争没有清醒的认识,忽视竞争威胁。

5、选择进入的是一个拥塞的市场,企图后来居上。

工商管理的概述篇9

所谓罪名是指某种具体犯罪的名称,主要分为立法罪名、司法罪名和学理罪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的司法解释,刑法修正案(六)出台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63条的司法罪名应该是公司企业人员。但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颁布实施后,如果对此仍然坚持适用公司企业人员的司法罪名显然不符合罪名必须是对具体犯罪罪状高度概括的罪名确定原则,也违背了罪名必须严格按照刑法分则规定具体犯罪的条文所描述的罪状进行的确定罪名的合法性原则。因此,刑法第163条的司法罪名应该是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关于刑法第163条规定的犯罪,在学理上的罪名目前学界普遍界定为商业,这样的界定虽然没有法律上的效力,但较好地区分了与本罪,使刑法的罪名实现了内在的协调一致。必须明确的是,商业这一罪名是着眼于贿赂发生的领域,但并不是有些学者说的是一个包含多种受贿行为的非刑法的类罪概念。这里的商业其实是一外延极广的概念,总体上来说是指与公务领域相对的领域。唯有如此,才能在作用域上与公务领域的区别,才能严密我们的刑事法网,把各个领域的受贿行为通过刑法进行规制。

在研究商业之前,有必要探讨一下商业的概念,任何研究都要遵循逻辑演绎的同一律前提,而概念则是保证同一律的基础。只有正确厘定清楚关于商业的概念,才能更加深入地探讨本罪与他罪的区别,更加深入地探讨本罪的主体、客观方面等具体问题。对照相关条文不难看出,刑法对本罪的罪状采用的是具体、详细的叙明罪状的方式。结合刑法修正案(六)的内容,目前学界对本罪的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见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商业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数额较大的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商业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第三种观点认为,商业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第四种观点认为,商业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

仔细分析上述观点,不难看出,上述五种不同观点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对本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不同理解上。如是否需要规定受贿须以数额较大为起点、在受贿时是否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否需要单独指明回扣形式的受贿。

本人认为上述的不同认识建立在客观上没有考察现行刑法对本罪的规定(有关观点皆在刑法修正案(六)公布之前形成,无法苛求学理超前的解读),为了使文章增添实践价值,符合立法原意,在界定本罪的概念前,我们认为仍有必要考察刑法中涉及本罪的条文。根据现有的刑法规定,涉及商业的法律条文在刑法中主要包括:刑法第163条第一款、第二款以及第184条。仔细对照相关条文,可以看出在本罪的罪状上,刑法采用了叙明罪状的方式,在界定本罪的概念时,只需要严格按照文义解释即可。

我们认为,商业在客观方面必须要求数额较大、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无论是索贿还是收受贿赂都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

二、商业的主体界定

在刑法修正案(六)出台前,学者大都认为本罪的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但不包括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至于刑法第184条第一款所提及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隶属关系上应该属于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的一种,因为根据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此类金融机构也采用公司、企业的组织形式,在本质上也是公司、企业的一种。这种认识总体上来说是比较正确的,但也稍有不足。因为上述认识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本罪的犯罪主体,通过揭示的犯罪主体来说明本罪的主体的思路固然简便,也有利于准确把握本罪的主体。但仔细考察上述界定方式,还是难以比较确切地说明本罪的主体范围。我们在仍坚持上述界定思路的基础上,试着做更为具体的解释,认为,本罪所指的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有公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有论者结合我国刑法中受贿类犯罪(即公司企业、人员和)的诸多规定,认为这两种受贿犯罪的主体并没有完全涵盖具有相同社会危害性的其他人员的受贿行为。具体来说是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非从事公务的人员及非国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的受贿行为。从社会危害性和可罚性来说,对上述两类人完全有必要通过承担刑事责任来对其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进行规制。

刑法修正案(六)有针对性地把商业的主体相应扩大到其他单位工作人员,是治理此类主体的受贿行为的客观需要,是转变当前严而不厉刑事政策和弥补刑事法网不足的需要,是认真履行我国已加入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必然要求。如果结合上述分析和刑法修正案(六),把本罪的主体解释为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有公司、企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的话,则可以涵盖以外的所有主体,可以为商业和建立一个涵盖所有单位工作人员的严密刑事法网。因此,我们认为,商业的主体包含了如下具体人员:

1.国有公司、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因为只有在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工作的人员才是刑法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而在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非公务工作的人员从文义解释的角度可以认定是在本罪的主体范围内,立足于论理解释的角度,事实上这类人员也可以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

2.非国有公司、企业中的“非被委派”工作人员。这类人员涉及面较为广泛。但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非国有公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都可以构成本罪,因为在我国纷繁复杂的公司、企业形态中,还包括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企业。这部分企业根本不具备独立或者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其工作人员与企业的所有人往往混同,因此其中的工作人员不可能实施本罪的犯罪行为。另外,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中,也认为这类单位不能构成为刑法上所讲的单位。有疑问的是修订后的《公司法》规定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是否可以构成本罪?事实上,在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中可能会雇用很多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其实也具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条件和可能,因此,他们是

可以成立本罪的。3.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在此类单位中从事非公务活动的工作人员可以认定为是本罪的主体。

4.非国有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非被委派”工作人员。此类人员是刑法修正案(六)所新规定的一类主体,之所以这样规定,显然是基于非国有的公司、企业领域愈演愈烈的行贿、受贿丑闻,必须对之予以刑法规制。当然,本类犯罪的主体界定必须紧紧地把握单位在性质上的非国有和其中工作人员“非被委托”身份。因此,笼统地说,医生收取回扣等行为是商业受贿行为是不恰当的,因为医生所执业的医院的性质在认定本罪与的界限上具有决定性作用。至于医生滥用处方权开单提成是否构成本罪,还涉及到是否是利用职务之便的问题,对此,下文将予以解说。

三、关于“利用职务之便”的内容争议

关于利用职务之便具体内容,学界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利用职务之便包括直接利用本人主管、经管、负责某项工作的便利(也即领导权、指挥权或者是经办权)和间接利用本人职务上的便利(即利用能够影响、制约、控制其他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并且论者特别指出,单纯利用从事某种工作的时机、对工作环境熟悉、在工作过程中建立人际关系、在工作单位偶然获得某个信息等职务便利之外的工作关系之便利并不是本罪所要求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第二种观点认为,传统的观点是将利用职务之便理解为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即主管、经营、管理某项事务的职权,这种将职务限于管理性质的活动,而劳务之便、工作之便不应涵盖在职务内的观点不能适应商业的立法精神,也不能适应司法实践惩治商业受贿行为的需要。该论者特别以黑哨裁判行为性质的认定为例,认为裁判也是足球比赛的参加者,和球员相比只不过是分工不同,即足球裁判的行为并不具有管理性,对于“利用职务之便”的理解继续沿用学界传统的通说,势必难以将黑哨裁判的行为按照商业定性处理。从本着商业的立法精神,秉承公正的刑事司法理念,更新传统见解,将“利用职务之便”诠释为“利用从业之便”,不仅严密了商业的刑事法网,而且也并未背离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

上述两种观点有共同的地方,即都认为是利用职务之便,但后一种观点照顾到了刑法修正案(六)对本罪主体的修改和实践中存在的具体情况,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通行观点的基础解释为是利用从业之便。但是第一种观点提及的利用职务便利之外的工作关系之便利,从其论述上恰恰是第二种观点中的从业之便的形式之一。并且根据论者的解释,此种工作关系之便利很难与职务之便利相区分。而第二种观点主要依据打击利用从业之便受贿行为的需要以及单纯列举黑哨裁判就得出其解释结论是既符合罪刑法定又有利于打击犯罪的合法合理的结论,似乎值得分析。就职务来说,职务实际上是职权和职责的统一体,是在一定组织中的主体根据一定规范被赋予的以权责为内容的资格和地位。其既可以存在于公务领域主要是行政领域也可以存在于社会组织的其他领域。就本罪来说,职务所涉及的只是非公务领域的资格或者地位。

就职务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来看,在职务与职权的关系上,职务是包含职权的,除此之外还有职责,职权是职务范围的权力。在职务行为与职业或者业务行为的关系上,应具体分析。如果职务行为与职业行为没有内在的关联则两者是彼此独立的。相反,如果职务行为存在以职业活动为内容、条件等情形,那么,这种职业行为中已渗入职务管理性质,因此,这种职业行为就是职务行为。在职务与劳务、公务的关系上,公务是一种国家管理性质的行为,而不是个人或某个集体、团体的行为。而劳务是相对公务而言的,它不具有管理性,是具体劳动的付出。在范围上,职务包括公务和劳务,因为从语言学上讲,职务是指工作中所担任的事情或职位所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而工作包括体力、脑力等活动。唯有如此,才可能理解为何可以把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中非从事公务人员纳入到本罪主体中。

工商管理的概述篇10

关键词:品牌生态学生命原理时代品牌控制论

品牌具有特殊的生物属性和生态属性。美国著名品牌专家LynnB.Upshaw将品牌描述成复杂的生物;迈克尔•穆恩等在《火炬品牌:网络时代的品牌铸造》中论述了品牌具有的生命性质;世界营销管理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认为品牌是有生命力的,是有灵魂的,在市场中,它具有无限的灵性。可以说,品牌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它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以及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进化、感应、运动等生物学特性(王东民,2004)。基于品牌的生命体特征,品牌管理者们必须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品牌的生命历程及其与周围环境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生命原理时代的品牌控制理论,革命性地创造21世纪成功的品牌生态管理模式。

品牌生态学的概念

品牌生态学是一门新成长起来的学科,关于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以及所采用的方法,都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在对品牌生态学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之前,必须要明确生态学中的几个相关概念。

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这里,生命系统是指由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组成的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是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

生态群落: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的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国内众多学者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时,经常混淆“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借鉴生态学对“生态学”、“生物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本文认为,品牌群落是指在特定的商业领域里,具有一定的品牌种类组成及其与周围商业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品牌种类、数量、品牌力等)和功能结构(品牌相互作用格局),并具有特殊功能(演替、协同进化、自然选择)的品牌集合体;品牌生态系统是指“在特定的商业领域里,品牌群落与其商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品牌生态学则是指“研究品牌系统(品牌生命体、品牌种群、品牌群落等不同尺度的品牌系统)与商业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品牌生态学诞生的背景

英语“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语的“brandr”,意思是“打上烙印”,这可以说是品牌最为原始的定义。如今,品牌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早期“识别”的范畴,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态势。例如,philipKotler(1997)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BurleighB.Gardner和SidneyJ.levy(1955)认为,品牌是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它的创建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奥美公司认为,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消费者才是品牌的最后拥有者,品牌是消费者经验的总和;alexanderL.Biel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无形资产,等等。总的来说,以往关于品牌的概念可以从符号、情感、综合、关系、资产、媒介这几个角度进行定义的。

伴随着品牌内涵的日益多元化,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以品牌为中心的复杂系统,包括品牌拥有企业、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竞争对手、媒体、政府等经济、社会各要素,甚至还包括是一些自然要素。因此,人们必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品牌的内涵及其所处的复杂环境,以求建立起新的品牌理论和品牌管理模式。生态学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桥梁,近几十年来,生态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向其他学科渗透,诞生了诸如生态经济学、社会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汉语学、教育生态学、商业生态学、企业生态学等边缘分支学科,品牌生态学便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品牌生态学理论概述

品牌Dna理论

品牌的核心价值被认为是品牌的基因,其品质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标准进行衡量(曾朝辉,2003):排他性,品牌的核心价值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明显地区别于竞争对手;执行力,能够将品牌所提出的核心价值贯彻到底;感召力,体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兼容性,体现在空间和时间的兼容。

品牌生命体复杂性理论

品牌生命体具有复杂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多基元的复合体,不可能由营销、服务、单个企业或其它任何一个具体成分构成;基元间广泛互动,最终表现为一种生态系统;次序和层次,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和不同等级的层次;有机整体优于部分机械之和,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开放性与适应性,表现为在过程中不断演化。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

曼弗雷•布鲁恩教授认为品牌生命周期由6个阶段组成,即品牌的创立阶段、稳固阶段、差异化阶段、模仿阶段、分化阶段以及两极分化阶段。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1997)认为,应该用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加以分析,即品牌也会像产品一样,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成熟到最后衰退并消失的过程,但同时也承认许多老品牌在现实中经久不衰。约翰•菲利普•琼斯认为,品牌发展过程并不完全遵循成熟后必衰退的规律,它是一个自我实现的概念,而不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概念,不一定会随产品而进入衰退期;品牌生命周期学说往往会诱导企业不恰当地将旧品牌向新品牌转移,造成真正的资源损失。

品牌适应理论

美国科学家霍兰(J.H.Holland)提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王东民(2004)认为,品牌系统是一种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能够通过不断地形成新性质或新功能来适应外界的挑战或改变。彭和张锐(2004)认为,适应是品牌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品牌的适应包括形态构造的适应、行为的适应(运动、延伸、移植、迁移和迁徙以及保护、防御和抵抗)、生理及营养适应(品牌生物钟、休眠以及生理生态变化)以及协同进化适应。

品牌群落理论

多元化企业一般由主品牌、一系列产品受托人、托权品牌、亚品牌和复杂的附属品牌构成,容易出现各层次品牌塑造与信息传播弥散,甚至相互冲突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世界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大卫•a•艾克在《创建强大的品牌》一书中指出,品牌生态管理除了构造企业内部品牌系统的战略外,还要通过精心地组建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的品牌群(Davida.aaker,1998)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提出了“品牌群落”的概念。品牌群落理论运用生物群落原理来解决这一品牌群组合效应差的问题,同时,对如何有效利用现有品牌的协同效应进行品牌延伸与规划进行研究。

品牌生态系统理论

安格尼斯嘉•温克勒在其著作《快速建立品牌:新经济时代品牌策略》中提出和系统探讨“品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管理问题,并指出品牌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有机组织。品牌生态系统是一个充满活力并不断变化着的复杂有机组织(agnieszkawinkler,1999)和体系,有着极其复杂的层次和结构(张中哥等,2003)。我国学者王兴元(1999,2000)提出“名牌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出名牌生态系统是指以名牌为龙头的品牌生态系统,由环境、名牌、企业、供应商、中间商、顾客、公众、相关组织与群体等成员组成、各个成员依赖名牌获利而得以生存与发展、它是社会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黄昌富(1999)、王新新(2000)、陆娟(2002)张锐(2002,2003)等人也对品牌生态系统特征进行了探讨。

品牌生态学作为一门新成长起来的学科,已经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然而,这一领域的大量研究工作欠深入,大多数理论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引入以及现象描述的层面上,而对深藏在品牌个体、品牌种群、品牌群落、品牌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理生态运行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只是开展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这有待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张锐.品牌生态学―品牌理论演化的新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8(25)

2.王兴元.品牌生态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框架[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04,7

3.张,张锐.国内外品牌本性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9)

4.李博.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兴元.品牌生态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

6.王东民.品牌生命的复杂性和复杂的品牌生理生态学[J].商业研究,2004,6

7.曾朝辉.品牌基因―品牌核心价值设定[J].企业研究,2003,1

8.彭,张锐.生命型品牌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研究[J].企业经济,2004,3

9.张中哥,张锐,张.基于生态系统的品牌经济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03,19

10.王兴元.名牌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0,6

11.[美]温克勒(winklera.m)著,赵怡等译.快速建立品牌:新经济时代的品牌策略[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2.[美]保罗•霍肯(paulHawken)著,夏善等译.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3.JamesF.moore.theDeathofCompetition[m].arts&Licensinginternational,inc.1996

14.Duncan,t&moriarty.S..DrivingBrandValue[m].mcGraw-Hill,1999

作者简介:

陈绍愿(1982-),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营销管理、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