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7:05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篇1

一、遵循整体构建的依据与原则,实现内容构建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不是由教育者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内容的整体构建,就是在遵循客观依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科学原则,对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确立与设计,保证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客观依据是内容确立的基础,科学原则是对客观依据的反映和体现,是内容整体构建的准绳,二者紧密联系,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科学性。

(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依据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客观依据既有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形势发展要求,又有内在的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等,只有紧跟形势,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规律,才能科学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很好地完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培养出思想政治品德过硬的优秀人才。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根本上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所制约,因此,它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为实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都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决定,同时又为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只不过目标较为抽象集中,具有方向性;内容较为具体分散,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一主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就失去了根基和准绳。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规律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受教育者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所能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层次的高低、深浅和广度也迥然各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要求上,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和选择不同,而且对同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能力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既要考虑与教育对象过去所达到的目标的衔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设置相应的内容。否则,即使内容准确无误,如果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脱离了受教育者的发展实际,不管是过高还是过深还是过浅,其结果必然是无效或收效甚微。

3.形势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情况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由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及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所制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还有另一类不稳定的或者说是多变性的内容,即由时代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形势要求出发而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由社会环境的动态性决定的。这种多变性的内容,或者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或者是因为党和国家的某些政策的变化和发展,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理论构建与现实实施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的基本准则。

1.科学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呈现出“工具性”特征。坚持主体性原则,可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现出“价值理性”的光辉。因此,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原则,也就从根本上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工具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2.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而向受教育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只有从现实出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既应体现现实性,又要体现理想性。

3.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历来就有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不同主张。前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应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后者则主张应为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设计,两者之争实际上是教育价值选择问题。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依据社会要求来确定,存在过分强调社会适应性教育的片面倾向。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两者不仅紧密相联,而且还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就其价值关系来说,二者是一致的。

4.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整体性原则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构建,它要求各内容要素协调配合,发挥整体的最佳功效。如果破坏了内容结构的有机整体性,各要素相不配合,互相排斥,则必定破坏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优化内容结构,实现内容构建的全面性

(一)优化内容结构的出发点:加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内容,政治性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看,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功能,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虽然仍然受到相当重视,但只是众多功能之一。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主体,主体性的全面提升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逻辑和核心性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离开人,最发达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会因其失去根本而如同大厦建于沙漠,是虚幻的。

(二)优化内容结构的基础:加强内容构建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实现内容构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针对性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基础也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三)优化内容结构的价值取向:实现内容构建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结合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实际上是教育目的理论中教育价值选择问题,所以,实现内容构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结合,避免片面的社会化取向或个性化取向,是优化内容结构、实现内容整体构建的最佳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原则在实现内容结构优化中的具体运用。从根本上讲,重视人的个体价值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个体价值的实现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根本价值尺度。没有个体价值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内在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篇2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同时对塑造和坚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期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拓创新,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经济成分和利益群体、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道德失范现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大众传媒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的精神归属显得无所适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不但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许多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创新价值的方法,如以“启发式”、“渗透式”、“隐蔽式”取代“填鸭式”教育;以有的放矢的理论联系实际,讲真话、实话,取代“空谈”、讲“官话”、“套话”;注意运用“情感陶冶法”、“心理咨询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红色网站,等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要求我们不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创新,内容也要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方法创新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关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目标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思想教育是根本性内容,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法纪教育是保障性内容,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从根本上说,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决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内容中的中心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既要具有超越性、又要体现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是提高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要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理想性、超越性。但是这种理想,这种超越,必须建立在现实之上。我们的教育内容只有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实际,才具有科学性。再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内容“过高”、“过空”,跟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和实际的精神需求反差太大,就会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要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真正挖掘出体现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东西,创新出既具有超越性又充分体现现实性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应该对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关注,注意研究个体现在到底需要什么;对合理的需要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如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等,这些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容,就应该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体现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从年龄上看,教育对象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四个层次。我们应该根据年龄结构,合理地确定出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从文化知识层次上看,教育对象有知识比较渊博、知识水平较高、知识水平一般、半文盲、文盲之分。从思想道德状况上看,教育对象有思想先进、思想道德素质一般、思想落后、思想道德素质差之分。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刀切”,势必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另外,从地域上看,教育对象有城乡差别,东、中、西部差别,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这同样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体现层次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32-0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通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应该说这样的教育内容已经较为全面。但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当下的思想状况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教育内容实际上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情感培育、重政治思想教育轻生命健康教育的“三重三轻”现象尤为突出。这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最终导致学生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甚至于出现轻视生命的行为。

应该承认,造成现今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高校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系列重要思想为指引,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与生命健康教育内容的和谐统一,往重在实践中领悟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于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原则。它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安排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的含义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盲目地将大量的内容以各种各样的方法与途径灌输给学生,以为这样就能够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雕塑,最终仍把人当做了物来对待。

“以人为本”,其内涵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所需的内容应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主动获得,进而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包括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其二,“以人为本”是要求教育内容安排要全面、科学、正确、合理,以有效促进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以往的教育内容更多或过于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人对社会的作用,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而忽视人自身的成熟与发展,导致学生在思想意识、身心健康方面出现了较大问题,进而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离开了人的发展来谈社会发展与和谐显然是片面而行不通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加以安排

从《决定》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取舍和增删。它也是我们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基本准则。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我合一”的哲学命题则更是体现“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仁爱,应互相尊重、平等对话。面对一个多元并存、差异显著的社会,只有“和而不同”,全体人民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世界万千群类也才能维系至天长地久。我们必须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共处。因为一旦这种和谐被打破,就会造成社会冲突和战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进行。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内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展开,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引领思想文化思潮,建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条主线与四个向度

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和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条主线:即人自身和谐的内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思想教育政治内容已然形成了科学全面、功能互补和相对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这里无意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旨在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新的梳理,使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原来泛政治化的内容具有更人本化的特征,进而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服务。用这三条主线联结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具体内容,能使内容更具条理性、现实性和可接受性。将三条主线贯穿于教育内容,对整个思想教育内容构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把教育内容的内部结构调整到最佳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增值、放大,以达到最佳育人目的。为此,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了以生命健康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重点,以践行为本质的新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生命健康教育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

没有生命与健康,一切均无从谈起。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学生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结束生命作为唯一解决方式。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缺乏生命教育息息相关。为此,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生命教育。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先后出台了8号文件和16号文件,要求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活动,并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指出,要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既明确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也证实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更反映了国家对学生生命与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它符合人性的要求,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的多层次的人本教育,是促进人自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内容。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个体生命与健康的关注,珍爱自己与他人,乃至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而且还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但高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几乎空白,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虽然有些学校开设诸如职业定向、选择等方面的内容,但效果很不理想,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生命教育的最终归宿是让学生学会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以达到人自身内部的和谐统一。当前在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还没有完全突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内容,虽然有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课时却很有限。高校配备的辅导员和成立的心理辅导室、咨询室也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果只限于关照人类自身,那是远远不够的。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个《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其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人来掌握了大量的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自然的后果给人类又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精神不是坏事,它能带给我们勇气和力量。但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树立“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人类总是与自然共存,相即不离的。我们的教育内容在这方面也相对缺乏,一味要求掌握科学知识去解决自然界的任何问题,却不曾想到我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致使学生极度缺乏与自然共存的知识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亟待补充和强化“天人一体”、“天人合一”、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知识与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中可以理解,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或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需要的不同,必然形成对待满足需要的态度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古今中外均有不同的核心价值理念存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舍勒认为:“现代性的问题首先是人的实存类型的转变,即人的生存标尺的转变,个体的生成可以被视为现代性的标志。”该论断反映了两层意思,一是人的生存标尺(满足生存需要的尺度)是会变的,时代不同,则尺度不同;二是现代人有现代生活、生存的尺度标准或需要才称之为现代性。同样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国家、社会具有不同的价值理念。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如火如荼,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必然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才能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高政治素养、高思想素养的大学生,无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贯彻学习这一核心内容时,我们特别要注意:第一,防止“泛政治化”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政治化。遮蔽现实生活世界,脱离人的现实生活,企图把人塑造成为只符合政治需要的单面人是错误的,也是完全行不通的。第二,要防止纯理论化,脱离时代、脱离实践,将理想和现实割裂。要知道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只能是乌托邦。第三,要注重社会价值理念与个人价值理念的整合。说到底,社会价值体系是社会对个体成员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要求,而人们往往从其实际地位、利益关系出发,去认识、理解、选择或抛弃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某些观念。对价值观念的认识、理解和选择不同,则其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所付出的行为就不同。所以,在教育内容的处理上,应着力解决和整合好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形成社会向心力。

(三)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点

公民意识教育与生命教育一样,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既没有相应的课程也缺少相关的系统内容。虽然我们在高喊要培养学生民主、权利、自由、公平、正义、责任等意识,但却极度缺乏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以至于落入形式主义的圈套之中,而无一点实际效用。现在一些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漠,缺乏责任心、缺乏诚信,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现实是公民意识缺乏的集中体现。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几千年臣民教育积淀下来的“臣民意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马克思曾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有赖于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人”。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十七大

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说明党和政府已经强烈意识到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指出,公民意识除了主要包含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两个方面之外,还包括公民道德的内容,如仁爱、宽容、感恩、友谊、尚礼、诚信、责任、尊严、合作等主题,这些都与中国传统的优秀的道德观是共通不悖的。最近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东亚国家,公民意识被认为还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与西方的公民意识不同。西方的公民意识更加强调公民是“政治人”。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王东琥认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应包括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平等与公正意识教育、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据所搜集的相关资料显示,国内大多学者持有这种观点。从内容上看,这与上面所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部分内容相似,如荣辱观的教育内容。其实并不奇怪,核心价值中确实包含相关内容,这也正是我们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的依据之一,也是我们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多种载体、媒体,挖掘传统文化中合理因素,吸收国外公民教育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是当前我们急需考虑的时代性话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前提。

(四)以践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停留于口头或书面语言上,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涔现在行动上,落实于现代实际生活中,解决具体矛盾和问题。正如《朱子语类》卷九中所说:“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强调学生记忆理论知识、忽视知识的理解内化、轻视学生身体力行的做法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践行是什么?翻阅《辞海》并未找到该词的解释。“践行”一词包含两种含义,其一是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1963年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提出了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观点。说到底是人们从事改造环境、改造自然、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其二是履行,即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遵守道德规范、法律约定、民主公平原则,履行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将实践和履行两项有机结合,更全面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更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实践和怎样实践的道理。故我们在安排教育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内容的实践性特点,绝不可仅停留于理论和口号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篇4

关键词:公共危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305-02

公共危机教育是指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在公共危机爆发前,有意识地运用教育手段,创设相应的刺激环境,展示事物的危机因素,以促进社会公众形成危机意识,帮助社会公众掌握预防危机、应对危机、消弭危机的方法和技能。公共危机教育主要包括危机常识教育、危机应对知识与技能教育、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危机教育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社会预防、应对危机的能力,减少公共危机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公共危机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忧患意识、信念、信任和公德教育。

一、危机忧患意识教育

在忧患意识方面,着力培养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居安思危,对危机有所防备,掌握应对公共危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全体公民需要意识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着公共危机带来的严峻考验。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全面推进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着重大调整和深刻变化,尤其是在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日益凸现,既有矛盾和问题与新生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甚至相互激化。中国社会已置身于矛盾凸显和问题频发的风险社会,社会安全公共危机集中爆发。近年来,我国因违法征地拆迁、司法不公、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等引发的社会公共危机明显增多。

从自然灾害来看,由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干旱、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农作物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将会越来越多,引发自然公共危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因此,全体公民具有较强的自然灾害意识,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保障公民安全的基本要求。此外,部分公司企业由于缺乏社会责任,只顾眼前利益和企业利润,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等,也常导致交通运输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从而引发事故灾难型公共危机。

利用大众传媒、宣传画册等现代科技手段向公民宣传介绍国内外各个时期的公共危机,让公民充分认识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危机突发的可能性,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已经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和个人生活中不得不经常面对的问题。

二、危机信念教育

(一)政府信心是化解危机的基石

无论危机大小,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都可能会转危为安,成为提升政府能力和公信度的机会。地方政府一定要有化解危机的信心,积极作为,切勿过度忧虑,提心吊胆。虽然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迫性、频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等特点,但是随着我国进一步重视培养危机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大支持危机管理理论、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多元化主体的现代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能够减缓、化解风险社会带来的公共危机。地方政府坚定公共危机管理水平的信心,勇于作为、变革创新,才能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做到化危为机。

(二)民众信心是重创美好生活的基石

公共危机事件给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损失,由此产生的恐惧、惊慌、忙乱都是正常现象,但是一些破坏力极大的危机,极易导致心理素质较差的民众在公共危机之后的很长时间仍产生恐惧、惊惶、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公共危机中,民众不能惊慌失措、悲观绝望、丧失生活信心,消极等待依靠政府和社会团体救助,民众需要相信自己通过公共危机基础知识、情感教育、危机心理干预、能力与素质教育等获得的自救和施救能力,勇敢地面对危机,不恐惧,科学运用所掌握的应对危机的方法和技术,将危机带来的损害减少到最低,坚定可以重创美好生活的信念。

三、危机信任教育

(一)对政府解决危机的信任

公共危机管理中,只有公民和社会团体认可、依赖、信任政府,才能为公共危机管理奠定群众基础。目前,随着政府转型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逐渐建成诚信、高效、服务型政府。公民和社会团体需要信任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信任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能够减缓和化解公共危机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信任政府的危机官方报道,以避免轻信一些媒体的不实报道,从而带来的恐慌焦虑等心理障碍。此外,一部分社会安全公共危机,是公民对政府缺乏信任,不断扩大激化社会矛盾所导致的,公民信任政府有利于消弭矛盾,减少社会安全类公共危机的爆发。

(二)对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团体服务社会的信任

公共危机管理中,只有公民信任非政府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奉献服务社会的崇高精神,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参与。一些非政府组织运营效率不高、违规操作等问题,导致公民对非政府组织认同度不高。但是公民不能轻信不良媒体的失实夸张报道,盲目质疑非政府组织的目的,排斥拒绝其所组织的志愿服务、社会捐赠等活动。公共危机管理中,群众作为分散的个体难以形成整体的力量。只有公民信任非政府组织,其才能把分散的个体组织协调起来,形成有效的社会参与,并在组织和协调社会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公民认可度,不断强化公民对其的信任,从而形成公共危机管理的群体力量。

四、危机公德教育

公共危机是对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及道德水准的集中检验,而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平也影响着社会应对危机的成败。公德教育是公共危机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培养公民互助利他的公德意识,培养提升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

(一)培养公民互助利他的公德意识

公德意识可以减少人为障碍,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重要的精神力量。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德意识主要体现在公民的信任、规范、合作、互助、利他的心理与行为中,是人们在更高和更广泛层次上协同与配合的基础。公德意识作为一种理,内在地涵盖了对可能危机的规避,或至少将其降至最低,是社会和谐的内核。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广泛普及与发展公民道德建设,逐步提高公民道德和公民素质,为化解危机提供公共伦理支撑。培养危机管理的执行型和操作型专业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拥有牺牲与奉献精神,以利他的职业道德激发了公民战胜危机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公民应对危机的积极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救、互助和利他;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能够关注其他组织、个人的利益,坚持集体利益优先;培养公民冷静应对、理性判断公共危机,不盲从、不信谣,不传谣。

(二)培养企业、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

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框架内,注重环保、公众利益及社会的长远发展,杜绝片面追求企业利润等主观原因而导致的类似“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引发的内部危机。另一方面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外部公共危机,企业应该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可在危机中积极从事捐助慈善福利事业,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仅仅从企业形象塑造这一角度出发。此外,中国企业应将社会责任列入企业经营战略,进行整体筹划。企业不应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对待社会责任问题,可根据自身状况设立专项救灾资金,安排专人运作管理基金,每年社会责任报告,并把社会责任当作长期的责任来做。

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责任主要包括组织分散协调分散的个体公民,凝聚社会力量;普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招募培训志愿者,提供规模化应急志愿服务;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为危机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有效对策。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需要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杜绝违规操作等问题,严格履行职责,合理利用公民政府赋予的权力,提高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五、结语

对于公共危机无处不在的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由非常态化变为了常态化的社会生活,加强危机教育刻不容缓,任重而道远。“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国家和政府应高度重视面向全体社会的公共危机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纪新青.3·11日本地震对中国公共危机教育的启示[J].理论界,2011,(6).

[2]瞿萍,王怡.当前我国公共危机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3]胡友红.试析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4]赵倩,申健.从突发性公共事件看政府信任建构[J].人民论坛,2011,(10).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形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06-05

内容和形式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在两者的关系中,一般来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正是由于内容在事物特征揭示方面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学科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录下的独立二级学科,实现了由“工作”到“科学”,到“专业”,再到“学科”的跨越。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方法问题受到重视,但如何体现与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的问题又构成新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问题的产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问题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建立。以198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标志,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专业建设的发展阶段。

教育部在《意见》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史、党的建设、团的工作、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等专业课程,分别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持编写。”[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1991年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有关高校的专家编写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12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原国家教委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委员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进行了总体规划,启动了第二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教材。200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开展一次回顾与前瞻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探讨,既为硕士生、博士生提供一本参考书,又向学术界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象”[2]。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该书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统编教材,被广泛作为教材使用。从上述发展的历程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知识基础,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可供讨论的学科话语体系,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特有的知识结构。

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材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建设过程中本身也存在着特有的问题,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些隐忧。

1.学科领域的相对局限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其知识体系构建和教材的编写,主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以专业人才培养和本科专业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建设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它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和学科最核心的知识结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不局限于学校,也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所开展的工作,因此,由本科专业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虽然把握了本门学科的核心知识,但是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知识结构方面则存在着局限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后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以后,一些高校也曾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拓展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且出版过一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教材和专著,一些教材也对企业管理理论给予足够的关注①,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总体上依然相对比较多地局限于教育领域,并且相对局限于专门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面对日益复杂和专业化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面前,显得缺乏必要的干预力和解释力。

2.学科建设的路径依赖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如何进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当时专业的奠基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尽管《意见》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进行明确规定,只是宽泛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3]但在实际专业建设中,鉴于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主要是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因而在具体学位授予时可以授予法学学士或教育学学士。后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列入政治学一级学科内,成为政治学学科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越来越偏向从政治学取向开展学科建设,在硕士和博士层面更多授予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育学特点依然十分明显。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对教育学特别是教育学中德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依赖。有学者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来源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对教育学路径依赖进行过细致梳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形成微观的思维,与其在建设过程中对教育学的借鉴有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微观’色调,形成于其以教育学为底色的学术史。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的客观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极其相近的‘德育’在教育学领域中予以研究的悠久历史与丰厚积累,以及我国教育学的发展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关注,等等,使得作为学科或学术体系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其创建之初,更多地取向于对教育学的参照。”[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对教育学的路径依赖,不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域越来越“微观”,而且越来越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形式”特征,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日益忽视,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形式主义偏向。

3.学科建设与实践分离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一门本科专业,拥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逐渐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三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辅导员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说这三支队伍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三者应该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以相对独立地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进行构建,因而,在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种理论学科,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日益脱离的倾向。正如有研究者分析:“长久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之间似乎隔着一道高墙而难以跨越,即使是在方法论研究方面,学术圈内的种种研究与富有前景的探讨,似乎都无法跨越‘学术研究’与‘实务工作’之间的鸿沟。”[5]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专门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出现人们期望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现状,相反,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还似乎出现了另外一种偏向:一方面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埋头于理论体系的构建,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务的观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又很少自觉运用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工作,两者之间的鸿沟在日益加深。[6]这种倾向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忽略,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可以相对独立于思想政治实践进行理论的构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相脱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门纯粹的形式学科,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的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看成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学科,抹杀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统治阶级形形类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内容上的根本区别;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门纯粹的理论学科,脱离当前我们正在做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纯粹理论分析。

1.过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斗争实践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思想的结合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对思想武装群众的形式进行研究,更应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同所代表的人民群众之间实现思想结合的内容和形式。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特征,比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媒体、介体、环体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关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矛盾和实施教育的规律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和领域。但是,如果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与特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探讨特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规律和方法,就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演变成缺乏内容的形式研究,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演变成形式的科学,丧失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特点。

2.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

与过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特征相适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也存在着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主要特点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般的科学,而忽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与历史上存在的类似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国外资本主义所开展的类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着共性之处,但是,它们在内容和实质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我们并不否认,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类似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在当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都会努力采取各种方法使其统治阶级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7]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上各种统治阶级学说与世界上各种形形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其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过程的规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各种各样意识形态采取各种方法实现思想上的统治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3.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具有自身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又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仅仅局限于书斋里的理论研究,而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回应党的思想理论教育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广大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工作开展理论研究。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中,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学科化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逐渐开始退进书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纯理论研究。我们认为这种研究也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纯粹的理论研究,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变成一种文字游戏和玄学,这样就越来越与形式主义为伍了。

总之,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的形式学科,片面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形式特征;过分强调探讨整个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忽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脱离开来,进行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等。这些都具有形式主义的某种特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中内容研究与形式研究相离的表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脱节的思想根源

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脱离现象的主要思想根源是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形式主义是一种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和作风。“形式主义者割裂形式与内容的内在联系,夸大事物的表面形式,抹煞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形式主义在观察问题时,对现状、历史、对任何事物都不作具体了解和分析,只根据事物的形式来判断事物的性质;不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和不顾及事物的本质,只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分类,取代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而不考虑事情的本质;在工作中不讲实效,满足于追求形式。形式主义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8]形式主义是一种不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受到过严厉批评,但是,政治上的批判、思想上的清理并不意味着这种思想方法的灭绝,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这种思维方式还伴随着西方分析哲学、逻辑实证学、元伦理学等哲学思潮的兴起而死灰复燃,并且一度成为时髦,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形成一定的影响。

西方道德教育中形式主义思潮的兴起是以对传统宗教教育、道德教育中过分重视“内容”或“知识”的灌输的反叛为起点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教育进步运动,杜威强烈反对近代德育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灌输的倾向,他认为,“关于道德的”教育即是直接的道德知识传授,即使进行了这种观念的教育,也只能进行道德伦理知识传授而已,并不能代替真正的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道德内容教育的价值受到质疑,道德教育的形式方面,如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思维发展、道德情感发展、道德行为发展等越来越受到重视,道德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形式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就是伴随着这样的思潮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为一种主要的道德教育理论。这种理论重视对道德教育的基本范畴、结构、功能和语言的分析,反对对现实道德问题的描述;坚持道德形式特质的培养,反对具体规则的教授;关心道德教育的过程,蔑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9]它的哲学基础即西方分析哲学、元伦理学,这种形式主义哲学思想偏重于从语言、逻辑等形式特质上思考问题,而不对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有学者对形式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特征做过如下分析[10]:一是主张从形式而非内容特征界定道德和道德判断;二是重视对道德教育基本概念的分析;三是重视学生对道德推理过程的理解,强调道德推理的技能、技巧等形式特质的培养,反对道德内容的教授;四是认为道德教育是中立的,也就是教育内容不应是特定社会和集团的特殊准则和规范,而应该是人类普遍的价值和道德原则。

西方这种道德教育理论如果说在当时条件下,针对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过分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的说教灌输,而忽视个体道德发展的现象;针对西方把道德教育作为党派和统治集团利用工具的现实,而主张不以某一党派和统治集团的道德观念作为教授内容,主张道德教育关注形式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那么,在今天,对我们开展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其消极意义十分明显。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教育观在道德教育上的一种表现:一是脱离道德内容的形式只能是抽象、孤立的形式,而缺乏实际内容;二是主张了道德相对主义,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三是把道德教育变成了一种玄学和文字游戏。笔者曾经对西方德育课程中的形式主义倾向进行过批判,由于西方道德教育流派对内容的忽视,“因此,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和德育方法研究就成了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研究的重点,西方道德教育流派的很多理论实质是方法的理论:价值澄清理论是课堂教学法;麦克费尔的体谅关心的理论‘提供了把人生生活与德育教学结合起来的上课形式’,认知发展理论的‘新苏格拉底法’,是课堂讨论的一种方法,而‘公正团体法’是一种隐性课程的德育方法;贝克的价值德育理论实质是一种课程教学的伦理反省方法;等等。这些方法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如果方法不与正确和特定道德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这也表明西方德育课程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一面”[11]。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各种形形的德育理论和流派以各种形式和途径流入我国境内,在我国一些德育研究论文、教材和著作中,频繁出现西方德育理论与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加批判地介绍和运用现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教学方法的现象,这种倾向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形式主义倾向的一种思想来源。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思想武装形式相结合的学科,是一门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应遵循内容研究与形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1.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规律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结合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曾经有过生动描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这种过程比喻为“闪电”,认为“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2]。列宁曾借用考茨基的“灌输”理论,提出“工人本来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3]。也就是“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关系外面灌输给工人”[14]。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实现结合过程的独特经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实现思想结合的过程是一种特定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思想武装的形式相结合的过程,它有利于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2.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尽管人类社会历史上和当今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类似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但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各种类似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武装自己,丰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人类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和集团的类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经验的研究和借鉴都代替不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所从事的事情为中心开展研究,这样才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是校正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基本方式。证据为本运动是美国和西方兴起的一股把科学研究、实务工作与研究对象的价值整合起来的思潮,这种思潮首先发源于医学领域,它主张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能仅仅从病理出发来进行医疗决策,还要通过从以往治疗的实际病例中寻找有利于疾病治疗的最佳证据来进行医疗决策,根据这种思想,在医学领域形成了一门新型的医学分支学科即循证医学。[15]后来,证据为本的思潮又广泛运用在心理咨询和精神疾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主张治疗师将科学研究、临床证据和病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有机整合。目前,证据为本的思想已经广泛运用在教育和实务工作领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张通过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实现精细教学。证据为本的思想可以作为把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实务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同时,通过实务工作的具体决策,也使得科学研究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把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范式,证据为本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以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通过多元、多学科进行系统深入探讨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实现研究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注释

①如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借鉴时,除了介绍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借鉴以外,还特别用较大篇幅具体介绍了行为科学和企业文化理论的批判借鉴问题。

参考文献

[1][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2172,2172.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前言.

[4]沈壮海.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2):84-90.

[5]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54.

[6]佘双好.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推动行动研究与学术研究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11-15.

[7][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17-18.

[8]冯契.哲学大词典(分类辞典)[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08.

[9][10]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6-47,48-55.

[11]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3-84.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篇6

[关键词]人际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同志指出:“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机制。不创新、不改进,简单地沿用过去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行的。”[1]为了适应一代代新人的健康发展和多方面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人际交往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扩充和发展。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在关注个体社会化的同时,还应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新生本院校大学生专业承诺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一教坛之声目标任务驱动下的班主任工作语文课堂教学要点探析浅析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改的突出问题浅谈语文教辅用书的科学运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及方法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改良初探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中职学校网店运营实训教学研究引导中职学生读懂《红楼梦》的一管之见让激情洒满政治老师的课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质的“利剑”――用“心”教育入到交往实践观中去。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的理想与现实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凝聚力。一个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就没有一切。理想教育是一种目标教育,它高于现实教育,具有超前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因此,对受教育者能够产生吸引、激励作用。而现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教育,它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例如,在特定的人际交往条件下,一场生动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一次务实的形势教育等,往往在受教育者身上能够迅速产生明显的反映,使他们在一时一事中思想觉悟有所提高,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解决和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现实教育作用更加明显。现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用性的现实证明,它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人的现实思想问题上的时间和速度效应。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工作中,

追求现实教育要注意避免短期行为,如果一味地急功近利,搞立竿见影,那就是舍本逐末,浪费人力资源,最终现实教育会成为形式主义的泡沫,理想教育就更无从谈起。理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指向,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过程,因为它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理想信念的树立等理性层面的东西。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体来讲,现实教育是理想教育的基础,理想教育是现实教育的积累,反过来又吸引和激励着现实教育。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个现实思想问题的解决,所产生的对受教育者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本身就是对实现理想教育的一种积累。同样的,理想教育的实现则可以为现实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因为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虽不能代替对大量现实思想问题的解决,但毕竟为它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教育和理想教育相统一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立足于现实教育,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做起,及时解决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同时又必须着眼于理想教育,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教育中包含着现实教育的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教育则是实现其理想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的理论与实践教育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项基本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实践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依据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无论什么理论,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离不开人的活动,离不开人际和谐。反过来,人际和谐也会促进实践的开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类实现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曾精辟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2]一个人有无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验证和体现;知识只有应用于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其最大的价值;社会实践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的必要载体,也是丰富知识的必要环节。

推进实践教育是涉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推进实践教育非常迫切而必要。尽管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但高校在实践教育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存在着相对的优势,也有新的突破的可能。高校应该对此多一些理性思考,并在实践中大胆试、大胆改,进一步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的结合,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从而更好的促进人际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内容;大学生

多年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社会实践。实践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现实生活变化、反映现实生活需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给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覆盖学生全部的生活内容;一些已经涵盖学生生活的内容也没有回答生活提出的问题;有些教育内容只有广度没有深度,看似在做,而实际没做;无视大学生的主体价值,要求大学生接受单向度的强塞硬灌,成为道德知识的“容器”。这些情况必然导致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活力、生命力,从而走进了边缘化的泥潭。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的研究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的内涵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生活世界就是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生活世界就是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相统一的世界。本文所指的“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也就是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生活世界,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过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特性和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大学生生活世界内容

从生活中取材,应该从学生所有生活空间、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选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不应该忽略、回避或抛弃其中的某些方面。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主要可以分为专业学习、校园课外生活、校外生活三个方面。

专业学习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多数同学在专业学习上态度是端正的,一直延续着高中的学习习惯,以积极的心态读大学。然而,也有些人跨进大学校门,从梦想来到现实中就疲软了。他们中有的人是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有的人压根就以为考大学苦,上大学应该轻松了,对紧张、艰苦的专业学习毫无思想准备;还有的人由于身体疾病,或因为人际关系的烦恼,或因为经济生活拮据等种种原因累及学习。总之,他们迷茫了,困惑了,甚至痛苦。于是,生活松弛了,不知道自己该到哪里去,得过且过,迟到、早退、旷课习以为常,贪图享乐,不愿在学习上钻研、下功夫,心有侥幸,考试作弊。当下的大学校园,学风不良成为一种顽疾。专业学习呼唤着深入细微的思想工作,呼唤着学生工作老师,犹如病人呼唤大夫,尽快确诊,对症治疗。

大学生除学习生活之外,就餐、住宿、消费购物、锻炼身体、娱乐休闲、上网冲浪、谈恋爱、交朋友、参加社团、加入学生会、受到奖励、得到处罚等这些日常的校院课外生活也时刻围绕在他们左右。从高中到大学,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了父母,开始以乐观的心态去适应独立的生活,然而也有一些同学会无法应对日常生活的难题:没有父母、老师的管教后,自我管理、约束能力差,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虚度年华,不会理财,上网成瘾;吃喝浪费、水电浪费现象屡见不鲜;交友、加入学生会、参加社团、入党的动机不纯,功力心强;学生会、班级、社团内部官本位不正之风盛行;集体观念淡薄,独来独往,对班级、团的活动感到没有兴趣,不愿意参加等。本是多彩的大学生活在他们的眼中却是暗淡无色,于是,“暗淡”的大学生活需要恢复应有的色彩,大学生需要思想政治走进生活世界,去引导他们进入、体验丰富的大学生活。

我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我们的社会由单一、保守走向了多元、开放,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社会的舆论、价值观、大众传媒都会影响着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沟通。但是面对纷杂的社会问题部分学生感到无以应对,他们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似乎无法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在接触到社会一些热点问题时会感同身受,在社会态度、利益诉求上有某种一致性,或者感受到自身的利益正受到侵害或受到威胁时,就会形成“同病相怜”的心理境遇。社会其他成员产生的焦虑、浮躁、颓废、怨愤都会直接或间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遇到的问题

笔者了解到,多年来,高校比较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学风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学风教育问题依然突出,结合专业学习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一些学生工作老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两分离,也缺少有效的工作方法;学风建设面上的工作多,针对性不强,给学生解决的具体困难少,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学风教育就事论事,深度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人生观上分析问题,反省不良学风的严重危害性。人生观教育没有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学生多为被动接收,没有学会主动思考人生价值,理论没有结合实际进行,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价值观教育方面,社会“正能量”宣传力度不够,弘扬、表彰先进、模范力度不够,进行教育时,不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不重视授课的方法,死板、教条的教育方式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不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应全面覆盖学生生活

现实告诉人们,专业学习、校园课外生活、校外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走进了误区。思想政治教育应全面覆盖学生的生活,应该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循循善导,开展工作,引导他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对自己的今天和未来有一个新的理解、新的安排,以积极的姿态面对挑战、思考人生,问问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为什么上大学?再问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理想是什么,大学生活的目标指向哪?思考一下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历程,怎样对待困难。应该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真善美与假恶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加以抵制,金钱不是衡量成功的标准,享受也要建立在辛勤劳动之上,个人的选择只有和集体相一致才会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应该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觉悟达到改变自我行为,提高自我思想境界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自我约束力。重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改革开放随之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模糊,甚至对社会的发展抱以消极的态度,因此要纠正学生思想误区,能够辩证的看问题,让学生加深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当前,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走进学生生活,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才可以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间。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篇8

[关键词]井冈山斗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领导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而且把人民军队的创建与工农红军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那时条件极为艰苦,工农红军的构成较为复杂,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工农红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党针对工农红军的具体情况,结合当时的主要任务,采取了灌输、引导、榜样示范、渗透、制度保障等方法,有效地对工农红军进行了红军建军宗旨和任务教育、革命理想和信仰教育、民主思想教育、革命纪律教育。

一、加强红军宗旨和任务教育

当时工农红军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旧军队中起义人员,另一种是农民。前者有抽大烟、抢民众、打骂士兵等恶习;后者则有自由散漫、不受约束等缺点。因此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和旧军队的作风在工农红军中影响很深,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成为军队思想的主要矛盾。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①“‘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②“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③为了纠正红军党内及部队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工农红军党组织的先锋队性质,提出了以思想教育为主,辅以必要的制度和政策的纠正方法,加强了对工农红军的建军宗旨和任务教育。一是进行“三湾改编”,在连以上设立党代表,专做连队以上的思想政治工作。“三湾改编”不仅是一次组织的整顿,而且是一次思想、作风和纪律的整顿。“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很重要原因”④。二是提出了革命军队的三大任务是“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子”,明确了工农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强调了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关系,以区分共产党军队和军队的不同性质。如1928年3月,在桂东沙田给部队上政治课时指出:我们这支部队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是人民自己的军人,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是为人民的解放而打仗的,从而阐明了革命军队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三是采取步云山练兵、开展边界整党、创办军官教导队、举办党团训练班等办法,有针对性地组织广大红军官兵学习阶级斗争史、革命发展史、政治时事、如何做群众工作。仅1928年10月的一期党团训练班,就有300多人参加受训。、、还经常到训练班去宣讲,帮助受训的工农红军官兵提高思想素质。五是先后派出何长工、游雪臣、宋任穷等政工干部教育和改造了原来在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部地方武装,通过上政治课、文化课、军事课、开展讨论等形式,使这支绿林武装了解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通过上述一系列手段,工农红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党内的土客籍矛盾,克服了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想,提高了广大党员和红军战士的思想觉悟,有效地抵制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和红军的消极影响,肃清了旧式军队的影响。“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⑤

二、加强革命理想和信念教育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奋斗不止的不竭动力。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组织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党员和红军将士始终以高昂的革命斗志去迎接新的革命高潮。1927年9月20日在湖南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针对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中有些人不辞而别的现象,用“小石头能打烂这个大水缸”的比喻和“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例子,对工农革命军将士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教育。针对南昌起义失败后,部分官兵思想浮动的现象,于1927年10月下旬在江西安元天心圩整顿时用“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铿锵语句科学地分析形势,凝聚将士的人心。1928年“三月失败”后,井冈山根据地处于血雨腥风中,部队建设也陷入艰难的境遇中。针对红军队伍中出现的一些投机革命的旧军官,不愿意过艰苦的生活;一些同志对革命的前途充满担心和疑虑的问题,决定部队在酃县中村休整一段时间。从1928年3月19日开始,把一天分为两个单元,采取半天上课半天讨论的形式,亲自给两个营上政治课,对部队进行形势教育,讲解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形势、中国革命的任务和特点,以及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重要意义。1928年5月,针对部分官兵在敌强我弱的危难之际,存在“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情绪,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批评了右倾悲观思想,强调了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1928年“八月失败”后,针对部分官兵中的“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的论调及“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再度提起,为了教育党内、军内一部分人,澄清这部分人的混乱思想,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的长篇报告(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后来又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及其他地区革命斗争的经验,正确地回答了关系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的最基本问题,驳斥了怀疑红色政权能否存在的悲观论调,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它像茫茫黑夜的一盏明灯,极大地鼓舞了边界军民坚持红色区域的斗争信心,坚定了边界广大的红军战士对敌斗争必胜的革命信念。

三、加强民主思想教育

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广大官兵的民主平等意识。为废除旧军队的旧习气,克服军队中的,通过“三湾改编”,建立了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给士兵说话的权力,自己管理伙食,连队经济帐目公开,在适当范围内让士兵决定自己的事,在实践中教育和养成广大官兵的民主意识,维护自身利益。二是工农红军领导人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对广大官兵进行民主思想教育。当时的官长和士兵同吃红米饭,同喝南瓜汤、同穿粗布衣,同住茅屋房,同盖“金丝被”,建立了官兵一致的平等关系,实现了政治和生活上的平等。红军部队上山后,部队规定: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不办公应将灯熄灭。但晚上为了节约用油,一直坚持用一根灯芯,在微弱的灯光下挥笔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为了粉碎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井冈山军民开展了挑粮运动。当时已42岁,在红军里是年纪比较大的人,他却每次都坚持和大家一起挑粮上山。红军战士为了不让朱军长挑粮,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于是就叫红四军军需处长范树德专门给他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八个大字“扁担,不准乱拿”。当年曾是三十一团三营九连党代表的,从当连党代表开始便坚持了一条:凡是要求同志们做到,自己首先做到,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为无声的命令。打仗冲锋时,他站在队伍的最前头,退却时又在最后面负责掩护。行军时,他的肩头经常扛着几支病号或是掉队战士的枪。每逢发零用钱,他又总是最后去领。他自己病了,咬着牙坚持工作。可战士病了,他却要一天几趟嘘寒问暖,还要吩咐伙房给做香喷喷的病号饭。三是以俘虏为载体,宣传工农红军的民主政策。说:“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兵。”⑥当时对待俘虏不歧视,不虐待,只要自愿加入红军,来者不拒,一视同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此有些战士不理解,解释道:有钱人是不当兵的,杀了他们,地主又会去抓新的。杨至诚在《一个俘虏兵的故事》中生动地记述了红军如何优待俘虏,如何开展瓦解敌军的工作。红28团1营4连2次抓获杨如轩手下一名叫曹福海的士兵,受到红军优待后,没有回家,而是仍然回到杨如轩部队里,通过他的宣传动员,带了十四五个士兵参加红军。“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⑦。由衷地说道:“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⑧

四、加强革命纪律教育

严明的纪律,是党和军队赢得群众的基础,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南昌起义余部进入赣南后,饥寒交迫,少数人钻进酒楼饭馆吃饭不给钱,抢劫民间财物屡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和在信丰进行了纪律整顿,当场处决了三个严重损害军纪的坏分子,强调“本军纪律森严,重惩决不姑徇”,部队面貌焕然一新,从而树立了红军的良好形象。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之前,针对有人偷挖路边的红薯吃及侵犯小商人的利益的行为,为了使部队上山后能与王佐部队搞好关系,防止违反群众纪律的事情发生,在荆竹山“雷打石”处,首次向部队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后经不断完善和补充,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使“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真正得到落实,红军各级领导除经常对广大官兵进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教育,讲明执行革命纪律的重要性和学员如何做执行的模范外,还实行监督制,经常检查督促,对执行好的给予表彰和嘉奖,对违反纪律的则按规定进行处理,使执行纪律成为红军的自学行动。另外红军领导干部还常常通过模范执行纪律来教育战士。有一次,不慎将一只向群众借来的茶壶烧坏了,就用自己分得的伙食尾子买了一只新的赔给群众。朱毛红军会师后,不团结的因素也随之产生。来自南昌起义部队的干部战士,“认为自己人众枪多,能打仗,瞧不起秋收起义部队”。来自秋收起义部队的干部战士则“认为南昌起义部队旧军队的作风重,纪律差,是‘油子兵’”。针对这些不团结的苗头,经提议,对部队实行了改编,互相交流了两个部队的干部,还特别加强了南昌起义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部队:以后不要各说各的成绩,不要犯本位主义,我们是亲兄弟。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篇9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全面的理论阐述和工作部署。《意见》强调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当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些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

1.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人们只有首先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真实性,才能够在行动上始终不渝地去追求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国际形势变化的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会上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

2.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政治状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2.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具有相同的年龄,而且有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所以,大学生心理有共同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一般的心理特点。

2.1.1心理内容的社会性。当代大学生,他们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关心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关心人民生活、社会稳定、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关心世界变化、科技进步、人类发展等等。社会大环境和周围小环境中的一切社会现象都成为大学生心理的反映现象。大学生已经能够自觉的从社会需要出发,很现实地考虑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理想和事业生涯。在大学期间,要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社会发展来设计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以便使自己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

2.1.2心理活动的矛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大学生自信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试图摆脱家长、教师及其他成人的约束和管制,但经验缺乏、阅历浅薄,独立生活能力不足,使得他们不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回答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这种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依赖性在大学生心理活动中并存。

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内心秘密以后,开始封闭自己,但同时又因缺少可以吐露真情的知己而感到孤独,于是便产生了在同龄人中寻找知己的强烈愿望。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学生的理想包括社会理想、政治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等,他们往往把一切都想象得十分美好,对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和种种矛盾不理解,甚至起来反抗。当发现自己的学识、能力、性格等与理想有较大差距时,就会产生不安和痛苦,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2.2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表现在:第一,基本政治立场比较坚定,不容易受到动摇。绝大多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赞成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遍认同。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意识不断加强,还对市场经济中的一些问题很感兴趣。第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第四,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意识到,市场经济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更多的是严峻挑战。他们积极拓宽知识面,力争多学些本领,使自己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参与竞争,适应社会。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在政治观上,部分学生对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在认识上比较模糊;在人生观上,部分学生在理想、成材、幸福、荣誉等问题上重视不够,甚至认识偏颇;在价值观上,部分学生显示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在道德观上,部分学生表现出道德判断能力不强,道德选择是非不清。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当代高校教师重要的责任之一。

3.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三观”教育。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确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教育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而根本的任务。

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一理想信念包含丰富的内容,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的理想信念构成的信仰体系。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二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这两个方面的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在当代中国的阶段性表现,又是引导大学生追求更高目标并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的起点。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适当区分层次,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引导全体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帮助其中的部分先进分子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在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起这一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一远大理想和信念有很强的理论性,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世界观高度上的体现。

4.准确地把握思想动态,从四个方面达到针对性教育。

4.1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也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是保证全党紧密团结的基础。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基本经验以及当党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4.2要大力加强社会化教育。要站在培养领路人的战略高度,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首先,强化争夺意识。针对学生理想信念淡化的现实,重点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构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要深入开展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实现个人利益建立在发展集体利益的基础之上,抵制社会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决不允许拜金主义、损人利己等腐朽思想损害学生。其次,强化占领意识,强化舆论阵地建设,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再次,要强化创新意识。适应当代学生务实求知的特点,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教育的规律,努力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

4.3要着力搞好大学生服务。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新需求。只有一心一意地为学生服务,才能极大地增强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4要强化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监控。必须看到,部分特殊学生中还存有一些不安定因素。要按照有关要求,认真开展矛盾排查工作,及时掌握不安定因素,超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对一些苗头性问题,要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性措施,把工作做到前头,把矛盾化解到萌芽状态。要加强特殊学生的管理,随时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情况,要拓宽信息渠道,建立信息网络,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了解一切具有较大危险性的事件。同时,加强对各级学生干部的教育,引导他们带头严守纪律,遵守国家学校法规。

参考文献

1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学习同志在中央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求是杂志政治编辑部[R].2000(7)

2勒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m].学习出版社,200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的输送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具有说服力,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如何增强这些内容的说服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点出发,提出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就要做到“六个结合”。

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政治性即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反映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政治性、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明显的带有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正因如此,很多大学生都偏激、狭隘地认为: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中国共产党服务的,它反映党的要求,响应党的号召,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特征。

思想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包括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行为规范等。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特征,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并最终形成自己关于外部事物正确认识的重要前提。由于个体的差异,难免会导致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行为规范等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很容易在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忽视其思想性。这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学生在学习认识上的偏差。少数学生可能片面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单纯的为中国共产党服务的,而于己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失去了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要处理好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关系,既要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又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既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又要满足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阶级性与真理性是相通的。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内涵丰富、全面的理论体系,有着鲜明的理论性。从结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具体来看,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性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与其他很多学科相比,它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具有实践性。这种实践性首先表现在它是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的。从内容的建构来看,它不仅仅是思辨的产物,而且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经验材料的科学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介体之一,对实践有着指导意义,它的最终目标也是在实践中得到实现。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断发展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效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没有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思想,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还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建构合理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也要以实践为立足点和归宿,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增强对大学生实践的导向功能。只有如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改变在学生心目中“大而空”的传统印象,从而增强其应用价值,帮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社会性与人本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的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信息。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重要依据包括“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两个重要特征;社会性、人本性。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性”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的根本要求,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是教育阶级属性的鲜明反映,是合格社会成员的素质条件。“人本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然而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人本性”上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人文内涵薄弱,人文底蕴贫瘠,往往照本宣科,机械的照办上级精神,过于空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正因如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而言失去了吸引力,对他们而言这只是社会强加给他们的认识,他们不愿意从内心深处去接受这些思想信息,自然无法实现这些思想认识的内化。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可接受性,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性与人本性相结合,不仅要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更要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第一,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色彩,多容量。第二,准确、充分地反映大学生成长的需求,从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学习和就业的问题入手,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同服务结合起来,做学生的贴心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那么它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自然会增强。

四、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现实性是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源于现实,寓理于历史之中、寓理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现实性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真实、可信,才会有说服力。超越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以现实为基础、以受教育者思想实际为基础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适当的超越受教育者原有的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不处理好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关系,就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强调现实性忽视超越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本质的意义,无法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二是强调超越性忽视现实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喊口号,脱离现实的教育目标也无法实现。所以,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必须处理好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的关系。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又要超越原有水平,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多是18-22岁的大学生,他们身理和心理发育已基本成熟,而且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但是在如今这个崇尚个性的年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实践经验,涉世不深,也存在着很多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例如情绪性强、政治立场不坚定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积极地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水平这一目标服务。但是,切忌片面的强调超越、拔高,走向形式主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处理好“一面性”与“两面性”的关系。所谓“一面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仅包含正面的题材或有利于正面开展教育的事实材料。而“两面性”则是指在展示有利于教育者观点的正面内容的同时,也揭示反面事例。传播学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多少能自己分析出事物的“两面性”,如果传播者(教育者)回避与其观点相反的事实与论据,人们便会怀疑传播者(教育者)的专业知识与动机,从而怀疑其说服力。因此,“一面性”对于大学生来说收效甚微。如果教育者能尊重现实,正视反面观点的存在,并据理批驳,才有可能使大学生信服。正面的说教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但相对于一味地正面说教而言,对学生进行正反“两面性”的分析,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五、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有机的组合,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结构体系;二是指这些内容的实施是一个精心组织、系统施教、长期持续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协调性、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是指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思想状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着一定群体性特征,因此从宏观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体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具有系统性。同时,从微观出发,由于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有层次性,切合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的实际思想觉悟水平,因材施教的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如果不问教育对象的情况,不分先进与落后,用单一的内容对教育对象进行“一刀切”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反而易造成反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将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具体来说:

第一,努力建立严密而完整的内容体系,突出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做到科学、合理,具有说服力,首先它必须是一个结构清晰,逻辑思路明确的科学系统。

第二,区分层次性,提高针对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科学的划分学生的不同层次,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增强对个人的说服力。

六、确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