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十篇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十篇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5:47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篇1

一、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必要性

先进制造技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而来,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工厂生产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一系列新的职业及岗位[1]。我国高等院校的机械专业正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些人才作为制造部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该紧跟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全面了解制造业,为此高校开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2]。先进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技术,不断吸收各种最新的技术成果,那么“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也应该是一门动态的课程,随着新科技、新理念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而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新发明等都和学科前沿紧密相关,所以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本科课堂教学就非常的必要。

二、教师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终身学习

近些年来,国家在科学研究上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设置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基金项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及进行成果转化。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的海洋,不断有新发明、新产品以及高水平的论文走在科学的前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和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对于学生而言能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对于教学而言教研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挖教材,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师而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紧跟学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以研促教,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给自己的学生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非常兴奋和自豪的[3]。

三、学生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积极向上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篇2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最新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做好我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保证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下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省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加速科教兴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省科学技术奖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公民和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得作为省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各级政府部门一般不得作为省科学技术奖的候选单位。

第六条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必须是在广东省辖区内研究开发,或属我省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完成人与国内外合作研究开发的成果。

第七条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采取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第八条省科学技术奖是省人民政府授予公民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九条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负责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工作,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省奖励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标准

第十条奖励办法第六条第二款一所称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是指该项自然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第十一条奖励办法第六条第二款二所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是指:

一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

二在学术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三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十二条奖励办法第六条第二款(三)所称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所引用或者应用。

第十三条自然科学类项目的评定标准如下:

一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在科学上取得一定进展,学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一定作用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四条奖励办法第七条第一款所称的产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药品以及生物新品种等;工艺包括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材料包括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新物质等;系统是指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

技术发明类的授奖范围不包括仅依赖个人经验、技能和技巧又不可重复实现的技术。

第十五条奖励办法第七条第二款(一)所称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各种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第十六条奖励办法第七条第二款(二)所称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思路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第十七条奖励办法第七条第二款(三)所称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一年以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十八条技术发明类项目的评定标准如下: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重大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大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省内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九条奖励办法第八条一所称技术开发项目,是指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取得具有较大市场价值的产品、技术、工艺、材料、设计和生物品种及其应用推广。

第二十条奖励办法第八条二所称社会公益项目,是指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自然资源调查和合理利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以及标准、计量、科技信息、科技立法、科技档案等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应用推广。

第二十一条奖励办法第八条三所称国家安全项目,是指在军队建设、国防科研、国家安全、公安及相关活动中产生,并在一定时期内仅用于国防、国家安全目的,对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技术成果。

第二十二条奖励办法第八条四所称重大工程项目,是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大综合性基本建设工程、科学技术工程和国防工程等。

第二十三条科学技术进步类候选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术创新性突出:在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或者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装备和改造,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增加行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二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项目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或者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贡献。

三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项目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对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十四条科学技术进步类项目的评定标准如下:

一技术开发项目

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有一定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社会公益项目

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学术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并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学术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行业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有一定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主要学术技术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已经在行业范围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rewardcongress;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awardConference)。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依据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而对中国当代科学技术前沿获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以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当中也创造出了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的科学家以国家名义进行表彰奖励的大会。

国家科技奖励获奖者的评选过程

由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实施细则》以及不同奖种的评价标准来对申报科学家承担的项目成果进行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评审确认,同时邀请中纪委驻科技部的纪检监察局在评审的全过程当中进行现场监督以确保客观公正。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

目前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5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评审周期

这些奖项每年评审一次。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篇3

〔关键词〕陈云;科学技术;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999(2010)02-0102-05

陈云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陈云在重视我国科技发展与创新方面,提出了很多经典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真知灼见,对当今我国的科技发展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科技的发展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和技术,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我国科学技术严重落后,如何改变科技落后的现状成为陈云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着力点。因此,陈云一贯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参与制订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通过贸易形式吸收苏联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使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全球日益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我国科技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陈云指出:“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用,是完全正确的,要坚持。”〔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陈云根据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对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和完善,有效地解决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引进国外技术与加快我国科技发展、创新的问题。

第一,迅速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任何国家科技的发展都不可能游离于世界之外,必须开展科技交流,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但“”等在“”时期却盲目自大,把引进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讲技术设备等说成是“洋奴哲学”。这种荒谬论调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使我国科技发展闭关自守,孤立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十年,我国科技发展不但失去了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机会,而且差距在拉大。陈云认为,实现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前提是正确认识我们自己在科技方面的真正水平。“我们同日、德、英、法不同,工业基础不如他们,技术力量不如他们,这两点很重要的。我们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比解放初期有很大进步,但同日、德、英、法比,还是落后的。”〔2〕那么,我们必须从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承认落后,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和创造先进科技,加快我国科技创新。陈云指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过去几年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很不够。凡是国内迫切需要而又一时解决不了的生产技术,必须在调查研究、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手续,及时地积极地从国外引进,并且认真做好消化和推广的工作。”〔3〕陈云关于创造有利条件,大胆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主张,有利于肃清“”的“洋奴哲学”,使中国科技的发展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提高警惕,合理有序引进先进技术。粉碎“”后,从中央到地方都迫切希望尽快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水平,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但是,引进国外项目和科学技术的新跃进倾向又有所抬头,我们称之为“洋冒进”。这种“洋冒进”不但对我国的经济调控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可能使我国在技术引进上出现重引进、轻消化,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等现象。陈云在经济调整时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首先,陈云认为,在自力更生为主的条件下,借一些不吃亏的外债,引进有利的技术,是必要的。但对外国资本家在欢迎之中要警惕。一方面资本主义由于意识形态原因,依然敌视我国,不肯轻易出售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外国资本家也是资本家”,“世界上没有一个愿做低于平均利润率买卖的资本家”〔4〕。其次,陈云认为,引进技术和项目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所以,要精心规划,发挥其最大效能。假如我们过度无序地引进项目,必然造成外汇和资源的浪费,且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现在中央下决心大量引进国外新技术,是正确的,我拥护。但是,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搞综合平衡的同志越要注意,不要头脑发热,要搞好综合平衡,国内工作要跟上,不然又会出现新的混乱。要听听反对派的意见。中央越是支持你们,头脑越是要冷静,把引进工作和国内工作平衡好。”〔5〕大量引进西方设备、先进技术,“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拥而上。一拥而上,看起来好像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项目排队,如有所失,容易补上;窝工,就难办了”〔6〕。

第三,打破科技封锁,全方位引进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外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陈云有切肤之痛。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就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新中国建设所需科学技术只能从苏联及东欧引进。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我国从苏联引进先进技术的通道也基本阻塞。20世纪70年代以来,利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矛盾,打开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科学技术全面封锁的缺口,但我国引进科学技术仍局限于一些国家。所以,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就指出:“改革开放要立足于打‘中华牌’,向全世界开放,靠一两个大国是要吃亏的。”〔7〕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陈云积极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在中苏关系也出现转机之时,陈云则主动出击,希望借助苏联打破西方对中国的高科技封锁,增强我国引进科技的筹码。1984年12月下旬,陈云在会见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访华团时,就利用这一机会指出:“中苏两国贸易和经济合作规模的扩大,在今天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感到高兴的。有人手里拿着先进的东西,自己不肯卖给我们,又不让别人卖给我们。因此,在转让尖端技术这类问题上,希望苏联方面要看得远一些。”〔8〕正是陈云的高瞻远瞩,我国科技引进工作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科技引进中被封锁的局面。

第四,引进科学技术,关键是学会、创新。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如果我们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消化和新的创造,最终还是会受制于人。陈云强调,引进的先进技术“一定要,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只不过把期限延长一点就是了”〔9〕。如何充分利用?首先,陈云认为,引进技术要学会,特别是在购买设备时,一定要获得完全的技术,以便于自己吸收,转化,提高。在宝钢设备和科技引进过程中,陈云指出:“买设备,同时也要买技术,买专利。”〔10〕“掌握了这个技术,还要在国内其他钢厂,如马钢、武钢、鞍钢等推广应用。”〔11〕其次,引进的先进科技,不仅要学会,而且要提高创新。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不能依赖外国的科学技术,必须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创造。因此,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发挥我国自己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走创新的道路,避免走上“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陈云十分欣赏日本通过技术引进,再创新后来居上的成功范例,他特别指出:“引进先进技术比引进先进设备重要得多,设备我们自己可以造嘛。日本也是引进先进技术,引进以后把它加以消化,再加进一点自己的东西出口。”〔12〕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般说来,发达国家不仅不会把最先进的科学成果和关键技术卖给我们,而且总是想卡我们的脖子,限制我们的发展。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才能打破发达国家对我们实行的科技封锁,使我国的科技实力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陈云重视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工作,他认为,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改革开放后,陈云就指出:“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当然,主要靠自力更生。”〔13〕

第一,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改革开放后,一些人认为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不仅能够保证引进技术的先进性,而且可以降低新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大大缩短采用新技术中的试验、评估等时间,反对我国进行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陈云坚决反对这种倾向。他认为,一方面,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技术依赖外国,一旦发生什么情况,必然危及国家安全。另一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有些发达国家害怕中国强大起来,更是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因此,最好方法是独立自主地发展科技。陈云在核电项目上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他认为,我国在核电项目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科技实力和基础,具备相当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我国发展核电,应该走自力更生为主、同时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道路。1982年12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广东大亚湾建设核电站,并同法国、英国谈判,争取优惠条件。陈云在国家计委国防局编写的一份材料《国内自己搞核电站的有关情况》上批示:“不管广东核电站谈成谈不成,自己必须搞自己的核电站。再不要三心二意了。”〔14〕

第二,保护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任何科学技术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摸索中发展壮大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如果我们放弃自主创新,不但不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甚至也不能发展“传统产业”,它可能使我国较有潜力的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灭亡,导致经过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中国工业体系走向支离破碎。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下,陈云认识到,如果我们不提高警惕,放任竞争,必然危及我国一些具有潜力的支柱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制定政策加以保护,鼓励其发展、壮大,使一些支柱产业形成自主独立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失。陈云说:“对国内工业,保护落后我不赞成,但是,要使自己的东西一步一步地进步,达到先进的水平,这还是应该提倡的。……解放初期我们连一万千瓦的也不会造,只能搞几千千瓦的,以后搞成了一万二的、二万五的、五万的、现在是二十万的,听说三十万的也有了。这就是―步一步地进步。从几千的到二十万、三十万的,这就很好嘛。总之,保护落后是不应该的,但自己必须发展而且正在发展的东西,不要被外面进口的挤掉了。发电机组,开始是几千千瓦,现在搞到三十万千瓦,像这样的东西就要保护。”〔15〕

第三,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后发展国家,整体科技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要想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一些重大项目,加强研究,协同攻关,力求有所突破。重大项目的突破,必将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提升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我国是后发展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是我国在科技发展中宝贵的经验,也是不被世界科技发展边缘化的唯一选择。20世纪60年代,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充分显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体制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陈云依然坚持这一原则,为奋力追赶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他指出:“攻关的时候到了,我们现在有技术力量可以攻关。”“日本跟我们是有贸易的,也有很多友好人士,但是,日本钢铁厂的老板互相有协定,最好的炼钢技术他们是不会卖给中国的。所以,不攻关不行,我们可不可以攻关?有没有已经过了关的例子?有。原子弹、火箭、卫星回收到地面上来,技术水平都是很高的。这说明,只要我们在这一方面集中力量攻一下关,那么,许多关都可能突破。”“攻关跟常规的教育统一起来,一方面提高整个国民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科学攻关。到了时候,这就有可能,应该有自信心,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行。”〔16〕

三、占领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便携式计算机和袖珍式计算机的相继问世,计算机的家庭化和个人化,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陈云敏锐地察觉到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并积极推动新的科技革命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陈云准确地判断到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科技革命是把双刃剑,对每一个国家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了科技革命,就能大力推进本国的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发展水平将遥遥领先于世界。假如在科技革命面前,我们忽视它的存在,我国科技发展将失去绝佳机会。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技革命进入一个新的更高阶段,信息技术成为这次新的科技革命的标志。1984年3月,在听取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同志汇报工作时,陈云就敏锐地指出:“这几年国内外都在热烈讨论,认为世界上即将出现一次新的科技革命,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就是这场技术革命的两个代表。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这些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17〕面对科技革命,中国可能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必须一开始就积极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失掉时机,就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因此,陈云强调:“我国的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生产虽然起步较晚,进步还是快的,已能制造一些水平较高的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比,差距还很大。我们一定要赶上去,电子工业部要努力,其他有关部门要支持。搞四个现代化,没有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不行。”〔18〕

第二,普及科技革命知识,迎接新挑战。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必将对人类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科技革命初显端倪,中国共产党如何迎接这个新挑战成为一个新的历史课题。一方面,广大的党员干部要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认识其重要意义,推动科技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科技革命也将给中国共产党传统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提出新的要求。陈云深刻地指出:“对于电子技术,目前许多干部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要多加宣传,注意普及电子技术知识。请报社的同志代我转告全国的财经干部,在新的技术革命面前,我国财经干部面临着知识更新的繁重任务。现在,大多数干部还没有看到这个任务的紧迫性。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其他领域新技术的突破,都对财经干部提出了新的任务。”〔19〕

第三,集中力量发展电子工业,抢占科技革命的制高点。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跟上科技创新步伐的重要标志。新的科技革命的标志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载体就是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发展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成为引领和推进科技革命的关键。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云认为,后发展国家要想在世界的科技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集中力量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抢占高科技的制高点。陈云指出:“要把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抓上去,把电子工业搞上去,这就要像当年搞原子弹、氢弹那样,力量要集中,分散了不行。要把有这方面知识的人集中起来,要什么人就调什么人,没有二话好讲。”〔20〕

第四,推进电子工业产业化。高科技探索中取得的新突破,往往会带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兴起,创造大量社会财富。我国原有科技创新体制的弊端之一是科技进步与现实生产力发展脱节。这种脱节的弊端,一方面不利于经济建设,使经济发展缺乏科技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又使科技发展缺乏经济支撑,缺乏后劲,不利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陈云高度重视高科技与现实生产相结合的问题,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做好科技的生产转化工作作为推进科技发展的一个环节。陈云指出:“电子工业不仅要搞好科研和生产,也要抓好推广应用,搞出一项成果,就推广一项成果,使电子技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见到大的成效。”〔21〕

四、科技人员是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

人才是科技事业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是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任何一个科技强国都要强化创新人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陈云十分关心包括广大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对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地位、待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极大调动了他们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第一,科技人员是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科技创新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才的问题。进行科技创新,必须有人才。陈云十分重视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认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国宝”。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就指出:“中国的产业工人不过三百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约三十万。这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是想在自已的岗位上工作的,只要领导正确,他们是可以做些事业的。这些人是我们的‘国宝’,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很好地使用他们。”〔22〕1982年,他又提出:“生产、科研、教育、管理部门的知识分子,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最宝贵的财富。”〔23〕这些论述,既表明陈云对知识分子价值的深刻认识,也表明他对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深刻认识。

第二,提高待遇,营造尊重和爱护知识分子的良好氛围。教育对科技发展至关重要,对教师职业的关怀,对教育重要性的强调,贯穿陈云的一生。1993年5月,88岁高龄的陈云在上海会见家乡青浦县及练塘镇党政负责人时指出:“一定要把教育抓好,今后社会发展要靠教育。”〔24〕陈云认为,日本、西德在战后能快速地恢复,重要的原因就是保存了一批知识分子,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因此,把钱用在知识分子身上,是划得着的,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在工资收入上高一些,符合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也合乎人民的长远利益。不这样做,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上去,生产力也不可能上去。这个意见得到了邓小平和其他常委们的赞成,并被中央有关部门在工资改革中所采纳,为保护和发挥好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1983年6月16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时,又提到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也是重点”。他说:“什么是重点?现在看,农业、能源、交通是重点,一批骨干企业的建设和改造是重点,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污染的防治以及知识分子生活待遇的提高等等也是重点。这些是从整个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考虑的。重点只能由中央根据全局的长远的利益,经过综合平衡来确定。”〔25〕

第三,重视培养本国的科技人才。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科技的发展,在全球争夺科技人才。假如我们培养不好人才,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我国的科技事业就很难向前发展。陈云在积极利用国外人才的同时,更重视使用本国科技人才。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就指出:“外国专家是要走的,长期聘请的只是极少数。请外国专家来考察,提意见,这一点要做。但是,究竟如何建设,建成以后怎样管理,还得依靠我们自己的专家和技术工人。”〔26〕改革开放后,一些人片面强调向外国派留学生,忽视自己培养高等院校毕业生及对他们的使用。高等学校是培养我国科技人才的基地,中国的科技人才的主体只能靠我们自己来培养。陈云在1980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现有技术人员是我们知识力量的基础。我们有大专学校毕业生和自学的技术人员共几百万人,他们经过了一二十年的实际工作的锻炼。必须肯定,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技术水平,应该来之于这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水平的技术骨干。出国留学取得先进技术是必要的,但留学生毕竟数量有限。”〔27〕因此,我们必须发展本国的高等教育,培育成千上万的科技人才。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审时度势地顺应当今时代特征和着眼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抉择。不容置疑,陈云科技创新思想对新时期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积极探索,必将对我国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1956-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9.

〔2〕〔4〕〔5〕〔6〕〔8〕〔9〕〔10〕〔11〕〔13〕〔14〕〔15〕〔24〕金冲及,陈群.陈云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99,1602,1473-1474,1499,1683-1684,1559-1560,1574,1574-1575,1575,1659,1674,1765.

〔3〕〔12〕〔16〕〔17〕〔18〕〔19〕〔20〕〔21〕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20,520,494-495,533,534,533-534,534,534.

〔7〕陈云致中央信函十大要点〔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4,(3).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篇4

去年,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首次全市科学技术大会,颁布出台了《实施科技*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决定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努力把*建设成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产业发达、创新机制灵活和创新环境优越的创新型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科技部门指导和各部门、各镇(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紧密围绕实施科技*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科技工作大局,不断推进发展模式、发展环境和发展能力的创新,全市科技进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今年的科技奖励评审工作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与往年相比有所创新:

一是评审专家数量更多,层次更高。今年共邀请58名评审专家,比去年49名多。评审专家都是从省科技咨询专家库中选取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无论是专家的数量还是专家的层次,都是历年之最,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是技术领域划分更细。我们根据项目的技术领域进行了更为专业的分组,由原来的9个专业组细分为11个专业组,尽量使项目的技术领域与专家的技术专业相一致,保证评审结果的专业性。

三是评审组织工作更规范。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人员工作文件》和《评审专家工作文件》,使工作人员和专家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职责、程序、要求,保证了评审工作的科学规范。

四是评审过程更加科学。专业评审组的专家先签署《专家承诺函》,在确保诚信、公正、保密的前提下,分别对所属专业的每一个申报项目按技术创新、经济社会效益、推动科技进步作用、知识产权四个方面的11项评价指标逐项打分,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年申报我市科学技术奖的科技成果共129项,符合受理条件115项。根据《*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市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的规定,我市成立了由23名从事科技管理的领导、专家组成的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和由58名专家组成的11个专业评审组。评审采用书面、会议等方式。专业评审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经投票产生本年度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候选项目,向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作推荐。

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听取了各专业评审组的评审意见及总结,对候选项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然后采用投票方式产生*年的市科学技术奖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拟奖项目85项。市科技局组织了3位评审委员会成员组成考察组,对*年特等奖和4个有疑问、评审委员会提出需考证的拟奖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

评定的拟奖项目于*年4月14日在《*日报》和*科技网上刊登通告,异议期为一个月,广泛征求和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异议期内没有收到任何异议。

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年*市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共85项,其中市科学技术进步奖83项,市技术发明奖2项。包括授予由东华机械有限公司完成的《网络化智能型高速数控板材柔性加工成套装备》项目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种新型的免双芯48KVa大功率UpS内置带漏感隔离变压器》等18个项目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YFD系列风机用低噪声三相异步电动机》等26个项目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节能建筑用塑料隔热条专用料》等38个项目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授予由*旭和抗菌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的《表面抗菌耐磨制品及其制备方法》等2个项目为*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因没有项目或企业符合技术最高奖、科学技术贡献奖的要求,今年技术最高奖和科学技术贡献奖空缺。

*年的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是认真负责的,评审过程完全符合《*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

二、*年市科技奖授奖项目特点

(一)技术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年授奖的85个项目中,达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有76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89%,较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属国际先进水平11项,国内领先水平34项,国内先进水平27项。自主研发的项目有82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96%,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共获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214项。如由广东五星太阳能有限公司完成的《高效太阳能平板集热器》项目,在国内率先采用真空溅射选择性涂层、低铁玻璃、先进的超声波焊接设备和工艺以及聚胺脂整体发泡保温技术等,减少了集热器的热损系数,使集热器具有热效率高,保温性好,结构合理,造型美观,适于与建筑一体化,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缩小了我国太阳能平板集热器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由*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完成的《双头空白DVDR光盘生产线》项目,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产品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已申请5项发明专利,已获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产品从*年开发成功以来已经在国内新增空白光盘生产线市场占有70%份额,在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占有80%的市场,从*年开始更远销到欧洲和南美等地。该产品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产品的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可录光盘生产线的空白,促进我国整个光盘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

(二)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日益成为我市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年授奖的85个项目中,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三大领域来看,属工业类的项目数量最多,达55项,占了65%。其中获一等奖以上的工业类项目19项,占同等级授奖项目数的74%;二等奖以上的工业类项目20项,占同等级授奖项目数的71%。从项目完成单位属性看,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达44项,占总项目数的52%,其中由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的37项,占44%;由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完成的34项,占40%。如:由东华机械有限公司完成的《tti-(900-2800)J电脑两板式注塑机》项目,是该公司于2001年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自行研制开发的,已申请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已获授权,该项目设计的各项技术参数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而其价格只是同类进口机型的1/4~1/5左右,不仅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而且对我国注塑机行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自开发至*年底,已售出21台,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实现利税1920万元,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显现,产学研结合成果取得突破。

在授奖的项目中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有14项,约占16%,产学研科技合作向深层次发展。企校合作,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如今年评选出的特等奖项目是*年*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中标项目;一等奖以上的19个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里有5个属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如由东华机械有限公司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承担的《网络化智能型高速数控板材柔性加工成套装备》项目,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中标项目,该项目是板材加工设备中最具生命力的集机电液气一体化的前沿产品,精度高,速度快,功能强大,实现了柔性板材加工的远程诊断、远程调试、远程管理和五轴联动智能路径优化功能,节能效果显著,比国外同级别设备节能25%以上。经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广泛用于多品种的板材加工行业,可以大大减少用户的模具费用及产品开发周期。该项目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产品自*年投放市场以来,已实现新增产值12650万元,新增利税2387万元,为*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有力保证,并在全省、全国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由*市光华实业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免双芯48KVa大功率UpS内置带漏感隔离变压器》项目,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产品属国内首创,填补单芯内置带漏感隔离变压器的国内空白。产品投放市场一年半来,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88万元,净利润1084.9万元,税收581.7万元,节支总额达414万元,效益显著。

(四)公共领域创新成果涌现,科技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授奖项目中涉及食品安全、信息安全、节能、资源化利用、环保和医疗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共34项,占获奖总数的40%,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如由*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完成的《*市建筑节能对策研究》课题,通过大量民意调查、民用建筑与公共建筑的能耗调查、新墙材的生产及使用状况调查,掌握了*市的建筑能耗状况。系统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市建筑节能中的可行性分析及应用前景,提出了适合*地区的建筑节能技术与措施,为节约大量社会能源和社会资金,缓解当前电力紧张提供了有效手段。

由*市妇幼保健院完成的《改进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的研究》课题,是目前国际上同领域最大样本最全面的前瞻性研究,筛选、优化、制订出包括5项指标的新诊断标准,经近2万例临床应用验证确证了其准确性。有利于指导新生儿窒息的诊疗,降低病死率、伤残率,减少国家和人民在医疗、康复和社会福利方面的经济负担。共4篇,经国内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五)成果转化率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年授奖的项目中,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获奖项目实施成果转化以来新增产值22亿元,新增利税4.3亿元,创汇6781万美元。如由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完成的《工业用大型特种变频不间断电源系统》项目,是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人员仅用一年时间便开发成功。产品自*年投放市场以来,实现新增产值22300万元,新增利税4826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又如由*市石龙镇人民政府、*市石龙广播电视站、广东巨龙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市开普互联信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石龙镇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项目,集成和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率先在全国镇一级单位实现了基于HFC的“三网融合”,建设了石龙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了城建图文一体化办公系统、广发行“医银通”、社区管理系统和96993社区服务热线等一批信息系统,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推动信息化应用,加快了城镇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提升,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54.38亿元,同比增长14.25%;税收总额5.02亿元,同比增长22.6%,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的第19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六)科技人员素质提高,中青年骨干队伍逐步形成。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篇5

科技文化是人类文化大家族的一支新军,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生成。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的发展过程来看,科技文化理念的兴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相提并论。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技术“真正的、方法的目标是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其次,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认为科学技术具有文化的属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效应,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问题或灾难。第三,把科技文化作为一个与人文文化相对应的概念。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系统,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和运作机制,并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科技文化”,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作为科技与文化复合名词意义上的“科技文化”,也不是指科学技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前提,而是特指内禀于科技知识、科技活动和科技体制之中的价值观念的培育过程,是科学技术自足演化过程中向外自主的“心理”述说。理论形态的科技文化是人类观念地把握外部世界的思想成果,是人们对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形态的科技文化即科学技术实践应用的技能和艺术,是人类用区别于动物的方式改变外部世界、不断建立属人世界的存在方式中最具有人类学意义的部分。科技文化是缘于科学技术及其实践活动而生成的文化,它不仅有自己的表现形态,也有自己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特质。从静态方面说,科技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呈现出与这个时期相应的静态特质,如普世性、基础性和整体性等。就动态方面而言,科技文化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之相应的科技文化则呈现出自己的动态特质,如发展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科学技术活动过程就是创造科技文化的过程。可以这样说,科技文化理念的兴起,意味着一场新的文化革命正在生成。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了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如今,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式正在向科学技术的文化学研究拓展,其智力融汇必将凝聚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文化理念,并为可能建立起来的科技文化学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分析框架。

二、时代的呼唤:让科技文化融入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我们着力建构具有强大凝聚力、广泛吸引力和深刻感召力的主流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具有强大凝聚力、广泛吸引力和深刻感召力的主流文化一定是融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科技文化融入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必要性

主流文化这个概念,是法国阐释学家德里达首先提出来的,指的是一个民族、时代或地域顺应历史发展和社会心理而形成的文化精神主流。概言之,主流文化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表达社会主体意志的、具有主要影响的文化。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的文化形态。”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时期”,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现实政策和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概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时代的新课题。一定意义上说,文化能够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种能够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文化,也一定是代表这个民族或国家文化力量的主流文化。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格局变化,使大多数社会矛盾都具有利益冲突的诱因,但时空压缩下的文化价值冲突,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矛盾的深层影响因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今天,文化生态乱象丛生,主流文化弱化,主流文化在引导社会大众方面越来越显得乏力。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主流文化中科技文化匮乏、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毋庸讳言,在当代中国,虽然科技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所“熟知”,但不一定为人们所“真知”,科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把科技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弘扬科技文化以增强主流文化,是人类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卡西尔在分析科学技术与文化形态的关系时认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神话的信仰阶段、哲学反思的形而上学阶段和经验科学的实证阶段。在第一阶段,以神学为主,哲学属于神学,文化表现为一种神话形式;在第二阶段,以哲学为主,科学属于哲学,文化以一种哲学形式出现;在第三阶段,以科学技术为主,科学技术成为文化的主导形式,其他文化都以科学技术为范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文化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技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我们要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增进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之中。

(二)科技文化融入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可能性

建设科技文化,发展科技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让科技文化融入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因为,科技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创新文化、现代化文化,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

1.科技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科技文化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水平,是国家文化力构成中的核心要素,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石和先导。尤其是科学技术实践中所形成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科技文化不仅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真理性、开拓性、开放性和人文性的特性成为先进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和先导。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新的发明、新的创造,大大丰富了先进文化的内涵,拓展了先进文化的发展空间,使得先进文化在科学技术领域所表现的特征更加明显、更加突出。因为,只有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真理性认识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先进文化”。科技文化具有极大的渗透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学者指出:“作为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文化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它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可以说,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文化,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党要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并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进步,切实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努力抢占科技文化的制高点,让科技文化鼓起先进文化的风帆。

2.科技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

从本质上说,科技文化也是一种创新文化,从科技文化走向创新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所谓创新文化,说到底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或激发人们去创新的文化,是能够集中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可以这样说,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肇始于科学技术创新,创新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具有创新特质的科技文化。文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理解和把握一种文化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把握这种文化之魂。创新文化之魂是什么呢?有学者分析说:“创新文化之魂是科学之魂和人文之魂的融合,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创新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外部环境层面)都应当充分体现二者的融合。”创新文化要体现的科学之魂,就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的精髓,是科技文化中最深刻、最本质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说,科技文化就是一种创新文化。我们今天要建设的主流文化,必须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理论品质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吐故纳新,努力发挥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创造力。作为主流文化建设重要元素的创新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要把带有广泛色彩的人文文化提炼升华,从科学文化的层次来培育、指导我们向着科学、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3.科技文化是一种现代化文化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人类延续几千年的文化进程,科技文化的兴起开创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纪元,并以其不可阻挡之势覆盖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部领域。正如有学者所说:“人类创造了科技文化,科技文化成为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基频以后,又在塑造现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我们所说的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背景下进行的,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大发展的形势下进行的,不难想象,科技文化的建设和弘扬是多么重要。

三、基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科技文化发展对策

文化以历史为基础,以现实为立足点,以未来为指向,生生不息,与时俱进。文化的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乃至变革的过程。科技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凝聚了人类的普遍要求,积淀了人类的共同精神。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没有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是不可想象的。

(一)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体系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科技文化是伴随着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科技文化匮乏当然也不可否认。今天,我们要建设的科技文化,固然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但是,必须建筑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必须具有中国特色。随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感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科技文化多么匮乏,越来越感到用科技文化“改造”我们的传统文化多么重要。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就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努力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文化体系。有学者指出:“当前我们特别需要的是下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真正补救我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科学技术文化不足的缺陷。这才是真正从我国国情出发,强基固本,从基础上下功夫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切实的道路。”总之,中国特色科技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传统、适合中国国情、满足时代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进步的一种文化样式。因此,在发扬广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体系,理应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积极推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当代融合

在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中,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问题,既是趋势,也是共识,更是理想。应该说,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和分裂是20世纪世界范围文化领域的一大景观,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和统一理应成为21世纪人类的使命之一。顺应时代潮流,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必须把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当代融合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当代融合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两者及其延伸不可分割地构成了人类文化。正是这种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使得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成为当今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中也都是可能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科技文化是基础,人文文化是保证,以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社会主流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威力。我国是一个人文文化资源极其丰厚而科技文化相对匮乏的国家,因此我国的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传统文化吸纳科技文化的过程。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推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当代融合,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一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点;二要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沟通作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三要把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落脚点。

(三)着力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文化之要在于“化”,化入人心,广为渗透,成为人的素质和习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建设科技文化,发展科技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其目的就是要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主流文化之中,融化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之中。这既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更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性任务。科技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构成,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所谓科技文化素质,“是指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并且能够用科学思想来思考和分析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自觉用科学精神来塑造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我国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总的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整合社会上一切力量和途径才能实现。

四、结论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篇6

我们正处在学习的大好时期,我深刻认识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其实是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而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科学技术。人类从最早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时代,直至今天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有力杠杆。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科技是生产力的思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则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这些重要论断,都深刻揭示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党员要想在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先锋队员作用,就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党员掌握现代科学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有关统计表明,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增长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但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很低。因此,我们推动科技进步,发展先进生产力,广大党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第一,党员掌握现代科学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型党员”。尤其在未来社会,成功将永远属于那些在竞争中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组织和个人。特别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迅速变化,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篇7

ontheteachingCharacteristicsandteachingmethodsof

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Courses

ZHanGJian[1],oUYanGLingjiang[2]

([1]Hu'nannetworkengineeringVocationalCollege,Changsha,Hu'nan410004;

[2]Hu'nanindustrypolytechnic,Changsha,Hu'nan410208)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thecontentandfeaturesoftheteachingof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combinedwiththegoalofUniversityofappliedtalents,proposedteachingcontentoptimizationproblemsinadvancedmanufacturingcurriculumteaching,anddiscussedhowtotakeeffectiveteachingmethodsandteachingmethods.throughinnovationtotraditionalteachingmethods,focusingoninteractiveandpracticalteachingtoimproveteachingqualityandenhancetheeffectivenessofteaching.

Keywords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courseteaching;teachingmethods;teachingquality

0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传统的依靠手工制作的制造业也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元素,其产品的设计、制作的工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等均得到不断的优化。先进制造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生产实践过程中,从而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作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从而系统地介绍先进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由于先进制造技术是集机械、自动化、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课程,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纷繁复杂,并且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操作教学的比例,将所学的先进制造技术理论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给门课程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印象更加深刻。

1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色

1.1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

先进制造技术是将传统的制造技术结合机械、电子信息、经营管理等现代化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制作加工、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过程中,以便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低耗和清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各大高校所使用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较深,前后章节之间的衔接性不是很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很吃力,对先进制造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不太熟练,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2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特色

首先,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从课程,其综合性较强。由于该课程涉及到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现代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包含了信息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等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其涵盖的内容、过程和信息相当的复杂。

其次,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内容覆盖面广的学科。与传统的制造技术相比,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涉及到产品生产加工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产品设计、到产品生产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跟踪与质量服务等各方面的过程,其运用到的技术包括自动化技术、产品制作加工技术、以及生产管理技术等等。因此,现代制造技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跨学科的技术和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形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和强度,并且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学生适应能力也不断受到挑战。

再者,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动态发展的技术,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融入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等,而这些技术渗透到了制造业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设计到生产加工到生产管理再到最后的销售和售后整个环节。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最好,才能实现高效、低耗和清洁生产的目的。因此,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也要随着发生变化,并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最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用性较强。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在现代加工制造业的应用较为广泛,实践性较强。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法不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不仅重视技术的学习,还重视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技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得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用性得到加强。

2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2.1合理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是一门动态变化的课程,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变化,教材和教学内容也应该随之做出调整。首先,要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覆盖的学科范围较广,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难以兼顾到教材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关知识板块的重要性程度做出课程所需课时的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把握课程的重点,有的放矢地去学习相关知识点。其次,先进制造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为了赢得市场竞争力,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受到制造型企业的青睐。为了顺应这种市场形势,高校必须保证先进制造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学习这门课程。最后,教学内容应该突出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特色,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

2.2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更新速度较快,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为了培养具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另外,现代制造型企业已经从传统的加工装配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先进制造的技术还要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理念指导实践,随着新理念的诞生,新的技术也随之出现,因此,随着先进制造理念的独断发展变化,先进制造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只有让学生掌握好了新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才能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另外,除了要更新教学理念之外,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既有对基本概念的讲解,也有对相关技术知识的讲解,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基本概念的讲解可以采用授业式讲解,对技术知识的讲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或者两者相互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相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一起讨论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对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这样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结合先进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课程信息量大,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节省上课板书的时间,使教师将主要的时间用于相关知识的讲解上面。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动画、视频等,不仅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但应该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还是应该对整个课程讲解起到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对相关重难知识点做出板书,方便学生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提前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2.4注重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先进制造课程的实用性和工程性表明这门课程不仅要有理论教学,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再加上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对理论知识难以形成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吃力,久而久之,便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要加大先进制造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操作,能够对理论知识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参与到实验室的项目中来,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大型制造型企业、科研机构或者其他实验基地进行观察和体验,从而对先进的设备和制作工艺有一个更加感官的接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先进制造课程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便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并且更加愿意去探索和挖掘这些理论知识的实用型。

3总结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篇8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胡盛寿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所长 杨跃进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蒋世良教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除了药物治疗以外,需要通过“侵入”性手段进行干预。外科开胸和导管介入是目前两种最为常见的“侵入”性治疗手段。前者虽然疗效确切,但手术切口大,创伤较重;后者虽然通过经皮就可以完成,但仍存在患者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疗效的不足。是否有可能有一种“完美”的医疗手段,将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合二为一,从而以最小的创伤给患者获得最大的获益呢?

2008年10月18日至19日,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办,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协办的世界首次全面的介绍和总结杂交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里成果的大会――国际心血管疾病杂交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著名心脏外科胡盛寿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美国德州心脏中心DentonCooly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晓东教授、高润霖教授及国内外数百位专家教授共同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就近年来杂交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借此机遇,本刊记者采访了高润霖教授、胡盛寿教授、杨跃进教授和蒋世良教授。

记者:“心血管杂交技术”作为专业术语,我想对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首先请高院长介绍下什么是心血管杂交技术呢?

高润霖:心血管杂交技术,大家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事实上这个技术已经发展了有十几年。伴随着心脏外科学微创化发展和心脏内科学的逐步有创化,一种融合了心脏内外科优势并结合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应运而生,这便是Hybrid技术。Hybrid技术常被译作“复合”技术,“镶嵌”技术或“杂交”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介入治疗器械的发展与成熟,“一站式”Hybrid的理念登上舞台,与传统Hybrid技术不同,“一站式”Hybrid手术需要借助一个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心脏外科手术的Hybrid手术室,所以无须在介入治疗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患者,从而避免患者的多次麻醉和转运可能带来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一站式”Hybrid手术室为外科、内科、影像科等多支学科技术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平台。标准的“一站式”Hybrid手术室,除了具备完成心脏外科手术的全部设备以外,还具有多种影像学设备,包括心血管造影的C臂X线机、实时心脏超声系统等。C臂X线机在血管(如冠状动脉)的显影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从而为Hybrid手术提供更大的技术空间。实时心脏超声系统是心脏外科医师的又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即时评介介入器械在心脏内的位置和状态。

应该说这个技术是心血管外科介入治疗以及影像学完美的结合。目的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的减少痛苦和创伤,促进病人的恢复。说起来大家不太好理解,以冠心病血管重建为例,把冠状动脉狭窄的地方,重建恢复血流。目前一个是外科搭桥,一个是放射架,外科搭桥一直是经典的方法,获得很好的长期效果,缺点是创伤比较大恢复的慢。介入治疗技术经过这二三十年的发展,使病人的恢复比较快,但是不是对所有的病人都可以治疗,并且再狭窄率比较高。通常很多情况下,这个病变很复杂,介入治疗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或者再狭窄很高,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推荐病人做搭桥手术,但是由于病人的创伤面大比较难接受。很典型的微创化,小的搭桥,恢复的很快,保证很好的效果,非常小的切口,但达到完全的血管重建比较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介入治疗跟这种微创的搭桥手术结合起来。比如冠心病的治疗,首先通过微创的不停的搭桥手术,把这个病变解决以后,我们介入治疗再解决问题,让病人创伤非常的小,达到完全的效果,这是杂交技术在冠心病应用中的典型的例子。我们知道搭桥在前肢远期的效果非常好,这10年间的有效率在92%以上,如果我们左主干的病变用这种杂交的技术,在前肢搭一个桥,这个病人的远期效果很可能比单独的做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好。但是要有待于去证实。

记者:心血管杂交技术作为一项有重大突破的治疗技术,它对学术治疗领域的产生了重大的意义。那么,请问胡院长这些意义具体是什么呢?

胡盛寿:正如刚才高润霖院士以冠心病的举例说的那样,心血管杂交技术已经有10年的历史,但是一直进展的比较缓慢,多数都是分阶段的一些治疗。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那些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这项技术开始出现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那就是以杂交导管室新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特别是在复杂心型病,在大血管领域,冠心病的领域以及现在的半模拟,都进行了开拓的探索。

我想在这里强调说一下,首先一个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基础和临床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整个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所谓杂交技术,里面核心的体现了几点,第一个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因为过去大家都知道,内科药物治疗,还有介入治疗,或者放射影像诊断,以及外科手术,都是让患者到不同的学科和医生面前接受诊断。现在的这些建立,设立了一个平台,放射科医生,内科介入科医生,还有外科医生走到一起,来提供服务。不是像过去,我们早年和放射科一同来做所谓的复杂性病的治疗。病人先到导管室做个造影,过几天再重新住院,医生病人要常常到不同的时间去看不同的部门,现在这个所谓的杂交技术呢,体现了真正是病人为中心。其他的各科的医生都到这里来,体现为病人服务的原则。

第二个体现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原则。现代医学不光是治疗,更区域化进入到3p时代。预防开始做起,不仅治标还治本。杂交技术更趋向于以疾病为主线,配合治疗。不是单个的以学科代表,各自为政。

第三个体现了病人治疗的效益原则,首先对病人来讲安全第一。用最好的疗效简洁的方式、低廉的价格为病人提供好的手段,减少病人的重复住院,病人的多重治疗。刚才高院士介绍了冠心病的治疗,现在我仍然重复高院长刚才讲的内容,现在搭桥,至少其他的药物和介入治疗还有一定的差距。用最好的搭桥做主要的血管,因为一个很小的切口,创伤更小一些。在微创和治疗这方面的优势两方面的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涉及到现代的医学教育,现代的传统的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内科由听诊器拿导管。外科的要去学会一些介入技

术和一些其他的知识。同时也传递一些信息,未来的医学教育由此产生一些变化,这些技术的推进,我相信有很好的价值的。

记者:一站式手术是中国同步发展的技术,美国只有三四家,欧洲只有两家,可以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对从内外科联合治疗的角度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高润霖:最大的优势主要是利用内外科的技术,为病人更好的服务。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小的创伤,最小的痛苦。应该说是内外科技术发展的结合。首先是我们出发点是为病人做好更好的服务,第二从医学发展的角度讲,内科外科互相争论不休,内科说外科的手术创伤太大搭桥口子很大,外科说介入治疗再狭窄。过去老是争论,现在我们在结合,我们利用外科搭桥保持长期的通畅的优势,把这两个优势结合在一起,出发点是为了病人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另外意义比较大,就是医学模式的转变。

记者: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介绍,通过这个大会,不仅是在国际上,同时我们中国的专家也了解这个技术。那么,高院长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设想,把这个技术在国内进行一些推广和培训?

高润霖:这是在国际上第一个专业的研讨会,之前从来没有过。所以想通过这次会议,不光把它引进中国,最起码在亚洲的东部我们把概念推广了。明年这个会议,我们也已经申请了卫生部教育部的批准,所以明年这个会议还要在这里举行。并且我们明年还要做一个学习班的工作,也已经批准。把这项技术向医院推广。

记者:自2004年来,开展了介入科和外科手术中一起治疗的研究,其中包括出生三天的新生儿,而且手术获得成功。这个成绩是骄人的,一站式的手术,在临床推广中还面临着什么问题?

蒋世良:第一例当时做的时候,就是本来要采取视频消融的方法。仪器购入了20多万,摆在那儿。活性的肺瓣的闭锁,发育不良性的,后来就改良了。不用那个管子穿刺过去,用导丝通过穿刺的壁膜,把壁锁开了,效果非常的好。打孔的方法那是非常贵的,后来进一步的改进,比较完善,成功率比较的高,效果很好。

高润霖:我想这种一站式杂交技术的意义,应该是理念上来讲,我们过去的疾病,过去都是说一个病,作为一个病人被内科外科放射性医生看,有不同的程序。现在是为了治好这个病人,科室之间和不同的技术之间镶嵌复合达到很好的效果。恢复快创伤小,所以是一个治疗理念的变化,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另外我想也打破了过去学科之间的界限,过去内科外科有很多的争论,现在大家在一起来完成这个手术,最后达到为病人治好的目的。是理念上的改变。

记者:什么样的病人能够享受这种便捷,不知道能满足多少病人的需求?

蒋世良:这个问题,他的前提条件就是说,既不能单纯用介入治疗,也不能单纯的外科治疗。举个例子,在冠心病当中,刚才胡院长跟高院士也提到了,如果是单纯的治疗解决不了,其他的地方回旋肢放支架,最大的可能性是创伤比较大。这种情况下,可以搭桥,安全系数就高了,然后再做介入治疗,同时又合并一个可以介入治疗的缺损,现在就是说,通过介入治疗把这个房缺堵上了。矫正到正常的位置,实际上杂交是外科和介入治疗一起。残漏和狭窄再通过介入治疗也称为杂交,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

记者:一层意思就是说可能满足这种条件的人很多?

蒋世良:是设备。这个就是说,他确实要有一定的条件,以前做杂交技术是分开做。在导管室里面如果是比较紧急,插管以后体力不至于降到很低,然后到手术室再做手术,这样转移过程中危害很大,现在直接进手术间了。杂交手术间仪器的设备非常的先进,能满足血管造影的诊断,左边斜角度要15度,方便外科医生,一般造影床没有这个旋转,唯独杂交的可以旋转。在国内好多医院咨询问题,怎样建立杂交的手术间包括房间的大小,确实要求有一定的条件,实际上病例目前来说开展的范围很多。

我在去年参加首发基金答辩。他们担心杂交技术的限制,其中一个教授说,一个手术室花了上千万。但是我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这个心脏外科内科的治疗领域里头,现在波及到杂交的时候,很多国内的医院已经花了上千万装备了介入的手术室。简单的说,在介入手术室里头,放一张外科的台子和无影灯,这个方面西门子公司及其他的公司在积极地做工作,很多在原有的介入手术室上投入很小的钱改造一下,在合作上很快建立这项技术。

杨跃进:我补充一下,刚才蒋主任讲了很多,杂交手术室就是内科和外科的结合。两家合起来治这就是介入就是杂交,哪些病人可以享受这些待遇,当一个病人特别复杂,找外科大夫说太危险了不好治,找介入大夫说不好治,再问第三句话,说你们两家一块呢,这就是杂交。我们现在强调的我们的优势叫一站式杂交技术,就是我们介入和外科手术是在同一个地方。病人不用动,过去是分段的,没有手术室的时候,各个地方开展,这也是杂交,但是我们现在提出的概念叫一站式杂交,这个病人进一次手术室把所有的问题解决。这是我们有手术室和平台的优势,这种远远大于分段式。

记者:听各位专家讲述,我想很多人对心血管杂交技术有了很多新的认识。那么,请问发展中的难点和方向是什么?

杨跃进:就目前而言,发展难点之一是杂交技术不可能全面铺开。首先介入技术,一定要建立在精良的,已经掌握很高的,比较好的外科基础和介入基础。如果外科自己的基础都没做好的,也没有什么优势。这种发展的方向就是说,只要内科外科治疗的,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发现还有不能治的,这个基础上就是杂交的难点。我相信随着我们介入的技术和外科的技术越来越精细成功率越高,同样有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先把外科技术提高再说,先把介入技术提高了再说。当然也许中国发展多少年以后,病人对这个问题认识变了,就是说我觉得外科没什么痛苦的,一麻醉以下做完手术就好了。将来两个趋势,一个是高难度方向,眼下是要走的。另外还有一个特别普及的除非是老百姓说的,确实很安全,可能更广泛普及。

蒋世良:还有一个说,这个单位和医疗中心有一个很好的团队。诊断超声,造影。首先得诊断准确,不应该做的做了,就得不偿失了。完全可以用介入的是可以的,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包括麻醉科还有体外循环都应该做好杂交,很小的医院不具备的条件有一定的难度。

高润霖:杂交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跟病人的要求跟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一样的。医生给病人治病,就是要疗效达到最好安全最高创伤小,恢复快。病人也希望这样,杂交技术实际上是满足病人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目前我们应用的领域,冠心病的领域都是多脂病变,前降脂,利用搭桥的优势,这是我们冠心病里最典型的应用。另外左主干病变,无保护很危险,搭桥以后再做支架,这是目前我们冠心病领域里最广泛的,大的病人恢复就慢一些,再介入的话小切口,病人在麻醉科完了以

后,出手术室就可以拔管,恢复了。

在先天性心脏领域里发展很快,很多手术室可能会改变主动脉夹层术后的结合。另外瓣膜,前一阵商量因为进口的比较困难,自己研究国家的可经皮瓣膜的置换。在国内做了一千多例,现在国家为什么没进,美国疯牛病疫区,不允许进入到国内,这是一个屏障。我想我们自己也可以研究,我想发展的领域,应该中心目标是为了解决,疗效好,痛苦少,创伤少,恢复快。只要有这样的目标,是有前景的。

胡盛寿:心脏外科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最需要想象力的时代”。心胸外科诞生至今还不到百年历史,目前的发展是以往根本无法想象的。Hybrid手术中外科医师是“一站式”Hybrid手术中的主角。他们独有的对于病理解剖的熟知和处理意外情况的应急能力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即使介入治疗过程出现意外,可立即行体外循环手术予以补救。“一站式”Hybrid技术,对外科医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外,还需要他们熟悉介入器械并学习更多的影像学知识。作为多学科融合的产物,Hybrid技术也需要更多经验的积累,它作为一项真正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手段的技术。

在新的世纪,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心胸外科医师都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大约有800万患者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治疗,但实际年手术量仅为约10万例。科学在发展,学科在前进,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我们应该要善于学习,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理论,与国际学术接轨,追踪国际发展的前沿,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才能赶上学科发展的时代步伐,造福于人类。

高润霖教授:

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所)长顾问,并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高润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心内科特别是冠心病的诊断、心绞痛发病病理生理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心血管新药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突出成绩。高润霖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驱者之一,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领导的治疗组完成的例数在国内最多,并在国内首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急诊介入治疗,使病死率明显降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胡盛寿教授: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2年12月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并开始在阜外心血管医院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1986~1989年师从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加强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多次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修心血管外科。1995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并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行政副主任,1996年兼任阜外心血管医院瓣膜及辅助循环研究室主任,1999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二十余年来,在冠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外科有极高学术造诣,是目前国内心血管外科新生代学术带头人之一。

杨跃进教授: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所长,兼任心内科主任。

杨跃进教授作为中青年心内科专家,既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冠心病的诊治和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心室重构的防治和心功能的保护;心血管病急症的救治和疑难病症的诊治;心力衰竭的防治;以及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的技术。针对心血管病领域里前沿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他曾负责主持和承担了医科院、卫生部、国家教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科技部“863”、“十五”攻关和公益基金分课题共10项。

蒋世良教授: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篇9

与常规的农业产业化相比,生态农业因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环境污染的控制、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就需要不断采用更先进的工艺和生产技术,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替代性的、少污染的、无害的产品、原料,研究新的生产工艺,进行污染的治理、控制和预防,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1生态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在围绕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生态农业领域的产业链、农牧结合、变废为宝等许多技术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外,生态农业杜绝了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和污染,制定了严格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进行有机食品开发;在我国,生态农业以有机肥、轮作、套种、绿肥、豆科作物等手段维持和提高了地力,在生产中可以有限制的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措施,也取得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兼得的成就。概括起来,我国生态农业生产建设中常用的技术有如下类技术体系:第一类技术:农副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农村再生资源、环保生态工程技术。第二类技术:生态建设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的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技术。第三类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生物种群的调整、引进与重组技术。第四类技术:基于生态位理论分工,以系统生物种群时间、空间有序性以及景观生态学调控为中心的间作、轮作、套种、立体种植、立体种养等技术。第五类技术:其他各生产组分、各种群组分之间的优化组合、生态耦合技术;种植、养殖及加工、销售过程中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组装技术。第六类技术:可降解、低污染、低毒性农药,以及高效生物肥、有机肥等环保、替代性投入品的应用技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植保技术。第七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节约资源、提高生态效率的技术。第八类技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人工调控、科学管理等。

2生态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

为了消除生态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确保产品的安全无害品质,生态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也需要广泛利用“环境无害化技术”或“清洁生产技术”“、绿色技术”。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绿色技术经历了末端技术、无废技术、废物最小化、清洁技术、污染预防技术等发展历程。与20世纪60年代的末端技术相比,20世纪90年代通过全程管理和控制进行污染预防的技术具有更明显的生态友好特征。总之,正是通过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都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才实现了“科技化”,并通过“科技化”保障了“生态化”“、无害化”的实现。

3生态农业基础科技体系

要确保上述二大类应用技术的先进性,就必须有一个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的农业基础科技体系。我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一直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强化了农业基础科技建设,应该讲,我国农业基础科技具有巨大的资源积累和先进性。但是,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农业基础科技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存在着脱节的问题,很多先进的农业基础科技无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致使我国的农业科技优势难以转化为真正的现实生产力,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升级和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我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农业基础科技体系建设。

首先,注意基础科技体系吸收国际先进成果和本土化问题,科学技术没有国界,基础科技更是如此,大量地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对于提高我国农业技术的先进性意义重大,但农业技术必须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在国外环境基础上的先进科技成果,在中国应用,就必须有一个本土化的进程。

其次,要实现基础科学的多学科联动、协作。生态农业涉及的学科非常多,按照“木桶原理”,一个学科的基础技术落后,就会导致整个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失败。这正是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来讲,多个政府部门分别管理一部分农业资源,已经使不同领域的科技形成了条条分割;从教育层面上讲,大专院校学科越分越细,学科间交流越来越小,进一步加剧了学科交叉、协同的困难;从研究领域讲,无论是现有的科研院所,还是各类研究平台,都很难为基础科技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

最后,要形成一系列开放的基础科技成果平台体系,为应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良好的平台,应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需要一系列的基础性科技成果支撑,由于没有这方面公开的开放性平台,我国的科技工作者,重复劳动非常普遍,从生态农业发展的角度讲,这些开放型平台主要包括:中国动植物种群信息系统、中国气象环境信息系统、中国土壤环境信息系统、中国农药管理信息系统等。

4生态农业科技普及体系

除了生态农业企业需要科技支撑外,生态农业的基本生产者———广大农民,以及生产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广大市民,都需要生态科技的支撑。因此,要建立全方位的生产农业产业化科技体系,就必须包括农业科技普及体系。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篇10

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国防工业国防科研的开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仪器、设备和各种基本技术,并为国防科研成果物化为武器装备提供技术保证。在总体上,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国防工业才会有什么样的国防科技。国防科技不能离开国防工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离开国防工业的发展而单独发展。

国防工业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基础集中表现在,国防工业先于国防科研成为社会独立的行业。一个国家只有首先直接或间接拥有某种国防工业的基础或已建立了某种国防工业(如兵器工业、航空工业等),才有可能开展某种相应的国防科研,而且只有国防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较高的国家,才能真正建立起本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例如,在冷兵器时代就有了手工作坊式的冷兵器制造业,但还没有国防科研机构或部门的存在。到了黑火药时代以后,由于钢铁冶炼、火药制造、机械加工业等的发展,使兵器工业发展到新的阶段,抢械制造、弹药制造、火炮制造、舰船制造都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近代国防科研才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行业或职业而诞生。

国防科研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为主,其最终研究成果主要是物化的武器装备。不管是应用研究还是发展研究,实验研究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国防科研的全过程需要采用各种原材料和各种先进的制造设备与工艺制造出样品、样机或模型,同时也需要使用各种精密的仪器装置对研制对象的原理、过程、结果、性能和零部件等反复进行实验、测试。因此,在现代国防科研机构中,都拥有大量先进而又昂贵的实验研究仪器设备和设施,以作为开展研究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建立在冶金、化学、机械制造、电子等基本工业技术基础上的国防工业才能为国防科研提供这些基本的物质技术保障。现代许多典型的武器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在动员全国有关的工业企业参与协作的同时,都是以国防工业企业为主要承担者的。不但国防科研的方法、手段和过程需要国防工业的支持,而且国防科研最终成果的取得也离不开国防工业的制造技术。而要将这些成果最终变成战斗力,还必须成批地大量生产制造出武器装备,这更是国防工业才能胜任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国防工业是国防科研的最后的重要环节。

“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不只是军舰,而且包括飞机、坦克、核武器、导弹等在内的各种重型武器装备,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产物和缩影。因为典型的现代武器装备的制造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门类的工业制造技术。现在在各国的国防工厂里集中着国家工业发展的精华,拥有大批一流的工程技术专家及大量高性能的通用和专用制造设备。这些代表或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整体实力和最高水平,因为国家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一般总是优先运用在国防上,有的甚至被长期限制在国防工业领域。因此,具有发达工业的国家,其国防工业也就发达。国家依靠国防工业将国防科研成果从理论变成现实,根据设计图纸和设计要求制造出所研究出的武器装备,并将其投入批量生产。如果没有国防工业所提供的制造能力,国防科技成果往往只能是一纸空文。

现在,许多国家建立有门类众多的专业化的国防工业,它们是相应种类的武器装备和整个国防科技发展的基础。例如,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舰舶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电子工业等分别是枪炮和坦克、飞机、军舰、核武器、导弹和航天器、雷达和电子战装备研制的基础。许多典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往往需要上述各种甚至更多的工业技术的支持,否则,国防科研将难以取得进展。例如,核武器的原理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了,可有的国家即使获得了原子弹的设计方案仍然研制不出原子弹来,根本原因主要是国家的整个工业技术(因而国防工业)水平尚达不到制造原子弹的要求。在这种意义上讲,国防工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防科技的发展水平,国防科技的发展不可能超越国防工业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国防科技先进的国家必然有发达的国防工业。

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那就是至今在国际贸易中,除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之外,美国等工业化国家一直严格控制许多基本的工业制造设备(包括高精度的铣床、磨床等)和技术的出口,因为这些设备和技术可以明显地提高别国的国防工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而有助于别国国防科技的进步。这从一个侧面进一步说明了国防工业对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二、国防科技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国防工业是国防科技进步的基础,反过来国防科技进步是国防工业不断现代化的关键。它为国防工业的发展研究出新的技术手段,开发出换代产品,促使国防工业门类结构的扩展。现代国防科技愈来愈超前于工业的发展,为国防工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使国防工业具有强大的科学技术潜力。

(一)国防科技为国防工业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不论是近代、现代或当今的高技术时代,以武器装备的制造为主要任务的国防工业主要是机器大工业,其发展已经历了半机械化、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等技术阶段。科学技术特别是国防科技的进步不断为国防工业提供的更新更先进的技术手段直接促成了这种发展变化。

从军事的需要和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出发,武器装备的制造要求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因此总是力图尽量采用新的高水平的制造技术和工艺,而国防科研人员也总是将此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之一。特别是,每当研制一种新的武器装备时,国防科研人员必须解决其制造方法问题。如果原有的设备和工艺不能满足需要,就必然会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开发出新的制造设备和工艺。就这样,在国防科研的进行中,也就逐渐将许多新的发明创造、许多新的设备和工艺方法提供给了国防工厂。这是国防工业得以从手工制造过渡到机械化并进一步向自动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或动力。这种情况就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又成了生产过程的要求,即所谓职能,每一次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式新的改进和基础。”考察各国国防科技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发现,国防科研中有不少项目,包括一些目前正列入重点发展对象的关键技术,就是直接为提高国防工业的技术水平服务的。例如,有许多专用的精密机床,是为了制造军舰、潜艇、飞机、导弹上的某些特殊的零件而研制出来并装备给国防工厂的;粉末冶金、爆炸成型、快速冷凝等新技术新工艺,是为制造导弹、飞机等武器装备上的一些形状复杂或要求特殊的零件而研究成功并首先提供给国防工厂的。以计算机的应用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特别是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柔性制造系统等高新技术,现已成为许多国家国防科研计划中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它们和工业机器人技

术等正在给武器装备的制造技术带来一系列崭新的变化,将极大地促进国防工业的现代化。

(二)国防科研为国防工业研制更新换代的新产品

尽管从历史上看,国防工业先于国防科研而产生,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防科技却愈来愈明显地走在国防工业发展的前面。它除了能为国防工业提供新的技术之外,还能为国防工业提供更新换代的产品,使国防工业能满足国家军事上的需要,生产出一代又一代的武器装备。

国防科研的目的在于为军队提供优良的武器装备。政府根据国家的安全政策或军事战略、目前的和潜在的威胁、国家的经济能力、当前各项技术的水平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等,制定计划,研制出新的武器装备,经试验、鉴定和定型后,交付国防工厂成批生产制造。国防工业实际上就是这样紧跟着国防科研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国防科研,国防工厂很可能是“几十年一贯制”地长期生产原有的老产品,其生产制造技术和生产出的产品,均会越来越落后。各国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发展大致已形成这样一种程式或模式:在国防工厂正在生产原有的武器装备的同时,国防科研机械已在进行新的下一代武器装备的研制;一旦时机成熟,国防工厂就转产换代的新产品。国防科研机械研制出了几代新的武器装备,国防工厂才有可能生产出几代新的产品,国防科研就这样不断为国防工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并为其形成发展潜力及建立技术储备。

(三)国防科研导致新的国防工业部门的出现

纵观军事技术的发展史,国防工业是随国防科研的发展而逐渐扩充的。在冷兵器时代,只有单一的冷兵器制造业。进入黑火药时代以后,基于国防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先后诞生了枪械制造、火炸药制造、火炮制造、舰船制造等国防工业。现代,由于国家对国防科研越来越重视,先后研制出了飞机、化学毒剂、高爆炸药、坦克、潜水艇、航空母舰、导弹、雷达、核武器、军用卫星等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不但使原有的几种国防工业规模更大、技术水平更高,而且逐步建立了崭新的航空、军用车辆制造、军用电子、导弹、原子能、航天等多种不同门类的国防工业。这些新兴的国防工业不但是新技术的产物,而且为高技术和高技术武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空天飞机、军用空间站、定向能武器、隐形武器、军用机器人、基因武器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国防工业还将进一步得到扩展,而且还会产生更新的国防工业部门,如定向能武器工业、生物工程武器工业和智能武器工业等。

从上可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先进的国防工业就不可能开展高水平的国防科研,同样,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国防科技,也一定无法建立起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国防工业。

三、现代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的一体化

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日新月异发的条件下,国防工业的发愈来愈强烈地依赖国防科技提供的科学指导和技术武装,而国防科技同样愈来愈强烈地依赖国防工业建立的技术基础。

现代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的一体化,指的是国防科研(主要是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制造融为一体,彼此不可分离。这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组织体制上相互独立的国防科研机构和国防工厂相互协作,共同承担完成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国防科研机构与国防工厂共同组成科技工业集团公司或综合体,实行组织管理的合二而一,使科研与生产都成为公司本身固有的职能和任务。

无论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还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并存。如美国的国防科研机构也像其民用科研机构一样,可分为政府(军方和工业部门)的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机构、非盈利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机构。其中企业的科研机构在组织体制上就是国防工业企业的组成部分,其他三种独立于国防工厂的科研机构在进行武器装备的研制时基本上都是通过合同研究的方式与国防工厂共同承担的。这种一体化是由现代国防科技发展的高度综合化和研究性质(以开发研究为主)以及现代工业技术的高度科学化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