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推荐14篇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推荐14篇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推荐14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8:24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1篇

课文论美的教案设计

一、谈美(回忆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

提示:

(1)容貌之美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陌上桑》

“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

(2)神态之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

(3)形体之美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后作》

(4)风度之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黄庭坚

(如果你很平凡,优雅的风度能让你出类拔萃;如果你很优秀,翩翩的风度能让你卓而不凡。)

(5)德行之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的美在于他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没在于他忧国忧抿的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古人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而龚自珍的美在于他能以花自喻,志在培养一代新人的愿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的美在于他退居家乡仍不能忘怀国事的一腔热情)

(杜甫的美在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古人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而龚自珍的美在于他以花自喻,志在培育一代新人的愿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的美在于他退居家乡不能忘怀国事的一腔热情。)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美在于他立功报国的抱负和气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美在于他立功报国的抱负气概)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木兰的美在于她的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革命者的美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掌皮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整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姜孟之《一双手》(这双手的美在于“这只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他的美在于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魏巍《我的老师》(蔡芸芝老师的美在于对学生的关爱)

“觉得他满是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鲁迅《一件小事》(车夫的美在于对老女人的行为,在于他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

“脸颊有许多皱纹……松软的鼻子,胀大的鼻孔……腰弯得几乎成驼背,肥肥胖胖的……”——高尔基《童年的朋友》(外祖母的美在于她的内心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邹韬奋《我的母亲》(母亲的美在于她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

“我爱我母亲……她勤劳的一生”——_《回忆我的母亲》(母亲的美在于她勤劳简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穿衣服太模糊”——鲁迅《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的美在于他的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2篇

岁月长河悠悠,我们似鱼般随波游走,但总有鱼儿冲破波浪或高跃或逆游,或许,他们就是英雄。

许是中国起源于大河文明的缘故,农耕文明沉淀下的内敛与保守让我们憧憬着那些异于常人的英雄,充实我们波澜不兴的梦。

在中国历史的潮流中的众多英雄中,荆轲许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死何须顾,情义一肩挑”荆轲身上有英雄共有的义——“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挺身而出,担下重任。

“前路凶险,勇往直前。”荆轲身上有英雄共有的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匕首入图,整装待发,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重义可舍生,有常人没有之勇,中国的英雄共有的特质依附在荆轲身上,以荆轲为代表的英雄让我们心绪荡漾,千古留名的美德让多少文人墨客竟相追狂,以至到了现代的我们也大为欣赏。但在中国式英雄以荆轲为代表的同时,荆轲何不是中国式英雄的缩影?

荆轲刺秦王,以事不就收场,被“八创”的荆轲带着英雄的气节终远的阖上了双眼,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结局?如果荆轲成功刺秦,秦的怒火燕北是否能抵抗?秦国的新国君是否能像嬴政一样压制住时局动荡?剩下的战乱不止的战国是否还有6年内统一的希望?

我不知道答案,因为历史如果是荆轲事成收场,那么以后的历史就会不一样。荆轲刺秦失败,秦灭六国统一疆土是历史潮流中一股波浪,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使荆轲是英雄中一条溯流的鱼,但他纵使跃得再高高到感天动地,也无法改变历史的长河向前流动的轨迹。

荆轲是英雄,是中国式英雄的缩影;荆轲是悲剧的英雄,中国式英雄也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悲剧性。

美国人也崇拜英雄,美国式的英雄大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存在,从美国队长到钢铁侠,他们无疑都可以以一人之力“savetheworld”。中国式英雄也大多独当一面,但他们无疑无法将现况改变,就像一条鱼无法将河里的水流逆转。

中国人喜爱英雄,不仅仅是欣赏他们的义与勇,更是从他们身上寻求到了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却在现实中无法体会的快感。很多年轻人爱读无限流小说或许就是因为如此。

但我们可以只沉浸在对英雄的幻想中吗?不能!

只有群体觉醒,才能改变现状;只有人人都是英雄,才有不那么悲剧的结局来收场。历史不是靠一个人来推动的,历史的长河只有无数鱼儿游动才能向前奔流。

如果你是历史长河中的鱼,你是随波逐流,还是独自逆游,或是和其他鱼儿一起向正确的河道流走?

现代的社会中,腾飞的中国一片欣欣向荣,但在这歌舞升平的景象下也隐藏着时代发展的暗流,保守和求稳固然是我们的特质,但一味地随波逐流,终会被时代的巨浪卷走,真正的我们会泯灭在漫长的历史中。

不只是“乱世出英雄”,更不只是乱世才需要英雄,平和的今天也需要英雄。英雄不单单只有勇与义,只要能“站”出来,都是英雄。21世纪的中国,我们需要英雄,文化的英雄,科技的英雄,政治的英雄——中国独有的英雄。

从波澜不兴的梦中醒来,人人都是英雄,你,我,我们都是英雄!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3篇

知识的真理性只有经过检验才能得到证明,论辩是纠正错误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观点的冲突会暴露错误而发现真理。

[参考主题]1。合作2。和而不同3。实践出真知4。全员决策

[主题]合作

[首段1]人们通过论辩纠正错误、发现真题,其实质是通过合作将不同观点碰撞以破谬存真,这启发了现代管理者:合作有助于企业发展。

[框架1]

1.合作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

2.合作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率。

3.合作有助于企业扩大收益。

[首段2]人们通过辩论纠正错误、发现真题,其实质是通过合作将不同观点碰撞以破谬存真,这启发了我们: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合作都至关重要。。

[框架2]

1.合作有助于个人进步。

2.合作有助于企业发展

3.合作有助于国家繁荣

[主题]全员决策

[首段]知识的真理性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证明,而论辨是纠正错误找到真理的重要途径,推而广之,从企业角度来看,全员决策才能追求真题。

[框架]

1.是什么

全员决策是企业通过所有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通过不同的观点的冲突碰撞,不断的论辨、讨从而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参与到企业管理的过程。

2.为什么

①全员决策可以提升企业文化凝聚力。

②全员决策可以增强企业的辨识力,从而获得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③企业组织中的各个层级不同、员工的组织化程度不同、素质差异与利益诉求多元化,因此会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新的难题。

3.怎么办

①在全员决策中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②在全员决策过程中摆脱传统的、以控制为核心的管理化过程。

③建立及时、全面的沟通机制。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4篇

来自:崔瑞逻辑>《待分类》

推一荐:发原创得奖金,“原创奖励计划”来了!

0条评论

请遵守用户评论公约

mBa写作包括论说文和论证有效性分析

mBa写作包括论说文和论证有效性分析mBa写作包括论说文和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由审题、立意构思、拟题、结构几个环节构成。一、审题审题是mBa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

管理类联考之写作

管理类联考之写作(论说文)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论说文与高考语文作文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论说文中你的说服力是关键,语言是否华丽优美是...

概括题归纳题,为什么你做不对(上)-正本清源系列

概括题归纳题,为什么你做不对(上)-正本清源系列。很多同学不切实际地认为自己的概括题归纳题没问题了,每次总有人说:“老师,我小题没问题了,你就告诉我大题怎么写吧。”小题真的没问题了?很多...

什么是论证?

提出论点,举出论据,还不是论证。说明论点与论据的内在联系,解释为什么由这些论据得出这一论点,才是论证。只有蕴涵论点的论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但仅仅这样还不行,还必须有论证,必须揭示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总结

因为XXX,所以,很可能非J。类比不当(机械类比):写法一:材料将a与B类比(得出结论),实属类比不当,a是XXX,B是XXX,二者性质(属...

好的论文,怎么写出来?

好的论文,怎么写出来?第一步是查核校正,即先不考虑观点、结构、语言,只查核材料本身是否真实、可信、准确,包括对初稿中的定律、论断、数据、典型材料、引文出处等进行核对,发现疑点和前后矛盾的...

议论文的写作要注重逻辑

议论文的写作要注重逻辑。先不谈审题,只说具体的写作环节,通常老师是这样教的:先要有论点,再找几个素材,和名人事例和名人名言,进行一番铺陈,算是分论点,然后得出结论,结尾回扣论点。议论文,...

凌宗伟:以怀疑的精神教读《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在《论证要合理》中,教材主要向学生强调了这样的观点:“写议论文,不...

海城:论证的要素与结构

论点就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任何一篇议论文不一定要有分论点,但是一定要有中心论点。分析就是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心论点是核心,揭示论点与论据的逻辑关系是...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首先,我想说,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养”二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辞典上说: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而“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由此看得出“教养”与人的姿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况且每个人对“教养”二字的释义都不见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恶与对教养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

从拍得图片上看,两个女孩蹲在地上并没有妨碍地铁的公共秩序。她们俩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并不知道。可能是因为逛街逛累了,可能是系鞋带,也可能是身体不适,还可能是蹲下来看会手机……但无论如何?她们俩都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人,因为她们俩后面并没有人排队,蹲着也是在黄线以外。再说,她们俩蹲在那里,穿着并不是暴露的,更没有什么不雅的行为举止,人家爱蹲着就蹲着,爱站着就站着,哪个条文又规定不能蹲着呢?蹲着等地铁,怎么就没有“教养”了呢?

教养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在我们评判别人时,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对教养释义的标准去规范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礼貌和尊重,怎么去评判别人。其次,每个人都有累的时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样,人家蹲着歇会怎么呢?尊重、体谅、包容是相互的,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高中语文作文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文字材料的积...

诚信不但是一种自尊、自重、自爱,更是真实的自我,这...

知足常乐,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宠辱得失。下面是...

蓝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纤云弄巧,飞星转恨”的波...

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可以收集一些议论文论据素材,以...

高中生的作文可以多运用一些优美段落、名人名言和好词...

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培养阳刚之气...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

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

没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就没有实现理想的成功。下面是关...

议论文又名论说文,所以两者是一样的;论说文是议论文...

1、以故事式开头,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

议论文的结构思路是语文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要...

Goodmorning:

mynameisXX,youcanalsocallmeeason,ihassuchanenglishnamejustbecausethepronunciationofitislikemychinesename.igraduatedfromthisuniversitylastyear,andmajorincomputerscience,ilikedcomputerverymuch,especiallyinmultimediatechnology,andwantedtomakesomeachievementinthisfield,butwhenifinishedmyschool.

well,inmysparetime,ilikesoccer,popmusic,andstamp,beingasoccerfan,ialwaysshowmylovetomanchesterUnitedandRyanGiggsismyalsolikeenglishverymuch,andhadpassedBandsixthisyear,butidothinkit'sstillalongwaytostudyit,soiwouldn'tgiveupmyenglishstudying,andimprovemyoralandlisteningability.

Sothat'sall,thankyou.

获取更多考研视频课程请关注B站【湖北文都考研

我对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的评价是:“审题难度不大,重在说理分析。”这两点,都体现了明显的浙江特色。

所谓“审题难度不大”,指命制形式稳定,不搞过度审题。近几年浙江高考作文命制形式,已经为大家熟知,一般都是“材料+要求”型,“材料”起引导观点的作用,“要求”起明确观点的作用,实质就是审题时不为难学生。也就是说,浙江高考只要读懂命题材料,便可以得出观点。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命题材料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人生要读三本大书”,请问考生对此的思考并且“做出评说”。仅仅如此,审题比较容易,要么认可作家的话,要么补充作家的话,要么对作家的话提出异议,三者只选其一。但和前几年相比,今年的审题略微增加了难度,那就是必须注意有一个隐性审题,“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分别指代什么,对一般考生而言,相信也不会构成思考障碍。比如“有字之书”,就是书籍,不光是指教科所、专业书籍,更多是人类经典的书籍;“无字之书”,就是指生活本身这本大书;“心灵之书”,无疑就是促进内心生长,培养良善品德之类。一般的,是认可作家的话,也就是立意为“人生要读三本大书”;从审题角度,建议要稳妥一些,少去批评作家的话;但若有真知灼见,也不妨在作家基础上补充“建议”,但估计这些学生比较少。既然很多同学都立意为“人生必须要读三本大书”,那文章档次就只能在具体表达上见分晓。

所谓“重在说理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框定文体,二是重视表达过程。2015年开始,“论说文”(就是常说的议论文)的概念出现在浙江命题专家眼中,认为论说文可以“引导中学作文教学,扭转目前存在的文体杂糅的写作现象,转为注重论证、分析、演绎等能力”,意思是学生写出的论说文要像一篇“论说文”。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不明说写一篇论说文,但“对作家的认识做出评说”,其实就是让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看法,写一篇论说文。

因为是写作“论述文”,所以重视表达过程。自然,这也是一种浙江特色:历年不重视“写之前”(审题),而注重“写之中”(如何表达观点);不重视审题的难度,而重视写作的难度;考生容易进入话题,难在深入话题;不注重“如何写对”,而注重“如何写好(表达具体)”“如何写实(内容实在)”“如何写清(思路清晰)”。要写好浙江作文,要具体,言之有物;要清晰,必须言之有序;要实在,必须老实讲理,总之,如何“论述”才是关键。但今年和以前的论说文写作相比,可能重新返回“诗意与思辨”结合的老路,重新注重“表达的诗意”。要写好“人生要读三本大书”,首先在于阐明理由,进行具体的说理分析。建议文章的主体部分,条分缕析的方式展开说理,先写“为什么要读有字之书”,多读有字之书,多读经典书籍,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攀越高峰,让人生更加智慧;再写“为什么要读有字之书”,多参加生活实践,使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成长;再写“为什么要读有字之书”,要多读自己的内心,多多反思,在理解自己的过程中成长。在“如何写清(思路清晰)”上一般不会有问题,但在内容表达上,可能会比较空洞、平乏,估计考生课内素材运用比较多,比如史铁生、陶渊明、苏轼会卷土重来。若有新意的文章,肯定是跳出常规的,表达“具体”“实在”,比如呈现自身的阅读优势,联系沈从文《我读一本大书也读一本小书》这篇文章,比如采用诗化语言“读遍人生,自得繁花”之类。

2017浙江高考作文题,关注考生的时代性、关注考生的个性生命成长,表面上在是考查作文,实际上在考查思维能力、考查语文素养。而这也体现了浙江语文近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既然是写论述类文章,第一步需要确立观点。根据所给材料,我们的观点可以是:中学生重要的是读好“有字之书”。所谓“有字之书”,也就是教科书,书中所讲都是人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不掌握,就不能说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将来在社会上也就难以立足。

我们的观点可以是:重要的是读好“无字之书”。所谓“无字之书”,也就是纷纭复杂的社会。这本书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思考,而且需要时间,才能读懂。在“读”的过程中,甚至会走弯路。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去认真用心读。总有一天,会读懂,让自己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我们的观点可以是:“心灵之书”不可忽视。所谓心灵之书,也就是思想、内心。研究一个人,需要走进其内心,了解其思想。这样,才便于与其相处,与其合作。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处不在与人打交道,这样,只有读懂心灵之书,才能在和人相处时能够有所选择,才能做到和谐相处,做到共同发展成长提高。

当然,也可以将上面三种观点融合成一个观点来写。只是如果这样的话,800来字的文章怕是难以谈透彻。

正面提倡类论说文,指的是题干中给出一个正面时间、正面角色、正面案例,需要我们提倡相应的做法。

面对正面提倡类论说文,建议使用“利大于弊式”结构进行写作。“利大于弊式”写作结构的核心是谈好处或者谈必要,具体写法如下:

第一层:引材料并提出论点。

第二层:写整体的好处或必要,至少写两段。(好处和必要的概念存在差别:有好处,则有它更好;有必要,则没它不行。)

第三层:写这个现象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风险、困难。

第四层:最后提方案,表明问题能解决、风险能规避、困难能克服。

第五层:对全文进行总结。

注意:

写必要性的时候,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考虑。

写好处的时候,主要可以从个人、企业、社会来讨论:

对个人而言,可以套用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对企业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收益,降低成本,规避风险,塑造品牌。

对社会治理而言,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社会总收益,降低社会总成本;

2.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促进就业,保障民生;

5.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6.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5篇

小学生作文论时间

时间是永恒不变的资源,时间是永不止息,我们大多数的人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但至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时间完全保存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拿出来用,顶多只能学习如何有效地运用时间。

庄子说,白驹过隙,忽然而己.有人说,时间像大盗,夺取人们的青春.时间是不等人的,生命中的时间没有一分一秒是值得我丧失的,通常人们都会把时间浪费在玩乐上面。但如果能把零碎的时间拿来作有意义的事,那当然是最好的!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会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那么宝贵的时间将属于你,而这些时间你可以用来做很多事,例如:画图、读书、运动、帮助别人,等有意义的事。但是如果我们总是挥金如土的滥用时间,时间就会像箭一般离你而去,而且一去不回。

传说中,妖精、狐仙等所有具灵气的鬼灵精怪,都必须经过百年、千年的时间修炼成人;而人如果想要羽化登仙,除了因缘聚会,就必须靠时间来修行,一等时机成熟,自然可以修得正果,得道成仙。

只要懂得善用有有限时间,发掘无限的`生命深度,我们的生命也有可能成为历史的一大段。

很多人说:时间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总是听到许多俗谚形容时间的稍纵即逝、无法追逐,如“光阴似箭......转眼即逝.”“寸金难买寸光阴”再再让我们感觉到时间似乎是不可以改变的,出国旅游时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好快,但是当在等待某人或某件事时,却感受到时间的漫长,痛苦的时候,时间总是一分一秒紧跟着,而享受快乐的同时,时间却像是长了翅膀般的悄然飞走。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6篇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

如何认识和清理中国古代文论遗产的精华,以为建设当代文论之用,对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对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来说,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因为,“没有对古代文学理论的认真继承与融合,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很难得到发展,获得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1]。这里涉及到若干具体问题,其中之一,也是近年谈论较多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有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有,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然而,关于古代文论有无理论体系以及在什么意义上谈体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因诸多分歧的存在成为学术界的悬疑。或以为古文论家除刘勰、严羽、王夫之等少数大家外,从总体上看无理论体系可言;或以为有潜体系存在,这种潜体系体现为批评家的总体倾向,等等。尽管意见不同,但由于文化认同和知识谱系方面的原因,加之对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理论形态的文化隔膜,而且从20世纪初西学引进中国以来,不少人误以为中国传统的文论、文化是封建性的、前现代的,因而是落后的,与此相反,西方的文论、文化则是现代的、先进的。所以,绝大多数看法都体现了西体中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即以西方文论的体系为框架,将我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命题尽可能地纳入其中,将中国古代文论作为阐述西方文论的材料,牵强附会地抹煞掉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特色,致使古代文论处于从属、依附的被动地位。

针对这样的偏差,我认为应当深刻反思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实际存在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思想,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中把中国文论、文化和西方文论、文化放在同一平面、同等地位上,对理论、体系这些基本问题作跨文化的研究。这样,就有可能看到,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具有确实不同的具体形态。缪钺先生在《迦陵论诗丛稿・序》中说:“中国古人论诗,极多精义,然习为象喻之言,简约之语;西方文评,长于思辨,劈肌分理,剖析明畅。中国诗评,宜于会意,西方文论,工于言传。”[2]既然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形态各异,优势不同,那么怎么能够用西方理性主义的哲学文化思维框架去衡量中国古代文论有无理论体系,以及是什么体系呢?全球文化、文论有一些共同的理论、体系问题,而西方文论、文化和中国文论、文化又分别有各自的理论、体系问题。在跨文化研究中,应当特别注重本土民族文化的固有属性和与强势的西方文化有所区别的属性。文论的理论体系问题是和各民族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我国古代文论与古代哲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体系性的问题同样也困惑着哲学领域。德里达惊呼中国没有哲学。他所说的中国没有哲学,绝不是中国和西方的思想谁高谁下。因为哲学是源出希腊的东西,其根基在于本体论的传统,要穷究逻各斯,是西方的传统。他指出,即使中国的思想传统不叫哲学,这个伟大的传统也不会因为名称不同而有丝毫的贬值[3]。看来,无论作何种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代文论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诚然,用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来衡量,中国古代没有作为逻辑和体系的哲学,中国古代也没有体系条贯分明的文论,但是在中国却有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相区别的哲学思维和文论体系。如果要说理论体系,那么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主要的理论体系是非西方、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体系。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就提到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文化是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德里达说:“当莱布尼茨为传授普遍文字学而谈到逻各斯中心主义时,中文模式反而明显地打破了逻各斯中心主义。”[4]在今天,在多元共存互补发展的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论非西方逻辑性、非西方体系性的特性被凸显出来,它们的重要性已为众多西方学者所关注。

作为在逻各斯中心体系外发展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文学形态,中国古代文论独具特色的魅力却在以西学为参照系的体系性建构中被完全消解。尤其是执中国古代文论没有体系之见者,大都认同与西方人重分析、逻辑推演相比,中国人缺乏逻辑性、分析性的思维传统,所以在他们看来大量以诗话、词话、论文、序跋、书信、札记乃至评点等零散形式出现的古代文论是缺乏严整的逻辑结构的。

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现象,体现着某个民族的思维特点。“从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到当代文学理论的20世纪‘语言革命’之标志,是承认意义不只是用语言‘表达’和‘反映’的东西,它实际上是被语言所创造的东西。并不是好像我们有了意义,或者经验,然后我们进一步替它穿上词汇的外衣,首先我们之所以有意义和经验是因为我们有一种语言使两者可以置于其中。”[5]不同的语言,造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造就了不同的思维特点。不同民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理论形态、观念术语的区别,根源在语言上。因而,中西思维特点上的差异,究其根源,应当说是作为象形表意的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区别和差异。语言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二者文学的存在形态与话语形态、文论的存在形态与话语形态的不同。

汉语言,其能指以字形为主(形、音、义的统一体),属于运用象形会意的意音文字符号系统;西方拼音文字,能指以音为基础(音、义结合体),属于远离形象的表音文字符号系统。所以,中国文字的出现较早,汉语以书面文字为主。文字符号的差异,决定了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走向抒情,汉民族没有传世史诗,抒情诗成为“六经”之首;与之相反,西方文字,以发音为主,可以不以文字为基础而进行著述,所以口传文学发达,形成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传统。

语言学专家认为,汉语最具特点的是其“观物取象”的具象思维模式,即运用相应的具象使概念生动可感并有所依托,具有重意轻音的虚实感和以形写意的写意性,而不习惯从认识事物包含的所谓理念去建立抽象的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汉语是一种艺术型的民族语言[6]。

西方文论的体系性充分体现了西方理论思维的理性主义传统。古希腊以亚理士多德(包括柏拉图)为代表的思维范式,总是要寻求能够解释和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最高层次的本质,并将其作为一切理论的出发点。体系,是一个解释框架,指由若干观念术语经由逻辑规律连接而成的层次有序的思维秩序。其间,既有如主干与分支的整体――部分关系,又有思维的逻辑层次体系,亦即理论的各环节都与某个最高层次的本质有逻辑层次关系,从几个方面来覆盖事物,构成思考问题的逻辑体系。如康德借质、量、关系、方式来涵盖人们对世界的把握、认知;文学作品的分析往往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切入等等。体系,究其实质,依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框架,一种人为设定的理论构架。

中国古代文论,诚如汪涌豪先生指出,古人因受从语言到文化,从思维习惯到思想资料都不尚分析的传统的影响,在用概念、范畴固定和网络自己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时,主要以辩证逻辑而不是形式逻辑为依据,通过意会和体悟来达到对其特

性的系统说明。古人的意会和体悟无需辨析、说明,这种论述立场和文化选择,以及基于价值论认同而生发出的浓郁的人文精神,不像西方人基于认识论认同而生发出的科学精神,使古代文论的形式逻辑的体系性不够显明,呈现在一个立体化的网络式的动态结构中[7]。

我认为,由于汉语言的特殊性,中国古代文论既呈现出体系性,又具有非体系性特征。而非体系性的文论,则将汉语关注内在意蕴生成的特点发挥尽致。

古代文论具有的体系性特征,是因为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生成、存在方式始终依附着儒家经学典籍,其体系始终随着经学的发展而发展。汉代从《毛诗序》开始便确立了以“宗经”为本的文论体系,将文化的本体归结为圣人、六经。这一套经学体系,囊括了历代对经的注释,形成一种体系性理论。非体系性文论,以严羽《沧浪诗话》为典范,代表了中国思维的特殊逻辑方式,即文论家不对文论中心范畴展开论述,而以自身直觉经验去体验、感悟,来阐释作品的美感创造。

《文心雕龙》和《沧浪诗话》同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经典之作,但二者在结构、体例上具有鲜明的区别。《文心雕龙》以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形式出现,全书结构根据《易经・系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的规定,“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以49篇来具体论文,以1篇《序志》,即后记,归总50篇整数。而且,“盖文心之作,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结构严谨,系统完备,体大思精。在论述方法上,“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义以举统”,刘勰对历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并系统论述了各种文体的渊源流变和艺术特征,考察了前此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对历代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作出较为公允的评价。刘勰明确提出原道、征圣、宗经的纲领,他虽受当时印度佛教传入的影响,但其文论思想构架就是原道、征圣、宗经,实质属于儒家经学文论体系。儒家经学文论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有形有体,即既有内在思理,又有外在框架的逻辑体系。这一点在《文心雕龙》中体现得比较鲜明。这种儒家经学文论体系的逻辑构成,有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性逻辑相似的地方。鲁迅在《论诗题记》中说:“篇章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8]鲁迅在同亚理士多德《诗学》的对举相列中,对《文心雕龙》的推崇,就隐含着对中国文论中《文心雕龙》这样理论体系严整的著作的肯定。由于在20世纪中国传统文论被西方文论彻底消解,中国现代文论体系的主流形态是西方的。所以,以西方文论为准的,《文心雕龙》应是古代文论中成就最高者,它非常符合现代文论的体系构架,为现代人所认同。我们早已习惯于用西方理性主义法则去建立和评价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学术学科。《文心雕龙》确实是一部体大思精之作,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确实是一部伟大著作。它的理论逻辑之严整,是可以和西方古代的诗学著作媲美的。在中国古代,《文心雕龙》的严整理论逻辑体系,是空前的,同时又是绝后的。对此,我们叹息了许多年,不知古人为什么不前赴后继地写出若干部《文心雕龙》。其实,历史的客观事实就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国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传统里,《文心雕龙》式的逻辑理论话语方式是特例,而不是常规。《文心雕龙》理论形态的空前是前此以往的儒家经学理论体系发展积累的集大成结果,而其绝后却无关后人的学养和能力,纯然是后人不愿为,甚至不屑为。在《文心雕龙》之后,我们的古人不但没有继承刘勰的理论思路,反而用片断式、语录式的话语方式,写下大量诗话、词话、画论、乐论。

法国理论家福科的“知识考古学”告诉我们,在历史进展发生断裂的时候,断裂之处一定掩埋了文化的遗体。过去,我们时常跨越裂口,直奔可以和断裂之前相连接的理论形态,而忽视了断裂之处留下的巨大空白。这个过去不为理论批评学术史所重视的空白,应当是中国文论理论思维方式传统的聚居之所。这些理论述说,不去探寻文学艺术和审美的本质和本体,不对文学艺术的形而上学问题作深究和追问,而把思索的焦点集注于文学艺术创造和欣赏的审美活动过程的体悟,对充盈其间的审美感受、审美经验进行动态性描述。这说明,中国相当多的文人不太喜欢经学理论这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的体系性的著述方式,而这种著述方式不适合抽象、细密逻辑思维不完备、并对之不感兴趣的汉民族,不能充分显现汉语言固有的特征。

西方拼音文字,音、义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是任意的,因而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能指、所指判然有别的两部分。中国文字的字形暗含着它的音、义,其能指包括着所指的一部分。德里达认为汉字文化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的伟大文明,因为汉字不像西方文字跟着声音亦步亦趋,它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3]汉语较强的表意性,无形态变化,不重视语法构成的稳定的特征,使它宜于会意,具有模糊性、感悟性和领悟性的特点。由于汉语声音、形象、意义同时并出的特殊性,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因此变得复杂而多样。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言意关系问题。中国古代对言意关系的讨论始终怀疑语言的言说能力,主张从语言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而体验语言文字外的神秘本体或审美意识。先秦时庄子就认识到语言的复杂性,看到语言表达传递能力的局限,提出“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之说,力图超越语言所造成的在客体上对物的遮蔽,在主体上对意的遗失。其后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言不尽意”,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都对言、象、意、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阐发。耳熟能详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道出了汉语的这种特殊性对文学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巨大影响。在唐代,印度佛教与老庄思想融合产生禅宗。禅宗用种种形象直觉的方式或背离常规的语言来表达传递那些被认为本不可以表达传递的东西,用具象的语言回答抽象的问题[9]。这种非逻辑性、非理性语言的运用,成为人类力图打破语言遮蔽性的首次尝试。葛兆光指出,禅宗充满深刻智慧的语言,逐渐成了一种文学的语言。禅的语言转向了诗的语言。那些精彩绝伦的对话和富于哲理的机锋,成为文人表现生活情趣和文学智慧的语言技巧[10]。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论诗如论禅”,首先打破《文心雕龙》的“宗经”传统,要求学诗者“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郭绍虞先生即指出:“沧浪只言熟读《楚辞》,不及《三百篇》,足知其论诗宗旨,虽主师古,而与儒家诗言志之说已有出入。”[11]在评价取向上背离儒家经学理论,在思维方式、言说体系上必定也与《文心雕龙》式的形态有异。严羽将“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作为艺术的最高价值标准,那么任何形式逻辑的理论言说,在无可言说的艺术品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沧浪诗话》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传统诗学境界与不立文字、非理性的禅宗结合起来,不回答涉及的哲学、社会的本体问题,以具体的艺术对象为研究对象,集中讨论美感经验、审美价值的来源及规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固有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成》到明代高@①的《唐诗品汇》,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到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直到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无不受其熏染。

像《文心雕龙》

那样擘肌分理、条分缕析的呈理论体系的著作,在“不立文字”的禅宗时代被消解,变为相对零碎支离的诗话、词话。“文论与汉语言的质性隐隐相对应,松散而自由,审美(诗性)趋向占了相当的比重。”[12](383页)以《沧浪诗话》为典型范式的“以禅喻诗”、“以禅论诗”的诗话、词话,不对批评对象作过细的结构分析和系统论证,而是选择一种直觉感性,重视对客观世界和创作事象的感悟、领悟,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将这份感悟生动地传达出来,注重言语方式与所传达对象的审美特性的合一。诗话、词话这种文论形式,以其短小简练、自由随意并具备注释、鉴赏、评述和分析等多种功能特点,成为中国文论的传统,成为体现汉语言本真的主要的文论形态、话语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非体系性的文论的理论成就及理论意义与《文心雕龙》等体系性文论相较,当不分轩轾。甚至,有学者认为,“碎片是自我体味的、贵族的、名士的,体系是与人共享的、平民的、大众的”[12](391页)。

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认为文化之根在文本的符号化过程中。因此,要建构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框架,必须沿波讨源,以汉语的语言体系研究为重要切入口,借助西方语言学理论、思想,剖析汉语语言体系,研究汉语的符号化过程,完成中国的语言学转向。只有在完成中国的语言学转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体系问题,重建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建构当代中国文论体系。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7篇

高中作文论择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只是朋友能“益自己”和“损自己”,至于具体所指,不甚了了。所谓的“友直友谅友多闻”“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那是孔子周游列国,阅人无数,其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自然不得不观察、评价和选择。而现在,我们平常人所交接的圈子有限,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壁垒,如同围城内外,夏虫不可以语冰。其实,你择与不择,朋友就在那里,不多不少。

我们常把朋友定义为能够经常晤面交流,或者彼此共同度过一段光阴有着共同的回忆,或者在生活工作中能够彼此照应。而真正的朋友更应是高山流水似的知音,或是肝胆相照的同志,或是一段情不自禁的挂系。

身份卑微而后来者居上的蔺相如得以和战功赫赫的将军廉颇成为刎颈之交,源于二人都能“先国家之急”,廉颇不满蔺相如的飞黄腾达很能理解,但志同道合者都能求同存异,彼此欣赏。廉蔺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宰相肚里能撑船和知错能改的故事,更是一个牵起手来,共同对抗强大秦国的威胁的故事。友谊就在这里诞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只有战友般的情谊。

刘禹锡《陋室铭》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知识分子的清高自赏可见。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每个人交友都有自己的禁区,禁区的对面就是他们的胜地。豪放旷达如刘禹锡,只有鸿儒方能跟上他的节奏;淡泊名利如张衡,汲汲名利之徒哪里能入他的法眼。只有刻意隐藏身份,用欣赏的眼光观察着田园生活的.王维,方能“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复相疑”。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夜访友人戴安道,经宿方至,过门不入。他的解释是“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人欣赏的是他的潇洒和格调。而我欣赏的是王戴之间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它完全不同于那种觥筹交错,礼尚往来,誓生死不相负的“友谊”,只是某个时间的突然想起,突然想要见面的冲动和无论见与不见他都在我心中的一种自足。若能如此,夫复何求?

也许我们真的无需择友,但我们可以历练自己,成为别人的最佳选择。一位古人这样说过,如果自己不善,有什么资格选择别人,如果自己善,朋友自会来临。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8篇

考试时注意在看到题目要求后不要忙于动笔。虽说小作文的字数充其量在一百多个单词,但是依旧要在脑子里理清思路。最好能够在仔细审题以后,认真列个提纲,这样更有利于思路清晰。写作时,注意表达清楚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交代清楚写信目的;其次为了让阅卷者对你的文章结构及表意一目了然,注意关联词或衔接词的运用;接下来,应该对个人的观点进行阐述(在写作有此必要的时候)。

最后,行文间要注意简化描述。用简短的语句代替冗长的语句。在作文完成的时候,应该检查、修改,以免遗漏一些需要表达清楚的要点和细节。

论说文范文赏析(一):

文章的说理

论说文的主旨是说理论,即说理,即论理。论文是文章的一部分,是论证的一篇文章,它是对论的一部分,它是对事实的一部分,它是对事物的一部分,它是对人对事物的一种看法,它是对一种观点的一种认可。在文章的开头,论证就是论证的主体,论证是对事物的一部分或一种看法的一种说明方式。

论说文是说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对论文内容作出科学、客观、公正、合理、规范和科学地评价,是一篇完整的科学说理论文,它是对人对事物的科学说明和论证,是对一切有关事理的事物的一种说明方式。

论说文的主旨就是说明,即论理论,指论文的说理方式,是指论文的论据,是指论证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论证过程中所说的一些基本要法,是论文的总纲、论证方法,是论文的总纲,是论证方法。论文的主旨是论证的中心,论文的最后一个要点是总纲是什么,论文的最后一个要点是什么。论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对论文的总纲、论证方法进行科学、客观、规范和科学地评价。

论说文的说理要求论文的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语言表达要清楚明确,言简意赅。要求论文中的论点要简明扼要、句句通顺,语言要有表意,语言要通顺简明。在说理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是对论文的总纲、论证方法和说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对文章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检验,是对人对事物的一种检验。

论说文中的论点要精炼、语言准确简洁,语言要准确、鲜明,语言要通俗易懂。要论点,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深入,论证方法要准确,论证方法要准确。

论说文的语言要准确、严密,语言要通顺,句子要简明扼要。论文中不得出现错别字,要避免使说错话。论证文语言要通顺简明,语言要通畅、通顺、通俗,不能出现错别字、错别字或病句。语言要规范,要避免使用“歪歪扭扭”的词语;语调要平缓,要避免使用“过度”的词;使用“过度”的词。

论说文的语言要准确、严密,不能出现漏洞;使用“不通顺”的词,不要使用“错别字”;使用“不通顺”的词汇,不能使用“错落”的词、句。

论说文中有许多语言错误,例如:

论说文中的论点,有的含有错别字,有的含有错误的句子。论述文中的论点,论证方法要准确;论证方法要准确。

论说文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说理要准确,说话的语气要庄重,要不然就会引来一场“大战”。

论说文要简明扼要。

论说文中,不得出现

摘要:中国古代的论说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用以说明事物或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以期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如何正确理解、把握中国古代论说文的文学性,推动古代文体与文学研究走向深入,是目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一致关心的问题。本文以《爱莲说》和《六国论》为例,探讨了唐宋时期论说文的文学性。

关键词:论说文;文学性;六国论;爱莲说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9篇

应用文的这一个特点,仍然是和它的套路性、格式化有关。因此,我们更加需要用词的准确性。需要我们对于一些语言的语体特点(genrefeatures)进行区分。以免让词汇的语体影响到准确性。写给机构的信函,应该避免使用太口语化的语言。例如06年是写给一个机构的申请信,而08年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那么在这两年的应用文写作中,就要求使用不同的语言。从称呼到正文部分,08年的文章用词都可以更口语化和随意一些。正因为这种套路的稳定性,对于同等基础的考生来讲,这部分很难达到技压群雄的效果,很难拉开和别人的距离。也就是说,对于所有的考生来说,得10分不容易,但是得2分甚至4分也很不容易。

如何开头?文章第一段要尽量点评材料,说明自己的论点。你可以这么说:

亚里士多德的话揭示了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关系和内涵,即城邦既需要一致性为基础,又追求多样性共存。因此,一致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相生共存。

论说文,文章论据每段都可以分四部分,1、在段落开头设中心句。2、写分析解释。3、举例、4点评事例。最好根据你第一段阐述的顺序写下面每一段。第二段可以先介绍一致性,比如你可以这么写: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10篇

浅析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宋初提倡古文的学者,当西昆体流行的时候,要求以文章为“道之用”,借以“左右名教,夹辅圣人”(孙复《答张稠书》)。到北宋中叶,古文既已盛行,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些古文家,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还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金玉珠贝”,“各有定价”,相当重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

苏轼的散文向来同韩、柳、欧三家并称。他的政治论文如《策略》、《策别》、《策断》里各篇,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广引历史事实加以论证,精神上继承了贾谊、陆赍的传统;而文笔纵横恣肆,又显见《战国策》的影响。贾宜纵览战国秦汉之际的历史发展,深究治乱的根源,对汉朝的政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到北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历史经验更丰富了。苏轼从小读书就“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见《上韩太尉书》),他在仁宗末年所进策论,对当时封建社会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和各个问题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确有所见并提出自己的对策的。他认为“当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胡,而内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西戎北胡不足以为中国大忧,而其动也有以召内之祸。内之民实执存亡之权而不能独起,其发也必将待外之变”(见《策断二十三》)。基于他对当时政治的这种认识,他对内主张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对外主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从而争取对敌斗争的主动权。这随贾谊《陈政事疏》的精神一脉相承。他的历史论文如《平王论》、《留侯论》等是政治论文的另一表现形式。《平王论》反对举寇迁都,在南宋政治上起了积极的影响。由于阶级地位的局限,他少年读书,专为应举,“不能晓习时事”(见《上韩太尉书》),他早年的进策和史论,议论多流于空泛,同时表现他政治上的保守态度,如在《劝亲睦》主张恢复小宗来劝导人民亲睦,在《武王论》里以汤武革命为非圣人,在《商鞅论》里以商鞅变法为破国亡家之术等。至于他说范增和义帝有君臣之分,应为义帝诛项羽,说诸葛亮只要费数十万金,就可以离间魏国的君臣,举兵灭之,更是不审察情势,大言欺人的书生之见。他这部分文章虽内容没有什么特别可取,而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或翻空出奇,对士子的科场考试颇有用处,因此从北宋中叶以来,一直成为应举土子的敲门砖。“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莱羹”(见陆游《老学庵笔记》),这四句秀才们的口头禅就是这样来的。后来他在实际政治中受过较多的锻炼,逐渐改变纵横家的习气。他在元佑、绍圣间针对具体政治问题写的奏议,如《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奏浙西灾伤第一状》等,议论切于事情,精神上更接近陆贽。

苏轼自说少年时读书,每一书分作数次读,一次只注意某一方面的问题,如第一次只注意兴亡治乱的问题,第二次只注意典章文物的问题。他对历史上的重要著作都这样分门别类地掌握了它的内容,当他临文时不论遇到哪一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联想起他过去的学习心得加以发挥。他自称这是“八面受敌”的方法。他早年写的议论文,每提出一种意见,都能联系古今史实和前人论著,反复加以说明,看出他这方面的工夫。然而这仅仅是他文章基础的一个方面,这方面的基础使他的散文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见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却还不能说明他的“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的艺术特点。苏辙说他少年时读《庄子》,感叹地说:“吾昔有见于中,口不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见《东坡先生墓志铭》)庄子文章表达的自由、联想的丰富、比喻的恰切,在他早年写的《中庸论》里已看出它的影响。后来他到汴京应试,在《行赏忠厚之至论》里说:“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奉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用以说明法官要严格执法,而君主要宽厚爱人。考取后他去谒见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问他见于何书,他说:“何须出处?”当然,在政论文里虚构历史事实是不允许的;然而这也正好表现他要求摆脱史书的束缚,更自由更大胆地表达意象的创作精神。谪官黄州以后,他阅历更广,学问的积累更丰富,对现实的体察也较深,使他可以在更其广阔的境界里驰骋自由的联想和曲折无不尽意的笔力,庄子文章对他的影响就更其显著了。

苏轼的父亲苏洵,号老泉,著有《嘉祐集》,弟弟苏辙字子由,著有《乐城集》,也以散文著称。后人合称三苏。

──选自《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11篇

英语作文论早起

idonotknowthereasonwhysomepeoplewanttogetuplate。theywillneverhavetheopportunitytoenjoy(ofenjoying)thefreshairandcalmnessofthemorning。thisisindeedaquiteregrettablething。toriseearlyisagoodhabit(which)weshouldcultivate。why?Becausethebesttimewhenwecanpursueourstudiesisinthemorning。inaddition,earlyrisingisalsogoodtoourhealth。ihopethateverybodyourknowsthereasonwhywemustriseearly。

我不知道某些人要晚起的`理由。他们永不会有机会来享受早晨的新鲜空气和宁静。这真是一件发令人遗憾的事情。早起是我们应该养成的一种良好习惯。为什么?因为早晨是我们从事学业的大好时间。再者,早起对我们健康也有益处。我希望每个人应该知道我们必须早起的理由。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12篇

哲学是周国平的专长,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卢梭、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先哲圣贤仿佛都是周的好友,相聚在他的家中,谈古道今,谈笑风生。他的散文大都关乎哲学,有的内容尽管讨论的不是哲学问题,但也饱含哲理,将哲学沉淀为文章的底色。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诸如知识与智慧、生命与死亡、人生与自我、苦难与幸福之类的哲学命题。在《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中,周说:“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在他看来,哲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若干范畴和教条,而是关乎人的根本、探讨人生的永恒问题、并散发着永恒魅力的诗。在他的笔下,些小琐事能折射出宏大的人生主题,触目皆是的野花小草能生发出宇宙的浩瀚无垠。他探索人生之谜、追问生命的价值,关怀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当今这个日趋实利、物欲横流的时代,他的这种济世品质和人文情怀显得弥足珍贵。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13篇

一、中西文论中的“风格论”源流

(一)西方文论中的“风格论”

“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στ,其本义表示一个长度大于厚度的不变的直线体,后来引申至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西方风格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修辞学》中提到:“优良的风格必须清楚明白。”在《诗学》中他又说道:“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亚里士多德不仅提出了文学艺术的风格问题,更明确提出了风格的定义——不流于平淡。虽然此时,他的风格论仅仅指的是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平凡和清晰,但是他对艺术风格的阐释思想仍然是西方文论的先河,并被很好地继承下来。

西方文论中第一篇论风格的著作是古罗马文论家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朗吉弩斯通过对崇高的风格,即伟大文学作品的认识和解读,突破风格在语言形式上的局限,从内容、思想等的审美角度定义崇高的风格,进一步丰富了西方文论中的风格论的理论内涵。

对西方文论中“风格论”进行进一步充分补充阐释的是19世纪德国学者威克纳格。他认为“风格并非安装在思想实质上面的没有生命的面具风格论文如其人,它是面貌的生动表现,活的姿态的表现,它是由含蓄着无穷意蕴的内在灵魂产生出来的。或者,换言之,它只是实体的外服,一件覆体之衣;可是衣服的褶襞却是起因于衣服所披盖的肢体的姿态;灵魂,再说一遍,只有灵魂才赋予肢体以这样的或那样的动作或姿势论文范文。”威克纳格的“主客观说”使得西方风格论从作家个人精神修养反映说转而向主客观统一说发展,虽然这种主客观统一并没有达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主客观历史辩证统一这样深层次的内涵,但是比之以往的思想仍具进步性和科学性。

(二)中国文论中的“风格论”

中国古代文论里“风格”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是以怀英逸之量者,不务风格以示异;体邈俗之器者,不恤小誉以徇通。”但是这里的风格指的是人的风度品格,而并非文学艺术中所指的艺术特色。

由此可见风格论文如其人,虽然中国古代文论没有如西方文论明确提出“风格”之名,但是对于“风格”之义的阐述仍然是丰富精彩的。中西文论对于“风格”的研究也是各有侧重的,西方文论注重风格的明确定义和内涵,风格作为一种艺术的独创性,它的内涵与范畴是清晰明了的,但是中国文论中的风格则带有一定复杂性,它的内涵范畴是含蓄写意的,其中较为侧重于风格多样性的阐释和辨别,中西文论的不同研究重点由此生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论”。

二、中西文论中的“风格论”之比较

(一)“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

研究生考试论说文范文第14篇

作文真题:

Forthispart,youareallowed30minutestowriteonthetopicChangesinthewayofeducation.Youshouldwriteatleast120wordsbutnomorethan180words.

解析:

本次四级作文考察形式为论说文,论说文的评分侧重点为内容的完整性、语言的准确性和结构的清晰度。作文话题为“教育方式的改变”。话题新颖,且较为开放,题目较容易读懂,不容易出现大的偏题,难度适中。要求考生能指出教育方式上出现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利与弊,做针对性评论即可。

Changesinthewayofeducation

alongwiththeadventofthedigitalera,greatchangeshavetakenplaceineveryaspectofourlife,amongwhich,thewayofeducationturnsouttobethemosttypicalone.

inthepast,studentsusedtoreceiveeducationonlyintraditionalclasses,followingtheordersofteachers,finishingtheprintedhomeworkandtakingpartinexaminations.iftheywereconfusedwithsomething,theonlysolutionwastoseekhelpfromtheteachersorclassmates.However,thankstotheadvance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hingshavechangedradically.inthisdayandage,thepopularityofonlinecourseshasrevolutionizedthewaystudentslearn.Studentscaneasilygaininformation,learnknowledge,andevenparticipatetestsindependentlywiththehelpofvariousresourcesandapplications,whichhasenhancedthelearningefficiencyandprovidedmuchconveniencetostudents.

indeed,thechangesinthewayofeducationareabsolutelygood,weshouldalsonoticethattraditionalwayswillcertainlynotdisappear.inthiscase,howtobestcombinetheonlineandtraditionalwaysofeducationisaconcernforeveryone.

卷二:

Forthispart,youareallowed30minutestowriteonthetopicChangesinthewayoftransportation.Youshouldwriteatleast120wordsbutnomorethan180words.

Changesinthewayoftransportation

advancedscienceandtechnologyaffordstheremarkable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standards,whichmirrorschangesinthewayoftransportation.asweallknow,Chinainthelastcenturywascalled“thecountryonbicycle”,andastimegoesby,ourcurrentwayoftransportationhasbeenrevolutionizedatall.

manynewmeansoftransportcanbefoundeasilyinourdailylife.asfortransportationinthecities,cyclingisstillcitizens’favoritewaytodealwiththeirshorttrip,sothesharedbicycleisprevailingandreplacesthetraditionalbiketosomeextent.while,thetraditionalbikesgraduallyfeaturephysicaltrainingorperformance(suchasBmX,FixedGear).whenitcomestotravelingbetweenthecities,passengersinmountingnumberspreferthehigh-speedtrainthanordinarytrainorflight,thankstoChina’sadvancedconstructionofrailways.

aboveall,takingapersonalexample,thesetwodecadeshavewitnessedthetrafficupdatesinmyhometownthatthereareover8subwaylinesserving,anddozensareinplanningandbuilding.indeed,itismyhonortoseeourcountry’sprosperityintransportation.

卷三:

Forthispart,youareallowed30minutestowriteonthetopicChangesinthewayofCommunication.Youshouldwriteatleast120wordsbutnomorethan180words.

ChangesinthewayofCommunication

asthebasicpointtobridgeoursociety,communicationisthekeyprocessbywhichpeoplecanshareinformation,thoughtsandtothecutting-edgeinformationtechnology,wemakecommunicatingmoreconvenientandefficientviainternetandmobiledevices,andnaturallyaffectandchangethehabitsofit.

thechangealwayspromisesbothadvantagesanddetriments.professionallyspeaking,thecommunicatingprocessincludesnotonlyspokenandwrittenlanguage,butalsobodylanguage,personalhabitsandways,physicalenvironment--anythingthatgivesmeaningtoyoucannotfailtonoticethatourrecentonlinesocialnetworkssuchasweChat,Facebook,etc.focuspartiallyontheformer.Undoubtedly,thelossofsomeinformationnaturallyleadstomisrepresentation,concealmentordeception.Besides,morefrighteningisthatpeoplearegettingusedtoit.

inmyopinion,communicatingbecomesdevaluedbecauseofitsconvenienceandefficiencyandyoucancompletelyignoreyourparents'naggingathomebecauseyouhavemoresocialoptionsonline.therefore,weshouldtrymoreface-to-facecommunicationandrationallyusesocialne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