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十篇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十篇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5:23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发展模式;行为主体;异质性;转换成本;转换收益;对称性分布;合作博弈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4-0107-0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正处于重工业化发展阶段,高投入、高排放和高污染所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技术范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其顺利发展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对旧的技术范式的替代,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替代,而且意味着整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系统发展的理念的彻底改变[1]。低碳经济具有环境的正外部性,一方面,从世界层面分析,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全球碳排放的减少和气候变暖趋势的减缓,是一种典型的国际性公共产品;立足于国家内部,低碳经济的发展结果是区域性公共产品,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层面上低碳经济带给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这种利益在消费过程中不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另一方面,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经济活动主体的低碳转型成本却非一致。如果没有相应的一系列补偿机制和约束机制作为基础性条件,那么低碳经济成本与收益的非一致必然会导致经济活动主体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动力不足[2]。如果说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涉及到国家、地方、企业和消费者等众多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选择,那么其发展必然需要一种合理的制度体系安排来激励与约束行为主体的低碳行为和非低碳行为,避免出现集体行动的悖论。中国建立了多层级的政府体系,存在着不同属性的区域体系,区域之间无论是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均存在差异,这构成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背景①。理论上,中央政府可以利用政府权威将不同地方政府的冲突、矛盾行为调适整合为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合作、协调行为,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3]。然而回到现实中,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以异质性区域之间的合作行为为基础,其本质是异质主体之间通过合作来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4]。这种合作行为需要什么样的机制设计既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中国低碳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

二、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架构

低碳经济是为应对环境、全球气候的不利变化,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的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5]。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在面临一系列的环境压力下的强制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一是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赋予了低碳经济的技术属性,涉及到低碳技术的演化路径和扩散效应;二是低碳经济是以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而形成的以低碳转换、产品服务以及消费领域的低碳化为特征的经济运行系统,这赋予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和社会属性。低碳经济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属性必然会引发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然而低碳经济最为本质的特征是其公共性,其发展结果具有外部性。理论上,外部性的治理一是基于私人视角,强调将外部性内部化,科斯定理和法律制度是私人治理的主要手段;二是基于公共部门视角,强调通过罚款、税收、治理补贴、可交易的许可证、行政管制等措施对外部性进行治理,其中对污染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在中国现行的治理结构中,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不仅决定于国家相应的政策法规,而且也决定于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如果将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纳入到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内,区域之间异质性及其合作行为就成为其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制度决定主体行为,影响着主体绩效,影响着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总和[6]。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政府新的发展理念在生产、消费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保证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外源性制度安排,是行为主体内在动力产生的源泉,其协调性表现在区域经济政策体系、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上。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涵盖了原则、目标、主体、工具和手段。首先,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应按照“平等共处、互惠互利、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原则来构建其协调发展的机制。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将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形成与行为主体转换成本相一致的补偿机制,以保证各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的一致性。在区域范围内受产业布局和资源禀赋的影响,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产业分布和产业结构。理论上,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既是产业组织发展的必然,也是分工的必然,在不同区域之间表现出异质性是客观现象,然而将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纳入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去思考,如果在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下,淘汰落后的高碳产业,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必然会有转换成本的存在,必然会给区域的经济总量和就业带来短暂的影响,那么这势必会导致区域地方政府、企业等行为主体自觉发展低碳经济动力的不足,如何弥补一定区域范围内因高碳产业转型而产生的经济、社会成本,是跨区域低碳产业协调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它客观上要求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经济系统之上应有专设的协调主体,其主要职责是根据不同区域之间因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而产生的成本、风险的评估和相应的补偿制度的供给。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于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的实现,是以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产业分工协调性和利益协调性为支撑体系的。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应该包括基础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三大机制体系。基础机制的内涵和着力点是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政策体系、共性技术体系的一致性,在基础性机制的作用下,不同区域的经济形态虽有差异,但其发展内涵却是高度一致的,具有低碳经济的形态特征。动力机制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分享机制,是保证不同区域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条件,涵盖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低碳经济是以低碳产业为支撑体系,低碳产业涵盖了能源供给、能源需求以及低碳服务,能源供给包括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和可再生能源;能源需求方面包括低碳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工业、绿色农业、能源回收利用处理等;低碳服务主要是碳交易市场、低碳发展咨询等[7]。显然地,由于低碳经济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的非一致性,在跨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体系架构中就应该建立相应专设区域机构,作为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协调机构,也就是低碳经济的行为协调主体是地方政府,或是在行业协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设机构。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显然地,基础性机制、动力性机制和保障性机制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三者之间的协调一致和作用发展才能保证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

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既决定于国家相关制度安排,也决定于区域之间的不同行为主体的异质性程度和合作意愿,这客观上要求不同行政区域范围之间的各地、各部门要打破地区和部门的界限,由各地政府或行业组织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下,成立专设区域机构作为协调主体,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协调手段,从整体利益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各地区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地利益,通过产业分工和利益协调机制使各地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三、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

(一)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性机制

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是以运行有效的一系列外源性制度安排为前提条件的,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其低碳经济总体目标实现的基础。首先低碳经济的外部性客观上要求在交易市场上建立起以碳计量为基础的标准谱系和碳交易市场。其次从低碳经济系统组织演化过程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将经历低碳型企业、低碳产业链和低碳产业生态网络三个阶段[8]。任何经济体系都有一定的投入和产出为基础,低碳经济既要求整个经济系统投入环节的低碳化,也要求其转换环节的低碳化和产出产品使用过程的低碳化。低碳经济的生产组织特征及其所内含的生产组织活动的特殊性、客观性要求微观层面的生产组织的能源应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换,需要相应的低碳生产技术和低碳产品市场作为支撑,离不开跨区域低碳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它客观上要求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应该有一体化的低碳能源供给市场、低碳技术市场、低碳产品市场。碳交易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核心,其建立和运作目的是要打破区域封锁,促进低碳经济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低碳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确保低碳产业的形成,引导产业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的有序转变。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一种新的经济生产组织方式对既有生产经济活动方式的替代,它不仅表现为微观层面上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而且也表现为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组织生态的变化,这表现为具体的经济活动组织的外部基础设施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一致性,它包括了跨区域之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在时间维度上不仅要体现未来的生产活动的低碳化,而且应该包括对既有的生态足迹的低碳化处理,前者是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框架内进行的,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低碳生产的激励和对高碳生产的惩罚,后者就包括对已有污染环境的综合治理的内容。

(二)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除对一般性的资源要素和产品要素有着内在要求外,更为重要的是政策、法规的配套,它客观上要求在国家整体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框架和相关法律、法规外,区域之间应围绕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一系列兼顾各方利益的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以规范和约束不同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利益表现是经济、社会、环境利益的复合体,不同区域经济社会活动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一般地,随着跨区域横向层面范畴维度的增加,行为主体的异质性必然会增加,受各行为主体利益独立性的影响,如何在保证各区域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个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上,又实现更大区域范畴的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一套动力机制来保证对受损地区利益的补偿以及对整体利益损害的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与运作离不开专设机构的协调以及正确的协调手段和组织架构。不同区域实则为一个巨系统,发展阶段、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不同区域在发展形态上的差异。从演化角度看,跨区域低碳经济需要经过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构成要素是不同的[9]。基于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运行绩效:一是要促成行为主体的行为与国家低碳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一致;二是要促成行为主体在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产业发展与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致;三是促成跨区域低碳经济活动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一致。

(三)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性机制

低碳经济的发育程度与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伦理密切相关,低碳生产方式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在生产领域,低碳经济直接反映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上。因此从这一层面上分析,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是跨区域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性机制。受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的历史惯性影响,虽然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能够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演化升级规律,能够反映政府干预的作用痕迹,但却不能完整地反映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一个地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不仅意味着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在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性矛盾,也就是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转型会因不同区域的不同转型成本而面临着不同的压力,这不仅是一个区域由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矛盾所在,也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产业分工协作机制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性机制。由此可见,基于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低碳产业体系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性机制,它涵盖了低碳能源供给机制、低碳能源需求机制和低碳服务咨询机制。总体上,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为主,不同的经济区域的能源结构不尽相同,在能源日益短缺的大环境下,煤炭、石油能源市场属卖方市场,凭借其市场实力,拥有煤炭、石油能源的区域极易将低碳化的成本转移到煤炭、石油净进口区域,造成能源低碳化成本在区域之间非对称分布。低碳能源供给机制的建立的目的一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使高碳能源的低碳化,二是要在相应的政策支持下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改善整个能源供给结构。低碳能源需求机制着眼于能源的节约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倡导交通、建筑、工业、农业的低耗性。低碳服务咨询机制既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也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跨区域的碳交易或建立在碳交易基础上的碳金融既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减碳行为,也是区域层面上新的经济增长点,它的发展可以较好地弥补一个区域因低碳转型而造成的经济成本[10]。在这一机制系统内,它的正常运行客观上要求跨区域的地方政府、企业在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和目标框架内,并在专设机构的协调作用下,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对跨区域的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实行产业集聚和错位发展,在达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优化不同区域经济布局,确立主体功能区,从而达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见图2)。

四、结论

中国的低碳经济是以地方政府的横向竞争为现实背景的,在横向层面的行为主体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合作行为决定着低碳经济的成败。如果将低碳经济的正外部性与微观层面上的经济活动主体的转换成本纳入到经济活动主体决策变量中,我们不难发现,横向层面的行为主体缺乏自主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这客观上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机制来促进低碳经济在横向层面的异质主体之间形成。立足于低碳经济的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属性,这套机制可以归纳为基础性机制、动力性机制和保障性机制,三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可以实现低碳经济在跨区域层面上形成,同时三者之间共同构成了我国低碳经济机制系统,它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其系统化程度决定于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和运作绩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3).

[2]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王璟珉,聂利彬.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述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余敏江.生态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际间协调: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

[5]胡志伟、刘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省域竞争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4).

[6]卜国琴.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设计的实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3).

[7]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

[8]于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

[9]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0]刘鸿渊,孙丽丽.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16-03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次出现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该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的一种经济形态,是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同时低碳经济的出现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的技术创造了机会,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商机和就业岗位。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态,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当前解决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经济形态,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低碳经济所涉及的相关领域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我国国内讨论的关于低碳经济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关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低碳经济的发展机制和低碳经济政策,建立低碳城市的思路等。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是如何突破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协调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仍是低碳研究的薄弱点。本文结合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特点,构建了河北省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也在有序进行。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11月26日,我国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明确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财政部国际司司长郑晓松2010年11月26日表示,“十二五”规划将考虑在两方面对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具体目标,一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达15%左右;二是树立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更凸显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行动起来,形成社会共同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局面。

河北省从地理位置上看,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环绕首都北京和天津市,北与辽宁、内蒙古为邻,西靠山西,南与河南、山东接壤,东临渤海,自古就是京畿要地。从经济实力方面来看,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72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在全国排名第六。从能源消费来看,2008年全国能源总消费总量为285000万吨标准煤,而河北省能源消费量为24225.68万吨标准煤,占全国总量的8.5%。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本省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京津自然环境质量的提高,更会为全国低碳目标的实现作出重大贡献,因此河北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京津以及全国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微观来看,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又有本省的现实基础。

河北省能源结构以及能源耗费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河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多、油少、气不足和新能源比例极低为主要特征。近30年来河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均以煤炭为主,所占比例基本在90%左右,2008年化石能源(包括煤炭和石油)占河北整体能源结构的98.98%,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92.35%,石油占6.63%,天然气占0.94%,水电仅占0.08%。这样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河北省主要的一次能源。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产生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碳排放量比燃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高比重的煤炭消费,直接带来的是二氧化碳的高排放,因此河北省排碳总量的“高碳”特征更加明显,要实现河北的低碳经济,必须建立在提高煤炭能源的利用效率的基础上。

2.河北省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从1981―2008年的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可看到,1987年以前,河北省的能源消费基本可实现省内自给,从1988年开始,省内资源生产和资源消费开始出现缺口,且呈现逐年拉大趋势,到2008年,全省的自给资源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9.1%,省内能源供给和消费需求严重失衡。由于省内能源供给不足,河北省对外界的能源依赖性逐步加强,加大了外界能源供给影响省内经济发展的风险性。要解决这一矛盾,需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增加省内新能源供给,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的相对需求量,使供求趋于平衡。

3.河北省资源能耗指标较高。2009年河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为1.64吨标准煤/万元,在全国排第八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2.999吨标准煤/万元,在全国排第七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1449.94千瓦小时/万元,在全国排第八位。通过河北省与国内其他省份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北省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导致相同产出需要较高的能源投入量,同时,在能源少且以煤炭为主的基础上呈现出的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特征,说明河北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

低碳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低碳技术的创新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下将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低碳经济本身的特点为基础,在理顺三个行为主体关系的层面上,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

1.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低能耗,是指逐步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耗费量,提高投入―产出比率,使能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发挥单位能源最大的效能,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依赖于节能技术的发展水平,如化石能源的高效燃烧技术、能源的多梯度利用技术等。低排放和低污染,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运用清洁工艺处理废弃物,使之得到更好的回收处理,最大可能的减少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这又依赖于减排技术以及清洁回收技术的不断创新。以上分析建立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基础上,从长期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能源结构的转变,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比率,提高新能源的比重,从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高排碳和高污染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利用技术。由此可见,实现包括节能技术、减排技术和清洁回收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在内的技术创新,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没有技术创新,就无法谈及低碳经济。

2.阻碍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低碳经济中存在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特征,使得市场无法解决环境污染与企业发展的矛盾,出现市场失灵现象。一方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生产的外部性问题,低碳经济中存在的是主要是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即企业生产排出废气、废水污染了环境,但并不承担治理污染的成本费用而由社会承担,此时,企业个人成本就小于包括企业成本和治理环境污染成本在内的社会成本,使得企业产量大于最有效率的产量,同时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更为严重。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公共物品的特性,使得市场无法通过价格约束企业个体。自然环境具备公共物品的特征,即非排他性和非竞用性,社会个体都可以不负任何费用的同时享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如果环境污染了,也同样会影响到所有人的生存环境,但行为个体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不顾及整体的发展,任意挥霍资源,毫无顾忌的污染环境,甚至会出现类似于“公地悲剧”的“环境悲剧”。因此,由低碳经济本身存在的特点决定,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企业不会主动采用高成本的低碳技术,也不会自觉地走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直接影响到低碳技术的研发动力不足,同时也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3.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由于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以及公共物品的特征,仅靠市场无法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必须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依靠政府对企业进行引导和约束,本文将在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三个行为主体的基础上,构建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

对框架中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三个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说明:

政府和企业。企业是低碳技术的使用者和最终降低排碳量的实施者,更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由于低碳经济本身独特的特点,当使用低碳技术导致高成本、低利润的状况和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因此企业不会自愿使用低碳技术。政府可根据企业的排碳量征收碳排放税,并对低于排碳量指标的企业进行补贴或免征税费,对高于排碳量指标的企业课以重税,甚至勒令停产整顿,从而起到对企业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企业在双重作用下主动选择使用低碳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排碳量。

政府和研发机构。政府制定向低碳技术倾斜的政策以及资金补贴,为低碳技术创新和转让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不断提高我国自身技术研发水平,吸引社会资金流入,鼓励科研机构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从而加速提高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政府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下,企业向研发机构购买低碳技术的使用权并投入使用,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排碳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产生对低碳技术的新需求,企业对于先进的低碳技术的需求恰恰成为研发机构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研发机构通过向企业转让低碳技术获取更多的资金,在企业和社会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研发水平,为企业提供高层次的低碳技术,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上框架主要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协调,企业主动选择低碳生产,并逐步提升对低碳技术的需求层次,激励低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高水平的低碳技术又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的进程,二者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四、实现河北省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

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必对河北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优化能源结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河北省的具体特点,本文提出了适合河北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健全的配套措施促进河北省的技术创新

1.根据河北省的能源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煤技术。河北省能源消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因此发展清洁煤技术对于河北省来说尤为重要。清洁煤技术主要包括直接烧煤洁净技术和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直接烧煤洁净技术是在直接烧煤的情况下,需要采用的相应技术措施,包括燃烧前的净化加工技术,燃烧中的净化燃烧技术和燃烧后的净化处理技术。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主要是煤的气化以及液化技术、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和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通过使用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可有效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不仅有利于减少河北省能源的相对需求,更能最大限度降低燃煤对河北环境的污染,实现河北的低碳发展。

2.在河北省现有的新能源技术基础上,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新能源技术使用的范围。在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中,我省就有两种类型,即逐步演进型和技术创新型的保定低碳城市以及技术创新型的曹妃甸生态城市。目前,有“中国电谷”之称的保定已拥有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蓄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曹妃甸新区也以“曹妃甸新城”开发建设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宜居示范城市”。结合保定和曹妃甸的成功经验,根据河北省各个城市的特点,在推广新能源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例,促使能源结构逐步向以新能源为主转化,从更根本上解决能源供给和碳减排等问题。

3.推进河北省与国内外低碳研发机构的技术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低碳技术,不断提高我省的低碳技术水平。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地区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在此共同的目标下,在技术方面的合作不仅具有重要性,还具有必要性。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方面,已与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建立了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和技术示范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河北省更应抓住机会,通过技术合作提高我省低碳技术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低碳技术研究以及低碳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4.成立河北省专门的机构,以公共资金为基础,设立与低碳技术相关的基金,吸引私人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研发项目。一方面,低碳技术基金的设立可激励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研发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作为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流入、解决研发机构资金短缺问题的同时,社会资金也可以分享低碳技术转让后的收益,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二)以制度创新促成河北省企业实现低碳生产的目标

1.依据河北省情,制定合理的碳排放税收制度。2008年河北省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为24225.64万吨标准煤,工业消费能源量为18242.87万吨标准煤,所占比例为75.3%,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6683.83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耗量高达14918.50万吨标准煤。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河北省的能源消费主要用于工业生产,而工业生产中又有81.8%用于六大高耗能行业。因此应根据全省的排碳总量以及单个企业的排碳量确定合理的碳排放税率,促使高能耗行业的企业放弃落后的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进行生产,实现全省排碳量的逐步减少。

2.创建全省的碳交易市场,并使之不断完善。碳交易市场是基于减排成本差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市场交易体系,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可对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我省目前还没有真正的碳交易市场,比较常见的碳交易只是CDm项目交易,就是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换取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河北省应立足于现实情况,切实解决好碳交易的标准和产品的设计,促进碳交易过程的不断成熟,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和企业排碳量的减少。

3.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建立和健全河北省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法律,如《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建议在健全已有法律的基础上,针对碳使用、碳排放和碳税收等方面建立新的立法,从而以强制性途径增加对企业的约束力度,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河北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低碳技术转让平台

建议设立河北省低碳技术转让机构,专门负责低碳技术转让的审查和评估以及具体环节的操作,为技术转让提供制度保证。通过健全的平台,保障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低碳技术从研发机构投入企业生产,同时帮助研发机构及时了解企业对低碳技术的最新需求。这样一方面企业及时采用了先进技术,降低了排碳量,减少了污染,另一方面研发机构转让技术后获得资金,可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以此平台协调低碳技术的供求,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和研发。

五、结束语

低碳经济作为备受瞩目的经济形态,不仅是解决能源紧缺,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更为河北省提供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河北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为主线,结合现阶段的省内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积极有序地推进低碳发展,在河北省营造一个政府推动、企业和研发机构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实现河北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青年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04033)。]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2.河北经济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3.何建坤等.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政治与经济,2010(4)

4.母爱英,张良.低碳经济中的河北――机遇、挑战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0(9)

5.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6.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7.孙耀武.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前沿,2010(9)

8.秦晓.“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政策选择与复苏管理[J].四川改革,2010(2)

9.纪玉山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基于制度设计的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

10.孙晓伟.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J].现代经济探讨,2010(3)

11.陈红英,唐芳.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J].改革与开发,2009(9)

12.胡雷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分析[J].消费导刊,2010(2)

13.李向阳,李瑞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五大挑战[J].经济论坛,2010(3)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篇3

【关键词】碳排放;支持体系;低碳经济

一、我国低碳投资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实体制造业经济的主导地位,高碳排放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我国的碳排放量越来越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随着气候变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我国传统经济发展“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随着碳排放问题的国际化,在国际上我国也开始面临来自政治经济方面的双重压力,2009年我国政府明确制定的碳减排目标以及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负责任表态表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初步进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经济注重发展速度的理念、技术水平,以及相关市场、制度、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影响,我国目前阶段距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概括的讲,制约我国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要素有二。其一是科学技术的因素,人类社会早已进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几乎任何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得基于一定技术水平,当前我国努力实现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必然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我国目前在碳排放的检测、控制技术以及碳排放的交易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已经初步实现低碳建设的要求,但要完全克服技术的屏障仍然需要很大的努力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所面的重要问题。其二是相应的制度机制因素,正如出现市场定价不合理导致交易有失公允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企业的成本费用的产品分配机制不合理一样,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的如何,制度机制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目前阶段的低碳经济转型恰恰缺乏相应的有效制度的支持,因此如何完善适应低碳经济转型的制度因素成为目前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支持体系的最主要内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低碳经济所需要支持体系归纳如下。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支持体系

(一)低碳经济的市场信用保证体系

发展碳交易市场是引导和规范低碳投资、消费,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前提,当前制约碳交易市场建立和促使其活跃,持续稳定的基础原因是低碳交易的信用体系问题。我们将碳交易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碳交易市场包括直接的现货交易市场和非现货交易市场。目前国际市场主要是“清洁注册机制(简称CDm)市场”,关于CDm的市场主要交易原理为,该组织机构针对全球自然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碳情况下碳排放的承受程度,分期制定一定的碳排放限量或碳减排标准权证来限制成员国碳排放经济主体的碳排放量,碳排放主体到该机构注册,通过无偿分得和购买来获得碳排放权证。作为对全球负责人的大国,中国是CDm的主要的成员国之一。另外,我国的国内环境交易所近几年也开始建立,其市场交易原理和国际市场基本相同,也是通过信用签证来获得相应的碳排放限度,超过的碳排放需要通过有偿交易获得。单从交易所的数量上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评价市场化进度的重要标准是市场交易的质量即主要是市场效率,而非交易所的数量。而决定市场效率的重要前提是市场的信用程度。

笔者对市场的信用按照交易主体分类认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签证机构的信用和碳排放权证购买者的信用,以及其他参与者的信用,譬如中介机构,任何没有公信度的碳交易机构都会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碳排放权证的价格以及效力都不会得到碳排放权证需求者的共同认可,这种状况下不可能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碳市场机制。因此各利益主体的信用必须具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制衡机制。我国目前的碳交易信用机制几乎没有建立,大多数地方性的交易所缺乏公信度,其签发的碳排放权证必然缺乏信用保证。另外,碳排放主体以及中介机构的申报、核算的基础材料也同样受到质疑,没有相应的信用保证我国的低碳经济转型无从谈起。

(二)低碳经济的决策评价体系

低碳经济的决策评价体系分为宏观的决策评价体系和微观的决策评价体系。从宏观上讲低碳经济方式的转型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还要注重增长质量的考虑,这就要求政府在做经济决策时,必须将低碳作为其基本的决策维度,不能仅仅只考虑GDp等直接的评价维度。相应的政府决策的后续反馈评价是也要将低碳因素作为主要维度因素考虑。发展低碳经济从微观上讲是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而管理层的决策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绩效目标的引导,目标的制定必然是基于相应的决策评价体系的考虑。传统的评价一个企业决策绩效的标准主要是以企业自身为主体,是以企业直接的获利因素为标准,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必然需要将低碳因素算作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经经济具体的讲就是要引导低碳的投资和低碳消费,支持包含有低碳价值理念的商业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支持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就需要有相应的决策评价体系的规范,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讲,低碳经济模式的决策机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低碳因素作为价值主体投资决策,以及反馈评价的主要因素来考虑。

(三)低碳经济的财会、金融服务体系

现代经济发展市场运行规律表明财务和金融体系是经济活动,支持经济发展、管理的最重要服务体系,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同样需要财会、金融体系的支持。

低碳会计体系的核算、计量规范的科学合理性将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运行管理的效率和低碳市场的公平。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会计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各项研究表明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能完全保证反映低碳经济商业模式的需求,其表现列举如下,基于低碳经济的管理要求,低碳经济所要求的会计假设可能较传统的会计假设有所变化,举个例子讲如果会计报告严格的基于“会计主体”假设,那么那些独立于企业主体之外的低碳经济价值如何反映就值得探讨,另外与低碳有关的价值通过什么样的会计要素来确认,需要通过什么样的计量属性来反映还未有定论,低碳会计利润是否应作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也值得进一步探讨。目前低碳会计在环境会计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尤其是美国低碳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低碳会计规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基于低碳经济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完善,低碳会计也将不断地随之变化,假若低碳会计的发展不能满足低碳经济的步伐,将会制约低碳经济模式的进程。

金融体系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低碳经济的转变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现在低碳经济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资金技术的制约,而技术的研发必须有资金保证,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依靠碳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然而,哥本哈根会议并实现实质性的进展,这就未减少世界碳金融服务的风险。我国的碳金融体系已经开始萌芽,据调查我国目前的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在信贷计划管理中都有“绿色信贷”内容的涉及。国家碳金融支持政策也开始出台,努力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例如,有些地方为为低碳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等。但是,整体上讲由于碳交易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碳金融服务的风险很大,碳金融体系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低碳金融的理念并未真正建立,由于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很多地方都在一味的搞形势,低碳保险低碳基金等金融服务还未开启,碳金融风险很难规避,低碳产业就很难得到金融系统的支持。

(四)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体系与法律保障体系

低碳经济是我国目前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进行的一场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探索,任何大范围的经济变革目标的成功实现,必然离不开国家财税激励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低碳投资项目风险很大,许多民营企业的低碳项目并没有得到相关财税政策的支持,目前由于无法对低碳项目的确认、以及低碳项目的实施目标和核算计量有个准确的把握因此,财政税务部门很难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低碳支持政策,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的税法条文来规定低碳产业的减免税办法,由于低碳信用建设的不够,以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标准仍然主要体现在GDp的增长等,低碳投资缺乏相应财政拨款,财政借款以及财政担保的支持。另外我国没有将低碳经济的相关内容用国家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实现,因此低碳经济行为的合法性没有相应的保证,主要表现在碳排放交易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没有具体的立法保证;碳会计与金融服务规范没有得到法律的统一规范;相关的制度监督、控制体系没有得到法律依据,因此加强这方面立法、执法建设势在必行。

(五)低碳经济的人才支持体系

上述低碳经济所面临一切技术和制度规范支持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人来解决,经济社会的各项活动的规范都是以人的行为为依据。未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效果如何,其决定因素是这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支持,而根据目前形势分析,我国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恰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支持体系,从碳交易市场,碳会计,碳金融,以及宏观与微观决策评价,财税政策法律等支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上看迫切的需要相关人力资源的建设。

三、对我国快速稳健的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建议

针对上文关于引导低碳投资,发展低碳经济支出体系的论述,我们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提出如下建议:

(1)基于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信用体系在碳经济模式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国内外碳交易风险相对较高,信用度较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的谈判与合作,建立全球性的公信组织机构,在国内控制不规范的环境或者碳汇交易所的数量,建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相对公平的的公信组织,提高碳交易的规模和质量。

(2)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机制几乎完全依赖于传统的决策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这也成为制约低碳经济模式的主要问题,因此在进行决策评价,企业绩效,社会责任等考核时要将碳因素作为衡量的一个维度,建立含有碳权重的考核控制体系,而不能单纯的以GDp等宏观指标的增长来判断。

(3)碳会计,碳金融都是碳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服务体系,由于碳会计的整体框架还受到相应传统价值观念,传统会计假设,会计要素定义,会计报告目标等的制约,导致目前的碳会计体系不仅无法适应碳经济管理的要求,还成为碳经济发展的一种制约,以此就要加快会计制度建设的力度,积极扩大国际交流,借鉴经验加强合作,争取建立一个合理的适应低碳经济模式的会计服务体系,金融服务在低碳经济的政策引导,以及风险防范,基金支持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应该加强低碳方面的金融创新,支持相关碳银行、碳保险、碳证券、基金业务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其他支持体系对金融体系的支持。

(4)针对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低碳产业减免税的税法规定,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相对可靠地计税基础资料,因此就需要加大计税基础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计税依据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减免税务支持,评价地方政府政绩不应该不考虑低碳因素,因此在考核政府财政支出时,将低碳财政资本单独考虑,引导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另外无规矩不成体统,经济的变革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框架结构体系的保证,必须有相关的政策监督监控的强制规范。

(5)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应用是低碳经济转型的保证,相关科研院所需要开设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的综合专业,加大这方面高精尖人才队伍的建设。另外,低碳经济的各项支持体系并非孤立的,是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因此就需要加大低碳经济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和协调性。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内容。任何经济政策变革的实现必须需要相应支持体系的支撑,要想加强低碳经济支持体系的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其支持体系的整体框架,分析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的目标,寻找完善的途径。本文正是基于该思路论述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希望多加指正。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9(11):91-95.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体系;技术创新;碳交易;低碳城市;全民意识;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3-0034-04

一、低碳经济体系的提出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代替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关系。

伴随着人们对低碳认知的不断深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日益蓬勃,对低碳经济体系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低碳经济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碳交易为手段,低碳城市建设为核心,全民意识的提高为动力,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保障的全新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经济概念,它伴随着低碳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伴随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二、低碳经济体系的构成

(一)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体系的基础

所谓低碳技术创新,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的创新模式,在宏观层面是以低碳发展为创新方向,在中观层面以节能减排为创新方式,在微观层面体现在能源、交通、建筑等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

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大趋势,而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当前很多领域的碳排放量都要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在解决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的气候变化问题上,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作用超过其他所有驱动因素的总和。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不断促进各个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与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单一目标的传统技术创新不同,低碳技术创新是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前提下以促进自然生态平衡协调、节能减排、社会生态和谐等为基本目标,以降低大气中Co(h2)含量为最终目的的。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因气候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记录不断刷新,低碳发展已经被各个国家提上议程,谁能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谁将占领未来低碳发展的制高点。因此未来发展低碳技术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和前途,是低碳经济体系的基础。

(二)碳交易是低碳经济体系的手段

所谓碳交易是世界各国为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效应,减少全球C0(h2)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名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C0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Co(h2)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需要指出,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人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碳排放量就是通过碳交易这一经济手段实现其金融价值,使得其能够在不同国家和行业之间进行流通。

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发展低碳经济的正确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是一种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人,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而市场机制的引入,会形成强大的激励和惩罚效应,国家和企业在进行相关决策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其环境影响,Co(h2)的排放量必将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这就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碳交易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三)低碳城市建设是低碳经济体系的核心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篇5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

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会计;低碳核算

如今,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加导致了气候变暖,因此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Co2的排放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25年左右,中国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与美国并驾齐驱。因此,中国的减排压力是非常大的。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十年前企业界很少有人关注到气候变化与商业经营的关联,随着气候变化这一话题在全球的不断升温,会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等将被问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及减缓措施。为此,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会计事务的职能,发展低碳会计,有效控制企业的年耗碳量。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浪潮下,2003年《能源白皮书-构建一个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很快在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大会巴厘岛路线图中得到了肯定。“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

最近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庄贵阳从低碳经济(LCe)的概念出发,指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在发展中寻求减排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崔大鹏指出,中国实现低碳经济,有三个基本方法:首先是节能降耗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步实现经济体系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第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水电、核电、风力发电要进一步大规模普及,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技术要进行接近商业利用的示范,从源头上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进而减少碳排放;第三是在明确减排义务的前提下,采用CCS技术,实现低碳化和去碳化。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总之,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资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为了应对低碳经济,目前一个新的会计研究领域――低碳会计受到相关学者和企业的关注,如《欧洲会计评论》、《会计、组织与社会》、《会计、审计与职责杂志》等相关国际知名会计期刊在近期已经或计划推出与排污权、碳会计及披露、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会计等专题,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碳会计的相关规范或指南研究将达到一个高潮。低碳会计的内涵、低碳会计的发展前景、低碳会计核算、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等都是近期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

低碳会计主要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既满足国家对企业低碳责任的要求,又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利润。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碳核算和低碳信息披露等方面。

首先,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低碳核算要求企业不仅要站在企业自身的立场着想,更要着眼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环境,要体现国家公布的有关环保节能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要体现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使用现状和水平,及时发现能源使用状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预警作用。低碳核算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低碳资产,包括为能源能源使用和节能减排而购置、筹建的专门设备或场所;为低碳发展而采购的原材料、低碳技术等;(2)低碳负债,包括为进行低碳发展而发生的长、短期借款、应付环保费、应付资源税等;(3)低碳权益,包括企业所拥有的清洁能源、低碳资本、节能基金等;(4)低碳收入,包括企业因为低碳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补偿收入、低碳奖励等;(5)低碳成本,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低碳发展发生的支出,包括环境保护治理、补偿费用、低碳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等;(6)低碳利润,反映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的低碳效益。

其次,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有重要影响。企业低碳信息披露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增加低碳会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类增设“节能投资”、“低碳固定资产”、“应交环保费”等项目;损益类增设“低碳收入”、“低碳节能奖励”、“低碳成本”等项目;二是单独报告,即提供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方式更加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他们需要知道企业从原材料投入到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的能耗和排放的信息,要求企业单独编制低碳报告,将低碳绩效全面、系统地进行介绍。通过实施低碳会计核算披露,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正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资源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更好地洞察这些支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得到一个公平的低碳商誉。

由此可见,发展我国的低碳会计体系,将低碳经济用合适的会计语言进行表达,对加快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会计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气象出版社,2007,11.

[2]崔大鹏.低碳经济漫谈[J].环境教育,2009(7).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李银莲.碳会计尚远,跨国公司青睐低碳投资[n].中国经营报,2010-08-27.

[5]曾锴,王小波,陈程.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碳会计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

[6]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7]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8).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有双向影响的关系,本文从低碳经济视角研究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探讨二者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而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又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是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就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制约性越来越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不能再延续发达国家的做法,需要在调整升级中实现“发展+治理”的路径,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以低碳经济理念为导向,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低碳经济发展约束条件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发展目标。

1.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分析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三低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综合,是社会经济从高碳能源时代转向低碳能源时代的一种经济演化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要在产业结构优化中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下也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优化,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1低碳经济导向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之间的梯次转换以及产业之间的比例转换,即在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之上,以先进技术的应用为主导,不断改进产业之间的比例。但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没有考虑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在发展中忽视了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忽视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消费模式,以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并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低碳经济是以“三低”、“三高”为基础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效利用能源,开发低碳产品,实现全球生态平衡。低碳经济的实质要求以“三高”、“三低”为准则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

1.2产业结构决定低碳经济的实现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步伐,生产运作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且物质资源的需求远大于资源的再生能力;另外,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的推进,使得产业结构转型越来越急迫,逐渐从资源密集型转向现代化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逐渐降低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是正向影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手段,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实现与否。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各产业要大力降低碳排放的强度,又要求加大低碳产业的发展,限制高碳产业的比重和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2.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能源结构优化的必然手段,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对一些高碳产品的需求仍然很大,如电力产业、水泥产业等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在保持基础性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能源资源的利用程度,降低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2.1引导产业方向,实现低碳化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总目标是在资源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利用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生态型、节约型、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我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必经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以低碳视角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转变我国第一产业碳汇转化率、加强我国第二产业技术创新率、增加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拓展我国产业发展空间,全面贯彻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发展,实现我国低碳化产业发展。如,我国资源开发行业中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工作,升级资源行业的准入条件,推广资源行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资源行业的回采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有效性保护。

2.2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我国一场现代经济革命,是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发展可从以下四方面如手:第一,加速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比重,实现我国低碳能源产业;第二,加强投资政策对产业能源结构的扶持,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变,降低煤炭能源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多途径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现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实现能源安全利用;第三,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模式是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相互转换的模式,是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模式;可再生资源产业是指通过对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对其进行改造加工后制造而成的新型市场产品;第四,促进传统能源的集约开发,提升能源利用的有效性。如,对传统能源的开发建设应合理开采利用能源,减少能源开费,合理配置传统能源,实现传统能源的集约开发。

2.3推广低碳技术,充分使用能源

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化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控制化工业能源单位能耗,以产业减排方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然而,我国能源强度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我国能源强度。从我国部门能源结构来看,工业能源利用虽然有所下降,但短期内仍然是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费主体,建筑业和交通业则成为我国能源消费最快的消费增长主体。提升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逐渐淘汰能耗高的产业,逐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我国高能耗产业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调整优化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以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强低碳产业发展动力,以低碳技术带动低碳产业升级;以低碳技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生产,实现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创新新能源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创新和应用新能源才能实现生产生活领域内能源的应用结构转换,逐渐从高污染、高排放转向低污染、低排放。而低碳技术的开发创新,需要依托于先进的科研主体,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企业、市场、研发”多方组织联合,以低碳经济关键技术为攻坚关键点,长远规划低碳经济发展,实现新型高新低碳产业。

2.4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低碳化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高碳体系和高碳产业,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创新我国产业链,打造低碳化的产业链;第二,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逐渐替代传统的高碳产业,降低产业能源消耗。提升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逐渐淘汰能耗高的产业,逐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我国高能耗产业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即以低碳技术淘汰高碳落后技术,利用生产规模效应以及产业集聚效应控制产业能耗,降低产业成本,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产业,打造生态型工业园;第三,推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实现我国产业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低碳化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高碳体系和高碳产业,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要坚定不移地实现低碳产业发展,推进高碳产业不断转型,培育新型低碳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5培育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化模式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逐渐转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培育产业发展创新力,扶持产业先进生产力发展,淘汰产业落后生产力,控制低水平投资建设,防止盲目投资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化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能源利用率,控制产业单位能耗,加大淘汰落后企业污染技术,以高标准的污染排放强度要求企业实现经济发展质量转型,逐渐走向内涵式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提升经济发展内源性能力,逐渐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重化工等高碳产业的比重,缩短高碳产业的产业链条,逐渐实现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低碳经济的实现也将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清洁生产的转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转变,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助推产业能源低排放、零排放生产实现,综合利用多途径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加大力度培育高新生产技术、高新节能技术和高新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以科技创新为内动力,逐渐优化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降低产业废弃物的排放。社会经济的绿色化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能源的生产实现,最终促使低碳经济的实现,推动低碳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低碳绿色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可以从引导产业方向,实现低碳化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推广低碳技术,充分使用能源、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培育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化模式等路径入手,大力发展我国低碳经济,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推动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能源发展战略[J].中国矿业,2010(2)

[2]刘再起.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3(3)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文化;低碳时代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72-02

经济、生活、文化是一组互相影响的变量,经济的转型、变革意味着生活的变革,生活的变革将沉淀为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又将推动生活与经济的转型、变革。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与低碳文化三者也具有同样的关联。正是三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推动人类走进“低碳时代”。

一、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并研发利用新能源,以实现高能效、高清洁、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引发的生产方式的转型意味着人协调与自然之间关系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以低碳的方式生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种产品,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有两个具体目标:一是碳排放降低,二是碳利用率提高。在此基础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两个具体目标,低碳科技创新与低碳协议、法案、政策的签订与实施是基本保证。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率先发展低碳科技并研发利用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引发了生产方式的转型: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由低效向高效转型。低碳经济转型的实现仰仗一系列去碳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利用,即通过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来实现经济的新增长,推动以“碳排放降低”、“碳利用率提高”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低碳技术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利用必将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

此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一系列协议、法案、政策的保障。只有充分发挥协议、政策、法案的保障作用,才能有力实现“碳排放降低”和“碳利用率提高”双重目标。

二、倡导低碳生活

高碳到低碳转型不仅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要我们改变高碳生活方式,过低碳生活。生活方式是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生活模式的总和,它具有相对稳定性。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一致的,按萨伊定律所言,“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生产创造需求,需求也推动生产。生产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会引导什么样的大众生活方式;同样,大众需求也会引导生产,生活方式会推动生产。从这一点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还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从某个角度说,改变生产方式主要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而改变生活方式则是民众的责任。高碳经济提供的高碳产品,如不为大众消费,高碳生产就无法维系,生产将会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因此,不仅要改变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还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转变消费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树立理性消费观是关键。人的需求、欲望具有不断增长的特点,人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提出超出现状的要求。在消费领域,民众容易过度消费,沉浸在“冲动式的生活享乐”之中。韦伯认为,“冲动式的生活享乐”“会导致人们逃避职业劳动”[1]。在冲动式的生活享乐观指导下,人通过无节制地占有物质产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出现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性消费,而过度性消费又增加了不必要的碳排放。国内有学者指出,“碳排放分为用以基本生活需要的碳排放和奢侈、浪费性的碳排放”[2],应在国际气候制度中,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碳排放,用个人消费排放的“碳预算”来规范约束消费行为。把保障人的基本需要作为出发点,有利于告别冲动式的生活享乐,形成理性生产、生活、消费习惯,使人类自觉选择低碳生活。

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惯性力量,对日常生活的改变和批判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已经习惯了已有的生活,习惯了已有的高碳。转变“高碳”生活方式,过“低碳”生活需要全世界所有人的参与。日本学者茅阳一的“卡亚公式”揭示出,碳排放量取决于四个因素:碳排放量=人口×(GDp/人口)×(能源用量/GDp)×(碳排放量/能源用量)[3]。卡亚公式中的后两个因素与生产直接相关,前两个因素与人的生活直接相关。人多,碳排放就多;人均GDp高,人们生活水平高,很少有人希望它不再提高。但如果“一切照旧”的高碳方式继续运转,地球将难以为继。转变“高碳”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地球人个个有责。

三、塑造低碳文化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篇9

关键词:两型社会;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84-02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实现湖南省科学跨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战略制高点的需要。从长远看,低碳经济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技术经济特性与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城市化、工业化道路,节能减排,降低污染等做法是一致的。因此,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2009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再次引起全球关注,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自“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后,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胡鞍钢(2008)提出,低碳经济是“绿猫”模式的新内涵。鲍健强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朱四海(2009)则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龚建文(2009)则提出,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二是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已经达成了共识,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被人们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二、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型社会”建设意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它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目的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协调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1.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一致性

低碳道路或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通过提高效率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低碳经济要做到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突出低碳或无碳排放。“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在社会经济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废物排放等各个领域,通过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性措施,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费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目标是节能减排。因此,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相辅相成的。

2.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

“两型社会”建设涵盖的范围虽然比低碳经济宽,但宽的方面也是低碳经济的相关方面,也与其有着密切地关联。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树立低碳观念,使“低碳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必须发展低碳能源、培育优化低碳产业;必须开发低碳技术。此外,提高能源利用率等都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客观要求。而低碳经济具有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节能减排三重效益,也可以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重大,能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

3.“两型社会”建设是低碳经济的动力保障

促进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三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来创造并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重点扶持新能源设备、节能环保等产业集聚发展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低碳开放经济概念是窄的低碳经济,“两型社会”建设是广的低碳经济。

三、低碳经济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更小的环境代价、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采取有利于社会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

1.发展低碳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湖南省东北部,由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组成,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结合部,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和科技基础良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到2008年底,全省14个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株洲、长沙、湘潭分别为第11、12、14位。“两型社会”要求实施清洁生产,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和再利用的全过程控制环境问题,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而不仅仅在过程的末端进行污染控制,这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

2.发展低碳经济是长株潭城市群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长株潭城市群如果能够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上一批新型能源项目、环境保护项目形成和发展一批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将为缓解气候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可创造就业岗位,推动绿色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新经济体的崛起必须开创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是长株潭城市群跨越式发展的必然之路。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对低碳经济理念和原则达成共识,长株潭城市群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具体实施低碳经济,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探索、试点、交流、合作与推广。谁在低碳经济道路上走得好走得快,谁就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就拥有国际竞争力。

3.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方向

目前,长株潭城市群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源消耗总量大、增速快,另外,由于长株潭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发展不均衡,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密集和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大力增加对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的投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是长株潭城市群“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措施。

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低碳发展政策

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即要切实地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推动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国内外正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传统的钢铁、石化和乙烯等高耗能、污染较重的夕阳产业继续向外转移,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传统制造业由于低成本优势的丧失也有向中西部转移的需要。长株潭城市群在中部省份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备,具备大力承接国际和省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潜力。因此,长株潭城市群要有选择的去承接,多吸收既能大量创造就业机会又不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的产业,对于那些虽然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污染较严重的产业坚决不能承接。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长株潭城市群目前的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急需改变。因此,政府应加大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淘汰技术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的整体效率和发展质量。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培育力度,尤其在技术开发应用领域,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通过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

3.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将逐步形成,长株潭城市群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为此,长株潭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的浪潮中,应抓住机遇,努力把传统的高碳产业结构转型为低碳模式,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加快低碳城市群的建设,实现经济过程的循环化,生活方式的公共化及空间发展的紧凑化,使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和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79-87.

[2]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2):26-28.

[3]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63-03

2003年2月24日,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1],由此,低碳经济成为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广泛关注的命题,进而成为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研讨主题。按照最初的设计,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换来更大的经济产出,同时为人们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多的工作机会[2],以后各国虽提出了不同的“低碳经济”设想[3],但节约、集约使用能源,降低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成为大致相同的努力方向,并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主要途径。

在低碳经济广受关注的同时,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两者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方面的相似追求使之共同成为中国在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谋求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解析

“低碳经济”一词虽被频繁使用,但其确切概念并未在学界取得广泛共识。日本学者Α.Dagoumas和t.S.Barker表示低碳经济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经济形态,它追求碳的最低排放,并强调减排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4]。K.Gomi则强调低碳经济要求实现现有技术、制度和人员行为的转变[5]。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拥有其各自的见解。庄贵阳[6]、冯之浚[7]、牛文元[7]等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崔大鹏[8]、鲍健强[9]等则认为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新变革,它将使人类社会由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由此看来,学者们普遍认为,低碳经济建设乃是促进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并将以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为前提,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人类在短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急之策,更是长期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经济将不仅是能源经济的革命,更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特征的影响不容小觑。

1.低碳经济直接解决的是碳排放问题,而这又主要起因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能源结构和能源使用的现代特征。过大规模和过高比例的化石能源的使用不仅可能使人类面临不可再生能源短缺的困境,而且已经造成Co2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酿成气候变化的巨大危机,因此,降低碳排放的要求表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权益之计,实际也是提前破解资源能源短缺难题的必要之举。

2.低碳经济不仅是生产技术的创新,更是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低碳经济的实现不仅要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增进能源的使用效率和碳储存与转化的水平,而且要通过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播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塑造进一步降低整个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碳排放水平。正因如此,低碳产业区和低碳社区建设同样是低碳实践区建设的重点,低碳城市不仅意味着新的城市产业结构,也同样意味着新的城市生活理念。

3.低碳经济问题的研究凸显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外部效应,不仅Co2气体可以跨区域流动,而且其过高排放的后果将是全球性的,因此,低碳经济建设的成果为全球所共享,而低碳经济的建设也必须依赖于全球的普遍参与,只有形成合作共赢的区域间关系发展理念,才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达成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从而使各国都能克服先增长后治理所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为全人类走出文化决定论的误区、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创造条件。

二、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任务,理论界也由此兴起了生态文明的研究热潮。陈逸飞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的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王朝全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10]。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专家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多学者都对强调了生态文明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前提。其具体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前提下的文明形态,倡导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其次,生态文明致力于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因此,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成果,生态文明客观上要求加速实现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型,这就与低碳经济对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的要求具有了相似性。同时,两者的提出又都基于生态环境危机的紧迫性,因而不少研究都有将两者混用的趋势。本文认为,深入剖析两者的内在关系无论对于低碳经济或生态文明建设都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1.相似的提出背景。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对几百年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成果。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二三百年是人类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二三百年。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发生了相对于农业文明的革命性变革。但是工业文明时期的飞速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严重的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急需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呼之欲出。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生态危机中,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现象,必须要找出一种低碳节能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理念便应运而生了。由此观之,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深刻反省自身的结果,而生态文明的出现则是为了解决全面的生态问题。两者都是在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约束下的产物。

2.相容的发展目标。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以降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相平衡为目标。生态文明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内涵与核心思想是从文明重建的高度,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在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的同时,把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由此观之,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建设在实践目标上具有相似性。

3.不同层次的解决方案。生态文明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实际行动,涵盖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在经济方面,生态文明强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并重,由此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代表的生态经济类型逐步走进人们视野。总的看来,低碳经济是在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下,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带所来的一系列问题,更强调在经济领域的环保。纵观全局,生态文明是在较宏观层次上提出的总体解决方案。低碳经济则是专注于解决全球变暖、能源危机下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注重观念更新,进而成为人们关注生态文明发展较为重要的一面。

三、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

由于低碳经济其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更为短期和现实的努力方向,因此,低碳经济的建设成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所谓低碳经济示范区,就是在地区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12]。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的目的是营造最适合人居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协调与和谐,在创造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同时,让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一)国内外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基本情况

在低碳浪潮的推动下,从全球到中国都正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英国是全球低碳实践的先行者。其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批准了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三个示范城市。这三个示范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为:在实现途径上较注重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在城市规划上,强调战略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城市建设上,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并重。并且在提出可测量的碳减排目标和基本战略的同时,着重实现途径选择的实用性,在最大程度上争取了公众支持[13]。日本十分重视环保理念的宣传示范工作,在推行“碳足迹”、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措施过程中,也都进行了相应的示范试点[14]。近年来,国内也开始着手建立低碳示范区。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吉林市作为国内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保定、上海、贵阳、杭州、无锡、天津多个城市也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地区有了开展低碳经济实践的新动向。其中,上海、保定旨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寻求低碳发展的解决方案。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贵借鉴。

(二)以低碳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1.观念更新是前提。正如前面所述,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有着相似的提出背景以及相容的长远目标。因此,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努力推进观念更新能有效促进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然而观念更新既是重要的,但又是困难的。长期以来,工业文明所倡导的“高碳”发展思想已深入人心,也进一步影响到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忽视人们的观念更新,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将难以为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以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

2.利益协调是基础。在低碳经济的实践过程当中,低碳拥护者与受益者,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相关经济效益分配往往存在不公平现象。这种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仅使各地区的环境保护面临很大困难,而且也影响了各地区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进而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因此,协调各方利益不仅能直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更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则是协调各方利益的主要方式。

3.制度创新是关键。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纵观世界各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历史,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政策与法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和政策,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更应该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工作以及“绿色”政策的制定。

4.技术创新是保证。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有效控制碳排放,防止气候变暖,促进和保持全球生态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节能、降耗、减排,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普及和推广为基础。即是说,低碳技术创新不仅是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国要实现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另一方面,要逐步重视国内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效益大、见效快的低碳技术。

立足于中国,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只有围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战略,努力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生态文明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UK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2003UK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2003.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energywhitepaper.theStationeryoffice,norwich.

[2]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3):14-19.

[3]姚良军.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7,(11):58-60.

[4]Α.S.Dagoumas.etal.pathwaystoalow-carboneconomyfortheUKwiththemacro-econometrice3mGmodel,energypolicy,2010,(35).

[5]K..Gomi.etal.alow-carbonscenariocreationmethodforalocal-scaleeconomyanditsapplicationinKyotocity,energypolicy,2010,(38).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究,2005,(8):79-87.

[7]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8]崔大鹏.低碳经济漫谈[J].环境教育,2009,(7):13.

[9]鲍健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

[10]王朝全.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J].软科学,2009,(8):69-73.

[12]刘湘溶.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9,(6):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