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十篇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十篇

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3:01

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产业结构趋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一、关于产业结构趋同概念的界定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内在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的支撑,直接决定了地区的经济实力、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所具有的特征:系统性、层次性、有序性。

本文中的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的趋同是指各地方的产业结构在演变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地区间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性。这种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各地方没有充分发挥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降低,盲目追求门类齐全、自成体系的完整工业体系。

产业结构趋同的表现:一是各地区没有按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原则,盲目进行投资建设,引发严重的重复性建设,形成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各地区均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门类齐全、自成体系的封闭式产业结构;三是地区间的产业结构高度相似,并且使得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四是产业结构趋同会造成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升级的过程中处于低水平状态,即引发产业结构的低度化。

二、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分析

(一)交通运输条件落后、交易成本过高

交通条件是比较落后造成了地区间在空间上的运输成本较高,相互间经济联系较弱,限制了各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致使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吸引了企业在交通沿线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的128公路沿线就形成了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高速公路沿线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从而进一步的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垄断

政府的行政垄断这也造成了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既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也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干预是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促进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级化。市场机制是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是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升级,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级化。但是政府的干预也是有度的,对市场过度干预会使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制约经济的发展。

(三)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对称

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机制的不对称也是导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求有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使得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自由、公平竞争环境,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地区之间同样也要完善的市场经济,建立地区之间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使的产业能够自由进入某一地区。如果限制企业或产业的自由进入和退出,实行地方保护,则会阻碍资源的自由流动,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遏止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阻碍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存在这进入和退出机制的不对称,往往只具有进入市场的偏好,而对退出市场有着很大的抵抗力,限制退出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致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出现,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制约着地区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

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形似也是导致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由于有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似的资源禀赋包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传统文化、要素禀赋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等,这些相似条件构成了产业结构趋同的物质基础。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发展战略和选择主导产业时,必然会出现相似的选择。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的相近,会产生相似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并形成相近的生产函数和需求函数。因此在进行产业发展和产业选择上就会趋同,造成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

三、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趋同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积极影响

地方为了追求产业自成体系,有可能背离专业化分工原则,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不能有效发挥,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产业结构当符合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坚持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不需要担忧。并且出现这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前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的市场体制,有对称的市场(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另一方面,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资源能够自由流动,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如硅谷是美国电子和计算机工业中心,集中了全美96%的半导体公司,如思科、英特尔等。在硅谷聚集了上万及高科技企业,其中有4000多家是电子工业公司,众多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获得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推动硅谷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趋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前提条件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向消极方面转变。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趋同积极影响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存在,所以本文对产业结构趋同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重点分析。

(二)产业结构趋同产生的消极影响

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不利于产业的发展。现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发展状况给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

1.产业结构趋同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地方政府的行政垄断,使地方保护和地方割据现象趋于严重,宏观管理失调,影响产业的合理布局,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如小煤窑、小冶炼厂、小磷厂、小水泥厂、小造纸厂等大量存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污染了环境。

2.产业结构趋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过程中,那些资源丰富、具有资源开发优势的地区,由于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行政性的干预,在基础产业薄弱,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总体经济效益低的情况下,盲目的追求高高工度化,形成加工业比重过度提高的现象。而对于资源贫乏但加工发达的地区,由于资源丰富的地区的产业虚高度化减少了原材料输出而得不到足够的原材料,从而出现加工业大量技术设备或生产能力闲置及技术力量过剩的现象。这两种现象的存在,对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加工发达的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利于城市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本质包括:一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二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三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四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五是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它的积极影响,所以本文将产业结构趋同的消极影响作为分析重点,根据分析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矫正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基本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四、针对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趋同的产业结构向积极的方面转变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引导产业结构趋同向积极的方面转变。政府应该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体现在:正确选择主导产业,以更好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鼓励制度、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此外,政府还要有意识的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沟通,促进地区间产业的分工与合作,提高各地区的竞争力。积极的引导企业根据本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发展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改变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促进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高级化。

(二)继续完善交通网络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加大运输设施建设规模。自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已来,运输需求越来越高了,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要求继续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加大公路的建设规模,提高运输效率,同时,还需加强对铁路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二是坚持交通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要采取多种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保证交通设施建设顺利进行。融资渠道在争取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来筹集资金,还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来向民间进行融资,此外还可以采用Bot模式、tot模式等。

(三)加强政府对产业选择的引导

市场机制对产业选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解决产业发展的所有问题的,所以进行产业选择还得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为了促进产业的发展,根据不同类型、性质的产业来制定出合理的产业政策,进行恰当的产业管理。政府除了对产业选择进行引导外,还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有意识的培养各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相关的前后向产业进行配套。

(四)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领域中,相关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如集群中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教育和培训机构等,在空间上的集中,形成的即合作有竞争的现象和机制。产业集群本身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产业链中若干配套的企业和相关的支持服务体系集群在一起而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网络。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工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会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创新、形成专业化市场、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该市场,使得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分工得到进一步深化。

(五)促进专业市镇的形成与发展

专业市镇是在特定区域内某一两种产业内的企业因为比较优势、运输和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的存在而聚集在一起,吸引了众多的同类企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城镇。

美国工业化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与市镇专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达的东北部各市镇专业化生产特征十分明显,形成一系列的专业市镇。专业城镇的形成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专业城镇间的分工协作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城镇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深化了城镇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城市群的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促进城市群的建设

城市群是在专业化分工深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工深化与城市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分工深化促进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城市群的发展又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分工的深化能够带来专业化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城市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了分工的发展,产业链条的延长和附加值的提高,吸引了众多产业的聚集,促进了产业集群和专业市镇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各个城市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得到加强,进行着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最终促进了城市群的形成。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规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

分工深化与城市群相互促进的机理,用图3表示如下:

(七)继续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能够有效的调整产业结构。市场机制的作用就在于各地区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鞭策企业和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以促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的协调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的发挥,能够有效的促使稀缺资源从低效率行业或地区向高效率行业或地区自由的流动,而那些不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退出市场,或是对结构趋同的产业进行重组、合并,从而可以解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郭斯顿.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6.03:1-3.

[2]韩宝江.走出产业结构趋同的误区[J].领导之友,2001(1):27-28.

[3]张明龙.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46-47

[4]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16-17

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金融证券化;趋势;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3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金融证券化的概念是这些年来主西方国家和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之上出现的创新趋势,同时它同各国金融制度的演进以及经济金融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金融证券化主要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以及银行贷款资产的证券化。

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则是指诸多社会经济的主体即包含有政府的部门、企业以及个人,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在市场上发行以及买卖有价证券这种形式来融通资金,即就是社会融资就从银行信贷向证券市场的转变,那么就会间接金融而转向直接金融转化。

金融证券化的趋势一般则是出现在金融市场发展到的一定阶段,一般则是成熟阶段。而世界金融已经发展了近6个世纪,然而真正迅速发展阶段要应该是从20世纪的60年代算起。尤其是在70年代之后的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体制的巨大变革以及改进,金融则向证券转变的趋势则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证券化并不同于资产证券化,因为它将会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即就是整个金融系统的范围作为考虑范围,就以衍生证券,集团贷款分包等等;通常资产证券化则仅仅是从银行的不良资产或者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来进行证券化这一方向作为出发点,同时分析出金融体系中的银行方面的证券化改革。因此就可以认为,金融证券化就可以能够全面地表现出世界趋于增强金融的流动性,同时降低了金融风险性的趋势,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2、我国金融证券化趋势的表现

在80年代中期之后,所以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相当迅猛的发展,同时证券的发行以及交易的规模则会迅速的扩大,尤其是发展到90年代,这种发展的势头则显得非常的迅猛,因此这就说明了我国的经济金融就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社会融资证券化趋势则就显得明显,从这些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的话,自从1981年直到1991年末,而各种债券的累计发行金额将会达到3000多亿元。这样通过国债发行则就为国家财政可以筹集到1300亿元而对资金。从1988年开始逐渐开放了国债券转让的市场之后,直到1991年底则累计国债的交易额将达到360亿元。到了1991年底.企业则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总共筹措了将70亿元的资金。从1985年之后,我国的四大专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和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国家专业投资公司则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等,总共筹集到1000多亿元的资金,其中是重点经济建设以及生产流通企业服务。同时最近几年来我国还通过积极尝试进入到国际资本市场,从1982年开始,就先后多次成功地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开始发行了融资债券,到1991年末,我国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则在国际资本的市场上累计发行了外币债券50多亿美元,这就为我国在国际证券的市场上将筹集到资金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

站在我国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的话,从1984年9月北京出现了我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后之后,股份制企业的数量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到了1991年底就已经达到了100多家。同时的股票发行以及交易的规模也呈现出快速扩大的趋势,到了1991年末,就已经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达63亿元。深圳、上海的股票交易呈现出特别活跃,到了1991年底,这两地的股票全年累计交易量则就达到43.6亿元。伴随着改革的深化以及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而间接金融的比重则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直接金融的比重则表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并且在证券市场之上,债券交易所它占据的比重逐步的下降,股票交易所它占到的比重则不断的增大,而后这则由1990年的仅5%左右而上升到1991年的25%左右。所以就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的话.那么这个比重则还将继续的上升。于此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凭借——证券机构的发展的表现卓著,直到2010年末,则证券公司的发展以及到了107多家,300多家信托投资公司以及综合性银行分支机构设立的证券营业部。

3、当前我国金融证券化发展的方向分析

我们应该看到在西方国家,金融证券化在理论上表现的已比较成熟,并且实践之中也获得了成功;但是我国金融证券化的理论则依然在讨论之中,同时实际操作数量比较少,范围也偏小,而这是因为各方面原因而导致的。

3.1、应该加大增加对金融资产在证券上的投资力度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因该积极寻找优秀、稳定的证券来进行投资,同时提高“三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选择则有:国库券、财政债券、重点建设债券以及国家建设债券、特种债券、基本建设债券、保值公债以及金融债券、国家重点企业债券同地方企业债券、股票,然而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则主要集中在国家债券之上。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第43条,明文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样就是为了保持银行高度安全性以及流动性,如此法规的规定则显得自然以及正确。但是伴随着债券种类的不断增多以及金融市场的完善。在笔者看来商业银行投资到达各种利率、期限的证券则将会更有利于它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同时也将得到更高收益,这样就可以方便其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而在从另一方面来讲,证券的买卖则是央行进行间接调控的最合适的手段。作为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的公开市场操作,它在美国就被看成最有效的调节工具。所以,在美国金融市场上,各种利率、期限的债券就可以自由流通,这就完全可以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然而当美联储认为市场上将会需要更多的现金之时,那么它就在债券市场上可以收集到各种债券,这时的债券价格将会直线上升,而持有者将会纷纷的抛售,美联储就可以达到原来的目的。而这个是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的间接的调控,但是如果市场如果不够成熟的话,那么间接调控的手段就绝对没有办法来实施。所以本文认为,我国金融体系应在证券种类的开发、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加大力度,既可以使商业银行投资于证券,来提高收益率、同时降低风险,这样又可以使得国家金融调控就直接转为间接,这样就可以便于金融体系自身调节以及稳定发展。当前,我国目前正在建立以及发展集安全性、流动性成一体的证券市场包括债券和股票市场,到了200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市值则就已经达到了35000亿元,这样累计则就为企业融资达到4600亿元,同时开户的人数达将达到5000万人,并且表现出较长足的进步;同时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呈现出交易活跃的态势,2000年上半年单边债券交割量将达到4444.43亿元,并且超过了1999年全年市场债券交割的总量。但是我国证券市场如果要真正达到信息通畅、工具丰富以及秩序良好的状况,则还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也应该从各方面对其进行协调,例如政策法规的支持以及约束,交易结算的安全性,在加上监管的配合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这些方面。

3.2、应该加快金融资产的证券化的步伐

应该在房屋抵押证券化市场成功的经验之下,当前国际证券化市场则就表现出三个衍生的发展方向:

第一,即就是支持证券化的资产的多样化,这是由消费信贷作为主体资产并且向商业抵押贷款而发展;并且有单独资产则向不同资产组合支持成的多层次证券化方向发展。

同其他金融工具相结合的金融创新,比如说资产背景下的商业票据。

第三、就是使用解决不良的资产,以及运用资产证券化当做工具来解决不良资产,同时建立其“解决信托公司”。

当前我国只有在第三个方面上有所吸收以及利用。国家出资400亿,并且建立起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这样就为消化银行的风险资产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即就是“债转股”的业务。当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在使用最为先进的资产管理的办法来经营不良资产,同时使得不良资产可以尽量得到比较文、较高的收益,并且使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可以逐步的发展提供范例,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困难,比如说资金短缺,以及缺乏专业资产管理人员,当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同时这也就为我国进一步资产证券化也提出了一些应该改进的方向。

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区别“债转股”同金融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它是阶段性的工作,如果一旦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完毕的话,债转股工作就可以宣告结束,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就可以解散,所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则就具有了阶段性的特征。同时金融资产证券化也可以作为一项崭新的金融工具,并且具有广泛性以及一般性的特征。所以,债转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将会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这伴随着社会融资证券化趋势持续加强,那么企业应该对金融机构的资金依赖程度将会有所减弱。并且这同西方国家金融业发展的状况是由类似之处的,我国目前的银行业存贷利差同时也将会逐渐缩小。并且应该为自身的生存以及发展,银行的机构也应该进行不断地拓展业务,并且改变银行业的传统,就是以存贷款息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结构,同时也应该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最大程度的提高员工的素质,并且积极地向证券市场不断渗透,以及应该不断扩大金融证券的发行,并且加大对有价证券的投资业务。

参考文献:

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演变趋势;人均GDp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076-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快速扩张。1984~2010年,我国地级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年均增长548%。特别是1994~200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727%。同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1646%,长三角地区年均增长911%,京津塘地区年均增长731%。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形势日趋紧张。到2010年底,我国有城镇人口670亿。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将达到675%[1],按联合国对中国人口的预测,今后20年间我国城镇还将吸纳人口275亿,平均每年净增1375万左右。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在人多地少的国情和耕地政策约束下,城市土地利用越来越紧张。

因此,研究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各项用途中所占比例的演变趋势,对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将以我国具备完整数据的226个地级城市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城市土地各项用途分布的演变趋势。

二、文献回顾

最先考虑到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是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论。但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主要集中于工业企业的布局选择上。伯吉斯、霍伊特、哈里斯和厄尔曼分别提出了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20世纪60年代,阿郎索[2]从家庭在平衡通勤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了现代城市区位模型。布吕克纳[3]和亨德森[4]将阿朗索模型中的距离参数改变为闲暇时间,认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均衡是距离增加导致住房成本的减少被闲暇的减少所抵消。穆特(1969)和米尔斯[5]则认为家庭选址的最优区位是通勤距离增加导致的运输成本提高被相应的住房成本减少所抵消。20世纪末,对城市土地的利用主要集中于资本全球流动和产业全球转移情况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6]。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土地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如王爱民(2005)、李明月和胡竹枝(2005)等等。二是从土地利用结构方面探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问题。如边学芳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城市土地利用中工业用地比例过大,而道路、绿化用地比例过低[7]。郑新奇等人则通过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来探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问题[8]。三是针对土地瓶颈效应研究我国土地集约利用。董黎明和袁利平针对我国“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圈占浪费土地的现象,研究认为我国城市只能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道路[9]。陈彦光和刘继生采集了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大城市1995年城市土地各项用途比例数据计算了信息熵和均衡度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向均衡状态的趋近问题[10]。赵鹏军和彭建(2001)、谭永忠(2003)、曹银贵(2008)等在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见,国外对于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着重于从产业分布与通勤成本角度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而国内对于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则更多侧重于城市土地投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从单一类型、区域甚至是单个城市角度探讨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或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本文则从整体上探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单位面积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投资密度、产值密度以及城市土地各项用途所占比例的演变趋势。

三、指标、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1.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依据建设部1991年3月颁布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成区土地各种用途类型主要包括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绿地、特殊用地等9种类型。本文对以上9种用途进行了归类,分别是:将公共设施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加总当作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用地,将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用地加总当作城市广场绿地用地,将对外交通用地和仓储用地加总作为城市交通仓储用地,加上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总共是5类。

2.本文的分析指标及数据来源

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2011),《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1998~2010)。本文将依照如下指标来探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1)城市人均用地=城市建成区面积/市区人口(平方千米/万人)。

(2)城市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值=市区GDp/城市建成区面积(亿元/平方千米)。其中市区GDp均采用以1998年为基准的全国GDp平减指数进行校正得到的可比数据。

(3)城市土地单位面积的投资额=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成区面积(亿元/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均采用以1998年为基准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校正得到的可比数据。

(4)城市土地各种用途的比例。计算各个城市的各种用途土地所占的比例。

3.模型设定

本文统一以历年城市人均GDp(单位:万元)为自变量,分别衡量历年城市单位面积人口密度、投资密度、产值密度及5种城市土地用途所占比例随人均GDp的变化趋势。模型如下:

yti=αti+βtixt+εti(1)

其中yti代表t年(t=1998,1999,…,2010)城市单位面积人口密度、投资密度、产值密度及5种城市土地用途所占比例等变量,xt为t年各城市市区人均GDp,αti为常数项,βti为参数系数,εti为残差。

四、城市经济增长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演变趋势

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演变趋势的分析主要从城市市区人均GDp与城市土地人口密度(万人/km2)、单位面积城市土地的GDp产值密度(亿元/km2)、单位面积城市土地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密度(亿元/km2)之间的面板数据回归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参见表1。

1.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与城市土地人口密度

如表1所示,回归方程的常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常数项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每平方千米土地上分布的人口大约为1万人,且上升趋势不明显。而从城市建成区土地人口密度对城市市区人均GDp的回归系数看,除1999年、2000年在5%显著性和2008年在1%显著性上体现出人口密度随人均GDp的升高而升高外,其他各年均不显著,表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以认为,1998~2010年我国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没有显著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整体上没有显著影响。

2.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GDp产值密度演变趋势

表1中GDp产值密度对城市市区人均GDp的回归结果显示,常数项α除2002、2004和2006年不显著外,其他年份均在5%或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常数项α的回归结果表明,自1998~2009年,城市土地GDp产值密度不断上升,由1998年的05亿元/km2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179亿元/km2。回归系数β的符号为正且全部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我国城市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密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上升。表中回归结果还显示,1998~2004年间的回归系数β不断提高,表明该时期内城市土地产值密度的差距随城市市区人均GDp的提高趋于扩大,而2005~2010年间的回归系数趋于下降则表明城市土地产值密度差距随人均GDp的提高而趋于减小。

3.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度演变趋势

五、城市经济增长与我国城市土地各项用途分布演变趋势

1.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居住用地所占比例演变趋势

如表2所示,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回归分析结果,常数项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则在2001年及之前不显著,2002年后均显著,且2006年后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从常数项α看,从1998年的3072上升到2010年的3418,表明居住用地在我国城市土地用途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而参数系数β的符号全部为负且显著性越来越强,表明我国城市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呈现出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下降的趋势,且人均GDp每提高1万元,居住用地所占比例下降值在2003年之前越来越大,2004年之后则趋于减小。

2.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工业用地所占比例演变趋势

与居住用地所占比例日益提高的趋势相反,工业用地在我国城市土地用途中所占的比例则不断减少。如表2所示,回归结果常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α的值从1998年的2462下降到2010年的1733。而回归系数β在2002年之前要么不显著要么仅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2003年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2004年之后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3.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绿地广场用地所占比例演变趋势

如表3所示,绿地广场用地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的回归分析结果,常数α从1998年的1663上升到2010年的高于2193,且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绿地广场用地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所占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回归系数β的符号不规则,且显著性不确定,表明我国城市绿地和广场用地所占比例没有表现出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变化的趋势。

4.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演变趋势

如表3所示,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的回归分析结果,常数α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值从1998年的11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796左右,表明交通仓储用地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所占的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尽管回归系数β的符号除1998年外均为负号,但显著性较差,表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没有表现出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5.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用地所占比例演变趋势

如表3所示,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的回归分析结果,常数α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值由1998年的146提高到了2001年的1628,但自2001年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可以认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公用基础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16%左右不变。回归系数β除2000年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外,其他年份均不显著,因此可以认为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用地所占比例没有表现出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变化的趋势。

六、结论及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来看,我国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在1998~2010年间没有显著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同样对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没有显著影响;我国城市单位土地面积的GDp密度不断上升,并明显表现出随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市区人均GDp)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且在1998~2004年间城市土地GDp密度的差距随城市市区GDp的提高趋于扩大,而2005~2010年间随人均GDp的提高而趋于减小;我国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提高,并明显表现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市区人均GDp)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且同样表现出1998~2004年间投资密度的差距随城市市区人均GDp的提高趋于扩大,而2005~2010年间随人均GDp的提高而趋于减小。其次,从城市土地各项用途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演变趋势看,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在1998~2010年间不断提高,并在2002年之后体现出明显地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减少的趋势;工业用地所占比例则不断下降,但在2002年之后表现出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1998~2010年间,绿地广场用地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大体维持不变。

基于本文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我国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将导致城市土地利用近乎等比例地增加。由此将对我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紧张的土地利用问题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日益重要。其次,从城市土地的GDp密度、投资密度不断上升且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以及工业用地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明,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用途的城市土地(比如工业用地、对外交通和仓储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在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绿地广场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公共设施用地维持较高比例,意味着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非经济用途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尽管这同时意味着城市的生活环境可能得到了改善,但从解决进城人员的非农就业问题角度看,应在保证城市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适当加强城市土地的经济用途。

参考文献:

[1]陈甬军,景普秋,陈爱民.中国城市化道路新论[m].商务印书馆,2009.369-372.

[2]威廉·阿朗索.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m].梁进社等译.商务印书馆,2007.

[3]Brueckner,JanK.ResidentialSuccessionandLand-useDynamicsinaVintagemodelofUrbanHousing[J].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s,elsevier,1980,10(2):225-240.

[4]HendersonJ.Vernon.economictheoryandtheCities[m].Secondedition.orlando,FL:academicpress,1985.

[5]eS米尔斯.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二卷:城市经济学)[m].郝寿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8-22.

[6]edwardLGlaeser&mattheweKahn.DecentralizedemploymentandthetransformationoftheamericanCity[Z].nBeRworkingpaper,2001.8117.

[7]边学芳,吴群,刘玮娜.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3):73-78.

[8]郑新奇,孙元军,付梅臣,等.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性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5):4-10.

[9]董黎明,袁利平.集约利用土地—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6-8.

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台资优势作用基本趋势区域联动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1-0077-04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经济形势与格局出现了新动向,国际资本与国际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迹象明显。继第一波连续的制造业转移之后,近年来服务业的转移也已初显端倪。在这个演进过程中,长三角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吸引外资高潮迭起,从而使长三角不仅被誉为全球第六大都市圈,而且也有可能塑造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区域之一。在如此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外资大规模涌入长三角,台资对长三角产业的崛起及产业体系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台资进入长三角发展的区域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本地化趋势的融合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快速推进,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内在潜质最佳、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的首位经济核心区,也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率先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在如此态势下,长三角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再一次凸现出来,而这些区域优势实质上又是台资大举入驻长三角的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经济要素的组合优势。长三角是当今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对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高新技术、高素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而成为人口流动、资金融通、技术交易、商品流通、信息汇集和中枢管理等经济活动的高度集聚地。资本充足、信息汇流、科教领先、技术创新与人才汇聚的有效结合,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要素的组合优势,并使得该区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要素增值中心以及经济发展极。

其二,经济成长的后劲优势。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长三角已经呈现出发展腹地深、增速快、后劲足的经济成长态势。从发展腹地来看,长江流域经济带是处于长江口的长三角都市圈成长的重要空间依托和支撑。从经济增长来看,江苏、浙江、上海已连续十几年来年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并一直保持了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良好势头。从发展后劲来看,长三角较高的经济增长活力已经使其成为资金流、人才流、商品流、技术流和信息流“五流”交汇之地,成为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重要区域,成为跨国公司和国内著名企业理想的投资场所,成为推进长三角都市圈崛起和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源。

其三,群落规模的经济优势。在长三角区域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群落、企业群落与市场群落之间相依相伴、相辅相成的内在共生关系。例如,上海以全国以及区域性要素市场群落为中心,集聚着一大批与要素市场相关的产业群落和企业群落。又如,作为“市场大省”的浙江省,因为拥有一大批专业市场而催生出了一系列的特色经济区块。截至2005年底,浙江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年成交总额7173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556个,年成交额超10亿元的市场有120个,年成交额超100亿元的市场有10个[1]。可见,这种产业群落、企业群落和市场群落的共生集合体,为长三角集聚与辐射功能的增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四,制度创新的领先优势。在长三角区域中,经济体制、市场体制、管理体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财政税收制度、企业制度、产权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一直走在全国首列。这些制度上的创新以及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完善,不仅为长三角的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也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可以相对比照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并获取先发优势。因此,制度创新的整体效应同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向长三角转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也为台资入驻长三角奠定了制度条件。

其五,交会融合的环境优势。一方面,长三角区域有着比较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内外交通体系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着比较规范的信用制度和市场秩序;有着比较良好的国内外人才发展创业的制度环境和创业环境等。区域发展环境的逐步优化,为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企业的迁入提供了有利条件,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另一方面,长三角区域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开放精神和开拓精神的文化氛围,并具有较强的文化亲和力。同时,作为我国南北文化的交会地带,具备了南北文化的优秀基因,从而使多类型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异彩纷呈。

台资助推长三角产业的崛起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台商投资大陆逐渐自南北上的过程中,长三角已经成为大陆台资最为集聚的一个重要区域。当前,台资在长三角集聚的现实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台资以制造业形态为主,生产加工逐渐形成网络。就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态势来看,尽管台资在长三角的投资领域有向纵深拓展的迹象,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开始增多,但仍然有70%左右的项目是工业性项目,制造业继续是台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并且正在向着网络化的格局推进。如此态势的形成,不仅使台资成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长三角塑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其二,台资的集聚程度比较高,生产布局逐渐开始清晰。台资在进入长三角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出现向一定区域和重点开发区集中的趋势。例如,苏州利用台资的总额已居全国首位,并逐渐成为全国台商高度集聚的一个重要区域,尤其是昆山的台资与台商集聚程度之高,更为国人所知。又如,长三角区域内有不少城市中都设有台商工业园区,这些园区都已经成为台资和台商高度集聚的重要载体。

其三,台资的高新技术项目逐渐增多,生产结构逐渐转向高级。与国际制造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相适应,台资进入长三角的高新技术项目开始增多,其中电子、机电、资讯等技术密集型项目已经成为台商投资的新热点,并在区域内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集聚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一趋势的逐渐形成,对于调整与完善长三角制造业的现实结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四,台资向大型项目方向发展,集聚效应更加显著。台商刚进入长三角时,以中小企业的投资项目为主,进入新世纪之后,台商的投资规模不断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台湾的不少大财团、大企业都在长三角有大项目布局,其中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项目。如入驻在上海的台积电、旭庆半导体、华硕科技等,而这些大项目都具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显著特征。又如,从上海台资项目的动态趋势看,平均单项投资额:1995年为108.2万美元,1997年为128万美元,2002年为388.9万美元,2003年为422.6万美元,2004年为482.6万美元[2]。

其五,台资向现代服务业渗透已初露端倪,投资结构开始出现转化。继台商投资第一波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之后,近年来台商投资的现代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日见增多,投资领域更加广泛,投资规模也不断增大。例如,台资的“乐购”、“好又多”、“大润发”等大卖场在上海已家喻户晓,而现代物流企业大举进入、金融机构加快登陆、创投业者纷纷开始落地等,都预示着现代服务业将会成为台商投资长三角的一个新热点。

台资在长三角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和中国区域经济的不断协调发展,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格局也会出现新的态势,这无疑将对长三角的台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台资在长三角的未来发展有可能会呈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趋势:

其一,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重心的转变,增量台资“北上西进”开始呈现。当前,随着中国大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及沿海三大都市圈板块经济的区域战略态势逐渐形成,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郑州的郑东新区、沈阳的沈北新区等“四大新区”又进一步奠定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新格局,这就必然使得增量发展中的一部分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向长三角之外的其他区域转移,而在这过程中的增量台资也将会踏上“北上西进”的节拍。

其二,基于长三角区域功能和产业能级的不断提升,一部分台资的传统制造产业将会出现向外转移倾向。由于长三角是中国大陆实现东部率先发展的重要区域,当前正处于城市功能和产业能级“双提升”的发展进程中,再加上受到区域内资源、能源、环境以及劳动力等条件的相对约束,一部分台资的传统制造产业必然会出现逐渐向内地进行梯度转移的趋势。

其三,基于台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台资的先进制造产业将会在长三角不断得到集群发展。随着台资企业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以及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渐推进,在台资的传统制造产业出现一定程度上梯度转移的同时,台资的先进制造业将会继续在长三角得到集群发展,尤其是技术密集度和资金密集度“双高”的制造业仍然将得到集聚发展。

其四,基于长三角经济转型的需要,台资的现代服务业将会成为入驻长三角的新亮点。当前,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长三角地区正处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进程中,这就为台湾现代服务业更多地入驻长三角提供了战略契机,而近年来台资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内主要城市的发展就是一个印证。

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为了进一步改善长三角的整体投资环境,吸引台资进一步集聚长三角,长驻长三角,长三角各城市很有必要在加强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域。本着如此的宗旨,长三角的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应进一步向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其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国际、区际、区内、城市各层次配套的综合交通、通讯网络。形成以浦东国际机场为国际枢纽机场的区域机场群落,初步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框架,实现区域港口的合理布局与分工。依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都市功能的互补,联手进行环境整治,使多数城市的大气和水的质量达到或接近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其二,是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以市场一体化为核心来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商贸网络,加大商品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统一规划要素市场网络建设,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要素市场体系,尤其是金融、人才、技术、产权等大市场。各类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继续形成合理布局与分工的态势,并以壮大高科技产品和中高档商品市场、开发新型商业形态为主攻方向。进一步繁荣农副产品市场,在上海形成各城市内外贸产品的储运基地。形成长三角大旅游圈,联合开发建设环太湖旅游带、沿海旅游带、滨江旅游带,以及推动区域内的旅游连锁经营。形成统一的经济运行和市场监管制度体系。

其三,是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一体化。根据长三角各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层次,来选择各城市的支柱产业。处于工业化发展早期向中期过渡阶段的城市,可以在轻工业领域和基础性的重工业领域选择劳动、资金密集型支柱产业;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城市,可以在重工业中的深加工工业领域选择资金、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的城市,可以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选择支柱产业;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迈进的上海,应当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新技术制造业等领域选择支柱产业。同时,不同层次的城市之间形成分工和协作联系。

其四,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按照已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形成长三角新兴的产业链,以及规模型、集约型的生产体系。一要形成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整合域内产业资源,形成相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共同提升技术水平,推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污染少,市场需求大的都市型制造业。促进外向型产业的发展,增强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二要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中心。整合域内的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融资中介、市场拓展等功能,联合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链、产业带,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要形成企业制度的创新中心。通过产业整合、要素优配、制度建设等,使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集中,培育一批承担增长极发展、参与国际竞争重任的国内行业龙头的骨干大企业,形成更加高效的产业组织规模。共同优化域内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国内各类行业协会的进入,形成大企业和行业协会的集聚中心。共同构筑域内企业产权交易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推进企业制度建设的多元化。

其五,是经济运行与管理机制的一体化。为此,一要架构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主要领导联度会议制度,研究并确定重大事宜。二要建立“都市联盟”来统一行使跨界职能,协调政府际的利益、解决政府之间的公共服务问题。三要由长三角15城市市长开联席会议,具体协商区域内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问题和相应举措。四要建立长三角15城市台办、协作办工作联系制度,定期相互交流信息,为企业的跨地区经济合作作好服务工作。

其六,是制度构架与政策措施的一体化。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方面,要加强行政协调,联手构建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实现区域制度架构的融合。要联手制定与协调各城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多元化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要联手制定统一政策,着力营造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无差异的政策环境。认真疏理各城市现有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熨平各城市在税收等特殊优惠政策方面的差异,对各种经济主体实行国民待遇。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地方政府统一执法和依法执政的水平,推动地方政府管理和调控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

注释:

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高频交易;股指期货;有效性;趋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1.20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53-03

一、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高频交易的迅猛发展,引起了金融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全新交易方式它的发展主要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使得金融交易的到达时间大缩减,交易的范围也由交易所扩展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二是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与进步为高频交易的统计、分析、建模、评估的需要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三是现代交易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促进了交易方式的不断演进。这些有利因素共同促使高频交易成为了现代金融工程中最重要的发展前沿。

taBBGroup数据则显示,美国股票市场高频交易量所占份额已经从2005年的21%上升到2009年的61%,其中47%是做市交易和套利交易。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预测欧洲和美国高频交易比例都将达到60%以上,而亚洲也将超过20%。

以上数据表明,高频交易正在发展成为金融市场交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交易方式。中国于2010年4月推出了最重要金融衍生工具——股指期货,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股指期货的推出是我国金融发展与创新的重要进程碑,但无论是交易制度、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高频数据分析处理的理论水平在我国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金融市场将迎来高频交易快速发展的阶段。

二、高频交易与股指期货

对于高频交易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公认高频交易具有以下特征:(1)处理分笔交易数据或1分钟、5分钟数据;(2)每笔交易的收益率较低,但交易频率、成功率较高,投资资金周转率非常高;(3)大多数高频交易策略保持着市场中性,采取日内开平仓操作方式;(4)交易的决策与执行大多是由电脑自动完成,也有少部分交易频率要求不太高的模型,可由电脑给出交易信号,人工完成下单操作。

股指期货,是指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一种金融衍生品,由于标的物的虚拟性,其交割只有现金交割一种方式。2010年4月16日,中国金融交易所推出了中国的股指期货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当月合约、远月合约、当季合约、下季合约等四个主要合约。这一金融的推出结束了我国证券市场20年来的只有上涨才能盈利的单边盈利模式,使得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对冲持有的大量股票仓位的风险,同时股指期货对于沪深300指数甚至整个股票市场的价格中枢,都有着重要的价格发现与价格功能引导的作用。

目前股指期货的行情信息频率为2次/秒,已经具备了高频交易数据的基本特征。已经运行了两年的股指期货,其主力合约的日均持仓量达到8万手以上,日内交易稳定在50万手以上,日均交易金额超过3000亿,市场流动性充沛。这使得股指期货成为非常理想的高频交易对象。

三、股指期货市场的有效性

市场有效性假说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额等;其重要推论:如果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股票价格的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分析还可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高频交易要想从大量交易数据,找到并甄别能够带来稳定收益的交易信号,其先决条件就是该市场的交易数据中存在可预测部分。在高频交易关注的微观市场结构中,交易机会的多寡可以用市场有效程度来度量,在有效市场中,所有交易证券的价格会立即反映所有的可用信息。如果信息是慢慢的整合到证券价格中的,那么就会存在套利机会,同时可以认为该市场是有效程度较低。

多年以来,计量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对市场有效性进行检验的方法,其中最早的是由LouisBachelier提出的,该方法度量一系列连续的正的或连续的负的价格变动(或称“游程”)出现的概率,以此检验价格变化方向的持续性。

(一)市场有效性检验

1、游程检验的具体过程。

(1)按照所要求频率的价格运动样本数据,记录下包含严格同方向价格运动的序列的个数。如果所要求的频率是每一笔交易(或每一分钟),那么一个游程就是每笔交易(或每一分钟)价格变动严格为正或价格变动严格为负的序列。

(2)统计样本数据中变动为正的样本数n1,变动为负的样本数为n2。

(3)统计样本数据中所有的游程总数u,包括正游程数和负游程数,u=n1+n2。

(4)如果价格变动是完全随机的,则对于随机的样本,其连续次数的

期望值为■,标准差为■。

(5)假设:■;■。

(6)假设检验:通过样本的观测值、期望值、标准差,我们可以得出■。

若Z1.645,则可在95%统计置信度下拒绝游程随机的原假设。

下面以2012年12月25日股指期货主力合约1301合约的全天分笔交易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该样本数据频率为2次/秒,已经具备高频特征,全天样本数为31949笔交易,统计计数结果如下:

该结果显示,当日高频交易数据的游程检验,该样本统计量Z=83.66,可在95%的统计置信度下拒绝游程随机的原假设。

2、数据频率对高频交易可能性的影响。

当我们的数据频率发生变化时,对高频交易的可行性,即价格变化的趋势性是否产生影响?下面我们以一个日内窄幅波动的交易日数据为样本,并分别以1分钟和5分钟的交易数据(收盘价)来考察它的随机性。

检测结论:

第一,访样本的1分钟数据统计量z=2.75,即在以1分钟收盘价数据存在着显著的趋势性;

第二,当数据频率降到5分钟或更低时,由游程检验所计算的市场无效程度会下降,甚至完全消失。

四、高频交易实证研究

基于上述对股指期货的高频数据游程检验测试结果,我们发现日内的上涨与下跌通常存在连续上涨和连续下跌的现象,即日内交易存在稳定的趋势利于价格变动现象。下面以技术分析中的箱体理论,来实证考察高频交易的可获利性。

箱体理论,是指股票、期货等具有较高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其价格在一定期间内的波动会形成阶段性的“箱体形态”,箱体的上下价差的大小与所关注的时间周期的长短相关,股价在箱体底部时会受到一定买盘的支撑,价格在箱体顶部时会受卖盘的压力。一旦股价有效突破原箱体的顶部或底部,股价就会进入一个新的箱体里运行,原箱体的顶部或底部将成为重要的支撑位或压力位。

(一)高频交易策略

实证的高频交易策略选取开盘后30分钟内作为一个箱体的观测时间段,即早盘9:15-9:45之间不进行交易,而只获取该期间内所形成的最高点(早盘高点)与最低点(早盘低点),并以此作为当日交易的重要参加价格。因为在股指期货的早盘时间段通常会消化主要的隔夜风险,而早盘的走势对全天的日内走势形成重要影响。

观测:9:15-9:45观测交易数据,提取该时间段的最高和最低价格;

开仓:9:45分以后,价格突破早盘高点开多单;价格突破早盘低点,开空单;

止损:多单止损线为早盘低点,空单止损线为早盘高点;止损后反向开单;

平仓:当日交易结束前,即15:10左右平仓。

(二)交易策略回顾测试

在交易系统确定后,需要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测试,即回顾测试(backtest)。通过至少两年以上大量的历史数据足以检验该策略的盈利能力和盈利稳定性。

回顾测试时间范围:2010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26日;

数据频率:股指期货当月合约1分钟交易数据;

起始资金:20万;手续费:0.003%;保证金比例:18%。

(三)交易策略的实证结果

结果分析:

第一,日均交易次数达到1.61次/天,且没有持仓过夜,属于高频交易方式;

第二,胜率虽然仅为42.15%,但净利润率达到了255.46%,体现了该策略是以“把握趋势”为主要盈利手段,即较低的成功率和较大的成功回报的盈利模式,这在下面的盈亏分析中可以再次验证。

结果分析:高频交易对市场多空的总体方向保持中性立场,即日内交易时并不会过多考虑整体趋势的上涨或下跌,而只关注当日走势的方向。实证数据多空交易次数为1:1.15,基本保持着中性立场。而空头交易的次数及胜率大于多头交易次数和胜率,体现了测试时间段内标的沪深300指数由2865至2457下跌总体趋势。

结果分析:

第一,盈亏比达到1.67,体现了趋势易策略的特征;

第二,夏普率0.0739>0,即单位风险所获得的风险回报率大于0。但该指标比较小,说明该策略还有待优化。

(四)结论

股指期货的分笔交易数据及1分钟交易数据呈现出弱式有效的市场状态,日内波动中存在着趋势性的交易性机会,通过一定的交易策略可以利用这些非随机性价格变动,为投资带来稳定的盈利,同时还能有效规避隔夜风险,提高资金周转率。

参考文献:

[1]李学、刘建民、靳云汇.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游程检验[J].统计研究,2001,(12).

[2]骆莹、胡海鸥.股指期货即日趋势交易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9).

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交通,工程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发展,城市的交通就是城市的血管,道路交通的正常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因此交通工程的管理需要科学完善,根据实际进行管理来达到有效的管理。

二、城市交通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交通的问题逐渐的显现了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目前我国城市交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交通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汽车增长的速度远大于交通的发展。其二,公路交通需要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的发展在多少地区被忽视了,这严重的制约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其三,城市交通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城市交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城市交通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就显现了出来。加强城市交通工程施工管理,才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提升施工效率,为城市交通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三、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

1、交通发展不平衡、汽车过快增长

我国的城市交通尽管以较快的增长幅度在发展,全国的交通道路水平据数据显示仍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而经济的发展,直接拉动了汽车的增长,近些年来,城市的汽车增长率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2、公共交通急需优化、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认为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亦是最节约成本和发展国家的交通方式。而我国城市用地较少,人口密度较高,非常适宜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由于我国一直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落实到位,票价问题直接导致了公共交通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问题。

3、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考虑土地和资金是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的基本条件,城市交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决策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我国的城市交通缺乏科学性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因此,我国在交通治理过程中往往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却依旧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改善。从城市中的停车场来看,特别是中心区对于停车设施严重短缺,车辆大多数都都停放在道路和人行道上,这样就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而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四、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管理的现状

1、内部管理混乱

由于内部管理职能上存在交叉职能,因此管理上普遍存在混乱的现象。只有内部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明确,各级之间的职能清晰,才不会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多数城市的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和维护、公交运营、道路交通管理和公路建设、轨道交通的管理职能分别属于建设、公安、交通等部门。这种多头管理体制最终会导致交通市场管理尺度小、依据小,间接影响着交通市场法制化建设进程和政府的依法行政。

2、管理方式不科学,效率低下

较多数城市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以管理为中心,为管理而去管理。由于管理部门众多,机构重复,办事效率低下,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并在一定程度上分裂了交通行政管理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交通管理部门即是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政策执行的监督者。交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大都设立于交通管理部门内部。因此,交通管理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无法保证自身的执法公正,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监督如同虚设,公平必然遭受质疑。

五、城市道路施工管理的应对对策

1、有效提高城市道路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人员作为城市道路施工整个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工程质量的决定者。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均为施工人员自身失误所造成的,主要是其安全意识薄弱和工作技能缺乏引发的。所以,在施工的整个过程,必须要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工作技能的培训,让施工人员头脑里存在安全意识。首先要进行安全意识的传播,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可以采取大字报和宣传栏的方式;其次,要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施工人员技能的高也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所以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最后,要适当进行实战演练的培训,施工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战技能,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工作中不出现差错,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施工管理制度的创建和完善

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有相关的制度和标准作为施工的准则。施工管理制度能够确保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有章可循,保证施工管理工作平稳、健康地进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参照施工管理制度也能够很快地找到应对的措施。施工管理制度大体上涵盖了工程施工、工程监督和工程核查等。

3、有效提升城市道路施工材料的质量

作为城市道路施工整个过程的物质基础,施工材料承载着城市道路施工的主要职责,作为城市道路施工的基础性保障,市政道路施工是建立在施工材料之上的。在城市道路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施工材料的调配和部署,严格对待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在进行施工材料采购的时候,首先要认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牌子。施工材料质量关涵盖很多,大体上包含了材料的采购关、检测关、运输关及其运用关等。施工材料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对采购材料的负责人做好监控,有效提高其自身修养。在进行人员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无德无能的人坚决不用。

六、我国城市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发展趋势

1、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趋势

实现城市交通先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管理发展趋势的核心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交通管理机制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其一,设施装备现代化。城市交通工程施工技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不断的提升,实用技术需要不断的完善,又需要采取新的科学技术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其二,交通战略现代化。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同时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先进的设施和正确的战略才能够保证城市建设交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其三,管理机制现代化。在现代的交通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达到对城市交通进行全面的管理,来协调交通运行以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服务。

2、城市交通管理规范化趋势

在进行城市交通工程建设时,必须要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确保城市交通工程不影响到居民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同时通过规范的管理还可以确保工程在规定的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以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力。城市交通工程施工管理规范化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对工程期限的规范化管理。在城市中建设交通工程一定会对城市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工程期限的控制,以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期保证了,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城市交通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二,对工程规划的规范化管理。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工程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其三,对工程质量的规范化管理。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行的顺利程度,在进行质量管理时,需要制定规范的标准,同时加强对质量的管理力度。这样才能够确保交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城市交通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七、结束语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发展,城市的交通就是城市的血管,道路交通的正常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因此交通工程的管理需要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永军.城市道路施工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2]潘斌.关于城市道路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J].低碳世界,2013

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6.116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行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其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首先,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物流发展环境方面的完善工作;其次,各个企业越来越重视“第三利润源”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的需求呈现为迅猛增长的趋势。处在这种形势下,交通运输企业如何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目标就成为各个交通运输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

1.1有效适应物流需求环境的改变

由于政府大力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再加上各个企业对“第三利润源”的高度重视,促使我国物流需求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开始朝着高度化趋势发展。处在该种趋势下,交通运输企业传统的大量销售、大量生产体系下的大量运输则呈现为持续减少的情况,必然会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巨大的冲击。倘若交通运输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运输服务,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物流需求高度化与多元化的发展形势。这就需要广大交通运输企业重新审视市场,深入调查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形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才可以有效适应物流需求环境的改变。

1.2有效适应物流供给环境的改变

我国当前的物流市场竞争呈现为白热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参与到物流竞争的行业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物流服务企业与工商企业都意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当前的物流市场紧张不仅包含公路运输、水运、空运以及铁路运输等不同运输行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包括邮政业、贷款业以及仓储行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到物流市场的竞争当中,导致物流市场的竞争范围正在不断拓展;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与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中的竞争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其不仅体现在物流服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上,同时也体现在物流行业的高效率与高技术层面。与此同时,现代物流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仓储、运输以及搬运的流程,开始朝着网络化、差异化以及纵深化的层次发展。所以,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是有效适应物流供给环境改变的必然趋势,不仅能够有助于其本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2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与建议

2.1准确定位改革观念

交通运输企业要想发展现代物流,就必须要意识到现代物流对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现代物流并非传统物流行业的一种延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属于一门新型的产业,通过有效的发展能够发展成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需要交通运输企业综合参考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与现代物流的相关需求,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在企业内部进行观念的改革,加大现代物流的宣传力度,形式自上而下的良好理念,能够意识到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使得内部能够形成合力。

2.2注重物流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

交通运输企业要想发展现代物流,就必须要从管理、理念以及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自然无法离开物流人才。这就需要交通运输企业高度重视物流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首先,交通运输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多门类、多层次的知识体系培训教育,根据企业与物流队伍的实际情况,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物流队伍的知识体系,力争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强的物流队伍。其次,交通运输企业应当积极组织相应的专题学术、业务交流会议,积极举办形式丰富的专业网络业务学习活动,通过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的模式,向物流队伍讲物流行业的先进方法、发展趋势等,切实提高物流队伍的管理水平与工作能力。最后,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引入专业人才,通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切实加强物流有关的学历教育,不断提升物流队伍的综合水平。

2.3拓展物流服务内容

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内容的拓展主要包含两个渠道:其一,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进行拓展,主要在制造商的材料供应层面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其二,沿着供应链顺流而下进行拓展,主要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层面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倘若交通运输企业能够同时朝着上述两个层面进行拓展,就可以实现向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转变的目标。

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内容拓展的起点主要在于上述各类物流服务功能,尤其是在物料采购、订单处理、存储管理、信息集成、仓储以及运输等相关功能最容易成为物流服务内容拓展的起点。物流服务内容的拓展进程实质上就是针对核心功能的服务需求进行有效的细分,然后针对各种细分服务品种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企业还应当积极发展“信息共享”与“在线服务”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针对当前的物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来促进自身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发展力度

针对仓储设施进行改进,注重保温、冷藏、冷冻、自动化仓库以及例题仓库的建设工作;针对配送、包装、分拣、搬运以及运输等各项设施进行改进,比如针对货运车型的结构进行调节,注重发展适合进行中长途线路运输、装载量大以及效率高的重型货运;增加散装货物运输车辆、集装箱牵引车辆以及冷藏货物车辆,同时根据交通运输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颗粒状、液态以及气态等特种用途的车辆,以此来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的物流服务范围与内容。

信息化建设属于企业参与竞争与有效运作的关键基础,交通运输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当综合参考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评估,充分满足信息采集、流通、存储以及处理等相关要求,积极构建由物流软件、数据库、互联网以及信息设施等共同构成的物流环境,以此来推动现代物流朝着市场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同时通过针对交通运输企业现有的物流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优化,针对现有的信息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做出更为科学的物流发展决策。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发展必须要做好基础技术建设与信息系统建设两个方面,基础技术建设主要包含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GpS、eDi以及BC等相关内容;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包含共享功能、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功能以及信息收集功能等。

3结论

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是一项系统、漫长以及繁杂的工程,发展过程中还必须要参考众多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各个交通运输企业综合参考自身实际情况,同时结合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措施与发展规划,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中获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鑫磊,刘耀彬.基于交通运输成本的环鄱阳湖区“轴-辐”物流网络构建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7):838-845.

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一方面是全国部分省市高速公路建设市场的日趋饱合,一方面是少数省份大力发展的高速公路建设。竞争形势日趋激烈。为适应目前的建设市场环境,公路工程施工企业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寻求准确的定位,谋求更大的发展。按照目前的形势,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就要分析与思考。

1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目前拥有的内部资源分析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开建以来,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发展到现今阶段,成熟的企业已经很成熟了,这些成熟的施工企业基本上具备以下资源。

1.1品牌资源成为国内公路市场上的知名企业,这是企业宝贵的优良资产,也是最有优势的内部资源。

1.2经营开发能力公路工程施工企业都拥有一批业务精湛经营开发队伍,已完成在全国各省市的战略布点,形成持续而强劲的经营开发能力,如果公路工程施工能够持续发展,那么将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既为企业的持续跨跃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做大做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1.3资质资源和技术力量成熟的施工企业具有公路工程总承包一级等多项专业资质,超过1亿元的注册资本金,这就决定了企业具有相对有利的资质资源优势,为企业承揽重点、特大工程提供了前提保证。

经过这许多年的持续努力,施工企业内部已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力量,成为企业抓科研、攻难关,抢占建筑技术制高点的重要保障。

2当前市场分析

目前全国公路工程施工市场,东南方向的高速公路建设基本上趋于饱合,目前仅剩的市场西北向河北、内蒙、甘肃、新疆等及中部湖北等省。按照目前的各省的运作,大部分采用大标段长线路施工,如新疆,对潜在投标人的资质要求和注册资金的要求均成为招标文件的强制性条件。根据各单位营业执照上的主营业务规定:承担建安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金5倍的施工任务,现在新近招标的项目,甚至达到了承担建安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金1倍的施工任务的要求。

例如:①今年5、6月份招标的湖北省xxxx高速公路一期土建,要求潜在投标人注册资金5亿元及其以上,招标评标公示结果:第1合同段中标价19.1亿元,第2合同段中标价17.6亿元。中标单位均是中铁企业,注册资金5亿元以上。②今年同期招标的湖北xxxx高速公路一期土建工程施工招标,各合同段要求潜在投标人注册资金3、4、5亿元以上,招标评标结果公示结果:第1合同段中标价14.4亿元,第2合同段中标价15.4亿元,第3合同段中标价15.4亿元,第4合同段中标价4.3亿元,第5合同段中标价5.1亿元,第6合同段中标价19.0亿元,第7合同段中标价9.3亿元。中标单位:中铁企业4家、中交企业1家、省路桥企业2家(没有一家地市级施工企业),这些单位均是国内知名大企业,注册资金3亿元以上。

以上举例说明的湖北省的两个项目投资人均是2010年9月份湖北省政府新成立的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新成立的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现在是意气风发、摩拳擦掌,立志要在湖北省的大交通建设中大展手笔。湖北省今年下半年计划招标开工的高速公路项目有5个,5个项目合计长425km;湖北省明年要招标开工的高速公路项目约有20个(含4座长江大桥),20个项目合计长1000以上。以上项目的全部或者大多数要由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也就是说以上今明两年计划开工的项目大多数采用大标段制,对各潜在投标人的注册资金要求在几亿元以上,资质要求必然是公路工程总承包一级兼具多项专业资质。

大交通的格局形成势在必形,不仅仅是湖北省,现在其他省市大手笔投资的高速公路建设,也有的采用的是大标段招标制。如河北、新疆,采用的是大标段投标,如果注册资金达不到要求,那么这些市场就面临着失去的危险,一旦失去,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3企业的生存

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具有“高竞争性、高劳动强度、高负债率、高企业负担、低利润率、低技术水平、低资本含量、低劳动收入水平的“四高一低”特征。根据科学统计,在2005年以前,全国建筑施工企业行业平均利润率为1.39%~2.68%,由于受物价上涨等风险因素的影响,全国建筑行业

标由普遍“低价中标”调整成为了“合理低价中标”,施工合同的签订不再是优势一边倒地向着业主,合同具有了更多的公平性。至2006年以来,全施工行业平均利润率上涨到2.87%~3%。

公路工程行业平均利润率高于一般的建筑业,现在成熟了的施工企业目前年产值30-40亿元,按照全行业平均利润率3%计算,年收益0.9-1.2亿元。如果不能维持目前的施工规模,那么企业的发展将岌岌可危。要维持这个施工规模。

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钢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行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钢铁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钢铁行业产能日趋过剩,对钢材品种、规格、性能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产品质量、型号规格、精细数量、交货期、采购价格提出更高要求,并给予更多关注。宝钢集团八钢公司要想增容市场营销份额,提升市场营销占有率,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趋势,必须重点研究钢铁市场营销策略。

一、市场营销现状与面临的危机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市场营销正面临营销瓶颈,钢铁行业产能凸显过剩,深入改革必须建立与新的营销模式,保障钢铁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1.1钢铁企业市场营销现状呈现明显差异化。

分析钢材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销售情况,得知,钢材销售走势决定了钢材市场的定位与分布,是科学选择钢材目标市场的有利依据;而钢铁市场生产不平衡,和消费过程不均衡,使得钢材市场呈地域差异性发展趋势,如:上海宝钢、北京首钢、辽宁鞍钢、湖北武钢、内蒙古包钢、河北邯钢、唐钢;钢铁市场重点区域需要重点把握,如,西部地区的甘肃酒钢,对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市场份额具有明显冲击力;通过对钢材生产、销售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宝钢集团八钢公司钢材营销网络,形成科学规范的营销体系。

1.2宝钢集团八钢公司营销面临危机亟待调整。

宝钢集团八钢公司是钢铁企业龙头之一,具有年产钢16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钢铁主业产品有螺纹钢、带钢、中宽带、H型钢、中厚板、特殊钢等80余种,有国优、部优、省优产品18个,产品远销中亚、西亚地区。伴随着中国钢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八钢公司企业市场营销出现短板现状,钢材产品的销售出现滞销,公司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残酷竞争局面。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在现行市场环境下,需要更好地适应市场,建立灵活的营销计划和策略,研究分析营销新趋势,才能形成整体营销管理方案。因此,加快营销战略调整,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已成为宝钢集团八钢公司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意义与内容的创新点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对市场营销理论的大量引进和研究中,较少系统地涉及到钢铁产品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其营销策略的理论研究滞后于一般性消费品。因此,中国的钢铁行业急需与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相适应的营销理念来指导钢铁行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不断的分析和解决钢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所隐藏的缺陷,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并加以实施,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研究钢铁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也是本文研究内容的创新点。

三、分析宝钢集团八钢公司的市场营销在策略层面上将体现三大新趋势:

3.1趋势一,进行市场新分类,将产品“极致”与市场系统对接。2005年菲利普.科特勒在中国提出了“水平营销”概念,建议企业从“细分中”弹出来,对产品认知价值进行拓展、延伸和改变,使产品获得新的、更加广泛的市场空间。“极致”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概念。系统解决方案意味着产品驱动、品牌驱动和渠道驱动的有机结合,也意味着集合要素、整体能力与综合实力的较量。目前,宝钢集团八钢公司所能提供的钢材产品尚需细化,公司的销售部需进一步研究市场,进行新的分类,解决粗钢与板材产品在产能过剩情况下的营销问题。

3.2趋势二,深层次融入消费者。钢铁企业要素之一就是客户。建立一个稳定、有竞争力的客户关系对宝钢集团八钢公司相当重要。

3.3趋势三,校、厂、商合作,培训工程化、市场化交易和一体化管理模式。“市场化交易”是指,厂家和分销商(经销/)商之间,交易主体边缘清晰,合作双方进行市场化运作,双方责、权、利明确。“一体化管理”体现出厂家对分销商施加影响,提供培训,纳入统一管理的组织范畴,使其经销模式符合厂家的愿望和要求,双方协同运作,加强钢校的校企互动。

四、进一步增强钢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内容

4.1强化营销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组建一支优秀的钢材销售营销队伍将推进钢铁企业成长、扩大市场营销份额和提高市盈利。钢企的营销队伍成员,大多来自于基层,呈现出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营销策划能力薄弱,但朴实、勤奋、坦诚、任劳任怨等特点。从营销理念、企业营销策略、营销方法、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培训、发展与壮大。健全市场营销机制,提高现代营销能力。

4.2拓展技术营销,开辟市场新空间

一是建团队,订制度。组建技术型营销团队。明确职责、流程、市场和客户的要求、待遇及考核办法,做到有章可循。二是研发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分析钢铁行业及钢材市场发展趋势,了解市场需求和期望。要求走访、倾听客户意见,及时反馈钢材企业市场刚性与弹性需求,公司不断改善工艺,提升产品的品质。三是进行营销终端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对钢材系列产品的使用进行技术指导,更新换代,获得永续竞争力。四是建立用户档案,开发差异化产品。

4.3实施市场细分及差异化策略

市场细分营销策略是指按照消费群体愿景与需求把一个营销市场总体划分成若干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子市场过程。企业必须对现有市场进行细分,如将目前的特殊钢市场细分为油气管道无缝钢管市场、军管用品钢市场、日常模具钢市场等。市场细分执行差异化战略,如,细分后,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在轻、小、型有限公司内部,对每一个选定的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区别于酒钢等竞争对手的市场战略活动。

4.4完善客户关系管理

建立完整的客户关系管理档案,要把握关键客户,建立网络管理客户系统,重视分销商关系营销。随着市场竞争的多元化,在招、投标等工作方面,核心客户资源成了钢铁企业争夺市场份额,解决销售难点、热点问题的焦点。

4.5建立健全网络系统企业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是通过对市场的循环,营销传销,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达到满足市场需求和商家诉求的过程。互联网已经成为商业决策、商业信息的主要方式,数字化分销渠道缩短了生产与销售之间的距离。

当前,研究市场企业营销策略将会是宝钢集团八钢公司迎接新一轮市场营销挑战,消化内需,适应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市场营销职能已经成为整个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确、精准、有效的企业营销策略将有助于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在解除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扩张市场领域、提高市场份额配比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加才.以开放战略推动钢铁行业做大做强[n].中国冶金报,2011-12-10a03.

交通工程市场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电子银行;替代率;提升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100

现今电子银行在业务上实现了融合,既有效降低了其银行间运营的成本,还对柜台业务进行分流,不仅提升了银行整体服务水平,还在经营模式上实现了创新与转型,以此全面提升银行的综合效益以及竞争力。

1电子银行业务方面替代率大幅度提升

根据六年前数据调查,其电子银行在业务上的替代率就已经超过28%。这说明银行企业的电子交易额有明显提升,替代业务平均提升率在28%以上,而网银支付的交易也呈上升趋势,其业务增长率是电子银行的两倍多。其中农行的电子交易记录最高,依次是工行、建行等,工行的交易金额高达180万亿元之多,这个数据已经占行业内总交易份额的半数。另外,其民生银行的网银交易是柜台业务实现交易的两倍。因此,电子银行替代了原有网点业务,一部分银行又对网点的业务即功能实施重新匹配,精化国内银行的网点,同时也使农行的网点减少了200余家。随后对中国银行的金融业务、结构等实施了改善,进而提升客户对综合业务的满意度。将产品的服务进行细致化、市场的拓展进行深入化,运用该种方式去支撑电子银行的发展。与此同时,电子银行在应用上具有众多的优点,低廉或免费的业务手续费,直接提升了客户的满意程度,这足以体现电子银行在业务领域大幅度地提升了替代率。

2未来金融行业在it投资方面的趋势

21金融行业发展以及it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在未来行业内的发展中,必然会与宏观调控下的经济增长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在GDp的增长方面将效率提升至10%左右,以彰显我国经济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影响下,区域稳定增长的经济趋势,但会在后期减效增长的速率。国家的央行会对国内的金融等机构放宽运行的管理尺度,但也会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等提升运营的要求。农行逐渐将运营机制转变成股份制,进而推动银行主体在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乡村的金融市场逐渐走上正轨,将自身发展成为同行业的引领者。在监管机构的管理下,慢慢放开了银行混合业务的经营步伐,带动受传统局限的较弱业务,将银行界定为国内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金融机构。坚持推展银行的中间业务,调整业务的整体结构以及创新盈利的模式等,也间接改善和升级了it系统的投资。伴随数据集中化发展,其业务的流程、应用层面等实现梳理式整合,成为构建it金融机构的重点内容。风险的集中化管理及商业实现智能化需要相关领域加大投资量,进而构建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电子银行支付渠道。

22对于金融市场以及it市场的有关预测

基于金融业务在市场中发展的有利趋势,对金融、it等市场进行有关预测。实现风险管理将全面走进倒计时的步伐,对其银行所经营的混合业务实现推广工作目标,将逐渐扭转行业发展的格局。金融机构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将无可厚非作为业务实现转型、创新的中心点,完善业务的经营模式等。另外,金融保险业务将以迅猛速度构建相应的运营中心,促进银行渠道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移动涉及的金融业务在服务上,由于3G、4G的引导加快了发展的步伐。财富管理逐渐替代以往的融资中介,并成为金融市场的核心业务。基于市场的变动催化了银行市场进行业务变革、it投资等,创新金融市场同时迎接证券市场的到来,构建新型it热点业务,针对农村构建村镇银行、“三农”保险等金融类服务。因此,未来的电子银行预测主要是以上这些业务的发展,银行企业应该密切关注,以便及时调整投资战略,抢占金融市场、it市场。

3提升银行替代率的方法

31通过业务培训的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国内各银行部门间应该积极开展一些业务培训活动,例如,将自助终端推向市场进行相关推广培训。以该种方式动员行内所有员工落实自助终端的功能性学习,从多个方面去介绍行内自助终端、业务渠道针对性比较,确保银行网点的所有工作者能够熟练掌握和操作自助式终端设备的各项功能,尤其是作为行内大堂经理人员,以便在与客户交流时展现分流服务的优势,应用统一化的标准推广语言,从整体上提升电子银行的服务质量。

32柜台专员、大堂经理进行联合增强推广度

通过在各大银行的展厅内加设告示牌,用以提醒广大客户低于两万元的取款、水电费等缴费业务可自行到自助区去办理,实现业务查询以及对账等,避免客户由于排队问题产生不良情绪,对业务实现分流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强化了银行的大堂经理业务职能,其通过与保安人员以积极态度向客户举荐自助终端具备的服务性能,进而引导他们使用自助终端设备。为了增强其推广力度,规定大堂经理应该每日引导的客户不能低于3名,逐渐实现推广自助服务的目标。此外,当柜台专员发现有客户需办理该项业务,就可与大堂经理进行联合,交由该大堂经理引导客户去使用自助设备。

33开通绿色通道,提升服务综合效率

银行都设有缴纳水电费等生活类业务,其办理也使得时间具有固定性,致使银行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出现高峰缴费状态,这要求银行应该及时作出相关性调整,以此应对该缴费业务的高峰期问题。而采用开通绿色通道的办法,不仅能够提升柜台的服务综合效率,还能缓解柜台办理业务的压力。例如,针对老弱病残客户,如若在自助服务设备办理相应业务,可免费领取行内的礼品,但也要控制好运营的成本。

34加强设备管理工作

为了确保该自助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需要银行加强设备管理的工作力度,以巡查的方式去落实。这要求大堂经理每天对自助区的设备运行情况展开三次以上的巡视,进而检查其附近环境、各功能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对已出现故障设备进行及时性维护,发挥自助服务的实际效应。加强改善自助设备的服务以及环境,为客户的使用提供良好的服务以及自助环境。

4结论

经过对电子银行在业务方面所展现的大幅度提升替代率探讨,预测了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金融行业、it投资等方面的潜在趋势。通过以业务培训的方式去提升电子银行的服务质量,联合柜台专员、大堂经理等工作人员,以此增强电子银行的自助服务推广的力度。而后采取开通绿色通道的措施,去提升整个银行在服务方面的综合效率,提升电子银行的业务替代率。

参考文献:

[1]叶文电子银行业务替代率大幅度提升[J].新闻速递,2012,10(13):63

[2]张超未来金融行业it投资呈现六大趋势[J].聚焦新闻,2010,4(4):4

[3]郑岩电子银行创新提升渠道价值[J].金融电子化,2012,3(9):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