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十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十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1:59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篇1

【大学生政治思想表现自我鉴定一】

思想政治方面:思想积极进步,政治觉悟较高,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敢于同各种反动思想作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辩证、理性地看待事物和问题,大事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

思想方面:我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认真执行学校、学院的决议;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勇于奉献,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能遵守国家法律、法令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和一名学生干部,我始终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在自己进步的同时还不忘帮助别人进步,先后担任了几位同志的入党介绍人、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大学阶段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时间,积极提高自身思想修养更是大学阶段我们需要去努力做的。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想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又被评为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感觉就像在自己的生命上添上了神圣的一笔,转化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励我,在督促我,在时时刻刻的检查我,让我在思想行为方面能够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为社会为学校为同学为身边的人做事不再觉得是一种累赘,而是很乐意的去做并且能够得到满足和快乐,并且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

【大学生政治思想表现自我鉴定二】

一、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在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在思想上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思想稳定,及时调节自我,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和工作。我在20xx年1月1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系列活动中,我们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强,期间还学习了很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事例,我们积极讨论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更好指导我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学习方面

在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科学掌握学习方法,勤思善想,持之以恒。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做到乐于助人、关心团结同学,加强和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沟通和交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同学排忧解难,体现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曾获得专业三等奖学金。大学期间,顺利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和英语四级考试。同时,我兴趣广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获得诸多荣誉:如院舍标大赛二等奖,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等。

三、工作能力方面

在大学四年里,我曾担任过班级宣传委员,院羽毛球协会副会长,院记者团干事等职务。虽然身兼数职,在工作中,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工作态度认真严谨,尽量发挥所长,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鉴于自己的表现,在20xx年我被评为校优秀社团干部的称号。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各种课余活动,取得了诸多的荣誉:如校记者团最佳组织奖、院三笔比赛毛笔组第二名、校物业杯象棋赛团体第二名,院教师技能大赛板书组优秀奖等等。

四、生活方面

在生活上,我乐于助人,交友甚广,和舍友相处融洽,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本宿舍经过四人的齐心努力,在多次卫生评比中均获第一名,并被评为院文明宿舍校文明宿舍。

大学四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四年,是收获的四年,是不断汲取养分的四年,是成长的四年,是值得记忆的四年。大学四年,我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大学四年,我明白了该如何看待事物,学会了如何思考;大学四年,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找到了我的人生信念,明确了我的人生方向。

【大学生政治思想表现自我鉴定三】

两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一定的进步。现总结如下:

思想政治学习方面。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认真学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精神,积极参加学院及班上组织的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坚决拥护独立自主原则及一国两制的方针,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分裂主义。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满足于党校内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所获得的党的基本知识,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增强自身的党性原则,按照新规定的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虚心向身边的党员学习,并结合国内国际政治生活的大事,定期作好思想汇报,

工作作风方面。在学生会的工作中,我始终以广大同学的共同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这一点正是符合了三个代表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处处从同学们的需要出发,为同学们服好务。两年来,自己也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工作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学请教工作上的问题,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知识。敢于吃苦、善于钻研,能按规定的时间与程序办事,较好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同时积极主动配合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篇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的理论基础

在大学中,设置了思修、毛概、马哲等思想政治的必修课程,这三门课程是大学中的必修课,无论是学习什么专业的,都会要求学习这三门课程,这也就不难看出这三门课程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为了探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的理论基础知识,以下简要阐述了几个重要的政治思想理论知识内容。

1、邓小平理论

1997年中共开展了十五大会议,在会议中正式将邓小平理论列入了党的指导思想,自此思想界中正式认可了邓小平理论思想,为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在邓小平理论中,提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且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观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党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邓小平的理论思想,提出了要把邓小平理论思想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的体会相结合,总结生活中的经验,并在大学的学习中,结合历史的教训,灵活地运用邓小平理论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总结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是以邓小平思想为思想基础的重要思想。在大学的政治思想教育中,提出了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该思想并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现今大学生阶段的根本目标,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3、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理论

在大学的思修课程中,学习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理论指导。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理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的人民利益,该思想理论的提出首次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概念。该思想理论的提出,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生的生活中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让大学生能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

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的学习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大学的思想教育现状中,却出现了许多不足,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太过枯燥、课堂的学习氛围差、大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种种原因导致许多的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这些课程中学习得比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低。

在大学中,许多的大学生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思想政治这类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往往会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下根据大学的政治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有效性的提高大学生学习政治思想效率的建议。

在大学的政治思想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大学生讲一些现在人们关注的新闻上的会议内容,或者讲授一些现在国家热切关注的话题与新闻,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今的国家局势情况,与时俱进,同时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篇3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人文关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为教育方法错位、互动性严重不足以及学生的需求被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需要增大教育投入,注重教育改革并强调教育效果的反馈。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应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在笔者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通过人文关怀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传统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单纯地灌输某些教条和理念,缺乏人文关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即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展开一些深入的探析,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有所裨益。

一、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表现出程式化、消极化的特点,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往往出现“教师说教师的,学生玩学生的”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表现得相当明显。在笔者看来,这些现象的出现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元素缺失的表现:

(一)教育方法错位

以“填鸭式”的宣讲为主要教育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高校中还普遍存在。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师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师生在思想意识层面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教育方法的误区在于,仅仅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讲完教材,不作深入拓展,未能引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阐发。甚至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无所知,学生出席听讲只是为了满足学校的课程秩序要求,形式主义相当严重。

(二)互动性严重不足

师生互动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通过教育实现被教育者内心的反省,从而进一步改变被教育者的言行,本质上说是一种“攻心之术”。这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缺乏了师生的沟通,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将无从知晓。遗憾的是,一些高等院校由于教育方法错位,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导致师生之间互动性严重不足。这一现象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也出现互动性不足的现象,如学校热衷于组织思想汇报、观摩学习等活动,但是仅有活动而无交流,其具体效果无从知道。

(三)学生的需求被忽略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被教育对象,而是有着思想和情感的鲜活的个体。学生的需求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往教育工作者往往强调因材施教,但这是针对一些文化课程而言的,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的是因人施教——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存在差异,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自己独有的迷茫和困惑,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发现、探索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想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答人生中遇到的难题,并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当然,因人施教的成本是很高的,面对大量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个体需求,这是造成当前学生的需求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价值

(一)什么是人文关怀

我国思想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积极倡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如有学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问题严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还有学者认为,“在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入人文关怀,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有充分展示的空间。”这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是未能更深入地揭示究竟什么是人文关怀。

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误区,人文关怀被等同于人文素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观点忽略了“人文关怀”的重点不在于“人文”,而在于“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需求和观点,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尊严得到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得以激活。

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应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观点的客体,而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尤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成为教育关系中的主体。

2.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求学过程是满足自身需求的一个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学生对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需求,这种需求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在强迫和高压下产生的。

3.鼓励学生的表达。学生在教育关系中有权表达,且学生的表达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学生的表达欲望应得到鼓励,而不是压制。

4.拓展学生的空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自我,促进自身的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意味着只是为学生的成长设定各种条条框框,而是创造空间,促进学生成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

1.需求释放

目前缺乏创新性和人文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无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传授之间无法有效对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当然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着较高道德素质的人;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学校和教师也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是一个有着较高道德素质的人。双方的需求可以在人文关怀下得以释放,使彼此均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进一步采取措施满足对方的需要。

2.信息传递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攻心之术”,因而教师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把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则教师难以获知学生的具体想法,而人文关怀元素的加入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表达得到鼓励,主体需求得以呈现,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均可以明确地知道,从而有助于教师实现因人施教。可见,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简单来说,只有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才能更善于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对策: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

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这一问题上,研究者们各抒己见,常见的解决方案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回应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要求”,等等。这些对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提升确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笔者看来,还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教育成本投入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元素的加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教育成本问题。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回应学生个体需求等最为重要的人文关怀对策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这些,首先面临的就是教育成本的高企。换言之,之所以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由于教育成本问题没有解决导致的,即学校和教师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在笔者看来,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如下两个途径进行:第一,适当增加教育投入,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出现的某些教师或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足重轻的观点是有害的,应予摒弃;第二,实现整体上的人文关怀和个体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片面要求教育者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体观察,在教育投入上可能会面临成本过高的难题,因而可以采取整体和个体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成本上的均衡与适当。

(二)注重教育方法改革

“填鸭式”或照本宣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单纯的灌输某些理念和价值,还应积极进行教育方法的探索、尝试和改革。如下一些教育方法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第一,平等沟通,教学相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历程,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探索。学生不应被看作客体,而是应被视作教育关系中的一个平等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平视化”,而不是居高临下,以此增进教育过程中的民主氛围和人文关怀;第二,增进互动,促进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和了解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加强互动,才能促进了解,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主体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因人施教;第三,有的放矢,个体甄别。限于教育成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无法做到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有的放矢的方法,从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实现个体甑别,将最需要思想政治辅导的学生有效识别,实现对“问题学生”的特别关爱。

(三)强调教育效果反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出现“人走茶凉”的现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严重不足够,思想政治教育徒有虚表的表现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应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应确立全天候、无休止的教育工作。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效果反馈机制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教育效果,以改革教育方法,实现进步。笔者建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了课堂教学外,还应增强非课堂教育的比例,尤其应结合当前的互联网工具如微博等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领学生思想进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关怀。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元素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高校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而这些努力又将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人文关怀的增进而终点,以培养出具有更高道德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翟丽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高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3]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篇4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观

[作者简介]田长生(1979-),男,四川渠县人,川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南充637000)田江(1978-),男,四川万源人,四川文理学院人事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四川达州63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重点资助课题“四川大学生政治观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JS13-06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69-02

政治观主要指人们对于国家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及态度,以社会政治中的政治行为为主体,是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各种社会思想和思潮逐步形成,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应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社会主义的优秀理论成果,正确分析和处理社会政治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观。本文客观分析了四川大学生目前的政治观现状,针对四川大学生政治观形成的影响原因,着重分析和探索了四川大学生未来的政治教育途径。

一、四川大学生政治观现状调查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政治观发生着深刻变化。总体来看,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始终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各类时事热点和重大事件较为关注,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面貌。但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政治观也具备一些突出的特点:

1.政治认知过于直观。大学生容易以直观感受对社会生活中的政治问题进行理解与评判,具有随意性。例如,2008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大部分大学生表示支持,少部分学生表示反对,其他同学表示无所谓,可见学生都是以直观感受进行评判。在看待政治问题、社会焦点方面,大学生往往以个人视角来评判,过于重视直观感,其自我意识较为凸显,容易出现偏差或倾斜,影响了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形成。

2.政治态度较为冷漠。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生都比较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政治离自己比较远。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因为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所以才必须去上;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或在课堂上被教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所吸引。这样的学习氛围容易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大学生难以认真、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大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会使其政治理论较为缺乏,以冷漠或冷淡的态度对待政治问题,导致其政治倾向出现偏差。

3.政治情感过于偏激。目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对于社会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其政治评价呈现出超前性,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现有水平,带有较多理想成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敏感和脆弱,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情感过于偏激,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政治心理。在评价政治问题时,若政治现实的成效不大,就会采取片面或否定的态度。看待政治问题时,过于理想化,会导致大学生以偏激的方式向社会表示自己政治方面的意愿。

4.政治倾向较为多元化。根据四川大学生对于入党看法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入党能够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促进个人的发展,为社会或他人做贡献;少部分学生认为入党没有实际作用,并未考虑过入党的问题。可见,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是具有功利性的,如为了促进个人的发展,且由于被学校要求参加,其政治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另外,关于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的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比较明确的政治信仰,一部分学生则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还有少部分学生有或其他信仰,说明受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二、四川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原因分析

1.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同时,新思想、新思潮不断涌入,对校园思想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学生政治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观念和思想比较敏感,会进行全方位的吸收,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及个人主义等腐朽的思想与思潮,给大学生的观念带来强大冲击。

2.政治理论较为缺乏。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需要充分学习和掌握政治理论知识,但部分学生并不重视学习理论知识。政治理论的匮乏致使大学生只能看到政治问题的表面和现象,难以把握其实质,难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另外,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时,对其精神实质理解不够,且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导致看待问题的立场、方法以及观点出现偏差,政治立场难以坚定,其政治鉴别力也会受到影响。

3.政治素质较低。大学生的政治观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政治观教育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形成。目前,高校政治观教育还普遍采取灌输、说教等形式,这种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开放的教育模式相比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另外,由于部分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不高,也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偏见,影响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

4.心理不够稳定。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熟期,其社会经验比较缺乏,心理变化较大,理论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导致其情绪较为冲动。大学生对于丑恶的社会现象以及落后事物比较深恶痛绝,希望以政治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提升自己的政治观。一旦政治行为出现偏差,政治主张难以被接受,就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政治偏差,对其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政治表现中,会追随社会中的观念行为,模仿群体行为。而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成员间都是平等相处,关系比较融洽,容易互相模仿。一旦产生不良的社会思潮或政治思想,会影响大学生政治观的选择和判断。

三、培养四川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策略

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通过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创新政治教育途径、拓宽政治实践领域以及营造和谐政治氛围,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观,促使大学生正确看待政治问题。

1.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大学生在提升自己的政治观时,应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开展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教育理念与时代要求,构建科学的政治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潜移默化地导入大学生的思想中,引导大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大学生通过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应逐步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使大学生在政治理论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以教师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观。

2.创新政治教育途径。在高校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其思想政治课教育也应不断进步。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必须对政治教育进行新的探索。通过引导高校辅导员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以其作为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引导者,逐步探索政治教育新途径,改善政治教育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观。高校辅导员学历都在硕士及以上,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克服和大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等不利因素,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如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张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民主意识较强,其政治可塑性也较高等,并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将大学生作为主体,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改变传统的政治教育模式,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以群体教育或自我教育的形式,让大学生深切体验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主动强化自己的政治理论知识,提升自己政治观的教育能力。

3.拓宽政治实践领域。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时不重视社会实践,就会出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大学生还未进入社会,对于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必须引导大学生将政治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参与力和政治觉悟。在应用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反对表面化的形式主义,而注重实践实效。学校是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参与社会政治的最直接领域,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组建政治理论社团组织,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能够让其充分感受到政治的力量和氛围。通过行使民利以及参加社会讨论等,为大学生提供参与政治实践的平台,逐步锻炼其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参加各种社团的过程中,能够拓展自身政治实践的领域,促使社会政治实践自觉化,为以后参与社会政治各方面奠定有效基础。大学生也可以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直接和社会进行沟通,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充分体验到社会政治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政治问题,并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4.营造和谐政治氛围。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政治氛围,营造和谐的政治氛围,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政治问题,积极参与政治实践,进而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通过加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发挥和利用环境育人的功能,取缔和揭露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政治观形成的思想、思潮及行为。与此同时,还应以网络作为制高点,重视和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手段,引导大学生汲取网络中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和社会风气,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贯彻落实到科学发展观等理念之中,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发展,客观评价社会中的政治问题。在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充分发挥环境导向、强化、感染功能,能够增强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观。

[参考文献]

[1]冯蕾,李敏.“90后”大学生政治观现状及教育对策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3(1).

[2]廖信伟,赖施成.“90后”大学生政治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5(24).

[3]宋树,勇罗亮.探析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J].现代交际,2012,4(9).

[4]石学峰.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现状及有效对策探讨[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9,6(2).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篇5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0628

【原刊页号】(12)

【分类号】D4

【分类名】中国政治

【复印期号】200007

【标题】“三个代表”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新天地

【作者】

【正文】

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不仅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衡量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是检验思想政治工作准绳

“三个代表”的要求为判定和衡量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准绳。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适应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大的问题。一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认为“搞经济建设插不上手”,“讲大道理没有人听”,“为群众办实事帮不上忙”,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离“三个代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1、在为生产经营服务上缺乏手段。一些单位和地方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割裂开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也感到说不上话、使不上劲,找不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在如何服务经济建设上缺乏有效的途径、方式和手段。

2、在思想教育上缺乏阵地意识。一些地方和部门“科学顶不住迷信、唯物主义顶不住唯心主义,无神论顶不住有神论”。的蔓延,与思想教育不力,思想教育科学性不够有直接关系。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敢讲政治、讲正气,面对唯心论和封建、资产阶级落后思想的攻势,忘记了党性,丧失了职责,丢掉了阵地。

3、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缺乏深度。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但是在这方面仍然是“井中的葫芦”漂在水面,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对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对于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和社会上的不良倾向,缺乏深入研究。

重新评价、认真审慎地对待和定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对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看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真正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是真正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不是真正按照同志所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工作指针,把先进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灌输到群众中去,是不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诚心诚意地为群众办事实,不遗余力地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个代表”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动力

“三个代表”是判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尺,又是激发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的源泉。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去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为人民群众所乐见、所接受。

1、深入调查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调查研究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摸清思想脉搏,了解群情民意,把握带普遍性的思想问题,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死角”,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决策提供有用的思想信息;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汲取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及时发现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转变工作方式、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主要体现在提高员工素质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国外成功的大公司在这两个方面不惜投入巨资,运用各种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建立学习型组织,以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思想政治工作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释疑解惑、调节心理、理顺情绪、培养技能、坚定信念、职业道德建设、减少管理成本、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大有可为,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对经济工作的渗透力、文化力和精神道德力。

3、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有关资料统计,人们的思想问题有87%来自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面临着各种实际问题上。思想政治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功能和方法,包括培训员工提高其素质、关心疾苦反映其呼声、问寒问暖实施送温暖工程、文明创建改善其生活质量、文化下乡引导农民学科学闯市场、文化熏陶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社区服务方便千家万户、心理咨询排除心理负担,等等。只要我们以“三个代表”为动力,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吸引力、感召力。

“三个代表”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基石

“三个代表”不仅是检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标准,而且是衡量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五种本质属性的标尺。

1、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入手。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上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要通过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无神论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民主法制等方面的先进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的教育,把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同贯彻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即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入手。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政治功能、调节功能、转化功能和激励功能: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提供政治保障;系统地灌输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意识,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调节人文气氛、人际关系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环境;针对不同层次的思想特点,做好思想转化工作,解决干部群众的信仰问题、信任问题、信念问题、信心问题;运用各种激励理论和激励手段,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引导到工作中去。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篇6

关键词:生态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98-02

一、生态观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选择的内涵与本质

(一)内涵梳理

价值选择,是指在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过程中,主体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及其对主体可能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比较,以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对主体最大的价值的过程[1]。教育价值选择,是指教育活动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所做出的价值取向,它表明教育活动主体的价值态度[2]。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生态观,将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结构。在这种生态观的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必须以生态价值为取向,全面认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系统与环境,运用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生态思维方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价值。这就是生态观视域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选择的内涵。

(二)本质透视

理论要想说服人,就必须彻底抓住“人本身”[3],笔者认为要全面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环境,实现其最大价值应当从“人”这个最本质的个体出发来研究这一过程,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生命和尊严,倡导个体的自由和发展,“以人为本”。生态观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选择,强调的是人本价值,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一种解读。但这并不是说完全排斥主客体二元化思维,而是树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思维,阐述生态的本质意义即对人的主体性的提倡和尊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价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链:三个系统、两种关系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曾提出社会结构五个层次的思想:即“(1)生产力的状况;(2)被生产力制约的经济关系;(3)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生长的社会政治制度;(4)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人的心理;(5)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4]。复旦大学邱柏生教授以普氏的社会结构五层次理论为基础,在其《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5]、《全面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6]《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7]等文章中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全部社会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构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链。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图表,并将其总结为“三个系统、两种关系。”

如图表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方面,并同时存在着纵向、横向两种生态关系。在图表2—图表4中阐述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包含的具体内容,由图表1可以看出,我们希望实现的是如横线表示下的系统的良性运作,但如果有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紊乱,系统的“输入”、“输出”无法实现,整个系统也有可能进入恶性循环。而要规避这些问题,首先就要从整体上把握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难点。

三、生态观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价值

(一)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1.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疏离

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共同冲击下校园里的大学生本身发生了深刻的变化。“90后”陆续进入大学,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游走于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之间,感知网络社会里世界各地异质的文化与现实社会里利益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心理不断被冲击时。当传统教育所弘扬的主流社会价值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着光怪陆离的“实然”社会现象冲击,这种“应然”和“实然”的强烈对比,造成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疏离。

2.大学生个体对思政教育态度的多样性使其效能面临挑战

考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既要考虑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也要考虑实现过程中的效率。而要两者兼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有教育主体的态度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支持。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支持与否的多样性选择,可以用图表5来表示:

从此表来分析,很明显第四阶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状况。但从当代大学生个体情况来分析,社会转型期下在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人生发展定位、对政治学习的需要性和接受度都存在着很多不同,正是在这种多样性的影响下,大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总体来看,目前处于第一阶段的学生虽然存在但数量还不多,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二、第三阶段,这类学生的数量和比重都较高。要将处于第二、第三阶段的学生引入第四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状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正面临着挑战。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世俗取向的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倡导正面教育。在本文研究中,从宏观角度来说,社会意识生态环境受到社会心理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社会心理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社会个体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直接的心理反应。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但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中,任何子系统都不可能不受外界干扰。各种社会现象通过媒体、网络在大学生中相传,甚至也复制到了大学校园,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理性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而由此形成的社会心理生态环境也与理论意义上的社会意识生态环境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与社会世俗取向的冲突已经成为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可知,贯穿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8]。要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就一定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将“生命的、有机的、内在联系的生态观点”[9]引入其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思想道德需要,更要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思想、精神要求,它是在继承社会优良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同时指向未来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这正是生态观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系统和谐和动态平衡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唯一路径。

(三)尊重个体,以人为本

“大学生的一切问题,其根源在于社会,而不能在学生身上去寻找问题的终极原因”[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出现和解决的核心都是个体的人,因此尊重个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价值态度。

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能与社会发展的价值选择相对接。而生态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以人为本”的价值态度下,朝着真正人性方向塑造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进而达到改造社会,实现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价值选择,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尊重个体,以人为本正是生态观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价值过程中应有的价值态度与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袁祖社.论主体价值选择的合理性与社会进步的必然性[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2).

[2]扈中平.教育价值选择的方法论思考[J].教育研究,1995,(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

[5]邱柏生.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5).

[6]邱柏生.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

[7]邱柏生.全面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J].上海教育,2008,(2).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篇7

关键词:逆反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强心、求知欲及求异欲,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认知和探求的迫切感。随着大学生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多,接触面越来越广,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的途径也增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手段如果远离大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大学生心理合理需求,必然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渴望,由此会引发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思。逆反心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将导致大学生偏离社会主流思想,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是指教育客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逆反心理是受教育者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出的一种特殊态度,是当教育者根据教学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时,或对大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纠正时,受教育者产生的排斥、抵触、厌恶等情绪的心理现象。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冷漠、怀疑与排斥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教育内容反感和对教育形式消极两方面。表现为抵触接触到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事情,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感到厌烦。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持对立情绪,对来自于学校领导、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不以为然,甚至针锋相对。第三,对先进人物和事迹持否定态度。对高校组织的各种“先进人物和事迹报告会”表现出反感、否定和怀疑态度;第四,对反面事件及行为采取认同心理,对来自老师的批评教育拒不承认和接受,还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样子。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

大学生逆反心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心理状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生理成熟而心理不太成熟的阶段,是一个不稳定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的人格特点表现为:有敏锐的观察力但认识却很片面,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而对知识和事物的鉴别能力稍差,感情丰富而理性较弱,民主意识增强但组织纪律性较差,知识面广而个人社会公德素养较差,还有些表现为清高自负,总以自我为中心,主观随意性高,情绪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一旦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时,往往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反感周围的一切,最终产生逆反心理。处于19-24岁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和分析性等特性越来越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视角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够独立地思考、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和事物,对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能够给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较少轻信和盲从。但其逻辑思维的基础还不够深,缺乏实际的生活锻炼,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不能恰当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容易偏激、绝对化、走极端。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当他们受到反驳、批评或劝说时,不可避免的产生逆反心理。

2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原因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学校培养目标来确定的,较少考虑到青年大学生的合理需要,这就容易导致有些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合理需要相脱离。另外,其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中学的思想政治德育课内容上有重复的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新鲜感,加之,教育方式方法的单调和呆板,缺乏灵活生动,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部分思政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就是搞形式主义,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是引起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3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习惯、价值观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互相摩擦、互相冲突,这对于有些涉世未深、实践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的青年大学生来说,难免会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迷失自我。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和社会的不正之风会导致大学生观念上的混乱和价值观的失落。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也存在较大的缺口,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与培养。孩子在家庭中处处受管制、受干涉,使得孩子受到心灵的伤害,产生对立情绪,时间一长便会形成逆反心理。特别是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警惕这一现象的出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对策思考

大学生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积极对待。既然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那么,我们应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防止并逐步消除这一不良心理现象。

(一)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1.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教育能力

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要加大人文知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知识水平,对提高其思想素质有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一些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科目,有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强烈的阶段,一旦外人无视他们的自我存在,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2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逆反心理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反应,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还有赖于大学生个体人格、思维方式和心理特质稳定又健康的发展,高校应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设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辅导员定期对大学生进行访谈,通过心理测试、谈话等方式了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状态,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并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积极应对消极心理的发生。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着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离、重复性以及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等弊端,应该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内容,也包括课堂之外的思想教育。针对课堂教学,应该多增加些典型案例教学环节,用生动的事例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课堂教学也应重视网络多媒体的作用,用鲜活的直观的图片等增强视觉效果,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关注的热门话题、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表现积极的学生要表彰奖励,多从正面引导学生,以点带面,使学生有兴趣能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活动,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歌咏比赛、校园通俗歌曲大赛、街舞、播音主持人比赛、书法比赛等艺术类比赛增强大学生美育教育,也可举办棋类、田径运动类比赛增强大学生体魄和吃苦精神,还可举办征文比赛、英语口语比赛、专业技能比赛、各类知识竞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宿舍为单位,也可以是院系为单位,借以增进同学们之间团结协作相互了解的机会,也增进大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和相互之间的感情,抓住消弭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一切机会。

还应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带领大学生到工厂感受和观察先进人物热情的工作场面,到红色资源革命老区参观体验先烈勇于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组织学生到街头巷尾孤寡老人家中做义工,工作社会大课堂体验生活,更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引导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正向发展,让它们更好地起到沟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桥梁的作用。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工作成败的原因一半来自于思政教师本身。没有哪个学生能够不被一个博学多才举止得体爱岗敬业的教师及所教课程所吸引,所以,加强和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高校应经常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学习专业理论和人文知识,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应鼓励教师和辅导员进一步进行专业深造和外出培训学习,以此提高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要关心思政工作者的思想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住房、职称等现实困难,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愉快投入工作;高校在思政教师准入制度方面也应严格把控,思政教师应该由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才来担任,因为他们经过几年的大学专业理论学习,对思政教育专业知识熟悉,也有感情,那么,会更加认同从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工作热情度高,促进思政教育效果提高。

(三)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建设,消除逆反心理产生和存在的土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大工程,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共同配合并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宣传与社会上存在不正之风、大量负面现象等社会现实的差距,是高校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所以,应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好党的形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严厉打击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净化社会环境,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2.优化学校的环境,营造好教育和学习氛围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学校应当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好的熏陶和感染,铲除校园不良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的理念,积极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消除逆反心理存在的机会。

3.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引起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动态评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效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范围和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既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1]。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指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教育科研等专业机构及学校等主体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法规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科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状况和成效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及其相关的行为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判,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核心内容,其本质在于“价值估计,”[3]。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国家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否达到,教育任务是否完成,教育内容是否科学,教育方法是否合理,教育组织形式是否有效,大学生是否发生了预期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变化等,这些都有一定的客观尺度,都是能够进行评估的内容,而且必须进行评估才能进一步反馈和预测。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途径、考评等诸要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综合优化。实现综合优化的前提是要真正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大学生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就必须在对大学生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和描述,这就需要效果评估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还处在一种自然状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进一步研究。一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工作的随意性很大;二是评价方法学生缺乏认同感,常常是局限于老师评价学生;三是量化方式单一,一般就是用考试成绩来量化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在平时成绩中,往往只局限于笼统的定性描述,即使作了定量评价,也很少用统计学、数学语言、计算机作为工具,造成科学性不足,不能满足科学管理的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可行性

   第一,日常行为倾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质的直接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仅有质的方面,而且有量的方面。如某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生活方式是否积极健康,某个班级是先进还是落后,都是思想政治现象质的表现;而人生价值的大小、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奉献精神的程度都表现了量的差异性。为了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从质和量的方面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大学生是社会的存在物,其思想政治素质大量地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不同的思想政治状况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提供了十分可行的依据。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量的描述是客观存在的。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大学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师资、时间、经费投入的多少,取得教育效果的大小等,都有量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人数、年龄、学历、职称、层次等都是基本的量,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实绩则是更重要的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可以通过他的政治立场、学习态度、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课程成绩等若干要素表现出来,并且这些若干要素可以依据一定的客观要求予以量化,从而可以进行量化评估。既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量的存在是客观的,那么完全可以进行量化评估。

   第三,现代数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手段。过去之所以感到思想现象难以量化,是因为在思想现象中,除了有确定性现象外,还存在不确定性现象,如随机性现象与模糊性现象。对于确定性现象可以采用严密而精确的传统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而对于不确定性思想现象,就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方法了。本世纪以来,相继建立起来的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则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定量评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科学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与原则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分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素质如何呢?以下是我们的调研及结果。

一、研究方法

1.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量表构成。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我们编制了高校教师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为试题部分,其中设计了一道测谎题,用来筛选问卷的有效性,提高结果的客观性。试题主体分为8部分,分别从教学、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八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调查对象。本研究在河北省高校教师中随机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6份。在无效问卷中,2份没有答完全部试题;8份测谎题排除。在254份有效问卷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试卷为126人,非思想政治课教师为128人。

3.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比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总均分为24.5、标准差为3.9,非思想政治课教师总均分为23.7、标准差为5.3,二者在素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深入分析素质的八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和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六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教学水平上,显著低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政治水平上显著高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历和学位分析。在被调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学历的状况为:专科学历占0.8%,本科学历占76.9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1.42%,博士研究生占0.79%。学位的状况为无学位的占5.5%,学士占53.17%,硕士占40.48%,博士占0.79%。由此看出,本科学历的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而且学历与学位不一致的人数较多,例如有硕士学位无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06%,这表明,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支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偏低。这说明国家教育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硕士、博士学历培养很有必要,必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性别分析。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性别分析发现,男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1.75,标准差是0.89,女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2.51,标准差是1.13。结果显示男性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素质显著低于女性(p<0.001)。我们对男女教师在审美素质上的得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发现男女教师在服饰审美、审美意识、健美知识、色彩搭配、空间审美等五个方面正确选项的百分数都不高,男性教师均低于女性。在思想政治教师中,仅有9.5%人认为影响教学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仪表、举止。这说明思想政治教师不重视自己的仪表和举止,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学生追求品味,如果没有审美意识很难和他们沟通,从而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师要处处言传身教,可以从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入手。

3.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年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占80.1%,这说明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素质,要着眼于培养青年教师。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四个年龄段在总分中以及教学、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就需要进一步比较哪组年龄段之间有差异。如果把年龄段用如下字母表示:a代表30岁以下,b代表30岁~39岁,c代表40岁~49岁,d代表50岁以上。经比较得出结果发现a>b>c>d,而且a和c、a和d、b和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心理素质表现得越差,而且,相邻的年龄段间没有差异,而相隔一个年龄段间存在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应该相互补充,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容易和年轻学生产生共鸣,二者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效果。

4.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政治面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中,中共党员占大多数(88.1%)。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政策和理论的宣讲者,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讲,教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响应党的号召,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践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同政治身份的素质得分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的少数非党员素质并不低,他们也能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样忠诚于、胜任于党的事业,他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心理的五个方面正确选项上,兼职教师均高于专职教师。在调查的教师中,所有专职教师都感到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兼职教师仅有3.9%的教师没有感到或感到较少压力;在身体素质方面,有9.5%的思想品德教师半年至少住院一次,参加身体锻炼的教师仅占总数的47.6%。兼职教师仅在大病频次上低于专职教师外,在其他方面都好于专职教师;在政治素质方面,兼职教师的得分高于专职教师,但是具体分析发现,认同“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终要取代资本主义”的教师仅占60.3%,同意“人本质是利他或利他多于利己成分”的教师占70.6%。

5.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专业构成分析。调查显示,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思想政治专业对口的仅占43.7%,说明半数以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学习思想政治课课程。对统计结果的进一步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专业构成上,素质的八个方面仅心理方面有显著差异。把专业用如下数字表示:a代表思想政治类,b代表非思想政治类文科,c代表理工科,经事后比较结果发现b>c>a,而且b和a、c和a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来自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心理素质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的教师,非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间没有显著差异。根据这种情况,要针对教师的心理,正确疏导,利用科班出身的专业课教师的知识优势,创精品课,提高其成就感;加强非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知识补缺工作,增强其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背景知识。

6.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培训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占33.3%,而且经过分析是否参加过专业培训在教师素质的八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调查访谈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有接受再教育的需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普遍认识到再学习的重要性,这符合时代要求。但目前现状是培训少,而且培训容易流于形式,效果又不理想。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再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7.思想政治课教师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师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上不受性别、年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这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这两方面存在普遍的一致性。但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素质,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从表1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教师非常热爱自己的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也很强,治学的态度严谨的居多。但在问及“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职业,你会怎么选择?”时,仅有24.6%的人选择仍然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师。这表明人们“干一行厌一行”的求变心理。在“领导要求你加班时”90.5%不会拒绝。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具体工作中能够顾全大局、乐于奉献。二者综合起来考虑可知,思想政治课教师心想、口言、身行的不协调。因此,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尤为重要。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习法律知识上,仅有55.6%的人通过“今日说法”和其他法律节目学习法律,其他方面都超过半数,法律不断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新的法律不断出台,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法律知识,树立终生学法的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篇10

语言作为一个传播思想的工具和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运用好语言艺术,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有利于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语言艺术,不仅是理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的含义

何为语言艺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少学者做出了解释。如刘玉瑛说:“所谓语言艺术,就是表达者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交际目的,在语句合乎逻辑、语法规范、修辞妥帖的基础上,而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选择使用的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手段和独特、灵活、恰当的语言方式。”[1]郑晓舜认为:“语言艺术,或者叫作语言的艺术性,是指运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现思想达到准确、鲜明、生动、完美的程度,即具有艺术性的程度。这里说的“艺术”,是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所以,换言之,语言艺术,也就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完美的语言方式。”[2]总体来说,语言艺术,就是表达者在交际过程中,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教育者把思想政治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根据受教育者和具体场合条件的特点,在语言表达上巧妙运用富有创造性的、特殊性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理论教育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言吸引人,打动人,就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范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语言要富有生动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气氛还不够活跃,有些教师教学语言较为沉闷,照本宣科,致使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思维窒息,学习主动性消失。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效果的。心理学研究揭示,愉快的情感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动力。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激励,主动性油然而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要在语言表达上把握生动性的技巧,充分发挥语言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使语言的表达充满创造性,如文言文与现代语言的结合,中外语言表达的结合,充分调动语言潜在的多变性特点,避免一味材料转述。教师要在遵循内容严谨性上,适当运用贴近生活的语言,以幽默多变的方式恰当地表达出来,给听者亲切之感,更易于理解。

(二)语言要富有针对性

教师讲话要分清对象,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只会造成“对牛弹琴”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表达就要“看菜吃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好不好,首先看教师能不能“看菜吃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表达过程中,把握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层次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理解大学生稚气未脱的状况,又要把其看成是独立自主、有主见的成年人,语言表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知识基础不同、接受理解程度不同及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等现象,教师要准确区分大学生的思想类别和层次,科学地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目标,正确选择语言表达方式,力求将普遍性的要求同特殊性的要求结合起来。

(三)语言应避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要不得!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反对搞形式主义,反对说空话装门面。他在列举党八股的罪状时,所列前两条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毛泽东的文章精练,口头讲话也很简要,始终坚持着语用学中的“关联准则”,即我们的言语必须与交际目的相关,必须能传递有效的信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同样要求教师语言要简明,不说与课堂无关的话,要向学生传递有用的信息,提高语言表达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遵循语用学的“质量原则”,即所说的话要确切、清晰地表现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传递的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的真理就需要科学规范的语言去阐述与传播。因此,教师必须在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基础上,遵循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既是一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运用语言传递信息、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它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有效的配合才能达到语言交际的最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语言艺术性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传播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乐于接受信息并积极参与到授课过程中,语言主体的老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将理性表达和情感投入相结合。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说理引导法与情感陶冶法相结合。思想内容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教师要自觉以理性为主导,坚持情理结合。将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理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讲解,善于运用历史和现实的生动事例,提高他们对问题分析和理性认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在理性的教授过程中进行丰富情感投入,积极的引导和扩展学生感性情感流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授课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熏陶,达到推动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发展。

再次,教师应该保持一种幽默不失庄重的形象。语言是一个集语音、语调、内容、形象等为一体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交流媒介,语言表达主体的形象在语言艺术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语言表达主体在接受语言表达客体心中形象好,传播效果会比形象差的更为显著。作为向学生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师,一直被看作是较高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的人群,在学生眼中有着庄严的形象,备受学生尊敬。教师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播,还有对良好行为举止的彰显,是学生树立榜样最直接、最现实的主体。教师应该以适当的,得体的方式去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准确把握幽默却不失重的度,规范其自身形象。

(二)充分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育需要教师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把握好“双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断发挥自身主体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建立“双主体”交互模式。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兴趣,有针对性地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质疑发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并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语言表达过程中多采用第一人称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切感受到课堂是与自己有关的,乐于融入课堂中。

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制度。建立有效的反馈制度也是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形式,通过学生对教师语言的反馈,教师能够及时做出工作调整,改进语言表达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采取阶段性不记名式反馈形式,让学生充分提出建议,教师通过反馈结果对课堂语言的应用进行及时调整,针对不同种类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反馈制度的建立方便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特点,制定课堂语言目标,采用有效语言表达技巧,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达到良性互动,这就为课堂语言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语言艺术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