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十篇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十篇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1:51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篇1

关键词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城市

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作为案例样本,调查并分析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城市社区的推广情况。武汉市江汉区位于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地带,2005年江汉区成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一、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

分别设计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社区工作人员调查表,通过江汉区卫生局发放给相应对象填写。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填写机构调查表

对江汉区的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全样本调查,发放问卷13份,回收有效问卷13份。

2、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社区人员填写人员调查表

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选取10位经过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人员,每人填写一份表格,如该中心不足10人接受培训,以接受培训人员总数为准。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30份,收回96份有效问卷。

(二)关键人员访谈

本项目对13位关键人员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卫生局社区中医药工作主管人员1人;在前进、新华、水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访谈1位社区中心主任及1位社区中医医生,共6人;在以上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选择两名患者访谈,共6人。

二、调查结果

(一)适宜技术的掌握程度与其在社区卫生中的适用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调查表要求每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本机构医务人员掌握29种适宜技术程度进行评价,评价分为非常好、比较好、一般、差四个级别。按照每项适宜技术获得“非常好”评价的机构数多少进行排序,前三位依次为“毫针刺穴位治疗急性腰扭伤”、“揉磙推拿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毫针刺穴位治疗偏头疼”。掌握情况最差依次是“毫针刺穴位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单验方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单验方治疗尿路结石”。

研究调查了医务人员对29项适宜技术在社区适用性的评价,按照对每项适宜技术获得适用性“非常好”评价的人员数多少进行排序,前三位分别为“毫针刺穴位治疗急性腰扭伤”、“揉磙推拿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单验方治疗急性腰扭伤”,恰恰也是机构认为掌握程度最高的三项技术。而“毫针刺穴位治疗乳腺小叶增生”、“耳穴压豆治疗冠心病”、“单验方治疗冠心病”这三项技术是医务人员认为最不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三项技术,其掌握状况均不佳。

可见,基层人员对每项技术学习、掌握程度与该项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适用性密切相关。为了保证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效果,首先需要评价适宜技术在社区的使用情况,作为筛选技术的重要标准。

(二)中医药适宜技术占社区中医药服务比例较高

13所机构在调查表中填入每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月使用的总次数和每月治疗人数。江汉区1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每所机构每月共使用培训的29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总共达到818次。对13所机构总服务量分析看,平均每所机构每月中医门诊人次数为957人次,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量站社区中医药服务总量的85.48%,可见这29项适宜技术在基层的服务范围比较广泛,基本覆盖了居民在社区的中医药需求。

(三)适宜技术推广受服务需方、供方多重因素制约

调查问卷列出12个影响因素,要求医务人员对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多选,并设计开放式答案请被调查人员补充。96份问卷中,0份补充了新的影响因素,12个影响因素医务人员认可比例排名如表2。

表1影响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的因素排序

从医生的角度看,适宜技术受供方影响较多。相对来说,医生认为适宜技术的学习难度和操作难度并不是影响技术使用的主要因素,仅有15.63%的人认为受到“技术操作难易程度”和14.58%的人认为受到“医院能否派出学习”的影响。可见医生对于掌握和使用技术有信心,但具体在推广使用中,需要医疗服务需方的配合,与相关价格政策、行政推广的决心和力度相关。

三、对江汉区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针对基层的需要筛选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项目

在筛选培训技术中,建议实行“按病种定技术”的方针,针对社区常见病筛选技术。在机构的功能定位上,建议江汉区将中医适宜培训基地的功能扩展,以前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连接区卫生局、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桥梁,迅速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作出反应,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市中医院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直接承担者,负责根据实际情况向去卫生局申报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项目,区卫生局审批后,组织培训,以便于更加适应社区的需要,促进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发展。

(二)加大对居民的宣传,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

首先,对所有类别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均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可以在公共卫生、其他科室的工作中,发挥人员的宣传作用。其次,在社区活动中,开展以“中医养生医疗”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再次,政府可以采取与民营的网站及相关的媒体联合,支付资金、提供资料、提出明确的推广要求,适应老百姓寻医问诊前上网或通过媒体查询的习惯。

(三)采取集中授课、电子授课、网络授课相结合的长期培训模式

考虑到社区医生工作繁重,可将集中授课与电子授课、网络授课结合起来。在一年7次集中授课的基础上,编写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教材和相关电子视频,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本机构的业务学习时间内必须学习。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卫生系统内部学习网络,将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要求每个医生必须登录收看培训视频达到相应的课时数。此外,建立对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考核制度,确保技术的真正掌握。

(四)建立激励医生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绩效考核机制

对医生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经济激励更多需要体现在对医生的绩效考核上。将对中医医生的绩效考核从以往业务收入考核转移到提供服务量为主的考核体系,结合技术应用效果的满意度测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与利用有利于医生提高服务效率,规范服务流程。这种以服务量为主的考核方式,会促进社区医生的积极性和群众的满意度。

项目支持:武汉市江汉区科技局2012年软科学研究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研究――以江汉区为例》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蔡力民.医学信息服务与医学适宜技术推广[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2):1051.

[2]任建萍,吴林荣,蒋健敏,等.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难点及对策分析――基于浙江省的经验[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6):55.

[3]李顺平,孟庆跃.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5):335.

[4]刘保延,谢雁鸣,荆志伟,等.中国十省市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调查[J].2006,27(9):790.

[5]胡凌娟,房耘耘,满晓玮,等.中医适宜技术在农村基层实施的新路径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8(6):6.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篇2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1年新中国第一本中医药期刊——《江西中医药》创刊至今,公开出版的中医药学术期刊已有近150种。50多年来,中医药期刊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传播中医药信息、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繁荣中医药学术进步、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发展水平而言,中医药期刊存在影响力相对较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全面了解中医药期刊发展现状并进行分析对于促进我国中医药期刊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中医药期刊概况

   有学者认为,我国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沉沦、复苏和发展4个阶段[1]。从1951年《江西中医药》创刊起,20世纪50年代相继创刊的中医药期刊共有12种,其中包括《中医杂志》(1955年)、《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年)、《中药通报》(1955年)、《福建中医药杂志》(1956年)、《江苏中医》(1956年)、《浙江中医杂志》(1956年)、《黑龙江中医药》(1958年)、《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58年)、《辽宁中医杂志》(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到1979年为止,中医药期刊的总数为58种,至80年代已发展为81种[2],至2000年有133种[3]。2000-2008年,又新增15种,其中以中西医结合类期刊增长最快,共新创刊7种。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未创办中医药类期刊外,近150种中医药期刊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部分期刊刊名变更,以下段落及表格所用刊名均为变更后刊名。

2 中医药核心期刊基本情况

   目前,科技期刊界普遍采用的“核心期刊”一词通常指以下两个概念,一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称为“中文核心期刊”;二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的期刊,称为“科技核心期刊”。到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5版,1~5版中收录的中医药核心期刊数量和期刊各不相同[4-8],其中被1~5版连续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仅有《中医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和《新中医》3种。2004、2005、2006、2007、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收录的中医药期刊数量分别为28、29、34、38、42种,其中连续5年被收录的中医药期刊共有28种(见表1)。这些中医药期刊中包括了中医、中药、针灸、骨伤及中西医结合各科,覆盖范围较广,影响力较强,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和导向性,能代表我国目前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动态,是中医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基本情况(略)

3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依据文献[9-13],从《引证报告》中选出连续5年被收录的28种中医药期刊,对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地区和机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1 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从2004-2008年度《引证报告》可以看出,中医药学术期刊平均总被引频次与西医相应类别期刊相差不大,且呈现逐年增长。2004、2005、2006、2007、2008年度学科平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483、544、645、787、843次,增幅达到了175%。其中2004年有2种期刊总被引频次超过2000次,1种超过1000次;2005年有3种超过2000次;2006年有1种超过3000次,2种超过2000次,3种超过1000次;2007年有1种超过4000次,2种超过3000次,3种超过1000次。详见表2。表2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总被引频次(略)

这些期刊总被引频次的大幅增加说明其在中医药类期刊中处于重要的学术地位,对学术趋势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其中《中草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医杂志》、《中国针灸》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并且发现中药研究领域始终保持较高的引用频次,表明目前对中药的研究是中医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3.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总数所得出的统计值,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的指标。对于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学术界存在不同见解。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过度贡献问题。影响因子与多种因素有关,单纯使用单一指标对期刊或论文进行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般认为,在同类可比期刊中,影响因子较高者表明其受关注的程度高,学术影响力较强,但在不同学科及同一学科内不同类别的期刊中影响因子的差异无法体现刊物水平的差异。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见表3。表3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类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略)

   

由表3可见,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总体水平偏低,虽然其平均值呈逐年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到2008年,尚没有一种中医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达到1.0,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在2007年版《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达0.874。本文所统计的5年中影响因子有2年以上超过0.5的期刊有5种,分别是《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5年来分别位于第一、二位,表明中西医结合及中药研究领域较中医领域研究更为活跃,上述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而中医综合类和学报类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我们认为这与各期刊的办刊方向、所刊论文类型、读者定位等多种因素有关。

3.3 他引率

   他引率是指该期刊全部被引用次数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对他引率的考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自引过多导致的影响因子上升因素。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他引率见表4。表4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他引率(略)

表4显示,28种期刊的他引率稍有上升趋势,但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保持在0.8左右,其中《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3种期刊的他引率在2004-2008年均在0.90以上(包括0.9),说明其学术影响力比较广泛,能够引起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3.4 地区和机构分布

   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指标。表5显示,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地区数均在20个以上,平均机构分布在120以上,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的地区数在2004年达到了31个,其他年份也在28或29个,并且近5年内在机构数上保持较高水平。另外,《中国中医急症》5年内机构分布数增长最快,从2004年的174个到2008年的524个,说明该刊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得到了有关学术界的重视。《中草药》、《中国骨伤》、《中国针灸》、《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医杂志》等期刊在地区和机构分布上均处于较高水平,显示出我国中医药学科规模的壮大、覆盖面广和学术交流的广泛性。表5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地区和机构分布情况(略)

4 结语

   

目前,科技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以从某个方面反映出期刊的水平,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对科技期刊进行综合评价,了解期刊在本学科中所处的地位。随着中医药学术发展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中医药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学术论文产出大幅度增加。我们对近5年来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进行了计量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其综合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方面。这28种期刊基本代表了中医药类期刊的较高水平,在中医药界也有较高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医专科期刊发展迅速,特别是中药、针灸和中西医结合方面,其文献量增加,影响因子增高,说明各界重视中药、针灸的临床应用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多的科研成果,这就使综合类期刊面临新的考验。

   

中医药期刊是具有鲜明中医药学术特征的科技期刊,受本学科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期刊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点,这就必然会导致文献计量指标的不同。例如某些期刊侧重于实验研究,众多科研工作者可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参考,因此其被引用的几率就大,影响因子就高;而某些期刊偏重于临床经验的总结,多被临床医生将其用于临床医疗中,因此引用几率很小。本文28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低于1.0,和其他学科的期刊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作为该领域学术交流重要载体的中医类学术期刊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质量,找出符合本期刊的发展方向来提高其学科影响力。目前,中医类期刊的种类还在逐渐增加,特别是近年来新创刊的期刊发展速度很快,因此,要保证核心期刊的高水平和高影响力,就要在原有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适应新的传媒发展模式,才能满足学术交流对科技期刊发展的要求。过分强调文献计量指标也会给期刊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提高各项文献计量指标的同时,始终保持期刊的高学术质量才是发展根本。

【参考文献】

 

[1]吕慰秋,黄亚博.中医药期刊发展初探[j].中医文献杂志,1998,(2):34-36.

[2]黄苏萍.中医药期刊50年发展探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10(3):40-41.

[3]靳琦,谢晓余,李致重,等.全国中医药期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刍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10-13.

[4]庄守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林被甸,张其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戴龙基,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朱强,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潘云涛,马峥.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10]潘云涛,马峥.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11]潘云涛,马峥.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篇3

【关键词】双向考核导师带教制度援疆

【摘要】通过制定援疆专家的导师带教制度,并对带教导师和学员进行双向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和掌握、各级别医学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每一轮考核周期为1年半。考核目标为各类别的达标率,有效地为援疆医院的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提供了质量保障。

近年来,国际医学教育界把修订培养目标作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重新设计21世纪的人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培养目标的研究工作。为了确保全球范围内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世界医学教育联盟目前已制定《医学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及医学人才培养的评定和认证》[1]。为响应国际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变革,各国都在根据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不断地修订适应本国医生的培养目标,保障培养的医学人才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各地区的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南疆地区,通过引进高水平医学专业人才的方式加强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较为困难。迄今为止,南疆地区无一所医学高等院校,通过当地培养的方式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也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南疆地区医学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现状严重限制了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现今医学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2-3]。

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自2014年开始实施了援疆专家导师制。导师制就是进驻喀什二院的每一位援疆临床医学专家定向带教2-4名喀什二院的医技人员,带教学员的民汉比例为1:1,具体的考核指标是:一年半内,每位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独立开展的新技术名称、例数,完成的科研项目的级别、名称,发表的科研论文的级别、数目等进行明确的规定。该制度结合了每位上海援疆专家所在科室的实际情况,由医院、科室、带教导师和带教学员四方进行协商制定,既明确带教任务,又保证带教方案切实可行,以求援疆专家在带教过程中有的放矢、稳扎稳打。

1初步实践

1.1带教导师及学员的基本情况

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2014年派驻喀什二院的来自上海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医技的专家共计17名,平均年龄41.2岁。学历(学位)构成情况为:14名为医学博士学位,1名为医学硕士学位,2名为医学学士学位。职称构成情况为:4名主任医师(教授),13名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遴选的喀什二院的学员为48名,汉族与少数民族比例为1∶1;学历构成为大学本科;职称构成为15名高年资住院医师(1-2年内有资格晋升主治医师者),21名主治医师及12名副主任医师;学员与带教导师比例为2.8∶1,全程带教实施周期为1年半。

1.2带教的具体内容

援疆专家的带教内容包括:临床新技术、自治区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地区级科研项目、院级科研项目、sci学术论文及核心期刊学术论文6方面。由每一位援疆专家与其所在的科室主任协商从各自专业遴选2-4名学员,并根据本专业及学员的基本情况制定以上6个方面的预期目标,预期带教临床新技术及预期申请和开展的科研项目要具体到名称,预期发表的论文要具体到论文类别和级别。以上带教内容报备到医院科教部后,由科教部汇总并通过医院党政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在援疆专家1年半的全程带教过程中,从带教达标率对导师及带教学员实施双向考核。

1.3带教预期目标

由以上“学员-导师-科室-医院”{共同制定的援疆专家带教制度在1年半内预期开展40项临床新技术,16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9项地区级科研项目,12项院级科研项目。在完成1年半的导师带教工作后,结合导师带教、学员学习的临床新技术及开展的科研项目的情况,在3年内以喀什二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SCi收录论著2篇,核心期刊47篇。通过实际的带教成效对导师及学员进行“双向考核”。

2带教成效与分析

本轮援疆专家的带教周期为1年半,目前是对实施10个月的成效进行中期分析和评估,一方面了解专家带教的进度、成效,另一方面对本轮带教的后续工作进行督促,并可为下一轮的带教提供参考。

2.1临床新技术情况

自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17名临床、医技援疆专家的带教下,临床新技术方面共填补新疆自治区空白10项,填补南疆空白10项,填补喀什地区空白20项,共计40项。带教导师的达标率为100%(40/40)。说明本轮援疆专家在工作开展之前进行了比较详细和契合实际的调查,针对当地疾病谱和临床技术情况进行了临床新技术带教的合理规划。带教学员能独立完成新技术的为31人项,达标率78%。说明部分学员目前尚不能独立完成导师带教的新技术,在本轮带教后续的时间内需加强学习。

2.2科研项目的申请情况

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以喀什二院为第一申请单位共申请到自治区级的科研项目19项,达标率为119%(19/17)。地区级科研项目为7项,达标率为78%(7/9),院级科研项目25项,达标率为208%(25/12)。在科研项目的申请中,喀什二院自治区级科研立项数目为上一年度的9倍,喀什地区级科研项目的数目在喀什地区卫生系统居首位,说明立足当地疾病谱挖掘医学科研增长点的可行性。并且在上海卫生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喀什二院于2014年度首次设立院级科研项目,鼓励医院职工开展科研工作。喀什二院尚无部级科研项目,因此目前重要的工作是督促已获的科研项目实施的质量,更好地积淀医院的科研成绩,为更高级别科研项目的实施打基础。

2.3科研论文的完成情况

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以喀什二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SCi论著2篇,达标率100%(2/2),发表核心期刊26篇,达标率55%。在援疆专家的带教下,SCi科研论文已提前达标,并且实现了南疆医学SCi论文的突破。核心期刊论文的达标率为55%。科研论文是前期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总结和升华,迟于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的完成,因此在本轮导师带教制度的推进过程中,将科研论文的考核周期定为3年内。

3讨论

2014年,上海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科教援疆成为上海卫生援疆工作及喀什二院工作重点之一。中央和上海市对援疆工作提出“一定要坚定不移把教育搞上去”的要求,而卫生人才培养是结合教育和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针对于此,上海卫生系统在援疆工作中施行“以临床带教培养人才、以科研项目培养人才”具体措施。为切实保障实施质量,将人才培养工程细化、分解,将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做到带教导师和学员的双向考核,以期真正实现由“输血”到“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的转变。

在援疆专家作为导师的带教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喀什二院特别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学员-导师-科室-医院”四个层次的制度制定、具体实施、中期监督及成效考核,不仅保障该制度的实施在数字上的达标率,而且保障了在达标率数字背后的成效和“含金量”。以下就喀什二院几个科室导师带教制度实施10个月来的成效举例说明:

3.1心脏内科

喀什地区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率高,在之前的心脏血管造影技术的基础上,心内科援疆专家实施了“血流储备分数”及“血管内超声”等新技术的带教,而此类新技术之前在南疆尚未开展,全疆地区也只是乌鲁木齐有零星报道,此类技术的开展不仅填补了南疆地区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明确诊断提供更为提前一步的预警,大大提高了当地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率。目前喀什二院心脏内科的援疆专家带教学员已掌握该项技术,并且在此类技术的支撑下,已申请到自治区级的科研项目和发表高级别的SCi收录论著。

3.2肾脏内科

2014年之前,喀什二院无独立的肾脏内科,对尿毒症患者不能实施血液透析治疗,自2014年2月成立肾脏内科以来,在援疆专家的带领下,成立独立的肾脏内科和血液透析中心,目前科室内已有3名学员能独立进行血液透析的各项临床操作,并能独立管理血液透析中心的运行,开展各级新技术5项,申请到自治区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

3.3眼科

喀什二院眼科以往长期不能开展眼底疾病的治疗,而南疆地区因高血压、糖尿病高发以及维吾尔族遗传学因素,视网膜等眼底疾病较其他地区高发,针对于此,上海援疆眼科专家近两年来着重开展了眼底疾病诊疗技术,目前带教学员已基本掌握此类技术,并且喀什二院的眼科在“白内障”、“眼底病”及“眼眶整形”等亚专业的架构成型。针对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眼底病高发的特点,眼科在援疆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病因学研究,并获得1项新疆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援疆专家的导师带教制度在医疗、科研方面都使眼科有了比较显著的进步。

4结论

人才、民生是援疆工作的重点,尤其体现在卫生援疆工作中。通过10个月“导师、学员双向考核的援疆专家带教制度”的实施,喀什二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已初现成效,部分考核指标已提前完成,可见导师带教制度可为喀什二院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质量保障,也可为当地医疗卫生系统的人才梯队建设提供参考。在后续实施的过程中需根据具体考核情况继续推进、不断完善,以更加适应于南疆地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KirkaD,FengS.Surgeonsandresearch:talent,training,time,teachersandteams[J].amJtransplant,2011,11(2):191-193.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篇4

---赴河北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整合和优化区域卫生资源的经验,促进我区卫生事业发展,3月2日至3日由副区长郭景平、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石桂臣带队,区政府办、研究室、卫生局、大港医院、油田医院一行11人,赴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保定市人民医院、保定市第三医院、北京市朝阳医院和垂杨柳医院。虽然考察时间短暂,但是由于考察内容明确,安排周密,考察人员结合我区医疗资源现状去思考和研讨,收获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

(一)实行集团化经营战略。保定第三医院和朝阳医院从发挥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出发,注重提高集团医院的整体水平,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减少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形成了集团框架和以合作形式共同构建的医疗联合体。保定市医疗集团抓住集团核心医院这一关键,不断增强驾驭能力,在特色门诊建设上成为保定市之首,在占领医疗市场方面收到明显成效。按照医疗集团章程,确定了集团的性质、宗旨、范围、规划、机构及权利和义务,然后按照独立法人、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财务核算形式、收费标准、资金所属关系、人事归属不变的原则,在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集团组合。组建后的保定市医疗集团由25家医院组成,目前发展到35家成员单位,其中核心层一个,即保定市第三医院;以管理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急救中心、保定市中医院;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保定市民族医院;以契约法律关系为纽带的松散层30个。朝阳医院集团于2000年组建,核心医院为朝阳医院,北京朝阳医院集团第二医院、中医医院、八里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里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团结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家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朝阳急救分中心为松散层单位,由于没有产权关系,尽管朝阳医院有很强的技术影响力,但目前集团化运营框架已基本名存实亡。

(三)在抢占医疗市场上下功夫。保定市医疗集团强烈的市场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地域上的广泛分布,按照市场化和集团化经营目标,强化集团成员的互补性,努力通过集团知名度,提高各成员单位在群众中的声誉,借此扩大服务群体,在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朝阳医院抓住品牌建设这一关键,提出“一二三”发展战略,即确定国际化发展方向,在硬件建设和顶尖技术上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采取开放式办院,积极构建一套适应于国际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抓住两条主线,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学术学科和强化经营管理来展开,处理好学术学科为实现两个效益服务,增加效益支持和促进学术学科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实现双蠃或多嬴上下功夫;抓住三个市场不放松,努力拓展社会保障市场、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和专科专病市场,创造了主营业务收入数亿元的经营业绩。同时医疗服务对内辐射朝阳区各街道办事处、东风乡所属的行政辖区外,对外逐渐面向全市、全国和国外。通过市场辐射,促进了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有效组织,并实现了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的有机结合。

三、几点建议

我们此次学习考察收获很大,一方面感受到这些医疗单位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这些单位坦诚的介绍中看到由于集团化经营在产权、经济利益等方面不清晰或者不完全到位,对集团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明确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思路,以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多元投入,实行强强联合为手段,加快医疗资源整合步伐,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化、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的人文化、医疗消费的低廉化目标,确保我区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搞好调研,认真编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规划。抓住国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有利时机,科学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一是摸清底数。调查摸底要涵盖全区所有的卫生资源,既包括重点医院、厂矿医院,也包括各镇街、各村的卫生所、个体行医点。对于厂办医疗机构,要认真核实年度经营收入、人员结构、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为区委、区政府整合卫生资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立足区情实际。遵循国家和我市要求,立足我区石化基地建设的实际,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以技术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卫生需要。三是明确规划目标。在统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六大经济板块”建设、现代城市发展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控制卫生资源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组织领导,借鉴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拿出一套符合我区实际的卫生资源优化和配置方案。

(二)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化整合框架。本次外出学习,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些地方在组建集团时,还没有形成具有产权关系的集团,只是以市场划分或者技术合作、支持下的联合。没有产权关系,必然导致在整体运作上,考虑眼前多、思考长远少,特别是在利益上不能形成相互促进机制,人、财、物过度松散,整体合力难以形成。所以在谋划集团化运作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经营性集团,在保证满足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要求的同时,为医疗机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对核心医院可以采取多元投资的方式,增强其经济实力,特别是强化对外投资功能,尽可能多地收购和整合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形成全资或控股单位,掌握调度卫生资源的权利。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按照集团化运作模式,吸纳一定数量具有协作关系的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单位。只有这样,集团治理结构才会合理,整合目标才能实现。

(三)突出特色,在优化新型医疗技术结构上下功夫。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谁能突出特色,掌握新的专科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我区医院不乏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和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专科。这就要求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必须构建新型的医疗技术结构,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趋向整体化,在实行多种综合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应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各种诊治中心,如在大港医院建立癌症治疗中心、糖尿病治疗中心,在大港油田医院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只有把特色专科建设好,才能在地区甚至在国内外形成病人流,创出自己的牌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队伍。医院的发展取决于高质量的医疗水平,而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关键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医学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因此,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注重医护人员的基本功训练与专业训练,一般培养与重点培养,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培养一支具备开拓型、智力型的专业队伍。由于人才队伍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瞄准高新技术利用人才。高度重视横向联合,特别是充分发挥京津地区名医众多的优势,加快与部级医院高新技术接轨步伐,带动本区医疗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档次;拟定部级专家教授会诊带教计划,聘请一定数量的名医来我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传帮带提高我区医务骨干的技术水平。二是招贤纳士吸引人才。保定市第三医院和北京垂杨柳医院除了为人才搭建一个优越的生活平台外,更注重为这些事业性强、工作热情高的有识之士,创造一个展示才华、施展才干的事业平台。我们可以高薪聘请一些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作为的专家,也可以聘请一些退休的专家充实到业务科室,以发挥余热,传授技术,提高医院整体技术水平。三是眼睛向内培养人才。加快对医院内部业务骨干的培养和锻炼,是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利用专家会诊的机会,对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加大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把更多的业务尖子送出去进修深造,特别是加大与大专院校挂钩,尽快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

(五)多元投入,努力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医疗设备是医院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水平的提高是离不开仪器设备。要利用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机会,除政府的投入外,要广开投入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资和民间资本,改善医疗设备结构,实现医疗设备的精密化、细微化、高效化和无创伤化,使先进设备与高标准的医院建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同时利用先进设备,加强医院的标准化管理,强化医院质量评估和医院规章制度、技术质量标准。严格按标准程序办事,强调医院整体功能,达到医院的整体功能与系统层次的优化组合,以提高工作效率与效能,在医院建立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处理各种信息,保持医院内外环境信息的畅通。

(六)改善环境,努力做到医院环境艺术化和园林化。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环境建设不能忽视。虽然我们两天的学习考察主要集中在整合卫生资源上,但所去的每一所医院无不在拓展发展空间,美化医院环境加大投入、大力进行改造建设。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整合卫生资源,环境资源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考察中我们发现,这些现代医院对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医院园林化,病房家庭化。为此,我们在医院建筑设施上应在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为病人疾病的转归、治疗和养病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医院高层次的管理水平和长远的目标追求。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篇5

关键词:社区医学生;影像技能;高效价比

多年以来,在医学的发展历程,疾病的检查手段日益繁多,社区医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检查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以及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近几年来,我们对社区医学生教学理念和方法及时进行调整,重点提出了社区医学生必须加强影像技能培训的主张。

一、社区医学生掌握影像技能的必要性

社区医学生即将成为正式医生,他们是未来社区医疗队伍的主力军,时代的变迁要求他们应该具有区别于上世纪医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社区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更要拥有丰富的医学影像技能,真正做到医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同时发展,为塑造成新型的医学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把医学生树立为影像技能的培训主体也是改变现有医疗队伍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以及适应影像科室配制的主要手段。

(一)影像学的飞速发展现状

21世纪,物理学和电子技术在医学领域联合应用和发展,促使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前进,使影像学成为一门充满前景的学科。近年来,影像设备不断更新并涌现出大批新型仪器,使影像学门类繁多、内容复杂、涉及广泛,从诊断领域延伸到治疗领域,产生了多学科的交叉。从医、患熟知的B超、彩超、普通X线、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核磁共振(mRi)、到知之甚少的发射体层成像(eCt)、直线加速器、数字减影(DSa),各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影像设备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医学影像学从上世纪的边缘学科发展成主打学科,影像医学的地位不断提升,应该适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医学影像学与社区医学的发展相一致。在医院中从辅助科室发展成为代表医疗机构等级和形象的“代言人”。影像设备在各级医疗机构固定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配合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有合格的使用者、解读者和相应的培训方法。

(二)影像学手段的不合理利用和“影像盲”的出现

影像技术在诊疗中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有的已成为常规检查,不论从医生角度,还是从患者方面,对影像学的价值都得到了肯定,但是一些矛盾也日益产生,最明显的是部分社区医学生对医学影像知识的缺乏以及过高的估计其诊断价值,不能准确地、恰到好处地使用医学影像技术,造成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花费高,用时长,甚至有时会延误病人的最佳治疗时机;另有一部分医生接诊病人时只会开影像申请单,仅仅会看报告单上的结论,不能独自阅片。我们把这样的社区医学生戏称为"影像盲"。其结果是影像科室的劳动量巨大,而诊断结果有时又达不到临床的期望值,使临床科室和影像科室之间互相抱怨。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医疗队伍的源头--进入实习期的医学生,即准医生抓起,扩充医学生知识结构,将影像知识变成他们知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能够合理利用先进的影像资源。

(三)部分社区医学生对影像知识的渴求及偏爱

一些好学上进的医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或者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影像知识是浅显的、片面的,多是感性认识,当他们耳濡目染在某些疑难疾病的诊断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他们对影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希望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以便将来在临床工作中灵活应用。在这个情况下,他们中的部分学生会不失时机地向影像科室的老师去请教,作为影像科室的带教老师能深切体会出他们对医学影像技能的求知欲望,我们会尽量向他们客观的讲解相关知识,如何去合理应用,以及每种影像技术在诊断疾病时能达到的层面和局限性。

(四)建设数字化医院的要求

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系统的快速普及,大多数医院的影像科室都配有工作站,将病人的图像以特有的格式(如DiCom格式)进行理想化储存,大大方便了日后复查和各科室联合会诊,在一些先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已经采用了paCS系统(picturearchivingcommuniactionsystem)即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对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所有的技术不仅被从事影像技术的医生应用,更是临床科室最重要的影像资料,很多疾病需要通过影像手段去诊断、观察治疗效果或者采用影像直视下的介入治疗,如果能独立读片,获得的信息量会远远超过读一份书写完美的来自影像科室的报告单,所以对于社区医学生有必要掌握各种图像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势必在临床工作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教”与“学”相互促进

新颖、独特、合理和有效的培训方法能够激发临床实习生对影像学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会给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教人员必须积极学习和掌握影像学方面的知识,学习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对工作精益求精,从而使“教”、“学”双赢,为了适应教学发展,我校近年来已陆续安排多位教师到医院进修影像学技能,以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影像技能培训可以预见的目的和效果

(一)影像技能培训目的

使社区医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影像技能的在诊疗中存在价值和对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减少偏见和误区,达到灵活利用影像资源的效果,促进医学影像学的普及和发展;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探求和发现更加合理、有效的教改之路。

(二)了解影像设备的物理成像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

具备了这些知识就能够很好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认识影像中的伪像;减少“影像盲”以及对影像专业医生的依赖性;提高社区医学生对各项影像技能的认知能力和重视程度,使其客观的看待影像设备发挥的作用,克服某些人思想中存在的“特殊检查是万能检查”以及“高档设备最准确”等错误观念。为了防止今后社区医学生中的"影像盲"的增加,减少对影像报告的依赖性,提高社区医学生独立解读多种影像图片的能力,也为了提高不同科室的医生之间、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打好基础

消除以前社区医学生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与国家实行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接轨,培养实习医生的综合素质,快速提高读片能力,消除对技能考试中影像部分的恐惧感,使他们能够按期通过考试,早日获得相应的资质。

三、社区医学生影像技能培训趋向――使医学生在诊疗实践中形成“高效价比”概念

以往,社区医学生的影像技能培训一般在1周左右完成,涉及的内容多,包括普通X线、透视、Ct、mRi等,涵盖范围广,包括全身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疾病,要想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掌握那么多复杂难懂、原理各不相同的影像知识是有难度的。因为医学影像诊断以形态学改变为基础,演示着人体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发生和的发展过程,所以既形象,又抽象,还有不可预知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为了提高社区医学生对影像技能,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教学管理者重视影像诊断学的教授方法,教师适当增加理论课的课时以及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增添实习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提供参加影像科室的阅片和综合会诊的机会。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各种影像检查手段,以及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在医学影像技能与医学生的临床知识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的疾病选择不同的“高效价比”影像设备。客观认识不同部位、不同疾病以及病人不同的经济条件采用不同的诊疗手段,达到最高的“效价比”,特别要形成和注重“效价比”的观念,即医学生能熟练掌握医疗技巧,合理选取最适当的医学影像手段,为患者提供快捷、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缩短就医流程,而病人的花费最少,诊断能力在质和量上明显提高,同时节省危重病人确诊时间,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改善医患关系。为医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医疗理念。

参考文献:

[1]peredinaa,allena.telemedicinetechnologyandclinicalapplication.a.1995.

[2]文戈,张雪林.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6).

[3]Sarahi.woodrow,mD.DutyHoursRefocusintheUnitedStates,FranceandCanada:isittimetoRefocusourattentiononeducationacademicmedicine,Vol.81,no.12/December2006.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篇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提升某某区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医疗业务整体能力,促进医疗同质化管理,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某某区进一步加强区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长政发〔2018〕17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某某区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医共体),包括某某区人民医院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某某区中医院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某某区妇幼保健院妇幼专科联盟参照执行。

第三条 依托医共体牵头医院成立医疗业务管理中心,承担日常医疗服务督导考核、质量控制、安全防范、学科建设、分级诊疗、科研教学等医疗业务管理职责。管理各成员单位医疗业务的正常运行,指导支持督促各成员单位根据辖区人口和病种特点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辖区内居民能享受到规范及时的基本医疗保障。

第二章医疗质量控制

第四条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医共体全面负责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依法执业,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医共体法人代表是医共体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医共体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成员单位医疗质量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医共体对成员单位的医疗质量考核是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制定医共体质量管理制度;成立院感、急诊等相应质控组织,负责质量监测、预警、分析、考核、评估及反馈工作;每季度牵头医院业务科室及成员单位质控报告并提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意见。

第六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建立完善的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和自我评估准入制度,明确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临床应用医疗技术目录和新技术、新项目目录,加强手术分级管理,明确手术医师权限。制订成员单位医疗业务运行实施方案,成员单位借助医共体牵头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帮扶,结合本单位实际推进“一院一品”差异化发展。

第七条 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根据医疗业务管理中心要求制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针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组织实施整改。

第八条 区卫生健康局(以下简称区卫健局)发挥各专业质控中心的作用,各专业质控中心根据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更新区质控标准并监督医共体执行。

第三章医疗安全防范

第九条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应加强对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的医疗风险管理,完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控措施,定期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由牵头医院制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防范预案、“不良事件的无责呈报体系”和不良事件快捷处置流程,建立定期的不良事件分析改进机制,医共体内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共享不良事件案例,牵头医院参与指导成员单位医疗纠纷处置化解。

第十一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负责医共体内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全体医务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的培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每年开展全体员工医疗安全教育或法律知识培训不少于两次,定期召开医疗安全工作会议,确保不发生责任性医疗事故(医疗损害)。

第四章学科建设

第十二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负责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医学重点学科(基层特色专科)建设的组织申报和日常管理工作,按“统一要求、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的方式进行创建,并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

第十三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应加强区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在区重点学科(基层特色专科)建设基础上积极争创省级区级龙头学科、市级重点(扶持)学科,逐渐在区域内形成以区专病中心、重点学科、特色专科为基本架构的学科布局和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发展的良好梯队。       

第十四条 学科建设经费由医共体(含各级财政补助)投入,经费使用遵循“突出重点、保证必需、合理有效”的原则,实行专款专用、专项核算,符合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区卫健局负责学科建设年度执行情况评比,对每年评比位于前列的区域专病中心、重点学科(特色专科)除资金补助外,并在医共体年终绩效考核中予以加分。对评比排名落后的学科,将视具体情况采取限期整改、暂停或撤销建设等措施。

第五章科研教学

第十六条 医共体应深化医、教、研协同发展,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在能力提升、知识更新方面重要作用的宣传,构建新型的医共体卫生健康科技教育体系,主动适应体制改革转型新常态。

第十七条 医共体应加强全体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同质化提升,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制定各类别各层级卫技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督促落实。特别加强各层级卫技人员三基训练与考核,确保人员技能与岗位职责相匹配。重点培养住得下、留得住的基层卫技人才,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第十八条 医共体应加强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建设,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显著进展,引导并支持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间多单位、多学科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转化和应用,推动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十九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负责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的医务人员申报各级各类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加强项目日常管理,合理安排课时和授课师资,保障教学质量。

第二十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联合体建设为重点,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指导,重点抓好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提升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培训环节,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强化工作合力,完善统一考核、定期交流等工作机制;加强规培经费使用管理,优先保障学员生活补助、带教老师补贴,确保专款专用。

第五章分级诊疗

第二十一条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为患者提供便捷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医共体应建立起有效、实用、便捷的转诊渠道,共享区域双向转诊平台,方便患者在医共体之间、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间转诊,避免不必要的区域外转诊。完善各成员单位医疗应急体系,制定危急重症初步急救和及时规范转运的制度和流程,保障辖区居民生命安全。

第二十二条 医共体根据《某某区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疾病种类目录(试行)、某某区区级医院下转疾病种类目录(试行)、某某区区级医院不轻易外转疾病种类目录(试行)和某某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标准(试行)》的文件精神,制订细化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的疾病目录、出入院标准、转诊规范及流程,根据服务能力动态调整。鼓励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业务的差异化发展,对于医疗能力基本达到区级医院水平的专科,可以突破某某区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疾病种类、区级医院下转疾病种类、区级医院不轻易外转疾病种类目录范围。

第二十三条 医共体牵头医院承担医共体内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标准把握,协助处理疑难病症,区域内实行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对上转病人根据病情需要合理检查,不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各成员单位根据胸痛、卒中等十大专病中心建设及专科资源分布,原则上将病人转诊至区域专病中心或医共体牵头医院,严格控制区域外转诊率。经医共体牵头医院诊治后恢复期病人病情稳定,可以在基层进行后续康复治疗的,原则上将病人下转至其所在辖区基层单位。

第二十四条 区卫健局不断完善转诊平台建设,加强医共体分级诊疗执行过程监管和督查考核。

第六章医疗资源共享

第二十五条 依托区域临床检验、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等医疗共享平台,全面落实医疗资源共享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第二十六条 医疗共享平台配置专职管理人员,组织、协调和实施远程诊断服务等相关工作;负责诊断医生的排班、人员培训、场所设施设备维护以及其他日常管理等工作;按规定接受各成员单位提出的诊断服务申请,完成诊断、审核及出具报告书;负责收集和保存远程诊断服务工作中产生的相关资料,防范相关信息泄漏;定期整理、分析远程诊断服务相关信息,向医疗机构和区卫健局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七条 医共体成员单位与医疗共享平台签订协议,原则上首选区域(检验、病理等)或医共体牵头医院(影像、心电等)已建设的共享平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操作,并将检查检验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送到共享平台。

第七章中医药服务

第二十八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负责管理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中医药工作,积极推进成员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合理使用中草药(包括颗粒剂),规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二十九条 依托区中医院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牵头医院建设好全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在全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带教等推广工作。

第三十条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规范开展十类四十五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向各成员单位推广十类三十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三十一条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至少培养一名适宜技术应用推广骨干,掌握六类十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并负责向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培养一名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骨干人员,掌握四类六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八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区卫健局应加强对医共体医疗业务管理中心的督导,跟进医疗业务管理中心相关制度的出台和完善。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篇7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婚前医学检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依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可能患有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所进行的医学检查。

第三条  自治区内进行婚前医学检查的机构以及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婚前医学检查的管理工作。

民政、计划生育、财政、物价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婚前医学检查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开展婚前医学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并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一)有分设的男、女婚前医学检查室;

(二)有专职男、女婚检医师和主检医师以及检验人员;

(三)有婚前健康教育宣传室;

(四)有常规检验、专科检查设备。

第六条  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医务人员,须经盟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婚检医生须具有医师以上技术职称,从事医疗保健或妇产科、泌尿外科工作3年以上。

(二)主检医师须具有主治医师以上技术职称、从事医疗保健工作5年以上。

(三)检验人员须具有技师以上技术职称,从事临床检验工作3年以上。

第七条  旗县级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业务,应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意见后,报盟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盟市级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业务,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开展涉外或者涉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居民婚前医学检查业务以及自治区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业务,由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第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决定。批准的,发给《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不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卫生行政部门应将批准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业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婚检医师名单、婚检证明专用章样抄送同级民政和计划生育部门。

第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开展婚前医学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坚持保证质量,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原则。

第十条  婚检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婚前医学检查项目执行。

第十一条  婚检机构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必须严格执行自治区财政、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

第十二条  婚检机构不得向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人员强行销售母婴用品。

第十三条  婚检机构应向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男女双方出具《婚前医学检查证明》。经婚前医学检查,对诊断患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医师应向男女双方说明情况,提出医学意见。

《婚前医学检查证明》由婚检医师填写,主检医师审核,并加盖婚前医学检查证明专用章。

《婚前医学检查证明》由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式样印制。

第十四条  婚检机构对疑有不宜生育、限制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以及不能确诊的疑难病例,转由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专科医院进行检查、诊断。

第十五条  婚前医学检查应由同性别的医务人员进行。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医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文明服务,为当事人的检查结果保守秘密。

第十六条  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医务人员有义务宣传母婴保健方面的法律法规,回答男女双方就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方面的咨询。

第十七条  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在申请结婚登记前3个月内,持下列证明和有关材料到一方户籍所在地婚检机构接受婚前医学检查:

(一)《居民身份证》或户籍证明;

(二)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

(三)近期一寸免冠照片4张。

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或一方为外国人、华侨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居民的,须到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婚前医学检查。

第十八条  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男女双方应如实回答婚检医师就婚前医学检查方面的询问。

第十九条  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男女双方对检查结果持有异议的,可依法向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自治区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终级鉴定。

接受鉴定申请的母婴保健医学鉴定委员会,应当向当事人出具《医学技术鉴定证明》。

第二十条  婚姻登记机关在办理结婚登记时,必须查验《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或者《医学技术鉴定证明》并存档。对符合结婚条件的,方可办理结婚登记;对婚检机构或者医学技术鉴定机构认为不宜生育的,当事人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或者施行结扎手术后,方可办理结婚登记。

第二十一条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发放《生育证》时,必须查验《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或者《医学技术鉴定证明》。对适宜生育的,方可发放《生育证》。

第二十二条  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业务或出具婚前医学检查证明的,由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非法活动,并视情节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婚检机构出具虚假《婚前医学检查证明》、医学技术鉴定机构出具虚假《医学技术鉴定证明》的,对直接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由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取消其执业资格。

第二十四条  婚检机构自立收费项目或者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由财政、物价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婚检机构只收费不检查,或者擅自增加或减少婚前医学检查项目的,由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篇8

孜孜以求,

做一名出色的“领军人”

我国有位著名医学专家曾说:“医学是一项极其神圣的事业,是一项极需做出奉献的事业,更是一项需要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事业。”纳丽莎主任正是这样一位视医学事业无比神圣、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医德情操的医师。48岁的她,温文尔雅的举止,亲切和蔼的为人,却掩饰不住她对待医学专业的严谨、认真和务实。她从1990年7月在西北民族大学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便一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超声心动图室工作。现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主任和心脏中心管委会委员。她的专业是心脏大血管超声诊断,主要技术专长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诊断各种心脏疾病及术中监测手术疗效,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前病例筛选、术中优化参数、术后随访和疗效评估,以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临床的应用等。

工作中,纳丽莎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以服务于临床诊断为己任”,廉洁行医、勤业敬业、精益求精。自2009年担任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主任以来,她主持了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带领科室大胆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并获得多项荣誉;多次主持大型国际会议,培训和推广心血管超声诊断新技术,将医院心脏大血管超声诊断工作做得风声水起,为该区心血管超声影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已成为宁夏地区心脏大血管超声影像专业学科带头人,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在国内,尤其是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在24年的医学生涯中,病人的需求、科学的诊断就是纳丽莎行动的指南。她为人谦虚严谨,真诚热情,工作中更是严以律己,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在全科树立“服务病人、服务临床”的理念,时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千方百计为病人、为临床提供科学、准确的诊断报告。日常工作中,她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在认真履行好本岗位职责的同时,严谨求实、奋发进取,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工作之余,她悉心关心科室同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从各个方面考虑每个人的实际困难,并予以帮助和解决。

作为全区心脏大血管超声专业学科带头人,纳丽莎始终致力于做好超声心动图诊疗、教学、科研、培训及行政管理为一体的工作模式。她紧紧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制订适合本科室发展的各阶段工作计划,并分步实施。她始终把诊断报告质量和患者安全管理提高到科室日常工作的首位,制订、修改、完善科室各种检查流程、诊断报告质量控制体系、患者安全管理等文件。积极参与危重症及疑难病例的诊断、会诊和治疗工作,做到及时诊断、及时处理,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她尤其注重加强科室基本设施建设,购进高端心脏超声专用医疗仪器、设备,全面提高科室业务水平;同时,她还十分重视学科专业人才的梯队建设,合理培养、利用人才资源,拟定出科室各级医师的亚专业发展方向,并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培养。她针对实习、进修医师及临床住院医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定期开展专业小讲座、专题讨论,使他们在业务能力上逐步提高。她积极带领科室人员开展新课题、新项目的研究,不但提高了科室整体科研水平,还有效激发了全科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并在紧抓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仍然不忘加强科室员工的医德医风教育和思想素质教育。

真情奉献,赢得尊敬与爱戴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责任重于泰山。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纳丽莎对医学前沿的探索坚定而执着,对慕名求医的患者极为热情和负责任。她经常叮嘱下级医师:“做医生,医德是最重要的。一颗真心实意为病人着想的心就是一剂良药。作为医技科医生,科学务实的态度更重要,如何在第一时间为病人做出准确的诊断,便于病人早期治疗、解除病痛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永恒的课题。”

婴幼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同行公认的“最令人头痛”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婴幼儿通常需要在安静状态下才能顺利进行检查。一部分婴幼儿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烦躁不安、不易入睡、哭闹,个别患儿服用镇静剂后也不起作用,这非常不利于检查,使得诊断难上加难,花费的时间更长。而且,凡是纳丽莎参与会诊的婴幼儿,几乎都伴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情常常处于危急状态。为了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让婴幼儿最大限度地“配合”,尽可能缩短检查时间并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每一次检查时,纳丽莎都会根据不同年龄段安排科室人员为小患者播放手机音乐、喝水喝牛奶、边检查边逗孩子,让家属给孩子讲故事等等;有时实在没办法了,就让年轻医生给患儿小声唱歌;如果仍然行不通的话,就再次预约检查时间。对于远道而来的患儿,无论下班后的中午还是晚上,科室人员总会看到纳丽莎忙碌的身影,还会听到她耐心细致地给家属交待孩子的病情,以及诸如下一步需要到哪个科室去就诊之类的问题。

作为守护生命的卫士,纳丽莎经常强调:“一定要多为患者着想。”她以身作则,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认真检查,耐心解说并科学地因病施诊。她教育年轻医生:“健康是指身心健康,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面对患者针对诊断结果的任何疑问,你的回答都必须是严谨、准确、科学的,但同时还要讲究技巧,争取给患者满意的答复。”每逢专家会诊时,她面对前来就诊、咨询的每一位患者,都不厌其烦、通俗易懂地向对方讲解。当患者有疑虑时,她总是耐心、仔细倾听并给予满意的回答。病人期盼的眼神、发自内心的感激,激励着她更加努力工作。在她看来,给病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本身就是良药。

她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从检查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为患者着想。如果是远道而来的患者,尽量争取当天做完检查明确诊断;若诊断结果属于“危急值”范畴,她会亲自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请对方及时施治或尽快收住院。这不但为患者争取了治疗时间和抢救机会,还节约了食宿费用。许多患者及家属深受感动,送来锦旗或感谢信,以表达他们的谢意,赞誉这位“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好医生;有些患者甚至会送给她钱物及礼品,但都被她婉言谢绝。

“真情换真心”。多年来,纳丽莎凭借自己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全区同行、全院同事以及广大患者的爱戴、信赖和尊重。

攻关科研,专注学术

做一名德技双馨的好医生是纳丽莎不懈追求的目标。伴随着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促使她及时了解、跟踪国内外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新动态,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经过多年勤奋刻苦的钻研和努力,她在宁夏全区乃至西北地区心脏大血管超声医学专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通过严格的国家公派留学考试,纳丽莎以VisitingScholar的身份赴瑞典林雪平大学医院研修一年,主要从事心血管超声领域的科研工作。回国后,她应用所学知识,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进行科研立项3项:2005年、2007年获得批准自治区人事厅“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项目2项、2006年立项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06年、2007年分别荣获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新技术新业务院级二等奖、三等奖殊荣。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她以academicFellow的身份赴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带薪研修一年,主要从事心脏超声专业技术临床实践工作。回国后进行科研立项4项,其中2009年自治区人事厅“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项目1项,2010年立项自治区外国专家局“2010年度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计划”1项,2010年立项自治区科技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2011年立项自治区人事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择优资助经费”项目1项。2010年、2013年获得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新技术新业务院级三等奖和二等奖殊荣。

自2010年至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中心“宁夏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已连续举办了5届,由该院心功能检查部超声心动图室承办的“宁夏心血管医学影像学术会议”也已连续举办了5届,每一届参会代表均超过120人。作为宁夏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纳丽莎不仅肩负着本科室业务发展的重任,还以全面促进全区心脏大血管超声专业的发展,促进宁夏地区超声心动图专业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己任,旨在惠及广大病患者。每次论坛或会议都特别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就心血管疾病基础、心血管影像学,以及临床内外科治疗方面的最新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指南解读、个案报告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和现场操作演示。5年期间,纳丽莎所领导的团队持续、深入地贯彻医院“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方针,共邀请国内外著名超声心动图专家和临床心血管专家36人次来院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仅国外专家就达13人次,分别来自丹麦奥尔堡大学医院、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新加坡妇女儿童医院。2013年10月,她还牵头承办了自治区人社厅项目“全区超声心动图与临床高级研修班”,参会代表超过120人。

纳丽莎和她的同事们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学术会议,将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技术方法传播进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提高了本地区心血管医师诊断水平,规范了心血管疾病诊断指南;加强了心血管影像学领域诊断新技术的交流及推广,同时改变了基层医师诊疗的理念,降低了误诊率及错诊率;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共同提高了本地区心血管诊断水平和科研水平,为宁夏及周边地区心脏大血管超声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顾全大局,铸就累累硕果

近年来,随着医学各专业学科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临床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新生儿科、儿科、呼吸科等科室对超声心动图诊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纳丽莎深知,只有自己首先努力钻研业务,提高科研能力,向纵深度发展,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才能够不负众望地当个合格的科主任,科室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最终满足临床科室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她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合作,不断提升团队服务能力,积极组织选送科室人员进修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并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她特别注重学术梯队建设,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目前已有两名医生为在读博士。对年轻的下级医生,她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精湛的技艺、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一支科研能力强、临床技术水平高、教学水平过硬的科室专业队伍。

自从2004年赴瑞典林雪平大学医院研修返回医院以后,她以第一主持人身份相继开展了6项新技术新业务,其中4项获得了院级奖励。2007年、2013年与心血管内科合作2项,2010年、2013年、2014年与心脏大血管外科合作3项,2006年与妇产科合作1项。以上所有新技术新业务均填补了区内学术空白,为该领域专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有力提升了该院心脏大血管超声专业在宁夏地区的影响力。

纳丽莎的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和科室工作,却常常对家庭照顾不周,用于操心女儿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并不多。2012年6月,正是她女儿高考的冲刺阶段,但就在她女儿实现人生“冲刺”的关键时刻的7日和8日这两天,碰巧遇上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承办“第四届宁夏心血管医学影像学术会议”。为保证会议能够如期顺利进行,她舍小家而顾大家,在会议现场有条不紊地主持大会,直到送走最后一位国外专家。在她的精神感召下,科室人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潜力,虽然办会期间工作较辛苦,但良好的科室氛围,使每一位员工都倍感温馨快乐,并进一步激发了大家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的热情。

在率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前进的同时,纳丽莎自身也取得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她个人发表了专业学术论著34篇,其中14篇为部级核心期刊;共参加完成科研课题18项,主持科研立项7项(均为省厅级项目),3次获得自治区科技厅成果奖,4次获得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院级奖项;作为编委,2012年、2013年她参编发表了两部有关心血管超声影像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主持或参与原卫生部全国多中心注册项目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篇9

多方合作广州多德医疗设备维修服务公司

北京中土科仪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李宇彤总经理到该公司参观,洽谈监护项目的合作事宜,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化医疗设备质量检测中心负责人林主任,与该公司总经理针对医疗设备检测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该公司市场部代表前往北京301医院的医学工程保障中心,达成长期合作共识;拜访总后检修所洽谈检测合作事宜;与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安贞医院、医疗设备信息杂志社等单位进行友好沟通。

企业供应商上海英迈吉东影图像设备有限公司

该公司在四川广运集团公司安检设备采购中,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该集团安检设备的供应商。该公司已成为国内最主要的安检设备生产商之一。

第二轮委托管理协议

上海交大仁济医院

五年前,“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关于委托管理嘉定区中心医院合作协议书”,拉开了嘉定区中心医院与名校名院的合作序幕。委托管理后的嘉定区中心医院,依托仁济医院的管理、技术、人才优势,彰现出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间资源整合的良好的规模效应。医院业务总收入由2001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48亿元;年门急诊总人次数由2001年的45万增长到2005年的76万;出院人数由2001年的1万人次增长到2005年的1.5万人次;年住院手术人次数近0.6万;床位使用率由2001年的81%增长到2005年的97%……第二轮签约预示着双方更深入的合作。

2006年度奖学(教)金江苏省口腔医院

2006年度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共有5名学生获“杨震口腔医学奖学金”、10名教师和学生“贺利氏口腔医学奖学(教)金”、30名教师和学生获“高露洁口腔医学奖学(教)金”、16名学生获“刘嘉奖学金”。奖金设立方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董事会董事刘素仪女士、贺利氏古莎齿科有限公司人事资源部吴静经理、广州高露洁棕榄有限公司代表杨阳经理和校友刘嘉女士分别发言,院方为四家单位和个人颁发了答谢证书。

专业化学术推广会议绿叶制药

该公司在希美纳产品完成收购交接后第一次参加在重庆和贵阳召开的“西南肿瘤综合治疗年会”和“贵州省放疗年会”。该公司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希美纳,为产品在西南地区的市场开拓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湘雅招人才淮安市一院

由省人事厅牵头,市委市政府主办了“中南大学百名研究生淮安行”的活动。1月8日,该院副院长沈雪峰带领考察组,亲赴湖南长沙与曾参加“淮安行”活动自荐、推荐的近4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从中拟定了接收对象。双方领导就中南大学在该院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达成了合作意向。

项目组考察华东医药

该公司被行业协会推荐为参选“2007健康生活品质杭州”的代表单位,日前项目组已前往该公司考察。

与南京市政府签署投资意向性协议迈瑞公司

迈瑞公司与南京市政府签署“迈瑞医疗电子产业基地”投资意向性协议。这是该公司上市以来的重大举措,旨在建立起新产品线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中心,与深圳总部、北京研发中心及西雅图北美研发中心形成互补。江苏省、南京市和江宁开发区政府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该项目累计投资额预计将达到1.5亿美元,一期投资约为3000万美元,计划在2009年下半年完成基础建设并投入运行。该公司提示,本新闻含有“前瞻性声明”性质。

与国际著名生物技术公司合作本元正阳

2007年1月23日,该公司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了签约仪式,与美国健赞(Genzyme)公司、ascend公司和CtK生物技术公司分别就基因治疗新药项目和蛋白药物开发项目签署合作协议,促进我国基因治疗研究领域保持与国际水平同步。

该公司申请部级或部委级科研课题共计11项,17件专利已获授权。已有1个Ⅰ类新药项目进入Ⅰ期临床试验,2个Ⅰ类新药项目进入临床报批实审阶段,2个Ⅰ类新药项目处于临床报批准备阶段。在研新药分别针对肿瘤、重症下肢缺血、视网膜黄斑变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血友病等疾病。

美国健赞公司是国际最知名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公司之一,年收入达33亿美元;美国ascend公司是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领域咨询服务公司;美国CtK生物技术公司是国际著名的免疫诊断产品开发企业。

首次亮相世界医疗设备第一展广东威尔科技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篇10

现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 朱镕基

2001年6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以下简称母婴保健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母婴保健服务活动的机构及其人员应当遵守母婴保健法和本办法。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依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主要包括下列事项:

(一)有关母婴保健的科普宣传、教育和咨询;

(二)婚前医学检查;

(三)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

(四)助产技术;

(五)实施医学上需要的节育手术;

(六)新生儿疾病筛查;

(七)有关生育、节育、不育的其他生殖保健服务。

第四条 公民享有母婴保健的知情选择权。国家保障公民获得适宜的母婴保健服务的权利。

第五条 母婴保健工作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母婴保健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母婴保健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技术和物质条件,并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母婴保健事业给予特殊支持。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设立母婴保健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母婴保健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母婴保健法及本办法的配套规章和技术规范;

(二)按照分级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全国母婴保健工作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

(三)组织推广母婴保健及其他生殖健康的适宜技术;

(四)对母婴保健工作实施监督。

第八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公安、民政、教育、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母婴保健工作。

第二章 婚前保健

第九条 母婴保健法第七条所称婚前卫生指导,包括下列事项:

(一)有关性卫生的保健和教育;

(二)新婚避孕知识及计划生育指导;

(三)受孕前的准备、环境和疾病对后代影响等孕前保健知识;

(四)遗传病的基本知识;

(五)影响婚育的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

(六)其他生殖健康知识。

医师进行婚前卫生咨询时,应当为服务对象提供科学的信息,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指导,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第十条 在实行婚前医学检查的地区,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在办理结婚登记前,应当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婚前医学检查。

第十一条 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由其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在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

第十二条 申请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分别设置专用的男、女婚前医学检查室,配备常规检查和专科检查设备;

(二)设置婚前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室;

(三)具有符合条件的进行男、女婚前医学检查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婚前医学检查包括询问病史、体格及相关检查。

婚前医学检查应当遵守婚前保健工作规范并按照婚前医学检查项目进行。婚前保健工作规范和婚前医学检查项目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四条 经婚前医学检查,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向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当事人出具婚前医学检查证明。

婚前医学检查证明应当列明是否发现下列疾病:

(一)在传染期内的指定传染病;

(二)在发病期内的有关精神病;

(三)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

(四)医学上认为不宜结婚的其他疾病。

发现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疾病的,医师应当向当事人说明情况,提出预防、治疗以及采取相应医学措施的建议。当事人依据医生的医学意见,可以暂缓结婚,也可以自愿采用长效避孕措施或者结扎手术;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其治疗提供医学咨询和医疗服务。

第十五条 经婚前医学检查,医疗、保健机构不能确诊的,应当转到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确诊。

第十六条 在实行婚前医学检查的地区,婚姻登记机关在办理结婚登记时,应当查验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或者母婴保健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医学鉴定证明。

第三章 孕产期保健

第十七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育龄妇女提供有关避孕、节育、生育、不育和生殖健康的咨询和医疗保健服务。

医师发现或者怀疑育龄夫妻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应当提出医学意见;限于现有医疗技术水平难以确诊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情况。育龄夫妻可以选择避孕、节育、不孕等相应的医学措施。

第十八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孕产妇提供下列医疗保健服务:

(一)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卡),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二)为孕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医学指导与咨询;

(三)对高危孕妇进行重点监护、随访和医疗保健服务;

(四)为孕产妇提供安全分娩技术服务;

(五)定期进行产后访视,指导产妇科学喂养婴儿;

(六)提供避孕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

(七)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教育;

(八)其他孕产期保健服务。

第十九条 医疗、保健机构发现孕妇患有下列严重疾病或者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有毒、有害因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可能严重影响孕妇健康和胎儿正常发育的,应当对孕妇进行医学指导和下列必要的医学检查:

(一)严重的妊娠合并症或者并发症;

(二)严重的精神性疾病;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严重影响生育的其他疾病。

第二十条 孕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师应当对其进行产前诊断:

(一)羊水过多或者过少的;

(二)胎儿发育异常或者胎儿有可疑畸形的;

(三)孕早期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的;

(四)有遗传病家族史或者曾经分娩过先天性严重缺陷婴儿的;

(五)初产妇年龄超过35周岁的。

第二十一条 母婴保健法第十八条规定的胎儿的严重遗传性疾病、胎儿的严重缺陷、孕妇患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其生命健康和安全的严重疾病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二十二条 生育过严重遗传性疾病或者严重缺陷患儿的,再次妊娠前,夫妻双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医学检查。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向当事人介绍有关遗传性疾病的知识,给予咨询、指导。对诊断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医师应当向当事人说明情况,并提出医学意见。

第二十三条 严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

对怀疑胎儿可能为伴性遗传病,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鉴定。

第二十四条 国家提倡住院分娩。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技术操作规范,实施消毒接生和新生儿复苏,预防产伤及产后出血等产科并发症,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发病率、死亡率。

没有条件住院分娩的,应当由经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并取得家庭接生员技术证书的人员接生。

高危孕妇应当在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

第四章 婴儿保健

第二十五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新生儿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筛查、诊断、治疗和监测。

第二十六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新生儿访视,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卡),定期对其进行健康检查,提供有关预防疾病、合理膳食、促进智力发育等科学知识,做好婴儿多发病、常见病防治等医疗保健服务。

第二十七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项目对婴儿进行预防接种。

婴儿的监护人应当保证婴儿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第二十八条 国家推行母乳喂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实施母乳喂养提供技术指导,为住院分娩的产妇提供必要的母乳喂养条件。

医疗、保健机构不得向孕产妇和婴儿家庭宣传、推荐母乳代用品。

第二十九条 母乳代用品产品包装标签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母乳喂养的优越性。

母乳代用品生产者、销售者不得向医疗、保健机构赠送产品样品或者以推销为目的有条件地提供设备、资金和资料。

第三十条 妇女享有国家规定的产假。有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所在单位应当在劳动时间内为其安排一定的哺乳时间。

第五章 技术鉴定

第三十一条 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分为省、市、县三级。

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当符合下列任职条件:

(一)县级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当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二)设区的市级和省级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当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结果有异议,需要进一步确诊的,可以自接到检查或者诊断结果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地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提出书面鉴定申请。

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接到鉴定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医学技术鉴定意见,并及时通知当事人。

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鉴定意见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再鉴定。

第三十三条 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医学鉴定时须有5名以上相关专业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参加。

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当在鉴定结论上署名;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录。鉴定委员会根据鉴定结论向当事人出具鉴定意见书。

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母婴保健监督管理工作,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依照母婴保健法和本办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对从事母婴保健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实施许可,并核发相应的许可证书;

(二)对母婴保健法和本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违反母婴保健法和本办法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四)负责母婴保健工作监督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五条 从事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

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须经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

从事助产技术服务、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以及从事家庭接生的人员,须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第三十六条 卫生监督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应当出示证件。

卫生监督人员可以向医疗、保健机构了解情况,索取必要的资料,对母婴保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医疗、保健机构不得拒绝和隐瞒。

卫生监督人员对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技术资料负有保密的义务。

第三十七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根据其从事的业务,配备相应的人员和医疗设备,对从事母婴保健工作的人员加强岗位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并定期对其进行检查、考核。

医师和助产人员(包括家庭接生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技术操作规范,认真填写各项记录,提高助产技术和服务质量。

助产人员的管理,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从事母婴保健工作的执业医师应当依照母婴保健法的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

第三十八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三十九条 国家建立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和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报告制度。

第七章 罚则

第四十条 医疗、保健机构或者人员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许可,擅自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终止妊娠手术和医学技术鉴定或者出具有关医学证明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人员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发证部门撤销相应的母婴保健技术执业资格或者医师执业证书:

(一)因延误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给当事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医疗、保健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进行胎儿性别鉴定两次以上的或者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并由原发证机关撤销相应的母婴保健技术执业资格或者医师执业证书。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婚前医学检查证明的格式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