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十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十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6:32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篇1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

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篇2

创业教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是集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为一体的创业能力,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各内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第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业者创业不仅是为满足个人生存和成长需求,更多的是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和探索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质,也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二,坚定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前提,对于大学生而言,浓厚的创业兴趣、远大的创业理想是必备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等。第三,卓越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主宰创业的关键,决定创业结果的成败。创业能力是在创业活动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本领,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其要素主要包括:责任感、开拓进取、自信自立、善于沟通合作、吃苦耐劳、乐观、诚实守信和毅力等。第四,健康的创业心理。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创业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是创业者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取得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创业心理品质主要有:坚定的创业信念、不屈不挠的创业意志、能够经受住挫折的勇气、乐观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等。第五,突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创业者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在创业过程中开拓进取,取得成功。第六,充实的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指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创业方向的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创业有关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专业知识、经营与管理知识以及其他综合性知识。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新技术革命的内容、企业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以及企业家成功的经验等都是创业成功的知识保证。

二、大学生在创业中表现出的素质缺陷

从大学生自身分析,创业失败主要在于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和创业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创业兴趣较浓但行动滞后。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有较浓的兴趣和意愿,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正确描述创业和了解创业,并且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认识基本相同,但现实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不多。部分拥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创业思想和理念还不成熟。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仅仅是因为偶然的因素而非出于强烈的创业需要,甚至是没找到满意工作的无奈之举。第二,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亟待提高。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创业综合素质中最外显的部分,是创业综合素质的核心。大学生有理想、有知识、有激情,这是独特的创业优势,但是,不少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单一,接触社会较少,缺乏社会人际关系和商业信息,创新意识不足,且没有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难以达到创业的要求。还有的学生缺乏学习能力,不能够借鉴成功经验进行创新再利用;有的缺乏企业管理能力,导致最后成为孤家寡人;有的缺乏创新思维,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运营模式。第三,创业心理素质有待增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优柔寡断或急于求成,不够理性客观,心理比较脆弱,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情绪不够稳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个人主义比较严重,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诚信意识、抗挫折能力弱。第四,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不足。创业知识是成功创业的基础。调查发现,很多打算创业的学生只是非常期待和憧憬创业后的成功,却没有储备足够的创业知识。大多数学校很少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企业对在校生创业行为的支持度也不高,加上部分学校给学生的创业实践形式和内容渠道简单,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生需求。第五,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多数高校还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没有配备相应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师资和教材,缺少比较系统的创业教育。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已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就业指导未根据大学生的个体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授课教师大多不具备创业的经验,仅限于知识讲授,专门针对创业教育的课程不多。

三、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探索与分析

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培养涉及面广,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形成合力推进,要在继续弘扬大学生创新精神、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拓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创业综合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要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加大创业教育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引进力度,通过有计划、分批次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实践,参加各种进修班、学术会议、到相关院校学习、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鼓励推行外引内置的双班导师制,在社会上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并在校内选拔具有丰富理论知识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制定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鼓励教师在职攻读更高的学位,参加各种创业教学技能竞赛,对外培训服务,举办科研成果、教学改革创新交流会,丰富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

(二)完善创业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教材等方面,多角度精心设计创业课程体系,结合创业实际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优秀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业类人才。高校可在大一学生中开设创业学理论必修课,在高年级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必修课,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设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选修课,将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与课程体系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创业品质。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综合素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特别是发散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考。交流性教学与主动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教学实践,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实践自主性,培养大学生实际运用创业知识的能力,掌握创业方法途径,进一步突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营造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

首先,完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建设,可创设大学生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带着创业项目入驻,按照公司的运行方式组织、管理其团队的运营为学生创业搭建平台。其次,通过开展SRp大学生实践研究、创业计划大赛、SYB创业培训等课外活动,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再次,加强高校与企业“联姻”,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联动高校科研工作,促进科研创业双发展。高校创业教育应更多地与大学生科研工作联动。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再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大学生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而对大学生创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也可以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加以解决,辅助创业项目顺利开展。当然,良好的创业环境不仅仅包括校园文化的营造,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高校在学生创业中所进行的科研、专利研发等工作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创业资金难筹集是大学生创业的一大阻滞。对此,学校可在初期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成立创业基金,待学生创业成功后取得一定经济收益对投入加以回收,而回收的资金循环“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以“大学生创业”养“大学生创业”。

(四)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和创业环境,还需要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财务运营、行业选择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特别是在校期间有意识地培养与他人的协作能力。大学生创业需要在充分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通过严谨和系统地分析研究,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市场需要、对某一行业熟悉程度,理性选择自己的创业之路。

(五)实行创业综合素质教育全程化

首先,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思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内容,不同专业应设置不同的创业教育内容,扬长避短。其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注重创业意识的培养,主要开展GYB创业意识培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开设SYB创业培养,对于已经创办企业的同学,可以开设eYB培训。再次,在课堂教学中上,要采用互动式、体验式培训、模拟创业过程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风险防控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在课下实践中,要积极开展创业咨询、创业辅导和创业资助等相关支持。最后,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整合优势资源,为学生创业提供场地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六)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资源

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指导、支持和保护等一条龙服务,应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政府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引导者,可通过制定行政法律扶持政策、金融财税扶持政策、设立创业平台、开展创业培训等,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建立大学生创业的贷款担保体系和创业基金体系,为大学生们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技能培训、咨询服务、创业融资及相关法津服务等。

四、结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篇3

论文关键词:形象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一、引言

形象是素质的外化,素质是形象的支撑。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大学生更加看重的是自身的形象。形象与素质互为表里、互为因果。形象的好坏是素质教育成败的最直观的“晴雨表”。形象意识也是启导学生素质意识的最生动的切入点。我们认为可以把两者连接起来,用“形象教育”来促进学生自觉提高素质,同时教育、引导学生用提高素质来丰润自身的形象。新的大学生形象将是标志高校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份答卷[1]。

大学生形象是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所形成的总体评价和大学生所在院校形象附着在学生本人身上的形象的总和,由软件形象和硬件形象两方面构成。软件形象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自身的气质、性格、意志、情感、能力间接表现出来,如自立、自强、自信、自爱、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精诚合作、富有牺牲个人利益精神,自学、科研、管理、应变能力、心理健康、明礼诚信、耐挫力等。硬件形象是可以直接表现出来,体现为大学生外在的精神风貌特征和具体的可视证件。如形体特征,身体健康状况,学历、学位证件,各种培训资格证书,社会实践政绩,各种奖励证书,特殊技能等。硬件形象和软件形象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范畴。软件形象是硬件形象的支柱和根据素质教育论文,它决定了硬件形象的价值取向。

中国是礼仪之邦,以礼为基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续。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结果。而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素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论文格式模板。

素质教育是一种审美的伦理教育。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礼仪水平的高低,是其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个人修养如何,是其道德水平综合素质的反映。[1]

从近几年的《大学生形象塑造》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网络传媒社会报道,我们知道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大学生在融入社会时遇阻现象时有发生。纵观校园不文明、低素养的现象时有所见。一些用人单位抱怨如今有的学生过于傲气和散漫,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自身素养、文明素质令人失望。面对学校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挈机,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些薄弱环节本文引用相关事实阐述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的重大作用。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加强形象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乃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作用

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形象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形象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形象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难免要同别人打交道,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某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这不仅是人类的主观意愿,而且是人类生活的客观需要。

(二)形象教育是落实德育工作的需要

形象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内容,但却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形象教育与训练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违背形象规范的言谈举止、施行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现有的行为自觉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工作。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年青气盛,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同学在校打架斗殴素质教育论文,做出暴力倾向的行为;有的同学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身高、长相不满;有的同学追求时尚,过于个性等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对他们说:这是一个个性的时代,但不是一个个体的时代;这是一个独立的时代,但不是一个孤立的时代;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但不是一个自私的时代;这是一个浪漫的时代,但绝不是一个散漫的时代[3]。因而通过形象学习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控力让学生做到:坦然地面对生活,自然地面对自己;欣然地面对过去,悦然地面对将来。

(三)形象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多数大学生均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很重要,而对自己这一点满意的人却很少。虽然注重程度有提高,但自己的处理能力有限,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确实很重要。

然而,形象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形象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际交往态度、方式、方法、礼节的学习,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等等,这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是走向社会必须掌握的“通行证”,否则我们将“无礼而寸步难行”。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宽容、豁达的胸怀,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进退自如的交往艺术,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融洽相处,能够在自己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志同道合、互帮互促的事业盟友。

(四)形象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备的思想、知识、技巧等,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知识、职业技巧等。大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程里往往很少学习到,而这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形象学习能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形象学习中强调对内在品德的修炼,所谓的“修礼先修德、塑相先塑德”。这里的德就包含三个层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良好的形象修养能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形象在今天,不仅是现代职业人必备的知识,也是必备的素质。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时都在形象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学生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往往还在学生不经意处设置形象考题,考核学生的形象修养。

三、提高大学生形象修养的途径

如何加强形象教育,训练学生的整体形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园和谐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素质教育论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形象课程,寓德育教育于形象教育之中

形象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是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而良好的形象教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工作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良好的形象又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就是说,读书和人的气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主要途径,这个过程会使人的形象素质与形象水平相应得到提高论文格式模板。也就是说形象只是具备了一种深层的稳固的理性思维基础,才能升华为生动完美的形象。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形象活动,促进校园崇尚礼仪的风气更浓烈

比如,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等,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不文明的行为寸步难行;举行大型的礼仪活动如学生形象大赛;号召师生开展修身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形象的自律作用;还可以通过广播、橱窗等舆论阵地宣传为人处世的良好的性情修养,表现为客观成熟的心态,较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恰当确切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为出发点有效地规范行为,体现出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妥善的处世风格。另外,学校可多举行礼仪活动,让学生来策划、组织、参与,以此推动整个学校的文明建设。

(三)制定规章制度,严格考评。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要求应该制度化

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严修非常重视形象教育,他制定的《容止格言》要求学生“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必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从而形成良好的形象习惯和形象环境。革命前辈周恩来同志正是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塑造出良好的性格,成为一代楷模。将礼仪制度化,并且严格考评,可以强制性地改掉学生一些不良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形象修养。

(四)为人师表、身正示范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素质教育论文,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要正人,首先正己。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己的道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的礼德修养,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

四、结语

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且形象教育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这也要求大学生应从小事做起,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积累。形象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在今后的求职及工作中有着莫大的帮助,大家应更加重视,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提高形象教育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形象塑造[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增刊:28-2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北京:国务院,2010-7.

[3]包涵.包涵心语——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4]中华礼仪网.http://www.zhonghualiyi.com/.

[5]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篇4

【关键词】综合素质;公共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63-01

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构从单一化模式向多样化模式演化,这一趋势使高等教育必定要有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实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多种形式办学,大学人数的剧增,上大学不在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更多承担着理想和现实矛盾的冲突,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更多面临着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这些现实情况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校园恶性事件频出,社会、学校、家庭太多注重学业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是提高高校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高校普及公共艺术教育能使非专业学生更多的了解人类艺术的遗产,扩展知识领域,丰富生活。它的有效实施,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能力的拓展、操作能力的锻炼、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素质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有益补充,也是培育良好思想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健全了人格,培养了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赞扬了美,乐意把美的东西吸收到灵魂深处作为营养,自己的性格也会变得高尚优美。学习民俗文化和国外优秀艺术,增强学生艺术修养和爱国精神,艺术作品自身的强大感染力和渗透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善了人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情感等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培养了综合素质的发展。

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是对大学生行为的一种教导,是培养学生内心感情世界的一门艺术,学习、欣赏及解读艺术作品,丰富了知识,净化了灵魂,提升了人格,对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和补充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的精神内涵,符合艺术教育的本质及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和人际交往关系等能力产生了有利的导向作用,起到了净化和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审美,受教育者对艺术的形式,艺术言的学习和领悟,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语言的感受、领悟、情感心灵接受洗礼、净化,培养起一种超越现实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是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了开明的性格,完善了人格,树立了责任感,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情感,学生以这种情感去认识、理解、感悟并最终创作艺术,这样的特殊性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塑造了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课程的结构设置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当今高校衡量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人才必备的条件。公共艺术教育要求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净化学生的灵魂,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学生的心灵在接受美的洗礼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起到健康的教育作用。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心理素质教育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各高校的教育现状和教育现实来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远远没有达到“高等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水平、层次、内容、管理、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有待于完善和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美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从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到现在全国全面实施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独立,而是以一种教辅的形式存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解决,以达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长喜.素质教育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

[2]张伟强.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

作者简介: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综合素质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舞蹈教育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人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通过一些措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为媒介、用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无声语言,通过美的动作、美的姿态、美的造型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能使人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使人们在美的熏陶中感情得到提升。同时,在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舞蹈在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美的概念、美的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拥有矫健的形体、高尚的心灵、非凡的气质。舞蹈艺术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通过舞蹈教育所带来的身体律动教育、美学教育、表演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情感和灵魂,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审美修养以及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此外,由于人们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映,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人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二、如何使舞蹈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

如今,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针对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因此,必须首先转变教师与学生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校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深化人文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专业课较重,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的思考能力,让大学各个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态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为方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并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动觉,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历史”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创办舞蹈社团,由他们自身去推广舞蹈,自己组织进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或组织到社区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活动既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开设舞蹈鉴赏课

对于非专业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舞蹈课应偏重于赏析,即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大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4.重视形体训练

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驼背、佝胸等),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加协调地发展。

结语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艺术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应有的认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美术有很多的实用性,能够促进人的品质的塑造和思维的开拓。因此美术教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大学生在生活中就必须认识到美术对自身的影响,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的开拓创新。作为社会上将来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生不具备完善的人才基本素质,那么就不能够将来的在社会中更好的发展生自己的创新发展、个性化特长等优势也无法展现,因此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方式,发展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在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思维的开拓,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实现多元化教学,是美术发展的重大进步,也对其一个人的身心素质的塑造有良好的形成效果。

1.美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就是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创新型学习,不断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乃至其他行业的发展,成为一名技术性的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是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勇敢地去进行创业发展,具有冒险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从而在将来的发展中做一个创业型人才。那么无论是成为哪一类人才,都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和用于开拓进取的决心。

1.1个性化发展,创新思维方式的养成

所谓的个性化发展,就是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体质、性格、爱好、优势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方式,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能够对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就会勇于去克服困难,同时会不断地发挥其优势进行思维创新,从而有利于其在某一方面做到创新和发展。

1.2团队协作和竞争思想的培养

在教学中,比如美术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分小组比赛,比如绘画比赛等,在绘画比赛中,小组内部自行安排,比如擅长描述的、绘画技术高超的等,各抒己见,不断地完善绘画水平,和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当然在其他的教学内容中同样要注重学生团队协作和竞争思想的培养,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的爆发,教学课堂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从而促进其团队协作和竞争思想的养成。

1.3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高等院校教学课程中,通过学生的自己努力动手操作,不但能够培养其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历能够形成自己的理念和思维表达方式。能够对其良好品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时一定要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课程方式,尽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从而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创造力和思维表达力的提高。使其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2.美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1美术教育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美术课堂相对于其他文化课堂来说比较轻松,本身美术绘画的过程就是对人的身心放松的思维活跃的过程,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就业压力等,因此通过高等教育美术课堂的开展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2.2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分层次进行教学,尤其是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安排,既不要一次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不能够太容易,让学生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要适当的进行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稍微提高难度,设置目标,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2.3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的教学方式、开展学生画展评价的课程、也可以给定相应的教学题材,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完成等课程的教学,通过这样的课程开展,学生不但美术水平会提高,同时自身的表达能力和互相之间的交际能力都会明显改善。尤其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也会增加和同学之间的交流。

3.美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有着重要影响

审美教育是提高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自身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而美术教育过程中,是最能够体现审美素质的一门学科,通过多元化的美术教学的开展,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3.1促使学生在绘画和大自然中找寻美

户外写生,参加画展等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增加其美术阅历,对美术画画形成一定的评价和欣赏理念,同时增加其美术素材,增加操作时的个性化表达和画画类型的优势选择。通过对别人的作品进行参观,有助于学生体会情境,户外写生能够使学生对大自然的景象更加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伟大力量,既亲近了大自然,亲近了阳光和大地,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教学课程内容,增加其学习乐趣,感受美术带来的美,大自然带来的美。

3.2促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找寻美

在日常课堂、生活等一切活动中,都要有一双找寻美的眼睛,学会主动的去发现身边的美,让学生欣赏到的审美主体更加的生动具体,也能够在其他的学科中发现美,从而产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4.结束语

多元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的单一性,促进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比如创新能力、心理健康、人文素质、审美素质、意志力和性格的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养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增加了大学生的美术课程的学习乐趣,能够充分的感受到美术带来的美好,同时促进了大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素质的塑造有良好的形成效果,促进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德伟.美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9):197-198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篇7

对医科大学生,既有着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素质要求,又有着医疗职业的特殊素质要求。除了要有扎实过硬的医学专业技术素质外,还必须具有合格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全面的文化素质、一定的法律素质、较强的创新素质、稳定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等。笔者现就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素质教育与“两课”教学的关系浅析如下。

1合格的政治素质

政治合格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医科大学生―祖国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想为人民的健康、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贡献,首先必须加强政治素质的培养。而“两课”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正确的方向,为祖国培养忠诚马克思主义,献身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医科大学生应当认真学习“两课”,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活动,了解党的历史,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了解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认的领导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拥护改革开放,高举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重要政治关头,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态度鲜明,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决不做有损党和国家利益的事,决不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2优秀的思想素质

思想是行为的灵魂。医科大学生既已选择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疗职业,立志为人民的生命健康服务,就应自觉加强思想素质的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两课”教学正是为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服务的。因此,医科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两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科学和真理,反对迷信和。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阐释人生,思考问题。坚持“仁者爱人”,具有真诚助人的善心、爱心和诚心,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明是非,识大体,顾大局,讲文明,讲公德,遵纪守法,决不做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缺德事。

3良好的道德素质

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爱因斯坦也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医学事业的公益性、利他性注定了医务工作者不能以医谋私,把行医看病当作捞利赚钱的工具,只能一心一意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医生的崇高正在于此。因此,修医先修德,无德不从医。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医疗从业人员是至关重要的。“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大学生灌输无产阶级的道德思想,培养他们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情系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感。因此,医科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积极学习“两课”,特别是其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并把“两课”学习与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医德修养。积极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准绳,学会做人做事,努力做一个善良人、正派人、明白人。坚持坦诚待人,关心他人,善待他人,与人为善,合作共事。具有正确的善恶观念,一日三省其身,闻过则喜,知错就改,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坚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积薄为厚,积卑为高”,积小善为大善,成为“孽孽以成辉”的君子。作为医务工作者,更应坚持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一切以患者利益为重,反对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反对麻木不仁、见死不救的不道德行为。珍爱生命,同情患者,视患者为亲人、朋友,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帮患者之所需,竭尽全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4全面的文化素质

医学是在一定哲学思想指导下,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健康科学。医生仅有医学知识是难以胜任自己工作的。特别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在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医生只有不断学习各种人文社科知识,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现代社会的健康服务工作。而且,医科大学生大多数来自高中理科生,数理化基础比较扎实,但文史哲知识比较欠缺,如对医生的知识结构缺乏正确清醒的认识,在大学阶段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必然影响其工作质量,影响其专业造诣,无法成为真正有实力的医学专家。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诺贝尔曾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忠告人们:各种学科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要解决某一科学领域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的科学知识。有人甚至指出,一个人如缺乏起码的文史哲知识,不知道起码的审美知识、文明礼仪,即使是某专业方面的顶尖专家,也很难说他是一个“文化人”[1]。“两课”教学不仅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而且具有向大学生如何发现科学真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因此,医科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了解人们对医疗健康服务的水平和要求,及早做好职前准备。除了医学专业课必须学好外,还必须重视“两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修养医德,提高素质。同时,努力学好外语,掌握起码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尽可能地涉猎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美学、艺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参加各种社团文体活动,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全面发展,全面成才。

5稳定的心理素质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现代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竞争激烈而残酷,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等众多压力一齐袭来,让人应接不暇,无法承受,难免产生各种心理疾患。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显然无法适应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调查表明,现代社会各种人群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或隐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调节,保持稳定平静的心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成为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在其序言中给健康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达到完善的状态。”将心理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学家英格里两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所作的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充分发扬其身心潜能,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工作,行为能被社会环境所接受,又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和成就;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并且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正常的智力、良好而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保持协调统一。

医务工作者每天要接待大量患者,处理各种疑难病症,分别提出周详的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医护服务。要面对患者的痛苦、生离死别,面对突如其来的医疗纠纷和个别患者的无理取闹。没有稳定健全的心理素质,医务工作者是无法胜任需要复杂脑力劳动的医疗工作的。因此,医科大学生应该了解医疗工作的特殊环境和潜在的风险性,平时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开朗,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在校理论学习期间,加强“两课”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平常心;正确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改善;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学习与活动的关系,处理好自己的情感问题,恰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医院参加临床实习期间,要虚心向带教老师请教,主动与患者交流谈心,了解患者的需要,建立医患感情,增进理解和信任;面对患者的焦虑、惊慌、痛苦,既要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又要保持冷静、理智、果断,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正确处理患者的病情,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石谋军,杜祥培.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养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83.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1

1深化宗旨心理教育,提升政治素质

加强大学生队伍凝聚力,必须坚持政治建队,要培养积极向上、奉献社会的政治心理。集训中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抓好政治思想教育,使广大学生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使大学生永葆时刻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鲜明政治立场,肩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1.1丰富方式方法

通过“认识自我,自信竞争”阶段的训练,使学生深刻感知“若要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西方励志哲理,深刻领会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东方深邃思想。为扭转多数学生抵触政治思想情绪,训练中我们还采取了座谈、演讲、野外拓展训练等多样的交心方式,积极探索政治理论贴近学生心理的新途径,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内涵,更加鲜明地体现出理论学习的时代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大学生就业特性,从而用丰富多彩的理论教育熏陶学生,用共同的就业价值观念凝聚团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心贴心的交流,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

1.2突出典型引领

把树立先进典型作为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可持续动力,突显出心理素质高,综合素质强的优秀学生,不断强化先进典型的发现、树立和宣传工作,积极搭建先进典型成长的平台,大力营造有利于先进学生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和人人学习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正面积极地梳理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导向,不断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范。通过“规划生涯,策略人生”,教会学生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1.3注重形象塑造

形象塑造包括内在心理和外在形象两个方面。内在心理是指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水平、道德品质等;外在形象是指完成任务时显示的能力素质、教师评价。我们着力磨练大学生盲目自大的心理,结合党的十教育精神,加强规范化管理,以严谨治学为切入点,以规范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为标准,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规范,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为民服务意识。

2注重培养身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升就业的根本,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东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利益格局的调整、就业压力的加大,“心理震荡”在一些基层大学生的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对就业前景的焦虑、彷徨、忧郁、苦闷时常不能及时发泄。如果对这些“心病”不及时、认真地加以矫治,就极有可能导致一些偏激、极端行为的发生,轻则会影响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和自我培养,重则会毁掉一个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对其家庭生活及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2.1树立正确人生观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业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搞攀比、讲条件的现象,把未来的工作、工资待遇横向与其他院系相比,纵向与已经就业的大学生相比,面对巨大的反差,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今后奉献服务精神减退,不满情绪滋生。因此,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未来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思想上解决“为什么就业,为谁就业,怎样就业”的问题,找准通过就业规划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切入点,真正热爱全身心投入。

2.2增强科学应对意识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世界形势严峻,社会复杂多变,未来要处理的事情和面对的困难不断增多。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科学应对毕业就职的意识和胆魄,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时能够从容不迫,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敢于决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的目的。

2.3培育创新工作精神

学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事学习、在学习的常规事务性活动,极易产生厌倦、疲劳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用创新的精神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对各项工作时间的合理安排、内容的熟悉掌握,不断总结归纳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达到减少学习量、减轻各种压力的目的,实现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坚强品质、道德修养、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团队协作、沟通配合、创新思维、培训策划、组织管理、适应调整等素质与能力,形成以优秀学生团队带动更多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继续教育与就业创业工作新品牌。

3加强实践心理教育,增强就业能力

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将来面对社会如何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切实有效提高基层大学生的实战本领和业务素质,大学生就业素质训练一直坚守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坚持实战牵引、贴近实际。

3.1突出基础,抓好大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培训

信息化对于整合就业资源、改造就业流程、创新就业模式、提升工作效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就业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强化网上学习、网上管理、网上求职等训练,积极接受新形式、新变化,强化调整心态与抗挫能力,把信息化应用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社会综合信息研判和应用归纳水平,用科学、便捷、迅速的方式指引大学生就业规划。

3.2突出全面,抓好学生多才多能素质培训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石,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稳步发展的第一道防线,是密切服务社会的窗口和纽带,也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知行合一,勇于实践”阶段的训练,努力把学生培养训练成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

3.3突出实用,抓好学生业务知识应用培训

坚持严谨、求实、求索,是教育治学的生命线。要养成严谨、求实、求索的学习态度,必须做到日常养成与规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注重教育学生转变理念,把理性、积极、热爱的理念根植于每名学生头脑中。要采取主题宣讲、以案说法、分析研讨等多种方式,认真总结研判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针对性训练和引导,切实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参考文献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篇9

关键词:思想教育;示范引领;创新发展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团员的助手桥梁示范引领作用

现代大学生大都是涉世不久血气方刚的热心青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在对青年特别是团员的教育中,我们坚持德育智育兼容,德育为先的原则,解决团员青年不懂马列主义,又不学马列主义的问题。经多年与入校新生促膝相谈,发现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诸多,加之又可以高分考入大学,一些团员青年便滋生了浮躁心态,大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自豪感。如何帮助他们成人成才,不仅成为学校的根本职责,更成为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正确引导,教育团员青年上好成人成才第一课。新生入学后,团组织教育所有团员必须上思想政治教育课,懂得为什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要立志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的问题,把思想政治课学习作为考核优秀团员青年的重要标准,在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倾向性、政治态度中,团员发挥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办好业余党校,发挥马列主义教育职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要内容,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的教育。坚持党的理论知识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三)充分发挥西安红色基地的优势,进行爱国义主、集体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建立健全团内的组织生活制度,每月坚持所有团员必须参加团组织生活会,除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团的基本知识外,更注重用红色教育基地优势教育团员青年,同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张学良公馆、杨虎城烈士陵园等单位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保证各项教育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为了对团员青年有效地进行理想信念和德育教育,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修订和完善了《团委书记工作职责》、《团委工作职责》、《团委、团总支例会制度》、《制度》、《团公示制度》、《升降国旗制度》、《团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和《大学生德育教育制度》等各项制度,保证团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在勤奋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中,发挥团员模范创新和示范领引作用

(一)实施“对口协议”,促进广大团员青年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了有效地激发团员青年自觉学习积极性,团组织配合辅导员对入校新生逐人摸底调查,了解其入学前的表现、入学后的学习动力、生活情趣爱好和个性,促膝谈心,拟订“对口协议”。规划设计在校学生生活和未来人生,团组织和辅导员全程监督,学生自觉恪守对团组织和辅导员的承诺,发自内心,刻苦努力,实现自己的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同学生家长定期联系,互通情况,使家长、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成人成才。学校学风、教风有了很大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赞扬,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同类学校的前列。

(二)实施“结对交朋友,彰显先进性”,互帮互学。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党委在党员中开展“结对交朋友,彰显先进性”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受到教育部和陕西省委领导同志的赞扬。团组织立即跟进,在每个班级、团支部中开展“结对交朋友”、“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倡导团员与同学“结对交朋友”互帮互学,共同促进,实现了全覆盖。团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帮助同学学习,带动同学学习,看谁学习最好,品德最优,身体最棒,文明行为最佳,营造学习氛围,争一流勇于攀登科学知识高峰风气日浓。

(三)深入社会校企工厂,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校团委组织团员青年认真实践总书记“关于要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在实践中汲取营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学识广博又能干实事的新一代建设人才”的指示精神,一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团员青年成立调查组千余个,深入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地县,调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变化,写出调查报告近万份。从调查报告的字里行间得出了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跟党走,坚定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二是把学习书本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处事、办事能力。针对社会热点、难点,组织团员青年学习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随后又组织专题组对社会公平教育、物价进行调查,认识农民种粮难、种菜难,谷贱伤农;对粮、油、肉、菜价格上涨过高,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不相称,会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团员青年对如何处理社会矛盾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三是积极参加校内外实习工厂的实习实训,提高团员青年的动手能力。学校投巨资新建了“工程舫”、“工程建筑中心”、“大学生实训中心”校内实习基地,新增了实训实验设备。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积极投入实习实训,提高操作动手能力。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展示青年团员的骨干核心示范引领作用

(一)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营造农厚的文化氛围。青年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的主力。团组织广泛组织团员青年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生活氛围,学校的“宣传专栏”、“黑板报”、“科技之窗”、广播、电视台均由团员青年参与主办,在广播的栏目上改革创新,形式上新颖多样,内容上推陈出新,积极宣传社会主义主旋律。校内宣传专栏,常办常新,丰富多彩,既有党团知识,又有先进人物的事迹;既有专业课程知识,又有践行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使团员青年在策划、制作这些板面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篇10

关键词:医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建议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针对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详细地论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指导,借鉴相关理论权威的观点、见解,根据医学院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特点,特别是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实情,结合笔者的体会认识,将其归为七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一直在进行着探索:教育是对人、对国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学科,其本质是对人的培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仅仅针对专业进行改革是不够的,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加强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必然的趋势[1]。

一、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增加,以及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残酷,而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竞争。

(一)教育目标较清晰。

教育目标通常包含两种释义:既包括抽象概括的目标(目的),又包括具体个别的有操作性和可测性特点。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确定学生发展定位目标,开展实施“全人教育”,可以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目标概况为:科学文化引领;发展学生内涵;提高个人素养;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学科领域;培养综合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专业认识有充分的了解,65%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只局限于课本,37%的学生认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根本无法就业。

(二)教育内容较为系统。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调查发现,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内容系统较为完善,目前现有的教育内容有:公民道德、和谐理念、网络教育、创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修养教育、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军训、社会实践、义务奉献、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1]。按照医学生的教育目标,把以上教育内容分到不同年级,利用就业指导课或班会或节假日,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实施,可以让学生自己知道在哪些方面应该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2]。

(三)具有完整的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等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一般运用在教学质量管理中[3]。

(四)素质教育团队初步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学院校把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教育管理团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整个团队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对象、管理、服务、指导的内容需要统一协调,人人做到“四结合”,即:教育教学、就业指导、培养能力、科研创新;人人都懂教学、懂教育规律、懂就业指导、懂管理、懂服务,这样就不会出现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离现象”。

(五)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一般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育活动形式,让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主要采用互动式、学生表演式、讲座式、交流式、比赛式、合作式、义务奉献式、辩论式、个人展示式、集体展示式、社会服务式、调查研究式、写作式、阅读式、演讲式、出题式、考试式等教育形式,打破传统“说教法”和“我讲你听”的单一模式[4]。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

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的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材培养医学生就诊、护理能力。每年暑期医学院校都会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5],通过义诊、撰写实践调查报告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大学生懂得不能脱离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立各种社团、义务团、职业发展学会,鼓励学生适当参加勤工俭学、家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七)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学生发展自我的前提。全面性发展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它反对传统教育中把教育现象僵死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单纯量化评价法,提倡多样、灵活、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6]。在操作上,更多地强调多层多元化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质性档案贯通,培养自我发展评价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学会接受他人评价。

二、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大部分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因为大学老师不像初高中老师一样督促学生学习,大学更多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医学院对于刚进入校园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训教育也相对匮乏,使学生养成了懒散、惰性的学习习惯[7]。大学校园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但学生对图书馆资源利用不到位。刚进入校园的医学生的课程,在设置上更多的是一些基础课程,相对枯燥无趣,与预期的想象和认识有所违背,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缺乏研究问题的主动性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就造成了医学生的科研缺乏创新性。医学生应当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满足社会服务要求的基本技能。目前医学院校的学习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相对忽略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过多,人文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偏少,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第二课堂的不完善。

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医学生不仅在第一课堂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要求越来越多,在第二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也越来越强[8]。由于第二课堂存在随意性、连续性差等特点,有时会与第一课堂在教学时间上发生冲突,而影响第二课堂的活动质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社团,目前社团活动的管理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学生干部在承担,学校对各种学生组织、社团的管理比较宽松,使第二课堂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导致第二课堂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机制,活动之后的评价与反馈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

(三)缺少结合医学生特点的综合素质教育。

目前,大多数的医学院在对医学生的培养中,更多地重视理论基础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医学本科大多为五年制,相比其他学科要多一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医学生服务的对象为患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就业和升学的原因,许多学生放弃临床科室的实习而忙于各种考试。例如,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许多考研的学生放弃临床实习而选择埋头复习应考,以至于用人单位一直评论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应试教育的指导、只注重理论的考核必然会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误导作用。

(四)教学资源紧缺,影响到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

这个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场地不足。二是教室紧张,许多学生的“两课”教学仍然是大班形式,与教育部的规定不符。三是网上学习资源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五)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切实保证教学环节规范。

据调查了解,医学院校日常教学规范的执行方面仍有所松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态度和行动上的表现都达不到教学检查时的水准。课堂教学、考试等方面在原来的教学检查中形成的一些好的作法也没能很好地延续下来。

(六)缺乏配套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须反映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宗旨。而目前高校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专业课程掌握程度,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禁锢。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用几天时间看完一学期的内容,使校园变成学生朗诵的场所,到处书声琅琅。大学教育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基本知识的灌输。目前,学生在奖学金的诱导下,考试目的更趋功利化,期末考试考查的知识更注重记忆,所以期末考试变成记忆能力的较量。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考卷参考答案设置过死,这与教育改革德育教育优先的目标背道而驰。对其他素质的评价也缺乏可遵循的规则,缺乏健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9]。

三、针对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以教师为主导,全面实施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这就决定了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要全面实施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只有教师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素质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合格的医学院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掌握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并能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勇于在教学改革中创新[1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型教师要将自己和他人的最新研究理论、成果或独特见解,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的学生。

(二)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医学的从业性质要求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医学生除应具有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临床行为、沟通技能、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临床思维、判断能力等能力[11]。但从各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院普遍存在医学专业课程总课时太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且课时数少、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等弊端。因此,在一些医学毕业生的身上存在着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等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表现都与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重自然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等现象有关。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重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指向和重心应从“学”向“做”转移,转移到提高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教师应主动将“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三)完善评价体系。

系统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评价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对于医学院的素质教育,要构建具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各方面进行评价,更应将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如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纳入评价体系的评价维度中。评价的指标包括知识的考核,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自主学习等具体行为来确定。评价方式不应拘泥于考试,更不应限制在一次成绩的高低上,它应是一个系统的、多样的、形成性的、动态的评价过程[12]。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既不能脱离一般高校的素质教育,同时又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焦楠,白俊杰.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成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2,10(10):13-15.

[2]赵越.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黑龙江大学,2010.

[3]唐春平.过程方法"在高职系级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2(4).

[4]李龙珠.我国高等学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5]文丛.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医学生素质教育探析[D].管理观察,480:80.

[6]黄玉凡.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与高考制度的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10(5).

[7]聂银学.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58-59.

[8]侯玲,王旭.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5):112-113.

[9]贺连平.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学园,2011(4).

[10]李贺,王春梅.发挥教师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