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混合式教学设计十篇混合式教学设计十篇

混合式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4:16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税务会计;教学模式

所谓混合式教学,即是将传统学习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两者的优势有效整合,并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进行重新组合。在该种教学模式下,课前时间将成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主要阶段,课中变为教师解决学生问题以及拓展知识的学习阶段,而课后即为知识点巩固及测验阶段,用这样一种类似课堂“翻转”的模式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化教学,而是多空间、多时间的碎片化学习,促进课程达到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税务会计》课程实例出发,在对该课程目前学生学习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以达到使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知识迁移能力、相互协作能力提高的课程改革目标,此外,还能督促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一、《税务会计》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一)课内集体教学,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税务会计》课程要求学生在前期学习并掌握与该课程相关联的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以及税法等基础课程后,再进一步学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对前期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完全相同,且学生已经有了自身基本成型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因此在学习《税务会计》课程时表现出各自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展开学,并未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这也就给课程教学效果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其突出表现为:一部分同学由于基础扎实,更希望教师加深理论难度,并将理论与实际税务操作相结合;而另一部分同学表现出了对该课程畏难甚至厌学的状态,无法跟上课堂知识点讲授及教学进度。当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能更全面的考虑到学生间的学习差异时,学生也将失去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进而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二)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学生课堂自主活动缺失。《税务会计》课程的考评方式一般分为平时成绩以及期末成绩两大块,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是考勤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而目前课程作业的设置主要是侧重于各个不同税种的基础知识点考察,以课后独立完成为主。既无法通过考核机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动性,也无法促进学生协作、交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可通过对传统教学考核方式的改变,将终结性评价转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三)课堂讲授时间偏长,内容偏多,易造成认知超负荷。由于《税务会计》课程理论内容较多,涉及多个税种,尤其是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知识点较为繁杂,仅依靠课内40分钟的填鸭式教学,会导致知识点不断输出,形成知识轰炸的局面,这样相对偏长的讲授课时间会使学生很难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在学习效率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上,学生可能会随之产生对课程的抵触心理,导致其难以对《税务会计》课程中各税种的整体知识框架进行自主化建设和学习。(四)课堂参与感不足,信息技术运用程度偏低。现阶段,授课教师在《税务会计》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多局限于课内ppt展示,学生多为原地“听”课,参与感相对较弱,甚至会出现“教室低头族”现象,若能更多应用智慧教学工具,例如课堂派、雨课堂、微助教等,使学生可以课前针对预习情况进行线上留言,课内对授课内容或例题通过弹幕来参与互动,课后通过学生手机端进行限时测试等,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加深,此外还能进一步促进教师对新型教育技术使用能力的提升。(五)课堂内容重于理论性,缺乏实际案例支撑。《税务会计》课程内容是对我国现有的各大税种知识点进行概括,从纳税时间、纳税地点、纳税主体、政策规定及计算方法等各方面总结税务知识以及其与会计之间的联系,这些内容都直接反映于现实生活之中,尤其是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基本与日常生活以及税务工作紧密相连,因此强实践性应该是该课程的一个主要的特征。但在课程设计中,课本内容趋向于理论化,部分例题与实际的税务操作不一致,导致该例题的学习可能无法帮助到学生未来从事相关税务工作。因此,实际税务案例的引入在《税务会计》课程的内容设置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税务会计》混合式教学目标

目前,《税务会计》课程内容涉及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十余项税种,各税种相关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使得该课程灵活性强,系统庞大,还要求学生有较为扎实的前期基础知识,学生普遍反映对于课程主体和结构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税务会计》的教学当中,构建一个“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型,将知识的传授渠道、教学流程、教学评价体系重新规划,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混合式教学对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更高,需要任课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完整度,能够很好地将税法以及各个税种的理论和应用以学生可理解的方法传授,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税务会计》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主学习———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微视频教学体系。为了保证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需围绕各个税种中基础知识点设置10-15分钟教学视频体系,在这个教学视频体系中,一部分由教师自行制作授课资源微视频,另一部分是教学网络平台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微视频,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涵盖《税务会计》课程大纲所要求的基础教学内容。在正式上课前的规定时间内,授课教师会通过智慧学习工具在学习平台上推送最近一次课程的任务卡并将准备好的学习素材,如微视频、ppt或教材等数字材料传递到学生端。课前学习的阶段即为了让学生对新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在自行学习消化后带着问题进入后续的课堂学习。(二)课中知识内化———设计课堂内容,加强师生交流、协作与分享。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或智慧教学工具等实时跟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并整理学生课前学习遇到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保证课内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地促进知识内化。当然,知识的内化不应局限于基础知识点,还应当包括知识点的迁移,换句话说,该成效应该涵盖理论及实践两部分。在理论知识部分,通过知识点回顾、重难点讲解、学生质疑、师生交流的程序,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全面掌握《税务会计》的各基础知识点;在应用知识部分,通过课堂拓展问题的导入,结合相关案例,由学生分组协作探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说明解题思路或进行成果展示,老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以及分工协作能力。(三)课后知识测评———学生测试考评,教师总结反思。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税务会计》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都将对应习题测试或作业,并在课程中段进行阶段性检验,通过对测试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展开教学反思。授课教师应重新建立一套完整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而不仅是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平时成绩可以包含课前线上学习完成度、课内互动情况(如课内弹幕、团队任务评价等)、课后讨论留言等,最终由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学评价四者结合产生对学生的最终评价,真正实现由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转变。

四、《税务会计》混合式教学拟解决的问题

(一)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大难点在于“先学后教”前提下的前期线上学习资源的准备。在《税务会计》课堂改革中,需要教师对mooC、智慧树、超星等平台的相关优质教学视频进行仔细筛选,并自行补充录制部分知识点微视频并推送至学生端,而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源将使学生在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时间尽可能增长,学生将逐步从仅在课内“听”知识转为碎片化“寻”知识的状态,从而促进其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线上教学视频的选择和个性化教学视频的录制是本次课堂教学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二)智慧教学工具的运用。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因此该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程度极为相关。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此时智慧教学辅助工具的选择和应用就显得至关重要。该工具不仅要保证使用者之间的协作交流,保证授课教师能在智慧教学工具的帮助下实现个性化教学,还要能给授课教师创造一个环境来时刻记载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等。

五、总结

现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热度持续高涨,已逐步进入到各高校的课程教学之中,该模式让学生将传统的课内满堂灌学习模式转变为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的碎片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模式,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积极学习状态。当然,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税务会计》课程中的设计和应用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以及各高校教师的授课实践探究来逐步完善课程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丁蕾.基于“互联网+”的中职物理混合式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16(3).141-145.

[2]俞显,张文兰.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7):14-18.

[3]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7-16.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慕课;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教师应该具备的基础素养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具有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在教学理念上要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先进性和互动性,在学习成果的转化上要注重探究性和个性化,在课程研究上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够将知识、能力和素养有机结合,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这也是正是“金课”的内涵。对于师范生而言,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是人民教师,所以在校期间就要扎实掌握十项教学技能,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在师范生教学中应用,通过线上线下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师范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仅能够扎实掌握十项教学技能,而且还可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能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一、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1.学习策略设计思路。下面以“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教学技能”为例对学习策略的设计思路进行阐述,该课程采用了“线上学习—线下讨论—技能设计—技能训练—视频录制—视频回看—生练生评—设计反思—教师点评—再学习再设计再训练再评价”的“十步循环法”混合式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实现“慕课+翻转课堂”,打造金课。第一步:线上学习:学生利用“学银在线”平台进行线上学习,通过课程视频、课件、回答测验以及讨论等方式来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在线上完成作业、签到、选人、抢答、评分、投票、直播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教师通过对平台活动进行的实时监测获取的数据,可分析学生的预习效果,充分发挥线上学习的优势。第二步:线下讨论:线下讨论可在课堂中进行,主要对线上学习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对于线上学习中学生无法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也可对与教师有关的信息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三步:技能设计:通过线上理论学习以及线下的交流讨论,学生按照各项技能的训练标准准备教学设计,写出教案,加强技能设计能力。第四步:技能训练:学生按照技能设计中写的教案进行训练,可采用“分项递进式”和“微格教学”的训练模式。第五步:视频录制:利用电教设备对学生训练的全过程进行录制。第六步:视频回看:教师和学生都回看视频,然后学生对视频中表现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调整。第七步:生练生评:对于技能训练部分,学生们共同开展讨论,对训练中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既能够为训练学生提出优化建议,又能够为听课学生提供参考依据。第八步:设计反思:在学生给出的技能训练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线上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并写出总结和改进的办法。第九步:教师点评:根据学生评价情况和自我反思结果,最后由教师和学生给出理性评价。第十步:再学习再设计再训练再评价:根据学生评价、教师点评和自我反思,学生进行再学习再设计,再训练,再评价。循环下去。学生在经过线上学习、线下训练、学生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中,再次进行学习、设计、训练和评价,能够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教学技能素养和训练水平也会有大幅的提升。

2.评价方式。“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教学技能”考核方式采用了线上平台考核和线下面试考核(五步考核法)。主要包括线上考核(30%)和线下考核(70%)两部分。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综合教学能力为核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部分:线上平台考核:课程《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线上平台考核占学生总成绩的30%,内容包括,作业10%,课程视频20%,签到15%,章节测验10%,访问数8%,讨论8%,考试16%,直播5%,课堂活动8%。这些都在线上完成,系统统计分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技能。第二部分:线下面试考核(五步考核法):讲课技能训练面试。流程:学生抽取题目—准备室备课20分钟—讲课教室讲课10分钟—答辩5分钟—教师按照教学技能评价表量化。线下面试考核占70%(讲课80%,答辩20%),采取技能训练面试的方法,面试按综合训练评价表来评价。3.学习资源。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学习平台中,课程录制了授课视频:63个,531分钟;习题数量513道;发帖数量:28676贴;课程资源中添加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教学视频、学习方法视频和考核方式视频等。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教师必须具备十项教学技能,确定每项技能含义、要素、作用、设计和评价等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引进大量图片、视频、学生和中小学名师教学案例等。学生可以在平台搜索大量图书等资料,扩大了课程信息资源。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教学效果与推广价值

1.教学效果。基于“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学习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更加浓厚,并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因为线上学习具有海量的教学资源,且学生学习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线上学习还是线下学习,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都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教学技能”教学平台中,采用“十步循环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学生访问量达到4488199人次,选课人数11960人,选课学生来自文、理、工、管、林、艺术等学科,运行课程的高校学生有云南师范大学、北部湾大学、湖南机电学院、江西服装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太原成成中学校、东北林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绥化学院、哈尔滨工商学院和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等15所,教学重点放在线上学习、线下讨论和训练方面,教学活动采取线上答疑、主题讨论,直播等。师生讨论发帖总数为28676贴,直播6次,答疑798次。其中北部湾大学理学院对“十步循环法”在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给出了以下评价意见:第一,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对职前和职后的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教学内容更加优化,教学内容来自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掌握的十项教学技能,并且教学资源丰富;第三,线上线下更加协调,在线上进行学习和答疑,线下分组训练;第四,考核评价更加科学,通过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教学技能”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十步循环学习法”的应用,在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线上学习中,学生对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在线下讨论和训练中,学生技能设计和技能训练能力大大提升,通过生评和师评,学生反思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在反复的学习和训练中,师范生不仅牢固的掌握了十项教学技能,而且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正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师范生的全新要求。

2.供借鉴和推广的价值。“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学习平台,充分发挥慕课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线下的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夯实理论知识,通过训练和评价的方式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生教学能力提升的要求。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充分展现了“金课”的内涵,让学生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毕业要求三个方面都能够取得完美的成效,学生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结语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网络学习形式;混合式教学;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单纯的面对面授课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编程的能力,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培养学生对于C语言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我校专业教师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们初出社会时,在工作岗位面临编程时就会发现无从下手,似乎学校里学习的C语言和实际应用中的C语言存在着天壤之别,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为此,课改小组积极去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于C语言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变成“我想学”,并且实现独立编程的能力。

1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经过对本校该课程近几年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认真梳理和仔细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学分设置不合理,教学课时严重不足,高职学校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只有两年半,时间短课程多,无法再增加课时总数;(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落后。C程序设计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填鸭式”的讲法,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更心烦。课下布置编程作业,大部分学生疲于应付,程序抄袭现象严重;(3)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语法,轻算法”的现象,迷失了学习方向,丧失了学习信心;(4)教学内容及安排顺序有待调整。自该课程开设以来,受课时限制,课程后半部分的指针、结构体等核心内容很难从容展开。

2引入混合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流程

2.1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混合教学是人们对传统课堂上的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将面授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学习资源和不同学习环境如教室和虚拟的网络环境的混合。混合式教学核心是在“恰当的”的时间为“适合的”人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来传递“合适的”技能来优化教学内容。C语言课程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只有让学生多操作多练习,且让教师能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立马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由于课程课时数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我们将重要的需要面授的知识点放到课堂上,不太重要的知识点部分借助第三方平台放到网络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检阅即可。这首先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赢得了更多的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问题的时间。

2.2线上学习,引导自主学习

每周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上传课前预习通知,让学生根据通知进行课程预习,预习内容包括课程动态视频,视频总时长一般不超过60分钟;单元知识点的课前小测,用于了解学生观看视频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线上课程的讨论区,考虑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有疑问,一般又不习惯在课堂上提问,在讨论区上留言,不然能及时解决疑问,也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对问题集中整理分析,选择共性问题在课堂重点讲解、答疑或讨论,除了预习通知以外,还有课后小测以及课后讨论区,学生通过完成课后小测,让教师能更好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后讨论区是为了让学生完成课后任务后,将学习的心得体验,亦或是仍然存疑的部分提出来,让教师更好的根据学生的学习体验调整授课的方式。

2.3线下学习,提高授课效率

线下学习即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课,课堂教学活动的教授方向是以课前线上学习任务的完成为基础,就线上学习的课前讨论区整理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强化重点、难点和易错知识点,采取案例程序分析的形式,分析程序算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再进行案例程序的改写,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编程的能力。在讲解完单元知识点以后,增加上机实践时间,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任务,程序编写和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在课堂巡查中,进行针对性个别引导,就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分析指导,上机实践课结束之前要求学生上传实践任务书,任务书内容主要是算法分析以及编程代码。

2.4考核评价设计

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可通过提高线上学习部分考核分数在总成绩的占比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网络教学平台里,有课前视频学习、课前作业、课后小测、讨论、答疑、交流、公告、文件下载等几个助学模块,在课程结束后,可以通过每个助学模块来汇总学生的成绩,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区学生的活跃度评价学生在班级学习活动中投入的总体情况。

3结语

从整个实施过程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和实践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使得教学资源更加的多样化也更加丰富,学生对于混合教学的方式接受度很高,课堂授课互动效果较好,上机练习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程序分析及设计能力。但想要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改进。

引用:

[1]陈旭.混合学习模式下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办发展的策略研究[D],2010.

[2]杨颖、曹红兵、王诗兵等.基于mooC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吴东武.“混合教学观”构建“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J].教育战线.2010.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法;多媒体平面设计;教学应用

目前全球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成果已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果任何一项工作没有实现与互联网的结合,那么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为了顺应时展的趋势,教学领域也实现了与互联网的结合,根据教学需求和教学科目的要求出现了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混合式教学法更适合应用在多媒体平面设计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混合、教学理论混合、教学技术混合等方式为学生打造一个能够发挥自身能动性的平台,从而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一、混合式教学法的理论概述

混合式教学法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是通过对传统课堂整合并加入灵活的教学方式而形成的新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充分的个性化学习。对于许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通过能力的发挥能够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另外,混合式教学法能够利用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这样有利于教学信息化的实践和推广。

二、混合式教学法在多媒体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教学平台是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研发的,其是指将数字化技术实践到教育教学中,师生和生生之间可以理利用教学网络平台在线上进行直接的讨论和沟通,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在空间上的限制,使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数字化教学平台能够将教学内容集成到网络中,并划分成教与学两个不同区域,教师可以在平台上直接进行线上授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身需要的课程,提高了教学的准确性。而且这种方式的有效性更强,学生可以从兴趣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数字化教学平台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这种连接方式打破了传统师生之间的生疏关系,为建立和谐共促的教学关系奠定了基础。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另一大优势就是能够为学生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套科学的学习体系,对于思维逻辑较差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进行规划学习的平台,而且混合式教学法在其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时间自由度,如果学生因为个人原因不能参加课程,可以通过课程回放重新获取学习内容。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应用能够最大程度避免教学中存在的不利影响,使师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也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多机会,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2.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学习方式

多媒体设计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互联网思维、图像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上能力是教育大纲对多媒体平面设计教学的要求。所以多媒体平面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pS技术的运用、平面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多媒体平面设计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掌握基本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思维。多媒体平面设计教学分为基础应用和专业应用两个部分,混合式教学法在其中的体现分为九个模块,基础应用模块有五个,专业应用模块有四个。其中基础应用模块具体对应的学习方式有:平面设计基础知识模块对应多媒体教学方式;图像处理与合成模块对应多媒体教学与上机实践学习方式;图像创意模块对应多媒体教学和上机实践以及网络自主学习方式;艺术字体制作模块对应多媒体教学、上机实践以及网络自主学习方式;作品构图及界面设计模块对应多媒体教学与协作学习方式;专业应用模块具体对应的学习方式有:网页界面设计模块对应对应多媒体教学、上机实践以及网络自主学习方式;课件页面设计模块对应多媒体教学、上机实践以及网络自主学习方式;游戏软件界面设计对应网络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方式;其它多媒体画面设计模块对应网络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方式。通过模块与学习方式的对应为学生提供进阶式的知识结构,但要将不同学习方式实现的学习效果纳入到学生成绩考核中,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教育创造了更良好的条件,面临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元化教育应寻找更适合的道路适应现代化教育理念。尤其是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既要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又要保障教学的质量,所以广大教育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法,满足现代信息化教学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韩晓倩.混合式教学法在多媒体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9(24):134-134,135.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混合教学创新能力

混合教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混合学习具备学习资源提供的灵活性、为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及提高教学效率的优势。

课程组建立起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尝试“《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教学改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学习”混合教学模式。构建《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自主学习与面授学习混合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课程,是食品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强调培养学生完成整个实验的设计、准备、实施、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等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网络平台可模仿网上相关数理统计的资源建设,如可汗学院的统计学公开课、DpS统计软件学习平台等,再逐步完善以本课程多媒体课件、试题资源、视频资源、统计学习网站等课程资源,开展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及师生互动,加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分级分类教学,比如第1至3教学周开展基于《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基础知识的教与学,集中让学生学会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方法,第4至8周教学周则开展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立体化教学,加强网上题库、练习、问卷调查建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公布各阶段的《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等,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学习内容,完善合理的考评体系。学生主要在校园网吧或个人电脑上完成自学、自测、自评,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学习单元主题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每三周花1课时的时间对单元学习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解答及学习策略的培训等。在这种“课下学习,课上展示”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各阶段的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发挥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2.《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内容教学法与实践运用混合

内容教学法是将特定主题和学术内容相结合,针对《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在食品学科的应用性,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专业需求和学习兴趣,选择内容和难度的教学材料,开展主题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文献资料、工厂设计资料、视频资料等,讲授和各种主题相关(食品生产的案例)的公式、概念、例题等,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或任务,避免让课堂落入“教师一言堂”的俗套。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除基于内容外,教学还应基于任务和情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各种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接近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开展基于任务或项目的情景式教学。《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网络平台建设引入大量工厂、生产实习、学生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试验中的大量真实案例。学生通过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3.“网络交互式”学习与“网络探究式”学习混合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教师无法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可通过网络化教学平台搭建立体化答疑系统,学生可将问题提交到答疑系统,等待老师或其他学生解答。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将问题和回答整体公布到答疑中心,供其他学生参考。教师也可通过答疑系统提出自己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除答疑功能以外,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都提供讨论交流的模块,教师也可通过微博、论坛等网络虚拟社区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教师可结合《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内容学习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些话题,而学生则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主题讨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加深学生对所学单元内容的理解,通过发帖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针对结合课堂面授的任务驱动型的情景式教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基于项目的网络探究式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定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报道、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承担的任务分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并与其他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网站或链接,并给予经常性的帮助和指导,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期末考试评价”与“网上学习评价”混合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学习”混合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的变革,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改变过去教师作为评价唯一主体的状况,建立一套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工具的多元化。

我们认为“期末考试”占60%、平时作业占15%、线上发帖次数占5%、网上参与活动表现占5%、线下课堂考勤占5%、线上学习任务占10%较合适。终结性评价在学期末进行,是期末考试测试。“网上学习评价”主要以在线测评为主,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测试题进行经常性的测评,在线测评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线上学习任务10%)。此外,网络平台所记录的学习时间、网络答疑、网络交互参与程度也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网上参与活动表现5%)。对学生的线上发帖次数作出评价(5%),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努力程度等进行连续性反思。学生的考勤也应成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5%)。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何种比例,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公正、清晰,教师应在开展具体评价之前公布相关标准,并进行必要的说明、示范和指导,这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准确,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自己应实现的目标。

形成完整的《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网络教学平台,切实体现新型混合式教学方法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通过混合式教学研究的开展,加强对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姬华,卢士玲,唐明翔,等.对《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的体会[J].考试周刊,2013,48:172.

[2]姬华,朱丽莉,江英,等.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索[J].科学时代,2007,3:134-135.

[3]卢士玲,陈计峦,姬华,等.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4,89:5.

[4]吴长伟,陈静,邓红,等.基于慕课的应用型本科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3:57-59.

[5]宋涛,徐亮.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77-78.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堂教学;在线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7)5-0036-4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线学习的方式在教育领域日益受到重视。虽然在线学习具有学生可应用的丰富的网络资源,享受便捷的互动交流等优势,但也要肯定,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明显、人格魅力影响突出、学习方法渗透显著等优势。近年来,如何把传统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有效混合,实现优势互补,是中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混合式教学就是要将课堂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融合为一体,既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启发、指导的作用,同时又发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1]

目前混合式教学在中学物理学科的应用实践中,大部分践行者只是停留在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络教学资源库使用形式上的结合,却忽略了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和本质。在教学设计中,到底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在各个层面上进行有效混合,如何充分利用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等,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基于网络资源的中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1混合式教学过程

混合式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学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在线教学、教学评价等主要环节构成(如图1所示)。[2]

2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混合式教学设计中应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等。结合混合式教学自身的特点,混合式教学设计还应强调以下三条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教学设计的执行者。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是否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认知、技能水平等特征,给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活动空间更广,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在教师必要的引导和督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中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2.2主导性原则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R,施行言传身教。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来引导。教师受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了解教学的目的、内容,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教师的主导地位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同时,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教师的参与度不够,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也要求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够指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向。

2.3评价性原则

教学评价是指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中,要坚持在评价性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好具体的评价策略,利用科学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整合在一起。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逐一进行评价;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调节作用。

3混合式教学设计探讨

3.1混合式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设计

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关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存在许多不同。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所特有的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开放性,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目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3]

课堂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方式。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在混合式教学中,课堂讲授法仍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经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协作交流,最后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相互学习、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课堂演示法:教师把课前收集的视频,制作的微课、课件、动画等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把握,并从中获得启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对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收集的材料,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如学生制作的网页、微视频,电子相册、小论文、小课件、小实验、小制作等;通过成果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以上各种教法中,教学目标都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问题设置来完成,可以说问题的设计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固有的学习基础,能够形成逐步深入的认知阶梯;问题的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

3.2混合式教学中教学环境的设计

在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过程中,应该说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虚拟环境确实给物理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但应该明确,无论是传统课堂学习环境还是虚拟网络学习环境,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技能和学科素养方面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提出创设虚实融合的混合式学习环境的设计,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在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虚实环境的共存互补的有机融合。传统课堂学习环境在面对面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实情感的互动与交流,让知识的建构更加人性化。网络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课件、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知识吸收平台,邮箱、微博、博客、QQ、飞信和微信等交流互动平台。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定制,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物理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最终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

3.3混合式教学中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学资源是指为了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从网络上获取的各种有关资源。教学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生学习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应从何处获取、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4]。网络教育资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很多教学资源的建设都是盲目追求数量,在设计中缺乏对师生需求的分析,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重视教材及其配套练习等文本材料的重要性,同时要注意收集各种形式的网络媒体素材,对素材进行整理,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3.4混合式教学中教学媒体的设计

媒体是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手段;教学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传统的教学媒体主要包括课本、挂图、录音、录像带、黑板、实物等;现代教学媒体还应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等综合操作媒体。在教学设计中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考虑选择使用哪些教学媒体,这些媒体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媒体能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要求相符合,教师自身能否熟练驾驭这些媒体等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求现代课堂教学必须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等优势,以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师通过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的态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5混合式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突破的设计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三、广泛迁移的知识;教学难点指的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的突破,是保证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结构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媒体资源,从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c的目的。物理史实的回顾、经典实验的展示、物理规律的探究、物理公式的推导、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等,特别是一些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粒子模型等,都可以通过视频、Flas等动态地展现出来。

3.6混合式教学中课外在线学习的设计

混合式教学是基于班级规模进行设计的,教师的课堂讲授只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对于那些课堂教学无法解决或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只有靠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进行研究解决。网络互动交流有良好的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通过邮箱、微博、博客、QQ、飞信、微信等网络互动方式,可以有效地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弥补课堂讨论由于时间、空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

3.7混合式教学中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中学物理混合式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分为课堂评价、网络评价两大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听课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讨论交流情况、实验参与表现情况、课堂测验考试情况等,教师进行逐项评定,这有助于教师有效把握各阶段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效,了解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而在线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学任务,对学生网上作业、学习成果展示、网上测试等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以便及时督促和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总之,中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评价必须遵循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实行阶段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教学策略的随时改进、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依据,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学目标。

4结语

在中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设计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考虑和设想,各方面的设计要保证真正落到实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只有不断加强混合式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真正落实好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有机融合,才能最终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晓东.基于moodle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马玉丽,张冬梅.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6(1):59-62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7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以医学为主的地方性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服务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社会科学、预防、保健、康复等基本知识,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拓展能力,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实用医学人才[1]。

1药理学教学改革背景

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与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等学科有紧密的相关性。随着人们安全用药意识不断提升,药理学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突显了重要价值。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有药理学课程,其总学时为64学时。药理学课程标准对本课程的定位是: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证,具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能力;同时也为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药理学课程标准明晰,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目标并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存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与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药理学考试对接不充分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课题组通过前期文献查阅发现,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的课程改革是围绕预期成果产出来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最终收获的是知识和能力双重成果[2-4]。课题组将oBe教育理念引入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药理学基础知识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能力。

2oBe理念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课程目标

oBe理念强调学生预期的学习产出应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为制订合理的课程学习产出,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岗位能力需求(走访一线临床医生、科室主任,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药理学考试对接(对照执考大纲及历年真题)、本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后续课程的衔接情况(调研一线专业课教师)。药理学课程的部分课程目标见表1。

2.2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

在oBe理念指导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要求以及该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中的作用,设计符合临床岗位能力需求的药理学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包括药理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包括药物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我们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开贞[5]主编的《药理学》第七版教材进行理论教学,简化了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等内容,重点介绍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在理论教学方面,加强教学内容与先导及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将临床病例、媒体新闻报道案例贯穿理论教学始终,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设计观察药效的验证性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设计“三理”(生理、病生、药理)融合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在某些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以及敢创新、爱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2.2.1改革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整合,提炼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理论知识要点,包括药理学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心血管系统药理、利尿药与脱水药、呼吸系统药理、消化系统药理、内分泌系统药理、抗菌药物等,而对于调节水电解质药、维生素类药等内容简要介绍。

2.2.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重、难点,也有简单的知识点,不同难易程度的知识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恰当处理。药理学中药物作用机制是学生学习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即难点,对于抽象复杂的机制,可以用视频、动画、图片、思维导图展示,如强心苷通过抑制na+-K+-atp酶,na+-K+交换减少,促进na+-Ca2+交换,心肌细胞内Ca2+增加,因此增强了心肌收缩力。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直观看到离子交换的动态过程,难理解的机制就容易突破了。药理学中重点知识点可采用临床案例、热点新闻、身边故事导入,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如讲解肾上腺素临床用于抢救心跳骤停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心跳骤停病人的抢救视频,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心跳骤停临床表现?肾上腺素如何治疗心跳骤停?带着问题详细讲解肾上腺素治疗心跳骤停。最后发送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中设计家兔呼吸循环抑制解救实验,检验学生在家兔出现心跳骤停时应用肾上腺素抢救是否及时合理。简单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进行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达到课程预期的学习产出。此外,由于药理学内容更新快,教材内容更新相对滞后,向学生推荐用药助手、丁香园等医药软件,了解同类药物的特点。教师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分享到在线课程平台,鼓励学生讨论,教师在线答疑。同时还提供自主学习网站供学生碎片化学习。此种方式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2.2.3与后续课程协调统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等课程都有药理学知识点融入其中。因此,药理学教学内容既要求学生掌握药理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又要基于后续课程与药理学的需求协调统一。如在讲授抗菌药物有关章节时,增加了β-内酰胺类药、大环内酯类药、林可霉素类药、氨基糖苷类药、四环类及氯霉素类药、人工合成抗菌药等常用抗菌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等。

2.3课程评价

在药理学课程评价中借鉴oBe评价体系,并结合课程开展情况制订课程学习评价体系,见表2。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微视频;高职;办公室事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00-02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给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微时代”的到来更是给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翼课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新一轮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办公室事务》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场景性、过程性、片段性的特点,以往的课程教学大都以课堂教学为主,沿用“理论+案例+情境模拟”的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实际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由于缺乏真实场景和过程的体验使得课程学习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并最终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做不了”(即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难以迁移应用)。因此,基于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探索《办公室事务》课程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微视频与混合教学模式

2002年,美国学者HarviSingh和ChrisReed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和形式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2003年何克抗教授将其引入中国。混合教学模式既是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整合,也是面对面教学与多种在线学习形式各自内部的整合,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微视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一些大学的公开课、教育宣传片和辅助教学资源方面,如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等。微视频教学资源具有主题突出、情景真实、易于扩充、使用方便等特征,在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微视频的《办公室事务》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重构课程模块,设计微视频主题。笔者及课题组成员走访了30余家省内企事业单位,开展办公室事务工作调研,明确岗位职责与工作过程,将传统《办公室事务》课程的章节结构按照目标、过程、场景、条件的不同拆解成局部的单元,明确单元主题,以此为核心重构课程内容,构建10个教学模块。同时按照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以及教学模块中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微视频主题(见上页表1)。

2.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完成微视频制作并上传。采用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DV拍摄等方式制作微视频,搭建“我的办公室”微信平台,按课程介绍、微视频学习、ppt、资源空间(含音频、视频)、任课教师、在线留言和个人中心等模块进行设计,搭建框架,并利用微信的功能,通过朋友圈在课前推送学习任务书,分享学习链接和资料,还可以通过群聊分小组进行线上的协作学习。

3.混合教学模式下翻转课堂设计及实施。构建“学生在线学习(课前)―课堂讨论答疑(课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协助学习活动站完成项目任务(课中或课后)”的混合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课前学习阶段。教师制作学习任务书、微视频及其他教学资料并上传至微信平台,学生根据学习任务书,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测试题,对存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后提交至交流平台。教师参与平台的讨论区和QQ群的讨论和释疑,及时反馈和解答学生的疑问,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参与线上线下的学习交流、互动讨论,提交作业。第二步:课堂讨论答疑阶段。学生个人或分组展示课下学习成果,提出难点或疑问,教师针对共性问题或应用性知识拓展部分予以系统解答。布置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任务,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和目标后,组成协助学习小组,进行任务分工,讨论并拟订任务实施方案。第三步:协作学习完成项目任务阶段。协作小组按照任务分工,小组内部及师生间在线上或线下开展充分讨论,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完善项目方案。并在课程平台展示各小组作品或成果,组织学生在线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在点评中进一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第四步:总结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效和问题。通过问卷等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和看法,分析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在后续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

四、基于微视频的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89.3%的学生认可混合教学模式,80.9%的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得到了有效提升。我们认为,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之所以取得良好效果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混合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办公室事务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传统课堂“教师讲授式”的模式忽视了不同学生在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而混合教学模式中通过大量微视频等线上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时间及方式等,学习自主性得到提升。

二是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传统课堂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混合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与进度,同时在完成任务与协作学习中内化与建构知识,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是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习者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混合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得到增强,线上线下师生、生生交流渠道得到拓宽,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当然,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也带来了教师备课及部分学生学业负担的加重,教学评价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困难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乐平平.基于学习动机理论的微视频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陆p.推进课程共享与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4.

RearchonBlendedinstructionalDesignandpracticeBasedonmicroVideo

―taking"officeaffairs"Coursesasanexample

SHiwei

(ZhejiangBusinessCollege,Hangzhou,Zhejiang310053,China)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116-03

一、混合式学习概述

(一)混合式学习的产生背景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已经给教育领域带来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的一系列变化。e-Learning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已经在全球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随着对e-learning的研究的日渐深入及实践结果的广泛分析,人们发现,e-learning并不是对所有的教学对象、学习内容都适合采用的学习方式,它缺少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也并不是特别理想。所以,国外教育技术界和企业培训界开始试图改造和完善传统的e-Learning,而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因为正好可以弥补单纯的e-Learning学习方式中的不足而开始受到重视及应用。

(二)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其实,混合式学习的说法本来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存在,其意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例如视听媒体+传统授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的模式。但近年来,混合式学习更多的是被定义为:传统学习方式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结合。但是这种定义仅仅是对表面特征的描述,其应用内涵恐怕更适合于Sing&Reed的说法,即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所谓的“适当的”,即指不能一味追求两种学习方式的平均使用,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目标分析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泰勒教授提出,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三个重要因素,体育教育当然也不例外。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直接指向高职学生,这就要求:首先,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目标必须具备其独有的、高度的职业性特点,以提高学生职业方面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同时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将单纯的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当中,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做出贡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尤其是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要更加精准地描述教学目标,分门别类,然后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体育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已经提出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教学设计理论。本文就是采用他的设计论理框架对体育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了方便阐述,笔者会以自己任教的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太极拳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前端设计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分析教学基本矛盾的主观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学生自身的能力、特征和风格,为将来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它包括学生对学习科目的知识及技能基础、情感态度、学习风格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习者处于对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的兴趣比较浓的阶段,他们乐于接受。混合式学习中的网络学习采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恰恰会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的等特点。但同时也要注意到,高职学生也存在着诸如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网络学习阶段并不能“放羊吃草”,必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监控策略以确保学习的有效进行。

2.基于知识分类的学习目标分析

这一阶段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应当达到的目标。太极拳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掌握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学习有关太极拳的理论知识。

(2)生理健康目标:通过太极拳练习,有效地改善身体各系统的功能,使身心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使大多数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以上。

(3)心理健康目标:长期的太极拳练习,不仅达到修身养德的教育作用,而且能得到愉悦的体验和美的享受,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社会适应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加深对太极文化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健身锻炼的医务监督方法和能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结,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混合式学习的环境设计分析

环境设计阶段要确定学校是否具备网络学习所必需的外部环境。在信息化极度发达的今天,环境要求已经阻碍不了教学活动的执行,小到QQ、博客等非正式学习手段,大到学校学习平台,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意选择。总之,前端分析阶段是对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起点进行分析,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二)活动与资源设计分析

活动与资源设计阶段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课程设计中最能够体现混合式学习课程特点的环节。它由学体设计、单元活动设计、资源设计与开发等三个环节组成。

1.学体设计

总体设计环节必须不断追问的问题是,究竟哪些活动和资源适合让学生自学,还有哪些适合典型的教室情境。

在体育教育中,动作的教授并不适合于全部用网络教学呈现,因为这样的教学要求学习者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这与高职院校学习者特征不符,而且完全的网络教学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这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目标而言是很大的弱点。但是,体育理论及情感培养却更适宜网络教学呈现,因为在体育课上,学习者很难静心坐在教室听教师传统的课堂讲授,而优美的多媒体呈现显然要比教师单纯讲授更能吸引学习者,其教学效果一定更佳。

在太极拳教学中,一般以较为简单的24式简化太极拳为切入点。太极拳基本技术与技能的掌握比较适合用传统课堂教授法,因为教师可以与学习者面对面动作示范,并进行精细的分解、讲解,让学习者理解、模仿。另外,教师直接观察学习者的动作,纠正学习者的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传统课堂授课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要学好太极拳,必须掌握身形、身法的要领和运动规律,这一目标处于动作技能领域的高级阶段,靠单纯的模仿很难实现,需要学习者自己探索、发现原理,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教学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同时,其精准、规范的动作又可为学生提供学习标准。太极拳教学的社会适应目标(学习者情感、态度的培养)及基本理论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适当的教学法,学习者缺少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而被忽视。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通过教学视频等多方式的展现让学生了解太极拳基础知识,同时,好的教学软件也可以陶冶学习者的情操,加深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结。所以,教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仔细的分类,然后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呈现教学。

2.单元(活动)设计

这一环节是对总体设计的具体量化,即对每一节课、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确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顺序等一系列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却不是本文的关注焦点,因此不做详细分析。

3.资源设计与开发

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网络教学资源。体育教育毕竟不像其他文化课的传递那么复杂,其要相对简单,所以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不是特别高,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自行制作,没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很多备用资源,有些甚至比自己制作的更要精美,更具文化内涵,更能吸引学习者。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丰富性是指资源数量要多,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积累过程,不必一蹴而就;而多样性是指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可以含有视频、动画、文本、音频等不同的类型供学习者选择。

(三)教学评价设计分析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也就是说,教学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结果。而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学习过程,所以其评价方式也要有所区别。

在混合式学习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呈现,从而得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以,必须多种评价方式混合使用。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一般采用测验,即考试的方式进行,可以由教师自己组织、设计、实施,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技能依据教师的标准进行评价。而对于网络学习的评价较为困难的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之间进行网络学习时予以监控、观察,详细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为以后评价提供依据。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适当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量表等定量评价方式与定性评价方式多种方式结合来进行评价。如果在教学中还有小组合作等学习形式的参与,在评价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评价小组合作中学习者的学习表现情况。

虽然在一般的教学设计中,评价环节总是放在设计最后进行讨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评价仅在教学之后进行。实际上,教学评价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被称为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主要用于对学习者个人情况的“摸底”,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为了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结果、学习者存在的问题等而及时反馈、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是结果性评价,即通常我们所采用的期末评价,同样,它除了能检测教学效果、评价学习者学习情况,还可以为教师继续改进教学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评价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而多种评价方式的混合使用,既可以兼顾到结果性、过程性的等多种学习成果的特性,全面地、发展性地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四、结论

混合式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