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食品工业的重要性十篇食品工业的重要性十篇

食品工业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2:28

食品工业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检验重要性提高分析

1.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产品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产品质量做好了,企业的销售业绩不一定好;但产品质量做不好,企业肯定做不长久。要提高经济效益更要抓质量,没有质量做保证的企业是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的,迟早会被市场的洪流冲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和富裕程度的提高,社会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大大增强了。然而,近几年来,我国频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例如“红心鸭蛋事件”、“多宝鱼事件”以及多起严重的“问题奶粉事件”等,充分说明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引发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良性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例如,“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对于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造成沉重打击,给我国乳制品行业等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旦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会对中国制造的产品信誉产生连锁性的恶劣影响。事实证明,所有的竞争都必须牢牢依附于产品,唯有产品,才是企业营销的基础与根本。因此,对于企业来讲,产品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产品质量的形成由于受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发生波动是必然的,因此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道工序,都必须进行质量检验

2.质量检验的必要性

质量检验是指借助于某种手段或方法来测定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然后把测定的结果同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对产品做出合格或不合格判断的活动。质量检验的具体工作包括:度量、比较、判断、处理。量检验是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对市场销售食品实施安全监控的重要手段,更是对食品原料及加工过程进行质量安全控制、确保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鉴别企业产品质量保证的重要方式

3.食品企业中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3.1食品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1)产品质量综合反映出一个生产企业科技和管理水平,现代企业无不重视与强化质量管理。只有不断提高全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才能更好的提高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食品企业应当建立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尤其要把关好产品在出厂过程中的质量检验,这是食品生产中的最后工序,因此,企业应该严格控制好产品出厂质量,从而确保产品消费的质量安全,一旦食品生产者不能严格把关最后一道工序,就会使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进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不留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2)质量检验工作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企业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各道工序的质量检验,来阻止不合格的原材料投产,阻止不合格的半成品流入下道工序,进而阻止保证不合格的产品出厂和消费。另外,企业要建立健全售后服务和跟踪反馈系统,通过使用产品质量检验系统,将把质量检验信息及时报告和反馈给企业,进而为企业迅速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依据,从而促使食品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质检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得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提高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检验水平的重要措施

4.1完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第一,要全面树立质量安全意识。首先,企业的领导或者决策者决不能过于追求增加利润而做有损产品质量安全的事,管理人员要严格监督和检查企业产品的质量,而在产品生产中要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不要以次充好和以假乱真,要严格律己,提高作业操守,总之,要上下一心,共同维护好产品的质量安全。第二,企业要主动配合适政府的法规管理,满足消费者的使用性能要求,积极提高产品生产技术,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在质量制度,从而争取消费者额的最大支持,尤其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更加该主动承担责任,要积极、真心地向消费者道歉,从而维持企业的产品信誉;第三,要认真落实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要确保食品的原材料质量,同时还应该保证食品从而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和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达标,并且做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产品的质量检验记录。

4.2加强企业员工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加大技术培训和岗位训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信誉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誉更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而人力就是企业发展哦重要力量,因此,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了生产产品的质量、服务的水平、以及对工作的管理效率。所以,企业要高度地重视人才的作用,加强员工管理,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工作激励制度,从而充分地调动员工的各种积极性、创造性,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人员的招聘中要认真应聘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同时要大力进行岗位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提高质检工作人员的技术和工作效率,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4.3建立健全售后服务和跟踪反馈系统,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企业信誉,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企业健全售后跟踪反馈体系是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一种延续,同时反过来对完善质量安全体系也是一种有效补充,而目前企业在产品质量管理中售后服务水平不高,进而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售后服务和跟踪反馈系统,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售后服务执行机制、客户跟进机制和服务改进方法,进而提高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企业信誉和形象,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论

总之,在面临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企业必须从现在开始,树立市场化意识,走市场化道路,以优质服务占据更大的市场,赢得更多消费者的满意和支持,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企业更好的迎接国际市场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浅谈质量检验工作在食品企业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5(7):36

[2]高新宇.我国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m].吉林大学.2011.1(4):1-60

食品工业的重要性篇2

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3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全面加强我区食品安全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区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号)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真学习《决定》精神,努力提高认识水平

《决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针,坚持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揽食品安全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明确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提出了近期工作重点和将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决定》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恢复和提高我国食品信誉,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决心。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决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年11月份以来,各有关部门按照区上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大了食品专项整治和食品生产、经营的监管力度,全区食品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无证生产、经营食品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制售假劣食品的案件及时得到查处,农产品质量有一定提高,屠宰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但是,由于我区食品企业起点低、规模小、基础薄弱、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部分企业负责人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加之人民群众食品消费水平仍然较低、食品安全自我防护意识较为淡薄,各有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资源整合不到位、监管行为不够协调统一等因素,全区食品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监管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把食品安全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做好《决定》的宣传、学习、贯彻和落实工作。

二、明确指导思想,实现目标任务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全面履行政府的职责,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坚持集中治理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突出工作重点,在注重抓好专项整治的同时,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大案要案得到及时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大幅度下降。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懈努力,使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用体系更加科学有效,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的安全责任和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体工作目标是:

在1—2年内: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达到80%以上;全面实现学校食堂、餐饮业及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畜产品中使用“瘦肉精”得到根除;大米、小麦粉、酱油、醋、食用植物油、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米面食品和膨化食品、糖果、茶叶、葡萄酒、啤酒、黄酒、糕点、酱腌菜、果脯蜜饯、炒货、蛋制品、可可、咖啡、水产加工品、挂面、淀粉及其制品等28类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全部获得生产许可证;大中型食品商场(超市)的散装食品经营行为得到规范;面粉、肉类、儿童食品加工企业基本消除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在3—5年内:农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在全区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在全区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业中全面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建设,使80%以上的企业通过认证;在全区大型食品商场(超市)全面推行良好卫生操作规范(GHp)、良好生产操作规范(Gmp)体系建设,使60%以上的企业通过认证。

在10年内:全区农产品农药、兽药使用得到全面规范;全区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业全部实施HaCCp体系;全区食品流通秩序得到全面规范。

工作责任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关键。各有关部门要依法监管,认真履行法律职责,切实担负起各自的监管责任;区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工作。

三、切实抓好近期几项重点工作

(一)加强源头治理,保障农产品安全。区农林局通过加强产地环境、农产品包装标识的监管,实行市场准入及质量跟踪制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强有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突出抓好“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重点解决蔬菜产品高毒有机磷农药残留、茶叶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水果农药残留和生长激素滥用、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和动物疫病、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区水利局要依法加强水产品管理和源头污染治理工作,严格水产品的市场准入管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提高食品工业安全水平。质检**分局要加强对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的监督检验,全面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许可和卫生监管工作,落实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巡查、回访和年审制度,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建立健全企业质量档案,严肃查处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和无证生产的违法行为;大力推行名牌产品制度、企业产品免检制度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切实做好食品标准化工作,加强食品计量和食品标识的监管。通过扎实有效的专项整治工作,力争做到“三个一批”:积极扶持一批名优企业,培育树立一批优质安全食品品牌,严厉查处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典型案件。

(三)进一步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工商**分局要对食品流通环节实施全程监管,开展“六查六看”(查经营资格,看证照是否齐全;查进货票据,看来源是否合法;查经销食品,看质量证明;查包装标识,看是否虚假;查商标广告,看是否侵权;查市场开办者,看管理是否健全)、推行“厂场挂钩”、“场地挂钩”等有效办法,规范食品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检测制度,大力推行流通领域食品准入制度,严格实施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投诉网络的作用,积极推进12315投诉“进社区”、“进村镇”、“进学校”工作,随时掌握市场食品质量状况,及时查处违法经营食品案件。

(四)加强消费环节的卫生监督力度。区卫生局要积极推行餐饮业、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大对餐饮业、食堂卫生许可的审查力度,建立健全准入制度,把好许可关。要加强对餐饮业、食堂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的监督力度,竭力控制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的流行和发生。继续打击各种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加强学校食堂、小餐饮、建筑工地食堂和农村红白喜事聚餐等易发食品中毒事故场所的监管,逐步实现食品卫生监管工作重点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

(五)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食品安全监管。各有关部门要将儿童食品及农村食品市场整治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分散在社区、城乡结合部及村镇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的监管力度,防止假冒伪劣食品流向农村。加强对儿童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监管,杜绝有毒、有害及不符合儿童食品标准的产品流入市场。

四、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管理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区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区的食品安全工作。按照上级有关食品放心工程文件要求,明确和协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制定工作目标并督促落实,加强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定全区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组织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检查,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和重点建设项目;综合协调食品安全检测和评价及其体系的建设工作;综合协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及应急救援工作;综合协调食品安全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工作。

(二)强化宏观指导,积极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制度和体系建设。按照药品监管体制改革要求,我区未设立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因此放心工程由区卫生局牵头,区卫生局在承担区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的同时,切实负起对全区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责任。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管理综合监督检查,并根据区政府授权,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对食品重大安全事故进行查处,开展区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检查;综合协调食品安全检测和评价工作;组织实施GHp、Gmp、HaCCp体系建设。

(三)理顺监管部门的职责。按照《决定》精神,遵循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明确管理责任。

清真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由民族工作部门会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依照食品经营相关法律法规和《陕西省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各有关部门在专项整治工作中,要加大对假冒伪劣清真食品的打击力度。

区财政局要将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予以保证。

各有关部门要在区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的整合和工作的协调统一,建立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制。

(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与监督抽查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对食品污染和以食物中毒为主的食源性疾病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监测。由区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整合区质监、农业、卫生、工商、粮食等部门现有食品检验检测和检疫力量,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制定统一的监测计划,确定监督抽点,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理机制。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食物中毒、食用染疫植物及其产品引发或可能引发的重大食源性疾病;食用被污染食品引发或可能引发严重的传染病暴发与流行;食品含有毒、有害物质或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引发或可能引发严重食源性疾病等。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分工明确的突发性事件防范与应急处理责任制。各有关部门也要制定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食品工业的重要性篇3

一、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基本构成

食品物流配送体系主要由食品物流配送作业系统和食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基础,是实现食品物资实体流动的核心部分;后者能够在整个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提供实时跟踪以及系统信息反馈,是整个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的有力支撑。因此,辽宁省建设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就应着力加强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的软、硬件建设与投入力度。

二、构建食品物流配送体系

(一)物流配送作业系统

食品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涵盖了食品从种植、生产、加工、储存、分拣、配装、流通、销售到供给消费者的全程网络系统,具体包括运输作业子系统、仓储作业子系统、装卸搬运作业子系统、包装作业子系统等多个作业环节。

1.构建高效的运输子系统。食品物流涵盖食品加工制造、生鲜食品、动植物鲜肉、蔬菜果蔬等多个方面,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食品的巨大需求量要求相应的流通与运输系统作为支撑。因此,构建高效的运输子系统要注重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运输节点设置在方便食品直送或运输线路的位置;同时结合食品自身养护的特性、运输距离长短,客户对需求时间的要求、企业的实际成本情况等因素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提高运送效率,使食品的物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防止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方式或运输线路的选择不当造成了时间延误或质量损耗,努力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率、装载率,避免装载空间的闲置。

2.构建完善的仓储子系统。食品本身具有易腐蚀性、鲜活性、保质性等物理特征,往往货物价值低而体积又很大,其中生鲜食品、果蔬、冷冻食品在食品消费中又占有很大比重,这些食品特性都决定了其在配送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冷链低温控制系统和供应链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来保持食品的新鲜与使用价值。此外,完善食品仓储系统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输交通网络功能,将仓储节点设置在公路主干道与铁路站点、港会处,同时又要依据社会的食品需求总量、商品再生产的周期、物流交通的运输条件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控制食品商品的储存量储存结构和储存时间。

3.构建省力化的装卸搬运子系统。装卸搬运活动是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支撑和保障性活动,在此过程中应当防止无效搬运造成的多余装卸劳动,充分利用重力作用进行有一定落差的装卸,以减少装卸的动力,最大限度发挥搬运机械设备的装载能力,减少搬运次数,实现“规模装卸”;并通过托盘、输送带、车辆等设施提高食品“物”的装卸搬运活性,保持食品物流配送的节奏性和衔接性,提高整个食品物流作业系统的综合效率。4.构建现代化包装子系统。食品的包装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最后环节,包装质量的好坏与包装材料的选用直接关系到食品在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的作业效率。因此,要将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方式等因素组合运用实现合理化,在选用包装材料的性状上实现轻薄化、单纯化,力求达到使用性和美观性相统一;简化包装的规格型号,使同类产品的包装相互通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符合标准化的要求,促进食品物流的作业效率和包装现代化水平,降低食品包装成本。

(二)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食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传输并反馈食品流通市场信息以及其他子系统的运行情况,保证整个配送系统高效顺畅运作。因此,构建食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首先要在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食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并且依托科学、高效的物流配送管理软件实现对食品配送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活动,达到食品物流、信息流协调顺畅,支撑物流基础作业活动以及中高层食品企业管理者的控制与决策。

三、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

(一)配送与流通加工一体化

食品流通加工主要是指在食品流通过程中根据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持续对食品进行生产性加工的活动。采用配送与流通加工一体化的策略,就是将先进管理科技和物流设备引入到食品进货、分割、加工、包装、拣选、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整个供应链条,使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过程中实现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保持并提高食品保存机能,提供给消费者新鲜满意的放心食品。

(二)低温冷链保鲜系统

生鲜食品按温度管理可分为冷冻型、微冷型、恒温型、温暖型等四种形式。对多种鲜活食品、生鲜食品的经营,可根据不同的温度来建立配送体制,对每一种形式的食品分别采用不同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通过食品冷藏供应链使易腐蚀、易变质的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全过程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减少食品的损耗;同时降低物流配送运营成本,减少食品的库存量,降低食品在配送过程中的损耗风险。

(三)创建绿色食品配送体系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人们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更加关注,食品安全与环保意识的增强将推动食品流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而绿色食品的有效流通与绿色消费的发展正是通过绿色物流配送作为实现途径。因此,从运输绿色化、流通加工绿色化、包装绿色化等方面创建绿色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四)建立健全的食品配送质量管理系统

采用质量管理模式可以使食品经营企业更好地对食品配送过程实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推进食品品质标准化、食品规格标准化、食品包装标准化可以使食品物流配送作业更加规范、合理,使配送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的食品配送质量管理系统可以适当引入CmGp(食品良好制造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质量管理模式,建立食品顾客满意度标准,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变化,完善管理体制,从而提高食品经营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

食品工业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食品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

广义的食品检验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基本理论和技术,根据国家卫生标准等专门的技术标准来研究与评定食品的质量及其变化,其中也包括对食品的原料、辅助材料等进行质量检验,以确定食品质量合格与否。而狭义的食品检验则是指食品检验相关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所规定的卫生标准,对食品的包装(内包装和外包装)、标志等进行检验。由于食品行业的复杂性,食品检验的内容也非常复杂,既包括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食品中污染物质的鉴定,也包括对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判断,因此食品检验方式也呈多样化,这就对相关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食品检验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道德问题。毒大米、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一系列令人发指的制作贩卖有毒食品的事件频频发生,不断掀起舆论浪潮,也不断挑战消费者的承受底线。在这种形势下,加快食品检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应用型食品检验人才,严格为生产流通领域的食品把关等问题呼之欲出。

食品安全问题如此频繁,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对于问题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食品企业的资质不合格、食品检验技术落后、缺乏先进的检验设备、食品检验人员的素质不达标……笔者认为,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我国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中关于食品安全学科的教育机制尚不健全,这是导致我国欠缺食品安全和管理检验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很多食品企业对于食品检验人才的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对从业证书、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食品原材料验收标准并没有统一的设定。

三、培养食品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即能够把相对成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与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

众所周知,食品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所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通常,在检验食品标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方法以及分析时的客观性,分析者的观察判断能力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客观与否。而具备扎实的食品安全检验知识和高超的检验技能的人才往往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产品的每项指标及综合情况,并根据所评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食品企业员工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及时规避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这对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证食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食品检验人才的基本要求

1.职业道德要求。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是每一行业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人员更应该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这就需要具备以下几点:(1)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尊重事实。(2)对于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3)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深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规关于相关工作的基本要求。

2.知识水平要求。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对英语、数学处理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关于食品理化检测技术、食品掺伪鉴别检验、食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更要熟练掌握。例如:(1)关于食品营养方面,必须具备食品营养开发、食品营养配餐设计与指导能力。(2)关于食品检测方面,必须了解食品卫生检验检疫的基本手段。(3)关于食品加工方面,需要熟悉乳制品、软饮料、发酵食品、肉制品加工操作的能力。

3.技术水平要求。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高效、快捷地利用计算机搜索、处理和检阅信息,这是从事食品营养检测和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工作的必备技能。

五、培养食品检验应用型人才方案探析

1.加强对食品检验人才的意识培养。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即便如此,仍然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工作,身为食品安全行业的从业人员,食品安全事件的把关人员,食品检验工作者仍应该树立高度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从意识到行动上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保证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食品检验人才培养机制。可以说,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与食品生产、流通环节存在密切联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人员素质底下、人才匮乏是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机构在开设相应课程的时候应该保证授课内容涵盖以下基础部分:食品化学基础;食品生物化学基础;食品营养;食品分析化学;食品毒理学基础;食品加工技术;仪器分析;食品感官检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水产品检测技术;营养成分检测技术;焙烤制品加工技术;食品掺伪鉴别检验;营养配餐与设计,等等。相关部门在开展员工素质培训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岗位基本技能实训,包括食品营养实训和食品仪器分析实训。(2)专业技能实训,包括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化学分析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

3.突出食品检验高端人才的培养。对于高端食品检验人才,具体的行业目标是:具有较强的专业功底和管理能力,具备更新拓宽检验知识的能力;熟悉各种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程序,熟练掌握相关的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具备食品检验和质量控制能力。因此,应不断进行强化训练,在实践中反复强调业务能力,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学习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大对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形成良好的重视食品安全培训的行业环境。

六、总结

食品工业的重要性篇5

同志们:

今天,州政府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目的是贯彻落实全省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7年全州食品安全工作,签订2008年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州食品安全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力度,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扎扎实实做好我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的实现。刚才,会议通报了全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并对2007年度食品安全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多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常抓不懈,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犯罪活动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不断加大监管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食品专项整治活动,全州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得到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各族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工作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州食品安全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少数地方和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工作主动性,具体措施落实还不够。二是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经营企业卫生状况亟待进一步改善,一些餐馆、摊点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差,无证上岗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由于监管力量还比较薄弱,监管资源严重不足,城镇及部分乡村饭店、个别学校食堂还存在一些监管盲区和薄弱环节。四是对食品市场依法监管的力度还不够,综合执法监管还没有形成整体合力,食品检测体系不够健全;五是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检验检测设备更新缓慢,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对于这些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008年喜事多、大事多。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同时国家要隆重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大庆祝活动。特别是我州地处和青南藏区的交通要冲地带,是青海藏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枢纽之一。因此,做好我州的食品安全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以饮食为核心的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要促进经济发展,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食品安全确确实实非常重要。对它的重要性,我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一)食品安全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重要工作。食品安全是涉及面广、参与面宽,须由各级政府负总责、部门密切配合,各方联合行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关注食品安全。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这是我们党从历史新起点上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也是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wjb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强调要“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监管工作”,“我们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放心”,“加大专项治理力度,重点解决食品药品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省委强卫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省政府宋秀岩省长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强化食品监督管理。食品安全工作提到这样高的位置,中央领导多次过问并强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又在全省的重要会议上进行安排部署,这充分说明抓好食品安全工作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全局性工作。

(二)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食品安全工作没有时间性,只有持续性。从2004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到中央领导多次做出指示并年年过问、“两会”代表和委员以重要话题热烈议论,全社会关注食品安全已成步步升温的态势。加上目前处于全国性食品安全监管矛盾的凸显期、食品安全风险的高发期和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期,食品安全工作根本没有松弦的时候,如果一个地方或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食品安全是一个永不言收兵的战场”,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全州各级政府和各食品安全成员单位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抓下去,确保各族群众吃上放心的食品。

(三)食品安全是一项关联度强的重要工作。食品安全工作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涉及范围看,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而且涉及到每个人的一日三餐;从它的监管范围看,种养业、加工业、营销业三大行业,从生产、经营、销售到家庭餐桌环环相扣,都应在监管范围之内;从它的部门参与范围看,食品安全工作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除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经贸、发改、农牧、公安等主要职能部门外,其它各行各业各部门凡与食品有来往的也应在参与和协作配合之列。在座的成员单位都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的工作任务,应按照各自承担的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问题,形成食品监管工作的合力。

(四)食品安全是一项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工作。党和国家一直提倡奉行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治国方略,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没有食品的安全,就没有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没有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其它的一切都无从谈起。而加强市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是保持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具体体现。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一个负责任的部门、一个负责任的干部,一定会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千方百计保证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好了,群众满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就会提升,反之就会受到损害。作为党的干部,政府的工作人员,我们责任重大。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强化责任落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深入开展食品专项整治活动。开展食品专项整治是当前治理食品市场的有效手段。今年要在以往专项整治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专项整治的成效。一是突出重点,把好关口。结合实际,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肉、水果、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酒、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作为重点品种,把种植养殖、加工生产、流通经营、使用消费作为重点环节,把城镇社区、城乡结合部、农牧区作为重点区域,把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节日市场、医院周边、学校内外、旅游景点、超市及餐饮、建筑工地食堂作为重点,加大检查力度,强化日常监督,规范经营行为,切实做到严格市场准入,严把上市关口。二是加大种植养殖环节源头整治力度。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质监、农牧等部门要以保护生态为目标,切实加强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的资格审查、审批发放、日常检查等多个环节,加强对利用我州特色食品资源生产加工食品企业的监管,杜绝因食品需求导致资源破坏的现象发生,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要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农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力度,大力倡导和推行清洁种植和健康养殖,深入开展产地环境的安全监督,加强对农药、兽药残留等污染的监测。要坚决查处违法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严防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等不符合食品质量市场准入条件的农畜产品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同时,要加强食品包装材料的管理,按照国务院下发通知,今后各地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从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的有关要求,监督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等生产经营企业和单位,广泛使用无毒易降解的材料包装食品,以减少食品包装材料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三是严厉打击生产加工环节非法食品生产行为。各县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食品生产加工的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突出抓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集中整治小企业、小作坊,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无从业人员健康证的食品生产加工黑窝点。全面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各类食品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用非食品原料加工生产食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四是强化执法,严查案件。各执法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依法办事。要自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现问题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决不手软。对无证生产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该取缔的坚决取缔,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坚决移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二)大力整顿和规范流通环节市场秩序。食品监督管理、工商、经贸、质监、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要强化对各类食品市场、小杂食店、小摊点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制假售假窝点的打击力度,下大力气解决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食品,经销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等突出问题。强化各类牲畜屠宰监管,严厉查处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的不法行为。以防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为重点,加强餐饮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聚集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针对食品的季节性、节日性、区域性消费特点,集中开展重大节日市场供应、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的专项执法检查,营造安全健康的市场环境,确保各族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三)加快建立农牧区食品安全监督网络。我州是农牧业大州,农牧民人口占总人口的×××,人口居住分散,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不高、食品安全意识还不够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在城镇监管措施加强和农牧区监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问题食品自然会流向农村牧区,农牧区食品监管成为当前的薄弱环节和整治重点。因此,要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结合农牧区“万村千乡”工程和“一会两站”建设,依托村级基层组织,整合各监管部门在基层的协管、信息、维权网点,落实有关保障措施,逐步在全州×××个乡镇、×××个村(居)民委员会形成覆盖面广、反应灵敏以及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的农牧区食品安全监控网络,做到乡村工作布置有食品安全工作内容,村村确定有责任心强有能力的食品安全信息员的农牧区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加快“群众监督网”建设,实行群防群治,净化农牧区食品市场。要深入开展“农牧区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鼓励生产经营食品的流通企业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发展农牧区食品经营网点,巩固提升已建连锁超市、放心店的管理和质量水平,加强配送中心建设,加大统一配送力度,不断扩大乡村食品统一配送面,促进“市场流通网”建设。

(四)健全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目前,州、县都出台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报告时限、程序和控制消除措施。为确保应急机制的有效运行,今后各县都要组织开展一、二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通过模拟演练,检验各系统的应急能力,不断完善全州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网络,真正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体系,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行、处理得当,及时控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对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做好重点产品质量预警实施方案和流通领域食品质量预警实施方案的贯彻实施,及时发现、有效预防和科学处置食品安全问题。

(五)强化服务意识,力促食品产业的发展。只有加快食品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正确处理好监管与服务、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打假治劣与扶优持强、失信惩戒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州农畜产品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握食品工业发展趋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坚持监帮促相结合的方针,加快农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带动力强、管理规范、信用度好、质量安全有保证的以食品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其上规模、上水平。同时,要在狠抓特色产业上下功夫,以我州已经回购的草原兴发海南企业为切入点,着力开发生产高原有机食品,充分发挥可可西里、雪峰乳业等企业对相关产业的链条带动作用,以招商的方式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营销模式,加快食品企业的提升改造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用新技术改造传统食品产业,强力推进我州食品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食品品牌,积极培育和发展食品支柱产业,从根本上促进食品市场秩序的好转,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效率

(一)明确任务,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确保食品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要把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对本地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督查,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搞好协调,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县政府要定期分析研究本地的食品安全状况,研究对策措施,支持食品监督管理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为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今天的会上,州人民政府与各县和州级相关部门签订2008年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会后各责任单位要及早抓好落实,把工作目标分解细化后层层落实,做到目标、任务、措施具体明确,真正把食品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年底州政府将对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食品安全涉及到经贸、农牧、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多个部门。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认真履行好监管职能职责,切实加强沟通与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决不能推诿扯皮,保证监管各环节不出问题。同时,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对食品安全问题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食品工业的重要性篇6

1.河南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的优势

食品工业初具规模。作为重要的农业大省,河南省一直重视食品工业发展与食品工业基地建设。2006年全省388个产业集群中,食品产业集群达到72个,占总数的18.6%。到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644家,总量稳居全国第2位。小麦粉、速冻米面食品、方便面、饼干等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7%、72%、27%和31%,均居国内首位,味精、饮料酒等位列全国第二,鲜冷藏冻肉、白酒、果汁、卷烟等居全国第三位。如今,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河南最大的支柱产业,食品制造加工产业不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产业配套上,都逐渐显现出聚集效应,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聚。有以思念、三全、白象为代表的速冻产业集群,以大用、双汇、华英、众品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永城为代表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是河南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2.河南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的劣势

品牌建设方面。河南食品工业体系中缺少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公认的品牌,即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人们对某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观的认识,最能代表某个地方的食品或产品,特产就是一种区域品牌,如宁夏枸杞、山东阿胶、新疆红枣。品牌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河南食品工业跨越发展的“瓶颈”。产业结构方面,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一方面,部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食品工业原料缺乏优势。例如小麦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产品,产量虽大,但是绝大部分品种不适宜生产糕点、饼干等高附加值食品。另一方面,与食品工业关联度较高的加工制造、包装、物流、商贸企业规模较小,食品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较弱。大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仍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产品种类单一,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投入产出效益较差。与国内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食品工业布局的聚集效应还不够强,存在地域分割与地域保护现象,尚未形成一个规模较大、去地域化概念的食品工业聚集区。产品创新方面。河南食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主导产品不清晰,初级产品较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多数食品生产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研发经费投入量较小,缺乏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企业各类在职员工普遍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导致一线生产人员劳动技能偏低,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食品工业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弱,缺乏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由于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存在凭经验生产的现象,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能耗高。食品生产企业产品定位趋同,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更有甚者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危害消费者生命健康,严重影响河南食品工业品牌形象。管理模式方面。第一,管理理念落后。部分食品工业企业起点较低,管理方式较为粗放。有些小型食品生产企业仍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管理模式中,管理理念落后,创新不足,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影响企业发展。第二,企业发展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现有食品工业体系中企业发展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极少,小企业众多。2006年底,河南省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2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只有2000余家,仅占总数的5%。这种两极分化的发展模式会降低河南食品工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食品安全方面。近年来,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食品工业健康发展,不利于我省食品工业区域品牌形象的建立。同时,也为我省食品工业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在食品生产中一起个别事件,甚至是一个谣言,就可能把整个行业打垮。

3.河南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的机遇政策机遇

2009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打造国内一流的面制品、肉制品和乳制品三大主导优势产业,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果蔬、油脂、饮料三大区域优势产业,培育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成长性产业;着力提高冷链、绿色、功能食品比重。建设优质粮食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奶源基地、油料基地、水产基地、粮食加工基地、肉制品加工基地、乳制品加工基地、油料加工基地、果蔬加工基地。构建企业和品牌、产业基地、现代物流、技术创新、质量安全、人力资源六大支撑体系,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原经济区建设给我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潜在市场规模庞大。根据国际经验和经济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直接消费向间接加工食品消费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食品的需求总量还会继续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健康性,绿色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将成为新的消费潮流,消费方式的转变为食品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产业转移。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进一步调整,区域间产业转移的速度正逐渐加快。与其他中西部省份相比,河南省可以为食品工业提供大量生产原料,我省是粮食主产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再加上食品工业良好的发展基础,对食品生产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

4.河南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的挑战

食品出口形势严峻。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的进出口有严格的标准,设置了较高的进入壁垒,由于饮食习惯、地域文化的差异,很多国家对食品准入的要求非常高,例如,法国、德国等国家禁止进口中国月饼,美国则对中国月饼制定了极为严苛的限制,类似的“绿色壁垒”还有很多,使河南省食品工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显得较为被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近一段时间,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影响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心。2008年9月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使很多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丧失信心,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购买港澳或海外市场上的婴幼儿奶粉,造成港澳奶粉市场一度出现短缺,香港特区政府不得不做出限购的规定。国外食品企业的进入。正当消费者对国内食品企业出现信任危机时,大量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并凭借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快速占领国内市场,对国内食品产业产生威胁。

二、河南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引导,合理布局,整体开发,促进产业升级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需要政府多方面引导和支持。在食品工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现有资源的梳理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对一些家庭作坊式的食品生产企业加强管理监督,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关停不合格小作坊。技术是发展食品工业的基础,政府应加强产业宏观预测和具体指导,加大对食品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科研资金投入,转变传统增长方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良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食品工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经费,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实现由农副产品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以省内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行业专业研发机构,以研发水平的提高促进产品结构的升级。加快食品生产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优先发展附加值高、适销对路的产品。针对现有食品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不规范、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等现象,加强对具有高素质食品生产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充分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检测体系,建立从实验室到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各级政府要努力完成《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战略目标: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提升文化内涵,树立河南制造品牌

一个品牌就是一个金字招牌,品牌代表一个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一个地区的品牌就是一个地区的金字招牌,整个地区、整个行业都将是受益者,河南食品工业现在最缺的就是这样一块金字招牌。依托文化资源,提升发展内涵。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就包括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食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挖掘、继承和发扬,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开发特色产品,提升产品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注重品牌建设,打造“百年老店”。食品生产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部分食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利润,逃避责任,轻投入,重产出,导致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不优,口碑不佳,品牌建设落后。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法律约束,政府引导,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食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应敢于承担责任,把消费者的利益和企业形象放在第一位,企业的损失放在第二位。

3.扩充食品工业产业链,提高发展质量

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丰富农产品类型。农业是食品工业重要的上游产业,农业生产应注意市场与农户相结合,企业与农户相结合,为食品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绿色食品是我省食品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广农业机具的使用范围,寻找化肥、农药的替代品,减少污染。原料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我省食品企业进入对食品安全控制极严的海外市场。探索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规模发展是河南食品工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的必然之路。食品工业是联动性比较强的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面粉加工为例,上游可以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下游可以开发面粉深加工项目,如焙烤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糕点等,实现循环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鼓励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探索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由原来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注重依靠科技提高产品档次,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发展。试点食品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新型旅游方式,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通过工业旅游不但可以推介企业产品,还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好时巧克力工厂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巧克力类糖果制造工厂。游客可以乘坐小火车参观巧克力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边走边了解巧克力的制作过程,欣赏并品尝各种包装精致美味的巧克力产品,参观完毕,还可以到巧克力商店购买各种巧克力制品。好时巧克力工厂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项目之一,好时巧克力工厂的做法为我省试点食品工业旅游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河南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观光旅游,为发展食品工业旅游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可以探索性地选择具有明显优势的龙头食品企业开展旅游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游客不希望只看企业的生产线,更希望通过一些新奇的方式,获得更多的体验,这就要求开展工业旅游的食品企业不仅要有良好的形象和吸引力,还需要有趣的旅游项目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保证。

4.实施人才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食品工业的重要性篇7

这次会议既是全州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又是州食安委全体扩大会议。近几年来,就食品安全工作召开这样大规模的会议,还是第一次。这体现了州委、州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开好这次会,对于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创建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刚才,××同志作了工作报告,州农业局、州质监局、州工商局、州卫生局分别就有关监管工作作了发言,州食安委与各县市、顶效开发区食安委和州食安委部分成员单位签定了责任书。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提高对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十五”期间,全州上下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较好完成了“十五”计划,全州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态势。食品安全工作也做到了同步发展、迎头而进。××年,全州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做到了守土有责、各司其职。全州认真组织实施《××州食品放心工程规划》,完善食品安全协调会议制度,初步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监督网体系,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及保健食品中存在的假冒伪劣、非法添加药物、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认真组织制定和落实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州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实现了三年规划的头一年初见成效。食品源头治理态势向好,生产领域食品质量得到控制,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监督进一步强化,学校食堂和餐饮业得到较好的整治和改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规范,节日期间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尽管全州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食品的食源性中毒、食物性群体中毒仍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隐患在一些重点区域和领域仍不同程度存在。我们的监管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更不可掉以轻心。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必须高度认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做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

(一)关于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一要立足现有监管条件,开展好农业环境、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安全质量的有效监控。二要加强以猪链球菌预防为重点的动物疫病防治和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的监管,严禁病害畜禽食品入市销售。三要加强对农产品抽检工作,提高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四要狠抓无公害农产品试点基地建设工作,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各级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投入,逐步加强全州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网络建设,逐步改变当前农产品等食品安全质量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现状。

(二)关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工作

各县市、顶效开发区要按照《××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顿工作方案》,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一要“严”字当头,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食品市场准入的“两级发证、三级实施”新模式,进一步规范生产加工秩序。二要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为重点,坚持“既要便民、又要管好”的原则,切实加强小作坊监管。三要按照全州统一部署,开展好重点食品、重点区域的整治。四要认真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五要建立向当地政府定期报告本区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制度。

(三)关于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工作

一要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执法监管体系。要进一步落实流通环节食品准入、监管、退市等制度,努力提高食品市场监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制定并落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二要建立健全食品经营者自律体系。要进一步引导和督促食品经营者健全和完善自律制度,结合经营者自查自纠,重点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制度、购销台账制度、质量承诺制度等责任制度,使经营者自觉规范其经营行为,切实对消费者负责。

三要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市场社会监督体系。州人民政府已同意工商部门“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在州、县、乡三级基础上,延伸到村和社区。各地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视,全力支持“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的延伸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消协的监督和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

四要深入开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切实维护食品市场消费安全。通过专项整治,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促进食品经营者的自律和诚实经营,促进全州诚信建设。

(四)关于消费环节监管工作

一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条件的监督和对直接从事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健康状况的监督检查,规范《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

二要进一步强化餐饮业、食堂等食品消费环节的卫生监督工作。要加大对餐饮业、食堂卫生许可的审查力度,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把好入口关。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提高食品卫生监督效率,强化企业自律。控制一般性食物中毒事件,杜绝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要建立有效保证食品卫生安全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把执法监督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卫生监督部门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要职能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作为公众健康的保护者,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判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保障饮食安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一)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

要坚持标本兼治,从监管体系和制度上查找漏洞,强化治本措施;坚持监管与自律并重,既强化政府监管,又加强企业自律,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良好格局;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既找准重点和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整治,又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强化日常监督。要积极探索建立综合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具有针对性和规范化的监管新机制,不断提高监管的水平和能力。要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由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承担监管职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主体的三个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到“三纳入”:一是将食品监管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统一研究、部署、督促、检查、落实,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净化市场,保证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二是将食品监管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三是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作为检查考核相关部门和单位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加大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要着力解决好行政执法监督与技术监督的协调问题,增强技术监督的支撑力,按照“严格资质审核、逐步面向社会、实现资源共享、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监督效率。要继续抓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带动全盘工作。

(三)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努力促进经济发展

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整治与规范并重,打击与建设并举,寓监管于发展之中,使监管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发展大局,不断解决和规范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产业发展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要大力培植、推广和树立我州优势品种、优势企业、优势品牌,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为食品安全提供可靠保障,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要正确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把工作重点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通过政策指导、规范市场准入等措施,加强对产业的规范指导,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和产业提升战略,遏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要不断提高监管队伍的法律素质和专业素质,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各单位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多渠道、多形式抓好队伍素质建设。执法部门必须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执法能力,确保依法行政、执法公正,坚决杜绝滥用权力、徇私枉法、收受贿赂、弄虚作假等问题的发生,树立部门的良好形象。

(五)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监管合力

一要搞好综合监督。目前,从州到县都有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平台。我们要发挥好、利用好这一平台,有效地开展工作。各级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要依靠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主动上手,积极发挥好政府抓食品安全工作的“抓手”作用,做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各项工作。要把政府的行政资源组织和调动起来,认真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尽快制定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合力抓好食品安全工作。

二要强化信息共享,进一步整合监管资源。要以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设为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部门间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发挥信息效用。要紧紧抓住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薄弱地区、薄弱领域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联合执法或专项整治,以提高全州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三要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要依靠各种社会力量为食品安全监管服务,把监管的触角、宣传的触角、举报的触角、监督各部门的触角延伸到消费者里去,延伸到流通、生产等各个环节当中去。今年,要有计划地组织一次全州性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为扎实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四要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州食品放心工程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工作重点,继续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集中力量整治当前突出问题,又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解决深层次问题的工作思路,开展好各项工作。

食品工业的重要性篇8

按照现行的视频监管模式要求,各食品主要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走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新路子。

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关系到每个食品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传统理论认为,政府监管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主导力量,随着社会情势的变迁,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分割化,政府职能体现出需要膨胀和管制约束的双重特征,单一的政府监管不能单独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出现分散化的权利架构和多元化的主体结构,市场主体和社会中坚层主体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来,形成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中间层主体共同监管的局面,我们应该整合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资源、力量、构建多元、动态、平衡的社会性监管模式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紧紧围绕相城经济建设中心,切实履行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安全监察三大职能,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坚持依法行政、优化服务、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确保安全到位。举全局之力,确保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实施动态监管,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与百姓健康密切相关,事关重大,随着职能的调整,质监部门工作难度大、责任大。为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效率,本着“责任分担,分职治理”的原则,对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一书、两簿、三帐、四单”监管模式。“一书”是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监督部门的机构设置、经费安排、监管责任。“两簿”是监管会议记录簿和举报登记簿。“三帐”是监督部门必须建立基础档案台帐、巡查工作台帐、专项活动台帐。。“四单”是上级部门、领导布置工作的“交办单”;各部门在交办工作办结后填写的“回复单”;交办工作未能按时完成时,填写的“催办单”;严重违法违纪案件移交纪检、司法等部门处理时,填写的“移送单”。

因此,我们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理念、思路和思维方式必须要随着这个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出现而转变,不能单纯的就质量抓质量,就技术谈技术。一定要增强敏感性、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要采取特别有力有效的综合措施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

一是一定要加大对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建设力度。补充制定缺失的法律,重点修正和加强违法责任条款,清晰界定责任主体,加重法律制裁力度,用法律武器震慑违法行为,用“依法治国”的猛药治疗重症,从根本上铲除毒瘤,消灭病根。

二是一定要全面主导社会舆论宣传导向,加强全社会的诚信道德教育,用“以德治国”的良方扶正驱邪,恢复中华民族仁德的元气,重建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础。这方面在过去做得是很不够的。

三是一定要完善市场诚信规则,建立健全市场诚信评价和诚信监管机制。三鹿奶粉事件告诫我们:企业的诚信是动态的,产品质量是变化的。即使是中国名牌,即使是免检产品都不能免予其监管和被监管的权责。对于某些特殊行业,如食品,我们更要谨慎开展名牌评奖活动。在现阶段的中国市场,必须建立完备的市场规则,建立一整套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场动态监管机制和淘汰出局机制。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产品,坚决不予准入。对已准入的产品要定期监督抽查,对出现严重问题的产品要毫不留情地淘汰出局。一定要彻底改变以往“在准入上放宽条件”、“在监管上流于形式”、“在处理上心慈手软”的不力状态。监管部门的内部执法稽查也要在这三个方面重点监察。

**年,我们在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突出加强了部门协调和配合,重点抓住了区域特色食品行业共性问题的研究和整改,提出了“精管理、细服务、严标准、重监管”的要求,首创了(会同、会商)两项巡查新做法,强化了“四个延伸”:一是狠抓落实,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向基层延伸;二是突出重点,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向农村延伸;三是服务大局,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向引导产业发展延伸;四是加强调研,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向理论研究延伸,提高了监管效能。

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6年以来,尤其是**年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食品安全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但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各种监管资源的配置与党和政府对监管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监管、审查、检验人员素质难以满足监管工作需要,监管队伍人员数量与所承担的监管职责及工作量不相适应。履行法定职责,减少监管风险的能力尚需提高;

二是监管组织网络和信息化网络仍需进一步完善。食品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消费餐饮的食品全过程的监管链条还没有有效整合;

三是食品小作坊整治和监管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监管政策性强、难度大,监管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食品添加剂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和刚刚起步;

四是《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召回管理办法》中有关食品召回的规定还没有完全落实,应对食品突发事件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如何提升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的长效机制有待研究和探索;

五是食品监管三方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正确面对食品安全监管新形势,迎难而上,巩固监管成果,谋划新思路,再上新台阶,作出新贡献。

二、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深入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整治工作,真正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具体是:

一是要确保食品监管三方责任有效落实,即“政府负总责、企业负首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这三个方面的关键责任。

二是突出“三个重点”。以肉制品、饮料等高风险食品为重点产品,以仍存在问题的食品集中生产区域为重点区域,以C类食品生产企业为重点单位,全面开展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整治和提升工作。

三是食品小作坊监管和整治。积极帮扶经整合提升后的小作坊满足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或者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通过整治,达到五到位,即“证照不全小作坊移送到位、签订承诺书的小作坊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整改到位、小作坊限制销售措施执行到位、违法小作坊处罚到位、长效监管新机制建立到位”。

(二)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一品两制”制度,不断探索食品监管新模式。

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两证一照”制度,即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监管制度,确保发证产品不出问题、少出问题。具体是:一是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大对发证工作质量的监管力度。二是加强证后监管力度,促进获证企业持续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通过日常巡查、回访、监督检验、年度报告审查、使用食品添加剂备案、证书期满延续、依法注销许可证等环节,督促获证企业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对有违法行为的食品生产企业协助稽查部门坚决予以查处。三是强化分类分级管理,提高监管效能。按照基于风险高低进行分类管理的原则,对肉制品、饮料、罐头、冷冻饮品等9类高风险食品,一律不得无证生产。重点监管相对容易出问题的企业,切实提高监管效能。四是加大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力度,切实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行为和添加剂使用行为的规范。

对食品生产小作坊实行“一证一照一书”制度,即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监管制度,确保食品小作坊不出大问题。

首先要充分依靠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通过“专业合作、龙头带动、协会推动、股份联合、区域集中”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逐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以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小作坊监管体系,督促小作坊落实承诺内容。严格执行小作坊产品区域限售和简单包装制度,全面完成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改造;第三,要加强对小作坊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管理。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台帐制度,确保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有效追踪溯源。通过多种监管措施,加快实现小作坊监管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创新监管举措。推进日常动态监管的规范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建立省、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集中开展行业性、区域性问题的调研和治理,加大对行业潜规则、行业内幕、区域造假的整顿,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监管有效性。

(三)构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不合格食品召回两个处置体系。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体系,确保不出大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一是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快应急快速反应体系建设步伐。三是加强食品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建设。拟在市质检所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食品技术处置中心,四是规范信息收集工作,科学引导消费。严格按内紧外松、内外有别的原则信息。

建立不合格食品召回体系,确保不合格食品有效召回。按照总局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和即将出台的《食品安全法》所规定的职责,做好不合格食品召回处置体系的建立工作。二是聘请专家,建立食品召回专家委员会;三是制定和执行我区不合格食品召回的程序和管理办法。

(四)完善食品生产监管组织和信息化两大网络,确保各类监管资源到位。

加强食品生产监管组织网络建设,提高监管有效性。一是加强食品生产监管队伍建设。完善食品“监管员、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开展监管队伍岗位培训工作,提高食品生产监管人员履责的能力。借鉴南京、泰州等地经验,积极探索构建专职巡查队伍的新模式,并给予一定经费保障。二是做好食品市场准入工作,严防利用职务谋取私利,切实把“人员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三是建立食品“发证检验、监督检验、委托检验”的相互制约机制,开展食品检验人员资格考核工作,确保检验工作质量。

食品工业的重要性篇9

主要任务和目标:“三加强,三提升”,即:全面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食品经营自律水平;全面加强食品安全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全面加强食品监管团队建设,大力提升工商队伍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一、全面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食品经营自律水平

(一)全面开展宣传教育,提高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原则,严格督促食品经营者全面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的集中培训;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集中专业培训”的培训教育要求。通过培训教育,使食品经营者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自觉实行较好的自我约束管理和质量安全管理。

食品经营从业人员经过培训,通过省局建立的网上考核管理系统,实现网上报名、考核预约,随机机考。考试合格的,领取《食品经营者培训合格证书》;考试不合格的,可以进行补考;补考仍不合格的,视为培训不合格,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从事食品安全相应工作岗位。食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管理员)的培训考核记录将通过省局二版软件予以记载,并在2012年度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检工作中是否通过年检进行制约和限制。

(二)推动行业协会建设,提高行业自律程度。充分发挥县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将协会发展成为联系政府或职能部门与食品经营单位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实现食品流通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行业利益代言人;成为维护食品流通行业公序良俗的自律性行业组织;成为为食品经营单位进行专业系统教育培训和指导的服务提供者。

(三)紧抓食品经营源头,逐步实现“两项制度”信息化。稳步推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建设,将乳制品经营单位作为工作推进突破口,抓住食品批发、总经销(总)、大型商场、超市等食品经营源头,通过宣传、引导、激励等手段,注重堵疏结合,教育整顿并举,逐步扩大“两项制度”信息化的覆盖率。根据《关于印发<食品安全监管“两项制度”信息化系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部署,2012年将是该信息化系统建设推进至关重要的一年,各分局的工作目标是:全面完成食品批发经营企业(含从事批发业务的个体工商户)和乳制品经营户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任务,2012年底前全县“系统”用户发展不少于700户。

(四)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营造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在县委、县政府和食安委的统一领导协调下,结合监管实际,充分调动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群众自治性组织、消费者等社会监督力量,通过“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宣传,“食品安全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食品安全进社区”、“食品安全进农村”、“食品安全进校园”等宣教活动,有力营造政府严格监管、企业诚信自律、公众科学认知的全社会人人关注、支持、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加强食品安全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效能

(一)加强基层工商分局监管规范化建设。根据省局即将出台的《基层工商所(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巡查监管工作规程》,围绕将工商分局建成食品安全监管坚强堡垒的工作要求,对基层监管人员和管区进行合理配置,解决“谁来管”的问题;全面细致梳理食品安全监管各项法定要求,解决“管什么”的问题;严格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用科学监管思路解决“怎么管”的问题;严格践行具体细化的履职标准,解决“管到哪一步”的问题。

(二)严格规范食品质量管控措施。指导督促基层工商分局充分利用已配置的快速检测仪、快速检测箱,及时更新配置有效的检测试剂,合理使用食品安全专项经费,安排专人做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每个分局每年完成不少于120个批次的快速检测任务,检测食品的重点以预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工商部门监管的小作坊和摊贩制售的食品为主。

(三)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继续严格按照《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以规范、及时、高效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和保障措施。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实施中要坚持做到事前报告到位、部署落实到位、清查处理到位、移送移交到位、总结报告到位;要严格按照《关于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意见》的要求,做好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分类、及信息管理等各项工作,妥善做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舆论应对和应急处置措施落实。

(四)“重点治乱”,加大食品违法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县局将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查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所列各类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提供“范本”。通过案件查处,有力震慑食品经营者,逐步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巩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树立工商部门食品执法权威。

(五)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局的安排,做好食品安全各类专项整治。各分局要充分认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巩固以往整顿成果的基础上,继续集中执法力量,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强化集中治理和专项执法检查,突出工作重点,全面完成2012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各类专项整治任务。鼓励各分局根据本地特色,组织部署季节性食品、农村食品、散装食品、校园食品等特色专项整治行动。

三、全面加强食品监管团队建设,大力提升工商队伍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食品工业的重要性篇10

一、基本思路

依托我区绿色特色农产品和生态资源,围绕狠抓食品工业项目投入,坚持量质并举这一主线,开展精深加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强化科企合作,着力提高加工企业食品技术创新、集成和成果转化能力,注重食品安全质量体系建立和品牌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建立产业龙头,加大科技服务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食品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区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打造浙西绿色食品产业带。

二、主要目标

20*年食品加工规模企业总产值达2亿元以上,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加大食品加工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和引进食品加工企业10家;完善提升*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和*椪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家科技服务平台,争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家;加强食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新包装30个,申报专利5项以上,推广适用高新技术10项以上;加强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培育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加工骨干企业5家,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科技示范基地10个以上。

三、发展重点

1、柑桔加工。要适应环保、方便、创汇的产业趋势和多元化、国际化的消费趋势,扩大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加工量,推进柑桔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面向“天圣”、“一品红”等企业,发展柑桔的精深加工,在柑桔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和柑桔原汁成品开发上取得新进展,使柑桔加工成为我区食品工业创汇重点和技术创新亮点。

2、粮油加工。在巩固现有大米加工、酿造业、山茶油等基础上,应用高新技术研制和开发以粮油为原料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全面建立企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控制体系,加强粮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重点面向“纯野”、“烛光”、“双马”、“良兴”等企业,进行新型油脂资源和保健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营养、方便米制食品,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3、畜禽加工。按照市场对畜禽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方便化、安全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从养殖到加工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机制,开展畜禽加工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重点面向“唯丰”、“阮氏”、“梅林”等企业,推广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推广冷却肉、中式肉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增加软包装、方便型食品的商品生产。

4、蔬菜(食用菌)加工。依托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引进加工型品种,提升传统加工蔬菜(食用菌),扩大出口蔬菜(食用菌)份额。重点面向“景丰”、“明果”、“海盛”、“*”等企业,以高山蔬菜和出口加工蔬菜等产品为突破口,培育和打响一批特色蔬菜产品品牌,以提高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

5、森林食品加工。加强竹业资源利用,在发展传统的笋干、水煮笋的基础上,开发功能性食品和保健新产品;培育野菜加工,开发板栗、杨梅等可食林业新产品。重点面向“明果寺”、“*”、“尖峰山”等企业,发展绿色、无公害可食森林食品,建立森林食品系列标准。

6、茶叶加工。发挥生态优势,建立原料基地,应用新技术发展绿色品牌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重点面向“文昌阁”、“大山”等企业,推行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发展特早名优茶产品,加大苦丁茶、杜仲茶、菊米茶等保健型产品开发,拓展茶饮料,全面提高茶叶加工业整体水平。

四、工作措施

1、以项目招商为切入点扩张食品加工总量。进一步完善食品加工招商项目库建设,以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技术成果、技术难题、人才需求等为招商资源,多渠道开展食品加工项目引进。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主动外出食品加工发达地区招商,大力推广以企引企招商模式,鼓励现有企业招商引企,通过与大企业联姻上规模提档次,充分利用大企业的资金、技术及市场优势,加工转化我区农产品,促进食品加工业外向型拓展。

2、以共性技术为关键开展食品加工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其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转化,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次创新能力,培育特色品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企业家、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组织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重点鼓励“阮氏”、“景丰”、“天圣”、“纯野”、“梅林”、“一品红”等企业,围绕柑桔、粮油、畜禽水产、森林食品、蔬菜(食用菌)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形成柑桔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天然色素在粮油中综合应用和森林食品开发等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力争全年申报专利5项以上,开发转化新技术新产品30项。

3、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食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食品加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和*椪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中心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转化能力。各乡镇(街道)科委要充分利用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市科工会等科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加强与上海市食品所、浙江工商大学、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形成省、市、区、企四级食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