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十篇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十篇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6:09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1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当代社会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尤其是强调社会教化和自身修养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其方法是为古代统治者服务,但对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源远流长,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方法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诸多方法中,一直较为受统治者推崇的主要是社会教化方法和自身修养方法:

1、社会教化方法

原始社会的口耳相传,观察模仿,奴隶社会周公倡导的“化民成俗”、“以礼正俗”,孔子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特别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后天培养,希望通过后天的教育,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都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贤人君子。

1.1理论灌输

古代统治者为了系统地传播、灌输有利于统治者自身的伦理道德,除了在课堂上对这些伦理道德进行系统地讲述之外,还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让统治者的伦理道德思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1.2教化百姓

各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制定乡约民俗,推进化民成俗。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清朝在全国乡村广设乡约,集中宣讲《上谕》,最后进行评比鉴定。通过这样的方法,在乡民中普及统治者的思想,在百姓中形成风俗,以顺利达到教化的目的。

1.3重视统治者和教育者的言传身教

儒家特别重视统治者的师范作用,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统治者必须做好道德和伦理的表率,做万民心中的贤者,这样在百姓心中起到模范作用,才能教化百姓,开启民智。

1.4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

古代道德教育特别重视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近君子,远小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们都看到了客观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的德行方面的差异是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影响的。

2、自身修养方法

2.1学与思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强调,个人在修身的时候,既要重视学习,又不能忽视思考,将学与思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前人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修为。

2.2积善成德

个人要通过学习和践行圣贤的优秀品德,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得以提升。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人非圣贤,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才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要求。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但是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近段时间以来,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被弱化;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等等。

三、如何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重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当代中国,课堂依旧是进行国民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抓住课堂。要针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升国旗、唱国歌、播放爱国主题教育视频、参观红色革命胜地等等。

3.2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一个好的教育者能对受教育者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随着大学不断的扩招,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主阵地,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要想提高教师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要制定严格的教师选拔标准。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各项待遇,真正把教师培养成社会的高端人才。

3.3重视榜样的力量

对于民众中德先进事迹,模范典型如要加大宣传力度,达到家喻户晓。在民众中形成人人争做模范,个个争创典型的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利用榜样的力量对民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3.4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不仅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介,还要充分利用微博、论坛、网页等新的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

言而总之,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东西,我们要真正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顺应时代潮流,让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2010.12

[2]刘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继承、借鉴与创新研究.2010.6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2

关键词:韩非子法治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表现

(一)积极因素

1、在法治的地位和作用上,肯定“以法治国”。

韩非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法治”。他对法的理解在于“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布之于百姓也。”众所周知,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因而也继承了他老师关于人性的观点,即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而在这里韩非子认为礼法不可取,主张应该实行“法治”。“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从这里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运用“法”来禁止追求私利的行为,从而维护公利。虽然他所说的公利实际上指的是君主的利益,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以法治国”的理念。

2、在法治原则上,奉行“因时而变”。

韩非子立足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强调“法治”应“因时而变”。在实践中,他主张改革图治,变法图强。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会惹来新圣耻笑,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3、在法治方法上,强调“严格治吏”。

韩非子作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集大成者。他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从而明确提出了“明君治吏不治民”的观点。一方面他强调了吏治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即圣明的君主应该通过直接管理官吏的办法间接的管理民众,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君主与臣民的利益是公利与私利的关系,也只有通过“严格治吏”的方法才能解决。因为在韩非子看来“父母之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5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尚且如此残忍,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君臣呢!官吏一定会在自己私利的驱使下,想尽一切办法蒙蔽君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是弑君而上。

(二)消极因素

1、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我国古代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荀子,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而荀子的著名的门徒韩非子,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他就认为:“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利欲之心。”正是因为人生来就是有这种“好利恶害”的本性,所以应该是也只能是用赏罚的手段来进行统治。但是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没有道德心、羞耻心的,这从根本上否认了道德的价值。而且还夸大“法”的作用,认为法律足以扬善惩恶,不求人心良善。这是不可取的。

2、韩非法治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反对民主。

法家思想都强调君主专制,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表现更是极端。他认为君主的权利至高无上,认为君即国家。国家的利益即是君主的利益,他曾说道:“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其实质就是强调君主专制,反对民主。

二、韩非法治思想给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法治地位的思考

韩非子的“以法治国”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我们提倡“依法治国”,“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以法治国”是说用法律去治国,法律是一种用来治国的工具,这是传统的管理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国家机关,是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治理的对象是人民群众。“依法治国”是说治国必须依法,即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是现代的控权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人民,治理的对象是有可能滥用国家权力的当权者。可见,“以法治国”的实质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吏”。面对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我们要加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单单是从教育的角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制度上构建立体的防护网。制度带有根本性,制度不好,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制度好,坏人不能放肆做坏事。

(二)法治原则的审视

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韩非子在法治原则上提出“因时而变”的辩证法思想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首要的一点就是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要科学;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要科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要树立全局意识,着眼世界,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只是适用于哪一种社会形态,也不是局限于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和地区。它为我们考虑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不是我们赋予马克思主义的主观要求,而是这一理论固有的品质。同志在党的十报告曾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而我们在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时不能忽视这个国际和国内背景,一定要有全局眼光和未来眼光,既要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符合,又要具有广泛和长远的意义。

(三)法治方法的选择

韩非子在讲法治方法时采取的是“严格治吏”,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讲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讲“三贴近”原则,更加重视人的因素,忽视管理的因素。须知管理对于任何社会都具有普遍的意义,生产劳动离不开管理,教育同样也离不开管理。社会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上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以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这么说,这两者植根于人的本质中,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依靠管理来提高实效性,管理本事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可以起到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作用,管理所依据的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是一面公开的旗帜,提倡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在一定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一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时,运用管理手段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促使人们先行动后觉悟,认识并服从规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虚变实。

参考文献:

[1]王先慎著、钟哲校点:《韩非子集解》[m],中华书局,2003年版。

[2]吴德新:《法家简史》[m],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3]苏南:《法家文化面面观》[m],齐鲁出版社,2005年版。

[4]等:《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3

关键词:德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借鉴

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教育是中国古代政治管理和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形式,也是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突出特色。它是指以儒家为主,兼容其它诸子百家的不同政治立场,形成以“德”作为政治的主导原则,强调“以德治政”、“以德为政”必须坚持的原则思想。而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根据党的政治主张、路线方针政策对人们进行教育,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德治”教育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人眼里认为都是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空洞说教,是一小部分人的事;还有人认为它们是与目前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的,是旧体制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甚至认为是对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禁锢和阻碍;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说教,用市场规则调整一切资源,包括人的思想、行为等足够了,认为社会的主旋律已由思想、政治方面转变为经济发展,用发展经济来代替一切工作,淡化、轻视思想意识领域的所有工作,企图以物质方面欲求的满足模糊人们精神领域的崇高追求等等。因此,如何认识理解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德治”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充分贯彻实行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极为重要。

一、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教育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之处

(一)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不管是传统的“德治”教育,还是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它是通过政治达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政权稳固的目的。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德治”被认为是统治的最高境界,所谓“有党德行,四国顺之”(《诗经》中《大雅・抑》),就是说国君如果倡行德治,“则天下顺从其政”。及至秦汉以后,出于统治的需要,既使是暴虐、昏庸、荒淫的帝王,都不愿舍弃“德治”的旗帜。可见,“德治”的宣传是统治的需要,是实现“治”的根本。实际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德”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只是一种理想化,实际上以“人治”代替了“德治”。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把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和信仰体统传输和贯穿到社会成员的任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成员对现政权的支持和认同,体现其合法性。现代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基础,二是社会支持基础。其中后者的核心就是社会大众对某一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这种支柱基础越强,国家地位就越稳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有理性、有思想、有信仰的社会群体,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政权要时刻保持其对全社会的领导力和凝聚力,就必须不断地维持和增强其与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赢得最广泛的政治认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是要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人民的信任,增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在重践行、崇尚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基本道德原则和目标上一致

中国传统的“德治”教育在对人的要求中已将其提高到宇宙观的高度来认识,如将王权的存在上升为天意,即“天人合一”的思想。“仁、义、礼、智、信”是一种共同的“德治”要求,且有层次之分,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规范次序,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家国一统也以“礼”来约束等级秩序,“礼”已成为社会有序运转和政治稳定的根本。“无礼则上不能使下,而下不能奉上,何以为国”。以孝悌、忠恕作为修身要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终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一种对国家、社会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反映了一种至高的人格境界和道德情操。追求真理、自强不息、创新改革、爱国献身历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孜孜追求,也是向往“君子”的人们持久不懈地修养和锻炼的内容。正是因为有一批批仁人志士的践行,中国传统“德治”教育的精华内容才得以渗透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支柱,也是传统中国文化在处理个人成长、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所遵从的规范。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对人的发展方向、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方面的要求。主要围绕公民教育、信念教育、意识教育进行,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公民道德和荣辱观,信念教育的核心是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意识教育的关键是灌输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自立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和创新精神等,通过这方面的教育,达到规范政治、规范社会和文化的效果。在社会成员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理解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理解自身的价值、意义、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前提下,有效地将实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结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相结合,进而使人的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不管是传统的“德治”教育,还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从人性的根本出发认识人的思想,使政治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紧密结合,融于一体,使人易于接受。当然,作为“德治”的倡导者或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践行行为,使其教育理论对人们思想、行为模式的形成影响重大。

二、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教育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点

(一)形成过程和体现形式不同

传统的“德治”教育,主要是以早期儒家思想为主,并对法家、道家、佛教等思想进行有益吸收,形成后来日渐成熟的大儒家伦理思想,它的内容是人本主义的,也是博大的、精深的,但其形成后,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内容成为禁锢约束人的思想的教条。“

传统的“德治”教育是建立在封建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自成一体。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是“德治”的基层单位,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的家族。因此,“德治”教育的内容类似于一个内部纪律、约定,实施的过程也就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完全以个体的自我修行、觉悟和良知来体现。德治”的表现形式其实是人治主义的,随意性较大,容易以个别人的意志为意志。它经过了孔子的“仁”学,孟子的“四端”说、由黄老之说到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由经学而玄学,及至儒、佛融合,宋明理学最后发展到极致。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等。它是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并不断被证明是正确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国民进行教育的首要内容。与此同时,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成长方向相一致,其目的明确,易于被普遍认同。

(二)目的和服务对象不同

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教育,其最终目的和服务对象是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以对广大人民群众严格的约束、限制来维护少数人的特权,浸渗着“奴役”、“奴化”思想。它调整的是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

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的政权体现的是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在这里,思想政治的作用主要是灌输社会主义理论,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统一思想,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教育的任务就是保持社会主义信念在人们心中的优势地位,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西化”的渗透,以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内容涵盖范围有区别

传统的“德治”教育主要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是在知识分子中进行,即接受过教育、努力修身的“君子”中进行灌输。而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生态伦理问题、环境伦理等。这一变化是随着人们对生存空间的拓展、延伸和关注,人类对空间利用能力不断增强而显现的。同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社会主义公民,在接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反映执政者意志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只能是主流,与主流意识相悖者,就会遭到排斥,难以立足。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行各业。全社会的思想都要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上,这是全民族的发展大事。

三、传统的“德治”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崇尚礼仪的美德

中华民族历来特别重视礼仪,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倡导道德教化,且十分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在古代,我们的祖先特别提倡“学至乐”,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创史”,就是说高尚的行为,既要符合通德原则,又要充满感情。孔子也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德修养放在学业的首位。除了浸渗着等级观念的一些内容外,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和弘扬。如“孝”、“悌”观念,在古代仅对家庭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逐步丰富、由家庭范围拓展到社会其它的人际关系之中,传统社会将其极端化,将“事君不忠”、“作战不勇”、“待人不信”等统统归入“孝”的范畴,甚至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其尊敬他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在与人交往中常怀谦让之心、理解宽容之心,以敬畏的心态做事等美德。

(二)宽厚济人的“仁爱”思想

儒家的“仁”的思想虽然有许多糟粕性的东西,如追求复古主义、等级制度,过分强调“复兴周礼”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追求“刚毅木讷”的人格,强调内敛的人格取向等等。但优秀的“仁爱”思想对今天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积极的意义。如“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已视人,平等待人的思想;克已爱人的思想;济人危难,助人为乐的思想。目前在德育教育中,要进一步发挥这种优秀的思想精华,培养学生忍耐、宽容、无私、乐观、尊重、诚信、合作等优秀的心理品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其良好的心灵。

(三)整体重于个人,重义轻利的观念

中华民族形成的特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具体体现在政治与伦理领域中,是以群体、整体为主,个人从属于整体的观念。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了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民族为重,表现出克已、利他的整体主义。这种整体观念在传统社会中虽有维护剥削阶级统治,忽视、抹杀人的个性的消极一面,但也培养了华夏子孙的爱恋中华、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这种道德感情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或为民族大义,或为社会正义。当前要大力通过这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经济主体的健全人格,塑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四)阳刚精神,浩然正气

儒家文化中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认为做一个人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知识、能力。对于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晨而不暇食,仲尼的发奋忘食,颜子的欲罢不能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崇备至,大力倡导。这种使人胜不骄、败不馁、安不懈、危不惧,锐意进取、永不停顿的浩然正气陶冶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情操,塑造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这种阳刚精神、浩然正气是靠个人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的结果,是靠人对真理与正义的把握而形成的内在自觉,更是靠传统民族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

(五)学而不厌、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

古代儒家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提升健康的人格,有着许多名言。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择其善者而从之”,“见贤思齐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他们所倡导的学方态度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学习方法掌握了,自学能力提高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了,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学习成了每一个人自主自觉的生活方式、情感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动力,那么,提升人格、提高修养、开发智能、和谐发展的社会风气就能形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572.

[2]斯大林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79:341~342.

[3]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史[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28.

[4]刘少奇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5:90.

[5]刘建军,曹一建.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6]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50.

[7]张耀灿,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增刊).

[8]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

[9]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396.

[10]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124~125.

[1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1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8.

[13]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327.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19-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多元化的逐渐深入,国内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下,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各方面也都面临很大挑战[1]。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摇篮,需要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新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要保持独立高尚的文化思想灵魂。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跟上形势的需要,适合大学生口味的要求,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提出有效的策略。

1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深刻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利益至上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思想逐渐变得复杂。多元化的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却也体现出了阻碍思想进步的消极一面,大环境中金钱、个人利益至上,集体主义思想日渐衰退的状况,都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消费观、生活观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有些大学生通过经济性指标来进行日常决策,同时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经济利益[2]。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味追求美丽与时尚,过度崇尚奢侈的生活方式,逐渐丢掉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些现状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及负面影响。

1.2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大学期间形成的政治思想态度、人生观、世界观,对将对以后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当代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不够成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在行为上还可能出现盲目性。目前,有一部分学生是独身子女,社会阅历小、独立性比较差,比较容易产生依赖性和独立性,缺乏一定的艰苦奋斗精神,片面强调自身的价值,纪律观念甚至法制观念都比较淡薄。

1.3生活网络信息化使大学生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普及。网络生活也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交友、购物等很大一部分活动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然而,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政治信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大学生更易接触到西方意识形态,网络开发传播性也使得一些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此外,大学生把一大部分时间用于网络学习上,而对参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活动不够积极,这些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明显冲击。

2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2.1坚持人性化的思想教育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坚持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的时代要求。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看重形式、轻感悟[3]。作为教育者要转变教学思维,首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具有人情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具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学生活精彩而复杂,当代大学生不仅为学习成绩和考试而担忧,还要协调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要合理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难题,甚至对未来对就业有着迷茫和恐惧。因此,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极度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切实为学生的未来和前途考虑。

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渗透教育作用

一个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各个高校应该格外重视校园文化、大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创新进取、团结奋进、文明健康的和谐氛围[4]。美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们产生持久的影响,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思想情感、审美观念发生较大变化,还会对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因此,高校无论是花园、广场、图书馆还是宿舍、食堂,都需要渗透一定的文化审美底蕴,让校园内的每一处都充满着智慧和哲理;同时还要营造厚实的人文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环境,让学生处处可以感受到思想自由、民主的精神,在知识得以增长的同时还陶冶了情操,潜移默化中思想政治水平得以提高。

2.3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目前,各个高校已经开始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5]。由于在网络上人们能够无所顾忌地敞开自己心扉,流露真实思想,老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相关论坛的信息收集、分析,了解大学生真实思想动态,进而进行沟通并用正确的思想予以引导。还可以依靠一定的网络技术手段,屏蔽各种不良信心,优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高一个健康、积极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

3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进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面貌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未来,渴望国家振兴和发展,也逐渐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本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和网络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态度也受到比较严重的冲击,大学生还处于思想成长的重要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都还未成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信息的影响,因此,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综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积极实施坚持人性化的思想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渗透教育作用,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管理教育水平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志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29(3):36-37.

[2]韩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5):134-136.

[3]刘沁园,杨虎智.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435-436.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5

现代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网络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深化,网络变得越来越有地位,越来越受到各界人们的重视,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成为当代新的发展机遇。但在网络思想教育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就近年来对网络研究的现状表明,近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迅速,但其质量水平却不升反降,造成不对称发展的现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脱离鲜活的对象而导致研究的简单重复、空洞乏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乏鲜活对象的现象随处可见,在选材的老旧与重复利用、阐述的不合时宜和内涵的空洞以及构思粗浅等方面都有表现,以至于思想政治的研究成果差强人意,无法得到社会的广泛共鸣。二是研究仅停留于表面功夫而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与自身内涵的提升。就目前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论体系尚待构建、分析范式尚未成型、理论支撑还有待完善等,要提升研究内涵进行理论分析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再有,近代人急于求成,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浮躁化、形式化、肤浅化,而且还间接造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和不足。

2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宏观层面:国内外大环境的深刻变化引发的新挑战①国内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起点,使我们应积极加强现代化建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纪元,因此当代大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就目前情况来看高等教育下的学生其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社会公德、身体心理状况与社会及国家的要求并不完全相符。②经济一体化、世界多极化成为发展主体,我们身在其中就要面临各式各样的文化风暴,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以及对时政的敏锐性设置了新的挑战,来自不同区域的文化不断沟通交融,大学生在其中就扮演了枢纽的作用,他们面临着本土传统文化与西方新潮文化的艰难抉择。③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有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网络的功效有利亦有弊,它在开阔了大学生思维限度的同时,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然而,一些虚假的、不健康的信息往往乘虚而入,对广大青年学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2.2微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绩效欠佳和对象本身的变化所形成的挑战①在校大学生的特征主要有生活压力重、心理问题较多、抗压能力不强、学生群体层次多,思想存在较大差异等。这是因为社会对大学生教育力度不够,使得他们普遍社会阅历较浅,心智发育不健全,无法尽善尽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绪。②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全面育人的科学教育理念并未深入扎根。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摆在首位,使之串联起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但目前的教育管理仍然处于“缺漏补漏”、“缺样补样”的状况,目光不长远,不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局面,存在较大程度的被动性。③大学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有时会因为相应缺少激励政策,使得全面教育有所欠缺。笔者认为社会应该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以及职业保障体系。高校辅导员每日被一些琐事缠身,不容易对学生存在的毛病及时纠正,很难对工作准确把握、掌握学生的思想活动。同时,辅导员缺少外出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使其专业水平停滞不前,进而影响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④还有一个挑战是学生党员的后劲不足。党员作为学生当中先进个人,应该起好表率作用,而不是引以为豪,停滞不前,使得大学生入党目的不单纯,带有目的性,进而出现一系列问题。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起来,全力调动盛会各方的支持与帮助,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应加强社会对这个教育理念的认知,增加它的吸引力的感染力,形成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强大合力。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积极举办生动有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该教育能够吸引和感染更多的大学生。其次,要健全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串联进高校管理及教育中,使之成为一个教学育人的有效机制。高校学生能否接受良好的网络思政教育不能只依靠个人,需要整个社会的团结协作。

4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的意义

4.1有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和现代化怎样运用现代技术将高校思想政治与网络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怎样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如何从网络传播学的角度,运用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来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都是目前新的尝试与探索。

4.2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作用教育质量与教育作用是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关键所在。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在不断加深教育的深刻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能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作用。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国的地位、经济和社会结构及社会心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在当代社会中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引发了思想意识混乱等问题,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2.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和和平年代的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在许多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政治思想淡化、集体主义观念弱化、人际交往僵化等。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根据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消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培养意义重大。

3.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坚持正面引导,培养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要从培养自我教育入手,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大学学习,而最有效果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从内在引发的自我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从正面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传递正能量,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2)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深入开展党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本方针和路线、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的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够使他们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入侵,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能更好地挖掘民族的向心力,从而树立民族荣誉感。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相精神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在前人总结的经验中汲取精华,并且培养出解放自我的改革精神和思维活跃的创新能力。

(4)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诚实守信,坚持集体主义原则。通过广泛开展有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的活动和德育实践活动,坚持知行合一,把德育实践活动融入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之中。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7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我们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素质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面对大学生全面综合教育的中心环节。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努力开拓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134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已成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的关键性人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使得我们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多样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发生了广泛、重大和深刻的变革,这些继续着的变革使我们必须长期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和打造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建立和完善思想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所谓素质主要是指人的神经系统、人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基本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虽然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各有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通的,也就是说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为基础,是以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条件的。素质经常以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等划分。对高等教育来说,通过各种方法、渠道和途径培育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大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认知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成为热爱祖国,有使命感、能肩负起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的重任。而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决定着一个人在政治层面上思想、立场、观念、信仰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成长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

首先,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我们这个时展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组成的基本要求。这个阶段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至关重要的时期。21世纪的主要特征是高科技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应当既重视其较高的科技水平,又要使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摆脱了愚昧落后的时代,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完全替代文化素养的提高。所以,学校的教育要德智并重,以德为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来自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某些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袭,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理想信念迷茫、政治信仰缺失,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艰苦朴素精神淡漠、团队观念和意识较差等问题不一而足。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较为突出。如此种种,如果社会重视不够,特别是高校培养人才对思想素质教育有所忽视,必然导致其教育成果中高技术与低素质的冲突会更加剧烈。

再者,发达国家高科技发展的飞速发展,也成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最为迫切的任务。高等教育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无法取代的重要时期。人的生理发展过程决定了这一时期是青年人学习科学知识,增强创新素质最为重要的阶段,是个人能力提升最快的阶段,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势在必然。优先发展教育是对民族振兴基石的巩固和加强,遵循知识、人才强国的理念,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理所当然的要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强化做为重要保障。

2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途径

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的工作中,应着力开拓和发掘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党建工作的不断完善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政治取向,为在政治上修炼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学习政治理论,要在学生群体中促进积极进取、锐意争先正气的形成。要选择和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在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刚入学一年级的新生进行关于党的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教育。使他们不但在入党前接受党校的培训,而且在入党后也要摈弃“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组织他们定期参加组织学习,加强党性修养,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要热情引导他们实现把积极入党的良好愿望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改造的行为或行动统一起来,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正面指导。逐步建立以大学生中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集体核心,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通过评选优秀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等活动,以多种形式规范党员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言行,建立起对学生党员的督导网络,使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模范表率作用得到保证。无数事例证明,崇尚进步、追求真理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所以我们要切实抓好大学生群体中党的建设,并以此来带动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要加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力度,社会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想教育与实践的高度有机结合,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学习。从途径上来说,一是要使学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活动常规化、制度化,为他们了解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的调研活动牵线搭桥。进而使这些活动成为他们社会调查和研究、增加实践能力、选择正确人生道路的源动力。二是尽可能使他们涉足于社会活动的纷繁、具体事务工作之中。如指导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见习所学专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参加校内义务劳动和毕业实训、实习等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两课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思想道德知识、强化道德意识和诚信意识。

第三,支持和帮扶学生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调动和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社团在学习和工作中锻炼成长,逐步走向成熟。要利用大学生处于成长发展关键时刻的良好时机,使群体成员间的相互正面影响发扬光大。学生社团组织是学校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影响至深至远。在这方面,既要加以引导、启发和扶持,消除单纯控制的思想,也要注意无意识的放任,要做到张弛有度。在学生社团的思想方向、活动范围、对外交往等方面时刻做到心中有数。要积极培养学生干部,尽量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克服以教师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学年为单位,对学生社团进行定期评估,树立典型,对活动好的社团进行表彰和点评的机制和制度。对存在一些涉及方向和政治倾向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力争学生社团组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第四,营造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不可否认大学生的思想活跃也容易使他们接受外界的负面影响。因此,为其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环境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校园文化、学校教育教学氛围及教师总体状态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所有的教育活动说到底是以人育人,以人的素质培养人的素质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处于优质高端,既有对优良传统的传承能力,又具有在新时期培养合格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五,建立心理辅导机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诸如接受教育、选择就业、自主创业等各项改革,使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纷繁复杂,大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竞争、学习、经济压、就业、情感等种种压力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与日俱增,客观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实施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各种方法,帮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心理素质,解除各种心理障碍,适应社会环境,从而获得健康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归结到底显现的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追根溯源,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使他们充分实现自我价值、顺利和完满就业、从而肩负起历史重托,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栋梁之才的首要课题。也是解决学校在教育进程中更好地教书育人,实现服务社会办学宗旨的根本保障。因此,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4).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8

关键词:农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途径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数量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所以农民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群体之一。据国家统计局宣布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900斤,这都凝聚着农民群众的汗水和心血。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的最大国家,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这就意味着在农村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当代农民价值观存在的主要特点与不足

在我国,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生活环境比较封闭,许多农民内在的价值观出现了很多不好的现象,存在着许多问题:

1.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含量低。农民受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教育水平普遍低下,这就使他们没有时间接受高等教育,对科技含量高的技术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认为自己不需要拥有高水平的技能只要做些基层下力的工作就可以了,他们这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不求上进的思想和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不仅影响他们的下一代还导致整个社会和国家停滞不前。

2.农民的思想水平不高且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思想比较落后,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盲目跟风、盲目崇拜。有的人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集体利益被他们抛在脑后。而有的人在物质相对富裕后开始进行吸毒贩毒等国家禁止的行为。正是基于这种现状使农民内在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既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对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从众性。

3.农民身上仍受到传统观念和封建恶习的影响。由于农村生活环境比较封闭,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在他们脑子中根深蒂固。他们“重男轻女”的观点严重,认为养儿可以防老,养女儿根本没用。他们甚至大操大办婚礼礼仪,重排场重人场,互相攀比,而且封建活动依旧盛行,算命、看风水等等越来越流行。这些不和谐的社会因素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他们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在农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在生命线的重要地位,也是我党政治优势所在。但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在农村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重中之重,变得刻不容缓。

第一,教育上加大力度。这要求我们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教育合力。首先是做好基础教育,上好人生的第一课。国家要积极普及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的学校环境,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更要给予农村学校优秀的师资队伍力量,争取从小抓起从源头上改善。其次,在农民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后,提高农民自己改造自己的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农民的政治民主参与意识,让他们通过各种合法途径真正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如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等等。认识到自己主人翁地位,从而有效的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树立会让农民更加积极主动的要求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第二,国家社会大力支持。只有把经济基础问题搞上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首先,国家要加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使农村中小学生感受到高科技的进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坚信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其次,国家在农村投入大量的师资力量,让更多优秀的教师进入到农村,把知识带到农村。教师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是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他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所倡导的的价值观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些学生可以潜移默化的去影响他们的家人这样逐层渗透,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得到更好的传播。再次,国家要在农村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既要组织文艺团体下乡进行文艺汇演还要鼓动农民自导自演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如反应农民心声和乡土民情的小品、相声、评剧等等,让农民真正铭记于心。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在丰富农民娱乐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优化营造农村的环境建设。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是进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要优化农村的法治环境,加大普法宣传工作,帮助农民更好的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农民自觉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让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上都先考虑是否合法,是否违法,始终保持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并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使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对农民进行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他们了解更多地外界世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蔡宇.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

[2]长子龙.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观念特征分析及思想引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3):8-10.

[3]金萍.农民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其教育环境的优化[J].江汉论坛,2005(7):16-20.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9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分析思政教育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结合其背景、特点分析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思想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与新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一是,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广泛影响大学生“三观”。二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道德价值观。三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使思政工作面临众多问题。四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网络化使思政工作遭遇众多新挑战。

二、当代大学生突出的思想特点

(一)政治态度

大多数大学生政治上积极上进,但是,功利色彩较为浓重。另外,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社会政治活动相当漠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主动。但是在南海、台湾、问题等一系列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上表现出政治立场坚定、方向明确、动作激进、关注度高、充满激情。

(二)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早熟,见解独到,同时,主流崇尚责任,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但是,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价值观念还很不稳定,看待问题角度偏激,不信权威、不听老师,反叛意识更为强烈。

(三)道德观念

大学生在道德认识上是非分明,能对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和行为进行鞭笞,而对于自己的行为往往缺乏自律,或者放任自流。其道德行为滞后于积极向上的道德认识,存在断裂和脱节现象。

(四)行为方式

当代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特立独行;喜欢奇装异服、追逐时尚;喜欢展示才华、耍酷装帅;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博取社会的关注。加之,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观念与集体主义精神。

(五)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亲情观相对淡溥,甚至显得有些孤僻。个别性格内向的大学生难免会抑郁、烦闷不安,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如果,在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刺激便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

(一)把握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加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相结合起来。三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四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二)注意方法,把真挚的感情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带着感情,带着对其如子女、弟妹般的爱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深入学生心里。带着感情做思政工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强化认同,用言传身教影响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辅导员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以自身行为去正确的影响和引导学生,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必须严格遵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身必须模范做好。

(四)开拓创新,用丰富的网络手段做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班级联系QQ群,设置班级管理网络日志,公开辅导员管理网络博客,开展班级管理网络论坛,让广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参与班级管理,讨论大家关心的班级问题。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问题的引导。

(五)关注心灵,用个性化的心理咨询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并有能力积极发现与协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掌握倾听、沟通、深度会谈、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手段,学习领会相关心理学知识。

(六)肯定差异,用“双主性”的模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实现“双主性”的统一。把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实践者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内驱合力。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坚持在主体性中主导、在主导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七)家庭协同,实现家庭、学校共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篇10

马克思“全面人”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全面人”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全面人”的初步思想,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他这时是把“全面人”的含义概括为具有自由地自觉地活动类特征的个人。他认为,个人只要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就可以恢复人的类生活的本质。

其次,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进一步指出,过去的一切朴素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包括某些唯心主义,对于世界特别是对人的分析和理解往往是从眼前直观的现实来看待,不是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规律中、社会实践中去发现“真正的人”和“全面的人”。马克思不仅总结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同时,马克思还给我们指明了考察人的有效途径,即要从人类历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考察现实中的人的社会关系,再通过对现实中人的复杂社会关系来认识人的本质全面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即“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中我们看出,马克思在这里对全面人的内涵进行了补充,突出强调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性、复杂性和综合性。

其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到:“只有在这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作者注)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全面人”是针对当时由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片面人”和“畸形人”而言的。还可看出他这里的所说的“完整的个人”,不是指单单的某一个人,不是指某个历史事件中的某个英雄人物,而是集自然、社会与精神的为一体的“全面人”。这种“全面人”不存在于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于奴隶社会,也不存在于封建社会,更不会存在于是使人变为畸形,使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仅仅存在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即共产主义社会之中。

最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更进一步对“全面人”的内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了马克思关于“全面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认为,在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不断增长以及精神素质的不断完善,势必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人的发展走向自由而全面,尤其是人的个性发展要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他把这个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归结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全面人”思想的涵义是指具有充分发展的个性、有为社会工作的各种能力、有全面而且较高素质的和社会实践中的所有人,每一个人。

马克思的“全面人”思想的理想取向

马克思“全面人”思想提出的理想取向经历了以下三个重要阶段。这三个阶段是马克思“全面人”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都体现了一定的理想取向。

批判神性,提倡人性,使人由天国下降到人间

神学是封建社会乃至阶级社会借以对劳动人民进行有效统治的工具和法宝,神性则是统治阶级维护神学需要的有效手段。因此对神学批判的关键和实质就是对神性的批判,而对神性的批判则体现了马克思对科学和真理的理想诉求。马克思在《导言》中认为,由于人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解脱苦难和屈辱的途径,只好诉求于虚幻的天国,在那里寻找自身解脱,学找自身的假象。对此,马克思把宗教神学定义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同时,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宗教在现实中就是人民的鸦片。最后,他指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目的就是要把宗教神学中抽象的人转向人世间的实际生活实践的人,然后通过对现实中造成人们痛苦和苦难以及不平等根源的社会制度的批判,来寻求实现人在宗教神学中找不到的幸福和自由。马克思这个目的的实现,体现了其将抽象人变为具体的人,将宗教异化的人变为现实的人,批判使人畸形、片面的现实社会制度,追求美好的社会指制度,实现人性复归的理想取向。

克服经济人的片面性,走出人的异化,实现人性的复归

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把对人的问题的焦点引回到了社会现实中来,使人从虚幻的天国中重新回到人世间。但是,现实中的人们却被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变成了畸形人、片面人以至不完整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的本质改变了。那么,如何来消除人的异化,回归人的本性呢?他指出,要摆脱和根除这种使人异化使人性扭曲的制度,必须把私有制消灭,彻底地消灭。只有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才能把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

由此可见,马克思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下造成人的本质异化的现象和根源,更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使人摆脱这种局面的根本途径,从而为人性的复归指明了道路即建立“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体现了通过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想取向,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为共产主义社会塑造全面的人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了人类社会都要经历的三大社会形态,特别是人类社会的第三形态是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综合能力极大完善的基础上的。这种社会状态是“通过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对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全面人”思想的最终理想是为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而服务的。

马克思“全面人”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首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全面人”理论为指导,有利于塑造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发展的全面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各种优秀人才。社会主义所培养的各种人才,不仅仅具有经济性,也不仅仅具有道德性,而是必须具有包括众多子人性在内的马克思全面人性。这种人性要求每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内,最大程度避免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因素,充分发挥个性,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创新人才和发展动力。

其次,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全面人”思想为指导,有利于人性发展的和谐性,有利于调动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性。马克思“全面人”思想不仅要求人要具有完整人性,而且更强调人性和谐。早在1993年就指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滋生着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败的生活方式,以及其它社会丑恶现象。有些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同他作坚决的斗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强调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充分发展每一个子人性的过程中,每一个子人性之间必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用马克思“全面人”理论为指导使人性的发展走向和谐。

再次,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全面人”理论为指导,既有利于促进人性发展的平衡性,更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促进人性发展的平衡性是马克思“全面人”思想的内在要求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允许出现突出发展某个或某些领域,而减弱或忽视其它领域的发展,更不允许强调突出发展人的某个或某些子人性,而有意放慢或否定其它子人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人的发展决定社会发展。同时,人性的发展决定着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人性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每个子人性的充分发展和每个子人性间的协调和谐发展,更要注意人性的均衡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发展的和谐性,更有利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同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