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学学科辅导十篇中学学科辅导十篇

中学学科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1:44

中学学科辅导篇1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后辅导;解决疑难;纠正错误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及抽象性的学科。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课后辅导是一个重要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也是不可忽视的,课后辅导也可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视基础的学科,也就是说,如果你上某一章节学的不好,后面的内容在学习上肯定比较吃力,再加上新课改以后,数学的习题量明显减少,学生很难对于知识点完全理解和运用。很多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课后却不会做题,学过的知识也很快就忘了,导致单元测验的结果总是不理想。因此,加强课后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辅导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我们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启示和指点以便帮助他们独立完成作业。辅导要使学生明确作业的目的,要求与方法;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启示、示范;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使知识深化、系统化;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帮助他们纠正。

一、进行数学科目课后辅导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和知识的深化、系统化问题,不可在辅导时又把课堂内容重讲一遍,代替学生完成独立作业等等;其次,辅导要配合教学和学生独立作业及其批改进行,注意及时补救教学中的缺陷,扫除学生作业中的障碍,结合作业批改来评讲学生作业的问题;第三,不仅要发现学生知识、技能中的问题给予帮助,而且要注意发现他们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的问题给予指正,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二、数学科目课后辅导工作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是以一定计划按课时进行,在课后时间里,师生之间的教学并未停止,只是改变了教学活动的形式,既学生转入以独立作业和自学为主的各种课后的教导活动,教师则围绕学生的独立作业和自学进行各种课后的辅导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个人领悟、消化、运用和巩固掌握课堂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与自学能力,为过渡到下一节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所以,课后的辅导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后的辅导工作,即使课上得较好,学生当堂基本理解了,但不经过学生个人的消化与运用,也不能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何况学生初步掌握的知识还有回生与荒废的可能。有经验的教师,不仅重视上好课,而且对学生的课外作业与自学注意指导和提出严格要求,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数学科目课后的辅导工作内容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学生的课后独立作业与自习的特点是由学生独自领悟、消化和巩固知识,而且还要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打乱仗,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所以,为了使学生做好作业,首先要抓好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整个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过程中去。

这些工作包括:一是培养学生计划学习的习惯,及时复习当日功课,按时完成作业。二是经常提醒和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按时交作业。三是了解学生独立作业与自学的情况和学习条件,如:是否依赖父母或同学完成作业?是否有时间保证?学习环境怎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查明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五与家长联系,共同商定督促与教育的办法等。

2.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这项工作包括: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与补课;借助家长的力量和组织优秀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发挥课代表的作用,及时向学生提醒作业的要求,与学生保持联系,对学生进行帮助;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作业的传阅,增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要围绕推动学生搞好独立作业与复习进行,首先要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然后才考虑适当组织参观、讲座,以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要将课后的辅导工作与课前的备课紧密结合起来,为备课提供充分的教育反馈信息和改进依据,使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作业与自学更好地配合,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经过学生的回味、反刍、运用、检验、改进,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们个人的智能。

中学学科辅导篇2

【关键词】高中美术高考辅导素描

一、美术高考的辅导主要内容分析

(1)进行考前心理辅导;我们无论做小事或大事都要有信心,这样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有耐心和毅力去克服它、战胜它。在如今严峻的高考形式下,很多美术生感觉自己文化课不好,对高考产生焦虑、害怕畏惧的心理,这很正常,只要我们做好信心辅导,让学生明白高考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基本形式,并不是唯一出路,同时,高考没那么可怕,很多学生跟美术生一样,同样有各种焦虑心理,要摆脱这种不利影响,安下心来努力备考,机会都是一样的,别人未必就比我们美术生强,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放开去考。温总理讲:“人的信心比金子还珍贵。”这句话道出了人的信心的重要性。

(2)进行开放性辅导: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落在自己的脚底。做井底之蛙。我们课前应准备几幅自己的作品并搜集一些高考学生的作业,或网上搜索一些高校学生的作业,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观赏、启示、教育学生,这些优秀作品的作者开始的水平和大家一样,只是他们不断地积累勤奋地磨练,才有了很大的成就,“天才出自勤奋”。达・芬奇也是从画线条、圆圈开始一步一步走上艺术巅峰,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有针对性的辅导:素描理论和实践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巩固基本的素描和色彩理论知识,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彼此相辅相成。比如说素描里的“透视”对于这个专业术语,同学们一开始都有雾里看花的感觉,比如近大远小、视点、视平线,感觉很乱,但经过画图、实践分析、实景观看,同学们慢慢地明白其中的原委,并逐步地把它运用到素描和色彩的造型中。素描和色彩的基础理论很多,我们不能把学生当做机器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部装进他们的肚子里,否则,消化也是问题,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理论投放,在高中前三学期可教授完毕这些理论知识,并引领他们积极地运用于实践练习中,留出近一年的时间供他们感悟和提高。

(4)进行方法辅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步骤与技能。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说,初练书法,首先要临与摹,再写、默、创;对于绘画亦是同样的方法,几何体、静物、人物、色彩等都只有经过临摹、写生、默写、创作,才能领会绘画的方法、技巧,并运用于实践练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5)制定高效的训练辅导:为应付高考术科考试,短时间内达到最快,最有效果的学习目的,应制定好高效的训练模式。首先准备较好的临摹范本,临摹是最好的学习模式,选择适合高考的能出高分的范本。在临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分析作品的习惯,主动控制画面而不是“依葫芦画瓢”。对历届高分作品的分析,给学生以启示。其次培养学生有写生,默写的较强的绘画能力,这和学生大量的练习是分不开的,所以说学生作业量的多少决定成绩的好坏。因为只有越画越好,不会越画越差。熟练绘画步骤,强调绘画步骤,使学生掌握较快的速度,能在3小时能完成较好的效果。根据教师的风格和当下流行的风格建立画室风格,让学生跟着画室风格方向走,明确方向,明确高考目标,树立信心。

二、以素描为辅导重点,进行问题洞悉

(一)素描环节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素描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乏味和单调的,每一环节都力求进步是相当艰难的,它是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恒心的苦练阶段,不少学生望而生畏。素描是绘画入门的基础,素描的基础的好坏也决定头像,色彩成绩的好坏,它能帮助我们提高对客观世界的再认识,准确而客观地表现对象的能力,是促进初学者眼、脑、手高度协调一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历次高考中,考生在素描考试中都会暴露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整体观念: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没有局部的整体是空洞的不真实的;然而,没有整体的局部,再精彩、再深人也是毫无意义的。把握不住这一点是不少考生共同的毛病。由于缺乏长期性作业的训练,一些考生在考试中不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全面推进,而是急于求成,缺乏对整体效果的把握,一味死抠局部,造成局部之间无法很好地衔接。

2、缺乏理解对象:物体的起伏凹凸、明暗虚实,都是光线作川于物体的内在结构的外部表现。要想深入地刻画对象,必须做到“知其所以然”,研究其内在结构关系。有的学生面对模特儿,不是积极主动地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对象,研究外部表象的内在成因,而是机械被动地抄袭对象,凶此很难深刻地、真实地表现对象。

3、缺乏敏锐感受:在素描写生的过程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不论画谁,不论对象的长相如何,气质怎样,都画得像一个人,模特儿似乎成了摆设,成了他们胡编乱造的参照物。这种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考生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考生认为:模特儿像不像没有关系,只要画面效果好就行,反正评分的老师也不知模特们什么样。像不像确实不是衡量素描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但它却能检验学生对事物所具备的敏感性和表现能力。

(二)如何在辅导中的进行问题校正

1、教师的辅导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有反复地练、反复地画才能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就要思考、解决,实现良性循环,使自己快速进步,达到由量到质的跨越。这是不是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任何时候教师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毕竟教师的知识、经验、审美、趣味等艺术修养是经过了多年的锤炼,眼光敏锐,看问题比较透彻清晰。比如画素描静物,有的学生画得立体感不强、很模糊、没有层次,或画面很脏、很乱、很花,他们有时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有的甚至感觉良好,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指点纠正,分析其原因并解决问题,如“脏”的产生是笔触过重太腻.局部处理与整体画面不谐调统一;“乱”、“花”是结构处理不明确,层次模糊。画面无序无韵,只有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纠正才能使画面趋之完美。教育学生只有多实践多感悟多品味,才会不断进步,在画面上自然地产生美的元素、音乐的符号。

2、观察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考生真正地学会观察实物,这是极其必要的和相当困难的。许多考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还没坐稳就急着开始动笔画起来,这种认为画的成功主要靠手头表现功夫,或者依靠数量积累的认识与方法的想法是十分有害的,会逐渐养成一种难以纠正的习惯性毛病,而一旦个人的观察方法形成,再改变它就将十分难,因为个人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先人为主的思维观念形式,要改变这种固有的观念和习惯很困难。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十分注意这一点,以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3、确定大关系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在基本的形、比例关系确定出来以后,要将画面放置到远处进行检查。因为在画面跟前我们很难检查出基本形、比例是否正确。而当把画面推远.一切细节局部就变得不那么清晰了,从而比较容易地一眼看到整个画面的比例关系,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中学学科辅导篇3

关键词:辅导员博客 新升格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

一、博客的由来及其特征

“博客”一词是英文单词Blog的中文翻译。Blog是weblog的简称,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指在网络上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博客出现在上世纪末,而它的发展却异乎寻常地迅猛,转眼间成了互联网的宠儿并被广大网民所追捧。Blog是继e-mail、BBS、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现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简单地说,Blog是一种简便的网站管理系统,是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它可以将工作、爱好和学习有机地结合,把日常得到、看到和想到的思想精华及时积累起来,并在交流和共享中产生思想的碰撞,真正实现个人自由表达、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Blog中获取信息和知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到Blog上。Blog是一个心灵互动的工具,也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工具,还是一种人人可用的工具。Blog应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鲜明的优势特征。

(1)即时性。博客网页按倒序时间排列,网页内容更新容易,即时,方便频繁更新。

(2)自由性。博客写作源于内心冲动。强调感性的社会特质,是自由性体验式写作。文章没有文体限制,没有字数、质量要求,同时具备记者、编辑和出版者三种身份,实时写作、自我校验。

(3)方便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阅读辅导员的日志,辅导员之间同样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阅读彼此的日志,实现个人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

(4)交互性。博客以留言的方式进行交流,传播者和浏览者实现实时互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者。

(5)零技术障碍性。博客将最简单实用的形式免费提供给使用者,人们只需选择简单的模板,就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博客,不需要购买空间、注册域名或者是架构服务器等费用,使得“零进入门槛”更具吸引力。

二、新升格本科院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1 辅导员数量不足

由于大部分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前身多为专科层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管理改革的深入、升本后的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教育部曾经为此规定,每200名大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但是,绝大多数高校都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比例,尤其是新升格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不但没有壮大反而缩减了。这常常使一个辅导员身兼数职甚至全部兼任,他们忙碌于包括班级、党团组织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咨询、助学工作、学生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事务之中。因此,要达到教育部本科院校教学水平的评估标准,迫切需要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引进辅导员。但新升格本科院校自身名气较低、财力不足、所能提供的发展平台有限,在人才招聘的争夺战中缺乏竞争力,面临着不少困难与挑战。

2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目前大部分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中的专兼职辅导员,约30%以上是新招进来的,他们工作热情高,但经验欠缺,业务不够精通。尽管大部分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在辅导员招聘时严格把好入口关,强调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但他们绝大多数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班出身”,基本理论功底差,担任辅导员后也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培训,不完全具备从事思政工作的素质,跟不上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通常情况下,认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理念是相同的,但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问题。部分辅导员不满意定位于“辅导员”层次上,工作表现较消极、敷衍了事,或忙于考研、考博、考公务员,或在外面兼课,或想办法跳出辅导员队伍等。这些都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严重不稳定。

3 辅导员业务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

一方面,辅导员被繁杂的日常事务所累,除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外,许多非本职工作都压到了他们肩上,抽不出足够时间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提高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大多数辅导员在校学习期间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他们在工作中依靠的主要还是做学生时的一些不成体系的体会和感触,还处于经验管理的状态,缺乏理论高度,更谈不上进行工作研究了。难以达到驾熟就轻、胸有成竹的境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辅导员业务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

4 辅导员与学生缺乏交流平台

按照教育部规定,辅导员配备比例原则上不应低于1:200,但部分院校没有严格按规定配备,以致辅导员与每名学生交流的时间远远达不到要求。一方面,在网络普及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发展目标不明确、沉湎于网络游戏、心理问题突出等。这迫切需要辅导员在各方面加以细心指导。另一方面。辅导员要面对众多的学生个体,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搭建一个面对广泛学生群体的交流平台,与学生展开范围广、程度深、有针对性的对话与交流。

三、辅导员博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意义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工作在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辅导员博客则是辅导员的个人空间,是展现人格魅力的窗口,是与学生对话交流的舞台。它不仅是辅导员记录个人生活、工作和相关新闻信息的载体,而且反映了辅导员某一特殊方面的即时信息,反映了辅导员的行为和思想。这都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决定辅导员的博客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点击率。

四、辅导员博客在新升格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 为创新工作理念提供了可能

在博客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人本化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辅导员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材。

2 有利于资源过滤和共享

目前,网上的信息太多、太杂、太乱,无法判别信息真假与好坏。辅导员博客作为资源的提供者,通过博客将过滤后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之间再相互传递。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效率大幅提高,加速了学生的知识更新和结构优化。

3 有利于因材施教

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辅导员数量不足,师生双向交流不够,每个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即使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有不同,而博客特有的较强的交互功能,可便捷、高效地实现即时与非即时、点对点与点对面的师生间思想交流。为辅导员与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有利于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网上答疑,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4 有利于构建平等、诚信的交流对话模式

培养学生正确的交流态度和良好的交流能力,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正确的交流态度就是平等、虚心、包容。交流的基础是诚信,交流的目的是沟通,沟通的愿望是协作。以诚待人,以诚做事,交流才能持久,沟通才能高效,协作才能和谐。而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当面表达,更不能大胆地向辅导员提出意见与建议。博客由于具有隐蔽性,其模式是平等的,并注重诚信;同时,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威信和人格魅力,因此,博客有利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分析并评价他人的观点,有利于构建师生间平等、诚信的交流对话模式。

5 有利于构建优良的学风校风体系

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凭强制性的理论灌输就一劳永逸,也不是靠苦口婆心的说教就大功告成,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过程。质量高的辅导员博客如同“春夜细雨”,悄无声息地为素质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在博客上所记录的,无论是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鼓舞人心的校训格言,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取的校风学风都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经意间使受教育者的感觉器官得以生动的刺激,心灵得以深刻的浸染,不知不觉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观点、价值。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做楷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博客的独特宣传作用,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不知不觉地被熏陶,逐渐转化为内在的观念、思想和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五、辅导员博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困难

1 辅导员教育观念仍局限于传统的工作模式,方式方法单一,不愿主动创新,认为博客会给自己增加麻烦。

中学学科辅导篇4

abstract:toenhancethescientificresearchabilityofcounselorsistheinevitablerequirementtomakeacounselorteamprofessionalandtheconstructionofexpert.BasedoninvestigationandresearchofthefourcollegesinJiangsu,itobtainedveryimportantexperienceandenlightenmentofstrengtheningcounselors'professionalidentity,optimizingthecounselor'sincentivemechanism,andrefiningthecounselor'sscientificresearchdirection.tobuildcounselor'strainingplatform,layingthefoundationfortheirscientificresearchandtosetupthescientificresearchplatform,promotingcounselorsfromexperiencetotheoryresearcharethepathtoenhancethescientificresearchabilityofcounselors.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

Keywords: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counsellor;scientificresearchability;promotionpath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8-0055-02

0引言

辅导员是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一线工作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均指出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谓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是指“根据自己所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技能和水准”[1]。可以说,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江苏四所高校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况

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笔者在校领导和学生处领导的带领下,对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常州大学四所高校进行为期两天的调研,与对口学院就所关心和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四所学校在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工作各具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部级辅导员研修基地,在搭建科研平台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方面,成果斐然。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共获得一类课题39项;二类课题106项;取得核心及以上科研成果3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80余项;成功申报教育部思政各类课题8项;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1项;江苏省思政课题10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注重辅导员培养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建立辅导员校内培训体系,实施校外交流计划;组织辅导员申报学生工作专项课题,推动辅导员由经验型向学术型转变。二是制定辅导员职业发展计划,明确辅导员发展方向。三是搭建辅导员学习、交流与成长平台,成立辅导员协会,促进辅导员间的交流与分享,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与素养。

作为江苏省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江苏大学在辅导员科研和职业发展方面举措有力。一是每年设立50万元大学生思政专项科研基金,鼓励辅导员开展相关研究。二是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促进辅导员“双通道”发展。三是多样化的培养培训形式。如学校每年举办10期“辅导员沙龙”、开展辅导员工作案例评选、职业资格证培训等活动。

常州大学侧重辅导员“双团队”建设,成立了以兴趣为主的辅导员团队和以理论研究为主的辅导员团队,以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强化辅导员间的交流与体认,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在提升辅导员理论研究能力的同时,促进了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江苏四所高校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经验镜鉴

虽然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和常州大学在“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侧重点也各异,但整体而言,四校仍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值得借鉴。

①强化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是融入辅导员科研热情,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基础。一是强化辅导员的价值认同,使辅导员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如江苏大学成立的“辅导员沙龙”,能很好地强化辅导员的价值认同。二是强化辅导员的身份认同,使辅导员切实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常州大学开展的辅导员“双团队”建设等,级能够有效地帮助辅导员强化身份认同。三是强化辅导员的岗位认同,使辅导员在处理岗位事务时,拥有获得感,提高满意度。如江苏大学辅导员岗前培训,有助于强化辅导员岗位认同。②优化辅导员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注入辅导员科研激情,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保障。一是优化辅导员职务激励机制,使辅导员在日常事务处理上更具激情。如江苏大学落实辅导员职级岗位聘任,将辅导员岗位分为四个等级,从而明确辅导员对个人职务晋升的预期。二是优化辅导员职称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职称评定标准体系,激励辅导员将日常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研究,强化辅导员职业发展动力。如江苏大学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辅导员职称评审独立进行,促进辅导员“双通道”发展。③细化辅导员科研方向。科研方向是浸入辅导员科研感情,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关键。一是细化辅导员个体的科研方向,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辅导员专项课题培训、明确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四个方向,在明确辅导员个体的科研方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细化辅导员团队的科研方向,完善辅导员团队的知识结构,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水平。如南京师范大学搭建的辅导员科研平台等,对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3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路径

目前,苏州科技大学有辅导员(含副书记,不含民办辅导员)80余人(辅导员的年龄和职称结构如表1)。从年龄结构上来看,30岁以下的占37.5%;40岁以下的占77.5%。从职称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辅导员全部是初级职称,全校现在仅有高级职称辅导员1人。从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和职称结构不难看出,苏州科技大学辅导员队伍以青年为主,职称普遍偏低,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认真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以及常州大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路径模型包括两方面:一是搭建辅导员培养平台,二是搭建辅导员科研平台(图1)。

3.1搭建辅导员培养平台,为辅导员科研奠定基础

3.1.1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共塑辅导员良好职业愿景①建立辅导员培训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建立专业化培训机构,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强化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工作规范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等,使辅导员具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形塑辅导员良好职业愿景。②建立辅导员流动机制。完善辅导员考评体系,畅通辅导员合理流动渠道,给辅导员提供合理的政策平台,建立宽松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使考评优秀的辅导员有晋升机会,科研成果多的辅导员有转聘教师的机会。同时,在辅导员的选聘上,应将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与学生工作需求相结合。

3.1.2设立学生工作专项课题研究资助基金,并配备学术导师一方面,学校可设立一定的研究资助基金,将学生事务作为一门课题加以研究,不断提升学生管理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鼓励辅导员参与设计学生工作专项课题,由学术导师系统地指导辅导员的科研工作。

3.1.3完善辅导员科研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推动辅导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让辅导员自觉地努力工作,而保障机制则强化了辅导员对未来发展的稳定性预期。因此,既要建立辅导员职务激励机制与职称激励机制,建立标准化的职务与职称评定体系,为辅导员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又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为辅导员投身科研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强化辅导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稳定性。

3.2搭建辅导员科研平台,促进辅导员由经验积累向理论研究的提升

①强化辅导员科研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通过经常性的举办或参加学生工作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培训班等途径,促使辅导员凝聚科研共识,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进而强化辅导员科研意识。②建立校级辅导员科研团队。要从学校全局考虑,结合全校学生工作现状,建立辅导员科研团队,“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学术方向和研究兴趣融入相关学科”[2],申报相关课题,加强理论研究,促进辅导员在合作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③建立院级辅导员工作坊。在二级学院层面开展辅导员工作坊活动,辅导员在参与工作坊活动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能得到提升,通过积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进而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④建立辅导员工作论坛。一方面,请校外权威人士,特别是辅导员工作相关刊物的编辑等,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通过辅导员工作论坛,促进辅导员之间关于各类工作的交流与分享,并在资深专家的指导下,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以理论成果指导辅导员日常工作,从而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总之,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又需要二级学院的分步实施、强力支持。辅导员培养平台与辅导员科研平台的搭建,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职业发展机制的建立,塑造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良好愿景;流动机制的顺畅,则为辅导员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培训体系的完善,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科研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的发展,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持久的动力;辅导员工作坊与工作论坛的建立,则为辅导员间的沟通交流与取长补短提供了平台资源。由此,便可形成有激励、有保障、有活力的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8-81.

中学学科辅导篇5

【关键词】新建本科辅导员职业化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升格、合并而成,与办学历史悠久、规章制度完善的“211、985”院校相比,辅导员队伍建设刚刚起步,人员构成多样、培养、考核机制不够完善、辅导员职业能力不强,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作用不明显。因此,探索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途径,找准定位,立足现状,探索出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能够促进辅导员队伍发展壮大的职业化发展模式,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职业化

在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做了政策性的阐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可以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同时,高校辅导员有着自己的职业要求。高校辅导员肩负多重角色,其中核心角色可以归纳为四个: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和科研者。作为教育者,辅导员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储备;作为管理者,辅导员要有从事学生管理的能力与方法;作为服务者,辅导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作为科研者,辅导员要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思考、研究,探索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方法。

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基本情况

为了解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职业化水平,笔者以平顶山学院辅导员队伍为例,统计并分析了平顶山学院辅导员队伍的基本情况。

(一)辅导员队伍构成及年龄结构

平顶山学院目前共有77人,其中专职辅导员61人,兼职辅导员16人。现有在校生18464人。教育部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目前,平顶山学院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303。专职辅导员的数量还不能达到1:200的配备标准。

在辅导员的年龄结构上,30-40岁为46人,占专职比为75.4%。20-30岁为15人,占专职比为24.6%。最大年龄为40岁。任职时间10年以上为18人,绝大多数的辅导员任职时间不满5年。工作经验十分有限。辅导员队伍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在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的传承与延续上存在严重不足。

(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学历水平及专业背景

平顶山学院的专职辅导员学历水平及所学专业彼此间存在较大差别。就学历水平而言,硕士研究生共有39人,占总人数的50%。就所学专业而言,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学科背景的人员共有9名,占总人数的11.68%;所学与辅导员职业相关度不高的人员共有68名,占总人数的88.31%。与传统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较大差异。

三、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是伴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成立而建立起来的,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发展前景规划上的不断探索、调整、反思,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处于一个不断摸索、调整的状态。制度的不完善、政策的不稳定、人员的高流动性都给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带来困难与挑战。

(一)辅导员身份定位模糊

对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上,存在着定位模糊的问题。辅导员即不属于专业教师,也不属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相比,一些辅导员不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与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相比,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在身份定位上,就陷入了既不是教师也不是管理人员的尴尬境地,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中被“边缘化”的一批人。同时,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层对辅导员这一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明确,认为辅导员只要管理好学生,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质量就可以了。对辅导员的定位类似于学生的“保姆”。“辅导员也就是给学生下下通知,看着学生别打架、别出什么安全事故就可以了”这是高校管理层和专业课教师对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的界定。

(二)辅导员职业素养不高

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的来源多种多样,人员来源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科背景和学历水平的多样性。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相关专业背景,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技能严重缺乏。

在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承担着繁重的事务性工作,由于在岗位界定上的不明确,辅导员大多仅仅是学生的管理者。而高校辅导员最基本的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却存在缺失。同时,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就业指导教育时,教育效果不明显。

专业技能的缺乏,也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加大,无法胜任工作的隐忧和工作过程中的力不从心之感,使辅导员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幸福感大幅下降,辅导员成为了他们不得不从事的一份工作,而不是能够全身心投入并为之奋斗的事业。因此,在职业态度上,一些辅导员就抱着“干一天算一天,有机会就转岗”的心态,工作效率低下。

(三)辅导员队伍事业理想缺乏

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很多辅导员将这个岗位当成是一个“跳板”、一个“过渡”,没有将辅导员工作当成一个终身的事业来看待。有的希望通过考取博士走上专业课教师的岗位,有的希望找机会进入学校和院系行政岗位工作,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考博或寻找机会上。即使安于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辅导员,也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前途,抱着“不得不干”的想法,把辅导员岗位仅仅当成是养家糊口的“工作”,缺乏事业理想。

(四)辅导员科研能力不强

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从事过多的事务性工作,辅导员与学生比例的不合理也使得辅导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由于学历水平和专业基础上存在不足,辅导员队伍中存在“重事务、轻总结;重实践,轻研究”的不良倾向。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以辅导员队伍理论素养的提升为前提。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深厚专业理论素养的辅导员队伍能够成为一支高度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理论素养的不足也就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的“短板”。辅导员陷入事务性工作中,而工作能力得不到提高,积累了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与想法却无法转化为理论成果。工作成为一个循环往复的单纯机械运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四、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途径

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它给了辅导员队伍更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可能,使辅导员们平台更大、出路更多。新建本科院校在辅导员职业化的道路上要立足自身实际,敢于探索,开创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道路。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目标的实现,也将会开创学生教育管理和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客观评价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客观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道路上的重要一步。通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客观评价机制,可以对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工作效果、发展空间、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一方面使辅导员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特点与不足,更好地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使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任用、评价都有据可依,对辅导员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

(二)实现辅导员的分流培养和合理流动

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不足使其在短期内很难获得全面的提升,成为全能型辅导员的目标短期内不能实现。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关注辅导员个人的特长和对其特长的进一步培养提高,通过对辅导员的分流培养,培养一批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辅导员。比如可以培养在大学生课外实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公务员考试辅导、大学生面试辅导、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方面有特长的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如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心得的辅导员,通过获取更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位,达到专业教师水准,可以做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任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长的辅导员,可以成为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任教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有专长的辅导员,可以成为校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课教师等;对于辅导员自身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会。

同时,对于有专长的辅导员,通过合理流动,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分流,使其优秀的工作方法得以传播,能够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打造辅导员专家团队

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打造本校辅导员专家团队。随着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的分流培养逐见成效,应注重打造本校辅导员专家团队,一方面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实现辅导员自我价值的实现。

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成立与大学生教育相关的各类团队,用于指导全校学生工作的某一方面。比如大学生就业指导团队、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指导团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团队、大学生课外实践指导团队、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团队等。这些专家团队的建立,一方面给予辅导员个人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公民素质教育中心、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就业指导建设方面的不足,为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助力。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道路要立足自身实际,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寻求解决之道。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辅导员自身形成“合力”,在发展环境营造、职业体系构建、辅导员内涵提升方面通力合作,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客观评价机制、打造辅导员专家团队,实现辅导员的分流培养与合理流动,从而使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得到推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晨彬,陶媛.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J].华章,20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3]刘娟.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2.

中学学科辅导篇6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原则;实现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工作的成效与我们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那么,高职院校辅导员在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应该怎样科学化呢?本文拟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和应坚持的原则入手,就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问题提出建议。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

要探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问题,就先来理解“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这个概念。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都是专业的学科,都是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掌握的技术科学,都有专门的研究对象和自身的发展规律。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就是指高校辅导员在负责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地研究问题,自觉地运用教育和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开展工作,并不断总结出其自身工作规律的过程。

从以上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就要求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必须符合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辅导员工作必须遵循工作主体、过程、对象、环境等自身发展的规律。所以,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就是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能动反映客观、改造客观的过程。

二、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必须坚持的原则

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在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过程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尊重个性、规范有序的原则。

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并在规律性认识的指导实践。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辅导员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开展工作。

以人为本。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人与发展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辅导员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工作必须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循序渐进。事物的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而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循序渐进原则要求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需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步骤逐渐深入并推进。人的身心是不断发展的,生理和心理都经历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情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所以,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

尊重个性。事物的发展是多样的、特别的。尊重个性也就是尊重多样性,尊重特殊性。个性是实现的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其主体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的独特性。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人的个性发展更加凸现。坚持尊重个性原则就要求辅导员工作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潜能的发掘,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区别地开展。

规范有序。规范有序是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按照一定的规律生活和活动。“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虽然细小繁杂,但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教育性,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所以,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科学制定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尊重个性、规范有序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尊重规律,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能动反映客观、改造客观的要求和体现。

三、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因素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处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链的末端,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中间人,有人形象地把辅导员的角色说是“兵头将尾”,其工作具有明显的基层性、服从性和执行性的特点。高职院校辅导员实现工作科学化明显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社会是个大系统,学校和个人是小系统,大系统影响制约着小系统运行和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条件的作用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实现工作科学化也同样与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整个社会在追求物质的丰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在追求感官享受的过程中遗忘了生命的价值,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人逐步异化为追逐金钱、物质和权利的经济动物。整社会重视追求物质、只拼效率、浮躁拜金的风气也折射到大学校园里来。还有,社会的诚信缺失严重,弄虚作假风气盛行。辅导员就是在这样的大社会背景下开展工作的,而这样的社会背景明显不利于工作思维、工作决策、工作程序的科学化。

第二,学校因素。学校是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单位、管理单位、生活单位,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习惯和校园文化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最直接和最明显。辅导员工作的理念和思路、模式和方法都受学校的制约。辅导员工作的成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像教学可以凭课时、科研可以凭论文一样去量化,很难有突出的代表性成果。所以,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并不是特别重视辅导员的工作,觉得重视了也难以出成绩,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科研等影响学校排名的方面。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办学目的主要在于追求经济效益,那么更是不会重视辅导员工作了。如果学校都不重视的话,那么就难以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了。

第三,家庭因素。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绝大部分辅导员工作几年后就争取从辅导员岗位转向教学或者其它行政岗位,而高职院校基本每年都要重新招聘辅导员。这种现象的背后应该说有种种的原因,但我觉得家庭因素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大部分刚参加工作的辅导员都没有成家,没有太多的家庭负担,所以还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繁杂琐碎而且工作时间毫无规律的辅导员工作上。但是大部分已经成家的辅导员因为家庭的因素则很难再像成家前一样不分昼夜地工作,所以选择了转岗。家庭的因素明显制约了辅导员工作的“量”,也更影响着工作的“质”,当然也影响科学化了。

第四,工作因素。我这里想分析的是辅导员工作的内容问题,也就是辅导员工作本身的特点。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我们知道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由于辅导员处于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基层,所以学校大大小小与学生有关的教育管理问题都通过辅导员直接去落实。这样,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非常繁杂,工作量非常大,工作时间非常长且不规律。他们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很难有空闲的时间和安静的心情去整理工作的思路,研究如何提高工作质量、科学工作的问题。

第五,个人因素。按照教育部门的文件,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但是,就辅导员本身而言,他们是否就认同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身份呢?或许有部分是这样的,但是相当一部分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更像“办事员”、“勤杂工”、“保姆”的角色。实际上,辅导员由于大多数年轻资历浅,没有话语权,在同事心目中位置并不高。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下,地位不高,这些都造成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也不高,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把辅导员当成可以长期从事的工作岗位,而是把辅导员工作当成进入高校工作的临时岗位。部分辅导员的“过度”思想也就决定了他们不会长期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职岗位上,不会研究辅导员工作如何科学化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实现

在实践中,实现工作的科学化是每位辅导员不懈追求的目标。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树立科学的工作指导思想。思想就是旗帜,就是方向。指导思想的科学与否关系着工作的成败和效率。现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开设辅导员专业,但是辅导员专业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所以,辅导员工作不仅有很强的政治性,而且也是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出成效,出成果。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辅导员也必须在工作中坚持和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才能实现科学化。

第二,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学习。辅导员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托的科学,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以专业化促科学化。目前,辅导员队伍中有部分人员的专业基础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专业。我认为原来专业基础与学生工作不相关的辅导员必须自学补齐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专业出身与工作性质相符合的辅导员也同样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的学习,掌握新的科学理论,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同时,作为高职院校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为辅导员的进修和培训创造条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各种能力和技术水平。

第三,运用科学方法开展辅导员工作。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工作具有基层性、繁杂性、教育性、服务性等特点,保质高效地完成工作就离不开运用科学的方法。我们很多专家学者对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总结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感染教育、预防教育、心理咨询等等多种教育法,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提供了方法论前提。辅导员身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有大量的体验感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善于总结经验方法,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并指导实践。

第四,完善科学的工作检验评估机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辅导员工作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那么高职院校必须制定相应的辅导员工作检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工作的科学高效有序开展。当然,检验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体系必须充分把握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既有质的评估也有量的评估,既有静的评估也有动的评估,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确保评估体系的科学性。根据评估的结果,辅导员必须针对不足的地方改变不合实际的观念,加强学习,调整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中学学科辅导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特征问题专职化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征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征,已有众多专家学者从诸多角度作了较多的阐述,本文仅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作简单分析。

1.履行多种职责

一般来说,辅导员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承担了太多的繁杂事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平均每个辅导员负责250多名学生,与学生有关的大小事务基本上都要落实到辅导员头上,包括思想教育、就业辅导、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的申请、党建工作、心理辅导、宿舍卫生检查等。辅导员工作耗费了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仅有很少一部分时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导致相当一部分辅导员不安心本职工作,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

2.承受多重压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大都来自周边地区,因此辅导员承受着比重点高校辅导员更多的压力。一是来自社会和学生家庭的压力。诸如在组织发展、奖学金评定、评比先进等环节,辅导员要应付方方面面的关系。二是来自学校的压力。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高校的最基础的执行层,涉及到学生的任何事情,都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三是来自自身的压力。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系列,需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需要搞科研,否则职称晋升不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起进校工作的,专职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之间在职称上会有较大差距。

3.服务意识强

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其本质特征不是知识的交流传授,而是在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中的言传身教。寓教于管,寓教于乐,寓教于具体事务中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方法。辅导员要对学生的思想负责,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对现实负责,而且要对择业、就业负责。这些方面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服务系统。

4.灵活性强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个辅导员管数百名学生,学生的文化程度接近,但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个人素质等不是一个“模式”,因此辅导员工作不可能“一刀切”。针对不同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是辅导员工作的关键。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必须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既要善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要像乐队指挥那样把不同的乐器有机地协调成美妙的音乐。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在快速增加,生源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同时,就业方式的转换使得学生的就业压力陡然增大;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使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引起大学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辅导员工作对象发生变化

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特点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人生理想不明确,近期奋斗目标单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都是本二层次的院校,一些学生进入这类院校后,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的近期奋斗目标就是就业,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能找到一份与自己的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是不太现实的。因此,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为所学知识不符合自己的就业需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比较差。相比较重点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学风状况不容乐观,由此,对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学校的整体学风状况及其对自己的影响认识清楚,但对学风建设的主导因素缺乏客观理解,一些学生把影响自己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原因归因于教学条件、学习环境等外在影响因素,而很少认识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风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3)生活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关心学校、院系和班集体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见荣誉就争,见工作就躲,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屡见不鲜。此外,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他们充满自信,但缺乏韧性,心理承受能力低,团队意识淡化,索取意识很强,感恩意识不足,这些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4)欠费和贫困学生比例上升。近几年,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周边农村,贫困学生的比例更大一些。这部分学生不仅交不起学费,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也没有保障,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这也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

2.辅导员工作模式呈现滞后性

(1)管理模式的传统化。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基本上处于传统模式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组群准自我管理模式之间。与传统管理相比,它比较重视班级群体管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而,这种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管理把学生只当作管理对象的缺陷,尤其是没有把握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本校培养的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管理模式的更新。

(2)实施方法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仍然是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而辅导员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属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压力大,任务重,导致辅导员首要的工作任务――思想教育被弱化。加之辅导员队伍趋向年轻化,辅导员自身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只能是侧重于外部控制,而不是主动地用比较科学的防范或经验指导和帮助学生成才。

(3)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如前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比较差,而学校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方面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除了少数学生干部有机会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外,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培养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

三、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问题的对策

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问题的途径很多,我认为,加强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是主要途径之一,在此提出一些看法。

所谓辅导员队伍的专职化,是指辅导员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而不转向其他工作岗位。那么,要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职化,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主要应从辅导员的选聘、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高、辅导员考核和晋升机制的健全等方面抓起。

1.辅导员的选聘

应建立规范严格的辅导员选聘标准,严把入口关,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的质量。在辅导员选聘工作中,除明确要求学历外,更应该注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还应考察其工程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员要彻底转变把辅导员工作视为“过渡性”工作的传统观念,而应将其看作一种具有明确发展目标和广阔前景的长期性职业,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和付出,努力培育自身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激发长期从事该项工作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高

就一般意义而言,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包括思想教育能力、服务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处理危机能力等。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我认为,在提高辅导员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应特别重视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的提高。一是就业指导能力。就业工作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应成为辅导员的重点工作。就业指导应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技巧、心理指导和创业指导等内容,应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直至学生毕业离校,甚至应包括对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指导,这就对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心理辅导能力。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自周边学生居多、农村学生居多的特征,对学生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加以梳理,分析原因,开展辅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辅导员考核和晋升机制的健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级领导应正确评价辅导员的劳动价值,提高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为辅导员的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减少一些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少从显性效果方面考核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考核辅导员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学生的满意度等。尤其要明确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应该承担的责任,纠正“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的片面评价标准,健全在辅导员已经尽职尽责的前提下发生的学生以外事故的责任合理分担机制,以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缓解辅导员较大的工作压力。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以刚进校的青年教师、职称低的教师为主的现状,学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问题,指导、帮助其制定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切实解决他们在学历提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林细d,罗怡.理工科院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的新情况及改革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中学学科辅导篇8

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促进各学科的教学工作,提升我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组建学科兴趣活动小组,为了便于组织管理,特制订本方案。

二、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的组建

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的组建由各科教研组长统筹安排,备课组长具体负责实施,教科室进行管理和协调。

1、辅导员

各备课组长负责选定本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的辅导员。要求选用认真负责有能力的科任教师担任辅导员。

2、辅导对象

备课组长的协调下,辅导员根据学生的自主报名,通过选拔考核确定参加培训的学生。每个学科兴趣活动小组学生在20—30人为宜(辅导员可根据本学科特点自主确定),每个学生只能参加1—2个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的培训。

三、辅导要求

1、有目标

各学科兴趣活动小组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各级各类竞赛要求,制订本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的培训目标,培训目标中,应该包括基本目标和较高目标。

基本目标: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优秀成绩。

较高目标:

(1)数、理、化、生奥赛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决赛中获得名次。

(2)高三学生在高考自主招生考试中获得加分。

(3)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在县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中获奖。

2、有计划

为了实现培训目标,各学科兴趣活动小组要根据本学科特点,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辅导计划,确保完成各阶段的培训目标。培训计划一式三份,交教科室、年级组各一份,自存一份,计划书的电子文档交**邮箱。

3、有教材

各科辅导员负责选购1—2种辅导教程作为培训教材,指导学生购买有关辅导资料。

4、有教案

辅导员每次上培训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学期培训结束后将全期培训教案统一交年级组备查。

5、有作业

每次辅导后要不知合适的作业,辅导教师要认真进行批阅,学期培训结束后将全期培训的学生作业统一交年级组备查。

6、有检测评估

各学科兴趣活动小组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培训计划,分阶段进行检测评估,建立每个参训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学期培训结束后将全期培训的检测评估结果统一交年级组备查。

7、有检查

备课组长要做好检查落实工作,辅导教师按要求填写好“e一中学科兴趣活动小组辅导登记表”,每次辅导由学生签名。教科室、年级组进行抽查。

四、补助和奖励

为了能充分调动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奖优奖勤的原则,对辅导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助和奖励。

1、补助

每学年初,由学校行政研究确定补助标准。

以学期为单位,缺辅导计划,免发两课时补助。缺教案、缺作业批改、缺“辅导登记表”(获登记表无学生签名)中的任何一项,免发档次辅导的补助。缺检测评估,每次免发免发两课时补助。

2、奖励

中学学科辅导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内涵构建路径

随着育人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中的彰显,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工作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传统上,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以个体主观能动式和经验传授式为主,但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不断带动着人们的思想更新,高校亦面临着现代教育管理价值的确立以及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变革,同时,新一代大学生个性特征越来越鲜明,这些都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立足于已有的工作实践经验和成果,提炼普遍意义上的方法和规律,实现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提升,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形势的要求。

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起源》中指出:“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1这意味着判断辅导员工作是否科学的基础是其工作体系能否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完整的运行系统。我们可以认定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着眼于解决实践问题的自身科学发展的工作研究领域,对其内涵及构建路径进行分析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内涵

科学的实质在于理性和求真。“科学就是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因此,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要定位于学生工作和辅导员两个客观主体要素,核心内容围绕学生这一工作对象而展开。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内涵是在具体事务开展过程中,为获得理想的客观效果而对工作理念的认识度、对工作方法的改进度、对工作规律的把握度以及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度的良好把握,从而促进工作知识、工作技能的有效积累,使之完整化、系统化,工作效益最大化,实现工作的科学属性。由此,我们从工作理念、方法体系、工作规律以及执行主体等几方面分析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内涵。

1.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包含工作理念的科学化。取决于是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工作价值取向,认识把握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将自身的工作与时代的主旋律、社会的脉动、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相呼应,这是达到工作理念科学化的不变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的认识发展的辨证规律,因此辅导员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要明确基于发展的实践,绝不是简单机械式的重复,而是获得螺旋上升式认识的必由之路,这样才能最终获得工作理念的科学化。由此可知,这种认识层面的科学化是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基石。

2.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包含工作方法论的科学化。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核心是方法体系的科学化,方法论决定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都是以个体形式面向学生,工作发挥空间比较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辅导员个体使用工作自由裁量权的状况。但是基于个人偏好和非系统性的工作方式并不是科学的方法体系,科学的方法体系应该是建立在唯物辩证的普遍联系观点之上,透过事实论据派生出最佳的处理路径和工作手段,以科学理性的工作方法取代直觉经验式的工作方法。由此可知,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辅导员工作是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关键。

3.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包含认识和运用工作规律的科学化,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从本质上讲就是按教育的客观规律要求,寻找确定适用的规则体系,既深入认识又良好运用好规则体系。在认识规律上,不断深化对学生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的认识,不断探索辅导员自身工作运行规律,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增强预见性、规避性和创造性。在运用规律上,就是按规律指导具体工作实践,不违背、不偏离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教育的规律。总之,认识和运用规律的科学化是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

4.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包含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这是执行主体层面的科学内涵。工作上的科学化最终落实在执行主体的科学化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团队建设的科学化,包括人员结构、职业发展规划、团队管理、学习机制、氛围建设等方面,二是辅导员自身建设的科学化,包括思想政治素养、能力水平、工作意识等方面。辅导员团队和个体的建设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客观载体。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构建路径

根据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内涵要求,我们要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作为系统工程,明确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提升的构建路径,突出核心要素,把握好工作的着力点。

1.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实现思想意识的科学定位。在实际的学生教育中,存在着“灌输式”偏多而“激发式”偏少,将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教育内容强加于学生,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存在着以“事”为中心因素的偏多而考虑以“人”为中心因素的偏少,按规定动作做完即成。因此,要真正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理想尺度,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有最低现实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站在学生成长成才、站在为学生服务的立场上去关注其所需。

2.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把握工作的动态性原则。“90后”带着一代新人的特征构成学生的主体,网络化带来信息的迅速流动和学习生活模式的改变,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学校,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固有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手段对待种种变化着的工作格局,必然带来僵化的工作后果。因此,这种来自社会环境的不可控、工作对象的差异性,要求我们从本质上对如何把握工作规律有清醒的认识,了解变化着的动态环境,掌握权变的工作方法,与学生真诚对话,因势利导地开展工作。

3.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形成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决策层在工作体系的科学构建中起着总揽大局的作用,决策层对事务流程的正确提炼,将会优化学生事务运作流程,形成良好的规范化、程序化的运作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上,需要辅导员个体层面的科学构建。通过探讨构建渗透式、体验式、开放式、自主式等多层级、多模块教育体系,找准工作环节中的关键点,摸清学生的兴奋点,把握思想工作的切入点,将社会外化要求与学生个体成长需要予以良好的结合,促进学生非智力性因素的教育和人格体系的完善。

4.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注重工作手段的高效运用。工作手段一方面指工作中采用工具性的支持手段,包括:技术手段上、物质上、信息上的功能性支持,另一方面指对学生的情感性的投入手段,比如:采用学生喜欢的、亲密的、尊重的、平等的交流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感受等。

5.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决策层要增强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支持。这是实现辅导员队伍科学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笔者曾在辅导员中进行组织支持感与职业承诺状况的问卷调查,76%的辅导员的组织政策支持感偏低,84%的辅导员对职业的持续承诺偏低,许多辅导员并没有将学生工作视作终身职业来看待。因此,决策层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辅导员的内在心理活动,全面做好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政策力度和落实实效上体现出对辅导员的职业支持,将学生工作视作中国特色的实践型学科领域,形成学科建设研究体系,提高职业的学术声望,进而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承诺水平,从而有力促进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总体来看,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最终要实现的是工作效益和工作价值的最大化,既涉及对学生这一工作对象的教育效能,也涉及辅导员职业研究领域理论体系的建设,因此遵循工作科学化要求应成为辅导员队伍的实践原则。

参考文献:

中学学科辅导篇10

abstract:Buildingalearning-orientedandresearch-basedcollegecounselorteamistherequirementforbettertrainingtalentsinthenewsituation,fosteringmoraleducationgoalandpromotingthehealthygrowthofstudents.thisarticlediscussesthenecessityandimportanceoftheconstructionoflearning-orientedandresearch-basedcollegecounselorteamincollege,pointsoutthestatusandproblemsintheconstructionoflearning-orientedandresearch-basedcollegecounselorteam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习型;研究型;建设

Keywords:collegecounselors;learning-oriented;research-based;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229-02

0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最直接的实施者。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甚至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和职能不断扩展,工作对象迅速改变,学生工作和其他工作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1],高校需要通过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辅导员队伍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

1建设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建设一支专职辅导员队伍需要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作为高校专职辅导员,首先要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形势与政策等多学科知识,同时要具备用各种形式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宣传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2]。而当前大部分高校政治辅导员来源很广,很多辅导员也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在他们的以往的学习生涯中,很难有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他们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这样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以至于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显得专业性和能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才能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达到专职辅导员的要求。

1.2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时代不断发展,社会形势日新月异。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新事物更是层出不穷,昨天的知识不一定能够解决今天的问题,今天的经验也不一定能解决明天的问题。这些都为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新事物和新问题,才能善于捕捉社会发展对学生带来的可能影响,学生可能产生的需求,学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1.3学生特征的改变需要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文化冲击对“80后”、“90后”大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更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心较强;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很大一部分“80后”、“90后”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自我中心意识强,个体差异大,受到的挫折较少,心理抗压能力普遍较差;学生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甚至出现不少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例;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来自各地区、各民族的同学在思想意识、文化认知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学生团体的差异型逐渐扩大,甚至出现相差一个年级的学生就出现代沟等等。

面对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用传统的单纯说教的办法已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辅导员如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开展工作,这需要学习型、研究型的辅导员通过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文化,研究学生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才能应对这些挑战,找出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新途径、新方法。

1.4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需要学习型、研究型的辅导员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辅导员,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首先,它能提高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认识水平,帮助其正确处理各种工作关系。其次它能增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与理论素质,为理论与实践更加完美的结合做好了准备;再次,它有利于辅导员自身准确把握学生工作的前沿问题和提高科研水平,有利于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走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最后,它有利于辅导员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而使自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2建设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和问题

2.1辅导员自身的定位和认同感得不到支持,放松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和研究

2.1.1辅导员每天进行着高负荷、长时间、琐碎繁重的工作,而工资待遇偏低,辅导员心理失衡,进而对做职业辅导员工作提出质疑,影响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学习和研究的激情。

2.1.2各高校对辅导员的职责没有明确,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真正内涵,辅导员甚至被理解为学生的“高级保姆”。凡是涉及学生事务的,各单位、部门都可以直接找辅导员处理,辅导员终日被繁杂的事务困扰,忽视了对学生工作的学习和研究。

2.1.3辅导员的工作价值未得到社会的认可,许多高校不认可优秀资深辅导员的专家地位,使辅导员社会地位难保障,工作不安心。辅导员队伍职称普遍在中级以下,很少有人晋升到高级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因此,辅导员未将自己的职业规划定位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上,而将精力投入到转岗等其它方面,从而放松了对学生工作的学习和研究。

2.2高校对建设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

2.2.1高校注重学生工作停留在表面上,忽视了学生工作的实质内涵。很多高校甚至认为,只要学生管理不出乱子,学生不出大的安全事故,学生工作就算过关。忽视了时展和社会形式变化给辅导员带来的巨大挑战,对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作用认识不深刻。

2.2.2高校只注重学科人才的培养,注重本校专业学术科研,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未将辅导员队伍纳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辅导员的学术科研不以为然,不能很好的提供培养造就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的条件,严重挫伤了辅导员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2.2.3高校缺乏辅导员学习和研究的长效激励机制和平台高校在建立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上未有有效的奖励措施、培训计划,在根据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方面下的功夫不够。

3建设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几点建议

3.1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建设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打好思想基础由于各种原因,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思想上的不稳定,使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和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辅导员的心理顾虑,稳定辅导员的思想,使他们能够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辅导员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上,只有这样,他们不断的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工作的学习和研究上。

3.1.1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待遇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辅导员岗位津贴,确保辅导员实际收入与其担任的工作量相当,保证他们的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

3.1.2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专职辅导员相应的支持政策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与专职教师有所不同,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定标准,在评定过程中,应多考虑辅导员工作的日常表现。

3.1.3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理解辅导员的辛勤工作,肯定辅导员的工作业绩,重视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和意义,提高辅导员的地位。

3.2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辅导员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人才高校要将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建设大局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合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打造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动力源。

3.2.1将辅导员的学习效果和研究成果纳入辅导员年度业绩考核中,在辅导员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绩效考评中将辅导员在本职工作上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研究能力及研究成果作为的主要参考内容和标准。

3.2.2设立辅导员学习和科研基金高校专门设立基金,在针对辅导员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与学生工作紧密相关的学科上的学习予以资助和奖励。鼓励在岗辅导员积极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利用基金资助辅导员进行与学生工作相关的科研项目。

3.2.3制定辅导员继续深造的政策和规划辅导员专家化方向

制定鼓励辅导员继续攻读与其工作密切相关的硕士学位或者第二学位的政策,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高校在充分考虑辅导员的本人意愿、结合辅导员的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导辅导员在某个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使他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通过政策鼓励和科学规划,使每位辅导员都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和研究问题,从而成为一专多能的学习型、研究型人才。

3.3转变辅导员工作理念,搭建平台,提高辅导员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以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为契机促进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转变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传统理念,鼓励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展现勤于研究的态度,引导他们从事务型辅导员向学习型辅导员转变,从经验型辅导员向研究型辅导员转变。

3.3.1搭建有效的学习培训平台科学设置学习培训的内容,打破一锅烩的学习培训机制,按需进行学习培训。将辅导员上岗前的培训、阶段性的工作培训、辅导员专家化的学习培训等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增强辅导员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3.2搭建工作研究和理论研讨平台鼓励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和理论研讨,在研究内容上予以指导[3],及时将学生工作的前沿、热点、难点问题予以通报,鼓励辅导员以项目化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举办辅导员论坛,鼓励辅导员撰写论文,参加思政相关学术会议;倡导辅导员参与两课教师科研合作,设立面向辅导员的专项学生工作研究课题[4]。通过这些措施,提高辅导员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霍雪莲.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2):53-54.

[2]曾茜.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辅导员工作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