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的教学设计十篇地理的教学设计十篇

地理的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8:43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1

本节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强调对教具和学具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将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变化、分析现象产生、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原因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能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掌握地球公转运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学会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掌握地球公D运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学会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理解四季的产生及五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制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设置、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及方法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和变化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演示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昼夜长短变化演示模型及多媒体课件。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2

生活理念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地理湘教版教材地理优质课大赛,是一次高水平的教学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江苏徐州树人中学的刘剑老师获得了初中组特等奖的好成绩,同时该课还作为示范课例刻录成光盘随《教师教学用书》一并全国发行。欣喜之余,笔者更多的是对“什么样的地理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且重新梳理了整个备课过程,希望从中得出一点启示。

一、课堂重播

环节一:生活引领,预热课堂

一首歌曲:课前播放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叮当猫》主题曲配以和日本相关的图片展示。

一句问候:“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ねがいします”(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水到渠成:从播放的音乐和刚才的问候中大家肯定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国家。

环节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1:自我感知,整体把握

学生快速浏览课本,说出从哪些方面介绍日本。

探究2:查阅地图,认准位置

合作探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位置。

纬度位置:北纬22度到北纬48度左右,东经130度到东经145度。南北狭长,东西狭窄。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邻国位置:北面隔海与俄罗斯相邻,西南以朝鲜海峡与韩国为界,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探究3:描画轮廓,记住地名

教师板画日本轮廓图,学生描绘日本轮廓图(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标出以下地名: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太平洋、日本海、濑户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东京湾、富士山、关东平原等。

探究4:研读地图,分析地形

日本地形图:看地形图颜色(图例中的海拔高度)探究出日本地形特点。

探究5:查找资料,归纳气候

提供世界气候、亚洲气候分布图,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图。探究得出日本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探究6:模拟防震,学以致用

(1)视频《3.11日本大地震》片段;

(2)板块学说分析日本多地震、多火山;

(3)讲清“十六字”防震口诀:“保持镇静,灭火断电,就近躲避,抱头闭眼。”

(4)防震演练。模拟地震发生时,学生在教室就地躲避的情景。

环节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日本自然环境诗歌

日本四大岛本州面积大

海岸曲折长人稠地狭小

山地丘陵多地震活动频

温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

森林水力丰矿产资源少

环境是基础要点要记清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试题设计原则:(1)按照认知规律,面向全体,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2)尊重生活理念,设计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2.比赛规则:(1)采用快速抢答的方法,当老师读完试题后,说“开始”方能抢答,否则无效。(2)抢答时不必举手,只需站起或走上讲台作答即可。(3)评选出优胜小组和先进个人,颁发奖品。

3.试题设计:(1)日本是岛国还是临海国?中国呢?(2)日本领土主要有哪四大岛组成?(3)日本的最大的岛是?(4)日本地形是以山地丘陵为主还是以山地平原为主?(5)日本的气候具有大陆性质还是海洋性质?(6)日本的最高山是?(7)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就近演示?(8)“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可以看到广阔的原野,可是在日本却发现很多农田面积都很小,这是为什么?”日本人种地只能用一些小型的农业器具?这是为什么?”(9)“每年的9月1日,我国的中学生都背起书包进入新的学年,聆听老师的新学年的教导,可是在日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防震演习的图片):为什么?”

二、备课历程

第一环节:“三路”合一,自主备课

备课首先要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即“编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学路”;凸显自己的教学特色,即“教路”,做到编路、学路、教路“三路”合一。基于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研读课标,领会精神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课标是根,教材是树,无论大树怎样枝繁叶茂,始终是和根相连的。关于课标认识国家自然环境部分的内容标准:

(l)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课标精神:第一,厘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第二,无图不成课,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是学习的重要工具。确立本节课要以地图为探索主线;第三,明确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国家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2.钻研教材,突出重点

教材是个例子,教材内容不应该等于教学内容,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必须对教材进行必要地增删、取舍、重组、包装和加工,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生活性、实用性。我们对教材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第二环节:构思环节,创新备课

有人说,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电影。结构上要有起伏:铺垫、过渡、高潮、结局等。而教学重在思考,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有人硬是说课堂像电影的话,那么我想课堂的演员应该是学生,教师是跑龙套的服务生,课堂当中的结构就是教学场景的组合和变化。教学中心问题是逐层展开的:有引入、有铺垫、有深入,是逐层展开的过程。过去讲授国家地理时,就是按照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从位置与范围、地形、河流、气候、自然资源与灾害,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民族、地区文化等方面逐一分析,分析的时候大多的情况就是拿一幅地图让学生阅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人归纳为“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地理八股,我认为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错就错在严格按照以上罗列的几个方面逐一分析,学生们不爱学习地理的主要原因就是内容陈腐,与生活关系不密切,体会不到知识的价值,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这节课我在内容上虽然基本上是按照上面呈述的几个方面来考虑的,但是出现的先后顺序,轻重详略,而是按照日本国家的具体特点有所侧重取舍的。起初我们设计三个环节:环节一:地理观察;环节二:地理探究;环节三:地理新闻。后来经过斟酌,我们改为四个环节,六大探究主题,从逻辑上讲是合理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环节:课堂演练,反思备课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备课因反思而永恒。课堂是天然河,而不是人工渠:基于教案,高于教案。教案是预设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还没有发生,教师按照对学生的分析,对教材的分析,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然后在假设的情况下制订的教学方案。教案是教师上课的基本要求,没有教案不能上课,因为编制教案的过程就是充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的过程,无论是在知识的准备上,重难点的处理上,还是在教法的的设计上都事先精心考虑,周

密安排。如果你把教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都原封不动的在课堂上实行,这样就僵化了师生的思维,肯定是失败的课堂。很多经验欠缺的教师不是他教案设计得不好,而是教案实施的不好。只知道忠诚地完成教案,不关注课堂的生成。如在探究日本位置时,惯性思维是,大部分学生说纬度大约是从30°n~45°n,经度大约是130°e~145°e。这时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是30°n~45°n,而是24°n~45°n,琉球群岛南端在24°n左右。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鼓励其他同学要向他一样要仔细认真地看图,不放过任何死角。学生的及时发现,老师的简短表扬,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在教案的再设计过程中我就注意这一问题。另外,在课堂演练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简案的书写问题、姿体语言的运用、教师的站位、走位、时间的调配问题、教鞭的使用、主板书和副板书搭配问题、彩色粉笔的使用、课堂气氛的调控、抢答问题的组织等这些细节,我们都做了认真的准备和调控。

三、心灵感悟

1.“虚实”结合,“色香味”全

评优课也好,家常课也罢,我们既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掩饰下,我行我素;也不能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固守着知识的本位;地理课既要有“恋人”般的浪漫,还要有“夫妻”般的朴实;既要一招一式“练武”,还要扎扎实实“练功”,即“虚实”结合,“色香味”俱全。做到尊重生活理念,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识、有智慧、有亮点,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知识技能――学生学会了吗?过程方法――学生会学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得愉快吗)的和谐统一。

2.“声气”和谐,“喜烦”明显

无论什么类型的地理课,“四声、四气”不能少,“四声”即师生的掌声、笑声、讨论声、质疑声不能少,老师的勇气、底气、大气、精神气即“四气”不可无。不论什么地理课,都有“喜烦”之别。即喜现代,烦传统;喜生成,烦教条;喜动,烦静。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3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教师自说自话、单向灌输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设计考虑,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与内容,最为有效的路径就是设计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既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探究、师生研讨的方式进行,其中问题串设计是基于后一方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设计问题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可以全面体现教材重难点。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包含了若干个知识难点,将教学提问统筹兼顾进行设计,能够站在整个教材的角度开展研究,哪些知识点需要提炼出来进行深化,哪些方面需要强化能力培养等,都可以在问题串的设计中融合进去。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可以与问题串融合起来蕴含其中,学生之间相互研究探讨的过程也是地理教学重难点突破的过程。

二是可以贯穿教师教学设计思维。有什么样的教学思维方向,就会产生什么样水平与层次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具有清晰明确的思路,具体体现在教学之中可以通过问题串来体现。问题串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组成,每一个问题之间都有着潜在的联系,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带领学生向着深入发掘,这样的发展过程正是教师设计的思维,借助于问题串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实施。

三是可以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串,最为显著的功能就是保证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不断档,中间实现了无缝对接,比起提问一个回答一个的互动模式更为紧凑。同时,将问题全部抛出来,学生可以组成合作小组进行集体研究,大家畅所欲言,既要深入思考,也要相互研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教师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相对比,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思维灵活性将会得到显著增强,看待问题的广度与深度都会得到拓展,特别是问题串的出现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之间相互研究讨论,极大地拓展了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和高效。

二、全面提升问题串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串的设计,要注重技巧性,怎样设计更为科学和有效,考验着教师的业务综合能力。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问题串设计要体现针对效果。作为高效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问题串的功能不可忽视。问题串的设计并非简单从教案中截取一些内容进行累加,而是一个提炼和筛选的过程,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要将地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体现出来,要将学生能力训练的目标体现出来。只有提高问题串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才能够保证这一载体在地理课堂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实现素质化课堂的有效打造。例如在有关大气的运动相关内容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热力环流以及大气水平运动等知识点加深理解,笔者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了问题串:“引发大气发生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具体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是怎样的?结合生活实例,热力环流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风向是怎样的?各自的受力情况?”这样的一组问题串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注重了前后内容的衔接,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及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引导和拓展价值意义,体现了对教材的梳理、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知识要点的强调综合功能,对学生加深教材内容理解、提高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问题串设计要体现阶梯原则。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设计问题串,既要充分体现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同时也要对问题串组成的相关问题开展分析研究,要将思维特征融入其中,从简单到深奥、从容易到困难,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这也是体现问题串设计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对提高学生掌握效果帮助明显。以全球气候变化内容为例,教材中涉及知识面较为广泛,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也息息相关,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理解难度较大。为了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和具有条理性地理解教材内容,结合投影课件演示专门设计了问题串:“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两次明显的变化是什么时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气候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类应当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结合具体实际简要分析。”这一问题串紧密结合教学中的难点要点,而且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设计,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又承上启下,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探究学习发挥了思维导向功能,让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步接近问题的答案,既能够锻炼思维水平,同时对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发挥促进和支撑功能。

3.问题串设计要预留思维空间。问题串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提问内容集中揭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并在思考与研究之中培养思维能力。基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考虑,教师在问题串的设计中要预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问题串的设计要具有拓展性和深入性。例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内容时,笔者侧重于设计问题串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与延伸,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水资源的概念,比较容易获得的水资源是哪些?影响水资源的因素有哪些?探讨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结合具体事例阐述水资源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问题串看似简单,实际上到了后半截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无法直接找到相应的答案,需要自己认真思考,特别是需要结合生活中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在课后查阅资料,和同学分头走访等,借助于这样的多种活动,以及丰富的学习信息,学生才能够圆满地解决问题串提出的各种问题,牢牢把握学习中的难点与要点,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习惯得到了显著增强。

三、结束语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4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三维目标;情境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34-02

情境教学法是李吉林老师在1978年受“外语暗示教学”中得到启发后首次提出的。情境教学的理论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发展以来理论研究己日臻完善,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实践当中,特别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颁布试行以来,新形势下对地理教师在课堂中转变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情境教学开始成为落实“课程标准”的必经之路。情境教学也开始越来越多被运用与地理课堂教学当中。然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却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很多地理情境的创设多集中在开课部分,仅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之用;还有很多地理情境的创设大都流于形式,浮于表而。甚至,有很多地理情境的创设与所讲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反而成了教学设计的累赘。

一、基于三维目标情境教学设计的设计原则

地理情境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基于二维目标的架构而创设出来的具有真实、生动、具体、形象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能够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认识知识的本质进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因此,在进行地理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教学情境是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情境教学使学生养成能力的同时又习得方法,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二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运用情境教学首先是钻研教材,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二方而构思和优选途径进行整体设计。每课时都应明确教学目标,且目标应能带起这一课时的任务使情境教学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情境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很容易利用白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引起顺应过程,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相较于关注书本知识,学生更乐于关注生活。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科学性原则

知识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创设情境应该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提供的教学情境,一定要合理可接受,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日趋完善。

(四)趣味性原则

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对情境的内容、媒体的运用、组合的方式都应该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情境就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得到了一种新的发现。在创设情境时,要让新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好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二、地理情境教学设计

下而我们就以(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从导入环节入手设计

根据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在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把情境作为整个教学流程的一条明线贯穿于教学始终,而二维目标则会成为一条暗线融合在具体的情境中。例如:在本节课的情境导入部分播放《大黄鸭结束纬港之旅,万人送别大黄鸭》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大家为什么如此迷恋大黄鸭及大黄鸭的来历?不仅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以情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获取答案的欲望。然后,给同学们介绍大黄鸭的来历及其背后的地理知识。在本节课的结尾解决上课之初让学生们思考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很轻松的探讨了大黄鸭的惊险历程,而且学习了洋流的分布状况及洋流的分布规律等“课标”要求的地理知识。

(二)从地理知识的构成属性入手设计

知识的构成属性即知识的形成机理,它是地理学家们根据自然现象,探寻地理规律,搜集大量的数据,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归纳得来的。正因为这些知识是经过前人们高度总结概括出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生涩难懂,枯燥无味。因此,在选择情境教学之前,应先进行“课标”分析、教材分析,然后梳理出这节课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确定哪些是陈述性地理知识哪些是程序性地理知识,据此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选择;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中,通过对“课标”分析和教材分析得出陈述性知识:洋流的概念;洋流的类型;寒、暖流的分布状况;程序性知识:运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说明洋流的成因,分析理想情况下洋流的分布状况并概括其分布规律;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运用该图描述世界洋流的分布状况,并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然后,据此开始广泛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最终发现“小黄鸭的故事”的背后蕴藏着相关的地理知识且极具探索价值,尤其符合科学性、真实性、趣味性的原则。

(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入手设计

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的内容上来看属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强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根据这样知识特点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好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就是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如:小鸭子是如何到达世界各地的?小鸭子的运动轨迹是否是有规律的?是否是风吹的,顺着海水运动的?小鸭子的运动轨迹是否有规律?假如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风,而全球风带的形成与气压带的形成是我们上节谋所学的内容,“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利用已有的风带知识推导出理想的洋流分布模式,推导出洋流分布基本模式后,运用气旋、反气旋的知识以及通过观察,归纳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的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描述世界洋流分布状况,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利用该图概括出实际洋流的分布规律,与之前的假设作比较分析。这样学生之前建立的假设,在实践分析中逐步得到验证。最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三、情境教学实施建议

情境创设一般要做到有趣味性并符合实际。在情境创设上还要注意纵向结构的有效衔接和调整,教材结构的合理创立、教学结构的合理组建。创设情境教学对于实现地理有效课堂“二维”目标有具体作用。它是实现“二维”目标的有效载体,通过它能实现“二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也是实现有效地理课堂的重要方法。

一般地,教师不仅仅要重视教学情境设置的原则和方法,还应该注意白己的表达,务求做到绘声绘色、富有感情。另外,要重视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情境,增强其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3.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4.

[3]孙青松.创设情境教学对高中数学新课“三维”目标实现的作用[J]教学实践,2012(10):108.

[4]李景平.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5]陈鲁焕.中学化学情境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4):11-12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6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非常多,而导语设计就是其中一种。

所谓导语,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即所谓“开场白”或“入课语”。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开讲是否成功和顺利,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精彩的导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温故知新”;精彩的导语,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主旋律;是感情的起搏器,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精彩的导语,会使后面的教学活动更加顺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感的教学效果。一些优秀教师的导语都很讲究,都是精心设计的。于漪老师富有激情、讲究艺术的课堂导言是有口皆碑的。她的学生说:“于老师讲课,一开始,不知怎的,同学们的情感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急于想知道新课的全部内容。”钱梦龙老师充满机智、出奇制胜的课堂导言,徐振维老师平中见奇、擅长启发的课堂导言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预定的教学轨道,从而揭开本节课的教学序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导语的设计。要注意导语的设计要体现本课宗旨,还要符合导语设计的以下特点。

一、精炼性。因为导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为引入新课而设计的教学语言,它不能繁琐冗长。否则就会影响教学进程,得到不好的效果。

二、趣味性。精彩的导语,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导语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回味无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鼓动性。导语的设计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活学活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启发性。好的导语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索。

五、灵活性。初中学生喜欢新奇而有创意的事物。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形式不同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性。

那么,地理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不同类型的精彩的导语呢?根据这几年地理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只有在熟悉教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机智、灵活地运用一些“开场白”的技法,才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导语,从而为整个课堂教学创造活跃气氛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我介绍一下自己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课题,是讲授内容的眼睛和窗口,因此对某课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大可发挥开门见山之功效,使学生抓住重点,能促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同时还极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课题《非洲》后,老师就讲:“非洲全称是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阳光灼热的洲’,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非洲的位置,理解非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而且还要认识非洲丰饶的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经济特点。”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概况,有助于他们对内容的理解。这则导语既引导学生解析了课题,也引起了学生对非洲的关注,使学习也特别认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设置疑问法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有时也会觉得“新鲜”。在导语中设制悬念,造成疑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令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设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兴趣。例如教《日本》时,教师先设“疑”:“同学们,一个经常发生火山、地震的地方,它的矿产资源十分贫乏,而这样的国家却是经济强国,你相信吗?”然后揭题:世界上就有这样的国家,那就是日本。这样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在地理课本中有很多知识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时候学习某处的地理如果借助于已经学过的知识,与之相关的内容会得到更好的理解。

四、故事典故法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青少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谚语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谜语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可将有关的故事、典故、谜语、谚语做导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在讲世界气候之前,我引用“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典故,简述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学习学生就迎刃而解了。

五、情景渲染法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可持续发展观

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形成现代文明及生产方式的基础,地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地理信息汇总全球化成为可能。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设置的高中地理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在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树立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新课改理念下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状况之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的有效设计提出了五项基本理念:首先,高中地理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其次,建立丰富多样有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第三,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及探究式学习,重视对地理学习的探索;第四,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最后,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合评价的结合。依据上述新理念不难发现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只背不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令地理学习的意义只停留于表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结合新课改理念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设计

二、构建与生成―高中地理课堂有效设计之途径解析

1.领会新课程理念准确定位是前提

没有充分领会新改革精神是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片面或者错误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传递的信息从根本阻碍了新教学方法的渗透。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因素,强调人地关系为内容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给教学提供了一条主线,即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区域发展。由此看出,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应更加突出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发展性和实用性。因此,将课程主线明确定位于此将有利于从宏观上正确带动整个高中地理活动的有效设计。

2.结合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是重要途径

据文章上半部分所述,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就成为这次改革中的重点。结合新课改我们的教学方式应逐步从“教材本位”像“标准本位”转变。就这点来说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应秉承“科学原理与基础―认识与分析问题―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这条主线,以探究式及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丰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能围绕主题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又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有效课堂设计的定义。无论是探究式还是合作式的教学方式都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这种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式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让学生学会从合作中综合分析一个地理问题。

3.依据教材创新地理活动课程是关键

新课程标准将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部分提升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地理活动部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思考性活动。这类活动实际上是对地理教材内容的反思和巩固;第二,实践性活动。实践性活动强调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切实有效的应用,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第三,探究性活动。建立在思考型和实践型基础之上的探究性活动针对的是教材和习题上的开放性题目,研究性及探索性要求强的特点十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现阶段高中阶段的地理课鲜有涉及活动课内容,如果教师能将地理活动课提升到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既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又是强化地理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4.有效课后作业设计突出实践意义是保障

作业布置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工具同时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成果的普遍方式。课后作业应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后作业的检测功能并不在于区分学生好坏而在检验课堂教学的开展状况。片面的作业布置理念使得作业成为学生的一项负担,画洋流图、算时区、背地区经纬度的传统作业形式早已让学生感到厌倦。如果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将地理作业与实际结合将从根本上改变地理作业乏味枯燥的问题。比如,在4月20日刚刚发生的四川雅安地震,在缅怀死伤者的同时四川频频地震也涉及诸多地理问题。教师可以此为题,让学生分析四川的地理位置、板块构造及地震带位置,设想下灾后重建方式。这样联系实际的开放式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地理能力的训练也较好的呼应了上文中教学方式的改革。

三、结语

为了适应时展,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做出了巨大变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善待地球珍爱环境成为了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共提出四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构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8

在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宏观背景下,当人们因收入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把希冀的目光再度投向教育,注视学校的微妙时刻,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成当今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主旋律!

作为一名有近三十年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的地理教师,我也在辗转腾挪扬弃吸纳之中探寻着自己的高效课堂之路。面对一茬又一茬的新生学子,尤其是经过新课程改革洗礼的高一新生,怎样使他们学业达标,学得精彩,单靠传统方法技艺已经远远不够!他们要的不是偶尔一节两节课的精彩。不想单靠自己刻苦努力获取优异成绩,他要的是每一节课堂上都有的欢乐,受益与美轮美奂般愉悦的心情,你若不给,他们的兴趣会义无反顾地转向他方!

鉴于如些严峻而全新的教学生态环境,撷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用科学系统、新颖时尚的手法来重塑全新的地理课堂,是我目前正在尝试探索的目标。其中“基于高中地理教材重难点处理的教学设计探究”,是目前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高中地理教材重难点梳理

以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必修Ⅰ为例,全册五章十六节二十二课时。参考教学大纲要求,筛选出的教学重点三十八个,教学难点三十四个。再根据关联分类,重难点完全一致(即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有六个课时。重点包含难点,难点只是重点的核心或一部分有十三课时,剩下的就是难点与重点关联不大的为三课时。

实际上,在日常备课过程中,对教材重难点的完全一致、兼容并包或者关联不大等关系往往忽略。主要是它对单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影响较小,只有对全册教材统备时,它才能显示出模式化处理的优势!而正常备课中关注更多的是重难点的属性分类,我校地理教研室,根据多年实践将其分成认知类重难点、理解类重难点和应用类重难点。由于它来源于教学实践,经过多轮应用反馈升华而成,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效果一般都很好!

仍以前面的标准为例,全册五章二十二课时中,属认知类重点有二十一个,难点五个;属理解类重点七个,难点是十二个;属应用类重点九个,难点十六个。

很明显,这样的划分是基于教学设计对教材重难点的实用性处理,不妥之处肯定存在。但是,在课堂教学设计探索中,在高效课堂应用创新中,性效则果非常明显!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处理建议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教学方案有效性并做出想应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因此教学设计又可称为教学系统设计。一般的教学设计分为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和检测评价设计。其中,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对教材重难点问题的处理设计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怎样围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而设置的情景、问题是否科学合理,是决定这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将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难点分析归类,针对不同类型的重难点,进行不同的材料搜集,问题情境设置,组织不同的学生课堂活动,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探索高效堂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案例教学法被引进我国,由于案例教学法独一无二的教学效果,以及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案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地倡导案例教学,在所有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案例。例如:“必修地理二”的内容标准中,类似于“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都涉及地理案例教学。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正确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呢?本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案例选择和设计时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信,没有个人的观点和好恶,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是逆反性较强、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思辨能力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在案例选择时把握正确方向,案例是写实的,客观性是案例的首要条件。所有的案例都是真实存在的事件或者故事,不能凭空想象和杜撰,也不能随意取舍或歪曲事实的真相。用积极的案例去激发学生,尽量避免实用那些可能带来负面效应、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反面消极案例。

例如:在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中,在讲授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时,以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和“单独两孩”到如今“全面两孩”政策。正面引导学生我国人口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针对性

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应建立在对学生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包括掌握各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等。教师编写的案例就要明确这些目标,案例选择的内容、操作的过程和具体要求等均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里的地方时计算时可以用以下例子:2016里约奥运会期间,在里约热内卢白天的比赛项目在我国收看时是什么时候?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通过案例的探究导入,让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其自主性,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三、典型性

案例教学法离不开案例,但一节课里的案例太多、太杂却是案例教学法的大忌。运用案例目的就是为了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教材的知识生活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学以致用。如果不加于选择地大量罗列案例,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则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仅停留于地理事物、问题、规律的表面现象,疏于对案例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层分析,进而会冲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要具有典型意义,否则难以代表同类地理事物,往往会误导学生以偏盖全地推出伪规律。

例如:在“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内容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引入“1941年12月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的珍珠港的舰队。日本海军选择了北太平洋海区为秘密进军路线的原因是什么?”这案例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寻找结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四、实践性

在案例教学中,尽量缩小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将案例学习和社会实践两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选择来自学生身边真实的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更容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的教学前,布置学生调查家乡的农业园状况,收集材料,整理成案例,上课时向其他同学展示。这样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做法,不仅更深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五、时代性

富有时代感的地理案例,能充分显示地理教学的强大生命力,它要求我们在案例选择上要跟上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进程,既要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代进程合拍。同时,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10

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流传范围比较广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个由国外推广而来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打破了以往固定的课堂式教学,学生可以在家里完成对最新知识的学习,包括预习,学习新知识,而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填鸭式一字一句地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可以成为第二学习场所,学生在课堂需要和老师互动、交流,完成对在家里学到的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深化,有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马上提出,由老师答疑解惑。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无聊、枯燥的集体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上课地点和上课时间是自由的。对于老师来说,可以减轻管理压力,优化上课效果,使老师有更多时间、精力去研究更深层次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自由的上课地点,宽松的上课时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配合互动交流,既能使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愧是一个双赢的教学模式。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如何将其运用到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呢?这是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具体设计。

1.高中地理的结构程序安排。

打破传统高中地理古板枯燥的上课模式,将学生的授课地点多样化,课堂主要用来答疑解惑,上课多为视频教学,视频短小精悍,这样有利于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广大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更清晰明了,提高学生上课效率。再配以课堂互动,激发学生思维的扩散性,在学习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与老师建立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习高中地理不仅是了解地理现象,更要能很好地掌握现象产生、发展的原因,知道地理是个有因有果的知识体系。所以,应用翻转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更加清楚明白。

2.高中地理的设计理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的自主自觉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终端来完成对知识的了解和探究,进而完成一系列的预习、复习、巩固任务。高中地理老师可以应用这一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来设计自主的有前瞻性的学习方案和课程设计,起到对学生引导的作用。比如,在制作多媒体幻灯片时,可以利用动画制作教学视频演示课件,通过多媒体音乐、图画、视频等多方面演示,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在高科技广泛应用的时代,顺应时展潮流,物为己用,共享高科技不失为明智之举。

3.高中地理的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