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十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十篇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3:22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11-02

随着国家对人文关怀的重视,“人文关怀”也渐渐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线,在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含义与空间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一定方向的指导。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出发,积极探索其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重要思想。[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育人工程,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新时期具备新的素养,包含人文素养,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高等院校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思想政治的育人工作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成果。但最近在人文关怀理念下,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失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不足。关于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理念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得到广泛地认可和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而讲,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所以,关于人文主义素养培养方面的研究,理论明显存在不足之处,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反映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明显带有特色理念,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加之发展研究较晚,关于人文素养的研究较为局限于某个方面,缺乏完善。

2.新问题关注不够。新时期新特点新问题,在21世纪全面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文素养的关注和更新,明显不够及时有力。虽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理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也同时融合国外人文关怀因素,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关怀思想。但毕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及其培养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会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而这很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新问题忽视。纵观中国发展历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思想文化多样化、多元化并存,人们思想观念、利益追求都有所改变。这种复杂性和价值趋向性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造成了大学生迷恋金钱、沉迷网络、拜金主义等诸多不良现象。

3.针对性不足。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及特点,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方案,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备的学生培养理论体系,其内容涵盖基础的课程、应用的课程,以及创新等课程。但是,我们也看到跟随形势的发展,在该体系中缺乏对人文关怀相关课程的教育与指导,这样的教学便很难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很难完成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效培养。所以,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少人文关怀的理论对教育工作的指导。针对出现的新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当不断摸索、勇于探索、积极总结、深入研究,不断拓宽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对策

1.树立人文素养培养的新理念。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应树立人文素养培养的新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的基本理念即“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时候坚持从工作对象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既注重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提高,同时又现实的关注作为人民群众个体的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和利益需求,把‘人’的利益和生存状态作为检验一切理论和实践的标准”,[3]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融入人文关怀,树立人文素养培养的理念,从而弘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要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素养培养,“就应该加强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全部过程中,努力做到全方位育人。

2.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思想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内容上及时更新,加强人文素养的思想内容。这主要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基本思想特点,并积极地去调试教育内容,力争将传统与现代、德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坚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并提高其针对性与实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在高校中越来越重要,并逐渐发展成为深化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3.构建人文素养培养的科学体系。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并根据德育为先的原则,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载体建设”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这种比较全面的人文素养培养的科学体系,较为系统地涵盖多个方面。其中,课堂教学是最为基础和传统的一个方面,是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人文关怀的主渠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校园文化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和谐校园的集中体现。

4.完善人文素养培养的工作机制。科学的培养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培养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基础之上,我们结合大学生教育的特点,力求构建以人文素养培养为中心的良性机制。比如:心理疏导的机制,是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通,以达到治疗学生心理疾病,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机制;队伍建设的机制,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校工作效果的优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提高其工作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我们通过科学的、有效的、全面的反馈,及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及时沟通、总结经验、促进发展,从而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十报告[n].2012-11-8.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篇2

论文摘要:为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能,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学生在大学时期是思想逐渐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的时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提高政治素质,提升个人品质,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满足学生的人格塑造、思想锻造、知识获取的需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理解和把握,从更广的方面和更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修养,激发其改造社会的欲望。

一、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转变思维方式,处理好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着学业竞争和就业的压力。学生们都很务实,他们认为在校期间,首先要使英语过四级、六级,毕业后顺利考研,不这样的话,毕业后的就业就成了问题。“知识失业”也是全球性问题。所以,在时间和精力上更注重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采取的是“蜻蜒点水”的做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首先,理论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真理性,是抽象的,靠思维来把握的。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克服思维中的惰性,积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积累来理解理论。其次,对理论的认识存在误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讲求实用,由于理论自身的特点,它和生活实际总是有一定距离。从表面上看,人们感受不到理论的用途,而实际上,在生活实践中处处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把具体的问题上升到一般,使人们站在更高的高度,通过更广阔的平台来分析思考问题,通过理论来俯视实践。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一个人自身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都对专业教育很重视,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我们一再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在做的时候,往往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投人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够。而且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专业和业务成绩,忽略品德修养、思想政治素质。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上好课,还应了解学生,结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帮助学生解决认识问题。

首先,转变观念,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对人才的要求不只是看知识量积累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对知识的运用即能力的高低。智商高、情商低,学究型老夫子式的学生,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快捷的社会里不一定会有人替他买单。市场需要的是“精品”学生,即有文化、有修养、有学历、有技术、有底蕴、有创新的人才。知识的积累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是提高能力的桥梁和工具;有了知识和经验就有了智慧,智慧是对积累的知行协调、结合和整合,可以使知识增效。智慧蕴含在生产实践、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中,有了智慧可以提高我们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政治理论知识,都有它们自身的魅力,都有和现实世界的契合点,都蕴含着科学精神,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科学方法掌握综合性知识,拓宽知识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其次,处理好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高校的各门课程有不同特点和具体分工。不同专业有其必修课程,某一门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是对具体科学的掌握。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名学生都需必修的,教师通过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认识社会和认识自身的能力,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最近,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丰富人文社会科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要在方法上有创新,不能强迫和灌输,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自由清新的人文学术氛围中进行。

最后,转变思维方式,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了21世纪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会应用知识,能够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改变习惯的思维方式,用新思想、新观念来思考分析实际问题,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创新能力,让思想迸发出更多的灵感火花。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适应时展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对教育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素质。当今,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师不应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是专家。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求教师在知识的量和质上的提高。教师仅仅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不够,必须有多种专业知识和处理这些知识的能力。素质的本质是实践,我们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其次,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体制日益完善的条件下,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绝对主体,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协作关系,教师需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我们知道,“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爆炸的今天,智力资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贬值的,而方法却可使人终生受益。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创造力。教师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21-02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直接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正确分析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职业素质是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经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下列特点:

(一)职业价值期望不合理

在一项针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调查中,73%的同学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水平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劳动所得应该远远高于目前的薪金水平,愿意从基层做起的同学虽然达到了80%以上,但是却都认为不能忍受长期在一线服务。职业价值期望偏高,功利性偏强;职业评价存在盲目性,自我认知欠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需求;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害怕创业失败,创业热情不足等等都体现了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期望不够合理。

(二)职业道德水平欠缺

在对用人企业的了解中,我们发现,企业非常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但是许多学生的不尽如人意,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受拜金主义影响,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的物质收入,对于工资的多少非常看重,而且平日里组织纪律涣散,随便请假,如果迟到没有处罚就会任意迟到早退,个人对工作任务内容和业务内涵不求甚解,没有刻苦学习和向前辈请教的意识,眼高手低,爱岗敬业和奉献意识差。

(三)职业技能水平不高

虽然大部分学生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专业知识水平远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除了那些经过校企合作班的长期培训的毕业生以外,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职业技能的后期培养才能够真正达到岗位的要求,因此,毕业生们在岗位上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们能否在岗位上发展得更好,许多毕业生没有意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对工作采取的是应付的态度,对自己的岗位发展没有规划,对个人的能力水平过于自信,专业拓展面窄,学习能力弱、外语能力低、计算机能力不足、信息意识弱、同时伴随的还有相关的岗位适应能力不足,诸如不善交际、缺乏团队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等。

(四)职业心理素质弱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一些毕业生在访谈中反映,由于自己高考没有发挥好,而进入高职院校,在入校后常会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耐挫力差、缺乏进取心,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毅力,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拼搏进取精神。此外,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把握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与学习相关的事都没有兴趣,生活中常常因为同学之间的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甚至激化矛盾。而表现在岗位中的就是,不能接受前辈的正确指导,不听取他人意见,工作中时常闹情绪,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不得不转换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决定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习惯,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还是源自于他多年来形成的性格,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关注,不合理的赏识教育过多,适时的惩罚教育太少,导致许多学生盲目自信,过于自大,认为自己能力强,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初入职场又不懂得尊重他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同时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对工作挑三拣四,不乐于奉献,敬业意识弱。

(二)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式各样的不良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受炫富、拜金主义影响,许多人淡化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担责任的价值观,更多的是追求不劳而获和各种物质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碰撞时,私心太重;同时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不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让许多人丧失了立足于基层、靠个人打拼进而获得成功的信心,转而去追求所谓的捷径。

(三)家庭环境影响

家长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孩子从小受父母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有的学生的父母对社会不满意,对待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差,给孩子造成了工作做和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心理,当来到内部竞争非常激烈的外企时,许多人仍不转变这种态度,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从而导致了适应不良,工作表现不佳,却又不知错在哪儿。

三、以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懂专业、会应用、有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如何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中注入新的理念和内容,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探索新理论,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将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创职业素质教育新领域、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强大的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利阵地,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阵地,积极探讨与此相关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高校的品德课堂是一个重要的学生道德水平培养阵地,随着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盲目追求个人利益,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礼仪诚信、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品质的培养,这些同时也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将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二)第二课堂学习与职业技能提升相促进

面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专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除了理想信念教育、礼仪道德教育,也应该将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纳入进来,以第二课堂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吸引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兴趣,例如通过专业技能大赛、各类学习型社团、专业讲座等形式,将第一课堂的内容巧妙地引进到第二课堂中来,让各色学生活动的主题不单是为了单纯的娱乐,更多的是寓学于乐。

(三)心理健康与职业心理素质相融合

在调查问卷以及访谈中,我们发现高职心理素质现状有待提高,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50%以上的受访用人单位人事负责人反映面对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大学生缺少足够心理准备,当遇到困难时没有能力合理解决,出现各种心理矛盾,产生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造成了高职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困难。我们要提高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心理教育认知水平,使他们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关心和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或向心理咨询教师反映。第二,加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情绪问题,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可以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指导解决,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心理和情绪方面存在的某些特殊问题。

(四)职业规划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相引导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个描述和把握,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盲目求高,贪恋物质的职业价值取向,可以开展“职业榜样在身边活动”,将往届优秀的毕业生或者和专业相关的优秀职业人士请到学校来,让同学近距离接触职业榜样,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要更好地引导学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和劣势,基于这些特点,进行合理的自我培养,更有利于大家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五)社会实践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1.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利平台,我们学生工作应该抓住这一有利阵地,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公益性活动,到农村进行宣传服务,关爱孤老等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引导他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培养他们的善意公民意识。

2.社会实践中将所学进行检验

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和未来岗位可能相关的工作,在实践中,有机会向社会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团队协作意识,就积极推进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为先,让学生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篇4

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教育中担负着特殊的、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注意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最高目标。

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证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价值取向等方面,是处于一个形成和发展阶段,可以说是从无序到有序,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稳定到稳定的阶段,其观念和取向呈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和可导性。目前国际在人才观方面流传着三句名言: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对创新型人才来说,觉悟是与他们的品德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品德是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形成和提高觉悟的基础。因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探索者的精神支柱,决定着创新追求的方向和性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源泉。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可靠途径。

二、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综合国力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优秀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意志素质、精神素质等等。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基础,因此,“三观”教育是培养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的“三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他们健康成长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对理想进行追求的精神动力,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谋创新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科学技术事业的基本目的在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为人类造福的崇高愿望,使学生对科技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执着的追求。并认为这是他们对社会对人类应尽的责任。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会使他们常常敢于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勇于为科学献出自己的心血。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的基础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对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苦干精神。要在科学事业上获得成就,必须首先打好基础,要具有精深与广博的知识结构。为此,学生不管是在校学习期间还是日后的工作中。都必须具备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苦干精神,才能在科学事业有所成就。人们常常用“天才”来形容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天才同勤奋是分不开,天才就是勤奋。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没有学习积累是不可能进行创新的,就不可能成就大业。

(二)、谋创新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需要

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对理想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人们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实践,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追求理想的实践就不可能成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通向伟大理想的航标灯,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动力。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科学事业是艰苦的探索性创新性的事业,需要经历曲折的道路,付出艰苦的劳动,沥尽全部的心血。科学创新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绝不会一帆风顺。马克思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任何人要想在科学上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这种毅力的养成,根基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不可能有广阔的胸怀,不可能有面对困难而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更不可能有远大的目光和创新的勇气。因此,加强科学的“三观”教育是培养学生这种创新素质的根本有效途径。

(三)、学习继承是谋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出于蓝”,才能“胜于蓝”。只有在虚心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创新,才能“胜于蓝”。创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创造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具有敢于冲破旧传统、旧理论、旧观念的勇气,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运用新方法,开拓新领域,发现新规律,提出新理论。然而,人们总是习惯于继承和遵循原有的理论体系,崇尚一脉相承,而反传统、反权威、标新立异的思想常受非难。所以,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和支撑就不可能冲破思想束缚,承受不住传统势利的重压,不敢否定权威,不懂得批判地继承,从而不能也不敢进行创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三观”上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处理好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善于学习,善于继承,也敢于提出质疑、否定权威、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培养具有独立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胸怀坦荡、道德高尚。科学劳动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历来是推动科学劳动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精神力量。热爱科学、造福人类、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高尚道德,无私无畏、胸怀坦荡的品德,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是推动创新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三观”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优秀的素质。

(四)、谋创新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要不拘一格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需要人们从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来处理各种情况、各种问题,从而创造出新的成果。这一创新过程是人艰苦的思维劳作过程,同时又是人的认识新的方面、新的p系的开拓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摆脱传统习惯思维的局限,学会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抛弃传统思维方式的糟粕,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技巧,让思维的领域更加广阔,使思维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富有创造性。同时,要强化思想工作在创新型人才品质形成中的积极作用。

科学发展的事实早已证明,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个人意志品质的重要作用。精神素质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没有优良的精神素质就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献身精神。从事发明创造,需要有崇高的理想,无畏的勇气,献身的精神。没有献身精神是不可能创新业的。

求是精神。创新是一种按客观规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从事发明创造的活动。尊重规律,尊重真理,承认事实,在事实真理面前不坚持自己的错误、不隐瞒自己的过失,这是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精神素质。

坚毅精神。创新型人才坚毅精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他们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回、锲而不舍的毅力。顽强的毅力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为创新是探索未知的活动,是开创性的活动,不存在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往往要经历十分曲折的道路,经过多次的失败,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成功。没有坚毅精神,是难以坚持到底获得成功的。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篇5

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两大核心工作,为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当中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科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职业素养教育时,没有将二者相融合。使当前的高校学生出现职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不协调的问题,企业对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怀疑。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发展

各大高校一直担负着输送各行业优秀人才的重担。在校期间,高校则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而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严重脱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以及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以及其重要性

1.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及组织性的思想影响,使其能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职业素养则包括了职业道德素养、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态度等一系列的思想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拥有优秀的职业精神,更好的为社会所接受。

1.2培养学生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的缩短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距离。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做到对学生精神文明的提升。从长远上使我国的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得到统一和提升。而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能够通过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宗旨,凸显高校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自身的教育品牌,成为高校创新育人的特色。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能够实现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精神文明水平与思想政治觉悟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途径分析

2.1教育过程中严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要严格的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理念,使学生在个性化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起学生的职业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2.2进行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对二者的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体系相辅相成,在内在的培养过程中都离不开学生自身内在素养的影响以及自身意识与认知的影响。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都是对学生思想内在的改造和提高。因此在课程之间,可以应用创新的教育形式,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编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计划。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开设有关职业素养的课程,如爱心与责任、诚信与严谨、积极创新这三个主题设计成为每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得到有机的结合。

2.3引进行业文化元素

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是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思想进行提升,以便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成为符合企业与社会要求的“职业人”,并解决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充分的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企业文化的宣讲中领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做到在校园中了解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减少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的脱节。并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对自身专业所从事行业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对该行业职业素质的培养,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

2.4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

在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对二者的结合进行一定的制度规范与考核,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效果能够得到监督和评价。建立起规范的行业、企业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评价和规范。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出现问题的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竞争的机制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而企业则可以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记录评价和聘用思想政治觉悟高、职业素养好的学生。为企业用人提供了一项新的标准。

2.5建设专业性的师资团队

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形式。需要高校对师资进行建设和创新,从教师自身做起,将自身的教育素养与教育能力提升,使学生能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从教师身上学到高思想政治素质与高职业素养的工作方式与思想。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得到有效融合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全面的接受二者的影响和结合。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效果能够得到保证。综上所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是提高学生竞争力,构建高校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7):19-20.

[2]吕姝琦,刘晓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科技风,2015,6(10):235.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政治素质高校

前言

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是我国历来重点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在思想上对于理想信念的意识较为薄弱,更注重于个人价值的体现和个人利益的得失。若仅仅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传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是刻不容缓的。力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工作要求和方式上进行创新,有所突破。

一、讨论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用于培养学生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存在弊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太过落后。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基本都是中学时期所学过的,而且仅限于书本内容,没有引进学生所感兴趣的热点新闻。因而,导致大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虽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对这门课程的改革,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讲解,但基于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仍然难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已无法适用于对当代高校学生的培养中。

(二)当代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变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学生了解世界的方法也不同往日。传统的认识方式被媒体和网络所取代。当代高校生对新事物的了解速度越来越快,网络是高校生重要的学习工具。面对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如今的高校生不可能满足于只坐在课堂里听老师授课,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实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只能导致学生与其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因而,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实践教学的方式。

(三)社会迫切需要具有政治素养的高校生

目前,高校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急需提高,其不了解自己的国家政治现状,也不愿主动或是想要去了解,这对于高校生和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责任感的人,而连自己国家政治制度都不愿去了解的人又何来责任感。这种状况,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培养当代高校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

(一)采用适应当代高校生特点的新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政治素质的培养,要融入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要根据当代高校生自身特点来制定方针。当代高校生思维独立,乐于自身实践,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但其责任感不强,意志比较薄弱,因而,对于高校生的培养应该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教学二者结合起来,从而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除了对高校生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还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等来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二)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

突破传统的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方式,以开展讨论,进行演讲和模拟情景的形式作为新的培养方式,结合教学要求和社会实践,以求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进行讨论。此教学方式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可直接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来进行讲解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新的校园环境,进行校园实践教学

高校的校园环境和校风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将切合实际,积极向上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形成一种文化熏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其政治素质,对国家和社会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可实施校园实践教学,围绕校园文化建设来开展,通过社团形式来组织有关于思想政治素质的研讨会或相关活动,从而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

(四)增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除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方式和开展校园活动外,还应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社会实践成绩记录在案。例如,在培养医学专业的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时,可结合其专业特点,开展以医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群众中进行有关医疗事业的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透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

三、实施实践教学有何重要意义

实施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政治素质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教学是学校带有目的性地有计划地设定情景,围绕与社会生活有关的话题,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灵活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组织以高校生为主体的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灵活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的能力,促进高校生政治素质的提高。因而,实施实践教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实施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

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实践和科学理论家探索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科学实践造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随后,我国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造出符合我国自身特点的新理论。显然,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新问题的时候,是离不开实践的。因而,实施实践教学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从而,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

(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需要加入实践教学的内容

高校中,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传统方式依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思想政治理论是纯理论性的东西,显得有些枯燥,学生难以接受。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并无有用之处,而且学习的内容在高中就已经接触过,缺乏探究的兴趣。因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实用性。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是新时代下社会的要求,为满足此要求,我们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不仅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还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从课堂外的校园和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实施实践教学,以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邱云慧,杨亚萍.浅析高校实践教学与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J].丝绸之路,2012,(22)

[2]姜德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篇7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生;法学概论;法学课程;职业道德

一、引言

近些年,法学专业学生越来越热衷司法考试,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法学职业精神的培养。各个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育虽己经取得了进步,然而大都把教育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教育,忽视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培养,这就使得法学毕业生整体的职业素养不够优秀。党中央国务院也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加强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本文希望通过对法学毕业生的调查,得到反结果,了解了法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情况,及法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更好的提高法学职业精神养成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供客观、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法学生职业精神研究现状

(一)思想政治素养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治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很多人明明懂法却犯法,追求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素养不高,只有具有了较高的思想政治职业素养,法律人员才能在社会工作中做到不被利益诱惑,从而确保法律政治的高度纯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重要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够在法律工作中取得更好的进步以及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职业道德高尚.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每位大学生在法学课程中必备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职业道德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人员,必须处理好法学课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如果在未来的工作中想要得到认可,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客观事实,公平办事,如果违背了这项原则,伤害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还有很多无辜的人。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人员,必须处理好法学课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如果在未来的工作中想要得到认可,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客观事实,公平办事。

(三)专业知识扎实

对于法律专业而言,法律工作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求具有专业扎实的素质和素养。最仅几年,在一些公务员和事业编考试中也出现一些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对其专业的一个重要检测之一。所以,现在社会越来越多部门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多,这也是检测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思想政治觉悟要高,而且专业知识也要过硬,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大学生能否胜任相关的法律工作。

(四)法律信仰高

罗伯特.n.威尔金的《法律职业的精神》中写到,“精神的东西会按精神的方式行进,而获得这一精神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崇尚它,只有崇尚才能根植于心,为灵魂所拥有。”法学生最需具有的职业精神便是对法律的信仰与崇尚。法学毕业生在本科受教育阶段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有两方面:包括基础层面上的素养,即法律思维的建立,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专业的法学知识体系,还有更高层面上的素养,即本身的德育水平,尊重事实,尊重法律,尊重社会。坚持诚信为人,坚持公平正义。

三、法学生职业精神养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律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但是我国法学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教育的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在法学课程设置中很多大学没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法律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都是不可或缺的。和一般的工作者不同,大学生如果从事法律工作,必须具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培养的能力。较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对于中国高校大学生法学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人才的一把利剑,也是重要途径。通过最近几年发现,很多高校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核心地位。

(二)学校落实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到位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人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国家要想培养高水平的法律从业人员,必须制定专业的发展目标。近年来,通过走访中国的大学发现,很多高校没有落实法学的专业培养目标。法考试通过率,却忽略了对法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培养。从而造成了培养目标偏向专业法律人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法律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法学生基本素质的好坏,必然会影响法律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法律人才这一目标,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多多给予法学生培养方面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三)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水平高低不一样

最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都在扩招教师,教师供不应求,所以在对教师质量选择方面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导致了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同样,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有的大学教师虽然学历很高,但是政治觉悟不高,职业道德精神不强,相反有的大学教师虽然思想政治觉悟很高,但是文凭只是研究生甚至是本科,这一就出现了短板的现象。

(四)学生的主体性不强

在中国,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摧毁了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学分中学生为了学分和考试成绩而学习,却没主动去思考和实践,尤其是对法学生而言,更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生活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因此,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法学士职业精神养成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和一般的工作者不同,大学生如果从事法律工作,必须具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培养的能力。较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对于中国高校大学生法学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人才的一把利剑,也是重要途径。通过最近几年发现,很多高校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每位大学生在法学课程中必备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职业道德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人员,必须处理好法学课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如果在未来的工作中想要得到认可,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客观事实,公平办事,如果违背了这项原则,伤害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还有很多无辜的人。

(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推进,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和措施。通过调查发现,中国的很多高校都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在成为大学生的必须课程。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法律素养及增加其历史使命和责任感。通过改变法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首先,教学内容可以发生变化,大学教师可以根据法律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贯彻思想政治这一课程内容,而不是一味的关注大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法学课程的专业知识等;其次,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课程本身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枯燥性,所以可以从带动课堂积极性方面入手。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最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都在扩招教师,教师供不应求,所以在对教师质量选择方面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导致了教师队伍的教师至少要是博士生学历;其次,要限制大学教师的教学年限。同样,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有的大学教师虽然学历很高,但是政治觉悟不高,职业道德精神不强,相反有的大学教师虽然思想政治觉悟很高,但是文凭只是研究生甚至是本科,这一就出现了短板的现象。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教师的入学门槛。例如,要严格限制大学教师的学历,大学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学教师。

(四)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虽然法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进行素质提升,但是也离不开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给予适当的指导,法学生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进行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自我职业精神培养,把法学生职业精神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法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只有学校教师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对法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篇8

关键词:微时代;媒介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4-0182-004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效融合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能力问题。媒介素养作为“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能力,再一次成为教育者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也是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微时代”的出现是得益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站在不同的角度,“微时代”的内涵有所不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时代”指的是在数字化通信技术的支撑之下,运用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设备将音频、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实时、互动传播的时代。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微时代”指的是由无数微民造就的信息传播新时代。从“微时代”产生的基础性条件来看,微时代指的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1]从“微时代”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微时代”是包含了微公益、微博客、微语录、微阅读等多种生活内容形式的新时代。总体而言,“微时代”是一个蕴含着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文化传播、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在“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微时代”,信息传播不再依赖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依赖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人们只要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进行信息传播,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传播,由此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二是互动性更强。在“微时代”,信息传播不再以主流媒体为中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从而摆脱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对于任何一条“微”信息,人们都可以进行评论和转载,这加强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根据2017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调查显示,79.6%的网民最常使用的app是微信。可见在“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充当信息传播载体,这意味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与传播比以往更加自由,这就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高校进行舆论引导的难度。如果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不能有效地甄别和筛选信息,那么一些不良信息甚至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信息很可能通过“微时代”的微博、微信等媒介直接向大学生传播,进而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在“微时代”的背景之下,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育,才能顺应新的社会条件之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基于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介素养是“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能力。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有较大的需求。但从实然的角度来看,当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供需失衡的问题,而这也是“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一。具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供需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供需的失衡。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载体不再依赖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而是依赖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来看,其所依赖的载体主要是书本和多媒体,很少有高校真正意识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依赖于传统载体,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甚至不会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模式都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空间。但在“微时代”,微博、微信的开放性将直接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依托于“微时代”的各种信息传媒媒介,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得各种信息,但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微博、微信等d体,使得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的作用,不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微时代”的各种信息,进而削弱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2]也正是如此,才导致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都不能很好地运用“微时代”的各种新媒介,自然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媒介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供需的失衡,才导致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缓慢。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供需的失衡。从本质上来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了实现此目标,我国高校采取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中心,通过课堂知识传授、榜样激励、说服教育等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在此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下,往往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没有产生以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中心,而学生由于没有畅通的表达渠道,只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在微信、微博这些自由开放、多点对多点、交叉传播的网络平台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简单的线性关系被改变,大学生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他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去验证相关理论知识的真伪。[3]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改变过去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微博或微信,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此才能取得良好之成效,否则将直接动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由此不难判断,在“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要求改变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呼唤更为尊重学生本体地位的教育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供需也面临着一定的失衡,这也直接制约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需的失衡。“微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微信舆论场和微博舆论场,其形成的机理大致都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设置议题,构建话语权空间;第二个层次是信息传播扩散;第三个层次是议程设置,产生新的舆论引导力。由此可以看出,“微时代”新媒体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推动相关事件的传播,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非典防治”、“清华北大餐厅爆炸案”等一系列公共事件表明,必须注重大w生理性对待公共事件观的培育,而这也正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但受制于传统舆论控制理念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针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态度上,一直是坚持以“堵”为首要原则,即加强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信息控制,不向学生讲解或分析相关的突发性事件,以避免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4]正是基于此,使得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往往被视为高校保卫部门的工作,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无实际联系。应该说,高校在针对突发性事件的态度上,其出发点是好的,特别是针对思想不是很成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信息进行控制的前提是建立在大学生无法及时接触到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在当前信息传播模式去“中心化”的背景之下,想要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信息进行控制已经不现实。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加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相关内容,将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正确分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内容体系之中,让学生不再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抱有好奇心理,并在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教育中坚定道德与理想信念,如此才能逐步培养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态度,进而有效提高其媒介素养。

三、“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在“微时代”,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已经深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增强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而作为高校而言,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也必须正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学生所带来的潜在影响,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融入微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失衡的问题,必须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结构,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中的作用,而这也正是“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一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积极融入新媒介。“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革新相应载体,一方面,高校应重视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以培育学生正确的媒介观。在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必须加强对信息的甄别,以“疏堵结合,及时沟通”为原则,弘扬正确向上的网络文化,保证网络信息舆论的正确导向。要高度重视针对学生进行舆情分析,一旦发现违反国家方针政策、触犯法律法规以及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的错误信息和危险信息,都要立即追查来源,迅速分析相关信息所涉及事件的性质、尽快查明真相,并在慎重分析研究后积极做出反应,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微博、微信等平台为重要工具进行事件的澄清和疏导。另一方面,可以创建班级微博,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事项比如社会责任教育等事项通过班级微博进行,既便于学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也有助于提高班级互通信息的效率。通过此举,可以逐步培育学生正确利用“微时代”的各种媒介,同时也可以避免微文化对于大学主流价值观的消解。

二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微时代”背景之下,面对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媒介,要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来看,可以充分利用微博互动性较强的特点,让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开展和谐对话。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师生双方是缺少沟通和互动的。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开通专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微博,并在微博上公布与媒介素养培育课程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微博的形式与老师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份的频繁转换,也可以让学生及时将在网上收集到的其他观点与教育者进行交流,从而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微博简洁、操作方便的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符,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微博与学生进行沟通,有助于淡化其教育者的身份,从而消除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隔阂,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有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拓展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

三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媒介素养。一方面,建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媒介方面的知识纳入相关的课程体系之中,特别是针对当前新媒体微博和微信舆论场的媒介类别、媒介组织运行规律、媒介信息传播规律、媒介使用知识以及媒介信息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联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介绍,让学生能够对微时代的各种媒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校利用新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增加网络事件的相关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应对网络事件的媒介素养。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并由此导致了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如何理性看待这些网络事件,直接关系着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树立,也影响着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基于此,以网络事件为载体,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展以网络事件为中心的知识教育,向学生仔细阐述网络事件的概念、性质、结构、影响、成因等,让学生充分了解网络事件的本质,为危机教育做好理论铺垫。与此同时,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公共安全事件讲座、征文比赛等形式,对学生强化安全教育。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应对网络事件的演练活动之中,在实践中增强理性对待网络事件的意识,进而提升其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68-70.

[2]元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网络传播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235.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篇9

摘要:高职院校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基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与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全面融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视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激发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热情的途径探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探究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高职生基本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增强高职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的几点体会基于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探析“90”后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探析浅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职业素养培养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浅析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实践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初探浅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升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研究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方法浅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4]黄一玲.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作用的现状调研与分析[J].黑河学刊,2013(10):158-160.

[5]沈小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n].学习时报,2015-3-9.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篇10

关键词:政治素养思想素养品德素养理论素养知识素养心理素质作风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74-02

中央2004年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高等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2006年国家教育部24号令中又提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总的来说,辅导员是处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主要组织者和教育者,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有实效。辅导员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一直在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尤其是在大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的培养提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从重管理向以引导为主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给辅导员的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从辅导员应具备的素养及其实现途径等方面浅谈高校辅导员自身素养提高的几点思考。

一、新时期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养

针对新时期的要求和辅导员队伍中所存在的问题,辅导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养:

1、政治素养。所谓政治素养是指人在政治活动中所表现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辨别力、政治敏感性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作为辅导员―――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政治素养。首先,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辅导员,只有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使大学生成为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各类专业人才。其次,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辅导员要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同形形的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错误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最后,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辅导员要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服从组织,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2、思想素养。所谓思想素养是指人在思想活动中所表现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思想品质、思想觉悟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辅导员应当具备的思想素养主要包括:第一,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第二,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德育工作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未来的事业。辅导员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热爱自己的事业,树立起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大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品德素养。所谓品德素养是指人表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辅导员应当具备的品德素养主要包括:第一,深刻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德的首要成分,是形成其他道德品质成分的思想基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强烈的道德情感。第三,坚强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能使人思想坚定、意志顽强,在任何情况下都严格要求自己,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并坚持到底。此外还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理论素养。高校辅导员能够从理论高度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批驳形形的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并能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系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5、知识素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面对那些智商高、思维活跃、知识面宽、涉猎范围广、好学好问的大学生,作为在思想、政治、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全面关心学生的辅导员,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辅导员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第一,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史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通过学习,辅导员应当熟悉和掌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继承和发扬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认真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第二,较宽的知识面。在了解或掌握数、理、化、生、地、文、音乐、美术、等学科常识性的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还更需要注意吸收和获取新知识。对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重大事件以及文化科学发展的情况,都应及时了解或掌握。另外,辅导员还应注意了解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倾向,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6、心理素质。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中表现在认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辅导员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第一,要有较合理的能力结构。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要求其所具备的能力主要有:记忆力、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交能力等。第二,要有良好的性格。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性格,如要心胸开阔、乐观、有活力,不能抑郁寡欢,更不能孤独;诚恳老实、刚正不阿,不能虚伪媚俗、装腔作势、口是心非;虚怀若谷、有错必改,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以学生为师,不能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等。第三,要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辅导员同学生接近的方式之一是同学生一起活动和娱乐,可以在娱乐活动中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寓教于乐,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

7、良好的作风。作风是指人一贯表现的态度和行为。作风体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三个方面:第一,思想作风。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做表面文章,不好大喜功,不文过饰非;要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要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等等。第二,工作作风。工作上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要多办实事,不夸夸其谈;要讲究效率、效果,防止形式主义;要认真、细致,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工作,等等。第三,生活作风。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朴实无华,衣着要整洁、大方、得体;生活态度要严肃,不能过于随便,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能,自私自利,更不能违法乱纪。

二、提高辅导员自身素养的途径

对于辅导员的素养的提高,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在努力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取得一定效果。但总的来看,辅导员自身素养的提高必须是学校努力与辅导员自身奋斗紧密结合起来。

1、学校在选拔和使用过程中,应当加强考核与培训,实施有效监督。首先,把好辅导员入口关,选拔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在选拔中,应该考虑专业因素,不宜太集中于某几个院校或某几个专业;利用“鲶鱼效应”多引进外校学生;严格考核,精心挑选,用人惟贤。其次,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关心辅导员发展与成长。做好辅导员工作,一靠觉悟,二靠政策,二者相辅相成。辅导员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甘为人梯的精神,要讲奉献,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从他们思想、学习、工作与生活等方面予以关怀和帮助,建立和完善培训、使用、考核、奖惩、待遇、出路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鼓励优秀辅导员安心、热心、专心于这项工作;要在评聘专业职务、科研项目,外出学习和进修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2、从辅导员自身来看,应自觉加强自我素养的提高。可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勤奋学习。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和方法。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于实践。在不断的总结和实践中使自己的素养得以提高。第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进行自我改造。勇于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及时纠正。只有如此,自己的素质修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若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有错不改,就永远也不会提高,失去组织和学生的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完成,甚至会被淘汰。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已为大家公认,其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辅导员必须更新理念,加强学习,科学定位,提高素养,才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梁桂麟主编《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田曼琦,白凯著《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3]高照宇著《论网络发展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