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知识管理的定义十篇知识管理的定义十篇

知识管理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7:11

知识管理的定义篇1

关键词:二元语义;层次分析法;知识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5日

一、序言

二元语义层次分析法是指运用二元语义判断矩阵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知识管理能力测度总体上使用层次分析法的框架结构,但在具体测度时主要采用二元语义判断这种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在多属性决策中,属性值评价一般有定量与定性两种处理方法。通常情况下,定量处理方法一般是给出一些确定的数值,而定性处理方法一般采用自然语言变量(如很好、好、差等)或其他形式来实现。由Herrera首次提出的二元语义以及相应的集结算子,能尽量降低定性指标在计算过程中信息的丢失,其最大优点是将语言短语看作在其定义域内是连续的,它能以预定的语言短语集合中的短语和一个数值的形式来表达语言评价信息集结后所获得的所有信息,因此在语言信息的集结过程中能够确保信息的完整与真实。

二、知识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知识管理能力是组织通过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行为,整合存在于组织内部及组织外部的各种知识,从而使组织增强竞争力的能力。企业若有效地增强其竞争优势,则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管理基础能力和流程能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成,从知识链,技术工具和环境支持几个维度将知识管理能力定义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获取能力:信息检索,多途径、多模式、多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与同行进行沟通的主动程度(G1),与政府部门或科研机构沟通的主动程度(G2),与科研机构联系的主动程度(G3),员工提高自我能力的主动程度(G4),企业总结各种工作经验与方法的水平(G5)。

2、知识组织能力(o):主要指对知识进行整理、编码的能力(o1),运用数据库、知识库等技术存储知识的能力(o2),运用电子邮件、知识地图检索知识的能力(o3),知识的维护能力(o4)和知识的保护能力(o5)。

3、知识转移能力(t):知识转移是指知识被定位后被扩散吸收的过程。包括知识扩散能力(t1)和知识吸收能力(t2)。

4、知识利用能力(U):知识的应用是企业员工对获取、吸收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应用到工作流程中解决问题或制定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运用新知识的能力(U1),员工利用知识处理新任务的能力(U2),员工利用知识开发新产品的能力(U3),员工利用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性(U4)。

5、设施性的知识管理能力:指组织建立高效的信息技术基础结构的能力。包括:对所获取知识编码化的程度(i1),外部网络资源的便利性(i2),内部企业数据库建设及应用水平(i3),寻找所需知识资源的方便度(i4),技术设备及数据库的更新速度(i5)。

6、结构性的知识管理能力:指知识管理能力在组织结构方面和其在政策、管理、激励系统及部门分工等制度方面的体现。包括:CKo职位设立及其职能行使水平(F1),组织结构扁平化水平(F2),员工胜任度的考核与激励程度(F3),组织结构具有内部市场性的程度(F4)。

7、文化性的知识管理能力:指企业良好的组织文化的培养能力。包括:员工工作环境的开放和信任程度(C1),员工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C2),员工之间进行非正式交流的程度(C3),有专长的员工具有的薪资水平(C4),有专长的员工受到的尊重程度(C5)。

上述评价指标的评价信息分别于专家评判或对被评价对象的自身情况统计,其中定性指标对其评价一般具有模糊性,通常需要专家以语言变量形式做出评判,定量指标一般可通过企业财务数据或统计分析得到。

三、二元语义模糊评价方法

(一)相关概念。二元语义是采用一个二元组(Si,?琢i)表示语言评价信息的方法。其中,Si表示事先定义的语言评价信息集中的语言短语,?琢i表示计算得到的语言信息与初始语言评价信息集中最贴近语言短语之间的差,该差是区间[-0.5,0.5)内的一个数值。下面给出二元语义有关的运算算子的定义。

定义1:假设语言评价集S={S0,…,Sg},?茁∈[0,g]是一个数值,表示语言符号集结运算的结果,则与?茁相应的二元语义可由函数得到:

∶[0,g]S×[-0.5,0.5)

(?茁)=(si,?琢)(2)

其中,i=round(?茁),?琢=?茁-i,?琢∈(-0.5,0.5)。这里,round表示“四舍五入”运算。

定义2:假设语言评价集S={S0,…,Sg},(Si,?琢)是一个二元语义,则存在一个逆函数-1使得二元语义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数值?茁∈[0,g](这里也成为二元语义的代表值),即:

-1:S×[-0.5,0.5][0,g]

-1(si,?琢)=i+?琢=?茁

定义3:二元语义集X={(r1,?琢1),…,(rn,?琢n)},w={w1,…,wn}为相应的权重向量,则其加权平均数e的计算公式为:

4、运用模糊语言权重算法计算相应的权重。权重计算方法同(3)。

5、计算最终知识管理能力的整体评价。根据公式(3)计算最终的知识管理能力整体评价。

四、算例

某公司拟对2010年度的知识管理能力进行绩效评价,以考核公司实施知识管理后的情况。该公司聘请3位专家(即p1,p2,p3),对这一年度知识管理能力做出评价,具体指标按上述内容为准。各位专家给出的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和权重向量如表2所示。(表2)根据模型计算步骤,该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业绩贡献度为(S4,0.13)。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企业最终由三位专家进行语义评价后的综合值为4.13,结合表1中的三角模糊数集,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的价值贡献评价为中上。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专家的定性评价转换为数理分析,进行运算后,得到具体的数值,再根据数值所属的区间,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五、结论

本文将二元语义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为知识管理能力的测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根据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知识进行综合管理和运用。这种方法最大优点是,在无法定量的指标上,并且指标数众多的情况下,综合的考察到参与的所有专家的各项评价。另外,这种定性方法也可以在多个方案中进行比较,判断比较企业间知识管理能力的价值增值能力的高低。同时,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个测评结果,更直观地看出企业目前业绩驱动的关键知识管理能力的因素所在,可以加强对此的投入和管理,以更有效地提高企业绩效。

主要参考文献:

[1]La.Zadeh,theconceptofalinguisticvariableanditsapplicationstoapproximatereasoning,inform.Sci.,pt.ii,1975.no.8.

[2]R.R.Yager,onorderedweightedaveragingaggregationoperatorsinmulti-criteriadecisionmaking,ieeetrans.Syst.man,Cyber,1988.no.18.

[3]F.HerreraandL.martínez,a2-tuplefuzzylinguisticrepresentationmodelforcomputingwithwords,ieeetrans.FuzzySyst.,2000.vol.8.

知识管理的定义篇2

【论文关键词】本体语义web知识管理数据挖掘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本体的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并结合电信领域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并将本体的概念应用到电信知识管理中。最后给出了电信领域本体的开发方法、步骤,然后对本体在电信领域知识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探讨。

o.引言

近几年,电信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利润.各大运营商在现有的运营系统基础之上,引入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各种经营分析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进行辅助决策.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统计分析报表和数据挖掘的结果。这些信息知识结果是企业的宝贵的财富.但是,其存在形式的多样化(文本,数据库,图片),导致了维护管理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却不利用,也是毫无意义的,如何让企业的员工以便捷的方式来共享这些知识.并且利用这些解决实际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ⅲ。此外,由于电信网自身的发展特点,网络管理的综合必然要涉及到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由于管理系统实现的独立性,如何保证系统之间无歧义的信息交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义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本体的出现使的信息含有语义表征,即成为富有语义的知识,成为人机无歧义交互的桥梁。结合本体和知识管理的特点可有效地解决电信领域的上述难题。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本体和知识管理的相关信息,然后,基于对电信领域内经营分析知识的分析以及总结,引入了本体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将本体理论和知识管理相结合,构建了电信领域的知识本体,并论述了将其运用在知识管理当中的方式。

1.领域本体介绍

ontology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它在哲学中的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地描述.即存在论”,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l引。在人工智能界,最早给出ontoloyg定义的是neches等人,他们将ontoloyg定义为“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的定义”。1993年,gruber给出了ontoloyg的一个最为流行的定义,也是比较简单的定义——“aspecificationofac0nceptua1izati0n”,可以理解为“对某种概念化体系的规范说明”。

尽管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从内涵上来看,不同研究者对于本体的认识是统一的,都把本体当作是领域内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义基础,即由本体提供一种明确定义的共识。给出了领域本体的定义:领域是世界的一个片段,对该片段我们想要表示一些知识。领域概念化是依据所需要解决的任务和所应用本体语言的本体承诺(ontologycommitment)将领域本体抽象成术语和知识。领域本体是对领域概念化的显示说明。

2.知识管理介绍

知识管理是近年来学术界和it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知识管理过程一般包括四步: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分发共享和知识应用。通过这四个步骤,企业使员工能够接受到企业内的各种经验知识信息,用来解决在工作中遇到各种难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知识管理学说源于对企业的有效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它更多的也是从企业的管理办法和经验中提取精华利创意。再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专门的研究机构不断出现。相关的学术著作成倍增长。专门的“知识管理”的学术期刊也开始出现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的着眼点不同。因而对知识管理实质的理解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些研究的不一致性是由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同时也在于知识管理所涵盖领域的广泛性和不完全明确性

3.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在电信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

本体是概念化规范说明,对于电信知识本体来说它包括有关数据概念的各种术语、关系并给出术语的语义。本体可以从访问用户的不同视图或侧面,例如访问用户类型、行为、状态等,进行访问用户描述,展示访问用户的不同属性及属性之间的关系。利用访问用户本体作为一种访问用户知识的展示模型可以提高商务系统与访问用户之间基于语义的协同性,从而实现访问用户信息的高度共享和重用。在挖掘过程中,本体是用来协助访问用户构成有效dm过程(可执行方案)集合。因此访问用户本体的构建至关重要,构建访问用户本体的步骤首先是访问用户本体建模,其次是在一些成熟的元本体基础上.用自然语言描述访问用户本体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对自然语言描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本体描述语言对其进行形式化,最终生成可供计算机识别、处理的文件。本体的构建方法有很多,结合电子商务系统访问用户本体变化快、动态性及健壮性需求比较高的前提下,我们建议采用用软件工程思想的原型法或知识工程方法来构建访问用户本体。

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中.首先引入软件工程需求分析的思想.管理者通过和访问用户交流获得挖掘的目标.其次由建好的本体构建成dm所需的数据集,然后选择合适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或挖掘方法,对本体库集进行挖掘,此过程中可以选择合适的挖掘算法对数据库进行优化、可视化的操作。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本体注重概念属性之间的关联和知识的共享,挖掘工作者不会忽略他们此领域中并不熟悉、但又有可能导致发现知识的数据挖掘技术。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可以面对海量数据,处理实时的复杂的数据分析更详细.更精确的挖掘电信数据.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提高销售预测的准确性(accuracy)和时效性(timeliness),增加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收集相关商务信息(财政,库存,采购)所需的时间以降低成本。

知识管理的定义篇3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关联主义;要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2-0051-06

一、引言

今天。我们已然生活在数字时代。“知识剧增与速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无限来说,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国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现代人更是感慨:我们身处信息的海洋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头脑充斥着各种知识,却缺乏必要的智慧:在数据中丢失信息,在信息中漏失知识。在知识中失落智慧。成为一种尴尬的数字生存窘境。因此,如何有效地获取、评价、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效率,成为数字时代的一项重要能力。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一种对浩瀚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理念与个性化学习的方法,为化解数字时代“信息过载”,整合“信息碎片”的困惑提供了洞见与方法。

二、个人知识管理

(一)个人知识管理(pKm)的要义理解

目前,关于个人知识管理(pKm)的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美国密西根大学的paula.Dorsey教授(2000)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这些是21世纪知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这一宽泛的定义描述成为许多定义衍生的发端。

许多学者从逻辑概念或从实际操作层面对个人知识管理进行了演绎,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概念框架,个人组织和整合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个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或知识碎片转化为一种可系统化的应用,实现个人知识增殖的策略”(Frand&Hixon.1999)。它“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甘永成,2003)。主要包括“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最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发创造出新的知识”等三层含义(孔德超。2003),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学习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学习力和竞争力”(田志刚,2004)。

通过对现有个人知识管理文献的分析,以及综合上述各定义,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界定不一。但我们可以聚合其共性方面来理解个人知识管理的要义:(1)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网络的建构;(2)既关注个体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基础,更强调个体外部知识网络的建立与管理,主要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及人际关系的管理等:(3)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的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4)注重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更新和自身知识的增值创新。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自主学习方式,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对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效率,尤其是塑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对于数字时代的学习者来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资源,人脑存储的容量及连接的速度望尘莫及,一不小心我们就迷失于网络中的信息海洋。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或兴趣爱好建构个性化的学习网络,能对海量繁杂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贴上专属“标签”,进行有效管理运用,形成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减轻大脑的认知负荷。

2 获取新知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学习已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个体的内部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分布式的群体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成为与已掌握的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的获得有赖于个人学习网络,尤其是丰富多样的人际网络。个人知识管理正是通过整合所需信息过程中建立或强化人际网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获得新知提供平台。个人知识管理可从三种途径促进学习者获得新知:首先,根据个人学习需要或兴趣爱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获取、评价、分析、比较、归类、加工处理、筛选,将客观信息与个体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同化和顺应,内化为自己的主观知识,促进知识的生成,储存于个人知识库中:其次,个人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流动更新。交流与分享是知识流动的基本条件,在交流与分享中。信息或知识得以流动,多样化的观点得以涌现。个人知识管理通过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交流分享,获取更多来自他人或组织的显性或隐性知识:第三,将自身已有知识和他人或组织的知识通过系统化、组合化、显性化表达来实现知识创新。

3 促进有效的终身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它注重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更新和自身知识的增值创新,使学习者能持续不断地获得新知,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持续一生地进行学习。此外,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活动,需要学习者较高的认知能力,因而,pKm的实施过程,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求解、决策、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交流表达、创新等高阶能力,而这些都是数字时代终身学习者必备的学习能力,能够极大地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

目前,虽然人们对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实际应用或实现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其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理论的支撑、系统方法的指导以及对工具的盲目追求。通过对现有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个人知识管理诠释的正是一种关联主义的学习活动,许多学者提出的知识管理方法都渗透着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关联主义(connectivism)作为一种适应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为我们审视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为理解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三、关联主义: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2004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关联主义”(Connectivism)概念。在他看来,关联主义是一种超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适合

解释和指导数字时代学习现象与学习需求的理论。关联主义认为。学习不再是个体的内部活动,知识也不再以线性的模式获得,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不仅发生在学习者内部,还可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组织、社群或数据库中,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

如果说行为主义的学习隐喻是“强化”,认知主义是“习得”,建构主义是“建构”,那么,关联主义的学习隐喻是“连接”。作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在确切定义和解释人们是如何学习这方面,关联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形成网络(networkforming)”。任何理论的验证标准取决于它能把该领域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到什么程度,当学习被看做“一种形成联接(创建网络)的过程”时,以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中关于学习的种种悬而未决的问题便会得到很好的解答。

(一)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

关联主义主要有八条基本原则:(1)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2)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3)学习可存在于人工制品(artifact~)中;(4)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和保持各种连接;(6)能洞察不同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7)知识的现时性(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宗旨:(8)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人们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二)关联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于本文的宗旨,我们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从知识观、学习观、能力观对关联主义作如下阐释:

1 知识观

知识能被描述但不能被定义,它是一种组织,并非是一种结构。传统上,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静态的层级和结构,今天,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动态的网络和生态。(1)知识的类型:西蒙斯将知识的类型分为知道是什么(Knowing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todo)、知道成为(Knowingtobe)、知道在哪里(Knowingwhere)和知道怎样转变(Knowingtotransform),“知道成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以及“知道怎样转变”将成为数字时代愈来愈重要的知识和能力。(2)知识的分布:关联主义引入网络的概念,认为学习网络由节点(nodes)和连接(connections)组成,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个体外部世界的各种人工制品(如组织、社群、数据库)中,而这些皆可被视为节点。此外,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现时性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宗旨,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循环流动更新中才能获得精确的、最新的知识,而知识的流动离不开各种工具的支持,因此,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包括: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

2 学习观

关联主义诠释的是一种“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的学习观。关联主义认为,知识以碎片化的方式分布于知识网络或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学习就是把分散的各个节点连接关联起来的过程。面对数字时代信息或知识的过载,我们并不用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学会将认知负荷卸载到网络中,正如卡伦·斯蒂芬森所说“长期以来,经验被认为是知识最好的老师。但我们无法经历所有的事。因此他人的经历,乃至其他人,都将成为知识的代名词,‘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诠释的正是一种通过创建人际网络汇聚群体智慧来获取知识的公理。”

3 能力观

关联主义认为今天有效的学习需要不同的方法和个人能力,面对“知识激增与速衰”提出的挑战,人们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终身学习被认为是应对变化所必需的。在关联主义的视角下,我们需要具备如下终身学习的能力:智商与情商相结合的能力、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关联能力、搜寻能力、分布式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兼容和整合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决策与创新能力。此外,应变能力、问题求解能力、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可持续发展等高阶能力也是关联主义下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

四、映射:关联主义与个人知识管理

综合上述对关联主义的分析,反思个人知识管理的要义与意义,我们发现,无论是关联主义还是个人知识管理都关注个体外部知识的连接与流动,强调个人学习网络的创建、管理与优化,并通过与他人或组织的知识网络进行连接来深化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注重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塑造。因此,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关联主义的关照下。我们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活动,旨在提高个体的知识力与竞争力,塑造终身学习能力。关联主义的五个基本要素“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其学习隐喻“形成或创建网络”为个人知识管理中群体智慧聚合的个人学习网络的建构提供了方法指导,个体通过自身学习需要选择人际、知识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在不断的动态循环中更新完善,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关联主义视域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应是在“学习网络结构中一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构与建立”,强调对人际、知识网络的建构,即创建基于人际、知识节点的各种连接。学习者应该更加注重于培养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对不同领域、观点与概念之间关联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当前知识的掌握。以下,文章将从关联主义的视域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及方法进行阐述。

五、理解:关联主义视域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一)要素

在关联主义看来,学习就是形成或创建网络。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个基本要素组成,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一旦连通,知识流就在各节点之间传递。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一个节点,也会是一个连接。因而,在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亦可以分为: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工具。

1 节点

通常,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资源不外乎五种:人际交往资源、个人通讯资源、个人时间管理、个人网络资源、个人知识库资源。在关联主义的视域下,这五类资源皆可视为节点。根据关联主义的原理,学习和知识不仅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还可储存在人工制品中,因而,我们把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际节点。包括学习同伴、专家学者、学习组织及社群等;另一类是知识节点,包括各种数据库、知识链接、数字图书馆、主题学习网站等等。

2 连接

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知道知识在哪里”并与之快速建立连接的能力将成为数字时代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连接指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联,是个人学习网络建立的关键。连接一旦建立,信息、知识便可在各个节点之间传递流动。关联主义视域下个人知识管理的连接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1)人际节点之间

的连接,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好友之间通过情感建立的联系,学习同伴通过学习任务或共同的学习兴趣建立的联系,与专家学者建立的学导联系等等;(2)人际节点与知识节点的连接,即个体获取外部知识的连接:(3)知识节点之间的连接,指个体头脑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以及个体已有知识与外部新知识之间的连接。

3 网络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和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和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无数的网络中穿行,不断地影响他人和被他人影响,生活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适应、连接新网络或学习的过程。当我们获得新的节点,形成新的连接,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我们就在不断地学习和适应——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动态的交互。

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两类节点通过连接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因此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网络分为:人际网络与个人知识网络。人际网络,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这一公理的诠释:个人知识网络的建立包括两个方面:(1)个体头脑中已有的内部知识网络,存在于个体的心智结构中,可通过各种思维导图工具软件绘制概念地图(脑图),使学习者明确学习需要,以便与外部知识建立快速关联;(2)个体外部知识网络,建立在个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认知加工处理来获取新知识。吸收内化为自身内部知识。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创造出新的知识。

4 知识流

知识流动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并且能提升建立网络所需的能力。网络一旦建立,信息、知识流就可在各个节点间流动。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使知识循环流动,从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创新。因而,知识流亦是个人知识管理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知识是动态的、流动的,拥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只有在不断的流动循环中才能不断淘汰旧的知识,产生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建立个人知识库,存储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网络的建立,使知识在不同的节点之间流动,实现知识的动态循环更新。

此外,知识流的流动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有关,学习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清晰的知识结构,愿意改变固有心智模式,训练思维能力来促进知识的流动。

5 工具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知识激增与速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为我们实施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根据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人际网络与知识网络,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也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一类是社交工具,一类是知识工具,如表1所示。

(二)方法

关联主义的学习隐喻“学习即形成连接、创建网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构视角和方法参照,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相关原理理念映射到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即是通过自身学习需要选择人际、知识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形成人际、知识网络,实现对各种人际或知识节点及连接的管理、在知识的循环流动中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促进学习者各种高阶能力的发展。至此,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步骤分为:选择节点,确定知识需求:建立连接,通过各类工具软件获取知识并与之建立连接;组织连接,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存储,将外部知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维系连接,保持知识流;利用网络,运用知识:最后通过综合各节点处获得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

1 选择节点:明确需要

没有知识就谈不上知识管理,因而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就是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节点,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差异性与个性化,个体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明确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对节点进行选择和过滤。此外。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习得的知识就是常识。而常识无法提升你的竞争力。因此,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期望并可以在该领域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

在此阶段,个体可以针对自己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知识结构或某一兴趣领域运用mindmanager、mindmapper、inspiration等思维导图工具绘制概念地图,进行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表征,了解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优势等,明确学习方向,从而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获取什么知识,期望并可以达到何种程度。

2 建立连接:获取知识

确定了自身的学习方向,也就设置了人际、知识节点的“过滤器”,接下来就是与需要的节点建立连接了,连接的建立有助于我们随时了解并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保持自己不落伍。技术的发展,为连接的建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人际网络的建立,我们可以通过人立方关系搜索网站,了解各领域学者专家之间的联系,找到需要的人,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Gtalk、飞信、阿里旺旺等)或者手机、e-mail、微博及博客等与他们建立连接,并可通过微博、博客、开心网、人人网、校内网、QQ空间等社会性网络关注好友、学习同伴或专家学者的动态,此外,还可通过关注的人际节点,找到“朋友的朋友”。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建立的连接越多越好,因为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会交往关系的人数最大值是150人,即150法则。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人际网络的建立,同样也适用于知识网络。一个有效的网络,节点数不宜过多,过多容易产生信息过载,无效信息增多,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从而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浪费学习精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与其他知识节点和人际节点建立连接。

3 组织连接:编码知识

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组织是指按一定目的进行编排、组合,形成有组织的实体,或实体内组成要素间的关系。通过建立连接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而只是凌乱的、无序的知识碎片。知识只有经过个体深层次的理解,思维加工处理,按照各节点性质或作用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储存起来,并能随时为自身所用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

影响组织连接的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

(1)已有的知识结构: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是组织连接的基础。个体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新观念之间建立的有意义的实质性联系,有助于个体消化吸收新的知识,通过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将新知识内化为个体自身的知识。知识半衰期的缩短,更新周期的加快,都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夯实原有的知识基础,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适应外部世

界的变化。以便迅速建立起与新知识、新观念之间的连接。

(2)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models)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是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转的既有认知。心智模式受我们的惯性思维、定势思维以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影响我们理解吸收新知识、新观念以及做出决策判断等。因此,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心智模式的改善有助于个体组织连接,促进个体消化吸收外界的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理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改善心智模式,所谓“理性思维”,通常指深层次理解知识与运用(迁移)知识时的心理活动状态和信息加工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坎贝尔认为,“理性思维”有分析、提问、归类、交流、比较、联系、对照、精细加工、评价、推测、解释、测量、观察、运作、发现范型、预测、排序、总结、综合、确证等20种,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促进个体理性思维的发展。

4 维系连接:交流分享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每个人都是更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者连接,知识流在各节点间的连接中流动,可能在某些节点间增强,也可能在某些节点间衰减或消失。通过各种社会性软件,与学习同伴、专家学者或者组织的交流分享,如通过微博、Blog(博客)发表分享自己的知识、学习体会或经验等,通过QQ、BBS论坛等与学习同伴或组织就某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等,这样不仅可以使自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更加重要地,还可以使隐性知识社会化,获取更多来自他人、组织或社群的隐性知识,如学习方法、经验、各种高阶能力等。

影响保持和维系个人学习网络中各节点间连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任:彼此信任的节点,信息才会在二者之间流动。一个节点信任另一个节点,它才愿意接受来自该节点的信息,并给以积极的反馈:它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其他节点或专业网络。并融入到专业网络中去。

(2)交流与分享: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人便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两种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其他思想。”如果节点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互动,则两者之间的连接将会减弱,甚至消亡,反之,则会增强。因此,积极参与交流、分享知识,才能加强节点之间的连接,保持维系知识流的流动。才能获得并创造更多的知识。

(3)节点价值:关联主义认为,在社会网络中,各种活动中心就是那些建立起良好连接的人,他们能够培养并保持知识流。因此,不断提高自身节点价值,与网络各节点间建立良好牢固连接,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流才会流向你。通过交流分享知识,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才拥有更多的机会,从而也能提升自身节点的价值。

5 利用网络:使用知识

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唯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价值。建立了知识连接并不意味着学习就发生了,保存在各种数据库中的知识只是静态的知识链或知识块,只有将知识表达出来,运用于实际生活或工作中,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与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创建、管理、维系学习网络,使知识流在连接间保持顺畅流动,最终利用网络中的资源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6 综合节点:创新知识

创新知识,是人际网络与个人知识网络建立的最终目的。通过个体知识的动态更新以及个体心智模式的完善来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学习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分析、归纳、总结其他节点的知识,积极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通过系统化、组合化、显性化的表达来分享和使用知识,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新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从节点的选择,到连接的建立,再到网络的形成,最终在知识的动态循环更新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各个阶段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不断循环的过程,知识流贯穿于整个知识管理的始终。

知识管理的定义篇4

市场管理者对场内经营行为负有多项管理义务,其未尽到相应的管理义务并造成对权利人的损害,则其将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1.未尽到市场准入前资格审查的管理义务

在市场管理者未尽到审查经营者资格的管理义务的情况下,虽然市场管理者可能根本不清楚经营场所内存在侵权行为,即其不存在对侵权事实明知或故意视而不见的情形,但是因其无法提供直接销售侵权产品的商户的资料,进而导致权利人无法追究直接销售者的侵权责任。因此,市场管理者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此种侵权责任的性质,目前并没有法律规定予以明确界定。部分人认为,市场管理者应视为销售者承担直接侵权责任。笔者认为,就如前文所说,此种观点实为不妥。市场管理者并没有实际销售侵权商品,其过错仅限于未尽到一定管理义务,而非权利所遭受损害的直接造成者。倘若直接将市场管理者视为销售者承担直接侵权责任,那么市场管理者将丧失向直接销售商的追偿权,这对市场管理者是不公平的。实际上,结合市场管理者负有管理义务这一特征,故而可将此种侵权责任界定为因管理职责而产生的补充责任。在市场管理者承担该补充责任后,其可以就自己已经支付的赔偿额向实际侵权人予以追偿。

2.未尽到日常巡查的管理义务

市场管理者应当建立完善的日常巡查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对市场经营场所进行巡查管理,以保证及时发现侵权行为的存在,从而降低权利人的利益损失。倘若市场管理者未尽到巡查义务,导致其应当发现但却未发现侵权行为,例如权利人的商标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此时市场管理者主观上应当知道市场内实际经营者存在销售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产品的行为,但其仍然为商户提供场地等实质性帮助,故而其应构成间接侵权,应当与直接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

3.未尽到明知侵权后而积极补救的管理义务

通常情况下,权利人首先会书面通知市场管理者有关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事宜。如果市场管理者在收到权利人的通知后,并未采取必要措施及时制止侵权行为,从而导致侵权行为继续延续,而损害后果也进一步扩大。此时,市场管理者明知市场内商户存在侵权行为,仍然为其提供场地等实质性帮助,也已构成间接侵权,应当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直接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二、市场管理者避免知识产权侵权的相关措施

在假冒商品的侵权活动愈演愈烈的社会背景下,市场管理者应着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能够及时、完全履行所负有的管理义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市场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从而做到有效避免实际经营者带来的知识产权侵权索赔。

1.市场管理者

应建立商品知识产权及其法律状态审查制度,对可能引发纠纷商品的知识产权法律状态进行提前审查、检索。即在进入市场之前,市场管理者可以要求他们提供知识产权合法有效的证明文件;如接受第三方授权经营的,可要求其提供有效的授权文件;如确实不能提供的,则可要求其提供所售商品合法来源的证明文件。

2.市场管理者

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实际经营者通告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信息,同时对在售商品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动态监控,保障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3.市场管理者

应与实际经营者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约定因实际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导致市场管理受到损失的,实际经营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且与其约定有权要求其停止销售涉嫌侵权的商品。

4.接到投诉时

市场管理者应当及时处理,及时要求实际经营者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或者及时制止实际经营者的侵权行为。

三、结语

知识管理的定义篇5

内容摘要:知识正在成为企业最主要的竞争资源。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接受有“顺应”和“同化”两个过程,母子公司的知识管理也可以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注意情景因素的影响和构建,使母子公司之间的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都得到较好地传递,从而提高集团公司的竞争力。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情景理论出发,建立了母子公司知识管理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母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母子公司知识管理

人类社会己经进入到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知识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和土地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是企业有价值、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内生于企业知识,并且知识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是可持续的。

集团公司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一种典型的、复杂的企业组织制度,它的存在与发展能有效地扩大经济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集团公司是指以股权、产权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有机整体,集团公司最大的特点是其内部的母子公司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数学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至今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何克抗,1997)。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现代建构主义主要是吸收了杜威的经验主义和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与发生认识论等思想,并在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各种数学教育改革方案的经验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张奠宙,1998)。

郭昀、张伟(2004)从心理学的角度、认识论的角度、学习论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解释了建构主义的含义,认为建构主义具有如下特征:人的认知过程(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具有主动性;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有知识都是建构出来的,学习过程具有建构性;学习过程具有累积性;建构活动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具有社会性;学生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学习过程具有情境性。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为了提供服务或产品,企业需要完成不同的功能性活动,通常,功能性知识总是与组织的功能性活动相连的(见图1)。许强、郑胜华(2004)认为,企业知识结构中的功能性知识包括服务或产品的生产、市场营销、R&D、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Zander和Kogut(2005)认为企业知识结构中除了专家技能知识以外还存在组织性知识,组织性知识包括组织的行动方略和运行程序。行动方略主要包括企业使命、文化、经营战略、策略目标和计划;运行程序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决策过程、控制体系和内部信息交流。

由此可以得出集团公司的知识构成可以用图2表示。

情境理论认为,知识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潜入在特定的情境之中(Sproull,1981;KogutandZander,1993;Hedlundandnonaka,1993等),情境理论认为(Foss,1996;GuptaandGovindarajan,1991等)知识的情境嵌入性,意味着企业的情境决定了企业可运用的知识范围,成为企业知识的情境范围,这个情境范围由企业不同情境纬度的各情境因素所决定。

我国学者许强(2003)提出的企业知识的五个情境纬度,包括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环境、技术和运营等。

国内外关于母子公司知识管理和知识转移研究的学者们(Szulanski,1996;Schulz,1999;tsai,2002;wang,2004;刘翌和徐金发,2001;罗宣,2006)主要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研究分析了母子公司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例如战略环境,集团公司的集权程度,母子公司的知识传递意愿,程序公正性,组织文化等,也提出了一些母子公司知识传递的模型。本文主要应用教育界的热点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母子公司的知识转移和知识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影响母子公司知识管理的因素,对母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集团公司知识管理模型

如图3所示:集团公司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一般会有外生性知识和内生性知识两种,外生性知识是来源于集团公司外部的知识,内生性知识则是来源于集团公司内部的知识,又分为两种,即功能性知识和组织性知识,其中功能性知识包括生产、市场营销、R&D、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组织性知识则包括行动方略和运行程序两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母子公司间不断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逐渐由母公司传递到子公司,并被创新整合利用,或者由子公司传递到母公司,被母公司整合利用,最终达到知识在集团公司内部的传递和整合,使集团公司不断与时俱进,吸取新的知识,并保持集团公司内部知识流动的顺畅,构成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知识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情境学习比较重要,那么公司的情景因素即公司的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外界环境、技术和运营就会影响到知识在母子公司之间的传递和整合,从而影响集团公司知识管理的效率。因此,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特别是母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些情景因素的影响,在这些方面加强内部整合和控制,保证知识管理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利于提高集团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基于建构主义的母子公司知识管理的施行

(一)母子公司的知识主要由功能性知识和组织性知识组成

母子公司的知识有些属于显性知识,可以用文档化的制度、规则、计划;工作手册和公共数据库;或者母子公司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中心等明晰化的方法获得和在母子公司之间传递,而这类知识大都属于功能性知识。有些知识则属于默会知识,必须通过诸如人员派遣、战略计划会议;跨公司的委员会、工作小组、团队;矩阵的组织结构或者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才可以获得和在母子公司之间进行传递,而这类知识大都属于组织性知识,如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风格、组织文化和企业使命,这些都需要人员之间面对面地交流合作才能得到真正的体会。因此,母子公司的知识管理应该采取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取不同的形式,规章制度性的知识和单纯数据性的知识可以通过母子公司间文档的传递或者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来完成,而针对诸如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建立则需要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母子公司间频繁的交往。

(二)知识的建立和学习需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当新的知识产生,无论是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都会先接收,再根据自身结构和管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修正,使之适合本组织的特点,最后将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组织的知识,知识实质上是进行了一个升级,产生了新的知识。

(三)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情境的建立

公司的情景因素即公司的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外界环境、技术和运营就会影响到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管理活动。因此,母公司在母子公司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企业文化方面。建立强有力的一致的企业文化,并进行母子公司之间的贯彻。建立母子公司一致的企业文化需要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远景和使命、标志仪式、制度、文化活动、企业哲学、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进行统一的部署和规划,在子公司建立起和母公司一致的企业文化。一致的企业文化有利于知识在母子公司之间顺畅的沟通和传递。

战略。战略目标和战略选择会影响到母子公司的知识管理,多元化的战略会产生多元化的知识,知识的传播也就更加形式丰富。而集中化战略的知识则相对单一,传播的形式也会显得单一,但母子公司的知识传递可能会更加频繁并更加有效。另外,企业所处的战略群体不同,也会影响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因此,集团公司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母子公司战略选择的异同,一般而言的集团公司大多采取多元化战略,而子公司大都采取差异化战略或集中战略,应该注意到不同战略选择下知识的差异,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知识的整合和传递。

组织结构和过程。一般而言,正式的科层结构有利于明晰知识的传递。而公司的交流和领导风格会直接影响知识传递的方法,集权式的领导风格有利于明晰知识的传递,分权式的领导风格则有利于默会知识的传递。另外,如果公司鼓励团队合作,经常进行跨公司的团队合作和交流,则有利于默会知识的传递。必要的激励系统也会影响公司内的知识流动。

外界环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法律的外界环境都会影响到组织的运行,包括集团公司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组织的运营产生影响,而且外生性知识本身就产生于集团公司外部。母子公司的知识管理更应该结合外界环境的变化,利用对公司有利的变化促进母子公司的知识管理,吸收和企业文化相一致的外生性知识,将其整合到集团公司的知识库中,避免外界的不利变化对公司的影响。

技术和运营。技术和在运营中产生的知识本身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另外,情景式学习也离不开企业的运营,默会知识的传递更是依靠在“干中学”。员工的技能、现有设备和相似技术,企业的基础设施、企业运营的效率和质量都会影响到母子公司知识的学习与传递。

(四)建立母子公司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母子公司公共知识库

通过知识仓库的构建、知识地图的引导以及各类检索和解析软件等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方式,使得母公司和各个子公司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依赖的原有知识存量方面得以扩大,同时有效的提高知识运用与创新的效率,为深层次的知识转移提供前提和保证。

(五)建立母子公司知识共享与整合的平台

包括建立共享型的文化氛围,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激励机制和建立柔性的组织机制,这些都有利于母子公司的知识传递与整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知识管理的定义篇6

关键词:知识网络;知识管理;战略信息系统;管理软件

本文将介绍知识网络的理论以及我们开发的知识网络系统。全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首先介绍知识网络的概念与特点,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分别阐述知识网络的组织理论与认知理论,最后的第四部分介绍我们开发的知识网络系统。

一、知识网络概念与特点

知识被认为是组织寻求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这意味着组织不仅应具有持续的知识更新与创造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组织的知识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全球化的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业务的分散化都要求组织有相应的机制与设施以保证知识的扩散并协调各项业务活动,而知识网络被认为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

知识网络具有不同的定义:“知识网络是基于知识的关系,它可以使企业发挥其潜在的认知协同优势”;“知识网络是实体(个体、团队、组织)间的关系,这些实体具有共同的关注,且嵌入在集体的与系统的知识资产的创造与共享的动态关系的工作环境中”;“知识网络是一个具有模块化结构的组织系统,它可以使企业传递与共享其可用的无形资产,特别是其自身的知识”。以上的三个定义尽管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所表达的要点是一致的:首先,从静态的角度看,知识网络是一种组织结构,这是定义1与定义2中的“关系”,定义3中的“组织系统”所揭示的含义;其次,从动态的角度看,知识网络是一个工作系统,是知识的创造与共享过程,并且相对于其作为“组织结构”的静态属性,知识网络作为“工作系统”的动态属性更为重要:“知识网络更是‘工作(work)’而非‘网络(net)’”;第三,知识网络是目的驱动的,且参与知识网络的实体具有共同的关注。

知识网络是知识管理发展的新的阶段,被称为第二代的知识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知识管理,其特点如表1所示。

二、知识网络的组织理论

知识网络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应遵循一定的组织原理、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会形成不同的组织类型。

首先,知识网络在组织原理上一般可归结为三种模型,第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型(businesskmstrategymodel):这种模型的特点把知识管理与企业的战略规划相整合,以企业战略驱动知识网络的组织与建设;第二,组织目标与能力匹配模型(organisationalgoalandcapabilitymatchingmodel):这种模型的特点是创建组织的目标和任务与组织的知识能力以及人之间的映射关系,以目标组织知识网络;第三,业务流程模型(businessprocessmodel):这种模型的特点是将知识与业务流程相结合,以业务流程组织知识网络。

其次,知识网络具有四种组织结构,分别被称作层次型组织结构、多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集中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无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其中层次型组织结构是一种自上向下的组织方式,知识的传播由上层机构单向地传向下层机构,从知识流程的角度看,网络中的大多数机构(位于顶层的机构除外)只关注知识的存储与应用流程,而不关心知识的产生与共享流程。这种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通常发生在领导企业与其下属企业或供应链企业中;多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是一种网络型的指示组织方式,在此网络中,作为网络节点的各参与机构具有对等的地位,与其他机构保持着多边的关系,每一个参与的机构自身都关注知识的探索与创造,但同时又希望通过参与网络来与其它机构共享知识,这种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厂发生在一些合资企业中;集中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的特征是某一企业控制了技术、商务或经济上的关键资源,而据此对其他一些相关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其它的企业尽管是自治的,但也承认此企业具有领导地位,因此形成了一种星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常被用于新型的虚拟企业中,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共享与应用是主要的知识过程,且这种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常发生于新型的虚拟企业中;无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是由多个自治的机构形成的网络,网络本身缺少中心型的管理,各自治机构的关系比较灵活多变,参与网络的目的也呈现多样性,例如面向商业的目的或面向研究的目的,不同的目的通常也决定了具有不同的知识流程,在面向商业的目的知识网络中,知识共享与应用是主要过程,而在面向研究的目的知识网络中,知识的产生与共享成为主要目的。表2对各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主要知识流程进行了总结。

最后,知识网络具有不同的类型,buchel与raub从管理支持以及收益水平角度将知识网络划分为爱好网络(hobbynetwork)、职业学习网络(professionallearningnetwork)、最佳实践网络(bestpracticesnetworks)与商业机会网络(businessopportunitynetwork)四种类型:其中爱好网络关注个人兴趣,通常得不到管理支持;对于职业学习网络,知识的迁移一般能得到管理的支持,但是用户是否参与学习一般是自愿的,用户根据所迁移的知识的价值以及自身兴趣来决定学习什么以及是否学习;对于最佳实践网络,管理者扮演了协调者的作用,所有的网络成员都要参与互相间的知识的迁移与学习;最后,商业机会网络是商业目的驱动的网络,但是其关注的视角是创新与成长方面。

三、知识网络的认知理论

在知识管理领域,有两个与组织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的概念:组织记忆与传递记忆,walsh与ungson定义组织记忆为“组织记忆是指组织历史上存储的信息,此信息可被调出支持现在的决策”,wegner定义传递记忆为关于谁知道谁、谁知道什么、谁在做什么的知识。一般认为组织记忆存储的是任务数据——关于任务的性能与问题解决方案的信息,而传递记忆存储的是引用数据——关于事物间关系的信息。

无论是组织记忆还是传递记忆都必须被显性地表达出来,属于显性知识,但是对于传递记忆而言,它所引用的人则可能不仅具有显性知识而且也具有隐性知识。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组织中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组织的大多数知识存在于人身上。因此传统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是把人的知识显性化、编码化,并存储于组织记忆系统中,并把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作知识的资本化过程,意指经过这样的转换后原本存在于个体身上的知识已经变为组织的知识资本了。但是以组织记忆系统为特征的传统的知识管理没有注意到这种转换尽管很有意义,但也有很多的限制,包括耗时、预定的知识领域、对于非程序化知识在表达上的困难等,并且从知识文化的角度看,这种方式存在着对人作为知识载体的某种忽视或不信任。

知识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是知识网络,而从组织认知的角度看,知识网络是以传递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当然知识网络也仍然需要组织记忆,因此知识网络可被描述为:知识网络=组织记忆传递记忆,在此关系式中,组织记忆存储的知识也被称为一阶知识(1st—levelknowledge),其特点是查询方便,利于快速决策;传递记忆存储的知识也被称为二阶知识(2nd—levelknowledge),其作用是一方面提供关于一阶知识的社会背景与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沟通流来实现更高层次的知识创造与发现,从而提供更精准决策的潜力。在知识网络环境下,知识管理的过程不再是单纯地由隐性向显性知识转换的过程,而是在显性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动态的持续的互动过程,nonaka称其为seci过程(表3)。其中s是指由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转换过程,e是指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部化转换过程,c是指由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合成化的转换过程,i是指由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部化的转换过程。

表3知识网络支持的知识转换过程

此外,知识网络中各的各网络节点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可能是人,carley等人对知识网络的可能的节点及其边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并据此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网络类型,carley称其为知识网络的元网络(meta-network)(见表4)。

四、知识网络系统

本部分介绍我们依据以上原理而开发的知识网络系统,其系统架构可简单地用图1描述,共包含知识图、知识资产管理、实践社区、网络会员管理、知识搜索引擎五个子系统。

知识图子系统是一个知识本体的描述工具,用户使用此工具可创建特定领域的知识本体。并从而为整个系统的知识管理提供统一的语义。知识图子系统包含了知识分类、语义网络、语义索引、知识价值评判四项功能。其中知识分类用以提供对领域知识按照树结构进行组织的能力,语义网络用以关联各类别,语义索引用以提供对每一个类别按照多个关键词进行索引的能力,而知识价值评判提供一种方法动态地对每一类知识相对于用户的价值进行评判。

图1知识网络系统

知识资产管理子系统是一个组织记忆系统,用以对组织的各种知识资产进行管理,包括存档、查询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借助于知识图子系统提供的描述工具,因此具有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此外次子系统还包含了知识资产评论、知识资产推荐等功能。

实践社区子系统包含了公共信息与社区两部分内容,公共信息用以通报新闻,而社区用以会员的活动,从纯技术的角度讲,社区类似于论坛,但从内容上讲,它可以被组织成爱好网络、职业学习网络、最佳实践网络或商业机会网络,此外,实践社区子系统与知识资产管理子系统有着很好的集成,在权限允许的情况下社区可以阅读使用组织的知识资产,而社区中上载的一些资源也可以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资产。

网络会员管理系统用以实现传递记忆系统,此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会员档案管理系统,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会员网络的管理系统,支持“谁知道什么”、“谁知道谁”等元网络模型,并且通过引入关系密切度等属性实现了知识网络的最短路径搜索。

企业知识搜索引擎是一个集成的知识发现系统,当用户搜索某方面知识时,呈现给用户的除知识资产外,还包括论坛的讨论、实践社区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搜索出知识网络中此知识领域的会员并且提供沟通的支持。此外,搜索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这主要得益于知识图提供的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davenport,t,prusak,l..workingknowledge:howorganizationsmanagewhattheyknow.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1998.

2.ritter,t.,gemunden,h.g..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hipsandnetworks:anoverview.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vol.56,2003.

3.davidow,w.,malone,m..thevirtualcorporation:structuringandrevitalizingthecorporationforthe21stcentury.harperbusinesspress,newyork,1992.

4.buchel,b.,raub,s..buildingknowledge—creationvaluenetworks.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2002,20,(6).

5.strategicintentions:principle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knowledgenetworks./chin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12.马捷,靖继鹏.知识转化模型分析与评价.情报科学,2006,(3).

13.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知识管理的定义篇7

[论文摘要]通过阐述终身学习视野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和意义,指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并介绍了个人知识管理适用于终身学习的方法与工具。

随着信息变化和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新的信息、知识层出不穷,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信息的“爆炸”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也给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来管理个人的知识,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迎接时代的挑战,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1个人知识管理定义

1.1一般意义上的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由“知识管理”衍生而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知识管理”分为“组织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国内外研究者从管理的目标、过程和方法等角度分别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界定。如CarlaoDell将知识管理定义为应用系统的方法去发现、理解、使用知识,其目的在于创造价值,而Gordonpetrash把知识管理定义为将最合理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候提供给最需要的人,以便他们能做出最好的决策的过程,等等。

国内外“知识管理”的定义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组织知识管理”的层面提出“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或组织)为实现其管理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对企业(或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整理、整合、存储,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和维护,在最恰当的时候,把最恰当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保持企业(或组织)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众所周知,组织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的知识管理也会有许多的共通之处。甘永成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2]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个人知识管理”将管理的主体范围缩小到单独的个人(当然不排除外界对个人的影响),“个人知识管理”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1.2终身学习理念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Lengrand)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提交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引发了国际范围内的“终身教育”思潮。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经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3]终身教育是人类社会和个体的一种追求长远发展的理念,它强调各个发展阶段、各个领域、各种方式的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

此后,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教育观、学习观的更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肯定,“终身学习”成为终身教育思潮中更为核心的思想。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埃特里捷尔比就十分强调“自我决定学习”(selfdirectlearning)的意义及其必要性,并提出了主体的“自我”形成理论。因而,突出个体的“自主性”成为终身学习和个人知识管理二者的共同诉求,由此二者之间形成了更为密切的联系。终身学习需要借助知识管理中的方法和工具,而个人的知识管理必须借助于终身发展的长远目光来进行规划。

结合终身学习理念和要求反思“个人知识管理”,它是指以突出个体自主性为特点,以个人一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运用系统方法去发现、理解、整理、使用知识,从而实现个体学习的可扩展性及连续性。

2个人知识管理在终身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2.1个人知识管理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前任主席雅克德洛尔曾提出,终身教育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个人更新知识,“有助于每个人在迅速变革的社会中掌握自己的命运,对其生命的各个阶段重新进行安排”[4]。而上述内容也恰恰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知识的分类中,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际知识(Know-who)[5];有学者进一步将个人的知识分为六个层次:客观事物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知识;规律和原理知识和社会关系知识;交流、传(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递的隐性知识;以网页、文章等形式传播的知识;创新的知识[2]。个人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还包括此二者之间的转换和创新的技能性知识,当然人际间知识的交流、传播也对个人知识及其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终身学习应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6],从内容上分析,个人知识的划分与终身学习支柱的四个方面是相一致的,均涉及到从原理理论到实践经验,从独处方式到交流技巧等方面;但是,个人知识管理更为强调个体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这种“转化”同时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可扩展性和连续性的核心环节。

2.2个人知识管理是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R.m.Gagne)曾运用信息加工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学习过程,在他提出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人的学习与记忆是由加工、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7]。个人知识管理运用系统方法去发现、理解、整理、使用知识,具备两大功能:首先,个人知识管理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分类、激活,及对新获取的数据、信息的分析、综合,使个体的隐性知识得以发掘和显化,从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构得以扩充,知识也能得到更清晰地表达和更好的理解;其次,个人知识管理通过对学习过程中所反馈的信息的提取、筛选和反思,从而有效地做出计划和决策,促进思想到行动的转化。具体而言,个人知识管理激发个体对知识的需求,使个体知晓已有的知识并在需要时使用,再将新知识融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进行创新。总之,个人知识管理有助于把握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是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3个人知识管理适用于终身学习的方法与工具

3.1在建构个人知识库的过程中增进自我意识

终身学习需要建立在个体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通过提供参考标准和典型案例,树立自我发展的长远目标,激发个体对知识管理的兴趣,从而使个体有意识地建构个性化的“个人知识库”,而这个建构的过程也正是一个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的过程。如国外已开发出多种生涯辅导软件,较为常见的有“Discover”、“SkillScanonline”和“abilityexplorer”等等,其中就提供了个性测评、职业测评的量表和多种个人职业发展的典型个案等等,且生涯辅导软件还能将每次个人提交的数据和自动测评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和帮助个人再次分析和反思

3.2在搜集和提取知识的过程中扩展知识面

个人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中包含着潜在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之一的网络搜索引擎中,如Google和百度等等,数据、信息不仅仅以“点”的形式单独存在,还相互联系以“网”状呈现,输入一个关键词便可得到通向相关知识的无数的超链接,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为个人探索隐性知识、扩充知识面提供了更广的视野。此外,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之一的网页浏览器,如myie2,针对个人对于知识的提取的需要,设置了“收藏夹”、“历史记录”和“恢复关闭窗口”等功能,方便用户回顾以前浏览过的网页,防止遗失那些没有建立长期记忆的知识。

3.3在整理和保存知识的过程中更新知识库

个人知识管理通过帮助个人将提取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再次整理并保存的方法,促使知识的提炼和个人知识库的更新。个人电脑中的硬盘分区、各级文件夹分类和各种程序的配置等,就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反映了个人的知识结构,而为人们所熟知的“windows优化系统”、“超级兔子”等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就是为帮助人们管理这个电子的“个人知识库”而设计的。另外,概念图、脑图(又名思维导图)等知识分类工具,如“mindmanage”,“Startree”等等,仿造人的发散性思维设置了一个可以从中心点无限发散扩展的模型,其中各个分枝之间可以任意的组合;而这个提炼知识中心点和组合知识枝干的过程,看似仅仅是结构上的变动,但某种意义上也正是一种知识创新的过程。

3.4在共享和交流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绩效

知识管理的定义篇8

其建模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层次性。分析知识的种类及构成,利用本体表达不同类型的知识,利用不同层次的知识完成不同的功能,通过相互之间的关联,体现知识模型的完备性。(2)语义一致性。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的业务过程与产品构成,需要在企业内部与产业链配套企业间保持语义的一致性,需要构建在某一高新技术制造业领域内部公认的、具有确定语义的企业领域本体,包括业务过程、设计术语和产品相关知识等。(3)标准化与模块化知识表达。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在设计生产及产业合作中存在大量的标准化知识与模块化知识,需要借助知识表达模型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以促进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的知识共享与集成。(4)降低知识本体构建难度。当前,文献研究中所涉及的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大多需要知识管理专家对知识管理的全程参与,需要员工和知识用户对知识管理及其技术有深入了解。然而在实践中,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往往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提高知识本体构建与维护的自动化程度,降低知识维护的难度。(5)知识组织结构清晰。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涉及众多领域,在各自产业领域内所处理的知识也各不相同。知识组织结构是理解与共享知识的基础,因此构建在制造业与高新产业内公认的、清晰的知识组织结构至关重要。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的知识管理复杂而丰富,如何规范化地描述和表达知识及其关系结构,是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在将面向人类处理的语义表达转向面向机器处理的形式化语义的过程中,必须消除人类语义的模糊性,并且构建支持自动推理的、明确的、形式化和规范化的语义关系。分析知识的形式化构成是构建知识表达模型的重要基础,可将企业知识模式的形式化表达式描述如下:K=F+R+C其中,K为知识(Knowledge),代表某一项知识。F(Fact)为事实知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事物及其状态、属性、特征和关系的事实描述。R为规则(Rules),即对事实的一种规范约束或表达在前提事实与结论事实之间的一种因果关系。C为概念(Concepts),是指事实中基本术语(概念)的含义及其语义规则说明等。模型认为,一项知识并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由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对概念的抽象理解以及对关系与规则的推演而构成的。由上述描述可知,知识具有层次性,一般包括事实、概念、规则和启发4个层次,其中启发知识是关于规则的知识,是对前三者的综合,利用启发知识可得到问题的解[19]。其意义在于,将知识转化为面向计算机处理的表示形式,需要把上述事实知识、规则知识和概念知识等本体表达出来。显然,单一类型的本体不能完成,需要运用不同类型的本体表达并通过不同本体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知识的表达模型,进而表示与存储知识。综上所述,参考perez和Benjamins等归纳出的10种本体及其它企业知识建模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面向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的多层次本体知识表达模型(见图1)。模型架构整体分为3个层次:知识表示层、概念规则层、知识组织层。按照知识模型的分类,不同层次表达的知识类型也各不相同。其中,知识层的知识本体主要表达事实知识,领域知识层的知识本体主要表达概念与规则知识,而知识组织层的产品生命周期知识地图主要明确知识架构与知识集成。多层次本体知识表达模型体现了知识层次性与不同本体的结构关系,能够满足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知识表达的需求。不同层次的本体根据知识表达需求分别描述事实知识、概念关系、规则知识、知识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之间所形成的概念或语义映射等,如知识本体在表示知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术语,通过概念映射到领域知识,再利用领域知识对概念及其关系进行描述,从而可以利用推理规则进行知识推理,或者利用知识地图集成到整体的知识框架中。知识模板针对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标准化与模块化知识的需求,对标准化和规范化知识利用领域的知识概念构建知识模板,在产生相应知识的过程中,按照知识模板结构建构新的知识本体,从而在相同类型的知识本体间形成统一的知识结构,以便能够更好地为理解和共享知识提供技术支撑。

知识本体构建

在现实应用中,企业所处理的知识来源种类丰富、格式繁多,且存在多种形式,但在具体处理知识表达来源时,可将其归纳为文本和非文本两类。其中文本是一种半结构化的知识来源,是企业目前重要的知识存储形式,它主要包括企业资料、报告、总结、说明和以网页形式存在的知识;非文本知识来源既包括结构化的产品数据和报表,也包括非结构化的图纸、流程和音视频。本本主要构建具有可扩展性的知识本体的定义,并针对文本和非文本源的特点,分析知识本体的构建方式。使用文本形式保存的知识是企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知识保存形式,但在其应用中因主要依靠关键字或分类方式进行检索和共享而存在诸多弊端。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抽取文本知识的特征信息,将其自动或半自动地转化为符合前述知识本体定义的知识本体,从而增强知识管理的语义理解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一般而言,文本保存的大都是半结构化的文本,而半结构化的文本内容和结构是混在一起的,通常结构不固定且没有清晰的描述。根据文本的一般表现形式,可将文本的特征信息归纳为以下3类:①文件特征。文本文件属性可以提供的信息包括文件的创建时间、最后修改时间、创建者和文件路径等;②形式特征。包括文本的长度、显示字体的大小、颜色、位置和特殊标识等;③结构特征。包括分段、并列、标题级别、表格与图表的特殊表达结构等。因此,基于文本的知识抽取主要包括:①文本属性的抽取,如文本的创建时间、创建者、版本号、权限、修改时间和次数等基本属性信息;②本文内容信息的抽取,如文本的标题、作者、摘要和关键字等;③文本的语义信息抽取,如文档分类和语义特征等。知识本体的构建是从文本知识中抽取相应的语义信息,并按照知识本体的定义,采用本体描述语言构成本体文档的过程。可以针对上述文本知识的特征,通过模式匹配自动抽取部分语义信息,不能抽取的部分语义信息需要由知识管理员工来补全。通过模式匹配抽取信息的过程主要包括文本的预处理、文本截取和模板匹配等(见图2)。图2本文知识语义抽取过程(1)文档预处理。文档格式不同不利于信息的处理,因此需要对文档进行预处理并提取其中的文本信息和格式信息等。XmL文档具备同时存储各种信息的能力,其结构化的形式也有利于信息处理。因此,首先将企业文档转化成XmL文档,这一过程存在诸多转换工具和第三方插件,不仅能保留文档文本,也能保存段落和字体等信息。然后,利用文本截取工具,将文本分割成多个子字符串(包含文本特征)的集合,字符串的分割由段落、格式、标点和字体等因素进行设定,上述过程使文档变为一个字符串的集合,可将其定义为档的字符串集合t通过li所包含的匹配模式h1i,h2i,…,hni进行匹配,并根据上述计算公式计算li的权重,然后抽取下一个文档匹配模板li+1,循环计算匹配模板的权重,选择权重最高者为文档的匹配模板,并保存匹配到的文本信息。按照知识本体的定义,采用owL语言进行描述,形成本体文档。企业文档匹配模板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文档匹配库的复杂程度与企业文档信息格式的多样性有关。非文本知识来源既包括结构化的产品数据和报表,也包括非结构化的图纸、流程和音视频等数据。目前,企业对于非文本知识的保存和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利用关系数据库保存产品数据,在使用中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上述数据进行查询和适用;②利用添加文本描述的方式,为设计图纸、流程图表和各种音视频文件增加自然语言描述;③利用文档分类方式,将非文本文档的知识特征通过目录层级表达出来,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目录(知识特征)从大到小缩小语义范围,以便进行知识检索。根据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需求,本文将非文本知识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结构化的知识,主要指不具有固定组成结构的知识,如设计图纸、生产流程和音视频等;另一类是结构化的知识,主要指拥有固定组织结构的企业非文本知识,如产品数据和报表等。非文本知识的共同特点包括:①一般以独立的文档形式存在,少数以网页形式表示;②从可抽取的语义信息来看,包括文档的基本属性,如文件名、目录信息和创建时间等;③非结构化的知识结构特征不明显,而结构化的知识结构特征明显,需要从中提取相应的语义信息。与前述的文本信息不同,非文本知识的语义信息自动提取应用效果有限,因此可以在知识本体构建或者知识应用过程中借助人工算法不断修正。由上述分析可知,非结构化知识本体的构建需要抽取的信息具体包含3类:①对文档基本信息的抽取。因为非结构化知识的主要存储方式是文档,因此可以通过文档信息的读取获得文件名(标题)、文档创建/修改时间和创建者等信息;②对语义信息的抽取,如知识分类与领域本体映射的信息。因为无法利用文本分析和模式匹配等方式,所以效果难以保证,因而需要较多地依赖人工维护;③对知识特征的提取,如对于采用网页形式保存的信息,可以通过前述模式匹配的方法,获取网页的编辑时间、导航层次和网页标题。如果是带有描述性的文字,也可以利用前述知识特征提取方式构建知识特征向量;如果是仅以分类目录形式保存的文档,则可以通过读取文件目录体系,通过模式匹配方法抽取其中的知识特征,其基本流程见图3。图3非结构化知识本体构建主要流程为分析非结构化的文件属性并提取相应信息,同时从目录信息或文档网页描述信息中,按照上述方式提取知识特征。在提取知识特征向量的过程中,可以用自动提取与人工提取相结合的方式。语义信息的加入主要依靠知识用户从文档中抽取和审核。上述3种获取的语义信息按照知识本体的定义,采用本体描述语言进行描述,并构成知识本体文档。与非结构化知识构建本体的方式类似,结构化知识本体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企业中结构化信息的主要存储方式是关系数据库或者报表(也可以存储到关系数据库中)。对于关系数据库而言,每一行都是一个实体,每一列都是实体中的一个属性,每一行都是一个知识项,每一列都是知识项拥有(Has)的属性。因此,在结构化知识本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识别和分析信息结构;②结构化信息的知识特征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有不同的提取方式,从数据库中提取的信息一般不存在层次目录信息,可将提取到的属性项作为知识特征的一部分。

知识管理的定义篇9

关键词:知识链图书馆知识流程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78-02

一、知识链管理理论

1.知识链的内涵。“知识链”(Knowledge-Chain)的观点最早出现在eRp的实施过程中,管理学家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入到管理过程当中,认为知识链是由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等组成的。{1}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首先从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知识链的概念,认为组织的知识链是五阶段四层次结构,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五个阶段,领导、合作、控制和测量四个层次。

国内学者多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知识链进行界定。常荔等认为知识链就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集成、整合与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2}。徐建锁{1}{3}等指出,知识链是指企业内部的知识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以及知识在不同企业主体间知识转移、共享与扩散形成的链状过程。江亮{4}认为知识链是指在一个链条型网络中,组织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

本文认为知识链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组织业务活动基础上,以知识流动为中心,包含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转移、知识创新等四个过程。它认为组织的业务活动以知识流动为中心,围绕知识的创新而展开。

2.知识链管理。知识链管理(KnowledgeChainmanagement,KCm)是通过优化和创新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达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促进组织学习的目的,从而形成知识优势。①知识链管理的实质在于重组和优化组织间的知识流动,有效整合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

张亦学认为,知识链管理的应用可以使图书馆内部和外部信息实现双循环,对知识获取有重要意义,并能够促进图书馆知识边际收益的递增。{5}

二、图书馆知识流程

1.图书馆业务流程。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流程(process)的定义是:(1)水流的路程;(2)工业生产中,从原料到制成品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也叫工艺流程。《牛津英语大字典》对“流程”的定义是:一个或一系列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出现的一个或一系列连续的操作。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给出的定义是:“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流程,已被认定是一种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卓越的业务流程已经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

图书馆的一切管理及业务活动都是由各种流程组成。这些流程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输入,最终输出的是图书馆交付给读者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图书馆业务流程,指的是一组相互关联而共同为读者创造价值的信息活动。如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各个工作环节。

图书馆竞争力在于通过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最终实现图书馆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业务流程是核心,业务流程决定了其运行的效率,是图书馆的生命线{6}。

2.知识流程。业务流程不仅是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连接起来的业务活动链,而且还是利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场所。{7}知识流程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定义组织的业务流程,是组织流程的本质内容。在组织中,存在流程知识和知识驻点两个重要概念。流程知识是知识在各个部门、各项业务活动以及业务承担人员之间流动所形成的;组织的知识流程的一些关键点就是知识驻点,是知识流程的中枢。{8}知识流程正是在组织内部、外部的各个知识驻点之间为创造价值而形成的一系列积累、转移及共享的过程。

3.基于知识链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流程分析。知识链管理在图书馆知识流程中的应用首先表现为将其业务流程与知识链相结合,要求图书馆内的组织机构依据知识链进行功能整合,使之工作内容适应知识链中的相应活动。并以图书馆组织内外各种知识高效有序的运作为出发点,以知识共享和创造为目标,从知识的定义与获取,到知识的组织存储,到知识的转移与共享,以及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优化,促进知识的流动,最终形成知识优势。

(1)图书馆知识定义与获取。知识定义是指组织首先必须了解其内外部存在着哪些重要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获得需要的重要知识,并有效利用。{9}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必须首先定义知识,确定图书馆的知识缺口,从而确定知识需求。

通过图书馆知识定义可将图书馆的知识划分为:一是馆员知识,指馆员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业务技能及诀窍、创新及反应能力等,是馆员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二是图书馆知识,包括图书馆内部的作业流程知识(图书馆各部门的业务指南、操作手册、规章制度等)、信息系统、价值观和组织文化、团队协调合作等。三是图书馆外部知识,包括用户知识、供应商知识、学术性组织的知识以及其他图书馆的知识等。

知识管理的定义篇10

事实上,知识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但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及条件的制约,在过去,无论是经济管理实践还是古典经济学理论都忽视了知识作为资产的价值。当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知识的价值不断提升直至成为竞争性资产和企业的核心资源时,传统的工业经济就转向知识经济。随着知识经济的成长,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微观领域,企业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被提上日程。

可见,知识管理的思想根源于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创新的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正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促使人们从知识的角度去考虑各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因此,广义上的知识管理被认为是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思想及方法的总称。另一方面,如何获取知识并使之真正转化为财富则需要对其进行管理,这是更具体的、狭义的知识管理,即:对知识的管理和实现知识的价值。狭义的知识管理通常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对象,并且有具体的实施主体。

尽管人们对知识管理已经耳熟能详,但究竟如何明确表述知识管理至今尚无定论,不同的知识管理定义或者出于下定义者不同的知识背景或者服务于特定目的(例如商业目的、各研究学派发展的目的等),导致五花八门的表述。如果跳出各个专业的圈子则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知识管理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与多个专业相关,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包括信息管理、技术开发、教育培训等等。对此,档案界应特别关注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以及与档案工作的关系。

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知识的采集与加工、交流与共享、应用与创新。它不仅涉及显性知识,更主要的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如图书、档案、数据库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像与创意等等。隐性知识虽然比显性知识更难发掘,但它却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比显性知识更能创造价值。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除了对显性知识进行收集、保存和整理外,更重视隐性知识的管理,特别强调通过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等有效方式来实现知识共享,避免知识流失的风险。此外,知识管理的基点是人,人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管理较信息管理更注重"以人为本",将人力资源看作重要的资源,倡导人的主动性,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创新和集体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