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应急管理基本知识十篇应急管理基本知识十篇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8:25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篇1

[关键词]应急管理 应急流程 知识 知识管理体系

[分类号]G302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造成的重大灾害损失就达到2113.9亿元。面对频繁发生的灾害事件及其产生的严重的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践能力和水平,迫切需要加强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工作。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郭强(2005年)提出采用知识评估、知识预见和知识普及三大知识化策略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初步体现了应用知识管理研究的思路,但尚不具备系统性。尚士雄(2006年)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政府环境危机管理系统,但是系统中仅仅体现了一些知识片段,并没有将知识管理过程与危机管理系统整合起来。李志宏(2009年)从知识需求角度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危机“三层”管理模式框架。王庆全(2009年)从知识供给角度评价了应急决策支持的敏捷程度。本文尝试梳理应急管理中的知识活动,分析其特性,并面向应急流程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以期提高应急管理绩效水平。

1 知识、知识管理及应急知识管理的涵义

有关知识的认识,需要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数据是一种度量的形式,表现为原始文本、数字、图像等。信息是关于数据的事实叙述,是有意义的数据。知识是将信息与数据化为行动的能力、信息及其被处理的过程。知识是依赖于人的,脱离人的意识就没有知识而只有信息。

人类知识早已存在,但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的概念直到20世纪末才被正式提出来,到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综合起来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知识管理的内涵:①知识管理以知识为管理对象,主要任务是合理配置组织的知识资源,按照某一目标来组织知识的运营,促进知识的转化;②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通过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应用和创新提高组织的绩效;③知识、管理与技术的结合,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实践,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同样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

应急管理就是要在突发事件爆发前、爆发后和消亡后的整个时期内,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加以干预和控制,使其造成的损失最小。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紧急性要求应急部门快速利用各种技术资料与信息,指挥调度人力物力解决问题。其中信息和知识是最关键的要素。信息反映了问题是什么,知识反映了如何去解决问题。因此,应急管理中的知识在应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知识管理,是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知识这一特定领域的知识类别为研究对象,对应急组织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以提高应急管理效率减少损失的过程。

2 应急流程及其重要知识活动分析

2.1 应急流程分析

突发事件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都有发生、发展和减缓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国内外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或危机管理过程的描述不尽相同,著名的有:①希斯的4R模式(减轻、就绪、响应、恢复);②奥斯古汀的危机管理六阶段模型(危机的避免,危机管理的准备,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从危机中获利);③米特罗夫的五阶段(信号侦测、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阶段、学习阶段);④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的mpRR模式(缓和、准备、反应、恢复);⑤我国学者陈安提出的四阶段模型(信息获知、有效反应、重点应对、快速恢复)。本文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应急管理流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但是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演变迅速,各个阶段之间的划分有时不一定很容易确认,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同的阶段相互交织、循环往复,从而形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特定的流程体系。

2.2 应急流程中重要知识活动

应急流程与知识流程具有密切的关系。突发事件的发生前后过程都蕴涵着知识和知识的流动,并体现为一系列的知识活动。知识盘点是知识梳理的一种方式,一般观点认为,知识盘点是指透过有计划的流程设计与检视,针对企业内部的专业领域与企业外部的顺客需求,进行系统式的调查与分析。通过知识盘点,企业可以有效发现其竞争优势和劣势,为知识管理提供指引和方向。对应急流程中主要阶段的知识进行盘点,找出应急管理领域的知识需求及知识存量,识别知识的表现形式,为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做准备。如表1所示:

2.3 应急流程中知识特征分析

2.3.1 知识载体的多样性 知识是非物质形态的无形资源,它必须依存于一定的物质形态的介质来存储和交换知识,这就是知识载体。应急流程中的知识载体可以分为三类:①文档化的纸质载体,主要有应急预案、技术文件、应急案例库、法律法规等。②计算机系统,即通过计算机电子文件、数据库等存储知识。通过建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知识传递,并且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可以产生知识,从而指导应急实践,提高应急动态决策能力。③人脑或群体意识,即隐性知识的载体。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是指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应急专家和应急团队拥有大量的来自于专业、工作经验、协作能力所获取的隐性知识。

2.3.2 知识表达不统一 以应急预案为例,纵向方面,我国自上而下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应急响应方案。横向方面,各级应急部门如公安、消防、水利、交通、气象等专项应急预案也一应俱全。各类预案会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地域特点、实践经验而编制,呈现表达多样性的特点。比如对于同一类型的突发事件各级预案的文本描述会有差别,响应级别不同,处置方式可能也会不同。

2.3.3 专业性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有不同的知识域,这些知识域呈现很强的专业性特点。如突发自然灾害知识域包括地震知识、台风知识、洪水知识、海啸知识等。其中地震知识又可延伸出很多知识单元,如地震基础知识、地震监测、地震救援、地震灾害等。

2.3.4 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如果把一次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消亡看作是一个项目的话,应急管理则具有项目管理的特点,即一次性、独特性,这使得应急管理没有标准模式可循。因此,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

中,隐性知识的存储,挖掘和转化就非常重要了。

3 构建面向应急流程的知识管理体系

3.1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

知识管理体系是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按照系统分析的逻辑过程,从解决问题的范围看,我们要明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确定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模型。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知识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应急管理流程中的各阶段相关知识进行动态管理,从而提升应急知识管理能力,保障应急管理的有效进行,实现总体损失最小。从管理角度,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就是实现应急知识的整合。应急管理知识存在于应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以文档、流程、专家、应急小组为载体,系统性较差。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对应急过程中需要和产生的知识进行整合,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获取、存储、交流、应用和创新,提高应急管理效果。

3.2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框架

第二代知识管理(SGKm)主张把知识管理融入组织的业务流程中,而不是把知识管理视为一个独立的覆盖全公司的信息技术架构。也就是构建一个独立于应急管理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此,汲取知识管理的成功经验要在考虑应急流程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体系。鉴于此,本文构建了面向应急流程的知识管理体系,如图1。

3.2.1 应急预防知识体系 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危机预警知识,表现为潜在的危机信息,主要通过采集、监控和预测方式,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获取关于外部环境的最新信息,并从现有知识库和专家中获取危机知识,利用数据挖掘、智能系统等知识管理工具对已有的危机知识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早期对危机事件的防范和准备。我国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最大的教训是没有做好预警和避险工作,而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风险管理尚不到位,未进行系统风险预警设施的建设,这次灾害再次给我国风险预警敲响了警钟。②危机防范和应对知识,包括危机知识的传授和普及,目的是提高政府机构及公众的危机应对意识和技能。

3.2.2 应急准备知识体系 应急准备是指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从组织、资源、文化等几方面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应急准备知识体系主要包括:①虚急机构的组织与建设知识,这里的应急机构主要指应急指挥中心和专业救援队。分析应急机构的组织架构、体制和管理方式,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应急演练方式内容等。②应急资源管理知识,包括研究应急物资的储备、调拨、分配、使用方式等;应急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等;应急志愿者的招募、组织方式等。以上主要知识内容将以应急预案的文件形式存入应急知识库。另外,研究应急准备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提升应急准备到战略高度,研究促进全社会参与应急准备活动的方法。

3.2.3 应急响应知识体系 主要包括应急指挥方式方法、现场救援知识、各应急组织间的协作知识等。由于突发事件呈现的动态性、危害的衍生性及不确定等特点,高效科学的应急决策不仅依靠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知识储备,更取决于发生时的知识获取、整合、共享和应用。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做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损失,这是应急知识管理重点和今后工作的重心。

3.2.4 应急恢复知识体系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恢复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包括应急恢复计划、可能发生的疫病防治知识、心理干预知识及灾后的经验总结。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灾后重建往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如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历时6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后重建长达7年,日本阪神地震重建耗时近10年之久。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坚持自强自立与外部援助相结合,多部门协同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重建法制化与科学化相结合,高度集中与充分授权相结合,硬件设施与软件制度相结合,探索出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经验。

4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发挥应急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其目标,还要注意几个方面。

4.1 以信息集成推进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协同

应急知识管理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协同管理。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的、非常规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是由该区域政府部门组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和统筹部署,各应急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联合行动。因此,在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建立知识管理的协同机制,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各知识管理子系统之间的协同;②应急知识管理体系与常态下政府知识管理体系协同;③各应急组织知识管理体系的协同。信息集成是提升知识管理体系协同的基础,它是通过网络集成技术实现系统问信息的无缝联结、交换和共享,使整个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并使其总体效能达到最佳。信息集成解决了知识管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共享网络平台、信息资源,整合企业的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为知识管理提供信息源,充分实现显性知识的获取、共享、转移和应用。

4.2 重视应急恢复阶段,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转化

突发事件除了在爆发时的社会危害性之外,在其消亡的一段时期内,仍会对社会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应急管理的恢复工作同样重要,主要目的是恢复正常秩序,消除负面影响,为将来类似的突发事件总结经验。就像本文前面提到的那样,应急知识中的隐性知识非常重要。在应急恢复阶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形式如工作总结、报告会议、案例讨论、走访调查等把人们头脑中的经验、体会表述出来。然后通过有目的的分析,表述出背后的规律和意义,最后沉淀下来,成为可读、可见、可听的显性知识,充实应急知识库。我国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救援就吸取了2008年汶川地震应急经验,救灾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3 提升应急知识管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

应急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计算机网络这种新的渠道、方法和工具来辅助。建立一套用来支持知识管理活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今后应急管理发展和研究的力向。应急信息系统的功能应该包括知识库管理、知识管理过程的实现等,并为应急多部门协同应对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知识支持。

5 结论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篇2

1.1应急决策行为的情景—应对模式研究

近年来的应急管理实践表明,应急决策理论是应急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其过程以应急前的预案和现场的信息研判、知识综合集成为主要情景,通过快速渐进、协同和响应处置等机制进行情景演化分析,以实现应急管理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应。应急决策不同于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决策。从决策资源来看,由于应急的突发性、快速演化性和并发机制,应急面临着时间、事态不确定性和救急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从应急信息和知识的演化过程来看,应急决策是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由于数据的离散性,不能直接得出完全符合推理逻辑的知识规则,在数据模式的提取、选择和应用中存在较大风险。在应急现场没有完全符合知识决策的归纳与演绎的背景,决策方案、决策情景多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大多决策过程都是基于现场数据的综合研判,提出事态演化模式,基于这些模式进行事件和应对的耦合选择。在应急决策环境下,基于数据对决策的直觉支撑和间接关联作用,笔者认为应急决策的行为模式是基于情景数据的拼凑(Bricolage)和即兴(improvisation)式应对过程。情景是基础,提供资源分布、数量、可得性和可用性流程数据,其核心是有限资源;其应对是面向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演化的即兴和拼凑。

1.2应急决策行为机理研究

拼凑一词的本意是做零工,即利用手头的材料和资源进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问题的暂时性解决和直觉选择。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和理论,首先被引入到组织应急管理领域,由于组织边界的存在,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组织运营活动要以资源限制为起点,进行常规计划和意外突发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寻找。因此,一些学者在界定拼凑的概念时指出,动手组合现有资源或就地取材,尝试创造新用途和将就解决是拼凑模式的主要特征。在本质上,拼凑是基于组织的知识储备,进行知识的组合和集成,以及基于知识的能力范围内的将就创造,以发现知识的新用途和意外收获。相对于有系统的规划而言,拼凑是短期的、直觉的。但在有限资源约束下,从最直觉的时间、空间等维度出发,提出的平行性拼凑和选择性拼凑的过程具有系统修补性和结构主义机理。因此,利用知识资源进行拼凑应急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寻找是完全可行的。在拼凑模式中,常见的制度、资源、即兴和决策拼凑都是静态的,没有考虑制度、资源、即兴和决策的将来变化与效应。基于这些形式,笔者认为这些形式的本质是知识,知识拼凑能聚集学科、部门和多因素关联的应急情景。

基于知识拼凑把平行发展和重点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用途和资源服务的全面拼凑。即兴是针对不确定性环境,在极短时间内进行获取、转移、共享和发现的过程,具有自发性、直觉性和高价值性。知识是即兴的基础,知识所依赖的情景为即兴提供直觉场景构建要素,目标是并行化决策和执行。在本质上,即兴是基于框架的创造,这个框架是基于情景的知识范围和结构的直觉再现。框架的形成来源于组织记忆,记忆保留下的要素和关联构成即兴模式的过程。基于记忆能力进行情景知识的学习,推动即兴要素的发现和获取,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要素的创造性关联和聚类,形成要素间的新关系和新框架。在应急环境下,决策仅能基于情景,面对情景的事态演化、响应、处置策略进行新的关联寻找,推动新策略的生成。

在不同的应急情境下,决策行为之间的借鉴表现为修饰性即兴和发现性即兴。在应急现场,制度、过程和资源所能关联的要素比较上,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不能完全即兴。这不仅是情景、习惯和组织惯性对即兴的影响,也是知识粘性和知识认知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依赖性创造。对比拼凑和即兴,机理的差异表现为要素和框架之间的关系。在拼凑的过程中,要素是起点,通过空间关联进行要素聚类形成框间结构;在即兴中,由于即兴的知识惯性依赖,有限时间能创造的是直觉框架,对应框间与情景间的耦合,具体化耦合关系的要素。在应急决策中,资源限制、时间和空间范围限制决定拼凑和即兴是主要的决策模式,其过程和结构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

2面向应急决策行为的知识管理能力框架研究

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managementCapacity,KmC)是知识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个人心理倾向和组织惯性。在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心理倾向是信息加工的轨迹、知识记忆的渠道与情景要素之间的关联的行为偏好;大量心理倾向的聚集形成同类情景的类似资源组织方式,这也就形成组织惯性。组织惯性能方便实践知识的沉淀和转化。当前对知识管理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过程认为知识管理能力是对知识管理活动的协调、集成和控制能力,强调知识的背景和情景;另一观点是从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知识管理能力和结构。这些研究在本质上把知识管理能力按照能力基础、转化条件和应用接口等要素来研究,但忽略了能力的获取过程和能力绩效差异。也就是说,过程论和能力基础观多是能力的自身成分,没有从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情景特征研究能力行为演化。

因此,从行为科学、情景依赖与拓展理论视角研究知识管理能力,从资源观入手,在分析知识资源对基础能力或能力元的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情景—应对模型、拼凑和即兴的知识管理能力框架。框架认为,企业资源观是基础,秉承知识是企业能力的基础,基于过程论的知识获取、定位、转化和应用就能形成企业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是组织能力的最小单元,常常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组织内外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对社会资源的集成能力等。能够聚集和关联资源的是组织的情景和流程,在聚集和关联的过程,资源产生相互依赖,构成资源网络。在资源网络动态演化环境下,知识的管理能力表现为知识在网络中的嵌入、对网络关系和结构的调节。

3情景驱动的知识管理能力研究

3.1基于情景演化的知识管理能力研究

情景是知识资源与流程的结合,是通过心理倾向和组织惯例选择知识资源完成事件过程的所有认知模式和关系规范综合。情景驱动就是从情景着手,以流程为线索获取知识需求,从需求中抽取和细化事件任务,运用形式化和相关方法表达实体、动作、交互及事件相关联的行为。其中流程依赖情景中的上下关联事件,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行为,可通过偶发、串发、并发等抽象模型描述相关的行为演化特性。根据行为演化过程以情景演化模式来组织知识管理,提高知识与情景的关联性、一致性和连续性。综合上述知识管理能力的关系核心和情景演化的知识模型,可以发现,基于情景演化的知识管理能力包含知识关系、知识与流程、知识来源和演化、知识间的串行和并行关联等。从系统角度看,知识关系关联知识获取、共享、积累、应用和创造等环节的流程,能调节流程内资源网络的结构,构成知识管理能力的核心能力。在情景的突发和引发、情景间的串发和并发形式下,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逻辑整合知识裙带、平行的情景—知识。

3.2基于情景—应对型交互的知识管理能力结构研究

在经典的知识管理模型中,内化、外化、社会化和组合构成知识和情景之间的交互方式。因此,情景是隐性知识的载体和综合体,基于情景的演化和蔓延构成从情景到情景的转化,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基于知识产生的背景或情景,情景要素和关系的改变是社会影响的结果,是基于社会化信息的知识发现和应用。与这一过程相对,应对自身的系统性提升和科学性论证是组合化的过程,其中拼凑是组合的最基本形式。面向情景采取应对策略,是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情景内的要素和关系非常复杂,形式多样,在应对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主要关系,把复杂的经验和体会心得通过研判和谈论形成措施和对策。根据这样的过程机制,从情景到应对是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反过来,是内化,它涵盖了应对策略对情景的阻止、减缓、并发、引发、控制、转移和恢复等所有显性到隐性的过程。在知识管理过程和具体活动层面上,上述4类关系形式完全可对应知识管理活动间的联系及知识活动的选择偏好和组织惯例。特别是在资源、能力、行为和惯性的融合过程中,应对的行为模式,其内在的知识管理能力机制主要表现为内化、外包、社会化和组合化4类。在逻辑上,这4类关系可以是平面的循环系统,也可以是立体的螺旋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转化以实现知识管理活动的偏好选择和协调功能,并触发知识资源整合效应的扩张和演变。

4面向应急决策行为的KmC的界面研究

4.1基于拼凑的KmC的界面研究

基于拼凑的KmC界面就是基于拼凑机制而获得的可以直接应用或感知的知识管理能力的接口。在有限资源、知识和流程条件下,从时间和空间限制上优化资源、知识和流程之间的组合、增减、替换,以延伸知识作用范围、实验资源的新用途,变革基于流程的知识共享和应用,并形成知识活动的集中式和平行性运作模式。知识管理的集中式运作是基于拼凑的重点选择机制而进行的知识管理能力构建,首先要分析集中式知识管理的需求,需求的发现和挖掘基于情景的演化规律,把时间和空间上容许的组合,通过对现有资源增减和替换的改变来布局组合背景。其次,基于知识活动间的关联进行迁移和整合,形成知识活动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形成知识扩散效应。最后,扩散的知识改变流程资源组织方式和作用于价值的机制并最终推动资源、知识和流程的拼凑。

相对于集中式知识管理而言,平行性知识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并行化、分布式管理等方面。并行和分布式是拼凑的平行性选择策略,该策略发挥资源、知识和流程的因地制宜的机制,一方面通过并行进行知识的分解和集成;另一方面通过分布式布局扩大知识作用范围和资源搜索渠道。并行为拼凑提供要素和情景,拼凑过程是并行结果的整合过程,两者相互促进。因此,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各种知识活动的交互影响及协调能力由并行性拼凑模式所决定,知识管理流程的差异性是并行拼凑模式之间的差异。多样化的知识管理流程反映了拼凑的有限知识资源的条件限制。

4.2基于即兴的KmC的界面研究

基于即兴的KmC界面就是基于即兴机制而获得的可以直接应用或感知的知识管理能力的接口。即兴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的交叉影响下,根据对情景—应对的创造性差异,主要有修饰性即兴和发现性即兴两类。基于即兴的KmC界面也就可以概括为修饰性知识管理能力和发现式知识管理。在既有的认知框架下,即兴的修饰性驱动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对动态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补充、中介和调节。动态能力或动态竞争力是面向环境的适应性改造能力,是维持和创造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利润的基础。但动态能力由于强调构成能力资源的市场交易和可获得性,而忽略了能力基础要素的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造成风险和漏洞。基于即兴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动态能力的基础之一,能补充和强化动态能力的获取和更新机制。

在应用和感知层面,基于即兴的知识管理能力直接丰富了动态能力的知识库和模型库。而在吸收和创新能力框架下,知识管理能力是调节吸收能力作用于创新能力的主要变量。特别是基于即兴的知识管理能力,在时间压力下,促进吸收能力的社会集成机制的形成,在特定层次和水平下调节吸收能力对增量式创新和变革性创新的绩效,最后传导至组织的敏捷性和柔性。即兴能力强的组织,决策和实施间的耗损低、风险小。基于即兴的知识管理能力在改变时效和敏捷运作中调节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从情景的启发性着手,即兴能带来新的发现,时间压力改变知识管理活动,不同学科、组织和关系的知识的组合能诱导新的集成、共享和组合模式。特别是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即兴能力的基础和决策平台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即兴的情景更加可视和智能。从而基于即兴的知识管理在实现组织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管理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即兴的知识管理能力在组织的内化创造、外化扩散等方面提供时效保障。在智能信息技术平台下,即兴的知识共享—集成—创新提高了面向技术联盟、研发外包等任务的管理接口。例如,众包模式下大多任务的外包都是在线及时的即兴之作,知识的创新也是基于不同学科、背景、思维的拼凑,即兴发现任务的解决方案。

5结束语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篇3

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公众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损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16号)以及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全县应急管理水平,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党的*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各镇、各有关单位、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活动,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防护知识,增强公众应急意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各级组织、各基层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总体目标

从2008年开始,用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在全社会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宣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普及基本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技能,逐步在公众中推广应急识别系统,倡导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主要内容

(一)以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按照省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粤府办〔*〕102号)要求,结合近年来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对这部法律的重大意义、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和贯彻实施要求等,以各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重点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宣传。借助“一网五库”(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救援专业队伍库、物资库、专家库、法规库、典型案例库)中的法规库,宣传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

(二)以应急预案为核心,做好应急预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要深入分析我县公共安全形势,宣传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各镇、各有关单位围绕“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一网五库”建设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处置规程。特别要宣传抓好应急预案落实的重要性,要坚持防患于未然,在加强培训和演练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重点抓好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三)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提高公众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要通过开辟应急管理科普知识专栏,设置应急标识及张贴应急管理宣传口号,编辑出版科普读物、音像制品,举办论坛、讲座等形式,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提高公众在事发第一时间迅速反应,开展自救、互救的能力;灾后教育以经历过突发事件的公众尤其是妇女、儿童为重点,抚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四)以典型案例为抓手,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通过总结分析典型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等,进一步提高各级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介绍国内外应对突发事件的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忧患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五)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公共安全教育。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尽快让公共安全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应急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加强领导,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具体抓,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领导到位,组织措施到位,确保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篇4

一、在应急管理体系的规范性上下功夫,不断夯实应急管理基础。

(一)处置流程要规范化。积极贯彻落实市“应急法制建设推进年”各项活动安排,针对今年领导班子换届的实际情况,要重新理顺各级应急管理体系,详细梳理、细化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为市长们量身定做应急处置流程“明示卡”,使各市长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流程再造,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应急演练要实用化。各部门、单位要适时增编相关预案,并根据年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按照实战性、实用性要求,对应急演练程序、效果的标准进行细化,不断通过实战演练达到流程再造的目的,使应急处置与应急演练互为促进,更具有实用性。同时,要从年度演练计划中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类各抽取1-2项应急演练,应急办全员参加、全程参与,通过实战锻炼队伍、检验处置流程,在查缺补漏中使各项工作流程更加优化。

(三)示范单位要标准化。在市级应急管理体系规范、流程细化的基础上,结合应急管理示范单位建设要求,转移重心,抓基层,打基础,通过专题培训、督导检查、以干代训、演练互动等方式,使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及相关流程更加健全优化,实现

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处置突发事件关口前移;同时,在、两级应急管理示范单位创建的基础上,要通过召开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典型经验做法,扩大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示范单位的标准化建设步伐,力争使全市876个村居、400多所学校及1000余家企业全部定网定责、定格定人,逐步形成基础夯实、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在应急处置力量的联动性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综合救援水平。

(一)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是充实应急办队伍。结合领导班子换届,以及新时期新形势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的高要求,各镇办、部门、村居要进一步理顺本级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加大本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建设力度,配足配齐专兼职人员,保证有人干事。二是完善各专业救援队伍。市应急救援大队要继续加强各专业分队的救援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应急救援的主力军作用,各相关部门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强化防汛抗旱、医疗救护、防震减灾、环境污染、动物疫情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专家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实完善专兼职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二)逐步提高救援装备水平。一是加强专业救援队伍装备。各镇办、部门要加大对应急救援装备的资金投入,特别是消防部门要在购置高空救援装备的基础上,继续购置其他装备,持续提高高层建筑火灾救援能力;建设部门要购置大型应急设备,加强恶劣天气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各镇办及安监、公安、林业、环保等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补充各类应急装备,完善装备库建设,增强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二是完善市级救援分队装备库。我市市级救援分队装备库现有应急装备包60套,应急灯、对讲机、铁锨、镐头等若干,今年,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升级、补充部分必需装备,并适时为市领导配备相关救援装备。

(三)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建设。一是研究联动机制制度建设。今年,将依托市应急救援大队,深入开展与公安、卫生、安监、地震、环保、城建、气象、林业、教体、食品药品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制定市应急救援联动机制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应急会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各部门形成应急救援合力。二是配备800兆天翼对讲机。根据市办公厅《关于建设800兆数字集群应急指挥通信专网的通知》要求,争取年为宣传部、公安、消防、卫生、安监、民政等主要应急联动部门配备800兆天翼对讲机,形成横向指挥网络,不断提高应急指挥调度效率。三是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根据目前已形成的建设方案,结合电子政务网络视频会议室建设,加大应急平台推进力度,充分整合本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

三、在宣教培训的实效性上下功夫,不断培养全民心中的应急意识。

(一)让各级领导干部心中有应急。各镇办、部门要将应急管理纳入本级干部长效教育培训安排,编发《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方案》,依托市委党校等培训机构,通过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公务员初任培训、市管干部培训、股级干部培训、以干代训、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对全市各级干部进行全面培训,增强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意识,确保能干成事。

(二)让广大群众心中有应急。各镇办、部门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列入法制宣传的重要内容,继续完善应急管理网站、丰富各应急管理专栏,继续深入开展各项主题宣教活动,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防溺水安全月、11.1《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日、11.9消防日等公共主题宣传活动,使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常态化,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应急知识普及率。

(三)让全体师生心中有应急。继续抓好学校这个应急知识推广的特殊阵地,积极开展“童眼看应急”主题活动,组织交通、消防、供电、地震等专业宣讲团要走进校园进行巡讲;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放学前的最后2分钟,通过师生互动、实例分析等方式普及应急避险知识,要积极开展应急知识在心中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并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展板等形式,普及各类应急避险知识,真正做到应急知识普及从孩子开始。

四、在预测预警的前瞻性上下功夫,不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一)落实隐患排查工作机制。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原则,各镇办、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对企业、学校、建筑工地(特别是临时工地)等各类隐患点的排查、登记、评估、检查、监控等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各类信息台账和隐患风险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形成监管长效机制。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篇5

为全面加强我校应急管理工作,增强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和能力,依据市应急办《关于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活动周活动的通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于2010年10月19日——10月23日在全校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应急管理宣传周活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领导认真部署

为切实抓好这次活动,10月19日上午7:30,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校长亲自作了学校应急管理宣传周活动的动员,对整个宣传活动作了详细的布置,明确了人员的职责,会后下发了《小甸子小学应急管理宣传周活动方案》。要求各位教师充分利用各种会议、活动、课堂等有效形式,在全校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知识,强化全校师生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师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全校应急管理宣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自教育局下发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周活动通知以来,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讨论全校的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为确保宣传周活动不走过场,达到预期效果,全校各部门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了活动取得实效。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校长祝振华为组长的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次宣传活动的方案拟定、工作部署、组织协调等工作。其他部门各负其责,全力配合学校做好本次宣传周的活动。

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全校开展应急管理现场宣传活动各年级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在应急管理宣传周活动中开展了丰富多彩、效果显著的宣传活动。

1、针对活动意义和活动目的,确定宣传标语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依法应对突发事件。并张贴在校门口。

2、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知识,针对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邵延新老师和赵波老师利用学校宣传板创办了以提高应急避险意识和普及应急避险知识为主的图文并茂的黑板报。

3、工会主席组织全校教师和学生参与了应急避险知识答题活动,参与率达到100%,这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应急避险的知识。

4、学校大队部牵头,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防地震、防食物中毒及交通安全教育,并指导学生办一次安全教育手抄报。

5、全校教师在校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收看了学校应急知识讲座光盘,并写出了几万字的观后感。

6、做好全员应急疏散预案,举行突发事故应急疏散演练。10月21上午召开紧急疏散演练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安排紧急疏散的有关事宜,2010年10月21日上午7:40在全校演练。整个撤离过程井然有序,没有意外事故发生。听到警报后,所有班级教室学生都能按顺序由教室到操场,撤离时组织有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没有推搡、拥挤现象发生。到达操场后,班主任清点人数,年级组长汇总年级人数向总指挥报告。演练结束以后,各年级依照本年级实际,进行认真总结。

四、效果明显深入人心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篇6

为贯彻落实《年区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实施方案》和《区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等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年”各项活动,切实加强对应急宣教工作的组织指导,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主要内容

通过各项宣传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四项发展”(宣传对象、形式、内容、途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两个意识”(防灾、减灾)和“两种能力”(自救、互救),实现全社会科学、理智、从容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一)以学校、企业为突破口,推进应急知识普及对象的新发展。根据普及对象的不同特点,划分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培训。特别是以学校、企业为重点,强化普及,以点带面,推动应急知识普及工作的全面开展。组织编写中、小学及幼儿园公共安全课程材料,使应急知识尽快进入课堂;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二)以公益宣传为着力点,推进应急知识普及形式的新发展。通过组织收听收看国务院、省、市录制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宣教节目,教育公众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自救互救、运用应急知识配合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临危有备、有备无患”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同时,在举办讲座、发放传单等传统宣传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形式普及应急知识,增强普及效果。

(三)以灾前、灾中、灾后教育为重点,推进应急知识普及内容的新发展。借助国内外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备受关注这一有利宣教时机,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告知公众如何开展自救、互救;灾后教育以恢复重建和心理疏导为重点,普及突发事件善后处理和心理调节技巧。

(四)以应急网站、举办学习活动、组建宣讲团为阵地,推进应急知识普及途径的新发展。通过浏览应急管理网站,开展应急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发放《市民应急知识手册》,组建应急知识宣讲团、宣传队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宣传途径,形成社会化、立体化的普及宣传模式,切实提高宣传质量。

二、总体安排

(一)准备阶段(年5月3日—5月5日)

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职责、任务以及宣传重点和方式方法,做好宣传发动,营造活动氛围。

(二)实施阶段(年5月6日—11月10日)

各社区、相关部门、相关单位按照本工作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年”各项活动,落实工作措施,并将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工作经验等情况报街道党政办。由街道党政办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跟踪督查,及时全面掌握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总结阶段(年11月11日—11月20日)

各社区、相关部门、相关单位总结归纳本辖区、本系统应急宣传活动开展情况,将总结材料、音频视频资料报街道党政办,工作情况纳入应急管理年度目标考核。

三、执行方案

(一)深入开展应急知识进企业活动。在全街道企业尤其是安全生产重点监管企业中开展应急知识强化学习活动,推广安全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由班组长或安全员宣讲应急常识,反复灌输强化安全理念,不断提高企业工人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组建宣讲团。依据工作侧重,组织应急知识宣讲团、宣传队深入基层开展应急知识宣讲活动,普及基本应急救护、应急处置、应急逃生等知识,提高突发事件一线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全力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日活动。利用“5•12”防灾减灾日、“11•1”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纪念日、“11•9”全国消防日、世界气象日、世界急救日、国际减灾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全国科普活动周、全国安全生产月等主题活动,通过设置现场宣传点、悬挂横幅标语、张贴宣传挂图、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市民宣传应急常识和自救、互救知识,营造全民参与的大应急格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发动参与。各社区、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广泛发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参与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使宣传普及工作群众化、大众化。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篇7

[关键词]护理;门诊治疗护理

1紧急治疗

住院治疗的危重病人,危重病人的各种情况的重要场所,受伤较为复杂,疾病相对集中,更多的流动性。我国在应急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医学是基于许多专家门诊,要继续加强监测和治疗重症患者的急救和医院,这也是护士和紧急护理管理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紧急医疗服务是一个应用程序的最小数据,用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技能的应用,以节省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痛苦。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医疗服务,包括临床护理应急处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健康的快速发展,护理应急的不断发展。作为急诊科的一名护士,不仅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但也有团体协作精神,应变能力强,技术精湛的救援技术,严谨的态度,工作效率高,良好的沟通技巧等。

2护理的特性

存在于急诊科急诊医学相关的许多学科的参与和帮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紧急护理病人往往涉及许多学科和专业。这还需要紧急必须为医院和社会的一个窗口,多集中在医疗活动场所,综合治疗。由于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大,急诊护士与病人的关系也比较短,病人的病情是关键,情况不是很好,很容易有矛盾和纠纷。我国急诊护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缺乏哲学的整体护理,护士接诊分流,这个概念是相对落后的,专业的技术还不是很熟练,救援物资和管理不健全,护士抢救意识不强,法律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超负荷工作的护士长,护士队伍的年龄较轻,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缺乏经验,缺乏沟通,缺乏特殊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3紧急护理措施

3.1建立和加强病人护理中心的整体护理在现代护理为基本指导,关心程序的基本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变革的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其中之一为基本指导思想,的护理理念,护理的需求对象的心理,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提供一个合适的最佳护理方案。对于护理紧急来讲,更重要的是没有疾病,必须要注意的健康问题,体现在每一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器官或组织的变化。护理工作主要由医院延伸预医院,就是以病人的生命作为一个开始点,快速的发展和认可的现场急救,在医院的治疗为主,从简单的护理扩展到组织协调在许多方面的护理,危重病人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治疗。此外,作为紧急护士,最好能体谅病人的痛苦,可以同情的困难和痛苦,尊重患者的想法,病人会喜欢想,急患者有急,继续创造有利条件,为尽可能地满足患者从心理到生理护理需要社会各方面。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服务。

3.2改进紧急和严重的疾病和护理门诊和急诊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快速性,所需的技能专业护士比较高,根据急救的基本过程和特点,第一急救护理质量要求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提高,紧急门诊服务,持续改进,加强重症监护室治疗,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临床表现,抢救设施和严格的管理,提高护理水平,在紧急情况下条件,由被动单一纯到护理患者积极的,反映的具体工作更多的关心,相关功能的紧急情况出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因此,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严格规范操作流程,规范护理行为,护理质量有一定的关系。建立护理专业护理技能,培训计划和专业护理,护理多渠道的合作,不断激发老人的护士紧急情况管理计划,除了高年资护士的工作热情继续刺激,因此,它可以实现救援工作,抢险设备管理人员,加强培训,以应对紧急情况,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护理应急救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护理应急处理,在紧急情况下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应继续加强的季节性业务培训,不断确保护理安全质量,要继续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保证急救的全过程的安全性。法律意识,加强业务工作,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紧急抢救的过程中手忙脚乱,以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质量。对于急诊病人,治疗及时,准确,完整,拒绝接受治疗的家庭成员,要耐心说服,并应在记录上签署。如果是这样的话,医疗纠纷的发生,应注意保护自己,消除护理纠纷,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4注意护理护理人员紧急思维能力的培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重病患者,突发疾病,抢救仪器比较复杂,急救技术是复杂的,新技术,新理论,护理人员的性格是多元化的,不仅需要科学知识的性质,知识应该有,也应该有一定的判断思维。

4紧急护理工作人员

紧急护理队伍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护理人员是疑难杂症的服务,完全掌握的基本技能的抢救,和领先的服务水平,并培养了一批能够投身到后紧急专业团队。中国目前的医院急诊科是空白的,很容易导致急诊医学和护理,无法完成一个完美的收敛过程,它也限制专科护理发展的整体水平。

5结论

应急技术规范要求,应急处理,应进一步加强,它必须形成了一系列应急规格,不断提高应急水平,从细节入手,加强管理,提高护理专业的,特定的方向不断规划工作。急救护理知识的多样性。紧急护理因素,且有一定的危险性,突发紧急情况下的数量和个人。在处理突发事件,使用的职业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讨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注意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建立强大的知识平台,专业技术发展水平。

紧急护理的范围有一定的社会。现代急诊护理工作仅仅停留在一些基本的急救情况下,也有一些疑难杂症,所以我们必须有规律的急救培训团队培训,以便它可以处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丁美玲.疼痛教育在提高疼痛患者规范化用药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6)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篇8

一、以应急管理网格化为主线,不断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

一是继续推进网格化建设。结合安全生产网格化建设要求,继续推进市镇村三级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重点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及相关制度建设,规范信息联络员建设,力争将全市811个行政村、67个居委会、400多所学校及1000余家企业全部定网定责、定格定人。

二是加快示范单位建设步伐。在、两级首批应急管理示范单位创建的基础上,各镇办、相关部门要对照示范单位创建标准逐条落实,以点带面,通过召开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快示范单位建设步伐,积极完成市第二批应急管理示范单位的创建任务。

三是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在市镇两级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的前提下,转移重心,抓基层,打基础,各镇办、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村居、企业、学校应急体系的建设力度,建章立制、完善队伍、加强装备,确保第一时间应对第一现场。

二、以应急管理宣教培训为重点,不断强化全民自救互救意识。

一是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培训。将应急管理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安排,下发《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方案》,依托市委党校,通过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公务员初任培训、市管干部培训、股级干部培训等方式,分批次、分专题对全市各级干部进行全面培训。

二是深入开展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列入法制宣传的重要内容,逐步完善应急管理网站、丰富各应急管理专栏,各镇办、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5.12防震减灾日、防溺水安全月、11.1《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日、11.9消防日等公共主题宣传活动,使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常态化,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知识的社会普及率。

三是推动应急知识进校园活动。将年定为应急知识进校园活动年,积极组织交通、消防、供电、地震等专业宣讲团到各学校进行巡讲,印制《市市民应急知识手册》;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放学前的最后5分钟,通过师生互动、实例分析等方式普及应急避险知识;要积极开展应急知识在心中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展板等形式,掀起应急知识进校园的热潮。

三、以部门协作联动化为目标,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水平。

一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市应急救援大队的骨干作用,强化防汛抗旱、医疗救护、防震减灾、环境污染、动物疫情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专家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二是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加强综合救援队伍和专项救援队伍装备建设,配备各种设备器材,消防部门要逐步购置高空救援装备,提高高层建筑火灾救援能力;建设部门要购置大型应急设备,加强恶劣天气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安监、公安、环保等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补充各类应急装备。

三是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建设。为使各部门形成应急救援合力,依托市应急救援大队,积极开展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应急联动领导小组,同时,为提高指挥调度效率,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800兆数字集群应急指挥通信专网的通知》文件要求,争取年为主要应急联动部门配备800兆天翼对讲机。

四是规范预案修订与演练。认真落实《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各镇办、相关部门要规范预案编制、修订、与演练程序,切实加强各类预案的有效衔接,编制《年度市应急预案修订与演练计划》,以预案演练推动队伍建设,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五是研究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根据市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要求,研究建立集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调度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应急指挥平台,充分整合本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

四、以应急管理制度化为保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救援体系。

一是做好应急值守工作。严格落实《市突发事件信息接报和处置工作流程(试行)》,建立健全我市各级突发事件处置流程,不断提高应急处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加大对各类常见突发事件规律的研究力度,提高综合研判水平。

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信息报送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30分钟上报信息的时限要求,确保较大以上和敏感突发事件信息随时上报,坚决杜绝信息迟报、漏报、谎报、瞒报。

三是健全物资储备体系。根据《市应急物资储备制度》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足额保障应急管理日常所需经费,要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应急物资的管理工作,加强物资的登记、核实和管理,完善救援物资数据库建设工作。依托社会资源,探索建立社会化物资储备格局。

五、以预测预警体系建设为源头,不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落实隐患排查工作机制。各镇办、相关部门要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原则,制定年度、季度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方案,建立和完善对各类隐患的排查、登记、评估、检查、监控等机制,完善各类信息台账和风险隐患数据库,健全动态管理。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篇9

城市内涝灾害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区域内气候原因,如降雨量大,强降雨多;二是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速度太快,城市建设跟不上,排水系统失效等,一旦发生内涝,影响面越来越大,影响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三是城市应对突发内涝的应急管理能力的欠缺,由于管理不当或反应迟钝而使城市内涝越发严重,最终形成灾害。

在城市内涝发生的时候,我国城市防涝应急管理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应急体系的不完善、各部门缺少联动机制、应急等级划分不明确、应急处置缺少全局观、应急管理缺少长效机制等。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城市应急能力,我们正确面对现实问题,积极研究对策,丰富和完善城市防涝应急管理理论体系。

一、城市防涝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灾害协调机构不够集中

我国城市缺乏具有一定综合性质的城市灾害领导或协调机构。目前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基本上是分类别、分地区、分部门,根据灾害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各个环节,各职能部门分别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各职能部门、各专业救灾队伍的作用,在一般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中体现出较高的效率。如有些城市先后建立了抗震救灾委员会、防汛指挥部、防火安全委员会等。但这仅仅是基于单一灾种的简单合成,在同时发生次生灾害或同时爆发多种灾害时很难发挥作用。

2、城市防涝应急管理的基层建设不足

(1)基层组织应急管理意识弱。一是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少数基层单位特别是普通群众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对整个应急管理的内涵、作用和意义等缺乏足够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对待防涝应急管理工作的态度。二是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资源掌控和调配能力与行政级别是成正比的,基层掌握的资源相对较少,特别是街道级最基层政权组织,社区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履行属地管理职责时,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责大权小"的尴尬局面。三是应急力量还需进一步落实。如一些老旧小区周边的排水设施,没有具体人员负责,平时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无人知晓,在强降雨发生的时候,基层群众的先期处置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3、各部门缺少联动机制

(1)应急联动缺乏相应的法律规章的保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一些应急措施的采取与否往往不是依照法律的规定,而是依靠领导人的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由于缺乏相应的程序规则和权力对抗规定,容易造成应急权力失控和资源浪费。

(2)缺乏统一有力的指挥调度平台。按部门、行业或条块建设的信息系统普遍缺乏辅助决策支持功能,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国内大城市的安监局、灾害办、公安110指挥中心等应急机构都建有自己的应急指挥中心和针对各自领域的应急救援体系。但是面对日益频繁的重大突发事件,尚缺乏面向高层次的指挥调度平台。现有的指挥系统大都局限于各自的部门、行业和专业管理领域,普遍缺乏辅助决策支持功能;系统功能参差不齐,一旦特大事故超出各自职权范围,就会出现应急处置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差,信息失真,决策不力,必要的联合行动、技术力量和资金难以按要求及时到位的现象。

二、完善我国城市防涝应急管理的对策

1、常设专门的灾害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灾害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国务院应急办、国家减灾委、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等都有指挥灾害应急处理的权利,民政、地震、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在整个应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设置专门城市防涝应急管理机构是完善我国城市防涝应急管理机制的组织保证,是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战略性和规划性,提高应急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这也有利于城市防涝应急管理的具体工作。建议在各地方(市、县)设立城市防涝应急管理办公室,平时负责编制应急管理预案,进行灾害应急知识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灾害发生后,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当地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指挥、协调各项应急管理活动,如灾情严重无法由本地应急管理部门独立解决,则上报上级应急管理办公室请求支援,实现不同地区之间应急管理物资的资源共享。

2、建立完善的城市防涝应急法律法规

城市防涝法律法规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选址、城市规划设计、城市下水道工程、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城市内涝防治演习、城市居民防涝能力建设、城市内涝应急、城市内涝防治相关法律责任。其中应明确,对于新建城市的选址要有明确的内涝防治要求,对新建城市的排水防涝有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城市规划设计要注意地方排水系统的相互联系,防止各自为政,建立城市防涝的主体排水工程;对于城市积水,要以疏导为主,建设与自然水域有机结合的排水系统。

3、加强城市防涝应急管理的基层建设

首先要注重培养居民的应急管理知识。在平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对在校学生进行灾害应急知识教育,对社区人员通过社区组织的专题报刊、宣传栏、广播等进行教育,培养居民的灾害应急能力。

社区宣传是组织居民学习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应急技能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社区报栏、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组织居民讨论社区内的灾害应对方案,提出灾害应急设施建设的建议,建设"防灾型社区"。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篇10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力提高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素质,增强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主要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争取到年,初步在全市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普及基本的应急科普知识,使广大公众掌握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办法,提高各级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

二、主要内容

(一)以省、市总体预案为核心,做好预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深入分析我市公共安全形势,宣传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宣传各级政府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宣传各级政府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的重要内容和处置规程,提高社区、农村、企业等基层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二)以普及应急知识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其中,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告知公众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开展自救、互救;灾后教育以经历过突发公共事件的公众为重点,抚平心理创伤,帮助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三)以典型案例为样本,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介绍国内外和省内外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正反方面的典型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服从统一指挥和协调组织、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思危有备,有备无患”的忧患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通过总结分析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等,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公众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与水平。

三、组织实施

(一)广泛开展预案的宣传报道。

1、深入开展《省、市总体应急预案》的宣传报道。《省、市总体应急预案》修订和简本公布后,《日报》、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要播发新闻,并刊播总体预案简本,配发预案框架图和评论员文章,介绍制定总体预案的背景、目的、意义、原则和主要内容。此后,要采用多种形式,报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预案的制定和落实,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通讯和述评,报道各县(区)、各部门贯彻《市总体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

2、开展专项预案的解读宣传。要在《日报》、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陆续刊登和播放可对外公开的市级专项应急预案简本及其解读文章、背景材料等。稿件由市级各专项应急预案牵头部门负责提供。(由市政府新闻办会同市级各专项应急预案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在《市总体应急预案》简本公布后,陆续刊发和播放)。

(二)大力普及科普知识。

1、开辟应急管理科普知识专栏。在《日报》、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和“市政府网站”开辟专栏、专题等,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管理常识。

2、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分类整理有关应急知识,分步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及音像制品,拍摄公益广告和应急知识短片,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中刊登和播出,并在公众场所进行广泛宣传。

3、开展公共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等活动。编印发放公共安全手册,制作张贴宣传海报、公益广告,在社区、高危行业、建筑群和车站、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设置应急标识。同时把应急管理进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宣传和普及应急知识,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典型案例宣传力度。

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工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在应急处置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宣传群众参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自救、互救的成功典型。

(四)开展专题宣传活动。

1、举办论坛、讲座等活动。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科普展览和专题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研讨、交流和宣传力度。

2、宣传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结合普法、依法行政等宣传活动,宣传普及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

3、开展节假日公共安全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春节、“五一”、国庆长假期间人流集中的特点,在车站、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制作和摆放重大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卫生防病、安全生产事故图片展板,教育群众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4、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在每年举办的“全国科普活动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日”、“全国法制宣传日”、“世界气象日”、“国际减灾日”、“世界卫生日”等活动期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声势浩大的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使社区、乡村基层群众了解公共安全知识。

5、结合政府应急能力建设规划进行宣传。结合我市“”规划中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内容和我市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中的公共安全专题等内容,宣传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以及加强公共安全科技研究对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作用。

(五)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训。

1、开展公共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将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大、中、小及幼儿园相关教育宣传教材,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对基层单位进行普及教育。

2、加强公务员培训。制订培训计划,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平单位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3、开展志愿者培训。

4、加强职业培训。采取办班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并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六)加大县(区)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力度。

各县(区)政府要结合实际,组织编写和发放公共安全知识手册,制作宣传海报,拍摄公益广告和应急知识短片,在主要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摆放展板,悬挂标语,发放宣传提纲,加大应急科普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应急科普知识的覆盖面和针对性。

四、工作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迅速制定工作计划,年内启动各项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工作。其中,县(区)政府要制定以公共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等为重点的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并认真组织实施。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由部门负责人牵头的宣传工作小组,细化方案,分步实施并主动配合新闻单位和相关部门搞好宣教工作。

(二)要注重效果。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将日常宣传与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经验教训工作总结结合起来,利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时机,结合救援和调查工作的开展,及时、动态地进行科普宣教,扩大宣传效应,注重宣传效果。

(三)要形式多样。各新闻单位要把应急管理科普宣传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宣传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制定工作计划,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主动做好宣传活动。要尽快研究设置相关专栏、专刊等。并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灵活多样的方式,尽可能使用通俗的语言,简明扼要,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报道,将科普宣教工作延伸到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