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学计算能力训练十篇数学计算能力训练十篇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4:59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篇1

课堂教学片段(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课件提示】商店柜台里:黄色的乒乓球一盒(10只)和零头(5只)

师:2008年是我国的奥运年。学校为庆祝奥运盛事,特地举行一次乒乓球比赛。老师请肖菁菁同学去商店买8只乒乓球。现在商店里有多少只乒乓球?

生:现在商店里有15只乒乓球。

师:营业员阿姨卖给肖菁菁同学8只乒乓球,还剩下多少只乒乓球?

生:还剩下7只乒乓球。(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有学生能说出)

师:你是怎样知道结果是剩下7只乒乓球的?能列一道算式吗?

生1:我是先把5只拿走,再从盒子里拿3只,结果还剩下7只乒乓球。15-8=7

生2:我是从盒子里拿8只,盒子里剩下的2只乒乓球和盒子外面的5只乒乓球合起来,结果是剩下7只乒乓球。15-8=7

生3:我是这样想的。8加几等于15呢?8+(7)=15所以,15-8=7

生4:我想,盒子外面有5只乒乓球,还要拿3只乒乓球就成了8只乒乓球,再把盒子里的10只乒乓球减掉3只,结果也剩下7只乒乓球。

……

师: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15-8=(),并与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

教学反思:

1.由“具体”到“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通过实物的取舍,直接观察拿走8只乒乓球的不同过程,形象感知15―8的计算思路,理解15-8=7的算理。

2.由“想”到“算”

请看《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算”:①记数,计算;②推测,料想。

“算法”:①解题方法及其规则。②通过有限步骤求解某一问题所用的一套明确定义的规则。

“想”:①思考,思索;②料想,猜想。

“想法”:通过思考取得的结果、办法,所持的主见、看法。

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计算的“算法”,更要教会学生领会计算的“想法”即“算理”。

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应重在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运算顺序”与“运算律”

学生在学完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后,已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也学习了“运算律”,且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但怎样灵活应用“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律”,并进行有效的简便计算,成了教师和学生们进行研究的话题。

如:计算

①125-64+775-184=

②450÷15×6=

③48×75=

④256÷32=

……

①式通过“运算律”应用和“运算顺序”的调整,计算过程为“(125+775)-(64+184)”(注意计算中的计算要求的变化与改变计算符号的关系);

②式是纯粹的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切不可先算“15×6”的积;

③、④式没有明显的简便计算条件,要认真分析题目,找出数与数之间隐藏着的简算关系。③式可这样计算“4×25×(12×3)”或“4×75×12”,④式可这样计算“256÷8÷4”。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而重视“简便运算”,更能提高学生“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衡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是看他能不能在把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准确应用好“运算律”来进行计算。有些式题没有现成的简算条件,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征,通过思考、辨析,找出题目中隐蔽的简算因素,在运算过程中灵活变换形式,进行简算。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篇2

关键词:兴趣;习惯;计算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122-01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计算不仅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而且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运用也十分广泛。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调入市级示范学校——府谷县一完小后,我和我的同事们把“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四年多的研究和实践,在学习同行们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一方面,采用多种训练手段,像口算、笔算和利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了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另一方面,计算训练中,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等。通过这些练习,有意识的让他们比谁的正确率高、比谁的速度快。学生你追我赶,劲头十足,增强了竞赛意识,对计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进行的有效保证。许多小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1、认真看数的习惯。做题时,让学生认真看清数字,集中精力,养成认真看数的习惯。2、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认真,可减少因书写不规范而产生的错觉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3、认真审题的习惯。小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感知产生错觉,表象模糊,会遗漏细节,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不仅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4、仔细计算的习惯。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许多时候不是由于不会计算,而是由于计算不仔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训练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二想(想算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三算(应用法则计算时要边算边检查),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5、算后演算的习惯。每次计算结束后,让在学生确定所列算式和运算符号无错误的情况下,再对计算结果进行重新演算和验证,既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又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培养顽强的意志

1、感受兴趣。单纯的做计算题,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在平日练习中,我们经常进行计算题竞赛,有时还穿插一些学生常错、易混淆的练习题进行听算和看算训练。这种紧张有序的训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体验成功。为了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快乐,对每次计算题练习、竞赛全对的同学,除了口头表扬外,还给长期不出现错误的学生家长发喜报、评选数学小标兵等。多种形式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掌握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日积月累,持之一恒的计算训练,学生不仅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有了显而易见的提高,而且在计算中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技巧和方法,学会了发现和总结规律。通过长期的坚持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索和总结的科学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进行规律性训练

有些计算题具有明显的数字特征,这些特征便于学生采取简便的计算。在平日的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对运算定律熟练掌握。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五大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有正用与反用两方面的内容。在有的整数与整数相乘时,学生往往忽略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使计算复杂化。

五、采取综合性训练

练习中、考试中和生活中单一的计算形式是比较少见的,所以,训练中应当进行综合性训练。我们常采取的训练方式有:1、“五大定律”综合出现的训练。2、整数、小数、分数综合出现的训练。3、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综合训练。综合性训练有利于判断能力、反应速度的提高和口算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及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篇3

关键词珠心算,眼动模式,脑功能偏侧化。

分类号B844.1

1引言

“珠心算”是“珠算式心算”的简称,这是对我国历史上一些人在珠算实践中能够“在脑中打算盘”方法的继承和发展。1980年浙江省慈溪市鸣鹤小学率先开始进行珠心算训练,经过训练的学生计算能力有明显提高。1990年浙江省政府和教委开始推广珠心算训练。从1991年起,中国珠算协会开始在全国推广珠心算训练的方法。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我国接受珠心算训练的儿童已近300万人。珠心算的训练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际拨珠训练,第二个阶段是模拟拨珠训练,第三个阶段是在脑中打算盘。通过数月至数年的反复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在脑中形成清晰的算珠表象,并可以对这种算珠表象进行操作,从而大大加快了计算的速度[1]。教学实践和已有的一些观察提示,珠心算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儿童右脑的开发[2]。对于珠心算,人们进行了一些心理学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通过“专家―新手”对比的研究方法,探索了珠心算训练对于学生的记忆广度、记忆的迁移以及加工方式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证实“珠算图”的存在[3];同时也有一些研究结合了左右脑的机能特点,采用同时操作两种任务的实验方法,从干扰效应上检测了珠心算与左右脑的关系[4]。不过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珠心算技能形成过程的心理规律,特别是神经心理机制还没有深入全面的实证性研究,一些研究还是经验式的和观察性质的,比较缺乏严格的实验室数据。

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受过珠心算训练的学生与未受过训练的学生进行眼动和大脑功能偏侧化等方面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主要探讨:

(1)珠心算的视觉扫描过程;

(2)珠心算训练对学生的注意和记忆机能的作用;

(3)珠心算训练对学生大脑偏侧化过程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研究来探讨珠心算的认知神经心理机制。

2方法

2.1被试

北京市某小学的3年级学生共22人,平均年龄为10.3岁。实验组为接受过3年珠心算训练的儿童,共10人,控制组为没有接受过珠心算训练的儿童,共12人。实验组儿童和控制组儿童在学习成绩、运动技能以及行为表现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所有儿童均为右利手,且视力正常。

2.2实验材料

2.2.1数字计算任务(数字计算内容即为眼动阅读材料)

此项任务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测定,另一个是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眼动测定,即在进行数字计算的同时探索眼动的注视时间和轨迹。数字计算的测试题目一共有3组,分为两位数加法运算、四位数加法运算、两位数与三位数乘法运算。每组10道题目,竖式排列和横式排列呈现各5道题目。根据学生学习珠心算的一般水平,所有题目答案数字的位数在三位数和五位数之间。

2.2.2短时记忆空间和注意任务

数字记忆广度任务主要通过让被试口头背数来进行实验,包括顺背和倒背两部分。顺背时,主试口头呈现由3~10个随机排列的数字组成的数字系列,要求被试按顺序复述;倒背时,用同样方式呈现由2~10个数字组成的数字系列,要求被试反向复述。此项实验测量被试的短时记忆容量,这是短时记忆的常用指标。该测验与韦氏智力量表中的数字记忆广度测验内容类似。

注意划消任务此项任务通过在限定时间内对特定字母的划消来反映被试的注意品质,包括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广度等。实验时将拼音字母“b”、“d”、“p”、“q”随机排列成一个字母表,要求被试在限定的一分钟内将所有的拼音字母“b”划去。考察被试在限定时间内漏划和错划的有多少。这项测验主要参照临床神经心理学中用于检查忽视症的内容,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实用的测验注意机能的方法。

搜索任务此项实验通过让被试按指导语对呈现在眼前的数字矩阵和文字矩阵进行搜索,测定其眼球运动轨迹和视觉注视的特征。搜索任务使用的材料为5×5的数字或汉字矩阵,数字为0~9之间的个位数,汉字为表示颜色的汉字(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粉)。数字搜索和汉字搜索各五屏,每屏中的目标数字(目标数字为“3”)和目标汉字(目标汉字为“黄”)仅有一个。

2.2.3YwG神经心理测试

YwG神经心理测试是临床上应用的一套用于神经心理测定的研究用软件,编制者为中科院心理所尹文刚研究员,这套测试包括多项神经心理机能的测定,各项分测验可单独使用,进行单项神经心理功能的检查,计算机自动计分,指标包括正误率、反应时间等,其主要目的是进行临床个案研究,目前信度和效度正在修订过程中。本实验主要应用了其中的如下几个分测验:

图象记忆水平测验(水平一和水平二)图象记忆水平测验针对的是被试对非文字图象的记忆能力。这是一种再认测试,让被试对刚刚看完的一组图案进行再认。测验分为两种水平,水平二比水平一的难度大一些。计分指标是正误率。

汉字记忆水平测验(水平一和水平二)汉字记忆水平测验针对的是被试对汉字的记忆能力。汉字记忆水平测验的操作程序与图象记忆是一致的。两者形成一种对照。前者测的是被试对图象信息的记忆,后者测的是被试对语词信息的记忆。计分指标是正误率。

大脑偏侧化趋势测验大脑偏侧化趋势测验的原理是速示器半视野技术。这种技术是研究正常人大脑两半球偏侧化的主要实验室手段。刺激分为语词信息和非语词信息两种。语词信息用的是一些汉字,非语词信息用的是一些简单的图象。汉字呈现在右视野,图形呈现在左视野。根据人们的研究,左视野(右半球)对图形辨识得好,反应快,错误率低;右视野(左半球)则对文字信息辨识得好,反应快,错误率低。测试是通过计算机按短于眼球转动时间的速示方式向左半视野和右半视野选择性地投射文字的和图形的刺激,从而客观地测定左脑占主导地位的处理文字的半边视野认知能力和右脑占主导地位的处理图形的半边视野认知能力,以错误率和反应时间作为指标,揭示被试左脑特化的程度和右脑特化的程度。这种特化程度反映了大脑的功能状态。

偏侧化测验操作程序:要求被试注意注视点,注视点呈现(150毫秒)后,刺激出现,左半视野为图象,右半视野为汉字。刺激呈现的时间为180毫秒。随后屏幕上出现垂直呈现的图象和汉字。这时要求被试辨别这个相继呈现的图象和汉字和刚刚看过的是否相同。如果是一样的,就按“相同键”,不一样时就按“不同键”。计分指标包括错误率和反应时。

2.3实验程序与仪器

数字计算任务、数字和汉字搜索任务是在眼动仪上进行的,即儿童心算屏幕上呈现的算式,或搜索目标数字或汉字,并大声报告计算或搜索的结果。眼动仪记录儿童的眼动轨迹。眼动仪是SRResearchLtd.开发的eyeLink。该设备由两台pentium微机组成,通过以太网连接。用其中一台微机显示实验材料,另一台微机记录眼动。屏幕分辨率640×480象素,灰底黑字,字体为宋体,字号为48×48象素。被试与屏幕的距离约为60cm,眼睛正对显示器的中心,颌下使用小托帮助固定头部。被试头戴一个轻便头盔,上面有一红外定位摄像机,帮助在被试头部发生轻微颤动时进行方向校正。被试眼睛的注视情况通过两个微型摄像机输入微机,数据采样率为每秒250次,相邻两次采样的间隔为4ms。为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多次休息和校准。所有材料的呈现和眼动记录均由专用软件自动完成。

3结果与分析

3.1数字计算实验

结果表明,接受过珠心算训练的儿童与未接受过珠心算训练的儿童在正确率和注视时间(反映计算速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训练组儿童的正确率和注视时间都显著优于非训练组儿童。训练组儿童的心算正确率为0.82,而非训练组儿童的心算正确率仅为0.10,训练组儿童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非训练组儿童的正确率,t(20)=11.21,p

眼动追踪发现,接受过珠心算训练的儿童与未接受过珠心算训练儿童的眼动轨迹是不同的。接受过珠心算训练儿童的典型眼动轨迹表现为“横扫描”(见图1),而没有接受过珠心算训练的儿童的典型眼动轨迹表现为“竖扫描”(见图2)。眼动轨迹揭示,训练组与非训练组儿童的心算过程是不同的。对加法算式,非训练组典型算法是将所有个位相加,保存个位上的结果,并进位,然后将十位上的数相加,保存十位上的结果,并进位,依次类推。而训练组典型算法是,将一个加数的四个位数上的数字读进,然后读进第二个加数的四个位数上的数字,迅速相加并保留各个位数上的结果,然后读进第三个加数的四个位数上的数字,迅速相加并保留结果,依次类推。

结合眼动轨迹、注视时间和正确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训练组儿童的数字计算正确率远远高于非训练组儿童,计算时的注视时间和注视点少于非训练组儿童,这种优势不仅在竖式计算时存在,而且在横式计算中也存在。训练组儿童横式计算时的注视时间和注视点相对少于竖式计算,而非训练组儿童在横式计算中的注视时间和注视点多于竖式计算,即在横式运算中表现出更大的困难。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训练组儿童利用脑中的“算盘”进行对位和相加,因此更少受到算式表现形式的影响。

3.2短时记忆空间和注意机能实验

数字记忆广度测验表明,训练组儿童的平均顺序记忆广度(7.90)大于非训练组儿童顺序记忆广度(7.08),t(20)=2.15,p

用搜索任务中平均每屏的总注视时间和总注视点作为衡量搜索任务快慢的指标,实验结果揭示出训练组与非训练组在数字搜索任务中的总注视时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训练组的总平均注视时间为2112毫秒,非训练组的总平均注视时间为3086毫秒,训练组的数字搜索速度显著快于非训练组,t(18)=-2.74,p

3.3YwG神经心理实验

在两个图象记忆水平和两个汉字记忆水平的测验中,训练组儿童与非训练组儿童在反应时间和反应的错误率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这提示珠心算训练对于学生的汉字记忆和图形记忆还没有造成明显的正迁移作用,这个结果还提示珠心算训练产生的泛化作用有一定的局限,因为训练用的材料都是数字,对于数字有一定的迁移作用,而对于非数字化的信息,也许是因为训练的程度不够,或是其他的原因,从这个实验的结果上看,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泛化了的正迁移作用。这个结果进一步深化了用数字记忆广度作为指标进行的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参表2的研究结果)。

大脑偏侧化趋势测验中,训练组在反应时间和错误率方面均与非训练组有显著差异:训练组的平均反应时间(422毫秒)短于非训练组的反应时间(758毫秒),t(19)=-2.20,p

这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结果提示了珠心算对于大脑的偏侧化进程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个实验的成绩是与脑的偏侧化程度呈反比的,也就是说,左脑和右脑的分工越强,或是偏侧化程度越完全,错误率越低,反应时间越短(见表4)。

4讨论

4.1珠心算的视觉扫描过程及其意义

两组儿童珠心算时不同的眼动轨迹表明,珠心算训练形成了特定的视觉扫描过程,这种扫描过程是视觉―心理活动的指征,表明训练组儿童在计算中可能利用了表象。其意义在于经过训练的儿童在看完第一个加数后,迅速将其表征在脑中,然后扫描下一个加数,迅速将该加数的每一位数加到前一个加数的每一位数上,并保留每一位上的计算结果。再进行下一个加数的计算。这样的算法使训练组儿童对数字信息的加工和存储并未超出短时记忆的局限,使正确计算成为可能。对非训练组来说,对五个四位数的加法中有太多的中间结果需要保存,加工和存储远远超出短时工作记忆的局限,不但计算速度慢,正确的计算几乎是不可能的。

4.2珠心算训练对儿童一般认知能力的影响

训练组儿童不但在计算方面有一定优势,而且在注意力和数字记忆、数字搜索能力等一般认知能力上也有明显的优势(有关研究观察发现,一般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15~20分钟,而经过珠心算训练的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30~40分钟[5]。这与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训练组儿童在注意品质上比非训练组儿童有了显著的提高)。有研究表明,珠心算能手对数字的记忆广度可以达到普通人数字记忆广度(7±2)的2倍以上。本实验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即接受过珠心算训练的儿童的数字空间记忆广度明显大于非训练组儿童。

珠心算能手通过训练所获得的能力是否能够迁移到其它认知任务上,这个问题在实验研究上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有研究认为珠心算能手超常的记忆力是针对具体领域的、具有特异性。Kawakam进行的由记忆数字向记忆图形迁移的实验发现,虽然珠心算熟练组比初学组的数字记忆力强,但两组被试对几何图形的记忆并没有明显的差别[6]。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了珠心算能力高与珠心算能力低的学生脑电波的差异,并认为珠心算促进右脑的活动,发展了创造力[7]。本实验的研究只发现了训练组儿童在数字记忆能力上的提高,并没有发现这种记忆能力迁移到文字或图象记忆能力上。而且在视觉搜索任务中,本实验发现训练组儿童在数字搜索任务上与非训练组儿童在注视时间和注视点上有显著的差异,而在汉字搜索任务上却并没有发现这种差异。所以本研究没有发现儿童对数字的记忆和识别能力迁移到对文字的记忆和识别能力上。但是,本实验设计较为简单,所以珠心算能力是否能迁移的问题和珠心算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否有长期影响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4.3珠心算训练对大脑功能偏侧化的影响

儿童大脑功能的发展是目前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大脑功能偏侧化的发展及其与儿童学业的关系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8]。大脑功能偏侧化主要是指大脑两半球能有效加工的信息种类是不同的,这种偏侧化的过程是随着儿童的成长而不断成熟的。在本实验中,发现训练组儿童与非训练组儿童之间有明显的差别,表4中的结果显示了这种明显的差异,不仅是错误率方面,而且在反应时间上同样存在。这种差异提示训练对学生大脑功能偏侧化进程的影响,即训练促进了学生大脑功能的偏侧化的进程,训练组儿童比非训练组儿童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左半球语言加工优势和右半球图形加工优势。Hatta等人采用让被试同时操作两种任务的实验手段检查珠心算能手与普通人的脑半球工作情况,结果发现能手的右脑比左脑更有利于心算[4]。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的实验结果是吻合的,即珠心算提高了右脑处理图象的作业能力。但是,本实验发现的珠心算对大脑功能偏侧化的影响只是局限在以半边视野速示为基本条件的实验环境中,对于汉字和图形的记忆机能尚没有发生明显的正迁移作用。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珠心算虽然促进了左脑和右脑的偏侧化进程,但是左右脑的这种分化程度还不足以让学生在对汉字或图形的记忆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出色,或许,迁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历程,就象有人发现的音乐训练可以提高人的语词方面的记忆能力一样,其效果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反映出来的[9]。另外,本实验也不能非常明确的回答珠心算对儿童的右脑发展是否有特殊的帮助,这些还有待于更多的实验研究工作,如对训练组儿童与非训练组儿童进行脑功能成像的研究等等,来进一步探索珠心算训练能否产生迁移作用及其机理。我们这个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初步的从视觉扫描和神经心理实验的角度来探讨珠心算与脑功能的关系的尝试。

5小结

通过本实验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珠心算训练组儿童与非训练组儿童在进行心算时眼动模式是不同的,训练组儿童的眼动模式为“横扫描”,而非训练组儿童的眼动模式为“竖扫描”。训练组儿童比非训练组儿童在运算能力上有显著的提高。

(2)训练组儿童在数字搜索任务上显著优于非训练组儿童,但是在汉字搜索任务上则没有差异,这说明数字搜索在汉字搜索任务上没有迁移。训练组儿童在数字记忆广度和注意测验上的优势,说明珠心算训练可能有助于数字记忆能力和注意力的提高。

(3)通过珠心算训练,训练组儿童比非训练组儿童表现出更强的大脑功能偏侧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黄伟.多媒体课件在珠心算教学与练习中的作用.江苏省常熟市报本中心小学“开展珠心算实验,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研究项目论文,1999,12

2黄伟.珠心算多媒体课件探索与开发.江苏省常熟市报本中心小学“开展珠心算实验,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研究项目论文,1999,6

3高民,沈泓.珠心算的心理机制实验研究述评.心理科学,1999,22(5):419~422

4Hattat,miyazakim.VisualimageryprocessinginJapaneseabacusexperts.imagination,Cognition&personality,1989,9(2):91~102

5顾培华.开展珠心算实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其他能力.中珠协98算理算法研讨会会议论文,1998,10

6KawakamL.Digitandshapememoryfunctioninsorobanlearners:aresorobanlearnerssuperioringeneralperceptualandmotorSkill,1995,81:75~80

7Katayamao.thevenerablebeads.LookJapan.1993,39(449):20~21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篇4

1.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2.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3.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3.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4.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4.2审题的习惯

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篇5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这里提出我的几点方法,望同仁指正。

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看结果是否正确。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不同年级,根据教材的不同,口算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表内的乘除法,要加强训练,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那么要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就要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要培养好口算能力就得从下面几方面做好: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要求学生加强对乘法口诀的背诵,背诵的速度要越来越快,而且通过家长会要求家长配合老师抓好孩子的口诀背诵,家长主要是训练孩子对口诀记背的熟练程度,看是否能脱口而出说出答案,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孩子们对乘法口诀的掌握非常熟练,基本上都能脱口而出说出结果,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20以内加减法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抓好基本练习。比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要反复练习,达到脱口而出。坚持每天5分钟的口算练习,强调先求准确,再求速度。开始练习时,不要把多种题型放在一起,应由单一练习逐步过渡到多种类型的混合练习。也要加强听算和视算的配合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篇6

数学运算能力是初中生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数学综合性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然而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重视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引导,忽视了解题的运算过程的必要的指导以及运算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算理、算法、计算、推理、转化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有目的的数学运算活动中合理、灵活、正确完成数学运算,包括对数字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的计算求解等,以促进学生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的思维能力以及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强化初中生数学运算的训练,分阶段、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高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有效途径

根据数学运算的特点以及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论,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中,有的是运算的依据,说明为什么可以这么做的理由;有的是运算的方法与步骤,给出如何做的程序,即算法。在数学学习中,运算不正确的原因常常是概念模糊,公式、法则的遗忘、混淆以及运用呆板的结果。培养运算能力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忆、运用公式、法则,并在以内用过程中加深理解。

(二)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促使运算技能的形成。要使学生形成与发展运算能力,除了理解掌握概念、公式、法则以外,还需进行科学系统的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通过课内外的数学练习来进行的。要使训练科学、合理、有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一般要注意:

1.训练必须有序。数学运算技能的训练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在数学教学中,运算技能的训练经过三个阶段:一、模仿练习阶段,在新知识学习之后,在老师例题示范下进行的练习。所选习题难度不高,变化不大,要求学生按照习得的步骤和法则进行运算,以保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此时,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在感性水平上获得完备的动作映象和动觉体验。二、变式练习阶段。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组织的练习。习题难度适当提高,习题形式有变化,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算,而且要求学生在求得正确答案之后,对运算的过程、依据、方法进行总结与概括,促使操作方式上升到理性水平。三、综合练习阶段,此时可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训练学生确定运算方向、灵活运用法则的能力。

经过上述阶段的训练,可使学生的运算过程出现简缩、跳跃、实现自动化的现象。这说明与某个运算有关的操作方式在理性水平上具有了概括性,为技能的类化、讷讷公里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训练时间、训练量必须适中。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技能在初始阶段,训练效果与训练量或时间一般成正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往往会出现停顿现象,即"高原现象"。同一水平技能的训练量必须适中。当学生已掌握了该技能后仍然反复进行类似的练习,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总体水平以及运算的难度,准确把握每一练习阶段的训练量,在完成一阶段的练习后及时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否则,既影响练习效果,又增加学生的负担。

3.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效果,及时纠正练习中的错误。技能训练中,让学生及时知道练习的效果,是提高练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如果对正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学生提供如下反馈信息,如知道每次练习得分,练习过程中不断予以鼓励、督促,分析练习中出现的错误,那么,练习效果会显著提高。因为,学生一方面根据反馈信息获知问题之所在,从而调整学习活动,使练习更有效;另一方面,也为争取更好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三)重视算法内容的学习

算法是解题步骤、方法的精确描述。算法一方面具有具体化、程序化、机械化的特点,同时又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精确性。算法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会按照算法规则进行某个具体问题的运算以获得正确结果,而且要会分析算理,在此基础上构造、设计、选择一个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算法。因此,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方法转换为分析算理、设计算法的过程,是一个条理化、精确化与逻辑化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有助于运算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运算过程中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由于数学运算是具有明确方向、合乎一定规则的智力操作。因此,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之后,这种操作经验便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对后续学习中关于操作活动方向的选择发挥倾向性作用,常常是按照习惯的思路和既定的步骤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学习中的定势现象。

在数学学习中,定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形成的习惯思路与新问题的解决途径相一致时,就能迅速地作出反应,求得正确答案,运算过程中出现"简缩"、"跳步"现象。这是定势的积极作用,也是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标志。定势的消极作用,往往表现为一种具有负迁移的功能固定性,使人机械地、盲目地套用某种经验,最终导致思维僵化、呆板。

运算方法的盲目使用、运算过程的呆板、机械,显然不利于运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克服、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运算的灵活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技巧性训练。掌握通性通法是运算正确的保证,也是定势发挥解决作用的基础。为避免思维僵化,可以适当进行技巧性训练。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技巧性训练,不仅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起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会使学生认识到已掌握的通法并不是唯一的解题方法,还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改变考虑问题的角度,去寻求更简洁巧妙的方法,这样训练的结果必将克服定势现象的消极作用,有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2.重视运算过程中的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切换。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从已形成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定理、公式,或者从反面去思考问题。

中学阶段许多运算或变形都是互逆的,而且这些互逆的运算和变形常常是同一公式正向或逆向运用的结果。这些内容为运算过程中正、逆向思维的迅速转换的训练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某中运算技能之后,进行类似的正、逆向思维转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从一种心理运算转换为另一种心理运算的能力。

三、结束语

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以达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篇7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计算兴趣口算训练计算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比如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训练计算,看看谁能把火车开得更远;采用比一比,拼一拼,看看谁能得到胜利的小红花,采用小组竞争的方法,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借用多媒体、卡片、小黑板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答、游戏中计算等方式训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讨厌计算转变为喜爱计算。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另外给学生讲述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此激发兴趣。

2.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的熟练程度决定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练习中要养成学生的口算技巧:运用数的组成口算;用凑十法口算;做减法,想加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等。口算的训练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低年级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夺红旗”、“闯关”等;中年级可以采用口算板、口算表、卡片或游戏进行训练;高年级训练的方式可以是指名答、抢答、齐答、听算、视算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每节数学课前进行适当的练习,相信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口算能力作为计算能力的一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认为注重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这种“粗心”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身心的发展。从小养成的好习惯,让你受益一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呢?

3.1认真审题。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分三步走: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二要审清运算顺序;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

3.2认真书写。班级中学生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连书写都不规范,我便让他们去练字,尽可能地使他们的书写令人“看得懂”,做到少抄错题、不抄错题。

3.3积极验算。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学生做题时,首先要看数字、符号等是否抄错,在分析运算顺序,然后计算,最后检验。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篇8

1.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2.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3.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一是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二是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是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四是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4.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一是要培养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二是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三是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四是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篇9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1.提供思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微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4.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计算能力训练篇10

数学教学中教师转变学困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提升成绩,可把口算训练与学生的游戏生活结合起来,坚持灵活多变的口算训练方式,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进步和训练效果,继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口算训练;学困生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培养和训练好学生的计算能力非常重要。那么,如何从口算训练入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困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和成绩呢?

一、激趣:把口算训练与学生的游戏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真正有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学好数学、提高成绩。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对于学困生的口算训练,尽量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平常的一些游戏活动开展。例如,扑克游戏在学生的生活中就经常接触到,有许多学生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有时候甚至参与到大人的扑克游戏中。对此,我们可以利用扑克牌来开展并强化口算训练。比如每人都发两张牌,靠比较两张牌数字之和的大小论输赢。也可以两人一组进行,每人各出一张,根据四则运算要求计算,看谁先说出正确得数。还可随机抽取四张牌,运用加减乘除各种方法,看谁先得出24谁就赢。这样的活动,把口算训练融合到游戏中,既不会让学生感受到负担与排斥,还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巧变:坚持长时间而又灵活多变的口算训练

口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坚持天天练、课课练。要根据小学生兴趣点低、兴趣周期短的特点,多做多练,巧做多练,熟能生巧。其中多做多练是前提,如果仅仅是单独的某种练习,学生会感到机械单调而产生厌倦。因此口算练习形式、手段、方法要生动活泼,具有多样化,以期持续刺激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如:可以采取打擂台、开火车、抢红旗、接力赛、抢答、听算、视算、心算等等形式交叉进行。如此一来,多种口算方法交替训练,能让学生保持新鲜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口算题也要形式多样,要有一步的加减乘除法运算,也要有两步或三步的混合运算;要有一般口算题,也要有能利用运算定律和性质的口算题。从而把训练的内容与训练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还可进一步有效训练学生思维,促进思维发展。

三、体验: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训练的效果

转变学困生能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要让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对自己的努力结果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口算训练带来的作用,达到激励的效果,首先就应切实依托教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相应的同步训练,可能的话还可以提前对学困生进行训练,让他们在课堂学习时能尽量接近或达到中等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样可以更好地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口算题对学困生进行训练:①20÷5×4;20÷(5×4);②6×3÷6×3;6÷3×6÷3;③16+24÷4;(16+24)÷4。通过这样的口算练习,学困生口算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能在课堂学习时接近或达到中等学生的学习水准,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