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十篇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十篇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2:22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知识产品的所有人对其具有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最为本质的法律特征就是具有独占性,主要是指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给予权利人在一定时限内具有排他性的专有权利,以此来鼓励与促使权利人能够公开智力成果,从而鼓励人们广泛地传播智力成果。现实之中,虽然存在许多初具规模,而且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所了解的企业,但是却还是未能真正建立起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虑。笔者认为,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要点在于根据法律创设出对企业合法、有利,而且又行之有效的制度。其重点是创设制度,因此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所作为,建立起适合自身实际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一、知识产权所具有的法律特征

当今这个世界正从物质型经济快速向知识型经济转变。知识经济时代迫切要求企业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要强化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一定要了解与把握知识产权具有的鲜明法律特征。企业知识产权包括了企业所拥有的专利、商标、版权、植物品种权及商业秘密等,是人们用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凝聚而成的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企业最为宝贵的知识资源。知识产权通常具有以下三大法律特征。

第一,专有性。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主要是指他人在未经权利人同意或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不得享有与使用这项知识产权。权利人所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更加有效地利用好知识产品,从而赢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大力推动知识产品进行的转让,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应当说,积极引进知识产品,不但能使企业避免重复的劳动,而且能使企业利益间接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主要是指根据一个国家的法律所能获得的知识产权,只能在本国的范围内受到法律的保护,而要获得其他国家的保护,那就必须根据其他各国的法律规定或相关的国际协定,依据特定的程序而获得。企业运用地域性条件,能够合理地避开地域的限制,并合法地使用他人提供的知识产品。当然,权利人所在企业也可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地域价值,从而赢得最大的利益。

第三,时间性。知识产权的时间性,主要是指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规定的有效期限。在期满之后,知识产权就将自行终止。知识产权所具有的时间性为非权利人所在企业无偿地使用他人拥有的知识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企业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机会。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较为淡薄

温家宝总理指出:“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树立我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自主创新的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鼓励科技创新。”但是在目前,不仅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而且能够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仍然在企业中普遍缺乏。企业领导、技术人员、经营管理层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还较为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对于知识产权工作还不重视,未能将这项关系到提升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工作进行认真研究与部署,对国际规则的了解也较为贫乏,难以很好地运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企业发挥知识产权的功效不高

由于参与市场竞争的准备及经验严重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十分欠缺,因而很多企业仍没有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产权实施的主体。重论文和轻专利等现象还十分突出,即使企业意识到知识产权的财富价值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但是也无法很好地利用知识产权这一功效。例如,2005年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是9.3万件,国有和民营企业的申请量只有1万多件。这与我国几百万家企业的总数相比就很少了。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

3.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当前,企业一般都没有建立起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而且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的建设较为薄弱。绝大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大量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工作措施不够到位、工作实效不够明显等困难,远远未能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与全方位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三、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途径

1.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企业要依据自身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认真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核心技术或产品,并对研究、创新、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知识产权实施保护,并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导向性作用。

一是要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准确认识,将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到一个战略新高度,并与生产经营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切切实实地将专利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踏踏实实地促成成果的转化,从而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真正让现实说话。

二是要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之中,让企业真正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着力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软件和硬件水平,全面致力于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并全力加大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库的建设力度,从而形成自有的智力支持系统。

三是要将专利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当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实施培训学习,使企业科技工作者真正树立起知识产权意识,能够很好地掌握专利保护知识。要通过健全完善齐全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利用专利制度的水平及专利保护的能力。

2.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门部门

企业应当结合实际,设立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的专门部门,或者是在法务部门中明确由专门人员来管理知识产权事务。由于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十分强的业务,应当要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人员才能胜任。一些国际知名公司,比如日立、丰田等企业,都在企业内部配备了拥有数百人之多的知识产权机构。知识产权专门部门的事务主要包括了申请、登记、缴费、专利检索、知识产权许可、转让、处理纠纷、实施教育培训、确定规章制度等。对于本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不能简单地大一统,而是要在详尽了解各类知识产权制度利弊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形式,从而确立起多角度管理机制。比如,专利保护的力度比较强,但是保护的期限却很有限,但是商业秘密在期限上却没有什么限制,但不足是保护较弱。鉴于这种情况,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一部分技术作为商业秘密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还应配合公开的专利管理,从而实现技术垄断及市场独占。又如,在对一些代表企业形象进行设计时,不仅可以注册商标,而且也可以开展著作权登记,同时还可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假如是知名商品,还可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名商品的包装、装潢权等实施保护。所以,知识产权管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只要是技术类的,就都申请专利;只要是标识类的,就都申请商标,而是应当采取分层交叉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管理的优势,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绝不是越长就越好,对已失去技术优势的专利,或是显然已被淡化的商标,都应当及时停止缴纳年费,从而规避不必要的支出。

3.健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一是要形成健全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企业应当建立一整套与此相关的工作制度,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的基础建设,从而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到统一的考核制度之中,建立起工作激励制度、科技创新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是要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继续坚持将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紧紧围绕产业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开发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与前瞻性技术,从而切实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加快出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行动计划》的步伐,逐步构建起适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

三是要积极推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并实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惠政策,要积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型企业实现产业化,尤其是要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及相应配套技术的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加以维护,积极应对跨境知识产权纠纷。政府有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商会有义务在这些方面给企业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4.完善企业知识产权评估制度

融资难与对接难是制约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两大瓶颈,而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是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一环。如果不能确定知识产权的合理价值,就难以在知识产权买卖双方之间形成合理预期,知识产权交易就难以达成,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也就无法顺利实现。

企业应当对其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定期开展评估,这是由于无形资产可以说是企业总资产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无形资产作出合理的评估,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企业资产情况的变化,能够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且根据我国《担保法》和其他一些法律法规之规定,专利权、商标权与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是能够进行权利质押的,可以在其上面设定权利质权,从而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作出评估,这就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等商业活动。此外,准确而及时地进行知识产权评估,对于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及使用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评估主要由专门机构作出。企业在开展知识产权评估时,应考虑各种因素,比如,专利评估就必须考虑到这一专利是属于发明、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中的哪一类,该专利离保护期满的时间长短,近期市场中是否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同类产品或技术等。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立,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目的,从而为实现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春茂.知识产权原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杜晓君.高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4).

[3]顾永东.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措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篇2

一、企业创新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充分认识企业面临的创新环境

我国对企业的创新管理在政策上有许多优惠和支持,这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企业加强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国家提出了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既包括对于企业创新的技术支持,也包括对企业创新的财力支持,这些支持政策足以表明国家在对企业创新管理环境上的一种积极态度。国家在推动企业创新管理机制建设和完善时也注意到,我国许多新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所以国家的相关创新政策制定也从企业的利益和需求方面着手,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的创新扶持,在整个创新环境的背景之下,形成对企业的良性管理。另外,相关部门还加强了对企业整体竞争环境的规范和整顿,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确保企业之间的良性和公平竞争。

(二)提高企业创新意识

对于企业的领导者而言,要充分了解社会或国家相关部门对企业创新管理上的扶持政策,要不断树立正确的企业创新管理意识,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层能够及时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应该明确企业创新管理在企业竞争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优良的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员工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也能使企业能够进行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领导层要认识到优秀的企业创新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包括企业文化方面的制定和完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引。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代表了一个企业内部领导的核心价值观,要想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领导层的创新管理意识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三)创新管理模式

在企业的管理模式方面也应该实行必要的创新工作。企业从前实行的管理模式过于传统和落后,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企业必须要明确认识到,管理方式对企业发展有着规划性的指导,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与完善。例如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对员工薪酬的认识过于片面和狭窄,缺乏对员工有效的薪酬奖励刺激,员工工作就会缺乏积极性。比如对完成业绩较好、在工作中积极努力的员工,企业多数时候只是给予简单的、公开场合上的表彰,而在物质上的奖励却基本没有落到实处。虽然说薪酬奖励方式不能单纯依靠物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物质奖励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之一,将薪酬福利待遇进行适当提升,实行明确的奖惩制度,不但可以规范员工日常行为,也可以充分发挥出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包括在对员工的惩罚措施上从前的管理模式也基本未有体现,导致即便是员工在工作中懈怠对待或是出现严重错误时,企业也没有给予一定的罚金处理,只是简单的进行批评教育,这样的惩罚措施根本无法触动员工,难以对员工进行切实规范的管理,进而也影响到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二、制度化管理是创新管理的基础

(一)建立健全制度化管理体系

创新固然需要活力和机制,但不能单单从创新本身谈创新,而应不断建立健全促进创新的制度化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从客观上要求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学化的管理,而科学化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制度化。制度化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有效规范企业内部员工,也可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企业在建立制度化管理体系时,也应该融入国际化的元素于其中,这就需要企业与国际企业发展全面接轨,以国际化的制度管理标准来严格要求本企业的各项工作,如此才能够确保企业产品生产质量过硬,从而满足国际市场对于该产品的要求。其次,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制定健全的制度化管理体系能够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企业扩大市场的重要时期,必须依靠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才能生产出质量过硬、具有足够竞争优势的产品来打动消费者,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进而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有效保障企业科学化运营。

(二)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在建立健全制度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科学的管理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优化内部管理时,要选择科学化的管理方法。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的管理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需要建立起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也需要制定系统化的管理方法,从对员工的管理到企业的长久发展规划上都需要进行科学的预判。首先,应该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在企业的管理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充分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和利益,让企业的员工在未来工作中对自己进行明确定位,更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劳动成果,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其次,还应该优化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企业的运营环节都是企业能否实现更多盈利的关键,因此企业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对于生产环节的每一个部分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把关,确保企业产品质量,实现质量的创新,提升企业产品的含金量,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最后是加强对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规范,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内容,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拥有足够的知识产权,在实质上已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增添了实力。因此企业要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优化企业的整体运行模式,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三、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创新管理的保障

(一)企业创新必须重视知识产权

企业要想实现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应该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着手和分析。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文化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社会竞争中更加看中知识成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进行技术创新,所谓的技术创新,是不断的提升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无法脱离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实现创新,可以将传统的、落后的、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进行淘汰,将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剔除,选择符合当前社会进步的生产需要的手段与方式,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融入更多的科学技术,实现企业技术的革新。比如可以引入国外优秀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过程中,如此能有效提升我国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无论是产品含金量还是产品价格都会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也能更好的实现企业良性运转。此外,对企业来讲,在实现技术创新的最初阶段可以以模仿的方式进行,因为任何企业在最初的发展阶段都需要制定出一定的发展方向,所以企业在发展之初可以模仿外国优秀企业,或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始,实现企业的管理改革与完善。

(二)知识产权管理要与企业创新全过程融合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并不能流于形式,只做表面功夫,而是应该有效的将知识产权的管理与技术实现全程结合,这样才能确保知识产权管理具备足够的实用性。在企业内部进行生产技术创新时,必须要明确每发明出新的技术,都应该进行必要的保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确保企业的全新生产技术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保护,避免技术的外漏造成的企业损失。另外企业需要设置专人管理,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知识产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就目前我国企业来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知识产权奖励与利益的分享制度、对外合作制度、商业秘密制度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存在于企业发展过程的前前后后,也让企业无法更好的利用知识产权获得经济效益,使得知识产权的利益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展现。

(三)促进知识产权与企业创新的螺旋互动

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事实上也是保障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可以确保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得到应该获得的经济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也会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所谓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螺旋互动,实际上就是要求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相辅相成的促进效应,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有力的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同样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后,也能够将拥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做为保障,进而更好的让自身的科技成果得到长久发展和保护。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也可以将知识产权作为经济售卖点,进行必要的对外合作交流或者商业运营,这就能让企业的其他员工向此看齐,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篇3

【摘要题】信息法学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传统知识产权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法学的视角,强调制度的安全与秩序;另一个是经济学视角,强调制度的效力与效果[1]。此外,不少研究者还从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及技术发展的角度,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管理角度探讨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价值及运行控制方式、从技术角度探究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控制手段,正成为新的重要视角。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正是试图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探讨知识产权制度的信息化发展及其对社会环境要素的影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加米尔-伊德里斯来华访问时,提出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界面临着七种挑战,它们是:知识产权信息的强化教育工作,知识产权的教育工作,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的工作,促进技术创新、促进发明商业化的工作,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工作,调整和发展知识产权的战略工作,以及知识产权的全球化工作。可见从整体来看,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可以具体表现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现代化、知识产权法制的变革、知识产权事业及业务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化等几个环节,我们以下就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对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内在需求与现实推动。

1 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对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要求

根据有关专家的观点,知识产权制度存在五个构成要素[2]:(1)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目标;(2)作为鼓励知识生产与创新的激励因素的权利;(3)为达到知识产权制度目标和保障权利而设计的规则;(4)为达到知识产权制度目标保证规则有效运行的机制;(5)该制度影响的利益团体的行动。虽然在字面上我们找不到信息管理的字样,但事实上每个构成要素中均蕴涵着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因素。从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目标看,必然包含知识产权信息的有效传播、合理配置尤其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知识产权权利看,禁止知识产权信息的非法复制、未经授权的商业化利用等,是知识产权权利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规则看,知识产权信息管理规则是知识产权制度目标实现、权利保障的有效形式;从机制看,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必然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利益团体的行动看,围绕知识产权权利保护的信息管理活动,是各种利益团体的一种基本行为。

此外,为衡量知识产权制度运行的有效程度,美国技术评价办公室曾提出了一个对该国知识产权制度评价的框架,其中的一级指标包括:达成目标的有效性;取得目标的效率;可实施性;制度的健全性;作为政策工具的精确性;与国际及国家其他系统的兼容性[3]。作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必然结果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制度,对于提高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效率、增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等,起着重要的协助与支撑作用。

2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制度变革与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发展

因特网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信息交流模式,但知识产权保护仍然是网络活动必需遵循的一个原则,因为我们不难发现:网络传输的内容是一连串的文字、图形、声音、影像、计算机程序等作品,互联网的网页间闪烁着的是各种商标或其他标识,网络传输所依赖的技术有可能涉及到技术秘密或者专利技术,网络域名则更与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有关。然而,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因技术手段的变化、载体形态的不同等而呈现出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必将影响到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与服务活动。与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相比,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诸多的新领域、新事物,其中包括:作品数字化和网络作品、向公众传播权、网络链接权的保护、域名与商标冲突、驰名商标的网上保护、网络域名注册市场服务的不正当竞争、涉及网络假冒及虚假宣传等行为的不正当竞争、与网络技术有关的不正当竞争、作品保护的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等[4]。这些新的保护客体及业务领域导致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变化。

从知识产权法律特性来看,根据郑成思先生的分析[5],知识产权的特点之一是“专有性”,而网络上的信息则多是公开、公知、公用的,很难被权利人控制。这一对矛盾,引出了知识产权领域最新的实体法问题。在国际上,有的理论家提出以“淡化”、“弱化”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来缓解专有性与公开、公用的矛盾。而更多学者乃至国际公约,则主张以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专有性来解决这一矛盾。知识产权的特点之二是“地域性”,而网络上知识传输的特点则是“无国界性”。这一对矛盾,引出了知识产权保护中最新的程序法问题,即在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中,如何选择诉讼地及适用法律的问题。过去,绝大多数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均以被告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发生地为诉讼地,并适用诉讼地(法院所在地)法律。但网络上的侵权人,往往难以确认其在何处;在实践中,侵权复制品只要一上了网,全世界任何地点,都可能成为侵权行为发生地。许多的国家及地区正通过加速各国知识产权法律“一体化”的进程,即通过弱化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来解决这一矛盾。

此外,同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相比,网络知识产权保护还具有以下显著特性,一是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动态扩张。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网络经济的快速演变,导致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日益多样化,推动着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不断动态扩张。二是更为隐蔽的无形性。传统的知识产权具有无形财产的性质,但由于固化载体的存在而使知识产权活动显得直观易察;而在网络的虚拟空间,知识产权甚至连固化的载体形式都失去了,其无形性更加隐蔽,从而导致涉及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活动难以认定和监测,增大了知识产权问题的难度。基于网络知识产权的特性,我们可以考察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存在合理性与必要性。首先,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的日益升级促使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担当更多的重任,如各种知识产权信息的准确收集、合理组织、快速传播、充分交流。其次,网络知识产权权利的加强及保护客体的不断扩张,促使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内容向纵深方向发展,如因网络而产生的域名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再者,知识产权地域性的弱化,有利于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更方便地跨越地域限制,业务范围更多地从国内转向国际。因而,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推动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业务的拓展、深化。网络知识产权的特性,也成为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一种重要理论基础。

3 知识产权法制的不断完善对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推动作用

正如以上我们谈到的,知识产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知识产权制度是伴随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而产生和不断演变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与飞速发展,必然对相应知识产权法的修改和调整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调整和修改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日益扩大和深化,因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每次修改与完善,都会增加或删除一些内容或程序步骤,引起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在类型、内容、范围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进而有关的知识产权信息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日本为使其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接轨,便不断地对其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修改,自1959年至今,已先后对专利法进行6次修改;对著作权法的修改则更为频繁,1990年至1997年,先后修改了11次。其中在1985年和1986年,日本通过对著作权法两次修改,明确了对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保护;1992年修改著作权法,创立了向权利者支付补偿金的制度,规定使用数字化的复制机器进行的私自录音、录像,应该向作者和链接权人支付补偿金。又如,我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在2001年7月和10月分别实施了新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修正案,对不符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有关法律条款进行了调整,使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更具时代性和国际性。及时地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制度变化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并扩大宣传,才能使修改后的知识产权制度发挥有效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与修改,也对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快速、方便、新颖、有效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使其能与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同步与协调发展。

4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管理对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需求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从申请到保护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其一,知识产权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尚未能有效地融合一体;其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利用意识差,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特性与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发挥;其三,知识产权管理有待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活动主要是以知识产权工作规章制度的制订、知识产权日常业务的规范来体现的,而知识产权管理及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本身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进步与企业成长环节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鉴于这种情况,在“十五”期间我国将从五方面调整知识产权政策:(1)进一步完善通过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2)加快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有机结合的良性机制,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作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指标之一;(3)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促进高科技发展;(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护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5)加强国际领域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6]。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作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促进知识与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促进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知识产权的国际交流,设定为自身的工作重点和推动社会各要素发展的主要入手点。根据上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精神,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3月了《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及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一,为应对国际竞争、变压力为动力,必须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到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体现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为此,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科技规划、重大专项、专题、课题的立项和进展,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和评估;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选准高起点,突破国外专利封锁,选择最优化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路线,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要从知识产权管理入手,提升科技计划立项的质量和科研目标的准确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应当以独立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提供该项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评估报告为基础,并在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其二,改革科技成果管理和鉴定制度,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提升科技成果的法律内涵和市场外延。为此,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效用,逐步实行科技成果鉴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通过知识产权信息分析研究,掌握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及其保护和管理制度建设状况,并将其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科技奖励评审等项工作的重要指标。

从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实践看,目前我国企业对专利信息的利用较多地停留在科研开发过程中对技术信息的利用,而如何从专利战略竞争角度挖掘市场竞争情报并采取对策等深度开发方面尚未能普遍开展。我国已经加入wto,企业将面对国际化竞争,互联网则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捷和全球化,因此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专利信息利用机制和平台,从专利信息入手,更全面更迅速地获取国际国内竞争对手的技术信息、市场竞争信息和知识产权法律状况信息。2000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颁布了《企业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了一系列考核企业专利状况的标准,该《办法》的第三章为“专利信息利用”,强调了企业专利管理及技术创新中专利信息利用的重要性。如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要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专利信息利用机制。大中型企业应逐步建立企业专利信息数据库,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企业专利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缺乏条件建立专利信息数据库的企业可依托社会专利信息中介机构与专利信息网络利用专利信息。企业专利工作者、专利顾问要及时收集、研究与企业有关的专利信息,为企业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相关企业活动提出对策。第二十条规定:地方专利管理机关、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应采取措施促进专利信息的传播、开发利用。要鼓励和支持本地区专利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建立本地区中国专利信息网站。鼓励和支持社会专利服务中介机构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第二十一条则规定:企业在产品、技术研究开发立项之前,应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及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跟踪检索。因而可以看出,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制度的建设,是知识产权管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与重要手段。尽管我国有关企业商标管理工作及企业商标信息开发方面的法规规章有待进一步制订和完善,但从现有制度可以看出,建设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制度,对于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乃至整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5 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化与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机制

随着当前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步伐加速、科学技术创新的周期缩短,因而要求与之配套的社会制度实现技术与管理的信息化,其中包括知识产权管理的信息化。根据人们所归纳并认可的信息化概念,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化指标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及标准。知识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的完善,既涉及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知识产权业务运行,又涉及到知识产权知识普及、知识产权权利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应用,必然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知识产权信息网络的有效运行、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人才等手段;这些手段则既是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又构成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主要环节,因而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水平是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例如日本株氏会社inaX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其中第六章为“知识产权情报管理”,包括“定义,知识产权情报的收集、利用,专利公报的提供”等[7],充分体现出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在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关键地位。就目前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化的重点看来,我们认为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化”资源,即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手段实现知识产权文献、数据、资料的数字化、数据库化;二是“化”业务,即在知识产权司法行政管理、知识产权贸易管理等各项业务中,大力开发、应用知识产权信息管理软件与系统;三是“化”人,即培养与造就一大批熟悉网络技术的知识产权信息组织、信息加工、信息检索等信息管理专家,并在各类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中普及知识产权信息获取与检索知识及技能。世界信息系统大师、美国学者詹姆斯-马丁博士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化”信息的工程化方法,即信息工程方法[8]。其思想主要包括:第一,要围绕核心业务作好战略数据规划;第二,建立主题数据库;第三,开发并应用独特的软件系统。这种信息工程方法对于我们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信息化、大力推行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传夫.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

2 陈传夫.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8

3 陈传夫.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50

4 蒋志培.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http://chinaiprlaw.com/fgrt/fgrt36.htm

5 郑成思.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与知识产权.http://cnnic.net.cn/news/59.shtml

6 方祥生.中国将从五方面调整知识产权政策.光明日报,2001(8):15~a2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知识产权制度是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是武器装备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依托,只有大力加强装备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促进装备知识产权的转化和推广,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在关键技术领域尽快形成并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快速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院校作为军事科技和军事学术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对于提升院校核心能力和创新水平,乃至军队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一、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意义

(一)激发创新意识,大力提升军事科技创新能力

先进的装备技术和创新性成果是不可能通过采购来实现的,因此装备科技的自主创新是装备建设发展的根本路径和依赖。“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绝不是偶然的,这与它拥有科学、法制化的现代防务采办知识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加强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既可以提升院校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权利观念和意识,改变科研人员只重成果、鉴定、报奖而忽视知识产权的状况,又可以通过相关权益分配、政策激励、保护措施,切实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大力提升军队院校军事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如1999年8月13日,日本颁布了《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该法采取“放权政策”确认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激发了项目承担者申请专利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自1999年实施以来,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到2005年己增加了99.9%。”

(二)促进成果转化应用,确保战斗力迅速转化和生成

军队院校已成为国防知识产权的重要生长点和辐射源。军队院校的知识产权问题不仅是对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而且是实施军队院校知识和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军队院校高新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必要前提。

目前,军队院校创新成果转化率、应用率和贡献率仍然很低,大量科技成果游离于法律保护之外,重研发、轻转化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主要原因是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缺乏规范的制度依据和管理手段,知识产权与科研工作“两张皮”,使得技术优势、知识优势和品牌优势难以向竞争优势转化。

为此,应不断加强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完善知识产权推广转化制度,实现军队院校技术合作、交流、咨询研究工作信息化支撑,促进装备知识产权的传播和推广,切实提高知识产权的转化率、应用率,实现军事科技力向战斗力“无缝”转化,从而使军队院校知识产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三)落实国防知识产权战略,推进战略实施进程

我军自2009年开始制定了国防知识产权发展战略19个专项任务,愈发重视装备知识产权创造、推广、应用和保护工作,装备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适应国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发展的要求,满足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的紧迫需求,必须紧密结合军队院校科技成果管理实际,将知识产权工作与军队院校科研融合衔接,解决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与分配、有偿使用、价格构成等问题,以推进战略实施进程,发挥知识产权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知识产权观念和业务能力培训滞后

近几年,军队院校的建设力度明显加大,部分军队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已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但大部分院校知识产权观念和业务能力还比较滞后,尽管个别单位建立了一些专门的知识产权研究机构,但是从总体数量和质量上还远未能满足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部分脱节。

三是专业性的知识产权师资力量匮乏。

四是目前各军队院校知识产权课程的设置还不够令人满意。

五是高校知

识产权人才培养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任职教育,这种思维惯性也是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弊病,影响了现有知识产权课程的教学效果。

六是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范围和深度仍不够理想。

七是部分院校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一部分有志于学习知识产权管理的人员无法得到学习机会。

八是部分院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经费不足,影响了培养人才的效果和进步。

九是在院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没有充分与地方院校展开合作培养,在合作培养方面做得不够。

(二)缺乏系统规范的制度约束

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涉及面比较广,例如,成果登记制度、专利申请审查制度、技术合同会签制度、科技奖惩制度、技术秘密保密制度、专利文献检索制度、专利成果验收与评估制度、知识产权纠纷调处制度、知识产权利用利益冲突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才能体现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军队院校中很少有完整地建立上述制度的,大多数院校只是在科研管理条例中规定了部分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和等简单内容,可操行性不强,难以满足知识产权规范管理的制度要求。

(三)知识产权仍未实现闭环管理

目前,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依旧存在重申报、验收,轻过程管理的问题,对项目实施阶段的知识产权分解细化、跟踪分析等环节抓的还不够紧、不够实,直接导致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管理融合不够紧密,影响知识产权管理的质量效益。知识产权激励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对项目组应用知识产权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内容的评价;专利等知识产权指标在科技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较小;成果鉴定、论文、获奖等仍是军队院校科研管理和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科技人员的各种待遇没有与知识产权成果直接关联,导致院校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管理及形成成果等不够重视。 (四)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知识产权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工作涉及面广、业务量大、发展速度快,客观上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目前院校科研管理体系中,本质上是将知识产权并入科技成果管理范畴,弱化了知识产权地位,限制了知识产权管理作用的发挥。其次,现有大多数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均为兼职,很难全身心投入知识产权工作。同时,部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并非专业出身,其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知识能力有待通过培训来提高。

三、加强院校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围绕院校相关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专题培训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院校相关人员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环境,提高院校相关人员知识产权业务创新能力。针对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领导干部、专业人员、科研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和岗位知识产权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培训模式,采用培训班、讲座、研讨会、国内外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开展知识产权知识性和技能性培训,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增强全体人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二)针对院校相关培训班次设置知识产权课程

知识产权理论和方法对提高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推进国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法国国防部武器装备总署为提高采办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委托装备高级管理学院和装备高等研究院对本部门人员进行在职知识产权业务培训。

要加强对法律意识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利用军队院校继续教育这一阵地,将知识产权业务能力列入人才能力方案中,将知识产权课程列入每一类职业教育培养计划之中,加强知识产权理论和方法的培养力度。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以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知识产权工作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师资建设

院校知识产权能力培养亟待一批业务精、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中。在目前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专兼结合的办法加强师资力量。兼职教师可以从地方大学和专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聘请,也可以采取与地方大学合作或委托培养的办法进行。

(四)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机制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成功推行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保障。可以以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等组织形式,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并设专人负责制订学院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规划,组织开

展学校的知识产权申请、审查、鉴定、评估、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科技奖励、成果转化等工作,并处理本单位有关知识产权争议和纠纷,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

完善的政策与管理制度是规范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行为的准则。制定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或管理办法,是预防军校知识产权流失的重要条件。应以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为指导,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本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制度,细化知识产权管理在登记与界定、申报审核、归属、合同审核、转化与评价激励、档案管理与保密等方面的内容,为加强和规范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制度依据。详细明确知识产权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地位、意义、方法和手段等,为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效益提供指导性意见。

(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闭环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规划计划、过程管理和工作绩效考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知识产权管理高效运行:

一是建立规划计划机制,统筹规划计划知识产权管理的指导原则、任务区分、阶段划分、指挥协同和相关保障等事宜。

二是完善过程管理机制,按照科研项目立项、实施、验收阶段实施标准,对项目各个阶段知识产权管理活动进行规划,全程掌握项目中知识产权动态及发展,建立利益调节等激励机制,激励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

三是建立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机制和考评体系,完善各项知识产权工作的绩效考评标准、指标和办法。重点考虑各单位在科研项目申报、研究(制)过程中运用知识产权能力的评价,以及对科研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评价,使评估和考核结果同科研管理人员的职称、职务的晋升及奖惩等有机结合起来,并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对授权专利和在知识产权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六)加强理论研究

针对军队院校特色,结合装备科研管理与知识产权衔接融合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项目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运用转化等问题研究,并择机选择有代表性的军队院校开展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有效融合的试点工作,探索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研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

(七)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

在一定的经费支持下,鼓励院校开发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处理系统,指导和规范知识产权登记、申报审核、档案管理、保密审查、合同管理、成果转化等业务工作;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信息数据库,依据不同的用途、影响、层次等多元标准,将知识成果分类进行管理,为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交流、利用提供支持;鼓励院校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专题网站,及时知识产权工作动态,提供知识产权培训、管理等内容下载。

四、结语

军队院校科技创新产生的创新成果若不能转化为知识产权来保护,则无法确定其权属,从而丧失其进一步利用与转化的激励诱因或容易导致纠纷。

为此,深入探讨军队院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改进和提高军队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建议,着力增强军队院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便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红军,王春光等.装备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2]周宏著.防务采办知识管理策略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3]朱雪忠,乔永忠等.国家资助发明创造专利权归属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李红军,王春光等.自主创新政府采购实施对策[j].中国政府采购,2009,(3).

[5]徐岗.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2.

[6]王林.加强军队院校知识产权保护[j].军事训练研究,2008,(1).

[7]金明浩.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8]石志军.关于推进学院科研育人实践的几点启示[j].继续教育,2012,(9).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篇5

1.制度的保证

大型军工企业集团建立了严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人员管理、机构设置、内部流通、信息交流、权利归属、经费来源、激励政策等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规定,以此来保护与管理国防知识产权。美国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国家经济增长,是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而日本是当前世界上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最为系统化、具体化和制度化的国家。

2.机构的管理

许多外国的军工企业有专门为知识产权管理成立管理机构,机构承担的职能包括:建立发明管理制度;参与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处理等。在他们的设置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直属总部管理,属于公司的高级管理层,部门机构由科研部门专家和知识产权律师组成,机构人员充沛。根据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机构设置情况的统计,70%的采取专利和商标集中管理的模式;23%的采取专利、商标和版权集中管理;只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采取三家分散管理模式。

3.经费的保障发达国家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费充足,数额庞大,有集团公司作为保障。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可以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中国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存在的弊端

1.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淡薄

在计划经济和科研体制的长期的影响下,许多军工企业和科技人员“重成果、重论文、轻专利”,重视和科技评奖,不重视专利申请和技术秘密保护,在技术创新的初始、实施、应用阶段无完整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措施,导致大量的科技成果因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而使知识产权流失。企业和科技人员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价值认识不足,更不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技术创新成果,导致不应有的损失。

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许多军工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处于松散状态,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重要制度,都缺乏明确、系统的规定,导致知识产权管理不能有效地贯穿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管理也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各部门尚未形成统一合力,使有限的知识产权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知识产权运营能力较弱。

3.知识产权管理经费不足,专利管理人才稀缺

对知识产权保护资金的投入量无法保证宣传调研、专利数据库建设和知识产权运营等知识产权管理日常工作。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员较少,相关专业培训缺乏,导致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4.我国对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司法等保护不到位

我国虽说已逐步加强了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司法等工作,但由于军工企业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导致军工企业在科技成果权益的法律维权上可操作性不强。

三、加强我国军工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条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军工企业的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善性、知识产权管理职能的健全、运作方式的有效性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军工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与实践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对知识产权实施专利化、规范化、价值化的战略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保护体系。

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意识是否受到领导的重视是知识产权工作取得长效的根本保证军工企业必须从内部决策人物开始,加强灌输知识产权理念,深刻领会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依据之一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提高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让所有科技人员能够真正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质就是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依法保护自己创造的成果。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规范化军工企业应建立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对知识产权创造、建档、开发运营、人才管理、激励创新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比如,职工智力发明登记办法、知识产权考核办法、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健全专利技术管理等专利的管理制度;加强保密制度建设,同时要结合军品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加强对专有技术、军用与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管理系统,为开展关键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设计服务,为提高产品研发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和法律保障;建立科学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运用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采取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不断地挖掘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最大程度避免人才和减少知识产权的流失。

3.知识产权应用价值的增大是知识产权管理经费加强的保障军工企业应该对知识产权的经费进行专门的专项工作设立,每年初要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资金的投入和知识产权工作的经费预算和年度计划,推动专利数据库建设、宣传调研、知识产权运营等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效运转;重视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把知识产权内容纳入军工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普及和培训,通过宣传和培训,造就综合业务能力强的高级知识产权人才。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知识产品的所有人对其具有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最为本质的法律特征就是具有独占性,主要是指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给予权利人在一定时限内具有排他性的专有权利,以此来鼓励与促使权利人能够公开智力成果,从而鼓励人们广泛地传播智力成果。现实之中,虽然存在许多初具规模,而且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所了解的企业,但是却还是未能真正建立起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虑。笔者认为,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要点在于根据法律创设出对企业合法、有利,而且又行之有效的制度。其重点是创设制度,因此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所作为,建立起适合自身实际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一、知识产权所具有的法律特征

当今这个世界正从物质型经济快速向知识型经济转变。知识经济时代迫切要求企业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要强化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一定要了解与把握知识产权具有的鲜明法律特征。企业知识产权包括了企业所拥有的专利、商标、版权、植物品种权及商业秘密等,是人们用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凝聚而成的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企业最为宝贵的知识资源。知识产权通常具有以下三大法律特征。

第一,专有性。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主要是指他人在未经权利人同意或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不得享有与使用这项知识产权。权利人所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更加有效地利用好知识产品,从而赢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大力推动知识产品进行的转让,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应当说,积极引进知识产品,不但能使企业避免重复的劳动,而且能使企业利益间接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主要是指根据一个国家的法律所能获得的知识产权,只能在本国的范围内受到法律的保护,而要获得其他国家的保护,那就必须根据其他各国的法律规定或相关的国际协定,依据特定的程序而获得。企业运用地域性条件,能够合理地避开地域的限制,并合法地使用他人提供的知识产品。当然,权利人所在企业也可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地域价值,从而赢得最大的利益。

第三,时间性。知识产权的时间性,主要是指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规定的有效期限。在期满之后,知识产权就将自行终止。知识产权所具有的时间性为非权利人所在企业无偿地使用他人拥有的知识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企业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机会。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较为淡薄

总理指出:“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树立我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自主创新的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鼓励科技创新。”但是在目前,不仅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而且能够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仍然在企业中普遍缺乏。企业领导、技术人员、经营管理层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还较为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对于知识产权工作还不重视,未能将这项关系到提升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工作进行认真研究与部署,对国际规则的了解也较为贫乏,难以很好地运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企业发挥知识产权的功效不高

由于参与市场竞争的准备及经验严重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十分欠缺,因而很多企业仍没有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产权实施的主体。重论文和轻专利等现象还十分突出,即使企业意识到知识产权的财富价值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但是也无法很好地利用知识产权这一功效。例如,2005年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是9.3万件,国有和民营企业的申请量只有1万多件。这与我国几百万家企业的总数相比就很少了。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

3.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当前,企业一般都没有建立起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而且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的建设较为薄弱。绝大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大量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工作措施不够到位、工作实效不够明显等困难,远远未能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与全方位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三、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途径

1.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企业要依据自身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认真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核心技术或产品,并对研究、创新、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知识产权实施保护,并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导向性作用。

一是要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准确认识,将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到一个战略新高度,并与生产经营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切切实实地将专利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踏踏实实地促成成果的转化,从而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真正让现实说话。

二是要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之中,让企业真正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着力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软件和硬件水平,全面致力于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并全力加大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库的建设力度,从而形成自有的智力支持系统。

三是要将专利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当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实施培训学习,使企业科技工作者真正树立起知识产权意识,能够很好地掌握专利保护知识。要通过健全完善齐全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利用专利制度的水平及专利保护的能力。

2.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门部门

企业应当结合实际,设立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的专门部门,或者是在法务部门中明确由专门人员来管理知识产权事务。由于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十分强的业务,应当要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人员才能胜任。一些国际知名公司,比如日立、丰田等企业,都在企业内部配备了拥有数百人之多的知识产权机构。知识产权专门部门的事务主要包括了申请、登记、缴费、专利检索、知识产权许可、转让、处理纠纷、实施教育培训、确定规章制度等。对于本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不能简单地大一统,而是要在详尽了解各类知识产权制度利弊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形式,从而确立起多角度管理机制。比如,专利保护的力度比较强,但是保护的期限却很有限,但是商业秘密在期限上却没有什么限制,但不足是保护较弱。鉴于这种情况,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一部分技术作为商业秘密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还应配合公开的专利管理,从而实现技术垄断及市场独占。又如,在对一些代表企业形象进行设计时,不仅可以注册商标,而且也可以开展著作权登记,同时还可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假如是知名商品,还可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名商品的包装、装潢权等实施保护。所以,知识产权管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只要是技术类的,就都申请专利;只要是标识类的,就都申请商标,而是应当采取分层交叉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管理的优势,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绝不是越长就越好,对已失去技术优势的专利,或是显然已被淡化的商标,都应当及时停止缴纳年费,从而规避不必要的支出。

3.健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一是要形成健全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企业应当建立一整套与此相关的工作制度,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的基础建设,从而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到统一的考核制度之中,建立起工作激励制度、科技创新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是要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继续坚持将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紧紧围绕产业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开发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与前瞻性技术,从而切实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加快出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行动计划》的步伐,逐步构建起适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

三是要积极推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并实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惠政策,要积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型企业实现产业化,尤其是要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及相应配套技术的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加以维护,积极应对跨境知识产权纠纷。政府有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商会有义务在这些方面给企业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4.完善企业知识产权评估制度

融资难与对接难是制约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两大瓶颈,而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是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一环。如果不能确定知识产权的合理价值,就难以在知识产权买卖双方之间形成合理预期,知识产权交易就难以达成,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也就无法顺利实现。

企业应当对其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定期开展评估,这是由于无形资产可以说是企业总资产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无形资产作出合理的评估,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企业资产情况的变化,能够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且根据我国《担保法》和其他一些法律法规之规定,专利权、商标权与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是能够进行权利质押的,可以在其上面设定权利质权,从而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作出评估,这就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等商业活动。此外,准确而及时地进行知识产权评估,对于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及使用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评估主要由专门机构作出。企业在开展知识产权评估时,应考虑各种因素,比如,专利评估就必须考虑到这一专利是属于发明、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中的哪一类,该专利离保护期满的时间长短,近期市场中是否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同类产品或技术等。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篇7

论文摘要:《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一书研究视角独特、观点前沿,结构体例充实、逻辑清晰,内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对知识产权管理研究进行了全新定位。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同时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它不以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为第一要素,而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力。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经济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则是知识产权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影响与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社会信息化、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国际化贸易活动等,都对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迫切需求,因此知识产权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巫需加强。

一、相关研究背景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论著可以发现,研究者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内涵的认识有所不同:国外学者更多地将知识产权管理定位在如何通过发明创造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与财富,相对来说并未侧重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分析与阐述;而国内研究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试图较为清晰地概括与定位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主要专著有罗国轩的《知识产权管理概论》(2007),蒋坡的《知识产权管理》(2007),柯涛、林葵的《知识产权管理》(2004),马海群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2003)以及商晓帆、毕红秋的《现代知识产权管理》(2003)等。

目前,国内外知识产权研究以传统的法学、经济学研究以及技术视角的研究成果偏多,法学视角侧重法理理论,经济学视角则是更多地运用经济方法探讨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率与方法,而技术视角主要是从技术规范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问题,可见,缺乏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技术一经济一法律”一体化角度的研究。此外,从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商学院多数在技术管理学科内开设有知识产权管理课程、从商业化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既跟不上现代数字、信息、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实践发展,又不能满足知识产权管理与教育的现实需求。为了为知识产权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教育的需求,马海群教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酝酿与积累,突破以往情报学领域以单一学科为主要研究视角的知识产权研究框架,将知识产权研究置于管理、法律和技术整合的研究视角之下,于2009年7月推出《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一书。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而且对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了全新的定位研究。

二、研究视角独特,观点前沿

传统知识产权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法学的视角,强调制度的安全与秩序;另一个是经济学视角,强调制度的效力与效果。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及技术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与企业面临的智力和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从管理角度探讨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价值及战略运行方式,从技术角度探究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控制手段等,正成为知识产权研究的重要视角。目前,中国知识产权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高,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规划,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缺乏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和评价管理意识。因此,在我国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宣传、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海群教授紧跟学术前沿,突破了以往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狭义理解,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内容体系进行了系统、全面和准确的探讨,丰富和拓展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马海群教授清晰地认识到:“因为政府、企业和社会都面临着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历史使命,因此将知识产权管理界定为一种对知识产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更具有说服力”。

2008年7月17-18日举行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简称wi-po)国际会议中主要讨论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尤须如此),并强调必须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管理教育及其在建设具有知识产权能力的商业组织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的意识。这在同类会议中尚属首次,具有相当的学术导向性和前瞻性。本书紧跟研究热点,对这次会议的重点在各章节中均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如第4章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管理中提出,要充分借鉴国外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建设的现状,提高加强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这一措施来解决我国存在的问题,这与2008年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第7条所提出的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战略指导思想相契合;第10章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中,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定位于企业创新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促进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立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建立具体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结构体例充实,逻辑清晰

全书的体例结构充实丰满、布局合理、层次鲜明。由于知识产权管理学科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历程较短,学科体系尚未定型。马海群教授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重新审视,在借鉴和总结他人观点的基础上重新构架了知识产权管理新的学科体系。书中内容按照知识产权管理的不同方面全面展开,分别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并从知识产权法制管理、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知识产权文化管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知识产权经济管理、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9个方面构建并拓展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体系,促进了知识产权管理学科的发展。全书共10章,大体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章,作为全书总体概述,本章节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现实问题及基本理论问题的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第2章至第8章,分别从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制度层面、理念创新层面、实践操作层面等角度展开论述;第三部分是第9章、第10章,开创性地将知识产权管理上升为国家和企业的重要战略层面,并将政府、企业和社会置于知识产权管理主体的位置加以考察,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意见。

此外,书中还敏锐地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沿着“管理”这一主线对知识产权进行了创新研究,并吸收、融合了法律和技术的相关内容。全书脉络清晰,宏观层面论述与微观层面分析并重,内容ir}l盖了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的所有重要的维度,同时突出和重视政策管理、文化管理、教育管理、技术管理及信息管理在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中的作用,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和创新点。本书以满足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教学与研究的现实需求和展示知识产权战略时代的来临为我国带来的深刻社会影响为落脚点,汇集了马海群教授在知识产权管理领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可为管理学、法学、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指导,也可为各级政府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工具。同时,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知识产权管理及相关课程的教材,以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懂得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内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本书知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信息量大,数据详实。马海群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与积累,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并运用到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中,通过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的相关实践和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经验和相关案例,找出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启示和完善的建议。例如书中较为全面和详实地介绍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政策管理、文化管理以及技术措施立法方面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同时,为了更具直观性和借鉴性,书中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国外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并配以截图。全书的内容并没有拘泥于知识产权管理的微观内容研究与具体实践操作研究,而是将研究范畴拓展至国家和企业的战略层面,如书中强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和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国家和政府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在法律法规、政策策略和国际贸易谈判等方面展开工作,如营造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法律体系框架与环境、制定推动本国知识产权能力与水平提升的政策策略、维护法制主权和争取国家利益等。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则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结合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工具的应用,以机构可以获得的知识产权权项的管理为主轴,如专利、商业秘密、商标等,并辅之以企业管理必须强调的其他制度”。

本书不仅注重基础理论,强调联系实际,而且采用案例进行教学。书中材料组织充分、合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先进性。文后参考文献达276条之多,可见本书编著者阅览了大量的国内外该领域最新重要论著,将其中的有价值信息与观点经过认真加工、提炼、继承,融人到全书的各个章节中。同时,全书加大了理论探讨与实践结合的力度,通过大量数据的介绍、经典案例的分析以及国外主流技术的引人,把知识产权管理的知识全面地呈现到读者面前,大大强化了这部教材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此外,本书配有随书光盘,能够与纸本文字形成有效互补,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实现了“立体教学”,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更加凸显了本书的实用性。

五、不足与建议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篇8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我国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知识产权制度没有在企业普遍建立起来。为了更好的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有必要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制度。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制度,正好的满足了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托管制度,更好的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促进企业更快发展。

    一、知识产权托管现状

     (一)知识产权托管的作用

   知识产权托管是一种服务模式,是基于知识产权的法律界定性和长期持有、非货币性、创造经济效益不稳定的无形资产特性,提出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企业根据管理需求与托管服务商,在签订严格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授权托管协议下,托管服务商在授权范围内,代为管理知识产权相关的业务,其业务包括:对知识产权战略与发展进行研究,提供专业方案;协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逐步实现知识产权资本运营;协助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培训企业人员;对知识产权注册的各项事宜提供建议及注册,协助完成日常法律事务;完善、监督、落实知识产权的各项管理制度;监测及侵权预警,调整创新方向和内容,对侵权及时进行调查、取证,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帮助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协助企业实现名牌的经济价值等等。实行大企业大托管,小企业小托管。

     〔二)知识产权托管的发展动态

   目前已有一些城市开始提供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如北京、上海。实践表明通过知识产权托管服务,企业专利经营意识大幅提高,开始尝试将拥有的专利进行策略性的专利转让和许可,部分企业专利经营已经初见成效。

     (三)知识产权托管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国内形势看,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知识产权制度没有在企业普遍建立起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较少。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多、技术新,但普遍缺乏信息、资金和专利人才。据调查,我国有超过65%的发明专利、超过80%的新产品都来自中小企业,但同时80.2%的中小企业没有知识产权部门,88.5%的企业没有专利交易。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间题也不容乐观。此外,部分企业在缺乏自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侵犯着他人的知识产权。大型企业的情况相比中小企业要好一些,但综合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知识产权顾问的服务,全面提升其知识产权水平。

   二、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制度的目的在于激发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创新意识,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生存发展和参与竞争的长远目光投向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实现多方共赢:政府有效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得到免费的知识产权方面咨询、培训服务,促进知识产权意识增强和申请量增长;中介机构拓展了业务范围,培育潜在客户。

   知识产权托管制度具有如下特征:①预防性:托管制度能有效地防止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②便捷性:实行统一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克服了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诸多弊病,起到方便快捷的作用。③经济性:托管制度能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极具经济性。④保护力度大:托管系统把行政管理、档案管理和司法管理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宏观管理,克服了单一司法保护的局限性,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⑤优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环境:托管系统的建立将能有效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市民的司法保护素质,对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环境起到优化的作用。⑥理论创新:托管概念超越了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的意义。

     实施知识产权托管制度,引人专利机构和专业人才,可以突破中小企业专利管理人才短缺的瓶颈,使企业获得专业服务,并通过更有效地挖掘专利、进行专利布局促进企业发展。企业还可以获取大量的产权和研发信息,并通过专利交易、维权等活动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同时,行业内稀缺的高水平专利人才一人服务多家企业,不仅使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人才的利用效率。

   三、知识产权托管制度的建设思路

   1.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托管工作机制

   配备专职知识产权托管人员,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工作网络;将知识产权托管工作纳人工作目标管理之中,加强对知识产权托管的领导、协调、监督和服务。

   2.强化知识产权托管的政策导向

   把知识产权托管纳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科技计划的制定、项目评估审查、合同签订等各阶段,强化知识产权托管。

   3.有效开展知识产权托管的宣传培训工作

   有计划、分层次、分类型地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工作,重点在企业领导干部、项目负责人中开展知识产权托管内容和模式培训,保证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充分理解托管的重要作用,为托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平台

   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和中介机构力量,建立企业托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方便企业随时查询、跟踪和监督托管事务的进度,提高中介服务机构托管工作的服务效率,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开展技术创新。

   5.托管的重点是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

   知识产权产业化是企业创新、发展和壮大的基础,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助推器,托管工作的重点是协助企业推动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充分利用有关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以及网络等渠道,提高知识产权交易的成功率,为企业发展持续不断的增加动力。

      四、知识产权托管制度的建设内容

     (一)市场预期

     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到多数群众希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有所变革。调研中,群众对开展知识产权托管服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服务对象

     知识产权托管服务的对象,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国有大型企事业及合资或独资企事业单位、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三)资金的运用

   资金主要用于托管机构筹建期和运营初期,包括几个方面:租用办公场地,购置基本设备,维持中心日常运行的经费等。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篇9

一、台湾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提出

台湾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台湾的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均面临发展困境。台湾的传统产业靠着“台湾制造”曾创造出了台湾的经济奇迹。但上世纪80年代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凭借其低廉劳力、土地成本等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使台湾制造的产品在美、日、欧三大市场的占有率逐年下降,导致台湾的传统产业急速衰退。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的高科技产业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其自身技术基础薄弱、资金不足,难以进行自身技术开发,因此在政策上强调走“引进”的发展路子,即引进海外先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将其商品化。在历次的创新政策调整中,均未放弃“引进”这一“策略手段”,不同的只是其方式和内容有所变化。由于急功近利地把重心放在了引进技术的实用化、商业化、市场扩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方面,而不重视技术的创新,尤其是高科技产业长期停留在加工技术层次,缺乏自主的研发创新能力,致使其高科技产业的关键技术大多受控于发达国家。由于台湾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表面上看台湾已是全球电子信息产品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实质上只是处于国际产业分工核心的边缘。为了避免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被边缘化,台湾当局和企业都呼吁要由“台湾制造”迈向“台湾创新”。而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的准备、开发阶段,还是在技术创新的实施、应用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利用与保护。因此,企业必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二)台美知识产权纠纷不断加剧。由于以往台湾企业主要是靠模仿、抄袭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企业侵犯知识产权,尤其是盗版和假冒广泛存在,曾被美国贸易代表称为“盗版和仿冒的天堂”。1989年5月25日,当美国贸易代表第一次“特别301条款”年度审查报告时,台湾就被列入了“重点观察名单”中。此后,台湾一直成为美国的知识产权所有人和美国贸易代表重点关注的地区,台美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亦不断加剧。上世纪9C年代以来,接连发生美国企业状告台商侵犯其知识产权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从1993年到2000年受理涉及337条款的137件案件中,台湾就占了41件,为总数的1/3。更有资料显示,2001年,337调查涉及的公司中,台湾公司数量位居亚洲第一位,这表明当时的台湾已成为国际大公司打击的靶子。台湾企业在遭受一系列案件的沉重打击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逐渐意识到只有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才是台湾产业永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三)企业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土体,任何形式的知识产权战略都要由企业去实现其价值。随着经济的知识化和全球化,知识产权已成为各国和地区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优势、保持优势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提出明确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规划,并把它作为振兴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台湾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亦大力推行知识产权战略。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把企业作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因此,台湾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为了激励创新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大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二、台湾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一)台湾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长期以来,由于台湾企业不够重视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对于知识产权不是以资产或资本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而是以处理事务的态度,零散分布在教育训练、研发、法务等各方面,而不是以整体的系统或流程来处理。因此,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无法对企业效益产生立即或可观的效益,只能消极避免造成损失。台湾加入wto后。其主管部门与产业界逐渐意识到保护知识产权与运用无形资产的重要性。2003年,台湾“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开始委托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科技法律中心建构一套岛企业或组织皆可适用的知识财产管理制度(当时称“智慧财产管理系统标准”),希望借由知识财产管理标准化流程、程序文件或作业办法的制度与推动,降低企业涉讼风险,落实产业界对知识财产的运用。为因应产业技术规范的特征,知识财产管理系统定名为台湾智慧财产管理规范(简称了ipS)。2005年起,由台湾“经济部工业局”负责推行实施,将导入的适用对象设定为所有组织,不论其型态、规模及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导入tipS完成建置全面的知识财产管理制度,可协助企业获得以下的效益:(1)提升竞争力,创造附加价值。配合营运方向或目标设计的知以财产管理制度,可以使知识财产成为协助企业营运达成目标的重要工具。以台湾的运动器材产业或制作汽机车车灯的厂商为例,在产品中如果有知识产权的存在,不仅可以提供采购厂商多样化的选择,还可大幅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比单纯从事代工制造的厂商获利更多。(2)避免恶性循环,增加客户下单意愿。拥有严谨而且通过官方验证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使客户对于其机密保护的疑虑获得解除,而且也更能建立合作研发的信赖关系,企业或组织得以借此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增加采购厂商下单的意愿,避免恶性价格竞争。(3)减少资源浪费,积极创造利润。厂商以系统化方式管理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后,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可使知识产权的运用或产出更符合内部需求,避免产出非所需的知识产权。(4)建立重视知识产权的组织文化与持续改善的能力。tipS可协助组织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之后,借山定期和不定期的稽核发现现有管理能力方面的问题,并借由矫正和预防措施来进行权责判定和改善的工作,进而使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能够更有效地推动。(5)加口风险的管控与应变能力。一般企业或组织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最基本而重要的任务在于降低侵权的风险,导入的厂商依tipS建立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可强化跨部门间资讯的传递,及时发现可能的风险所在。以提出因应的对策,进而降低公司风险。

(二)台湾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完整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企业人员的聘用、研究开发和知识产

权申请、知识产权许可合同的签订与实施、发生侵权后的诉讼与调解等一系列环节都可以纳入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范围。台湾大型公司或企业大都建有比较严格、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在专利权获取、商标注册、版权保护、技术保密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对聘用员工的管理制度。台湾的大型企业大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资产管理程序及政策。对新聘用的员工都要向他们介绍本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规则,并签订雇用合同。在雇用合同中部有相关的知识产权条款,例如,权利归属的约定、保密条款、竞业禁止条款等等。对离职员工则明确约定不得将企业的知识产权予以泄漏或带走。

2、对企业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的制度管理主要是为了证明权利的存在和证明未侵害他人的权利以及为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所以,要求相关的技术研发人员必须如实记录在实验室的工作情况和技术进度,并对上述记录资料进行系统的分类,归档管理。此外,为维护秘密,对于人员进出研发区域进行如实记录并实行管制。

3、对没备、文件的安全管理制度。这是企业对其部设备的使用和对机密文件实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对机器设备、复印机等设备进行限制使用;对公司内部网络实行使用管理。在机密文件的管理方面,除了限制接触的人员外,对资料还应实行分级管理。

4、市场公关的管理制度。对企业新技术产品的展示、宣传及市场测试等都与专利权的取得和企业商业秘密的维护有密切关系,因此,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5、企业交流合作中的管理制度。这主要是为维护企业商业秘密、防止侵权诉讼而设计的管理制度。在与其他企业的交流特别是建立合作关系时,都十分注意维护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特别是在提供给其它企业的文件资料时,都设立严格的文件机密等级审查以及标示制度。相对的,对于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也注意不予侵犯。

6、发明创造奖励管理制度。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来源于企业员工。在企业研发产品或技术改进中,员工的许多创意或想法往往能突破生产经营上的难题,有时还可以申请取得专利权,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台湾企业都制订了比较详尽明确的奖励管理办法。

7、建立知识产权资产审核制度。企业的所有无形资产,诸如信息、资料、知识产权,要分别用什么样的方式予以保护,都需要有一套企业内部的评估制度。因此,大型企业都建立了知识产权资产审核制度。这一评估制度必须依序为:(1)是否要权利化?(2)是否以商业秘密保护?(3)是否以专利权保护?(4)是否坩著作权保护?(5)是否以商标权保护。但这套评估流程并非是单向的,它必须是一个循环性的检查流程,不仅各个不同的保护方式间必须有相互的交互检查,而且在进行一项步骤后,仍然必须时时地回头去再次评估已检查过的保护方式是否仍然可行。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在经过上述流程的反复检查评估后,可使该项资产发挥最大的价值。

(三)台湾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运行步骤。专利是企业最核心的知识产权。台湾企业专利管理活动一般依下列步骤进行:(1)专利申请。申请专利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侵害和技术授权;(2)专利信息管理。实施专利信息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侵害他人、建立技术数据库等;(3)专利分析。专利分析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有利于研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及对技术趋势、技术竞争状况进行分析;(4)专利部署。专利部署的主要目的是对基本专利/专利进行设定。确定知识产权攻防策略、资源分配以及专利授权策略。

三、台湾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

由于台湾企业在因应知识产权事务的过程,大多仍从避免各类侵权诉讼事件的发生出发,较少将各知识产权具体实施在研究开发、市场行销、生产制造、技术移转、财会租税、人事管理及总务行政等业务机能上,因此,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方面,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不足。台湾企业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人员,另一类是技术人员。由于一些法律人员不具有理工背景,因此,对于以技术为基础的专利、专门技术、王业设汁、计算机程序、集成电路设计布图等知识产权事务因受技术知识的限制,往往难以处理及开展;而一些不具有法律背景的技术人员又因缺乏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及经验,不了解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的重要性,从而不愿或无力投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篇10

一、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整体化保护:缘由与框架(一)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角色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一个完整的动漫产业链主要包括三大环节:第一阶段为漫画作品原创并通过图书、杂志、报刊等载体表达;第二阶段为动画制作并以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网络动漫等形式开发和传播;第三阶段为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和后续滚动再开发。①随着现代动漫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动漫产业已发展成为集网络运用、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动画卡通、体能智能训练课件等为一体的庞大产业链。动漫产业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以艺术原创为生存基础的动漫产业链,视知识产权为生命线。一定意义上说,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是动漫制作、发行、营销的终极目的。在动漫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创造性劳动,均具有知识产权化的法律需求。只有给予动漫成果以产权的保护,才能为权利人提供创新的最有效的激励,才能促进动漫产业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决定整个动漫产业存续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动漫产业要取得长足发展,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切实维护动漫产业中的各种知识产权利益。(二)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整体化保护的制度框架:法制、体制和机制的检讨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立法方面,符合国际规则、适应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已初具模型。法律实施方面,根据我国国情确立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保护相结合的双轨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已经开始发挥作用。然而,面对动漫产业这样一个知识产权聚集的新兴行业,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制、体制和机制仍捉襟见肘。1.法制的分散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现有法律制度虽然基本上可以涵盖动漫产业涉及的主要知识产权领域,但因各制度之间相对独立,无法进行整体保护,对动漫产业领域内日益猖獗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的抑制显得力不从心。按照知识产权法的现有规定,知识产权的类型与内容具有法定性,动漫产业中的智力成果只有具备“作品”、“商标”和“专利”的实质条件才能分别受到著作权法、商标法与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随着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创造性的成果很难归入传统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例如,动漫形象包含的一些个性化因素因达不到著作权法的“可版权性”与商标法的“可区别性”要求而无法得到保护。①著作权、商标权与专利权的获取并不能给产权人提供全方位的、无缝隙的法律保护,以传统知识产权法为依据的保护并不能实现廉价、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要为动漫产业提供全面知识产权保护的依据,我国亟需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健全相关的法制。2.法律实施体制的割裂化我国法的实施体制往往强调专业化分工,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内各司其职。依照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分别由国家版权局、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多个机构分头管理。管理机构的分散,政出多门、功能的条块分割造成行政管理缺乏统一性,难以形成合力;各执法机构职权划分不清,往往有利或好管的争着管,形成“执法密集地带”,导致交叉执法、重复处罚,严重违背了行政法“一事不再罚”的基本原则;无利或难管的则互相推诿、各自为政,形成“执法空白地带”,致使相对人有机可乘,从而严重削弱了行政执法的强度。目前的知识产权审判涉及多个审判庭,有关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分别在相应的审判庭审理。这种多头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格局,造成了许多问题。②例如,不能以民事、行政和刑事手段综合解决动漫知识产权纠纷。“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我国迫切需要能够形成合力的法律实施体制,确保良法之治。3.运营管理机制的个体化动漫知识产品的运营、管理主要依赖个体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和管理能力有限,一直是我国动漫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软肋。动漫企业在创业之初,将精力、人力、物力更多地置于对动漫产品的开发创作,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不够。许多动漫企业未把知识产权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在明确产权归属、激励职务发明、解决纠纷、知识产权运营、无形资产评估等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管理漏洞。另外,由于我国动漫产业中小规模企业居多,这些企业既没有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又没有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知识产权事宜,往往由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兼管”,使知识产权管理流于形式。一些企业即使有专门负责处理知识产权业务的机构和人员,也没有能力采取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措施应对复杂多样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业务。能否科学把握动漫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在关系,提出切合动漫产业知识产权动态保护、全面保护需求的法律制度措施,将直接影响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壮大。解决动漫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应立足动漫产业知识产权聚集的特性,采取整体化的进路,在法制、体制和机制的制度创新框架中寻求解决对策。二、促进立法制度的融通(一)版权为基础的扩展保护:“在先权利”与“商品化权”的运用动漫作品的知识产权起源于产业链第一阶段的漫画作品和第二阶段的动画作品,著作权是权利人在现实中最需要保护的权利,其他衍生的权利实际取决于作品的成功,具有权利保护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尽管动漫知识产权的法律需求具有多样化和复合性,但动漫产业实质上是一个以版权保护为起点和核心的知识产权聚集体,我们可以通过扩张版权的保护,解决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的权利冲突,提升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制的互补与衔接程度。我国《专利法》、《商标法》已经有在先权利的规定,为知识产权制度的融通架设起了桥梁,只要承认著作权作为一种在先权利,就可以对抗他人涉嫌侵权的外观专利和商标。所以,现有的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整体保护的策略首先应该充分运用著作权的在先权利保护规则,防范他人抢注外观专利和商标,并且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将其扩展适用到包括域名抢注等侵权领域。在先权利保护具有明显的低维权成本的优势(无需注册),但是它的适用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条件,即权利的客体必须构成作品,受著作权的保护。但是,单个动漫作品的名称、人物形象及其名称、标志性的话语能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存在不确定性。因为著作权是保护具有独创性的整体作品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这种使用侵犯的是著作权中的何种权利,目前的著作权法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司法实践中,电影《五朵金花》著作权人的败诉值得借鉴。①现有知识产权法律框架对商品化的动漫作品的角色等的保护不足,可以通过对著作权法进行扩大解释,赋予动漫作品创作者“商品化权”来克服,将动漫作品中可商业化应用的某一构成内容纳入著作权的一种,他人为了商业目的使用动漫角色需经动漫创作者同意。此处的使用范围应包括将动漫角色、作品名称等用于广告宣传、商品包装装潢、形象改编、制作出售立体形象和衍生产品、注册企业名称、注册商标等商业化活动中。动漫作品商业化权的转让和许可使用,依照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执行。#p#分页标题#e#(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效补充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其所规定的公正、诚实信用等一般的商业道德准则可以作为其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有效补充。若经营者在商业上窃取、不当使用动漫智力成果,损害动漫产权人的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这样,在动漫侵权行为不能落入传统的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时,反不正当竞争法就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些条款,例如,关于“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规定”和“商业秘密的规定”,可以为动漫产业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提供维权的法律依据。经营者未经许可擅自将动漫角色使用于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上,盗用动漫角色的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而获取相当的利益,相关经营者可提起不正当竞争之诉,保护其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和装潢。在整个动漫产品创制过程中,商业秘密权也是保护原创动漫的重要途径。在申请专利之前,大量动漫制作技术和方法都是以商业秘密的形式获得保护。商业秘密权因其客体的非公开性,获得动漫作品特殊制作技术拥有者的青睐。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必要或者补充工业产权法,或者对于这些法律不能保护的情形给予保护,为实现该功能,反不正当竞争法必须是灵活的,能够适应市场行为的所有新形式。②除了已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列举性规定,我们应该加快《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创设不正当竞争的一般条款,克服具体列举难以穷尽一切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局限,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发挥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法的拓补作用。三、推进法律实施体制的整合(一)建立相对集中的执法体制动漫产业的高侵权、高风险性特点决定了对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必须采用事前监管和事后救济相结合的方式,应改变传统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侧重事后“行政救济”领域的被动局面,强化事前的监管和日常的服务工作,更主动地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强化行政执法的效能,首先应理顺执法体制,进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解决多头行政的局面。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具有许多共性,目前各专业部门保护知识产权所采取的执法措施和手段大同小异,而且各种知识产权的侵权案件往往交织在一起,完全可以合并交由一个统一的行政机构来协调管理动漫产业知识产权,实现动漫产业链知识产权整体化保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精干效能、权威独立的专门动漫产业管理机构,对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执法进行相对集中的管理,可以改变动漫产业现有的“多头执法”状况。为解决动漫产业发展中的体制瓶颈,我们应当有效整合相关管理部门的执法资源,尽快实行动漫知识产权工作的归口管理,将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合为一体,提高我国动漫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效能。有专家已经指出,可行的整合方案之一就是将现有的所有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起来,划归一个部门负责,该部门之下则根据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别设立知识产权分支机构,如果分支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问题上产生分歧,则由该部门统一组织协调。在统一管理的行政体制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可以通过建立多部门执法的联动机制,实施行政综合执法的方式达到对动漫产业知识产权的集中执法保护的目的。多部门联合执法,实行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综合执法,可以统一调配动漫产业监管部门各专业机构的执法力量,使分散的执法得以整合,有利于增强执法合力,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的时效性,有利于规范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执法主体,保障动漫创作企业和个人权利。为实现知识产权执法的联动,国务院早在2004年便成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主要负责推动建立跨部门的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商务部设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国家知识产权局也专门设立了保护协调司,“主要承担组织协调全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关工作、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的相关工作,并承办行政执法有关工作”。与中央层面的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相适应,地方各级政府也应设置类似的机构,建立起制度化、常规化的联动机制。(二)建立知识产权案件的统一审判体制虽然知识产权的民事、刑事与行政案件有着质的区别,但三者并非泾渭分明、相互排斥的关系,三者存在很多共性的东西。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体制的设置应与时俱进,设立一个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审合一”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对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人提供法律救济,可以实现多元的价值目标,既可实现民事保护的补偿需求,又可以通过行政与刑事责任的追究达到对违法行为惩戒。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一并追究动漫知识产权案件中的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有助于节省司法资源,也有利于权利人利益的保护。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对于提高知识产权司法活动的独立性与统一性、加强法官专业化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刑事犯罪打击力度、密切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之间衔接与合作以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知识产权“三审合一”模式的采纳,既是基于知识产权案件特殊性的理性考虑,也是顺应国际经验和国际惯例的发展趋势。目前,欧盟各国纷纷成立的专门知识产权法院或法庭,日本2005年设立的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其实施依据均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特殊要求。我国知识产权审判体制的改革目标在于整合现有的知识产权审判资源,充分协调和运作民事、刑事、行政三种审判体制于一体,打破原有的法律框架和思维定势,因势利导,实现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改革效益的最大化。①司法实践中,上海浦东法院、青岛市市南区法院、广州市天河区法院、深圳市南山区法院和佛山市南海区法院已经开始尝试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集中审判知识产权民事、行政与刑事案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三审合一”的思路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审判体制的创新,在有知识产权审判权的法院内部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庭,统一处理知识产权的案件,甚至在条件许可时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法院,专门管辖知识产权案件。此外,鉴于动漫产业中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是公权力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法律实施类型,两者也应该相关衔接,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发挥对动漫产业知识产权的保障作用。#p#分页标题#e#四、实现运营管理机制的集中(一)实施知识产权集体管理制度动漫产业知识产权具有聚集性与复合性,而且产权商业利益的实现具有高成本和不确定性,这使得单个的动漫企业无暇运营、管理和保护其知识产权或者没有能力实效高效的运营。克服知识产权人自行管理弊端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动漫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实施动漫知识产权集体管理制度。动漫知识产权集体管理,是指动漫知识产权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动漫产业链中相关知识产权的运营(包括签订许可使用合同,收取使用费)和维权工作(包括调查取证和进行涉及动漫知识产权纠纷的仲裁和诉讼)。集体管理组织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完备的信息网络系统,具有集中管理的规模效益,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而且在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向使用人收取使用费的方式,有效地维护和实现了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在权利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集体管理组织则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直接为动漫知识产权人挽回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在著作权领域已经建立了相关的集体管理组织,如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这些著作权集体组织的运作,今天也已经实现了有法可依: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对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条件、职能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我们探索动漫知识产权集体管理制度,完全可以借鉴国内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组织模式,建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为了实现整体化保护的目标,实现规模管理,我们应该建立统一的动漫产业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通过动漫知识产权人授权动漫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由动漫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对动漫知识产权进行整体运作,包括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但应当注意:动漫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的内容不限于著作权,应包括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权和反不正当竞争权等内容。从整体保护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在以后的相关立法中明确动漫著作权的集体管理由动漫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负责。(二)发挥动漫行业协会的公共管理作用对动漫产业与知识产权的相关性,我国动漫企业及作品创作者缺乏深层次认识,对动漫产业链各个阶段的知识产权类型及其保护特点研究不足,对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了解比较贫乏,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不充分和经验不足,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动漫创作企业和个人如果亲力亲为地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运营和保护,往往力不从心。弥补企业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足,不可能再指望有限的政府施救,需创新社会支持机制,从公民社会获取一揽子管理服务。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鼓励根据动漫产业发展的集聚程度成立不同层次的动漫行业协会。当前,我国尚未成立动漫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应积极探索由动漫行业协会实施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的可行方案。行业协会充当动漫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这是由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行业自律、行业维权和行业助跑”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战略功能决定的。①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企业之间,为行业内部的成员企业提供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由成员企业自愿组织成立或由成员企业构成,具有集体组织的属性,这为集体管理提供了成员基础。行业协会具有实现企业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咨询、培训和维权服务,促进产业的整体发展和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作用,这是集体管理的功能基础。动漫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的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其在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研发、运用、管理、保护平台中的桥梁作用,搭建动漫产业知识产权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在动漫产业链的每个阶段提供更专业的运营、管理和维权服务,实现动漫产业链知识产权的整体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