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十篇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十篇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1:58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科词类教学

 

众所周知,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词性是指词的语法特性,包括词的词法功能和句法功能。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性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一类是虚词。实词是指能充当句子成分,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的词。虚词是指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的词。根据各类词不同的词法功能,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语法学中的词类分析法是西学东渐后,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借用西方语法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剖汉语,研究汉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中。它就如数形探索中的坐标,化学变化中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法、基因探究法一样,是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解读汉语的一个突破口,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遗憾的是受高考语文科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轻对语法术语概念的考查的影响,中考很少考甚而至于不考词类的相关知识,以致于初中语文教师很少讲解有关词类的基本知识。如果讲,都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讲得不全,讲得不透,以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词类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给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基础性的障碍,羁绊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那么在初中词类教学的基础上,高中语文词类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呢?

一是词的概念的界定。绝大多数刚跨入普高大门的学生,都搞不清楚字、词、语素、词组这几个语法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教师有必要澄清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其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汉民族的文字,它是汉民族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汉民族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从书写形状看,汉字是方块形文字;从造字的来源看,它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高中。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都有相应的读音,但不一定有意义,如“孑、蜘、朦、葡”等字,就只有形体和读音,但没有意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备用单位。任何一个语素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风、云、雷、电、山、河、湖、水”等都有形、音、义,可以称得上语素;“孓、蛛、胧、萄”等只有形、音而无义,就只能称为“字”而非“语素”。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猪、牛、羊、马、金、木”等字都有形、音、义,它们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单音节单纯词。“孑孓、蜘蛛、朦胧、葡萄”等尽管有两个读音,两个形体,但组合起来才有一个意义,因而只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双音节的单纯词。同理,“俄罗斯、歇斯底里,布宣诺斯艾利斯”等,尽管有几个字,但只能算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多音节的单纯词。而“土地、教室、板凳、法律”等就是由两个字、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的合成词,“对台戏、对流层,对外贸易,对抗性矛盾”,则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或者说是语素)构成的多音节的合成词。词组又称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黄叶、坐好、三次、所想”等就不是词而是词组。词一旦形成,其形、音、义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其句法功能和词法功能不会轻易改变;而词组是词与词的临时组合,具有可变性,多样性。

二、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很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一看见“风”就说它是名词,一看见“把”就说它是介词,一看见“流”就说它是动词。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孤立的,片面的,不准确的。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首先要根据词所承载的意义加以判别。如果一个词没有词汇意义,那它一般情况下就属虚词;如果有词汇意义来,我们就可根据其意义判断其词性。如“流”这个词,在“流血”、“流汗”、“流鼻涕”中,“流”是指液体移动,那它就是一个动词;而在“洪流、急流、中流、开源节流”等词组中,它是指江河的流水,显然是一个名词。“风”这个词,在“寒风、暖风、热风”等词组中,它是指“由气压不均而产生的流动的空气”,显然是个名词;在“风干、晒干风净”等词语中,它的意思是“借风力吹”,显然是一个动词;在“风言、风语、风闻”等词中,它的意思是“传说的,没有确切根据的”,因而是一个形容词。可见词的意义不同,相应的,其词性就有可能不同。其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来加以判断。,高中。如动词,它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的语法特征,一是动词前能够加副词,但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与之相区别的是形容词,它也有两大语法特征,一是大部分形容词都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划清“深刻、深入”的词类了。我们可以说他的发言很“深刻”,但不能说他的发言很“深入”;我们能说“深入”敌后,“深入”人心,但不能说“深刻”敌后,“深刻”人心。据此我们就可以判断:“深刻”是形容词,而“深入”是动词了。再如叹词,它是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的词,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感叹语或句子,是其显著的词法功能。而与之相区别的是,语气词是放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的词,它总是附着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永不独立。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判断出下列语句中“啊”字的词性了。

①荷叶啊(语气词),是青蛙的摇篮。

②啊(叹词),我们的祖国多美啊(语气词)!

由此可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我们很容易确定近义词、同音词的词性。再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其句法功能,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如“在”这个词,它在如下三句中的句法功能不同,其词性就不同。

①他在家。

②他在家学习。

③他在学习。

第一句中“在”充当句子的谓语,故为动词。第二句中“在”与“家”组成介词短语表处所,故为介词。第三句中表时间状态,修饰“学习”,作状语,故为副词。再如“把”这个词:

①他把住车把不放

②他把两把扇子都弄坏了。

第一句中的第一个“把”字充当“他”的谓语,意为“握”的意思,显然是一个动词。第二个“把”是指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作“把住”的宾语,为名词。第二句中“他”为主语,“弄”为谓语,“坏”为补语,“把两把扇子”这一介词短语作状语。其中第一个“把”为介词,第二个“把”为量词。由此可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的位置不同,充当的句子成分不同,其词性往往就不同。

总之,在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灌输三大理念。一是不能孤立地判断词性,认定一个词就只有一种词性,一定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全面把握一个词的多种词性。如“花”这一个词语,在下属语句中,词性就不同。

①梨花开了。“花”,指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名词。

②文艺之花绚烂夺目。花:比喻事业的精华,名词

③她是一朵交际花。花: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名词。

④他喂了一只大花猫。花:颜色或种类错杂的,形容词

⑤别在我面前耍花招了。花: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的,形容词

⑥该花的花,该省的省,一定不要浪费。花:用,耗费,动词。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一看见“花”就孤立地说它是一个名词,它除了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形容词。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个词词性的发展演变。如“朝”本为一个会意字,甲骨文象日出草从中而月亮还没有下去的形状,本义是“早晨”。,高中。“朝闻道,夕死可矣”“朝不虑夕”“朝令夕改”“朝辞白帝彩云间”等中的“朝”都是解释为“早上、早晨”,为一名词。,高中。后因人臣每天早晨要拜见君主,所以引申为“朝见”,成为一动词,如“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现又由“朝”的“朝见”义,引申为“向着”,“对着”的意思,虚化为一个介词,介绍动作的方位或趋向,如“朝前,朝后,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三是要有词类活用的理念。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其通常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的语法现象。如“端正”,本为一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我们经常说“端正态度”。此处的“端正”一词就属词类活用,由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使态度端正”的意思。又如“悲伤”,本为一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是指伤心难过,但在“悲伤着你的悲伤”一句中,就发生了词类活用。前一个“悲伤”为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而悲伤”;后一个“悲伤”由一个动词活用为一名词,指悲伤的事情。由此可见,社会在发展、语言在发展、词所承载的意义在发展,其词法功能、句法功能就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切不可用静止的眼光来审视词性,而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词性变化。

三、重视文言文中的词类分析教学。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有时古汉语是两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恰好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初学文言的学生往往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如“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成”,本为两单音节词连用,“形,形势;成,形成、产生”。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恰好成为了一个双音节词,其义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又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地方”为两单音节词,地:土地;方:方圆。现代汉语中“地方”为一双音节词,意为,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再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因为”本为两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写、创作。现代汉语中“因为”合用恰好变为一双音节词,是表原因的一连词。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能更深入、更准确地解读古汉语。二是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少,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多。我们只有运用词类分析法,才能更透彻,更精细地理解古汉语的词义。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事”本指“事情、事件”,为一名词;在该句中,“之”这一代词充当其宾语,“事”就由一名词变为了动词,解释为“侍奉、侍候”。兄,本义为“兄长”为名词;但它放在谓语“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其解释就变为“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又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伏”字,本义为“埋伏”,是一动词。但在该句中“伏”用在“有”这一谓语动词后面,充当宾语,其词性就发生变化,为一名词,应解释为“伏兵”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忘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本义为“美丽好看,与丑相对”,是一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该句中“我”充当“美”的宾语,“美”就由形容词演变为动词。联系上下文,“美”就只能解释为“以——为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才能把文言中的词类活用解释得更精细、更准确。三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有独特的兼词现象。兼词是指古汉语里用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中的“诸”就是“之”和“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之”是代词,指搬运的土石;“于”是介词,释为“在、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中“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解释“从”,“之”是代词,指代积土而成的山。其它如“子曰:‘盍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盍”为“何不”二词的合音,义为“为什么不”。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相当于“不可”,义为“不可以”。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就要我们准确地解释翻译好文言语句,为此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词类分析法,以此来帮助我们解读古代汉语。

像生物学的研究要从研究细胞、基因入手一样,研究汉语也应从词类分析入手来解析相应的语法现象。在高中阶段的词类教学中我们应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因为词类的划分,标准不一,归类不一,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实词的划分,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就把副词、叹词归为实词,并把表语气的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单列出来,称为语气词。而刘燕、邱学东等人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则将副词、叹词归入虚词,把表语气的词归入助词,称为语气助词。,高中。此外,按一般语法学观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对词类的划分也不一致。如代词,现代汉语法学家将其归入实词,而古代汉语语法学家将其归入虚词。副词,古代汉语语法专家一致把它归入虚词;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对其归类就有争议,有的把它归入实词,有的把它归入虚词,争论不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比较斟酌,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词的语法功能的认识。其次我们应重视“讲、练、评”三者的结合。对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来说,词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词类活用、词的归类等知识都是相当抽象的,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先剖析一些典型的语法现象,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作出客观、公正、有理的评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类分析能力。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把词类教学作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内容之一,在学生一跨入高中大门就集中讲授,然后在以后各年级的教学中加以巩固。也可以把词类教学的相关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割在各年级各单元之中加以讲授。总之词类分析法是我们解读语言的一把利剑,一种烛照语言内部的微观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熟练地加以掌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燕、邱学东等《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王朝忠、王文学《常用汉字形义演释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篇2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语文;全新体验

随着教学手段的逐步多样化,多媒体教学模式也逐步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多媒体以其丰富形象和多样化的特点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下面就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几点感受,也希望给广大语文从教者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些文章读起来异常的枯燥乏味,很难让学生爱上它们,将多媒体资源有效的融合到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中,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到《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时,由于课文是以说明文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大量的说明和直白的介绍容易造成学生对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反感,由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在课堂开始,教师便能够通过多媒体,针对建筑的每一种特征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示范,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轻松的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此外,古文的学习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古文素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古文虽然语言简练,但蕴含了丰富的意境,诸如《阿房宫赋》、《兰亭集序》、《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之于国也》等文章,要想让学生对这些古文的意境和精神进行一个细致的把握,仅凭简单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细细品味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词语,从中获得深层的理解和感受,但是学生的理解也并不是通过几首音乐的播放和图片的展示便能够获得的,它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声音、图片和动画等优势,帮助学生营造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如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及其表述的历史故事;再如廉颇和蔺相如之间脍炙人口的故事等等,教师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料,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古文所表达出来的真实意境,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赏心悦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回味无穷的。

二、多角度展示,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传统语文教学倾向于“线性”流水式教学,即按照既定的顺序将教材中的内容逐一表述出来,这种表述的缺点是无法明确的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也无法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和接纳这些重难点,针对这一教学缺陷,我认为将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完全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规避,通过多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让重难点明确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也让学生更容易对其加以理解和接受。比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由于文章中涉及到诸多的比喻描写,很多时候,学生依靠单纯的想象联想也无法更好的理解,同时大量的比喻描写也很难突出这篇课文的重点,如“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的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学生在最初的朗读中会感觉无从下手,也无法真实的想象出文中描写的场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一描写搬上多媒体,将这句话所描写的情境通过动画和音乐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的面前,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看到了大山怀抱中的小屋,将大山比作成绽放的花蕊在学生面前也逐渐变得清晰,此时多媒体唯美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完全给了学生一次全新的体验,这部分的教学难点也获得了充分的体现。此外,在语文课堂复习的环节,多媒体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效果会更加的明显,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复习的重难点,在多媒体的每一次播放中,学生都可以快速而又清晰的看到复习的重难点,从而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三、容量扩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对提升语文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由于语文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语文表达的内涵很难能被学生真正的理解,所以,多方面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和积淀语文素养,逐渐成为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板书教学和材料阅读都存在着很大的缺憾,现阶段,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利用多媒体优势,更好的扩充语文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在传统教学下,教师往往会淡化背景介绍这一环节,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会用很短的时间来介绍廉颇和蔺相如,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直接导致学生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模糊认识甚至不了解,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着重给学生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不断的为学生扩充有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打开语文的视野,让他们对历史、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教师也应该在教学最后以疑问和启迪的形式勾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课后能够主动的接触有关的历史和语文知识,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对语文了解更多。由此可见,多媒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和拓展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多媒体的教学优势还展现在其他诸多的方面。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优势,利用多媒体挖掘语文教学的亮点,为高中语文教学在未来健康快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理解与读懂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明确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会标明教学重点与难点,然后在上课前直接告诉学生,但是学生在没有学习课文的情况下,无法理解重点与难点体现在什么地方,没有直观的感受与体会。同时初中语文中有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不愿意学习。此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动态效果,引导学生明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又快又准地把握教材内容,消化、理解与吸收教材中抽象难懂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情况下,没有时间去行万里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感觉无法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交融。此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望岳》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泰山,无法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景观。因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泰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以及泰山的景观照片供学生参考,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想象,最后再回到文本中,让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感受泰山的雄伟壮阔与作者的胸怀。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对文本内容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3.提高学习效率

即使文字描述得再生动形象,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完整的。一是因为文字是现实社会的抽象符号,在反映实际生活的时候,会受到限制。二是初中生还处于青春期,生活经验与涉世经历不足,难以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因此,教师单纯地要求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难点是不现实的,必然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展示闻一多在演讲时的坚定不移,闻一多被暗杀的情形以及他死后家人的悲伤、绝望、无助,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伟大形象和人格魅力。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遵循的原则

1.信息技术的引入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不是盲目引入,而是要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入,要在符合学生学习需要以及语文课堂需要的前提下,适度地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先生用“响晴”“响亮”两个词来形容冬天,学生大多不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济南的冬天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会产生直观的感受与体验,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并体会到汉语文化的魅力。

2.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有重要的作用,但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靠它。教师还是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与特点,将自己的教学特点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而且还能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情况,科学合理地应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篇4

关键词: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教学方法

散文语言较为精炼、辞藻华丽、手法精妙,在众多文学题材中出类拔萃,深受中职学生喜爱。但与其他文学题材相比,散文叙述散,思想性强,鉴赏性强,文中重点、难点多,教学难度大,是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攻克的教学难关。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务必弄清散文鉴赏教学重点,探究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着力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散文中蕴藏的语言魅力、美学意境淋漓精致地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一、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重难点分析

散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感,文章通篇流露出优美的气息,让人陶醉其中,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喜欢散文,却对散文鉴赏和诠释无从下手。散文教学重点和难点集中在美的鉴赏上,综合来看,表现为以下方面:

1.思想情感美鉴赏。

散文思想性强,在文章诠释或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是散文具备灵魂的必备要素。思想情感美是寓于散文骨架中的,是散文的核心思想和形散而神不散的关键。与其他文学题材思想情感相比,散文中的情感更加真实,容易通过思想情感美达成共识,引起读者共鸣。

2.文学意境美鉴赏。

散文中的意境美是通过散文的情感美和情境美共同营造的,这类意境美自然画面感较强,容易激发学生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这种画面感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超脱现实具体空间,让学生意犹未尽。在散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使“月光”、“流水”共同交织营造独具特色朦胧般的意境美,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到妙趣横生的优美意境。

3.语言魅力美鉴赏。

语言文字是文章最显性、直观的东西,文字的淬炼与组合是形成散文美感的核心要素。可以说,再美的散文作品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优美,散文蕴含的哲理更深,意味更浓。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精炼的散文文字及其表现出的文采是学生鉴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通常散文中的这些情感较为隐性,具有一定的鉴赏难度,是散文的精髓,也是鉴赏重点、难点所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文章中的美,采取生动、有趣、形象的鉴赏教学方式,读懂散文,理解散文,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实现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具体方法

1.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联想思维作为散文鉴赏教学的第一要务。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开端,中职散文鉴赏教学同样如此。具体来讲,散文鉴赏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思维。

以散文《荷塘月色》为例,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两拨,即语文基础较好与较差两类: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播放《月光曲》,通过优美的乐曲激发学生对月光、夜色的联想,让学生如实表达感受,这类导入式方式对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抽象联想能力要求较高,适用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先谈谈对池塘、夜色、月光、庭院的了解,再通过展示真实的图片,将这些要素引入散文中,强化散文学习和鉴赏效果。

2.通过示范朗读促进学生自悟鉴赏能力的提高。

散文鉴赏教学应充分发挥示范性朗读作用,老师多朗读,并且对散文中重点、难点内容提出见解,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想,特别是对一些精华之处,更要逐字逐句反复诵读、理解,激发学生情感,与散文中蕴含的情感形成共鸣,培养中职学生散文学习和鉴赏能力。

3.着重鉴赏散文中的语言文字魅力,不断思考和探讨作者的用意。

朗读散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穿透散文壁障,渗透到文章中。要深入鉴赏散文,体会文章思想和作者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必须通过思想和探讨才能实现。

散文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每篇散文中,笔者通过精妙的构思和语文文字表达出差异化的思想情感。在鉴赏教学中,要使学生准确把握每篇散文的内涵思想,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散文学习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切身体验、思考、探讨,充分表达见解,强化散文鉴赏能力,实现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应该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重点和难点多读、多悟,勤于思考,养成善于交流、探讨的良好习惯,从而强化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难点;策略

在近几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新课改的力度较大,因此在导入新课之后给语文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师的教学理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展现教学内容、提取教学重难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抛弃原先的那种收效甚微、漫无目的的教学状况。因此如何在新课改的挑战中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具体的情况的探索如下:

一、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重难点

依据教材来确定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顾名思义就是依据教学的内容来确定教学重难点,以语文阅读为例:注重内容就是指要注重τ镂脑亩恋睦斫夂土煳颍也就是说要读懂所学课文的内容并且理解其中心思想。众所周知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要理解内容,这也是课改新大纲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强调以理解阅读内容为核心。因为只有做到正确的领悟了阅读内容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甚至提升自己的语文功底。只有像学习语文阅读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教学才能满足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课程标准来说就是要了解新课改的内容和目标设置吃透新课标,据此来确定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了语文教学系列的知识框架和和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并且把新的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一起整合起来,才能更加科学明确地提取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结合教学实践确定重难点

总结多年的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感觉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学习的内容来说,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讲不好则成为生硬的说教。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感性认识、缺乏开展抽象思维活动的动力,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的理解学习内容。二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软件模块时,缺乏基础的操作知识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基本操作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且由于新知识认知的不清晰形成了学习的障碍,并且传统的旧知识在其中也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操作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操作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所以在新课改的标准设置下要求教师要进行实际分析,了解学情,分析学情,根据学情来确定重难点。因此要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难点。

三、确定重难点要体现时效性

新的课改标准中对教材中的重难点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确定不便的,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学课程的进展来灵活的确定我们语文教育的重难点。我们要知道教材是死的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是灵活多变的,我们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完善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要把教材的固定性和学生的能动性做到有效的整合,因为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对像是学生,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进行教学学情分析以及挖掘教学重难点时就要求教师要有学生的心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换位思考,这是时效性的要求也是对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挑战。同时在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以及提取重难点的时候,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重难点问题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日语景点导游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74-02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推进,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在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日语景点导游课程中,也尝试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短短两年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师生们不断地摸索、改进和完善,我们在日语导游的教学上不断成熟。本文就多媒体在日语景点导游教学中的运用谈谈个人体会。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一般是指将多种媒体,如文字、符号、音乐、图形、图像等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媒体应用系统。现多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即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发生了变化,给传统的讲授课堂带来了新的体验。在日语景点导游课程中,多媒体作为多功能的主要教学手段,有着极大的优势。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日语景点导游是一门难度很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难记的单词、难读的句子,用传统的日语教学法,枯燥的听、说、读、写、译,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帮助记忆。而通过多媒体把某个景点分段展示出来,按照介绍顺序,配上关键词或句,用音乐和动画渲染情景,唤起学生对景物的热爱,激发他们的了解和讲解欲望,能有效地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

2.突出重点,加深印象

重点、难点是每一个知识体系中最关键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重点内容,弱化难点。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某个景点中的重要部分增强渲染效果,如动态图像、语音提示等艺术手段和特技效果,用丰富的表现力吸引学生。而难点,在日语景点导游课程中对学生来讲,主要是陌生的、拗口的专有名词,给它们配上朗读音频,让学生反复跟读,完成相应的练习,能起到巩固知识、熟练掌握的作用。

二日语景点导游课程特点

1.课程性质

日语景点导游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包含日语能力和景点知识两个方面,两者都需要达到较高水平。在学校五年制高职涉外旅游专业里,本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设在第七个学期。在此之前,一至三年级共六个学期,在日语学习方面,分阶段开设了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视听说、日语泛读、日语会话等课程,为学生打下了日语语言基础。在导游学习方面,以考取中文导游证为目标,开设了导游基础、导游法规、导游服务技能和江苏景点导游四门核心课程,注重加强学生对导游基础知识和景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和导游服务能力。因此,在奠定了日语和导游双重基础的基础上,在四年级开设日语景点导游课程,是学生日语语言和导游能力的综合体现和提升。

2.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是五年制高职学生,虽然已是四年级,但思想仍不够成熟。有的甚至在三年级考完中文导游证后就抛弃了日语和其他所有的学习。因为除了个别学生是自身渴望学习专业知识外,大多数都是盲从家长的要求,所以只盼着快点实习、毕业。有的学生,思想稍微成熟一点,但是他们认为现在课堂上学习和社会需求脱节,到苏州旅游的日本团都是一日游,很多不需要当地导游。不能学以致用的想法,导致了学习对他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高职学生大多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一般,基础差,自制力弱,贪玩、懒惰,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很外向,自我表现欲比较强烈,对实践课程中的小组合作、情景表演有较高的兴趣。

3.教学实践

针对本课程内容的高难度和特殊性以及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但表演水平较高的特点,我们尝试了用多媒体教学法结合角色扮演来替代传统的讲授法和翻译法。现以苏州寒山寺为例,详细叙述该景点日语导游的教学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原始ppt,设计寒山寺景区旅游线路图并分成6个部分:(1)江村桥(大运河);(2)寒山寺概况(山门殿);(3)大雄宝殿(钟鼓);(4)藏经楼;(5)钟楼(除夕听钟声);(6)弘法堂(碑廊);整理各段线路上主要景点的日语导游词,尽量控制在10行以内,并使用简单句式,个别难读单词标注假名读音;给学生分组,也分成6组每组6~7人,完成相应景点的ppt制作和日语介绍或情景表演。教师指导各小组成员自学日语导游词,标记重点、难点,并在ppt中体现。

第二,教学过程。以第一组为例,首先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寒山寺旅游线路总图,了解整个景区的游览顺序后,点击第一部分,画面切换到第一组同学制作的ppt,一幅寒山夜景映入眼帘。寒山寺山门外,月亮斜挂在半空中,水波荡漾的大运河上架着一座小桥――江村桥,一叶小舟缓缓漂来,船头站着一个诗人。伴随着寒山寺钟声的响起,四位同学按顺序背诵着《枫桥夜泊》日文版,慢慢走过画前,画面上日文版的诗词也一句句出现。制造气氛后,又一位同学指着ppt,结合唐诗,用日文介绍江村桥,然后再切换到文字介绍,一边指着文字一边朗读。另一位同学详细解读这段文字,把难读的单词和句子先重点提出,要求大家跟读;再分析较复杂句型,解释句子结构和意思;最后带领大家一起朗读。这样,根据组内成员的日语水平,大家难易分工,可以发挥得更好;而作为观众的其他同学,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一起学习该景点的日语导游词,不但可以提高日语水平,也可以体会到学习日语、学习导游词的乐趣。

第三,考核评价。在愉快的气氛中,“导游”们是否熟练地展示了自己的水平,“游客”们是否充分了解了各景点的内涵,在对每一组的评价与考核上,我们采取自评、组评和教师打分相结合的方式。自评是指组内评价,占30%,主要从“导游员”的角度来评价ppt制作、多媒体技术运用、日文导游词讲解和导游效果;组评是指其他组对该小组的评价,占30%,主要从“游客”的角度来评价视觉效果、日文导游词的学习效果、导游印象和导游效果;教师评分占40%,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景点设计、多媒体运用、日语发音、导游词解读四个方面。类似的评价内容,通过三个角度来评判,可以比较客观地给出总分,看出小组成员某个方面的薄弱之处,激励学生改进方法,提高质量。

三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文字、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现代技术结合的方式,为高职学生在日语景点导游课程的学习中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多媒体教学法则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学和讲授、表演为主的教学方式,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跃.《日语北京导游》多媒体教学初探[J].旅游学刊,2005(S1)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篇7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过程,其包含了教学情感、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反馈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对新课程理念全面贯彻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切实转变理念,对教学工作进行优化,打造更为生动、丰富、互动、高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

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活动与其他生产劳动最为显著的差别在于教学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与情感的个体。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应当兼顾学生的情感特点,因为对于初中生而言,青春期的敏感、叛逆容易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负面情感,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制约因素。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掘和放大学生的积极情感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迁移到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喜爱语文学习,从而增强积极的学习情感。笔者在教学中从不歧视、讽刺和挖苦学生,在教学中倡导“人人平等”的理念,让班级中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消除自卑、封闭的心理,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总是及时进行表扬鼓励,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成功与进步的快乐,这样的情感体验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显著效应。笔者在教学工作中还经常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析薄弱环节,制定补救计划,争取迎头赶上。笔者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着手,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以先进教学媒体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离不开信息媒体的帮助。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各学校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配备方面投入了较大财力,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多媒体信息手段的促进功能,科学高效运用多媒体丰富语文课堂,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让师生互动更为有效。

例如,在教学《“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播放了有关我国航空航天发展史的科普短片,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了神州飞船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另外,多媒体手段还可以在教学导入、情境营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能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进入到语文学习环节,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增强理解效果,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渗透力。

三、以自主探究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双边活动之中,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转变传统的灌输模式,以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探究完善为切入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与平台,聚集学生的集体智慧,共同突破学习难点。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提高问题思考的深度,增强协作学习的意识,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结合教学难点与目标,设置了一组探究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情?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性格?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么?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在这一组探究题的引领下,各学习小组都能够独立开展学习研究,一起讨论分析问题的答案,整个语文课堂变得格外活跃与民主。小组合作探究结束后,笔者还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以及相互研讨,进一步完善答案,加深理解。这样的学习研究过程让语文学习成为了思维碰撞与深入的过程,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帮助。

四、以分层目标要求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当体现在全体教学对象都获得了最大化的发展,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部分教师将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中等以上学生身上,忽略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转化工作,这样的教学模式是片面和不负责任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关爱的对象,大家都是平等的,因此要在教学中兼顾每一个层面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在教学工作设计方面做到了“量体裁衣”,对中等以上学生设置了较难的学习目标任务,对学习有困难的血学生则“网开一面”,降低要求,保证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和能力基础相一致。这样的分层设置要求体现了对学生差异性的最大化兼顾,尤其是兼顾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能够缓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分层模式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准确选定目标定位,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长足发展,这也是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有效抓手。

五、以当堂检测反馈打造高效课堂

及时获取学生语文学习的反馈信息,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对教学进度、方式进行调整,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篇8

一、英语语用能力的内涵分析

对于“语用能力”的内涵,学界已研究多年,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的出发点和看法不同,对其认识也有所不同。交际能力理论的创始人Hymes认为,语用能力隶属于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包括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中的适宜性、现实中的实施情况等四部分。形式上的可行性等同于语法能力,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其余三部分属于语用能力的范畴,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合适性。

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Leech)则把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前者以语法能力为根本,既包含在字词句章中正确使用语法的能力,也包括在科学使用语法的基础上开展英语交际的能力。可见,后者与前者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语用能力最终可以归结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Bachman则认为,语用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施为能力是指交际者了解交际行为并懂得如何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而社交语言能力则是指根据语境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综合而论,建立在英语语法和英语交际上的英语语用能力基本得到了学界的认可。笔者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认为: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英语语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基本成为了核心点,应高度重视和研究。鉴于“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语用能力”[2],笔者探讨了语用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英语语用能力存在的问题

从英语教学的宏观和微观上看,在新课改指导下,语用能力教学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纲与考纲、教学相脱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英语新课程改革则更加强调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在各类中学英语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的大考中,英语语用能力并未占大比重。这意味着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英语语用能力教学也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诸多中学依然处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下,开展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听力教学,学生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应用能力与教纲和实际期待还相差甚远。

2.学习与应用相脱节

首先是语用语言方面存在失误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因说话者没有恰当使用正确的词语,给人产生歧义,常会引起误解。如:

a:pleasetellmeifwehaveclassestomorrowmorning.

B:oK.iwillcallyouthen.

a是想请B告诉他明天是否有课,而B却理解为明天若有课就告诉他。这显然是因错误使用词语而产生的歧义。

(2)因有些词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虽然字面意思相同,但存在细微差异,说话者没弄清差异而导致语用语言方面出现错误。如:

Hewasbornintoadoctorhome.

Home虽然可以翻译为“家”,但与汉语中的“家”有所不同,home主要是指人们出生或居住的房屋,此处应使用family。

(3)因说话者难以掌握不同场合、对象应使用不同的语言,也会导致一些语用上的错误。如:

(tohisclosefriend)Couldyoupossiblylendtenyuan?

可以看出,说话者此处的语言非常不恰当。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那些不熟悉或德高望重的人,而对于自己的朋友、同学没有必要如此礼貌,容易产生疏远感。

其次是交际方面存在错误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文化环境不同而产生交际语用错误。如:

一名中国人在他的英国朋友家中做客,英国朋友说“wouldyoulikesometea?”这是英美人在接待客人时常用的客气用语,按照英国的文化语言习惯,如果要来杯茶,应回答“Yes,please.”而这名中国人却习惯于说“pleasedon’tgotoanytrouble.”或“thankyouverymuch.”

根据英国的文化,不管哪种回答都会使主人不知如何是好。这就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交际障碍,也说明中国人在应用英语时还时常受到母语的困扰和影响,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应多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

(2)因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交际语用错误。如:

mrs.Smith,ithinkyouareold,soletmehelpyouwiththeluggage.

中国人历来具有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一直认为“老”是“没用”的意思,并且也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这就因价值观不同而产生了交际上的障碍。

三、加强英语语用能力教学的难点

在面对上述问题时,教师必须认识到,提高英语语用能力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需要全面改革英语语用教学形态。这又要求学界必须正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和教学认知造成的教学难点,从而为新课改创造条件。

难点一:个体差异容易造成语用能力不平衡

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差异:一是中学生之间的生理差异。他们由于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拥有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英语的学用基本倾向于或直接模仿、或感性直观体会、或强化记忆语法规则和语言知识点,而对英语语用能力的宏观理解和综合把握缺乏深刻的认识。教师也很难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和全面学用的方法论体系,从而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二是不同民族个体文化的差异。我国民族与西方民族之间的大文化不同,中西文化各有千秋,每名中学生接触的中西文化也各有不同,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学习与实践英语的困难。事实证明,中西文化差异越大,对西方英语文化了解的越少,越容易产生语用能力上的困难。

难点二:教学认知的不同容易造成语用能力悬殊

首先,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对英语语用能力的认知难免有所不同,体现在教学中的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就存在明显差异。越是不重视语用能力培养的地区和学校,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交际能力也就越难提高。而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英语教学总体质量难以提高、难以平衡发展。其次,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实施不同,学生对英语各层面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也就不同,同样会产生语用能力上的悬殊。而一些学校对自身英语教学计划和方案实施的薄弱环节尚处于认识不清中,难以查出问题,对阵下药,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新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要重点培养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3]。而这些难点正阻碍了学生这种综合语言语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英语语用能力教学的科学形态研究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根据英语语用教学的内涵,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形态研究,从而部分地解决英语语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创设文化教学形态

通过上述探讨可知,文化差异是影响英语交际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同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把“文化意识”作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这充分证明了文化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必须在英语教学中高度重视文化教学形态创设。文化意识的形态主要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四个方面,其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学习机会,增进对英语国家及其学生的了解;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读本、课外读物等文化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拓展文化视野、丰富英语文化知识、提高英语语用水平;学生应充满信心,以研究性态度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不断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提高识别和应用能力,从而摆脱文化困惑导致的语用问题。

2.创设逼真的语言环境

目前,不管在我国传统的教学形态中,还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课堂始终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平台。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除了在课堂上学好词汇、语法、英语文化等基础知识外,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实践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逼真的语言环境,丰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英语语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需要逼真的语言环境进行强化和巩固。在英语教学的范畴里,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英语广播、英语角、英语语音室以及英语远程教育网络等方式创设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论坛、英语吧以及英语游戏等形式为学生营造逼真、轻松的语言环境和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形态下学习和应用英语,开展英语交际,提高语用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英语游戏、欣赏英语原声电影等途径开展英语自学,拓宽语用学习途径。

3.创设语用教学评价形态

创设语用教学评价形态是英语教学体系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虽然我国已经处在多年的新课改发展历程中,但英语教学的系统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意味着英语语用教学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评价体系,教学的质量必然要大打折扣。同时,大纲的偏离使英语语用教学误入歧途,语用能力考查受到冷落。因此,必须创设系统的语用教学评价形态,用全面的、科学的、综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编织评价网络,规范语用教学的发展方向,创设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全新模式,打造英语教学的基础知识和交际能力双重发展的动态机制。

目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大张旗鼓地倡导语用策略。”[4]上述语用平台的创设也只是笔者研究英语语用策略的点滴认识,只能作为抛砖引玉、投石问路的粗浅己见。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改善教学形态,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致力于英语教学形态研究中,方能取得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篇9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信息容量制约教学工作开展。丰富的教学信息对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部分教师教学中缺乏有效手段支撑,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信息量相对匮乏,影响了教学工作开展。

二是教学氛围淡漠制约学生学习热情。初中生情感因素在教学工作开展方面具有明显的影响,部分教师忽略了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学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对学生关心帮助不够,也没有能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这些方面都是影响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三是教学模式陈旧制约教学深入开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学模式的改革。部分教师没有围绕新课程改革要求优化教学模式,还是我行我素运用陈旧的灌输方式组织语文教学,对教学效率提高影响非常明显。

四是教学空间狭隘制约学生能力发展。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广阔的空间作为基础,教师需要借助于课外活动空间和资源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许多教师在这一方面缺乏有效研究。

二、狠抓重点落实推进语文教学工作开展

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寻找突破的路径,特别是要抓住重点推进语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广辟渠道增加教学信息容量。和传统的挂图、小黑板等演示方式不同,信息化手段成为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能够为教学开展提供积极支撑。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这一手段作用,借助于电脑网络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和教学信息的补充,这是有效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容量的重要路径。无论是补充与作者相关的信息,还是演示教材所展示的情境、补充与课文相关联的事件信息等等,这些都可以为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信息容量,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也推动了语文教学形象程度的提高。

二是建立和谐关系激发学习热情。教学工作是一项人与人交流反馈工作,其核心要素在于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对教学氛围、教师的言语态度非常敏感,教师要顺应这一变化,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学习上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对他们进行引导点拨,在他们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寻找学习薄弱之处,指导学习方法技巧,增强语文学习效率。笔者和学生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民主平等,同时经常以言语鼓励、书面评价等方式鼓励他们。

三是实施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成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而且对学生能力发展方面意义重要。笔者在教学中改变单向灌输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师生有效互动推进教学方法。为了增强师生互动的实际成效,笔者首先在师生互动载体上进行调整,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来开展学习研究,可以通过课内的自主讨论加深理解、拓展视野,从而提高学习重难点突破的效果。其次在互动载体上进一步优化,将每一课教学目标任务中的重点提炼出来、难点罗列出来,扎实有效推动学生突破这些学习难点。课堂教学通常安排一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相互讨论研究后进行汇报交流,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补充完善,这样的互动模式集聚了学生的集体智慧。另外,笔者在师生互动中侧重于体现教师引导点拨作用,多给予学生一些难点的点拨,帮助他们理清思维的方向,调整思维的方式,进一步促进目标任务的达成。

四是体现课外拓展活动积极作用。课外拓展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补充功能,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让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45分钟,这对及时开展课后拾遗补缺意义非常明显。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发挥兴趣小组、专题活动、实践活动作用。兴趣小组方面着眼于学生兴趣爱好,组织了阅读写作等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兴趣小组中自由发挥;在专题研究上侧重于教学难点,学生认为哪些方面难度较大则在课后组织专门的研究,从方式方法、突破路径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提高重难点突破能力;在实践活动上侧重于带领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分析事物表象蕴含的规律,既帮助学生增加了写作的生活积累,同时也提高了构思立意的深度广度。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策略技巧

一、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首先,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精神注意力,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断更换思路进行思考,由于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集中精神思考问题。这样就使学生积极进行主观思考,把精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同时,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起学生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表现为对最终答案的渴望,这样及积极提高了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有了这样的学习动力,学生才能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老师要掌握成熟的课堂提问策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要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上的障碍,掌握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老师对重点难点的讲析要注重方法,口头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只有让学生积极的对重点难点进行思考,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分析才会正确理解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才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掌握这些知识。

另外,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要在思维上组织语言,从而言语流畅的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个过程可以有效的实现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不断得到强化和改善,对学生全面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再者,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自信心。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老师应该给予积极鼓励,因为学生的答案如果得到老师的认同的话,学生会在潜意识上增强自信心,对语文学习更加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同时,老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问题认识上的误区和对问题理解程度。通过纠正学生的答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堂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对课堂问题的设置要合理。从某种程度来说,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可以有效的串联课堂知识点,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享受学习过程。课堂提问不仅能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积极调动学生进行主观思考。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有成熟的课堂提问策略。所以,语文老师要合理科学的设置课堂问题,课堂提问要对时间分配安排合理,同时老师提问时的表情、语气等等都是要事前考虑好的。这样才能算是完整的课堂提问策略。

2、语文提问策略,老师要学会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管学生回答的怎样,不管答案正确与否,老师都应该给与学生积极鼓励。老师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加以引导,学生回答不对的时候,老师给学生一点提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答案的同时,分析学生的答案错在哪里,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分析问题。一味的否定学生的观点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信心受挫。这样学生就会潜意识里不愿意回答问题。这样的语文提问策略不仅没有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反而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而言是不利的。

3、语文课堂提问要加强拓展课外知识。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教育,同时还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语文教学能提高学生内涵素养,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人格。因此,老师在设置课堂问题的过程中对课外知识有所针对,使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所拓展。比如对教学过程中古诗词、古文的学习,老师就可以设置一些有关作者创作背景的问题,以及与作者相关的一些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就可以增加相关的知识的了解。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记忆。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创新是关键

1、教学要讲究对学生负责,要重视学生是否正真学到了东西,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以往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对于老师来说,有的老师课堂教的内容浅薄、单一,追求课程的进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有部分老师把课堂知识讲的太细,学生得不到一点自主思考的空间,造成学生消极接受知识的局面。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对学生极其不负责的表现。

2、要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必须在原有的教学体制中寻求突破和不断革新。要想语文教学模式有所突破和革新就该从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策略作为突破口。首先,老师要设置符合当前语文教学理念的提问策略,提出的问题要新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老师要对问题的层次和知识点有掌控力,课堂提问要讲究时机和课堂氛围。

3、课堂提问策略要以学生为主导。要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所转变,首先是角色的转变,课堂要以学生核心。老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要作为课堂的掌舵者,引导课堂进行的方向,要发挥学生主观作用,激发学生想象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要对学生有信心,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语文教育才能实现革新。

结语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教学科目,初中语文教育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重点。因此,要重视语文教育,从课堂提问策略入手,结合新理念、新方法积极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的精神人格,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而努力,只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多用心、多努力,相信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