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十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十篇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9:38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篇1

关键词: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释放,思维活力在课堂上能充分展现。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言、行和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素质教育成为空谈。

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廛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不仅要求学生要学好数学,更主要的是要运用好数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况且,从当前各年级各层次的数学考题中,不难发现,我们以往的教育模式的陈旧,机械,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当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

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广度。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可以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傻眼”。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无法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为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用新的思想和方法的突破。

一、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我们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这样来进行的:

1、提出问题: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3种、4种、5种不等)

2、引导学生实践:

用预先准备好的两张圆形纸片由远及近移动,画出不同状态下的位置图形。

3、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4、老师归纳: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5、老师进一步提出:这些位置关系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很自然的就想到与两圆的半径r1和r2与圆心距d有关。并且积极量取、进行推理,有特殊推出一般关系。

6、老师在学生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有提出五种位置关系中,最特殊的是哪两种?其余三种关系与他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一点就通,从而,使学生能理解掌握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7、为了巩固,老师可出以下题型:

a、试一试,如果两圆o1和o2的半径分别是3和5,圆心距为9,8,6,4,2,1时,他们的位置关系如何?

b、想一想:如果两圆o1和o2的半径分别是3和5,你能确定在不同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的取值范围吗?

c、议一议:如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你能确定在不同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r1和r2的数量关系吗?

d、比一比:如果两圆o1和o2的半径分别是2和4,当两圆圆心距为0,2,4,6,8,时,他们的位置关系如何?

这样,层层推进,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和各种题型了。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形成,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师就应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源于课本,但要能走出课本,为社会所用,为学生的将来所用。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思,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我们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组的应用时,有这么一道题:

将两筐苹果分给甲、乙两个班级,甲班有一人分到6个,其余每人都分到13个,乙班有一人分到5个,其余的每人都分到10个,如果两筐苹果的数目相同,并且大于100不超过200个,那么甲、乙两班各有多少人?

同学们都积极思考,乾地分析、列式:

设甲班x人,乙班y人,则:

100

100

解之得:107/13

随后,同学们知道x、y是整数

x可取9,10,11,12,13,14,15

y可取11,12,13,14,15,16,17,18,19,20

下一步得结论。同学们犯愁了,到底甲、乙两班各多少人呢?

他们议论开了,讨论得很激烈,但没有结果。

老师提示:再读题,看有没有条件没有用得上

学生:全用了啊

老师:是吗?“如果两筐苹果的数目相同”怎么用的?

学生:列不等式啊

老师:在列的不等式中,是否可以甲取181,乙取105呢?

学生:可以啊!

老师:那他们相等吗?

同学们认真思索,并且动笔进行列式

这时就有同学举手了:“应当列这样的式子”

6+13(x-1)=5+10(y-1)

x、y应当满足这个等式。同学们恍然大悟。

老师表示肯定,但又提问:是一个一个代进去检验,还是怎么办呢?

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来了,又是讨论,又是争论

最后结果就在他们的讨论中出来了―最简单方法也就浮出水面。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可见,“创设问题”教学,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思维肯定也会很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因而要教师从多方面给予“引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篇2

摘要:

随着现在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是摆在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现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贯穿到教学中。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成为关键的部分。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些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现在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尤其重要,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每一堂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概述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表现。通常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小学生能够学好数学的保障,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小学数学阶段,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数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常可以观察数学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对学科的特点就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开发他们智力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标准通常都是以分数来论高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小学数学的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评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保障。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训练。可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从单一的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而是应该转变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在这样的发展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以分数作为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篇3

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入教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发现来获得知识,使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提出:“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是肯定的,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教学,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都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完三角形知识后,笔者提问学生:“如果你的课桌不稳,总是前后左右晃动,你用什么方法可让它不晃呢?”根据经验,学生很快回答说:“斜着钉一根木条。”笔者又问:“横着钉行吗?”有经验的男学生说:“不行。”这样通过解决身边的小问题,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感到学数学的趣味性。

增加课堂趣味,让学生乐在其中

著名数学家杨乐说过:“有兴趣才愿学,才能主动学。”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另外,新课标的重要特点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注意从书、报、电视中搜集一些有关数学的趣味小故事、小问题等,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有时可用来调节气氛,有时则可用来抛砖引玉,用趣味小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例如,在讲“指数的性质”前,笔者讲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将一张报纸对折,一分为二叠在一起,再对折一分为二,如此反复进行50次,叠在一起后,纸有多高呢?结论比天高。”学生大惊,而此时笔者说:“同学们注意听我讲本节内容,听完后计算一下,就知道了。”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指数的性质,然后计算,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艺术性的活动过程,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恰当辅导为辅,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尝试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针对一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班内分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评定。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合作式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内优等生与学困生结合,在课堂上规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要求各组都完成目标。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篇4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思想的核心。李岚清在《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文中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我们一个弱点就是对外交际的语言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人用什么办法学英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英语,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

一、英语课堂教学应由“应试教育”转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素质的轨道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课堂教学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并将其放在突出的地位。

制定英语课堂教学目标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熟悉、掌握教材,学生和课堂,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课本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确定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制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及时分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组讨论,讲评和训练,让学生动起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恰当地把握语言材料中的感情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情感,从被动学习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努力形成以学生思维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英语课堂教学。

二、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许多由科学衍生出来的新文化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网络世界等不断涌现,时代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因此中学生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包括知识,而且还应包括获取知识的方法。换言之,学校教育应既教知识又教方法,且更重要的是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注重锻炼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英语教学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教师可根据有声语言这一特性,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或简或繁的发表自己的言论,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沟通。二是充分选用教材中有关方面的素材,三是改革考试方法,建立规范的口试制度,并把平时口头表达能力评分汇入总分,促进学生张口说英语。四是教师要贴近学生,走入学生心灵,与学生实现心理认同。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质,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望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教学的科研质量和效率,这是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英语在新课程改革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急迫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

四、结束语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学案时,应从“学生会怎样学”出发,把表演时间留给学生,搞活课堂,以便带动课外,带动英语学习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素质教学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就教学空间而言,教学组织形式有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现场教学。学生学习的是人类的间接知识,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的环境,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前人的经验总结,把握由复杂的社会现象、生产过程等改造为知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学校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由教学过程的上述特点决定的。相对而言,社会实践是与课堂相对应的辅助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的“错位”现象。如在论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时,一些领导和教师总是在剖析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前提下,大侃“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而对“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却谈的很少。在维持课堂教学“现状”的前提下,增添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与现场教学,是目前许多学校推行素质的模式。“第二课堂”成了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囿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灌注多,启发少;分析多,综合少;同步多,异步少”等诸多与素质教育思相悖的做法。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旨不是因此而“蔑视”课堂教学,而是运用素质教育思想深化课堂教改,在扭转上述“三多三少”做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中“砸烂课堂闹革命”的所谓“开门办学”的后果告诫我们:课堂教学与所谓“第二课堂”的任何错位,到头来总结的只能是“教训”。“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在现有办学条件下,教育的这一“基本路线”决不能动摇。因此,能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能否通过课堂教改,使其学科教学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操作原则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体特长。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建立起真正与素质教育协调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要重视认知、技能、情感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具体说来,就是素质型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要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协调等维度考虑,突破课堂教学目标的片面性,突出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即不仅要重视发挥德育、美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和谐发展。同时,全面性原则,还包含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注意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学目标的层次化,将使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由于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从目标的制定到内容的安排,从方法的选择到结构的优化均应遵循全面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从认知过程的实质特点来看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能够决定做什么和如何教,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以如何学的指导,但能否学好,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学生产生内驱力的前提,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教育除了要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之外,更要促使学生自身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强调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即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和人格的主体,要求学生充分挥其自身的品德、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只有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体精神,引导他们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这意味着教师的“导”就成为更高层面的“教”,这是素质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3.民主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以形成教学相长和民主和谐的氛围。

素质教育以尊重人为教学与学的前提,只有在尊重人的前提下去对待教和学、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学生尊重教师既是传统,也是普遍的现实,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接受;若要教师也同样尊重学生,虽然已经有不少教师这样做了,但作为一种教育机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要实现作为人的相互尊重,需要教师具有极高的心理素质,而这一点,正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提出的起码要求。因此,师生交流是否民主,其实质是教师如何走下“神圣的讲坛”,更亲近学生,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灌输式”制约学生自由交流的权利。

4.发展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力成长。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内部系统发展上,即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等方面,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及影响力

如前所述,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乃是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问题。可以说,没有优良素质的教师就不能完成较好的素质型课堂教学。因此,教师的素质培养和不断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素质应该是多方面的,国外十分强调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重视教师素质全面、整体而和谐地提高与发展,也就是说,教师也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在教师处理师生关系上还有一个转变角色念的问题。现实中,许多教师对自己承担的角色在认识上是有偏颇的,以为自己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纪律的管理者,其实,教师首先是学生的榜样、朋友和知已,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保健医生,是处理教育情境中人际关系的专家,能否全面正确认识到教师的这些角色内涵至关重要。

当前,从素质教育高度来实施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实现必须具备以下标准:①教的主体性,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方面;②教的全体性,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③教的全面性,即要注意学生德、智、体、美和个性品质的养成;④教的基础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要为提高公民素质打好基础;⑤教的科学性,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按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育;⑥教的高产性,即真正让全体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会学、乐学。以上六个方面,要求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让教师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自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和能力强、素质高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这样,教师角色的坐标取向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发挥出角色应有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篇6

一、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

要提高政治教师的自身素质,一方面必须加强其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使其理论基础更扎实,使其专业素质水平更高。另一方面,要转变其观念,提高思想素质,到农村工厂,市场去,和实践相结合,了解农村工厂、市场改革的大好形势,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政治课堂教学充满时代气息。从自身做起,树立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抓好知识教学

课堂的知识教学,最主要的是抓好以下几点:

1.抓好“三基”

“三基”是指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技巧训练,基本思维方法培养。如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公民、阶级、国家、等等),基本观点(劳动观点、阶级观点、发展观点),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都属于“三基”内容,必须准确传授,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生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就能进行迁移推理,想象,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

2.抓好两个关键教学环节

一堂课的教学教程包括知识的复习,知识的形成,结论的分析,知识的应用等多个环节,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的形成和知识的应用两个环节。关于知识的形成环节,教学应注意合理延长学生的认识时间,可采用设计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初学、再学、思考讨论,答问、质疑、小结、评价等多个步骤,使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反复多次,停留多次。关于知识的应用环节,这里主要指做练习题,教学应按照“多形式,异要求,步步高”原则设计练习题,一般情况是先易后难。

三、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的课堂现状仍不容乐观,而且令人担忧。有的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的甚至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没有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教师为教学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仍在“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老路上徘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烙印还十分明显。“千课一面,模式单一”把本来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强套进僵硬死板的模子,硬塞给学生。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一刀切,教学单一,无情的剥夺了学生主体地位,这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教师要努力跟上时代步伐,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在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上,多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以积极的姿态进入教学过程,以改变原来的那种学生厌学,被动应付,学法单一的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为此,要求教师恰当的运用教学艺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提高其自学能力。如在运用某种新教法时,要努力体现这种教法的特点,不宜照搬照抄。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宜按照“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扬长避短,为我所用”的原则组织教学,尽可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例如:运用“异步教学法”上课,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体现以下程序: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明了学习——研讨学习——强化效应六段教学方式,在异步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习方法训练放在领先位置。通过熟练掌握和运用科学学习方法,逐渐学会“举三反一、以一反类”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四、开展学法引导

当前教学的突出要求是进行学法引导,教会学生学习。应试教育让学生“要我学”而素质教育体现学生“我要学”。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师的工作就是使学生成为“善学者”即素质教育的“我要学”。指导学生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存”、“关心”、“创新”之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最基本方法,加强社会实践是开发学生思想道德、智能的重要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增加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把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如:保护母亲河行动,让学生到黄河边上沿途察看,体会环境污染的危害,领会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伟大意义。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篇7

一、建立新的“课堂秩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的,长次以往,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他们只会墨有成规,对于这样的学生谈创造谈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反之,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做学生的朋友,注意同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的创新火花。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为“导游解说式”模式课堂教学,教师以“总导游”身份谈话导入,教学一开始就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分设导游甲,导游乙调动学生主观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上。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主体参与兴趣,锻炼主体参与能力。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投入,主动参与,由此他们的参与能力由此提高,而且兴趣越浓厚,参与意识也就越强烈。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兴趣,锻炼主体参与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创设良好教学环境,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作用。我听一个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他课前准备好录音,我认为此法使学生削弱了视力干扰,大脑高度集中,一切外界信息由双耳承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最后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另外,还可以突破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引出课堂,走到大自然和社会,改变过去死读课本的现状,把课本知识放在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的背景下学习,也可以把课外的信息引入课堂,课内课外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

第二,充分和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选用录音机、投影仪、录象机和微机把河山,太阳,地球等通过电教等手段形象地展现再学生面前,音像结合,直观生动,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的?可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一些细丝由直到弯曲,到长出小圆片,最后扒住墙的过程。同时配上声音,解释这些现象,会很形象直观,有趣味的。

第三,改变课堂教学形式。采用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主体参与能力。语文课堂上,注重听觉训练,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课变成一个讨论的场所。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不但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何乐而不为?

第四,充分利用教学仪器和教具。教具使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思维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会使用,巧妙的用。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孩子对电灯、电视机、电话等还是熟悉的,如教《电》一课时,可大多数孩子没有见过水电站,不知道水电站跟电灯、电视机、电话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用放映幻灯片的方法,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电站,以及水电站发出来的电在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及日常生活中的用处。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许多创作都是教师无法想象得到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突发奇想”,鼓励学生“脱颖”和“越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在探索中学习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设“疑”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给学生讲《铁杵磨成针》这则寓言故事时,可以提出“针,非磨不可吗?”启发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只研究铁棒能否磨成针,还是明白这则寓言故事所揭示的一个道理,一种精神,对我们有何启发?教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科学信息脉搏,要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该给学生创造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见解,认真思索,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有创新意识“火花”迸发。第一,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质疑。第二,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构建知识。第三,课堂上要留有自由空间,使学生无拘无束。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传统的教学大纲不同,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为此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落实、领悟、接受、实践新时期的教学。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性教学,方才体现教学的与时俱进。

一、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的理念

新时期的中学生,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中学历史课本中未涉及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并针对学生的学识水平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历史学习不同层次的进步,进而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进行优化教学

就当前新编的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来说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但综合性、跨度与弹性都很大,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编排设计。为此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引言、例题、图片、注释、文字说明和历史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同时教师要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高屋建瓴,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运用中,而且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开发者。

三、引导学生课堂教学的合作交流

新时期的历史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交流――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新时期中学生具有挑战性、思考性、开放性、层次性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领悟和认识学习历史的价值。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注重教学的实效,引导全体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这就是说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历史结论,更其重要的目的是将学习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况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要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究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而且了解结论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学设计的与时俱进

传统教案管理形式化,强调规范、标准,没有给教师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又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果。因此,对目前历史备课设计要重新加以审视。一是共性教案就是在同年级的历史教师中明确分工,每堂课由一人主备,写出教学目标、难点、教与学的思路、过程及练习设计等等,形成活页教案、电子教案,供其他教师补充改进。各人再根据班情、学情、教情,对共性教案进行调整、补充、拓展从而形成个人风格的教学设计。二是课堂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设计、课堂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安排的节奏设计、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情绪结构设计,要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使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矫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又使教师逐步形成以课改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备课观、教案观。三是教学设计不是以往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安排,让学生钻进自己备课设计“下的套”之中;要充分考虑提倡“预案”式教案,设计不必面面俱到,主要思考教学实施中的大方向、关键内容,把握整体目标走向即可。历史教师应该学会,及时捕捉师生互动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把师生互动和探究引入纵深,真正将教案转变为学案,以学生为转移,促进学生的学。

六、创新教学激励评价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一是强调评价过程中主客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作,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仅仅是拘执于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比如要求学生对自己每天的历史学习情况作一简单的小结,作为期末评价的内容之一。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二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历史兴趣与积极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的态度、讲的次数、交流的多少都是课堂教学设计中评价学生的参数。尊重主体差异,注重主体发展独特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诸方面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并拥有自信,利于课堂教学师生共赢走向成功。三是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结果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并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将评价贯穿于平时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上课的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最终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正如聂幼犁先生所言“我们宁愿为它种上虽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当缺点的,但却是生机勃勃的幼苗。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篇9

一、鼓励学生养成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获取知识绝不是机械地被动接受灌输,而是在亲自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等实际体验中学习,即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语文、数学等基础文化课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结合学生生活实例、工作生产实际归纳、抽象相关学科新知识;其次是在原有知识内容基础上深化与延展。所以,对于前者,就要选择浅显易懂、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或者跳一跳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才能引起学生爱好与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有诸多数量关系内容,如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等。在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带学生到运动场亲自体验,先走一公里看用几分钟,得出每分钟步行速度是零点几公里,然后按规定时间行走,看结果走了多少路程。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又懂得了知识来源于实践的道理,还在实践中体验到了获得知识的愉悦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不能否认,许多学生有着很大的潜能,只不过是未能发现,当然也就谈不到发挥出来。所以要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最大限度、最大能力地展现出来,给他们提供方便与机会。在教学小学数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教者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做一个长方形学具,长方形面积大小不做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存在着多大差异没有关系。课堂上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想方设法计算出长方形周长(当然是在教学长方形概念之后)。这时有的学生一一量出四条边每边长度然后连加起来,得出长方形周长,有的只量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的长度,然后用长×2+宽×2得出长方形周长,还有的学生列式为(长+宽)×2,求出长方形周长。这三种做法都对,但最简捷的方法属第三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肯定哪种做法最佳,而是让学生相互对比、讨论,区别其缺点,然后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同认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最后一种方法最简捷,于是得出长方形周长=(长+宽)×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学生学习主动性,无论是介绍新知识、自学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等环节,学生都处于积极动手、积极动脑的环境氛围之中,每个环节学生都学的主动积极,每个学生都在充满兴趣中获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方法,努力使学生养成优良的思维品质,会独立思考问题,并形成一种习惯,成为自觉行为。

第一,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引导“求异”思维。诸如,从同一组已知条件出发发散出多种解题思路,从同一个结论出发多方位思考结论成立的依据。如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10倍,0.14的小数向右移了一位是1.4,从而说明这个结论能够成立。第二,创设培养思维品质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条件,启发学生敢于设想,大胆提出问题,哪怕是非常规问题教师也要鼓励,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质疑性、创造性。在发挥学生潜能的同时,可以对一些问题做到充分假设和估计,然后通过实践检验预以认定。第三,充分运用数学学科知识的辩证法,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之间,或一个知识点内是变化发展的,又是对立统一的,树立一种新的数学观念和思维。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篇10

素质教育是以课堂为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核心,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精神,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培养适应全球充满竞争和挑战的21世纪的新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在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性教育呢?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努力加快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目标教学,并围绕目标教学,根据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提高创造性智能。同时,应该根据学校具有的设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手段,加强形象直观教学,鼓励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达到目标教学的要求。我们数学教研组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在数学教学方法中体现“活”字,教师“活”教,学生“活”学,课内外有效结合变“活”,进行了探究教学、启发教学、发现教学、目标教学、自我辅导教学等教学改革的探讨。

二、着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缺陷,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似乎只知道照本宣科、满堂灌、题海战术,根本不懂得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机制;以一种毫无生气的、几乎是强制性的宣讲代替灵活生动的教学;以布置大量课外作业让学生机械重复训练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结果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发展。而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通过合乎科学原理的教育途径,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从基础知识教育、心理情感教育、基本技能人手,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开发其潜在的聪明才干,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引导学生观察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以新的思路进行新的探索,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主要从如下五方面进行探索:①创设问题(或奇问)情境;②重视“过程”教学,提示思维方式;③重视“一题多解”,开拓思维;④重视“一题多变”的运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⑤设计“多变应用题”,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正确启发、诱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

三、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改革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改革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把知识性教育转向素质性教育,把提高知识水平变为发展人的能力水平。我们强调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这四大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这四大要素成为全程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克服过去在课堂教学中以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背什么、练什么的弊端,把课堂教学组织得生动活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的同时,培养创造思维,锻炼各种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型课堂教学,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目的,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强调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变讲为导,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种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引导、诱导和疏导,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开发思维;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积极有效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深化巩固,并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