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校的教育方针十篇学校的教育方针十篇

学校的教育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7:04

学校的教育方针篇1

一、新建本科院校法学发展的困惑

(一)学校硬件与软件的不配套

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配备方面,一部分是从原来的专科院校转来的,有些甚至是非法学专业转行的,有些人自己都不懂的多少,怎能会给学生一个高素质的课堂?且不少是职业教师,大多只注重学术研究,在任教前后都没有多少法律实务经验,很少有法律实践的传授,导致学生所学理论不能很好与实践相联系。更有甚者,个别老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法律法规修订与出台的速度,使得新知识不能及时取代旧知识而给学生造成了误导。而新引进的高学历的教师,由于领导的认可与信任不够,不能很好地全面投入到工作当中,来发挥其人才的优势,再加之教学经验的缺乏,也需要在课堂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地锻炼与成长。

所以,在规模扩大,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学校软环境的改变与投入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二)学校管理相对滞后

学校是个公益性质的单位,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是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对竞争的压力,很多学校也在注重自己赢利的一面,想法扩大招生规模,收取更多的学费,来扩大学校的建设。许多领导用企业的理念来管理学校,这种指导思想,无疑会使学校收益增加,但是也导致管理上的滞后性与非科学性。

在课程设置的时间上,呈现前松后紧的态势,前三年的课程设置较少,大学四年级课程反而最多,导致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去考取研究生,去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从而造成大四的课堂上学生缺勤率太高的现象,结果许多课程的开设,形同虚设,导致人力、物力与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一直与主要的法律文件对应,课程内容大多偏重于法律规范的介绍和注释;在培养要求和教学方法上过于重视课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与知识的传授,缺乏全面的素质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缺乏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模式上还没有建立起与法律部门相适应的协调机制,更多的是关门办学,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2](p28)

(三)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与其说法学是门理论课程,不如说是门实践课。实践能力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培养尤为重要。新建本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法学教学方法的缺陷

法学教育以书本教育为主,重视法律知识的培养,但教学方法僵化,与实践脱节,不能使学生形成法律思维形式;未开设法律检索课程,没有专门的师资配备,学生没有掌握法学检索技能的途径;教学内容重本学科传授,轻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造成学生知识面较窄。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联想式教学、互质式教学等。

2.法律图书馆作用未发挥

很多法律图书馆规模小,硬件和软件设备不达标,不能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检索工具,专业的法律检索软件等的配备也不完备,图书馆员专业知识技能不高,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

3.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尽管在课程设置上会有二个月的实习期,但由于对实习的不重视,大多数实习单位也没有对实习生培养的计划,多以干点杂活,最后交个实习报告作为结束。真正能从实习过程中有所收获的很少,影响到学生对法律实践的认识和认知。[3](p165)

(四)法学教育与法学就业的不协调

法学本科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的法学人才为己任与目标。法学专业的就业难也是法学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法学的人才就业真正能对口的很少,大多在就业时被迫改行,这也是他们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原因。因为在实践中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不能直接从事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而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又不一定是法律专业毕业的。非法律专业毕业的人,没有经过法律专业学习的人,也可以从事法律职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显而易见。

二、新建本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快学校软环境建设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新建本科院校,也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用一些优惠条件来吸引优秀人才,比如给安家费,提供房源等等,无疑会吸引一大批年轻的法学学者加入进来,这就给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意味着经验的不足,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弱点,年轻的教师应该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课堂经验,管理方法;而老教师也应该尽快转变观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向年轻教师请教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同时,要改善教师的待遇条件,尊重课堂,尊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同时,新老教师在搞好科研,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接触些案例,把法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教给学生更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是封闭思想,搞闭门造车。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是从原来的专科学校演变而来,保守思想的承继在所难免,思想的解放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领导要率先走出去,引进来,虚心向老校、名校请教,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与生存特色。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驱使,使学校面临经济的压力,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工厂,不能以利益来衡量得失,更不应该以此改变公益服务的性质与方向。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才是我们的正确的导向。尤其是法学系的领导,如果自己不懂法学教育,应该尽快让位,提拔那些优秀的专业的法学人才。学校的发展要在尊重市场,适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走特色化建设的道路,大胆改革建设新专业,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三)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课程

1.课程设置的先后要合理

在法学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尽量科学合理。既要有法学基础教育的十四门核心课程,又要有提升法学专业能力的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还应该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课程的设置应尽量与司法考试接轨,教师可以用司法考试的高标准去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也要照顾到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讲解学科的最新动态与理论前沿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再创造能力。

2.课程内容要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课程内容上,更要讲究科学。既有公共课的学习,对学生政治方向的指导和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为学生专业素质和再教育储备能力。强大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反过来,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使得理解教育更加丰富。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改变法学教学方法

法学教育应在重视法律知识培养的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毕业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使学生形成法律思维形式;开设法律检索课程,配备专门的师资,传授法学检索技能;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知识面。

2.发挥法律图书馆的作用

扩大法律图书馆的规模,增加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检索工具,完备专业的法律检索软件等的配备,提高图书馆员专业知识技能,以便更好地提供专业的服务。改变不向学生开放的做法,为其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

3.重视毕业实习的作用

在课程时间的设置上延长实习期,注重实习过程的培养。并与法院、检察院、监狱及律师事务所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实习岗位与场地的充足。同时,学校和实习单位应该制定专门的实习计划,严格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并将其纳入到毕业的总成绩考核与测评中,使得实习得以足够的重视。

(五)法学教育与法学就业相结合

法学教育与法学就业相结合,司法考试的作用不可忽视。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家的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紧密结合。法学教育是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的前提,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司法考试是联系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桥梁。这种做法在这些国家充分利用法学教育资源,提高法律职业者素质,保证司法公正,促进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4](p77~81)

因此,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与大学四年级,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辅导班,提供最新的信息与辅导资料,以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资格考试,为将来从事法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同时,也为就业增加一个优越的条件。如果法学本科生的素质提高了,他们就可以再参加法院、检察院、监狱等的公务员考试,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参加到政法机构的队伍中来,增强法律工作者的队伍建设,为国家的司法实践多做贡献。同时,从事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企业的法务工作的,也是法学专业较为理想的就业选择。

学校的教育方针篇2

1.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与体现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1.中医药学天生就有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更多地选择、体现了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明治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主要以开业医师与药剂师为支撑,受“废医存药”思想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理论重视不够,临床治疗以“辨病”为主,轻视“辨证”。与此同时,汉方教育也存在只偏重汉方药与针灸的学习,相当于中国中医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的“东洋医学概论”经常被很多学校学生轻视。从明治国际医疗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针灸方面。宫崎大学则只开设了“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的研究”。

2.汉方医药在日本属于补充、替代医学,日本汉方医学教育重视继续教育,很多院校采取先西后中的“高起点”教育,重视汉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运用,且与理论知识相比,更多地采用重视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加强东、西方医学的比较,体现了汉方实用性,但很容易使汉医学被当做是西方医学的替代与补充。纵观日本各医学类院校汉方教育模式,发现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时过少、课程安排不合理、临床见习与实习时间过短等问题。

学校的教育方针篇3

【摘要】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竞争实力。国内西医院校招收的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另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这样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关键词】西医院校留学生本科教育针灸学

【abstract】thecourseofacupuncturetherapystudybyforeignstudentsatmedicalcollegeinChina,thepurposeisprogresstocompeteforrecruitingforeignstudents.Forthesepeople,basicsoftCmis108hoursintheorylearningandtraining,includefundamentaltheoryoftCmanddiagnosticsoftCm;acupunctureis200hoursintheorylearningandtrainingtoo,includechannels,acupoint,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acupuncturetreatmentofdiseases;ontheotherhand,theyneedmorethan200hourspracticeinclinicorhospital.asdoallofthese,theycantakeanexaminationinacupuncturebytheworldFederationofacupuncture-moxibustionSocietieswhentheyleaveChina.

【Keywords】westernmedicalcollegeForeignstudentsUndergraduatecourseacupuncture

目前国内的各个高等医科院校均不同程度的招收有国外留学生,这都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比较,中国各个医科高等院校招收的留学生除了学费较低外,是否还有其他优势?作者长期追踪国外中医药教育的现状[1],并作为重庆医科大学西医临床本科留学生《acupuncturetherapy》课程领导教师,在过去2年的留学生教学中有些许体会。

2010年11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大会”,作者作为参会代表广泛的与参会的外国专家进行了交流。

柏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会副主席Claudiawitt教授做了“theFutureofinternational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Research”和“theDevelopmentofintegrativemedicineineurope”的精彩发言[2],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医学研究所的peterH.StGeorge-Hyslop教授也做了“approachestotreatmentofalzheimer’sDiseaseoverlapsBetweenwesternBiomolecular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的精彩演讲[2],诸如此类的围绕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中医或针灸研究不计其数。更多的学者介绍了在国外中医教育的情况,如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执行主席Gerdohmastede的“thecurrentsit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europe”,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Ziegler的“trainingstandardsinaGtCmassociatedschool”,等等[2]。以及在26日大会组织的中医药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德国西医师国际中医学会主席Rainernogel的“SmS针对德国医生的中医教育”、以色列基布茨教育学院替代医学院院长RamonVelleman的“中医教育在以色列发展形势及战略”、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校长pedroChoy的“葡萄牙宝德分校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规划”等[2]揭示了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探索中医及针灸在国外学历教育和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这充分的说明中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独特的临床疗效,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对现代西方医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尤其是美国国立卫生院下属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3]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对中医学的高度关注,而且补充和替代医学已经被纳入了美国一些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中[4-5]。所以中国高等医科院校的优势不仅在较低的学费,更在于能在留学生的学历教育中,设计实用的、符合西方主要国家要求的中医类课程,特别是针灸学课程教育,以及符合要求的学时数至关重要。

《美国针灸中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南》[6]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考试指南,针对完成正规学业者,即全日制东方医学院针灸专业3年综合课程毕业,和1350小时的针灸教育;其中包括至少800小时的理论教学和500小时的临床学时;临床学习可包括见习、实习或医疗实践;另外50个学时可以是课堂学时也可以是临床实习。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Ziegler到成都参会时介绍了德国的针灸培训情况,“1954年成立的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目前下属有6所学校,1600多名成员,只有完成西医学习的内科医生或医疗从业人员才有资格在学会下属的学校注册和参加培训,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2000-4000个小时的医学课程。并且6学校都一致同意针灸学最少开设750个小时的学习课程;中药课程至少开设340个小时;推拿课程至少开设300个小时;针灸、中药和推拿课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相结合。此外,在校医院进行200个小时的临床实习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参照美国和德国标准有利于国内西医院校制定针灸学课程教育标准,因为我们培养的留学生将要完成西医本科学历教育,也就是完成了3000多学时的医学课程教育,只需要开设足够学时的中医类课程教育就可以了。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考试资格规定[7],凡全日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学制在3年以上者,已取得医师资格,并经过针灸学培训至少500学时,有一年以上临床实践。考试的科目有[8]《中医学基础》、《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辩证论治》、《取穴操作》5个内容。因此,西医本科留学生的中医类课程主要开设《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除此之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针对西医本科留学生开设的《解剖学》218学时,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综上所述,国内西医院校主要招收的是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类课程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与国内中医院校招收的留学生进行中医类学历教育和短训等有所不同。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针灸执业资格需要,这不仅是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西医本科学历教育的一个补充,既融入了中医和针灸这样的国粹,也是中国西医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龚彪,周力,张诣.针灸的国际现状及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6,1(5):61-62.

[2]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会议指南.icetcm.org.

[3]nccam.nih.gov.

[4]罗国安,邹健强,译.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总结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3-56.

学校的教育方针篇4

(一)校本培训的内涵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具体来说,它包含三方面的涵义:

一是“为了学校”,即要以解决学校和教师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改进师生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指向;二是“在学校中”,即校本培训的计划、方案要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共同讨论来制定并加以有效实施,而非那些“局外人”――专业研究人员、上级教育行政领导等。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校本培训的关键。三是“基于学校”,意指学校组织培训、开展研究、设计课程等都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和潜力,激活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全体师生的创造力和学校组织整体的生命活力。

(二)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就目标学校培训培养而言,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当前学校管理上把教师培训工作看作学校的额外工作,对教师培训培养工作重视不够。学校管理上没有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管理的任务,没有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同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结合起来,在教育行政主管的考核评估奖励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培训提高还属于“软”指标,同时,由于利益和管理思想的原因,重视不够。

2、教师的培训培养缺少针对性。缺少针对性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培训培养工作没有针对教师的差异。目前中小学的教师培训,特别是以继续教育为主的培训培养,不管教师年纪大小,经验多少,水平高低,进行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方式方法的培训。其二,培训的内容上缺少针对性。一方面体现为现行的培训讲理论的多,能够结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少,道理讲得多,实践指导少,培训内容没有同工作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培训内容没有从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角度,全面安排和长远规划培训、培养内容。其三,培训的方式方法上缺少针对性。表现在没有针对成人的学习特点,大量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组织形式单一,缺少变化。

3、学校培训培养的物质保证不够。缺少经费上的保证。在学校的管理中,教师培训培养在学校的财政预算内是无此项目,也就是从国家对学校的拨款中就没有此项开支。在学校的自有经费的安排中,在本人的调查中,普通中小学均无此项经费预算。培训培养缺少设备设施的保证。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在建设的项目上,很少有教师培训培养的学校场地、设施的项目。培训培养缺少相应图书资料的保证。教师的培训培养的实效的取得,需要学校提供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学习资料作为保证。但现行学校由于经费的短缺和管理层的重视不够等原因,很难有此保证。

(三)校本培训的具体措施

1、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培训培养工作。

学校领导、管理者要从学校的战略发展的高度认识和看待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从学校生存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培训培养的重要意义。要结合学校实际做好教师培训培养的规划。学校教师培训规划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要求,从学校工作的全局出发,针对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制定。要有专人负责。学校管理者中,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养的统筹工作,要求做到:层层有人分工负责,一抓到底;要深入了解各种培训形式及其性质、要求,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教师进修情况,负责具体帮助和指导,发展问题及时解决;校务会议要定期专题研究,审议培训工作。学校要为培训培养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精神条件主要包括:有符合教师培养原则和内容要求的学校舆论和风气;有健全的教师培训培养制度。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适当安排工作量,保证进修时间;提供必要的经费,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

2、提高校本培训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培训培养工作要讲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使培训培养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就没有实效性,有了针对性,缺少良好的组织,也很难有实效性。要使培训培养工作具有针对性,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培训培养工作要针对培训培养对象的特点。针对培训培养对象的特点就是要针对不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差异,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培训愿望和要求,在内容、形式上充分考虑其不同特点;针对性的另一方面是针对成人在职的特点,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全日制学校的学生,不能等同于青少年儿童的学习,成人的学习是一种理解性的学习,基于教师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基于工作需要的学习,要求在方式方法上更多地采用讨论、经验交流、案例教学等方式。②培训培养内容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是指内容要结合实际工作,学有所用,理论要联系实际;另一方面是内容要针对教师的薄弱环节进行安排,以期全面提高教师素质。③培训培养方式方法要有针对性。就是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针对具体内容和对象,以实际效果的取得为标准来进行组织安排。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来培训培养教师。对于新手教师,可以采用老带新,课堂观摩,对合格型教师,进行技能训练,微格教学,对经验型教师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反思性教学,参与教育科研等形式。

3、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来培训培养教师。

学校的教育方针篇5

[关键词]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宋韬(1982-),男,四川自贡人,四川理工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四川自贡643000)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2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公平的推进以及个性化招生政策的推出,高校对入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不断放宽,越来越多的伤、残、病、弱、高龄者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享受和普通学生同样的入学待遇,这样,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体质较特殊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被划入体质特殊群体的学生,其通常具有特殊的身体状况,他们往往因为伤、残、病、弱等原因在身体练习方面存在障碍,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教学。但与普通学生相比,特殊群体学生往往更需要增强体质。我国历来都比较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对于符合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的,经医学检查存在生理限制,由于身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动作能力问题,短时或长期无法达到普通体育课教学要求的身体练习障碍学生,须根据其身心特点设置特殊体育课程。”

本文研究者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徐州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北华大学和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状况进行研究。这四所高校包括了一本、二本和三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既有专业院校又有综合类学校,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些高校的调查,我们基本能够看到我国高校目前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笔者对目前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一、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1.当前的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第一,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开设情况比较随意。虽然教育部早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但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受调查的四所高校中,只有北华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开设了和开设过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开设比例为50%。其余两所高校,并没有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在未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体质特殊学生仍与普通学生编在同一个体育教学班中,但他们可以以身体原因提出见习或免修申请,老师在最后的考核和评估时,会采取撰写论文或者放低要求的方式,让特殊学生获得学分。即使在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开课情况也没有实现常态化。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到的特殊群体学生的分类,我们认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应该指的是身体异常和病、残、弱以及个别高龄的学生,但这并不是一个准确、可靠的标准。高校缺少划分依据,对于大多数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来说,某一学期是否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也并没有一个可以固定遵循的科学依据,他们往往只依据那一学期报体育免修的学生人数决定是否开课,人多就开,人少就停。因此,可以说我国高校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开设情况普遍比较随意,情况不容乐观。

第二,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高校对于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普遍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统一采取走步、慢跑、太极拳等轻微运动,基本没有运动指导,更谈不上针对个体身体特征开展相应的运动项目,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实际上,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都具有个体差异,每个人适合的运动项目和能承受的运动强度都不同。但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每名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只有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才能最终达成教学目的。

第三,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据调查,在开设过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通常采取的是单独组班以及班级授课的方式。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教师必须照顾所有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然只能以轻微运动为主,根本无法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于是,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受不了,使得我们目前针对特殊群体的体育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在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能够培养、挖掘、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由于特殊群体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专门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而言,除了应该熟悉大众体育的相关理论外,还应该具备更为丰富的体育保健和康复方面的知识,对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近年来,随着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数量的增加,从事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师数量也应该相应的有所提高。但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师,很少有专职从事此项工作的,大多数高校都是简单的让现有的普通体育教师去完成教学任务,既没有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也没有引进这方面专门人才的师资计划。现有的普通体育教师虽然也能够完成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但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还有待加强。另外,由于并非专职从事此项工作,许多老师重视程度也不够,对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相关问题也未进行过深入研究。总之,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3.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场地设施不足。从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包括几大类,有病、弱、高龄学生,也有伤、残学生。对于病、弱、高龄学生来说,其参与体育课程和日常运动的场地、设施相对比较有保证。他们虽不能做剧烈运动,但散步、慢跑、传球等轻微运动对场地、设施要求并不高,他们可以在普通场地上寻找适合自身的运动空间。所以,学校的各种体育教学和锻炼场所,他们都能与正常同学共同使用。但对于特殊群体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即伤、残学生,特别是对残疾学生而言,他们的运动空间非常有限。据调查,在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几乎都没有适合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和锻炼设施场所。因为高校中残疾学生数量较少,高校场地又相对有限,所以专门为残疾学生开辟特殊锻炼设施的高校是少之又少的。

4.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太过量化,考核标准全国统一,考核内容多为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忽视了对学生运动心理、锻炼习惯、体育意识等方面的评价。这就使得那些先天遗传了良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强的学生能够轻松通过考核,而那些先天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由于运动技能较低,很难通过考核,甚至会因此产生抵触体育运动、畏惧体育考核的情绪。这种体育考核方式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显然是不适用的。但据调查,目前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学校几乎没有制定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大多数高校都放低了标准,有的学校采取的是让学生撰写论文的方式,有的简单地用出勤率来代替考核,还有的高校甚至根本没有考核。

二、制约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

1.领导层面重视不足。学校领导层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发展程度。管理层只有重视这项工作,才能对其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才能对该项课程建设起到保证作用。但从我们调查的现状中不难看出,大部分高校领导并不重视此项工作,许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更不要提针对特殊群体的课余体育活动了。即使在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高校,由于领导层重视不足,学校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方面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都流于形式,教学随意性大,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松散。

2.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完整性、科学性。任何一门成功的课程,都必须有一个完整而科学的课程体系的支撑。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的推进,高校殊群体学生数量不断攀升,不管是国家政策还是现实需要,都要求我们对这一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以保障其平等教育的权利。从我们的调查和对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已经无法适用于这个特殊的群体,建设完整、实用、有针对性的特殊群体体育课课程体系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摆在了我们面前。目前,我国对于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自发阶段,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各大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学随意性大,缺乏普适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择也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为因素太大、缺乏客观性,这些都使得特殊群体体育课成了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成了制约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师资力量薄弱。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师,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普通体育教师相比应该具备更丰富的康复和保健知识,但目前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体育教师,大多数是由在校的普通体育教师兼任,真正学保健专业的老师非常少,现任教师在体育保健方面的进修和培训也不足,这是造成目前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质量和水平不高,制约其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4.场地、设施不足。为体育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的,无疑是场地和设施。但许多高校,由于领导重视不够、资金不足等原因,在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长期滞后,无法满足正常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和需求,更别说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的硬件设施进行保证。在我们调查的高校中,没有一所高校针对特殊群体学生配置了康复性体育器材。在受调查学生中,有75.6%的同学反映自己所在的学校缺乏适合他们的场地和器材,而且其中大部分同学表示,由于硬件的缺乏,他们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

三、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对策研究

1.建立高效的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系统。首先,要加强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作为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今后高校要有一定数量的专门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师生配备要达到合理的比例;对特殊群体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要进一步增强,在人才入口上,可以引进一定数量的体育保健专业教师,对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进修和培训途径,使他们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其次,可以建立一个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辅助系统。比如,可以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制度。所谓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指的是协助教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指导的人员。这些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可以由正常学生来担任,也可以由特殊群体学生中的同学来担任。特殊群体体育课有其特殊性,每个同学的身体状况、健康状况都不同,他们能够承受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项目也不尽相同。要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目的,就必须科学分析每名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机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每位特殊群体同学开出适合自身的运动处方,从而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人员、设施方面的制约,我们目前开设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普遍采取班级授课制,一个教师必须同时面对几十名学生,这使得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照顾大多数同学,必须“一刀切”,教与学的沟通并不流畅。这些问题却可以通过大学生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制度来解决。指导员和志愿者可以根据专业老师开出的运动处方,帮助特殊群体同学进行体育锻炼。这样的话,由于彼此是同学身份,沟通会更加流畅,甚至完全没有以往师生沟通之间那种障碍。他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督促、一起锻炼,既可以交流运动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分享运动带来的成就感,相互交流运动经验和感受。

2.完善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学校要尽量为体育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完善校内体育场地与设施的建设。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运动设施资源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尽量完善,以满足正常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和需求,这样的话,学校因为有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器材,他们就会更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建立科学的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考核与评价系统。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考核和评价方法太过量化,是按全国统一的标准来执行的,考查的多是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方面的内容,重考核、轻评价。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但目前,我国在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和评价系统方面存在空白,全国没有一个确定的考核项目分类和判断标准,各个高校在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更注重体育教育过程的评价系统,改变以往只重视考核结果的传统方式。学校要更注重对特殊群体学生在教学过程表现出来的锻炼意识、习惯、心理健康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结合身体素质考核,建立一个评价为主考核为辅,更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克明,石庆福.北京残奥会与我国残疾学生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

学校的教育方针篇6

关键词:高职;特点;语文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75-01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对学生开展基础性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针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开展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学科研究与技能操作并举的人才。正是因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的上述使命和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科教育的开展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语文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中传授语文学科教学知识的科目,是集基础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师范性教育科目。如何遵循高职教育特点开展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是理论界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的特点

1、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的高等教育,以培养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特色是显著的。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放在高职院校培养的重心。

2、坚持“职业性”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能力中心”,即注重职业性,应用型,适应度。这一培养模式关注学科的市场需求度,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及学生能力的开发。在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坚持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

3、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依市场需求而定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设与内容选择是具有市场需求的针对性的。这与普通高等院校强调学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较大差别。科目的开设唯有遵循市场需求和配置,才能更好的为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服务,保障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

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求所谓“双师型”师资指的是教师即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也需要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自我进修,自我发展的指导方向。

5、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视教学实践是高职院校开展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这一环节强调技能训练,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和模拟实习的能力培养,强调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6、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和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途径。学校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学科,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大纲等,企业则针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特色等为学生实训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一线工人的经验介绍和实地培训加深学生的课堂所学,并做好接受毕业学生来企工作的准备。

二、高职教育特点在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体现

1、针对市场需求,合理开设本专业课程,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教育是师范类教育学科,针对各级学校输送合格的语文教师,为社会培养一批语文教学工作者和社会实践者。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语文教育学科教学时,要针对当地或者一定区域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度及侧重面,结合地区语文学科发展的现状,有重点的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师范生基本技能等,尤其是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要一并重视。高职院校应与当地的中小学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交流,针对语文学科急需的教师素养,教师技能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综合出一套适合市场及学校教育教学就业工作的教育计划,让语文教育专业的开展更能够针对地区实际情况,针对各中小学的人才需求。

2、在注重文学素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语文教育是传播文学知识,培养文学素养,树立文学创作意识的学科,语文教育首先要做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语文,爱上语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习得并掌握语文学科的教学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是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无生上课等,做到让学生理论实践“双达标”。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项目。这些是学生走向社会从事职业,成为合格劳动者,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项目,学校需要通过对课程三维目标的设计,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让学生走向社会能够尽快适应职业的需求,尽早进入角色,发挥作用。

学校的教育方针篇7

一、体育教研活动载体之“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要有明确的主题(议题),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但是要确保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所侧重,不要泛泛而谈。要让每个参与者做有准备的教研,不能想到哪说到哪,想起啥就说啥。在教研活动中,要说真话,少说空话、假话、套话,不要冠冕堂皇,更不要出现“小团体”现象(团体内的相关议题就主动参与,不然就一言不发,或是说些“风凉话”)。

“言之有物”落实到教研活动中,可以是针对学年、学期(或单元等)教学计划的制定,明确内容、厘清头绪;可以是针对课堂常规管理落实情况的汇报,杜绝班与班之间管理上的差异,造成学生间感觉上的“松紧不一”;可以是设备、设施、器材的使用与管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责任到人,避免浪费;可以是各备课组长针对本年级教学进度的分析与展望,对教学做出阶段性评估,便于协调后续教学;可以是提升运动队训练水平的研讨,挖掘潜能,争创佳绩;可以是整顿课间操、课外活动的策略座谈,提升学校德育窗口的示范作用;可以是教师教学心得或教学困惑的探讨解析,互帮互学等。这样的教研活动一般1个月召开1-2次比较合适(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制定除外),能够对有些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或弥补,确保学校体育活动顺利推进。

二、体育教研活动载体之“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是指以学校体育相关活动或相关事件作为教研活动的载体,教研活动仅仅围绕这些活动或事件展开,为推动活动的有效开展或事件的顺利解决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就事论事”,落实到教研活动中,可以是针对一堂“汇报课”或“公开课”“示范课”“说课”等进行的听(看)课评议,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可以是针对教师基本功演练的相关内容进行操练、研讨,通过集体的操练、研讨,在提升个体专业素养的同时,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可以是针对一次运动会,或是球类比赛等的规则设置、人员分工、方案落实等的布置,从而使人人有事做,人人当主角;可以是针对某一改革方案、教研课题、教学文章、课堂案例、教材教法、教学事故等的专题研讨,通过学习、分析、论证等方式,大家畅所欲言,达成共识。这样的教研活动一般与活动或事件相衔接,若是有活动无教研,活动就会流于形式。有事件无教研,事件就不会达成共识或降低发生的几率。

三、体育教研活动载体之“另辟蹊径”

“另辟蹊径”,是指体育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应该是多样与多元的,不要局限于学校内部“闭门造车”,也不要局限于体育教师群体内部“坐而论道”,应该放到更大的环境中去提升教研水平,让更多的人在我们的体育教研活动中出谋划策,从不同角度提升学校体育的品质。

“另辟蹊径”落实到教研活动中,可以是校内的“联合教研”,把校长室、学生部门、教学部门、年级组的领导们请到一起,共商学校体育之大计,共同探讨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可以是有针对性的外出调研,向兄弟学校学习好的管理经验,学习优秀的教学成果;可以是把专家、学者请到学校进行“诊断性教研”,针对学校教学、科研或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或愿景进行“问诊”“把脉”,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可以是跳出学校体育范畴,从哲学、美学等其他学科中广纳思想,丰富内涵,从不同视角提升学校体育的品质。这样的教研活动,应该每学期(或学年)开展1-2次,这是凝聚人心、展望未来的最佳契机。

四、体育教研活动载体之“有规可循”

“有规可循”,是指教研活动要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随意。活动的规律性是开展活动的内在保障,可以令参与者减少很多请假的借口,更能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规律的形成不但需要制度的约定,更主要的是要制定好每学期的教研计划。

学校的教育方针篇8

1强化合作观念是前提

北师大郑日昌教授认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家庭和学校的氛围,而至关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任务。可以说,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素质,而家长素质所包含的诸多成份中,观念是核心成份。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全体教职工要掌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对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经常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它们是否潜含着拒绝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味。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和已有水平,并不断地修正,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营造良好的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此外,要注意捕捉在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合作。

2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保证

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家庭教育如果只有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倍增。因此,学校要认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学校无论制定计划,开展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找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点,自觉加强家校联系,思路要一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协同。在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调控的自主构建过程中,要时时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双方协调,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同时,要把家校合作这一内容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以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3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是提升家校合作质量的重要措施

联合国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指出:“每一所学校应该集体负责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应该是教育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来分担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责任。应该邀请家长和志愿人员积极参与学校工作。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应利用课内课外的资源来帮助学生。”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而当前我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懂得心理活动规律,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打骂或训斥或限制。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例如教师会担心在与家长的合作中的标新立异会使他们遭到同事的排斥,或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合作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合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4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形成家校联席活动制度

目前,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活动,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发动一切有关单位、部门办学,为家长广开学路,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分散、灵活;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最为迫切的问题,有系统地传授,既要能帮助家长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又要有时代特点,突出家庭教育的特点;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家长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它既是业余学校,又担负着特殊的任务。教师要深入家长,听取意见,有计划地组织家校联席会议,并形成活动制度。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及家长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举办父母效能训练活动、各种亲子活动,调动家长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合作气氛,形成教育的合力。

教师要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与家长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双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平等互利互惠。要重视对方的正当要求,不能无限制地向对方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要把对方看成是教育过程中密切的合作伙伴,把合作教育视为自己的权利与责任,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

学校的教育方针篇9

(一)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优质环境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是由人创造的,同时环境也可以反过来创造人。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创造健康的人文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可以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同时还可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建筑物都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针对学校的报告厅、音乐厅以及宣传栏等区域,不但要注重其使用功能,还要促进其审美功能的充分发挥,并且要兼顾其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沟通交流,打造彼此尊重,公平平等的校园关系,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发挥良好的价值导向作用价值导向指的是要明确学校要培养的具体人才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以价值导向的明确作为基础,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现阶段,社会价值取向不断走向多元化,然而,国家意识层面上的主流价值观念仍旧比较单一,两者不相适应。面对这种发展形势,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只有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以及判断依据。目前,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根据党的十的中心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包括文明、富强、民主等内容,同时还包括法治、诚信以及爱国等内容。通过建设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传播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一些名言警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校园文化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的思想观念作为直接工作对象,该对象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虚无的存在,针对个体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一般可以对其语言以及具体行为进行观察,进而评价其思想观念。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关奶奶,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对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假如学校的学风、校风端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严格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以及标准,不违法违纪,针对特殊时刻以及特殊问题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则表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过来,如果学校的校风学风较差,学生经常违法违纪,则表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效果不佳。综合分析我国的高校教学评估标准,对于校园文化的衡量评价已经形成固定有效的指标体系,其中针对学校学风的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受处分情况,考试违纪作弊情况以及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就业情况等指标进行考核来实现。针对学校的教风评价,一般要求对考试试卷、毕业论文以及学生评教情况等多个指标进行考核。校园问问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科学的检验标准。

二、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积极创新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形式。一直以来,创新都是时代的重要主体,不管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针对高校文化建设工作,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假如高校的文化工作一直沿用传统、陈旧的方法,那么校园文化一般都会欠缺足够的新引力,无法体现高校的活力和活力,也无法调动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整个校园气氛死气沉沉,缺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种情况是无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一定情况下,还有可能会引发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厌倦和逆反,造成学生拒绝参加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强调创新思想,将创新思想灌注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革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要想实现对校园文化的创新,就必须要赢得高校是生的广泛支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创新活动中,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创意以及想法,积极进行收集和整理,对于可行性较高的创意可以进行采纳。高校可以针对学生提出一个固定的校园文化主题,吸引广大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创意征集活动中,也可以针对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全面分析校园活动的具体设计内容,制定科学的校园活动方案,保证校园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更加贴近,确保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通过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实现两大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分析大学生的具体思维习惯,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第二个目的是广泛收集学生的思想和创意,集思广益,为高校文化活动赢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提高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三)重视信息反馈及分析。在组织开展高校文化活动之前,做好各项调查研究工作以及准备工作,充分收集学生的意见和检验。之后,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实施监测和分析大学生的参与情况,分析其参加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第一时间获取活动反馈信息,例如,我们可以针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进行分阶段调查分析。全面的调查分析工作能够有利于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理解是否正确,接受程度如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高校做到与时俱进,根据实际变化灵活调整和补充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在今后的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类似失误,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的教育方针篇10

1.1以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中指出,教学内容时效性差是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由于教材更新慢、时效性差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难以将理论基础与实际相关联,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应针对教材更新时效性特点进行教案及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时事等内容,提高教学内容时效性、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1.2以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基本规律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

在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中,改革内容及改革方向必须满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性。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基本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目的。以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更加科学。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以现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特点为基础,根据高职院校教学方式的独特性培养学生敬业、爱岗、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职业发展需求。

1.3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分析

在现代素质教育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符合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有效性。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需求以及高职学生特点明确思想政治素质及职业素质教学需求。以此为基础确定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重点,并通过教学活动以及典型案例的讲解、社会热点的评议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创建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习惯,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1.4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应转变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开展教育改革,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论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针对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转变,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1.5以课程体系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在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针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弊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通过多样性课程优化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社会公益活动为重点,强化隐性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促进作用。通过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施,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法,运用隐性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2以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指出,环境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的作用,构建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渗透性,培养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并通过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及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明高尚的品格,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