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十篇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十篇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2:45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篇1

一、历史背景: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过萌芽、发展、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肇始。但是,当时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一般以“学徒制”培训模式为主,这种培训只是一种职业训练而不是专业训练。到了18世纪后期,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逐步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改革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和发展了教育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的分化和发展,并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西方发达国家创办了师范学校,颁布了相关法律,主要从师范学校的设置条件、教师培养、教师聘任和教师待遇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小学教师培养正式迈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师范学校不仅重视师范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开设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而且开始注重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最先在其颁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解释,倡议“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71年,日本在《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和霍姆斯小组先后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概念,规划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同时,倡导大幅度改善教师待遇,建议将教师培养从本科教育阶段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继发表了《教师培训》、《今日之教师》、《学校质量》、《教师质量》等一系列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告。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构建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此后,又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和台湾地区开始探索教师专业化制度改革。总之,随着教师专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至少有六个基本特点:理想的职业道德;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专业的技能和策略;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判断;从经验中学习;掌管专业质量、进行知识收集的“团体”,其中,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是所有专业的中心。由此观之,一种职业要成为一个“专业”,没有学科发展作为基础是行不通的。从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看,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从中师教育到高师教育、从独立封闭式培养到灵活开放式训练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小学教师教育体制。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初等教育学原理以及初等教育课程原理、教学策略、学校管理等所构成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群,已成为西方各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的学科基础。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并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的时期。小学教师教育从中师、专科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新三级”转变的“大学化”新趋势逐渐凸现。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2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然而,“教师专业化并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更是实践问题,人们期待着教师专业化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产生实际的成果。但是,教师专业化的实践远比目前有关的理论设想要复杂得多。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推进,目前还处于困难之中。”可见,小学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绝不只是学历的简单提升及知识储量和程度的增加,小学教师专业化必须根植于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土壤之中。因此,必须开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厘清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哲学基础,分析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因素,架构初等教育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二、现实期待: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

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已经走过整整18个年头了。经过18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成果辉煌:2002年,小学教育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教育学门教育学类,专业代码040105w)。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30多所院校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小学教育专业成为首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此后,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12所院校也相继被批准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纵观18年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教材建设等层面的探讨上。这在小学教育专业初创时期,“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实践,这在当时确实很必要,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18年后的今天,如果还在这些方面争论不休,显然不够了。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研究已步入“深水区”一-必须研究深层次的学科建设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现实期待。众所周知,专业建设必须要有学科支撑。那么,支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呢?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应当积极构建独立的初等教育学学科。

最早提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学者是殷忠民、刘立德和阮成武。他们从背景与历程、分化与定位、建构与提升三个层面对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初等教育学的形成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初等教育及教育学学科发展、教师教育层次升级以及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迫切期待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和发展。阮成武更明确指出,随着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与之适应的教育科学应进行必要的分化,加强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应当发掘初等教育的特定内涵、特殊属性和特有价值,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价值整合,形成具有学理深度和回归人文科学属性的学术品格,使之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础,阮成武还与刘立德一起专门针对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指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是初等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推动,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反映了教育学学科自身既有综合又有分化的发展趋势,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任务,是建立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范畴和学科体系,为儿童学习和成长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2008年1月,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初等教育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会议邀请了顾明远、谢维和、朱小蔓等著名教育学专家莅临指导,主要就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影响深远。顾明远教授认为,初等教育学的支撑点除了教育学外,还应该有儿童心理学;谢维和教授肯定了初等教育学科独立存在的地位,同时认为,初等教育学应当根据教育学的规律和原则来建构;朱小蔓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不能简单套用教育学理论,而应当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2008年7月,全国初等教育学会召开了以“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年会。“会议认为,随着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本科化进程的持续与深入,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本科教育,应逐步形成并确立专业建设所必须依托的学科基础。围绕这一主题和焦点,代表们进行了激烈而坦诚的思想碰撞,也取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共识。会议主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一是从理论和实践多层面认识学科建设对于小型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二是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来确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三是强调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笔者也曾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撑学科问题进行过探讨和分析,并指出了当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教科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学专业,因此,教育学是其支撑学科;二是初教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属多学科支撑的专业,主要学科基础是教育学+中文+数学。而刘慧教授则从小学教育性质、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厘清了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儿童学以及其他多学科的关系,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

由此观之,构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步入大学18年历史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现实期待与学科诉求。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小学教师。初等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能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三、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可以从教育学学科分化之中衍生

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不仅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它本身也符合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发展趋势,完全可以从教育学学科中衍生和发展壮大。

众所周知,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梳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教育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也经历过综合、分化、再综合和再分化的发展过程。教育学最初孕育在哲学之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开始正式诞生。虽然教育学学科已经独立了,但此时的教育学学科还很不成熟,基本上是一个“大杂烩”。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教育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教育学开始逐步走向分化,出现了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管理论等分支学科。教育学各分支学科也在不断分化,例如,从教育概论中分化出教育目的论,从教学论中分化出课程论等等。与此同时,教育学还在不断地综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未来学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当然,教育学学科的分化一综合一分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路向,而是一个相互交叉和重叠的过程。

瞿葆奎先生认为,由于教育科学的特性,有多少可以用于研究“人”的问题的方法,便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有多少种实际教育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看,任何一门学科最初都是孕育在另一门学科之中,而后经过不断发展才独立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新学科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有学科的分化;二是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科的分化和综合中找到一些新学科的生长点。

从学科分化角度看,教育科学目前已经形成的分支学科还将进一步分化。有学者建议依据教育对象和教育类型的区别,将普通教育学更名为基础教育学,进而使之与研究教育一般问题和基本理论的“普通教育学”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确立初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地位值得一提是,教育部在最新的学科与专业分类目录中,已在二级学科“普通教育学”之下设立了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两个三级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既可以不断丰富教育学学科的内涵,又可以扩大教育学学科的外延,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分化和发展。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篇2

2019年1月16日—21日,全省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培训班在西安举办。会议由陕西省教育厅主办、陕西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承办。

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传达全省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相关政策要求,深入培训考务组织流程和考试系统操作方法,确保2019年我省首次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稳妥开展、有序实施。

赵昶葆在讲话中指出,实施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和陕西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推动学校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必然要求。

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省中小学校要切实严格考试纪律,用好考试成绩。各地要积极把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中考录取总分,为中考改革做出实实在在的亮点和经验。

据悉,我省从2019年起全面实施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采取计算机网上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每年5月下旬组织考试。

2019年全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对象为2017年秋季入学的八年级学生,考试时间为2019年5月20日,省级统一组织考试,以初中学校为考点分场次进行考试,全省初中学校1天考完。

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深化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省实际,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要求,结合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深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进一步发挥考试评价对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从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育人质量等长远目标出发,努力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科学合理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科学评价,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坚持公平公正,发挥考试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全省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三)性质与功能。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既是初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引导中小学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引领的作用。

二、主要内容和具体安排

根据教育部《意见》中“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的要求,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主要内容和具体安排如下:

(一)考试科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全部科目,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13科。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地方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二)考试方式

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等科目实行闭卷笔试方式;道德与法治实行开卷笔试方式;“体育与健康”的体质健康实行现场考试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和信息技术实行现场操作考试方式;音乐、美术实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试分值与时长

1.八年级下学期笔试科目、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长:

生物60分,时长60分钟。

地理60分,时长60分钟。

信息技术和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各为10分,时长各为15分钟。

2.九年级下学期考试科目、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长:

语文120分,时长150分钟;

数学120分,时长120分钟;

英语120分(其中听力考试30分),时长120分钟;

物理80分,时长80分钟;

道德与法治80分,时长80分钟;

历史60分,时长60分钟;

化学60分,时长60分钟。

体育与健康60分,其中体育课成绩占10分,平时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情况考核占5分,体质健康现场考试成绩占45分。

物理、化学实验操作分值各10分,考试时长各15分钟。

(四)笔试科目试卷呈现形式

语文为一卷制,其他科目为两卷制。

(五)考试时间

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安排在每年6月下旬进行,时间为三天。第一天上午考试科目为语文,下午考试科目为英语;第二天上午考试科目为数学,下午考试科目为物理、道德与法治,考生为九年级学生。第三天上午考试科目为化学、历史,考生为九年级学生;下午考试科目为生物、地理,考生为八年级学生。

体育与健康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4月底前进行。

信息技术和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5月底前进行。

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5月底前进行。

音乐、美术的终结性考试时间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进度并结合实际安排。

(六)考试命题与制卷。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笔试科目实行全省统一命题和制卷。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把握“两考合一”考试定位,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要结合初中教育教学实际,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科学、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要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题量适度、难易适当。

三、成绩的呈现、管理与应用

(一)考试成绩呈现方式。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笔试科目的成绩采用试卷原始得分登记,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体育与健康考试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所有操作考试科目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音乐、美术考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

等级呈现方式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具体等级划分标准、分数与等级转换办法和等级划分比例确定等由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考试成绩管理。

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管理制度,考试成绩必须及时、真实记入学生档案和学生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确保每个学生的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情况和数据全面、准确。

(三)考试成绩应用。

依据教育部《意见》精神,各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合理地应用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要发挥考试评价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还要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主要应用如下:

1.义务教育初中学生毕业证书发放的基本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义务教育初中学生毕业证书发放的主要依据。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成绩合格的学生,由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存在学科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证书。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学科成绩不合格者,可以申请参加下一年该学科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后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得复读。

2.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每个学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成绩合格,方具有当年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基本资格。所有非应届学生参加同一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次数不超过两次。参加两次学业水平考试,以当年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基本依据。

3.初中学科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依据。各市(区)教研部门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试题质量和学生的答卷情况进行认真、全面、客观分析研究,评估学科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形成诊断和指导学科教学的报告。省教科院负责分析研究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情况,形成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报告,指导初中学校教学工作。

四、组织管理

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工作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共同参与,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落实。

(一)职责分工。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负责牵头制定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协调组织各有关工作。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研制省统考笔试科目的考试说明,颁布考试标准和相关要求;负责省统考笔试科目的命题和制卷工作;负责省统考科目的阅卷培训和阅卷指导工作。

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负责“体育与健康”考试相关工作。

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负责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相关工作。

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负责信息技术操作考试相关工作。

省考试管理中心负责指导各市(区)考试中心或招办做好辖区内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省统考科目的考务工作。

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颁布音乐、美术考试标准和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考试组织工作。

(二)阅卷工作。

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统考笔试科目一律采取网上阅卷,由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命题、制卷、考务、阅卷等组织管理工作。

2.加强考试命题队伍建设。各级教研部门、初中学校要重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工作,组织开展提升各学科老师考试命题能力的培训,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一支思想认识高、业务素质硬、综合能力强的命题骨干队伍。

3.加强保密工作。按国家保密相关条例要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制卷、考务、阅卷等相关工作属国家机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各项保密工作。

4.强化考务管理。制定并完善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管理规定,出台相关考风考纪制度或政策。

5.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规定,加强初中在校学生人数的有效监控,确保在校学生均能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五、实施时间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篇3

一、对初中物理校本开发的思考

1.校本课程不是考试内容,得不到真正的重视

目前初中毕业生考取重点高中的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社会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衡量的准则.只有升学率高,学校就能获得更加好的生源,又进一步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中考不考的内容,学校只能放置在一边.

2.学生家长存在抵触情绪

一些家长认为初中的物理只要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可以了,中考都不考校本课程,我的孩子还在学习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只要我的孩子成绩好,能考上重点高中就足够了.

3.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

目前很多初中学生都反映作业多,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需要付出大量的课余时间来消化上课期间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没有多少时间来学习校本课程.

4.教师精力有限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师要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备课,有的教师为了评职称,参与一些会议以及交流活动等往往也会分心.再加上评职评先、奖金的发放,都与学生的中考成绩挂钩,教师只能注重对学生基本物理知识的培养,而对物理校本课程的教学则显得力不从心.

二、做好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1.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

初中物理学科校本课程应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该学科课程的开发,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身边的自然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物理知识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生产、生活、社会、科技之中.

2.挖掘课本中的知识点组织活动

定期举行与物理知识相关的专题活动.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物理知识运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的扩展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演讲等.如家庭节电小常识、大气压强的秘密、神舟飞船所用到的物理知识等.学生根据这些活动内容,查找资料、撰写内容、开展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是一条很好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渠道.

3.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实验的方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求真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

4.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在目前中考制度没有很大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对于教师,国家课程的正常教学任务已使他们不堪负重.因此应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或根据地方课程的内容,结合本校特点开发校本课程.这样,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小,阻力也小.

三、通过人文教育促进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物理中各种事例的介绍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重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个性发展,强调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以及追求科学的不懈精神.通过物理教学,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物理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形成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

总之,初中物理的校本课程要摆开发不利用的局面,切实围绕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教学.结合基础知识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以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塑造符合自身特点的校本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凤营,冯丽.辽宁省农村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深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5).

[2]李广州.初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举要[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

[3]宋荣睿.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浅谈在课堂上如何渗透物理思想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9).

[4]沈阿五.处处有物理,轻松学物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59

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初中地理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具体有:教学理念转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转为探究以及合作的模式。就课本的知识内容来划分,初中地理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以及区域地理,其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和高中阶段高一的地理课程有很大的关联性,而区域地理部分则在高考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初中地理在整个地理的学习中至关重要。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业的地理教师。

因为过往的教学原因,地理曾经被列为边缘学科,不仅是中学阶段的地理教学时间短,另外高考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考察地理,所以导致了地理教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专业的地理教师数量也非常有限。当前,由于地理教学的进步要求,不少专业的地理教师都调到高中进行地理学科的教学,造成了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并非专业的情况,进而致使初中地理教师无法进行深层的教学活动,只能进行基本地理现象以及常识的讲解,不具备专业的地理理论根基以及素养。这样不仅严重限制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抑制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2.教学手段陈旧。

不少学校的地理教具十分匮乏,挂图等辅助教学设备相当破旧,更有甚者整个学校都没有一张最新的世界地图。尽管不少教师都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可是真正可以灵活应用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能够制作出精良教学课件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基本上就是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非常初级的图片或者文档,这些都表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手段非常陈旧,先进的教学技术并没有得以良好的利用。

3.教学方法守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发学习与探究,这里我们所说的探究与被动接收知识是完全相反的,提倡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就要改变过往的那种接收学习、硬性记忆、反复做题的教学,转为让学生自发参与、勤于探究、勤于思考的教学,这无疑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过遗憾的是,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可是初中的地理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着过去的接收式模式,探究学习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推广。

4.缺少教研活动。

尽管很多初中地理教师有做科研的积极想法,可是实际的科研能力仍然非常薄弱。很多教师并未亲身参与过任何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的相关论文也很少,不少地理教师几乎从未认真阅读过专业的地理期刊以及杂志。因此,初中地理需要进行更多的教研活动,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升地理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地理教学不足对高中的制约

1.拖慢高中地理的教学。

比如在初中地理中学习的气候这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判断各地区的气候种类,等到了高中阶段再研究为何各地区会存在不同的气候以及气候形成的原因。如果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没能掌握良好的气候类型判断能力,那么在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时,高中地理教师还需要对该知识进行重新的详细讲解,并安排相关的练习,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样必然会拖慢高中地理的教学进度。

2.加重高考的复习负担。

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没能良好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比如区域地理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所处的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等,这就一定会使用到地图分析技能。区域地理部分的内容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在这部分丢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地图的分析技能不足。因此,在进行总复习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就必须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区域地理技能的补充教学。

三、改善初中地理教学的对策

1.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初中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专业的地理知识,还需要注意拓展和地理有关的其它知识;不仅拥有普通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拥有将先进教学方法和地理教学新要求相融合的能力,安排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少初中地理教师都期望可以提升教学水

,基于这种情况,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有效的措施,构建出让专业和非专业教师能够进行自由交流的教学大环境,提前定好需要解决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让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学,进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安排权威的专家、优秀地理教师组织讲座,到教学成功的学校听课学习等。,让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得到最好的推广。

2.正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教师队伍不够专业、缺少教学辅助设备、不具备职称评比优势,是地理学科得不到足够重视的重要原因,其它的还有:过去的课程设计十分不人性化、未能充分体现出地理知识的价值、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等。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正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改变初中地理教学不理想的现状;也应该进行自我反思,由我做起,转变当前初中地理不受重视的现状。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不断钻研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科学教学,从而改变人们轻视地理学科的现状。

3.创设生动的地理课堂。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物理;教学;衔接

一、研究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原来是自然课,在之前的课程数量设置中较之传统的文化课较少,并且在教学老师的设置上也有缺陷,因为自然课被认为是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自然常识就够了,因此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不是很高。现在教育部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素质培养较为重视,自然课也改成了科学课,而且在课程数量的设置上也增多了。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各地的学校对于科学课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视。而且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就需要在小学阶段为学生在日后的发展打牢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是对小学科学课中的物理方面的教学进行研究,并且为其做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连接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意义

因为科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的,当前的社会对于素质人才的要求很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些人才,更是一些是实干家,也就是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在这个大背景下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在小学阶段的有效教学更是为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年级不断地增高,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就需要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初中的一些知识的应用也更加的灵活,因此就需要学生能够尽早的形成相关科目的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就目前的初中物理学习来看,很多学生都会感觉对于相关物理现象的理解能力不足,从而无法更好地将之与所学内容衔接,这主要就是因为学生对于物理这门课程没有形成一种较为基本的意识,因此也就无法提高学习效率,而这种基本的意识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形成,但是由于当前教育模式下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并没有针对性的调整课程的设置。就当前的教学形势来说,研究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衔接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主要对策

(一)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

想要更好地做好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教学工作,就必须加大对教学先关的“软件”设施投入,这里就是指对相关教学的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因为就当前的科学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很多的科学教师专业素质并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因为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有的学校认为科学教程主要是对学生简单介绍下科学相关的知识,并不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导致很多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学校要提高对科学教学教师素质的门槛,从而做好科学教学的基本保障。

(二)用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方式教学

由于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时作为一种启蒙课程开设的,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太理论化,也不能轻视对于知识的深入,在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来规划相关教学内容,并且要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性教w。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科学课中的物理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就要为在教学中创造适当的情境来进行引导教学,因为小学生对于情境还是较为敏感的,教师创造出学生喜欢的,和物理相关的小情境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提高小学科学课程中实验的占比

对于当前小学中的科学课来说,虽然里面设置有很多的实验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直接忽视了相关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没有太大的要求,而课本中的很多实验内容都是和物理相关的,这也就是造成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缺乏对于一些较为基础的物理常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物理相关实验的设置,提高实验实践的占比,因为仅仅靠理论的记忆是没有多大的作用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对相关的物理现象产生深刻的印象。

(四)培养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对学生相关的兴趣进行培养。因为在科学课本中,很多的物理相关的内容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并且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通过带入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正是因为这些现象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

(五)不断改进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材

在对科学教材的设置方面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动,更好地做好小学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的衔接工作。因为目前课本中的知识有的太浅显,而到了初中的物理课程中教学内容却突然变的很难,而初中教师会认为这些知识是常识,小学应该已经学过了,便不会做出太多的赘述,这种因为课本教学内容上的设置跳跃性较大,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适应新内容的学习,因此编者在对书本相关内容设置的时候要更好地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系统、连贯性。

四、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虽然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启蒙学科,但也是夯实学生对于相关学科知识基本技能的学科。而由于其中的物理知识非常的接近生活,并且也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应该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基本物理常识进行教学,从而做好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中高职课程衔接:依据、制度与方法――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J].刘育锋.江苏教育.2012(36)

[2]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从首届“未来杯”科学教育论文说起[J].李统一.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3]中小学科学教材的衔接问题及对策[J].潘丽华,曹明富.基础教育研究.2009(20)

[4]从传统走向现代――学生评价的发展[J].刘媛.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篇6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就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老师的教学魅力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等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里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从而会得到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位老师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为八年级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是学生因物理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2、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艺术美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记得我刚走上教学岗位时,学校里有一位老教师上课的语言特别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劲”,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据了解,这位老师酷爱文艺。因此这位教师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有时上课讲解中还不断夹杂些河南地方话,尽管这不很规范,可趣味性特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教学效果却相当不俗。我结合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逐渐地将这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移植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校物理教研组组织了一次物理智力竞赛。尽管活动效果不错,但由于当时技术设施较为落后,人工占了很大部分,结果每位老师都感到很累。现在有了计算机及其网络,那类似智力竞赛就轻松了不少,而且效果会更好。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函,也扩展了教学外延。优秀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条件。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什么?你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一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加拿大的一个小学语言学习软件就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非常有趣,小孩都喜欢。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的软件设计师们尚须努力,各位教育工作者也要在软件上进行创新。

二、初中物理课程的内容设置

面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选择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经过几次改编应该说较有特色,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再进一步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令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为此,我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可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点。

1、插图卡通化: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们终身难忘,而国产卡通《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更让少年儿童们出神入化,这种与初中生心理特点非常吻合的表达方式何乐不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能否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当然引用时要解决版权问题)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是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2、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增加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是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我校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自行尝试过,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篇7

关键词:衔接教学;教学法则;教学策略

职高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本来学习能力方面就有差异,加之高中物理课程体系难度的加大,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呈现出明显的优劣两极分化现象,而且优等生的比例很小,中等生和后进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样的学情使职高的物理教学陷入被动的局面。

如何在学生入学初期就缩小差距,防止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呢?从多年的物理教学经历中,我看到:大部分高一学生在物理学科中投入了很多精力,虽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进步了不少。但作为教师,如果能从初高中的教学衔接上入手,帮助全班同学整体推进,不是很好吗?加强初高中衔接工作,是整体推进学科教学、实现普遍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做好衔接教学的准备:探明造成学生物理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

物理被学生称为是很难学的学科,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

1.物理学科本身

职高物理课程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面扩充物理基础知识,了解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物理作为计算机、机电等专业的基础课,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较之初中物理,职高物理学科的综合性逐渐增强,在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观察与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等方面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一高层次的要求与实际的职高学情很不协调。职业高中的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高低不齐,因此,在初学高中物理时,很容易因衔接不好造成某些脱节。

2.学生心理特征

学生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现在,升入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有一个变化和飞跃。在向较高层次的飞跃中,学生必须经历一个过渡。如果过渡不好,会使一部分学生陷入学习的困境中,从而失去进一步学好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因此,物理老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努力做好物理教学的衔接性工作,尽快缩小本阶段学生在智力、心理、习惯等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从而顺利完成初高中在课程与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衔接,掌握必备的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

二、抓住衔接教学的关键:把握促使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法则

我认为,做好物理教学的衔接,关键应把握以下几个法则:

1.直观性

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物理概念只要求学生做初步的了解,如:参照物、功和功率、势能、分子热运动等,这些物理知识在初中初步学过后,到了高中会更深入地学习,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也会相应提高:除加深理解基本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外,还要重点把握物理原理和规律,并重视这些规律的构建过程。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可以选择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增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温故知新。另外,还可以加强演示性教学和学生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对物理事实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认识。

2.渐进性

职高学生接受知识相对较慢,要给学生一个消化和吸收的缓冲。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耐心,循序渐进,稳中求快;另一方面,要理解职高学生基础差、能力差的实际状况,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能力要求层次,减少作业量。等到学生以为学习是简单快乐的事情,并将这种学习情绪稳定下来,开始品味到成功的甘甜时,再逐渐提高要求,适当加快教学节奏。

3.生本位

我们必须以生为本,才能因材施教。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生本位”的教育思想。根据经验,职高学生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少数学生学习能力强,成绩好。

(2)部分学生虽然学习能力较强,但成绩一般,他们属于“临界生”,引导到位就可能发展为优秀生,若方法不当,很容易滑向差生的行列。

(3)多数学生能力一般,成绩一般,这类学生最难适应、最易分化

(4)少部分学生能力差,成绩也差。长期以来,虽已习惯了家长骂、老师批评,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也渴望好成绩,更期待受到尊重。

无论哪一部分学生,我们在衔接教学中都应“以生为本”,分类指导,分层教学。比如:对后进生给他们勾画最基本的知识要点,做最基本的几个练习题,保证基本的能力训练;而对中等生和优秀生的要求也各有别。优秀生虽然不多但对他们的要求不能降低标准,更不能放松管理。要求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并会灵活解决问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九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程改革对于九年级(下文简称: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这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目标的扬弃,也是切实遵循素质教育内在要求的集中体现。增进学生在数学应用方面的能力,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要求:(1)基于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能够灵活、准备的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2)在现实生活中,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回答。由此可见,若让学生最终形成上述两方面的能力,除了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重构,还需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主体性上进行培养。

因此,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下九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探”为题,初衷就在于:就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进行探究。

一、目前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早在10年前,我国就已做出在中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具体的教学反馈发现,效果并不明显。不明显的原因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如:升学压力的外部因素,仍然影响着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通过国家对初中新课改战略的实施,表明外部因素已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要求靠近。因此,现阶段主要的工作乃是优化内部因素(即: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进而最终实现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通过教学反馈,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应试为导向

以应试为导向主要是迫于目前的升学压力,基于这种导向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表现为:过于注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运用题海战术来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这种具有功利性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得最终只以学生的测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惟一指标。因此,学生就形成一种怪现象:高分低能。尽管,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进行了有效训练,结果却无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似乎根本就没有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与其他理化科目形成板块式衔接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纯粹数学运算能力的构建,而忽视了数学与其他理化学科的联系。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除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初等数学运算能力外,还需引入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作为问题载体。只有引入这些理化科目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才能使数学教学显得生动和具体。这也是初中数学实际运用能力教学创新的重点与难点。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

由上文指出的问题,可知:以应试为导向的初中教学模式仍然突出,根源就在于,我国基础教育在最终的评价体系的设计上存在滞后性所造成。这属于目前的教育大环境驱使;该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议题。因此,初中数学如何与其他理化科目形成板块式衔接,则成为本文的考察对象。惟有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才能形成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上的重构与优化。同时,伴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还需要对学生在学习主体性方面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学科间的融合

数学以其自身的抽象性与纯粹性,被喻为自然科学中的皇冠。也正是因为该特征,导致初中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接受上形成阻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一般按照:给出概念、进行定义、推导公式、进行计算训练等环节,来开展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在程式化的学习过程中,被动的习得有关数学知识,而缺少对其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作用的理解。尽管,部分教师已经注意到引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具体内容来充实教学,但仍显生硬。

因此,本文指出:若要实现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学科间的真正融合,就需要将初中数学的知识讲授,建立在上述学科的基础之上。诸如,在导课过程中,通过引进一项物理常识,在该常识的基础上来建构相应的教学内容。

(二)学生在数学学习主体性方面的培养

学生在数学学习主体性方面的培养,就在于引致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兴趣。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现代教育思想推崇“主体性”教育,即: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层面,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来完成教学。这种“主体性”教育方法的培养目的,就在于使初中学生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形成实际的应用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使知识点更具现实性。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初中数学教材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内容为例。笔者设计出一道生活中的物理问题:a,B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假设他们都保持匀速行驶,则他们各自到a地的距离S(千米)都是骑车时间t(时)的一次函数.1小时后乙距离a地80千米;2小时后甲距离a地30千米.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将相遇?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将数学与其他理化科目形成有机的联系,这就对数学的抽象运算附加了一件美丽的外衣。在具体、生动的条件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间进行比较,体会作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各自的特点,为讲解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做好了铺垫。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的表示数学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

参考文献:

[1]高洪美.走出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误区的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9(9).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篇9

关键词:模型教学;初中;几何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88-01

近年来,模型教学引起了不少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一教学方式被广泛运用到了各门学科。在初中几何数学教学工作中,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把模型教学运用到工作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模型教学对初中几何数学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图分析模型教学对于初中几何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模型教学的应用是初中几何数学教学理论新发展的内在需求

长期以来,不少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初中几何数学教学理论的研究工作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新时期,初中几何数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特点,面对新情况,只有进一步探究全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几何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模型教学产生于教学理论发展的新时代,作为新的教学理论,它是指导学科教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提供的是进一步搞好教学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研究方法,因此,只有不断的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初中几何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模型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只有自身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开辟自身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模型教学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初中几何数学教学理论发展的题中之意。因此,模型教学的应用不仅对于模型教学本身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对于新的教学理论发展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所以,模型教学的应用是初中几何数学教学理论新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几何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始终注意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实际上,一门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几何数学也是如此,教育工作者们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模型教学方法,这对于提升几何数学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模型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几何数学的教学效果;从现有的教学效果来看,以往的教学大多数采取的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法,虽然教育工作者也探究了新的教学方法,但是有少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始终难以做到让学生全面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而采取了模型教学之后,在保持原有的教师讲授的教学特点基础之上,教师在整个课堂环节中通过构建几何模型、数学模型的方式,使得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到了几何数学学习的兴趣,因而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发言率高了,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另一方面,模型教学创新了教学方法。传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提出了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这对于充实初中几何数学教学的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模型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教学方法的深刻内容,也丰富了教学的具体实践,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深度总结,也是教学实践的具体尝试,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成为加强和改进初中几何数学教学的强有力的武器。

三、是贯彻和落实初中几何数学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期,初中几何数学新课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并做出了详细的要求。毋庸置疑,在新课标背景下,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面对这一变化,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才是加强初中几何数学课程改革的正确道路。

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明显的提出了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四基”的基本要求,而在这种情况下,模型教学就是满足培养学生具备“四基”能力的重要的教学模式。原因在于,在初中几何数学中采取模型教学的方式,可以广泛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和抽象的思维中完成了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在积极参与和具体的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基本活动经验,在抽象思维中完成了思维训练,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学习到了几何数学的相关知识,这也就具备了基本知识。因此,在初中几何数学教学中采取模型教学,做到了培养学生具备“四基”的基本要求,是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四、为加强初中几何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篇10

关键词技能能力生物教学大纲生物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生物技能和能力目标名称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颁布了多部涉及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两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技能和能力目标的名称经历了不少变更。建国初期教学大纲并没有能力目标的确定名称,但有技能目标的确切提法,如1963年《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使学生获得生物实验实习的基本技能。”在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生理卫生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里“教学目的要求”中,第一次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的能力单独列为一个方面的要求,基本技能目标和能力目标并存。1992年颁布的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要求”中使用“能力培养”这一名称取代了基本技能目标。2000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目的要求”用“能力方面”,包含了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2001年的《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设置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使用“能力”目标。但是,在课程目标大标题下要求“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而在随后的具体目标中则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表述,显得前后矛盾。能力目标的名称在课程目标里的表述值得讨论商酌。

课程标准的设计应该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而《纲要》要求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①化学、物理课程标准里的具体目标与《纲要》的要求在表述上是一致的,然而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与《纲要》的要求在表述上并不一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把“过程与方法”纳入具体目标,是有一定道理的。“过程”是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是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所用到的科学方法,还包括学习的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工作者应当掌握的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技能,所以“过程与方法”属于广义技能的范畴,相应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属于技能目标。但是,用“能力”一词来代替“技能”则有不妥的地方。“能力”和“技能”两词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技能”通常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能力”是个体能够胜任某项任务所具备的主观条件,②是完成一定活动所需要的完整的本领、才能,是由知识和智力、技能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能力的发展最主要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可见,将“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显得过于模糊、笼统,难以起到指导和评价的作用。

笔者认为,“技能”这一名称在生物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更具指导性、可行性和可评价性,使用“技能目标”更为科学合理。生物能力是应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来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是个体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转化为智能和形成生物技能的综合体现,生物学知识和生物技能是构建生物能力的重要基础。可见,生物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涉及的范畴亦相当广泛,而能力目标的达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和累积过程,往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难以进行全面真实的客观反馈和评价。生物技能是个体把所学得的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涉及内容相对具体和明确,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学习和练习习得并进行检测和评价,所以在日常生物教学中使用“技能目标”比“能力目标”更具可行性、操作性。

2技能和能力目标的内涵渐趋丰富,并向多元化发展

从建国以来颁布的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中学生物教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技能和能力目标的培养所强调的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中学生物技能和能力目标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对生物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建国初期,我国的中学生物教育事业开始进入发展时期。生物技能的培养也受到了重视,但此时的生物技能目标内涵十分浅薄,技能的含义为狭义的实验动作技能。当时主要学习苏联的教育体制和经验,确立了以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1952年,教育部以苏联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了建国以来第一个《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其后,在1956年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技能”。此时期为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而对学生提出了农业生产技能的培养目标。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当中,有关技能培养方面的特点是:实验的比重较大,指出了培养基本技能的方法和方向,着重抓基本技能的掌握,如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使学生获得生物实验实习的基本技能”。实际上此时期是一种“知识型”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智力开发与心智技能的培养并不重视。

1976年“”结束后,生物教育事业得以恢复。从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生理卫生教学大纲》以及《全日制十年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看出,此时期的生物教学依然十分强调“双基”教育。但值得提出的是,首次在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技能的含义开始涉及生物心智技能。

80年代开始,我国认识到只强调“双基”教育是十分片面的,还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其能力。例如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在关注基础技能的同时,指出“培养学生的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又如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提出“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且要求培养学生的初步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可见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上有一定的加强和提高,③但是关于科学方法的提法过于笼统和抽象,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改革思想的不断渗透,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生物技能和能力目标的内涵更为丰富。2000年的《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提出“初步具有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等新要求。2001年的课程标准完整地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亦即“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且进一步要求“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④2011年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不但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而且是中学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另外在课程内容里的“科学探究”主题作了不少补充和改动,由此可见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的高度重视。在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也很好地体现对探究技能的重视,例如“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等。

概括起来,建国初期的能力培养目标强调的主要方面是生物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期间,在重视这些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90年代后,则在重视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国对生物技能的理解从片面的实验操作技能扩展到广义的技能概念,技能目标也从要求掌握基本动作技能到逐渐重视心智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统一发展,并进行新的整合,提出以科学探究技能为核心的技能和能力目标体系。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以科学探究技能为中心,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才能在探究实践中学会观察、实验、思考、收集和处理信息,在探究实践中学会自学、合作、创新,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技能和能力目标的要求渐趋具体明确

1956年的教学大纲并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要求,只是在大纲中有所体现,如在说明部分中提到“应该使学生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学会使用各种仪器的技能,科学观察的技能,按照实物画图的技能”。1963年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里面明确提出“获得生物实验实习的基本技能”。1986年的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的将培养学生的能力单独列为一个方面的要求,并提出了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1992年的教学大纲第一次规定了学生实验的教学层次,即把学生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和学会三个层次。在以往的生物大纲中都没有规定过教学要求层次,此划分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要求。2000年教学大纲提出了“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2001年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内涵,科学探究能力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能力。课程标准涉及能力目标的既有“课程总目标”,又有进一步详细说明的“课程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在“具体内容标准”中使用了“行为动词”对技能性目标提出了要求,并附表说明了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从而使能力目标更加明确、具体。2011年的生物课程标准在2001年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在对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补充了“进行”、“制作”,从而使能力目标要求的表述更加具体。但是也有学者指出,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所使用的部分“行为动词”名不副实,其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是笼统的、抽象的,而且不便于测量。⑤

注释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9).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商务印书馆,2002:598,921.

③叶佩珉.谈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J].课程教材教法,1992(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