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教学分析十篇小学语文教学分析十篇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0:01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识字兴趣;识字能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已经高达三千字,但如今低年段的识字量却只以一千八百字为要求。这就是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故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理解与重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对小学语文识字展开分析与探究。

一、培养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只有让学生对学习的课程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故而,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比如,在长春版小学语文《汉字家园》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要求“认识42个生字,会写39个字”进行汉字的学习,哪个小组所有的成员都掌握了,就算获胜。如此,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且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识字学习效果。

二、通过相关的辅助手段提升识字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口语交际教学显得十分重要。而学龄前和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成为了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教学是学生进行互动的动态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等能力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所以,教师要改变老一套的课堂教学,开辟新思路,创新口语交际教学。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1.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

学生没有意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口语交际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在课堂上很少发言、不会发言、不敢发言、不想发言以及出现了说话颠三倒四、词不达意等问题。小学生正处在进入青春期的关键时期,长期处在这样的状态下,对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必会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也有一些学生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口齿不伶俐,不怎么擅长与外界的交流。在这样一种环境条件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愈来愈不愿意说话。

2.某些语文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教学

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了解不够深入、不够重视,甚至认为考卷的分数高是检验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听、多写、多看、少说话,不利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是一个“倾听者”,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勇敢去表达心中所想。再者,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神童,拥有无师自通的本领,学生也需要教师进行点点滴滴的分析并加以引导。而今各校小学语文考试没有听说这一说,而教师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估仅存在于一些模糊的、随意的课堂印象。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方式

1.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明确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相关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了解语文的规律。注意课堂上及课堂外和学生的沟通,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展一些口语交际的学习活动,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多进行语文实践。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家庭和学校学习双结合。教师要加强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认知,并且充分意识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重中之重。制定科学、全面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进行发挥,充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对学生的阅读教学进行指导,尽可能抓住与说有关的机会。比如说,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之间进行一些小互动,像分角色朗读课文,设置一些有问答的话题可以进行互动。列出一些经典语句,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写下这堂课结束后的看法和问题,最后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口语表达。

2.加强学生的口语互动

了解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话题,利用课堂进行这些专题的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感受到口语交际的魅力,能够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有着极大的交流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学生的作用,对学生的表达加以指导并进行修正。可采用全班互动或者同桌之间进行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畅所欲言。此外,教师也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某些变化,适当的进行鼓励,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

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加强学生课外口语交际的锻炼

口语交际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在课外学生也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机会。让学生试着从学校课堂跨越到“社会课堂”,去发现与生活有关的话题,充分打开学生的视野。因为生活是创造的源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观察,能更好的增强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知,解放学生的思维。比如说在双休或放假时,可以跟着家长去超市或者市场,去和卖家交流,感受超市或者市场发生的一些状况,多多倾听、多多观察、多多参与到商场或者超市的这种活动。

在生活中,主要是进行口语交际,而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就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在社会中感知,更在社会中进步。在实际生活中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也考验了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2.教师参与其中并指导学生进行自评

教师应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关注交流活动的进展,控制交流活动的节奏。这样一来,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仅是教师了,更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利于和谐课堂的延续,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除了引导、规范在交流活动中学生有创意有乐趣的语言,使学生们在拥有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感受口语交际交流活动带来的乐趣。让学生们以最好的状态进行自主评价,听完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教师的点评之后,认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肯定他人的优点,也敢于对他人提出质疑。尤其是那些本身就不爱说话的学生,更要借此机会大胆表达,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之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而口语交际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是怎么样才能够更好的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与他人的交流和对话,所以显得口语交际愈发重要。在小学阶段中,教学中的口语交际主要是培养学生“想要说话”的兴趣,“敢于说话”的胆量,“正确说话”的方式等。因此,教师就更应该创新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并以此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交出自己的主动权,让学生自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小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06:54-56.

[2]王琼武.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3,24:11-12.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教学;模式探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方式的手段也开始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迁,其中最典型的要数现代化教学方式在当今课堂的引进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事物自然不可能一直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其中隐含的一些消极因素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因此,本文接下来就将重点分析现代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利弊。

一、关于现代化教学概述

所谓现代化教学,自然是有别于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融入了电、光、形以及声等因素所进行的记录、储存以及传输等方式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现代化教学大大减少了学习的枯燥,同时,教师在利用现代化教学的过程中也完成了给自身充电的一次转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方面,缺乏适当的感情交流和互动。虽然在引进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过程中使得教学质量和效率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也因为这一原因,导致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之前的互动交流变得少了,很多时候需要进行人工讲解的内容往往只是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或者是自己上网找资料便了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的课文理解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现代化教学手段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存在的隐形影响因素。由于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时需要花费时间,这就使得学生因为观看太长时间的纪录片或者视频太久而缺乏锻炼和运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身体和视力也会带来较大的伤害。

三、解决小学语文现代化教学困境的主要策略

1.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兴趣是学习最关键的因素一点也不为过。试问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对自己所学内容十分感兴趣,又怎么能保证他能够学有所成呢?当然,在一开始的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太高,在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上,还是以兴趣为主,能力为辅的,而现代化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一些纪录片或者是制作的动画片,让学生在听讲之余也开阔了眼界,这和以往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的上课方式相比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为此,学校要强化小学语文教学设备的电子化。这也是现代化教学的第一个特色,顾名思义,就是该教学手段是离不开电的,在电力的有效配合下,教师在课上宣讲的内容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起来。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当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远没有达到相应要求,在学习任务比较重的情况下,合理地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进行讲课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2.科学地将多种教学手段融合

与传统的授课不同的是,现代化教学融入了多种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均能达到舒缓身心的效果。此外,由于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会使得原本不甚生动的教学内容变得“孔武有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现代化教学策略的一个优点。例如,在《月亮的心愿》一文中,若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宣讲,可能对学生来说会有点难度,他们正处于好奇心最重的年龄阶段,遇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这就导致当老师开始讲课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插嘴:“老师,月亮也有感情吗?为什么它也会有心愿呢?心愿不是人才会有的吗?”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的解释可能会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但一旦将现代化教学融入的时候,老师则可以在开始讲课之前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课文的VCR,让他们了解到课文的整个故事主线,因为直白的画面永远都会比舌灿莲花来得有效。当学生观看完VCR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将“月亮也是有感情的”这种想法带入课文,这时老师再开始讲课才是最恰当的时机,而教师可以根据文中的故事主干,向学生询问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月亮,是和太阳公公商量给大家一个艳阳天以便他们去郊游呢,还是和雷公公说下雨好让珍珍在家照顾妈妈呢?”学生的回答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看到他们回答的角度是否满足文章作者最终的意图,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将提问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现代化教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得当直接关乎课堂的最终成果。当然,现代化教学始终是利大于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其中的不利影响,否则对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来说将会造成不小的冲击。如何把握好其中的标尺,才是未来我们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3(1):160-161.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分析

一、引言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很重要,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用语,是教学成功的前提,也是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汉语作为我国的国语,在其传授的过程和形式上,都应该得到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中的基础,更是重中之重。对于学生而言,学好一门学科的前提,是对其产生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大部分源于教师的授课技巧和课堂的趣味性。小学生处于行为不稳定的阶段,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临时状况,这要求教师耐心,认真的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对小学语文课程产生兴趣,主动学习。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小学语文教学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的沟通工具,语文教学是传授如何使用语言的学科,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工具学科。小学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到学生的语言行为,大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语文都会对其有所影响。它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说话,如何写字,其使用性,会延伸到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学科。随着教改的步步深入,小学语文的内容渐渐丰富,形式多样,这对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要懂得运用语言技巧,在授课中,讲究方法方式,适当的鼓励,合理的教育。并且语言要灵活多变,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愿意学习,主动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引导和教育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具备的特点

1.语言的趣味性

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语言上的趣味性都十分重要。刻板单一的教育方式,早已成为过去。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要遵循语言的趣味性原则。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大多数情况是兴趣决定一些,他们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思维单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生搬硬套的教学思路,讲究语言的活泼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在增加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对自然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极大的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看雪》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用形象又富有美感的语言对冬天的雪景经行描述,由此引发学生对雪的想象,然后,是激发阅读,在书写完《看雪》的题目之后,让学生读课题,然后,教师可以引发问题,询问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想知道什么,想了解什么,有的同学可能说想冬天快点来,有的同学可能说,想要堆雪人等等,这个环节的设置,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最主要的是教师要用据有美感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通过饶有趣味的问答,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学生展开探讨,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含义,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学生逐步解构文义的过程,在对题目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除了对于即将学到的知识给予学生有效的知识铺垫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过程中通过适当启发能引发学生思考。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是课堂上很好的剂,首先它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其次它加深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最重要的是它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语言的生动性

语言的生动性同样是教学语言中非常难得的特质,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善用生动的语言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文义有更深刻与直观的体会,还能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以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的学习过程为例。在对课文展开讲解前,很有必要先让学生们理解什么叫“承受”,要引导学生领会到“承受”真正的含义,让他们明白承受背后意味着要面对与接受很多痛苦,这样,他们才能对文章有理解,才能明白微笑着承受是一种多大的勇气与精神。语言的生动性并不仅仅局限在语言的活泼灵动上,很多时候带有悲情意味的文章中更需要生动以及较为深刻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能力,生动的教学语言正好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3.语言的情感性

3.1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逐渐接触很多富有情感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古诗词,要想让学生领会到古典诗词的韵味与魅力,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诗词中传递出来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学生的领路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已经可以逐渐开始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教材中很多文章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词语或领会文章的表意,这其中更深层次的要求是要让学生领会到文章想要传达的情感,只有对于文章的情感及含义有了深刻的领会,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感悟,这个过程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成长。

3.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听与学的兴趣与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使用更有效的教学语言。首先,教学语言应当满足趣味性,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第一驱动力,课堂上老师如果能够用有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学语言应当更生动,对于很多含义丰富或者意味深长的文章,生动的语言才能引发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最后,语言应当具备情感性,尤其是当小学语文中加入诗词后,对于诗词的了解首先是从诗词想要传达的情感开始,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才能打开学生欣赏诗词的大门,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深刻的体会。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学,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师者,授业解惑也”,然而,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和解答学生疑惑的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教师合理的运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害怕学习,更能主动学习,使其从学习中得到教育,懂得思考,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篇5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很重要,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用语,是教学成功的前提,也是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汉语作为我国的国语,在其传授的过程和形式上,都应该得到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中的基础,更是重中之重。对于学生而言,学好一门学科的前提,是对其产生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大部分源于教师的授课技巧和课堂的趣味性。小学生处于行为不稳定的阶段,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临时状况,这要求教师耐心,认真的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对小学语文课程产生兴趣,主动学习。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小学语文教学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的沟通工具,语文教学是传授如何使用语言的学科,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工具学科。小学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到学生的语言行为,大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语文都会对其有所影响。它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说话,如何写字,其使用性,会延伸到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学科。随着教改的步步深入,小学语文的内容渐渐丰富,形式多样,这对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要懂得运用语言技巧,在授课中,讲究方法方式,适当的鼓励,合理的教育。并且语言要灵活多变,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愿意学习,主动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引导和教育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具备的特点

1.语言的趣味性

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语言上的趣味性都十分重要。刻板单一的教育方式,早已成为过去。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要遵循语言的趣味性原则。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大多数情况是兴趣决定一些,他们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思维单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生搬硬套的教学思路,讲究语言的活泼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在增加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对自然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极大的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看雪》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用形象又富有美感的语言对冬天的雪景经行描述,由此引发学生对雪的想象,然后,是激发阅读,在书写完《看雪》的题目之后,让学生读课题,然后,教师可以引发问题,询问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想知道什么,想了解什么,有的同学可能说想冬天快点来,有的同学可能说,想要堆雪人等等,这个环节的设置,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最主要的是教师要用据有美感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通过饶有趣味的问答,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学生展开探讨,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含义,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学生逐步解构文义的过程,在对题目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除了对于即将学到的知识给予学生有效的知识铺垫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过程中通过适当启发能引发学生思考。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是课堂上很好的润滑剂,首先它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其次它加深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最重要的是它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语言的生动性

语言的生动性同样是教学语言中非常难得的特质,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善用生动的语言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文义有更深刻与直观的体会,还能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以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的学习过程为例。在对课文展开讲解前,很有必要先让学生们理解什么叫“承受”,要引导学生领会到“承受”真正的含义,让他们明白承受背后意味着要面对与接受很多痛苦,这样,他们才能对文章有理解,才能明白微笑着承受是一种多大的勇气与精神。语言的生动性并不仅仅局限在语言的活泼灵动上,很多时候带有悲情意味的文章中更需要生动以及较为深刻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能力,生动的教学语言正好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3.语言的情感性

3.1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逐渐接触很多富有情感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古诗词,要想让学生领会到古典诗词的韵味与魅力,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诗词中传递出来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学生的领路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已经可以逐渐开始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教材中很多文章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词语或领会文章的表意,这其中更深层次的要求是要让学生领会到文章想要传达的情感,只有对于文章的情感及含义有了深刻的领会,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感悟,这个过程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成长。

3.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听与学的兴趣与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使用更有效的教学语言。首先,教学语言应当满足趣味性,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第一驱动力,课堂上老师如果能够用有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学语言应当更生动,对于很多含义丰富或者意味深长的文章,生动的语言才能引发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最后,语言应当具备情感性,尤其是当小学语文中加入诗词后,对于诗词的了解首先是从诗词想要传达的情感开始,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才能打开学生欣赏诗词的大门,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深刻的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

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积极引导学生揣摸词语,领悟词语内涵,这是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进行进一步优化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语境,品读词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对词意进行正确理解,由此,方能对词语进行有效品读。在指导学生学习词义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语言情景,以丰富词语意思,将词语丰富的意象传达给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对词语活学活用。而且在品读词语时,学生说感悟、读文本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提升其情感,而这种人文性的高度展现也是在对关键词进行品读,而且紧扣文本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激活经验,领悟词语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进行激活,从学生新发展区入手,对词语意思进行有效领悟。认知心理学明确指出,人类认知结构决定着人的认知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知识背景或者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存在的思维组块得以激活,极易将该句子或者该词语的意思推知出来,以此形成一种学习期待心理,为进一步领悟文本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还原表象,探究词语

通常在言语作品中,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将丰富的文章内容表达出来,作者通常会根据语境对语言常态表达进行突破,并以此创造新词,同时赋予句子或词语以新含义,此为“语意”。一般情况下,语意都会将其信息隐于语境中,若缺少语境,那么语意就不存在,由此可见,语境为言外之意的根本。

总之,加强句子理解的前提就是理解词语,然而,对词语的理解并非必须脱离语言环境,唯有以语境为依托,才能确保词语土壤肥沃,在词义的理解上才能做到水到渠成。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阅读,确保词语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篇7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篇8

1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概述

1.1概念

小?w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正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体现学生主人翁精神,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改善为目的,以学生为评价主体,教师为评价客体的教学工作[1]。小学是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的重要培养阶段,小学时代初步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未来很难改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做好小学的教学工作尤为重要。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小学时代教育的重要性,坚持和完善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势在必行。

1.2目的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的初衷是配合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工作的进行和学生的课堂投入积极程度而设立的。在教学工作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并要求教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情况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

1.3发展现状

自从教学评价工作在全国进行推行,至今已经受到了各个学校的采纳,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实行,各种教学评价指标也随之建立起来,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用以评价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指标体系[2],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如何将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并且能够将寓教于乐,师生互动的教育理念贯彻到评价工作中,将是现今这种现状之下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

2现今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分析

2.1优势

教师行为: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课堂,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纵横几万里的华夏文化圈层,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果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有纵横家的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又有墨家的兼爱非攻,既有儒家的崇礼尚志,又有道家的清静无为。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当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和自由思辨能力的培养,完全为应试教育而服务,忽视孩子的天性和教育的初衷,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理解不深。有效教学课堂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寓教于乐,运用政治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倒逼机制,让教师将自己最精彩的课程展示给小学生们,促进文化的传承。

学生行为: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设的文化圣地,将对教师的评价权交给学生之后,大多数学生会在自己心中树立一种主人翁意识,建立起一种责任感,在体会到自己有权利对老师的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时,学生都会很认真的参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建设有效的互动课堂,学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最终质量,因此这套制度体系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不足

一是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忽视定性分析:在对教学评价进行调研时,可以发现许多的学校建立的评价体系单纯以定量分析为主,只是单纯的建立了一套评分系统,对教师具体的教学情况没有相应的评价区域[3],甚至于完全以定量分析代替了综合考察指标,这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帮助意义不大。

二是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教学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和其他阶段的教学评价,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很多学校都将数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应用到语文的教学当中,甚至用公开课的形式进行演示,这都是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不完善所导致的结果。

三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来:一些学校在对教师的课堂效果进行评价时,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4],不少地方以上级对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部门明确倡导推行学生主体制度,但是在推行过程中被改头换面,偷换概念,这就降低了本项政策的科学性,增加负的的外部性。在某些地区,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确实存在着无法进行有效评价的事实,但是不能因此完全忽视学生的参与作用,正确进行引导和规范才是治本之策[5]。

四是某些地域流于形式:课堂教学评价应当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制度进行保障,但是有的学校在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对于评价高的教师并不进行相关的表彰和经验的吸取,对于评分较低的课程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体现不出学生的参与作用。

3完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3.1提高对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

有效课堂的教学评价工作在目前只是教务处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应当在一般行政工作中将这一教学评价工作单独进行立项,并有专门的行政人员进行负责,在行政阶层对这项工作进行重视,将带动这项工作更好的开展。

3.2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原有的定量分析的指标进行完善和修正外,适当增加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定性分析指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使教师在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时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做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课程。

3.3坚持以学生为主

上面在分析中已经提到,不少的教学课堂评价工作存在被上级领导代填的情况,并且这一情况在不发达地区尤为严重,为了语文学科的长远发展,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切实让学生参与进去,应当划定专门的时间,充分给于学生的思考的时间和提建议的时间,真正了解到学生对于课程的态度,才能因材施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语文的课堂发挥出自身的魅力。

3.4保障教师的参与

强调学生的参与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参与,只有教师对这个评价进行参与,这套评价体系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当充分给予教师话语权,让教师也能有机会制定政策,避免教学评价的反馈意见严重脱离教学实际情况,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参与进来,反而会降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使教学质量下滑,得不偿失。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策略;以人为本

一、运用提问式启发,引导按图索骥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为了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找出学生思维漏洞、现存困惑以及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提问式启发策略包括怀疑型、含蓄型、推导型、观察型、悬念型、究因型等不同的形式,可以运用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回答,教师提问学生答或者教师自答的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设计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教学相长。提问式启发与其他启发方式相互融合运用,主要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按图索骥,不断摸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运用提示式启发,促进豁然开朗

提示也可说是教师的介入,提示式启发方式需要遵循有效介入原则。提示式启发基本上是在学生产生思维矛盾、认知冲突的时候,教师给予点拨,包括奠基性、例示型、关键型、比较型与实验型等不同的形式。不管是何种形式,都需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能力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制订针对性的思维启发方法,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例如,在进行《小英雄雨来》教学时,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不明白为什么课文会用那么大的篇幅叙述雨来的妈妈追赶调皮的雨来的相关内容。之后教师进行提示式启发:“雨来面对小鬼子的威胁、屈打是如何逃脱的?”学生回答:“凭借机智,跳到水里跑的。”那么教师再提示“为了表明小英雄雨来的游泳和机智本领,就在前文进行了提前叙述,这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交头接耳,仔细分析,得出是全文的铺垫,由此,学生深入了解到语文作文的相关方法。

三、运用示范式启发,鼓励拓展分析

由于小学生年纪小,在普遍的学习方式中,教师示范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学生跟着老师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自己运用与体验,获得知识与能力。示范式启发是基于教师规范性的示范来展开,以此启发学生掌握某种方法、技能。包括操作型、口语型、解题型、潜在型等示范形式。各种形式都围绕教师规范化的示范过程来展开,以此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跟着教师获得解决思路,并且实施创新运用、思维发散与实践分析。

例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学习是在《再见了,亲人》之后,教师可以运用示范式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自学。通过两篇文章中的用词、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进行对比分析,展开示范式学习,深入理解《金色的鱼钩》中阐述的中心思想。两篇文章表达了对人民、对战士的崇高敬意,都是在叙事中写人,并且感情深厚,运用相同点、不同点进行示范讲解,鼓励学生自学,提升学习

能力。

四、运用图示式启发,构建知识网络

图示式启发就是运用字母、符号、线段等形式来勾画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重点指明相关知识点的特征。它包括推理型、展示型、体系型图示,不管是何种图示启发方式,都需要是最简明、最突出的符号与网络形式,以此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图示式启发方式能够很好地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建构知识间的联系,类比联想记忆、分析与探索新知识,从而拓展知识

网络。

例如,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较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示式启发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坐井观天》一文的教学,教师借助视频、图片等方式,配上文字、语音,实施图示式启发,并引导学生自主阐述文章表达的故事。之后,学生进行同桌故事阐述的学习过程,明白故事讲述的内容,并分析这个故事给人们的道理。教师之后总结点拨,其实,青蛙也没有错,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区域不同,获得的思想方法也会不同,

人生过程中,需要转换思维思考问题,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满足。

五、运用假设式启发,实施猜想验证

假设式启发策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以某个虚构的事例来阐述某个观点,逐步推导、分析,发现这个观点的错误性,由此启发学生认同和接受正确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个错误观点深信不疑,或者犹疑不决,教师不能采取硬性遏制的方式,应该结合假设式启发策略,也就是归谬法来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观点的错误之处,并总结与归纳出正确的观

点。假设式启发与数学中的反证法类似,都是从错误面,也就是正确面的反面进行分析,首先假设错误观点为正确,之后结合相关条件进行推理分析,继而推导出引发矛盾或荒谬的结论,从而否定错误观点,得出正确结论与知识。

例如,学习《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采用了假设式启发方法。在学生阅读并初步学习了文章内容以后,教师假设“如果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作者按照他的想法,将鲈鱼捕捉上来,并带回家,再占为己有,那么今后的三十四年的旅途中,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该如何?作者又会踏上怎么样的一条旅途?”之后学生交头接耳,分析得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很多人不能把持自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而父亲的教导让他明确自己心中的规则,一直恪尽职守,以道德为人生准则,人生旅途走得稳健。”通过假设式启发,引导学生猜想分析,深入了解文章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互助合作、应用分析。启发式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策略能够很好地契合,对于学生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较为实用的帮助。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择针对性的提问式启发、提示式启发、示范式启发、图示式启发、假设式启发等启发式方法,基于以学生为本,教师科学组织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合作交流与实践探究,不断增加语文知识储备,提升语文

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我县小语名师工作室成员深入城区各校开展了关于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课堂观课、议课,与任课教师座谈交流,深入学生、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针对各校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汇总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我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标模糊不清,内容杂乱繁多

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一直是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很多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忽左忽右,甚至是凭自己经验的主观要求。对学生应该形成什么能力,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这一课该教会什么,教师都不清楚,而是一味追求课堂的精彩纷呈,气氛的热烈活泼,课堂设计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使课堂就成为少数优等生表演的舞台,大多数“啦啦队”队员的呼喊,整堂课没有静心读书的时间,没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没有心与心的交流,没有情与情的激荡,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读书似小和尚念经,学生实际能力提升较慢。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十分明确具体,而我们常常一只眼睛看过程与方法精彩纷呈,一只眼睛看分数高低论英雄,却把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丢了,以至于教师教得很困惑,很烦累,学生学得很迷茫,语文素养较低。

我们认为,研读新课程标准,学习新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双基”训练欠实,学生能力薄弱

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淡化“双基训练”。有的教师认为就不要双基训练了,这是对课程标准的一个误解。小学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师傅领进门”的关键时期,他们良好的写字、阅读等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形成。而我们当今的语文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视频导入,也有课外拓展,教师都在尽力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至于学生的字是否写会、写好,词语是否会用,表达是否完整流利,都不去细心、耐心的指导,而是高屋建瓴,空中楼阁。到了小学六年级,能够写一手漂亮钢笔字的同学超不过三分之一,在作文中,能够准确使用标点,运用准确的词语流畅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学生更是少数。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是各学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追寻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从字、词、句入手,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我们也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跟随时代脚步,我们要对“双基”赋予新的内涵。

三、教学策略不当,阅读感悟欠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能够深入研读教材,分析学情,不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阅读很难落到实处。具体表现在:(1)教师仍占主体地位,灌输式教学仍然是主流。课堂上依然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都围绕教师的预先设计进行,学生只是听众,没有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可供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2)教师是为了分数而教,学生是为了分数而学。很多教师的在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重标准答案、重结果、重齐步走的问题,以读代讲意识不强,朗读功力欠缺,设计缺乏层次,指导存在盲目性,读讲尺度把握不准。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方法与动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思维僵化,只读死书。(3)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浅尝辄止。在新形势下,有的教师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但由于教师对其研究不透,利用不当,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虽被采用,但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浮华热闹,实效性差。(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附下身子”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畅谈感受。教师应在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主动、自学、自得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课堂评价模糊,有效生成不足

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评价,所以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对小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课堂上,评价简单划一,只是一味地说“你真棒”“读得真好”等,长此以往,这几句评价语本有的激励效果也渐渐消失,变成了一种“家常便饭”,怎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另外,介于语文本身的广泛与灵活,课堂上的有效生成也是丰富多彩,如何评价引导,积极利用,也十分重要,某种程度上说,对生成的利用能力也是语文教师能力的集中体现。

苦练基本功,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灵活利用课堂生成,精彩进行点评,当教师在课堂中“妙语连珠”时,学生也会像教师一样妙语连珠。

五、阅读写作脱节,课外拓展不足

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沟通。正如语文教学前辈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在看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只是引导品味文本,很少挖掘突破口,引导学生“有所撰作”,即使有些教师有所设计,也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

引导课外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我们自己要读,要能够知道都有哪些有价值的文章和著作适合学生一看。然后结合所学内容给学生推荐,和学生一起分享读后感受,让他们充分体验读书的快乐。“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