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部素质教育十篇教育部素质教育十篇

教育部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7:27

教育部素质教育篇1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呈现出高科技、高智力、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它给干部的素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知识经济的前沿性特点要求干部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各专业、各领域、各学科的新知识相比过去都是十分先进的,可以说在各个领域独领。尤其是以互联网、微软技术为龙头的信息产业,其发展之快、作用之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之深入,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知识经济的这种前沿性特点,对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在尽可能熟悉本专业世界领先水平的前提下,不断钻研新技术,接受新知识,结合本国本地实际,创造出更新的成果来。

2.知识经济的速变性特点要求干部有灵敏的能力素质。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正以3—5年的周期率迅速发展着。在这个时代,天然的资源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关键,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标准是:素质、教育、机制的管理。这充分说明知识经济的这种速变性特征向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能熟悉和掌握现有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有灵敏的应变能力,不断快速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知识经济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干部有广泛的知识素质。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尤其是我国,虽说还只是初见端倪,但也完全可以看以,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某个行业、某个部门、某个领域,而是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广泛地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就其知识方面看,呈现出三个发展趋势:一是知识商品化,这包括文化商品化、知识物业化、文化知识经济化等等;二是文化知识旅游,它是集知识、商贸、旅游三位一体的经济,是典型的知识经济的理念化;三是知识产业化,它是知识经济的直接成果,也是知识经济的最终目的和最佳模式。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质量将越来越高,品位将越来越高,档次将越来越高,综合性的层次也将越来越高。因此,这就要求今天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本领域的丰富知识,而且要能真正适应时展的要求,则必须有较为广泛的、综合性的文化科学知识。

二、加强干部素质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之举

从干部教育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目前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教育的现状来看,有计划、有步骤、主动地把干部教育的重点从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干部队伍适应时展要求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是我们能否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之举。

1.干部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教育。

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由于所处地位和肩负责任的特殊性,其素质的主要支撑点是政治素质。这是他们与其他类别人员素质最大的区别点。因为,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决策的正确性和对人民群众的致益性,影响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大政方针与发展方向,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的干部教育,必须用大的力气在这方面下功夫。而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对政治素质的要求,又不能沿袭以往基础教育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模式,而应侧重于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较深层次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主动地掌握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最新状态,准确地预测其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政治嗅觉和敏感力,自觉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重大决策与政治风云变幻联系起来,以增强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失误率,促进本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顾名思义,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毫无疑问,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单一地靠拼体力、拼消耗来发展经济,而必须靠科学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软件产业”来发展经济。要实现这一点,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就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存量,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一般的、基本的科技常识,而且必须尽可能多地接受最新科技知识,用国际国内的前沿科技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知识存量中的科技含量与水平。因此,干部素质教育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干部提高知识素质作贡献。干部教育部门不仅要为干部准备这方面的教材、教员,而且必须为干部获得最新知识提供必要的先进手段和设施。

干部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干部的能力素质。因此,干部教育要围绕知识经济对干部在能力方面的新要求,采取多种手段以提高干部运用知识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此,一方面可以运用互联网和其它高科技手段,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收集多种相似地方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来进行对照、比较,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用他山之石来攻本地之玉;另一方面,则可以把本地的多种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经济状态、主观愿望等制作成电子信息,通过互联网来征求各地专家、学者、能人、巧匠们的意见,或者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普求良策。

2.实施干部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干部是我们事业的中坚,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这部分人的素质不提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高要求,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建成。因此,一定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下大功夫抓好干部的素质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它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千秋基业,从方针政策,到具体布置检查落实,扎扎实实地抓下去。

教育部素质教育篇2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大战略措施,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先锋作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开展以来,自己认真学习各级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资料,按照活动安排要求,认真回顾了自身工作,特别是对照“三个代表”要求、对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不合格党员的表现、对照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对照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自己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查摆了自身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

一、存在问题和不足

1、深入学习上有差距。几年来,自己虽然注重了政治和业务学习,但总感到在学习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上还有很大不足,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致使自己对新知识、新思维掌握不多,了解不透。这说明自己在学习上还存在“懒”的思想,还缺乏“挤”和“钻”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忍劲,缺乏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境界的自觉行动。

2、工作作风上有差距。一是在“快”字的体现上还不够。风风活活、雷厉风行干事业的劲头还不足,只争朝夕、"任务不过夜"的要求还未达到,工作效率还需提高。二是在“深”字的体现上还不够。没有做到经常深入窗口,深入实际,特别是与同志们谈心交流少,对同志们的困难和需要了解少,超前服务、及时服务、细致服务的工作还不到位。三是在“严”字的体现上还不够。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意识还不够强,有的工作有时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甚至放低标准,当“差不多先生”。四是在"实"字的体现上还不够。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实干精神还不够强。五是在“韧”字的体现上还不够。自己办事急,说话直,忙起来批评人有时不讲究艺术,让人架不住,事后自己也后悔。工作上不去有时还有急躁情绪。

3、敬业奉献上有差距。自己原来在市政府办公室工作,可以说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基本没有星期天、节假日的概念。来到“中心”后,由于工作的性质、特点不一样,自己产生了“喘口气”的思想,特别是牺牲休息时间抓紧处理工作的紧迫感有所放松,办公室工作"蹲、靠、守"的功夫还不到家,做不好工作“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境界还不高。

4、改革创新上有差距。长期以来,自己一直从事办公室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来到“中心”后又分工该项工作。总觉得轻车熟路,在改革创新上不求突破,特别是对印刷管理、接待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创新意识不强,没有提出新的措施,致使这些方面存有一些薄弱环节,有的甚至出现了浪费现象。

5、自身建设上有差距。围绕树立自己良好的公仆形象,虽然注重加强了自身建设,注重了各种场合严格要求自己、管住自己,但有时也有随大流的思想,存有请吃和被请的现象。

以上在思想、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说到底还是私心杂念在作怪,说白了,还是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问题,还是自己的党性观念和党性修养有差距。

二、整改措施

通过这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通过学习同志们的长处,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决心边学边改,立查立纠。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学习,提高自己。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获得新知,适应新的形势。要发扬“钉子”精神,努力挤时间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本职业务,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在理性思考中活化思维,提升境界。

2、创优服务,改进作风。把为群众、为窗口、为基层搞好服务视为自己的天职,发扬“认真负责、扎实苦干、干就干好”的优良作风,铺下身子,埋头实干,树好形象,为“中心”增辉。

3、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善于总结工作的得与失,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出改进工作的新办法、新思路,努力推进工作再上新水平。点此看最全的党性分析材料,仅供参考,不得抄袭

教育部素质教育篇3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融人人的素质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养份—知识,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得到提高,从而真正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干部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是对已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品质的改造和更新,使干部学员的潜能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开发。教育不再仅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及形成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技能的手段,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量的多少或干某件事的技能的熟练程度如何也不再是衡量其素质高低的唯一指标。干部素质教育将从一个人的知识扩展能力、吸纳理论知识营养的能力、高效地处理社会各个层面上复杂事务的能力增强的根基—素质人手,力求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使理论知识和能力拥有充分发挥作用和释放能量的广阔空间和良好的秩序结构。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人的品质的整体优化。知识是优化素质所必需的营养成份或材料,但对于干部学员这一特定学习者群体而言,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党校学习其素质有所改善和提高,就必须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加以科学的组织和安排,否则,我们就很难达到干部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干部素质教育的实际导向性:干部素质的全面改善

干部素质教育的实践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主体性、发展性和全面性。

第一,主体性。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极大关注,在充分肯定学员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绝大部分干部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前提下,通过党校教学,使其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领导改革实践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行政管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更新的改善。因为主体性概念实际上蕴涵着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等问题,因而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课程模式必须围绕着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来设计,这就是说,在课程体系设计之前就要深人了解学员个体的特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需。并对不同层次的干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进行深人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安排。

第二,发展性。素质教育强调的基本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使受教育者的各项素质指标在发展中得到全面提高和强化。“在发展中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对待教育与发展的基本态度。因此,引伸到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特定的课程必须要立足于学员现有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与主体情况相匹配的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求得学员综合素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三,全面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征就是“向面向全体学员,又面向学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力图使学员在现有素质的基础上趋于优质化。因而干部素质教育主要蕴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育目标的表达,即进一步提高学员研究和运用马列主义的水平,正确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政策水平,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他们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领导才能和辩证思维水平,提高党性修养等;二是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构成的规定,即课程应紧紧围绕着干部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来开设,把课程的布局和基本结构(范围、顺序、连续性和整体性等)与干部素质的培训目标密切结合起来。

三、干部素质教育的主题:课程体系的革新

传统的课程设置是直接以理论为中心,即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重点,辅之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科技知识。显然,这样一种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理论的教学和知识的传授占去了大半教学内容,结果,通过学习,学员确实在理论水平上有所提高,知识总量会有所增长,但能力提高了没有?干部素质改善了没有?实不敢断言,因为知识并能力并素质。现实中的实际情况也表明,一些学员讲起科学理论来头头是道,可用起来,就不那么得心应手,往往因一些领导对一些重大问题决策上的错误和漏洞,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有限,缺乏科学的行政管理素质等,致使国家,人民蒙受巨大的损失。有的干部口头上高唱理论的调子,而实际上走的是违背科学理论的路子,近年来,我党干部队伍中频频出现的,虚报浮夸、欺下瞒上、脱离群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局限性和不平衡性,这样的课程设计远不能适应干部素质教育的需要。

为了适应干部素质教育的需要,党校课程体系设计从其核心定位和组织形式上必须做一个大的调整,这就是把以理论问题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改为以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将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讲授和学习贯穿到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明确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范围,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多维度上的整合,体现课程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实现较高水平的整体优化。只有这样,干部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部素质教育篇4

一、普九硬件建设使大多数农村学校债台高筑,几近瘫痪;义务教育经费难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

据了解,农村大多数学校因普九而欠下巨额外债,有的高达数百万。每年的教育经费还没有到手就已经被债主们瓜分得分文不剩,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具都无力购买。我们曾经任教过的一所村校连一块三角板都没有,还强借教师的工资偿债,校长甚至因债务问题蹲了几天班房,掉过几场眼泪。现在虽然进行了债务锁定,但仍有些债务没能锁进,这个学校至今仍然欠债达九十多万。学校本来严重缺编,但为了能够尽快偿债,只好眼睁睁的看着一些正式教师被别人接走,自己请代课,因为代课教师工资远远低于在编教师。学校就用这中间的工资差距来运转。说白了,就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来维持低成本教学运转。学校举步维艰,就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了。

二、管理者不懂教育或因为无奈,背离教育本原。教师工作呈现复制模式;学校走进了所有教师用一个模子,一

种程序,一种思想教学,只抓安全、抓卫生而不抓教育的怪圈

据我们了解,农村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在一堂堂所谓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里进行,备课必要三维目标,作业必由教师全批全改,批语绝不能用否定的语言,上课绝不能批评学生,至于课堂,大多就是乱哄哄的一阵讨论,稀里哗啦的一阵掌声,不置可否的一阵赞扬,结果还美其名曰:研究性学习。试问学生看看,这堂课他们究竟得到了什么?他们则嘻嘻地回答:不知道。领导们哪里是在抓教育教学,分明就是在追捧潮流,在摆样子给上面看,在向某种力量证明自己在搞教育改革,在抓素质教育,其实你问问他什么是素质教育,他通常不懂。教育之怪现状不胜枚举。这实际上就是复制城市的教育模式,弃绝农村的现实实际,把自己头上那顶乌纱帽看得比学校的生存发展更重要,看得比成千上万的学生的学业更重要。他们把教师当成了教书的机器,把教育当成了某种程序的粘帖,某种形势的追捧,跟教育的本原背道而驰,使得教育这个本来富有创造性的行业变得生硬僵化。说得不客气一点,他们何曾认真研究过教育!

再者,学校把安全和卫生放在管理的首位,无视教育的本原。有的地方甚至制定出了“一个安全事故,校长直接下课”的管理措施。近来我们这里就有几个校长因为卫生问题直接下课。校长们为了保住乌纱帽,不得不整天把安全啦,卫生啦,放在学校工作第一位,甚至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安。因为只要学生一出安全事故,不管它是不是学校的问题,最终都会把责任归咎于校方。久而久之,就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结论:学生只要一出家门,所有的责任就该由学校负担了。我们就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位家长,学生感冒了,他找班主任理论,说学生在家都是好好的,怎么到学校就病了,要求学校把他的孩子治好并且赔偿其精神损失。校领导还批评那个班主任关心学生不到位,不会做家长的沟通工作,弄得班主任真是哭笑不得。所以,学校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也就势在必行了。至于卫生,学生们早上扫,中午扫,下午放学扫。平时还稍稍好一点,如果一遇到上面检查,甚至就干脆停下课来搞卫生。

三、农村教师的生活困难和健康状况亟待关注

西部农村,有许多中老年教师是被称为所谓的“半边户”,他们夫妇,一个在农村,一个在教育战线上,一边要教书育人,一边要从事农业生产,经常是丢下锄头拿起粉笔,关上教室又赶紧回到田里。这些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在疲于奔命而不是在生活和正常的工作。

1、住房待遇为零:农村教师大都住在村社老家,单位有一间约为10平米的睡觉办公做饭的“多功能房”,就像我们,现在仍然住在的一间用教室隔出的70年代的早就摇摇欲坠的老瓦房里,没有下水道,墙壁上是我用年历纸糊的,不然根本没法住人,地板是千疮百孔的木楼板,晚上老鼠横行,第二天起来,我的枕头,被子上到处都是老鼠屎。农村教师住房存在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多数农村教师既无建房的宅基地,又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房改优惠政策。

2、工资待遇低,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不到城市的70%,城市教师津补贴较多,而且有许多挣钱的机会,比如当家教。而农村呢?可以说没有一点儿这方面的优势。农村教师是一个纯粹的单靠职业谋生的群体。他们不仅应该得的没有发足,而且还要硬着头皮上缴多如牛毛的各种所谓的培训费用(其实都是交钱了事),微笑着接受来自各种渠道各种势力的盘剥。你不干吧,就说影响你的评职晋级,影响你的年度考评,谁还敢抗?除去家里必要的生活开支,人情世故的需求,大都入不敷出,更不要说什么生活质量。有人说,中国是把十几人口的教育交给最贫困的人们来完成的,我们看用这种说法来形容农村教育,一点不夸张。

3、农村教师健康每况愈下,英年早逝现象时有发生。和我们一同参加工作的30个同学中已经有5个死去了。他们可都还是40左右的人啊,正是人生中最为成熟的年龄,也是教学战线上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死因多为突发性的,平时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看医生,有了病就拖,实在拖不住了才去医院,但多数为时已晚。农村教师,承受着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又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健康保障和政策呵护,过早衰老甚至英年早逝就再所难免了。说白了,这是一块个没有任何保障的蛮荒之地。

四、素质教育理念偏向城市而忽略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艰涩

素质教育是需要学校投入相当的软硬件设施的,但农村这些教学设施基本没有或者就是有几样也无人用,致使素质教育成了农村学校欲罢不能,欲盖却露的一块遮羞布,看看老师们的备课本就知道了,他们必须在方法上写着:学生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或到图书室查阅资料,预习课文,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等,试想:孩子的网络在哪里?孩子们的电视在哪里?农村学校的图书室又在哪里?再说,我们的课本,有几篇农村孩子感兴趣的文章?要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课文,他们能够体验么?学生们手里没有资料,有一些学生甚至连一本《新华字典》都没有,他拿什么做研究性的学习?上课拿什么来讨论?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而这种理念在当今的农村难于实施。国家和一些高等学府对人才认定的机制、观念制约着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各种考试制度将分数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农村孩子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远远比不上城市孩子,因此总体分数处于劣势。所以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机会远远低于城市,甚至有许多地方,多年不见一个大学生。

于是乎,为了能够使农村的孩子走出山村,融进大城市,一些地方更为了办成所谓的这样重点那样重点,就把应试教育当成命根子,特别是中学阶段,更是把升学率拿来作为衡量一个学校一个校长一个教师优劣的唯一标准。教育主管部门也就只好口头上喊着素质教育,骨子里装着应试教育,因为不这样就得不到社会甚至是政府的认同。终而至于,所有的责任自然而然地就加在了教育一线的教师身上。一方面,要克隆所谓的素质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教师期期考出好成绩。于是,各种制度,各种规定,各种条款,各种模式,各种新的什么理念统统地压在了教师这个弱势群体本来就不堪一压的肩上,教师不但没有享受到职业本应有的创造的幸福和快乐,反而增加了他们工作和心理压力,加上前面说的一些诸如生活上的困难,致使他们的生存状态及其艰涩。

五、“留守学生”的心灵健康教育、关养流于形式,很多“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给学校教育带来

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留守学生是时代的产物,本应该由政府担当起责任,但奇怪的是,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全都打在了学校身上,地方政府只作报告不做事。虽然这些孩子的教育要学校来完成,但政府至少要投入吧,可是你看看,进入学生家庭的是教师,关心学生生活的是教师,周末陪孩子的仍然要教师,可谁又为教师着想呢?教师的妻子不需要陪么?教师的孩子不需要照顾么?教师的双休日可以随意的剥夺么?教师们肯定不愿意了,这样一来,这些留守学生被置于了真空地带,既没有亲情的呵护,又缺乏严格的管束,许多孩子自然而然的变成了“问题学生”,成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一大至今无法逾越的障碍。

六、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力

教育部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班干部 素质教育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带动整个班级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关键,而班干部在这方面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他们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是班集体的核心力量。他们既是班级建设的参与者,也和教师一样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个班集体里,干部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对于提高班集体的整体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班干部的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是班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班干部的素质是指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所应具有的领导和管理才能。它大致包括:自觉的服务意识、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较高的威信、融洽的人际关系、优异的学习成绩、团结的协作精神等几个方面。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注重班干部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与提高,才能让班干部真正发挥班集体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从而带动整个班集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现就以上几个方面,我发表一点自己不太成熟的意见,与同事们商榷。

1 自觉服务意识的培养

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对于班干部这个职务,不少学生都想试一试,但他们的出发点是认为班干部可以管理约束他人,能够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的信任、家长的表扬,对班干部工作的意义和难度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一旦遭受到一点点挫折,就可能退缩或者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教师要对选拔出来的干部进行特殊的培训,指出干部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让他们认识到当班干部既是教师和同学们的信任,也是培养和锻炼能力的机会,当班干部既光荣又辛苦,引导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之中。在生活中,常和他们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坚定的意志,与他们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工作上,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教给必要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工作。这样,教师对于班集体建设的意愿和设想就能通过他们得以顺利地贯彻和实施。

2 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培养

要做好一项工作,单靠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班干部,还需要具备带好一个班的相应能力。受年龄和条件的限制,中小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需要教师在这些方面对他们进行定向培养。

我采取的做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听”、“看”、“议”、“写”。“听”是指听老师传授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技巧,听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讲自己工作中的成败得失;“看”是指让学生干部观看学习本校或外校的优秀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案例,看报刊杂志上的班级管理经验,并从中获取好的方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营养;“议”是指在参观学习后,通过讨论研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积累经验;“写”就是把自己工作经验和学习到的东西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为指导以后的工作服务。

教师要对班干部采取“扶”、“放”相结合,在扶持中又要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促进班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3 优良的学习成绩和较高威信的培养

优良的学习成绩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班干部建立威信的基础。教师要多教给班干部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多关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力求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同时,严于律己也是提高干部威信的重要法宝,干部的自律对于规范学生行为格外重要。教师要在这方面给干部起带头的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并以此带动干部的以身作则。对于干部所犯的错误,教师还是要批评教育,但要讲策略,不能做有损干部威信的行为,要让学生见识到老师的公正,干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服从教师、干部的管理。

4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融洽的同学关系是班干部开展工作的润滑剂。班干部要尊重他人,积极主动的关心同学,和同学平等相处。教师要做学生干部的灭火筒,班干部和学生产生了分歧、矛盾,教师要及时地解决,向学生说明班干部工作的目的和困难,以求得学生理解和支持。让班干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与同学建立正常的友伴关系。有了同学们的密切配合,班干部工作起来就会事半功倍,班集体的凝聚力就会进一步加强。

5 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育部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瓮安县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瓮安县地处贵州省中部,乌江中游,黔南州北部,是一个革命老区,文化底蕴丰富。2008年,曾令举国震惊的“6.28”事件引起贵州省委省政府以及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瓮安县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政治更加公开透明。如今,瓮安县委党校也积极响应国发二号文件要求,努力打造“贵州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以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并紧围绕全县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进一步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党的十提出的“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这一更高要求,多举措、齐联动的突出培训特色,大力提升全县干部素质,充分发挥了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一、全面加强党校基础设施建设

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干部培训任务、实现党校工作新跨越的基础和条件。着力加强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县干部培训意义非凡。然而,目前瓮安县委党校“面积小、设施旧、房子破”的现状根本不能满足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的需要。经州委、县相关部门负责人研究,提出了“改革城区教学布局,改善城区教学环境,新建党校以适应瓮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想法。2011年8月,在召开的有县四大领导班子、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上,决定在银盏工业园区投资2.5亿元,将党校、职校合建。县委县政府与瓮安县委党校将功能设计,高标准规划,配套建设紧密结合;集中人力、财力和领导精力,加快推进工程进度,全面加强并完善党校基础设施建设,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良好的场所。

二、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人员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2012年,党校调入新的管理人员,进一步激活了党校活力,并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众多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而针对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近年来,瓮安县委党校大力引进人才。于2012年底,共引进了8名教师,今年又再一轮对外招聘,充实党校师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做好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积蓄力量。

针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不多,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对当前一些最新知识、前沿理论和国内国际形势缺乏深入的研究的情况,瓮安县委党校积极地为教师争取更多的学习和调研机会,不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省、州党校学习。此外,还经常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试讲、讨论等活动,克服了封闭的自学方式的弊端,有效的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促进教师资源共享、教学相长。通过这一系列方式,不断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与各部门协作,做好培训的保障工作

我们知道,党校性质比较特殊,是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学校。“它归当地党委直接领导,又不是党政机关,属于事业性质的单位而又没有自,它只是一个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的执行机构,工作往往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地位”。[2]的确,党校的培训工作必须要根据党委的部署,培训任务也必须按照当地组织部门的培训计划来进行。一直以来,瓮安县委党校都严格按照县各年度培训计划,一是按照不同级别领导干部、不同职业学员的要求,科学制定培训方案。二是牵头拟定各期具体培训学习指南和相关资料,密切联系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对接、共同协作,齐心协力完成各项培训。每一次培训,都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从学员的住宿、餐饮的准备、签到报到、开班典礼、会场布置和教室调配等方面分别加以充分的准备和落实,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四、加强培训的管理制度建设

从培训的过程来看,瓮安县委党校在培训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例如:部分学员报到、签到不积极,许多学员没有形成培训学习签到意识;有的学员自觉性不高,上课出现无故缺席,接听电话,交头接耳,随意走动等现象;对于要求撰写的心得体会,许多学员网上下载抄袭现象严重;还有少数学员对考试不重视,答卷不认真。

为此,瓮安县委党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把组织协调、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成绩考核相结合,形成制度规范,避免出现问题时“无制度可依”。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严格学员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具体体现在:一是实行签到制度,要求学员必须按时报到登记;二是严格考勤,上课不得迟到、早退,实行不定时点名制;三是对听课率达不到90%的学员,取消其培训、考试资格,并参加下期的培训和补考;四是严格学员成绩管理,总分为100分,考勤占40%,考试成绩占60%,成绩纳入学员的学习档案并报相关部门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党校学员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瓮安县委党校始终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地总结、思考和研究。掌握管理工作中的规律性,做到科学管理,克服工作上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创新学员管理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管理工作实现完善的制度管理人,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五、建立并完善学员激励和惩罚机制

建立并完善学员激励和惩罚机制。瓮安县委党校对在校学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员进行通报表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把表现优秀的学员通过简报、通讯的形式将其公布于张贴栏;二是在班集体中进行公开表扬;三是对表现优秀的学员进行物质奖励。通过这一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励其他学员进一步认真学习。同时,对不遵守学校制度纪律要求的学员加大惩罚力度,对违反学校规定的学员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并向其所在单位通报,予以查处。

六、积极探索创新的培训方式和教学方法

瓮安县委党校全体教职工在每次的干部教育培训中都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和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培训方式。一是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加快现代教学设备配置,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增强培训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二是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灵活开展培训。针对目前党校校区搬迁的这一特殊过渡期,瓮安县委党校努力借助外力,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采取借用政府会议室等方式一如既往的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做到搬迁与培训工作两不误。在培训中,瓮安县委党校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内容除了学习党的十精神、时政热点、省情县情,传达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发展思路等以外,还多次组织干部实地学习,如参观瓮安冷少农烈士故居、参观行居、重温入党誓词、开展纪念建党系列等传统爱国主义的教育活动,抓好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此外,积极倡导“送课下乡、送课到基层”,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三是大胆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克服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在教学中增加教学互动、课堂讨论、案例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干部教育培训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长远发展的问题”。[3]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干部自身能力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干部队伍建设的优劣。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干部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如今,瓮安县得到外界的高度评价,省内外众多县市都纷纷前往瓮安学习借鉴其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可知,这与瓮安县有着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队伍是密不可分的。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下,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支有高素质、有开拓思想、有为群众服务意识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十上也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瓮安县委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积极以此为行动指南,认真贯彻落实十精神,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采取科学、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切实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促进全县提前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浅析新形势下创新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形式和途径·中国学术期刊网

教育部素质教育篇7

关键词:心理品质素质教育

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失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新形势对思想政治课和学校德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它集中反映了新世纪思想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正处在经历“精神断乳”的巨变时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情绪方面,表现为遇事急躁,容易激动,不善自控。

2.意志品质方面,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毅力,容易动摇,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3.性格方面,表现为狭隘自私,孤独自卑,人际交往困难,偏执、虚荣、嫉妒心强。

4.自我意识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自我剖析能力,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

5.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为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对人冷漠、怯懦、依赖性强。

造成以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学生年龄较小,涉世不深,处在长身体的发育阶段,对问题的思考和处理往往“跟着感觉走”,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一旦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同现实之间产生矛盾,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功利意识的负面效应有所扩大,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精神污染,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更使青少年感到扑朔迷离,易产生心理失衡。再次,成绩分数下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捆绑管理”、“保姆管理”急功近利。

二、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而政治课融心理品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时事教育于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心理品质教育在中学阶段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学校德育工作从注重研究“事”到研究“人”,由脱离学生的内心世界到深入学生的心灵,使知和行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德育的实效。

就政治课教学本身而言,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即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达到这些要求,与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其中创新品质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奠基石。它包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稳定、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正确面对挫折失败、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不盲从、不惟书、不唯上、不迷信、敢于求新求异的创新品质。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表明,进取心强,有事业心、责任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轻信他人,刻苦钻研等非智力因素水平高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潜在的创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必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目标,体现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独特功能。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加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关键

当今世界的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和德育专干要有全面的政治素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素质,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为自己“充电”,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强自身心理品质修养,做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性格开朗、富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才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的表率,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和疏导

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内容。事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发生的许多问题,并不都属于纯粹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因此,教育教学一定要重视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态和形成规律,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实际和个性品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政治课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用细心去捕捉学生的闪亮点,用爱心、诚信、热心对待学生的错误,通过个别谈心、典型效应、书面交流去引导和疏导学生,通过情景感染感化学生,引导其发展的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注重学生心理上的共性问题,又注意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同时要注意运用实例教学和模拟锻炼,磨练学生意志,发展学生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使学生真正在“明理”的基础上“导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工作实效。

3.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大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和脱节。应该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有机配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教育的宣传力度,印发材料,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在学校内部,要结合学科渗透,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丰富的教学因素,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级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多种形式进一步优化学校和班级的文化环境,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与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积极加以发展、保护和充分利用,以期获得更好、更长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梁丽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智商、情商及情商教育》.

3.崔丽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你的学生》.

教育部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84-02

1什么是素质教育

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已经出现了“素质教育”的萌芽,如孔子认为教育包含“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基本思想就是说,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我国,“素质教育”被明确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而言,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目标的崭新教育,它着眼于提高个人素养和品质。自1995年开始,教育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全面推进”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确立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党的十报告更明确指出,“努力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又一次将大学生素质教育推向高潮。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已经达成共识,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具有时代特征,研究和实践不仅涉及课程改革、教师队伍、考试评价等方面,还涉及教育结构、教育体制等宏观问题,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已逐步形成。

2高校开展素质教育评估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作为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前沿阵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认识素质教育、理解素质教育、研究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便已经推行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这一问题仍然存在。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课表中增加人文素质类课程,是撇开课堂45分钟另搞的一套教育,因此就出现了课内搞“通识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仍独立于人才培养体系之外,彼此分离。事实上,素质教育要渗透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不仅要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而且还要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文科专业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既要开展课堂教学,又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来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文化校园、文化学校。

开展高校内部素质教育评估,对学校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观念、实施条件、实施过程及实施结果等做出的价值判断,使评价成为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促进学校自我诊断、自我监控、自我总结、自我完善,将非常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促进素质教育的正规化和科学化。

高校内部素质教育评估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评估既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两者评估的目的都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为根本出发点,评估的对象都是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在评估标准上也大体相同。不同的是,高校内部开展的素质教育评估,其标准可以更加细致、内容和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同时,两者的评估主体也有所不同,高校内部评估主要实施者是高校内部管理者、教师等相关人员,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评估主要由政府聘请的校外专家完成。在评价的周期上,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评估周期一般较长,而高校内部开展的评估周期可以为半年到一年,时间控制上更加灵活,发现问题也更加及时。

3高校内部素质教育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

3.1评估的指导思想

开展素质教育评估,要尊重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考虑高等学校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上的特点,倡导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制定评估标准时把握方向性、科学性、全面性的原则,这样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评估才能真正地促进素质教育。

3.2评估坚持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发现问题为主,既要规范办学行为,又要鼓励办出特色。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把全体学生发展和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3)坚持过程与结果并举。素质教育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素质教育开展的过程,尤其是要加强对过程材料的检查和监控力度,过程质量有所保证,出现偏差及时纠正,以过程保结果,确保最终目标的达成。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量评价具有直观、简便、易操作、可比性强等特点,凡是能够定量的尽可能采取定量的办法,但不可勉强凑数。素质教育由众多复杂因素组成,并非所有评价要素都可以量化,有的定性描述可能更合适,更易把握。

3.3专门的评估组织机构

素质教育评估机构的建立,为开展评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为避免内部评估流于“自己评自己”的形式,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工作职责包括评估方案的制定、查阅资料、检查、反馈等。不少高校现在都有专门的教学评估中心或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他们作为学校内部的“第三方”,更能体现教育评估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开放性。如果没有独立的评估机构,也可以成立素质教育评估领导工作小组,成员可以包括校领导、教学管理者、一线教师、素质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估工作中来,因为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直接作用对象,他们对素质教育工作才是最具发言权。

3.4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估、检验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明确素质教育的工作要求,指导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与高校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方面都应作为评价对象,高校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五方面。

一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评价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对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总体把握,素质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对素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素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情况,素质教育工作目标、举措以及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体现等方面。

二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主要评价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素质、教风及人格风范等方面),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情况(包括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创新能力培养基地、身体素质培养基地、心理咨询中心、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社团活动基地、文艺活动中心、网络信息查询等助学条件等),以及素质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等。

三是学校素质教育开展情况。主要评价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等),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素质教育工作管理水平等方面。

四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效果。主要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测试,都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另外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也不能忽视。

五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特色之处。主要评价学校针对自身特点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独特做法。[1]

3.5评估结果的反馈

检查结束后,检查小组要将评价结果向全校公布,广泛听取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反馈至开展素质教育的相关单位,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及时改进,这也是开展评价的根本目的。

4结语

素质教育评估是高等学校自我诊断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对保障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高校转变办学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真正实质具有重要意义,自评是高校素质教育评价的主要形式。高校应建立符合本校的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评估体系,通过评估,及时找出差距,不断优化素质教育过程。当然,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评估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积累,尤其目前以高校素质教育作为评估对象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评估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朱中华.关于构建高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3):61-62.

[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3]吴静.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理念、程序及指标体系[J].教育探索,2006(5):13-14.

教育部素质教育篇9

关键词: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党校教育

人类已步入一个以英特网为标志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网络化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快速发生、传递,信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已基本实现了领导和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并把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问题看成是国家经济振兴的根本动力所在。信息素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条件,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界,传统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作为21世纪的领导干部必须做好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那么党校作为培训和轮训各级党政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全面加强干部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加强干部的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干部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挑战,也是党校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在领导各级政权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标和任务,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护,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领导干部的个体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水平。个体能力表现为领导者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控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是建立在对大量信息的分析、综合、判断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基于一种良好的信息素养之上。信息是科学决策的组成部分,是决策的依据,在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在我们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的今天,领导干部能否驾驭复杂多变的形势,能否实施高效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在领导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信息素养则是领导者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基础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纽带”作用,它与领导效能、领导实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干部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新型党政领导干部的需要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建立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乃至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信息素养是现代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对领导干部的决策、施政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关键时期,面对着教育信息化、资源信息化、决策信息化、生活理念信息化的时代,领导干部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严密的纪律作风,广博的科学知识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很强的信息能力,具有驾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能够顺应时展潮流,推动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的的高智能复合型领导人才。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实施,推动者政府管理向着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承担起网上领导的重任,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信息素养是一种社会角色需要,是使自己不至于被边缘化的重要素养,是使自己不至于游离于现代管理之外的重要素质。因此,加强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已成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3.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是改善目前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较低状况的需要

大连市委党校对大连市部分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的抽样调查显示:干部对培训的需求有五项,其中有两项与信息素质有关。“掌握领导干部必备知识和岗位技能中”对“办公自动化”需求仅次于“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的需要被排在干部培训需求的第二位。排在第五位的需求是“工作技能”,其中193人将“网络知识”作为工作技能培训需求的首选项,占被调查人数的45.8%;177人将“电子政务”作为第二选项,占42%。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领导干部对“网络知识”和“电子政务”的培训要求十分迫切,说明领导干部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迫切需要提高。

随着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推广,计算机课程也被列入党校干部培训的必修程,使部分领导干部初步掌握了信息应用技术;但从干部整体状况来看,领导干部在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强烈的信息需求行为,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价值的认识不足,认为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是年青人的事,自己掌握的信息能够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就行了,学不学没有多大的必要;还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网络恐惧症,认为信息技术是高科技,有一种神秘感和畏惧感,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薄弱。2)信息检索知识和获取技能不足。一部分干部尽管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仅仅停留在打字办文、浏览信息等一知半解上,缺乏相关的信息检索、网络知识和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能,因此,也削弱了领导干部对信息的需求,妨碍和限制了他们利用信息的行为,导致了多数干部仍将传统媒体作为自己获取信息的主要信息渠道,使信息获取和传播在交流时间和空间上受到限制。3)获取相关的技能培训不足。多数领导干部目前所拥有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知识多是通过自学获得,很少得到专门机构培训,虽然近些年党校在干部培训方面,开设了计算机培训课程,但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学员没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无法得到专门的、系统培训。

在今天的背景下,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积极参与互联网空间的领导,不能算是现代型领导。因此,提升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改善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较低这一状况,已是时代向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党校具有培训干部的职责,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领导干部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

二、充分发挥党校阵地熔炉作用,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

党校作为培训和轮训各级党政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的重任,如何在教学中贯穿信息素质教育理念,增强干部驾驭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夯实教学内容上下工夫

党校应将信息素质教育列为干部培训的必修课,增加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加强领导干部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培养,使干部对提高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充分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安排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教学内容外,还应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适当增添新知识、新技能方面的内容,如当代科技知识、信息化理论及实践、网络知识、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知识内容;搞好调查研究,深入研究网络环境下干部的信息需求,不断夯实教学内容,以满足领导干部对知识的需求,增强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使党校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2.在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下工夫

党校教育与国民教育不同,党校教育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教学方式,推行研究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专题研究、情景模拟、课题研究等方式,实行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这对于启发学员深入思考问题,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都有良好的效果,通过调动学员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员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及综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者。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信息化教学氛围,利用好党校系统远程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建设优秀课件来满足学员多方面、个性化的需求。充分利用党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教学中贯穿信息素养的理念,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各项教学之中,使学员随时接受信息化的熏陶,为施教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方便获取信息和交换信息的教育环境,使领导干部深刻体会到信息化对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的巨大变革,促进他们自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意识。

3.在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上下工夫

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必须要营造一个浓厚的信息环境和氛围。良好的现代化技术条件,畅通的网络,开放的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库等,都是学员信息能力得以培养的真实环境,置身于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中,才能真正养成较强的信息能力,所以,对领导干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要不断优化校园信息环境,加强校园网和远程教学网的建设,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网络互动,网上交流、网上学习、网上考核等培训方式,培养学员使用和驾驭网络的操作能力,不受时空限制地学习,激发他们学习、交流、研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加强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建立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检索中心。优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充分合理地利用文献购置费,针对党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和学员全面素质提高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采购不同文种、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文献资料,满足读者对文献的多层次需求,让学员在优秀的书刊中吸取精华,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采购信息量大,学术性强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开辟电子阅览室与多媒体信息中心,让领导干部能利用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知识及研究方向,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为领导干部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满足需求的最大可能。

4.在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建设上下工夫

“万事人为本”,党校要在干部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必须要有一支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工队伍。在网络环境下,全新的网络环境必将带来全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党校教师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加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学习,才能担当起为“培养领导干部政治家素质”服务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玉英.图书馆与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3),31-33.

教育部素质教育篇10

Q:学唱歌、跳舞上兴趣班就是素质教育吗?

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当然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它们远远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或者说一句到家的话――它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这是属素质教育提倡的范畴: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

Q: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要义:第一,是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人整个的内在的生命体的能量的释放;第二,应该是有个性的发展――人与人是不同的,十个手指头都是不一样齐,我们要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培育;第三,对孩子的发展道路的选择,要尊重规律,尊重人的发展规律。

Q:为什么要提倡素质教育?

第一,我们的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之后,教育结构开始两条腿走路,也就是说,参加高考的人数下降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发生变化了。

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们带来一个契机,就是调整高等教育价值观。考上大学的人多了,就业结构就发生重大变化。如果说还是按照过去的精英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告诉家长,大学毕业后孩子能找到“坐办公室的工作”,家长就会对高等教育不满。

第三,现在,山东高考独立命题,独立划分数线。这就意味着,国家给山东50万招生计划,你山东的孩子考满分,还是只有50万个孩子能上大学;考80分,还是50万个孩子上大学。山东成为独立的高考单元给了教育改革的空间。

Q:素质教育能“解放”山东的孩子吗?怎么“解放”?

过去考生多,能考上的机会少,所以大家拼命朝着分数使劲。很多学校就把提升素质的课程减掉,高考考什么我就开什么,本来节假日该让孩子休息,学校一个月才让孩子回一次家。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不高――发展得不全面,发展得不主动,社会实践能力没有,社会适应性差。

我们山东素质教育的主要的价值主张是:三个“还给”.

第一,把时间还给孩子。就是该上课上课,该玩玩,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该在学校生活就在学校生活,该回家生活就回家生活。

第二,把健康还给孩子。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而牺牲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近20年来,山东的孩子和全国一样,但是山东更严重一点――我们的孩子的身体素质比如肺活量、爆发力、耐力素质,包括眼睛的健康水平,是持续下降的。这样下去,对整个国民素质影响甚大。另外一个是心理健康的素质不高。

第三,把能力还给孩子。我们希望孩子的能力强,希望山东的孩子不单拿着学历证书,还拿着我们的能力去闯世界,用综合的素质去闯世界。山东人吃苦耐劳、忠诚,有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还希望山东的孩子综合素质高,有创造力。这样我们山东的整个综合素质,包括我们国民的综合素质、综合竞争力就会往前走。

Q:提倡素质教育,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

素质教育和考试不是对立的关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他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和方法强,考试成绩肯定是高的。没有一个学校、一个地方,因为搞了素质教育,成绩下来了,升学率下来了。

Q:推行素质教育这些年,有效果吗?

山东的素质教育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很多指标比五年前得到了改善。我们国家有个五年一次的学生体质状况的监测,孩子们的暴发力,包括肺活量开始恢复。另外,我们的高中校长们都有一个体会,孩子不怕考试了,心理状况比过去好了。

放假的时间比过去多了,这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家长开始有些误解,放假放那么多干什么?很多家长只认为在教室里上课是学习,考试是学习,做作业是学习,他不知道学生自主读书也是学习,社会实践也是学习。孩子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反过来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多家长并不大了解。

Q:高考试题能做到向素质考察倾斜吗?

第一,高考的命题和30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试题对于能力考察、综合性的考察,已经发生了巨变。很多孩子丢分是在哪里?不是书本知识,而是丢在生活经验和知识面。孩子必须有社会实践才有真正的生活。高考命题已经不单单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考试”。

第二,现在的高考录取除了分数之外,要看其他的综合素质,包括面试。

第三点非常关键,考高分的孩子具备这么几个特点,第一是兴趣,厌学的孩子没有学习好的;第二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好的,没有学习好的;第三个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差的孩子,真正学习好的很少。

Q:有什么特别奉送给家长们有关“素质教育”的建议吗?

第一,教育最主要的,是身心健康。这是基础,丢掉了这个基础,一切美好愿望都会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