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十篇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十篇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5:51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1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对策

党的十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但是,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那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如何以及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1.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对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我市中考将地理课程纳入考试范围,但所占分值较小(30分),导致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都不重视地理课教学。学校在分派教师时马马虎虎,任课教师上课不认真,学生也不重视地理课的学习。因而,有的学生初中毕业时竟不知道“陇”是甘肃的简称,更谈不上对我国地形、气候、资源、交通、工农业等方面的了解。

2.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低效

大多数担任地理课教学任务的老师专业并不对口,很难与我们现在倡导的高效课堂相吻合。农村初中普遍缺乏地理专业教师,除县城的初中和经济较发达的少数乡镇初中外,其他各初中大都没有地理专业教师,即使少数有的学校有,专业也未对口,并未担任地理课教学,而担任地理教学的却是非专业教师。如果个别进取心比较强的老师想参加地方教育部门主办的教研活动也很难,这些活动往往仅局限在城区学校,边远地区的老师很少有机会参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校老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3.教具不齐全,教师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力差

一部分农村初中教育教学所需的硬件比较少,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一部分学校只有几台地球仪,几幅地理教学挂图,幻灯片、投影仪、录像带、计算机软件、光盘等多媒体教学设施更少。如果没有必要的教具,就无法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这样很难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只能凭空想象,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尽管有些学校购置和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施,但有一部分老师不愿意使用,一是自己不能够熟练的操作,二是要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难度很大。

二、改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国家规定开设的各门课程,并无主副之分,都同样重要。为此,在中考中,应考虑把地理课所占的分值适当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重视;才能督促科任教师扎实负责地上好每一节课,不再把地理变成其他课程的作业课或复习课,学生才会踏实认真地学好地理课。切实把地理课教学放到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特别是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加强对地理课的考查、考核

要真正重视地理课教学,学校必须把它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一样进行经常性的考核考查,在期中、期末考试中要“一视同课”,把地理课成绩作为教师评优选先、职务晋升的依据,作为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条件之一,这样,教师才能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认真上课,学生才能重视地理课的学习,特别是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地理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名高素质的地理教师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有宽厚的其他学科综合知识,注重地理学科和国内外的形势发展态势。那么,如何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呢?第一,要使现有地理专业教师专业对口,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第二,要加强地理教师的培训。举办中、短期地理教师培训班,为缺乏地理专业教师的学校培养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特别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应多举办几期地理教师培训班,特别是与信息技术和地理课程整合相关的,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和教育教学能力。

4.加强教研教改活动

目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普遍陈旧,大多数都是照本宣科,连仅有的地球仪、教学挂图也懒得用。地理课学习的特征,要求学生多观察、勤动手、多对比,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为此,不仅要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联系实际,师生紧密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2

一、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研究回顾

国内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代表作有以下成果:李少元的《农村教育论》、谈松华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马戎和龙山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和《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袁桂林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翁乃群主编的《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等等。可以说国内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还是较为丰富的。

1.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研究的进展农村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任平指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正徘徊在“有为”与“难为”之间;[2]邓琴等人的研究指出,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3]李芳云的研究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配置、农村师资配置方面剖析了农村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状。[4]

有的学者从功能论的角度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功能的弱化反映出农村教育现状的不容乐观。如曹晶的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农村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越来越弱化;[5]谢俊红分析了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6]有部分学者对农村地区特定研究对象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如董强等人对中国农村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进行了研究;[7]马洪江等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师生比偏高、软硬件建设滞后、三低一高现象进行了研究;[8]刘新科专门对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开展了相关研究。[9]

有的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问题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结合,如刘小锋等人运用公共物品理论,以福建省40个行政村为例,通过入户调查资料及数据对农村教育的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农村教育供给陷入短缺困境的结论。[10]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村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秦玉友等人指出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矛盾从扩大教育规模实现教育普及转向关注教育质量和有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竞争力。[11]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逐渐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此外,当前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如邬志辉等人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关键性、战略性的地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来评价、监测和指导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是非常必要的。[12]

2.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的进展

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学界最关注的问题,这是研究农村教育问题的学者所共同关注的。很多学者对当前农村教育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危害性进行了研究,如王文龙等人指出城乡教育差距的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内部教育的分化,这带来了一系列恶果;[13]孙艳霞等人指出处于困境中的农村教育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功能是存在限度的。[14]

此外,也有学者如万运京从各个方面具体罗列了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5]有部分学者对特定的区域、对象的农村教育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毛书林指出发展西部教育,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任重道远,仍存在历史、观念、体制和教师短缺等问题;[16]张西爱等人对海南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农村教育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17]对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视角是非常广泛的,有学者从教育政策、教育财政、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信息化等一些具体的问题着手进行了研究。如胡伶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18]张乐天指出,综观农村教育发展支持政策的实施,在看到它的积极影响和良好成效的同时,也须认识到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19]刘惠林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20]杨锦兴通过对广西贵港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的调查,从教育行政的角度对“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1]解月光等人对农村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2]

还有的学者如安晓敏、[23]李军对教育贫困、[24]教育消费等一些特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秦玉友对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5]武锐等人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中日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现状,梳理出了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的主要问题,他们指出我国的农村教育投资效率总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26]

3.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综述

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较为丰富的。有的学者对现有的对策建议进行了反思,如杨挺等人指出当前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政策和建议大部分是基于帕累托最优理论设计的,所以政策和建议的可操作性效果并不好。[27]很多学者对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其中既有偏向理论性的建议,也有偏向实践性的建议。如胡俊生等人提出,为了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顺应城市化潮流和民众意愿,实施农村中学由乡向城的转移;[28]陈旭峰指出农村教育应该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之下适时地开展分流教育;[29]杨志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的体系创新;[30]梅健等人指出政府在农村教育上的最大责任也是最大作为就是在全社会中进行一种价值引导。[31]有部分学者如毛书林、吴淑娴等人分别对中国西部、中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32][33]

在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上,很多学者借鉴了中国近代一些教育学家的的思想。如叶凤刚通过研究黄炎培的乡村教育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启示;[34]刘小红等人指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35]刘河燕对当代教育家晏阳初提出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36]

此外,在研究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时,还有很多学者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如冯广兰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兴办农村教育的经验,提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37]赵丹等人通过对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关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探索,分析了这些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启示意义;[38]刘贤伟通过研究马来西亚农村教育资助项目,探讨了其给中国农村教育政策带来的启示;[39]解月光等人通过研究俄罗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意义。[40]

二、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评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笔者发现以下几点:第一,学界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讨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留农论”和“离农论”,但主张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留农”的研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主张“离农”的研究,在学界“留农论”占据着上风,这当然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存在很大的联系。第二,解读国家已有的关于教育的政策,可以看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也是定位在“留农”上,农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热爱农业,从小立志为家乡农业生产服务的学生,就是要培养为农村建设服务的人才。可见政府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留农”倾向。第三,已有的研究已经开始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开放的角度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系。第四,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现象的描述,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症结或原因作了分析与论证,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第五,在已有的研究当中,研究方法重理论研究,少实证分析,大多数文章是解释性,实证性文章比例较低,这也是农村教育研究不能走向深入的原因之一。第六,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在宏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也有少部分是在微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但没有很好地结合宏观与微观的视角,降低了研究的说服力。第七,已有的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没有很好地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这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说明与解释农村教育问题。

三、对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展望

1.今后研究的重点

对于一项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更加深入了解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只有在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不同区域的农村教育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从而有效解决农村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第二,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积聚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是一种投入,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则是一种产出,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以验证这种投入是否合理有效,从而可以为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方向。第三,比较不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通过横向研究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总结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经验,为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原则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四,国外农村教育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国外农村教育的政策、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教育结构、资源配置等情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当前农村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2.今后研究的难点

对于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如果要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又要考虑社会变迁因素,难度是很大的。笔者认为最大的难点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教育地区差异较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差异较大,即使在各个地区内部的农村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一情况决定了对于农村教育很难有统一的模式,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发展农村教育的对策,这无疑是今后研究的一大难点。第二,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复杂。农村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潜功能,农村教育的作用很多时候是间接的,很难为我们所发现。教育投入的回报周期是很长的,在有些农村地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没开始显现,这些情况决定了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难度很大。第三,不同地区之间农村教育的横向比较很难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地区之间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性决定了要在不同地区之间对农村教育进行横向比较的效果较差,很难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对落后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有限。而今后的研究如果想要通过横向比较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这无疑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借鉴国外农村教育经验要结合中国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国外农村教育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到中国,而是要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外的成功经验也许在中国有些农村地区适用,而在另外一些农村地区则不适用。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这也是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面临的一个难点。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欠发达地域

中图分类号:G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60-03

所谓边缘化,就是“指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而不被包容的那一部分”[1],而农村留守儿童则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留在户籍所在地,无法与父母(或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2]。农村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政策得以继续深化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的结果所至,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被边缘化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中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或农村留守儿童从体育教育中心地位持续滑向边缘的实际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热点,因为它既关乎一代人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城乡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乃至国家未来前途。健全的人格必须内发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育,而过于强调智育、德育、美育而轻视体育自身所蕴含的价值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所处的尴尬地位不能不说是我国留守儿童教育中最值得予以关注的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倡导体育教育的公平性,将处于尴尬地位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从边缘拉回到中心,以便使之健康成长,真正地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乡镇行政管理的乡村小学定义为农村小学。各省区均以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二层,每层以学校为单位按各类学校容量比例随机抽样构成研究样本。西部地区样本来自四川、贵州、重庆、甘肃的乡镇,样本容量为1149所小学;中部地区样本来自湖南、安徽、河南的乡镇,样本容量为1187所小学。这些省份农业人口多,经济欠发达,都是我国当前的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他们代表了全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集中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水平(表1)。

1.2研究方法分别设计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以在校小学生和农村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学校体育主管人员及学校体育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生活地域的居民为调查对象。经专家预调查验证效度和信度、统一培训调查员,计算机逻辑检验剔除缺项较多问卷,总有效回收率达到93.2%,其数据则由FoXBaSe和SpSS软件包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2.1.1体育课程实际开课率经调查发现,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为81.7%,与全国城乡学校体育课平均开课率87.20%相比差5.50%[3],尚有15.3%的小学没有开设体育课。这一现象反映了体育课程在农村小学实际处于不受重视的尴尬境遇甚至被边缘化的状态。

2.1.2教学计划编写及实施率根据调查,农村小学中仍然有8.4%的体育教师不知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何物,目前51.86%的小学部分实施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6.74%的小学表示正在准备实施,此外还有13%的小学体育课依然处于随意教学状态。这一调查结果不但表明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规范化水平尚在低端徘徊,而且反映了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实际不符。与此同时,在被调查的963名体育教师中,有18.63%的教师制定了学年教学工作计划,67.62%的教师有能力制定学期教学计划,82.73%的体育教师有能力编写全部课程或部分课程教案,使用教案教学率达72.35%,100%的体育教师无单元教学计划。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正常开课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率及使用教案上课率,无论从数量方面还是从规范化方面,都表明体育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均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

2.2学校“两操”及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中、西部农村小学有46.37%能够坚持早操,50.77%的小学能够坚持课间操,有28.53%的小学无早操和课间操;29.82%的小学能够组织课后体育活动,18.75%的小学拥有本校的课余体育训练队,64.87%小学表示赛前有临时性训练;37.22%的小学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何时启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完成学校体育使命的必由之路,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严重不足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被边缘化的又一表象。

2.3学校体育资源状况

2.3.1体育场地及器材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中小学学生人均场地面积不得少于小学生人均5m2[4]。经调查,截至2006年12月底,我国中部农村小学学生人均场地面积为3.5m2,西部农村小学学生人均4.5m2,其中37%的小学只有一块兼学校集会、体育课等公共的操场,而无规范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地。依据小学体育器材国家最低目录标准予以评价,有47.34%的小学才达到国家最低目录标准的30%,且均低于国家最低目录标准的50%。场地器材的匮乏是农村小学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3.2体育教师数量及配备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心小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而针对各级学校学生人数与体育教师人数问题又作了如下规定:“中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名,小学每400名学生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名”[5]。我们从表2的数据不难看出,虽然体育教师与班级的比例近于合理,但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则远远超出《意见》的规定,这一现象的出现恰恰证明了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的严重不足,不得不全依靠增加班级人数完成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工作。

正如表3所示,尽管各省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以中师为主的学历基本符合国家要求,但是距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及初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分别提升至专科、本科层次”[6]的要求依然相差甚远。不仅如此,经济欠发达地域的农村小学还存在着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年轻教师比例不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到,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年轻教师比例不足乃是由于年轻教师不安心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而导致纷纷外流的缘故。

2.3.3体育经费使用各省农村小学体育经费不等,中部省份的农村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为2.02元/年,西部省份的农村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为1.52元/年,但是在地区分配方面中部与西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经调查,64.63%的农村小学领导对小学体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不够清楚,这主要还是因为小学管理制度中无明确的体育经费开支要求或者无法保障体育经费的专款专用。调查中还发现,在一些县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尚无学校体育经费及农村小学体育经费的立项。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从而才能保证学校体育正常、健康运行。

2.4农村社区体育教育现状所谓农村社区,其实是指农村地区的行政村,而在本文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区域。在被调查的农村社区人群中,有23%的人认为当地每年几乎不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66%的人认为很少(最多不超过2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仅有11%的人认为每年开展体育活动较多(不少于3次)。经调查:中、西部有76%的农村社区无专门的体育锻炼场所,有的只是一块土坪既当晒谷场用又做大人及孩子们嬉戏的地方;有24%的农村社区建有篮球场地,尽管在农闲季节开展活动,但是既缺乏组织性又无法保证经常性;有87%的农村社区无制度化体育活动安排,即使开展体育活动主要也是在节假日,由农民自发组织,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和春节的舞龙、舞狮、秧歌、武术等。各省大多数县文化体育局无专门的农民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如此状况,岂能寄希望于这些农村社区会开展上佳的农民群体活动。

2.5农村家庭体育教育现状经调查2509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后发现,购买羽毛球、乒乓球等简单体育器材的仅占19%,即使这19%亦无定期的体育活动安排,只有极少数家庭在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时才能进行一些具有节庆性质的游戏活动。据2509户中91%的家庭临时监护人坦言,没有精力考虑这些问题,更没有资金购买孩子们喜爱的体育用品,再说每天忙于农活和家务已劳累不已,没有心思参加体育活动。

3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的因素分析

3.1外部因素

3.1.1农民的弱势境遇由于传统社会遗留问题的未被彻底解决和建国后亟待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现实发展需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选择了“坚持工业优先,以牺牲农业来加以发展工业”的模式[7]遏制了农民和农村的发展,因而也就人为地把城市和农村分隔开来,再加之传统社会鄙视农民的遗存,也已形成严重歧视农民的社会管理机制,从而促使全社会普遍地歧视农民,且又将农民、农村发展搁置一边甚至被无限边缘化,其结果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只能成为今天之所以被边缘化的诱因之一。

3.1.2农村穷困地位我国各省总体经济水平依然参差不齐,中、西部经济处于全国落后地位,也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较为集中的地域。如湖南省拥有6732万人口,仅乡村人口就占63%,与众多人口相比,其自然资源显得相对不足,由此越发暴露出环境承载能力的薄弱性。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达1000余万,这是因为该省目前尚有部级贫困县20个,其中邵阳地区的隆回县被指定为国家特级贫困县[8]。经济落后、经费匮乏的农村穷困地位乃是导致农村体育发展滞后于其他省市直至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裹足不前甚至被边缘化的另一个重要诱因。

3.1.3分配有失公允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时办法》;国务院于2001年取消了外来打工人员暂住费且又对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予以了改革;教育部、公安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委于2003年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打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9]。然而,政府出台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关心的是流动儿童,却疏忽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应有的教育。况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不利条件,越发使得农村体育无论从资源分配、财富积累还是从经济收入、权利运用等方面都与本省及全国发达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显然,社会财富分配的这一有失公允既给中、西部农村小学依靠自身能力发展体育教育设置了不少障碍,又给中、西部农村小学适应目前我国体育管理改革增添了许多困难。

3.2内部因素

3.2.1校内管理缺失调查显示,有43%的被调查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小学领导轻视体育教学,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应试教育,由于学校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考试课程,加之小学领导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所以仅有的一点点体育经费无法确保能够用于学校的体育教育,致使体育教学大纲及新体育课程标准形同虚设、学校体育课程名存实亡、课外体育活动或有或无、体育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其他科目教师、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不被重视。可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不仅在外部很少得到或得不到关注,甚至在农村小学内部体育课也不及语数等其它应试科目光彩,使得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必然享受不到处于边缘地位的体育教育。

3.2.2体育课程陈旧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伴之以相关的硬件做保障,反之其所推行的改革将会无果而重。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严重错位,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中小学生器材和场地》标准与农村小学的诸多现实条件不相匹配,即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场地及器材极度匮乏的状况下是无法达到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相关标准,至于全国优质课模式及教材只能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绝大多数的城镇小学而不合乎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妨碍着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有效实施,因而也就成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被边缘化的又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诱因。

3.2.3体育教师流失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以中师为主,但这些体育教师还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年轻教师比例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年轻教师不安心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而导致大量流失的缘故。专业的体育教师是成功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保障,而年轻教师大量流失的状况下现有的农村小学师资又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致使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失去了重要支撑而无法得以真正落实到位,导致农村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滞后于形势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1)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达81.70%,这一比率与全国城乡学校平均开课率87.20%相比低5.50%。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得留守儿童家庭的体育教育缺失。

3)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被边缘化的外部及内部原因为农民弱势境遇、农村贫穷地位、分配有失公允及校内管理缺失、体育课程陈旧、体育教师流失。

4.2建议1)制定和实施予以全面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得以切实改变弱势境遇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从而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真正享受到教育乃至体育的惠泽。

2)倡导发达地区、现代都市对落后农村的科学管理与经济扶持,以加快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3)国家应在考试制度及培养人才规格要求上加大改革力度,农村小学的领导层应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转变办学思想、注重素质教育和强调“健康第一”理念等的落实。

4)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不再继续坚持以城市辐射农村、以个别辐射全国,而需另辟蹊径,重视农村学校的实际状况和鲜明特点,编写适合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实际的教材,创建适合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模式。

5)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定期培训。

6)建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争取政府或民间力量支持,建立寄宿制学校或寄宿班,对留守儿童予以全程监护。

参考文献:

[1]辰目.论“边缘化”[J].出版发行研究,2004.

[2]周林,青永红,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周君华,原丽英,解毅飞.中国东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比较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项乔荣.培养自锻习惯: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law.省略/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74822.

[6]省略/zuzhi/ywdd/files/014.htm.

[7]周维松.关于农民“弱势群体”地位形成的历史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1).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4

(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成为现在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地理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正在广泛的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城市中学已经普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农村中学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多媒体教学发展还很落后,同时在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导致农村中学多媒体教学发展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一些改进农村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57-03

1农村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现状分析

1.1多媒体硬件设备现状分析

1.1.1硬件设备落后

农村经济的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上的落后,现在一些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备落后,有一些偏远农村学校,连最最基础的教学设备都没有,没有正规的教学楼,黑板是用水泥铺的,上面刷一层黑油,桌椅板凳都是用木板和砖头搭建起来的,教师使用的印刷机,是手动来完成的,油墨气味很难闻,弄完之后,满手的油墨,教学条件非常艰苦,这种条件下更何谈拥有多么先进的多媒体硬件设施,现在农村中学使用的多媒体设备特别简单和落后,教师需要小心地在硬塑纸上刻字,很麻烦,然后投影到屏幕上,由于屏幕和放映机是市面上早已淘汰的产品,而且是残次产品,学生都看不清屏幕上的内容,农村多媒体硬件设施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1.1.2硬件设备不足

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农村经济更加落后,这也导致农村中学教育资金的缺乏,不能保证每一件教室都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多媒体设备非常贵,学校没有这个资金,购买很多套多媒体设备,有的农村中学只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只有特别需要的时候才会使用,况且多媒体还需要保养和维修,还要进行升级,维修升级需要专门人才去管理,学校资金本来就不足,地方政府监督力度不够,由于不经常使用,慢慢的也被淘汰了,农村中学多媒体硬件设备的完整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如果不能保证每一间教室拥有多媒体设备,更何谈使用多媒体教学.

1.1.3没有健全的校园网络

网络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支撑,农村中学对校园网络的需求非常急切,校园健全的网络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方便,教师和学生沟通起来就很方便,也有助于农村教师和优秀的多媒体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沟通,能够了解到别人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教学,然而农村中学教育资金的缺乏,没有充足资金安装光纤网,大部分农村中学没有网络,这也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正常实施.

1.2多媒体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1.2.1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低

有的地理教师原封不动把教材上的内容输入到课件上,上地理课时,直接给播放幻灯片,学生看到的还是枯燥的知识,没有插图和视频,静态的文字,和教科书大同小异地理教师没有创新,课堂效果不好,没有调动学生的胃口,有些地理内容很抽象,学生很难通过文字意思去理解和掌握,用些学生乐于都接受的方式,去设计制作地理课件,那么课堂质量才会高效.

1.2.2进行“拿来主义”的教学

现在网络发达,网络上可以搜寻到许多现成的地理课件,有些农村地理教师为图方便直接拷贝别人的地理课件,作为自己的课件进行地理教学,由于地区教学模式,教学重难点不同,别人制作的课件并不符合大众教学,受农村地理教师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不会制作地理课件,于是选择拿来主义的教学,没有尽到一个地理教师的责任,对学生没有负责到位.制作的地理课件没有切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特点.

1.2.3忽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多媒体课件的重要作用是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而不是顶替教师的位置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在课堂上过多的使用会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网络很方便,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地理教学课件,这导致一些怕麻烦的教师直接复制粘贴别人制作好的课件,在课堂上只是机械性的操作鼠标,忽略与学生之间的必要交流,也使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时间进行问疑,学生的疑问没有得到解决,教师肤浅的教学,这既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学成为了简简单单的放映课,教师和学生都忙于看课件,教师思考着如何使课件衔接的更好,学生没有动脑筋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多媒体无法代替教师的启发引导.

1.2.4忽视与传统常规教学方式的结合

多媒体教学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有很多优势,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单一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件无法将整本书的内容展现到课件上,很容易出现教学没有层次性,使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掌握不准,课件教学过于形式,传统常规教学方式正好可以弥补多媒体教学的劣势,在地理教学时,教师在黑板上手绘地理图,写一些重点字词,这回加强学生的记忆,更凸显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这种能力会很敬佩,喜欢上他的课,主动去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然而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忽视了传统常规的教学方式.

1.3地理教师自身现状分析

1.3.1教师的学历偏低

农村地理教师学历水平的限制,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面有一定困难,农村很多地理教师不会使用电脑,更谈不上用多媒体教学了,尤其一些农村老教师,他们学历偏低,受学历影响,理解一些问题比较难,他们更容易去选择传统的常规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严加管教学生才会教出高分学生,多媒体教学不切合实际,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现在农村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如下表1所示.

1.3.2教师的师德素质低

农村教师因为在农村这个小环境中,对教师的约束条件少,有的地理教师教学不认真,对学生不负责,放纵学生不良行为,不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很马虎,没有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作为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学生深受教师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上能看到教师的印记,学生现在没有能力判断好坏,作为教师应该用他们的言行举止感染他们,用广博的知识去指导他们,农村教师师德素质低下,影响着多媒体教学.

2分析导致农村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现状的因素

2.1农村中学教育资金不足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每年对农村投入财政不少,但由于地方政府非法挪用国家教育资金,真正给农村中学的教育资金就更少了,资金不足,学校用这些钱,还要更新一些桌椅板凳,购买多媒体设备,对学校来说是一件不切合实际的事情,没有能力购买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况且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多媒体设备非常贵,需要一大笔资金,教育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2.2学校领导安于现状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传统教学,学生要摆脱教师的皮鞭,学生不应该在教师强制的压力下去学习,学生的脑力活动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积极钻研,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减负学生压力,多媒体技术教学颠覆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给学生更多机会思考,学生有一个相对的空间,这是作为一个农村学校领导应该做的,但是农村学校领导狭隘的思想,贪图眼前利益,安于现状的进行教学,跟不上教育改革浪潮,去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没有勇气进行大胆的改革,他们也害怕改革失败,名誉受到影响,当然如果购置多媒体,需要投入很多资金,对于一个农村学校来说不是小数目,考虑到这几方面的因素,学校领导安于现在的教学方式,不会轻易去改变,这严重阻碍了多媒体在农村学校的实行.

2.3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缺乏了解

城市学校早已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但由于农村闭塞的环境,农村地理教师对多媒体不熟悉,他们有很多人还不会使用计算机,即使教室给配备多媒体设备,电脑都不会操作,更何谈熟练操作多媒体,进行地理课件的制作,多媒体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他们也不会去选择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学校也没有对她们进行正规的多媒体技术培训,农村教师缺乏对多媒体的了解,致使农村开展多媒体教学也是不实际的.

2.4农村专职教师较少

农村艰苦的教学环境,大部分80后大学生毕业都不会选择到农村教学,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比不上城市,70后大学生毕业是国家包分配的,分配到哪里,就在哪里任教,随着社会的进步,地理这门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学都开设地理课程,科班出身地理教师缺乏,由于农村学校没有钱聘请专业地理教师,只能有别的学科担任,现在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都是有别的学科教师来担任,不是专职的地理教师,制作的地理课件没有深度,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学科理解的不够透彻,甚至产生偏差,缺乏认真钻研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看着书念,教学内容也很表面化,基本上就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到课件,专职地理教师的缺乏导致农村多媒体教学质量不好.

2.5多媒体教学意识上的落后

农村地理教师多媒体教学意识上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人只有意识上先迈第一步,才会做好事情,如果地理教师没有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的意识,即使学校给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地理教师不使用,那么造成农村教学资源的浪费,由于农村教师偏老龄化,老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严重,他们坚信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教出高分学生,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传统教学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因此农村地理教师还没有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意识,甚致一些地理教师排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年轻教师接收新事物能力较强,觉得多媒体教学是不错的一个选择,但是即使他们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念头,在这种教学气氛和学校看学生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能力情况下,他们的这种意念也会被扼杀.

3改进农村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现状的对策

3.1完善农村中学多媒体硬件设备

农村多媒体硬件设备的落后和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完善农村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为了当务之急,实现农村中学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教育资源要在城乡协调发展,教育要公平,让农村学生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得到协调发展,加强农村中学教室标准化建设,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备的建设,除了国家要加大对农村中学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要立足长远利益,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完善农村中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时更新落后的设备,争取每一间教室都给配备多媒体设备,建立安全稳定的校园网络,多媒体硬件设备的完善是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基础.

3.2提高农村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意识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在农村中学逐渐推广,由于农村地理教师缺乏对多媒体的了解,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意识,然而地理学科具有文理兼容和图文结合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再合适不过,地理教师用图画,视频,文本等方式将地理教学信息生动地展现出来,运用电脑并借助制作好的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地理教学,农村大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使用多媒体,阻碍了农村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提高农村地理教师多媒体教学意识是当务之急的一件事,学校请一些资深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人才,举行讲座,使农村教师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3.3对农村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

大家都了解,农村地理教师对计算机还很陌生,很多人都不会使用电脑,而熟练掌握电脑是地理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培训,否则建设多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是徒劳,仅仅依靠国家短暂的培训和考试的话,这样的培训质量上是达不到要求的,他们学不到什么东西,培训的工作只有落实到学校,由学校负责培训教师,上级领导来进行监督,这样的培训,教师才能真正学到东西,由于中老年教师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慢,因此要分层次的进行培训,以年轻教师为主体,对他们先进行培训,然后年轻教师带中老年学习,在制作课件方面,重点培训那些有一定天赋,对课件制作感兴趣的教师,也可以分组进行比赛,互相学习,这样农村教师经过培训,多媒体教学水平会逐渐提高.

3.4引导专职教师到农村任教

由于受传统观念重主科轻副科的影响,农村中学缺乏专职地理教师,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要出台一些政策,引导地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给予一定优惠政策,让大学生热心去农村任教,保障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享有相同的待遇,国家加大对农村中学的财政支持,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优秀地理教师到农村,无论是在教学水平还是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专职地理教师会更胜一筹,所以引导专职地理教师到农村教师尤为重要.

3.5学校领导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领导是学校的领路人,学校领导的素质能力预示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如果学校领导思想僵化和保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引领学校面向现代化,发挥学校领导的作用,不能够立足长远利益,迎接挑战,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不积极主动,结果可想而之会被这个社会淘汰,所以作为一校之长,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克服各种困难,迎难而上,抓住眼前的机会,带领学校教师丢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多媒体技术教学是教育时代的潮流,努力学习多媒体知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教学,使教师更具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汲取营养,提高成绩,校长是学校的核心,更新教育观念,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如果农村学校领导拥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我们又何必担心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3.6多媒体技术教学与传统常规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具有时效性、情境性,生动性的特点,可以为地理教学展现很多情景,多媒体技术能把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的理论,用非常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绪舞动起来,积极认真思考,这是多媒体教学独特的感染力但是事物总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不足也显现出来,在用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师丧失了主观意念,显得很麻木和被动,更没有注意到学生对课件的反应,教学非常程式化,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正是传统常规教学的长处,地理教师在黑板上写写板书,写重点字、词,画一些简单的地图,更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更加敬佩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喜欢听老师的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游刃有余,交替使用,因此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二者之间的结合是地理教师应该做到的.

3.7建立多媒体教学考核机制

不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学校又不会扣我的工资,工资还是一样领,何必给自己找麻烦,一些农村教师产生这种惰性的心理,不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是马马虎虎,照搬教材内容到课件,将课件从头到尾给学生放映一遍,农村差的环境,也造成上级领导不经常过来听农村地理教师的课,农村地理教师更加懈怠,有了多媒体教学考核机制,教师就不会有这种心理,学校专门成立一个考核小组,对教师进行考核,对于表现优秀地理教师给与一定奖励,对考核不合格者,按一定比例扣工资,多媒体教学考核机制的建立,教师出于学校的这种压力,开始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会比较认真去做地理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水平越来越高,这样下去势必会推动农村地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4小结

通过对农村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现状的分析,农村中学在师资条件,多媒体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和我国农村落后的经济和学校自身方面的条件都有关系,然而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学校自身方面的条件,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改变农村中学枯燥的地理课堂,让农村中学生体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彻底改变农村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现状,促进农村中学地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志云,海口一中.初中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刘庆涛.原阳县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01.

〔3〕百度文库.浅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中国学术发表网.

〔4〕江红来.新课程下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哈斯图亚,试论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J].2011(10).

〔6〕杨新宇,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现状与策略[J].软件导刊,2013(5).

〔7〕黄穗娟,浅谈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应用的“负效应”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7).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5

一、保定市农村英语教育人力资源现状

1、教师年龄结构不均衡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英语教师结构出现很大断层,教师青黄不接问题凸显并呈老龄化趋势发展。2015年保定市农村英语教师有1168人,其中年龄在40~55岁的有699人,年龄在20~30岁的仅有213人。两者占教师总数的78%。由于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多数流向大城市,少数来农村任教的也经常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条件好的学校挖墙脚,导致少数条件较薄弱的学校出现了老年英语教师组。这些老教师年龄大、技术不强,多为民办教师转正故很少有英语专业的,不会电脑、创新能力不强,干劲弱等。由此可见,农村英语教师年龄结构失衡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农村英语教育的发展。

2、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均衡

虽说保定市农村中小学实现普九后,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小学专业英语配置极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农村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严重失衡。拿保定市清苑县北店乡李八庄小学来说,一个学校只有4名英语教师,其中只有1名是英语专业非师范毕业;只有2名具备本科学历(含1名进修本科学历),2名专科学历。另外,调查到保定市清苑县西顾庄小学情况更加糟糕,总共3名英语老师,专职英语教师只有1名,而且还不是英语专业毕业,另外2名教师均为数学教师兼课。3名教师中2人是专科学历,1人为本科学历。另外职称都偏低,在所调查的130所保定市农村中小学中,小教中级职称比例为10%,小教高级职称为8%,其余均为小教初级职称。这样的师资力量势必影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水平的提升。

3、师生比例小,教师能力水平有限

经调查,保定市农村英语教师总量不足,有10%的学校只具备3人(包含3人)以下的英语教师,这就意味着这些学校中需要英语老师兼顾两个年级的课程。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2001]74号)规定的师生比例,农村初中时18:1,农村小学时23:1。但是保定市中小学农村英语教师平均师生比为1:58,远低于教学效能得以保障的底线标准。此外教师们的英语能力水平有限。经调查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几乎没有固定时间进行培训及调研活动。有培训的也就是改变教材时、学期初等时间进行简单培训。这样本身英语教师自身条件有限,再没有加上必要的培训的话,可想而知农村英语教师们的能力水平低将很大程度上局限农村英语教育发展。

4、教学理念以及对新课改的认识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专业水平无疑将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但是,保定农村地区由于培训调研活动少,导致英语教师们对全新的教育观念理解不透,对电脑等现代教育手段不会应用,对新课改的教材和教法把握不准等。陈旧的教学观念、落后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活动形式单一,资源利用不足,课堂效果不高等。这些现象表明农村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思考与方略

当前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不争事实,这个现状已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瓶颈。保定农村地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师资,什么样的培养模式以及怎样才能提高保定农村英语教学水平,课题组在对保定市农村英语教育人力资源现状做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后,提出了加强农村学校人力资源建设的一些策略。

1、加强农村师资力量

政府政策倾斜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来农村任教,给农村英语教育人力资源建设注入新活力,改善以往老龄化现状。另外加大师资力量和管理人员的流动。教师定期流动对提高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积累丰富教学经验、保持各学校间较为均衡的发展,以及合理配置农村英语教育人力资源,能起到很显著的作用。

2、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

希望有关部门对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对其教育硬件设备与软件综合评估,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增加专项资金,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力求创造公平平等的教学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得留住优秀人才,维持良性发展。

3、鼓励农村英语教师进修和专业素质提高

首先政策导向鼓励教师们提升自我,进行进修。其次,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通过提高工资标准或设立特殊津贴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另外,通过实行对农村教师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年终考核等方面的倾斜政策改变农村英语教师职称不均衡现状,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提升英语教师们的专业素质。

4、完善农村英语教师培训制度,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要想彻底改变保定市农村英语教育人力资源不均衡的现状,还需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建立长期有规律的培训机制,实行在职培训、教学研究、送教下乡、专题研究、远程教育等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以新课标为主的农村英语教师培训,以求使农村英语教师更加熟悉新课改、树立新型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提高教师们英语专业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业务能力,达到优秀资源共享、先进理念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的目标。

三、结语

保定市农村英语教育人力资源建设失衡已经成为影响其英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英语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农村英语教学质量。只有通过政府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政策导向鼓励教师自我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完善培训制度,使农村英语教师逐步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等措施,加速提升农村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才能保证农村英语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异。

作者:石江泽张素欣韩蕾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拥军.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分析[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10):6-9.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6

摘要:由于物理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所以很多学生对其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的物理教学也迎来了它全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首先对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学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农村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学;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96-02

一、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1.农村教育现状。城乡发展不均衡是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经济、教育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就农村教育而言,我国政府对其资金的投入力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之农村的人才吸引力远远逊色于城市,使得许多年轻的教师毕业后选择留在城市教书,甚至有许多师范类的毕业生即便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也绝不会到农村留守任教,这种畸形的发展现象使我国的农村教育能力相当薄弱,其教育能力只能满足学生最基本学习需求,与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倡的各项能力的发展相距甚远,由此看来,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2.农村学生的学习现状。一方面,由于农村学生父母知识水平有限,且留守家长多忙于农活,而男性家长多常年外出打工,在农忙季节学生还要主动挪出时间帮助父母干农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较不关心,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受到了打击;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尤其是农村地区女孩的教育保障程度较低,许多女孩初中、高中就已辍学。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低。

3.农村教师现状。农村地区的教师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教师的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许多农村教师多为临近退休或退休返聘的人员,这些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普遍以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为主,缺乏相应的教学理论指导;其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教师尽管也接受了有关新课改的教学培训,但由于其教学条件限制导致许多教师只是套用了课改的形式,而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其精髓,在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其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最后,由于农村地区的地域吸引力较差,加之,工资水平的限制使得许多资历较深、或较年轻的教师都选择离开乡村到城市教学,使得农村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

4.农村物理教学现状。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与初中有很大不同,这一阶段的物理学习更具抽象性,以及需要运用更多的数学知识及其模型进行求解,而且这一阶段的物理学习更加注重实验教学,主张通过实验直观地反映各种物理现象,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而在农村地区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不具备专门的物理实验室,且物理实验设备较为落后,教师的实验水平有待提高、实验操作手法不够标准等问题严重束缚了农村地区的物理实验教学。

二、农村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存在一定不足,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较差。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外出务工的家长都选择让孩子跟随其到外出务工的城市学习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生源较少,且剩下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在农忙季节帮助家里务工,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生源质量较差,此外,由于农村地区教学条件以及师资队伍的限制,使得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乐观,加之物理的学习难度大导致学生的物理学习底子薄、基础差。

2.学生缺乏物理学习兴趣。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且难度较大的科目,尤其是高中物理涵盖的内容较多,且知识点更具抽象性与综合性,需要运用许多数学模型求解物理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在畏难心理的作用导向下很容易使他们丧失物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了一定的课堂引入以及情境设计,使得整堂物理课的气氛都很沉闷,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很容易丧失物理学习兴趣。

3.农村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都在课堂中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担任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课堂中的根本任务主要是追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观念仍然在农村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农村一般地处偏僻,接受新鲜观念的时效性不够,加之,农村中学的教师多是一些年近半百、将要退休的老教师,他们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和接受过程比较缓慢,因此,这就使得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农村的教学中仍旧占据主导地位。

4.农村物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而轻实验,原因如下:首先,农村中学的教师以及校领导对于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物理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小,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考只会对学生的物理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考察,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的校领导以及老师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使得中学领导对于物理实验设备以及场所的投入有限;其次,物理教师的资历限制了其物理实验能力的教学,当前,在农村地区很多教师是上个世纪的中专生或大专生,他们毕业后就到学校任教,在农村地区一呆就是几十年,他们的许多知识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吸引人才的能力有限,他们便长期以这种“原始”的状态留校任教,这批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远远低于物理教学的实验要求;最后,农村地区的实验教学模式僵化,农村由于地处偏僻,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城市的教学培训,使农村地区的教学模式仍旧沿用传统遗留下来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农村物理教学的策略研究

1.课前充分掌握农村学生的物理学习状况。要想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地区的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就要求农村中学的教师在高中物理课程开始前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在了解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采访,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与学生今后物理w习切实相关的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课堂检测的方式,对学生的基本物理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由于学生在初中时有过一定的物理学习经验,通过测验可以清楚地得知学生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情况,有效地做好初高中之间的物理教学衔接;最后,是通过师生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来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

2.物理教学方法的针对性。由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纷繁复杂,且涉及到的知识点众多,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与之前初中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教材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展开物理教学,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多以抽象型的知识概念为主,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这两方面特点,运用一定的具象化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的物理学习;此外,还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用实验教学直观地为学生们再现事物的物理变化过程。

3.帮助农村学生转变物理学习的思维方式。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逻辑思维的不严谨或缺少相关的逻辑思维意识,农村地区的中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更是缺乏。而物理的学习是一门对逻辑思维以及理性意识要求较高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理性思考意识;此外,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要在物理学习中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

4.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导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往往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物理学习,由于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往往很难接触到当前物理领域的先进知识以及相关的物理实验室及物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作用,这就使他们片面地主张“物理无用论”。因此,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物理课教学时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还要辅之相关的前沿科技领域的知识的传授,此外还要创新课堂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邱春盛.浅谈农村中学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J].新课程,2013,(5).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动因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分析

目前,网络就农村大学生比重日益下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网络的调查显示,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是造成农村大学生减少的根本原因,而农民穷,无钱供养孩子上学;农村穷,教育条件(硬件)太差,教学质量上不去;农业穷,教师待遇太差,基本没有发展前途,留不住好教师,教学质量极其差。

1.显性状态流失。显性状态流失就是指原本从事教学的合格教师直接流出教育界,从事与教育无关联的职业,或从农村教育领域流向城市及发达地区从教。显性状态流失造成农村教师流失严重,骨干力量不稳定。由于受农村工资待遇低和生活条件差等原因,特别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骨干名师向东南飞,乡村教师往城市挤”的现象,教师队伍中主干力量不稳定,教学骨干连年大量流失,农村中小学成为向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输送优质师资的基地。中国现有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农村地区教师占80%。为了解农村教师队伍情况,教育部师范司委托江汉大学对全国22个省区的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年龄、学历构成、职业认同感等方面都存在严峻的现实问题。

流失严重,“初三班主任一年全流失”课题组成员、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刘平秀在武汉一所初中学校了解到,1998年后该校就未曾进过一位师范专业毕业教师。“2002年时初三班主任全部流失,之后连续三年语文教研组长流失,三年共流失教师11人。”课题组发现,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乡镇向县城流动,县城向省城流动。据西宁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统计,西宁市连续三年向社会招聘教师,招来的大部分是各州、县的教学骨干教师。调查发现,一般小学、中心小学、一般中学2004年比2005、2003年流失多,中心中学教师流失人数逐年减少,2004—2005年各学校流失人数都在降低。

2.中间状态流失。中间状态流失是指那些拿工资而不上班的人员。这种流失对象是套取国家工资而不工作的不劳而获者。这些人往往有着深厚的社会关系和权力背景,他们依靠其亲属的权势挂名在教育单位,不上班照拿钱。中间状态流失的比例之高,令人担忧。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小学中十分普遍,而此现象也进一步的催生了隐性状态的流失。

3.隐性状态流失。隐性状态流失是指一部分教师虽然留在教学领域,但心思不在教学工作上,“在其位,不谋其政”,端着“铁饭碗”,抱着“做天和尚撞天钟”的态度,浑浑噩噩地熬日子现象。这种流失最终导致了教师在工作中主次错位、不努力工作和混日子的严重后果。这种流失对象尽管留在教师岗位上,但不谋求对工作的尽职尽责,没有追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没有更新知识的意识,不能给学生传授新知识,不愿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与其说在工作,倒不如说是在误人子弟。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质量下降,使教育无法达到其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动因探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理性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所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尽管社会一直把教师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作为“利他主义者”的典范来进行赞誉和宣扬,但是教师本身就具有二重性,他除了在社会公众中具有楷模性外,他还是一个社会自然人。

1.教师的行为受成本与收益最大化的影响。教师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更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本储备,因而每位从业人员必须预付一定的“成本”,其中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就是每一位教师从业人员必须接受教育所花费的成本,即从小开始学习一直到工作时所花费的一切费用,再加上工作期间的生活费等其他直接的开销,其中不包括在读书期间所放弃的机会成本。间接成本就是在学习和工作期间,因从事教师职业所放弃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他不从事教师行业而从事其他行业所应获得效益。

我们假设农村教师对收益的期望值是w,实现收益期望值的机会值是V,教师实际的收益是Y,我们对下面可能存在的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1)当Y>w+V时,会留下任教,勤恳工作。(2)当Y

第二种情况我们可称作显性状态的流失,当其实际收益小于其成本时,任何人都会放弃其目前的工作而另寻他就;当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时,就职者则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显性流失在收益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其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城市教师收入相比明显偏低;其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当地高收入行业相比也偏低。当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收益高的地方总是人们所向往的。而教师职业高昂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两者之间的不协调,特别是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这是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种情况是隐性状态的流失,隐性状态流失是一种“鸡肋”现象。所谓“鸡肋”现象就是指现在仍然在教师岗位但不努力工作的部分教师心理现象。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对教师行业的工资、福利与高工作量心存不满;另一方面他们深深地被教师的职业固定、养老保障、有闲暇假日等优惠条件所吸引,而对教师职业依依不舍,处于一种“留下不甘心,离去不忍心”的徬徨状态,出现“鸡肋”现象。因为他们既不满教师的收入和高强度的工作,又不敢冒险离开工作岗位,所以他们就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对待工作。这类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我们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状况的调查获知,教师的不尽责和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是农村学生学习激情不高、辍学率高的重要原因。从社会经济角度而言,这些人使社会付出的教育成本,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些人没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到应有的贡献,没有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做好培养工作,在应受到道德谴责的同时,管理部门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成本与收益不符”违背了人力资本与收益相等的基本原则,这是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供给不足和职业倦怠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保证教师与其人力资本相符的收益,适度满足教师不断增加的需要,实现效用最大化,才能留住教师,使教师产生安全感、自信心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教师的行为受个人偏好效用最大化影响。由于资源存在着稀缺性,人们总要通过成本收益核算,选择能为自己带来最大效用的行动方案。教师作为消费者,要想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必然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因此教师只能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对效用的偏好不仅仅体现在其收益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其他方面的偏好,例如,个人对生活条件的偏好,社会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按照序数效用论中消费可能线和收入—消费曲线对消费者均衡的理论分析,图1中有两条无差异曲线i1和i2,每条线表示购买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给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是相同的。如图1:

其中,X轴线表示个人生活开支,而Y轴线表示个人对生活条件的偏好,社会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假设这些是可以用货币衡量)。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其初始的消费可能线,即预算线为a1B1,表示教师收入的约束线。在e1点达到效用的最大化。而教师作为理性经济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当前的效用最大化,而是会继续追求个人效用偏好最大化的e2点。而e2点表示在教师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教师能够购买到的多种商品数量更大的组合,预算线则是教师购买选择所受固定收入的客观限制,也即教师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如图所示,预算线a1B1和a2B2相比,a2B2是收入较高的线,而无差异曲线i1和i2相比,i2是效用较高的曲线。当a2B2与i2相切于e2时达到效用最大化,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作为以理性经济人,他们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即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追求受益最大化。

三、结论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比效益更重要”,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更加有利于社会及个人的发展,人们致力于生产活动的愿望取决于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互惠组合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要有效解决教师的流失问题必须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生活及其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eB/oL].大洋网,http://www.sina.com.cn,2009-01-25.

[2]钱昊平.民进中央提案建议:城市教师晋升应先到农村支教[n].新京报,2007-03-15.

[3]李星云.高校教师流失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

[4]王玉崑.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5]刘融斌.探索中部地区农村人才流失新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

[6]张静.对农村中小学生流失问题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

[7]祝惠.对山区某乡小学教师队伍问题的走访调研[J].文教资料,2007,(18).转贴于

其中,X轴线表示个人生活开支,而Y轴线表示个人对生活条件的偏好,社会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假设这些是可以用货币衡量)。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其初始的消费可能线,即预算线为a1B1,表示教师收入的约束线。在e1点达到效用的最大化。而教师作为理性经济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当前的效用最大化,而是会继续追求个人效用偏好最大化的e2点。而e2点表示在教师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教师能够购买到的多种商品数量更大的组合,预算线则是教师购买选择所受固定收入的客观限制,也即教师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如图所示,预算线a1B1和a2B2相比,a2B2是收入较高的线,而无差异曲线i1和i2相比,i2是效用较高的曲线。当a2B2与i2相切于e2时达到效用最大化,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作为以理性经济人,他们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即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追求受益最大化。

三、结论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比效益更重要”,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更加有利于社会及个人的发展,人们致力于生产活动的愿望取决于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互惠组合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要有效解决教师的流失问题必须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生活及其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eB/oL].大洋网,http://www.sina.com.cn,2009-01-25.

[2]钱昊平.民进中央提案建议:城市教师晋升应先到农村支教[n].新京报,2007-03-15.

[3]李星云.高校教师流失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

[4]王玉崑.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5]刘融斌.探索中部地区农村人才流失新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8

一新形势下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几经改革。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依然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城市中心”取向,为农服务的自觉意识不强。农村教育只是城市教育的翻版,农村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不少农村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奋斗目标,重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职业生活技能的教育,农村教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最终结果是使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在客观上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佐证,挫伤了农民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如何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视野中,在城市化的背景中认识农村教育,仍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11

2“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虽初步建立。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农村教育经费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的展开将会陷入更大的困境。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把农村基础教育的事权由乡级政府提升到“以县为主”,有利于县域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从实际的效果看,“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并不能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县级财政能力与其所担负的责任不相称。[21因此,“以县为主”的新体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对贫困地区来说,薄弱的财政能力仍然无力保障教育的投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3]

3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很差。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④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41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再加上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4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协调不够

近年来,我国农村和农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农村面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大量富余的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些都对农村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农村教育在办学模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应该加快改革。应当说,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还远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弱化的趋势。有的学校以职业教育的名义行普通教育之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脱离农业生产实际的现象。因此,认真总结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三教统筹”,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已刻不容缓。

5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整体数量和结构也不尽合理,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代课教师还普遍存在。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比较低,而且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据教育部统计,截止2002年底,各地累计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国家规定标准工资共134.41亿元。2003年1月,有11个省(区)新欠农村教职工工资2.59亿元。②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环境条件差,其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令人堪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进修学习和培训机会缺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6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初中辍学

问题严重,义务教育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农村教育存在较大着差距。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已全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中、西部地区普及初等教育仍困难重重,学生的辍学率还比较高。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初中阶段男童失学率为8.5%、女童失学率为12.4%。②此外,同一地区农村教育的差距也不容忽视,县镇的教育明显优于农村。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县域内,农村与县镇相比,辍学率明显偏高,大大高于“普九”将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51

二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继续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社会政策和条件支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涉及到管理体制、课程教材、经费投入、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最根本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政策导向的转变。

1继续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端正农村教育的服务方向。提高“为农服务”的自觉性农村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应当为谁服务?这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6]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农村教育就不能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弱化了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功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农村教育应牢固确立为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一方面要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大批的农村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以县为主”主要是指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而不是投入体制,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责任。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农村基础教育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将农村基础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并优先予以保证。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的时期,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有利于稳定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而且有利于基础教育在更大范围和更大区域内均衡发展。

3积极探索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课程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从一定意义上说,要转变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取向,关键在于加强农村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农村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问题既是困扰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难点,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结合的难点。[7]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农村教育课程的开发要适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从实际出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要关注农村并结合现代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把现代农业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课程体系中来,发挥农村学校课程传播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作用。种植、养殖、园林花卉、农产品加工、温室栽培、机电维修、市场营销、美容理发、烹饪、驾驶、建筑、家政、农业环保、美术摄影、农业经营管理等,都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建设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结合农村教育的多样性、适应性和实用性,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加快培养和造就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新型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优化农村教育结构,逐步建立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农业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教育与培训,把教育教学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尽快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政府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继续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重点扶持农业类专业的建设。要不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积极推广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和非农业就业必需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和非农业转移两个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本身也要逐步提升办学水平、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63农村职业教育既要为当地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又要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职业分流的需要。总之,要努力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相融合,逐步实现农村教育的一体化。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差距归因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analyzetheattributionoftheGapbetweenRural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teachingandQuality-orientededucationGoal

LiUmi

(LugaprimarySchool,ZhongzhaiVillage,LiuzhiDistrict,Liupanshui,Guizhou553406)

abstractthe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educationasafundamentaleducationdiscipline,hasalwaysbeenanimportantcontentofChina'sbasiceducation.intheruralareasof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education,whetherhavecompletedthegoalofqualityeducationrequirements,hasgottenmoreandmoreattentioninrecentyears.therefore,thisarticlewilldoasystematicanalysisandinterpretationthatthereisagapbetweentherural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teachingandquality-orientededucationgoal,andtodiscusstherelatedcountermeasureandthemeasuretosolvethisproblem.

Keywordsruralareas;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qualityeducation;gapattribution

1现状分析

目前,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教育较少,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学生学习的知识面窄,教学模式刻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和思想启发缺乏足够的重视等现状问题。可见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其加以重视。

在农村应试教育痕迹明显,学生能力培养欠缺。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学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的唯一追求就是分数,而现在绩效考核仍然把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比重很大的考核指标,于是部分教师便以牺牲学生的成长自由为代价,盲目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往往忽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也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目标南辕北辙。

同时,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全面发展受制约。华东师范大学的吴遵民曾明确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永远而且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乎人格的健全与人性的完善。”而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却模式单一,以书本知识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以灌输学生课本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死记硬背书本内容,缺乏学习主动性。

2差距归因

(1)社会现实要求的压力,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践。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长期以来“为学知识而学知识”,尤其是在边远山区的农村数学教学,学生能够熟记字词句,但对新的知识缺乏变通认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不够,读图能力普遍不高。很多时候,学校盲目追求学生考试分数,以分数来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于是很多数学教师只好在教学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强化学生对基本公式的熟记,从而到达数学考试高分的目的。然而,学生对数学中应用意义不求甚解。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要想摆脱现在的生活现状,农村孩子就必须要通过考试,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通过读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而,现实的压力,使得农村教育从小学教育开始就普遍的以追求应试效果为目的。这样的话,单纯的追求应试分数,追求考试效果,其无疑就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一致。

(2)硬件设施的不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数学本身是一门渗透性很强的支撑学科,对小学生的智力开发是最强的学科之一,数学水平提不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生活学习条件差,好的数学教师无法真正充实的农村教师队伍中去。此外,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明显落后,心理教育实验室以及先进的教学媒体等都对数学教学水平有极强的拓展,这些都严重的制约着农村地区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3)师资力量的不足,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缺乏也是导致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育素质教育开展困难的原因之一。农村的数学教学困难前行,农村地区小学办学条件艰苦,生活学习条件差,优质数学教师无法真正充实的农村教师队伍中去,而现有的教师们不满(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52页)足于现状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现状。农村地区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连基本的教学质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开展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因而,缺乏足够的优秀的师资力量的补充和助力,这种现状严重的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发展。

(4)学生学习基础的薄弱性,限制了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近年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为农村地区留下了大批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农村孩子由于缺乏父母在身边的教导和教育,使得孩子们本就薄弱的学习基础变得更加的不利。素质教育目标要求学生能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获得全面的发展,而农村地区大量的留守儿童单单凭老师的教育和关心是无法保证孩子能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能力的全面塑造的。

3优化策略

要走出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困境,确实使小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目标相接近,就必须要在教育公平政策理念下,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校的设施建设,促进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改变教育评价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引导社会对农村边远山区的教育关注。其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首先,要转变教育思路,创新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考试第一的教育思维。传统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信息闭塞的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往往只是以应试为目的,以考试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僵硬的“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而要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完成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塑造和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的必须要转变教育思路,创新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学生能力欠缺和身心健康受忽视的局面。

其次,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学校教学设施。任何一种教学活动,其追求无可厚非都是为了服务于生产生活。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这一基础学科教学的使命越来越复杂化,对数学的功能要求也不断提高。而从目前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现状来看,其教育投入远远跟不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而,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学校教学设施,是改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一个关键。

再次,要创新教育方式,灵活教学手段,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小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因地制宜进行教学规划的制定,寻找适合农村地区实际的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灵活教学手段,运用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氛围,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灵活多样的田野教学和体验式的教学来帮助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兴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2011(3).

[2]荆有宗.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浅议[J].科技信息,2009(15).

[3]赵芬.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09(21).

[4]殷昭晋,孙井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症结所在[J].商情,2007(11).

农村地理教学的现状篇10

【关键词】吉林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问题;对策

21世纪,农村学校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之一。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发展的不平衡。无论是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农村的中小学体育都是较差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和进步。本研究力图通过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了解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探讨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吉林省白城、松原等地区乡级中学、村级小学。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量统计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现状。在被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体育课的教学令人十分惊讶,只有62%的学校体育课是在组织的状态下顺利进行的。但是由于受师资力量、器材的残缺、场地面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中小学体育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更说不上教学质量,相对来说,还有38%的体育教学随意性很强,往往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课,给个球、跳绳,或者根本就不安排。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或没有标准的体育器材。

2.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状况。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是保障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而在所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有标准场地仅占46%;有400平方米场地的占35%;有300平方米场地占19%,在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里,体育器材主要以篮球、排球、单双杠为主;教学条件差的学校,连最起码的体育器材都没有,所谓的体育用品都是学生自备的跳绳、沙包等;这些情况和教育部对各级学校体育的场地及器材的要求相差甚远,根本满足不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3.形成的原因

①经济不发达、资金短缺。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许多学校不愿设体育教师或补充新的体育教师,而宁愿用兼职的教师,同时,高等学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也不愿意到偏远贫困的乡村任教,致使农村的中小学匮乏高水平的体育师资。

②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各届政府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并将对青少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写进了教育方针和各项决定中去,但是,到了基层,大部分只重视了文化课教学,而对体育教学被严重忽视了,心理上的忽视必定导致政策上的偏差。

三、对策

1.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经费的投入力度

农村中小学应该有基本教学的场地和器材。应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和保健教育的投入,保证场地、设施能够满足体育、卫生和健康教育的教学需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吉林省中小学的经济扶持,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和器材的投入。同时,农村学校也要鼓励老师和学生,因地制宜,开动脑筋,开发现有的资源,自制体育器材,以确保农村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落实新课程标准

学校应加强学校体育教学,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或增加体育课的课时,要高度重视体育课,力争实现教育部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农村中小学校必须开齐体育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不足,要想尽办法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农村在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薪资和地位。同时教育部门也可号召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支教,这对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有一定作用。

四、结论

吉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学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现部分大学毕业生受城市的影响,不愿到农村支教,专业教师的数量不足,待遇不高、体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场地器材十分匮乏,严重的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重视学校体育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农村中小学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玉东.吉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2006(4).

[2]曾全红,曾祥斌,张建军,夏玲.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

[3]吴秀莲.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华章,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