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电影发展前景十篇数字电影发展前景十篇

数字电影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5:23

数字电影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产业视觉特效CGi技术

数字技术(Digitaltechnology),是一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兴科学技术,它通过转换信息编码、转变信息格式等方式,将图片、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等信息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并通过对此类信息的加工、储存、传输,将其动态化、立体化的呈现在观众的视觉范围内。而在储存和解码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会使用到计算机技术对此类信息进行编码、解码以及压缩,所以,我们习惯性的将上述技术成为数字技术或数字控制技术。在计算机功能日益增大这一因素的推动下,数字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于到了电影制作的过程中。例如,近几年来,美国好莱坞就生产出了大量的以数字技术为主制作的电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阿凡达》、《复仇者联盟》以及《变形金刚等》。此外,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电影,还能有效的减少电影的生产成本,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在提高电影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观众提供完美的视觉享受。综上所述,对本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CGi技术在电影人物造型塑造中的应用

CGi技术既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脑生成图像技术,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其在生成图像方面的功能也变得日益强大,被广泛的运用于电影特效制作中。CGi技术兴起之初,在电影领域的作用只是生成一些简单的画面背景,并只有通过将其插入到电影镜头中的方式,才能起到增加电影视觉效果的作用。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CGi技术就可以用来制作一些虚拟的飞船、建筑物以及动植物等场景,例如,20世纪70年代好莱坞视觉电影艺术大师乔治・卢卡斯就运用CGi技术制作了《星球大战》影片中的“尤达大师”、外星恶棍“贾霸”等外星人。进入21世纪以后,各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CGi技术制作虚拟毛发、布料以及皮肤等图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了运用CGi技术制作电影人物。例如,《第三类接触》、《终结者》和《黑客帝国》等影片中均是使用CGi技术生成的虚拟角色,制作效果十分逼真,极大程度上增加了电影的视觉效果。此外,在传统的CGi镜头制作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演员放置在蓝绿背景的环境下才能运用有效的运用此项技术,需要的电影背景只能通过后期更换的方式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影的制作效率。CGi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可以实现导演与虚拟角色互动的电影制作方式。如卡梅隆导演在制作《阿凡达》这部电影时,就完美的结合了真人演员、真实环境、虚拟环境、虚拟人物等元素。其最关键的技术就是在虚拟角色扮演者身上安装传感器,将角色的动作及时的传输至电能,从而呈现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画面,为导演做出准确及时的指导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2数字技术在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用

在传统的电影制作技术中,角色的在塑造方式主要为化妆。例如,在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的电影中,就是通过化妆的方式对里面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塑造,这种人物形象再塑造的方式具有耗时长、需要大量工作人员携手完成以及视觉效果差等特点,大大降低了剧中人物给我们带来的视觉效果。此外,如果我们长时间的在演员的脸部和皮肤上使用道具,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一些演员的皮肤过敏,从而增加了电影制作过程中的风险。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对电影制作行业中角色的定义已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的真实人物和实体模型,虚拟角色也成为了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影片角色已成为目前电影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例如,美国在2011年生产的电影《猩球的崛起》中,电影制作人员就是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出剧中的猩猩的,而观众所看到的只是虚拟的猩猩。并运用动作捕捉器将表演者面部动作和关节动作记录下来,将其加入到虚拟猩猩的制作中。使虚拟猩猩的面部表情、眼部动作、行走方式等与真实猩猩的完全相似,有效的增强了《猩球的崛起》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视觉享受。

3数字技术在电影场景制作中的运用

在传统电影制作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实体搭建、手工描绘、电影接景以及模型接景等方式实现电影场景的再造。这种电影场景制作方式耗时费力,在无形中增加了电影的制作成本。此外,通过上述方式制作电影场景,还有可能出现各场景之间衔接不恰当的问题,从而降低电影的视觉效果。例如,在《2001太空漫游》这不电影中,就是运用放映接景的方式制作了人猿在非洲沙漠玩耍的画面效果,但是,我们所能观看到的只是平面的画面,很难深度的展现出电影的真实感。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将此项技术运用于电影场景的制作中,其工作原理为:运用二维或三维软件实现数字绘画接景和三维虚拟场景搭建,具有操作简便、投入成本低、制作时间短等优势,被广泛的运用于当前电影产品的制作中。例如,在拍摄《星际迷航》这部电影时,导演对战场的场景布置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运用传统的场景搭建方式根本不能满足电影情节发展的需要。于是就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传统场景搭建的方式来布置该电影的场景。为将各类自然灾害的场面真实的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保障。

4结束语

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增加电影视觉效果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电影人物的制作、电影角色的塑造以及电影场景的制作等方面。但是,受传统电影制作模式的影响,我们在运用数字技术增加电影视觉特效的同时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因素,身为电影工作人员我们,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积极提高自身对数字技术的认识,才能有效的发现数字技术在增加电影视觉特效中存在不足,并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加以应对,为我国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荣国.从数字化技术谈电影声音的发展现状[J].现代电影技术,2016(03).

[2]娄未梦.以电影《金刚》为例浅析电影视觉特效技术的发展和趋势[J].艺术品鉴,2015(30).

[3]董宇.微电影视觉特效制作的流程与人员分工[J].西部广播电视,2016(05).

数字电影发展前景篇2

当代数字特技在电影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到《指环王》、《泰坦尼克号》,我们看到的是比想象更真实、比动画片更唯美的科幻场景和魔法效果;从《紧急迫降》到《极地营救》、《无极》,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现实世界的缩影。从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中,我们看到就用途而言,数字特技在中美电影中的应用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和美国电影比起来,中国的特技技术还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但发展态势和发展趋势良好,分析这些差异对于我国电影数字特技技术发展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一、《紧急迫降》中的初步尝试

中国电影数字技术的起步较晚,到了1999年才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由张亚健执导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紧急迫降》中,共有长达9分18秒,涵盖37个镜头的电影数字特技镜头,其中至少有80%以上是实景拍摄和虚拟再现相结合或者完全虚拟的内容。这其中还有5分钟左右三维动画影像以及大量的模型与数字处理结合的影像,通过这些技术处理创造了飞机空难时的危机效果。《紧急迫降》主要是应用电脑对实拍影像进行后期数字技术制作而成,前后共用20多名艺术家、工程师参与了影片的数字特技制作,历时3个多月才能够顺利完成。

下面列举其中一个镜头加以说明:

在多次尝试通过甩飞放下飞机起落架无效后,机组人员决定涉险手动砸下起落架。镜头从起落架舱内机组人员艰难地爬到起落架旁开始,镜头视角逐渐降低变为升高仰视并从敞开的起落架舱中拉出,逐渐地远离机腹,直到飞机在夜空中呈现远景。www.133229.com剧组主创人员希望通过无助和危险的交织,烘托出机组人员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个长镜头,在满足镜头的复杂运动的同时,需要兼顾演员和机舱的真实比例,通过传统特技来表现就相当困难了,就需要数字制作技术给予支持。置景人员先在摄影棚内搭建了1:1的起落架舱模型景,演员在上面做攀爬和砸起落架的表演,模型景中的机身外部部分用绿幕覆盖,以便于后期制作。另外,拍http://摄前工作人员在绿幕上预先放置了专用的追踪点,用于在制作时追踪出摄影机拍摄时的实际运用轨迹。一切就绪以后,制作数字飞机用虚拟的模型代替“假想飞机”,并使数字飞机线框模型的起落架舱部分同实景模型紧密相配,然后经过渲染、合成等公义,完成了最终的效果。

《紧急迫降》是国产电影在数字制作技术上第一次较为完整和全面的尝试,从前期策划、拍摄到录入胶片进行数字制作,再到最后画面输出还原成胶片,基本上涉及到了数字特技制作的各个方面。《紧急迫降》在电影业拓展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它的思想艺术价值和票房价值,它表明了中国电影作为工业系统在科技理念和工艺技术方面的突破,是一个民族崇尚科学、展望未来的精神体现。中国电影数字特技运用之初,在视觉上给国人一些震撼,无论从创作上还是制作上都给人以新鲜感,但是客观的讲,数字技术的运用还很不成熟,还没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数字手段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制作上,还需要不断的发展才能自如运用于电影制作上来。

二、《泰坦尼克号》中逼真的视觉效果

在电脑技术还没有成熟的年代,传统特技已经大量应用于电影的制作当中。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数字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在现代影片中,要实现逼真的视觉效果就需要传统特技与数字特技完美的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现在电影人在制作影片时,一般近景都采用模型实拍,而远处镜头则采用数字影像制作,最后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再经过数字合成,这样就能够达到天衣无缝的完美视听效果。

数字化特技作为一个集成工具,在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细节方面,从动画角色、特技制作到数字内容的管理和剪辑,都给了制片人有力的技术支持。1997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泰坦尼克号》就展示了先进的数字化特技应用在电影制作中比较成熟的水平。《泰坦尼克号》是在由美国导演卡梅隆摄制完成的一部电影巨作。为了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好莱坞数字技术工作室使用乐200多个专业的技术工作站,每天不问断地运行24小时,用了两个月才完成这一工程。在《泰坦尼克号》制作中,采用了500多个cg镜头,制作了近1000个数字人,渲染出了华丽、宏大的场面。同时,传统特技也仍然在大量的使用,影片中船上的近景都是在全尺寸的甲板模型上用真人实景拍摄。电影人们在墨西哥湾的一个小镇上,建造了一个3.4万平方米的巨型蓄水池,又建造了近四分之三的船模型(1:10),片中出现了250多个泰坦尼克号的船体的画面中,200个左右都是实景模型,50多个是数字技术制作的画面,但是在观众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同,观众们看到的始终都是一艘完美的巨型豪华油轮。关于轮船在大西洋上行驶的画面当然不能是真实的,当

http://

泰坦尼克号徐徐离开南开普敦港口驶向茫茫的大西洋时,站在船头的jack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喊着“我是世界之王”,这时的镜头是制作者们花了4个月的时间开发了一套模拟海洋效果的三维动画软件,用摄像机的镜头3/4越过了他的头部上方拉向了整条船,这时所展示的泰坦尼克号的巨大的身躯以及船上所有的乘客等景物就都是用电脑合成的,于是“泰坦尼克号”就行驶在了一片由三维软件制作出来的数字海洋上,乘风破浪,使20世纪初象征人类技术和文明水平最高的“梦之船”扬帆出海的真实场景。但是我们在观赏影片的同时却一点都感觉不到特技的存在,整个画面华丽而真实,这部影片被称为是电影史上模拟仿真上最成功的一部。

数字电影发展前景篇3

一、刺激电影创作者的想象力

电影艺术的出现,使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也正是由于电影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才能够呈现给观众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2]数字艺术为电影创作者想象力充分发挥提供了技术支撑,反过来,以数字艺术为技术基础的虚拟现实主义电影也对电影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相互作用,不仅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成为电影艺术发展的新动力。

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在艺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想象力对于人类来说甚至比知识更为重要,正是人类无限的想象力才能够对世间的一切进行概括,并成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原动力。这一论断显然也适用于电影创作领域,由于数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电影本身在经历虚拟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也不断刺激和丰富着电影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不断挖掘想象力的潜能,从而进一步丰富着电影题材与内容,并改变电影的表现样式。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就是在数字艺术的推动下,电影艺术家思维日渐活跃、想象力日趋丰富的背景下产生的电影艺术形式。特别是虚拟现实主义电影中展示的往往是现实中不存在的物质空间,创作者对其中的景象几乎没有任何现实经验可供借鉴,因此,要将此类景象具象化为具有视觉真实特征的影像,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显然是不可能的。

传统电影艺术由于受技术的限制,创作者脑海里未知的事物的想象,并不都能“成像”为现实的电影画面,这也成为制约虚拟现实主义电影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数字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虚拟图像生成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上述想象力的具象化成为现实,并给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工具,进一步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语言形式。在虚拟现实主义电影中,基于数字艺术,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延伸。[3]数字技术不仅可以修改摄制过程中不尽如意的图像,还通过对艺术家的非凡创意的实现,向观众展现前所未有的奇妙艺术世界。从《侏罗纪公园》到《阿凡达》,从《星球大战》到《指环王》,这些虚拟现实主义影片中奇妙的人物形象和宏大的场面无不得益于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依靠数字艺术将想象视听空间与其他艺术元素相融合,充分实现了影片在视觉上的美学价值。

二、导演表现空间的拓展

导演无疑是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思维的活跃度和创造性对电影创作的成败至关重要。数字艺术的出现,对导演创造性思维空间的形成和拓展极为有利,特别是许多在传统方式下难以实现的创意和想象,在数字艺术的支撑下都可能迎刃而解,这给导演执导过程中电影艺术的再现和表现功能的强化创造了可能。一方面,数字艺术的充分介入,导演的表现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可以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导演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利用数字艺术所创造的的数字思想。以影片《骇客帝国2》中追车的场景为例,由于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艺术化特征的结合,将真实的边界作了更深的推进,假如不是导演刻意运用慢动作以及实景拍摄中难以做到的摄影角度,几乎就和现实场景别无二致。这种技术与影像之间的相互关系恰好展示出了人的创造性和机器之间的悖论,并从形式上与电影叙述主题遥相呼应,这就是导演通过影片传达的数字思想。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电影的基本特征,因此,数字艺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技术手段层面,因此,导演不能仅将数字技术视为一种技术手段,而需要在全新的技术上附着全新的艺术思维。所以说,数字艺术介入电影创作,不仅给导演的执导带来了便捷,也对导演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数字艺术只能创造奇幻的视觉效果这一认识偏见被超越之后,数字艺术才能真正融入导演的创作艺术,为将来的电影发展展示更加广阔的前景。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电影形态的多样化,色彩纷呈的电影画面使观众目不暇接。技术的支持使当代电影的概念不断丰富,但是这种丰富更多的表现在电影形式和内容的拓展上,也就是电影艺术语言的丰富。虽然在后现代语境下,受众对于电影视觉冲击力需求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并逐步消弱人文思想内涵在影片中的地位,但无论怎样,观众并不会在意导演利用的是不是数字艺术,而是主要关注影像本身的效果能否打动人和感染人。因此,面对数字艺术的迅速发展,导演需要摆正数字艺术作为创作手段与影片效果这一根本目的之间的关系,才能善于利用数字艺术手段进一步突显当代电影的艺术性。

三、叙事结构的拓展

在传统电影领域,由于技术限制了创作者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传统电影的时间叙事较为简单,体现出单一线性变化特征。[4]数字艺术的介入彻底颠覆了叙事时间结构上的这种线性变化思维,为当前的虚拟现实主义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电影语言特征。总体来说,数字艺术对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叙事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叙事发展的多向性、叙事视角的多样化、影片结局的不确定性等三个维度。

在数字艺术的作用下,虚拟现实主义电影的整体叙事由单一时空序逐步向多元化叙事转化,一部电影对一个事件的不同结果可能会做出多种不同的叙述,影片《罗拉快跑》中关于拯救男朋友这一事件产生了三个不同的叙事维度,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无论是数字艺术催生的网状叙事还是分叉叙事,都体现出影片叙事发展的多向性和多维度。虽然多种结局设计下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标准,但是从深层上看,电影创作者更需要进行事前的预判,根据观众认可和喜爱的剧情来进行叙事选择。

数字艺术的超前性发展导致了叙事视角的迅速演化,当前优秀的影片已经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化视角,并体现出以下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叙事视角进一步发散,体现出多维度叙事空间。特别是3D技术的广泛采用,可以实现宽银幕以上的旋转视角,这种发散视野中的人物不仅极具立体感,同时也便于观众多角度观察。其次,叙事视角更具现场感。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全面应用,可以使虚拟影像具有更多的逼真性,从而极大提升观众对角色叙事的参与,并随着电影人物命运的变化进行选择,从而完成故事。

数字艺术对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叙事的影响,还体现在结局的游离性与不确定性。在数字艺术的参与和影响下,虚拟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重点并不在于带给观众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导观众去探寻“答案”,这里观众的主动性获得了发挥空间,而不是传统观影过程中对电影结局的被定性接受。既然有“答案”,那么“反答案”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和现实需求,这也是当前虚拟现实主义电影叙事的重要特征,也就是当观众都认为故事已经结束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段延续,这种结局前的叙事使整部影片的结局更具有不确定性。

四、对传统电影理论的消解与影响

当观众惊叹、欣赏并陶醉于数字艺术造就的电影景象奇观时,传统电影经验和创作理念也在不断遭受着质疑。很显然,依靠数字艺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创设的虚拟影像,虽然具有十分真实的视觉观瞻,但是这种计算机无限处理的影像却并非出自真实拍摄的影像。这种虚拟化的真实,不再是传统电影那种对现实的影像记录,所以自数字艺术被应用于电影艺术的那一刻起,电影的记录本性就不断受到挑战。在数字艺术的支持下,当代电影的影像创作已经不再需要镜头前的客观实体,甚至摄影机也不再是必须的。现代的电影正在向一种复杂的计算程序演化,将来只需要精准的数据以及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得到一切想要的影像。或许在数字艺术的视角下,影像的概念需要些许修正:影像只是客观实际的一个版本,但并不是其本身,其本质是通向真实世界的一扇窗户。

演员是传统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切成功的电影和影像塑造都离不开人的表演活动。[5]数字艺术的不断发展,也使这一基本的电影观念受到了“侵犯”。抛开近几年的高技术虚拟现实主义电影暂且不论,就是传统形式上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也可以随处找到漫步的乘客、高处坠落的人群等虚拟数字人的身影。虽然人类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自身,但对这些庞大数量的数字人,仍然是真假难辨。无论是真人的仿真模拟还是虚拟数字人,其不仅代表着电影创作领域的技术突破,从人与技术的关系来看,也使演员的地位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人的表演与数字艺术的不断交汇,使人的表演变得愈加支离破碎,并使数字明星对演员的主体性产生了现实的威胁性。另一方面,数字艺术的广泛使用也对传统的表演艺术提出了挑战。由于诸多场景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虚景与实景的融合,因此在拍摄中,演员必须克服不真实感带来的表演心理障碍,与眼前不存在的电脑演员“共同”完成一系列的动作。例如影片《精灵鼠小弟》的拍摄过程中,利用一个小球来代替老鼠的位置,这对演员的想象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总之,数字艺术为电影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新手段在不断激发创作者艺术潜力的同时,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而贯穿其中的是对传统电影理论的消解与影响,从而在理论创新中接连不断创造出新的影像奇迹。

结语

数字艺术的出现和在电影领域的广泛应用,促成了虚拟现实主义电影的迅速发展,并对此类电影的创作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数字艺术依靠其独特的“虚拟”与“真实”兼而有之、相互融合的技术特征,极大地刺激了电影创作者的想象力,进一步拓展了电影的叙事空间和导演的表现力度,同时也深刻诠释了艺术与技术这两个电影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发展模式,促使电影艺术在进步中不断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2001(2):84-88.

[2]陈旭光,刘志.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理论的挑战――兼及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J].当代电影,2012(1):67-71.

[3]纪丽君.论数字技术对电影假定性美学的开拓[J].电影评介,2013(9):55-57.

数字电影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魔幻;现实;数字技术;推动;反思

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综合的艺术,近年来,随着互动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电影的创造者在时空的构建上不断进行创新,促进了电影形式的丰富和精彩。随着数字技术的运用,真实和虚拟的空间能够更加完美地进行融合,成为塑造时空的最重要的帮手。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一般讲述的是十分离奇的故事,以主观想象、荒诞的事物和形象为神奇现实广泛存在于电影中。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在叙事空间上存在多层次、多维度以及多视角的特点。现代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让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立体的像魔方似的展现在观众面前。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既不是幻想电影,也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利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将神奇现实最为修辞和塑造关系、推动故事情节深入发展的助力,从而实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立体展现。数字技术在魔幻现实主义影片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字技术的运用又给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带来怎样的反思。

一、魔幻现实主义影片中的“魔幻”反映“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带来了文学地震,而后来,魔幻现实主义应用到了电影艺术中,电影工作者同样以拍摄“魔幻”故事来揭露和批判“现实”。而拍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技巧则是把荒诞奇幻的东西像讲述真实故事一样表现出来,而且在时间和空间的结构上要更加的大胆和开拓创新,从而带动人们的思维,来猜想故事背后要揭露和批判的现实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秉承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其主要艺术特点总结起来是大致相同的:“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也就是说,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艺术手法是“魔幻”的,其本质还“现实”。当下,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动作捕捉、虚拟场景、逼真的材质、精准的动画动作等电脑特效和宽银幕、imaX巨幕、全息电影、球形银幕等观影技术的发展,使得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有了更强大的表现力和更精准的传达。

二、数字技术对“魔幻”的推动

(一)数字技术增强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画面奇观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以“魔幻”表现“现实”,所以对于魔幻来说,画面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段,数字技术介入后,计算机合成、生成图像、数字影像处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技术,对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画面奇观功不可没。然而匪夷所思的影像画面更是吸引观影者的重要途径。上映不久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典型的数字技术介入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从影片开始到转折再到高潮到结束,数字技术贯穿了整部影片。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名为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它在整部影片里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其实它并不是真实的老虎,而是以四只真虎为原型,CG艺术家通过数字技术采集他们的动作、表情制作出模型和绑定好骨骼,然后又进一步添加皮肤,处理上万根毛发,最后渲染出来,才成为我们看到的理查德.帕克。数字技术制作出来的真实的理查德.帕克也成为了当下的虚拟动物大明星。同样,姜文导演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中一直喊着“我知道,我知道”的鹦鹉,以及一望无际的花海场景等,都是动画特效、抠像、合成等技术完成的,使我们看到了更加逼真的“魔幻”景象。

(二)数字技术对“魔幻”的叙事时空表现性的拓展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魔幻是表现的工具和途径,表现生活现实和揭露事情本质才是目的。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现给观众一个循环往复的、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的世界。这说明,相比传统拍摄方式,在空间和时间的处理上都有巨大的拓展性。很多魔幻现实主义剧本其实很早就被写出,但是很多场戏描写的是“另一个次元”里的故事,时空表现的巨大技术困难就像横亘在小说与观众之间的太平洋,在空间表现上也是困难重重,宇宙、天堂、地狱、梦魇等都是难以驾驭的元素,但是当数字技术介入后,特效、建模、动画、场景捕捉等CG技术使得一切变得简单,让电影工作者可以创作任何次元里的故事。

1.数字技术带来的叙事空间表现性拓展

电影的叙事空间有三个层次:画格空间、镜头空间和形象空间,在数字技术介入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影像可以和摄影机拍摄的真实影像融合在同一个画格空间内。传统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在场景制作以及摄影机的大场面调度都有很大的困难,需要搭建很多现实生活没有的场景,大量的耗费了前期筹备的时间,也耗费了巨大的劳动力和金钱。计算机生成图像、电脑合成、计算机程控等数字技术可以富有创意地制造更具视觉冲击、更有感染力的电影场景以及以前电影未能涉及的电影场景,都可以在银幕上得以实现。随着数字技术的运用,真实和虚拟的空间能够更加完美地进行融合,成为塑造时空的最重要的帮手。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一般讲述的是十分离奇的故事,以主观想象、荒诞的事物和形象为神奇现实广泛存在于电影中。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在叙事空间上存在多层次、多维度以及多视角的特点。现代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让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立体的像魔方似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大大拓宽了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想象力。

2.数字技术带来的时间表现性拓展

传统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因在技术和想象力上受限,在叙事的时间上比较简单,而且呈线性结构发展。数字技术介入后,我们有了非线性的处理手段,电影叙事可以在画面和时间上有变化的处理,给我们一种和正常生活中时间不一样的方向感觉,那种正常生活中的时间仿佛拉长或缩短,成为非线性的时间结构,这对于魔幻现实主义影片在叙事时间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展现出一种和普通叙事性电影不一样的一种电影语言。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影片《地下》,这部黑色幽默影片时间跨度从1941年到1992年,从二战到南斯拉夫解体,大量运用数字技术,精准的表现,把政治至上、英雄崇拜以及人性的黑暗狠狠讽刺了一番。

(三)数字技术对细节性的拓展

首先是对画面中角色动作细节的拓展,数字技术介入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中,很多由真实演员扮演的角色,无法完成一些违反物理定律的动作,数字技术的出现,使观众看到了在任何传统电影里都看不到的奇幻人物和上天入地的动作,在由众多知名导演和演员联合拍摄演出的一部电影《巴黎我爱你》中,此部片通过很多小故事组成一部完整电影,其中有一段“默剧表演者的儿子”,默剧表演者几乎所有的戏都是在影棚内拍摄,然后运用计算机抠像技术将拍摄好的人物动作合成到事先拍摄好的场景中,他在表演开车的桥段里脚下飞速运转当然是演员实现不了的,飞速的移动效果在传统影片里也是看不到的。其次是对微观细节的拓展,比如在《雨果》中,在机器人内部的构造中的镜头,如果没有数字技术,摄像机根本无法进入机器人内部去拍摄。再而,“子弹时间”的数字技术手法也大量的应用到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中,让观众能看清楚一个飞速运转的人或物体突然动作冻结,然后镜头可以360度的环绕被拍摄的人或物体,对细节的放大无疑使视觉冲击更加强烈。

三、对盲目使用数字技术削弱“现实”的反思

虽然当今数字技术对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有很大的推动力,它有增加电影画面的视觉冲击、使创作思路更宽广等有点,也把电影带到了一个新的纪元,让人们也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但是假如过度的使用数字机数,对其盲目的依赖和崇拜则会使得魔幻现实主义类影片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其本身拍“魔幻”,就是为了表现”现实”,当今很多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打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为了赢得市场和观众却在电影里过度的“炫技”、过度的使用数字技术,而出现了对电影本身想要表达和揭露的“现实”的削弱,使得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看起来倒更像是科幻电影。李安导演在84届奥斯卡获得最佳导演奖后在后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让给笔者印象深刻的话:“大家被它(指这部电影)很多的技术上出色的表现吸引,老是往技术方面看,对这部电影相当不公平,希望大家不要光是看海上奇景,而是会对它的内容讨论。”他的这句话也间接强调了,再强大的数字技术也是为电影本身想要表达的“现实”所服务。实际上,以现阶段我国影视界而言,影视作品中大量滥用数字技术,反而降低的影片真实性和可观赏性的情况常见于荧幕。有一些对影视作品比较上心的观众甚至笑称这类电影为“科技烂剧”,灯光、背景设计、后期动画等一系列技术的运用,使得作品的画面盖过了剧情,观众沉迷视觉冲击之后,最后发现所欣赏的不过是犹如快餐一样的影视片段。当代国产影片要想真正意义上比摆脱“粗制滥造”的尴尬头衔,仍需要在数字技术使用上有所度量、有所方法。回望鲍国安版《三国演义》、六小龄童版《西游记》之所以能够在荧屏上风行跨越世纪,除了与原名著一脉相承的剧本之外,还在于其中并不“随处可见”的特效,渲染辅助技术的恰当运用,使剧情更具代入感。

四、结语

从数字技术对魔幻现实主义影片的推动和反思来看,这其实也对电影“技术”和“艺术”进行的辩证思考。电影是一种技术化的艺术形式,也是艺术化的技术手段。电影中的技术与艺术是应该被绑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电影的技术为艺术打基础、做辅助,为充分表达电影的艺术性和现实意义提供方法和手段。电影的技术在其漫长发展历史长河中有多次技术变革,但是,每一次技术变革被艺术家们运用的合理,都对电影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理念带来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了。笔者认为,假如电影中技术和艺术发展进程合理,电影艺术的不断进步就会反作用于对技术的要求提高,然而,促进了技术的飞速发展,就会催生出了新的技术,又会反过来为电影的艺术性带来更大的帮助,这样电影的发展历程就会出现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螺旋上升的前进模式,使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作品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邱懿君.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品相与接受心理[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9.

[2][美]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吴莆,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4]刘荃.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数字电影发展前景篇5

三维技术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给影视广告的制作和播放带来了巨大变革,漂亮而精彩的画面感受。影视广告在中国的发展热火朝天日新月异,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绩。但其瑕疵也为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相当的阻碍。一方面在影视广告中运用三维技术给视觉效果带了了巨大的革命;另一方面其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发展。现在,很多制作人对技术过于追求和依赖,而忽视了个人艺术的追求和发挥。技术是用于帮助艺术创作的实现,是一种手段,而不能过份依赖技术。制作人应该更加重视艺术创造过程,不能在有限的技术水平中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不能达到人机合一的境地。

2我国数字技术的应用现状

1999年,有两部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电影进入大家的视线。因此,对于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进程来说,1999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第一部电影《横空出世》是当年北影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它是一部反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过程的故事片,是由陈国兴指导。该片中有大量特效场景,比如爆破、沙漠等,这些统统靠数字技术人工合成。大量应用的数字技术使得该片艺术感染力增强了,画面更加生动,犹如直接再现当时原子弹爆炸的令人震撼的景象。另一部影片《紧急迫降》是同年由上海制片厂制作的影片。该片有许多大家齐心协力空中抢险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场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为投拍《紧急迫降》,上海电影制片厂当年的审时度势之举,为发展数码电影的目标,累计投资达近亿元,设立了国内第一个特效制作基地。2002年,《极地营救》诞生,此为上影再花巨资拍摄的视觉大片,该片号称当时国内电影史上运用数字特技最多的影片。全片镜头数的百分之六十均由数字特技完成,与之前的《紧急迫降》相比,数字技术运用大幅提高。在该片的拍摄过程中,完全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镜头高达影片的40%,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这几部影片之后,数字化时代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可,掀起了一股数字化浪潮,如这几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鸿门宴》等国产大片,CGt镜头和数字合成技术在这些影片中被大量采用。

3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运用的意义

在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广泛应用的浪潮中,利用数字技术去改变某个镜头、某个场景的单一的数字化应用已经满足不了中国的影视人,中国的一些电影人开始打造全新的数字电影。北京的三联影视和某动画公司制作的《青娜》,是我国第一部数字短片,也是我国第一部全数字电影。影片展示了数字电影的魅力,主人公青娜是由数字技术制作的虚拟人物。制作者将影片作为载体,表现了当代人健康、快乐、蓬勃向上的一面,通过数字技术体现出一种新的艺术理念。数字技术的应用把中国的影视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纪,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胶片电影时代已悄然结束了。

4数字技术在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

数字电影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运营模式

在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随着电信网、广电网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改善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数字电视的服务质量,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需要及时认清三网融合对于广电数字电视的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转变以往的运营模式,寻求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可行性发展战略,促进自身长远发展,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一、三网融合的内涵

所谓三网融合主要是指,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电视网络逐渐向着宽带通信网络转化,广电网络逐渐向着数字电视网络转化,以及互联网逐渐向着新兴互联网实现转化的必然过程,使得不同类型的网络能够在技术标准以及功能等方面实现统一。当三网融合实现之后,运营商的网络业务范围基本上趋于一致,实现网络资源的高度共享,确保网络与网络之间的沟通更加地畅通,从而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络服务。但是,三网融合过程中,电信以及广电等运营商都会面临着来自技术以及制度等多个方面的严峻挑战,这表明三网融合不仅仅单纯地代表简单的物理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应用领域的高度融合。

二、三网融合对广电数字电视的影响

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对于广电数字电视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从长远角度而言,三网融合方案的实施,为我国广电数字电视长远发展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我国电视行业整体水准的提升。首先,三网融合能够实现广电数字电视的双向化、互联网化,为用户提供高清电视等多方面的业务服务,提升广电数字的未来收益;其次,三网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广电数字电视的市场竞争力,而竞争力的提升,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在体制、观念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建立起新型的广电数字电视运营模式,促进广电数字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最后,三网融合能够促进广电数字电视的快速建设,使得广电数字电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扩大广电数字电视的规模,使得广电数字电视逐渐成为国家新型网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广电数字电视行业的发展。

三、三网融合下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运营模式

(一)构建统筹协调机制

广电数字电视在运营过程当中,会涉及到很多领域,再加上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因此,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需要构建统筹协调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根据自身职责实现分工合作,从而促进广电数字电视的同步发展。然而,由于目前广电数字电视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缺乏完善的统计监测指标,这就要求广电数字电视运用上需要逐渐加大建设力度,促进对重大运营项目监管体系的发展。因此,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以及运营当中的实际状况,构建好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降低运营成本,挖掘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促进广电数字电视运营的进一步发展。

(二)明确发展运营的思路

在三网融合的潮流之下,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需要积极调整运营模式,顺应运营发展的相关要求,这就要求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明确发展运营的思路。就目前而言,政府部门也颁布实施了适应三网融合的相关文件,展现了政府对三网融合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需要认真研读相关文件,明确未来发展运营思路,采用区域整合策略,积极将外部资本引入到实际的运营过程当中,实现制播分离,促进自身运营能力的提升。同时,还需要积极与网络相结合,实现台网互动,逐渐整合广电数字电视内部的各种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新突破,从而组建形成强有力的广电数字电视运营系统,为未来的发展运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转变运营营销观念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之下,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如果继续将运营、营销的重点放在传统业务以及现有客户群体当中,就会制约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无法实现预期的回报,因此,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需要正确认识到三网融合为广电数字电视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提供的机遇,积极调整好运营营销的观念,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不断寻找市场经济中的新焦点,以及经济的新增长点,带动广电数字电视运营的创新发展。

(四)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

随着三网融合的深入进行,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需要根据现阶段发展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逐步提升自身运营能力,这就要求,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科学地进行自我分析,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自身的运营技术水准,增强资金吸引能力。同时,还需要积极调整现有的业务结构,对客户市场进行科学划分,提高自身售后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带动广电数字电视运营效果的提升。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需要正确认识到三网融合为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对自身进行科学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构建统筹协调机制,明确发展的目标,转变运营观念,逐步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促进广电数字电视的运营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竫.三网融合下广电数字电视运营商运营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2]毛红卫,周忠瑞.数字电视商业运营系统规划[J].中国有线电视,2014,(7):797-801.

[3]胡智海.三网融合下的广电、电信和互联网企业竞合分析[J].信息网络,2010,(1):68-71.

[4]汪云,包冉.昆广网络:"三网竞合标本"[J].中国数字电视,2010,(5):28-33.

数字电影发展前景篇7

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的延伸,是对世界和心灵的再现。为了达到这种融合,其技术可谓是变化多样,尤其是特技的发展,其经历了传统特技——数字特技的一系列过程。虽然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的享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艺术需要迅速的变革才得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电视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电影艺术的传统优势正在消失,而计算机的出现使电影艺术重新焕发了其独特的魅力,由计算机参与创造的电影画面不仅能够模拟现实,甚至能够超越现实,实现难以想象的画面,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

数字特技全称电子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它是将数字用于电影的特殊技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特技的出现不仅改变着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影视制作的效率,同时也以更新、更奇的艺术表现力,带给了观众更具震憾力的视觉冲击,也大大地丰富了影视制作设计手段。一般来说,数字特技制做画面可分两种。一种是量线形图形,即单线条几何图形画面;一种是扫描图形,即有色调的扫描影像图形。动画片中多用第一种,故事影片多用第二种。制做方法是:根据拍摄要求,计算机进行运算并编制程序;经自动检验校正后,按程序用录像机拍摄录制画面,然后再将磁带信号转录到胶片上使之形成光学影像。

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数字特技和数字特效是不一样的。数字特效是将数字技术用于电影所产生的特殊视觉效果。数字特效偏重画面最后的效果,是“名词”。数字特技偏重于产生这种效果的技术,是“动词”。它包括计算机影像虚拟生成(二维或三维动画)即计算机数字创建和计算机数控影像技术(数字合成与处理,简称数码制作)即计算机数字控制。我们在进行数字处理的时候要遵循光线匹配原则,色彩匹配原则,透视匹配原则,时间匹配原则及运动匹配原则等“五项基本原则”。

数字化给视觉提供了全新的表现手段,从宏观上说,计算机参与电影特效的制作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创建作用,另一种是控制作用。计算机三维动画和虚拟技术属于创建作用,数字处理和数字合成属于控制作用。

1三维动画特技主要用于在实拍中无法用其它方法实现的各种效果。当前用得最多的除了怪物与飞船,就是烟火与环境。在大型灾难片的烟火背景和本来就不存在的幻想空间中,使用三维技术就要比实拍模拟廉价而高效,三维技术大概包括:a.仿真角色(用于模拟不明生命体的造型和运动);b.变形对象(各种变形对象、随机变化的环境、柔软的类生命体、制作图像扭曲辅助通道);c.粒子特效(火焰发射器、星空背景、沙尘、群体动画、动态遮罩);d.仿真场景(异度空间的远景、类生命体的飞船、幻想的植物与建筑);e.灯光模拟(各种光效元素、体积光、闪光、三维镜头光斑)。

2数字合成特技真正用于电影创作还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谓计算机数字影像技术是电子计算机编辑处理影像(仅用电子计算机制作合成状态与动作的技术)与数字影像合成程序(以影片等为素材在电子计算机中合成的技术)在电影制作上的概称,简称数字合成特技。数字合成特技在影片制作中通常被笼统地归纳成影视后期。需要合成特技来完成的镜头几乎包含了整个影片的所有特技部分。最常见的效果包括后期抠像、动态遮罩、各种光效和扭曲。合成技术大概包括:a.蓝(绿)幕抠像(用于特技摄影中各种人物和场景,删除论文联盟和增加配色素材中的对象);b.跟踪(匹配前期拍摄的镜头或对象运动,三维与实拍素材合成的位置参考、人物修饰的参考、光效的位置匹配等);c.调色(匹配所有实拍场景、抠像人物、三维对象在同一镜头里的色彩。弥补前期拍摄各种环境影响的色彩缺陷);d.扭曲特技(各种时空变化、人物变形);e.二维粒子(弥补三维粒子的不足,局部的图像修饰);f.光效和特技滤镜(提供了给素材添加特效和气氛的无限手段)。

无论哪一种技术都离不开数字计算机,且都需要光学印片,并且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成本很高、难度大、费时过多、危险性大的摄制任务或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被摄对象和现象,常常要求摄制一些难于用一般摄制技术方法完成的电影画面,就需要用特技方法去拍摄。因此特技的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1.完成巨大的、困难的甚至危险的摄制任务。2.提高电影镜头的艺术质量,加强艺术效果。3.创造全新的电影镜头。4.扩展银幕的调度空间。5.节约拍摄时间,降低影片成本。

数字特技技术从形态上观察,是一些借助计算机数字技术电影特技技术。从美学层面思考,是数字技术给特技技术带来的新手段。

面对数字特技电影,有的研究者是从电影观念和本体论层面来认识问题的,有的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虚拟现实主义。更有甚者提出了“电影叙事的游戏假象说”。

与此对照,数字特技电影的叙事信念和叙事形态就和主导文化的文艺理论十分不符。我们在观看国外的绝大多数影片、尤其是使用数字特技技术的影片时是非中心化的,没有宏大叙事所要求的那种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决定论信念。

在观赏的阶段,数字特技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游戏心态,是对视听奇观的享受而不是对银幕现实的认同。因为很多数字电影虚拟的不是“现实”而是21世纪杀人网络中的数字杀手、恐龙复活的侏罗纪公元、彗星撞地球这样的“非现实”!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观赏,影片试图用轻松和玩笑的态度来稀释历史,在笑声中弥合社会心理的矛盾、交流各民族、各阶层的价值观。主旋律影片要的是理性创作、权威性观赏,它能否接受这种嬉笑态度,能否容纳那种由数字技术带来的历史场景的明显虚构和历史“再现”即历史阐释的不确定性?

面对数字特技和其它新技术,我看到的却是破除形式崇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今天,谈论“特技”这个词,如果不加限制词,我们指的就是技术。它只是制造影片真实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无法再把数字特技当作一个物质性的手段,而放弃或逃避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数字影像,仅仅是一种手段,影片能否吸引人,能否让世界范围内的更多观众认同,还要看编导对基本的历史事实有无尊重、敢不敢尊重;对人性的认识是否深入、准确;还要看作品中的主题是否蕴涵了一种普世性的基本人道情感和当今商业社会的共同契约。从技术条件对美学形态的影响来看问题,数字电影也把某种革命性观念“逼”到了我们眼前。它打破了我们中国大陆学人和电影创作者理解的巴赞电影美学:完整现实的复原。数字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存在主义的时空:形式体系没有什么先于其具体活动、具体显现的本质规定性,手段、技术的的自由带来的是创造的无限多向选择,也是理解上的非权威阐释。以存在主义的眼光看:形式系统语言不提供担保,数字技术给创作者带来自由,给观赏者提供一个非权威的叙事时空,它再次将选择的自由和思考判断的责任放在每个个体观众的肩头。

在我看来,数字特技和其它新技术影片对技术应该是一种对技术控制的平衡。影片的价值取决于数字技术和真实性叙事的结构平衡。暴力美学的血腥打斗、数字电影的虚拟现实表面上弱化或者摒弃了社会劝戒或道德审判,但就电影社会学和心理学来说其实是一种把责任和选择交回给观众的电影观。它是对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观念的彻底反驳。它的含义是:电影不再提供社会楷模和道德指南,电影也不承担对观众的教化责任,它认为电影提供的是一种纯粹审美判断。这就是把选择的责任还给每一个观众,它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当然,它所面对的,也是产生它所不可少的社会环境是:具备商业伦理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观众、契约健全的商业社会、和由此产生的后现代境况、高度法制化社会、有自由竞争的文化空间、有自由的文化产品选择权。而在我们这里,大众呼唤和要求都是比较“传统”的写实性电影时空和权威的、有现实感的、认同的观赏接受心理。这些就是我们面对数字电影的悖论和错位,正是这些错位和悖论构成了数字电影可能给我们的启示和张力。数字化是一柄双刃剑。这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影视特技应该为电影而服务,高超的技巧是不露痕迹的。这也可以作为数字电影一个不能称得上标准的标准。

转贴于论文联盟

谈到影视特技制作,在国内动画界中普遍存在一种概念上的误区,即“三维动画可以制作一切”。而讲到后期特技,则有很多初学者把它片面地理解成premiere之类的视频剪辑。其实,这些误解都是因为前期与后期、合成与剪辑的概念模糊不清造成的。

通常在数字影片加工过程的划分范围里,三维动画和摄影(摄像)类似,同属于前期制作的范围。因为在影视特技制作中,不管是三维动画制作的数字影像还是摄影(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素材,一般都还要经过合成特技制作软件来加工成最终的特技镜头。最后再使用非线性剪辑软件对每个镜头和声音素材进行剪辑,直至输出成完整的影片。

所以,我们这里探讨的影视特技制作。既不是单纯的三维动画,也不是简单的素材剪辑。而是包含了以三维制作和摄影(像)机拍摄为前期素材准备,再通过合成特技软件进行数字特技的加工,最后对特技镜头进行剪辑输出的完整过程。

数字电影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数字影像;奇观;艺术表现;特征

一、数字影像奇观的艺术表现特征

(一)想象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期那数字影像奇观的表现几乎到了无所不能的程度,唯一的制约仅仅是人们的想象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是你能够所想到的,都能够通过科学的技术水平利用数字影像奇观所表现出来。值得提到的是,正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放,因此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数字影像奇观艺术表现的核心价值就是人类的想象力所在。

任何影像奇观的制作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的,优秀的电影大片、精致的器官造型、震撼人心的影像场景都需要创作者具备高度丰富的想象力。正如《阿凡达》中所描述的另一个世界――潘多拉星球,在距地球遥远的另一颗星球上,幽深的森林中居住着蓝色皮肤的纳美人,它的头发可以实现与树枝思想的沟通、巨大的山脉漂浮在天空当中、植物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等等,这些奇特的影视造型都是卡梅隆导演通过发挥自身想象力所虚构出来的,可以说,电影《阿凡达》最大的成功、它所彰显的巨大价值其实就是人类想象力的进一步绽放。

(二)陌生化

“陌生化”在传统文学理论当中是如此解释的:陌生化主要用于称谓,由于从未见过此事物,因此为消除套版反应通常以人或物作为对象并以陌生眼光加以描述,从而吸引读者的研究并引发新的思考方式,让读者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来调动读者积极性、激发想象力。同样的,在影视作品当中“陌生化”也是如此,电影创作者通过制作影像奇观首先让观众产生一种陌生感,打破观众传统的思维限制,最大限度的满足观众的窥探欲,最后再运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来获得精神上的审美。

以电影《阿凡达》为例,该篇利用高科技给广大电影观众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奇幻世界,观众通过佩戴3D立体眼镜,一幅幅靓丽的陌生场景引来了观众的一阵阵镜湖,在数字影像奇观技术的支持下,卡梅隆导演不仅仅让自己的想象成为了现实,观众的心灵也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充分体验到了数字影像奇观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逼真性

众所周知,影视技术的特性决定了数字影像奇观的逼真性。正因如此,影像奇观也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高潮科学技术手段,准确、精细的在荧幕上将影像奇观逼真的加以展现。从而不但让观众看到事物的整体,同时也让观众观看到他们平日无法体会到的、想象中的美丽景观,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影视技术的特点所决定的。但仍然需要注意的是,逼真性不能等同于真实性,观众从荧幕上所看看到的景象仅仅属于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与个人体验上的真实感。

比如电影《明日之后》,该片的电影创作者为了让观众体验到逼真的奇观影响,对纽约曼哈顿地区的标志性建筑采用全数字制作的手法,让CG模型与实景的吻合程度几乎惊喜道每一条街、每一栋建筑,即使在影片中没有做出任何的解释说明,但是美国大部分观众都能够从中立即辨认出曼哈顿城市。如果人们在观影时看到他们如此熟识的地方为冰雪所覆盖、地震所破坏、海啸所吞噬,那么该影片所展现出的震撼力不言而喻。

二、数字影像奇观的艺术表现技巧

(一)数字光学造型

数字时代的来临和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数字影像奇观表现上解决了数字光学造型手段,这一方法解决了很多传统影像奇观制作上的困难,尤其是在场面调度上的自由程度方面,景深远景之外的焦点一样能够在荧屏上清晰的展现出来,并将众多的视觉元素有机的融合在一个画面当中,从而得到传统光学摄影镜头所不能达到的视觉效果。

影片《变相怪杰》中一些较为夸张的镜头,就是将传统摄影光学拍摄镜头所拍摄的主人公采用数字光学造型手段融合而成的,正是由于虚拟摄像机的超广角所生成的夸张画面,主人公凯瑞的头部就具有了极为强烈的卡通动物形象,乃至凯瑞吞下炸弹在腹中爆炸的画面这一连续镜头都是创作者采用数字光学造型手段所制造和完成的。

(二)数字色彩造型

一般来说,传统调光、调色、影调上的调整范围是具有一定限度的,单镜头画面内的色彩与光效很难做出二次调整。这一问题对于创作者、导演和摄影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数字色彩造型则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以我国导演张艺谋作品《英雄》来看,他对影片色彩的调整就极具代表意义,影片当中先后出现了五种色彩,红绿蓝白黑五种颜色和画面都代表了不同的寓意,这些色彩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衬托。

但不论是对于传统色彩造型还是数字色彩造型而言,它并不是像画画一样仅体现于一个画面当中,电影影像的色彩是处于流动当中的,画面与画面间的切换、场景与场景的对接都需要创作者和导演根据影片内容动态的去运用、组织和捕捉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够制作高质量的影像奇观。

(三)虚拟场景造型

从整体来看,通过影像奇观的制作能够摆脱拍摄地域的限制,只要创作者能够想到的,故事都能够在其场景中发展,这是因为通过CG技术能够创造出一种虚拟的场景与环境。需要注意的是,虚拟的场景也要做到真是,实景与虚拟景观的有机融合很难分辨二者区别。例如将实景做“旧”就完全可以通过数字影像合成实现,从而省去现实中大量繁琐步骤。比如影片《世界末日》,该影片利用大量时间描绘了太空船进入太空、撞击陨石的过程,这些太空场景的虚拟描述与艺术表现极大的满足了人类的猎奇心理。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并应用于影视作品当中,能够丰富人类的情感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与发展将推动相关产业的进步,科学技术会随之发展,同样的通过高科技所制作出的影像奇观在插上人类智慧与想象的翅膀后,影视艺术也必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荣美.解读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以《红高粱》为例[J].电影文学.2010(23).

[2]王珏.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叙事作用[J].电影文学.2011(15).

数字电影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3D技术;数字特效技术;《阿凡达》

2010年1月4日,一部带有全新技术风格的电影在中国上映,它震惊了中国观众,颠覆了传统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更创造了叫人叹为观止的票房,它就是《阿凡达》。人们在欣赏电影新颖剧情构思的同时,更多的是惊叹于电影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带来这种视觉冲击的正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电影数字特效技术——3D电影特效技术。《阿凡达》给电影界带来的轰动并不是“一时兴起”,其实早在1993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已经和视觉总监斯科特·罗斯、特效大师斯丹·温斯顿共同创建了数字领域公司,要致力发展成为一家全新的CG龙头公司,而《阿凡达》的故事梗概更是早在1995年就已经创作完成了。由此我们看出,业界人士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电影《阿凡达》的成功就不为过了。

3D电影特效技术就是《阿凡达》中最大的植入广告,电影的主角是由科技馆里的成像特效所扮演,然而,3D的技术核心,正如在以色列颁奖时日本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说的那样,其实就是一种欺骗。

一、何为3D技术电影

3D技术电影也常常被人们称作立体电影,3D技术电影在放映时采用两台投影机同时进行放映,并将两个投影仪的画面的相应点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同一个银幕内进行完全一致、同步的播放。偏光镜是播放3D技术电影时每台投影仪的镜头前的必备之物,但两台投影仪前的偏光镜不尽相同,分别放置横向偏振片和纵向偏振片两种类型的偏光镜镜片,采用这样装置的目的在于让观众的眼睛接收到不同的银幕反射的偏振光。观众在观看3D技术电影时都要带上特别制作的3D眼镜——偏振光眼镜,并且3D眼镜镜片必须与投影仪的左右偏振方向相一致,这样通过镜片就可以过滤掉左右两边不合偏振方向的画面,只将相应的偏振光图像展现在观众眼前,即右机放映的画面只呈现在观众的右眼,左机放映的画面只呈现在观众的左眼。左右眼接收的不同画面通过大脑中枢,利用视觉差营造出远近感,这种影像分离的技术就促成了观众在观看3D技术电影时所产生的3D立体视觉效果,所以我们也把3D技术电影称之为“3D立体电影”。

二、电影《阿凡达》中3D技术的运用与突破

(一)《阿凡达》中3D技术的运用

在迄今为止世界电影史上,还没有哪部电影的制作投资能与《阿凡达》相媲美,其最终的预算成本超过3亿美金,其中3D技术的应用耗费了影片制作预算的一半以上。在我们所观赏的全部电影内容中有60%是通过电脑动画制作生成的画面,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采用了全新3DFusionCamera系统来拍摄影片所需的立体画面,为了摄取极佳的3D效果,平均耗费4万个人工小时在每帧画面当中。与以往的电影相比,《阿凡达》的画面拍摄采用了卡梅隆数字领域公司的团队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这套3D摄影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两台索尼HDCF950HD摄像机,两台摄像机在拍摄现场就相当于人类的眼睛,为电影的取材摄取不同视角的画面。与观看3D电影的专用眼镜原理相同,每台摄像机镜头前都配有不同类型的偏光过滤镜片,画面摄取的景象通过镜头前的传输转换移除图像偏光反射的不同部分,这样拍摄的画面转换成观看的图像时就对人体的大脑“撒了谎”,造成了一种视差错觉,产生3D的立体效果。通过使用这项3D摄影系统而拍摄出来的《阿凡达》与其他电影相比不但将更具动感的立体视效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且观众在观赏电影的同时不会再因为画面快帧递进与深层的抖动而产生头晕的现象,这套3D摄影系统的运用使3D电影可以通过摄像机直接拍摄出来变成现实。

为了《阿凡达》拍摄的需要,卡梅隆还专门开发出了虚拟摄影系统,也就是后来我们在观影时欣赏到的大气恢弘的电影场景的制作系统。其实系统的本身就是一块没有任何摆设的空地,导演通过虚拟摄影机传输出来的画面镜头对场景内演员的表演进行指挥。演员虽然只是在没有摆设的空地进行表演,但通过虚拟摄影机的成像演员就如同在一个充满CG物体的虚拟空间中进行表演,而导演通过这个虚拟系统的画面进行拍摄与真实世界的电影拍摄如出一辙,导演可以根据影片的需求从任意角度进行拍摄,指挥调度场景内CG物体的表演活动,在虚拟拍摄过程中,真人表演同虚拟场景结合后产生的视觉效果将第一时间呈现在导演的面前。

在电影《阿凡达》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卡梅隆还采用了面部捕捉头戴设备和面部表演捕捉还原系统。影片中的纳威人是通过电脑动画加工而成的,占有影片拍摄镜头的60%,在拍摄这类镜头时,演员们戴着微缩高清摄影的帽子,身着表演捕捉服。摄影机与相关设备进行同步连接摄取演员的细微眼球活动以及面部表情,演员95%的面部资料通过该系统传输至影片数据库,进而丰富CG虚拟角色的肢体表演,整个拍摄过程中摄像机与演员的面部距离只有10厘米左右。这样精确细致的面部表情捕捉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震撼的3D效果同时,对于影片人物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做到浑然一体,让观众在感官上真真正正地体会出这些虚拟人物的真实性。

(二)《阿凡达》中3D技术的突破

影片《阿凡达》给予3D电影技术发展的最大突破在于表情捕捉系统的建立,创新制出了3D电影的perfcap-performanceCaptureworkflow表演捕捉流程,这项技术的革新具有历史性意义。《阿凡达》在拍摄取材过程中采用了一种很小的广角摄影镜头并固定在演员表演时所佩戴的表情捕捉帽上,这样镜头就固定在了演员面部的正前方,镜头与演员脸部的追踪点相配合捕捉演员脸部的肌肉运动数据,使计算机记录下演员的表演。通过这种小的广角摄像头记录下的演员表演数据与计算机内绑定好的相应的模型进行匹配,实现表情与身体真正的双重捕捉,将演员的表演真正完全地转化到动画角色的表演当中,实现了巨大突破。

传统的数字特效电影在制作拍摄过程中导演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抠像后合成的视觉效果,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研发团队通过三项技术革新解决了这一难题。首先,卡梅隆创建了“能量”捕捉摄影棚(theVolume),它的大小相当于普通常规表演摄影棚的6倍,演员整个表演的完整细节都被位于棚顶的传感器采集收录;其次,卡梅隆创建了虚拟摄影棚(VirtualproductionStudio),演员的表演通过虚拟摄影棚与场景中的CG物体进行转换互动,导演通过虚拟摄影棚可以随意处理相关CG物体的运动并根据影片剪裁需求进行任意角度的拍摄以获取影片景象,演员在进行表演的同时,导演可以通过虚拟摄影棚同步获得自己想要表达的效果;第三,卡梅隆创建了协调虚拟摄影机(Simulcam),这项技术是整个虚拟摄影棚的核心所在,导演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拍摄现场的监视器看到拍摄所需的数字场景与演员间的组合画面,导演在影片的虚拟数字场景的背景下直接指导演员的表演,以达到影片画面最佳的效果。与传统的数字特点电影相比,这项技术的根本突破在于实时性,导演可以通过监视器直观看到演员与场景的结合画面,而不用通过后期合成制作进行修正,这样不但增大了导演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发挥空间,也极大提高了影片在制作完成后的播放效果,更加具有观赏性。

三、后《阿凡达》时代,3D技术特效电影发展的机遇与未来(一)3D电影技术发展的机遇

人们观看3D电影过程就像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影片《阿凡达》给广大影迷带来了一种难以言表的视觉享受,画面场景中射出的子弹仿佛在现实中与你擦肩而过,当纳威人骑着怪兽飞翔时仿佛自己也身处在天地之间,这一系列身临其境的感觉远非其他非3D类电影所能比拟的。电影《阿凡达》的横空出世,为3D电影特效技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后《阿凡达》时代,3D电影技术将会得到更多的机遇,电影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颠覆了传统的电影工艺、改变了电影的创作方式。在未来,传统的胶片电影的形式无论能否被3D电影技术所取代,都无法改变3D电影技术蓬勃发展这一无可争议的事实,美国在2011年就已经制定了到2015年以前消灭胶片电影的计划,香港也将从2013年开始所有的电影都以数字电影的形式进行拷贝而不再使用传统的胶片,胶片电影被数字电影取代已经进入了倒计时,3D时代已经到来。

(二)3D电影技术发展的未来

3D电影技术在各大影院间已经悄然兴起,3D电影技术应致力于不断提高观众在观看3D电影的感官体验上。体验式消费盛行构造了如今的电影行业的大环境,观众的这种新的影院观影体验需求对电影在技术和特效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纵观近年来后《阿凡达》时代进入市场中的大多3D数字影片,都严重疏忽了制作环节,特别是特效和技术方面的投入,观众对于影片的质量方面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产生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当前不断更新换代的观影环境和电影放映技术条件下,大多数的3D数字电影在制片环节上并没有严格把关,不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以至于商品利益化诞生出来的3D影片无法与当前的新型影厅相匹配。所以,3D电影技术发展的未来除了要对技术精益求精外,还要寻找与成功电影在制作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差距,关注从事电影特技特效制作相关企业生存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寻求解决3D电影技术发展未来的途径。

四、结语

卡梅隆通过电影《阿凡达》的创作不仅将3D电影技术在影片中进行了全面的运用,也将3D电影科技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同时利用3D技术对电影的表现内容进行扩展,将电影真实的画面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在创造巨大视觉震撼效果的同时,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观众能够获得更大的精神满足感。尽管3D电影的发展还有待提高,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缺点,但我们相信,3D电影技术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日趋完美,3D电影技术会迎来更加广阔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郭平.成就《阿凡达》的幕后英雄[n].计算机世界,2010-02-01.

[2]刘进.先进的摄影机运动控制系统[J].影视技术,2004(05).

[3]3D电影技术的机遇与未来[J].大众电影,2011(21).

数字电影发展前景篇10

关键词:阿凡达;虚拟美学;数字技术;立体电影

分析《阿凡达》这部电影的美学,可谓是多种多样,因为这部电影画面震撼效果,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享受,3D特效更是让场景更加艺术化。“阿凡达之恋”更是让人觉得奇异浪漫,潘多拉星球的美丽犹如世外桃源,各种各样的奇异生物,充满了如梦如幻的色彩。《阿凡达》这部电影的美就如一座金矿让人着迷,其无穷韵味和美学意义都等待着被挖掘。

一、虚拟与真实之美

虚拟与真实之美主要是立体电影上的体现,它的表现手法和与传统的电影美学的表达是有区别的,传统的电影一般主要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将电影的故事通过剪辑手法展现出来,这对于表达美学来说,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传统的电影在场景与演员的表演上都注定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本质上决定很难将电影的创作完美展现出来,立体动画则不同,它可以通过数码技术创造出不同时空的电影和人物,这不仅仅是电影技术的突破,而且还提高了对虚拟电影的满足度。《阿凡达》电影中的虚拟之美在影片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展示,那里是一个充满着灵性的奇异世界。

在观看影片时,画面可以直接向前延伸到了观众席内部,对观众来说有一种如置场景的体验。与传统电影相比,画面感会更加的生动和鲜明,刺激感会无限增强。《阿凡达》的虚拟之美在于画面的设计,整个画面的真实和唯美与虚拟之间做到了完美的一个契合点。它的真实之美主要在于立体化造型的运用,置身电影院就如同置身于潘多拉星球,在这个奇异的星球上,一切也都让观众觉得触手可及,虚拟和真实让观众有些分不清楚,这也是一种基于技术的电影之美。

二、数字技术之美

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是使得电影制作发生重大变革的一项最基本的技术支撑,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电影道具只是对现实的模仿,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影像与物质之间存在的间隙,使以前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可以在画面中有着完美的展现。数字化技术不但为电影画面的表达提供现实仿真,也升华了电影美学的原则,把真实的再现拓展与现实仿真完美结合,实现了真正的电影美学。电影艺术真实观念的变迁和不断进步源自于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变革,电影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使得电影的真实观念从传统的内容主导型发生了变迁。

在传统的写实主义者看来,影像的真实是电影真实的前提,影像的真实是对现实的一种还原,在摄影机中所有的拍摄都必须是实景演出,没有真实的场景就不能将电影完美刻画成为影片。《阿凡达》开始让传统的电影美学遭到了挑战,数字技术之美走进观众的视野,并开始形成新的电影美学,从本质来说,是数字化技术催动了新的电影美学方向。当前数字化电影制作技术进入了电影制作当中来,已经开始改变了传统的先有故事后有电影的模式,创造出了不同性质的新型美学:数字化技术的现实仿真与数字化技术的虚拟非现实。

《阿凡达》是数字技术应用的教科书,灵动的画面和各种高难度动作的模拟通过3D的震撼效果的模拟表现出来,都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无限美感。

三、立体化造型与视听之美

《阿凡达》中的纳威人的角色设计是绿色的皮肤耳朵很长,拖着常常的辫子和尾巴,身材修长而高大,晶莹透亮的大眼睛,善于在丛林中奔跑和跳跃,可以通过弓箭和长矛等古时候的狩猎方式进行打猎,还能驯化动物当坐骑,集体住在一棵大树之上,这些场景都和原始人颇为相似,电影的设计场景非常富有想象力,哈利路亚山的造型让人觉得眼熟却在现实之中又找不到原型,航天飞机和直升机的设计,都具有未来之感,在潘多拉星球上,那散发着荧光植物犹如巨大的发光感应器,美轮美奂,漂浮的树种,犹如精灵。这些立体的场景带给带来的是新奇的观影感受,神奇外星空间让人有着无穷的向往,是无数人想探索的梦想,宇宙的浩瀚无穷通过3D技术的融合,在视觉上更让人体会到人类的渺小。

视听之美表现在声音的空间感上面,声音也可以被制作成三维的效果,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声音如同现实中一样,声音来自于不同的方向,声音的大小距离远近以及声音质量环绕立体都进行了颇为用心的调整,让画面同声音完美的结合了起来。强大的视听效果远远超过了是以往的电影,《阿凡达》的声音在后期制作采用了多声道立体声来进行空间纵深感模拟,从听觉上加以强化,使得《阿凡达》的可欣赏性以及美感都增色不少,这种立体化视听享受也为《阿凡达》在整个画面效果润色不少。

四、世外桃源之美

潘多拉星球在数码技术的特效的支持下,有着神秘的面纱和梦幻的特效,特效的荧幕和声音的配合在播放影片时就让观众像宛如仙境的潘多拉星球之上,可以触摸到那奇异的动植物,就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在这个全新的梦幻世界,无处不渗透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观众对未来世界充满无限的想象。电影里并不仅仅只是想象出来的故事情节,很多都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有着现在的科研成果,有着对外星探索和一系列的先进技术,这让《阿凡达》这部电影有着超越电影本身的科普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意义。

《阿凡达》电影中的美学能够调动人的感官器官,在欣赏这部影片的时候,不只是对耳朵和眼睛是一种美的洗礼,在身体和心灵上也会产生出同样的碰撞。《阿凡达》所取得的成功,标志着电影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的到来,会颠覆影视这一领域,对传统的电影美学形成挑战,对推动电影审美的不断变化有着重大的意义。将电影美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创造了电影史上一个新的传奇。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