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会治理难点十篇社会治理难点十篇

社会治理难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4:30

社会治理难点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 马克思主义

随着党和国家经济、政治包括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对于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备加关注,这就要求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使思想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有效实施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可以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的,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的教育功能与优势,增强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方法,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重要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一、坚持构建教育理论体系与探索教育规律相一致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又是大学生形成科学意识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在开展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基础和支撑,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定重大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原理教育,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根据大学生群体普遍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及其教育方式,并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内涵。要及时研究伴随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生发的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探寻实施有效教育的规律,引导大学生把握我们党和国家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使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价值的取向和行为走向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理性思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捍卫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二、坚持教育内容体系与完善课程架构相结合

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动态性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方法上必须强调时效性、理论性和政策性相结合。其内容体系由稳定部分和动态部分两部分构成。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为稳定部分;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态势、格局及策略,即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动态部分。相对稳定的部分是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基础;动态变化部分是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教育的内在规定。把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教育,科学、合理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其稳定部分和动态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系统的规范的课程内容与架构,方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使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特点。建立起系统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框架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坚持热点难点问题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统一

社会治理难点篇2

一、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随着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转变职能,企业剥离出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的服务职能,大部分由社区来承担。要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需要城市社区发挥作用。可以说,只有把城市社区建设搞好了,才能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一)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新世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看,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可以有效抵制和腐朽思想的侵入,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二)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要。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推进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难点分析

开展和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思维、新课题,也是新时期社区建设的新挑战。随着社区大政工概念的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由以往单一的居民群众扩大到社区单位在内的全体社区成员。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观念的变化带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人们观念变化的考验。人们普遍得到了改革开放的实惠,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大力发展了生产力。同时,负面作用也是显而已见的。一是金钱至上的观念。金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在有些人的眼里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为维持生活之用,而是万能的,甚至可以用来代替思想政治工作,错误地引导人们产生拜金主义,无形之中淡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和疏导作用;二是享乐主义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也不断提高。一部分人及时行乐的观念也随之产生。不切实际,盲目攀比,心理失去平衡。享乐主义改变了一部分人的思想法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倾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在这些人的身上已经大打折扣,以至于蜕化成腐败分子的也大有人在;三是个人主义观念。有些人以我为中心,利已主义思想严重,个人利益为重,集体利益为轻,不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文明素质不高,没有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干群关系紧张,在一些单位还时有存在。个别党员干部对人马列主义,对已自由主义,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光对群众喊大道理,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渗透性。因此,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针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以进步的观念和正确的舆论教育人、引导人、改造人。

(二)严峻的现实带来社区思想工作的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是深层次矛盾的加剧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一是社区贫困群体逐月增加的问题。在当前“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因企业转制等原因,下岗、失业职工人数急剧增加,居民贫富差距增大,贫困群体不断增加。我市是全国较早实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城市,国有企业与工人们理顺了劳动关系,大批人员被下岗,这部分下岗的国企产业工人下岗后回到社区,到目前为止,我们**区扶贫帮困对象有**户,其中低保对象有**户,**人,比去年增加**户,给社区再就业工作工程和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挑战;二是机关干部分流。据统计,去年政府机关机构精简40%左右,大批机关干部分流,安置分流干部、做好分流干部的思想工作,将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也将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和社区思想工作的中心点;三是流动人口大量流入社区。据统计,全国约有5000万流动人口,这部分人流动性强,纪律松懈,在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他们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找工作比较困难,一旦出来了又不愿回去,长期滞留在城市社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造成这些地方人员情况的复杂性,给社会治安的稳定带来了严峻的问题。因此,要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解决现实问题,化解社区矛盾,任重道远。

(三)机构不全带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一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应该是街道党工委,但在现实情况中街道党工委人手少,工作量大,对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到位。如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一人身兼数职有妇联、组织人事、纪检、宣传、科协、文化体育、统战、工会、社区建设等等,真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整天疲于事务性工作而无暇深入研究和解决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感到棘手,难以开展;二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扎实有效的氛围,必须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先导,把居民群众融合在高尚的精神环境之中,使之受教育、受鞭策、受鼓舞,达到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但是现受活动经费的限制,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难以上规模、上档次,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建设难以出精品;三是居委会体制改革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和服务上,对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社区干部的来源却不充足,后继乏人,影响了这支队伍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四)社区政工干部总体素质尚未胜任目前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难点。居委会体制改革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和服务上,对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社区居委会干部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已经有个别中青年干部补充到了居委会干部之中,但在人们的眼里,居委会干部仍不免“老大妈、老大娘”形象。由于我国的社区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且,由于居委会干部的待遇偏低,对于那些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来说缺乏吸引力,由此造成了居委会干部后继乏人的局面。社区居委会干部目前的状况是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软肋,是构成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难点的内因所在。一方面由于其本身的年龄问题,使得居委会干部在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和接受上落后年轻人,况且,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体是广大的中青年,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思想问题在部分青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两者的代沟却严重影响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由于其缺乏教育心理学、政治学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素质和操控现代化教育沟通工具的能力,如计算机网络,使得居委会干部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的方式和手段受到极大的局限。而事实证明在没有消除对方的防备心理和逆反心理之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毫无效果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

三、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思考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根本转变,使得我们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对象中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和制度上寻找突破口,认清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找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和结合点,增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改变原来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不贴心、不深、不细、不实的现状,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一)探索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制。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稳定城市基层政权的基础,必须要得到社区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从而加强组织领导。街道党工委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认真承担起主体职责和协调组织的领导责任,努力形成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一把手”步调一致,努力形成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一把手”步调一致,社区各单位目标共同,具体工作分工合作,各尽其职,齐抓共管的机制和各局,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有人问、有人管、有制度、有措施,覆盖全社区,收益全社区。要动员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同时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完善工作制度,定期开展工作,交流思想工作的经验,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有实效,深入人心,深得民心。

(二)探索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使之得人心、暖人心、激人心,使之达到面向社区广大的干部居民群众,激发他们主人翁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目的。要积极探索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办法和创意载体。一是关心到位。思想政治工作要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紧扣社区的热点和难点,要同解决群众思想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大胆地开拓和实践。江东区明楼街道针对社区困难户多,下岗人员多,残疾人多的特点,想方设法化解社区就业矛盾,为辖区下岗妇女、困难妇女、闲散妇女、残疾妇女办起了家庭加工厂。这个家庭加工厂,无需投入资本,干活的地点,方式自由灵活,技术性不强,符合妇女们擅长女红、又可以照顾家的特点。这项实事既解决了妇女群众的再就业问题,又充实了她们的业余生活,起到了稳定社区、凝聚人心的作用,所以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目前从事家庭加工厂工作的人数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几百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社区拓宽就业渠道开辟了新的途径,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找到了全新的载体。这种满腔热忱关心居民群众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做法,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务实上下功夫,才能得人心、稳人心、聚人心,才有说服力的特点;二是教育到位。要提高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素质,必须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活跃社区文化的氛围,以提高居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在活动中自我教育,陶冶心灵,净化思想,使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拓展领域、开辟网络,形成社区大政工的整体效应。同时要着力提高市民学校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四有”人才。通过和促进广大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受的新型人际关系,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三是资金投入到位。要切实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做到人民群众娱乐有场所、活动有器材,经费有保证。社区各单位要积极提出资金,建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基金。同时在社区范围内实行资源共享的原则,努力方便居民群众的活动需求。街道要有计划、有重点、有规模地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加强阵地建设,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集资为辅的投入格局。

(三)探索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找准突破口和选好切入点。克服老方法不行,硬方法没用,新方法不会的现象。以创新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亲”,即思想政治工作要有亲切感和人情味。要将心比心地理解,入情入理地说教,和风细雨地释疑,水滴石穿的解忧。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党和政府走进群众、贴进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是“实”,即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务实上下功夫。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一颗火热的心肠,群众思想不理解时要耐心地解疑释惑,群众生活有困难时要及时雪中送炭。要多做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的工作。群众工作一时做不通时,要换个角度替群众想一想,拿自心比他心,广泛与群众开展交心交友活动,沟通思想,少说空话,为民多办实事。

三是“真”,即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讲真话,讲实话,以诚待人。用真诚的心来打动群众,教育群众时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言而有信,行则必果,把大道理的抽象、深刻与小道理的实在、亲切有机地统一起来,让人感到大道理使人茅塞顿开,小道理给人真实可信。

四是“化”,即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备化解矛盾的功能。要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必须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复杂矛盾变简单矛盾、简单矛盾及时平息的效果。这里必须有尊重别人、解开疙瘩、抚平情绪、认清方向的思路,要在温暖和煦的气氛中,用平等的态度来促进人们内心世界精神的升华,以促进其思想觉悟的提高。

社会治理难点篇3

关键词:军事政治;军事治理;改革

军事政治学,属于一种通过政治学理论、政治学方法来管理军政的模式,通过该方式来分析军政之间的关系,使其成为一种军事学、政治学相互融合的学科。站在政治的角度来研究军事治理,将其作为探索途径来对待。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军事政治国家治理功能,最主要的是体现于军事领域层面,但是国家治理空间拓展以及国家治理的主体都在朝着多元化发展,还要和国内的政治生态相呼应,才能保证军事政治治理作用的正常发挥。

1原生性与连续性

我国军事政治需要跟随政治的步伐,所以在对我国军事政治进行研究时,可以分别关注建军、治军以及用军这些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国家安全度,并保证社会稳定,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权重不同。不同的权重,侧重于不同的功能,因为受到较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党内还是党外,都不能主导军事政治功能取向,导致该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因槲夜的复杂性较为严重,并不能根据单体元素加以主导。

从某角度来看,对我国的军事政治治理功能加以研究之前,要先分析军事政治特征以及价值取向等,之后再对现实形态以及功能作用进行研究。我国的军事政治可以呈现出一种本土化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原生性及连续性。国内军事政治原生性代指了传统文化、当代社会政治的相互契合,而我国的军事政治连续性则代指了其内在属性以及基本价值取向等。

2军事政治治理的功能导向

不论何时,军队以及军人,都是我国军事政治治理最关键的两个部分。但是因为军人个体具有异质化特点,所以导致军事政治存在异同复合性问题。从政治心理的角度来看,要认同我国军队宗旨以及我国军队的职能,使其成为军人政治认同基本依据,还可以评判行为是否正当。从军人生活层面的角度来分析,不仅包含了军队一元化职业特性,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生活多元化发展要求。正是凭借该结构特点,才让军事政治单元、层次、维度更加多样化,也提升了治理难度。随着社会价值观的不断该改变,对军人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因为社会结构的转型,带动了社会价值观变化,导致个人主体意识增强,削弱了传统社会价值重心。而且利益诉求量的增加,也提升了社会价值观分化速度,导致很难形成社会共识。军人一直以来秉承的理念,可能很难被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所认可,相对的社会所追求的利益原则也很难被军人认同。

如果军人将作职业军人当成生活方式、谋生手段,这些军人只能充当职业人。必须要保证军人的信仰和军旅生涯相互结合,才能保证其自身的生命力。军人生存常态也包含了解决生活、工作问题。以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因为民生维艰,所以必须要先解决社会经济权利方面的问题,才能有机会解决政治层面的问题。从该角度来看,解决经济社会权利问题,也从侧面带动了一些产业,进而解决政治层面的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相关问题,如果人立身已稳,才能有机会发挥人的潜在精神境界,提升精神境界。想要立功,难度比较大,要立德,难度更高。和平世界下,军人精神境界很难受到战场的检验,如果单纯的依靠军队建设或者是社会来对军人进行检验,模糊性比较强,难以被社会所崇尚。所以不论做任何岗位的军人,都必须要接受来自于社会的挑战,具有良好的精神品格。

3结束语

军事政治,是目前社会时展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必须要高度关注。上文从多个角度论述了相关问题,希望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提升后续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杨钺.国际政治中的网络安全:理论视角与观点争鸣[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05:117-138.

[2]包红梅.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科学内涵及其特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1:21-24.

[3]邹怡.游牧、农耕两大生态区整合背景中的清代多民族治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3-22.

作者简介

社会治理难点篇4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3万多个“难点村”,约占全国村委会总数的6%。虽然比重不大,但涉及的农民群众人数不少,按平均一个村管辖1500人计算,约有5500万之众。

所谓“难点村”是指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政策法律不落实,村务不公开或假公开,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农民群众意见最多、反映问题最集中、矛盾最突出,干群关系紧张,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村。“难点村”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妥善解决,必将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的实现,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难点村”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村民合法的物质利益和民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我国从2009年开始,在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面上工作的同时,开展“难点村”专项治理,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3万多个“难点村”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

“难点村”是现阶段农村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

“难点村”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在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农村管理体制、经济利益和社会关系格局不断调整并发生深刻变化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

一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经济基础不牢。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农村政治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但是我国大多数地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村级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一些地方的村级组织主要依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勉强维持运行。由于缺乏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财力和物力,导致村级组织没有号召力,不能凝聚民心。

二是农村历史遗留和现实利益问题交织,错综复杂,极易引发矛盾和冲突。历史遗留的问题包括宗族家族矛盾、派性矛盾、村庄间和村庄内部历史上存在的地域划分、行政隶属、土地承包、生产资料分配等问题,由于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遗留至今。现实利益问题是指土地、水面、山林承包经营、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宅基地审批、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村委会选举、计划生育管理等。新旧问题往往同时并存,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干群关系紧张、黑恶势力称霸、治安形势严峻、上访增多等现象出现。

三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促进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文化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四是个别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实、工作方法不当。尤其是个别干部公仆意识淡薄,居官不清,为政不廉,,,直接损害群众利益。由于害怕问题暴露,维护既得利益,他们竭力阻挠破坏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五是部分村民缺乏主人翁和民主意识。少数村民不珍惜自己的民利,他们的选举意向很容易被一顿饭或一包香烟等眼前小利所左右,甚至不给补贴就不到会场参加投票选举,或者很随意地请别人代为写票投票。当他们自身的民利受到侵害的时候,也不会运用法律等方式进行维权。

六是村民自治特别是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法律法规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村民民主选举有关事项规定不够明确、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等缺陷日益显现。尤其是纠错机制不完善,处罚措施难到位,违法乱纪行为难查处和纠正。也没有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改居”等方面内容在法律中作出具体的规定。导致有人钻法律的空子,侵害村民的民利,引起矛盾纠纷难以解决。

全面完成“难点村”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在2010年11月9日在陕西西安召开全国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难点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目标,以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为重点,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扎实工作,推动“难点村”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何勇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难点村”治理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民主法制素质、健全并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明年是“难点村”治理工作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要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难点村”治理工作任务。要着力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提升“难点村”科学发展水平上做出新成绩;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加强“难点村”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进步;切实抓好政策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在巩固“难点村”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上迈出新步伐;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取得新进展。

何勇指出,全面完成“难点村”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村务公开领导(协调)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及时完善政策措施,抓好回头看和整改措施的落实,开展督促检查,促进治理措施落到基层、落到实处。要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努力取得有分析、有见解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服务,把“难点村”治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难点村”几乎成了打不开的“锈锁”

近年来,陕西省根据中央有关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集中力量治理“难点村”等安排要求,做了大量工作,但截至2008年,全省仍有314个“难点村”、2900多个“薄弱村”,约占全省村总数的12%。这些所占比例不大的“难点村”,对农村全局影响极大。

社会治理难点篇5

关键词:长丰县;平安和谐;建设

一、影响长丰县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长丰县委、县政府组织党员、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和谐长丰”,以推进“平安和谐长丰”为抓手,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妥善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各类问题,为长丰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类社会矛盾高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仍然存在并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各类矛盾纠纷呈多发态势。现阶段,突出的矛盾纠纷主要有以下几类:土地征用、拆迁建设引发的矛盾;企业改制遗留的问题;涉军群体要求提高待遇问题;涉法涉诉个案长期缠访问题;企业环境污染影响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土地承包、林业权属、水库移民等问题;赡养老人、离婚财产分割等家庭婚姻纠纷问题等。据统计,2009年全县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76件,调处成功率98.2%。

第二,总量居高不下。在矛盾纠纷多发的形势下,有的地方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不及时、不到位,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未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群众的不满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疏导,导致量增加。2009年县局共受理群众来电来信来访1842批件,其中来信147件次,来访1695批,进京非正常访2批2人次,去省市集体上访1批12人次。

第三,刑事案件持续高发。盗窃等侵财性案件居高不下,团伙犯罪、流窜作案越来越多。区域性特点趋于明显,县城和南部地区已成为我县刑事案件高发地区。2009年,全县共立刑事案件1580起,比2008年同期上升9.80%,破案1151起,同比下降7.47%,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44名,同比上升27.62%。

第四,社会管理尚不到位。一些特殊群体违法犯罪危害社会治安现象比较明显,特别是一些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生活就业问题难以妥善解决,管理、帮教措施不到位,重新违法犯罪有升高趋势。部分农村学生初、高中毕业后难以继续升学,就业困难,易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伴随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问题突出,也使农村的治安防范能力大大下降。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基层政法单位和综治自身建设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表现为一些基层干部驾驭稳定局面的能力不强,对复杂形势和信息反应不灵敏,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工作中往往被动应付,对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够熟悉,做群众工作办法不多,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同时,有的干部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一抓到底的恒心;有的干部办事不公道,引起群众不满;有的干部处理问题不及时,群众有怨气。

第二,群众的法制观念亟待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缺乏针对性,一方面,群众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在利益关系发生对立冲突时,不少人却不愿或不能利用合法合理的手段解决矛盾、依法维权,不明白自己对于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所负有的法律义务,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往往非法上访,甚至遇事一有人煽风点火,就集体上访、聚集闹事,从而酿成。极少数老户的事项已三级终结,但他们仍坚持过高要求和无理要求,缠访闹访,有的甚至采取过激行为越级赴省进京上访,出现“事已决、访不息”的现象,从现行政策和法规看,对此类人员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

第三,治安管理与防范相对薄弱。警力不足带来民警难以沉到村级,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和服务群众等基层基础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一些突出治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治安隐患得不到及时消除。同时,治安防范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特别是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缺乏符合实际的规划、投入,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后,留守人员防范意识差、能力弱。打更守夜、邻里守望等行之有效的群防群治措施得不到推广。

第四,稳定工作体制机制保障有待改进。虽然全县各乡镇(区)都组建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具体承担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人力没有真正集中起来,信息未能得到有效共享,管理合力尚未完全形成。稳定工作主管负责制、辖区负责制落实较好,但分管负责制、分工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还不到位。投入不足仍是影响基层维稳工作高效运行的“瓶颈”,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三、对策和建议

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线,以服务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在全省“平安县”的基础上,争创全省“综治模范县”和全国“平安县”,把平安和谐打造成长丰的品牌。

(一)提高科学执政水平,发挥好构建平安和谐长丰的根本性作用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妥善协调处理各类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抢抓机遇,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咬定既定的发展目标,排除万难,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千方百计加快跨越发展,用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认真解决城市建设、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困难群体救助、文化生活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善群众“生活难”,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切实解决群众“上学难”,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以公平促平安、促稳定、促和谐。

(二)加强矛盾纠纷和问题的排查化解,发挥好构建平安和谐长丰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坚持县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建成并规范运行乡镇(区)综治维稳服务中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搞好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研判,加强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为主体的调解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阶段,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区)、集体上访不出县”的目标。本着便民利民平等自愿的原则,继续坚持为民服务全程制,增强群众的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加强对的预防处置工作,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教育、法律等多种手段理顺群众情绪,倾听和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和事关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大涉法涉诉问题的化解力度,把处理和解决涉法涉诉上访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针对典型疑难案件和久拖未决的案件,成立专案组,变上访为下访,主动做好上访群众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限期加以解决。

(三)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发挥好构建平安和谐长丰的法律震慑作用

真正把“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贯穿到侦查、、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形成反应灵敏、功能协调、运转高效、打防结合的工作链条,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一是建立健全重大案件、治安形势月通报、季评估制度,认真研究刑事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把打击锋芒对准那些社会危害大、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感。二是大力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突出整治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经常性,切实解决区域性治安问题,增强群众安全感。三是完善重大案件“挂牌督办”、“领导包案”等工作措施,提高破案打击效能和攻坚克难能力,力争做到命案大要案必破全破。四是正确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严重犯罪,有利于挽救失足者,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利于社会和谐出发,对具有法定从宽条件的依法从宽处理。

(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发挥好构建平安和谐长丰的安全防范作用

从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的实际出发,构筑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机构组织协调,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会面、居民区和单位内部防范为基础,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配套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要强化巡逻防范工作,增强动态治安的控制能力。加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实施警力下沉,把警力最大限度地摆在社会面,提高见警率,实现零距离服务群众,零距离打击犯罪。全面建成“乡镇政府出资聘用,公安管理使用”的治安辅助队伍,开展值班巡逻,挤压犯罪活动空间。二要建立健全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及时掌握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的情报信息,做好应对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活动引发各种非传统性安全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真正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把握主动。三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防范工作的新途径。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实事入手,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治安防范工作市场化、社会化、群众化的新途径,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参与治安防范的工作格局。

(五)以普法教育为切入点,发挥好构建平安和谐长丰的自我完善作用

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中心任务,扎实推进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扩大法律服务的覆盖面,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法律服务的市场秩序,增强法律服务的透明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积极向农村延伸法律服务,解决基层群众“请律师难、打官司难”问题。加强基层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切实担负起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和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能。加强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建立司法救助专项资金,重点解决涉法涉诉上访案件当事人实际生活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加强突发性安全事故防范处置,发挥构建平安和谐长丰的减震平衡作用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立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地位,加强安全生产检查、道路交通管理、消防安全监督、危险品监管等项工作,预防和减少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针对自然灾害、交通肇事、火灾事故、物价波动、重大疫情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各个环节,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和完善处置预案,落实责任,严防发生有影响的突发性事件和案件。对已发生的事件和案件,要快速妥善处置,力争把影响和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七)加大社会服务管理力度,发挥好构建平安和谐长丰的教化引导作用

社会治理难点篇6

【关键词】新形势;环保局;思想政治工作

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环保局必不可少的“生命线”“向心力”。新的形势下,环保局的思想政治工作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既是环保局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又是环保局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有效消除思想工作领域可能出现的“盲区”上下功夫

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人”具有流动性相对增大、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思想政治工作不容易开展。久而久之,这一特殊人群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便成了被遗忘的对象,也成了思想工作的“盲区”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如何消除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盲区”成了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消除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盲区”,就必须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形成覆盖单位、家庭、社会,覆盖各类新型组织和群体的工作网络[1]。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创新上动脑筋

创新,就是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寻找新机制、探索新途径、掌握新手段。创新是民族之魂,也是激发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的源泉。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在变,体制在变,机制在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也在变,我们必须适应变化,着力于工作的创新。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改进中得到加强,在加强中得到发展。如果我们无视社会的变化发展,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2]。创新,要克服工作模式呆板,手段单一,生硬说教的方法。必须认真研究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研究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在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基础上,继续寻找新机制、探索新途径、掌握新手段。

所谓新机制,从宏观来说,就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形成“大政工”格局。要形成这种格局,首先要端正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事,全社会的事,不能只靠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少数政工干部去做。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相互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各部门、工青妇齐抓共管,专兼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格局。其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社区管理、环保局管理、社会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同时,还要善于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际和变化,来制定工作的目标任务、方式步骤和相应措施,确保党的各项中心任务的完成。

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工队伍上花气力

思想工作能否创新、机制能否正常运转,归结到底还在人,因此说,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建设一支有理想、有朝气、高素质的政工队伍,否则,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一支有理想、有朝气、高素质的政工队伍应着重从理论修养、人格力量和模范行动三个方面人手。从功能方面看,政工干部应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灵魂工程师”。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难点多、热点多,要从容地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政工干部就必须强化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占领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同时,要保持奋发的精神状态、积极的进取意识、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在精神风貌上给职工以好的印象,政工干部要成为“灵魂工程师”。

从素质方面看,政工干部要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它本身有其特有的客观规律。但在新形势面前,一些同志存在着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相称、业务能力不适应的现象。政工干部要成为精通本职的专门人才,应努力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苦练做思想工作的本领,掌握讲理论课、解答问题、阐明政策等基本功,针对职工群众的各种思想热点、难点间题做工作,力争达到“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走下去能抓,靠上去能帮”的要求[3]。此外,还应大力加强政工干部的业务培训,并积极引进政工人才,舍得从优秀的生产干部中选择政工干部,解决好政工干部出路窄、选人难、后继乏人等问题,千方百计把基层政工干部配齐配强,达到结构合理、整体优化、业务精通。

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健全工作机制上做文章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十分重要和必要,分析当前新的形势,总结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我们认为,迫切需要健全以下四种机制。

(一)领导责任机制

要建立健全各级党委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其他领导成员分工负责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负责、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会议制度。

(二)信息反馈机制

要建立健全环保局职工思想动态监控分析工作网络,形成社情民意观察、反馈系统,切实加强对环保局广大职工思想动态的监控和分析。通过这些措施,及时掌握、分析职工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思想政治领域的动态和带倾向性的问题,增加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探索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三)资金投人机制

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投人机制,不断增加资金投人,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应当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人。要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制度,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宣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四)考核奖惩机制

要制定一套适应本单位本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工作成效显著的地方、单位及其主要领导干部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忽视、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的地方、单位及其主要领导干部要给予批评和惩罚[4]。

五、结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环保局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题,要克服和迎接新的挑战和难题,环保局政工工作者不仅要结合自身的环保局实际情况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环保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来开展和把“一切依靠群众和服务群众”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还要对自身不断改进,切实走好群众路线,进而不断推动环保局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进步,从而为环保局的良好发展稳定工作提供坚强的思想和政治保障。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难点篇7

一、高度重视,真正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开创维护稳定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我局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认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纳入议事日期。将目标管理责任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实行综合治理领导干部包片联点工作制,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强化综治工作的领导体系,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管理体制,坚持与本单位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综治工作任务分解,使责任得以明确、监督有效实施、考核规范科学,真正做到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二、加强监管,切实抓好重点环节的整治和管理工作。

立足本职,加强日常管理。以打造优美、整洁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突出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在违章搭建、占道经营等切实关系群众生活的执法难题上有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保障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加强市政设施的监管和日常巡查,下水道窨井盖道路开挖及维修施工等工作,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通报相关部门及时维修,对不能及时修复的要通知值班人员做好现场警示设置,坚决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三、优化服务,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1、推进政务公开。要大力推进政务规范化建设,公开办事程序、职责职能、选人用人等方面的内容,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环境,要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千方百计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大城管热线的办理和反馈力度,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减少矛盾。

2、畅通渠道。要进一步完善和畅通渠道,把解决群众困难、为民服务作为密切联系群众、提高自己形象的大事来抓,实现高效便民服务。要加大交办件的督办指导力度,坚持“一把手”批阅制,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疑难问题,要进行滚动追踪管理,及时上报;对上级交办的案件,明确领导、明确时间、明确措施、妥善处理;对群众的初访,认真抓早、抓好、抓实,及时调处、及时化解。要加强调研,从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入手,开展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进行调研,追究根源,从宏观上、源头上解决问题,同时加大排查,按照“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超前、预防为主”的原则,力争把各种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互相串联,越级上访的现象发生。及时准确掌握民情动态,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

3、推行人性化执法。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大力实施“和谐城管”建设,积极推行“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实行重罚,对情节轻微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适当轻罚,对流动摊贩等弱势群体尽量不罚”的以教育为主分类执法模式,注重亲民化管理和人性化执法,积极探索实行分类管理的模式,从单一的执法模式向多元化执法模式转变。要自觉地把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城市管理执法过程之中,用温情执法来感化相对人,缓解执法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并有效运用法律手段,减少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

社会治理难点篇8

关键词:企业员工热点难点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96-02

当今社会处于不断转型和改革进程中,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国家制定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以及格局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在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正在发生着显著的改变,这就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密切结合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找准工作定位,注重解决企业职工思想上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方法,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和社会发展与时俱进,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全新的要求。

一、解决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是职工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是职工思想闹矛盾的折射,也是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关键点。解决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是向广大职工群体积极宣传国家党政方针,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意义,其有利于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贯彻和实施,有利于全面调动起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显著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际教育效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选择回避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没有做到及时解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显得针对性不强,其工作过程流于形式,工作会和实际情况无法有效结合起来,导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一种苍白的说教。如果这样长期进行下去,企业员工会逐渐丧失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积极性,严重的会产生抵制和拒绝的想法,拉长了企业员工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之间的距离;其次,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多和员工的困惑和疑虑联系在一起,因此,及时解决好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企业职工思想矛盾和疑虑。当企业职工关注的主要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次要问题和个别问题就能比较从容的得到解决。如果一味地回避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虽然可以一段时间内应付了事,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其思想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通和引导,而职工自身又难以解决这些问题,逐渐会在思想中产生症结,对现代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不利。

二、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的主要表现

1.发牢骚

这是企业是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种热点问题,职工更加关注自己的酬劳问题。物质和利益分配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轴心,进一步理顺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确立企业内部各个劳动结构按劳分配,完善企业分配制度事关广大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理论分配关系是按劳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职工都需要面对自身利益调整的问题。有些职工利益会提升,而有些职工的利益会缩减,有些职工的利益不会发生改变,随着职工利益不断发生变化,职工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而在企业中一些习惯于吃大锅饭的职工看到别人的利益提升,而自己的利益没有发生改变之后,思想和心理开始出现波动,在日常工作中不积极对待工作,思想落后被动,不主动反思自己哪些工作没有做到位反而抱怨领导分配不公。严重影响了员工之间的团结。

2.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是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职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对企业人事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随着传统的终身制和上下传递职业等制度被废除,企业领导任职实行组织推进和公开招聘等制度,按照招聘人专业能力高低,择优录取,竞争上岗,企业领导和管理者实行年度考核任期制度考核,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企业的部分领导干部突然失去了权利,职位降低,而一些技术生产人员竞聘领导和管理者岗位屡遭失败,使得这部门工作人员思想、自尊和自我实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和实现,逐渐在思想中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问题,在工作中,处事不果敢,工作不积极,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3.怨气不断

这是劳动制度改革过程中易发生的思想热点问题。劳动制度改革直接触及职工的“饭碗”,最容易刺激职工的情绪。企业在推行职工竞争上岗、违规下岗或待岗、末位淘汰等新的劳动制度时,许多职工往往情绪激动,坐立不安。一旦被淘汰下岗或待岗,便满肚怨气伺机暴发,甚至要找领导或相关管理人员“消气”。

三、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企业员工心理准备不足

现阶段,职工对煤炭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还比较茫然,职工心里没底,很多职工不了解企业深化改革发展的难度,不清楚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不能深刻了解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能够给职工所带来的好处。很多企业员工从自身微观角度考虑问题,没有从企业长远角度考虑分析。更有些员工认为煤炭企业承担着普遍的服务义务,生存和发展都应该由国家给予保障,企业改革不需要进行的过快,因此,当国家出台一些改革政策之后,一些应对能力较差和思维应变能力不足的员工会感到无所适从。

2.企业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重视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企业文明建设,常常将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置于被动的地位,特别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一直处于严重的落后现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计划性不足,或者一些计划执行能力不足。在具体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针对性不强,手段死板落后。企业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常常不能配制合理的人力资源,因为企业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做不到位,针对性不强,手段不灵活,导致企业员工思想意识落后,思想不稳固,很容易受到来自多方不良思想的影响。企业职工不能将自身更好的投入企业建设中,不能和企业共进退,同荣辱。

3.社会分配不公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企业员工在社会生活中,其思想、情绪和心理都会受到社会多重因素的影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社会分配不公最容易激发社会成员愤怒的情绪。现阶段,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社会缺少公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办事缺乏公平性,仗势欺人等丑恶现象,这些现象无不对企业员工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因为社会分配不均衡而导致社会地位差距被拉大之后,工作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很多企业员工心理失去平衡,对整个社会和企业产生极大的不满。

四、解决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对策分析

1.充分了解当前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

首选,保证充分了解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才能确保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人的思想是对外界刺激的客观反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员工,因此,企业在进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全面认真的分析企业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变化情况,从真正了解职工,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其次,高度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将其和企业经营生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提高思想认识,从而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针对性,能够更好的解决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再次,要全面关心和理解职工,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看到效果。加强和改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深化改革、管理有效结合起来,要从员工的思想角度出发,充分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要密切关注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困难,这是更好解决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关键。员工的问题多数情况下,都和企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做好相关思想工作也是提高工作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关键性措施。

2.做好宣传教育,探索全新的工作方法

针对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要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宣传的内容要贴近职工实际生活和工作。贴近生活就是要紧密把握社会和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员工关心的疑点问题,深入员工,联系员工,以最接近员工的方式为其答疑解惑。贴近实际就是要保证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经营生产工作有效结合,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贴近员工就是要坚持将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相结合,企业要全面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和爱护员工,通过采用引导、启发等措施耐心解决好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实事求是,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此外,在新的历史时期还要积极探索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规律,保证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增强创新意识,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中,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趋势,以及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要不断探索全新的工作方法和规律,强化工作创新,确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企业员工实际需求。

3.强化培训,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关怀

对于企业员工来说,知识就是前进的动力,技能就是提高自身价值的资本,企业要想创新发展,从根本上讲离不开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支撑,特别是从事煤炭生产的一线工作人员,其自身专业能力高低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关键。企业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整个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让广大一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他们现有的文化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要及时转变学习模式,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向着主动学习转变。而企业生产、经营、盈利是企业发展的本质追求,生产经营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中心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生产经营就应该忽视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和企业文化建设。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和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为企业排忧解难,并解决好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营造企业浓厚的文化氛围。针对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员工利益的现象,煤炭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职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多方面出发,切实保护好职工的各项经济效益,要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力度,提高员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参与度,让员工找到归属感,最终和企业一起同进退,共存亡。

4.正确决策,妥善处理好企业发展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正确决策是企业所采取的有效的能够达到预期计划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稳定企业员工队伍,更好解决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的重要办法。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实现生产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通过对企业进行改革是煤炭企业各项事业发展的观念。在企业发展和改革进程中,都需要员工广泛的参与进来,需要高素质和稳定的员工队伍作为后续基础保证,稳定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实现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前提。企业在发展改革进程中,要将改革的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能力有效统一起来,将不断改善员工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在确保企业稳定发展进程中不断推进企业改革发展,通过改革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社会稳定进步。因此,企业在制定相关决策,特别是涉及到企业员工重大利益时一定要保证员工积极参与进来,要广泛的收集企业员工的意见和态度,认真分析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反映意见,对决策的可行性和利弊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禁止少数人凭借主观经验做出决定,避免决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职工而引起职工不满。

总之,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主动适应新形势发展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深入研究企业员工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探索全新的解决方法和对策,确保各方沟通联系,随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引导员工更好的解决思想问题。

参考文献

[1]徐义侠,张福军.做好新形势下员工思想工作的几点建议[J].河北金融.2013(02)

[2]农业银行孝感市分行课题组.对当前基层一线员工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1(10)

[3]王俊辉.金融改革新形势下基层员工思想的变化特点[J].金融博览.2006(03)

[4]农业银行天门市支行课题组.基层员工思想状况分析对策研究[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1(10)

[5]农业银行随州市支行课题组.基层行机关员工思想状况及工作对策[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1(10)

[6]张小忠.新形势下农信社员工思想工作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9)

[7]农业银行十堰市分行课题组.基层农行改革时期员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1(10)

社会治理难点篇9

关键字:城市治理;项目化治理;整体性治理;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1-0003-08

作者简介:彭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4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秉承发展型国家战略,实际掌控城市的地方政府也逐渐积累一套带有发展型特征的管理风格和政策路径。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深度转型,我国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命题,城市治理面临新的使命和难题,政府素来顺手的一些治理手段,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变。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原来城市治理之中最受器重战略“抓亮点”,开始转变为“补短板”。从中央到地方,从经济发展到民生保障,“补短板”的口号到处可见,已经成为提升整体城市治理水平的主要口号和路径。城市治理策略的转变,有着深刻的时代意蕴和理论内涵。从“补短板”的研究视角入手,有助于更加准确理解中国政府角色变迁和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进程。

一、“亮点”与“短板”:不同的政策机制

1.城市治理中的“亮点”工程

在中国城市政府的施政和治理行为中,“抓亮点”的策略遍布各个政策领域。在中国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背景下,“抓亮点”的方式符合行政理性。地方政府围绕亮点工作展开施政和具体治理,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效应。

眼球效应。在中国的集权体制和官员任命机制下,政府绩效的评价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考察途径,地方官员基于GDp的经济竞赛与晋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1。而在非经济领域的竞赛中,无法找到一个如同GDp那样的公共指标。因此,对于“眼睛朝上”的地方官员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聚焦具有影响力和能够吸引眼球的治理领域。“眼球效应”不仅仅限于官僚体制内的评价机制,还会延伸到市场和社会领域。地方政府通过吸引“眼球”的工程,也是城市营销和吸引外部治理资源的手段2。这样,城市治理中的“亮点”工程颇受各级政府青睐。精心打造亮点,在各种评比竞赛中胜出,吸引上级与各方的关注,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绩效的主要动机。

示范效应。在中国的政策执行模式中,政策传播和转移中经常依靠政策示范的功能。为了解决政策“点”与“面”的矛盾关系,中国各级政府历来依靠政策示范的核心机制3。城市政府通过亮点工程,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具体而言,亮点工程的具体示范功能表现在弘扬政策导向、推广政策样板、提供创新灵感等方面。

激励效应。在中国的政策机制中,政策激励不仅依靠自上而下的监督,还需要营造横向的竞争与激励。各种条线组织的优胜评比项目,成为上级调动下级工作的指挥棒和激励机制。在城市治理的实践中,地方政府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各种项目创建中,创建和评优构成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和指标。通过打造“亮点”工程,地方政府在政策功能上实现了几重目的,包括推出政策案例,激励治理创新;制造优胜典范,拉动整体发展;提供治理标杆,推升整体水平。

2.从“亮点”到“短板”的治理转型意涵

西方国家城市的主要治理功能,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的变迁,即增长城市、福利城市和治理城市4。中国城市的治理转型也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治理策略从“亮点”到“短板”的转变,不仅仅在于改变城市治理的聚焦对象,还有其更为深刻的治理转型背景。中国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为城市治理的转型提供了宏观视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城市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好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三大环节,纠正了以往重建设、轻规划和管理的偏差。从“抓亮点”到“补短板”,正是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深刻转型,其意涵可以具体表述为:

选择性治理到全局性治理的转变。我国过去的城市治理模式,从运动式治理到专项整治,都带有选择性和局部性治理的特征。由于治理Y源和治理手段有限,迫使地方政府将治理对象聚焦于重要的治理单元,而“亮点”工程则是选择性和局部治理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政府能力和资源水平提升,尤其是城市问题日益严峻,迫切要求局部性和选择性治理向全局性治理模式转变。同时在西方公共管理实践中,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分权化和解制化等策略5,造成治理机构的分化和决策系统的复杂化。学界提出的整体性治理模式希望纠正这种趋势,强调运用官僚制和信息技术,依靠垂直的权威模式和平行协商模式,相互交叉形成网络型协同治理6。在当前中国城市治理中,“补短板”的策略标志着城市治理应当放弃选择性和局部性战术,开始从城市治理全局的视角,实现公共治理的整体性改进。在全局性治理模式中,“一俊不能遮百丑”,“做强做大”某一个部分,并不能自动推升整体的发展。相反,某个领域的短缺和掣肘,常常拉低整体水平。“补短板”的全局性治理目标,不仅在管理资源和管理目标上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性质上呈现整体性和体系化,其治理系统、治理机制也相应表现出网络化、协同化的新特征。

增长型治理向服务型治理的转变。城市发展的历程中,推动和容纳增长曾经是城市机制的主要功能1。我国城市政府也历来重视城市增长机制,以城市经济增长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城市建设带动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都体现出强烈的增长偏好。“亮点”工程的策略与这一战略相吻合,在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治理从单纯重发展和重建设的阶段,向城市建设、管理并重的阶段转变,日益体现出服务型治理的特征。服务型治理模式具有公共服务的弥散性需求,不能像经济发展领域那样集中资源干大事。从公共服务的受众角度,单独将某个领域做成亮点工程,无法在整体意义上改善居民的评价和感受度。相反某个领域服务质量的低下,则会拉低居民对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认同和评价水平。因此在服务型治理中,需要整体性提升城市治理体系能力,单靠“抓亮点”的工作机制已经无法满足需要,“补短板”的治理策略应运而生。

项目化治理到协调性治理的转变。项目化治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管理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对政府管理风格的影响十分深远2。项目化治理模式通过集聚治理资源、保障执行有力、清晰界定边界等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力和管理绩效。在过去的城市治理实践中,“亮点”工程是目化治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尽管在“亮点”工程下城市治理水平得到改善,但是治理短板却日益突出。短板问题可能是一个政策领域的整体落后,可能是关键治理难题,也可能是治理环节中的脆弱点。短板的产生经常带有跨部门、跨领域的深层次原因,单靠项目化的治理无法有效弥补这些短板。可以说“补短板”的治理目标,在本质上要求告别项目化治理风格,适应协调性治理的新时代。在“补短板”的机制中,特别需要纳入整体政策思维、协同治理体系、多元治理技术等新型治理元素。

二、城市治理“短板”类型

目前城市政府所提出的各类治理短板,从现象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对短板。即城市治理水平多项指标提升后,部分领域发展比较困难和迟缓,形成与“长板”相对的治理短板。例如城市建设水平快速提升,而城市管理水平仍然滞后;城市交通硬件设施迅速发展,管理软件措施却相对落后等。第二,城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和城市顽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是也积累了不少治理难题。如城郊结合部的社会治安问题、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问题,等等。第三,城市居民诉求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城市公共服务投入和能力不断增长,老百姓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随着公共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仍然存在盲点和难点。例如老旧小区的环境安全综合治理、物业管理矛盾等。第四,关键领域短板。城市治理是一个体系,一些关键领域的治理状况显得尤为关键。诸如城市密集人群场所的安全问题、城市居住经营环境整治等,影响到城市治理整体格局,往往成为吸引城市政府注意力的治理短板。第五,深层次体制机制短板。城市治理的变迁中,除了治理难题和乱象之外,还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例如多元参与机制的缺失问题、长效机制的低效问题,等等,都是城市政府面临的深层次治理短板。

针对以上城市政府所关注的治理短板,如果我们用政策问题结构性程度和体系开放程度两个标尺,即根据“体制障碍?政策误区”和“官方研判?民意诉求”两个坐标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体制障碍+官方研判”、“政策误区+官方研判”、“体制障碍+民意诉求”和“政策误区+民意诉求”。

1.“体制障碍+官方研判”型短板

目前的城市治理体制可以简单归纳为:纵向维度上权力集中、基层自与资源缺乏,横向维度上政府独揽兜底,社会和市民参与程度较低。这种治理体制日益无法适应城市发展形势,造成不少城市治理难题。在城市治理的所谓短板中,一部分根源于体制障碍,这一类治理弊端往往是所谓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属于不易察觉的隐性短板。由于政策受众不易察觉,一般都依靠官方或者智库研究力量加以分析研判。例如城市治理中社会组织发育和社会协同水平的问题,被认定为城市治理的短板。由于此类问题也被认为是诸多治理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城市政府历来投入资源和精力着力提升社会参与能力。

2.“政策误区+官方研判”型短板

在城市政府所强调的治理短板中,有一类问题并不是十分显性和容易进入公众视野,社会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直接感知和明确体认。例如城市人流密集区域的风险防控问题。一般市民对重大安全隐患缺乏认知,但是一旦出现险情,就会危及城市安全,甚至影响城市治理整体格局。城市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策误区的范畴,官方及相关智库对这些问题进行政策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前瞻性的城市安全问题,需要政府未雨绸缪,调整政策和资源投入机制,运用多元和科学机制予以化解。

3.“体制障碍+民意诉求”型短板

在公共治理的前端,一些治理弊端容易被民众直接感知。由于这种显性问题与民众支持和治理绩效直接相关,往往会作为治理短板而得到城市政府的重视。在这一类民意诉求推动下的显性治理短板中,其中相当一部分与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障碍有关。例如城市社区的物业管理难题、城市群租现象引发的管理和居民不满问题,等等。此类治理短板,不仅要求调整政策,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和调整。

4.“政策误区+民意诉求”型短板

在显性治理短板中,一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的政策缺失或忽视,形成城市问题凸显和居民诉求强烈的“急难愁盼”。例如随着城市老龄化进程加速,城市老龄服务能力日益成为短板,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依赖养老政策调整和资源投入的提升。又如老旧小区综合治理问题,涉及治安、环境卫生、软硬件设施等。此类由于政策误区产生的显性治理短板,往往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双重关注,需要从公共政策和治理资源两个方面予以调节和处置。

三、“补短板”的治理功能

在当前的城市治理策略中,“补短板”实际上已经替代“抓亮点”,“补短板”频繁出现在政府文件、官员报告和创新项目之中,成为城市治理对策的主旋律。根据公共政策的理论与逻辑,“补短板”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实际扮演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

1.建构治理共识

随着城市发展和变迁,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命令机制以及国家对社会的动员机制,无法面对复杂的城市治理情境,日益呼唤网络交织和多元合作机制。网络合作和参与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牢固而深入的治理共识,这样,治理共识建构是治理发展的重要前提。“补短板”策略首先充当了治理共识的建构工具。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两大任务,即治理城市病和补齐城市管理的短板。各个城市政府随之纷纷呼应,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短板思维,努力建构“补短板”的政策思维。首先,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来分析,“补短板”的宣传针对广大政策受众,目的在于提升社会对城市政策转向的认知度和支持度,进而提高城市治理和治理体系的合法性;其次,为政府治理老大难城市问题,提升社会支持水平,减少政策执行成本;第三,为政府新治理机制募集社会支持,为建构多元合作的治理机制奠定文化基础。

2.推动治理创新

发展型理念和“亮点”工程一直是我国城市治理的主基调,实现治理创新和政策转向并非易事。“补短板”要改变的不仅是工作对象,而且还包括治理模式转型,“补短板”策略指出了治理创新的主要战略方向。在过去的城市治理创新中,项目多种多样,目标也呈现多样化。“补短板”策略成为治理创新的指导思想之后,给予治理创新明确的政策信号,使创新目的更加明确和聚焦。同时,“补短板”策略设定了清晰的政策目标,为治理创新的具体实施和变迁趋势明确了发展方向。在相当多的城市中,“补短板”已经成为城市治理创新的口号和代名词,从政策思想、政策设计到政策评估等环节,为城市治理创新提供了动力。

3.指导治理行为

由于我国城市治理仍然沿用集权管理体制,城市政府如何指导和调节政府部门和基层政府行为,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工作机制。以往城市政府依靠政策精神、行政指令、财政项目等机制调节基层政府的治理活动。这种模式对具体治理行为的影响比较模糊,且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特征。城市政府在“补短板”的策略下,对基层政府的治理行为进行了具体和明确的指导,包括为基层政府工作理念、工作目标以及工作绩效的评估设定标准。依靠“补短板”的策略,上级政府获得了更加有效约束和影响下级政府治理行为的手段和能力。

四、“补短板”的工作机制及其困境

如前所述,“补短板”策略体现了我国城市治理模式的深刻转型。它不仅仅是施政对象和治理重点的转移,还要求整个治理模式在理念、平台、机制和方法等方面,容纳新的元素,开拓新的路径。在当前中国城市的短板治理机制中,囿于目前的政策环境和治理背景,未能完全摆脱原有治理格局。通过短板治理构建城市治理的新时代,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障碍。

1.项目化的操作方式

确定治理短板后,城市政府往往将其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工作“抓手”。而在目前的政策与治理背景下,仍然因循项目制的方式予以治理。项目化的短板治理机制,将部分城市问题挑选出来,作为政府治理的对象和着力点,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各方注意,聚集治理资源,加大政策力度,力图集中攻破难题。如前所述,短板治理的成功,要求实现从项目治理到协同治理的转变。沿用项目制进行短板治理,虽然能够利用项目化治理的优势,有助于提高效率,加速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项目制和短板治理之间内在的冲突,在治理实践中造成一些问题。

运动式治理的困局。在短板治理中,城市政府通过高调政策宣传,力图统一各方思想,获得治理共识。通过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克服常规时期的机构协作障碍和执法松弛模糊。运动式的短板治理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了高压的政策气氛、较为有利的执法环境,迅速取得突破进展。但城市问题的解决和城市治理的目标需要治理持续运行,久久方为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通过运动式治理获得的成绩,常常在常规环境下无法持久,城市病容易反复发作。同时,一些城市顽症与城市居民的行为密切相关,例如交通行为、卫生习惯等,如果运动式的短板治理牵涉到个人行为,如何在城市治理绩效与个人自由权利、社会正义等城市价值之间平衡协调,也是城市治理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治理的片段化和碎片化。城市治理是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城市问题林林总总,在本质上每一项都事关城市大局和大众民生。在治理实践中虽有缓急之分,但是没有轻重之别。如果单独把某些问题作为治理项目,就势必在这些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产生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科学性问题,短板问题解决后,原来的长板可能会成为新的短板,“按住葫芦起了瓢”。城市治理问题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一些治理短板的长期存在具有复杂的系统性背景,单独把某些突出问题单列进行重点治理,可能导致城市治理的片段化和碎片化。在治理实践中,容易产生一些治理不佳的现象,例如隔靴搔痒,效果欠佳;力度不小,成效不大;见效迅速,疗效不巩固,容易反复,等等。项目化的短板治理机制,易导致城市治理的片段化和碎片化。缺乏整合的城市治理体系,往往产生治理隐患,容易顾此失彼。

在项目化的短板治理中,我们看到“补短板”很难摆脱固有的治理路径,仍然以原来“亮点”工程的思路和逻辑来操作。也就是说,当前“补短板”的新策略,并没有完全告别原来的亮点模式。要解决目前短板治理策略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项目化治理本身蕴含的矛盾和冲突去理解和寻找化解的方法。

2.单向化的政策机制

如前所述,由于城市短板往往是沉疴旧疾,属于有着深层次原因的老大难问题。“补短板”的新治理策略需要开出新的药方,包括更多的参与、协商、协同治理等方法。但是在目前的短板治理中,仍然主要依靠单向度的政策机制,新的治理思想和元素难以嵌入既有治理过程之中。

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目前的短板治理基本还属于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基层的自上而下的动员和施策过程。虽然城市基层有不少创新和问题发现机制,但是短板治理模式主要是由上级研判问题,分析问题,形成治理决策,下级理解和贯彻政策。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可能存在几个问题。首先,由上级研判的治理短板,需要与现实治理问题紧密结合。如果稍微脱离治理实际,自上而下的“补短板”就会内容空泛和口号化,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其次,一些治理短板的背后有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其本身可能是更深层次治理弊端的后果,而不是问题本身。自上而下的短板机制,在认识和分析短板背后的玄机、治理短板相互之间的实际作用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天然的缺陷。最后,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意味着不同蛹兜南录墩府,将自上而下的“补短板”口号进行具体化和指标化,并层层分解指标和具体落实。对短板的指标化处理,虽然使城市治理有了抓手,但是指标的科学性和治理的实效性,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由内而外的治理动员。城市治理的深度优化,必然涉及调节城市社会运行和居民行为。因此,现代城市治理要求采用开放包容的方式,将政府体制外的治理主体充分容纳到治理体系中来。在短板治理中尤其需要双向的政策机制,更多运用社会智慧和社会资源,用社会治理的风格解决城市顽疾。目前的城市短板依然是从政府到社会、个人的单向度政策机制,在吸纳社会治理资源、准确深入研判短板问题、有效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均具有体制上的障碍。

3.单一化的治理体系

城市治理的短板一般属于治理难题,单靠行政体系和公共资源往往带来治理乏力。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吸纳多元的治理资源,才有望获得新办法新渠道,用以解决老问题。目前的城市短板治理,主要还是靠政府行政力量单打独斗,通过行政科层体系进行短板治理,固有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行政化模式的路径依赖。短板治理机制的成功,需要采纳新的治理机制和技术,融入新的治理主体和治理元素。但是,政府包揽的短板治理很难突破原有的路径依赖,仍然会采取原有的方式方法。短板治理自然也落入了原来项目化治理的窠臼。虽然政府力图实现城市治理的转型,但是短板治理的实践仍然带有很强的“亮点”工程痕迹。尽管上级鼓吹新理念、新方法,但是基层依然采用亮点工程的方法来操作治理短板。在一些基层政府看来,补短板无非是抓亮点的一种新变种。短板治理无法突破路径依赖实现创新,“补短板”与“抓亮点”再次悄然合流,体现出城市治理单一行政化模式的深层次困境。

行政化模式的治理资源与技术的贫乏。政府作为“补短板”的单一主体,在治理资源上过分依赖公共资源,而短板问题又往往是过去长时期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大量和持续的资源投入,随着时间推移,在资源供给上又会走原来的老路。治理伊始各方重视,资源保障有力,后半段则资源供给乏力,效果趋小,重蹈不了了之的覆辙。短板的难题需要多种治理技术并用,但是行政机构的治理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即政策引导、财政供给、行政命令等。来自社会治理和公民参与的创新技术,往往难以运用到短板治理实践之中。

五、整体性城市治理如何可能

如前所述,城市治理从“抓亮点”到“补短板”,其本质要求在于从项目化局部治理向整体化系统治理的深刻转型。而在短板治理的实践中,我们仍然发现它沿袭了项目化治理的主要特征,包括运动式的政策动员机制、单向化的政策机制和单一化的行政治理体系等。可以说,目前的城市治理依然用“抓亮点”的方法来“补短板”,并产生诸多问题。在短板治理的创新中,尚未突破原来的路径,“补短板”的策略没有撬动整个治理体系的转型。创新是主要的工作口号和旗帜,但是治理实践却始终无法突破固有的路径,创新呈现“内卷化”的景象。

美国学者吉尔茨在对农业社会的转型研究中提出“内卷化”概念,即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就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外一种高级模式。黄宗智在对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与社会的研究中,借用“内卷化”概念,描述边际效益递减,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在单位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1。“内卷化”概念后来被运用到中国国家政权的研究,地方政权不是提高自身效率来增加财政收入,而是增设机构和增加税种来保持增长。通过机构和机制的复制,依靠外延扩张获得增长,而不是通过内涵革新提升效率2。在本文关于短板治理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治理创新的“内卷化”现象,城市治理的实践没有实现结构性的转型和突破,原有的治理风格被复制到新的政策领域。城市政府通过在治理实践中更高强度的投入,维持治理效果和社会稳定。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治理理念和文化。尽管短板问题的有效治理呼唤新的治理理念,但是传统的行政治理文化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即依靠政府单打独斗,依循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权力机制,依赖政府公共资源投入,对基层自主和社会参与抱有疑虑等。第二,治理机制与手段。短板治理仍然带有强烈的项目化和运动治理风格,政策共识建立、资源动员、贯彻机制等环节都依靠传统的项目化和运动治理手段。尽管治理短板使城市问题得到缓解甚至暂时解决,但是短板治理呼唤的治理转型仍然无法完成。第三,治理体系和主体。短板治理中仍然沿用了政府行政体系主导和包办、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压力传递和资源分配机制等,基层政府主体和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没有办法充分调动,治理体系的多元互动和协作机制无法形成。在原有政府单一主体和自上而下的单向治理机制前提下,难以实现城市治理的根本性突破。

关于中国传统时代的管理模式,黄仁宇曾经提出“间架性”结构3,国家的治理机器与基层的复杂社会实际之间,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国家统治的许多内容只停留在纸面和形式上,即文化意义上的国家治理。黄宗智更加明确地提出,近代中国的治理方式是“集权的简约治理”4。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尤其是城市管理的使命和需求日趋迫切和具体化,需要将模糊、抽象、形式上和间接的国家治理,转变为具体、精准和落地有效的城市治理。为了满足这个治理转型的需要,曾经出现过一些变通做法:第一,非正式机构和领域的存在,即处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第三域,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国家和政府的治理真空;第二,局部性的治理机制,例如项目制运动式治理,在特定政策领域和人群中,集中动员和使用治理资源,明显加强治理效果;第三,通过超科层制的方式,克服政策障碍,提升治理绩效。如体系内的政治运动和整肃,提高行政机构的治理效果;通过运动式的政治釉笔侄危将社会资源更多地聚焦在国家的政策目标周围。

以上变通方式,都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治理现代转型的需要。当前的城市短板治理实践中,同样凸显出城市治理的内在困境。一方面是治理理念创新日新月异,目不暇接;另一方面,新理念虽然通过自上而下的机制成为政策话语的主流,但是依然无法植入基层的治理实践。目前,城市短板治理依然带有明显的运动式和项目化治理特征,“补短板”也就是亮点工程在新的政策话语下的变身。以上情况体现了城市治理创新的“内卷化”趋势,如果短板治理无法突破这一困境,城市治理创新的革命性发展无从谈起。从更大的分析口径来看,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启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国家政策贯彻和管理基本上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变通模式当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历史使命,目标是跨出历史环路,在根本上突破原有治理机制的困境。当代城市短板治理策略,也处于同一历史进程之中。城市短板治理需要突破传统制度创新的“内卷化”困境,根本上提升城市治理的能级。短板治理回归其全局性、服务性和协调合作性的整体性治理特征,呼唤城市治理制度的突破性创新。根据制度创新的理论思路,以及中国城市治理的革新实践,可以为城市治理新制度突破发展梳理出几条路径:

第一,现代治理理念的本地化和调适。体现政治正确和革新方向的治理理念,如果不能有效与治理实践相结合,依然是纸上空谈。目前的治理理念中,包括协调参与、多元主体、公开透明等,都属于宏观的政策理念层面,放之四海皆准。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念落实到治理过程,如何与基层城市治理实践互动协调,如何与传统行政文化中合理性成分相结合,如何将理念落实到治理设计和治理技术的层面,都是现代治理理念本地化和调适的重要方面。

第二,从治理机制的路径寻求突破。目前城市治理创新实践,所积累的不少新型治理机制值得重视。首先是治理空间。治理空间的构建和治理场域的培育,例如政策共同体、基层社区公共空间的锻造等,为新治理模式的发育提供了空间。其次是治理平台。一些新兴的城市治理平台,例如多方参与的“城市治理委员会”、社区发展基金会等,都为各种力量的充分协调合作,提供了持续有效机制的工作空间。最后是治理技术。治理新技术的产生,可以在加强政府自上而下监管能力的同时,也为多方参与和社会合作治理发育提供技术基础。例如互联网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微信系统提升社区互动水平的“掌上居委会”等。

第三,为治理主体多元化提供发展空间。根据目前的城市治理发展态势,最具战略价值的治理主体应当是组织化水平和专业程度比较好的治理主体。例如成熟的社组织、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组织等,应当纳入城市治理,成为关键主体。多元主体的开始,将有望打破自上而下行政管理和自下而上多方参与之间、以及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多元协作之间的紧张关系,以主体的发育来承载新型治理的文化、机制和技术。

FromHighlightstoShortplateStrategy:thepathandobstacletowardHolisticUrbanGovernance

pengBo

社会治理难点篇10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双重目的 学科

在我国,从总体上看,政治经济学这一门学科的研究实际上具有两大目的:一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可称之为第一目的;二是作为一门经济学科,研究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可称之为第二目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双重身份——既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即公共政治理论课)又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这种兼顾双重目的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然而,正是这种双重目的使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教学陷于了顾此失彼的两难困境。

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p8)“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1](p11)这就是说,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我们政治经济学的第一目的与他的这一目的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是否还有其它目的呢?毫无疑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包含有关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内容。不过,这些内容本身并不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而是为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这一目的服务的。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一开始就以系统地概括经济学科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1](p119)当然,马克思当年研究政治经济学只有一个目的,不等于我们今天研究政治经济学也只能有一个目的。研究那些“经济学科的全部复杂内容”,对于我们当前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当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围绕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这一最终目的建立起来的,如果将这一体系所涉及到的某些内容按照其它目的的要求展开或独立化,必然使这一体系所特有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遭到破坏。这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与马克思的体系保持一致,即按照第一目的建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二目的就难以达到;反之,如果按照第二目的要求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第一目的又不可能达到。这就是政治经济学双重目的顾此失彼的根本原因所在。

双重目的必然导致顾此失彼的结果,这一点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一方面,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了达到第一目的,我们必须保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包括其逻辑延伸部分,下同)所特有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而使第二目的难以达到;另一方面,作为一门经济理论课,为了达到第二目的,我们又不得不破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所特有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而使第一目的也难以达到。于是,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就不可避免地陷于了双重目的顾此失彼的两难困境。例如,在讲授剩余价值分割的章节时,如果突出或增加有关商业、信贷、证券或房地产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内容,虽然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一些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知识,但却冲淡了“剩余价值如何分割”这一主题。如果资本主义部分的每一章节都按这种方式讲授,则不仅破坏了该课程原体系所特有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也不可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知识。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直接为某一个具体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因此,作为其逻辑延伸部分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就应当是说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客观必然性,而不应当是说明或解释某一个具体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路线、方针和政策。但是,自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诞生以来,各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是说明或解释本国某一具体时期经济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且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路线、方针或政策的改变而不断修正其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从而与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内容的超国家或超民族性及其相对稳定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改革开放后,在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这一反差不仅没有消除甚至还更为突出了。在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中除了说明或解释现阶段经济建设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内容外,有关市场经济运行及经济管理一般知识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作为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之一的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目的实际上是不一致的,或者说,我们的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两大部分在理论体系上是脱节的。

如果将上述双重目的分解到两大部分中去,即资本主义部分仅围绕第一目的展开,社会主义部分则围绕第二目的展开,是否可以避免双重目的顾此失彼呢?从局部看,这种处理双重目的的办法似乎可以使两大部分都摆脱双重目的顾此失彼的两难困境,但从整体上看,问题并没有也不可能因此而得到解决。首先,如果所谓社会主义部分以阐述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或共性为主要内容,从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或学科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看,对于同一范畴或问题(如成本、利润、利息、地租、股份公司等)的论述,就是说明其特殊性(即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性)在先而说明其一般性在后,使学生或读者难以理解和把握,而且容易产生前后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其次,如果两大部分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完全不同,将其合并为同一门课程或将其划归为同一门学科本身也是不科学的。

我们的政治经济学为什么会陷于双重目的顾此失彼的两难困境呢?关键就在于我们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异还认识不足。在马、恩的著作中社会主义一词是共产主义的同义词,[2](p4-5)他们所设想的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所以,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延伸部分的应当是政治经济学的共产主义部分,而不是什么社会主义部分。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指的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或低级阶段,而我们目前正在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则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3](p225)这就是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所谓社会主义部分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逻辑上不可能保持一致的根本原因所在。陈德华先生早在10多年前就明确表示:“在今天,我们无意于建立一个完整的严谨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科学体系,更没有企望建立一个适用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各国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之所以如此,并不是由于这些要求是过分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理应就是这样一门科学。只是在今天,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在我们自己主观上都还不具备完成这一任务的条件。”[4](p6)然而,陈先生的这一正确的或实事求是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所以,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要从根本上摆脱双重目的顾此失彼的两难困境,就应当首先明确一点:不能将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相提并论,即不能将这二者并列作为同一门学科或课程的两大部分。本来,从逻辑上讲,将某一社会形态的一个发展阶段(如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第一或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另一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并列,这本身就是不对称的或不符合逻辑的,也就是说,将政治经济学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部分本来就是不科学的或不合理的。如果将某一社会形态的一个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另一社会形态并列,在逻辑上就更不对称了。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还作为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来面目,即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仍以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发展趋势为唯一目的,而且不要再将其分为所谓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部分。当然,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内容上不能仅局限于马克思《资本论》(或加上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而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用于分析、研究和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但是,这种分析、研究或说明必须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唯一目的而展开,即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的实际分析、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发展趋势。由于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而社会主义在不发达国家所取得的胜利又还不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的正确性。因此,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认识和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化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检验。[5]至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其我们的可借鉴之处,当代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行的特点、经济建设和改革的理论依据,以及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或基本理论等问题当然需要研究,而且从广义上讲这些问题也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但对这些问题本身的研究不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经济学的任务,而是其他经济学科的任务。

简而言之,将目前政治经济学所兼顾的双重目的分解到两门或多门学科或课程中去,是摆脱顾此失彼两难困境的根本途径。在将第一目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唯一目的的前提下,目前政治经济学所兼顾第二目的(其本身实际上又可分解为多重目的)应当由相应的学科或课程所承担。具体说,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具体手段和方式的任务,应由西方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承担;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基本方针、政策的研究,是邓小平理论及相关学科或课程的任务;有关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经济理论和主要经济问题的研究,则可由当代中国经济这样一门学科或课程承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赵明义等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问题纲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