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十篇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十篇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2:20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1

关键词:城市公园;起源;红石公园;发展

1.我国城市公园的起源

公园是城市中的绿洲,是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自然游憩空间。尽管城市公园出现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其在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憩、保健和娱乐等活动空间和美化城市景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其中,城市综合性公园因其规模大、建园时间长而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既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十分宝贵的绿色资产。

我国的城市公园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英法等殖民者在我国沿海开埠城市建造的“租界公园”,其风格主要是英国自然式或法国规则式,以大片草坪、树林和花坛为特征。这些公园在功能、布局和风格上都反映了外来的特征,对我国早期的公园发展建设有一定的影响。一百多年以来,我国的公园从模仿当时欧洲公园风格到形成以自然山水、植物配置和园林建筑并重的特点,有了自己的风格。城市公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类型与数量都有了明显增加,公园的内容和设施也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成为城市居民开展户外游憩、健身、文化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得到重视。

2.公园现状分析及改造思路

无论是新建公园还是改造老公园,现场条件的认知与现状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所不同的是对待老公园的现状通常需要考虑的方面会复杂很多。这种复杂性来自于场地本身所具有的公园绿地属性:在空间布局、设施内容安排、设计要素与手法的使用等诸多方面均体现了上一轮公园规划设计思想和公园建设方针。这种场地上的遗留物,无论是优秀的还是拙劣的,都是新一轮公园改造设计所要面对的。在改造设计时,既要为公园注入新的血液,更要充分恰当的利用好现状资源。在深入分析上一轮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公园进行合理的梳理、调整与完善,使老公园真正做到“旧貌换新颜”。

2.1红石公园公园改造所面临的问题

2.1.1公园空间结构不够清晰

尽管公园按不同的主题进行景观规划,但是从整体空间来看,由于公园各景区的景观营造主题不明确,景点与游览路线缺乏精心组织,从而使得公园空间零散,难以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景观空间结构。例如视线应该通透的地方被一些杂木遮挡住,临水开阔观景的地方却没有很好的亲水空间,一些游戏设施也没有经过合理的组织,总体给人凌乱的感受。

2.1.2公园游览路线安排不尽合理

第一,公园道路在空间引导与组织上较弱,也缺乏系统性,例如主次园路过于平直,缺乏必要的迂回,与景点空间的衔接生硬。第二,公园南半部的东西两侧因南湖相隔而连接不畅。第三,园路分布不均匀,等级不分明,公园南部的道路较密而北部过稀。

2.1.3公园缺乏特色空间的营造

公园中实际上不乏有些潜质的环境,只是没有挖掘。例如红石谷,从北到南的水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一方面在北方城市中水面时不可多得的造景资源;另一方面红石公园水系的形态本身又很有特点,两岸植被也十分茂盛。一座大型城市公园需要有不同个性或特色的空间才能组成丰富的公园景观。

2.1.4局部植被退化,物种贫乏

公园中的部分植被,特别是下层的地被、多年生植物和草坪,都出现了严重退化、物种单一、缺乏趣味等状况。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使用过度,如草坪,没有科学有效地维护,如多年生植物,缺乏规划设计,这主要体现为缺乏地被层、植物景观单调、物种不丰富。

2.1.5硬质景观及小品设施品质低下,缺乏维护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运用到景观建筑之中,公园中原有的亭、水榭、茶室、餐厅、花架、水池、驳岸、坐凳、垃圾箱、雕塑等建筑和景观小品显然都已不再具备相应的适量和艺术品位。景观建筑太多为仿古典园林建筑样式的混凝土结构,家具设施也陈旧破损严重,雕塑的主题、环境、材质、艺术品质等都已不能与公园或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匹配。

红石公园现状较为传统,没有现代城市公园的气息。对于城市中心的大型公园而言,如果景色杂乱无章或是空间缺乏组织、荒芜零散,则不能与其地位相称,难以提供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整个公园景观缺乏亮点,与现代城市景观面貌不相称。

2.2红石公园改造基本思路

2.2.1理顺公园与周边城市关系

城市综合性公园因其规模大、内容多、环境关系复杂,在改造过程中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牵制,需要兼顾到公园与其所在地段城市景观环境的平衡。在充分研究公园及其周边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形成与城市机理相对完整和统一的整体城市空间,使公园能自然地融入到城市环境当中。

(1)向外的空间开放性

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城市景观的交融渗透、市民的自由使用功能也相对远离。现代城市公园要成为真正的公园,开放与自由接近程度是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在红石公园的改造中提出了“有选择”的局部开放策略。

(2)内外的空间渗透性

(3)形成新的空间界面

这一开放的城市与公园空间界面的特征集中体现在纵横两轴上:第一是纵轴―南北向的入口景观渗透空间;第二为横轴―东西向的亲水渗透空间。

2.2.2优化公园总体空间结构

公园优化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总体空间结构的调整在于优化整体空间关系,理顺游览路线与交通在于保证公园游览,景观空间的裁剪与整合在于突出公园最具有特色的景观空间。

2.2.3充分利用公园现状并适度改造

城市公园的改造只是其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既有历史,又有未来。因此,对历史的尊重及对未来的谨慎都是公园改造应遵循的景观延续原则。在充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于影响空间布局、游览、使用等一些重要内容或地段的现状,需要采用深度改造的方式。一切遵循“充分利用、适度改造”的总体原则。

2.2.4努力营建公园特色景观

公园建设要达到“园以景胜”的目的,创造公园景观特色就十分重要。在综观全园基础之上,辨明各景区的景色潜质或特点,在改造过程中要巧于利用自然环境和善于结合人文背景去强化这些特点,使景区有明确的主题,景点有鲜明的特色。对于红石公园的改造,针对不同地段的特点嬴采取不同的改造策略,有的地方宜改造深入,有的地方却着笔非常少。

2.2.5注重生态设计思想

公园改造关注节约型公园建设理念。绿色是公园的主体,绿荫、草地、花卉乃至水体、土壤是公园的生命系统。以自然为师,尽可能利用自然过程本身的力量保持公园的自然生态特征。

3.红石公园绿化提升

3.1保护好现有长势优良的植物,特别是一些高大的乔木,公园景点建设与环境整治中加以充分利用。

3.2不再增加数量多的树种,尤其是数量多而长势一般或较差的树种,例如刺柏、碧桃等,应增加其他植物种类的数量。

3.3控制华山松、侧柏、刺柏、龙柏等常绿树种的数量,改变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

3.4通过调整获得良好的公园植物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上公园南部植物景观应变化丰富,达到公园植物景观的要求。公园北部土层较薄,树种少,更多体现植被的自然野趣。总体布局有待完善,植物分区有待调整。

(2)东部与南部的植物群落林下层次单一的地段总体上应增加层次,结合植物景观造景要求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

(3)增加一定量的观赏性较强的地被与宿根花卉,尤其在公园南半部游人较多的地段。

(4)合理搭配乔灌木、常绿与落叶树种,提高落叶乔木、灌木数量,形成丰富的四季植物景观。

3.5进一步提高公园植物配置的艺术性:

(1)不应将植物作为孤立的造景要素,而应将其与水景、地形、建筑、园路等诸要素相结合,形成整体的植物景观。

(2)除了特定景观空间的要求,种植设计与调整中应尽量避免出现公园现状中的层次单一的植物景观。

(3)植物组群配置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植株在形式、质感、高矮、色彩上的相互映衬与整体统一的要求。

(4)结合园景空间主题充分展现植物的迹象特征。

4.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

4.1城市公园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

4.2传统文化要素在城市公园中的发掘、运用和表达

4.3现代城市公园设计中的生态化、人性化、个性化

4.4多元设计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2

关键词:关怀型;园林;景观建设

1关怀型园林景观建设概况

人既是园林景观的建设者,也是消费者。近年来,园林景观建设不断发展进步,相继提出“节约型园林”、“人性化”园林景观等,而“关怀型园林”的概念是首次提出。无论是哪一种景观建设,都应先是科学的,其次才是艺术的(见图1、2)。关怀型园林景观建设要从源头开始,即从规划设计开始,考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创造优质的环境,是否与自然生态、周边环境和谐,是否解决功能问题。近年来,为求快速建设、快速见效,景观建设中出现“趋同”现象,使园林景观变得生硬、无趣;过分重视景观艺术的表达,忽视自然环境本身和人们的真实感受及需要;大多数人认为“人性化”就是在园林景观中建有绿地、花池、休憩设施、盲道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但却忽略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的需求,如何为植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空间、为动物营造栖息的环境,也是当今园林景观建设应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许多园林虽然考虑了人的需求,设置了各类设施和小品,但由于设施、小品自身的不足,不能满足某些功能要求。各类设施小品设置的位置及所处环境,会影响设施小品的景观展示和功能使用。有的园林景观建设为体现其特色,忽视其功能需要,“人性化”园林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关怀型园林。

2关怀型园林景观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园林景观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但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2.1现阶段关怀型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2.1.1设计盲目照搬,建设缺乏人文关怀现今不少园林景观建设为追求视觉效果和形式美,规划设计精品意识太强,照搬、模仿所谓的欧式园林、欧式景观,认为是建设创新,完全忽略景观本身以人为本功能的发挥,缺乏对人性的关怀,缺乏对人的的心理、精神和行为需要的关注,未能将人文需求融入到景观营造与建设中。2.1.2过度追求植物造景效果,缺乏对植物生长需求的关注主要表现在有些地区和城市没有立足于本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特点,大量引进外地植物进行造景,“高密植”种植现象、盲目大量的种植大规格苗木等,种植环境不能满足植物自然生长要求,违背植物生长习性和生态规律,忽略适地适种原则,造成植物长势不良、生长抑制甚至死亡,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反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增加高昂的养护管理成本。2.1.3忽略对动物、飞禽的关注动物是生态建设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景观建设中关注动物、飞禽等生活空间和栖息场所的营造,为它们预留、制造活动空间,不仅可以维护地区城市的生态平衡,降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同时也可营造动植物自然和谐、“鸟语花香”的园林景观。2.1.4缺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标志,近年来一些地区和城市随着景观事业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些趋同景观,缺乏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建设生硬,导致本地特色和城市个性缺失。2.1.5城市建设阻断绿地,破坏绿地系统的连贯性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等问题,一些地区过于关注市政建设,破坏了城市绿地之间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与园林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背道而驰[1]。2.2公众和社会发展对关怀型园林景观建设的要求(1)党的十明确提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生态建设”,充分体现政府对景观建设的要求更为明确。以新疆昌吉市为例,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将城市绿化建设作为民生工程,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思路,狠抓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尤其是将与市民关系最紧密的公园、街头游园、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绿化、景观建设的首要任务,合理规划,大量运用本地植物组景、造景,不仅形成地方特色景观,促进和保护本地植物可持续生长,而且在当地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昌吉市人口为35万人,人均公共绿地已达10.88m2,高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景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景观建设除为市民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外,在服务功能上还必须满足不同环境、不同人群对精神、心理和行为的需要,满足市民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上的需求。(3)关注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大力倡导景观生态建设,反思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不合理现象,构筑关怀型园林景观旨在促进园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园林景观建设不仅满足人文关怀,促进一个地区、城市的综合发展,而且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2.3关怀型园林的概念关怀型园林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尊重历史、民族等文化特征,充分考虑地域环境特点,关注不同植物(动物)生长发育的需求。同时关注和探索不同人群在园林空间中的心理、行为、精神需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类型。关怀型园林宏观上关注一个区域、地区、城市整体发展影响及绿地系统的建立健全;中观上关注城市各类公园绿地更好的发挥功能作用;微观上则关注公众需求、植物个体、植物种群和植物群落生长发育要求,以及动物的栖息场所等。其特征是:关注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植物种类配置科学合理,群落之间相互促进生长,景观环境优美宜人,地域文化特征显著,公众普遍感到城市空间舒适美丽,社会公众(不同人群)有深深的满足感和归属感。2.4关怀型园林与人性化园林的区别关怀型园林是在人性化园林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建设目标和要求。人性化园林是指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建立符合人们需求的园林景观。而关怀型园林研究的内容涵盖节约型园林、人性化园林、生态园林等多种园林类型,通过关注和探索园林景观建设如何使自然生态系统进一步优化,更多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符合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及周围事物,与其本身的功能性、艺术性、生态性及地域性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人文关怀更为突出。

3关怀性园林景观建设原则

3.1科学性原则景观规划设计的优劣,关键之一是必须突出功能因素的重要性。因此,关怀型园林规划设计必须以科学合理为核心,结合地方、区域现状、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系统等层面,结合周边环境、本地植物群落,充分利用现有地形与构筑物,综合协调景观规划中的不足,使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统一和谐。同时,结合城市建设科学合理地进行场地预留,不仅是为了未来的城市建设、景观建设,也是为动物预留空间,创造栖息、活动场地,维护其生态平衡。尤其是避免过度重视景观的艺术性,“求新求快”破坏良好的生态系统,避免造成无形的经济损失。3.2生态性原则建设关怀型园林,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的原则。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园林景观建设的根本任务,为“求大求洋”,大面积的硬化铺装、假树假景等,使景观工程变成门面工程;为营造季相景色,引进不适合当地的植物等违背关怀型园林的生态性原则,使原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出现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等问题,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些日益突出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关怀型园林以不破坏本身特点,始终坚持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原则,突出人与自然环境的融洽性,以改善人们居住、活动的环境为目的,进一步增强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3.3功能性原则园林景观的最终功能是为人服务,景观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功能性的要求。通过对自然环境、地域特色、文化历史、人文需要、社会环境的融合,实现一个地区、城市的园林景观、生态环境、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使园林景观建设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和休闲活动场所,为本地各类植物群落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地区、城市的发展。3.4关怀性原则园林为公众提供游赏、活动的公共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艺术环境,其服务功能不仅仅是设置设施、小品等,应更多考虑不同人群与园林景观的亲密关系,关注动植物、自然环境本身、公众心理、行为及精神需要,是关怀型园林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3.5高效性原则建设关怀型园林景观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通过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植物配置,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建设和养护管理成本,使景观建设的利用率高效化、最大化。

4关怀型园林的发展建议

4.1发掘特色,展现地域历史、社会、民族文化园林景观建设与当地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社会经济的发达带动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而城市景观建设则会促进社会各个系统的发展。因此,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和关注当地的人文历史和居民的生活习俗,融入地方文化,以当地特色和人文历史相结合打造具有明显地区特色的园林景观,使其成为一个地区标志性的景观。4.2因地制宜,建设自然生态优先的园林景观景观建设是对原有自然环境的一种提升,关怀型园林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开发、打造自然生态景观,使其最大化地发挥生态功能。因此,在植物造景中,通过合理配置乔、灌、草、花等当地乡土植物和引种驯化成功的各类植被,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和植物群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4.3以人为本,突出园林景观细节中的人文关怀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功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尤其是要为弱势群体提供方便。另外,要避免为了突出景观的艺术性和所谓的“大景观”而复制或照搬一些异地景观建设。如在道路设计施工中,老人与儿童的活动区域不宜选用大理石路面;年轻人居多的环境则需相对独立、半隐蔽的空间等。同样是廊亭堂榭,有老人和儿童需要的开放式活动区,有年轻人喜欢的有特点和个性的独立空间,更有特殊人群需要的畅通无阻的特殊区域。按照人们的生活习惯,从心理和行为活动的需要出发,让不同人群感受到舒适性。只有这样的园林景观才是被公众认可的景观环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怀型园林。

5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朝着服务功能的优化、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方向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将从追求外在景观形象转向更加注重城市生态功能提升,保护自然生物和资源,改善人居环境、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地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关怀型园林遵循以人为本和自然法则的理念,运用科学手法,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城市的人文历史、不同的地形条件和自然植物,建设出符合生态良性循环和景观优质的城市园林,这不仅是园林建设的根本需要,更是未来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3

关键词:菏泽;园林绿化;途径

aBStRaCt:Citylandscapehasbeenthe"soft"connectionbecomethenaturallandscapeandarchitecturallandscapeandsoon,artificiallandscapeandcitylandscape.itistheimportantinfrastructureofthecity,thisarticleelaboratedthepresentsituationofHezelandscape,analyzedtheproblemsandthecausesexisted,putforwardthewaytosolvetheproblem.

KeYwoRDS:Heze;landscape;approach

中图分类号:S731.1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绿色环保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愈益受到更多的关注,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园林绿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对于菏泽来说,要建设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促进城市发展要素的有机重组和整合,提升城市景观,园林绿化建设能否有所突破更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相应的调研后,本文拟对菏泽园林绿化发展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1.菏泽园林绿化现状

菏泽地处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位于北纬30°39″—35°53″,东经114°48″—116°24″,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655毫米,年平均气温13.5—14℃,气候宜人,处于我国南北方气候的交汇地带,植物种类呈现出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的特征,经调查,在菏泽适宜成长并能形成景观的乔木90种,灌木68种,藤本及竹类20种,共计178种。因此多种树木、花卉都可以在这里成活,并能形成特有的植物景观。菏泽北部为黄河,南部为黄河故道,全市处于古今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内,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同时拥有北方城市中罕见的地表水和良好的植被系统,因此绿化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菏泽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绿化投入日益加大,城市绿化建设以点、线、面有机结合为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几年来相继建设了环城公园、赵王河公园和环大堤绿带,主要为沿河流、城墙、大堤分布的开放性带状综合公园。尤其在东部新城区,各类建设项目的绿地率指标均比国家标准提高5%,已初步建成一片公园绿树成荫,道路苍翠成廊,办公区鸟语花香,庭院绿树绕宅的投资热土。特别是2003年沿城市外环路、菏兰-日东高速公路以及万福河两侧建设了环城林带,总长度约108公里,宽约500米,形成菏泽城市周边的绿色屏障。2008年,相继编制了赵王河公园中段、赵王河公园北段、长江路绿化设计、纪念馆周边地区景观设计、曹州牡丹园等重点地段的修建性详细,并组织开展了冬季绿化集中活动,市区栽植树木30万棵,大大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率。截止2010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7平方米,已基本形成以城市公园为主体,河流道路绿地为纽带,居住区绿地为点缀,环城林带为背景的总体绿化格局。

图1-1赵王河公园绿化景观图

图1-2长江路街头绿化图

2.菏泽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1园林树种丰富,但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菏泽市现有乔木树种90种,占调查总树种的51.4%。乔木类中,常绿乔木17种,占调查总数的9.7%,落叶乔木73种,占调查总数的41.7%,落叶乔木远远大于常绿乔木,且常绿乔木中常用的仅有5种,常绿阔叶树种应用较少,造成冬季植物景观一片萧条。据调查,生长势中等以上的树种153种,而菏泽常用各类树种49种,仅占优势树种的32%,即70%以上的树种未被利用,因此基调树种不突出,不能很好的显示南北交界处的城市特色。据分析,乔木树种有90种,占调查总数的51.4%,灌木树种54种,占调查总数的30.8%。乔木树种的比例大于灌木树种20.6%。乔木与灌木种树种之比为1:0.58,乔灌木株数之比以新建的赵王河公园为例调查样地仅为1:0.3——表明灌木过少。本次调查藤本植物14种,占调查总数的8%,其中常绿藤本为0。藤本植物随占比例较小。随着城市建筑密度加大,高楼林立,人口密集,可利用绿化空间小,利用藤本植物发展立体绿化,能大大扩宽狭小的绿化空间。目前菏泽应用的藤本植物只有3种,发展面积有限。苗木培育比例失调。城市园林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搞好树种规划,它是制定苗木培育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物质保证。由于菏泽长期以来没有制定科学的树种规划,因而在育苗工作上存在着盲目性,形成需供脱节,比例失调。园林绿化生产基地面积虽大,但种类及品种单调,不能做到乔木与灌木,快长树与慢长树,常绿树与落叶树,观赏树与经济树,普通树与名贵树兼顾搭配。而且几乎没有草本花卉生产基地,调查过程中仅见青菏泉啤酒广场旁有三亩左右生产草花的苗圃,种类也仅限于鸡冠花、万寿菊、一串红等几种。随着园林绿地面积大幅度扩大,以及原有绿地的更新改造,现有的苗木,花卉和草坪苗的生产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2.2未构成园林绿地系统,景观效果不佳

一是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小,地面多,绿化覆盖率低。目前菏泽市规划的绿地面积大,但很多仍处于规划及初级建设阶段。城市整体园林绿地面积远远少于实际需要,分布不均匀,布局不合理,尚未构成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园林的各种功能。二是冬季绿化景观一片萧条。菏泽地处北方,冬季寒冷且持续时间较长,城市园林中以落叶树种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冬季往往一片萧索,虽然有耐寒的常绿针叶树种可供使用,但相对于常绿阔叶树种而言,大多数针叶树种的色彩较为灰暗,而且树形、叶形及质感较为单一,造成了漫长的冬季园林景观单调,缺乏绿意盎然的生机。而常绿阔叶树种的色彩一般比较明快,大多表现为亮绿色,因而比针叶树种更能体现生机和活力。但目前园林中应用较少,尤其在新建园林和新修道路的绿化中几乎未见应用。三是园林施工质量差,后期管理跟不上。近年来,新建园林多处。但由于施工质量和后期管理存在问题,这些园林的绿地效益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以赵王河公园、长江路绿化为例,乔木几乎全为不带冠移植,乔木层覆盖率低,缺少中层灌木,几乎只有地被层覆盖地面。新区道路绿化也存在类似问题,绿化带中杂草较多,管理不到位。天香公园、百花园等老公园,大树多,群落层次丰富,但存在明显的疏于管理的现象。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的养护管理是园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菏泽市目缺少专业的养护管理队伍,园林和道路绿化带中,病虫害严重,杂草横生,严重影响了景观效果和绿地效应的有效发挥。

2.3设计手法单一,精品、佳品较少

一是绿化设计手法单一,缺少因地制宜、群落景观概念。许多城市绿地因园林植物培育上的缺失,所能运用的材料品种欠丰富多样,因而许多城市绿地上植物配置单调,生态效益低下。由于设计思想上的偏颇,一些城市中大面积的草坪缺少植物群落的组合,景观单调。二是缺少考虑园林小品对绿化的作用,缺乏标志性绿地。在主要的公路、水路等交通要道视线聚集点,缺少突出绿化的重心,缺少让人印象深刻的景观效果,如日东高速、菏兰高速等进城入口处等重点地段缺乏既有特色又有园林艺术感染力的园林绿化作品。在城市的公共、街头绿地缺少园林小品,使人感觉绿地就是覆绿,缺少人在绿地中活动的参与,绿地少了灵气。三是林相比较单一,绿化的生态性还欠考虑。近年来,绿地面积虽不断增长,但与毗邻的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大面积的草坪、广场,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升了城市的品位,改善了城市形象,但城市绿化作为一项基础性建设,绿地质量和生态效益才是根本。对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生克关系、植物与人类、昆虫及其他动物、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还欠考虑。在具体绿化实施中强调了色块、草坪、大树个体、规则的行道树,缺少重视植物间的相互搭配、互相依偎的群体美。

2.4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

与建筑行业相比,菏泽园林绿化是个年轻的行业,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缺乏对绿化作品的设计和施工评选。在招投标阶段,现有绿化工程套用建筑工程模式,而相对于绿化工程的特殊性,往往起不到绿化初衷的效果,达不到设计意图。

2.5市民爱绿、护绿意识亟待提高

在城区,乱占、乱踩绿地现象比较严重,也常发生采摘公共花卉事件,影响了我市的对外形象,也直接降低了绿化成活率。同时,农村随意砍伐、破坏绿化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市民爱绿、护绿意识亟待提高。

3.对菏泽园林绿化发展问题的探讨

3.1要规划建绿,严肃管制,营造具有“花城林海”特色的城市绿化个性

我市已完成《菏泽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要严格按规划建绿,根据自然条件和人文特点,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化风貌,着重体现菏泽“花城林海”的城市特色。同时,在绿化植物选择上,要全面分析菏泽的气候、植被、物种、土壤pH值等条件和特点,优先发展乔木,多种树,优先培育和种植区域适应性强、能体现本地特色的树木和花草种类。要推广使用黄山栾、马褂木、悬铃木等绿化骨干树种。

一是加快拓展城市绿色背景,打造城市绿色大通道。对从城市通往的过境交通干道必须要有规划设计,统筹布局郊外的防护绿地、生态绿地、水源绿地、环保绿地和风景区。在城市和郊区间通过生态绿地进行有机衔接和过渡,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组织绿化提升,建设渗透于主城区和各个片区的生态绿楔,从而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绿化个性。

二是加大滨河绿带景观建设。在滨河绿带的建设中要体现城市的自然生态风貌,竖向设计要强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造景,空间布局要强调借景。需要指出的是,水体本身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既能种植大量的水生植物,同时又能吸收污气净化空气,具有重要的生态特征,必须保留,特别对自然水系,应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开发、利用。

三是着力提高城市中心区绿化水平,努力扩展城市中心区的绿化用地,从严控制城市中心区的项目建设,坚决杜绝各种挤占绿地行为。做好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加大公共绿地建设力度,以新城开发为中心,逐步向中心区、老城区辐射,使每个居住区都有一个5000m2以上的开放式公共绿地。要适时建设公园绿地,公园绿地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和历史性。同时老城区商业中心区的沿街地段,在改造或扩建过程中,要忍痛割爱留足一定的绿地面积,要对原绿地特别是城市节点处进行修整和增补,美化环境,做到闹静有机结合。作为中等城市,用地面积有限,应尽量利用每一寸土地,强调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力求在城市广场、交通绿带、屋顶之上、树林中、水岸边,都以地被的全面覆盖作为绿化的最下部层次,做到黄土不出露。大力发展立体绿地,充分利用墙体、屋顶和桥体扩绿增绿,全面推进绿化的广度和深度。

3.2要继续加大投入,拓宽投资渠道,确保绿化建设资金的需要

在全市建设资金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在确保政府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拓展绿化多元化投资渠道。在城市建设计划中,继续加大绿化建设资金投入,保证城市绿化建设的需要;城市各类建设项目都应将绿化费用纳入投资预算,并按规定建设绿地。对新建工程项目,严格执行绿化审批、验收制度;对不能按要求建设绿地或建设绿地面积未达到标准的单位,要依照城市绿化法规有关规定,责令其补建并达到规定面积,确保绿化建设;加强对义务植树的宣传力度,通过推出对城市公共绿地、树苗的认养等方法形式,增强全民绿化的意识;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加快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地园林化建设,要在全市广泛开展“绿化达标单位”、“花园式单位”的评选活动,开展全民创建活动。

3.3要实行科学种绿,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城市园林是综合艺术,它涉及园艺、建筑、规划以及文化、历史、艺术等众多方面,要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无论是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还是选种育苗、栽培管护,都必须重视和依靠科学技术。

一是要积极探索绿化建设的先进技术和适用方法,科学配置植物,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成功做法,建设一批高水平、具特色的城市绿化工程。绿地建设要上档次,以生态效应和观赏性相结合,不但要有一般绿地的生态功能,还应具有一定观赏性和居民休闲、游玩等综合。以景观学、生态学、植物学、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条件,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构建以乔木为骨架、以木本植物为主体、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乔灌草藤复层结构为模式的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彩化体系,同时合理配置廊、桥、亭等园林建筑,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稳定的生态系统和旅游景点。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取决于园林绿化施工后形成的包括地形、水体、园林建筑小品等景观在内的生物生息环境的优劣,而不是单纯的的植物种类与品种展现。所以绿地建设要保持植物的多样性,又要根据各种植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和环境的适应性科学地进行配置,充分利用乡土树种,结合不同植物种类合理搭配,利用不同植物的色相差异产生“春花、夏绿、秋彩、冬暖”的效果,防止片面求大、求洋,盲目引进外来植物。

二是推广种植乡土树种,开展新品种的研究和培育工作,积极引进能够适应本地区生长的园林植物。从菏泽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优先培育和种植在我市适应性强、体现本地特色的树、花、草种类。菏泽市原生的植物有多种,可以荟萃一部分生态性、观赏性均好的品种进行繁殖推广。推广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地被植物为底的高、中、低的多重垂直绿化,突出特色,注重实效。适地适时选择本地区内的耐盐碱植物品种,保证绿化的树种成活率;在推广生长较好的乡土树种基础上,适当引进对盐碱土壤条件要求不严的树种进行引种驯化;要适当引种国外的绿化品种,学习国内各个城市优秀的绿化经验,结合菏泽地理环境特点以及植物优势,努力形成具有菏泽特色的绿化风格。

三是加强园林绿化人才建设,引进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城市园林建设离不开园林专业人才建设,不仅要注意引进城市绿化高层次专业人才,调整现有队伍的专业和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势要求,还要着眼于搞好现有干部职工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队伍素质。一是在重点实施、投入资金大的绿化项目中,可尝试在全市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对选中者实行经济奖励,促使好的方案脱颖而出。二是开展优秀园林绿化项目的评选工作,有选择性地进行年度评选,激励出精品工程。要将评选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使之成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升级实力依据和获得荣誉条件。要鼓励园林设计、施工单位投入一部分精力从事园林科研工作。探索既公平公正又能出精品的园林绿化招标制度。

四是种养并重,科学管理,减少人工雕琢,节省养护费用。“三分种七分养”。一个优秀的园林绿化作品,除了有一个高水平的施工队伍,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养护队伍,更需要必要的资金投入。在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把技术关,加强人员管理与技术管理,从而保证绿化质量水平,同时做好绿化养护工作。按有关国家技术规范,努力做好绿化养护工作,加大对养护工作的重视及投入,提高养护科学技术含量,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和良好的生长状况。

五是严格按规划实施绿化,种植地形应按竖向设计平整场地,整理地形。要对树木质量进行控制,主干道、广场、公园、单位附属绿地主干道(含中心绿地)等绿地要求主干挺直,枝叶茂密,层次分明,冠形均匀,土球符合要求,根系完整。非适宜季节载植应根据树种和气候等具体情况,技术措施要严格控制。要重视载植后第一年养护保护措施,对于菏泽的特殊气候条件,要在冬天来临前进行防寒保护,冬季过后,适当及时补苗,修剪树冠和清理残枝等。在绿化实施过程中,尝试减少人工修剪的大面积草坪和各类人工造型。在保持自然风貌的同时,减少由于大量修剪带来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3.4要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绿,创造全民爱绿、护绿的大环境

根据《城市绿化条例》明确规定,“城市绿化工程的施工,应当委托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绿化工程竣工后,应当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该工程的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加强绿化施工管理,应从施工资格到工程验收严守国家规定,加大执行力度,切实落到实处。

一是要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尤其是各房地产开发商的管理。对开发商只注重覆绿,忽视绿化品质,出现覆盖率低和投入不足等问题,要加强验收和处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园林管理制度,合理规范房地产绿地标准,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并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特别是针对近几年来菏泽“房产热”的现象,尝试从房地产开发的居住区着手,重点要求开发商投入适量乔木,以增加绿荫率。通过这些制约措施,严格管理,从而打造生态、精品的生活居住区,提高绿化品位。

二是要加强对绿化施工企业的管理。要通过日常检查来控制工程安全与质量,提高施工企业自身综合实力;在引导施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严格资质审批,加强企业管理。

三是要加大对城市公共绿地和环境绿化管理的执法力度。应制订相应规定办法,做到依法管理,对于随意破坏、占用公共绿地,破坏环境绿化的单位和个人给以重罚,提高全民护绿的意识。

3.5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生态优先,加快苗木基地建设

我市在实施绿化工程中,大部分苗木都要从外地调入,这不但影响到工程的施工成本,还影响到苗木的生长和成活。菏泽丰富的乡土树种都可作为园林工程用苗,因此,加快生产绿地和优质苗木基地建设,不但可以为我市创建花园城市提供优质的苗木,又可成为农村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新城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苗木基地作为一个生态绿带,也不失为一个新的绿化途径。而且建设单位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用大规格、自然全冠的苗木。而这类苗木大多来源于本地野生树种,大量使用后破坏了原始的生态环境。故在以后的园林绿化建设中,要以整体效果为主体,尽量使用人工繁育的苗木。同时在一个新的项目开始时,要对现有环境作深入的调研,尽可能保持原有适地环境,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进一步实施高水准园林工程的建设,多建设少破坏,大力发展苗圃基地。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城市规划.2001(11).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4

关键词: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原则;用途

abstract:Landscapearchitectureisapartofeachlandscapeunit,ithaspenetratedinthedesignofthelandscape,moreandmorepeoplepayattentionto.Gooddesigninlandscapearchitecturecannotonlybringpeoplebeautifulenvironmenttoenjoybutalsocanenhancetheoverallqualityofthelandscapegardenspaceandtheoveralleffect.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principle;use

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园林建筑小品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园林建筑小品是指园林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选址恰当的精美的构筑物。园林建筑小品分布在景观的各个场地之中,不仅点缀景观,而且为游赏者提供交流休憩的场所。

2园林建筑小品的特点

(1)满足景观的整体性园林建筑小品作为园林的四要素之一,它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园林建筑小品与其他三要素共同形成整体景观的艺术效果,园林小品存在于一个环境的整体之中,所以说一个园林建筑小品的外观、风格、形式以及材料的运用都要符合环境的整体性而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保证与其他造园要素在风格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以达到景观的整体性

(2)设置与创作的科学性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是服务于某一整体景观需要的。其位置的选择、风格的确定是根据环境的需要而设计的。它的固定性和特定性是不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存在的。在进行景观创作的过程中,建筑小品要结合景点的设计、景观的视点、交通的安排、地形的设计而进行精心的设计科学的布置,这样才会使其发挥其在景观中的最大价值,才会结合其他要素形成完美的景观效果。

(3)民族性与艺术性的风格园林建筑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他不仅具有使用功能更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建筑小品的外部造型、材质、色彩等都可以向游人展示他的风格、特征、建设年代以及地域特色,所以建筑小品的设计在符合大环境的前提下,也要注意体现个性与特色,彰显时代的特点。

(4)体现文化性与艺术特色园林建筑小品的文化性主要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本土文化,它将这些文化性的元素精炼到小品的创作之中,来展现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人文习俗。所以说,建筑小品的形象是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相呼应的。

(5)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合理的功能景观中园林小品的形式丰富多彩。而不同的结构、体量、材料又使得小品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园林小品以其优美的造型,协调的色彩,舒适的材料来服务于人,满足人的使用功能,而升华景观空间的品质。

二、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1.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园林建筑小品的本质和价值,是要满足人多样化需求,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作出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规划,各层级的公共空间需要精心规划,可利用地面高差、植物、色彩、铺地、设施等创造积极的空间环境,关注空间边缘部分,保留中介空间、阴角空间,增强公共空间的领域感,各类设施要考虑到通风、日照、遮阳等因素。

(2)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即是要关注城市景观空间的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关注社会、自然、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要从空间效率、生态环境和地域文脉三个方面予以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要考虑环境资源、空间效率,还要考虑人类的文化。

(3)系统与整体性原则。如果把城市区域被看作“点”,城市街道系统就可比作“线”,城市空间系统可当作一个“面”,园林建筑小品是“点”下一层次的小点,点线面缺一不可,只有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国城市的设计与建设中要建立起灵活的城市整体结构,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创建整体城市空间结构。

(4)弹性原则。许多城市虽然历史久远,却始终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城市景观的建设不断出现反馈信息,其规划也被反复调整,设计框架也在变化,这种弹性互动架起了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桥梁,使城市景观既美观又适用。这也净化与塑造了使用者的行为,让使用者们自觉维护公共开放空间的环境。

2设计方法

(1)巧于立意“意在笔先”是书法绘画艺术的创作方法,同样对于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也要先进行立意,没有立意的设计就是形式的简单堆砌,缺乏内涵与感染力。园林小品不仅仅带给人视觉上的舒适、使用上的便捷,而且要追求精神上文化上的巧妙传达,使其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不单单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精美,造型上的丰富,更主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意境和情趣。在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创作上,要达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使人触景生情的效果是建筑小品设计的最高境界。

(2)精于体宜比例与尺度是产生协调的重要因素,美学中的首要问题即为协调。“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在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过程中,精巧的比例和合理的构图是园林整体效果的第一位。中国古典园林的私家园林中,精致小巧的凉亭、亭亭玉立的假山、蜿蜒曲折的九曲小桥都能形成“以小见大”的园林佳作;而颐和园中宽敞大气的长廊、长长的十七孔桥镶嵌在宽阔的昆明湖面上,形成整体景观,彰显了皇家园林的大气恢宏和帝王贵族至高无上权利。所以在空间大小、地势高低、近景远景等空间条件各不相同的园林环境中,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应有相应的体量和尺度,既要达到效果又不可喧宾夺主。

(3)独具特色每一个景观中的园林建筑小品都是为了这一景观“量身定做”的,造型及风格应与园林环境相协调,是符合于园林的主题、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和人文特色的。它们都是景观中的精美的艺术品,而不是工业化生产下的产物。在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中要充分反映建筑小品的自身特色,把它巧妙地熔铸在园林造型之中,和园林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效果。

(4)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针对我国自然山水式园林而言的基本原则。我国园林追求自然,一切造园要素都尽量保持其原始自然的特色。园林建筑小品作为园林中的点睛之笔,要和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所以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要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做到得景随形,充分利用建筑小品的灵活性、多样性以丰富园林空间。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5

合理的园林设计方案能够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美化居住环境。优美的绿化景观能够陶冶居住者的情操,使居住者住的舒心安心。当然,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还具有环境保护的作用,而且能够减少二氧化碳,吸收尘埃,净化空气、给土壤制造出大量的有机物、防风固土,调节气候温度等作用。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娱乐场所,使人们在优美的园林景观中得到消遣。

除此之外,城市居民还能在园林景观中欣赏到绿色风景。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钢筋水泥等工业产品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且现代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劳动越来越复杂,这时如果居住者能够经常欣赏到令人赏心悦目的绿色风景,无疑对房地产购买者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以后,更加对居住地舒适性和合理性有了更加高的要求。现在,人们在选择购置房产时,价格因素不再是百姓考虑的唯一因素,有时小区的环境因素甚至起到对其购买决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看出园林景观的设置成败将直接关系到房地产的受欢迎程度。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需要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理念和十分合理化的布局以及满足住户需求等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建造最优质的房地产项目。

优秀的园林景观可以成为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标志,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品牌的形象。

下面我就结合我所从事的工作和市场现状,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首先我觉得,景观的布设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

如今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意识到景观工程在其开发项目中的作用。然而,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以及盲目的效仿,结果导致项目内和项目外环境景观完全不相协调,给人以不和谐的感觉,减少了居住地舒适度。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十分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才能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

其次我认为,选择植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对整个项目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项目管理者需要因项目的不同而做出不同选择,要考虑后期的管理维护和项目定位等因素,需要对房地产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以及项目主要功能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后,再根据各种植物的生长特性来做出适当的选择。我个人认为,应该尽可能多的利用当地的特有植物种类,使园林景观更具有地方特色,亲和力强,而且不会产生植物水土不服的情况减少了后期的管理成本,比如在天津市,月季,海棠,珍珠梅,金银木等均是常用树种,特别是月季(天津市市花),几乎每个园林工程都有,而且效果很好.反之,近来一些项目为了达到一些特殊的效果,盲目采用大量外地甚至外国引进的物种,这不仅增加了项目本身的成本而且增加了后期管理风险.当然,适当的合理的采用一些优新物种可以增加植物的丰富多样性,也为创造不同风格的景观创造了便利条件,对地产项目本身也起到了相互衬映的效果.

在主题的设计和选择方面,园林作品必须有鲜明的主题和个性才能活起来。不可单纯的种花种草、雕山塑石充其量只能给人视觉的愉悦,这不能达到让人遐想的境界。所以,多样性、差异性景观的展示并不等同于一盘大杂烩,而应该凸显出其中蕴藏的具有统一主题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我国园林植物品种较为丰富,其中有很多种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因此,在主题的设计上,首先要尽量采用当地乡土树种,突出当地特有的植物景观,夏有荫、秋有果,做到意境深远,野趣天成,才能给人留下极具地方特色的深刻印象。而且利用当地树种,适应性强,便于后期管理,减少维护成本。当然,在需要重点强调的景点位置上,适当点缀一些外来较好的景观树种,如中东海枣、加拿利海枣等,将异域风情与本地特色巧妙融合,也许更能突出高档社区的特点形象。此外,沿海地区的项目在植物的选择上还要特别考虑其抗风、耐旱及耐盐碱性,并要有良好的遮荫效果。

写到这,我觉得我们应该对地产园林景观本身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结合实际聊一聊它与房地产行业之间的关系.

首先,园林景观的合理设计与设置对房地产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美化居住环境;提升居住环境品味;提高城市绿化率;为居民提供绿景和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等方面。然而不合理的布局和建造园林景观会给房地产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优秀而独特的园林景观可以成为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标志,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品牌的形象,而独特的园林设计创意和严格、专业的工程管理,是营造标志性园林景观的重要保证。现今的中高档房地产开发商或把园林景观设计成自然山水,曲折有致;或设计成现代感强,有视觉冲击力。但或多或少都贯穿着生态园林、人性设计的理念,以提高居住环境的品位。

众所周知,无论是小区内园林还是周边园林,优美的绿化环境都能愉悦居住者的心情,而且对净化空气,防风沙,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质,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例如,在园林景观中加入水体的设计,如瀑布、喷泉等,可增加空气中负离子浓度,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城市公园、小区公园、滨水区绿化带、高尔夫球场等作为园林景观的同时也具有休闲、游玩等功能,成为城市居民娱乐休闲的场所。

当然,园林景观的发展会导致一些相对负面的影响,例如,它与日益稀缺土地资源的矛盾。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建设速度日趋加快,而土地资源属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如果提高园林景观用地势必要减少包括居住用地在内的其他用地。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逐年提高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的政策,但存在虚报、谎报、公共绿地违规变为住宅用地、公共绿地变停车场,甚至小区公共停车场和绿地被拍卖的事件发生。国土资源部日前下达了全国土地利用计划,继续禁止别墅类、高尔夫球场、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建培训中心等项目用地。专家也呼吁通过加强顶层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的手段来解决园林绿地与土地资源的矛盾问题。

过渡追求的园林景观与房地产价值、价格的背离。出于人们对良好园林景观的追求,促使房地产商精心于园林景观的营造,常常打着各种名号的园林景观旗号,抬高出售价格,使得房地产的价格背离其真实价值。当然其实质意义也不复存在.

当然,我国房地产园林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在不断的摸索前进.不仅在新开盘的项目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在一些旧的社区改造提升项目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而精细的设计可以使陈旧的居住环境变得即合理又舒适.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6

关键词:当代园林;客家;人文景观;梅州客家公园

客家,一个人口仅次于北方人,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华汉族民系,其独特的客家文化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作为客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外在显示——客家人文景观,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中独树一帜,有着独特的魅力,它那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等待着人们去研究和探索。

1地理环境与开发条件分析

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对探索当代客家人文景观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而本样地所在——梅州客家公园,就是一个绝佳地点。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汉族客家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而身处客都的梅州客家公园,位于梅城江北东山片周溪河畔,刚好在梅州诸多历史人文古迹“状元桥、东山书院、两院院士广场、千佛塔”的连接段,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优势。

另外,公园内部占地10.88hm2,地理环境形态多变,极为适合环境艺术设计的展开。就目前而言,梅州客家公园是国内规模最大、展示客家文化最全的综合性公园。

2设计概念的探索与规划构思

在当代,全球文化景观百花齐放,要在其中脱颖而出,必须要突出自身文化印记的特点。

2.1如何展示客家历史人文的特性

继承发扬客家文化的优秀理念,重在提炼人文艺术元素的精髓。要从客家文化中汲取适合当代的设计精华,就要对客家文化有精深的理解,并用开阔的视野来探索符合现代审美的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诉求,有鉴别地使人文艺术元素成为创造新形式、新风格的源泉。

众所周知,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在全球文化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大因素在于其重义轻利、崇文重教、敢为人先等优良人文品性的传承。而这些人文品性能否通过环境设计来展现,则是客家人文景观是否成功的关键。考虑到近年来许多风景园林较为缺乏相关人文含义的体现,客家公园应该怎样避免这种只考虑平面构图,而没有赋予这些空间线条以人文含义的现状呢?

2.2如何体现客家精神的当代特点

目前全世界2000多万华侨中有超过一半是客家人,而作为世界闻名的客属华侨之乡——梅州,应该如何定位梅州客家公园?梅州客家公园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展示客家人文精神的综合性公园,又要如何体现当代客家的时代感和文化艺术品位呢?另外,围龙屋“方圆变奏的韵律”的意境作为传统客家人文景观的主要体现,是否在当代就无法延续了呢?

2.3公园规划的指导思路

基于上述设计概念的思考,考虑到围龙屋作为客家最基本的人文图腾延续了千年,而客家人文景观的精神源于客家人对家乡山水的情感,梅州客家公园在突出场地使用人群的国际化和当代化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客家园林少数人群独居一方而缺乏开放的特性,将围龙形式的新时代建筑与现代园林规划景观结合,用围龙形式建筑加上现代广场的营造手法艺术再现客家人文景观的精髓,再通过各种从简提炼的现代材料来营造新形式艺术氛围,进而展现出稳重、大气和富有现代景观视野的客家人文景观。

3客家公园人文景区规划与系列设计

3.1人文景区规划思路

在客家公园的景观营造过程中,人文元素的体现一直是重要的考虑元素。首先是建筑题材与体现形式的选取。在题材上,选取了广东客家博物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黄遵宪纪念馆等代表客家文化内涵的景点建筑;在形式上,除了传统客家围屋形式的现代展厅式改造,更别出心裁地设计出既有客家文化特征又富有时代感的新式类围屋建筑(图1)。

其次,是公园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造园构造。就空间布局而言,黄崇岳先生著作《客家围屋》中指出:“围屋景观布局应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图2)。在具体的景观设置中,公园的空间布局亦遵从此道,而且创造性地代入了类旱山水的设置景观,即在公园东区的主体区域,以客家博物馆为主。加上中西合壁式的客家民居建筑达夫楼为“陆上屋”,突出“大客家”的意识;而与此相对,以三种形态的半环形水景来表示“屋前水”,由里到外分别是中心层类旱山水的圆弧形沉降广场处的水池景观、利用天然地形高差制作的梯田式跌水景观(图3-4)以及最的周溪河岸环绕水带景观。这一整体布局堪称是目前国内同类公园中规模最大的客家人文景观布局了。

在功能分区方面,该公园对人文景观的表达亦有较深层次的思考。如在基本地形分区上,借助梅州原生态河流——周溪河,将园区分为东西两大功能区。而两者之间,以一个古式江南孔桥相连接。这种做法使整个公园既成一个整体,又有功能区位的清晰划分,充分体现了人文传承与景观构造相和谐统一的设计思想。

3.2体现当代客家精神特点的景区规划思路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7

关键词:城市水景;驳岸;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733133

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喧嚣的城市里的人们,渴望着回归自然,因此,水景成了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滨水景区不但能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还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环境的愿望,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驳岸设计和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滨水区能否真正吸引游人,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滨水区作为城市中的生态敏感带,驳岸的处理直接影响着滨水区的生态。

1城市水景驳岸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城市公园驳岸虽然打破了人工硬质驳岸的单一形式,利用水生、湿生植物与硬质铺装结合,力图使岸线更加优美,更加接近原生态景观,但即便如此,仍存在诸多问题。

1.1驳岸水陆缺乏整体感

某些城市公园驳岸采用砖石、砖石灌浆和混凝土预制板等建成硬质堤岸护坡,岸边种植水生植物。这种驳岸虽稳定性好、抗冲刷,但它缺乏整体感,将水陆直接分开,渗透性差,阻碍了水土交换,水生植物往往不能很好的生长,鱼虾的繁衍空间受限,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水体污染严重,从而影响到了景观的生态效应。

1.2空间营造缺乏亲水性

水体是城市公园的主要观赏点,更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驳岸是连接水陆的纽带,对亲水性的营造至关重要。某些城市公园驳岸尺度设计很不合理,材料选择失当,导致亲水性缺失。主要体现在驳岸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吸引不了人们与水亲近;驳岸高度过高于水面,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到水体对自己的威胁,不愿意与水亲近;单一的硬质材料人为地将人与水隔离开来,缺乏软性景观的过度,人工气息太浓。

1.3违背节约原则

有些公园为了体现“高档次”,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砖石材料,并为追求异域景观,从外地引进景观效果好的置石和名贵植物品种。这种只追求视觉的美感,而没有考虑施工和养护成本的做法,违背节约型园林的原则,也体现不出地方特色。

1.4忽视多视角景观效果

大部分城市公园对驳岸景观视线的分析不全面,忽视了多视角景观效果。忽视了竖向景观营造的重要性,水陆衔接缺乏过渡,植物配置不够合理,使得岸线垂直景观缺少美感;在水平视域缺少了移步异景的视觉感受,同一类型的大尺度的长驳岸常常出现,给人带来乏味感。

2城市水景驳岸处理对策

2.1河道岸线调整

河道岸线调整是基于河道实地情况,根据设计图纸,对河道的平面和断面形态进行局部改造。

2.1.1岸线平面处理

河道岸线的平面设计要考虑到河道径流量的变化。在枯水季需要保证河道的蓄水量,在洪水季需要增强河道的泄洪量,因此,河道宜设计为“曲”岸线,通过岸线的变化来调节水流速度,以缓解水流对驳岸的冲击,并减少砂石的淤积。驳岸施工时,需要根据设计图纸,结合现状进行土方填挖,将岸线的折转角度调整到60°~90°为宜,泄洪岸线调整为150°~180°的舒缓曲线。

2.1.2岸线的断面处理

河岸断面处理的目的是让河床适应不同水位要求,保障河道常年有水。河道断面分3个层面:最低的层面为常水位线,一般深至能为水生动植物提供基本的栖息场所为宜,驳岸可以用混凝土砌块堆叠,每个混凝土砌块的空隙,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稍高的层面为丰水位线,一般设计为20~25a洪水位的深度,可以种植挺水植物或设置亲水游步道,枯水季,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水面和河床,增加了亲水性;最高的层面为警戒水位线,通常设计为50~100a洪水位深度,主要采用较坚固钢筋混凝土施工而成。

2.2驳岸材料选择

2.2.1木材

木材是驳岸材料中常用的材料,其优点在于取材方便,其稳定性和景观效果都较好。可以就地取材,将树桩材料捆扎,施工时,先将树桩用铆钉加固,之后再将沙土和砾石等覆盖其上。这种驳岸有施工简单方便的特点,还能发挥树木根系对土壤的加固作用。还有些驳岸,将树木的枝条或草本植物的茎秆与岩土搅和,然后捆扎在一起,沉入江河,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稳定土基。

2.2.2废旧轮胎

废旧的橡胶轮胎也是驳岸材料的1种。将废弃的橡胶轮胎堆叠起来,内部填充沙土和砾石,再用铆钉将轮胎与岸壁固定,再在橡胶轮胎背面设置砾石过滤层。这样,橡胶轮胎的内部可以为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空间和生长基质,为鱼类提供栖息的场所;轮胎之间的空隙和背面的砾石层能增强驳岸的通透性。

2.2.3草皮

草皮是良好的生态驳岸材料,草皮根部对土壤有束缚力,叶片对水流有阻滞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草根不能长期浸在水中,因此,草皮护岸必须设置在常水位线之上。能作草皮驳岸的常见植物有:黑麦草、狗牙根、百喜草等。施工时,主要做法是将草皮附着在土工布上或种植在混凝土砌块中。

2.2.4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指茎秆直立,叶片在水面之上的水生植物。挺水植物的茎和叶能够阻滞水流速度,使泥沙沉积。在施工中,常在阶梯式驳岸的不同高程栽植挺水植物。考虑到水流对挺水植物根部的冲击性,会影响挺水植物的生长,所以,在施工中常用的做法是利用石块沿岸边砌成下凹区域,将挺水植物种在其中。

2.3施工工艺

2.3.1驳岸护坡工艺

护坡包括面层、垫层和下垫层3个部分。面层施工主要要保证其稳定性,施工时,护坡坡度一般控制在1:1~1:2范围内;垫层的厚度通常不小于20cm,一般由碎石、砂石组成,有时也采用土工布;下垫面一般采用大型块石、卵石等抗冲刷材料,厚度通常控制在50~60cm范围。

2.3.2驳岸防渗工艺

为了避免水因地下渗透而流失,驳岸和河底都需要做好防渗处理,其工艺通常有2种:土料防渗,也就是用黏土、灰土等材料进行防渗,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就地取材、技术简单,缺点是仅适用于水流不大的地段;土工膜防渗,土工膜具有不透水、质量轻、造价低、覆盖广等特点,通常分3层,下层为夯实土壤,中层为土工膜(聚氯乙烯),上层通常是由30cm厚砂砾石和20cm厚粉砂组合而成,能够承接河道渗透水。

3小结

随着生态设计思潮的发展,生态驳岸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使用,生态驳岸不仅能充分发挥河岸的生态效益,还能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游憩空间,成为驳岸发展的1种趋势。生态驳岸包括恢复性的自然河道或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其设计与施工通常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就地取材,用草皮、树桩等天然材料垒砌、捆扎、铺设而成;运用了土工布、砌块混凝土等现代材料。

参考文献

[1]邵亮,胡海辉.城市公园生态驳岸设计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7):92-96.

[2]陈丽萍.生态驳岸施工技术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6):6-8.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8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公园;大诸桥

一、设计概况

杭州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植物分布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如樟科、壳斗科、金缕梅科、无患子科、木犀科、山茶科、杜鹃花科。大诸桥所在的转塘地区土壤微碱。

种植设计是整个大诸桥公园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景观效果形成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整个公园植物配置讲求精致,渲染以小见大,壶中天地的感觉。在古典园林的风格定位下,多使用喜闻乐见的传统植物品种,如松、竹、梅、杏、李、桃、柳、石榴、枇杷、青桐、桂花、茶花、芭蕉、荷花等;并用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的手法,将科学、功能与艺术并重,力求营造一个天际线优美、色彩艳丽、种类丰富的植物景观,达到春花浪漫、夏荫浓郁、秋果累累、冬梅送香的效果。

二、设计指导思想

(一)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法(1989)》、《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化条例》;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规定;甲方提供的现状电子文件、现状照片。

(二)设计定位:在尊重历史与文化,体现古海塘与大诸桥风貌和韵味的前提下,营造一个集文化和休闲于一体、古典和现代完美结合城市开放式遗址公园。

(三)设计主题:文化中享受休闲,休闲中感受文化。

三、设计原则:一是生态优先,注重原生植被的保护、利用与改造;二是适地适树,体现地方特色;三是科学、功能与艺术性相统一,兼顾近、远期的效果;四是与周边建筑相互融合;五是注重季相和内外部彩化,适当引进外来树种。

四、设计内容

整个大诸桥公园是由大诸桥连接的东西两个地块组成的,东区是沿着之江路,临着五浦河的狭长区域,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米;西区相对比较小,是由水系围合的半岛。根据周边的规划情况,公园的北面将新建星级饭店,而西面是文教区的学校,东面是宋城的职工家属区,南面隔水相望将建成安居小区,所以,公园的主入口设置在之江路上的公交车站附近。主入口的设置考虑到了这几个方面:一是人流量的要求;二是公园的形象展示;三是古树名木:(香樟),次入口设置在西面半岛地块,而在东西两个三岔路口设置了两个次级小路口,这些入口就可以满足不同方向人流的汇集与进出。

主入口的大香樟是整个入口的焦点,广场两侧分别设置了停车场,满足游览公园的游人的需要。作为公园不可缺少的两个建筑群:文化展览馆和休闲建筑。文化展览馆主要以两条线作为文化展览及游人游览的指引,其一是古海塘的历史展示。以古香樟为引子,将游人引向古海塘及展示其演变历史的展览馆,从土塘、柴塘、最后到坚固的鱼鳞条石海塘的一个渐进的过程,给人们提供认知和怀想的空间。其二是休闲建筑,休闲建筑主要以实用为主,结合实际地形,将建筑群分为三个单体建筑,但它们三三两两,又能组成一组简单的小建筑群,这样既能满足单独经营及混合经营的双重模式需要,同时考虑到建筑的布置变化将一组建筑进行角度变化及临水挑台的设计。以一条长长的引道引入,两侧的停车场主要是为了入园喝茶的茶客所设计,由此入口进入后是一个小建筑群形成的院落,建筑布局更加灵活自由,巧妙地把人流分散开,使茶室中的茶客不会受到游人的影响。

东西两头的两个小入口只是由简单的拱门和景墙组成,隐没在茂密的植物中,含蓄而不失风味,为整个公园带来深遂宁静的气氛。主入口以东区域的地块比较狭长,为了景观更加丰富,我们设计了一条以水为意境的旱溪,旱溪采用太湖石驳岸,各种小路由小石桥连接来回穿梭,期间有地形假山,石松亭就坐落在这里,满足了游人在游览时停留、休息、观景的需求。绿地由道路分割形成不同的绿化空间,这些绿化空间根据建筑与小品的设置运用植物的配合组合成不同的疏密空间关系,亭子的周围密实,让建筑掩映在绿化之中,而大面积的绿地就用活动草坪袒露出来,给游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收放有致的游览感受。

古海塘是整个公园的文化灵魂,而灵魂就不需要太多的矫饰与张扬,所以对于古海塘的表达,首先建立在保护和展示原貌的基础上;其次,是对古海塘文化的展示和传承。我们将古海塘区块通过设计从西到东有序地分为休闲展示区、古海塘搏浪区、古海塘初步接触区、古海塘文化展示区、古海塘亲密接触区、古海塘防洪本能区、缓冲区等。在其中古海塘保存比较好的段落设计了供人游赏的休闲展示区,而搏浪区的镇海石柱是古海塘精神的象征,中心建筑群是古海塘的文化展示区,在古海塘初步接触区与亲密接触区游人可以从海塘沿台阶下到湿地中的汀步上,可以最近距离地欣赏古海塘的面貌,可以观察可以触摸,自然的水生植物掩映着古海塘的古朴条石,可以让游人感受到古海塘在岁月中的沧桑。同时,有一些古海塘的段落已经遭到破坏,我们也并不人为将其简单粗糙地恢复,而是利用古海塘的古条石等素材形成具有历史感的景观,如条石的散落,石塘的缺口,本地草本植物在构筑物之间的点缀等。

建筑的形式我们主张以明清传统建筑的形式,以配合整个公园的基调,无论是粉墙黛瓦的基础色还是梁柱翘角的线条感处处都体现公园的主题。

大诸桥也是公园的一个亮点,其悠久的历史本身就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我们运用周边的绿化和各种停留空间和建筑的布局,以更好地保护桥身以及更好地观赏它优美的姿态为目标。在整个公园中,我们精心地布置了各种古典形式的小桥,作为对大诸桥的致敬和呼应。

大诸桥公园的绿化设计的原则是精致,用植物体现出以小见大,壶中天地的感觉。符合中国传统的空间布局与审美。以大香樟作为主题和点景树种,成为整个绿化系统的制高点,而在不同

空间中,用细致的植物配置体现出不同的景观风味,多使用中国传统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品种,如松、竹、梅、杏、李、桃、柳、石榴、枇杷、青桐、桂花、茶花、芭蕉、荷花等等。

五、技术指标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9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that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

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

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10

1.1南昌市自然概况

南昌市位于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冬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7.7℃,年平均降雨量1600~1700mm,年平均降雨日为147~157d,年日照时数1723~1820h,年平均无霜期251~272d。地形以平原为主,总面积7402.36km2,其中水域占29.8%,全市水网密布,玉带河、赣江、锦江、抚河、潦河纵横境内,湖泊众多,有青山湖、艾溪湖、青岚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

1.2南昌市主要滨水景观调查

1.2.1渔舟湾湿地公园。公园景观的设计以自然式设计为主,充满野趣,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建设包括木栈道、栈桥等交通设施,以满足游人对亲水性的需求,生态湿地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湿地植物实现,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睡莲(nymphaeatetragona)、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花叶水葱(S.validus)等,植物种类丰富,其中湿地植物约有50余种,充分体现了滨水区域的自然美景(图1)。渔舟湾公园的植物配置以物种丰富、群落组团景观优美为特点,充分体现了以河湖为主的滨水公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沿水周边丰富的植物群落及投影到水中的植物,给人以清新自然的视觉感受。陆地上的植物以常绿乔木为主,配以观花的小乔木及灌木,使游人四季皆有景可观。

1.2.2象湖湿地公园。公园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引进适应性强、富有特色的优良物种,打造南昌特色滨水区域景观。据调查象湖湿地公园内有湿地植物5万多株,主要有再力花(thaliadealbata)、梭鱼草、芦苇、黄菖蒲、千屈菜、睡莲、荷花(nelumbonucifera)、水葱、慈姑(Sagittariasagittifolia)等,在净化水质的同时,着力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滨水湿地生态自然景观(图2)。象湖湿地公园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运用生态的设计方法,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意境,并通过合理的自然式驳岸运用,形成生态驳岸与植物结合的生态群落景观。

1.2.3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公园位于艾溪湖的东岸,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自然,很少有人工较大的干扰现象,展现的是一处自然式滨水景观,公园内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天然的植物景观,在适当的位置,增加木栈道、廊亭等,给人们提供一定的亲水空间(图3)。公园内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其特点之一,其中栽种的乔木约有5万多株,现种植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湿地松(pinuselliottii)、楝(meliaazedarach)、刚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等120余种。公园现有湿地滨水景观在植物选择和配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单一性,植物的配置形式较为生硬,缺少有机的组合;不注重观花、观叶的生物习性,配置形式较为简单,缺少错落有致的形式搭配;对于植株的大小,色彩搭配缺少一定的美学考虑;对于水生植物的观赏风格统一缺少考虑。

1.2.4玉带河。按照生态设计的总体改造思路,结合河道现有地形,进行了河面的拓宽、淤泥的清除、河床的加固和污水节流等各种措施,最后通过注入优质水的方式,使整个河道的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改善,水的质量明显提升,为生态景观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对玉带河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改造,拓宽了河道,河道深度也增加至4m,通过淤泥清理、管道铺设、景观设计等各种措施在玉带河两侧形成了一个生态的天然驳岸,并实现了雨污分流和引水活化。此时原来臭气熏天、淤泥堵塞的污水道,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展现出桃红柳绿、充满魅力的河道景观,成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标志,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场所,带动了沿河两岸的商业经济发展。玉带河沿岸保留了10m以上的绿化带,种植的植物有40多种,沿线建了多个休闲公园及文化广场,修建亭台楼阁,放置园林小品及雕塑,并配以多种灯饰,打造了多样的滨水湿地景观。

1.2.5青山湖。设计主要通过淤泥清理、铺设管道等措施,对污水进行截留,青山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并在沿青山湖两侧建立了景观带,保证两侧乔、灌、草结合的景观面貌并建立一些具有休闲、娱乐、运动的公共开放空间,吸引了周边众多的市民在青山湖散步、游玩,很多外来的游客也慕名而来,欣赏青山湖独特的滨水景观(图5)。青山湖两侧植物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不仅有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垂柳(Salixbabylo-nica)、银杏(Ginkgobiloba)等大乔木,还有樱花(prunusserrulata)、红枫(acerpalmatumcv.atropu-ceum)、碧桃(prunuspersicavar.duplex)、龟甲冬青(ilexcrenatacv.Convexa)等小乔木和灌木,物种多样,群落稳定,植物景观丰富。

1.3南昌市主要滨水湿地景观评价

根据南昌市主要滨水景观的现状、性质和作用,将现状评价分析分解为生态功能评价、美学功能评价及服务功能评价3个基准层,生态功能评价分为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稳定性两个指标层;美学功能评价分为观赏特性多样性、色彩与季相变化和景观层次丰富度3个指标层;服务功能分为可达性一个个指标层。通过分析、比较,形成一个多方面的景观评价体系(表1)。

2南昌市滨水湿地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2.1合理开发,尊重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其他景观元素,综合考虑,合理开发,实现滨水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了解滨水区域的现状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研究滨水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针对具体的滨水区域,制定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建设方案,以自然为师,减少盲目的人工造景,避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境,尽可能的反映出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景观面貌。

2.2合理利用植物,构建生态群落稳定的植物群落是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滨水区域作为一个特殊的、具有交界特点的地段,其复杂的生境和物种的多样性,为植物群落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营造出大面积的生态水域,为水中及岸边的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地,维护整个滨水区域良好的生态系统。

2.3打造生态驳岸,回归自然通过模仿自然打造生态驳岸,运用其可渗透性,维护驳岸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将水域自然的过渡到陆地上,使水陆之间的水气交换畅通,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生态环境,为滨水区域湿地植物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境。

2.4空间的合理营造针对设计的主要目的,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6]。设计之初,确定使用对象的群体、年龄组成、需求等各方面影响空间划分的因素,根据场地的现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与设计,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3结语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