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十篇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十篇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0:20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渗透

传统的学科教学过于注重学科本位,从一个较为狭窄的空间来理解课程的含义。教师单纯从常识学科的要求这一维度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更容易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课程的综合和整合,是新课程在结构上的改革重点,它要求建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进行综合教学。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兼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和综合,以整合的观念重建地理学科教学体系,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支撑,为地理课程提供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另外,高中文理分科形式上划分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但是高考试题越来越突出了问题立意的意向,问题是不分科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运用学科内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有益尝试。

首先,夯实学生地理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行知识转换、重组、迁移和建立学科知识网络体系的前提。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相互联系,是建立学科体系,进行知识迁移的重要依据。例如,对大气运动的理解,需要对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大气的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等进行理解,这里涉及的概念和原理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概念模糊、原理不清,就根本谈不上知识的迁移,也就无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一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二是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问题的多元化,只学好本专业知识,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地理新课程教学必须建立大教材观,只有既专且广的知识储备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备课过程中发挥高中新课程的整体优化效应,宏观把握、微观渗透。例如,在大洋环流系统讲解中,如果只讲授相关的地理知识,会让学生觉得单调、枯燥,若联系历史上我国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以及欧洲历史上血腥的三角奴隶贸易,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其尽快了解洋流的运动点及季风对航海的影响。

第三,调控课堂有机渗透。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必须有学科本位意识,要注意讲授的必要性、知识的准确性和内容的针对性。例如,调动学生政治知识储备中关于人口、聚落、宗教、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人文地理部分内容;联系语文中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气候与地势高低的关系;运用数学中的数轴讲解时区问题,简单易懂;联系化学中的臭氧层、酸雨、温室效应等讲授地理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联系物理学中气温、气压等讲解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联系历史上秦朝蜀郡郡守李冰修筑都江堰的过程,讲述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及社会用水综合效益问题;高中地理知识中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问题等。不论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还是其他科目理论方法的移植,只要有相关学科知识的介入,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并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第四,利用课外有效延伸。常见的课外延伸包括作业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有意导向学科综合,是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必要环节。例如,布置某地人口密度的计算,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的同时,必须借助于数学计算方法,自然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有益尝试,是知识的深化与迁移,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城市用水情况的走访调查,在以地理知识为主的情况下,必须调动语文、数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才能有效地搜集整理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写出优秀的论文。这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地理中水资源的相关知识,培养了他们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高中地理学科间综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科渗透,必将为高中地理教学打开一个理想的局面。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2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胡韬

贵州师范学院王平瑞

贵州师范学院任翠娟

摘要:数字化实验已经在基础理科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然而很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数字化实验教学的过程掌握得并不是很熟练,无法有效地利用数字化实验提高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文章将数字化实验教学过程对教师知识结构的需求做了简单的分析,力求为广大数字化实验教师群体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实验;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3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重点课改项目“高师理科专业教学论课程引入数字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内容研究”(编号:021811)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于2006年和2010年颁布的“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与“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均明确要求中学各理科实验室必须配备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也就是数字化实验教学系统。由此可见,数字化实验已经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已经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范围地开展,近年来西部地区也有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学配置了数字化实验设备。然而,在数字化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因为对这种新式实验设备不够了解,缺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够有效地发挥数字化实验设备的优势,顺利地实施教学。部分教师存在对数字化实验认知不足,无法实现通过数字化实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中的数字化实验是指借助传感器将力、热、光、点、pH值、气体浓度等多个目标测量量转变为模拟电信号,而后经过量表对比处理转变为与测量量对应的数字信号,进而由计算机对不同测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后台分析处理、及时呈现的实验方法。因此,数字化实验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附加了以传感器为起点的实验操作步骤,要想顺利地实施数字化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对此过程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为此,实验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本体性知识、计算机多媒体知识、条件性知识。

一、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noumenalKnowledge)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的知识基础,为教师所拥有的某一具体学科的知识。根据数字化实验的基本内容,它的本体性知识包括学科本体性知识和传感器基本知识两大类。

1.学科本体性知识。具体的数字化实验教学必定有特定的内容和教学目的,因此,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传播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必备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的学科专业知识也就是学科本体性知识,是每个教师自己从事的专业方向所特指的学科性知识体系,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性思想方法、学科史等,是教师开展教学传播过程的知识性基础。

实验教师必须对从事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全面的理解,熟悉学科原有实验方法和原理,全面地总结其优缺点,发现其不足之处和可改进之处,针对这些缺点探索解决之道,判断是否需要采用数字化实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效果等。

2.传感器基本原理。传感器在数字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感器基本原理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否则无法顺利进行后续实验步骤。这里的传感器基本原理是指数字化实验中使用的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数字化实验中传感器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主要有转换方式、响应时效、精度、量程四个基本属性。转换方式是指传感器中的敏感元件对测量物理量进行信号转换的方式,它决定了其他三个属性;响应时效是指当输入信号变化时,传感器输出信号随之变化的快慢,变化越快,时效越低,性能越好;精度又叫分辨力,是指传感器能感受到被测量量最小变化的能力;量程是指传感器所能感受的测量量变化范围。比如,测量温度是依靠测温物质的测温属性随温度的变化来实现;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是依靠在特定电压下,通过测温电阻的电流随温度的变化来测量温度。因此,要使用电阻温度传感器来测量温度,就必须让测温电阻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才能实现,同时热传递的时效性决定了传感器的响应时效。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传感器的四个基本属性和目标测量量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设定合适的参数,否则就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二、计算机多媒体知识

由于数字化实验需要使用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呈现和存储,因此计算机的操作就成为了数字化实验的必备技能之一。

1.计算机基本知识。在进行数字化实验时,往往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量纲组合、变换、视觉呈现、文件保存等,因此,实验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这里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是指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运行原理、数据类型、存储方式等。这些知识的基本理念和运用方法全部包含在计算机程序语言之中。建议实验教师至少了解一门计算机语言,以便理解计算机程序运行方式,根据实际实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步骤,甚至开发新的数字化实验。当采集到所需的数据后,时常需要将这些数据保存下来以便后续处理或者再次使用,这便需要借助传感器及其配套软件来实现。传感器的配套软件一般都提供数据的直接保存和通用格式导出功能。直接保存的数据文件通常只能由同一厂家设计的软件使用,其优点是能够通过配套软件还原为数据采集时的原始状态,教师甚至可以使用这个功能脱离传感器进行教学。缺点是通用型不好,其保存的数据文件不能用于各种通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导出功能则通常是将数据保存为逗号分割符文本文件或者数据表格文件,然后再使用origin或者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根据处理所得的数据进行视觉化数据呈现。如此看来,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不仅可使数字化实验顺利进行,而且对提高实验数据的应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2.多媒体教学理论。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集成多种视听设备,形成多种媒体信息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教学软硬件系统。数字化实验教学一般在数字化实验室内进行,这类实验室通常都配置有投影仪、数码展台、音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还为学生配备了联网的计算机。这样的条件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实现多方位的教学内容传播方式提供了必备的硬件资源,也就是说,数字化实验教学是在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中进行的。因此,数字化实验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学理论的指导,实验教师同样应该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多媒体教学理论是关于以计算机为中心,将文字、图形、声音和视频图像等多种信息媒体共同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相关知识理论。包括视听辅助教育理论、多媒体硬件构成知识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可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优势,弥补实验室内有限条件的不足,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涵盖了教师进行教学时需要的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知识。林崇德认为,条件类知识是目前教师最为缺乏,却极为重要的一类知识。

1.心理学知识。学生的发展是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归宿,心理发展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赫巴特早就指出,要把教学过程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也只有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学才是科学、有效的教学。对于实验教学来说,了解并遵循学生心理规律是成功、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必然要求。实验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也只有具备了这些心理学知识和实验教师才能针对实验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措施。实验教师的心理学知识除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外,还应包括学生习学心理知识和教师教学心理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主要是关于学生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的知识,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是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知识。具体到数字化实验中,就是要掌握数字化实验教学实质上是引起学生发展哪些变化,如何以学习理论为指导来改进数字化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教师教学心理知识包括教学设计心理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的交互影响等。具体到数字化实验中,就是要学会根据数字化实验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设计的心理过程,科学设计数字化实验;要学会切实分析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师生可能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相互作用,科学地组织数字化实验。

2.教育学和教学法知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宏观教育和微观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原则。教学法则更多的关注如何教学,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际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教育学知识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倡导教师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行为。教学法本身是教育学学科研究的内容,但教学法更集中地关注实践中的教育教学行为,正因为如此,教学法知识对实验教师有着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小学教师,主要应掌握普通教育学知识,具体包括:从宏观上掌握教育与社会及个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及其规律;掌握主要的教育内容及其特点;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掌握教育条件、教育措施、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特点、运用与改进。数字化实验有了这些教育理论的指导,将会大大增强其有效性和育人性。教学法知识是教育学中关于教学的规律、原理、方法、原则等的具体化,主要涉及到如何教、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等内容。数字化实验教师要结合数字化实验的特点,学习和研究提高数字化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薛耀锋,祝智庭等.上海市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现状抽样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1):88-93

[2]朱淑华,唐泽静.教师知识结构的学理分析——基于对西方教师知识研究的回溯[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39):118-126.

[3]张福瑞.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06,10(1):14-15.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3

关键词:政治教学;思路;探讨;高三学生

笔者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适合高三学生学习的政治学科教学讲练模式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活动当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能比较清晰地掌握政治学科的教材内容,并且还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可以发现,目前高三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欠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不断地与学生交流探讨,学生建议循序渐进地讲解教材,紧扣高考考纲;在讲高考真题时,务必做到精细与超越,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一、巩固基础必须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与初中的思想品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区别大于联系。高中思想政治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更高,要求学生对该学科的基本含义、基本特点、基本作用、基本影响、基本关系、基本观点都必须充分理解、掌握并学会运用,必须使思维方式从依赖于直觉的感性思维上升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理性思维。然而,一旦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必然导致学习效率下行压力增大。因此,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科综合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提高学科综合能力必须从抓基础知识入手,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专项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必须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精讲将理论还原于实践。教师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现有的知识储备为出发点,然后展开分析,站在新的理论角度予以解析,带领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必须透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并理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比如,针对近些年出现的“无公害蔬菜‘优质优价’”这一现象,按习惯性思维,更多同学会误认为无公害蔬菜之所以一直在高价位运行,起决定性因素的是无公害蔬菜的优质。实则不然,从经济学理论分析,商品的价格并不取决于商品的质量,而取决于商品的价值。

二、提高能力必须精讲高考真题

近年来的全国卷政治高考试题都坚持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考查四个方面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建议是教学的有效参考。笔者在认真听取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教材讲解紧扣高考考纲、高考真题讲解精细超越”的教学原则,并引导督促学生做高考真题时务必把题目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和专业术语对比教材明确标注出来,把零散的知识点予以归类,从而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可以巩固基础,在题目考练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考真题和高考大纲对考生的学科具体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只有在专项训练中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作为高三政治学科的教师,我们必须对比考纲精确地备好每一节课,尤其是对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高频考点、经典案例进行全面把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解题思路的指导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把握高考方向,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与焦点

近几年的政治高考往往迎着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设置一些新情境、新材料、多角度、全方位立意问题。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笔者一直以来都鼓励并引导学生收集党报(《人民日报》《陕西日报》《渭南日报》等),指导学生在报纸上搜索与政治学科联系紧密的有价值信息。以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落、关键理论、主要观点为逻辑起点,扩展拉大知识网,不厌其烦地备注完善其政治理论依据,旨在提高学生阅读材料时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四、总结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4

【关键词】储备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教学反思教科研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英语教材也紧跟新课程新理念而一变再变:教材的容量不断增大,教材的词汇量不断增多,尤其是教材的选材也日趋广泛而富有时代气息,话题涵盖友谊、旅游、文体、科技、航天、地理、名人、医学、环保、自然、新闻等,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各种新生、新增词汇层出不穷,可谓包罗万象。所有这些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教师不进行持续地专业学习,进行自我充电、自我更新,势必会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也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新时期呼唤的教师必须是一名具有丰富知识储备的新型教师。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知识储备型教师呢?具体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知识储备呢?笔者准备进行如下的尝试:

不断储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

所谓知识储备,就是将所有有用的知识储存起来准备必要时应用。要给学生新鲜水,自己必须得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完善自己,学会储备自己的文化专业知识。平时要经常搜集的各种教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话题可包括友谊、旅游、文体、科技、航天、地理、名人、医学、环保、自然、新闻等,同时要善于分类进行精心保管,在备课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搜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中去。因为教师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把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只有将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了,才可以很好地消化教材内容,并且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要求,巧妙地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拓展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而要将教育教学活动切实可行并有效地展开,还少不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做坚强的后盾。因此,在储备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理论知识,增加教学理论储备,认真领会和掌握其中的原理,运用这些原理去指导教学实践。

不断储备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业务能力。

要成为一名新时期有所作为的新型知识储备型教师,仅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它包括:听说读写;口语翻译;书面表达;做题能力;课堂技巧;教学方法与技能;钻研与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能力;指导学生操作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等等。任何理论都必须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产生经验。因此,教师还必须不断储备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首先要不断操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教师要想拥有扎实的听说读写和口语翻译能力,就必须经常地去操练它们,提高它们,常备常新。教师要求学生读课文要朗朗上口、熟读成诵,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流利成诵。因此教师每天要坚持朗读英语,内容可以是自己教学的英语课本,也可以是用于提高自己能力的口语教材,这样不仅可以熟悉自己所教的课本内容,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朗读、口语能力。

其次要不断储备自己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定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它涉及到语言表达、书面表达、做题能力、课堂技巧、钻研与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等。因此,教师还应不断储备并提高自己的各种教学技能和技巧。教师只有在练好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不断储备自己各方面的教学经验。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人们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因此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必须不断地学习、储备他人优秀的、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备自己的不时之需。

首先要经常学习储备掌控学生学习心理和思维动向的方法。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首先自己要熟知教学规律,经常去了解并熟悉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控学生学习心理和思维动向,才能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一,观察法。观察学生每天的行为举止和言行,对此作出相应分析,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体会。二,谈话法。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来对学生的思维动向进行深一步的了解。三,侧面了解法。通过他人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将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其次要储备各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成才”。“因材施教”是孔老夫子在他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当今素质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储备一定的“因材施教”方略,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取得稳步上升的长效实绩。

(一)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激励竞争。按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将学生分层建组。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按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单元过关检测成绩定期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和滚动机制,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的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居安思危,不甘落后。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个体目标。

(三)采取兵教兵策略。按自愿的原则结成帮扶对子,让优等生来帮助后进生并采取分组计分,奖优罚劣的奖励制度,激励全体同学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再次要储备各种教学机智,处变不惊地处理各种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机智,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适应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随机应变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一种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的突发事件,能够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发现课前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或及时增加问题思考的梯度以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或挑选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尽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不断储备和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进行重新认识,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思考,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刘炜基,2000.1)教师除了要储备以上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以外,还必须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储备。要做到:1.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教学方法、策略、教学技巧运用进行反思。2.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反思。分析、考虑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相关的一些因素,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3.对自己教学能力的反思。分析每一节课中自己的表现,如驾驭课堂能力,智慧体现等。要思得、思失、思效、思改,要进行去糙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采取“扬弃”的工作态度。教学中,不仅考虑教什么(what),而且考虑怎样教(How),为什么这样教(why),是否还有更佳途径。

五、不断储备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课题,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寻求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把它总结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平时可以积极参听学术报告、讲座,也可以参加网上教育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领域最新的发展势态,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明晰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所在学科教学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列车而不至于落伍。还要争做研究型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双双得到提高。

总之,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是在原“英语教学大纲”基上所进行的一场全新的革命,它要求广大教师重建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英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作为“标准”执行者的英语教师,一定要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储备自己教育、教学、教研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应变、反思能力,切实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以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09―0072―01

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育改革、新课程实施的需求,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和趋势。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要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必须熟悉新课程理念,参与新课程实践,共同建设语文课程文化。同时,还要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教科书的忠实推行者转变成与专家、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一起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合作者,由只知教书的匠人转变成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进而成为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塑造者和培养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全面厚实的知识素养以及精湛的技能素养。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初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扎实的知识素养

1.丰厚的语文知识。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要想日有渐进、日臻成熟,仅有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要有一塘水、一池水,而且必须是那潺流不断的“活水”。只有专业知识扎实了,语文教师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准确地处理问题,才能在教学时驾驭自如,实施有效教学。

2.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是指导教学的必要工具,新课程理念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课程观念。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就必须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既要牢固掌握传统的教育理论、教学规律,又要不断吸收现代中外教育研究对我们有益的最新科研成果,博采众家之长,把握教育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弄潮儿”,才能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

3.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当今社会,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教学早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他们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和网络技术等各种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且具有一定深度,这更对教师的相关知识及文化科学素质提出挑战。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吸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百宝箱”。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三、专业的技能素养

1.具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势在必行。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校园为现代教育服务,结合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师;知识修养;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34-02

独立学院教师的知识修养与素质构成,是独立学院教师履行和完成独立学院课程教学职责所必须的职业修养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思想修养、知识修养和能力修养。知识分经验知识和科学知识两种。这里说的是科学知识。独立学院教师能否搞好教育工作,不仅在于知识量的储备上,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如何,而且在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优化,是否具有整体功能。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综合优势,提高独立学院教学的质量。

一、优化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优化知识结构是适应当前知识向整体化发展的需要。当前知识发展的总趋势和特点是知识从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自然科学内部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社会科学内部之间互相渗透,不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社会科学内部亦然如此。一门学科其自身的发展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纵向发展。任何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互相促进,互相丰富和充实。只有纵向与横向的结合,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看问题,从而克服单向思维、单层次看问题的局限性。所以,建立优化知识结构是适应走向整体化的客观需要。优化知识结构是适应时代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一个小领域与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具有多种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即一专多能的人才。教师,特别是独立学院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优化知识结构是独立学院教师自身提高的需要。旧的知识结构已不完全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必须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这是广大独立学院教师的共同心声。不少的独立学院教师通过网上查询、函授自学和社会实践等渠道进行学习,并积极探索优化自己知识结构的途径和方法,使知识结构更能适应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知识结构是否优化,已经成为衡量独立学院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二、优化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

1.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指教师讲授学科的知识。独立学院教师可以在结合古今中外大量丰富生动的实例的基础上,从现代管理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传播学、舆论学、交际学、公共关系学以及服装、烹饪、机床、种养、计算机等角度出发,全面考察独立学院教育活动的内涵、要素及其一般程序。高职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础,这种基础表现在对讲授课程的整个理论知识,内在联系,重点难点,理论联系的重点,该门课发展的历史及其当前研究的现状,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这门课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技能传授的基本点等。教师只有具备了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它的基本内容,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2.掌握较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独立学院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和具备扎实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还必须有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精和博是辩证统一的,学识要精必须以博为基础,只有广博才能精深。知识库好比一个金字塔,塔顶愈高,塔底要求愈宽,塔底愈宽,塔顶才能更高。只有以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为依托,知识结构才算是优化的,独立学院教师讲课和传授技能才可能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纵横驰骋,把学生引入知识殿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就要学习历史、地理知识,阅读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要懂得音乐、体育方面的基础知识,特别要重视当代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总之,教师的文化科技知识越广博,兴趣越广泛,就越有利于与学生交朋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威信,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独立学院教师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教学。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能和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独立学院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就需要很好地学习。现在教育理论科学分类很多,门类复杂。一名独立学院教师虽不能精通全部教育科学理论,但是,有几门主要的教育科学理论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教学法也是需要经常改进和掌握的,对于那些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教学法,忽视教学、教育规律研究的现象,必须加以克服。教学法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由此可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是独立学院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对其他学科如交叉学科的学习也不应忽视。总之,独立学院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独立学院教育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等要素构成的。它是一个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包括独立学院教育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基础,可称为核心层次。第二个层次指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称为中间层次。第三个层次即教育科学理论,是方法,是手段。这三个层次虽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优化知识结构的基本途径

1.强化知识的整体联系性。现代知识具有整体性特点,独立学院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各门学科知识在消化理解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只有将自己的知识形成体系,在运用时才能发挥知识的综合优势。比如,讲述和传授有关机床的知识与技能,回答有关机床的问题,不是一门单纯的机床知识可以完全解决的,需要运用各方面的知识。现在,不少教师把自己所学的各门科学知识联系不起来,或不能很好联系起来,呈现分散状态,很难发挥综合优势,这应当引起高职教师的重视。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7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教育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01-01首先,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必须拥护并热爱体育教育工作及事业,这也是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最为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是自身专业还是道德素质,都会左右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本质上既是相同的,也有其不同点。因为体育课需要在动态过程中完成它的教学任务,并且教授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在时刻运动中来教授和学习的,都要达到一定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才算是完成本节教学任务。体育教师不但要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理论课程,还有便是在操场上进行身体练习课程的讲授,所以,体育教师作为脑力劳动者的同时又兼是体力劳动者。也正因如此,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传授给学生更有效的健康锻炼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方法与途径。

另外,体育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应教授的教学任务外,许多学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娱乐生活,也会由体育教师额外负担一些学校所组织的课余训练,及各项体育竞赛活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专职于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并发扬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与高尚品质,真正做到学高身正,才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其次,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体育职业素养。这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备的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传其道、解其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第一,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这当中便包括了文化基础知识、体育学科的专有理论知识、体育心理学、教育心理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前两种知识组成了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内容,而后者则是考量教师驾驭教育的过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空间。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他的学识应当有一定时间的积淀,并且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的厚度,不断吐故纳新,将自己的知识系统巩固扎实,全面准确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知识以及心理科学知识。体育教师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是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解惑答疑,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得知识的机会。因此,只有掌握了精深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较高体育水平或是健康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只有掌握心理学科知识,才能根据学生不同生理与心理发育时期、不同学生不同需求,通过更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及手段因材施教,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传授给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各种潜在能力。使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达到未来职业的需要。第二,广博而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极强的身心素质,并做到积极进取,学而不厌。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首先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加强训练,以此保证自身充沛的体力,如此一来教师才能努力实践既有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探求未知领域。并且作为体育教师,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所应当具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品质以及个性特征。

最后,体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素质。体育教师至少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师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对学生的道德面貌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有深刻的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它必须具备以开拓创新竞争向上为鲜明特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做到品行兼优,德才兼备,坚持原则,为人师表。以诚心、耐心、关心和爱心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体育教师在传授知识、方法的同时,也要不断地从教学理念上丰富、充实自己,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落伍。要时刻把“健康第一”放在首位,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才能利用有效课堂、有效手段方法发展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总之,在新世纪的征途上,作为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不断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的教学与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将来从事不同职业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春燕等.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9(1).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策略

如何有效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效率,是值得所有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教学策略用来指导教学活动的顺序和师生连续性的实质交流,指为实现预期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用的教学行为。教师策略则是侧重教师为实现教育教学预期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用的教学过程前期准备。有效的教师准备策略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实效性的第一道关卡,我认为它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第一要务。

一、加强师德修养,建构第一道防火墙

初中思品学科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教师职业道德,而且要严格要求自己,比其他学科教师具有更高的师德素养。目前我市教育系统正在开展“传道授业我会什么?关爱学生我做什么?为人师表我凭什么?”三问教师师德大讨论。尤其是初中思品学科教师更应该思考,自己:(1)是否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有无职业倦怠的现象;(2)是否树立现代职教理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有无因循守旧、走老路的现象;(3)是否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水平,有无知识匮乏、贻误学生的现象;(4)是否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全心全意育人,有关以教谋私的现象。我们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素养解决问题,用良好的师德修养来化解矛盾,用师爱来感化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互相尊重、相互信任,自然也就建构起了和谐课堂,这就是“师德”的魅力。在这样的氛围中走出来的学生,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自己与人和谐相处,融入和谐社会中。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二、不断丰富基础知识,提高说、写的基本功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即包括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初中思品学科教师更要正视这一特殊性,他们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否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与理论素养的高低,而且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成长。而学科知识除了本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例如要有心理辅导的知识。再者,如今的教师工作压力大,许多教师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本身更需要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初中思品学科教师应理所当然做得更好些。

说好普通话,应用于每一课的课堂表达、讲解。我认为普通话是每一位初中思品学科教师必须掌握的“官话”。地方方言可以作为必要的调剂,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对比性等。“写”,首先是指粉笔字,教师能在黑板上写一手漂亮美观的粉笔字,整个板书清晰整洁,体系一目了然,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而且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甚至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那教师与学生就是“零距离”了。反之,字体潦草、知识体系混乱,自然会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是在电脑上“写”的功夫。这说好听些是初中思品学科教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实际是形势所迫。最后,初中思品学科教师要能写,像要求学生写小论文、小调查报告等,自己要能写好下水文。

三、研读课标,明确方向,确定目标

研读课标,我们明确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其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鲜明特点是我们日常教学的指南,对各阶段教学的重点、目标及可采用的教学模式都颇具建设性的建议。研读课标,对各阶段的教学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把握,指导我们逐步制定教学的长中期计划,并确定各单元的具体目标。

四、备好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学过程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先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教师一定要先认真钻研各种教辅资料,吃透教材,教师不是机械地“教教材”,而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对教材进一步进行整合。其次,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一课、一个单元、一个模块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第三,学会在细节上推敲。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曾经说,“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教师深层次的素质。第四,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课程资源。初中思品课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最后,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这就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有效展开需要学生的参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要保证学生积极足够的参与,课堂设计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常用方法要熟练掌握,熟稔于心,灵活机动地运用。洋思经验、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确好,但我们切忌照搬照抄、死板硬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足够的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一届一届更换,知识一天天更新,即使是教授同一课程(初中思品课最容易教授同一课程),也要认真备课,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五、新时代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会解决新问题

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与及时应变的能力。知识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的盛行,让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更快,如果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则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与教育水平,而且会让学生嗤笑。因此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知识,“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须有活水来”。教师还要学会熟练使用计算机,学会打印教学案、上网搜索资料、发收邮件,熟练制作、使用课件等,以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的容量内涵,提高教学的趣味实用性、实效性。

最后,初中思品学科教师还要学会快乐教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快乐的教学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是对学生说的而且包括老师自己。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对本学科充满兴趣,保有信心,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个性化教学艺术,快乐地教与学,悦纳自己,愉悦新生活。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9

关键词:法学教育教学内容备课

任何学科知识都是相对真理的体系,都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与发展而不断更新、丰富和发展着。法律作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全面反映并调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学作为法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必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不断更新、变化和发展着。新的法律被源源不断的制定出来,旧的法律则不断地被修改、废止和清理,有关法律的知识在日益增加和改变,这种情况使得法学教师必须对法律发展的历程与现存形态,对已有的法律规范体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本身做不断的认识与反思,适时地更新和深化真正符合法治精神与普世价值的精神资源,并将之作为法学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通过各种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深化和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教学内容深化和更新的基本前提

首先,法学学科的实践性要求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深化。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与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势必会对现有法律提出质疑,如实施安乐死的医疗行为和见死不救的行为有没有必要用刑法来规制,这些新生的社会问题不断的提出和丰富着法律研究的课题。作为法学教师,必须时刻结合社会的新动态不断地深化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其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法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教学理念必须更新。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而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智慧、精神、人格等全面涵养和促进,获得主动求知、自我发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是传统的教书匠角色,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领路人。教师授课过程不可照本宣科,学生更不可只寻求已成定论的知识成果。教师与学生更应关注的是过程和原因,应该借助书本上的知识载体与形式挖掘理论成果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发展动态。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转变思想,不断就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和深化。

二、备好课是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的根本保证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深化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深化,在教材、学生和教师自己三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对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的起着重要作用。

(一)备好教材——明确需要更新或深化的具体知识内容

传统教育中教师上课内容,基本按照指定教材的体系按部就班的进行,这就等于教师是在课堂上帮学生读一遍书。读书本是学生的事情,教师取而代之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教师真正要做的是根据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观点的归纳总结,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与学生一同评析教材观点。这样做可以克服学生迷信教材的现状,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要备好教材需把握以下几点:

1.备好所选教材的知识体例,确定自己的授课体系

教师在授课时应以所选教材知识体例为参考,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角度出发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授课体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有用性”概括,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因此,课程的篇章结构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以刑法学为例,重点章节设置时按照案例到理论再到案例的体系设置。如刑法的共同犯罪理论,第一步阐述案例,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甲乙二人相约杀丙,结果中途甲退出,乙一人前往并将丙杀死,问甲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各自承担何种刑事责任。第二步,通过刑法共同犯罪理论的讲授回答问题。甲乙构成共同犯罪,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第三步,再进行其他假设,展开问题探讨。如乙杀丙时被丁看到,等丙死后,帮乙毁尸灭迹,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这就涉及到新的刑法理论——承继的共犯问题。以此类推,可以不断展开问题,不断回答问题。“展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回答问题”过程中不断展现和更新刑法理论,并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备好教材的相关知识内容,确定需要深化或更新的具体知识

备教材的知识体例是从整体、宏观上把握所选教材,形成教学思路,而备教材的相关知识则是从部分、从微观研讨专业

知识,把每一章节、每个具体的知识内容,尤其是那些基本的、重要的知识内容吃深吃透。

首先,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应讲深讲透,一些相近相似知识点要通过比较分析,深入讲解。如2009年“梁丽捡金”一案曾引发法学界的大讨论,讨论的核心是梁丽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还是侵占罪,再如实践中通过欺骗的方式将他人骗离居所而后入室盗窃的定盗窃罪、诈骗罪还是数罪并罚等,要解决这类问题单纯弄清盗窃罪、侵占罪和诈骗罪的概念当然不够,还必须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结合其他参考资料对相关财产罪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细微地掌握所授知识。

其次,疑难知识点要根据学术研究动态加以深化和更新。疑难知识点常是具有争议,没有定论。教师应当结合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介绍国内国外研究现状和立法现状。当然最终不一定要形成定论,但这个深化和更新疑难争议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法律思维,提高了学生辩证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是大学课堂完成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

最后,教材的瑕疵应尽自己的学力努力补救。教材瑕疵包括两种,第一,教材观点错误,即教材的观点与学术界已成定论的观点相悖或对立法规定的理论解释错误。这类错误一般是由时间关系导致的,新观点形成或新法颁布实施后原有教材没有及时进行修正,这需要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动更正。如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实施杀人行为是否构成犯罪,2009年之前的各类法学教材中多认为此行为不构成犯罪,但2009年国家司法部指定的司法考试教材中认为此行为客观上是犯罪行为,只是年龄原因不承担刑事责任,现已被法学界所认可。该问题的不同回答会涉及到刑法间接正犯理论,共同犯罪、教唆犯的责任承担相关问题的一系列变化。第二,教材语言上、逻辑上的一些语法错误。这类错误尽量发动学生指出,培养学生思维与语言的敏锐性、严谨性和逻辑性。

3.备好法条,挖深挖细

法学解决社会生活中各类纠纷的理论依据是法律规定,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定的载体,他表明国家就某一问题的基本态度,例如刑法中明文规定如携带凶器抢夺的定抢劫罪,其实按照法律理论推理携带凶器抢夺的仍是抢夺罪,但法律拟制为抢劫罪,这一拟制规定的立法背景,法理依据是否科学,有没有修改的必要是我们法学教学内容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结合备教材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深化和更新。

(二)备好自己——不断学习,提高深化与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与水平

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完善和整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科动态及社会实践发展趋势,才能对教学内容不断有新的发现,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将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首先,具体讲授的课程内容应当烂熟于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已有知识体系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了解有关内容的合理与不合理,才能具备判断知识是否陈旧过时的能力,才具备洞察新事物,新思想的敏锐力。

其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也应熟悉。法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紧密联系,法学体系内各分支学科间的知识也均有交叉。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本学科深化教学内容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最后,科研与教学彼此相依,科研是深化和更新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理论来源于实践,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新问题,法律实践的新情况,不断更新自身的学术研究课题,以满足社会变革的需要。

(三)备好学生——针对不同学生深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不仅仅只是旧知识的淘汰和新知识的增加,不同的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的不同安排,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新的内容更新,这比知识的汰旧入新更为日常,也更为重要。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现状、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内容展开。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法学要实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案例;而非法学专业开设法学课程,重点就不应是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应是进行规范意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这要求教师备课时,同样的知识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准备。如大学生同居事件,法学专业应在回答同居行为是否合法的前提下更关注同居期间财产归属等法律权利义务问题。思政专业学生则回答同居行为是否符合基本的道德,学校校规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彬.从“梁丽拾金案”探究“拾金而昧”的法律责任.法制与社会.2009(20).

[2]柏浪涛.国家司法考试攻略——刑法攻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篇10

思想素养对政治素养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也受政治素养的制约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养主要包含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及严谨的思想作风等方面。正确的思想观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正确处理社会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地位,并抵制各种各样错误意识的影响,在实践中发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且树立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在现实工作中合理运用,从而解决问题。这是进行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严谨的思想作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和思想中,实事求是、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密切联系学生等。

2、道德素养

提高人民群众道德认识以及道德行为,培养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素养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对象的行为与思想。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其内容主要有:科学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信念、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等方面。科学的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素养最基本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先要有科学的道德认识,即对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有正确的理解。道德信念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改变,就会成为行动以及进行道德判断的指南和标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确立的高尚的道德信念。而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全心全意的为教育对象、人民服务,不求回报等。

3、知识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被称为合格,就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具有的知识有:较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较为扎实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渊博的其他类型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高素养重要的来源之一就是学习与训练专业知识。其专业知识主要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的专业基础知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的掌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文学、艺术、史学等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储备,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与教育对象进行交流时拥有多种共同语言;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渊博的知识,可以适当的运用,实现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研究。

4、能力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实际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素养主要包含: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科学决策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处于管理活动的核心地位,能够考验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才干与智慧。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因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组织协调各种教育力量来发挥教育合力作用,还需要进行个别教育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不同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语言的工具作用,将其思维、意图、教育内容等表达出来。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必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对象是多样化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更好地对教育对象施行教育。而应变能力则是教育者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施行不同的教育所必须具备的。

5、心理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其教育对象是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的心理活动。若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较高的心理素养,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更容易接受和消化,对于其本身来说也更有帮助。如拥有乐观的心态,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积极,工作效率有效地提高。再如思想政治教育者有良好的性格,则可以使其与教育对象之间沟通良好,关系改善,就更容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坚强的意志则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另外,真挚的情感对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能发挥作用。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