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十篇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十篇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8:23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篇1

20世纪的后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提升,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寻找到了新的载体,各种商业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更广泛的传递,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力地助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的结构此时也开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于物质生产所创造的利润越来越少于金融产品所带来的利润,人们也将目光转向了金融行业,将其作为新的获利工具,虚拟经济所占的地位愈发突出,它带来的利润也越来越大,促使国家将物质生产转向了非物质生产,从实体经济转向了虚拟经济。资本主义的形成也经历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金融资本垄断主义,科技的进步促使资本的技术提高,金融资本作为资本构成的一部分也同样提到提高,这就导致实体经济下的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下滑,由于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市场的作用下人们便向那些能获得高额报酬的行业移动,加速了金融资本主义的扩展。

垄断是指少数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便联合起来对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控制和操纵。垄断是市场经济中最低效率的表现,常见的垄断有卡特尔、康采恩、辛迪加和托拉斯。对“金融资本”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中,但是这个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法拉格。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占有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通过对自身生产规模的调整,同时市场对想要新加入的厂商是关闭的,这就是垄断形成的原因。同时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信贷的依赖逐渐增强,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资本,即金融资本。法国学者让·克罗特·德罗奈提出了“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金融资本垄断主义是以金融垄断为主导的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形式,并且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最高形态。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特征

其一,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促使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各国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向全球的扩张而处于不断变动中,它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在局限于过去对该国家的宏观经济的调控,它必须主动去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由于货币主导国家的地位和实力,使得它通过操纵本国货币将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的浪潮中,这些国家不得不去主动去适应主导国家的“游戏规则”,即相关的货币政策和贸易制度,而主导国家便通过金融扩散的方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剥削和压制,谋取高额的利润。跨国公司的崛起,在世界内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它们也主导了世界上该行业的进程,同时通过向大银行借款,也形成了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加速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形成,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其二,金融资本的自由化。资本主义国家主张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削减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美国为例,美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已经到了一种膨胀的状态,它所带来的利润远超过实体产业所创造的利润,金融产品本身不属于商品,它不具有价值,但是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虚拟经济中,金融资本通过其本身具有的高回报率的特点吸引着人们对它的青睐,人们将他作为资本保值或增值的手段,金融产品作为一项资本,它不能创造出价值,而它所获取的利益便来自于剥夺实体产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其三,金融资本的独立性。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它带来的利益越来越大,使得它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传统的经济结构由实体产业附着部分金融部门转向了金融部门拥有了很大的独立性,与实体经济剥离开来,并且榨取实体产业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生产的停滞使得资本家愈发依靠金融资本给他们创造的财富。

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危机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一个重击。美国在上世纪的后期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通过降息的方式鼓励投资,因为较低的借款利率让人们开始购置房产,人们便不顾后果,大量借贷,不考虑风险。但美国人崇尚信贷消费的方式也着实拉动了当时的总需求,使得经济快速繁荣起来,美国政府没能有效控制经济过热的风险,反而放宽了借贷的标准,金融机构也开发了多种贷款方式,不清醒的头脑让他们忽略了信用风险所能带来的后果,最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泡沫的破裂。

市场的繁荣总会促进利率的抬升,利率升高了,人们发现自己还不了贷款,自己的负债过高,房价开始暴跌,同时人们在证券市场中投资大幅缩水,利率的上涨使得债券的价格大幅下降,人们也开始抛售股票,股价也大幅下跌,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牵连了全球,进而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

处在世界金融体系霸主地位的美国无疑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最大的获益者。美国作为在多边贸易关系的主导国家,通过以美元为国际结算的方式,将自己的金融资本注入到其他国家中,获取了廉价的产品和劳动力,同时美国金融市场中来自多国的投资继续催生了大量的资本,在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中,美国的金融垄断地位使得它获得了高额的回报,然而美国却不加以反思,反而更加贪婪地榨取其他国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分割利润。

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使得实体经济走向了分裂的边缘。希法亭在其著作《金融资本》中就已提到过资本扩张悖论的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劳动力价格上涨,利息率超过正常水平。这两个要素同时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然而银行资本的利润率却增加了。虚拟经济泡沫的破裂便来自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得实体经济畸形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必须有坚实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石,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分割实体经济所带来的利润,并且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发现通过虚拟经济所创造的价值比实体经济所创造的价值更多并且更迅速,实体资本的扩张受到了阻碍,一旦虚拟经济的泡沫破裂,实体经济也将走向衰退。

经济泡沫破裂的时刻,人们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正是由于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导致人们出现了富裕的幻觉,完全没有意识到社会实际的生产力和人们对于生产所创造的需求不再匹配,因此,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基本矛盾。

四、当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如今,金融垄断资本已经成为某些金融巨头国家剥削剩余价值的工具,金融垄断资本资本主义也成本文转自ter-spacing:normal;color:rgb(51,51,51);word-spacing:0px;-webkit-text-size-adjust:auto;-webkit-text-stroke-width:0px"/>

随着金融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到来,金融资本主义以快速的步伐扩散开来,加上21世纪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资金信息化,更加剧了金融资本主义向世界各国剥削的步伐。科技尤其是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使得金融资本的流动速度加快,而它所创造的利润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爆发式增长,导致工业垄断资本势必要依靠于金融资本才能发挥作用,而且金融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在全球化经济的条件下,如果稍有不慎,必定使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从而将痛苦的结果交给人们来承担。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最根本便是垄断性质,它将所创造的社会财富集中。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一端积累财富,一端积累贫困。而金融资本主义将实体产业资本牢牢控制住,也就将利润紧紧控制住,它不能够改善国民的收入分配,反而造成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富人更加富有,穷人更加穷困。同时它通过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也拉开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导致了世界经济水平的参差不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在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基本国情,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有机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学会适应国际机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的潮流中立足自我,全面地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费利群.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及其当代启示[J].东岳论坛,2005,(11)

[2]王明哲,王复兴.从金融资本全球危机认识资本主义趋势[J].社会政治研究

[3]王莉娟.当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初探[J].河北学刊,2011,(05)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8-0044-05

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拖欠率大幅上升,引发了次贷危机,并进而爆发了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因而这次金融危机已不限于金融领域,事实上已成为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古巴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奥斯瓦尔多·马丁内斯认为,这场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生产过剩,同时又是消费不足。“我们面临的形势已经超出了经济和金融危机,也是一场社会危机、食品危机和生态危机,是所有这些烈性危机爆发的综合性结果。”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中外学者见仁见智,各有见解。但其深层次的根源是什么?不少中外学者已“回归马克思”。因此可以说,危机的根源还需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去找寻。

一、金融危机根源的不同解释与理论分歧

对于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同立场、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其产生的根源做了不同的分析与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说”。即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三种。(1)消费需求过度论。将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并得出启示: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认为由于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监管机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3)金融创新引起的一系列弊端论。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其主要观点是金融监管缺陷论。认为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对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监管的体制不完善;以机构监管为重点,功能监管薄弱,不能适应混合经营的特点,对一些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过快发展的衍生产品监管滞后。金融监管缺陷论还认为,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冲突的证券评级等,才是这次危机的主因。这种“制度说”,实际上是“体制说”,是从体制层面看监管制度的缺陷。还有人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取代了原来由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模式,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等等。它解除了对金融的管制,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论认为,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引起危机爆发,故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 “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2000年至危机爆发前,美联储14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与此同时,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

4 “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也是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一种反映;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或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严重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二、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时曾指出,在支付手段的链条中,隐藏着危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才会成为现实性。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金融、信贷业广为发展,虚拟经济空前扩大,支付链条不断拉长;支付链条一旦断裂,就会发生金融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金融投机活动猖獗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扩大信贷带来的营业活动过度扩大,是造成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对危机根源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具有更加直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危机理论基础之上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认为,货币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在现实中表现为资金链条的断裂。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使商品贬值;债务不能转化为现实货币,使债务到期无法偿还;信用货币不足,银行和工厂纷纷倒闭。在一般情况下,危机常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另一种是银行信用的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银行信用的危机或货币危机,但事实上却与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家为了帮助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并从中分割超额利润,设计出能够超现实买卖商品的金融衍生品,使之成为解决生产过剩的途径,结果造成了本来手中货币不足、支付能力欠缺的老百姓,在银行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超前消费,拉长了信用资金链条。而信用资金链条过长,则为货币危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所讲的生产过剩是指商品生产过剩而非产品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只要社会上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最迫切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就“绝对谈不上产品的生产过剩”。“在这个意义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往常是生产不足……产品的生产过剩和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是资本家的利润,而非群众的需要。”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但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美国的房屋生产过剩表现在房屋空置率的不断提高上:由197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13%。这表明房屋的供给超过有效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已出售的房屋中,靠抵押贷款购房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靠抵押贷款购买的房屋占全部已售房屋的比例为68%。可见,次贷危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由房产供给的不断扩大而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积累造成的,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

再次,资本主义制度加剧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也是实体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形成的,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相关群众的收入减少,从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直线下降,并引发由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破灭。使实体经济中本来存在而被掩盖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显露出来,从而回归为实体经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实体经济的衰退,又反过来加剧虚拟经济的波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正是应验了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虚拟经济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的关系作过论述:第一,之所以会出现作为现实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是因为商业和工业危机的一切因素已经存在,货币危机是由商业危机所引起的。第二,就作为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而言,金融危机是实体危机的预兆、先声、序幕和第一阶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剩及其过剩危机:而且还揭示了金融危机作为工商业危机的一个阶段。是工商业危机的最一般的表现,因而金融危机的实质也就是生产过剩危机。第三,金融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这时,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这种危机只起次要的作用,或者不起什么作用。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在金融市场中,总的说来是头足倒置地反映出工业市场的运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金融市场对工业市场具有反作用。金融市场可能影响工业市场,从而影响到工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跳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表现出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于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二战后,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在经济发展中自我调节乃至实行经济计划化的政策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其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解决其基本矛盾,矛盾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依然和必然会爆发危机。因此,企求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或救助困难企业这类经济手段。来根本消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内生的消费与生产相背离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起一种治标的缓和性作用,而不能起治本的根本性作用。

三、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说明只停留在体制层面的救市措施解决不了制度根源上的问题。斯蒂格利茨曾批判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他认为,这无异于是向体内出血的病人输血,向投机者提供补偿。我们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局势,只能依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运转下去。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也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但我国的经济衰退不是始于金融领域,而是始于实体经济主要是出口经济领域。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低利率、低汇率、低要素价格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积极融入到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但是它们大多只充当了低层次的供应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广东和浙江一带的中小企业纷纷关门,掀起了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而仅2008年10月上旬,珠三角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据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2008年底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即1.75万家企业倒闭。以一家企业倒闭导致500人失业计算,1.75万家企业倒闭就将导致87.5万人失业,而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反映中国经济总体状况的GDp增速下滑,对外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工业生产增速持续减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在下降,财政收入不容乐观。而来自典型行业的报告更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十分明显。如2008年10月初的钢铁行业的报告称,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钢材需求较大的实体经济部门,如房地产行业、造船行业、汽车行业等都造成了巨大影响。110

当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包括金融体制,没有完全融入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一体化当中,故我国不会陷入美国那样的深重危机之中。我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我国的金融衍生品也没有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泛滥,因而我国金融体系所受到的影响不会很重。而且,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资本主义那样的基本矛盾,不存在产生过剩经济危机的制度性根源。人们有时会提到,20世纪30年代美、德等经济大萧条年代,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竟未受冲击,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会对社会主义的中国造成不小的冲击呢?这是因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内外情况与当时社会主义苏联不同。首先,当时还没有发展到经济全球一体化,苏联经济没有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之中,所以苏联当时没有我国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和两大市场体系。而我国随着扩大对外开放,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其次,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中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目前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其防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能力远不如国有经济;但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在大幅度降低,这会削弱我国防范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

关于走出这次危机的出路,不少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世界银行代表佩雷拉·达·希尔瓦说:“最后的可能结果是资本主义的终结,或是建立一种更加有调节的资本主义。”著名学者何明认为,走出资本主义危机的惟一出路是摆脱资本主义。到目前为止,惟一的结论是走向社会主义。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四点思考。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抵制和消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有如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让人们认为资本主义的末日已经来临但又“起死回生”一样,这次危机也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终结,但可以说是美国原有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也可以说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中外学者进一步看清了新自由主义的危害。可以说,正是新自由主义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不断积累与激化,导致危机的爆发。美国著名学者斯蒂格利茨也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市场本身可以自我调节;认为这种教条造成了当前的危机。因此,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市场万能)以及反对国家干预,决不是我国改革的方向。当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依靠市场运作去解决这次金融危机,必须靠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目前“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其次,要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无序扩张;否则,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越远,产生的泡沫就越大,泡沫也就越易破裂,而破裂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就越大。要知道,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可能变成投机经济,带来不断增长的泡沫。美国近年来的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是一种值得汲取的教训。

再次,要减少我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应主要依靠扩大消费需求,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不仅有助于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最终需求,消费增长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受这次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首当其冲的是南方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许多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这正是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导致的消极后果。日本也是出口大国,其外贸依存度不过20%左右,而我国2004年曾高达70%,但197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只有5%。这表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过快,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最后,要防止金融与经济危机危害的继续扩大,加强对虚拟经济的有效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但如果缺少有效监管。原来作为分散风险的链条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因此,我们既要避免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又要重视加强对其有效监管,处理好信贷、货币供应与信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既要避免简单地模仿当今西方国家最前沿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又要结合我国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正确处理好经济与金融的关系。金融事业发展成功与否,不能只看金融自身的单项指标,还应看经济社会是否稳定增长与发展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宋晓平,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化和发展问题,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09,(5):10。

[2]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当代亚太,2008,(5):30,

[3]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人民日报,2008-11-21。

[4]陈华,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警示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9):17-19。

[5_吴建环,次贷危机真正根源究竟是什么[eB/oL],人民网,2008-10-24

[6]陈志武,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5-10。

[7]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红旗文稿,2008,(13)。

[8]申家驹,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人民日报,2009-01-10。

[9]吴晓求,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反映[n],中国证券报,2009-01-10。

[10j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85。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4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02,

[13]白暴力,刘永军,白瑞雪,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与集中强烈爆发的原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14]张娜,王月金,田岳,金融危机致沿海企业倒闭严重引发中国就业难题,中国经济新闻网,2008-11-10。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拖欠率大幅上升,引发了次贷危机,并进而爆发了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因而这次金融危机已不限于金融领域,事实上已成为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古巴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奥斯瓦尔多·马丁内斯认为,这场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生产过剩,同时又是消费不足。“我们面临的形势已经超出了经济和金融危机,也是一场社会危机、食品危机和生态危机,是所有这些烈性危机爆发的综合性结果。”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中外学者见仁见智,各有见解。但其深层次的根源是什么?不少中外学者已“回归马克思”。因此可以说,危机的根源还需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去找寻。 

 

一、金融危机根源的不同解释与理论分歧 

 

对于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同立场、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其产生的根源做了不同的分析与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说”。即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三种。(1)消费需求过度论。将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并得出启示: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认为由于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监管机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3)金融创新引起的一系列弊端论。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其主要观点是金融监管缺陷论。认为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对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监管的体制不完善;以机构监管为重点,功能监管薄弱,不能适应混合经营的特点,对一些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过快发展的衍生产品监管滞后。金融监管缺陷论还认为,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冲突的证券评级等,才是这次危机的主因。这种“制度说”,实际上是“体制说”,是从体制层面看监管制度的缺陷。还有人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取代了原来由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模式,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等等。它解除了对金融的管制,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论认为,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引起危机爆发,故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 “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2000年至危机爆发前,美联储14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与此同时,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 

4 “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也是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一种反映;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或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严重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二、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时曾指出,在支付手段的链条中,隐藏着危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才会成为现实性。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金融、信贷业广为发展,虚拟经济空前扩大,支付链条不断拉长;支付链条一旦断裂,就会发生金融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金融投机活动猖獗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扩大信贷带来的营业活动过度扩大,是造成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对危机根源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具有更加直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危机理论基础之上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认为,货币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在现实中表现为资金链条的断裂。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使商品贬值;债务不能转化为现实货币,使债务到期无法偿还;信用货币不足,银行和工厂纷纷倒闭。在一般情况下,危机常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另一种是银行信用的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银行信用的危机或货币危机,但事实上却与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家为了帮助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并从中分割超额利润,设计出能够超现实买卖商品的金融衍生品,使之成为解决生产过剩的途径,结果造成了本来手中货币不足、支付能力欠缺的老百姓,在银行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超前消费,拉长了信用资金链条。而信用资金链条过长,则为货币危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所讲的生产过剩是指商品生产过剩而非产品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只要社会上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最迫切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就“绝对谈不上产品的生产过剩”。“在这个意义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往常是生产不足……产品的生产过剩和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是资本家的利润,而非群众的需要。”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但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美国的房屋生产过剩表现在房屋空置率的不断提高上:由197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13%。这表明房屋的供给超过有效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已出售的房屋中,靠抵押贷款购房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靠抵押贷款购买的房屋占全部已售房屋的比例为68%。可见,次贷危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由房产供给的不断扩大而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积累造成的,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 

再次,资本主义制度加剧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也是实体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形成的,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相关群众的收入减少,从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直线下降,并引发由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破灭。使实体经济中本来存在而被掩盖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显露出来,从而回归为实体经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实体经济的衰退,又反过来加剧虚拟经济的波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正是应验了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虚拟经济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的关系作过论述:第一,之所以会出现作为现实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是因为商业和工业危机的一切因素已经存在,货币危机是由商业危机所引起的。第二,就作为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而言,金融危机是实体危机的预兆、先声、序幕和第一阶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剩及其过剩危机:而且还揭示了金融危机作为工商业危机的一个阶段。是工商业危机的最一般的表现,因而金融危机的实质也就是生产过剩危机。第三,金融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这时,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这种危机只起次要的作用,或者不起什么作用。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在金融市场中,总的说来是头足倒置地反映出工业市场的运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金融市场对工业市场具有反作用。金融市场可能影响工业市场,从而影响到工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跳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表现出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于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二战后,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在经济发展中自我调节乃至实行经济计划化的政策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其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解决其基本矛盾,矛盾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依然和必然会爆发危机。因此,企求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或救助困难企业这类经济手段。来根本消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内生的消费与生产相背离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起一种治标的缓和性作用,而不能起治本的根本性作用。 

 

三、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说明只停留在体制层面的救市措施解决不了制度根源上的问题。斯蒂格利茨曾批判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他认为,这无异于是向体内出血的病人输血,向投机者提供补偿。我们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局势,只能依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运转下去。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篇4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比较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与货币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金融危机理论,这些理论精华都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巨著《资本论》中,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后,金融危机同样的出现,并有加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出发,分析两次金融的成因,从中找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一、金融危机概述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在广义的金融危机当中,生产即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的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的趋向。这个本质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的起点和驱动力,也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的基本线索;狭义上的金融危机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尚未拉紧到极限、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在当年总结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必然会造成经济危机并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消灭,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自资本主义制度确定以来几百年的历史中,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21世纪前后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持续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

二、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按照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亚洲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既有国际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经济格局、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秩序必然引发的矛盾,也有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开放、追求经济增长中缺乏对外开放条件下宏观调控经验而引发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失利的表现,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苏联、东欧和我国先后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反观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它的诱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委托链过长。金融创新并不能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抵押债券层层证券化,必然使委托链条越来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度消费。美国式的文化模式使其居民过度消费。美国只有依靠大量发行负债才能满足其消费欲望,从而造成美国债务存量持续增加,最终影响了国家信用,引发了经济波动。美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超过其收入水平,因此只有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才能满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债务越积越多,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对比两次金融危机的相似处

金融监管不健全是这两次危机产生的相似原因。金融资产质量差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监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资金的分配总量和结构,关系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金融机构设立比较混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薄弱,经营水平不高。同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对贷款风险分析重视不够,而只是较多地照顾各种关系,最终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坏帐。

这次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由于本国金融监管不力造成的。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已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失去了效力,这必然增加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因而政府的不力监管就成了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危机真正的根源在于美国监管机构失职、在于美国监管体制存在重大漏洞,在于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不到位、对次级贷款等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也不够重视。美国的监管标准不仅单一,而且明显滞后。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经济绝不是自发的自由经济,绝不能放松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尤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经济中国际间竞争十分激烈,政府若放松对本国经济的组织和管理,或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就可能在竞争中失利,就可能发生危机。四、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和对我国化解金融风险的建议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篇5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比较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与货币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金融危机理论,这些理论精华都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巨著《资本论》中,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后,金融危机同样的出现,并有加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出发,分析两次金融的成因,从中找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一、金融危机概述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在广义的金融危机当中,生产即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的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的趋向。这个本质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的起点和驱动力,也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的基本线索;狭义上的金融危机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尚未拉紧到极限、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在当年总结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必然会造成经济危机并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消灭,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自资本主义制度确定以来几百年的历史中,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21世纪前后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持续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

二、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按照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亚洲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既有国际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经济格局、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秩序必然引发的矛盾,也有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开放、追求经济增长中缺乏对外开放条件下宏观调控经验而引发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失利的表现,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苏联、东欧和我国先后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反观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它的诱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委托链过长。金融创新并不能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抵押债券层层证券化,必然使委托链条越来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度消费。美国式的文化模式使其居民过度消费。美国只有依靠大量发行负债才能满足其消费欲望,从而造成美国债务存量持续增加,最终影响了国家信用,引发了经济波动。美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超过其收入水平,因此只有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才能满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债务越积越多,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对比两次金融危机的相似处

金融监管不健全是这两次危机产生的相似原因。金融资产质量差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监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资金的分配总量和结构,关系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金融机构设立比较混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薄弱,经营水平不高。同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对贷款风险分析重视不够,而只是较多地照顾各种关系,最终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坏帐。

这次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由于本国金融监管不力造成的。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已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失去了效力,这必然增加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因而政府的不力监管就成了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危机真正的根源在于美国监管机构失职、在于美国监管体制存在重大漏洞,在于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不到位、对次级贷款等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也不够重视。美国的监管标准不仅单一,而且明显滞后。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经济绝不是自发的自由经济,绝不能放松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尤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经济中国际间竞争十分激烈,政府若放松对本国经济的组织和管理,或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就可能在竞争中失利,就可能发生危机。四、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和对我国化解金融风险的建议: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篇6

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原因

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和探索本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不过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见解不一。有的学者重在研究和探索危机的制度性原因;有的学者既研究制度性原因,也研究非制度性原因;还有的学者在研究和论述体制层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学者探究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层面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呈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次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判断和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是形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而金融资本贪婪和逐利性则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泛滥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由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生产过剩,而且是跨国移动生产过剩。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每一次危机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却是一样的,即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新自由主义确实是当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得危机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义不是危机的根源,抛弃新自由主义不能解决危机问题。

有的学者既从制度方面又从经济运行体制等方面论述本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虽然经济因素确实在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诸如政治、制度和监管等非经济因素同样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另有部分学者认为,信息机制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简单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利于信息传递和金融稳定,而过于复杂的金融创新则可能在投资者之间形成新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投资者的风险识别状态发生系统性改变,最终诱发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导致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直接变量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本积累的速度消费需求降低利润率下降投资剧降经济危机。

有的学者从经济周期、收入分配视角等其他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虚拟经济周期运动的内生产物,深层原因在于强势美元格局形成过度消费和虚拟资本膨胀间相互加强的循环,导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过度偏离。而美国经济危机最终转化为世界经济危机,则是因为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出现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共振的结果。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于美国经济中软预算约束现象的普遍存在。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机制可以描述为: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金融创新激励金融创新过度信贷膨胀大量呆坏账加剧金融脆弱性利率提高和房价下跌时的风险集聚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从收入分配的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第三波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在各国之间与各个国家内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加深。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导致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和消费者的债务积累。而新兴工业化国家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压制了国内需求。这些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间接地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提供债务融资。这种局面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法持续的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传导到全世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总体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部分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缺乏强劲动力。美国和欧洲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阶段;其复苏到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轨道可能性较小。在国际贸易环境方面,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将极大压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空间。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低碳经济可能成为发达经济体新型贸易壁垒。

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将促进国际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新兴大国经济群体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是引发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国际力量格局变迁、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以及全球治理架构形成的关键因素。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现有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并且无力应对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此,国际社会共同要求改革金融体系,建立新的经济秩序。

还有部分学者指出了后危机时代的另一些新特点,一是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与改革方案逐渐式微,经济稳定和收入公平分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二是“大政府”取代“大市场”,在经济治理上再次占上风,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三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将有所缓解。四是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产业调整转移将出现新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的学者探讨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并指出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部分学者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最根本属性在于无约束的纯信用本位货币特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正是在这种信用货币本位下的储备国道德风险作用集中表现。另有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有两种方向:一是各国通力合作创造出超主权的国际货币;二是欧元和人民币不断崛起,与美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基准货币的新国际货币体系,而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是本位货币的选择,一个公平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摆脱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由所有参与国共同管理。

有的学者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目前美元还是最重要的全球储备货币,短期内美元的坚挺对全世界来说是重要的,贸然采取“激进式”的改革方式只能导致国际货币体系更加混乱。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提高,但是这依赖于国际货币地位的对称性。欧元相比美元实力仍有差距,这使得多元化国际货币结构对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效应的发挥受到制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构建一个稳定的超主权货币体系需要超主权机构的建立。欧元的实践表明,超主权机构优于缺乏强制执行力的外部纪律约束。但欧元区的困境同时表明世界范围内的单一货币联盟只能作为改革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应定位于解决美元主导体系的缺陷,同时强化美国参与改革的意愿。

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一是作为主权分离的共同货币区,欧元区缺乏应对国际性大危机的统一政策协调工具。二是欧元区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条件,经济的整合不仅没有产生内生性的趋同,反而出现两极化的离心趋势。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在本质上是局部的主权债务的信用危机,而并非发达国家的全面的主权债务危机。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次贷危机的延续与深化,而国际投机者的推波助澜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推动因素。此外,经济结构失衡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内在原因,欧元区的政策与制度安排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制度性根源。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国际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希腊及欧元区内其他几个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将会产生系列国际影响:一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将对欧元作为地区统一货币可持续性提出挑战。二是可能促使欧元区外延性发展进程的节奏放缓。三是给欧洲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四是使得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将继续走低。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将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资本流动更加扑朔迷离。一方面,债务问题将影响市场预期进而放大市场波动幅度。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将更加紊乱。国际资本频繁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来回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市场的波动。

还有部分学者分析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可能使得欧元区政府为寻找经济增长点而实施更为强硬的贸易保护政策。这就对中国的对欧出口造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欧元汇率的走低将影响到我国外汇储备的调整。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篇7

[摘要]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如何认识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源、传导机制、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目前国内理论界已有大量研究,有共识也有争议。本文围绕上述四个方面对国内关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进行述评。?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而且迅速蔓延全球,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不同,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就在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现代金融市场发展最为完善的美国。分析其原因、传导机制和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济运行机制。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次金融危机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6年下半年初露端倪,到2008年8月升级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是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这是目前国内理论界的共识。因此,要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首先必须弄清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目前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有大量文献,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

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是由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所导致的,即是由于利率变化和房价波动引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2008)认为,美国次级贷款之所以引发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的危机,利率与房价波动是关键因素。首先看美联储利率政策及贷款利率的变化。美联储从2001年初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次贷规模迅速增加。但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与房屋贷款利率。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形成压力。其次是美国房屋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下降,利率变动影响到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和还款能力,而房屋价格变动则影响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两者共同决定了次级贷款的违约率。房价增速放缓甚至下跌是到期未付率开始上升的重要原因。[1]

2.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与金融市场操作不规范。

另一种观点从金融市场层面挖掘次贷危机的原因,强调了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与金融市场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影响。如何帆、张明(2007)将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归结为次贷危机发生的触发动因,并从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市场操作视角出发,将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归纳为:宽松的贷款标准和创新的贷款品种、风行的证券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方面,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的是那些收入较低、负债较重的、原本不够资格申请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群体,同时房地产金融机构开发出多种抵押贷款品种,如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另一方面,从金融市场操作角度看,房地产金融机构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便提供更多笔抵押贷款,可以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实施证券化,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而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最终导致信用风险的累积。[2]

此外,刘克崮(2007)[3]、冯科(2007)[4]等也认为,次贷产品设计本身存在缺陷,且过度衍生,使得风险跨市场传递;而且信用评级机构的中介独立性弱化,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被过度滥用,是产生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3.金融监管不力。

还有许多学者将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原因归结为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罗熹(2008)认为,对金融机构监管的放松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在此次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的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家实行的是典型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该模式信奉自由贸易主义、最低政府干预以及最大程度的竞争,其逐渐放松的金融监管使得其金融体系常常陷入危机当中。首先,从美联储的职能看,以往美联储在金融市场发生动荡时采取的救市行为容易助长投机心理,甚至产生不负责任的道德风险。其次,从对金融部门的松懈监管看,监管机构了旨在将投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分离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让商业银行能够从事全能银行的业务。在美国,金融扩张的幅度明显大于其所服务的实体经济,而且随着监管的绊脚石被移走,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危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5]

4.流动性过剩。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流动性过剩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人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与流动性过剩联系起来。华民(2008)认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由于全球经济进入成本竞争后产生了价格持续下降的通货收缩效应,从而导致货币需求的减少、美国长期累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规模巨大的贸易赤字,导致了美元的过度供给等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过剩的资金大量购买高风险资产,从而引发了以美国次级债为典型的金融风险。[6]陈雨露、庞红、蒲延杰(2008)认为,就根本而言,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和全球的流动性过剩。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提高,货币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积累沉淀,最终引发次贷危机突然大规模爆发;而在全球资金供给过剩的背景下,贷款标准降低,贷款规模过度扩大,最终演绎成为全球潜在的金融风险。[7]黄纪宪、张超(2008)则试图从商业银行这一视角,探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的原因。他们认为,银行流动性过剩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导致过度竞争,使得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快速膨胀。[8]

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

当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虚拟资本的运动,虚拟经济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失衡角度出发研究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

杨圣明(2008)认为,次贷危机的最深的根源之一是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由于价值背离使用价值,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就在于虚拟经济(其主要代表是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9]

杜厚文、初春莉(2008)从美国房价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对比、出租房屋空置率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多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在虚假繁荣的外表下泡沫化程度十分严重。同时市场的杠杆作用又导致虚拟资本价值过度膨胀。脱离实体经济的泡沫资产一旦开始向真实价值回归,就必然导致泡沫的破裂。所以,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产生的资产泡沫终将破灭,这才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10]

6.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分析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这种观点认为,虽然历次经济危机的直接或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危机的本质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张宇(2009)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分析,指出当前的这场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或新自由主义发展阶段的一次总危机。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并有了新的发展,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更加严重,在此基础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全球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危机事实上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终结。[11]

白暴力、梁泳梅(2008)认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原因是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最终引起危机爆发。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此外,金融产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因素推迟并加深了经济矛盾,导致本次危机的集中强烈爆发。[12]

张宇、赵峰(2008)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始终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与这一基本矛盾相联系的经济危机也始终与资本主义经济相伴相随。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兴起,正是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在美国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全面推广和贯彻,激化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推动了金融危机的爆发。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居民收入增长长期停滞、市场监管和国家干预的放松或缺位,导致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以及经济的金融化,导致整个经济生产的利润总额增长放缓甚至绝对下降,最终形成资本的危机。因此,新自由主义政策推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激化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根源。[13]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朱安东和尹哲(2008),他们认为,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近30年来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化以及贫富分化。[14]

吴宣恭(2009)指出,由于滞胀问题的存在,为提升乏力的消费力,美国一方面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居民大量借债;另一方面利用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工具多方分散和转移贷款风险,供美国国内放胆扩大消费。这种信贷消费模式所遮掩着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消费能力相对缩小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危机就爆发了。同时,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对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加剧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15]

顾钰民(2009)通过对金融危机实质的分析指出,源自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在通过金融领域的活动得到缓解的过程中,隐含着使这种生产过剩进一步深化的隐患;在现象上表现为金融活动的失控,实质是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金融活动的失控和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相互交织,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出现危机的一个新的特征。[16]

此外,刘明远(2008)[17]、张作云(2008)[18]等也都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上述六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得出了自己的判断。如第一种观点从货币政策角度进行考察,认为是货币政策失误导致金融危机,这实际上是沿袭了著名货币主义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提出的“货币政策失误”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乘数相对稳定,货币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货币数量决定了物价和产出水平。货币供给变动的原因在于货币政策,也就是说,金融动荡的根源在于货币政策。事实上,由于弗里德曼关于货币流通量的方程式颠倒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因此在解释物价变动与货币量的关系时出现了明显错误:是物价和产出水平决定了货币数量,而非相反。并且,金融危机的根源不在流通领域,而是在生产领域,只有深入到生产层面,才能找到本质原因。第二至第四种观点着重于金融市场角度,将金融危机的原因归咎于金融制度本身的缺陷。但金融制度的缺陷只是为金融危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金融危机从可能转化为现实,是经济过程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时指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需要货币流回规律为中介。即各产业部门进行交换时,生产者预付到流通中进行商品交换的货币,将按照他们投入的数额流回到自己手里。只有在宏观经济运行比较平稳时,货币流回规律才能实现;一旦货币不能如数回到自己手中,说明社会再生产出现问题,应当到生产中去寻找原因。第五种观点分析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似乎是对前几种判断的一个综合,将货币和金融层面所有问题都包含在内,但马克思早就揭示出,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而与作为其基础的实体经济相失衡只是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并且会将经济危机的影响放大,但这不是本质原因。实际上,前五种观点是从经济运行的流通层面分析原因,停留在经济运行的表面,并没有深入到生产过程。而第六种观点则从更深层次解释了经济危机的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样一个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使得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这必然导致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同时,为缓解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而兴起的信贷消费流行,加上资本主义经济中金融和信用体系过度发展,把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成倍加以放大,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脱离。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存在,但经济危机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发生,它的爆发是有周期和条件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于房地产市场,并通过信贷市场、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最终又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引起世界经济整体动荡。研究实体经济发展的失衡是如何通过传导机制引发了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危机通过何种途径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对于我们认识经济运行过程、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国内理论界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金融领域,侧重于讨论次贷危机产生的信用风险如何传导、引致金融危机并影响实体经济。

张明(2008)分析了次贷危机是如何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进行传导的。他的主要观点和分析逻辑为:第一,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降引爆了危机;第二,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金融机构以市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以及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导致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造成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而去杠杆化在资本市场的危机深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第三,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的萎缩导致商业银行被迫向特别投资载体提供信贷支持,以及受损商业机构不得不通过降低风险资产比重来重新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造成持续的信贷紧缩;第四,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金融加速器机制、持续的信贷紧缩、次贷危机直接造成房地产投资下降等因素,导致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19]

余永定(2008)认为,次贷危机的发生经历了流动性短缺、信贷紧缩与实体经济萎缩这三个阶段。利息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使再融资者无力偿还新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以次贷为基础的债券价格下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受到影响,出现流动性短缺;而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将杠杆比率降低,导致信贷紧缩,最终对实体经济造成重要影响。[20]

关于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及途径,理论界的观点比较一致,徐克恩和鄂志寰(2008)[21],黄小军、陆晓明和吴晓晖(2008)[22],曹红辉(2008)[23],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2008)[1]等,他们认为,金融危机通过投资和消费两条路径导致实体经济下滑。例如,曹红辉(2008)认为,次贷危机从住房投资和居民消费两方面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首先,次贷危机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加大房价下跌压力。一方面,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例的提高意味着贷款人将处置更多作为抵押品的房屋或有更多借款人被强制要求出售房屋,增加了房屋供给;另一方面,贷款人为控制信用风险提高贷款利率,并提高贷款标准以压缩信贷规模,控制房贷风险,对住房需求也起到抑制作用。其次,次贷危机通过两方面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中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的债务状况对消费的影响相对于低收入群体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抵押品权益撤回(mew)金额占消费的比重从2005年起下降,对消费的影响日益突出。[23]

理论界在次贷危机如何由次级贷款市场传导至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的机理研究得十分透彻,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途径分析也十分到位。许多人相信,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全面经济危机是以连锁反应形式依次出现的,只有在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后,金融危机才会导致全面经济危机的发生,似乎实体经济受损是金融危机的结果,而非原因。事实上,实体经济的失衡恰恰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源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正是由于在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指导下,居民收入增长长期停滞,工人的实际工资甚至下降,贫富分化加剧。为维持生活水平,多数家庭不得不大量借债,信贷消费开始流行,而居民消费又是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但这种没有实际收入增长,仅仅依靠借贷实现的虚假的消费繁荣终究是不可持续的。一旦信贷消费减少,生产过剩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而信用制度只是加速和扩大了危机发生的程度、范围和持续时间,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产业危机引起次贷危机,次贷危机通过金融信用制度进一步引起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而金融危机又在更大的规模上、更深的层次上推动产业危机发展,这一点是目前认识比较欠缺的。

三、此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金融危机将何去何从,其影响有限抑或将演变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那样的危机,也是目前国内理论界讨论的焦点。

1.金融危机影响有限。

赵涛(2008)利用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理论分析认为,20世纪90年代it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启动了新一轮长周期,这次长周期的终结期应在2050年以后。从时间上看,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不可能演化为类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大危机。关于次贷危机的时间长度,赵涛认为,战后美国共发生10次经济衰退,经济衰退的时间平均为11个月左右,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开始,美国已于2007年11月进入经济衰退。这次经济衰退的时间长约11-16个月,美国经济在2008年年中到达谷底,2008年底或2009年初结束,2009年出现全面复苏。[24]

黄隽(2008)利用2000—2007年美国十大银行的财务数据,对银行的基本业务性指标、稳定性指标和效益性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次贷危机对美国主要银行的影响有限,美国十大银行的基本面没有受到很大冲击。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但对人们心理和信心因素的影响要大于对经济的实质影响,只要银行的支付系统和支付能力没有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并不会导致真正的金融危机。[25]

2.危机尚未结束,但美国经济长期内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李?(2007)认为,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造成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损失;导致信贷市场提高贷款条件和减少贷款数量,造成信贷市场的收缩;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造成房产市场的收缩;通过股票、信贷和房产市场三个途径造成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下降。但由于此次次贷规模并不大,考虑到美国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干预,次贷危机可能导致美国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进口支出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小幅度的下降,但不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影响。[26]

李向阳(2008)在《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中认为,次贷危机存在向纵深发展的可能。目前,次贷危机尚未全面扩展到信用违约掉期领域。其发展前景一方面将取决于政府干预措施能否遏制金融市场的信心危机,另一方面将取决于能否遏制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下跌。从调整的时期和幅度来看,美国房地产市场会在2009年下半年进入稳定状态。进而,金融市场会趋于稳定。[27]

3.美国经济在长期内将步入衰退。

陈雨露、庞红和蒲延杰(2008)认为,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已经确定无疑,唯一不确定的仅仅是衰退的程度。现在所暴露出来的次贷损失,可能只是世界金融体系总体损失的一小部分,次贷危机并未触底。全球经济将面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可能同时出现的局面。[7]

李慎明(2007)根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和新的高科技革命可能使美国摆脱正常的商业周期危机的影响,但却无法使其摆脱长波周期危机的规律。他接受比利时经济学家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中的观点,认为美国经济从1967年起,已经进入长波收缩期中的衰退。从1993年3月至2001年3月美国经济长达近10年的繁荣,仅仅是美国经济进入长波收缩期衰退中出现的特例。美国经济要走完这一衰退时期,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28]

总之,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v字型,即触底反弹,这是一种比较乐观的估计;u字型,即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经济放缓将维持一段时间,然后才会逐渐复苏;l字型,即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进入衰退阶段,这是比较悲观的观点。目前国内理论界大多数人都集中于分析经济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之间关系这个问题却少有关注。我们认为,历次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就会产生许多新变化,如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等,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取消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从而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一方面,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但另一方面,国家的干预和调节使经济危机不能充分展开,不能充分发挥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危机对生产的强制性调节作用,以暂时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就使生产能力的过剩经常化,加深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使经济危机不是消失或者转移了,而是爆发得更加频繁了。[29]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继续存在和更加频繁的爆发,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即将崩溃。因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的同时,用一系列自我调节和改良措施去缓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束缚,并采取一系列社会调整措施,如企业职工持股、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使劳资矛盾趋向缓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稳定。简言之,正如马克思揭露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我们要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趋势及其与经济危机的关系。

四、对中国的启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我们现在面对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的一般层面是存在共性的。因此,此次发生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为我们把握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提供了重要启示。目前国内理论界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和经济结构。

1.货币政策方面。

吴培新(2008)通过对次贷危机形成机理以及对现行货币政策框架的含义分析,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改善提出了四点启示:(1)在坚持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资产价格的过度偏离以便采取防御性的货币政策;(2)由于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有“时间不一致性”的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必须延长货币政策目标的覆盖期限至整个经济周期,并考虑货币政策在全经济周期中的均衡性;(3)以央行为主导,加强三大监管机构的合作与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宏观金融审慎监管协调机制,以改善货币政策环境,抵消金融系统的过度顺周期性;(4)开展对我国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框架的内在不稳定性研究,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采取预防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大起大落。[30]

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万亿美元。李若谷和冯春平(2008)认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迫切需要加强对外投资。次贷危机以后,美国一些金融资产价格相对缩水,更接近合理的价格区间,为中国对外投资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31]

2.房地产市场方面。

蒋先玲(2007)认为必须从意识上强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也是一种风险资产;警惕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严格贷前审查;认为我国已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条件,应尽快总结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经验并进一步推广;寻找有效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对利率杠杆的使用要慎之又慎,完善土地出让制度,提高土地管理机关、房地产交易管理机关的透明度,减少商业腐败等,从制度上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32]

刘克崮(2007)认为,借鉴美国用次级贷款等市场方式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总体思路,加强住房金融市场分层和金融产品创新,将有利于我国形成完善的住房金融体系,以多种方式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问题。[3]

麦元勋、刘湘云(2007)则对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当市场参与主体过度追求利润而滥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时,资产证券化不但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沿资金链条迅速将风险传播出去,最终演变为影响广泛的危机。应坚持审慎原则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33]

汪利娜(2007)认为,“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一个优化的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的统一。[34]

3.金融市场方面。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在金融市场方面的启示,大家的观点比较一致,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首先看关于金融业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操作的讨论。如蓝庆新(2008)认为,必须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我国银行必须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35]黄润中(2007)提出,金融创新工作要特别注意掌握规律,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是把双刃剑,必须在趋利避害中寻求利益最大化。[36]罗熹(2008)认为在银行风险管理方面有以下启示:一是在投资、信贷活动中要坚持独立的风险判断,确保对风险的识别、控制能力,不要投资于“不懂”的产品和领域。二是现代金融领域各类风险的内在关联性越来越大,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当今的金融风险很难孤立地进行识别和管理,要求国内银行必须加快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三是要有明确的风险战略、政策制度和健康的风险文化,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严格执行风险政策和制度,在风险收益的长期平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要进一步密切关注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势,重新检讨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可能性。[5]

其次看关于金融监管的讨论。张雪春(2008)指出,必要的中央银行监管职能,有利于中央银行在危机处理中积极有效地履行职责。必须赋予中央银行必要的监管职能,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实时信息交换机制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预警机制。此外,在构建存款保险机制时,中央银行应该占据特殊地位。从这次美国次贷事件看,在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是站在第一线的,应当与存款保险机构共享信息,并与存款保险机构的运作有相当的默契。[37]阳建勋(2008)认为,为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纪律约束机制,加强市场化监管,同时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38]

4.经济结构方面。

张宇、赵峰(2008)在深刻揭示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的基础上,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重要启示总结如下:(1)注重社会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国现阶段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应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奠定基础。(2)在以股票、债券等为基础的虚拟经济中,由于资本的运动与实体经济的运动往往是脱节的,市场失灵的问题更加突出。作为一个处在发展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有效发挥国家的调控作用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3)当前的金融危机证明了新自由主义不顾一切的盲目的私有化是有害的,我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4)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大和加深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无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影响,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13]

何干强(2008)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角度分析认为,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将小汽车产业和房地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是不合理的。如果过多地发展脱离一般老百姓消费力的高档商品且超出一定限度,产生供过于求而导致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商品流通遇到困难,这就必然反映到货币流通上,引发金融问题。并且,引起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市场社会分工制度的自发性有关,私有制比重越大,这种自发性就越大。因此,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振兴新型公有制经济;同时从有利于人民角度出发,调整产业结构。[39]

朱安东、尹哲(2008)认为,应出台关乎民众利益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在稳定物价的同时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降低贫富分化的程度,提高居民消费和内部需求,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14]

余永定(2008)认为,在积累了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损失分担者”,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能保持中国的巨大贸易顺差,但这些顺差代表中国可能或已经遭受的真实财富损失。因此,中国必须加速经济增长方式、增长战略的调整,坚决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尽快转移到内需上来。[20]

吴敬琏(2009)认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方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实现这一转变存在体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级政府仍然掌握了过大的资源配置权利。因此,要继续深化尚未完成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产权改革进程,减少政府对资源的控制权,提高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40]

彭兴韵、吴洁(2009)则认为,次贷危机归根到底是自由市场竞争体制的危机,虽然完全排斥市场机制会阻碍经济发展,但那种迷恋于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的发展道路,终究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只有在政府的宏观引导、风险及时得到消解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才能够较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41]

从我国理论界关于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启示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对启示的讨论是建立在对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的,对金融危机产生根源的不同层次的研究决定了在不同层次提出各自的启示和对策。将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的观点,主张采取预防性的货币政策;房贷的发放要严格审核,并从制度上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认为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操作失误引起的观点则更侧重于从金融角度,要求银行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加强银行风险管理,监督机构必须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另一些学者在认识到金融危机发生的本质原因后提出,应转变我国经济结构,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注重社会公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我们认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于产业危机,通过信用制度和经济全球化将危机扩散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及世界各国,并加深其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持续时间。因此,上述各种观点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归纳出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在经济运行各层面应把握和注意的问题。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应该认识到,此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种债务危机,是因为生产的商品在流通中遇到困难而导致货币流通不畅引起的,因此,要从生产领域寻找解决办法,同时调整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制度,标本兼治,从根源和外部条件上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j].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8,(69、70).

[2]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j].求是,2007,(20).

[3]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管理世界,2007,(12).

[4]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j].南方金融,2007,(9).

[5]罗熹.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j].求是,2008,(18).

[6]华民.2008,全球流动性过剩仍将持续[j].沪港经济,2008,(1).

[7]陈雨露,庞红,蒲延杰.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8,(7).

[8]黄纪宪,张超.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与借鉴[j].金融论坛,2008,(6).

[9]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n].人民日报,2008-11-21(7).

[10]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11]张宇.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4).

[12]白暴力,梁泳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后果[j].经济学动态,2008,(12).

[13]张宇,赵峰.新自由主义政策: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根源——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上、中、下)[n].中国青年报,2008-12-0(1、2、3).

[14]朱安东,尹哲.长波理论视野中的美国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15]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动态,2009,(1).

[16]顾钰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阐释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

[17]刘明远.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美国次贷危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

[18]张作云.金融危机的根源、生成机制及其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

[19]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7、8).

[20]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5).

[21]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22]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23]曹红辉.美国信用危机:成因、风险传导与制度变革[j].经济学动态,2008,(10).

[24]赵涛.应对美国次贷危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8,(6).

[25]黄隽.次贷危机对美国银行业的影响不宜估计过重[j].经济纵横,2008,(7).

[26]李?.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7]王洛林,李向阳主编.世界经济黄皮书: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8]李慎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视野中的美国经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

[29]徐崇温.从实际影响中去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理论视野,2003,(1).

[30]吴培新.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货币政策框架的含义[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31]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2).

[32]蒋先玲.美国次级债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

[33]麦元勋,刘湘云.从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引发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7,(12).

[34]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7,(10).

[35]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j].理论探讨,2008,(2).

[36]黄润中.美国次贷危机的市场影响、启示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9).

[37]张雪春.透视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与启示?[j].?金融纵横,2008,(1).

[38]阳建勋.美国对次贷危机干预的两难选择与启示[j].财经科学,2008,(9).

[39]何干强.关于“信心”的访谈[z]./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1348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篇8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较多的是从感性和直觉的角度来危机发生的原因。诸如:“透支消费”、“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和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弊端等因素,这些都是从技术操作层面和政策性弊端层面对危机做出的解释,没有揭示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研究中外学者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对于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和冲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视野下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论》中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个界限一旦被突破,就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问题。这是因为“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随之而来的就是商品市场价格和利润的下降,当它们都降低到某个临界点时,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便会绝对化、公开化。这时,货币就会突然直接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变成坚硬的货币,“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在一个接一个的社会支付链条断裂之后,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便由此崩溃,并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同时爆发。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对应着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意味着群众的购买力不足,其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危机发生有一个清晰的逻辑,这个逻辑包括以下要点: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群众的购买力不足;群众购买力不足的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

 

按照马克思经济危机发生的逻辑,此次危机,表象上是银行将贷款发放给了信用不佳、还贷能力差的借款人,导致违约率不断上升,而实质却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透视近年美国经济,可以发现如下事实,“9·11”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这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就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

 

(二)直接原因:信用的过度扩张和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马克思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运动,是虚拟经济。19世纪中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资本家为了加速资本的运动,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创造了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如资本主义的金融行业通过发行股票、汇票、债券、土地所有证等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等虚拟资本,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这些虚拟资本被商品化后,因其市场价值主要由资本市场上的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供求决定而变动不定,导致其在交易过程中具有极大的预期成分和投机性质。“正是在虚拟资本背离实体经济的自循环过程中,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货币作为一般价值形式同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和信用货币的面额价值的矛盾积累起来,等待着一次强制性的统一和重合,必然会爆发货币金融危机”。

 

从美国经济的本质来看,本身是一种实际需求不足的经济。为了解决实际需求不足,美国政府常常默认、鼓励、纵容社会创造虚假需求以弥补实际需求的不足。正是这种“需求过度”造成违约率不断上升,最后造成信用崩溃。进入21世纪,由于周期性经济规律的作用,再加上it产业泡沫经济破裂和“9.11”事件的影响,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征兆。正如马克思所说,所有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国家都会陷入周期性的“试图饶过生产过程而赚钱”的狂热阶段。金融业为了自身的利润进行“金融创新”竞争,生产了花样翻新的金融产品,客观上加速了经济整体的虚拟化过程。因此投机盛行,金融衍生品泛滥,房价节节攀升,人们手中的财富不断增加,美国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我国一些学者也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论断已经“过时”,今后不会再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了。但事实胜于雄辩,虚假的繁荣不可能持久,泡沫总要破裂,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酿成更大的灾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经济信用最低端的客户无法正常支付按揭贷款,从而引起了次级贷款证券价格的下跌和抛售风潮的出现,最后终于酿成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

 

第一,最重要的是要摆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金融业服从、服务于物质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需要去发展金融业。第二,关键是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提高我国的国际金融竞争力。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精华,同时又批判的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命运问题时,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解释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篇9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金融体制;职业道德

一、引言

当人们被一个个涨停板迷惑时,一夜之间纽约华尔街发生了暴动,接着各大报纸头版头条刊发了“雷曼倒闭”的新闻。接下来一连串的金融行业进入了这个魔咒般的漩涡,不是申请破产就是被迫关门。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了全球,我们不禁要问,在美国国家的法律制度如此完善、金融监管如此严密、金融市场如此成熟、发展了一二百年的金融市场,为什么会被仅为2000—3000亿美元次级贷款所击溃?为什么美国次贷危机会短时间内蔓延至全世界并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如此严重的冲击?在华尔街一大批金融机构倒塌后,美国次贷危机风险还有多大?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与反思的问题。

如果反思,自然很多人就会问是谁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那么是谁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呢?是雷曼兄弟吗,是那些不知廉耻的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家吗?是,又不全是。那么,隐藏在这场危机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哲学反思

1.从根本上看,金融体制的不健全,政府监管和执行不到位是造成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

(1)原因

美国“9·11”事件及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为了减少这些事件对美国经济冲击,防止美国经济衰退而采取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推行借钱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利用美元霸主地位和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滥用金融衍生品。在无力监管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诱导人性的贪婪与投机。在消费模式上,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转变,不断扩大消费信贷,各大银行纷纷把钱贷给了信用级别较低的消费者,带来了大量的透支消费和高负债。这时,市场的流动性由于次级市场交易繁荣而大增,房地产泡沫也在流动性泛滥中一步一步地吹大。

从上述过程看,每一个环节看上去都有其合理性及正当性,但是实际上每一个环节都在无限地聚集与放大风险。从政府来看,由于政府的短视或短期行为,尽管宽松货币政策可以让几次危机事件对当时经济冲击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但这些政策仅是出于短期考虑,从来就没有从长期的经济战略角度来思考,然后根据情况变化立即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在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上,政府部门对金融创新监管的滞后,使得无法对新的金融工具及产品进行有效的监管,金融创新工具的风险越来越放大。

不仅是美国,世界各地的决策者们最初都低估了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所采取的政策滞后而且力度不足。在2008年9月,危机对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变得明显后,6家主要央行才决定以协调的方式削减各自的官方目标利率和加大金融市场流动性。

(2)哲学反思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必然引起运动、变化、发展。因此各国在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处于金融危机的各国正是犯了这种形而上学的错误。此外,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我们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时就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因此,无论是美国政府呼吁的7000亿用来救市的美金还是中国政府拿出4万亿用来扩大内需的人民币,这些都是治疗金融危机的西药,不能从根本上根治。因为,资金的注入只是给危机四伏的金融市场一个喘息的机会,而治本之策则是要对整个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改革,这样才能重建民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2.人类在追求高度利益时的欺诈和贪婪,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确失,是造成此次危机的间接原因。

(1)原因

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表面似乎是金融衍生品的无限制发展、政府对金融创新缺乏系统监督以及美国消费者的过度需求,但实质上也反映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确失和行为的不自律。

金融职业道德上,高薪激励离开了合理边界,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无限制地放大,大搞金融冒险,设计的金融产品无限延长了信用链,不断升高虚拟性,信用关系高度复杂化,产权关系越来越模糊,可控性越来越低,风险性越来越大。而在华尔街和全世界投资银行中掌握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正是众多受到了良好商业训练、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出身于名校的mBa精英。让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有如此之多在美国商学院名校学习过的高管卷入危机?mBa教育是不是没有尽到其应该尽到的责任?虽然让商学院的教育承担这个危机的责任是牵强的,但我们的确要反思为什么那些在商学院学习过丰富经营技巧的人会失去社会道德的自律?

(2)哲学反思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首先,马克思肯定了教育要向受教育者传授技术、工场知识,肯定技术对社会进步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其次,马克思进一步阐明,在教育过程中,向受教育者传授技术与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传授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知识,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内在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要关注人文价值,必须找准实现人文价值的基础,他不是抽象的观念世界,也不是超验的神的世界,而是现实人的生活世界,把人的生活世界作为教育思想人文价值目标的实现基础,因而使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价值具有强烈的客观现实性。

因此,在这个注重利益的社会中,我们的教师在“传到授业解惑”的同时还必须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人文素养及道德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情操,贯彻马克思主义“两点论”的观点,坚持“两手抓”,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金融危机的积极意义

应该指出,美国金融危机不但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导致全球巨额的金融资产被蒸发殆尽,同时也要看到其对金融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近期的影响而言,各国货币汇率下跌后,将直接提高这些国家出口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利出口。但更为重要的,这次危机是一剂猛药,它促使各国吸取教训、纠正失误,正确协调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对国家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整顿金融秩序,加强金融监管,为经济的再次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润滑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温家宝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