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十篇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十篇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7:59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能源;石油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而造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而且给整个世界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全球能源市场作为世界宏观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危机的发生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全球能源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由于世界经济稳定而快速的增长,全球能源市场中能源需求一直都呈强劲态势,根据Bp公司的统计,从2001年到2008年,全球石油的消费量增长了10%。同一时期全球天然气的消费量增长了23%。从全球能源供给来看,2001年全球石油的总产量为35.984亿吨,到了2008年全球石油的总产量达到了39.288亿吨,其中石油输出国的石油产量占了全球石油总产量的45%。2001年全球天然气的总产量为24774亿平方米,到2008年全球天然气的产量达到了30656亿平方米,其中经合组织的天然气产量占全球天然气产量的37%[1]。

2008年金融危机后,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和消费量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从具体方面来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产量较其他国家、地区和组织产量下降的幅度要大一些,其产量占全球产量也相对有所下降,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所占全球能源产量的比例有所上升。在能源消费上,经合组织的能源消费量普遍下降,其中石油消费量2009年到2011年平均增长率为-1.4%,总消费量低于往年的数字,而且其消费量占全球比重从2007年的56.9%下降到2011年的51.5%。非经合组织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对能源的消费量不断增加,其能源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2009年到201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为7.2%,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的第一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促使这一年能源消费量较前一年增长了12.8%。印度和中国一样同为石油消费大国,其经济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其对能源的消费依然强劲,从2009年到2011年印度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4.1%。2011年中国市场和印度市场的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已达15.4%,较金融危机前提高了2.4个百分点[2]。

二、金融危机使得能源价格变化波动较大

能源价格对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非常灵敏,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这时的石油价格同样不断向上攀升,2008年7月当美国次贷危机逐渐蔓延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时,全球石油价格逐渐从历史最高的147美元每桶开始大幅下滑,曾一度降到35美元每桶,一直到09年下半年全球石油价格才逐渐企稳回升。总的来说,石油价格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边际成本、供需因素以及风险溢价[3],由于目前对于石油的开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于边际成本必要收益这部分的增长基本保持稳定水平。对于供需因素,由于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相继陷入困境,国内经济增长不前,失业率普遍升高,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悲观情绪日益加重使得对于能源的消费量有较大下降,虽然新兴市场体国家率先复苏,保持了对能源消费的增长,但是从全球整体来看,其消费量呈下降的趋势,这无疑给能源价格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造成了危机后能源价格大幅下降,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能源价格在逐步得到回升。对于风险溢价方面,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基础性的作用,能源产品已经不再简简单单是一种经济发展中的必要产品,它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融入整个经济活动中——人们开始把能源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对能源产品进行广泛的投资和投机以获得高额回报,使得能源价格在金融危机前后发生了较大的波动。

三、金融危机使得能源格局开始有所转变

从能源的供给来看,虽然欧佩克在能源供给上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但其地位在金融危机后逐渐受到了挑战,金融危机后国际油价出现了较大的波动,随之欧佩克对产量进行了迅速的调整,自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欧佩克进行了三次官方正式的减产活动,共减少了420万桶/天[4]。其减产没有改变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态势。同时,随着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金融危机后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卡塔尔等国开始筹建天然气欧佩克,以达到对全球天然气生产和贸易的控制,从而对抗石油欧佩克。除了这些表现之外,在能源金融市场上,新的能源期货市场开始建立,主要有中国成立的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石油交易所,伊朗成立的以欧元计价的石油交易所以及卡塔尔成立的以能源产品交易的国际商业交易所。这些期货交易所打破了在能源金融市场上纽约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对全球石油期货交易的垄断,从而也冲击了美元—石油的国际石油计价机制。

在能源需求上,2008年以后oeCD国家石油消费需求开始出现下跌,仅08年三、四季度oeCD国家石油需求分别同比下降了4.41%和4.42%,而在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则分别保持3.98%和3.8%的增长[5]。其中中国和印度在消费增长中做出的贡献最大。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的预测,在未来25年内,中国和印度能源消费将保持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在2030年达到世界总能源消费量的25%。而同时,美国的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比重将从2005年的22%下降到2030年的17%[6]。

伴随人们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关注加深,加之金融危机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加大替代能源的开发以及倡导使用新能源不断得到各国的呼吁,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后,美国随即推出能源新政,其核心就是改变传统能源利用和消费模式,向清洁化、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智能电网方向发展。2011年底,欧盟委员会公布了“2050能源路线图”其核心是减少碳排放,目标是将碳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80%至95%的水平,同时,欧盟也对能源行业制定了三大目标:能源供应的可靠性、技术竞争力的优越性和行业去碳化。除此之外,欧盟还提出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具体路径,准备部署智能电网技术以充分利用风能和太阳能[7]。

四、总结

从金融危机后全球能源市场的发展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全球能源消费量和生产量双双下降,能源价格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波动。第二,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不仅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在能源领域其能源巨大需求阻止了能源产量的大幅下降,为能源行业的复苏做出了贡献。第三,全球能源格局在金融危机后加快了转变的步伐,新能源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除了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人们开始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页岩气等在当今条件下可以大规模使用的能源。石油主要生产国不仅只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金融危机后,石油主要生产国开始加大和新兴国家的能源合作。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能源市场受到了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挑战。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可以抓住金融危机后能源市场的发展机遇,利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量大幅下降,新兴经济体国家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中国可以联合这些国家对能源生产国进行施压,要求其给予新兴经济体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在能源价格和输出量的同等待遇,呼吁实行国际能源价格计价和结算的多元化机制,同时,广泛开展同各国的能源合作,特别是新能源方面,以在未来能源领域获得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2009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数据来源: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3]王震,赵东,郭庆方.金融危机对全球石油工业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71.

[4]李俊锋.能源与金融危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6.

[5]李俊锋.能源与金融危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2-24.

[6]王克强,左娜,刘红梅.国际能源发展趋势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6):61.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篇2

全球化有两面刃:让大家共享荣景,也让众生共渡危机。在景气时,人们褒扬全球化之舞;在危机时,人们则转而质疑和垢病全球化。在危机后,我们对全球化应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一、全球化有多大的推动力,就有多大的冲击力

全球化的载体有信息流、人流、商品流和金融流(包括资金流和各种金融产品)。信息流拥有顶级的流动性。网络化为信息流洞开了多维空间,全球涌流的信息宛如风流云散。金融流具有极好的流动性。现代金融市场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和不断创新的衍生产品开创了广泛便捷的渠道。如果说信息流是“气”态的,金融流便是“液”态的,商品流乃是固态的,人流则是“生”态的。

全球化增加了多少“流动”性,增强了多少流动力,同时也就潜伏着多少野性和破坏力。一旦这些流动性泛滥成灾,人们就会穷于应付。全球化为世界增加了广泛而便捷的联通性,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然而,全球化在顺境时具有多大的功效,在“流感”来袭时,就具有多大的传染性。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致的世界经济衰退就是很好的佐证。

全球化使世界联成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局域的影响会很快扩散到整体。我们在享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功效时,很可能也在增加系统的应力和风险。数千亿美元的顺差,5千万吨钢材的净出口,世界市场可谓大矣!可一旦美国人囊中羞涩,减少消费,世界需求不振,中国出口立马萎缩。看似很远的寒流,眨眼就吹到面前,冷入肌骨。

二、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始于商品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渐人人才全球化、企业全球化的佳境。全球化为每一个人带来历史的机会,敞开未来的大门;为每一个企业提供广阔的世界舞台,洞开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谁能真正把握机遇,谁能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谁才能最终享受全球化的大餐。否则,全球化带来的只是挑战和不幸而已。

国家也是如此。全球化给你一个开放的世界,你得还之以一个开放的国度。外商会近悦远来,投资会纷至沓来,热钱会逐利而来……,可你得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廉价的土地,容忍某种程度的排放和资源的耗散……全球化会带来产业的梯度转移,问题是你将把什么菜捡到篮里?捡菜的过程就是一个产业分化和经济结构形成的过程,就是国际分工的过程:有的国家趁势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有的国家一举成为世界工厂,有的国家借机逐鹿世界办公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制造了辉煌,也制造了不少麻烦和问题。“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自造,从为洋人做嫁衣裳到更多地为国人制造畅销品,把过剩产能转向农村,转向“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品。“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智造。最好的转化过剩产能的途径是提升产能,剑指高端;跳出低水平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的红海,直挂云帆济蓝海一一开拓全新的更大的价值空间。

中国要化挑战为机遇,必须把调结构放在首位,把扩内需置于要冲。经济增长则是随之而来的因变量。因为中国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GDp增速一般是不会低的,完全不必再大“保”其驾。明智的做法是稳增长,常常要提防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提防通货膨胀、提防经济过热!

三、金融加剧全球化的风险网络时代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当网络搜索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也如人们早晚面对的三屏(电脑屏、彩电屏、手机屏)一样变得触手可摸。如果说丰富的比特之于全球化颇具加速效应,金融杠杆之于全球化则富有放大效应。金融杠杆不仅激发并放大了全球化的能量,也积聚并放大了它的风险。美国的住宅贵也罢,贱也罢,本与世界其它各国了无关系。可一旦它被债券化之后,从次级贷款衍生出一系列颇具创意的金融衍生品,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事态就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次贷引发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全球化为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进而诱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在金融领域虽然幸免于难,但出口通道却间接受到重创。

金融有多大的创造力,就有多大的破坏力。金融杠杆的魔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金融体量大。外汇的日均交易量高达3万亿美元,股票年交易量逾百万亿美元,2008年全球债券余额达到86万亿美元,场外利率衍生品(叮C)余额达到458万亿美元。金融体量远远大于实际经济体量。二是反应速度快。三是衍生产品多。四是关联性和隐蔽性强。太极生两仪。美国要去杠杆化,因为美国人把金融杠杆玩得太疯,杠杆率玩得太高,风险太大。“两房”曾经玩到60倍,投资银行玩到30倍。中国则应杠杆化。我们的金融杠杆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住房公积金还远未发挥乘数效应。我们应该倒过来想、倒过来汲取经验教训:金融有多大的破坏力,就有多大的创造力。中国应有健康的“两房”、“三房”,也学学美国人,玩玩金融杠杆,只是不要玩到60倍,甚至不玩到20倍,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四、全球化不同情弱者,适者生存,强者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强者才能驾驭潮流,得心应手。商品可以攻城略地,技术可以斩关夺隘,资本可以抢滩称雄,信息和文化同样可以洗脑掠色。强国会竭力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压抑甚至取消弱国的贸易壁垒,而自己在必要时总会悄悄祭起贸易保护的旗帜。技术强大自会打技术牌,资本雄厚自会打资本牌。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看似强大,但只是处于“微笑”曲线的下方,靠加工、代工,消耗资源、能源,通过出口取得一点微薄的收益,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营销通路大都假手他人,肥水外流;到头来,还背上一个“高排放”、污染环境的恶名。我们用制造品去交换美国的金融品(国债),把血汗挣来的“顺差”又借给美国人消费挥霍。吃尽亏,到头来还落了一个“高储蓄”的不是;美国人享用了“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反倒无理地数落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值!

强国的货币流通为世界货币,强国的语言流行为世界语言。强国的文化也横行世界,拥有压倒的优势。中国要争取货币话语权、产业话语权,就必须自强不息,努力增强实力。只有发展了,才有发言权。在全球化浪潮中,国力是基础,只能以内需为体,出口为刃,而不能本末倒置,过于依赖出口市场。

五、全球化时代呼唤全球责任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企业影响对策

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降低它们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整体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1.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据统计,美国2007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曾经下降到76.1,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4.6%,2008年3月达到5.1%,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大幅减少。

金融危机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进一步减弱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由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正相关程度很高,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经济的放缓。目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也相继减少。

据统计,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去年同期回落4.6%。我国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了12.7%;对欧盟出口1月~7月累计增速27.1%,8月份增长22%,9月份增长20.8%。

2.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鞋类出口增长15.1%,玩具出口增长3.7%,服装出口增长1.8%,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3.1%、16.3%。和21.2%。例如在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鞋袜、低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购买力,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创”。

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服装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究其原因,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放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提高了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的出口商仍将迎接来自海外的新一轮打击。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贸易风险

1.金融危机加剧了各国的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使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失业率上升,必将会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国家和地区会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进一步增大,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例如美国政府的强势财政货币政策虽然有望使美国经济免于衰退,但很可能引发经济停滞,当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会抬头。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有15项是针对我国,占83.3%。目前,美主要纺织团体已经提出了包括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针对具体产品的保障措施等多种方案,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的特保措施将于2009年1月1日取消。

2.金融危机加大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

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信贷紧缩,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外贸信用风险增大。

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5200多户海外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进入10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月10日至11月18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万美元,同比激增1898%。

3.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料涨价、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例如纺织行业的利润在2%~5%,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不会因此停止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开始培养商品价格更加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将大批订单开始从中国转移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目前,玩具、服装的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越来越多。

三、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

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度过难关。我国出口企业应借政策之“利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化危为机,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1.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有效地规避风险

我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的风险已经变为了现实,从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增幅都有所下降。但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面向好,1月~10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21886.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其中出口12023.3亿美元,增长21.9%。这种在逆势中保持良好的势头,主要归功于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美欧等市场少增的部分。例如前三季度我国对巴西出口增长90.2%,对印度出口增长43.1%,对韩国出口增长41.8%,对东盟出口增长28.4%。这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是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比例较低。因此出口企业应在尽量维持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将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的出口目标市场。目前,我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2.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有效地防范风险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进口商和银行的信用普遍下降,这意味着在我们出口贸易中将会产生更多的信用风险。出口企业作为风险的主体,应主动防范风险。

(1)企业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国外客户资信的了解,对老客户要及时掌握其商业信用、债务偿还能力等动态信息,对新客户可借助信用管理公司对客户信用度进行调查,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

(2)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应尽可能选择信用证、银行保函等依托银行信用的贸易结算方式,努力减少商业赊账的额度。

(3)企业还应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工具,大力推广国际保理等风险防范工具,减少企业收汇风险。

(4)企业应加强出口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责权条款,严格履行合同,避免对方以不符合同为由拒付货款。

(5)企业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应收账款制度,以保证降低风险。美国商业法律联盟对应收账款的统计表明,过去12个月其成功率只有26.6%,也就是说应收账款拖延的时间越长,追回的可能性就越小。一旦发生了坏账就要抓紧追收。

3.企业苦练内功,不断地自主创新,有效地抵御风险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究其原因,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更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所以遇到环境变化,就会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练好内功,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1)企业应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

(2)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建立中国的自主品牌,实施名牌战略,使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进行内部挖潜,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抵消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

(4)企业还可以在行业内进行并购和整合,适度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总之,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开始向经济实体蔓延,将对我国的出口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应该提高市场的风险敏锐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将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企业前进的动力,为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作好一切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年秋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2]美国次贷危机让中国出口企业面临更大风险.中国经营报,2007~11~25

[3]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商的影响.中国贸易金融网,2008~10~21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篇4

        一、金融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glboallzation)的概念昀早在1985年提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尔指出:“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观念,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存在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是贸易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产物,是二者在其发展中对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

        何谓金融全球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它是一个相当复杂而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现象,给一个动态经济现象下定义显得非常困难。对于金融全球化的解释,西方主流经济学派认为,金融全球化是一种由贸易扩张和技术创新引发的历史进程。金融全球化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它包括:其一,金融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藩篱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其二,从主体上说,是强烈反映若干发达国家和政治组织意图的进程;其三,金融全球化在范围上是逐渐扩展的,在程度上是不断加深的。早在150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始终是一种扩张性的制度,是一种走向全球化的制度;马克思也揭示了金融全球化的本质,它源于金融资本扩张的内在冲动。综上所述,金融全球化在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融和协调、相互竞争和制约已达到相当水平,进而形成一个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全球金融活动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国际金融危机简介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如美元危机、欧洲货币危机等。 

        2.外债危机。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如墨西哥债务危机。 

        3.机构危机。它指的是由于监管失误、交易失败等引起的金融机构倒闭事件,如巴林银行倒闭等。 

        4.市场危机则。是指由于价格暴跌引发大规模抛售金融资产,从而导致金融市场震荡乃至崩溃的危机,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香港的股市动荡等。

        必须要指出的是,由于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货币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空前加深,不同类型的市场联动日渐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较少表现为某一单纯的类型,而往往是一种类型的危机引发其他类型的危机,使不同类型的危机交织并发,是真正的“祸不单行”。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引起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和资源效益不佳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

        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己经濒临破产。而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1979年日本进出口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我国一直在积极的参与金融全球化,至今金融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已深深融人了金融全球化之中。金融全球化给我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使我国的金融运行受到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冲击,为我国金融领域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

        以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受到全球关注,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出口方面,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昀大的出口市场,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以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为例,根据中国海关统计的数据,2008年1-6月中国出口金额6663.6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7%,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5.68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美出口金额1167.90亿美元,同比增长8.88%,比上年同期回落近9个百分点。

        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从可以观察到的数据来看,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

        虽然中长期还是看好美国经济走强和美元汇率走高,但是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华尔街五大投行拥有强大的投资和研究团队,资产超过数千亿美元,信息资源也极为丰富,这样大型的投行也纷纷倒闭,说明了此次危机的严重性。“不同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所区分的只是损失额度大小,像雷曼兄弟,还包括前面被美国政府接管的“两房”和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等,但与其估算投资者的直接损失不如考量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打击更大。

        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华尔街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金融风暴引起美国股指暴跌,而中国政府曾在华尔街购入大量股票,中国的银行、基金公司也曾买入大量美国基金;除此以外,金融危机引发的贷款困难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贸易出口。

        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经济因素,还有一部分的确也是来自于美国,来自于外部所导致的。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经济衰退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输入性,因为美国是全球昀大经济体,它对各个国家的商品、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所以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或者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经济出现衰退。

        从目前情势看,次贷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蔓延,它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还将持续。

        四、我国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在境内从事信托、股票、非自用不动产投资等业务,于是中资银行可以通过海外的分行来经营全能制的业务。金融监管可以在现有的监管框架内进行:完善银监会,给人民银行专司货币政策职能创造条件。

        金融监管方面,可设立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适当时候把信托监管从银监会分离出来,专门成立信托监管机构负责对信托业务进行监管。

        加强信息披露,让市场参与者能准确、及时、全面掌握金融机构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决策来影响金融机构,从而对金融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要求商业银行以公开的方式每年至少披露一次财务会计报表、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并且明确信息披露的相关责任,加强市场约束的法律严肃性。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致的银行的道德风险和存款户的“羊群行为”。同时要采取措施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估机构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杜绝为经济利益弄虚作假的现象。

        从世界各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经验来看,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是有条件的。我国应借鉴各国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国际资本的期限方面:先开放长期资本后开放短期资本。因为长期资本的逆转性较弱、对经济的冲击较小、有较成熟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丰富的监管经验,因此可先加大长期投资的开放程度;而短期资本多为投机性质、逆转性强、对经济冲击较大、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缺乏监管的实践经验,所以要等条件具备时方可放松或取消对短期资本的管制。 

        2.在金融机构方面:先开放非银行金融业(如保险业)后开放银行业。对于银行业,先开放外币,再开放本币;先开放贷款,再开放存款;昀后放开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的限制。 

        3.在自然人方面:先放开对非居民的管制,再放开对居民的管制。因为居民的外汇收支对本国的国际收支影响较大。 

        4.在证券市场方面:先开放债券市场后开放股票市场,因为债券与股票相比,价格波动幅度较小、资金收回更容易、安全性更高。先开放发行市场后开放交易市场,因为发行市场上的资金多为长期性的投资资金,而交易市场上的资金多为短期性的投机资金;先放宽对境外筹资的管制,再放开对非居民到境内筹资的管制。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企业影响对策

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降低它们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整体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1.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据统计,美国2007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曾经下降到76.1,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4.6%,2008年3月达到5.1%,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大幅减少。

金融危机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进一步减弱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由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正相关程度很高,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经济的放缓。目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也相继减少。

据统计,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去年同期回落4.6%。我国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了12.7%;对欧盟出口1月~7月累计增速27.1%,8月份增长22%,9月份增长20.8%。

2.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鞋类出口增长15.1%,玩具出口增长3.7%,服装出口增长1.8%,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3.1%、16.3%。和21.2%。例如在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鞋袜、低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购买力,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创”。

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服装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究其原因,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放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提高了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的出口商仍将迎接来自海外的新一轮打击。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贸易风险

1.金融危机加剧了各国的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使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失业率上升,必将会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国家和地区会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进一步增大,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例如美国政府的强势财政货币政策虽然有望使美国经济免于衰退,但很可能引发经济停滞,当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会抬头。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有15项是针对我国,占83.3%。目前,美主要纺织团体已经提出了包括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针对具体产品的保障措施等多种方案,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的特保措施将于2009年1月1日取消。

2.金融危机加大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

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信贷紧缩,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外贸信用风险增大。

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5200多户海外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进入10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月10日至11月18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万美元,同比激增1898%。

3.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料涨价、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例如纺织行业的利润在2%~5%,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不会因此停止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开始培养商品价格更加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将大批订单开始从中国转移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目前,玩具、服装的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越来越多。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篇6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动荡;信用危机;世界经济

2007年4月4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由于刺激住宅抵押贷款业务出现亏损申请破产保护,次贷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截止到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持续了18月,其已经发展为现在所谓的“金融海啸”,昔日熙熙攘攘的华尔街现在却陷入了自1929-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到2008年7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一度出现了缓解的迹象,有经济学家乐观的断言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已经过去。然而到了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政府出手挽救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这个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现在正在冲击整个世界,其广度和深度也都无法预测。时至今日,美国次贷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而是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至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我将在以下浅谈几点。仅代表个人意见。

一、次贷危机的原因

为其影响,我们不得不认真的分析一下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简单来说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贷款危机及其在全球的扩散。从其表面来看,诱使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美国在“9.11”事件后为了刺激经济而不断采取降息的政策,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以及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金融全球化,而后房价的不断下降,以上种种都使得次贷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迅速的影响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基于一些学者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研究,一致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一种新型的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放大并移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资本渠道和贸易渠道扩展到整个世界。追根溯源,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而引起的。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长期失衡,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的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实质上是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并释放到真个金融领域而引起严重的危机。这次的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二、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一)美国实体经济低靡,处于衰退期。

美国经济低靡,正在经历衰退。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10月18日接受《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时称“美国经济正陷入严重衰退”。

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使得美国人尤其是持有与次级贷款相关产品的人们的资产大幅度缩水,势必会影响到投资、消费、就业等多个方面,从而对美国的实体经济造成影响。美联储已经两次调低美国预期经济增长速度。美联储曾于2007年11月了2008年美国预期经济增长率的为1.8%-2.5%,更改了先前预测的2.5%-2.75%。而进入2008年后,由于美国的房价比预期的更低,因此美联储也相应的重新了美国预期经济增长速度,于2月20日发表声明,新的预测为08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在1.3至2个百分点之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多次下调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测。同时,受次贷危机和石油价格的上涨等原因,美国的失业率也比美联储所预期的失业率高。美联储3月份预计08年美国失业率为5.1%,但美国从进入08年开始,工作不断减少,6月份,失业率到达了5.5%,达到了美国自2004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失业水平。最新的数据表明,2008年10月份的失业率达到了6.1%。而跟据保罗·克鲁格曼的估计,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失业率将达到7%,甚至是8%。同时,次贷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月份的110一路下滑到2008年10月份的38,而9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还处于61.4的水平。这个降幅水平出乎市场预料,已经跌至该指数创立以来的最低点。银行由于亏损而收紧银根,严格控制信贷,使得很大程度上需要进行信贷支持消费的美国消费总额下降。

(二)美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仍在蔓延

对于美国而言,次贷危机带来的是一种信用危机,美国的金融行业进入了严重的动荡时期。

许多金融企业的账面出现了巨额的浮亏。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等大型金融企业在2008年5月既已报亏,有的出现金融困难。时至今日,美国的五大投行已成历史。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随后在9月15日,美国的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而美国的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则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21日,美联储宣布仅剩的两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变成了银行控股公司。

同时,美国的证券市场也出现了剧烈的波动。时至2008年10月7日,标准普尔500指数自2003年以来首次突破1000点,而道琼斯工业指数则创下1937年以来最大的年度跌幅。同时,三大股指的下跌速度也都达到了最高纪录。

金融市场上的信用紧缩非常严重,由于银行亏损,众多银行纷纷收紧银根,提高融资条件,减少了信贷规模,这使得流动性出现紧缩,同时融资成本增加,企业融资变得困难起来。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投资风险的增加,国际投资者的热情受到一定抑制,投资交易量低且交易缓慢。

此外,次贷危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元贬值和国际原油价格一度暴涨。次贷危机使美联储又原来以控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转为防止经济下滑的货币政策,自2007年9月开始连续下调利率,将商业银行隔夜拆借利率由07年9月的þ25%下降到现在的1%(如下图所示)。美元与欧元、英镑的利差增加,同时加上其他国家的银行纷纷抛售美元,使得美元下行的压力更大,时至今日,美元已经跌至自2002年的最低值。美元的连续贬值,加上投机炒作,使得原油价格一度暴涨。

三、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国经济的衰退,将严重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其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28%,同时,美国又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市场,2007年美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为9.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0%。因此,一旦美国的消费需求下降,这个严重的供需缺口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弥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拉美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22个百分点,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将平均下降0.13个百分点。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次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2007年7月份预测的5.2%降至2008年8月份预测的3.7%。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4月2日发表的《全球及地区经济前景预测》中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以令人预想不到的方式迅速蔓延,对市场及金融体系核心机构造成广泛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在失去动力,全球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从25%降到3%以下,这等同于全球进入萧条状态。同时,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剧烈波动的时期。首先,大量房贷机构,特别是与美国次级贷款相关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陷入困境和破产。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50多家银行和对冲基金等受到严重影响。据日本综合研究所的估计,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金融机构和投资家的损失最大将达到4636亿美元。2007年十月以来,全球股市暴跌,全球股票市值损失高达7.7亿元。同时,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流动性不足。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风险的增大,使得信贷紧缩,同时,次贷危机也波及到一些大银行的杠杆业务,影响了企业的债券发行和并购。

次贷危机严重的影响了国际贸易和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次贷危机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的经济衰退也将会通过这一重要方式影响到全球的经济。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国,伴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而来的必然是美国人收入的降低,消费需求的降低,这样必将会对那些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其出口减缓,同时使这些国家GDp的增长。同时,伴随着美元的贬值,带来的是出口国商品的竞争力的下降,以上两种原因都会影响到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同时,美元的贬值也使得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和国际购买力大幅度的缩水。

次贷危机可能会减少全球的对外投资总额。一方面,由于次贷危机,会使得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减少,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备不时之需,因而可能会收回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

目前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次贷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并且还在向全球扩散。到目前为止,美国房地产市场仍旧面临着困境,受其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现在依旧存在着严重的波动,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人们的恐慌心理,使得美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安,同时,银行由于亏损,收紧银根,提高贷款的条件,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滞缓了企业兼并和收购的进程,减慢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对于世界经济而言,美国的次贷危机通过国际贸易和全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影响到了整个世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信用遭到了质疑,使得一向以借贷为基础进行消费的美国人不得不减少自己的消费,随着美国人消费需求的减少,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国家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减缓。而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使得各国的与次级贷款相联系的银行、对冲基金、私人基金以及国家基金等都蒙受了巨大的亏损。同时,给各个国家的股市、债市、汇市都带来了巨大的波动,及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资本市场并不完全开放的国家来说,仍旧通过影响人们投资的信心而使证券市场持续下行。新晨:

参考文献

[1]《美国次贷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刘辉.杜淑一.风险管理

[2]《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李若谷.冯春平.时评

[3]《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陈雨露.庞红.蒲延杰..全球瞭望

[4]《美国次贷危机简顾》.杰姆斯巴茨.格伦亚戈.全球视线

[5]《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及影响》.王东.当代论坛

[6]《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东南亚的影响》.尹福生.东南亚经济研究

[7]《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甄炳喜.亚非纵横

[8]《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分析》.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研究小组.中国经贸导刊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篇7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经济;经济结构

一、引言

世界正处在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动荡之中,危机源自美国华尔街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并逐步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信贷危机。自2007年4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华尔街的巨头陷入了困境,从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资产损失共达1750亿美元。曾经的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已遭破产;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被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收归国有;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也被美国政府接管;华尔街的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几乎全军覆没:雷曼兄弟公司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吞并,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华尔街的危机开始蔓延。伴随全球股市大幅下挫,金融市场上的不安情绪也打击了对实体经济的信心。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面临着衰退的风险,而新兴经济体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索罗斯将这次危机称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而这场金融危机若不能有效应对,也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全球经济面临着大幅下滑的风险。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推出了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纾困计划(tarp),欧洲也相应出台援助计划,全球联手降息。而近期,我国也推出了4万亿财政支出计划,用以提振经济。然而,这些纾困计划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危机现今处在什么阶段,是否已完全显现在我们面前,将发展到何种程度,种种谜团尚未揭开。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依然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及

四、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第一,金融危机对我国最为直接的影响在于我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债券承受的损失。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9月末,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篇8

一、后金融危机关于研究金融业FDi的文献综述

世界经济已经由以实物经济为主转向以非实物经济为主,大量的非实物性质的交易使得金融业出现了广泛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业的FDi突飞猛进,对于金融业的FDi理论与经验研究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业造成了重创。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首当其冲,显现出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下的金融业的FDi的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和金融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1.金融业的FDi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公开对金融业FDi产生积极作用。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下,金融业通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有些学者提出,信息公开化,使得信息成本下降,是驱动金融业不断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信息公开化程度和系统的有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JoelF.Houston(2010)通过对69个国家的2400家银行的研究发现,信息公开程度越高,银行利润就越高,风险相对低,同时还能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有效的监管系统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金融业FDi。Sheng-HungChen,Chien-ChangLiao(2011)对母国和东道国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东道国的银行体系竞争力相对弱时,进入跨国银行的利润水平更高。而且,东道国的有效的监管系统,使得外资银行不断进入。

2.金融业的FDi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研究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业的FDi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金融业的FDi是否对金融危机的爆发有推动作用,这是金融业FDi研究中关注较多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此类研究大多是以跨国银行为主要考察对象的经验研究。

跨国银行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推动作用。很多研究学者认为,跨国银行近些年的发展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Shin(2011)通过研究欧洲银行,认为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跨国金融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金融危机对跨国银行的影响。StefanieKleimeier(2012)根据跨国银行的存款与贷款的数据研究认为,不同的金融危机形势产生不同的影响。分别对跨国银行的存贷款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系统性的银行危机中,国内的银行存户会把资金撤回,并存入到安全的国外银行。但有些学者提出,金融危机对于新兴市场的冲击相对小,而且并未对金融业进入新兴市场产生严重的影响。anetHryckiewicz(2010)认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因素对于跨国银行的扩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2008-2009年,全球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动荡。伴随着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和贸易崩溃,在经历了2007年源自先进国家市场的严重金融危机后,在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通过金融、贸易等各个渠道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从发达国家扩散至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传播到实体经济。2009年全球经济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衰退最严重的局面。2008年9月,先进经济体的状况迅速恶化,全球资本总流量收缩,资本倾向于流入那些市场更具流动性、更安全的国家。金融市场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新的特点。

1.危机后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2009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直接外资数额下降了65%,而来自主权财富基金的直接外资则增加了15%。这两种基金共占全球直接外资流量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一比例高于2000年的不到7%,但却低于2007高峰年的22%。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在2010年显示出复苏迹象,但是欧洲联盟(欧盟)提议的管制可能会限制将来的交易。2009年,主权财富基金的筹资也由于初级商品价格的下降和贸易顺差的减少而遭受挫折。但是其直接外资活动并未下降,反映出拥有这些基金的新兴经济体较高的增长率。新投资调整了投资方向,其资金逐步投向初级部门、较不易受金融动荡影响的行业以及发展中区域。

2.国际金融业并购规模扩张

2008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一级资本额为42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9.7%,是2000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一级资本2.4倍,是1990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一级资本4.3倍,表明国际金融业的一级资本在不断增加。2008年,全球千家大银行资产总额为9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8%,是2000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资产的2.5倍,是1990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资产的4.2倍,国际金融业的资产规模有了一定提高,显示了跨国银行资产规模具有集中化趋势。

3.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向新兴发展中国家

在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的新兴市场国家,如墨西哥、韩国等针对此次金融危机采取了相关的投资战略调整、健全监管系统和促进产业升级,吸引了以发达国家为主的金融业的FDi。如:美国开始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利润再投资为主、多样性投资方式并存的格局。

4.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金融业FDi呈上升趋势

2007年,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只有16.7亿美元,而到2008年和2009年,则分别达到140.5和87.3亿美元。其中以海外并购为主。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从2006年开始就明显上升,当年海外并购金额达到12.6亿美元,而2007年则更是达到了历史性的149.54亿美元。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金融业FDi呈现发展趋势。

三、对中国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启示

1.合理制定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

中国金融业应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合理制定与调整中国金融业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应注重外延式的发展战略,审慎发展海外业务,准确把握国际金融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积极扩大消费信贷业务增长,发展零售业务与中间业务,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注重服务管理精细化与专业化,通过创新思维和服务质量,尤其是打造银行品牌和发挥其竞争优势,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2.鼓励中国金融企业积极拓展海外投资

政府应当为金融企业提供海外投资的指引与保护、提供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评测及建立境外投资风险的预警机制。在实施“走出去”国家发展战略过程中,政府还要规划和细化金融企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由此来促使金融企业的海外投资能健康、有序发展。

3.采取更为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方式

要对各大金融机构的聘任制度和任期进行改革,以适应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和竞争的需要。金融企业在实施海外投资战略过程中,还需苦练内功,这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引进与培养人才等方面。由此,为金融企业拓展海外投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篇9

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预测,专家所持态度大致可分为乐观和谨慎两种。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认为,金融危机的疾风骤雨时刻已经过去,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实体经济衰退步伐放缓,全球经济年底可以轻微回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认为,发达国家潜在的金融隐患还没有完全消除,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仍然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实体经济下滑尚未触底,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不大,世界经济真正企稳回升还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

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最为严重的是失业问题,目前失业率是9.5%,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将会达到10%。失业带来了消费的降低,美国人日常消费比以往减少38%,美国经济70%靠消费驱动,消费减少将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影响。美国有能力控制通货膨胀。奥巴马新政府金融监管计划将全面改革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目标就是要保证和维护美国金融系统的廉政和稳定,但更激进的改革方案还在悬而未决之中。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认为,监管失败、货币宽松是危机产生的原因。在风险管理方面,特别要从以前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经济和财政金融的泡沫及杠杆问题是其原因之一。美国次贷危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借贷机构没有相应的责任。另外,任何人都可以买信用违约掉期(CDS)债务将造成一些道德风险。贸易盈余对于造成美国贸易赤字有一定的责任,但这与中国储蓄率和美国储蓄率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不可能成为不平衡的原因。金融危机并不是中国的贸易盈余造成的,更不是高储蓄率造成的。如果美国的监管机构更加谨慎,全球金融危机是可以避免的。今年和明年中国经济将会增长8%左右,明年印度经济将会增长接近7%,这是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有助于稳定东亚地区的经济。

日本经济企划厅前长官宫崎勇强调,目前的金融危机是二战结束以后最为深重和激烈的。受危机影响,全球可能会有一亿人陷入贫困,如果衰退继续进行,可能有更多国家采取不同形式的保护主义,或者说国家的自我中心主义,国际关系中也可能发生政治不稳定。为摆脱危机需要加强美国、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现在短期措施方面尽管有些成果,但就业还在恶化,对效果进行评价尚早。金融行业需要可靠的监管和监督机制,包括监管资本金。

世界银行行长代表萨拉・克利夫指出,应该担心金融危机第二波的影响。目前危机的影响正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转向发达国家,第二波影响将主要是失业和贫困。世界银行将增加对贫穷国家的贷款和援助。中国在全球经济恢复中将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专家普遍认为,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并行不悖的两个过程。自由贸易的全球化是尽快走出危机的保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樊纲指出,贸易自由化对于以出口导向型的新兴经济体更是抵御经济危机的重要基础。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正有所抬头。例如,近期召开的G20峰会虽然号召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其中的17个国家已经采取了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使得危机区域化趋势更明显。

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所所长阿比丁女士认为,金融危机使得东亚等国在10+3、清迈协议基础上的区域合作步伐明显加快。亚洲富裕的国家可以加大对东亚低收入国家跨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加强区域合作,减缓危机的冲击。专家指出,中小企业是化“危”为“机”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当前贸易融资的瓶颈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帮助国家和区域走出危机的障碍。

联合国贸易和会议组织发展秘书长素帕猜指出,过度的放松管制将对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要把市场机制和好的监管体系联系起来。国家要进行正确监管,不要出现糟糕的情况时,过度监管,而在一切正常的时候,就放松监管。这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金融体系,监管体系应该是反周期的。责怪亚洲人过度储蓄,把金融危机的恶果归咎于亚洲是错误的。亚洲有着非常强劲的消费势头,这符合国际趋势。中国的消费率不高,原因在于中国的投资更强劲。各国应该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融合,但需要遵循正确的开放顺序,不能直接冲到全球化的前沿,完全进行贸易自由化,忽略自身情况。

安哥拉石油部长、现任石油输出国组织轮值主席德瓦斯康赛洛斯认为,这场金融危机并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实体经济也存在危机。这种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平衡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和最贫困的国家和人民。不能在不讨论能源的前提下,泛泛地空谈世界经济。能源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而石油恰恰是所有能源当中的主要来源,占据了世界全部能源组合的70%。2008年,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金融投机对金融价值产生非常大的投机波,这些负作用会继续存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Ce)认为非常有必要去重建市场的稳定性,这符合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石油市场正处在非常脆弱的状态,即便是小小的动荡也将对石油价格产生巨大的振荡。石油领域过度投机的问题,应该由政府机构和金融部门解决。

巴西市场与战略计划研究中心主任内维斯认为,不负责任的信贷和消费导致了危机。目前,市场需要恢复信心,这有利于解决危机。这一次危机与其他危机不同,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的出现对危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金砖四国”会对世界经济起到重要作用。在关注金融危机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危机,目前粮食危机的威胁正在加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有两个:一是中国投资者在非洲进行粮食生产;二是提高生产力。在物流系统上,中国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帮助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与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等。

关于主要经济体的复苏预测,专家们强调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国际智库机构应当凝聚共识,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嘉宾们普遍认为美国的经济复苏要早于日本,欧洲可能最为艰难,“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韩国金融研究院院长金泰俊认为,韩国经济将于今年第四季度转好,较快实现复苏。

美国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达杜什认为,中国经济可能率先实现复苏。美国经济的复苏可能会是U形,但可能是比较平的U底。

欧盟委员会地区政策总司前司长迈德斯认为,欧洲的恢复不能确切地表示为U型、V型或是L型,总之是瓦解的速度快于恢复的速度。

关于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影响的应对方案。

德国沙尔平战略咨询交流公司总裁沙尔平提议,强化全球合作并推进双边或多边的一体化。应以多哈回合谈判为契机,构建适合全球化的金融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加藤隆俊指出,各国金融系统相互依存,亚洲尽管没有过多持有有毒资产,但他们也受制于美元短缺的影响。本次危机对亚洲国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世界经济到2010年将开始复苏,但会非常疲弱。本次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将会成为战后最沉重、最长期的经济衰退。危机之后,全球增长会出现新的一些变化:美国将降低消费,不会再成为以前那种经济增长的动力,全球对亚洲产品的需求将会受到抑制,这些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家庭储蓄的动机与老年化的危险有关系。要减少人们的储蓄就需要制定政策,保证公民在老年的时候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方面有两个关键领域,即医疗卫生和养老金问题,要抓紧进行改革与调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认为,上次亚洲危机的原因是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到有关国际货币系统的管理,是在灵活的汇率情况下,管理不当造成的。这次危机是三个危机:一是次贷危机。二是雷曼的危机。美元价格任其上升,不仅使雷曼兄弟破产了,而且使得汽车行业和其他很多行业也陷入危机。三是经济衰退。所有这些混到一起,都基于收缩的货币政策,而且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没有挽救雷曼,雷曼所带来的震惊比安然事件影响大6倍。这次危机主要是美国货币政策不稳定所造成的,但不能说完全就是美国的错误,而是系统本身存在着问题,浮动汇率实际上是使得赤字问题更加严重了。

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加拿大研究所副所长帕维尔认为,应当保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并保证经济体中各要素内在关系的稳定性。这次危机在开始时是非典型性的,但是后来又开始呈现出了经典的周期性危机的典型体征。这场危机还是有自己的独特性。对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所包括的角色,需要进行更加具体的研究。而在过去的20年当中,商品市场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这种虚拟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正在极大地影响实体经济。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的过度膨胀是危机快速发展的原因。金融工具过度发展和无效监控具有巨大缺陷。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海外直接投资机遇与挑战

自2007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对外投资进入低谷,其规模、结构和流向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形势下,我国吸收外资将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的同时,对外投资的机会和机遇也会不断增多。因此,在危机之后,我国企业应当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实施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战略中“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平衡,实现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对整体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

一、金融危机前后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现状

目前,我国有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海外直接投资覆盖率为71.9%。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海外直接投资总量上,金融危机前,2006年投资总额首次达到211.6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投资净额达176.3亿美元,金融类投资净额为35.5亿美元;金融危机期间,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其中非金融类净额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金融类净额受危机严重影响仅为16.7亿美元,同比下降52.7%;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559.1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11%,非金融类投资净额为418.6亿美元,金融类投资净额为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达741%。另据2009年底中国商务部消息获悉,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将达420亿美元,相比2008年仍有所增长。

二、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企业在迎接金融危机的同时,更多的体现出在金融危机后重整旗鼓,主动出击的状态。但在中国企业大步“走出去”的同时,我们应当冷静的思考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实现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良好发展。

1.海外投资环境多变,投资领域难以确定

海外投资作为一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考虑和面临的问题,其对该国海外投资影响至关重要。金融危机影响之下,各国投资环境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发达国家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和投资环境的虚拟资本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深远。这种瞬息万变的海外投资环境,使得中国企业在选择投资领域的时候,在考虑其收益性的同时,而应更加注重投资的风险性和安全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用于海外投资的资产,在此次次贷危机的影响之下,损失高达千亿美元之巨。这些海外投资失败的案例,都不断提醒着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投资领域的变化,实现资产的安全和收益双重盈利。

2.海外投资出现逆流,企业融资存在困难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自己流量急剧下降的同时,资金流向和资金格局正发生着变化。在全球FDi总流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作为危机中的资本运送渠道,FDi正加速流向资本稀缺地区。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富裕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格局开始转变,更多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资金的回流和倒流,这将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投融资的同时,出现极大的融资困难,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路程。海外投资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海外投资出现困难,需寻求其他途径来改变资金紧缺的状况。

3.危机使得海外投资成本降低

金融危机在对海外投资环境影响的同时,使得中国面临的海外直接投资成本不断降低,门槛变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机会。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低迷、工厂停工、市场萎缩,尤其是欧美一些传统大型企业资金短缺,面临破产。众多企业经营困难、破产增加、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较为低廉的成本,为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收购兼并、开发资源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4.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全球经济的衰退与萎靡不振使得国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在针对国际贸易一边持开放态度的同时,一边对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对中国产品进口进行限制。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2009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贸易摩擦的不断扩大和加剧,使得中国企业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在市场国家建立企业进行生产,成为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转型和转变发展发生的必经之路。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之时,并没有因为危机的到来而出现经济下滑、经济衰退等现象。但是,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应当从危机中发现机遇和机会,积极迎接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为中国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积累更为丰富的能力。

我国宏观当局,在应对经济危机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影响的同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规划,其主要体现为:第一,对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法律和税务政策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鼓励高新技术产业、低碳经济产业的对外投资,适当控制能源、原材料行业的投资力度;第二,加强针对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控制,积极规避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第三,面对目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纷繁复杂的演变趋势和格局,要充分体现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把握最佳调控时机。

参考文献:

[1]张汉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J].中国投资,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