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股权结构的设计十篇股权结构的设计十篇

股权结构的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6:20

股权结构的设计篇1

关键词:公司股权结构审计质量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05-02

一、引言

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委托理论的相继提出,独立审计应运而生。独立审计作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一种服务产品,它和其他具有实物特征的产品一样。只有在高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满足社会大众的要求。

然而。近年来频频爆发的审计失败,如“琼民源”的造假,“蓝田股份”的欺诈,“银广夏”的虚幻神话,使得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和审计报告质量备受质疑。而股权结构是影响审计质最的一个重要因索,因此,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也就成为证券监管部门和广大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

二、样本数据和研究假设

1样本数据。本文选择国泰安数据库200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由于存在数据的缺失、行业的特殊性等原因,本文在研究中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了筛选。剔除了保险,银行。证券等企业的数据以及首次发行股票的企业的数据。经过上述筛选过程后,最后的样本公司和观察值为848家。

本文主要使用了计量经济学常用软件eviews5.1和数据处理软件excel的统计。其中,基本数据的加总或者相除处理使用了excel软件,变量回归分析使用了eviews5.1统计软件。

2研究假设。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总股本中,不同性质的股份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笔者从质和量两个角度理解其含义。即:股权构成和股权集中度。

股权构成与审计质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按投资人身份的不同,股权构成可分为国有股股东、法人股股东、流通股股东。国有股为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向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由于国有资产产权的公共性质。国有股股东就不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去监督管理公司的经营状况,国有股股东往往身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有者缺位。这势必会造成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监督力不够,给其盈余操纵的空间,从而从源头上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法人股与国家股不同,法人股的产权大都是民营资本或者是集体所有,相比国家股更具有“经济人”人格化特征。不同的产权性质决定了法人股股东会更有积极性去监督公司的经营层。并且由于法人股大都是机构投资者,他们也比较有实力去监督管理者的会计行为。以避免经营层,攫取公司利益。这就提高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源头上提高r审计质量。流通股又称散股,是指公司股份广泛分散在股东手中,小股东之间不容易形成联合,独立性较强。在公司经营不佳时时、小股东的“用脚投票”会对管理层超到有效的监督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股东形成制衡,约束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和大股东的掏空行为。

因此,提出假设一:国有股比例与审计质量负相关。

假设二:法人股比例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假设三:流通股比例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股权集中度与审计质量。股权集中度指的是公司股权分布状况。如果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势必会造成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其他中小股东缺失,控股股东享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不仅可以掌控公司的经营决策权。还能够决定经理层的选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和审计费用等重大事项。这样必然导致控股股东权力过大,股东大会变质成为大股东的一言堂。公司的其他治理部门,如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置也毫无意义,这就大大降低了公司的内部治理效率,就为大股东为谋取私利而调节盈余的行为提供了机会。有关专家学者也对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控股股东行为做了研究,发现企业的盈利信息质量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股权分布越集中,股权制衡度越低,则经理层非法操纵盈利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财务报告的质量就从源头上影响了审计质量,并且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角度考虑,第一大股东也会威胁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也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因此,提出假设四: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审计质量负相关。

假设五:股权制衡度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三、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的设计。笔者选择审计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这里选取可操纵应计利润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并采用修正琼斯模型计量可操纵应计利润,在此基础上笔者考虑到管理层的平滑盈余动机。倾向于选取期间费用项目作为盈余操纵的对象,故加入了期间费用项目。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pemel表示企业i第t年的期间费用变动幅度。其中。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上市公司经营层会在公司盈利状况较好的年度选择多计费用,少计利润,在盈利状况不好的年度少计费用。虚增利润这些手段来操纵应计项目。

(2)解释变量的设计。本文的解释变量主要包括股权结构的两方面,即股权构成和股权集中度,其中股权构成方面用国有股。法人股以及流通股比例表示,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制衡度表示,具体定义和符号表示见表1。

(3)控制变量的设计。为了控制其他公司特征对模型检验效果的影响,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选取了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定义和符号表示见表1。

四、模型设计及结果分析

1模型设计。为了验证公司股权结构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下3个回归模型。中国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_般多为国家股或法人股,为了更理想的反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国家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以及股权制衡度如何影响审计质量,本文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国家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分开回归,以减缓多重共线性问题。

2结果分析。首先分析三种股权构成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方程(1)和方程(2)是在剔除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状况下探讨国家股、法人股以及流通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国家股与ea正相关,与审计质量负相关。法人股、流通股持股比例均与ea负相关,即与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法人股不显著,未通过检验。这从实证的角度再次印证了国有股的大量持有所带来的国有股主体缺位现象比较严重,减弱了内部治理对公司经营状况的监督管理作用,不利于控制经营层的盈余操纵行为,从源头上降低了审计质量。流通股比例与审计质量正相关,这一检验结果与假设三一致,说明流通股股东在对公司治理状况不满时,选择大量转让股票,影响股价,还是能够对公司治理起到加

强作用的,从而有效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审计质量。

然后分析股权集中度及股权制衡度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方程(3)检验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ea正相关,即与审计质量负相关,这一结论同假设四吻合,证实了资本市场存在第一大股东掏空行为,他们采取非法手段,会计处理不规范,操纵盈余信息,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影响审计质量。与此同时,第一大股东持股占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和的比例与ea正相关,即股权制衡与审计质量正相关,这一结论同假设五吻合,说明其他股东对大股东的制衡有助于抑制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最后分析控制变量与审计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其中,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与ea正相关,即与审计质量负相关,说明负债比重大的企业更有可能操纵利润,从而可以借到更多的债,影响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反之,如果公司的外债比重较低,经营状况很乐观,那管理者就没有必要操纵盈余信息以蒙蔽债权人。与此同时,如果公司经营业绩越好,即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则表明这个公司的财务信息尤其是盈利信息极有可能是管理层美化后的结果,因此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也便越高,审计质量越低。而公司规模与ea负相关,即与审计质量正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有更为规范的会计处理流程,更先进的财务软件做保证,这就减少了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就减少了可操纵应计利润的空间,审计质量越高。

五、启示

上述的实证结果证实国有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与审计质量显著负相关,而流通股越高,股权制衡度越高越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给出了完善股权结构,提高审计质量的两大启示:一是减持国有股,加强股权分置改革,提高流通股法人股持股比例;二是培育经理人市场,减少内部人控制。

参考文献:

1,陈莲英,政府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理论分析,财会通讯,2009(3)

2,娄权,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与审计师选聘一基于委托理论的实证考察,财会通讯,2006(6)

3,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会计研究,2005(10)

4,孙铮,曹宇,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审计研究,2004(3)

股权结构的设计篇2

【关键词】薪酬结构;公司绩效;R&D投入

创新对于公司价值的创造、维持和增加至关重要,R&D(研究与开发)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我国政府于2006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R&D作为公司技术创新的来源、产品更新换代的技术支撑,越来越受到公司的关注。

在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者属于风险规避型并且不善多种经营,因为他们的大部分财富(财务和人力资本)都与他们公司的表现相关。相比于投资于实物资产,创新本身就是高风险的投资,并且酝酿周期长,因为现金流会延伸到管理者任期之外。R&D投入会压低短期会计盈余,因为研发支出不能资本化,这反过来会减少管理者与会计表现相关的奖金。由此,股东面临着一项艰难的任务:如何激励管理者提高R&D投入,投资于创新。

委托问题中提出的激励性薪酬契约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薪酬结构设计中。高级管理者(以下简称高管)是企业战略的实际执行者,因而其薪酬结构必然影响着企业R&D投入的水平,并且高管薪酬结构的差异也影响着公司治理的成效,从而制约着企业的R&D行为。基于公司当期业绩和长远发展,公司在进行高管薪酬结构的设计时就采用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的方法:货币性收入和持股权。二者分别对应公司的当期业绩和长远发展,后者又细分为管理者持股和股票期权激励。

截止目前,在高管薪酬结构和公司R&D投入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于激励措施结构的多方面,高管薪酬结构的设计即各种激励方式的有效组合也存在多样性,因此高管薪酬结构成为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由于创新的重要性,而且R&D投入是衡量创新的重要指标,因而以R&D投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是在这众多的文献中,直接以高官薪酬结构对R&D投入的影响为研究内容的并不多。本文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一、高管薪酬结构的相关研究

有关高管薪酬结构的现状研究较少进行实证方面的检验,但是其理论框架基本涵盖了高管薪酬结构的设计。谢巍、张奇英、宋浩(2000)分析了我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现状,并从年薪制和股权激励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建立我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设想。黄志忠、冯燕金、郗群(2008)以2002至2006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所有可获得数据的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调查研究了前三名高管的薪酬及结构。彭洋研究发现:公司高管人员作为公司的关键成员,其稳定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而对高管的薪酬激励是使二者之间建立更加牢固、更加紧密的战略发展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公司薪酬结构的设计中,给予管理者持股权作为激励是备受研究者关注。胡阳、刘志远和任美琴从企业财务控制系统设计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考察实施经营者持股激励制度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2年到2004年的业绩发现,经营者持股金额与经营者年薪金额的比例是衡量持股激励强度的有效指标,该指标与股票报酬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会计利润指标没有正相关关系。

股票期权激励是薪酬结构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卢馨、陈睿以国际学术期刊在2000年至2009年发表的股权激励的文献为样本,分析了国外股权激励的研究现状。从影响股权激励机制的因素,股权激励对高管行为的影响,以及股权激励带来的效果方面进行了综述。秦锂、朱焱通过研究发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制度保障,上市公司难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机制,以达到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发展的目的。从2005年截止到2007年,沪深两市共有60家上市公司正式公告了其股权激励计划方案,其中有22家上市公司已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文章中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其中,关于股权激励的特点,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股票增值权等四种激励方式中,以股票期权为主。

对于高管薪酬结构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高管薪酬结构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方面,并且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成熟。郭昱和顾海英的实证研究表明,薪酬结构会影响公司的息税前利润和股票市场表现,但对传统上衡量盈利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影响不显著;同时包含年薪和持股权激励的薪酬结构可以促使高管关注公司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减少高管人员利用职权侵占股东利益的行为,但是要把既领年薪又拥有持股权的高管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文中采用的解释变量有高管年薪总额、高管持股市值、高管持股比例、持股高管人数等,这些是高管薪酬结构研究中较常用的解释变量。魏刚运用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来考察公司经营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激励的关系,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年度货币收入偏低,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零报酬”现象严重,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水平偏低,“零持股”现象比较普遍。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它仅仅是一种福利制度安排。

二、高管薪酬结构与企业R&D投入关系的研究

现有文献中,以R&D投入为对象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在众多的文献中,直接以高官薪酬结构对R&D投入的影响为研究内容的却比较少,相关文献内容也比较分散。张显武和魏纪泳以2009年披露创新投入的我国235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薪酬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管薪酬水平和高管薪酬差距与技术创新投入正相关;具有技术背景的高管持股比例与创新投入的关系不显著[。刘伟、刘星以2002至2004年间49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持股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管持股与企业R&D支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这种正相关关系仅存在于高科技类上市公司。上述两篇文献都运用了持股比例这一重要的解释变量,相关文献中很少直接研究高管薪酬结构对上市公司R&D投入的影响,做过相关讨论的研究也未将高管薪酬结构阐释清楚。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解析高管薪酬结构,在理清薪酬结构各个方面的基础上,实证检验薪酬结构各个方面及整体对R&D投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昱,顾海英.高管薪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8(04):100-103.

[2]胡阳,刘志远,任美琴.设计有效的经营者持股激励机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05):52-58.

[3]卢馨,陈睿.经理人股权激励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10(11):144-147.

股权结构的设计篇3

[关键词]股权结构;非股权结构;会计信息可靠性;共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5-0178-03

[作者简介]虞应平,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南昌330099)

股权结构作为上市公司股东的一种契约安排,本质上是投资者协商或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投资者之间通过长期博弈形成的,即在企业中当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内部交易成本大于在公开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投资者才会停止对股权的要求;或者说,当投资者从总投资规模中获得的边际报酬等于其独立投资或投资于其他项目的边际收益时,无论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都将停止对股权的要求,股权结构才趋于稳定。

从股权的角度来说,影响公司会计信息的因素除了股权结构因素外,还有非股权结构因素。而且,股权结构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并不能由股权结构“本身”来体现,它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及由此决定的治理机制,这类因素称为“非股权结构因素”,用以描述股权结构以外的因素对股权结构治理绩效的作用。相对于股权结构因素,非股权结构因素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更为复杂,这种复杂性既来自于非股权结构因素的多样性,又来自于其作用方式的不规则性,表现为非股权结构因素对经营层的会计行为影响与股权结构因素的作用方向或程度可能是不一致的。因此,应该采取共同治理的思路,综合考虑股权结构与非股权结构因素,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

一、优化股权结构,加强对控股股东的制衡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近4成的第一大股东持股在50%以上,超过6成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35%以上,并且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悬殊较大,这样的股权结构使控股股东很容易地控制着经营层的会计行为,导致会计信息的非真实性,欠客观反映,而且这种现象在国有上市公司表现得更为严重。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虚化,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越来越严重,资本市场秩序日益混乱,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阻碍了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优化股权结构,形成多元化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的呼声日益高涨。通过股权结构的优化,一方面可加强对大股东的制衡,减少其对经营层会计行为的控制和影响,同时有其他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公司经营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在分散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时有目的地引导具有专业技能的机构投资者和不同产权主体的法人进入,机构投资者和法人可以凭借其人才优势、专业知识优势、获取信息渠道的优势形成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主体,从而促使上市公司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1.优化高度集中的民营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对于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掌握着占绝对优势的投票权,顺理成章地控制着公司的董事会和经营层。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治理结构设置同样也反映在民营上市公司中。对于民营上市公司只能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并借助市场舆论促使其减持高度集中的股权,通过逐步稀释股权,降低决策风险和道德风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家族股东持有大量的股权,股东之间失去相互制衡,形成对公司的完全控制,这种股权结构对其公司经营有着致命的风险:一是表现为股权过于集中于家族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和集体的决策机制,决策失败的可能性增大;二是现代经营、市场竞争复杂多变,家族股东持有者由于其自身精力和能力有限,所有者兼任经营者将束缚公司进一步发展,从而出现逐渐与经营者角色分离,将公司一些经营权委托给非家族成员的经营者经营。而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经营层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所有者必须设法将经营层追求的目标函数与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其有效措施之一是让经营层持股,将一定的股权通过出售或奖励的方式转移给经营层甚至部分员工。另外,民营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竞争优势,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将有利益关系的其他公司,如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上下游法人单位、其他家族单位进行股权交换、相互持股,彼此形成一种利益集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家族股东减少其对公司的股权,使高度集中的股权趋于适度集中。

2.采用累积投票制度,对控股股东加以制衡。累积投票制度是指存在控股股东的情况下,通过中小股东投票权的影响力度和效果,可有效地防止控股股东的垄断,对控股股东行为加以制衡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实际操作中,累积投票制度主要用于公司董事和监事的选举,这种投票制度可以使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选举董事、监事时享有累积投票权,可保障中小股东能将其利益代表人选进董事会、监事会。在累积投票制度下,中小股东可以凭借投票权的累积功能,将其拥有的总投票数集中投给一个或几个董事候选人,保障选出一定比例代表其利益的董事和监事,而控股股东无法垄断全部董事的人选。

二、强化非股权结构因素的作用

一股独大本身并不是中国公司治理有的现象,人为的股权分散和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一股独大引起的公司治理问题。因此,不能因目前上市公司出现的大股东不规范甚至恶意行为而简单人为地强制股权分散或多元化来打破一股独大。股权分散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往往上市后数10年,经过不断的股权稀释,创始人股权比例才会逐渐下降,股权随之分散或多元化。而且,股权结构的优化不仅要靠自身的调整与优化来实现,同时也要靠其他外部性经济的措施来为其优化与调整做好外部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工作,以使其能够顺利完成最优化的过程。对股权结构优化起外部性经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有:公司董事会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股权激励制度的运用、“企业家市场”的完善程度以及相关法规与制度的健全程度,等等。因此,完善与健全这些外部性因素与优化股权结构本身对于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同等重要。

三、完善董事会的结构与运行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主体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阶层中处于中间环节,是上市公司多级委托关系的中间枢纽。要保证公司的会计信息对所有股东是可靠的,则必须要保障董事会相对独立于控股股东、内部经理阶层,从而保证董事会独立判断公司事务,监督经营层经营行为及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动机,为公司所有股东服务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1.强化董事会的独立领导地位。有关学者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内部人控制程度严重,许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控制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做出侵害其他中小股东利益、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势必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以,应增加董事会的独立性,绝大多数的董事会成员应逐步成为独立董事。他们的作用是在战略性决策过程中导入他们的独立判断,提供公司可能没有的技能和经验,确保遵守最佳行为准则,参与新董事的任命和监督执行董事的行为。

2.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首先,要确保独立董事任职的“独立性”。具体来说:一是独立的财产;二是独立的利益;三是独立的人格;四是独立的专业;五是独立的行使职权;六是独立董事本人或亲属与企业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公司股权过于集中,董事的选举机制决定了董事代表的是大股东的利益,而不是全体股东的利益。缺乏保护中小股东,特别是公众股东的机制,这是我国上市公司屡屡出现重大问题的制度性原因。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正是要从制度上来解决问题,独立董事的选聘应采用独立董事自我任命的原则,即借鉴国外的经验,董事包括独立董事,应由董事会中的提名委员会来提名。而提名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是独立董事,通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也是提名委员会的成员。只有提名委员会提名的董事候选人,才能提交股东大会讨论和任命。提名委员会提名的董事候选人,经股东大会通过后,即成为公司董事。另外,还要注意独立董事的动态认证问题,不能认为独立董事一朝独立,永远独立,要防止独立董事在执业过程中的内部化问题。

其次,通过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独立董事真正“懂事”。逐步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因为独立董事要求有较高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做底蕴,还必须对其在公司董事会中所发表的意见负法律责任,承受一定的风险,只有支付合理的薪酬,才能使“责”“酬”相配,使独立董事充分发挥积极性。在独立董事的绩效考评和薪酬方面,可以考虑采取成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薪酬委员会,由薪酬委员会对独立董事进行绩效考评,向股东大会提出报酬的形式、金额、发放办法等方案。同时,要逐步建立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报酬机制不仅有激励的作用,也是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没有尽职尽责、缺乏努力的独立董事,不能获得相应的奖金和津贴及其他回报。此外,对独立董事的败德行为应在经济上予以制裁,并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四、构造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经理激励机制的建设必须围绕着鼓励经理行为长期化、使经理利益行为和股东利益行为相统一这个核心,更多地采取预期激励机制。也就是说,委托人应该选择最优的实物激励方式,使得人行为的外部效用内在化,在追求个人效益的同时,也达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预期激励机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包括年薪制、经营者股权,并辅以非货币的激励方式,如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较多的在职消费、带薪度假,等等。与此同时,要实施强有力的内部监控,从根本上解决董事、监事和高级经理不负责任和相互勾结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五、发挥外部监督的重要作用

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低下,除了与我国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外,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督环境的不完善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环境严重缺失,急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以完善。

1.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会计信息是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提供的,不同的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内容也不同。会计准则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格局。因此,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既要遵循会计本身的原则,又要考虑经济后果。经济后果观是对技术规范观的扬弃,根据经济后果观,会计准则的建设至少应做好以下几项内容:(1)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准则的制定。为了尽可能地优化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应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者的代表性。(2)准则制定过程必须保持独立性。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客观上要求其应代表最公允的经济后果。如何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避免准则的制定倾向于某一部分利益集团,保持合理的独立性成为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3)在准则的制定中尽可能避免各种规定上的模糊性。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势有效,而且大部分证券投资者素质偏低,经济性不能成为我国准则制定的首要目标,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规范和条例应该更为详细,尤其是对一些存在变化因素的经济业务应明确规定可使用的方法和使用的条件,才能减少契约成本,并限制随意的会计政策选择。

2.提高银行的监管力度。银行在保障公司会计信息可靠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银行虽然不是会计信息的主要监管部门,但银行作为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之一,凭借其与公司的信贷关系,能够掌握比广大中小投资者更为详尽的企业信息,也更有条件对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与鉴别,对公司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为了真正发挥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银行应该从改善自身内部管理机制入手,确立有效的银行风险评估系统,建立更为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对呆账、坏账及时发现并严格追究责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激发银行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才能充分发挥银行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作用。

3.增强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被称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警察”,按照有关法律、规章对会计信息质量负责。根据规定,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报告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验证,所以,在保证上市公司对外会计信息质量关中,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在上市公司中建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成员由独立董事组成,独立董事的职责之一是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负责,由其负责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用由公司承担,这样就能够防止在聘用中的利益寻租,保障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目前,应做好4个层次的工作,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监管:(1)制定出一套确实可行的监管政策和法规,并保证由明确的机构来执行这些政策法规,该机构有权对违规者做出警告、罚款、暂停执业、吊销执业资格等处罚;(2)建立专业、独立的权威监管部门,这些监管部门的成员必须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大部分成员应独立于执业注册会计师,监管部门最好是专设的,不要与其他职能部门相互兼职;(3)增加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监管的透明度,改变现在会计职业界业内处罚的做法,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监察的结果,一旦发现违规的中介机构,就在证券市场规定的渠道向社会公众披露;(4)鼓励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与自我监管。

4.引入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应在《公司法》、《会计法》中提高对造假行为责任人的经济处罚。同时,参照国外具先进经验的民事赔偿制度,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例如,由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造成中小股东的损失,不仅要追究上市公司、公司现任高管责任,要求其经济赔偿,而且还应追究已离任责任人员的责任,要求其赔偿。另外,有必要在我国《公司法》中引入“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强调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无限责任”,这种制度也被称为法人资格否认制度,即在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其关联企业,以公司的名义从事有损公司其他股东利益或公司债权人利益时,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的诉讼,否认公司的法人资格,并令该控股股东承担无限责任。这种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保护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也能促使管理当局的会计信息披露符合客观公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夏云峰,赵华.改革上市公司会计生产模式构想[J].财会研究,2004,(4).

[2]冯均科,丁梅.公司治理结构下会计信息操纵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3).

股权结构的设计篇4

摘要:股利政策时财务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本文选取2009年-2011年的沪市a股数据构建模型,考察后股改时代股权结构的变化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文章验证了后股改时代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关键词:股权结构股利政策股权集中度

一、引言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至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已正式进入了全流通时代。然而,市场各个主体的调整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股权结构的变化影响股利政策的制定尤其是股利支付比例的确定。本文探究的问题就是股权结构对我国股利政策的影响是否在后股改时代取得改善。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假设一:第一大持股比例与股利发放正相关;

假设二:前十大持股比例与股利发放正相关;

假设三:机构持股比例与股利发放负相关;

假设四:股权制衡度与股利发放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股利政策

据统计,自04年开始,我国约有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执行现金股利分配,以现金股利作为股利政策的替代变量。

2.股权结构

随着2008年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国有股长期“一股独大”的现象有所改善,机构投资者持股也逐渐成为后起之秀,作用日益凸显,股权结构的构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本文对股权结构的描述选取以下变量:(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2)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3)为了体现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度的作用,选用了Z指数,即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Z值越大,表明股权制衡度的作用越不明显;反之,则表明第一大股东的优势越不明显,体现了股权分置改革的效果;(4)为了验证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运转中的扮演的角色,选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

2.调节变量

证监会颁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近年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之后,对上市公司轻视投资者利益,少分红甚至不分红的现象起到了很大的抑制作用,因此,本文加入了调节变量—受政策影响度来考察这种影响。

(二)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了一下基本模型来检验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

Div=β0+β1top1+β2top10+β3insHold+β4Z+β5tJ+β6Control+ε

其中,top1,top10,insHold,Z是四个解释变量,Control是控制变量,包括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ttm、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净利率Roa、公司规模Lnasset、每股收益epS以及流动比率Curt,ε是误差项。

(三)数据选取以及来源

本文以09年—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所有股权结构类数据和财务数据均来自ReSSet数据库。根据研究需要剔除了以下数据:(1)St、pt上市公司,(2)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3)财务数据或股权类数据不完整的公司,(4)资产负债率小于或等于0的公司。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1、描述性统计

表1提供了样本主要研究变量在09年——11年的主要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截止到11年,95%以上的公司都派发了股利,均值在0.14左右。股改后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达到41%左右,且存在第一大股东完全持股的情况,仍然占绝对优势;而前十大股东持股的均值在59%附近,体现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制衡度的Z指数均值显著大于1,为19.4713,这说明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有限,“一股独大”的现象仍然存在。流通股比例均值在95%以上,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彻底,股权结构的变化应该会对股利政策产生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均值在17%左右,对于股利的派发产生何种影响还需验证。

2、相关性分析

由pearson相关性检验可知,解释变量每股股利(Div)与被解释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分别在1%、1%和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Z指数不显著。

3、实证结果

Div=0.059+0.021top1+0.065top10-0.062insHold-0.006Z-0.07

3Lnasset+0.77

(.756)(2.418)(-3.714)(-.307)(-3.685)

3epS+0.041ttm-0.454Roe+0.246Roa-0.002Curt

(31.817)(2.327)(-11.432)(5.618)(-.133)

F=261.333总体显著性:0.000R2=0.669,括号中标注的是t值

(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利政策。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股利支付水平越高,但关系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后股改时代股权分置改革的作用逐渐显现有关。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被逐渐打破,股权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此外,伴随着证监会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外部监管环境不断完善,第一大股东不能再凭借自己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任意干涉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以及现金股利的派发水平,因此,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的支付关系不再显著,但是无疑他们仍然偏爱更高的现金股利。

(2)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利政策。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

例与现金股利正相关。这表明,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派发现金股利,且现金股利的派发额度也越高。

(3)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股利政策。机构持股比例与股利政策的关系与预期一致,是负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会降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派发,抑制大股东的“隧道行为”,体现了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发挥的积极作用。

(4)股权制衡度与股利政策。股权制衡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现金股利的派发,抑制大股东的自利行为,但这种关系并不显著。这说明,仅仅依靠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来规范股利政策的制定,达到保护外部投资者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所有大股东同样都偏好现金股利,因此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极有可能同流合污,达成私下协议,置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

4、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方面,我们按照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将全部样本分成了三组。第一组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30%,为分散控股样本组;第二组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等于30%且小于50%,为相对控股样本组;第三组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等于50%,为绝对控股样本组。结果与上述一致。

四、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持股比例等多方面论证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于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及其程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治理失调,大股东通过“隧道行为”侵害中小股东等的利益;但也证明,股权分置改革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文章建议,股利政策是公司重要的财务政策之一,应当严格按照“同股同权同利”的治理法则制定,从而确保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实现。本文的分析及其结论也证明了股权分置改革在后股改时代体现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权比例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2,3.

[2]李传宪等,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4.

股权结构的设计篇5

【关键词】资本结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经济增加值

一、引言

关于企业资本结构,有很多相对成熟的理论,但是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之间的差异较大,甚至截然相反。例如,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中的营业收益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中的mm理论就认为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都是不变的,企业的总价值也是不变的。而净收益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则认为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负债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

资本结构对于企业长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涉及多个方面,这里试图根据我国房地产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利用科学的计量回归模型来研究多种融资方式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由于eVa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所有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包含了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回报,能够综合度量企业的经营业绩,本文在回归分析中使用eVa作为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

二、研究假设

企业资本结构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大类。股权融资具有筹集资金可永久使用、无到期日、不需归还、增强企业资本金和举债能力等优点,缺点是资本成本较高。股权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和前提,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是通过设立子公司引入外部少数股权资本,还是母公司增加股权自办,不同的股本扩充方式是资本结构战略规划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债权资本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短期融资券、公司债等融资形式。其中,银行贷款是企业债权融资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具有融资速度快、融资成本低、利息成本可以税前抵扣和企业股权不会被稀释等一系列优点,因此银行贷款成为众多企业优先考虑的重要融资方式。不同融资方式各有优劣,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方式,通过各种融资方式的相互结合,优化资本结构,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从财务角度为企业发展做出努力。据此,给出下面的合理假设。

假设1: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会显著影响企业价值,即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显著影响eVa。

假设2: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不同具体方式也会影响企业价值,即少数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长期借款融资会显著影响eVa。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到可利用历史报表数据的限制,文中只研究了具体融资方式中的少数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长期借款融资等三种进一步细分的具体融资方式,而没有考虑现实中的其他具体融资方式。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同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执行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由于受到新准则执行前后信息披露存在重大差异,文中仅选取了2009-2011年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板块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得到412个样本观测值,剔除B股样本和信息缺失的公司,最后获得129家公司3个年度387个样本。本文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提供的《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数据处理利用spss13.0。

(二)研究设计及变量定义

为了检验提出的两个假设,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分析来检验:样本公司通过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调整资本结构,是否可实现对于企业eVa的影响,影响企业价值。具体的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各变量的定义如下:

eVa—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即净利润+利息支出*(1-所得税率)+(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平均资本成本率,其中利息支出为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平均所有者权益和平均负债合计均采用年初数与年末数合计的平均值;平均无息流动负债是由企业财务报表中“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构成:由于数据来源的局限性,平均资本成本率参照经济增加值考核细则中规定,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资本成本率确定后,三年保持不变的要求,综合样本数据,将房地产行业的平均资本成本率定位4.1%。

X1—股权融资额,是公司年末股东权益总额。

X2—债权融资,是公司年末负债总额。

X11—少数股权融资,是公司年末少数股东权益金融。

X12—母公司股权融资,是公司年末股东权益总额减去年末少数股东权益之后的余额。

X21—债券融资,是公司年末应付债券金融。

X22—银行贷款融资,是公司年末短期借款、年末长期借款金额之和。

X23—是公司负债总额减去公司年末短期借款、年末长期借款、年末应付债券之后的余额。

Ratio—资产负债率,是公司年末负债总额与年末资产总额之比。

模型1用于检验假设1。假设1预测,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价值,企业通过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筹资,调整资本结构,影响eVa。

模型2用来检验假设2。再进一步地具体深入分析,即使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会影响eVa,但是股权融资中又有母公司追加股权资本和引入少数股权资本两种融资方式可以选择,而债权融资中又主要有银行贷款融资,债权融资和无息负债等其他债权融资方式可以选择,故而需要进一步细分具体融资方式又是怎样影响eVa的。假设2预测,对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不同方式选择而言,会有不同的融资效果。

四、回归结果分析及讨论

图一提供了假设1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是检验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股权资本和债券资本筹资,调整资本结构,影响eVa。由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知,股权融资的估计系数为0.128,并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在只有一种股权融资方式的情况下,股权融资会带来eVa的增加。但当有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方式可供选择时,与债券融资相比,股权融资对eVa的影响仍然显著为正,而债券融资的股息系数为0.041,显然没有股权融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大。

图二提供了假设2的回归结果。模型2主要是进一步检验少数股东资本、母公司股东资本、债券筹资、银行贷款和无息负债等具体融资方式对于eVa的影响。有模型2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少数股权的估计系数是0.286,母公司股权融资X12的估计系数是0.130,银行贷款融资X22的估计系数是-0.079,并且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2数据显示,增加少数股权资本融资、增加母公司股权融资和减少银行贷款融资会显著带来eVa的增加。并且,在股权融资中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时,从系数大小上来看,与母公司股权融资相比,少数股权融资对eVa的影响更大,少数股权融资的影响超过了母公司股权融资的影响。在控制了资本结构的影响之后,上述结果不变。需要说明的是,债券融资的回归系数虽然基本为正,但一直不显著,其他债权融资系数基本为正。

总之,根据我国房地产行业129家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利用科学的计量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方式的选择确实会显著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eVa。第一,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和eVa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股权融资对于eVa的影响显著大于债务融资。第二,增加少数股权资本融资和母公司股权资本融资均会增加eVa,但少数股权资本融资的影响更大,这一点可能和房地产行业联系紧密。第三,应付账款等无息负债不存在资本成本,可以显著增加eVa。

参考文献:

[1]韩传摸,孙青霞.中国资本结构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09).

股权结构的设计篇6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推进,公司结构的治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能改变一些不够规范的现状,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对现阶段我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根据自己公司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促进本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完善,使其适合于本公司运作,更好地为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服务。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简单的说,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是企业制度的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狭义的是指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投资者(外部人)与管理者(内部人)之间的控制权和利益分配的问题。广义的来说,可以理解为与企业的组织形式、控制制度和利益分配相关的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其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公司治理结构有以下主要特征:

1、权责分明,各司其职

公司治理结构的领导体制由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组成。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经理人员及监事会组成。各个机构都有其自己的权利和职责。他们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为公司的有效运作服务。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依法执行股东大会决议;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经理人员对董事负责,是公司决策的执行者,具体负责公司日长经营和管理。公司各个机构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2、委托,纵向授权

在公司中,公司的各个阶层之间都有一组委托关系连接着。股东作为委托人将其财产交由董事会,并委托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人进行经营监督。从公司经理层到公司员工之间还存在着若干中间授权层次。层层委托授权在公司各层级间进行权力分配,各层级之间通过股权关系和劳动合约关系进行约束。在层层制约的时候,往往有些阶层会越权办事,这样就破坏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会给整个委托关系链带来混乱。

3、激励约束,双重并存

在现代公司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人容易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监督经营者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在激励方面来说,主要是委托人要通过一套激励机制来促进人的行为目标与委托人的目标尽量一致。在约束制度方面,从公司内部、股东大会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监事会与董事会、经理层之间都要设立制约机制。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不管未上市的国有企业还是上市公司,就现代企业制度而言,他们都有着共同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结构的不合理

由于我国传统的公有制的影响,在对我国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过程中,建成了仍以国有股权为主的较单一的股权结构形式。国家作为公司的大股东,股东会听命于国有资产的代表——政府,公司脱离不了政府的行政干预。政府派代表行使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这势必造成公司所有权和公司控制权的分离,形成公司实际由公司内部人控制。国家股所占的比重过大,股权过度集中,易导致国有股、法人股独大的弊端,监督和约束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董事会内部存在的问题

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董事会对股东负责,受全体股东的委托,享有充分的权力,代表股东进行决策,在公司领导中起着核心作用。但在现实中,许多公司的董事会并没有发挥其核心作用。其不规范之处主要表现在:

(1)董事会的产生具有随意性,股东大会没有召开,董事会就已“产生”。也有许多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老国企时代的总经理负责制中个人权力高度集中的基因又在新组建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得到了“继承”和“萌生”。

(2)有的企业虽然从组织形式上完成了公司化改制,但原有的领导班子基本不变地进入了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高度重合,使董事会被经理班子控制,董事代表股东利益的作用失效,董事会形同虚设,不能正常运作。

(3)把公司分权——制衡机制看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甚至是“董事长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未经董事会的授权,董事长处处以“法人代表”和“一把手”自居,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没有形成,扰乱了公司的责任体制。

3、监事会地位没有落实,监事会功能非常有限

我国的公司制企业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同时由于我国《公司法》等法规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只重视了董事会的作用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使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

4、经理层的激励机制问题

近年来,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经理层问题频繁出现,相当多的经理人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经理层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经理层的人员一般都是原改制前国企领导干部或占有大股权的人来担任。这种做法破坏了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层层制衡。

5、内部人控制企业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数十年的放权让利改革,人们普遍认为改革就是给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以不受所有者约束的经营自主权。于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股东会和董事会形同虚设等现象比较普遍,实际上把所有者排除在企业之外,企业内部高层经理掌握着企业的最终控制权。

三、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建议

1、公司组织结构的内部完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建立和完善公司组织结构。针对当前公司组织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按照《公司法》的规范要求,并借鉴国外公司组织结构治理的经验,提出了如下完善措施:

(1)建立多元投资主体结构

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要把单一的所有权结构变为国家股、企业法人股、个人股多种股权形式并存的公司股权结构。加快公司法人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降低国有股的比重,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完善股东大会制度,改善董事会的构成,彻底消除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所带来的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全面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2)设置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就是指来自于外部的与公司没有关联关系的非执行董事。独立董事应该具有超然独立的地位、独立的态度和判断。独立董事必须为所有股东的利益平等的提供服务,而不能偏向控股股东的潜在利益。可仿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允许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如设立财务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并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

(3)规范监事会

首先,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严格监事会设置。在监事会成员中,股东代表应由股东会选举,职工代表应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严格选举程序,提高监事的素质。监事会成员应严格履行职责,行使对公司行为、董事及经理行为的监督,充分发挥监事会对公司的监督作用。

其次,我们要扩充监事会的权力,建立名符其实的监事会制度。新《公司法》充实了监事会职权,第54条新增的职权包括:弹劾权、股东会的召集权与主持权、提案权、起诉权。我们还应该由监事会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或解聘;财务报告由董事会编制后交监事会审核并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等。

2、改善公司财务会计制度

当前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财务会计制度障碍,所以在加设财务会计专职独立董事的同时,也要有效改善财务会计制度。因为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彼此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处于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环境下并受其影响,同时,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进而影响到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着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安然公司事件后,美国加大了对虚假信息披露的处罚力度;香港2006年初提议对上市公司法规进行修改,在公司年报中虚假会计信息的在港上市公司的董事,可能要面临达10年监禁和高达1000万港元的罚款,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另外,我国现行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仅从财务的角度来规范财务控制是难以真正实现其作用的。为了能真正实现财务的内部控制,必须与公司治理机制相结合。

3、构建经理人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经济利益激励。人力资本已经作为资本存在,那么它的经济利益激励就是人力资本的薪酬制度。最有效的薪酬设计就是把经理个人利益同公司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在拉开经理人员与其他雇员的工资差距的前提下,对公司经理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奖金、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不同形式相结合的报酬形式。最有效的设计是把不同的形式结合起来,形成最佳组合。(2)权力地位激励。经济利益激励并不是调动经理人员积极性的唯一手段,对企业经理人员的激励应更多地侧重在权力与地位方面。要大力宣传经理人员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提高有经营才能的经理的知名度和社会声望,建立它们的职业声誉,从而使其在价值取向上更看重经理人员这个职位和身份。

股权结构的设计篇7

一、研究假设与文献综述

国内外针对财务困境与股权构成的关系研究成果丰硕,本文主要针对西部地区财务困境公司变化趋势与股权集中程度、股权制衡程度、股权分离程度等股权结构变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假设如下:

(一)有效制衡的股权适度集中有利于困境好转

股权制衡的观点是基于利益趋同理论与利益侵害理论的。利益侵害理论认为公司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并不完全一致。Shleifer(1985)得出了大股东有助于财务困境好转的研究结论。Holdemess、Sheehan(1988)得出了90%以上的控股股东均会派出代表或控股股东自己担任CoB或Ceo的研究结论。Lehmannerik(2000)得出了股权集中度高有利于企业监管的研究结论。Friedman、Johnson、mitton(2003)得出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走出困境。我国地方政府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大多会采取注入优质资产、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重组等多种形式进行扶持,缩小财务困境公司内外部融资成本的差距,从而实现保留壳资源的目的。张健(2004)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得出了董事长和总经理二位一体性、内部董事比例、高管人员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指标和股权结构指标与公司财务困境显著相关的研究结论。张海霞(2006)得出了适度的股权集中与多元化的股东制衡结构是必要的研究结论。刘星、刘伟(2007)得出了股权制衡度与企业价值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的研究结论。郑海燕、徐明、刘中刚(2009)得出了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适度制衡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的研究结论。廖凯敏(2014)以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在衰退型行业中通过提高股权集中度可以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更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的研究结论。所以,对于如何协调和处理大股东的利益趋同与利益侵害的双重性,中外学者均认为股权集中度高的适度股权制衡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和财务困境好转。

(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稳定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

对于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而言,小股东为了规避投资风险的需要,理性的选择是放弃策略,具体做法就是采取用脚投票的市场投机行为,在二级市场上抛售股票,高换手率表明中小股东缺少帮助企业去完善公司治理困境好转的信心和动力。而大股东则不然,其利益或损失往往取决于困境公司的好转或恶化,他们不可能像中小股东那样可以随意抛售股票,反而会为了自己能够获得稳定的长期投资收益对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出手相助,加大持股比例。Leland、Hayne、David(1977)得出了大股东持股比例高有助于增加企业价值的研究结论。maug(1998)得出大股东通过增加持股比例以实现其资本增值的研究结论。Bolton(1998)得出了股权集中度高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股价稳定与长远发展。elloumi、Gueyie(2001)认为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负相关。parker、Gary(2002)认为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生存率正相关。吕长江、徐丽莉、周琳(2004)指出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是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处于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最重要的指标。郑海燕(2010)得出了股东行为选择影响财务困境变化趋势的研究结论。刘畅(2011)以2006―2009年度72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财务困境负相关、国有股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困境显著正相关、国有股控股时前十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和财务困境正相关但不显著、法人股控股?r前十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困境均显著正相关、不存在控股股东时股东持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均与财务困境不显著正相关的研究结论。因此,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稳定有利于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价值、绩效的提高和财务困境好转。

二、研究设计

(一)选取研究样本

我国自1998年4月22日起实行“特殊处理”(Specialtreatment,St),即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或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就会特别处理。*St股票是指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股票,即该股票“存在退市风险”;S*St股票是指未进行股改、有退市风险而被特别处理的股票;*St是指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退市预警;St是指公司经营连续两年亏损,特别处理;S*St是指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退市预警,还没有完成股改;SSt是指公司经营连续两年亏损,特别处理,还没有完成股改;S是指还没有完成股改。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区域板块划分方式,西部地区包括陕西、重庆、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通过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2016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搜索2016年底沪深两市的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上市公司,以St开头的有15家;以SSt开头的有1家;以*St开头的有20家;以S*St开头的有2家;以S开头的有1家公司,其没有完成股份制改造,财务状况并不异常,不满足条件,予以剔除。经过筛选后,满足条件的共38家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其中2016年当年顺利摘星脱帽步入正常的公司有9家。为便于比较,将29家2016年戴帽公司归为一类;将9家2016年当年顺利摘星脱帽成为正常的公司归入另一类,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一是纵向分析9家摘星脱帽组公司的2016年与2015年的股权结构指标。二是横向分析摘星脱帽变为正常的9家公司与29家财务困境恶化的戴帽公司的2015年度的股权结构指标的特点。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数据通过证券之星网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网收集整理而获得。困境好转摘星脱帽的9家上市公司、困境恶化戴帽的29家上市公司如表1、表2所示。

(二)研究变量

理论上股权结构当然可从多个方面考察,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股权集中度指标(x1、x2、x3、x4)、股权制衡度指标(x5、x6、x7)和股权分离度指标(x8、x9)来研究财务困境变化趋势背后的股权结构特点,股?嘟峁沟牟煌?类别指标如上页表3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2016年困境好转摘星脱帽样本与困境恶化戴帽样本股权结构指标横向比较

相同年度不同类别样本的显著性检验属于两个独立样本的假设检验,假设检验过程需要以下两个步骤方能完成:

1.两个独立样本方差齐性F检验――检验两个总体的方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SpSS中方差齐性检验属于F检验,理论上采用临界值检验或p值检验均可。一般采用p值检验,因为p值检验的检验规则简单明了,只需要将SpSS软件自动计算相伴概率Sig.(p值)与显著性水平α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检验结论。如果相伴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作出拒绝原假设H0而接受H1的检验结论,即拒绝两个总体方差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或者接受两个总体方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果相伴概率p值大于或等于显著性水平α,则作出接受原假设H0而拒绝H1的检验结论,即接受两个总体方差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或者拒绝接受两个总体方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的计算结果选择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的t检验统计量和自由度计算公式,最后根据t检验的结果做出判断,选择相应的检验结论。

同理采用p值检验,根据SpSS自动计算的相伴概率Sig.(p值)与显著性水平α的比较结果做出判断,选择相应的检验结论。如果相伴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作出拒绝原假设H0而接受H1的检验结论,即拒绝两个总体均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或者接受两个总体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果相伴概率p值大于或等于显著性水平α,则做出接受原假设H0而拒绝H1的检验结论,即接受两个总体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或者拒绝接受两个总体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SpSS的t检验计算分析结果有两行,第一行equalvariancesassumed为方差齐的情况,第二行equalvariancesnotassumed为方差不齐的情况,根据第一步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分别读取相应行次数据,判断两个总体均值之间的差别有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显著性水平α取值为0.05,t检验结果整理后如表4所示,其中mean为各组的样本均值,Fstat为F检验统计量的值,tStat为t检验统计量的值,Sig.为双边检验结果的相伴概率(p值)。如果相伴概率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H1,接受H0,2016年困境好转样本与困境恶化样本的股权结构指标的方差或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否则,拒绝H0,接受H1,2016年困境好转样本与困境恶化样本的股权结构指标的方差或均值存在显著差异。equalvariancesassumed表示方差齐的检验结果,equalvariancesnotassumed表示方差不齐的检验结果。

从表4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经t检验得到两组样本中在相同的2016年度x1、x2、x3、x4、x5、x6、x7、x9八个股权结构指标值在统计上差异均不显著,只有x8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两个样本的前五大股东所持有的不流通股比例差异显著。摘星脱帽转为正常的困境好转样本的不流通股比例明显要高于困境恶化样本的不流通股比例,摘星脱帽困境好转样本的前五大股东不流通股比例(x8)为19.16%,而困境恶化样本的前五大股东不流通股比例仅为11.45%,摘星脱帽困境好转样本高出了7.71%,大股东稳定地持有不流通股有助于发挥利益协同效应,有利于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抓住最佳的决策时机,迅速做出具有事务性特点如中层管理人员的聘用、薪酬标准与销售战略的确定等经营性决策,以及事关公司生死存亡的如机构设置、投融资方案、高管的绩效考评等重大事项的战略决策,有利于公司走出困境财务状况趋向好转。

(二)摘星脱帽样本2016年与2015年的股权结构指标纵向比较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摘星脱帽样本组2015年与2016年股权结构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考察摘星脱帽样本组2015年与2016年股权结构指标差异是否显著。摘星脱帽组2015年与2016年股权结构指标配对t检验结果整理后如表5所示,显著性水平α取值为0.05,其中:mean是每个股权结构指标的均值,Std.Deviation是每个股权结构指标的样本标准差;Std.errormean是每个股权结构指标样本均值的标准差,t是t检验统计量的具体数值,Sig.(2-tailed)为双边检验结果的相伴概率p。如果p值大于或等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H1,接受H0,也就是接受2015年与2016年每个股权结构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的检验结论,否则,拒绝H0,接受H1,也就是接受2015年与2016年每个股权结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的检验结论。

从表5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2015年与2016年9家摘星脱帽公司的股权结构指标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1)、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x2)和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程度(x6)三个股权结构指标通过显著性检验,差异显著。摘星脱帽的9家公司第一大股东大量持股比例由2015年的0.2980下降为2016年的0.2881,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由2015年的0.0467上升为2016年的0.0607,股权集中度降低了,适度集中的股权制衡得以体现,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与之相反,2015年与2016年的x3、x4、x5、x7、x8、x9六个股权结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研究结论

以上实证分析主要分析了西部地区财务困境变化趋势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股权分离度等股权结构指标之间的关系,现将研究结论与局限整理如下:

(一)研究结论

1.适度集中的股权制衡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当上市公司处于财务困境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时,如果能够在适度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同时,适度提高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即在股权适度集中的同时注意股权制衡,能够形成控制权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唤起第一大股东的危机意识,促使其有动力去分析研究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积极主动地采取资产重组、债务豁免、资产置换、更换公司管理层等强有力的整改措施来改善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公司绩效和维护上市公司价值,在帮助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走出财务困境的同时,也维护自己作为大股东的控股地位与相关利益。因此,适度集中的股权制衡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

2.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稳定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在股权流动性方面,若股权稳定地相对集中在大股东的手中,一方面,大股东有能力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管理绩效和上市公司价值,另一方面,也会增强中小股东对财务困境公司的投资信心,放弃投机行为,提高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关注度,上市公司不会因为陷入财务困境而导致股价发生较大的震荡与波动,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稳定对公司的安全性与绩效等均会提供正能量,有利于财务困境公司好转为正常财务状况。因此,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稳定有利于财务困境好转。

股权结构的设计篇8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员工股;风险承担行为

随着农信社全面改制成农商行,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取得极大成就,股权结构逐渐优化,股本金额不断增加,治理内部控制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完善,但因农商行改制时间较晚,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顾客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比于一般的城市商业银行,其面临的风险更高,且由于自身发展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差。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股权结构安排作为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石,其合理性往往能提高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对公司有重要影响。在中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需要正确的认识把握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风险承担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这不仅是农村商业银行主动适应银监会和省联社双重监管的要求,也决定农村商业银行的价值,更是有效防范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必然选择。那么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风险有何影响?关于股权结构对风险承担行为的研究,国外专门研究的多为国有商业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L.LaevenandR.Levine(2009)[1]通过实证分析了银行股权结构、风险承担行为和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相关性。研究认为当银行为单一公司治理机制,股东的相对控制力与风险承担行为呈正相关关系,而这其中的风险承担行为与资本管制间的关系则取决于每家银行的股权结构。李维安等人(2004)[2]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改革关系研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模式选择建议。另外,李艳虹(2008)[3]等学者从股权结构和银行经营绩效、风险管理方面入手,分析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迁对绩效与风险影响。研究认为股权结构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的产权基础,能从根本上决定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管理决策机制,进而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与行为方式。

1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股权结构作为银行治理的产权基础,能从根本上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和约束机制,影响信息披露、管理制约控制、外部监管等机制,这些机制制约进而影响公司治理与决策,从而最终影响其抵御破产风险的能力大小(iannottaetal,2007)[4]。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背景调查,从股权结构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员工股为切入点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有关于股权集中度的研究认为股权集中对内部治理作用是双面的:一方面认为大股东占比达到一定程度可收获的利益加大,对中小股东的侵占行为减弱,可以更加有效监督企业运营,规避风险,获得更高效益,即“利益趋同效应”假说。iannotta(2007)[4],Shehzad(2010)[5],等认为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负相关,股权越集中越有助于达成一致决定,快速有效的决策。另一方面认为在较低比例的股权集中情况下,大股东会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并且控股股东的侵占动机随着其持股比例提高而增大,产生“壕沟防御效应”,即“掏空假说”。这种观点认为较集中股权结构会引发股东之间冲突,银行的少数大股东掌握着经营决策权,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更愿投资高收益高风险项目,加重不良贷款率,使得银行面临更高信用风险,“掏空”银行(Laeven和Levine(2009))[1]。

鉴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本文假设股权集中会约束风险承担行为。以第一大控股股东持股比和前十大股东持股之和来代表银行的股权集中度,提出假设1。假设1:股权集中度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负相关。股权制衡是由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各大股东之间内部牵制,防止了第一大股东机会主义,以达到大股东相互监督的股权安排情况。白积洋等(2012)[6]的研究结果验证了适当股权制衡能够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在国有股东持股较低的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国有,其他大股东制衡程度低,很难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因此,提出假设2。假设2:股权制衡度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另外,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施行职工全员持股制度。员工持股使得农商行的职工不仅仅是银行经营者,更是银行所有者。让员工参与治理能够通过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股权在内部资本流通,实现公司长期利益最大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员工更具归属感,从客观上建立了职工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利益关系,并且能降低职工的激励成本。我们假设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持股有助于银行风险控制。提出假设3。假设3: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持股比例与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

2实证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文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银监会网站以及各大农村商业银行官网披露年报或年报推算出的有关财务信息。基于数据有效性和可得性,最后得到150家农村商业银行共计335组有关股权结构指标、银行风险指标的样本数据作为实证分析。其中2013年113组,2014年127组,2015年115组。

2.2变量选择与描述统计

2.2.1被解释变量(银行风险变量)

本文以LucLaevenandRossLevine提出的Zscore为破产风险的替代变量,即用Z值的倒数来衡量银行的破产风险。Z值是银行资产收益率(Roa)和资本资产比率(CaR)之和与资产收益率标准差σ(Roa)的比值,通常用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稳定性。Z值越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越稳定,持续运作能力也越强,相应农村商业银行的破产算风险也就越小。Zscore来表示Z值的倒数,反映银行破产概率。Zscore值越大,银行破产概率越。

2.2.2解释变量(股权结构变量)

由前文理论分析,股权结构是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重要因素。股权结构指标中,本文选取了①股权集中度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CR10)②衡量股权制衡度选取Z值,即第二到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③员工股占比(eS);④虚拟变量CR1/p反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是否大于等于p,是回归1,否取0,例如CR1/0.1是虚拟变量,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10%时,取值1,否则取0,以此类推。反映股权分散化是否存在区间效应,讨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存在一个合理区间。

2.2.3控制变量

剥离银行资产规模产生影响银行规模inn、银行资本充足率tCR、资产负债率DR、资本利润率RR的影响。有关变量定义见表1。表2给出了全国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及其财务相关特征的描述性统计。由样本数据统计,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平均值13.65%,最大值47.42%,最小值仅为015%。不良贷款数值较大,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水平高。股权结构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均值9.17%,低于10%,最低仅0.38%。说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只是处于相对控股地位,持股比例总较低。前十大股东持股比均值44.44%,最小值仅3.7%,前十大股东以外基本为小而散的股东,这些均说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股权整体是极度分散的。Z表示第一大股东对银行控制力,控制力平均水平6.4850,说明大股东对银行控制能力总体上较弱。员工股平均占比12.14%,最大占2739%,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本行职工持股总额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5%,已基本达到了制度要求。可见员工股现已成为农村商业银行重要得股东组成部分之一。

2.3计量模型的假定

本文为了研究股权结构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设定以下五个模型。模型(1)考察第一大股东、前十大股东之和作为股东持股的集中程度衡量,分析对风险影响。进一步分析第二到第十大非控股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总体影响。模型(2)分析员工持股比例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其中,i指银行序列代码,t指年日期,Yi,t取zscore,表示i银行t年的风险代替变量,αt表示不同农村商业银行不衰时间变化的个体特征,εi,t是随时间变化的扰动项。对面板数据模型筛选,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本文面板数据估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收集的全国150家农村商业银行2013—2015年年报数据以及年报数据计算得到的各年一共335组截面样本数据,并对各变量标准化后,分别带入模型。

3实证结果与分析

考虑界面异方差、序列相关、界面相关等问题后,我们对模型(1)(2),以破产风险变量zscore作为被解释变量做固定效应分析。第一,从方程(1)、(2)观察,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CR10)均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说明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高度分散股权结构下,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能获得有效的控制权有助于银行承担风险,减小破产损失。因此,对于目前股权分散趋势的农村商业银行,其股权集中度越高,银行越稳定,不降低良贷款率,风险承担行为越低。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对农村商业银行规定了单个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这种制度设置存在很大弊端。农村商业银行社会自然人股所占比例占股东数量一半以上,但单个比例极低,股权高度分散。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水平较低,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反而会由于协调成本和搭便车现象而使银行愈加不稳定,大股东控制集中更多信息优势,用更少成本来关注更多企业信息审核,可有效规避投资高风险,符合“利益趋同假说”观点。假设1成立。第二,股权制衡度(Z)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方程(3)表明,加强股东权利制衡,减弱第一大股东控股能力,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分散的中小股东由于股份少,无投资意识,多把参与的股权当成存款以便赢得小利。且思想意识落后,较少有参与经营管理与民主决策的理念,所以可以说,股权内部结构监督治理约束存在严重缺陷,以至于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水平、防范风险的效果滞后,需要改善内外监督治理机制。假设2成立。第三,员工股比例(eS)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影响。表3方程(4)结果显示,员工股持股比例越大,却越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面临风险越大。同Kim(2014)[7]等人对一般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的研究结果,认为存在即使员工大规模持股,基层员工也认为他们的表态、工作几乎不能影响公司绩效的现象,易产生“搭便车”等问题,职工持股并不能有效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持股比例过小而分散的员工持股,会使得银行决策权相对分散,员工素质也有待提高,思想僵化,难以有效治理,剩余控制权仍是被农村商业银行董事层、管理层掌握。现内部监督部门监事会也极少建立,制衡机制不完善,也就无法约束管理者决策。假设3不成立。

4进一步分析

股权集中度保持在什么水平上才能有助于控制银行风险?我们进一步研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区间变化对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参考busta(2014)等股权分散化在不同阶段股权比例变化对风险控制不同影响。本文也假设第一大股东与风险承担行为理论上存在一个股权分散化的区间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存在合理区间,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某一点后,股权持续集中、降低风险承担行为的效应递增。

5结论及建议

5.1研究结论

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农村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与风险承担行为符合利益趋同假说,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且超过20%后,可有效降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第二,第二到第十大股东共同对第一大股东制衡度越强,越有助于内部权利制衡,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越低,经营效果越好。第三,员工持股仍存在较多问题,不能有效的防范农村商业银行风险。

5.2政策建议

第一,适度的股权集中。相对集中股权,提高单个股东所占份额,同时提出提高非控股股东制衡力,形成有效制约完善内部治理,提高运行效率,可有效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第二,逐步健全法人治理。银行可加大引入金融类法人股东,这与银行本身性质相符合。金融企业法人具备更为专业的金融知识,可帮助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经营与决策。法人股东更加注重银行长期经营情况,相对于分散的社会公众股和员工股有更大影响力,能促进银行管理水平提高,从而降低银行风险。第三,加大对内部员工素质培养,建立合理股权激励体制,合理设置农村商业银行员工内部行权机制。建议扩大内部人持股,增加银行员工对本行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加大内部人员风险行为互相监督力度,切实使员工股东参与到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上来,进而减少道德风险。同时,建立完备的风险控制措施,对整个员工持股计划运作制定严密的风险措施,以发挥员工持股计划应有的作用。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未上市,股权激励方式也可作为一种对员工、管理层激励方。

参考文献:

[2]李维安,曹廷求.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J].经济研究,2004(12):415.

[3]李艳虹.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绩效:国际比较与我国实证[J].金融研究,2008(11):139.

股权结构的设计篇9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公司经营绩效

一、问题的提出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同股权结构的安排会对公司的治理效率和公司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最终会反映到公司的经营绩效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公司治理水平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因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三位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前五位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作为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来分析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经验证据和理论启示。

二、理论分析及假设

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股东和企业管理层之间存在着潜在的高度信息不对称,因而公司治理问题的实质演变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本为提出假设1: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呈倒U型关系。

假设1.1:股权集中度以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衡量:

假设1.2:股权集中度以公司前三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衡量:

假设1.3:股权集中度以公司前五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衡量。

李增泉(2002)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无论是“股权制衡类”上市公司还是“一股独大类”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就越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经营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2.1:股权制衡度以z指标(第二和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来衡量:

假设2.2:股权制衡度以s指标(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来衡量。

三、研究框架设计

(一)样本数据的来源和选择

本文以2008年-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样本总体中剔除金融、银行机构,St、*St以及净资产收益率为负的上市公司,最后剔除数据无法获得的样本。最终,我们选取了1565家上市公司4125个观测值。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所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10*0。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股权结构描述性统计如下。

由表2可知,2008年-2011年pFiR、ptHR、pteR在均值和中位数上差距不大,但是从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看,差距却很大,有的上市公司前三位大股东持股比例已经为100%。从股权制衡度来看,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和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平均占到45%左右,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平均占到58%左右,这更加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的严重性。

对本文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发现,更适合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由回归结果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前三位大股东和前五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中均得到了验证,这与我们的假设1.1、1.2、1.3均一致。实证结果表明: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相对于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更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从而使公司的治理效率最大化。

在股权制衡度模型中,第二大股东、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以及第二大股东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对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股权越分散越不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这与我们的假设2.1、2.2相一致。但是在显著性方面,股权制衡度对公司经营绩效并不显著,这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其他股东对大股东的股权制衡能力较弱。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008年-2011年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情况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一定的股权集中度有助于改善公司绩效,但过高的股权集中度却对公司绩效有负面的影响: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的显著性并不明显。

股权结构通过公司治理机制这一中间环节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因此,只有股权结构合理才能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也只有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实现公司的有效运营,进而保证公司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股权结构的设计篇10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上2006年106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流通股规模和董事会的勤勉程度与其审计定价正相关,但是独立董事比例和股权性质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审计定价

研究背景

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国有股在证券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国有企业除获得经济利润外还担负着税收、社会稳定等政治任务。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并不是其资产的实际拥有者,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问题,容易造成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能够对他们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但是其监督程度有限。由于国有股股东选择高质量审计的监督力度较小,很难像其他股东一样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单位。

研究假设

为了研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控股股东为国有的上市公司审计定价低于其他公司

假设2:上市公股权集中度越高,其审计定价越高

假设3:上市公司流通股规模越大,其审计定价越高

假设4: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审计定价水平也越高

假设5: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审计定价呈正相关关系

研究设计

前人的研究表明,审计定价不仅与审计工作量、审计努力程度相关,还受到外部法律环境和被审计公司的规模、经营的复杂程度和资本结构等公司特征的影响。为了验证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对审计定价的影响,本文从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方面选取变量,并对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复杂程度、经营状况等进行了控制,建立以下模型,变量描述如表1所示。

lnprice=β0+β1nationDummy+β2owner

Concern+β3Liquidity+β4indeDirector+β5

meetingtimes+β6Big4+β7Lnassets+β8Lnivenrese+β9Losstoprofit+β10opinion+β11

Location+β12Roa+ε

本文选取2006年深、沪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样本数据需满足以下条件:样本公司2006年审计费用已经披露;涉及的本文研究需要的相关数据没有缺失;金融类公司与其他行业的可比性较差,故研究样本中剔除金融类公司。

经筛选,满足以下条件的上市公司共1067家。对披露的审计费用货币单位为美元或港币的上市公司,本文采用2006年12月31日的汇率进行调整。本文所有的样本数据均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和中国股票市场与会计研究数据库(CSmaR)。

实证分析

(一)描述统计结果分析

表2为各变量描述统计结果,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境内审计费用为717192.02元,其中最低值为100000元,审计费用最高的为中国石化(600028),审计费用为60000000元。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平均值达到了56.21%,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能够实现对公司的绝对控制。独立董事比例的比例平均值为35%,达到了法律要求的三分之一的水平,但是仍有一些公司独立董事的持股比例低于法律要求,最低值仅为11%。董事会在2006年召开的会议次数平均为8.21次,过多的董事会会议次数意味着该公司存在潜在的不安因素,而董事会会议次数过少又不利于对管理层的监督,所以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会议次数处于适中水平。

从表3可以看出控股股东为国有的上市公司审计定价为815363元,高于非国有的上市公司的543538元。通过比较审计单位为国际四大和非国际四大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可以发现,国际四大的平均审计价格为4047320元,显著高于非国际四大的平均价格516894.2元;而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上市公司所在地为经济发达地区时,审计定价也显著提高。

(二)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统计的结果如表4所示。在对模型的共线性分析中,我们发现模型解释变量的膨胀因子均小于10,表明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调整后的R平方为0.505,F值为105.79,该模型在统计上显著,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解释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

表4的回归结果显示,审计定价与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性质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这与本文的假设不一致,但是这种负相关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媒体、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关注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其选择审计师时有所顾虑。所有权集中度和流通股比例都与审计定价变相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股东的股权结构越集中、流通股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审计,从而付出更高的审计费用。

在董事会特征方面,独立董事与审计定价的关系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尚不完备,独立董事难以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对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监督作用并不明显。而董事会会议次数在与审计定价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并且在统计上显著,董事会勤勉有利于上市公司购买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从而付出高审计费用。

对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国际四大与审计定价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其审计定价水平越高。上市公司的规模与审计复杂程度与审计定价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审计的复杂程度越高,需要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工作的投入,进行审计所耗费的资源增加,审计风险增大,从而使审计价格上升。上市公司是否处于发达地区与审计定价正相关,我国的审计定价存在收费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审计收费普遍高于不发达地区。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公司的支付能力相对就越强,审计收费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负担较小,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收取的审计收费可能会越高,但是在本文的回归结果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审计定价显著负相关,这与预期方向相反。

结论

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都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它们对上市公司股东和管理层对审计质量的选择都产生较大的影响,高质量的审计必定意味着较高的审计费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越集中、流通股规模越大,董事会越勤勉,对审计质量的要求就越高,从而审计定价也越高。但是独立董事和股权性质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杜莹,刘立国.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11)

2.方军雄,洪剑峭,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启示[J].审计研究,2004(6)

3.刘斌,叶建中,廖莹毅.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深沪市2001年报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3(1)

4.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3(12)

5.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J].会计研究,2005(10)

6.刘明辉,胡波.公司治理、成本与审计定价―基于2001―200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2)

7.陈丽蓉.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J].财会月刊,2005(10)

8.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

9.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

10.林峦.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的研究:理论与实证[D].吉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