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影视节目行业发展十篇影视节目行业发展十篇

影视节目行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7:49

影视节目行业发展篇1

关键词:气象影视;农业;发展;科学性;品牌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05-2

有人说,气象影视节目是一座桥梁,她为亿万农民朋友在通往丰收的道路上奠定了关键的基础,是农民朋友进行农业生产工作的一颗黄金指南针。

实如所言,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的社会产业基础和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确实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配套服务体系的建立,我国的农业生产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局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11791亿斤),比2011年增加1836万吨(367亿斤),增长3.2%。纵观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局面,电视技术和气象影视节目的发展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么当前,我国气象影视节目,特别是省级电视台的气象影视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其又能有什么样的改进?同时我们对未来气象影视节目发展的推动和促进策略又有哪些?这是本文主要研究和阐述的话题。

1我国气象影视节目在农业服务中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电视产业发展,气象影视节目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在农业生产方面,气象影视节目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服务性作用。从目前我国省级电视台的气象影视节目整体来看,其不仅能提供天气、温度、湿度等基本农业生产需求信息,同时也能对农业生产活动提出相应的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在对特殊天气和灾害天气的预防预警上,其能够起到很好的警示和防范性作用。但是从未来我国的农业发展趋势和气象影视节目的发展空间来看,特别是从国外同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的气象影视节目对农业产业的服务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服务时效性不够充分,节目整合能力不强

从目前我国的电视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民对于电视媒体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媒体,收看时间和信任度也最强。但是从现在的节目发展情况来看,在节目的制作方式、服务方式以及媒体整合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首先,我国省级电视台的气象影视节目的服务时间相对单一,通常集中在晚6点至7点之间,缺乏一种常态化和全天化的服务方式,时效性理念体现不够充分,从而为观众掌握信息造成了很多不便。

第二,节目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多种类、多形式、图文并茂的节目方式。

第三,我国土地辽阔,地大物博,每个省份,甚至是每个省份的不同市和地区都有自身的农业生产特点。但从节目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省级电视台的气象影视节目的信息质量还相对不高,节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还不足够强。

1.2节目资源利用不够丰富,部门合作有待提升

从综合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许多省级气象影视节目的资源利用相对还不丰富,和其他一些相关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性和互动性,从而限制了节目的发展。

首先,在节目制作质量上,很多省份的气象影视节目的信息量不足,缺乏对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性和指导性意见,节目的科学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缺乏参考价值和信息利用率。

第二,与农业及相关部门缺乏合作。气象影视节目是一个以社会多方面为服务出口的服务平台,特别是与农、林、水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则更为重要,但从目前发展来看,很多省电视台的气象影视节目与相关部门合作关系和力度相对较弱,缺乏相关部门的技术和资源支持,很难做出高质量、多资源的节目。

第三,目前很多气象影视节目只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共享阶段,而对于更进一步的视频音频资料、图片、图表等资料的共享方面做的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丰富强化。同时,在节目的服务时效和服务针对性方面,还有很大的精细空间和提升空间。

1.3节目的品牌意识不强,发展空间不足

随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商业化和品牌意识正在逐渐增强,观众越来越注重节目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这也是当前我国很多气象影视节目所缺乏的。

首先,节目的品牌意识不强,服务性体现不够,不能很好地以农民受众人群来制作节目。

第二,很多节目不能树立不断发展的意识,不能做足服务功能,不能有效提升收视率和关注度。

第三,节目的媒体传播渠道相对单一,新媒体操作和开发能力不强,传播范围、传播能力以及传播形式存在着许多的提升空间。

2气象影视在我国农业服务中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

从之前的研究和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当前我国省级电视台的气象影视节目在发展上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和发展的空间,需要行业和相关人士给予重视和解决。所以从现存问题来看,其问题解决可通过以下几方面途径进行实施与改进,以达到理想的节目发展效果。

2.1节目时效性、针对性与整合能力的增强

第一,增强节目的时效性和播出频次。天气预报主题性节目可以每天分为三个时段进行播出,同时,主要的气象信息和农作内容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多时段的滚动播出,使观众及时掌握最新气象资讯。

第二,在节目中增强农业服务的地区针对性,使全省各个市和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能够在节目中得到符合自身实际农业生产需要的信息,真正发挥气象影视节目的地区作用。

第三,节目形式单一方面。可以在气象节目中增加视频、图片、图表等资料,增强观众对于节目信息的吸收与理解,提升节目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同时,可以开设专门的气象农业节目,也可在每天的主要气象节目中开设农业板块,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服务性。

2.2充分利用节目资源,丰富信息、提升相关部门合作力度

第一,对于提升节目资源,提升信息的利用率和实用性方面。气象影视节目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为农服务作用,提供充分而详尽的相关农业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应包括主要的气象资料,还应当包括天气趋势、灾害预警、粮食产量预报、主要农作物成长状况、面积提取和相关估算、病虫害情况和防护要点等等。

第二,强化部门合作。要取得一手信息,同时最大限度提高节目信息的实用性效能,就要最大力度地加强和农、林、水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提升合作质量。关键在于,要在合作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使所有信息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分享并发挥服务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节目制作,从而提高节目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第三,在信息交流方面。要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分享平台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发挥,就要丰富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要将视频、音频、数据、图片等多种资料进行及时的资源分享。同时,要对信息的作用性和实效性进行实效化的检测,从而为信息平台和节目制作提供反馈和保障。

2.3增强节目品牌意识,提升节目发展空间

第一,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前,品牌价值是节目社会影响力的标志,使节目生存与发展最好的保障。要做到品牌价值的提升,不仅要注重之前我们阐述的收视率和服务性,更要注重节目自身的包装和宣传。而从农业生产服务的角度,可以将农业服务作为一个标志性的节目品牌进行宣传,从而使广大农民朋友不断提升对节目的认知度和依赖度,节目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也将不断提高。

第二,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面,国外的一些气象影视节目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借鉴经验,特别是在气象影视的农业服务方面,美国的各大电视台都已经将节目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做得较为完善,甚至也在节目中增加了许多娱乐性和生活服务的色彩,值得我国行业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第三,在媒体资源利用和拓展方面,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只将自身的节目固定于电视媒体,其带来的结果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不断落后。所以在做好节目质量的同时,我们必须不断拓展节目与网络、广播、报纸等其他媒体的合作形式和空间,进一步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发挥传播能力和服务性作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之前的分析研究来看,我国气象影视在为农服务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每一位行业工作者用不断发展和不断提升的意识和行动做好自身工作,推动行业前进,从而用高质量的气象影视节目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农业气象节目之我见[C].气象影视技术论文集,

2011(7).

影视节目行业发展篇2

为了使大众传媒更大程度地满足国人对媒介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为了使长期游历于经济主潮以外的传媒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更是为了使主流大众传媒真正能够对中国大众日常生活和精神产生深度影响力和创造社会凝聚力,中共第四代领导人第一次使传媒改革和传媒产业化成为了2003年的年度关键词[1]。中办发17号文件,特别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对中国传媒、包括过去被简单地当作新闻媒体的电视传媒的发展或者前景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行政机构主要官员明确提出,“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的高度,从解放和发展广播影视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广播影视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任务”[2]。尽管广播影视发改革目前还可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概念的变化、一种选择的忧虑、一种骚动的迷惑,但是,CCtV新闻联播的改革、伊拉克战争的直播、SaRS期间电视与社会的同步、CCtV-新闻频道的推出、上海东方卫视“国际华语媒介”的定位、中央教育电视台首播电视剧剧场对区域电视家垄断地位的冲击、民营电视制作公司正式获得制作许可证、电视数字化改造的加速以及社会资金和机构对付费电视业务的介入、电视机构与其他社会资金和外国资金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结合等等……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电视已经开始从一种垄断行业向有限开放的社会行业变化,从一种单纯的新闻媒体观念向综合功能的大众媒体观念转型,从一种完全的社会政治主体向具有意识形态特殊性的市场主体移位,从一种单一的喉舌媒体向服务大众的公众媒体过度。2003年以来,无论是国家电视产业的宏观政策,还是电视产业链条的中观环节,以及电视节目的微观内容,都在奏响着时强时弱的改革主题。而在中国这样的行政主导的环境下,政府就像改革之车的发动机,它是否提供澎湃动力,将决定着中国电视的归宿和前途。

一、观念:从新闻喉舌媒体扩展为大众服务媒体

应该说,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电视业已经成为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根据2003年的统计,中国内地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经分别达到93·34%和94.62%,覆盖人口超过了12亿,全国平均电视机普及率已达到85.88%,电视观众总户数达到3.06亿多户,电视观众总人口达到10.7亿人,有线电视用户已经突破1亿户。全国共有电视台363座,广播电视台1305座,日播电视节目2004套,电视日均播出节目超过了2·3万小时。内地电视剧制作单位307家,广播影视制作经营机构886家,电视剧年产量500部9000集左右[3]。2003全年电视广告收入已经达到280亿。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已经是一个电视大国。

但是,中国却并非电视强国。中国电视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与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地位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中国电视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电视节目的数量和质量都仍然不足;电视业的发展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仍然不够;电视业的发展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生产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解放;中国电视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远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远远不足,中国电视节目的版权交易量很小,特别是国际输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电视业的发展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其国际交流、流通水平仍然很低;电视业的发展与世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的形势不相适应,技术改造和更新仍然滞后。

造成这些“不适应”的原因众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正如政府官员刚刚认识到的那样,“长期以来广播影视形成了宣传、事业、管理三位一体,以事业性质为主,事业产业不分的管理体制机制,对产业功能的认识和开发都不充分,习惯于用管理新闻宣传的方式管媒体、管传播、管事业发展、管文艺创作,甚至管产业经营,这等于用一顶小事业的帽子戴在了一个巨大的多媒体产业头上,不仅没有有效推动广播影视生产力发展,反而束缚了广播影视生产力潜能的释放,”[4]这种电视体制造成了管办、政企之间的权责不清、关系不顺、功能重叠,而且容易形成垄断权利,破坏平等交易、制约市场竞争;结果,行业准入限制过严,投资环境不好,效益分配不均衡,社会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地进入电视行业,没有形成多种所有制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电视局面,致使企业规模、企业的多元化结构都明显不足,也难以形成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传媒企业;中国的电视节目内容产业的核心地位没有确立,不仅民营电视制作机构由于得不到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持难以发展,即便国有电视节目生产机构也往往低水平循环,难以做大做强。同时,中国的电视市场潜力还没有充分开发,电视仍然单纯依赖电视广告收入,经济增长缓慢;电视产品的版权交易、后产品开发、多种服务方式的扩展等方面也都收效甚微。

尽管电视在事实上早已经越来越不仅仅是新闻媒体,文艺、体育及其他娱乐信息以及各种生活经济服务资讯早已经成为电视传媒重要的信息内容,甚至其数量和影响早已超过了新闻节目;但中国电视传统上往往被简单地当作实现“喉舌”功能的新闻媒体,而不是一种具有多样功能的大众媒体,所以,一直在观念上被当作意识形态舆论工具进行管理,突出电视的“喉舌”功能和导向功能,而忽视电视信息对于大众的综合服务功能。以至于电视虽然体现了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但是却带来了一种脱离大众需要的危机。大众传媒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并没有得到观念上的真正认可。结果自身事业、企业身份模糊,管理机制落后,导致资源浪费、创新动力不足,效益不高,文化竞争力薄弱。所以,中国电视改革已经到了改则兴,不改则衰的重要转折点。目前,在中国上空约有46颗境外卫星、300套左右电视节目覆盖,已经对中国电视传媒形成着越来越现实的威胁。所以,从政府主管部门来说,解放电视生产力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改革的目标。这在2003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在广播影视业文化产业改革试点的文件中,都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可以说,2003年中国电视功能、性质、形态、内容和模式的种种变化,都是在解放生产力的目标下进行并通向这一目标的,而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将电视从一种单纯的新闻喉舌媒体解放为具有多种功能的大众的服务媒体。

这种大众媒体观念的确立,是与中共新政治领导集体的政治思想息息相关的。“执政为民”的施政指导,必然会为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打上鲜明的“为民”的烙印。新班子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被海外媒体称为所谓“新三民主义”的观念,实际上也成为了中国传媒改革的指导性思想。2003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代表座谈时,首次提出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实际上成为“为民”理念在传媒领域的专门化解读。政府广电部门高层也第一次明确提出,“广播影视产品是宣传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最强的文化产品,但同时也必须要认识到文化产品、广播影视产品同样存在产业属性,也是文化产品中产业属性最强的一种文化产品。它通过进入市场、产品交换,形成商品价值,产生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发展形成一个特殊的产业。所以广播影视不仅给人们提供文化享受,同时也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具备两个效益和两种属性,对此必须承认。如果在对文化产品、广播影视产品的属性认识上没有突破,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属性、宣传属性方面,那我们就无法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进一步把广播影视业发展壮大,也不可能使广播影视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5]。

正是由于对电视的传媒功能有了新的认识,2003年以来电视内容开始出现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首先就体现在新闻节目在内容、功能、形态等方面都开始发生或明或暗的变化:一、主流新闻内容调整:中央政治局会议曾经讨论《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这直接促进了CCtV新闻联播越来越官僚化的“会议新闻”的改革。于是,不仅各地开始陆续限制会议报道,而且中央电视台也开始了对新闻报道的改革。几十年欲变不敢、欲变不能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变脸,常规情况下会议新闻被压缩为3分钟以下,同时增加了民生类资讯和国际新闻;二、新闻直播增加: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都加大了直播节目的时间和强度。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现场和演播室直播,在伊拉克战争、非典事件期间,创造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加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表现出对公众第一时间知情权、言论权的尊重;三、新闻节目的社会监督功能被再度强化:在中国的媒介管理体制中,新闻媒体的独立报道权一直不被重视,新闻在“舆论导向”的要求下,甚至很难反映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而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使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合法化、甚至制度化。因此,不仅CCtV的《焦点访谈》强化了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报道和监督,而且地方也开始出台政策规定,保护媒介的舆论监督权利。从对孙志刚事件的穷追不舍,到对沈阳刘涌案的置疑;从对系列矿难事件的揭露,到对拆迁事件的调查,中国电视在推动民主、维护民生上呈现了一种新的力量;四、新闻的本地化、民生化和消费化加强:过去,由于新闻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使时政新闻成为新闻的基本内容。随着改革,新闻的内容和功能都被扩大,经济、社会、文化娱乐新闻大量增加,特别是关于民生的日常生活新闻伴随着新闻的本地化,逐渐成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已开播1年多的以民生事件、本地生活和大众视点为特点的江苏电视台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突然成为了中国电视的年度热门事件,正是电视新闻的这种全面变革的一种表征。

电视信息中最敏感的新闻节目的变化,表明电视已经从单向的“喉舌”功能,向双向的监督功能、交流功能、服务功能转化。

当然,服务大众的功能转化,更突出地表现为电视内容、形态比以往都有了更开阔的空间自由。电视的大众娱乐功能的被进一步强化;娱乐节目持续增加;甚至CCtV-2经济节目改版引起的最大关注也是《非常6+1》等新娱乐节目的打造;电视剧的播出量也日益扩展;广东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声势更加浩大;电视与观众的互动方式更丰富;体育节目和转播量也继续增加……种种现象都在悄悄地改变着中国电视的功能观念:电视从一种新闻喉舌媒介已经名正言顺地扩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

二、体制:从宣传事业分化为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

当被看作肩负喉舌功能的单一的“新闻媒介”时,电视一直是一片“产业”,甚至禁止任何关于电视“产业化”的正式讨论。这种局面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视的事业属性和企业属性、党媒体性质和大众媒体性质、政治宣传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没有能够得到明确区分,相互混杂的同时必然会相互冲突和矛盾。而中国电视如果要真正解放生产力,就必须首先在体制上获得突破,使电视的产业属性合法化。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发展问题时提出,“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这一思想,也被用来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性思路。2003年4月15日,李长春在重庆、云南考察工作时,把这一观点引申到文化体制改革,指出“一切妨碍先进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李长春还明确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解决体制和机制创新问题。2003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指出,要“根据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些讲话即是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部分的核心内容。决定最大的突破便在于分化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部分。这一属性的分化,为包括电视在内的传媒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原则基础。“经营性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扫除了政策,为文化产业、传媒产业这一敏感领域的市场化架构提供了政治保障。

如果说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大众传媒产业的话,那么大众传媒产业的核心可能就是电视产业了。伴随着公益事业与经营产业的划分,中国电视行业的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电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开始考虑进行电视事业和企业的差异体制,形成事业和企业分工互补的格局。广电行政部门明确要求,事业政府主导,产业市场主导,事业作为非企业法人,不以赢利为目的、主要服务于社会公益需要。产业作为企业法人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服务于市场消费主体。如果说公益性电视事业要努力以多种方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那么经营性电视产业则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手段,走向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有关行政部门的理想模式中,将来应该在保留部分由国家或者政府全额拨款和直接控制的“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机构的同时,部分广播影视机构应该转变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化企业,特别是广播影视制作业、服务业、发行放映业以及媒体中的文化教育娱乐生活资讯部分,都应该尽可能转化为企业经营。政府的改革原则就是在保证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推动产业化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而平衡商业性与公益性、市场价值和公众价值、文化安全与产业竞争的矛盾。

因而,2003年以来,各个电视机构都在酝酿如何将电视核心业务与边缘业务相分离、内容产业与播出事业相分离、意识形态信息与娱乐文化服务信息相分离,逐渐形成“公益性广播影视事业由政府主导、经营性广播影视产业由市场主导的发展格局和分类管理、分别运行的新体制新机制”。未来的电视行业,应该实现制作、发行和播出终端的多元化,改变由播出垄断市场的局面,促进电视内容产业的发展。尽管这些分离和改革刚刚开始,真正实现还有漫长的过程,但是已经为未来电视的产业化拉开了序幕:在保证电视的意识形态导向和电视播出终端控制权的前提下,电视的资本产业、内容产业、播出产业、服务产业等很可能在一定的产业开放和市场竞争前提下发展起来,共同带动中国电视的整体性发展。

三、行业:从封闭垄断走向制播分离和有限开放

在中国所有行业中,传媒行业一直是最封闭的垄断行业,而在传媒行业中,电视业则又是其中更封闭更垄断的行业。从资本到制作到播出甚至到传输和其他服务,电视都是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限制准入的。这种垄断模式虽然为电视的喉舌功能提供了保险,但是由于缺乏竞争、缺乏市场活力因而也就缺少创新动力和发展动力,随着整个社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竞争的加剧,电视业的发展明显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运营成本高的同时效率效益低、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匮乏、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都不足,特别是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很小,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对电视进行产业改造,使电视业面向社会开放,吸收社会力量,培育电视市场,形成竞争机制的重要性。

所以,当电视的产业化改造步伐迈出以后,第一个突破口便是曾经在业界酝酿多年的所谓“制播分离”。制播分离实际上就是在原来没有任何市场中介的制作和播出两个环节中增加了市场交换机制,这个机制的目的就是为竞争提供空间。但是,制播分离的前提,必须是制作和播出双方都应该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只有市场主体才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市场交换。所以,改革一方面是将制作方从原来的播出机构中剥离出去,更重要的是将播出方主体化,使之能够进入市场。应该说,这是电视产业化的基本前提。

正是在这种改革背景下,广电部门开始考虑将广告、综艺娱乐类节目、体育节目、科技社教类节目、影视剧、付费电视等从现有体制剥离出来,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政府甚至预测,公司可以采用股份制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包括利用外资,条件成熟可以申请上市。体育、科技等频道经过批准后甚至可以进行整频道的企业化运作。

在这种改革思路引导下,中央电视台率先开始自身的体制改革。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2003年2月16日在该台部门负责人会议上提出了央视改革新举措:“除了保留新闻频道,其他频道将逐步全部成为商业经营的专业频道,全部采取市场核算,以广告收入决定节目生存,也就是实现电视频道的商业化管理”。所以,CCtV的经济频道、文艺频道、体育频道、电视剧频道、西部频道以及刚刚开办的青少年频道等等,从2003年开始都在酝酿公司化独立核算的改革。央视第一批还计划将《同一首歌》等10档品牌栏目划分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在10个栏目试验运行一定时间后,央视还希望将更多的栏目推向市场。据央视知情人士解释,这些节目的所谓公司化运作就是将栏目制作整合为节目制作公司,按照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对节目进行制作、推广和相关开发,真正进行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从理论走向实践以后,对电视台而言不仅仅意味着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简单分家,它还可能对电视节目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在改变电视台的节目生产体制的同时,包括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在内的整个电视台的运行机制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当然,制播分离更深刻的影响还在于,终于使电视节目制作业的竞争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在制播合一的垄断模式下艰难生存的社会电视内容制作和提供机构也可能获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正是在制播分离改革的同时,政府也加快了对电视制作业的开放。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在节目制作上(主要是娱乐节目)拥有自己的优势,如现已形成品牌的光线传媒的《娱乐现场》、欢乐传媒的《欢乐总动员》和《才富大考场》、嘉实传媒的《影视新干线》和《娱乐特快》、合力昌荣传播机构创办的全国最大的联播剧场“930剧场”、赛迪传媒的《环球it报道》、《互联生活》等,此外像《幸运52》、《开心大词典》、《夕阳红》等央视名牌栏目也有民营公司的影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用于电视剧拍摄的资金有60%-70%来自社会,而在年产量9000集左右的国内电视剧市场,由民营电视公司独立和参与制作的电视剧,已经占据8成的市场份额。但过去因为没有播出平台、甚至没有合法的独立制作权,民营公司一直都受到电视台的种种不公平公正的制约。直到2003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才首次向全国8家民营电视剧制作机构(苏州福纳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英氏影视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金英马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潮涌东方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北大华亿影视文化有限公司)颁发了《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与此同时,光线、欢乐传媒等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也在经过了数年匿名制作以后第一次获得了合法的电视节目制作权利和身份。

制作业的发展虽然依赖于播出终端垄断局面的打破,但制作业的开放必然会对电视节目的竞争带来积极影响。市场研究者认为,中国电视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进行有管制的开放尝试,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制作力量进入,而这一点,恰恰也是此次主管部门向民营电视公司发放许可证试点的初衷。

于是,过去民营电视制作机构与国有电视台之间那种完全不平等的利益关系,逐渐开始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调整,民营电视机构除继续进行电视节目制作交易以外,也开始形成一些新的电视运营机制,既所谓的“国民联盟”模式,与国有机构共同运作电视节目。民营公司提供资本支持和专业制作队伍,由国有电视台提供节目制作的合法性保障和播出平台。如欢乐传媒与上海文广集团的正式合作。这种“国民联盟”模式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民营公司介入到新闻类节目的制作中。例如由嘉实公司与上海文广集团合作制作的时长30分钟的新闻类节目《目击者》和《热点人物》。民营电视制作机构也开始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合作,由民营公司提供资本支持和制作团队,由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信息资源和政策支持。如2003年4月由中国消费者协会所属中国消费者杂志社与北京雪嘉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创办的《消费时代》电视栏目、北京精美风火广告有限公司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创办的体育人物访谈类节目《较量》。

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在积极寻求与电视台和政府行业部门进行“国民联盟”的同时,也在加强民营公司之间的联合,力图通过“民营一体化”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提高竞争力和议价能力。2003年10月17—18日全国各省级电视台的广告招商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招商会上出现一组“编外梯队”——北京合力媒体、欢乐传媒、嘉实传媒、光线、930剧场等国内几大民营电视机构联手举办“民营电视招商会”。这是中国民间电视机构第一次以一体化的方式捆绑推售自己的电视节目,目的就是打造更为坚实的媒体投放平台,构建城市媒体网。甚至有人认为这种民营电视公司的联合体“俨然是中国电视辛迪加雏形”,这种说法虽然言之过早,因为它还只是民营公司之间推销方式上的简单合作,并没有涉及大规模资本的融合,但是民营公司的出现,应该说对于推动电视竞争,改善电视节目质量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在这种局面下,提出目前的改革重点:一是不断改善和优化公平竞争环境,推动非公有制制作机构的发展,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进入节目制作业,取消“上级主管”等进入门槛,由地市以上广电行政部门实行行业管理;二是对现有国有单位进行全面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鼓励用国有的优良资产,吸引、嫁接、置换民间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四是鼓励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形成规模效应;五是鼓励采取基地化生产方式,集约经营,降低成本;六是不断改善和优化产业环境,提高节目质量和出口数量。[6]尽管这些改革措施的实现将会面临种种阻碍,准入开放、多元体制、公平竞争并非很快能够实现,但是电视的确已经开始不完全由政府来配置资源,市场对电视产业结构和格局的调整作用已经开始出现,尽管这种作用由于播出终端的垄断还非常有限。

四、市场:从条块分割通向跨区域竞争

电视一直是一个受到播出终端垄断控制的行业,面对播出终端所享有的不可竞争、不可挑战的政策地位,电视内容生产和提供环节几乎没有主动权和议价权,导致了整个行业产业链条难以形成。同时,电视播出终端由于是各级政府特许所有,受到行政区域的限制,因而条块分割,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平的电视播出市场。目前,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和城市电视台都在一定的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限制下,相对各守一隅。特别是在各地实行了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合并以后,电视的区域垄断更是变本加厉。这种局面使电视播出机构的垄断地位得到无限强化,导致整个电视行业本来就薄弱的竞争力几乎完全消失,电视内容生产和提供行业生存更加艰难。所以,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突破区域垄断、行业垄断,加强竞争,通过市场竞争调整利益分配和优化产业链条。

尽管电视机构的行政分割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很难解决,电视台目前也不可能进入市场来整合,但是随着电视播出对广告效益的争夺,在一定的政策的许可下,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都开始进入跨地域扩展的阶段。

1、中央电视台利用频道资源扩大全国收视份额:

中央电视台目前是中国唯一可以全面覆盖全国的综合电视台。各地各级电视台目前都是区域性机构,其竞争实力难以与中央电视台抗衡。但是,随着电视改革向纵深发展,地方电视台加强了相互协作和联合,各个卫星频道也采用专业化策略争夺全国电视市场份额,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中央电视台采用了三种策略来确定自己的优势地位:

首先,通过频道细分来最大化市场份额。2003年中央电视台已经拥有覆盖全国的14个频道。这些频道除青少年频道是分众频道以外大多是主题化的综合频道。这些频道增加了电视剧播出量,原来的每年4000集左右增加到近7000集,瓜分原来由省级卫视占据整体优势的电视剧市场份额。2003年10月20日CCtV-2也进行改版,将呼号由原来的经济·生活·服务频道改为经济频道,以大经济为核心内容,而且在策略上以原来的《幸运52》、《开心辞典》和新办的《非常6+1》、《绝对挑战》等娱乐节目为频道聚集受众。尽管中央电视台的频道专业化水平还不充分,但是对于信息资源和受众需求的广泛覆盖,仍然使其具有难以抗衡的强势力量。特别是继CCtV-1综合频道之后,文艺频道、体育频道、电视剧频道、电影频道的市场竞争力继续提高,经济频道、新闻频道也显示了上升潜力。这种受到政策惠顾的频道资源优势,将使中央电视台在中国内地仍然具有超级电视媒体的地位;

其次,通过与地方电视台合作来推动本地化到达。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巨大,单纯的全国覆盖往往难以保证有效的区域到达和接受。从美国全国各主要电视网的经验来看,全国性电视台必须与在地电视频道进行整合,才能弥补全国性、国际性资讯与本地性、日常性资讯之间的裂缝。中央电视台目前在这方面由于受到体制机制和观念的种种制约,应该说进行得并不充分。但是,近年来,如何使CCtV的全国性优势与各种本地化信息相结合,已经开始受到关注。CCtV-12西部频道开始与地方电视动制作节目,新闻频道也开始利用地方资源制作新闻节目。当然,这些联合目前都只是初级联合,将来的发展应该是在市场基础上,进行节目和频道运营方面的联合,央视才可能继续发展成为更有地方影响力的强势媒体。

第三,扩展国际竞争力。目前,凤凰电视,甚至上海的东方卫视都打出了建立国际华语媒体的旗帜。中央电视台也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对外宣传”的观念,试图扩展海外电视市场。中央电视台除开设英文电视频道CCtV-9以外,还在CCtV-4海外华语频道的建设方面进行改革。近年节目质量,特别是新闻节目的质量以及文艺节目、专题节目的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不仅使其海外落地的可能性增加,也提高了在国内市场的收视率。央视国际频道CCtV-9通过与维亚康母交换落地的方式全频道进入了美国,2003年,华盛顿、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等10个主要城市的30家高档酒店开始播出央视国际频道。此外,CCtV-9还通过新闻集团旗下的福克斯有线网在美国播出。时代华纳也将在自己的电视网络内向纽约、休斯顿、洛杉矶3个城市转播CCtV-9节目。

显然,中央电视台已经在未雨绸缪,为未来更激烈的来自境外媒体和地方媒体的竞争做准备。

[page_break]

2、省级电视台积极利用卫星频道突破地域限制:

中央电视台的频道细分对于地方电视台的压力和威胁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各地方电视台在充分利用地域特点、政策空间、在地优势与央视抗衡的同时,也开始利用卫星电视频道主动跨区域出击,扩展发展空间。

现在有条件与央视形成竞争的除了凤凰卫视等海外媒体外,只有同样能够全国覆盖的省级卫视。目前,全国共有48个电视频道上星,其中,中央电视台14个、中国教育电视台3个,31个省级电视频道,全国卫视累计覆盖人口169·8亿。面对央视对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打压和城市电视台对受众的蚕食,省级卫视开始提高其覆盖率,据《全国卫星频道覆盖率普查2003》揭示,卫视频道的覆盖排名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三年来地方卫视首次跻身全国覆盖率的前三名,打破了中央台一统天下的全国覆盖优势。省级卫视在提高覆盖率的同时,也开始在节目内容和频道品牌方面提高竞争力。央视、省级电视台、城市电视台频频进行战略调整,不断完善专业化频道布局,合理结构频道时段,着力打造品牌栏目,争夺收视份额和广告市场。在“三分天下”总体格局未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各方力量开始在市场博弈中重新寻找自我定位,重构市场格局。

其实,湖南卫视最早表现出用“娱乐”定位创造全国性媒介的“跨地域”野心,但是,由于受到政策限制,加上战略和战术方面的不够周密,这种突击在经历了短暂的轰动以后,并没达到理想的效果。后来海南卫视试图通过旅游主题频道来开辟跨区域电视频道的道路,但是由于主题选择本身缺乏开路电视特性也缺乏与整个旅游业独特资源的整合,这一战略也没有获得理想结果。但是,2003年,中国电视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变。地方卫视再次开始了跨区域挺进。

其中,最大的事件,就是一直偏安一隅的上海电视台开始主动出击。2003年10月23日晚6点,原来的上海卫视得到批准,开始改变呼号,以上海东方卫视全新开播,其英文呼号DragontV更体现了其所谓“华语强势电视媒体”的野心。其内容定位“新闻见长、影视支撑、娱乐补充、体育特色”决定了试图利用上海的大都市地位打造都市综合频道的目的。该频道不仅覆盖全国,与全国所有的卫星频道,尤其是央视和凤凰卫视相抗衡,争夺全国广告市场,同时还在日本、澳大利亚、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落地,北美落地计划也在探讨中,东方卫视的目的显然在于试图打造一个与上海这一“世界级城市”身份相一致的传媒机构。

当然,像上海卫视一样改版的省级卫视在2003年并不只一家。2003年,“湖南卫视”正式改名“中国湖南卫视”,虽然只是增加了“中国”二个字,但是其企图打造全国性频道的决心却彰显无疑。频道将自己定位为“以娱乐、资讯为主的个性化综合频道”,明确重点为“锁定娱乐兼顾资讯、锁定年轻兼顾其它、锁定全国兼顾湖南”。如今,其落地城市已达329个,落地率达到99·1%。2003年上半年,收视率始终排在全国省级卫视第一位,而其观众构成,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外省与本省的收视比是9比1。除了湖南卫视之外,像山东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广东卫视等其余老牌卫视也都纷纷调整节目布局,争夺受众和广告份额。

3、中国教育电视台加入了电视主流频道的竞争:

各地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节目市场的竞争,强化了电视台的垄断地位。特别是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具有的特殊地位,更使这种垄断产生了对整个电视生产行业的负面影响。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主要面向北京地区的中央教育电视台(CetV-3)与电视节目提供商达成一种结合,越过“限播教育类节目”的,推出《首播剧场》,播出流行电视连续剧,试图借此改变边缘电视频道的地位进入主流播出市场,而电视节目提供商也试图借此突破电视台的垄断争取更大的利益空间。

耐人寻味的是,教育电视台这一明显的“违规”行为,尽管一开始受到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的禁止,但最终却仍然强行实施,这表明在政府高层有一种力量在支持电视行业打破行业垄断,强化竞争机制。这一信号,对于电视行业未来的改革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4、强化跨区域电视节目和时段的运作:

中国电视长期以来主要都是一种“前店(播出)后厂(制作)、自产自销、承包制作、一次使用”的模式,结果必然是一方面低投入,一方面低效益,浪费大、质量平庸。随着制播分离趋势的出现,电视节目制作逐渐多元化、电视节目市场也显现雏形,一些国营或者民营电视公司开始通过节目销售、时段租用、联合播出等等方式,来突破区域限制,扩大节目效益。其中,最典型的是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投资的都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他们通过统一销售、统一播出、统一包装等方式试图打造中国的城市电视节目的辛迪加组织。而欢乐传媒、光线娱乐等民营公司也加快了节目开发和经营的力度,甚至开始为一些电视台提供完整时段的节目。尽管目前这种电视辛迪加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还缺乏市场基础,不少项目进行得并不顺利,但是节目的流动,也在慢慢动摇电视的区域垄断和分割格局,对于最终形成有规模、有效益的电视内容制造商,使节目供应商和播出机构得到双赢后果,无疑会起到推动作用。

五、经营:从单一广告收入展延为多种盈利模式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信息化为目标,以新业务发展为龙头,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7],这是中国广播影视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电视数字化纲领。而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动,付费电视产业模式的建构被提上了日程。因而,2003年,中国电视的年度热点之一就是付费电视从概念变成了操作行为。

目前,中国的电视行业主要依赖广告收入作为经济资源,2003年电视广告收入超过了前一年的280亿人民币,而收视收入不到100亿。但是,在美国,订户收入(基本收入和附加收入)占有线电视总收入3/4。所有电视收视费的总收入2002年达到1700亿美元,超过了包括无线电视在内的1000亿美元的广告总收入。在中国,人们也早就意识到,中国电视产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纯依靠广告增加盈利,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中国电视产业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新的盈利模式,而付费电视则提供了这种契机。

2003年3月18日,在“第四届中外有线电视管理高级研讨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田进宣布: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确定2003年为“网络发展年”,明确以开办付费频道为重点,推进网络业务开发和体制整合,改变中国电视长期以来单纯依赖广告的经营模式。2003年7月1日,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筹办的“法治天地”节目播出,全国首个数字付费电视平台诞生,首批终端2万户。2003年9月1日,北京地区数字电视试播。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投资开办的付费电视频道,也在同一天试播。截至2003年11月14日,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的付费广播影视频道共34套,其中广播7套,电视27套。到2005年底,中国计划推出的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将扩大到80个,付费广播节目也将增至45套[8]。

付费电视的发展是以电视正在进行的数字化改造为基础的。从模拟到数字,改变的不仅仅只是信号的数字化,新技术的运用对原有电视产业的各个环节也会产生根本性影响,从而带动整个电视产业的升级换代。原来单一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将被“广告收入+收视费+相关服务费”的多渠道、立体式的多样化的盈利模式所取代。对于开办数字收费的媒介机构而言,盈利模式的改变是数字电视得以大规模推广的最大利益驱动力。

对于电视内容的监督管制单位而言,数字收费电视将对现有的监督管理方式和体系提出挑战。与基于模拟信号传输的传统电视频道相比,数字传输的电视频道数量将会远远超过现有频道。频道的急剧膨胀、节目制作参与单位的增多等都会突破广电管理部门原有的管理模式。

由于付费电视的发展依赖于丰富的数字化节目、数字化传输网络、数字接收终端设备以及对付费市场的培育,而所有这些条件的准备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很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对基于数字平台的付费电视模式的建构。所以,相对而言,付费电视的发展与电视的其他领域相比,面向社会开放的程度是最高的。在政府规定中,在禁止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付费频道的开办、播出、集成、传输、接入等业务机构的同时,明确鼓励国内的社会资本和机构投资付费电视业务,允许中央、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经批准设立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经特殊批准的其他中央广播影视机构及其他拥有节目内容资源独占优势的中央单位开办付费频道。那些获得批准开办的付费频道,除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以外,其余节目都自审自播。[9]社会资金和机构的进入付费电视领域,必然会将一种产业模式和机制带入电视领域,这对于电视的产业化改造肯定能够带来深刻影响。

付费电视的出现,也使一直受到播出终端垄断性压迫的节目供应商获得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广电部门目前规定,付费频道播出境外的电影、电视剧及动画片的时间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总播出时间的30%,不得以任何形式转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频道或栏目,付费频道专业性、对象性节目的播出时间不得低于当天总播出时间的90%。这些要求,客观上在电视播出终端扩展的基础上,提高了对电视节目的需求。目前开路电视播放的电视节目“大多还属于单一的公共电视节目,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而付费电视的发展,一方面,提供了比开路电视更多的播出窗口,电视节目可以经过重新定位、包装、营销,按照不同的市场需要在开路和付费频道中重复使用,这必然会增加电视节目的使用效率,增加电视节目供应商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在原来开路频道以外提供了新的播出终端,可以鼓励电视节目市场的竞争,为电视节目提供者带来更大的议价空间。同时,也会促进电视节目的个性化、专业化和多样性。因此,随着付费电视的发展,中国电视节目内容产业也会得到更大的利益。

当然,由于中国开路电视目前已经发展到城市受众平均可以收看到40套节目左右的程度,使付费电视的频道空间受到抑制;同时,中国优质电视节目数量很少,进口节目又受到配额限制,可供付费消费的节目供应严重不足,观众难以被培养付费收视的热情;加上目前付费电视的消费方式也没有被一般观众所认可等等原因,都会使付费电视的发展暂时还会面临种种困难,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借助社会的力量来培育市场、创造更丰富多样和对象化、功能化的电视节目,提供更方便、人性、时尚的电视服务方式,付费电视的未来仍然可能像手机、DVD等行业一样在中国创造商业奇迹。

付费电视业的发展也可能突破目前广播电视的行业封闭的限制,使广电业与信息业出现互动。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已达7000万以上,其中相当部分是宽带用户,数以千计的社会网站和境外网站开发了视音频点播业务,其传播载体、速度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基本相同。目前,广电部门规定,原则上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局只可有一家下属单位从事视听节目网络传播业务。中国广播影视集团下属及控股、参股的企事业单位(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只可有一家单位从事视听节目网络传播业务。[10]但是,这种由电视广播影视行业垄断广播影视节目的状况必然会因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需要而被打破,特别是境外的网络视频节目更是难以控制,信息业以及各种信息服务商必然会介入到视频音频节目服务方面。不久以后,以宽带网络为内容平台的网络,将通过政策性允许而介入原本属于传统广电集团的业务。信息产业肯定会与广播影视行业竞争。广播影视行业也必然要主动与信息业合作,利用自己的内容资源获得增值效益。开展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宽频电视、数字电视图书馆内容增值服务。从这个意义上看,电视行业垄断也可能因为付费电视的出现,逐渐向社会开放。

结语:2004试点年

无论是观念的变化或是体制的转型,无论是市场化竞争的出现或是新的电视业务模式的扩展,应该说,中国电视的改革工程已经启动,而奔向的目标就是建构以行业开放为突破口,以市场竞争为手段,以公益事业与经营产业分离为策略,以舆论导向为保证、以内容业为核心的中国电视新格局。在保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公平开放——充分竞争——市场整合”的改革道路,中国应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广播影视节目内容生产中心、最繁荣的广播影视市场、最活跃的广播影视资源交易中心、最有活力的广播影视产业环境。这四个目标,应该是中国电视改革的重要动力。

改革的关键其实就在于三个关键词:开放、竞争、整合。而且这三个词是应该顺序性改革的。没有开放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行政性的集团化仍然不能像市场化的集团化那样解放或者增加生产力。而从国外传媒发展特别是时代华纳、迪斯尼、新闻集团等等国际传媒集团的经验来看,整合的基础应该是内容产业而不是播出行业,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中国电视业。

应该说,政府对于广播电视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曾经清楚地表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开放、竞争、融合,要求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要求引入竞争、打破垄断,要求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电视行业也不例外。[11]过去,广播影视行业长期以来垄断运作,特别是由于作为播出市场的媒体集中了包括政策和播出终端在内的绝大多数优势资源,用绝对垄断代替了市场,带来产业利益的严重失衡以及节目制作方风险的无限扩大,必然导致广播影视业的效益低下、创新动力匮乏、竞争不充分,节目内容和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因此,改革必须在把好产品、市场主体、资本准入三个关口,保证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12]扩大行业准入开放,即便是有限的或者有条件的分步骤的开放。在“凡是能放开的都要逐步放开”的指导思想下,[13]中国电视将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政府也会制定和完善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纲要和规划,推出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和利税优惠政策、修订制作产业的市场准入政策、跨地区经营的政策、广播影视产业“走出去”经营的政策,鼓励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广播影视的政策等等,建立和实现从上到下、关系密切、运行有序、监管有力的政府监管体系[14]。在开放过程中,广播影视服务业、制作业、发行业应该首先逐步向行业外、境外、国外资金和企业开放,通过开放促进竞争。即便是由政府严格控制的媒体,也可以在保证舆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频道竞争、实行更彻底的制播分离、推行公司化企业化管理,形成多元投资、多体制生产、多样化运营的竞争态势,最终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的电视产业格局,逐渐改变由电视播出终端垄断的电视行业局面;形成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跨级别的大电视产业和市场;最后整合为以内容产业为核心、播出平台为基础、多种产品生产和消费服务为产业的电视行业的行业格局。

当然,这种新格局的建立并不容易。正如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所说,中国的广播影视业改革将面临五大障碍:1、观念;2、体制;3、政策;4、利益;5、区域。正是由于这些障碍,使我们的广电改革政策在目标、策略、运行方式等方面仍然还缺乏明确性和稳定性,行业开放程度依然严重不足,改革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也难以预测,特别是原来垄断机构和行业对改革成本的抵抗,都使电视改革必然会成为中国各行各业中改革难度最大的行业。

2004年,中国电视的改革应该说进入了更加向纵深发展的一年。电视的功能性质、业务范围、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技术手段和消费观念都会出现新的变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将2004年确定为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15],其实,还可以说,2004年将是中国电视改革的试点年。最近,在中央的部署下,中国电视业正在进行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重点的试点,正是这种试点的氛围,为中国电视的深刻转型提供了条件。无论是授权试点的地区和机构,或者是自发试点的地区和机构,都可能为中国电视改革提供具有深远价值的经验或者教训个案,这些个案都是为最终形成具有活力的广播影视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市场运作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提供历史阶梯。

注释:

[1]徐光春《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24日)。

[2]赵实《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2003年7月24日)。

[3]朱虹(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秘书长)《内地广播影视业发展状况与政策——在香港国际影视展和政策法规研讨会上的讲话》,《电视研究》2003年11期。

[4]赵实《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2003年7月24日)。

[5]徐光春《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24日)。

[6]胡占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创广播影视管理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24日)

[7]参见本报记者孙冬梅《着重数字和产业发展的广电2004——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亮剖析》,《中国广播影视报》2003年12月30日。

[8]参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9]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2003年11月14日)。

[10]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15号《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2003年1月7日)

[11]《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推进广播影视的数字化、网络化——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2003CCBn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国广播影视报》2003年3月21日。

[12]赵实《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2003年7月24日)。

[13]本报记者孙冬梅《着重数字和产业发展的广电2004——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亮剖析》,《中国广播影视报》2003年12月30日。

影视节目行业发展篇3

据统计,本届展会交易金额(含意向)62亿元,较上届增长12.9%:参展节目共计49505部,较上届增加15%,其中电视剧20443部,595300集;电影5546部;纪录片,专题、栏目15940部;动画片7576部,710284集。题材涵盖当代生活、都市偶像、革命历史、抗战军旅、青春励志、家庭伦理、古装武侠、古典正剧、悬疑动作、生活百科、儿童动漫等领域。展览面积24000平米,与上届持平;参展商(含现场注册)1780多家,较上届增加7%,其中民营公司占79.5%,国内媒体占11%,国际展商占9.6%。其中内地参展商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中视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中视影视制作、江苏广电总台,小马奔腾、唐德影视、新丽传媒、五岸传播、西安曲江、南方领航、大唐辉煌等;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参展商包括新传媒电视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韩国KBS、澳门广电公司、中华节目内容制作产业发展协会、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天映娱乐以及aBU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等。

为丰富展会内容,节目展期间举办了丝绸之路影视桥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纪录片产业集群发展论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影视项目主题推介会、首纪协与上星频道九二零时段电视节目研讨会等各类主题活动。

本届节目展适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多家机构推出相关题材作品,《铁血松沪》《政季》《解密》《迫在眉睫》《刀尖》《护送者》《胜算》《左轮手枪》《我是侦察兵》《马占山之决战江桥》《我的铁血金戈梦》《狭路》等节目纷纷亮相节目展,用影视作品回顾那段饱受磨难的历史,歌颂英雄浴血奋战的无畏精神,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作为亚洲面积第一、具有专业影响力的展会,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见证了如浙江唐德,大唐辉煌,浙江华策,华谊兄弟、拉风传媒、乐视网、海润影视、慈文传媒、皇氏御嘉等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国内总监熊殷表示,作为信息集散地以及集中展示的平台,节目展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引领中国影视行业良性发展,走向世界。

“一剧两星”后旧剧活跃

在本次参展的两万余部电视剧中现实题材仍是热门,以反映百姓现实生活为主题的电视剧如《我们最美好的十年》《生活有点甜》《菜乌来袭》《向幸福前进》《小丈夫》《幸福婚姻》等成为受关注项目。

此外,ip剧是近几年的热播题材,趋于低龄化的市场环境让ip剧越发火爆,亮相本届展会的热门项目包括《东宫》《锦绣未央》《琅琊榜》《芈月传》等;近些年掀起收视狂潮的古装剧,也有《王城之花剑阙》《簪中录》等参展。

“截至目前,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已经走过13个年头,这13年展会见证了中国电视剧行业的蓬勃发展和日臻成熟。以电视剧题材为例,2003,2004年古装剧扎堆之后是婆媳剧、抗战剧

到近两年我们发现不仅优质剧目越来越多题材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现实、古装,青春、抗战等不同题材百花齐放。”熊殷表示。

随着“一剧两星”政策推出及网剧迅猛崛起,电视剧的未来发展之路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今年电视剧市场整体压力较大,二三线卫视播出的新剧比例非常低,这导致电视剧整体播出量比之前有所减少,制作方投资风险加大,不敢再轻易投资。同时,“一剧两星”之后,演员片酬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下降,主创人员占整个制作成本的比例还是偏高,大约占到60%到70%。还有一个明显的市场变化就是今年网络剧市场比原来要好,各家制作公司纷纷开始筹资制作网剧。”大唐辉煌总裁王辉表示,大唐辉煌的产品近几年以家庭情感、都市时尚剧为主,定位中上成本,追求高性价比,把价格控制在电视台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总体销售情况比较稳定。未来其将继续保持原有电视剧的制作量,同时积极拓宽与新媒体的合作。

纵观今年节目展的确如此,与往年不同,相较新剧的谨慎,旧剧表现得更为积极。“‘一剧两星’使节目交易市场更加活跃,原因在于之前市场中积压的很多片子得到释放空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裁、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总裁助理马润生表示。“相较过去粗放型的播出方式,新政出来加大了对播出平台的管理,市场容量自然受到局限。但重播剧场和其他剧场需求量增大这也是今年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交易额增长的原因之一。”

电视剧是一个既具有市场号召力,又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门类。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孙泱表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电视剧行业遭遇挑战,从长远发展来看,电视剧行业需从三个方面深入思考:1.电视台。作为播出平台,担当非常重要,几年前电视台选剧时,都有主题规划、趋势规划和项目规划,但如今一些电视台像是在打乱仗,完全被收视率绑架。这种纯商业绑架是一种堕落,需要整个电视行业静心思考;2.创作人员。演员无限制提高酬金,导演不再追求艺术质量,制片缺乏在行业内的旗手作用,编剧一味迎合观众,不注重对社会的批判性和引领作用,这些都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3.市场。观众需要培育,市场需要培育,不应一味强调收视率。

结合本届展会成果,可以看到“一剧两星”后影视产业呈现出更为良性的发展态势;其次,对于提高电影电视剧的艺术质量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有效控制盲目性投资;第四,使得媒体和制作机构更加珍惜手中的资源且更加尊重作品。

对此,唐德公司总裁吴宏亮认为,“目前电视剧市场更趋理性。大剧投入有望更大,但对于小剧大家会更理性,更加讲求制作和成本,不会盲目追捧。有数据显示,报批的电视剧数量比往年略有下降,这说明现在大家做剧更追求品质,而不是追求数量。唐德原来主要以拍年代剧、谍战剧、历史剧为主,今后在这三条产品线的基础上还将对时装剧有所关注。未来,唐德除把内容做好外,还将开辟电影和电视栏目的制作;针对同ip,也将开发更多的衍生产品。”

对于影视剧衍生品开发,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社长王卫平指出,目前中国出版业发展模式仍显单一,很多ip并没有开发透彻,这也是多年来中国电影电视剧产量高但产值不高的原因。基于此,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近两年一直致力于影视剧和电视节目的衍生品开发。“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从去年开始跟行业内很多公司,机构展开广泛合作,一年之内签约项目30多个。凭借跨界经营、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出版社推出的出版物形式丰富,囊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电视节目、同期书等。未来,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和制作业、出版业、新媒体等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共赢。”

构建纪录片产业集群

2015年,纪录片发展呈现一片新气象:播出量大幅增加,2015年1-5月,央视纪录片播放量较前年,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1%和57%,卫视频道较前年增长187%;央卫视制作量减少,社会制作机构异军突起;纪录片广告逆势上扬。

“近些年,纪录片在成交量和成交单价方面均呈现上升态势,但真正井喷还是自去年利好政策推出后。”熊殷表示,对中国影视产业来说,相较电视剧,没有国界的纪录片更容易走向国际,同时,纪录片也最容易做国际合拍,以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为例,自去年政策出台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就做了13个项目的国际合拍。

纪录片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众多优秀纪录片作品的诞生。本届展会集中展示了《长城》《南京1937》《东方主战场》《神秘的西夏》《河西走廊》《贝家花园》《创新之路》《孔子》《天河》等优秀纪录片。

此外,纪录电影《红旗渠》签约投资1.2亿元也成为此次节目展的一大亮点。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陈宏介绍,该片未来实际投资可能达5亿元,对于一个时长120分钟的纪录电影来说,是极为罕见的,打破了人们对于纪录片小投资,小回报的认识,提升了对纪录片投入产出的信心。据悉,该片将是教育台明年的重头项目。

“‘一剧两星’之后的卫视频道‘920节目带’,给纪录片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受众的成熟化和年轻化倾向,市场的认可逐渐成形,营销交易渠道的完善,制播分离趋势的进一步明晰化,都在印证一个事实:更开放的纪录片公众时代正在到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表示。

“中国纪录片要发展,首先,未来市场中需要更多的现象级纪录片,并由此带动整个行业及整个社会对纪录片的认知;其次,纪录片行业需要进一步细分,泛纪录片之下应该有更细致的纪录片种类;最后就是跨界,纪录片行业在很长时间内拒绝娱乐的思维方式,在保持对学术,历史和真实尊重的基础上,可以用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具传播力的方法解读它。”北京伯文化传播公司总裁李东坤表示,今年的展会有很多纪录片制作公司积极参与,并形成一定市场体量,这是未来行业变化的风向标之一,是件好事。

可以说,中国纪录片正在成为世界纪录片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纪录片制作播出多需政府买单,产业化建设较为薄弱,文化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基于此,在中国纪录片产业集群发展论坛上,上海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鱼建光呼吁,构建纪录片产业集群需要内外发掘以及产业的集聚力量。对从事纪录片生产传播的企业来说,首先要转变经营思路和方式,向产业化转型,找准自身定位,并积极探索在转型过程中可能对相关产业带来的增值效应。”

“所谓产业集群,即相关行业集中在,个特定环境内,彼此互相做生意。但在中国,电视节目多依附电视平台,且还未真正实现制播分离。不过目前环境已经发生改变,随着新媒体发展,电视的封闭产业被打破,科技颠覆了传统产业结构,新媒体的崛起会慢慢把产业发展从平台拓展到内容本身。”Discovery亚太电视网高级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张方认为。

国际化进程提速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影视节目销售逾10000小时;电影海外票房销售收入18.7亿元;电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约12亿美元。

“今年展会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届。”马润生认为这也是本次展会的最大亮点,“无论是直接引进还是国际合拍,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领域都有很多作品达成合作。”

据悉,为更好地帮助中国节目走出去,本届展会特别设立了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联合展区,该展区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组织、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组委会承办,旨在宣传近年来中国影视节目“走出去”工程的成果,搭建宣传中国影视文化企业平台,扩大我国影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影响力。“列入‘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的79家广播影视企业在展区内集中展示:广电总局重点鼓励和支持优秀国产影视节目的外语译配和推广工作成果也进行了展示。”熊殷介绍。

此外,长城平台也整体亮相。长城平台是由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和相关境外电视台的频道集成的海外播出平台。目前,长城平台已开播的九个平台,覆盖全球所有重要国家和地区,发展全球主流运营商23家;长城平台与主流运营商的合作也同时带动了七个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进入美国、欧洲,非洲的主流运营商的基本层,免费覆盖用户3500万户。该平台为满足海外观众收视需求,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国际合作的经营方式上,过去我们是一对一的单片发行,随着节目资源的丰富,传统经营方式受到挑战。目前中国节目可以分为五大类,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纪录片和综艺类节目,基于这五大类节目我们已经聚集了几千小时将近30个国家语言的内容,在国际合作方面不再是一对一的销售,而是集成化的批量销售。截至目前,我们甚至已经超越批量销售的阶段,转而进入时段销售,即在固定时段内全部播出中国节目,或设立专用频道。”马润生表示,目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都是如此进行项目推进。“这是中国文化融入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影视节目行业发展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5G;融合传播

5G的应用和普及,给传统电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一方面,5G具备传输效率高、传输速度快、传输稳定性强等一系列优势,能够弥补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同步直播中的缺陷和技术空白,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节目传播价值;另一方面,5G能够帮助电视新闻节目构建多种传播渠道及平台,进一步彰显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理念,勾画新闻节目传播发展的新蓝图。

15G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5G是基于4G发展起来的通信技术,其传播速度快,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信息传输需求,有效解决传输过程中的延迟问题,实现通信数据的稳步传输。不仅如此,5G通信设备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其消耗的功率也远远小于4G通信设备,能够完成极为高效地传播。5G具有传输效率高、传输速度快、传输性能稳定等特点,是新时代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5G的综合通信能力比4G的更强,其对应的服务对象也更加广泛。同时,5G能够实现更加多样化的通信模式,满足信息传输的个性化需求。在3G时代,由于通信传输能力有限,手机移动终端只能接收少量的图片和信息,无法实现大量数据的传播;而在4G时代,各项技术都得到了提升和改善,能够实现视频内容的同步传播;随着5G时代的到来,4G时代的传播模式也有了颠覆性的突破和创新,包括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等技术,都能够在5G时代得到应用。由此可见,5G不仅是时展的重要核心,也是现代新闻媒体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传媒行业需要借助5G的力量实现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

25G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冲击和影响

任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需要在对应的行业中进行长期的适应和融合,从而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5G基于自身强大的功能和特性,对传统电视节目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首先,5G网络的覆盖,能够强化地区通信的服务能力,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增强网络传输稳定性,助力新闻资讯快速传播。例如,某电视台的新闻内容,通过网络平台的发酵,能够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同时,社会群众能够通过多个途径接收相应的新闻,无须借助电视机等设备,接收新闻的流程简化了,新闻的传播效率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则在5G时代的冲击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电视台的新闻影响力降低。其次,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中报道的社会争议问题,会由于节目的收视率低、关注人群较少而被社会大众忽视,从而降低社会舆论的影响力,甚至会导致相关新闻被淹没在网络洪流中,无法形成有效的新闻效力。特别是在5G的影响下,海量信息在网络中传播,极大地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降低了部分新闻的影响力,甚至会导致部分新闻的后续报道无疾而终。再次,5G时代的到来,需要新闻产业从业人员给予5G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分析和掌握5G的功能和价值,充分认识5G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5G为基础构建新的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传播体系,打造新时代新闻节目的传播平台,持续打造新思维、新理念的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搭建现代新闻资讯服务领域的生态闭环,实现传统电视新闻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及电视新闻节目的蜕变和革新[1]。

3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基本现状

3.1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意识落后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部分传统电视新闻平台对5G的认知程度有限,缺乏相应的格局意识,特别是对5G通信技术给电视新闻领域产生的影响缺少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在5G时代错失快速传播的重要契机,从而给自身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和影响。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意识落后,不仅是电视台的损失,也是所有新闻行业的损失。因此,电视新闻行业需要深化对5G的认识,加大对5G的应用力度,以更高的维度、思想、认知理念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构建现代化电视新闻产业的发展框架[2]。

3.2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渠道缺失

在5G时代的影响下,新闻节目的传播渠道由传统的电视、广播转为新媒体,信息也实现了海量传输,极大地提高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率和传输质量。但是,目前依然有部分电视新闻节目未能在新媒体等平台建立自身的传播渠道,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例如,某省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仅依靠电视渠道进行传播,其受众群体逐渐减少,社会影响力逐年下降。可以说,其对于新媒体渠道的错误认识造成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力急剧下滑,进而形成节目生态发展的恶性循环,影响了电视新闻节目核心价值的传播,甚至对电视台自身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随着5G的应用和普及,国内各个地区通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电视新闻节目之间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因此,电视新闻媒体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提高节目自身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保障自身节目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持续领先,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意义和社会价值[3]。

3.3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领域人才匮乏

在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领域需要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从业人员。人才是保障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基础,是电视新闻节目持续改进的重要前提,人才匮乏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进而直接或间接对社会产生负面效应。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应对多种应激性、多发性、关联性的节目传播问题,具备在多媒体领域快速传播节目的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具备相关能力的人才极为匮乏是电视新闻领域的核心问题。人才是电视新闻节目能够持续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电视媒体行业需要不断引进大量的传媒人才,实现电视新闻节目多渠道创新发展。缺少相应的人才会导致电视新闻节目动力不足、传播能力有限,无法进行创新,从而导致电视新闻节目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被淹没,成为电视新闻历史上的过客[4]。

4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策略

4.1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理念要与时俱进

在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理念务必要与时俱进,实现多维度的构建和发展,满足各个传播渠道的建设需求,实现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新目标。目前,我国各地区电视新闻节目都在积极开展融合传播策略的探索和研究,对新闻传媒渠道、新闻传播平台、新闻传播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特别是省级电视新闻节目,其传播效应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电视台的社会价值,其融合传播理念务必要与时俱进。电视媒体要注重对5G的认识,了解5G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从实际出发,有效推动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模式的建立和运用。此外,小到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大到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形式,都要借助5G进行创新,不断打造电视新闻节目的新模式和新样板,实现多维度、多体系、多框架新闻节目传播理念的搭建和应用,推动电视新闻产业的发展[5]。传播理念要想创新和升级,需要对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人员层面进行创新和优化,特别是对于5G时代的客观认识,需要进行质的改变和升级。制度层面,要开展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不断构建新模式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不断补充当前制度层面的缺失和空白,从而确保新闻电视节目传播工作能够高效开展。技术层面,主要是传播理念的强化,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加大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度,通过技术改变传统新闻的呈现方式。人员层面,需要不断普及创新传播技术的核心理念,构建媒体人员多样化的思维体系,推动新闻节目的发展。由此可见,新闻节目融合传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实施,为新闻节目的改变构建有效的生态闭环,从而提升新闻节目的传播力,扩大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4.2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平台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有局限,主要是因为电视台的传播渠道单一。因此,在5G时代,电视媒体需要创建多种传播平台,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多渠道传播,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基于5G的功能和特点,将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促使电视新闻节目在多个互联网平台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快速传播,统一各个平台的新闻传播形式,规范相应的管理章程,强化多平台统一的管理策略,在保障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提升节目的融合传播效率,提高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另外,新闻节目需要重视各平台的特殊需求。以抖音为例,其要保证节目内容的及时性和影响力,第一时间将新闻内容进行制作和传播,如此才能够在抖音平台中引爆相应的话题,实现相关内容的广泛传播。不仅如此,随着5G的应用和普及,电视新闻媒体要最大限度提高新闻的质量,应用多个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实现新闻传播模式的融合和创新,打造新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体系,实现多模式的同步运营,提高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价值。传播平台不仅能够影响着新闻节目的传播质量,还能够对新闻的传播力起到重要的影响。以抖音平台为例,好的新闻内容结合好的新闻平台,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成效,特别是在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实现传播质量、传播范围、传播影响力等多方面的改变。作为新闻节目,其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浪潮,增加传播平台,构建新时代的传播体系,打造更有活力的媒体融合共同体。此外,新闻节目的传播平台要积极探索5G网络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渠道,实现新闻节目和时代的共同发展。

4.3深入实施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领域的人才培养战略

人才是保障电视新闻节目持续创新的前提和基础,5G时代,人才已经成为各个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对新时代电视传媒人才的重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培养人才的环境,为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工作的开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首先,对于人才的培养,无论是电视台还是高校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和精力,保障人才发展的环境,根据新闻传播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施和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策略。其次,将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相结合,以5G的应用为发展契机,不断落实相应的人才发展策略。再次,电视台要提高人才聘用待遇,实现人才发展和新闻节目制作质量的同步提升。最后,以各大新媒体平台为主,加大各个渠道的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多种框架体系的新时代新闻节目,实现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的同步传播,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价值和核心影响力。人才是增强新闻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新闻节目的制作、编辑、特效等都需要大量人员的参与,而高质量人才是决定新闻节目传播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电视新闻节目需要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人才聘请制度进行创新,对人才高度重视,从而保证自身制作水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节目传播的内在价值。此外,电视新闻节目通过长时间努力和投入,可以构建新时展格局,以更高层面的认识来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助力媒体产业升级。

5结语

5G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电视新闻媒体需要借助5G提高自身节目的传播能力,体现新闻节目的核心价值,推动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5G时代电视内容生产与传播创新:以河南春晚《唐宫夜宴》与元宵特别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8):110-112.

[2]董枫.5G时代大小屏融合路径初探:以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双屏融合发展项目”为例[J].中国报业,2021(13):70-71.

[3]郁永淮.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探究[J].新闻前哨,2021(7):60-61.

[4]朱瑞君,胡啸.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融合创新:以央视《晚间新闻》天气分析节目为例[J].记者摇篮,2021(4):38-39.

影视节目行业发展篇5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宣传引导水平。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好十七大和省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是今年广播影视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指导协调各播出机构深入学习、全面准确宣传贯彻中央关于高举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和省委关于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按照省委、省委宣传部的部署,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形成宣传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

协调重大宣传报道,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宣传管理,确保正确舆论导向,努力完成全年各项宣传指导任务。充分发挥行政指导协调职能,进一步深化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主题报道;认真做好全国和省“两会”、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以创业创新为主题,指导创作生产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动画剧(片)、文艺晚会等优秀广播影视文艺作品,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创业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

全面推进宣传文化创新。按照“三贴近”要求,积极推进广电节目内容形式创新,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和文化服务能力。加强新闻报道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引导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立足**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挖掘丰厚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品牌突出、效益显著的频率、频道和栏目、节目,培育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积极推进广电宣传传播手段创新,推动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广电宣传传播体系。加强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宣传管理,确保导向正确。继续推动全省广电与**在线合作建设网视联盟和互动广播网,使之成为网上宣传新阵地。高度重视办好少儿频率频道和节目,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良好的广电节目环境。同时,组织、引导播出机构办好公共安全等科普性知识性咨询服务类节目。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宣传监管。完善宣传管理的各项制度,强化节目规划、播出审查和视听评议,严格节目播放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净化荧屏声频、抵制低俗之风行动,重点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广告播放管理,完善广告审查、责任追究制度,重点清理整治虚假违法广告,推动公益广告制作和播出。继续加强法制类、综艺娱乐类、谈话类和医疗资讯服务类、电视购物、境外节目的引进和播放管理。加强资格管理,严格宣传纪律,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在全省试行播出机构综合评估和违规违纪警示扣点制度,进一步引导播出机构规范办台、规范办节目。

切实抓好对农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创业创新。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要求,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广播电视对农宣传工作。把广电对农宣传服务节目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争取财政扶持,确保广电对农宣传服务节目的建设与发展。要围绕当前对农宣传服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进一步发动全省各级播出机构继续深入开展“三农”需求的调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广电对农宣传服务工作规律,推动对农宣传服务节目的转型升级,提高对农和涉农节目数量和质量,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创业、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创新需求。要继续依托**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和省节目交流中心平台,扩大对农通用性节目的制播和交流力度,进一步增强新闻、实用性信息和精神文化产品对基层农村的有效供给。

2、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推动影视动漫业快速发展。

继续放宽搞活,鼓励多元资本发展影视动漫制作业。进一步解放思想,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吸引社会、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影视动漫产业,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影视动漫机构,支持通过并购、合资、上市等资本运营手段,做大做强影视动漫产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2006]32号)文件精神,按照省领导的指示精神,继续深入做好促进动漫业加快发展的调研,争取出台我省的实施细则,落实财政、税收、土地、金融、文化、科技、新闻出版等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我省影视动漫业的进一步繁荣。研究建立我省影视动画公共政策和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中小影视制作机构,加快企业成长。

大力扶持影视动漫艺术创作,推进影视动漫精品生产。发挥市场作用,为企业牵线搭桥,促进制作机构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大力推动品牌建设和精品生产,鼓励创作生产体现时代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作品,提高影视动漫产业创新创优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影视动漫的评奖、奖励政策和前期扶持的工作机制,抓好影视剧的规划、公示、备案、完成片审查等系统管理工作。增加对动漫电影大赛、动漫产业调研课题、优秀剧本等单项的扶持资助,重点扶持做好重点电影和“非遗”戏曲电视剧等项目生产;组织召开全省影视剧研讨会,促进原创精品生产。加强对影视动漫制作机构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提高全省影视动漫业的整体竞争力。

加快影视动漫基地建设,推动动漫产业集聚发展。支持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继续进行企业集聚模式、产业开发模式和行政管理模式的探索,打造对全国乃至海外都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影视产业园区;支持杭州高新区、中国美院动漫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充分发挥基地创作研发、制作生产、人才培训等功能;指导**大学和**传媒学院建立架构、制订发展规划,提高科研、开发以及与产业结合的能力。发挥“政府主导、市场配置、企业主体”的合力优势,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联合协作和规范运作,积极营造产学研融合、多主体参与、推动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指导和协调,集聚产业优势,优化要素配置,组织行业考察,推动影视动漫产品与玩具、文具等产业相结合,推进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探索动漫产业链和赢利模式的形成。继续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和义乌文博会,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准、在海内外享有广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节展,推进我省影视动画产品交流和市场建设。支持杭州建设卡通城,打造“动漫之都”,发展以动漫、卡通、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数字娱乐产业。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监控和执法,严厉打击盗版行为,确保影视动漫产业健康发展。

3、完善工作机制和监测网络建设,增强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略)

4、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构建农村广电公共服务体系。

完成“村村通”联网工程。2008年是新一轮“村村通”有线联网工程的攻坚之年,也是三年建设任务的最后一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全省广电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2006]7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完成剩余的6个乡镇、500个行政村和1000多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有线联网任务,同时以其他方式解决其余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覆盖问题。

完成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根据中央要求,在2007年启动广播电视农村无线覆盖工程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实施无线发射(转播)设备的更新改造工程,确保在2008年上半年完成中央三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解决好农村地区群众的收听收看的问题。

启动有线广播“村村响”建设。按照省广电局和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省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意见》,采用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技术组织实施有线广播“村村响”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各行政村建有广播室,有线广播农户收听覆盖率达到80%左右,并使全省95%以上的有线广播电视联网行政村,通过有线调频方式收听4套以上广播节目。

全面实施“文化低保”工程,推进城乡广电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及基层组织,完善广播电视日常维护管理保障机制,加快建设农村广电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村村通”、“村村响”长期有效运行。同时,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今年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全省开展城乡广播电视的“文化低保”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减免入网费、收视费,发动社会各界捐赠电视机等方式,力争用一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低保户”等困难家庭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切实保障城乡群众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5、积极推进整体转换,加快全省有线数字电视联合发展。

加快推进广电数字化。认真贯彻《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8]1号)文件精神,以2010年全面实现城镇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化过渡。以数字化、网络化为重点,加快更新和改造技术装备。推进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努力实现广播电视台节目摄、录、编、播、传等各个技术环节的数字化,逐步构建系统互联、资源共享的数字技术新体系。加大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扶持力度,落实投融资、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按照“大容量、双向交互”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加快以市级城市为重点并带动县(市、区)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选择有条件的地区扩大实施农村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工作,逐步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向全省农村延伸。

努力促进联合发展。发挥全省有线数字网络发展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和协调职能,推动各地以开发有线数字电视业务为契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联合的数字电视运营新模式、管理新机制。支持各地探索建立以华数数字电视公司为平台,省、市、县三级有机融合的有线数字电视节目交互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创新服务、规范服务,切实执行价格听证制度,维护群众基本收视权益。加大节目内容和信息服务的开发,积极拓展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市场,提升网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6、加强依法行政,提高广播影视社会管理水平。

依法加强广电播出机构和影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的管理。继续推进播出机构和频率频道的层次化、专业化分工和品牌化建设,推动省、市、县三级广电媒体办出特色,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加强播出机构频率频道和节目的审核报批工作,堵住擅自多开频道、多办节目的问题。针对频道频率、节目栏目运营和影视剧创作生产运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大查处力度,研究建立频道频率及节目栏目的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影视剧和动画片制作机构的退出机制。严肃纪律,严格程序,各地广播影视重大改革措施和方案的出台,必须按规定和程序报批,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广播电视健康发展。以内容监管为中心,以技术监管体系为保障,创新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广电传输、地卫设施管理,继续深入开展依法打击非法设置播出前端、破坏广电设施、违规占用广电频率、影视侵权盗版等违法违规行为。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破坏“三电”专项斗争。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认真开展打击非法销售、安装和使用境外卫星电视设施行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境外卫星电视传播市场秩序。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在全省开展无“小耳朵”小区和无“小锅盖”乡镇的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加强信息网络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各市、县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市场日常监管工作机制,形成省、市、县三级监控网络。继续加强无线频率播出秩序、有线数字广播电视和卫星广播电视节目的监管。

加强新媒体、新业务的管理。认真贯彻中办发[2007]15号、16号文件精神,按照省人大出台的“新媒体视听业务属于广播电视管理职责”的司法解释,从市场准入、日常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加强新媒体、新业务的管理。大力扶持和推进主流媒体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在规划布局、资格准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向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重点倾斜,加快审批主流媒体开办传播网络视听节目业务。在总结我省开展车载电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视听新媒体业务发展的趋势,及时修改和完善管理办法,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视听新媒体业务市场秩序,推动我省新媒体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开展打击互联网传播色情等有害信息专项斗争,查处信息网络违规播放视听节目行为,确保信息网络传播市场秩序规范有序。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行政效率。适应管理的新要求,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订。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工作,完善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责任追究、重大涉法事件处理和应诉等相关工作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合理界分法定职权,明确执法责任和流程。加强执法指导监督,重点指导、协调和监督广电设施保护、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视听新媒体监管等行政执法活动。启用省到市广电电子政务网,提高公文往来、信息报送的效率。进一步开发“**省广播电视局门户网站”功能,丰富信息服务内容,逐步实行行政审批项目网上办理,方便群众办事。

7、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积极主动地抢占宣传新阵地。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广播影视产业。优先发展广播影视主体产业,做大做强广播影视广告经营等优势产业,重点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和网络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综合服务业务,满足大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坚持网络建设和内容开发并重,稳步发展付费电视,大力发展视频点播业务,积极拓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支持与广播电视相关的如工程器材、影视旅游、演艺会展等延伸产业的开发,积极拓展其他相关产业。按照“加快发展、主动占领、兴利除弊、加强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机构在内容、品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把新媒体建设纳入发展规划,根据“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发展新媒体、抢占新阵地。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适度竞争,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积极稳妥发展ip电视,不断拓展广电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形成一业为主、辅业多元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的竞争力、发展力。

加强规划引导,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促进广播影视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实施广播影视业“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做好规划衔接和中期规划调整落实工作。健全广播电视统计制度,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启动建立广播影视产业监管、统计体系。继续发挥广电学会、产业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动漫业协会等群众团体、中介组织在行业自律、依法维权、中介服务、资格认证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广播影视业又好又快发展。

8、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影视节目行业发展篇6

广播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按照国务院颁布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在重视发展公益性广播影视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广播影视产业,充分发挥广播影视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市广播影视工作实际,市广电局党组中心组对我市广播影视产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截止到末,我市现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影院1座,电视台1座,实验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2座,电影院1座;企业广播电视站3座。市级广播节目2套,电视节目2套;县级广播节目2套,电视节目1套;企业站电视节目1套。市级广播每天自制节目34小时30分,电视每天自制节目2小时30分;县级广播每天自制节目21小时20分,电视每天自制节目1小时50分;企业站每天自制节目36分钟。市级广播全年播出14600小时,城市电影放映650场次,电视全年播出12410小时;县级广播全年播出9150小时,城市电影放映540场次,电视全年播出10110小时;企业站电视全年播出2905小时。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7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4%。市级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发射台1座;县级广播发射台2座,电视发射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光缆干线1266千米,有线电视用户13.6万户。全市广播影视从业人员742人,其中市级364人、县级291人、企业站87人。全市广播影视经营创收4116万元,其中市级2570万元、县级1020万元、企业站526万元,预计全市广播影视经营创收超过4700万元。

二、现状分析

我市广播影视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广播影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主要体现在:

1.基础较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离不开宣传、事业、管理和队伍等几方面因素。近年来,我市广播影视宣传工作成效显著,广播影视节目的收听收视率不断提高;事业建设发展迅速,广播影视有效覆盖面显著扩大;管理工作日益加强,广播影视社会行业工作格局得到规范;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广播影视系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调动。这些工作取得的成绩,都为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总量增加。我市的广播影视产业经营创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90年代形成产业雏形,进入21世纪后快速发展,产业经营创收总量从最初的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到末达到4116万元,年均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

3.思路清晰。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市广播影视产业形成了“依托广播影视媒体,大力发展广告经营,努力开拓节目市场,确保广告和节目经营稳定持续发展;依托广播影视网络优势,巩固和发展有线电视业务,积极拓展多功能业务,大力发展网络经济;依托广播影视行业优势,积极开发相关产业,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效益连年取得明显增长。

4.各具特色。在以广告业务为主的创收方面,市电台实行城市广播和交通广播广告分频承包经营;市电视台实行广告目标管理经营承包责任制;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市广电报社则是自行运作广告。在网络经济发展方面,市广电网络分公司依靠发展有线电视用户,依靠收视维护费价格调整,依靠发展增值业务,如数字电视机顶盒、互联网等,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创收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在相关产业方面,也取得部分突破,如市电台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学校,市电视台的广电旅行社、少儿艺术团,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电影发行放映业务,市广电报社的报纸发行业务,市广电物业管理中心的对外物业托管等。这些经营创收活动各具特色,效益明显,为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困难和问题

广播影视属于高投入、高技术的产业,设备的更新、人才的引进、网络的建设和改造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没有投入就谈不上技术的更新,没有投入就谈不上人才的引进。但真正能够投入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各方面的支出都显得捉襟见肘。近年来,我市的广播影视产业虽然有所发展,效益有所提升,总量有所增加,但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问题。其主要是:

1.总量偏小。近年来,我市广播影视产业经营单位主体性增强,广播影视产业的核心层和层都得到发展,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产业效益初步显现,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纵向相比,确有较大的增长。但我市广播影视产业总体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特别是与先进、发达地区广电产业的横向相比,总量仍偏小,比重仍偏低,产业合力没有完全形成,总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强。

2.结构失衡。一般来说,广电产业分布情况是广告和内容创收占总量的50%,有线电视网络创收占总量的30%,财政拨款占总量的20%。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市的广播影视产业创收则出现了倒挂现象,即有线电视网络创收占总量的50%,广告和内容创收只占总量的30%。这说明我市广电产业的经营创收从宏观上来说结构是失衡的。从微观上看,网络经济以有线电视收视费为主,广播影视媒体以广告创收为主,而网络经济中的增值业务,广播影视媒体的内容创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3.竞争失序。从全省来看,省台的众多频率(频道)在落地,对我市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视率是一大冲击,此外,其部分频率(频道)近似或低于市级台广告价格的广告播出,对我市的广告创收也构成威胁。如市电视台过去的外地品牌广告量达80%以上,而现在只占总量的8%,90%以上都是本地广告。就全市而言,渝水广播电视台与市本级的媒体同在市区播出,虽对市本级节目的收听收视率影响不大,但其相对低廉的广告价格,却对市本级的广告创收构成冲击,从而导致市本级的广告量貌似很多,可广告单价却始终上不去。

4.创新不够。一是在产业发展的思路上不够连贯。如整合全系统广告进行集中经营,买断渝水台广告经营权,开展营销活动和户外广告等,过去都曾经做过一些尝试,但大都有始无终。二是在产业发展的视野上不够开阔,办法不多。一方面,一些能够体现广电优势的阵地,例如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项目等,我们没有去开发、去占领,仍然局限于传统产业;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产业创收的手法简单,形式单一,一些本属广电产业的创收项目,没有去发展,如车载电视项目等。三是在广告节目的制作上不够新颖。如部分创收栏目的制作不够新颖,医疗、药品广告的播出形式不够创新等。四是在网络增值业务的开发上不够有力。如依赖于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受节目内容的制约,用户增长不快;互联网业务受电信部门的制约,网速慢,用户增长不多;图文电视和点播频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5.人才缺乏。我市广电系统在长期的宣传、事业和管理工作中,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宣传、技术和管理人才,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但随着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凸显,尤其是缺乏优秀的广电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管理、策划、资本运作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思路与对策

这些年,我市的广播影视产业自己跟自己比,总量有较大的增长,但与先进、发达地区比,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视野还不够开阔、办法还不多、步子还不快。经营创收理念上的更新、项目上的拓展、总量上的增大,逐步形成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市场主导作用明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广播影视产业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全市广播影视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广播影视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经营创收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力争突破1亿元,将是我市广播影视产业今后努力的方向。具体对策是:

1.加快实施数字影院建设工程。依托中国电影集团在数字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和影院建设方面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加大数字化影院新建、改建力度,率先在全省完成我市城区的数字化影院改建工程,率先在全省实现我市电影放映设备的数字化转换,积极实施跨区域扩张或整合,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促进我市电影产业升级,做强做大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促进我市电影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到2015年,我市主城区再增加1—2座数字电影放映城,分宜县城区建设1—2座数字电影放映城。

2.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以我国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经双向数字化改造,可提供包括语音业务、宽带高速数据接入等在内的各种综合信息服务,可以满足“三网融合”业务发展要求,是最经济、最具内容优势、最具发展潜力、最能带动新兴产业链发展、最宜发挥网络自主创新优势、最具中国特色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该项目计划建设连接全国部分大中城市,骨干网速率达每秒1000千兆,接入网用户端速率达每秒100兆,比现有用户上网速度快100倍,能提供三网融合综合信息业务的示范网络,为最终建成覆盖城乡3亿以上家庭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奠定基础。依托该项目平台,到2015年,我市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初具规模,产生规模经营效益。

3.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以我市列为全省首批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试点城市为契机,按照“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总体要求,一是将有线电视网原来传输的模拟电视节目增加到50—60套数字电视节目,同时推出若干套数字广播频道(包括多语种的外语广播),为付费电视用户提供30—50套付费节目和若干套视频互动点播节目;二是大力开发公共信息服务内容,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电子政务、文化教育等信息服务;三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大量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从而极大地满足群众需求。,我市主城区率先在全省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2015年,全市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4.全力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按照国家颁布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推动广电网络数字化、信息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网络整合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能够实现广电网络全程全网,提升网络业务承载力,开发多种业务,将千家万户的电视机成为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政务公开、交流互动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成为城市现代服务和信息化的重要支撑平台。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网络整合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具有重要意义。据测算,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网络整合将有效带动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产值,为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为国民经济和国家信息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以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为契机,启动全市企业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整合,2015年,全市完成企业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整合。

5.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内容生产是广播影视的核心优势。采取有力扶持措施,降低准入门槛,提升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影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形成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全面繁荣的局面。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国内国际重要节展和平台,大力实施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影视节目推广战略,探索建立“市场运作、企业营销、政府补贴”的推广营销新机制,把政府扶持和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使具有视角、特色、元素的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影视节目更多地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到2015年,采取自创、联合等方式,力争全市完成1部电影、1—2部电视剧、3—5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影视产业链。

6.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媒体。依托传统的广电媒体,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电视,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具有全省重要影响的网络广播、网络电视。

依托我市现有无线传输资源加快网络建设,抓紧建立全系统广泛合作、统一运营的体制,探索走出一条新媒体发展的新路子,使新媒体成为广电系统继广告、收视费、票房之后的第四大创收来源。

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通过无线覆盖网络,向手机、mp4、gps等各类便携接收终端,随时随地提供广播电视、电子报纸、电子杂志、以及金融、交通、生活等各类媒体信息服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对拉动民族工业、推动文化内容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该项目将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奥运成功试播和阶段性规模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我国自主创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业务和运营支撑体系,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城市的无线网络,形成惠及亿万群众的新型广播电视服务方式和产业业态。该项目在我市已完成阶段性试验工作,力争启动,20__年产生规模经营效益。

7.加快开发农村广播影视市场。依托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保障农村群众广播影视基本权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带动和开发农村市场,实现建立公共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到2015年,全市城乡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通达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80%,各乡(镇)配备1台(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条件好的乡(镇)有院线公司进入。

影视节目行业发展篇7

以河北省而言,河北电视台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构建了七个专业频道和一套视频点播相互支撑的频道体系,并率先开办了农民频道。全省还有地市级电视台12座,电视节目96套。已涌现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栏目、精品影视剧等。河北电视台获奖数量和档次均居全国省级台前列。在开展国际活动方面,河北省还组织各市级电视台组团赴美国、加拿大举办题为《蓝天下的河北》的电视节目展播活动,宣传介绍了河北,扩大了河北省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说,河北省影视业节目质量不断提高,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为打造影视业大省、强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处于影视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来不得高枕无忧,必须看到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进则退,为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有必要对河北影视制作业的现状与对策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以品牌树形象,以质量求生存,制作出更多更好的节目奉献给观众,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经营影视产业被形象地称为“烧钱”,投入很大,这使得影视业缺乏资金的现象非常普遍。市场不规范、风险过大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影视制作融资十分困难,成为制约河北省影视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国内很多资金对投资风险较大的影视业望而却步,加之盗版市场的猖獗,使发行中的利益受损,所以仍然把目光锁定在利润空间已经很小的传统行业。www.lw881.com

随着群众对休闲娱乐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电视业发展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伴随快速发展的是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下的频道数量的增多。导致资源浪费,分散投资使影视业技术升级缓慢,资源得不到集中使用,只好使用落后的、淘汰的设备。由于众多的电视台、电视频道争投资、争广告,所以只能在低标准上勉强维持,缺乏足够的资金更新改造设备和制作购买精品节目。他们没有实力聘请高水平的节目策划人员,缺乏实力进行自办节目生产的前期调研论证(产品研发)和后期的宣传推介(产品营销),只好自产自销,生产出的产品资质平平,销路当然不会旺盛。观众在几十个频道中拿着遥控器选择自己的所爱,往往对这样的节目视而不见。作为一个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作坊”之间低水平的竞争不应该被鼓励。

发展影视产业,首先要尊重它的产业属性。影视产业是个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无产出的产业,它需要大资本的支持。充裕的资金意味着艺术上可以有更高的追求,可以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加盟,可以进行一定规模的营销战术等等。并且,大投入本身在市场上就是一个卖点。而目前,除了少数需要国家重点保护、扶持的影视项目,多数要自筹资金,因此应大力拓宽融资渠道,面对河北省影视业发展资金紧缺的现实,联合外资、民资一起办影视业成为必然。其一,融合民营资本。

如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与以建筑和房地产为主业的民营企业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浙江影视有限公司,成为一家由国有民营携手结盟的浙江影视制作产业的“联合舰队”。旗下有八家影视企业,除了影视剧创作生产这一主业外,还将进行影视衍生产业开发,经营影视娱乐和培训,从事市场化节目生产和广告经营,建设影视高科技后期制作基地,开辟电影院线和电视连锁频道等等,把影视产业做大做强,在更高起点为浙江省经济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服务。其二,引进外资。如欢迎外籍团体和友好人士、海外侨胞对影视业资助;允许境外机构和个人投资影视业;与境外合作摄制影视片、出版图书、制作音像制品和其他文化产品,或兴建文化公共设施,联合各种资本拓展业务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完整产业价值链。其三,走金融市场筹款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离不开金融业的服务。影视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金融业建立良好的协调与合作,是各自取得高效益的重要途径。影视业与金融业建立良好的信贷关系,金融业对市场前景好的文化服务经营及时给予信贷支持,对生产和经营情况较好的大型企业协助其进行股份制改造,发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帮助影视业引进资金。

河北与首都毗邻,央视拥有无法比拟的名望、实力、品牌,因此省级电视台想求强求大就要集中,分散、内耗只会弱化自身,更会成为弱势群体。所以,应改革影视节目的生产方式,理顺内部的生产关系,使影视生产力的诸要素达到最佳组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追求效益最大化,构筑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目前河北及各地市电视台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频道制,频道制的弊端是小而全的机构设置、小而全的设备配置,在宣传上难以形成全台的统一意志,节目设置和广告创收上难以消除“窝里斗”的恶性竞争,造成设备资源、节目资源的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分散。为此,成立技术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全台的前后期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的重复购置,降低节目制作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共享设备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成立广告经营中心,统一管理和经营全台的广告创收,可以消除频道之间在广告价格上的恶性竞争,更合理地开发和合理利用频道资源,提高全台的广告创收能力;成立后勤服务中心,集中管理全台大宗的辅助生产工具如工作用车,减少购置、降低成本、共享物力。把频道作成像是租赁设备干活的节目制作公司,负责频道的形象品牌、节目策划经营、收视效果等。这种体制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整体的综合实力,从而提高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当今,影视的竞争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塑造品牌形象成为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形势下,地方台的优势就是追求节目内容的本土化和地域性,以此树立自己迥异于他人的品牌。传播学的研究表明,文化上的亲和力、地域上的亲近感,最能使本地的观众产生思想共鸣,获得审美认同。从市场策略看,本地市场是地方台最稳定、最可靠的市场。中央台实力再强,也不可能办出大量的、能适合每一个地方本土化需求的节目来。因此,必须在内容上突出地方特色。

河北,历史悠久,地处太行山麓、华北平原腹地,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积淀起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4000年以前,在唐河流域尧被封为唐侯,并禅让于虞舜。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在今雄县建中都,于易县建下都。燕国的昭王招贤纳士,开重视文化重视人才的先河。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出自易县燕下都,至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仍然广为流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锐意改革之先声,汉末刘备与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传为千古佳话,郦道元的《水经注》、祖冲之的圆周率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祖逖闻鸡起舞成为勤奋好学的典范。元曲四大家中关汉卿为今安国市人、王实甫为定兴县人,关汉卿在世界戏剧史上与莎士比亚齐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河北成为八路军抗击日寇的主战场,河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全民抗战,依靠群众智慧,创造出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大抬杆等富有实战意义的战略战术,在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英勇悲壮、惊天地、泣鬼神的真人真事,如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王二小、白洋淀雁翎队、敌后武工队、回民支队、地道战等惊心动魄的故事名扬天下。可以说,河北无论从历史还是文化上说,均有丰厚的资源。但影视领域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上还有不少空白,如河北的历史文化名人郦道元、祖冲之、祖逖、王实甫等,这些题材很有开发的价值。作为河北的影视制造业,无论是拍摄影视作品,还是办栏目、节目,一定要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突出燕赵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首先能够吸引河北人民关心自己身边的事。2006年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河北省选送的在皮影基础上创作的《俏夕阳》获得歌舞类节目一等奖,就充分说明了地域文化的魅力。以河北的真实人物为蓝本拍摄的电视剧《黑脸》、《誓言》,以杂技之乡——吴桥为背景的《中国桥》,以河北的文化名人关汉卿的经历拍摄的电视剧《关汉卿》,河北梆子风味的儿童电视剧《五彩戏娃》、表现红色圣地《西柏坡》,以抗战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拍摄的《小英雄王二小》、河北的抗日英雄《马本斋》、以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为蓝本的故事片《戎冠秀》等等具有浓郁河北风味的作品,由河北的影视工作者制作出来,并在中央电视台多次重播,扩大了河北的影响,并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有的还获部级大奖。

影视节目行业发展篇8

为更好地了解网络视频业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笔者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最近采访了新浪、搜狐、腾讯的相关负责人,对这三家门户网站视频业务的基本架构、内容特色、发展模式、盈利方式等进行了调查。

 业务架构及内容特色

新浪的视频业务分成“新浪互联星空播客”、“新浪演播室”和“SinatV”三大块,集合在“播客”和“tV”两大频道下,每天共播发三万段视频。

新浪互联星空播客(.cn,简称“新浪播客”)2006年开通,由新浪与中国电信合作,下设原创、娱乐、影视、体育、新闻、教育等21个子频道,由30多名网络编辑负责维护。播客频道的大部分内容是由网友上传的视频分享类节目。新浪也鼓励合作电视台建立自己的新浪播客,播发相关电视新闻节目。新浪播客频道的日均网页浏览量已达1亿次,日均视频播放量逾5000万次。

“新浪演播室”整合了新浪原创的各种视频节目,包括嘉宾访谈、现场采访和评论等形式的10余档节目。知名的节目有《小马锐话题》、《股市播报》、《文坛开卷》等。

SinatV是为用户提供在线直播、点播节目及交流互动的综合互平台。新浪与多家电视台及内容提供商合作,提供影视剧、动漫、综艺、娱乐、体育等节目的直播,用户在收看时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文字交流,也可以对节目进行评论和收藏。

搜狐的视频业务主要包括搜狐娱乐播报()、搜狐体育播报()、搜狐视频()以及搜狐博客视频()等四个频道。

搜狐娱乐播报提供娱乐播报、娱乐新闻直播、明星访谈及电视台制作的综艺节目等多种形式的娱乐视频,每天制作8小时,24小时滚动播出,主要有《明星在线》、《搜狐歌会》等知名节目;搜狐体育播报集中了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的视频资源,主要有《搜狐体育新闻》、《搜狐足总汇》等7档原创栏目,每天24小时不间断轮播;搜狐视频提供综合新闻类视频节目,集纳了全国100多家电视台的节目资源,下设时事、军事、社会、法制、财经等16个板块,还整合了搜狐视频客户端――搜狐彩电,提供100多套电视节目的直播;搜狐博客视频集纳搜狐博客中的视频内容,包括网友自拍自演的短片、网友录制的影视作品等受众自制视频。频道还设有“影视库”栏目,收录部分热播的影视剧。

腾讯的视频业务集中在腾讯宽频频道(),分为演播室、电影、电视剧、DV原创、新闻、体育、播客和直播等12个子频道。

腾讯演播室集纳腾讯原创的视频访谈节目,有腾讯宽频频道负责制作的《星运365》、《德尔惠明星访谈》等娱乐访谈节目,也有体育、财经、新闻等频道自制的围绕相关热点话题展开的访谈节目;影视剧、体育、新闻等资讯频道播发腾讯从电视台、影视机构取得的影视剧作品、新闻节目等视频内容;DV原创和播客频道主要播发网友原创或录制的视频短片;QQLive(QQ直播)是集收看、播发、创作、评价于一体的p2p客户端直播软件,播发腾讯从第三方取得的视频节目,目前拥有超过160个频道。

总的来看,门户网站的视频内容已经形成了综合资讯点播、影视剧点播、播客分享、客户端直播四大框架,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娱乐体育成王牌资源。原新浪负责视频业务的副总编辑侯小强认为,用户收看视频节目的成本较大,因此具有较强娱乐因素以及现场感的内容会比较受欢迎。出于这种考虑,三家门户网站都以用户喜爱的娱乐和体育节目作为王牌资源。

搜狐最早推出的两个重点频道就是“体育播报”和“娱乐播报”,并花重金购得世界杯、奥运会和nBa等一系列稀缺视频资源,组建了精良的娱乐直播团队。腾讯宽频频道以大量影视剧资源招徕用户,并加工成多种影视专题,在首页中重点推荐。在新浪重金打造的播客频道中,娱乐搞笑的内容也占据了半壁江山。

原创节目形态和质量向电视台靠拢。三家网站都有专业化的制作团队为网络量身定做节目,以栏目化的方式制作并播出节目,主要是访谈和评论。从节目的形式和质量上可以看出,原创视频节目在努力向电视台方向靠拢。《搜狐歌会》因为制作精良,被东南卫视选中在电视台播放。腾讯与湖北卫视合作推出的音乐访谈节目则定期在湖北卫视播出。

网站原创的视频节目在借鉴传统形式的同时又有创新,体现出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融合的趋势。大部分访谈节目都鼓励用户对节目进行实时评论,腾讯的访谈节目还能在直播中切入QQ用户的视频画面。

客户端直播平台必不可少。三家网站都自己开发了用于视频直播的客户端软件,如SinatV、搜狐彩电、QQLive。这些软件的共同特点是采用p2p技术,避免了传统网络视频无法支持大量用户的缺点,在线人数越多节目播放越流畅。客户端软件可以节约带宽,也方便设置广告位,不仅可以优化观看质量,还可对视频资源进行优化,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正因为客户端直播平台具有种种优点,三大网站都对此十分重视。

 内容发展战略

对于视频网站来说,内容资源是决定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经过两年的发展,门户网站拥有的视频内容资源已比较丰富,其内容发展战略也逐渐清晰,主要有以下四种。

与传统媒体及专业的影视制作机构合作。对于门户网站来说,与拥有内容优势的电视台及专业的影视制作机构合作,取得某些节目的播放权,可以大大提升内容优势。

目前新浪成立了机构播客联盟,吸引了近千家专业影视娱乐公司、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在新浪建立播客。新浪还独家拥有央视40余档新闻类节目的网络传播授权,同60多家地方电视台及eSpn等视频内容商达成内容传播协议。

搜狐新闻视频频道的负责人于涛也表示,搜狐非常重视与电视台的战略合作,已与100多家电视台达成协议,拥有超过900档的电视节目,其资源在门户网站中处于领先位置。

腾讯宽频的主编彭俊军介绍,腾讯已与数十家地方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公司、教育机构等其他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协议。双方以共同制作节目的合作方式为主,如腾讯与湖北卫视合办音乐节目《银色新资讯》,与mtV合作《星光大典》,节目同时在电视台和网站播出。

目前,除中央电视台外,全国其他电视台的资源基本都被三大门户网站包揽,为门户网站提供了强大的内容支持。现阶段的合作大多是免费的,门户网站获取电视台的内容资源,电视台则借门户的影响力进行品牌推广,双方各取所需。

鼓励网友原创。门户网站十分重视网友原创的作品,采取多种推广活动来培养原创用户,还建立一系列用户奖励机制来推动原创作品的质量升级。

新浪在培养用户方面的投入最大。先是成立了“新浪原创联盟”,目前已有700多家原创DV社团、青年导演及其团队加盟;后又成立了“拍客联盟”,把凡是能够用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设备拍摄视频并上传到新浪的拍客网罗至麾下。目前该联盟已会聚1000多名活跃拍客,在28个省市建立了拍客营,涌现出一批能经常提供高水准作品的拍客网友。

腾讯采取积分回报的方式鼓励用户按主题创作视频,新浪则采取现金奖励的方式鼓励原创用户。据介绍,新浪一年用于播客、拍客、原创联盟的奖励基金达2000多万。新浪还按拍客的专业制作能力划分级别,给能固定提供大量片源的高等级拍客每月付薪四五千元,给能拓展新用户的专业拍客发放拓展基金。除此之外,新浪也按报道主题“悬赏”视频,每条200~1000元不等。

购买王牌节目的版权。门户网站纷纷购买体育、影视剧等王牌节目的版权,尤其是独家的体育赛事资源,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

2006年,搜狐与东方宽频签定排他性协议,成为世界杯历史上首个被正式授权播放赛事视频的国内门户网站。此后,搜狐又获得了2008北京奥运的互联网转播授权,拥有3800小时的奥运视频内容。除此之外,搜狐还拥有欧洲五大足球联赛、nBa、中超等重大赛事的直播权。

搜狐先声夺人,新浪和腾讯只能不断追赶。新浪成为中国内地英超赛事网络视频直播独家门户合作伙伴;腾讯宣布与国际篮联(FiBa)战略携手,成为其官方网站的独家承办方,优先获得其赛事授权。

艾瑞咨询曾经对网络视频用户的使用偏好进行调查,发现用户最爱看的是影视剧。为了吸引用户,三家网站都购买了一些影视剧作品的版权。腾讯宽频在这方面最下功夫。据彭俊军介绍,腾讯花费上百万元,将香港tVB所有的影视剧作品打包拿下,同时也购买了五六百部电影版权,以及五十部国内电视剧的版权。

加大编辑部原创力度。为了加强原创力度,门户网站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演播室,还从电视台、影视机构挖来一些有经验的人进行创作。

新浪成立了节目制作中心,专门负责视频节目的创作。中心拥有2个视频演播室,60多位制作人员,共创作10余档节目,每档由4~5个人负责。新浪演播室的原创节目形式灵活,制作精良,还邀请大量名人参与,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眼球。

搜狐体育频道的视频中心在本部有多个视频直播演播室,在硬件上已经达到省级电视台直播室的水平。据介绍,搜狐为了打造体育和娱乐视频频道,还从光线传媒公司“挖”来了100多人。

腾讯有2个演播室,每天平均录制5场节目。据介绍,腾讯还将增加4个演播室,招聘具有电视台工作背景的人才,加大原创力度。

 盈利方式

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底,我国使用网络视频的网民高达1.6亿,每1.3个网民中就有一个网络视频用户,这说明网络视频的用户基础已经形成。2008年也被业界期待为“网络视频的盈利元年”。虽然现在还没有视频网站实现盈利,但是门户网站已经进行了多种尝试,5种盈利方式初步成型。

视频广告。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调查,超过七成网络受众对视频广告持赞成态度,广告有望成为将来网络视频盈利的主要方式。目前,门户视频的广告主要有FLaSH和wmV两种格式,在点播或直播中通过贴片、插片、后插片等形式投放。

为了不招致用户反感,网站的视频节目中还没有大量添加广告,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在部分体育赛事的直播以及原创的名牌栏目中添加贴片广告。据悉,新浪《小马锐话题》现在的广告收入已超过百万。

用户付费。虽然互联网用户的付费习惯还没有养成,但网站拥有独家资源尤其是独家的体育赛事资源,自然能让用户为其掏腰包。例如,新浪和腾讯在取得英超联赛的全部赛事直播权之后,宣布实行付费收看。新浪提供银行卡和手机收费方式,其网络用户可按单场、包月或包年的方式付费收看直播内容,点播3.8元、包月38元、包年380元;腾讯以Q币的收费通道进行收费,有6种付费方式。

栏目冠名。门户网站的一些名牌原创栏目以及制作精良的视频专题采取了企业冠名的方式,将企业的名称与栏目名称结合,在场景、道具或情节对白中表现企业产品的形象,达到为企业宣传的效果。比如腾讯演播室的《德尔惠明星访谈》、《小肥羊涮不停》等节目都采取栏目冠名的盈利方式。

与企业合作。门户网站还联合企业举办一些针对性强的大型活动,诸如新车、楼房开盘、企业庆典等商业性活动,通过与企业进行商业合作或对其商业活动进行网络直播等方式获得收入。新浪、搜狐、腾讯都对国际车展进行直播,并各自联手汽车品牌进行视频宣传。搜狐也曾联手英特尔酷睿tm品牌和中央戏剧学院举办原创DV大赛。

移动增值。门户网站在网络视频领域的跑马圈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将来占据无线视频的制高点做准备。目前,门户网站都推出了手机视频增值服务,如彩信、娱乐类视频或视频短片的下载服务,还推出了重大体育赛事的手机视频直播服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视频的移动增值服务尚未形成规模,但3G时代的到来将会推动其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产品植入、个性化定制、与用户共享广告收入、频道购买、视频搜索等其他可行的盈利方式都在视频网站的探索计划中。

在积极探索盈利模式的同时,三大门户网站不约而同地千方百计削减视频业务的运营成本。视频网站运营的成本主要为四大块,带宽、服务器、品牌推广、编辑与人员成本。其中,带宽无疑是最大的成本。据介绍,土豆、优酷这类视频分享网站一年在带宽上投入的资金至少在四五千万。面临高昂的运营成本,三大门户网站都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

新浪与中国电信合作,以新浪互联星空播客的联合品牌共同运营频道。新浪负责内容和管理,中国电信则提供充足的带宽资源和电信技术保障,双方未来将对可能产生的视频广告收益进行分成。通过这样的合作,新浪获得了免费的带宽资源,这在视频业务发展的初期显得十分宝贵。

搜狐研发的pXp技术能够将带宽成本缩小为1/500,并且实现用户在10分钟的观看时段里不出现缓冲。腾讯称其很快便能将p2p技术应用于视频节目的点播当中。一旦成功,带宽成本将大幅降低,这也是视频网站技术应用的大势所趋。

 未来趋势判断

综观三大门户网站的视频业务架构及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门户视频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用户基础进一步扩大,视频流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一方面,中国网民基数增长迅速,网络视频将获得更广大的用户基础;另一方面,奥运因素将促进网民对网络视频的认同,门户视频网站作为电视转播的重要补充形式,在奥运期间获取可观流量,用户的网络视频收看习惯也将被进一步培养。

门户网站竞争优势突出,门户视频成为行业发展方向。门户网站虽不是进入视频领域的先锋力量,但是它们在资源获取、品牌推广以及编辑制作上的优势都十分突出。它们拥有海量内容,犹如一个“视频大超市”,能够满足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随着门户网站进一步加强图文与视频的深度整合,其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门户网站视频聚合的发展模式也将被效仿,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娱乐体育内容继续领先,新闻类视频有望后来居上。各种调查都显示,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对影视剧、综艺娱乐和体育节目最为偏好,而美国视频用户观看比例最高的却是新闻节目。可以看出,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还处于初级阶段,“电视化”观看特征较为明显。针对上述特点,门户视频目前定位于体育和娱乐的确是一种有效策略。但是,在娱乐和体育资源的竞争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原先不被重视的新闻类视频可能会后来居上,成为内容竞争的又一个焦点。搜狐、腾讯已经悄然增强了新闻视频的发展力度,搜狐更是积极拓展新闻节目来源,准备做视频新闻的门户。

影视节目行业发展篇9

交易市场合并

6月13日,随着“白玉兰”各奖项揭晓,为期5天的第20届上海电视节落幕。在最受关注的电视连续剧单元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摘取白玉兰金奖,《咱们结婚吧》获电视剧银奖,《咱们结婚吧》导演刘江获最佳导演奖,新人编剧李潇、于淼凭借《大丈夫》摘得最佳编剧奖,老戏骨王志文18年后再摘视帝桂冠,视后则花落“辣妈”孙俪。本届电视剧单元评委会主席郭宝昌评价,今年入围的电视剧有诸多创新,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是大踏步前进的一年。

本届上海电视节自身也有不少“新”意,如《来自星星的你》等海外优秀电视剧登陆SmG娱乐频道,是上海电视节首次获批引进国外优秀电视剧展播。

交易方面,上海电视节打通电影和电视产业,原电视节目市场、电视技术市场、亚洲动画创投会、电影项目市场、电影交易市场五大市场合并。境内外近400家机构参展,电视行业机构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35%的机构来自境外,第7年组团参展的台湾馆,展台达28家,韩国电视机构联合展台近20家。市场负责人、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市场总监张明介绍,“今年影视剧公司、播出平台、影视基地、技术服务公司,都来上海电视节设立了展位,电视行业是全产业链进市场的。”市场今年新设动画专区,明年计划打造纪录片专区,出台扶持政策,支持纪录片佳作免费参展。

主管部门的调控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十分明显:设展的抗日剧比例大幅降低,都市情感剧、青春励志剧依然为主流。古装亿元大剧不见踪影,本届电视节几无高投入、全明星大剧。

一剧两星政策的推行让各大影视制作公司加大了推广力度,市场首日活动达40场,明星纷纷站台。开展首日的tVB展台,两部主打剧目《点金胜手》《使徒行者》的演员黄宗泽、徐子珊、苗侨伟、佘诗曼亮相站台,为当日人气最高展位。韩栋、张檬、应采儿、袁珊珊、刘恺威、郑爽等明星也借电视节宣传新剧,星光胜过去年。具体成交额,上海电视节依然沿袭往年做法,对外保密。有业内人士透露,受政策影响,电视节上的交易较往年谨慎,持观望态度的买家有所增多。

韩国人很忙

韩国电视机构联合展台“韩国馆”备受瞩目;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获得本届“白玉兰”奖海外电视剧银奖;韩国创作人是白玉兰论坛的绝对主角,重要论坛都少不了韩国人的身影……这是近两年中国电视无法规避的现实:“韩流”再度入侵。

韩国版《爸爸去哪儿》制片人金荣希、《来自星星的你》导演张太侑、前韩国CJe&m中国区代表金翰九、SBS综艺节目导演甘道京、编剧朴辉善都是论坛上的人气王。对于《来自星星的你》引发的炸鸡啤酒热潮,导演张太侑表示完全是无心为之,并非刻意设计,并介绍韩国导演不会为了植入广告设计情节。

6月11日的“制造‘现象级’模式节目”大师班是本届上海电视节最受欢迎的论坛。当天座无虚席,主讲人甘道京每切换一张ppt,都伴随一阵快门声,在座的听众不愿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而由上海电视节组委会主办、《综艺报》社承办的“2014年综艺喜剧节目发展论坛”也颇受关注。各大卫视、制作公司高层齐聚一堂,探讨喜剧节目形态与市场,为刚刚萌芽、艰难成长的中国喜剧类节目寻找出路。

担当本次白玉兰奖电视剧评委的吴奇隆是两场论坛的嘉宾,他先是在“电视人的修养”上鼓励演员认清大环境,主动降价,又在第二天的“敢问路在何方?――从偶像剧探究电视剧制播营销新思路”论坛上提出不要给电视剧分类定性,“何必纠缠偶像不偶像,把戏拍好才是硬道理。”

总结今年的白玉兰论坛,围绕转型、跨界、融合、创新等产业层面最热门的关键词,共设置了《探索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前行之路》《今天你笑了吗?――2014综艺喜剧节目发展论坛》《视频网站与影视产业的第二次“握手”》《华语内容走出去的新“丝路”》《大师班:纪录片的新闻性》《论电视人的自我修养》《大师班:制造“现象级”模式节目》《中国纪录,世界关注――建立国际化的中国纪录片生态产业链》《敢问路在何方?――从偶像剧探究电视剧制播营销新思路》《春耕儿童影视论坛》《2014白玉兰国际广播影视技术论坛》11场论坛。

今年论坛也更注重“文教结合工程”,与全国各高校的影视专业联手,以市场参观和专家授课形式开办“上海电视节影视沙龙”,建立影视行业后备人才孵化培育平台。

纪录片崛起

纪录片在本届上海电视节上风头正劲,中国纪录片人的自信也空前高涨。6月8日上星的北京纪实频道和6月16日上星的上海纪实频道前后脚地在上海电视节上举办说明会。上星后的北京纪实将以制播分离为着力点,除了采用卫星传输方式外,还将采用互联网多频传输、iptV传播等多梯度覆盖方式,进行有效落地。说明会上,北京纪实频道向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意产业基地(以下简称BiDC)颁发项目合作的授权委托书,BiDC将成为北京纪实频道的内容提供商。

上海纪实频道于2014年启动9个重点项目,包括《味道中国》《神山天河》《海上丝绸之路》《东方战场》《银发汹涌》《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没有围墙的世界》《66号公路》《宴遇中国》等。上海纪实取消了对文化品牌栏目《大师》的收视率考核,转向对其文化价值和节目品质的考核。上星后的上海纪实将集中精力打造《纪录片编辑室》《档案》《往事》《大师》等栏目。

电视节期间举行的“因你而真”第二届优秀国产纪录片颁奖典礼,更是让今年的上海电视节成为纪录片嘉年华,共有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335部纪录片参加纪录片单元的竞赛项目,无论是参赛国家和地区,还是参赛作品的数量,较去年均有大幅提高。

“狼”真的来了

今年的上海电视节,视频网站的野心可从上海展览中心设置的展位窥豹一斑,其面积庞大直追传统强势电视台。张明介绍,这几年的上海电视节,视频网站参与度越来越高,自制剧也越来越多。“新媒体来搭展台已经有四五年,最开始只有优酷土豆一两家,现在已经有五六家,而且体量大。”设置展台背后的深意是视屏网站转型做内容,需要平台展示产品。

2014年,视频网站的出品剧呈现井喷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各家视频网站将推出超过1000集的网络自制剧。上海电视节上,腾讯视频携自制剧《暗黑者》踌躇满志而来,并主办了《视频网站与影视产业的第二次“握手”》论坛。

影视节目行业发展篇10

【关键词】视频制作 制作环境 制作方式 人才素养

一直以来,电影制作被看得很神秘,影视(电影电视)制作需要集艺术与技术为一体的人才能胜任。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视频制作环境的变革,影视制作经历了电影制作一电视制作一视频制作这样一个历程,她也将揭开高贵面纱,从传统的高端技术向更加简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而今,传媒产业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张,对于视频制作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怎样才能适应现阶段条件下视频制作从业人员的要求呢?、

一、视频制作的演变

影视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这决定了这一行业的社会地位,使得影视制作始终与电子科技密切相关。高新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电子摄像机技术、录像机技术与影视制作紧密相联。

1、早期的影视制作方式

电影剪辑是影视制作的开端,自从电影发明以来,其制作一般都是由很专业的制作公司或企业来完成,只有少数人能掌握电影制作这门技术,从事这一领域的人极少。20世纪中叶,电视节目制作技术逐渐成熟,电视摄像机的出现使得影视制作人员有所增加,但因为没有成熟的录像设备,基本没有后期编辑制作,在拍摄制作时一次完成。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影视这样一个产业。对制作人员以专业化、高技术手段化要求为主,从事影视节目制作的人员还是较少的。影视节目制作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在节目制作的表现手法上受到制作技术的限制。

2、电子摄像机、录像机为主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

录像机技术不断完善,使电视节目后期编辑制作得以实现,而前期节目制作设备摄像机也因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展,在体积和性能上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机控制技术和CCD成像器件的应用,使得摄像机的功能和质量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并逐步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这一时期根据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式形成了不同制作类型的小型便携式彩色摄像机,电子新闻采访(enG)、电子现场制作(eFp)和演播室(eSp)摄像机。

这个阶段,电视节目制作与电影制作逐步趋于融合,影视节目制作系统功能划分较为明确(分为前期节目制作系统和后期节目制作系统)。并广泛应用于各级电视台、专业行业和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因此,从事影视制作的人员较多,素质上以能掌握影视制作设备的使用技术为主,特别是摄像技术。这一时期影视节目制作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从节目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方面都表现突出,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3、数字化、个性化视频节目制作方式

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影视节目制作环境发生了变革,从节目的前期拍摄到后期节目编辑制作方式上,都饱含着数字化技术的印记。现今,数字式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技术逐步完善,影视节目制作也从豪门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中。现代数字式摄像机运用高性能微处理器,实现了大量功能的自动化控制,使得节目制作的前期拍摄操作变得简单,容易掌握而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后期编辑操作不再是节目制作的瓶颈。数字式视频设备的普及使得大众参与影视节目制作成为可能,个性化的影视节目制作时代已经到来。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使得视频传播更为快捷,视频节目的市场需求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因为制作技术手段的简化,要求影视制作人员除了全面掌握制作技术以外还应具有创意、策划等素养。

二、现代视频制作环境的形式

现代电影电视节目制作都以数字化制作设备为主,与传统制作手段相比,数字视频制作环境具有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重复利用率高等特点。但在数字视频制作过程中,要求从节目拍摄、编辑、制作、播出、传输、接收等视频节目信号的制作、播放和接收全过程都使用要使用数字技术,才能称为数字化的视频制作系统,现代视频制作主要分3种形式。

1、纯硬件的制作环境

在数字化视频制作中,主要采用数字式硬件设备组成,包括数字式摄像机、数字式录像机、数字特技台和编辑控制器。典型的二对一(a/B卷)数字式编辑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这种节目制作系统环境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的线性编辑系统相似,可以说是数字线性编辑系统,其主要核心设备是数字式设备。

2、硬件与计算机系统的制作环境

基于硬件与计算机系统的制作环境是当前各级电视台常用的制作方式,主要由数字式摄像机、数字式录像机、非线性编辑板卡、计算机图形工作站和编辑软件组成。这种系统与前一系统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后期节目制作这一部分,后期节目制作由纯非线性编辑系统来完成,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硬件板卡支持和相应软件的配舍下,可以获得多层过渡效果及各种影视特效,使得影视节目制作的技术与艺术可充分融合。在这种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画面编辑变得非常简单容易,画面素材的长度、位置,黑场、淡入、淡出等处理,画面的色调、升格、降格等参数可随时调整。可后期合成图片和数码照片等多种制作方法相结合,取得更好的影视画面效果,多镜头、多画面多层合成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新鲜感和冲击力,彻底改变了影视节目制作。这种方式的优点突出,投资适中,是现代专业视频制作的主要方式。

3、纯软件的制作环境

当前,数字化摄像机技术不断改进,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迅速,CpU主频运算速度不断提高,两个或多个CpU逐步应用干图形工作站,高速数字接口SCSi、Sata硬盘及硬盘阵列等多项高新技术应用于视频数据存储,ieee1394、高速USB接口等用于视频数据上下载,使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非线性编辑软件不断改进,以纯非线性编辑软件为核心的制作环境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这种制作系统配置更为自由,仅需配备数字式摄录一体机和一台图形工作pC及非线性编辑软件,即可完成视频制作。只要是一个视频制好者,经过一定的训练学习即可从事简单的业余视频节目制作,对于视频节目制作的大众化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现代视频制作环境对从业人才的蠢质要求

影视人才是推动影视产业发展和提升电视台、影视公司等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推动力,目前中国影视人才的缺口超过20万,将来影视人才需求的重点将是创意策划、经营管理、高新技术等人才。现代视频制作技术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在视频制作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视频制作或者说是创作越来越依赖于影视制作人员的智力。那么现代视频制作人才的素质要求是什么呢?

首先,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综合性视频制作技术的能力,包括摄像、编辑、视频处理、音效处理、光盘媒体制作、网络设计等方面的能力。摄像技术一直是影视行业的核心技术之一,掌握好摄像技术能在视频制作领域有一个好的开端。后期编辑能力需要掌握主流的视频编辑软件的使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如。影视作为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网络上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因此从业人员还应该在视频制作与网络传输上掌握一定的技术。其次是具备策划与创作能力,策划和创作能力是现代视频制作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如果只掌握了技术没有策划与创作核心能力,你只能在行业中做一个工匠,一个好的影视节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项目的策划,一副好的影视作品取决于制作人的创作能力。当然一个制作人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好的影视作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还有就是作为传媒人的责任意识、传播意识,掌握制作技术的人,如果对社会没有公平公正态度,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基础上,门户网站、搜索引擎、iptV、博客等新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得很多个性化的影视作品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快捷,在这个信息多样化的社会里,只能依靠制作人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