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教育案例十篇小学语文教育案例十篇

小学语文教育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5:25

小学语文教育案例篇1

关键词:语文教育学;案例教学法;程式要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4-0049-02

现代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学课程是中文师范专业学生一门重要课程。在语文教育学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语文教育活动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提高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信心,和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近年来,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开展,使得语文教育学的教学方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语文教育学中,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在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程式要诀进行探讨,十分重要。

1对案例法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案例”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在这个具体的事件中,含有详细的问题和教学情境。案例具有的主要条件有:①问题:教学案例中是一定要包含问题的,如果没有问题,只是对一个事件的单纯叙述,那么只能称其为事件,而不是案例;②选择事件要具有典型性: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事件需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利用典型的事件,才能够对某一道理进行反应,进而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③在语文教育学教学工作中,应用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真是发生的事件,而不能是老师主管随机捏造的故事,只有真是的案例采具有说服力,才能让他人信服。一个教学案例所包括的三个重要条件如上,那么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研读,就是要对案例中的问题和事件进行分析,教师对案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就能在课堂上准确的使用案例,也就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指导,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语文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育学老师对案例的掌握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努力掌握案例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能够引出案例中的额问题,进而对案例中的背景及教学观点进行研究,调动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对案例进行整体设计,需要针对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规划与设计,将案例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常规的课堂设计之间存在不同。案例教学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材料,并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笔者在对语文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法教学应用其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要对教学案例的类型进行确立。语文教育学的课程教育中,要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评审,教师将案例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学生讲解,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析与决策,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案例的具体内容,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优势会存在教师无法控制的现象,如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偏离主题,导致教学质量显著下降。故而,在语文教育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教师提出了有关案例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种:(1)教学案例中的重要问题种类有哪些?(2)案例中老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有哪些?(3)你又怎样的应对措施?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努力发挥案例教学的引导作用

在语文教育学教学的过程中,将案例法教学应用其中,能够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对案例进行研讨,是案例教学法应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还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研讨作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对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2.1建立高效的学习小组。在语文教育学中,学生要对所选的案例进行有效的探讨,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小组件的交流,进而有效保证了小组的学习质量。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随意对小组人员进行安排,保证小组成员中的能力、性格和性别平均,组间能力相当。这样就能够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观点能够充分融合,并让每个小组的观点不断完善和成熟。

2.2对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控制。在语文教育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行强调,但是如案例阅读时间果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就会使教学节奏变得异常混乱。因此,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学生阅读案例时间和研讨案例的时间),这就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将案例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

2.3重视教师的辅助作用。案例教学法应用在语文教育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教学工作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需要找出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分析结果和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避免出现个别学生“垄断”发言的局面产生。结语:总而言之,在语文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其中,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案例法教学应用在语文教育学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语文素养,为语文师范专业学生的日后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语文教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范蓓蕾.案例法与语文教育学教学方法变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20-122.

[2]范蓓蕾.案例法:语文教育学教学的最佳选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94-95.

小学语文教育案例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语文教学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合理的课程设计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当中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集体协作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法更具有灵活性、多元性和启发性,对中职语文的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水平。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系统性、规范性,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而中职学校则重点于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会比高校语文教学更加具有应用性、有效性、实用性等优势。但是,现行中职语文教育仍具有教学模式僵硬、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导致教师对中职语文教育的定位不明确,教师的教学方法狭隘固化。再加上中职院校对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以及对学科的不重视,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从而限制了我国中职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1.从教师角度分析

大部分中职语文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直接上任就岗,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部分教师都缺少社会实践及教学经验,导致有的教师无法对中职语文教学准确定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强调语文文本的性质,不断向学生灌输文本理论知识,促使学生无法真正地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知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开发学生的智力,真正达到教师育人教学的目的。

2.从学生角度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它具有动态性、研究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教材的理论知识,科学地设计和收集相关典型案例,以自我探究型的方式组织学生根据案例尽情地思考、尽情地争论、尽情地表述,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筛选案例,明确教学目的

准确地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特点,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运用案例教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以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但是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不然课堂就变成座谈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

2.划分案例,了解案例的特质

根据性质和功能可以划分成实例取向和反省取向案例,根据学习的对象和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特定学习对象案例和特定主题案例,根据案例的真实情况可以划分为真实案例、虚构案例、匿名案例等,以上看来,案例可以根据多个方面来划分,每一种案例的划分都有它的特质,可以对应到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可以选择更有针对性的、实效性的、典型性的案例类型。

3.加工案例,贴近教学实际

在选择的案例符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对案例进行加工,以符合实际教学情况,将案例中的精华部分保留,然后再将贴近实际的元素加工到案例当中,让案例更加真实,更符合教学的需求,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引的情况下自己独立思考、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更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1.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收集

如,江苏新版教材中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材内容,收集符合理想主题的案例。本文引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一段话为例。

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2.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

首先将学生分为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小组、角色扮演小组、课堂辩论小组、应用写作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各小组之间做好人员安排。

然后在课堂时间内,各组学生上交学习成果,并选出代表进行简要的阐述。依据文章的结构、语句、主旨理解作者马丁・路德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和渴望的中心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最后,对本次探讨的案例进行课后总结和梳理,并以书面的方式提交相关文稿,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通过分组和同学讨论的方式又提高了自我和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充分体现出了案例教学高效性和先进性。因此,从本案可以验证出,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来进行中职语文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总之,只有改变了现在中职教学的现状,才能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运用学习到的技能,而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中职语文的案例教学能及时地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来得到结论,对学生的就业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案例篇3

【关键词】网络;大学英语;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25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207-02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一项重要的谋生技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很多普通大学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在过去教学过程中,一是以“教”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把教育过程变成单纯的“知识继承者”的加工过程,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知识,二是以“学”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主张以学生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因而培养的人才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中,大学生英语的读和写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体现,但是忽略了大学英语的听说能力。使用任何一种语言,例如汉语,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不会写字,但很少有人不会说话,所以英语的口语表达才是交流的基础。然而在我国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正好是相反的,会写的多,会说的少。所以,必须尝试着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

2002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1][2],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改革多侧重于网络多媒体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网络教育这方面也是花样繁多。随着网络教学而来的是教学观念、学习方法、师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变革,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重新定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扮演新的角色。本文是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案例教学的探索,希望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有一定帮助。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更能体现师生的互动,也更能启发学生用英语口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激发学学英语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能力。

2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案例教学

网络案例教学,是指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中开展大学英语案例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为人们提供了廉价快捷的获取信息和沟通的渠道,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在技术上、经济上、方便性等方面具备了可行性。

大学英语实施案例教学,首先要选用合适的网络大学英语教学案例,英语教学案例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有想讲的欲望的,能够激发学生辩论、交流的案例。案例可分为:1.主题式案例。这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英语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2、综合式案例。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英语教学的典型实例。案例的外在结构由三大部分有机组成:案例背景的概述,案例实施过程的描述和案例实施效果的总结。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案例教学的实施有以下几种方法:①个别解决法。每一个学生在网络中,使用网络中的各种速译工具,很容易就可以写一份英语案例分析报告,包括鉴别问题、提出观点和解决办法。这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弱对英语的畏难心理。但对我们最重视的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远远不够。②分组讨论法。先是各小组使用英语进行讨论,然后由一名代表陈述观点,其他成员补充。③角色扮演法。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演绎精彩的英语故事。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近乎真实的场景,大大缩短情境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更能促使学生进入那种英语环境,主动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达到训练口语听力的目的。

3大学英语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网络环境中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融入案例这个载体当中,在网络环境中实施一个精品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3.1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论要求出发,并依据实践性教学内容确定任务,搜集、编写、设计案例。精选的案例必须要具有真实性或拟真性,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要能集中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适合在网络中进行教学。例如,在第一次大学英语课,让学生熟悉教师的语音、语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显得由为重要。因此,在热身阶段,教师设计了一个网络游戏:“Shareyourlittlesecrets”

游戏的规则:猜数字(1~100)每猜一次范围缩小,猜错的人挨罚先由一个人来写一个数字,然后大家在1~100间进行猜测。每猜一次范围缩小,猜错三次学生受罚。下一轮由受罚者再写数字,依此循环。受罚的的学生跟大家说一个自己的小秘密,所谓秘密,只是从正式的自我介绍中没有的信息,并不是隐私。如“我的偶像是谁,喜欢吃什么零食”等。游戏过程课堂气氛热烈,消除了学生们的紧张感,调动了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配合教师参与语言实践奠定了基础。这个游戏的感染性很强,全班的学生都参与了活动。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有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翻译自已想说的话,减少学生对英语口语的畏难心态。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源于生活,又被运用于生活实践。因此,在这节课中,为学生创造了语言活动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体验。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体验中,一改往日羞于发言、怯于表达的情况,尽情的享受语言运用的乐趣。教学游戏如任何游戏一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本课设计的游戏“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促进其思维活动,克服紧张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说话的愿望。

一般来说,案例的来源有三个途径:①英语教学素材中出现的;②从世界经典案例中借用;③从本国或当地的典型事例中自编的大型英语教学案例。

3.2介绍案例

对一些精典有难度的英语教学案例,要预先发给学生,指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学生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和任务执行做准备。介绍案例分析结果后所要完成的任务的内容、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案例还很少,学生对于网络案例教学实战经验不足,并且有很多风俗习惯和中国不一致。所以,对有关的教学案例背景和主要训练的语言内容应对学生加以说明,以便使学生最大程度地了解案例,思考案例,为课堂小组讨论作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如今美剧流行,学生对”越狱“等美剧津津乐道,在此背景下,教师设计了一个孤岛求生的主题案例。主要内容为一架飞机出事故,坠毁在海边,在飞机沉没前,他们可拿出8种东西。学生以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从备选的17种东西中挑出8种,并按重要程度排序,给出理由。备选的东西有放大镜、帐篷、照相机等。对于一个这样的案例,学生会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孤岛的地理位置、环境或者可能遇到的危险等等,教师要详细跟学生介绍,可以,使学生最大程度地了解案例,思考案例,为讨论作好充分的准备。

3.3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案例教学的实施与总结

这是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师生共同对案例的讨论,总结归纳出带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例如,在网络环境下,采用welearning网校版网络学习平台,播放关于孤导求生的案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并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各小组指派代表扮演孤岛求生中的一人,阐述各自的观点。在网络环境中,老师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组同学的讨论过程切屏给所有的同学看,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偏离讨论主题,并且要随时查看其它组学生的状态。当然,案例的分析和辩论必须使用英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思辨和应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重点指出本次案例分析的思路、重点、如何运用理论知识等等。最后,重新组织学生按小组对各自分析结果进行小结,重新审视案例、分析案例,也可以分析在改变案例客观环境的假设条件可能出现的另外结果。由此使理论回到实践、并指导实践,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为学而练,为练而说,像孤岛求生这类英语教学案例,有趣又有挑战性的主题,学生积极主动,众说纷纭,兴趣盎然,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这使学生感到英语确确实实是交际工具,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认识,使英语学习具有实际意义。

4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案例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4.1教师要具备坚实的英语基础同时又要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能力,由于大学英语涉及面很广,英语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对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和有效利用学习者积极情感因素的能力,以确保在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任务的执行,有条不紊的完成教学内容。

4.2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案例教学,整个教学组织过程要严谨。因为它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没有严密科学的组织准备,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一些不可预期的问题,例如:讨论无序混论、时间过长、网络中断、停电等问题,我们在上课前都要想好预防措施。

4.3提高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在英语案例教学前,学生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且会使用网络查找材料,给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去分析案例、完成课程任务。这是网络环境下英语案例教学能有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5结束语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积极探索大学英语的创新教学之路势在必行。在网络环境下把案例教学模式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非常轻松的在掌握了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发展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最终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从而使大学英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因素要考虑,我们如果对它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不顾教学的具体条件、不考虑教学的内外部环境,盲目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陷入教学中的误区。只有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把握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工作,处理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才能在网络环境下真正使案例教学有效地服务大学英语教学,从而提高大学英语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潘雪,郭晋燕,刘宏,2007.利用网络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研究[J].2007,(05)

[2]严华,秦旭,2006.网络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分析--一项关于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3)

[3]赵丽梅;谈网络教育中教师向weB教师迁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4]曾慧;;提高远程高等教育有效性基本途径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5]王茜,任小康;网络时代教学媒体变革引发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1期

[6]吴焕庆;;从教学交往谈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6年01期

[7]范晓峰;远程教育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7期

eXpLoRetHeteaCHinGmoDeLoFCoLLeGeenGLiSHCaSeSUnDeRtHeenViRonmentoFnetwoRK

小学语文教育案例篇4

关键词:学位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87-03

学位论文是学位授予制度的产物,是相关研究人员为获得不同级别学位候选资格、专业资格而提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结论的书面报告。学位论文是论文撰写者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的直观反映,也是学校培养质量的一种外在显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招生至今只有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在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模式运转、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学位论文来考察汉教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为推进汉语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国务院学位办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从2007年开始在部分院校开展招生培养工作。《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2007)中提到①:“目前,我国的学科设置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独立的对外汉语学科;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现有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对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因此,分析认为,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满足海外汉语教师巨大需求的必要举措,也是解决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汉文化传播能力[1]。但从毕业学生的学位论文来看,无论是2007年开始招收的在职研究生还是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中国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其第二语言教学技能或汉文化传播能力距《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尚有不小的距离。如何缩小这些距离?本文通过对J省S大学汉硕学位论文的分析,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与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既招收中国学生,也招收外国留学生。招收的中国学生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对本科专业没有特别的要求;招收的外国留学生要求具有汉语言及人文社科类本科以上(含)学历,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和较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经历使他们在感性上比中国学生更清楚对外汉语教学的诸多规律,在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国别意识。而中国学生来源复杂,各种背景的都有,加之S大学所招收的均为全日制培养对象,所有学生基本上没有从教经历,也缺乏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知识或体会。加上中外学生在S大学是分开培养的,中国学生大部分由中文系教师在指导,留学生基本上由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指导,这些最终导致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在学位论文的撰写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倾向,外国学生的论文更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指导性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性意见》)的要求。

本文旨在结合中外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及培养方式,通过对两部分论文的比较分析,探究汉硕培养中的缺失,为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对论文文本进行分析外,也利用笔者的教学管理者及指导教师身份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式调查。

三、汉语国际教育学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至2012年6月,S大学共有46名中国汉硕研究生和54名外国汉硕研究生毕业。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对这100篇学位论文进行了分类。分类依据《指导性意见》分为: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一类,又根据论文实际,分出汉语本体、中外语言对比、教学、文化、汉语习得、教材、测试等几个具体小类,并对某些小类有进一步的细分。

根据《指导性意见》,最能体现汉硕学位论文实践性的应是采用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形式完成的毕业论文。通过分类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只有4人写了相关论文,占比8.7%,而外国学生的这一比例是42.6%。在专题研究中,汉语本体的比例,中国学生17.4%,外国学生5.6%;而中外语言的对比,中国学生8.7%,外国学生18.5%,这是各自优势的体现。在教学研究这一类,中国学生的为40%,外国学生为24%;文化研究中国学生19.6%,外国学生只有3.7%。其他研究中外学生比例相差不大。从论文分类可以看出,外国学生学位论文的实践性要远远高于中国学生。

具体到论文内容可以进一步看出,中国学生的论文缺乏实践性还表现在选题大而空,缺少针对性上。如《关于韩国学生在中国习得汉语情况的报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课堂趣味性教学研究》等,要么题目很大,但实际涉及范围很小,要么过于宽泛,属于宏观研究范畴。再如《论现代汉语中词语的超常搭配及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成语使用偏误分析》、《现代年轻女性社交称谓语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等,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缺少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情况的了解,也就无法发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真正问题,因而论文缺少针对性。还有一些论文貌似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如《关于存现句的教学设计》、《汉语条件复句的教学设计》、《中华狗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等,但细看文中设计或策略可以发现,这些东西明显不合时宜,不是真正实践的提炼[2]。

反观留学生论文,其实践性、针对性要明显高于中国学生,如《无锡韩国人学校教学调查》、《中韩近音词对比及其对韩教学方案》、《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怎么教“了”――针对将汉语作为外语的日本学生》、《对法汉语同义词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等。当然,留学生论文也有其不尽如人意处,主要是失于经验论,自我学习汉语的经验色彩过重,专业性、学术性单薄,只描述“是什么”,不回答“为什么”,往往只是一种感性的学习、工作总结。

实践性可以说是专业硕士培养的灵魂所在,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最主要的特征。《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其中提到的“技能、能力、应用型”等,均需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而实践性在汉硕培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学生来源。在招生对象上,汉硕主要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是在职攻读的,也大多没有从教经验。这与其他专业的教育硕士不同,其招生对象一般为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基础教育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这些学生不仅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有教学的现实经历。对这些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其教学、管理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是一种职业提升培养。而汉硕学生,由于普遍缺乏职业经历,其在学应是一种职前培养。这一特点决定了汉硕培养更应该像职业学校那样,要把实践放在学生培养极其突出的位置,要有全程教学实践的培养意识。但是目前对于这个问题,任课教师和学生多数不是很清楚,或者不是很在意,导致不论是在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计划制订、课堂教学形式还是在论文选题与写作过程中,都比较含糊。汉教硕士作为专业学位,尽管是以汉语言、中国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依托,但其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决定了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要突出实践性,课程要强调案例教学。但是,考察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硕士专业学位在国内的高校教育中是个新生事物,目前的教师队伍基本由一直担任学术型学位的授课教师和导师组成。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讲解,加之多数教师缺乏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经验,使得汉硕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客观要求。二是教学资源的欠缺。实践课程强调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支撑课堂教学,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所拥有的教学案例,尤其是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极其贫乏。三是实践环节疏于管理。尽管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中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也设置并执行了一系列实践、实习等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如何评估,学生实习如何管理,却往往没有明确的规定。

四、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汉硕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性不够。加强培养的实践性,我们应该从观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及质量保障等几个方面来下功夫。

汉硕培养缺乏实践性,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专业硕士是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但在人们既有的认知中,“学位”是对人们在某一知识领域所达到的知识专门化、系统化和创造性程度的确认。学位和社会职业生活没有必然的、内在的和直接的关联。甚至一提到职业性,往往认为应该是一种低于大学教育的培训。尽管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反复强调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同等重要,同等规格,但是要想短期内在全社会尤其是知识界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学位观念是不容易的。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和其他专业硕士同样的“歧视”。而这种“歧视”给汉硕培养带来的不良后果,要远大于其他专业教育硕士。前已述及,其他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是一种职业提升,培养单位对学术的重视虽然会削弱其实践性,但也可能有助于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提升理论修养。而汉硕的招生对象决定了其培养过程是一种职前教育,学生对本职业的认知和实践都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这种培养要求决定了汉硕培养首先应该是一种职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才能来谈专门知识、理论提升。因此在当前的汉硕培养中,各高校一定要改变既有的“学位”观念,从现实出发,正确认识汉硕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和特殊性。有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才可能在培养方式上有别于其他学位,真正从职业培养的角度去制定培养方案,完善、落实各项配套保障体系。

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放宽汉硕指导教师聘任条件。专业硕士培养应实行研究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联合教学的教师指导体制,形成大学学术型教师和各级学院机构教学型教师与学生多方合作、多向互动的学习网络[3]。目前国内其他的教育专业硕士培养队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学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一是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及管理者。但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大多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教师由于学科所限,在高校统一的职称评聘体系下很难评上高级职称,这导致汉硕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中国文学等方向的教师所承担,而一大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却被排除在外。如能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制定一个有别于其他专业硕导的聘任标准,如规定任教多少年以上,有多少时间的海外教学经历,有几篇跟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论文的教师可以被聘为指导教师,则可以使我们的培养队伍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这样的教师组合在满足相应的理论需要与指导的同时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学术化倾向,另一方面也将可以实现以实践性为核心。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上。一些理论课可以适当压缩课时。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学位核心课程,一般规定授课时数为72课时,但实际上这门课的部分内容学生在准备入学考试时已学习过,另外有些内容跟拓展课程重合,因此可考虑减至36课时。同时应适当增加案例观摩课等实践课的课时,但大多数学校案例缺乏,尤其是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建议国家汉办牵头建立案例库,以无偿或有偿的形式对相关学校开放。

对于同时招收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学校,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可适当增加一些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有些理论课程,也是分开授课为好。而有些拓展课程,如案例观摩及偏误分析等,中外学生一起上课,来自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教学经历可以丰富汉语教学的国别差异,避免中国学生一提中外差别就是中英差别;同时中国学生也可以帮助留学生深入分析汉语的一些特点,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水平。

在实践环节,培养单位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实习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不能流于形式。其次,可以在对学生的毕业要求中凸显实践性。这主要体现在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一是从论文选题开始,严把实践关。实践是最富个性和特殊性的,只有通过认真实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选题,才可以发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不具备实践性的选题应在开题时坚决予以否决。二是可以规定学习者在课题学习、实习过程中撰写的相关的有质量的实习报告或课题设计均可视同毕业论文[4]。

总之,培养院校应充分考虑汉语国际教育的特殊性,紧扣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性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设师资队伍、设置培养方案、完善质量管理。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现实出路。《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设立汉硕专业学位是为了解决汉语国际推广的师资培养问题,教指委专家也在不同场合多次申明,我们的汉硕研究生培养应该面向海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美国的中小学汉语教学。但现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国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大量的汉硕研究生并不能顺利去海外实习,更不用说扎根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大量的学生,最后还是会服务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方面要尽量落实《培养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生来源、本校师资及地方经济发展诸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独具个性的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学生积极性,培养出真正合格的汉教专业硕士。

注释:

①方案及指导性意见文本或见于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通讯》第1期(2008)、第2期(2009),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监制;或另见秘书处的其他会议材料。

参考文献:

[1]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2]杨启亮.偏失与合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

[3]廖湘阳.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高亚杰,饶丛满.日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与特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

小学语文教育案例篇5

关键词:韩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案例研究

H195.3

行为方式是思想观念的外化表现,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各方面教育影响。中小学生处于成长期,心理上具有变化快、可塑性强、接受教育最佳等特点,所以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所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韩国中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其思想观念,从而研究出韩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案例分析中,以中国教师的视角结合国内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对两国情况进行对比,以期探究韩国中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对我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的有益启示。

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三方面展开。下面我们通过案例来分析各要素对韩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注:本文案例来自韩国全罗北道某郡汉语冬令营生活实录,共有中小学生62名。)

一、社会教化方面

案例1.汉语冬令营的课程中安排了安全教育讲座,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小学3到6年级,初中生不到10名。令中国教师惊讶和佩服的是,消防队老师提问的很多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来,包括救援措施和自救措施。通过了解得知学生主要是通过电视公益广告、网络以及公共场所的宣传海报获得这些知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宣传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对中小学生实施有益教化,则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案例中大多数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反映出韩国充分利用社会宣传实现了对中小学生的有益教化。韩国公益广告的趣味性、文化场所宣传的普及性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笔者也曾在国内某县级市的小学担任过辅导教师,在与学生谈论安全知识时,大多学生表现不了解、不关心、觉得安全问题离自己很遥远的态度。由此可见,国内在利用社会宣传影响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方面有待加强。

二、学校教育方面

案例2.冬令营5个汉语班举行‘中国风教室’评比活动,中国教师考虑评比性,便按自己想法一一装饰,在遇到脸谱个数分配的小问题时,问韩国教师的意见,没想到韩国教师认真地召集所有学生过来,向他们介绍情况,问他们的意见,还给他们商议时间。经过小学生们的“发言、讨论、商议”,最后派出一个学生代表说出了“决策”结果。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实现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不同,学生所呈现的特点不同。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等人研究表明:民主型管理风格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具有完成目标一致性,行动积极性、主动性,很少表现出不满情绪等特点。案例中,韩国教师在面对有关班级决策的小问题时都会征求并尊重学生们的意见,而学生们也有行使权利的意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民主性教育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公民意识,便于今后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笔者发现,国内的中小学教育大多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公民性教育,未能充分将公民性教育内容的普及和实践贯穿到教育内容中去,如民利的行使、公民义务的履行等。

三、家庭教养方面

案例3.汉语冬令营入营第1天,一楼大厅入住登记处。妈妈走在前面,男孩提着皮箱跟上,办理完登记,妈妈说:“能找到217房间吧?你自己看着办吧?妈妈走了。”他说:“恩。”妈妈转身走了,男孩干脆地提着皮箱小跑着上了楼梯。

陈永胜在《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独生与非独生家庭结构、家长的文化素质与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直接或潜在的影响。而且根据鲍姆宁的研究,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学生具有容易消极、被动、依赖、做事缺乏主动性等特点,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多表现为任性、自私、无礼、独立性差等,而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多活泼、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等。案例中的韩国妈妈对男孩的“放手”教育可见韩国家庭教育的民主性,注重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而笔者在国内开学第一天看到的景象却是:爸爸妈妈拎着大包小包在前喊,爷爷奶奶在后提着水杯和零食催,而中间的“小皇帝”、“小公主”学生吃着零食慢腾腾。中韩送孩子上学景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中韩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导致孩子的思想行为表现不同。国内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适时大胆地给予孩子自,放手让其实践,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

四、结语

中小学生作为受教育阶段的社会个体,其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家庭教养的影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韩国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得出韩国面向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有益启示。社会教化上,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宣传媒体进行知识普及,拓展中小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提高中小学生各方面的意识,培养其应对事件的能力。学校教育上,教师将公民性知识内容的普及和实践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中小学生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公平民主的权利意识。家庭教养上,父母采用适时“放手”的民主型教养方式,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更容易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胜.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J].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02.

[2]赵丽霞.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07

[3]靳义亭.论中韩两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4]冉乃彦.小学生道德学习中教师的作用[J].中国德育,2007,02.

[5]李军兰、施文海.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小学语文教育案例篇6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职业口语训练

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再一次的明确。学前教育要实现“基本普及”的目标,满足群众的迫切需求,不但要改善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更要提升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而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便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2012年教育部颁布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要“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保教工作;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这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口语能力。

大部分中职学校除了普通话训练教材外,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口语教材,虽然在高教版语文课本的每个单元设置了口语交际环节,但其中的内容并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培养的目标。所以,开发口语训练的资源就成了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转变观念,旧瓶装新酒。

语文教材中其实就有着丰富的口语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中“阅读与欣赏”板块的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采用各种形式。即使是简单的文本朗读,也可以异彩纷呈,比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比赛读、配乐朗读、配肢体动作、方言朗读等等,新鲜元素的加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只要教师能转变观念,根据口语训练的需求,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旧瓶也能酿出新酒,让语文教材焕发新的活力。

比如在教《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由于文本浅显易懂,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梳理文中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外,可以把课堂改成活动实践课,让学生扮演幼儿教师,向小朋友介绍荔枝这种水果。通过反复的修改,学生就会发现幼儿教师在介绍事物的时候,不光要做到条理清晰,富有知识性,更要采用富有幼儿特色、甜美、童真、短小的语言,以及搭配恰当的体态语,并且与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堂形式的改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直接服务于职场,让学生开始有意识地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为了分析主人公西蒙的形象,请学生结合文本,为他填写一张夏季旅客列车服务员的《工作业绩考核表》,从而使文本与职业标准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讨论并评价班内同学谁最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并说明理由。这个环节能很好地把教材与学生生活以及未来职业联系起来,尤其是生活化的情境更能给学生以亲切感、真实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学生的讨论也能使他们明确从事今后的职业需要具备哪些素养,使他们的努力更有方向性。

在当前的形式下,语文教材中口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可能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更具可操作性,也更有意义和价值。

2.扩大眼界,源头引活水。

由于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差异,在教材中的话题未必能满足所有同学的需求,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也需要我们在口语教学中引入更多富有幼教特点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符合幼儿心理的文学作品,比如在课前演讲中我们可以安排儿歌、童话、寓言、儿童诗、幼儿故事、绘本故事、幼儿散文、幼儿戏剧等内容;也可以搜集学生生活中、见习实习时所碰到的教育教学案例。这些来自于源头的活水,能让口语训练更有专业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习与实践相长,更好、更主动地参与到训练中来。

比如在《口语交际:接待》中,教师可以做这样的安排:

(1)先由学生讲述案例

【案例】小豆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生活技能比其他孩子都要差一点,吃饭、穿衣服等都要大人帮忙。他还喜欢在上课时跑来跑去,老招惹别的孩子,他的爸爸妈妈也为此感到很头疼。早晨,孩子们陆陆续续来到幼儿园,李老师看到小豆和妈妈走过来,就一边迎上去,一边说:“小豆早!小豆妈妈早!小豆,你有没有告诉妈妈昨天你很棒啊,都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了!老师奖给你的小苹果贴纸给妈妈看了吗?”小豆妈妈一听就高兴地说:“真的吗?小豆,你真厉害!”李老师蹲下来对着小豆说:“今天还要自己穿衣服对不对?吃饭也要吃得很快好吗?如果你做到了,老师再给你小苹果贴纸好不好?”小豆连忙点点头,拉着李老师的手,对妈妈说:“妈妈,再见!”妈妈笑眯眯地离开了。

(2)学生讨论点评,分析案例中李老师在接待工作中的表现,发现其闪光点。

(3)教师总结点评:

老师要充分利用早晨和家长的短暂接触,进行家校沟通。沟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态度热情,拉近家长和老师的距离。

②熟悉每个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孩子近阶段的表现。家长对这样的老师总是格外的信任,也有利于其他问题的沟通。

③抓住亮点多表扬,使幼儿和家长在新的一天中都有个美好的开始,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良性发展。

④巧妙指出不足,取得家长配合。

⑤了解幼儿在家情况,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实践证明,在口语教学中引入此类案例能带来众多优势:首先,这些案例由学生负责提供,这就促使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录、多思考;其次,来自于学生生活的案例远比教师提供的例子更能激发学生探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再次,这些案例的充分运用能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好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也让教学与职业接轨。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口语能力,既是中职语文教学课改的要求,更是中职学校响应社会需求,为幼教岗位提供高素质人才的举措。作为一名普通的中职语文教师,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但不管能走多远,只要走下去,总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赵丽颖.中职口语交际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1

[2]刘h.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

[3]郑飞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口语运用技能培养路径探索[J]幼儿教育,2011(Z6):52-54

[4]单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口语技能的培养路径[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3):96-98

小学语文教育案例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91-01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指导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保障,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和充实,从而更好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流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1]。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对策研究

2.1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如《鲁本的秘密》一文,课文讲了鲁本作了很大的努力,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事,可教育学生应孝敬父母;教学《詹天佑》一文时,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为了争取修筑权,为了给自己的祖国争一口气,他不畏强权,严肃的工作态度和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以及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讲中国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可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尽力。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以及唐诗宋词等,教学中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2]。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4借助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涵丰富,在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小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向学生解析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民族特点鲜明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教师应以此为入手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等传统的节日为例,也可以借助黔西南州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如贞丰县"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兴仁县"八月八"苗族风情节为契机,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和风情节的来源、发展和庆祝方式,并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些节日中学到的知识,利用作文的方式总结对这些节日的学习结果。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增强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感受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乐趣。

3.结语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推进小学生文化教育的必然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合理的穿插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改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选取教学方式,有效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案例篇8

语文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尤其是新课程苏教版更是以“人”为本,人们呼唤着语文教学为提升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因而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把重点放在“精神”“文化”的探讨上,而忽略了语言本身。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以苏教版必修一“体悟人生”板块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把握住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即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问题。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标的逐渐落实,语文教学已初显生机。如苏教版必修一“体悟人生”板块要求学生通过两篇文章《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的学习,总结感悟人生的点点滴滴,尤其是青春期的感悟。

【案例描述及解决方法】

案例一

基于上述的教学指导,我这样设计这个板块的教学:

一、预习课文,因为是公开课,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板块中两篇课文的学习,必须预习。没有任何要求,放羊式的。

二、问题探讨:你认为两位作者分别是怎样的人?其出发点是通过这样的问题去感悟作者的思想。

三、活动体验:谈谈你的“青春感悟”。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预习很糟糕,对课文不熟悉,学生对文章中的很多句子理解不深刻。

案例二

在同组老师的帮助下,我改变了教学方案。安排两节课学习:第一课时为文本研习,立足文本理解文本;第二课时为问题探究、活动体验,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具体如下:

第一课时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这个板块两篇文章的内容

2、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3、理解《我的四季》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渗透方法的指导

理解《我的四季》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2、教学难点

理解《我的四季》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其实,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这本书写得好写得坏,写得厚写得薄,写得精彩写得平庸,全看你自己如何体悟,如何下笔?

(二)《十八岁和其他》学习

1.明确学习要求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比较简单,因此我的学习要求也只有一个。即筛选语句、概括大意。要求用最精练的语句或短语给每个小标题加副标题。

(这个学习目标的确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筛选语句方法指导

学生概括,教师总结:找关键句、整合概括。

3.将方法指导具体到“十八岁”这节内容的拟写

先叫学生概括,然后让他们说出这样概括的依据(即找关键句)

4.以下三个小标题,学生只需讲答案无需讲依据,只要概括地好即可。

(三)《我的四季》学习

明确研习目标:a给每部分加小标题;b理解文中关键句的深层含义

1.完成目标a

要求用一个字概括标题:春、夏、秋、冬

要求用两个字概括标题:春种、夏耘、秋收、冬思;(播种、耕耘、收获、反思)

两个字的还有其他吗?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总结:我的四季实际上是写我的一生:少年播种,青年培育,中年收获,老年反思。

2.完成目标b(以练习的形式出现)练习附后

(把以练带读的形式用在课堂上,并不是上练习课,只是让学生更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学习效果更佳。)

(1)以1、2两句为例进行方法指导

先请同学分别朗读1、2两句。

请大家思考理解这两句话并把它写下来(1分钟)

学生讲答案,教师评价。

师追问第1句:你把“土地”理解成“生命”的依据是什么?

方法指导:联系上下文(板书)

师追问第2句: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主要是理解这句话中的两个词语“期待”“奋力以赴”

方法指导:理解关键词(板书)

(2)根据刚才的方法指导,完成以下6句。(可以四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学生自选句子回答,回答问题之前要先朗读。)

(3)全文理解了以后,全班自由朗诵这些句子。

(好的朗读也是一种理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四)总结:

(五)作业:

摘抄精彩语句

(这个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也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

(六)板书

春夏秋冬

春耕夏耘秋收冬思联系上下文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理解关键句

【案例反思】

小学语文教育案例篇9

那么,纵观今日课堂中的人文教育,又是怎样的呢?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误区

1.情感教育的尾巴

笔者曾经在某校开放日“同课异构”活动中,听过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8ChinesenewYear(第1课时)的公开课。上课的教师在语篇教学后,为了对学生进行春节文化教育,在快下课的时候说:enjoyChinesefestivals(享受中国节日),LoveChineseculture(热爱中国文化),oK?当听到学生整齐而响亮的“oK”的时候,教师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似乎认为这节课已经成功对学生实现了文化教育。由此,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节课快结束时的“情感小尾巴”吗?

2.与教学主题无关

有位教师执教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5BUnit9theenglishcluba语篇,接近尾声,教师结合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主题,呈现了很多关于地震的画面,并通过课件打出如下文字:theworldisabigfamily.Let’shelpeachother.这位教师通过再现地震中的一些场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熏陶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主题为“theenglishclub”的语篇教学中,这样的情感教育显然与主题不相吻合,甚至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与牵强。

3.人文教育的形式主义

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6BUnit1whoisyounger?a板块主要围绕两对人物在年龄上的比较展开对话型语篇,课至尾声,有位教师呈现了奥运精神:theSpiritoftheolympicGames:Stronger,fasterandhigher.由于句子中的词汇几乎全是生词,难度大大超过学生的英语语言知“形式主义”,是说给听课老师听的,而不是真心实意为学生而设计的。

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人文教育的落实存在着不少问题,那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呢?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对策

1.巧妙设计课堂活动,生成人文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快下课的时候有意强调几句“情感小尾巴”,这样学生不但不能产生思想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所以,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和人文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要善于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把人文教育巧妙无痕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诱导、启发、体验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案例一:

就在那次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8ChinesenewYear(第1课时)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另一位执教教师课前让学生玩猜谜游戏,得出谜底:春节的象征性元素“红包”,一下子就切入了本课的主题――春节。然后进入文本的学习,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把板书设计成一个鞭炮的形状,再次给春节这个主题加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在学生理解文本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人们过春节时做的一些典型的事情,如cleanthehouse、stickthereversedFu、stickpapercuttings、hangsomecouplets(贴春联)、watchSpringFestivalGala(观看春晚)、wearnewclothes、visitrelatives、say“Gongxi,Gongxi.”然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过春节时做的事情,最后渗透enjoyChinesefestivals(享受中国节日),LoveChineseculture(热爱中国文化)就显得水到渠成。

案例二:

某位老师执教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8ourdreams(第1课时),在了解班级学生的梦想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tomakeyourdreamcometrue,whatwillyoudo?有学生回答:iwillstudyhard.有的说:iwillreadmanybooks.还有的说:iwillfinishmyhomeworkeveryday...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适时总结: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该做些什么。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活动大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语言环境,也为学生们梦想的实现栽下了一棵棵稚嫩的新苗。这样巧妙的课堂活动的设计符合了课程标准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凸显人文教育

在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中,人文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有的却是隐性的。对于显性的育人元素,教师不能只看懂文本的字面意思,还须深入研究文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效解读文本中的育人元素,细化育人内容。而对于隐性的育人元素,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文本内容,产生相关联想,并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片,促使隐性育人元素的有效显现,充分体现人文教育。

案例三:

上海版牛津小学英语5Bmodule3Unit1Changes(第3?n时)

教学内容:

theskywasblack.now,itisblue.

theleavesweregreen.nowtheyarebrown...

本节课的主题是用过去式叙述“changes”。执教教师首先从南京的四季变化开始教学,播放了一个体现南京四季变化的视频,使学生对“thechangesoftheseasons”有个初步的认识。在呈现过程中推进语言的知识点,例如:itwaswinter.itwascold.nowitisspring.itiswarm。引入春天,植物发芽、生长、开花(英文动画视频体现植物成长过程thechangesofaplant),从这个植物一片叶子上的鸟蛋引出小鸟的成长过程(thechangesofabird),并推进语言知识点itwas...itcould(couldn’t)...然后观看企鹅的生长过程(thechangesofapenguin),并启发学生用语言点说出企鹅的成长过程接着过渡到《成长的烦恼》中人物Carol的人生变化(thechangesofaperson),阅读并理解文本,上升到thechangesoflife,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成长过程及姚明、林浩、贝多芬这三个人物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合作选择其中一个人创作新的文本并进行语言输出,最终帮助学生领悟“Lifeisfullofchanges.Changesmakeuschange.”这一生命的真谛。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再构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了教材中的隐性因素,并将人文教育紧紧围绕“changes”这一话题“不着痕迹”地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整堂课学生都在享受着人生变化的“情感大餐”,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整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是有益的,以及在未来的生活中,学生对人生的变化体验也是非常深刻的。这样的一节课,执教教师真正实现了在“课堂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案例四: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2anewstudent(第1课时),课文内容是中国学生杨玲带外国新来的学生南希参观自己学校的场景,课文中出现了therebe句型,这也是本课重点功能句型。单从文本看来,我们并看不出适合人文教育的地方,但执教教师在语篇教学之后,同样用therebe句型介绍了南希家乡的学校的各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nancy学校的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认识并了解国外的学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实现这样的人文教育,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育人元素,并产生相关联想。

3.灵活把握教育时机,落实人文教育

一首乐曲之所以能震撼人心,往往是高潮迭起、激荡起伏。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未必是在课堂教学的尾声阶段,也可能出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课始、课中、课末。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活动,适时、适当、适度进行相关的情感熏陶。因为,人文教育不是为了展示,不能贴在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也不应作为一个环节拓展过远,更未必一定在课尾,而应结合学习进程适时引导,有时只需一句话,有时可以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悟。

案例五:

在教学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5BUnit9theenglishcluba板块语篇,根据语篇信息:Davidspeaksenglish.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适时适当展开交流:Doyouoftenspeakenglish?Canyouspeakenglishwell?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多讲英语,并努力将英语学好:Speakenglisheveryday.Speakenglishasoftenasyoucan.ithinkyouwillspeakenglishwell.这里的情感教育是在课中进行的,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点睛之笔,而不是画蛇添足,是课堂的真正需要,而不是为了情感教育而教育。

案例六: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5Helpingourparents(第1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时候,提炼出语篇的重要信息:mikeiscleaningthetable.Heleniswashingthedishes.这正是情感教育的好时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语言拓展活动:Doyouhelpyourparents?whatcanyoudoforyourparents?trytodosomehouseworkforyourparentsafterschoolandatweekends.教师抓准契机,适时引导学生,以此培养学生和父母共同承担家务的意识,引导他们在放学后和周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由此可见,抓住情感教育的时机非常重要,我们要善于抓住人文教育的时机,落实人文教育。

4.贴近学生语言水平,实施人文教育

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一定要贴近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语言要浅显易懂,活动方式易为学生所接受。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七:

有位教师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5Seasons(第1课时)时,引导学生对四季进行小结,并这样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todaywetalkaboutseasons.whatweeat/do/wear/...ineachseason.Butpleaseremember:takecareofyourself.it’seasytogetacoldinspring.

?@个环节是在学生学习完四季的内容以后进行的,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总结,人文思想体现得自然、贴切、真挚,充满了为师者对学生的关爱,让听课老师觉得对学生的关爱落到了实处,而不是给听课老师看的。

案例八:

小学语文教育案例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开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044-02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育的接班人。作为师范教育本科学生的专业课,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增强从事语文教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使中学语文教学法陷入了一种两难困境,一方面它是一门教育专业必修课,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息息相关,地位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已明显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教学研究相对落后,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毕业生与中学语文教学不能接轨,教不好《语文》课,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兴趣,因此,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究势在必行。

一抓典型案例,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就某个现实的问题提供情况介绍,指出面临的困境、几种选择或已做出的行为,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对这些困境、选择或行为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已经做出的行为进行肯定、比较、矫正,从而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这门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理论上已初具规模,主要由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教师论四大版块构成,而目前的现状是理论远落后于实践,因此在课堂上t望中学语文教育实践的新动向十分必要,教学案例又可以使教学理论从“空中”着陆,落实为中教实践的指导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而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是:选择案例――阅读案例――讨论案例――评析案例,其中选择案例是前提,主要是教师结合新教材、新教法,选择典型案例,更新学生的教育理念,弥补中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材的不足。这些案例可以是全国特级教师上课实录,也可以是中学名师来校的示范课,又可以是不同版本语文教材的体例选文对照,等等。这既拉进了课堂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距离,又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既是一种示范,亦是一种案例资源,可通过观看、阅读展开讨论,推进反思、推动进步。采用案例教学关键要关注学生的前状态,尽量关注学生的实践经验,并将所选案例与学生的实践经验建立关联,讨论时要考虑多元背景学生的组合,增进不同经验、信息、知识、观点的交流和互动。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堂上学生的经验源于自己的求学经历、源于恩师的言传身教,但这些远远不够,学生缺乏教学经历,缺乏理论积淀,因此需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指导,加强课程标准解读,在解读中补充相关理论。

中学语文教学法在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每周4节,共16周,合计64课时,主要的上课方式是“教师讲授理论+学生上课试讲”,课时偏少,为了弥补教学法课程的有限性和单一性,要尽量加强教学法课程群的建设,努力开展第二课堂,即增加专业选修课、扩大选修的门类,如开设的说课与典型教材分析、中学语文板书学、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等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用“案例教学+学生实践”的上课方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课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关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

中教法课程是一门应用理论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是这门课程的特点。除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学习教学法课程更应关注实践,才能形成实效。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师范生进行模拟训练,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另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观摩,学会聆听,进行实战,从批改作业到听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逐步体验经历,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展开教学。

明确了课程的性质,还必须在学生实践与理论的衔接上认真思考究竟是先理论后实践还是先实践后理论,值得推敲。对于师范生,各个高校都会建立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要与当地中学建立密切联系,共同培养教育生力军,在学生的实践环节安排见习和实习。在我校的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相关的理论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各个院系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也安排了个别选修课,而教学论的设置主要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大四第一学期设有一到两周的见习,第二学期有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在实际的操作中,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为了改善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论的上课期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见习,总体时间为两周,这两周可以是集体组织,也可以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中学校园。见习和实习是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的主渠道,必须要有良好的制度、明确的目标、合理的任务。比如通过听、察、访、议,完成自己对学科的再认识,积累教学经验,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动态、积累调查资料、吸取经验、总结教学资源。课程结束,就可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教育实习,将所学用于教育教学实际之中,通过实践完成对所学理论的检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教师范生学会教《语文》的课程,理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说过:“我们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可见,实践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远比课本上的理论更直接、更持久,尤其是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实践远比理论更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因此在教学法课程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模拟上课、说课、即兴演讲等科目训练,培养和增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三关注教学动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法课堂

教学不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倡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重书本应考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轻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活动技能的发展”的应试教育现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合格毕业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要能够独立地分析教材、组织教学,除了能够从容地站上讲台,还必须能够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推进教学改革。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教学科研工作,更应重视学生的科研实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供合适的科研平台,积极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并学会,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研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展示。师范生的科研工作主要是教育调查、教学实验和文献钻研,在此基础上要学习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教学论文的写作。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是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考核,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促进学生早日成才的很好手段。中文专业的师范生,除了参与语文教学法的学习,还要参与见习和实习,并且加大见习、实习的时间,在此期间,搞好语文教育调查,主要调查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特点和方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以及语文教改的新情况,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对语文教育理论的认识,培养科学精神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

除了撰写调查报告,还要学会文献钻研,搜集和整理文献,现如今网络渠道的便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这些丰富的资源也会成为新时期的困惑,如何分析辨别资源、提取有效资源,这是进行文献钻研的第一步,从众多的资源中寻找正确合理的材料,然后在这些有效的材料中去发现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实例分析问题则是关键,最后要将自己的分析书面化,形成一份研究性的学术论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各科教学都在努力探索着,对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改革也在摸索中前行着,我们的目标是让中文专业的师范生与中学语文教学接轨,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丰富学生的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