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十篇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十篇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2:25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篇1

【关键词】城镇化;区域经济;问题;发展

现如今的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不仅优化了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更是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城市与乡镇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普遍的提高。同时,城镇化还使得我国的经济开始走向平稳,不再是城市经济远远高于其他地方,改变了以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且,我国的城镇化是一个现实而稳定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已然变得较为成熟,对国内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最为核心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整体进程,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中,也出现了一部分问题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成为了干扰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部分区域的整体城镇化进程相对较快,而其他部分的则相对较为缓慢,但是它们的经济制度往往是相同的。于是,不同区域内的工资状况也出现了偏差,高经济地域内的消费水平往往较高,相应的工资水平也十分高。但低经济区域内,不仅工资较低,而且与高经济区域有着明显的经济差异。并且,不同地方的经济地域,往往会相互模仿彼此的经济体系,比如有的地域内房地产经济十分流行,而且较为火热,整体的经济姿态较高。而其他区域也会相应的进行模仿,着重发展房地产经济,但是很快便发现房地产经济根本不适合当地的实际状况,难以获得有效的发展。因而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便迅速下降,区域经济也不再那么明显。

一、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现象分析

(一)城镇的人口不断上升

在国家大力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之后,我国城镇的人口迅速上涨,停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急速锐减,一些时候,乡村几乎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区域,整体的发展走势十分艰难,而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虽然乡村也面临着城镇化的机遇,但是其经济基础十分的差,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同时,很多乡村盲目的进行城镇化发展,开始学习城镇化内的一切经济模式,但是城镇的经济模式开展,需要有较高的经济基础支撑,失去了经济基础,所开展的经济模式已然没有丝毫的意义。并且,乡村的经济发展需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如果盲目一味的跟从城镇的经济体系,不仅换不来经济的有效提升,还会使得整体经济质量迅速下降。城镇化之后,城镇的人口迅速上升,他们无疑是城镇区域经济的带动者。有了人口的扩张,城市的消费水平获得了整体的提高,所形成的劳动力系统也更加的庞大。但是其中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比如经过城镇化的不断扩大,很多地域内的基础公众设施已然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实际需求,而且如医疗一类的公众设施,首先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作为基础,伴随着人口的增长需要进行迅速的扩张,但是公众设施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迅速的优化,因而给国家的公众服务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城镇化的开展,无疑推进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缩短了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距离。但是,城镇化的开展,却是片面性的,不同区域内的城镇化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对于这些城镇化内容,如果不能加以合理的优化,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经济发展效率。比如,以北京、上海一类的城市为例,他们的城市化水平已然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而周边的小乡村也在城市化范围的不断扩大中,被完全的覆盖,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整体的经济也迅速涌入飞快的发展状态中。但是,依旧有一部分山区的乡村,由于距离城市相对较远,它们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即使在城镇化进程的引导下,整体的发展速度也并没有较大的提升。而且,这些乡村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其他区域内的乡村,它们无法找到较多的消费人群,而且其中的青壮年往往都选择了进入城市打工,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他们的劳动力十分的低,根本无法迎合当前时代经济发展的主体需求。而且,城乡一体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经济特色作为基础,如果乡村的城镇化进程,始终跟随着城市的步伐去走,并不会有太大的突破,整体的经济效益也只能保持较低的水平。

(三)区域经济片面化过于严重

在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当中,衍生出了相当多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我国着重发展的经济内容之一,但也是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我国的区域经济,指的是一部分经济基础较为优秀的区域,在城镇化的冲击下,得到了相当迅猛的发展,融入了城镇化当中。而很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区域,即使有了城镇化的引导整体的城镇化水平也并不是那么优秀,该片区域无论在经济水平上,还是在经济质量上,都与经济实力较厚的区域,有着明显的差距。同时,国内城镇化的进程,不同区域内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同的,很多城镇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经常难以适合当前时代的具体需求。而且,城镇化拉近了城市和乡镇的距离,但是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却是一种区域化的状态,仅仅是一部分区域内的经济水平差距被缩小,而与其他地域的城镇化经济水平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域。这也是导致当前城镇化进程十分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优化策略探讨

(一)加快^域经济改革步伐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区域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整体性的提高,并且相当多的经济主体已然走出了国门,开始走向世界。但是当前区域经济也面临许多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国外企业,直接对国内经济形成了直接的挑战,如果无法对这部分挑战加以合理的应对,将会整体性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我国可以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的改革步伐,迎合当前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形成最为科学实际的经济发展体系。在区域经济的改革上,我国可以重点选择一些内容进行优化,尤其是区域经济内的经济特色,大力建设基础的公众服务设施,使得人们的基础生活水平得到有力的保障。对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而言,如果没有区域经济的特色可言,十分容易被社会所抛弃,整体的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也会迅速的降低。为了形成区域经济的特色,政府应当着重分析当地的实际经济状况,选择最为合理科学的经济内容,比如基础的餐饮和旅游经济,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进而使得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获得全面的上升。在区域经济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应当起着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的进行管理。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不应该过于着急,而应当尝试给予区域企业一些发展的契机,使得整体的经济水平得到全面优化。

(二)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虽然缩小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差距,但是仅仅针对部分区域而言,有相当多的区域,整体的经济走势并不是那么完善,经常与其他城镇化区域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在不同的区域所表现出来的状况也是不同得,一部分区域内的城镇化水平较为优越,而另一部分的城镇化水平则十分的低下。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距,与这些区域之间没有较好的联系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对于城镇化而言,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使得我国的经济状态处于较为优越的状况。同时,它也是缩短城乡经济差距的主要措施,能够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经济的最终质量。但是当前的状况却表明,城镇化的经济体系十分的不健全,经常难以迎合当前时代的具体需求,并且不同区域间的城镇化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了较好的改变这样的状况,政府应当尝试加强这些区域之间的联系,使得它们能够对彼此的发展历程形成一定的认知,并从中相互学习彼此的经验和成长技巧。同时,城镇化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大工程,但是对于不同地域的效益是十分不同的,如果采用的引导策略和方法过于统一,将会整体性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自我发展。为此,政府应当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最为完善的经济优化方法,进而实际科学的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使得国内的经济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状态。

(三)给予乡村较多的政策引导

当前国内的许多乡村,虽然十分想要迎合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获得全面的发展机遇,但是并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而且很难建立独特的经济特色,发展起来十分的不容易。于是,很快便与其他城镇化后的乡村有了明显的差距,整体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国政府应当给予乡村较多的政策引导,并对其中的经济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满足当前时展的具体需求。同时,对于乡村劳动力过于缺少的状况,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福利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从而通过新知识分子的力量,实现对乡村经济的进一步优化。此外,对于乡村内的发展,政府不可以鼓励企业一味的模仿周边的城镇,毕竟城镇有着一定的经济特色作为基础,而乡村的经济,如果完全的按照城市m行发展,将会影响最终的城市建设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发展,虽然获得了一定的优化和发展,但是整体的进程并不是那么完善,依然出现了较多的经济问题。而我国必然需要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采取最为合适的经济政策和实践策略,最为实际的提升区域经济效益,进而促进城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本钊,范红岗.健康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物价.2017(01)

[2]李停.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关系――基于门限模型的经验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6(06)

[3]孙翠勇.社会保障基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新经济.2016(35)

[4]孙春燕,毛俊捷.我国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探讨[J].品牌.2015(07)

[5]杨扬,费越,谭芮秋,郭力铭.社会资本、创新与经济增长之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03)

[6]李欣先.山东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13(06)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规划;产业集群

abstract:thehistoricalbackgroundofitseconomicdevelopment,planningareaofnaturalconditionandsoonfactorcondition,planningofregionaleconomicresourcestatus.DiscussionofChina'sregionalplanningoftheinfluencefactorsoftheeconomicdevelopmentinourcountryinthefuturewillbeandlong-termdevelopmentisofgreatsignificance.

Keywords:regionaleconomicplanning;industrycluster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现状

从2009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先后出台了13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已经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等。在“十二五”期间,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继续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

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区域经济规划对我国经济带动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各有不同。那么,究竟有哪些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呢?

(一)本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当前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背景之下,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规划。在国家的宏观布局规划之中,各省区的战略地位的确定,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了相应的安排与设想。因此,对于各地区的区域规划来说,都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规划为前提。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省份的的对外开放政策,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近些年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规划区域的自然状况等因素状况

自然资源构成了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制定规划时,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一定调查,规划和分析,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比如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新疆地区。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棉花产地,这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质。该地区的经济振兴,一定要在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做文章,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振兴经济发展。

(三)规划区域的经济资源状况

1、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在我们对某一地区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时,我们应该将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看作是该地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对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的了解,可以方便我们对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的合理规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的影响。廉价的劳动力将会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本地区进行投资建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该地区涌现出大批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合理规划和健康发展。

2、市场对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市场需求量和和市场容量,将对该地区规划发展的经济产业部门日后的发展壮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该区域的市场进行很好的调查和研究。在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大力发展,使得空间位置对于区域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但是对于某些产业而言,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还是应该离市场越近越好。譬如,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需求。这些都是对市场有着强烈的依赖。此外,与市场联系越紧密的企业,对于该市场的占有率通常会增长的越快,从而方便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月繁荣。

3、区域内以及周边的产业集群状况。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如果一个区域具有产业集群的优势,那么,在该区域内就包括了某一产业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包括:企业生产的上游原材料,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所需的生产服务业;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物流运输,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此外,政府也可以对此进行专门的配套设施的建设,生产一种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综合体,促进区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之下,不同的生产企业享有这政府统一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生产成本,增强了集体的竞争力。另外,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条件下,也能促进彼此的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以达到技术的创新,实现产品的创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具有活力,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层次。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点,因此,正确认识影响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对搞好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使之既有利于全国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体现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省地区的区域经济的特色,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与以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纽带的区域经济格局。为我国的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科,杨敬.对制定合理区域经济规划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7.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篇3

关键词:空间计量;分析;区域经济增长

一、前言

不同的空间方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状况有所不同,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情况下,对空间计量活动进行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将空间计量作为基础,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是提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模型的选择方法

(一)依据数据干扰情况实施区域经济增长分析

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的过程中,数据的干扰是影响分析质量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区域空间的实际状态,要在实施空间计量之前,对数据收集流程进行研究,分析影像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的因素,并对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进行研究,使现有的模型能够得到科学的完善。要在确定空间范围之后,将相同空间内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使相同的模型能够对各类数据实施分析研究,并提升数据运行的质量。可以将影响区域经济分析的因素进行参数设置,使相关因素能够完整的在模型的分析中发挥作用,提升模型的使用价值。

(二)依据数据描述的准确性实施区域经济增长分析

在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模型之后,需要按照模型中所展示的一系列数据,对数据的计算方式进行研究,可以按照空间数据的具体假说情况,对影响空间数据的一系列信息实施控制。要按照经济学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数据当中反应的一系列信息进行准确性判断,使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能够更加完整。可以按照计量数据的实际情况,对模型所表达的经济增长状态进行研究,使模型能够更好的按照数据信息的增长情况实施矩阵模型的构建。要根据模型描述的数据信息进行访问机制的构建,以便后续的分析活动可以按照假说的情况进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如果后续的分析活动需要进行模型的控制,则要加强对权重矩阵模型的研究,通过对模型因素的分析,提升模型组成元素研究的质量,使模型能够更加完整的呈现数据描述的精确性。要在保证数据收集完整性的基础上实施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工作,以便空间计量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依据区域经济增长数据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之前,需要对相关数据实施了解,要按照经济学模型的构建需要,对相关分析数据实施分类研究,并将研究结论作为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使数据的管理活动能够具备更强的处理质量。要按照区域经济增长活动的特点,对信息数据运行的基本程序进行控制,使信息数据的管理流程可以足够精准。要根据已经获取的数据信息,对经济学模型设计因素的规范性进行考核,可以采用多种模型同时使用的方式进行考核活动,使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能够具备足够的正规性。可以按照线性回归模型的特点,对模型当中包含的数据实施分析,并保证数据计算的规范性,以便数据的准确性能够得到保证。在进行经济增长理论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区域经济增长的要求,对具备足够优势的经济增长数据实施研究,以便数据可以同理论相结合,共同促进理论时间价值的提高。

三、基于空间计量的五大经济区的空间计量

(一)基于空间计量的五大经济区具体划分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平衡,但是,历史原因和先天因素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功能,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原地区,西部地区和相对较为独立的东北地区,都成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优化,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逐渐演变为两大区域经济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五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出现不平衡状况,政策的支持和地方人文环境等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目前,我国五大区域的经济增长状况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基于空间计量的我国五大经济区计量模型的设计

1、五大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数据可靠性较高

当前,五大经济区的区域经济调查机制相对完善,使得区域经济的模型能够较为全面准确的展示经济区的实际经济增长情况。区域经济分析人员,可以按照模型的具体构建形态,对模型呈现出的经济表达数据实施分析,使数据的收集质量可以将误差控制在5%以内。要保证空间内的数据信息能够提升模型的质量,如果模型可以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实施调整,则要按照经济增长的需要对不同经济区的模型实施统计,以便通过对比了解不同经济区的经济增长优势。

2、西部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数据拟合程度较高

目前,系统经济区的数据模型存在较高的拟合度,而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模型的拟合度相对较小。东北经济区在进行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过程中,对国有企业的依赖度较高,很多经济模型当中的数据对国有企业的数据具备较强的掌握能力,使得经济增长的模型拟合度较低,而西部区域由于不具备相似的特点,区域经济增长受市场化因素的影响较大,使得经济增长模型存在较高的拟合度。

3、资本比重在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中较为稳定

在对区域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空间计量活动比较容易通过模型的状态进行判断,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构成因素较为固定,其中资本比重占据的空间较大。另外,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程度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比较容易实施规划,市场因素的影响一直占据比较固定的范围。在社会经济体制逐渐变化的情况下,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并根据社会劳动力的变化状况对资本比重的影响因素实施研究,能够使我国社会的空间经济形态具备较强的影响力。

四、结论

空间计量是保证提升我国经济体制科学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体系改革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对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加强对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区域经济增长分析工作的质量。(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晔,钟昌标.信息网络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制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85-88.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篇4

关键词: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产业差异化;城市文化

本课题受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2013049)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是衡量是否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的重要标准,业内说法,一个城市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年,就具备了发展城市综合体的初步条件,区域内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着这个区域内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在对项目进行功能定位时,应通过数据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估计。根据调查情况对项目的体量、面积、建筑结构等要素合理规划,为项目的成功进行奠定基础。万达近三年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并建设了30多个城市综合体,虽然是对同一模式的快速复制,但是万达广场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和东部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以及立足“两个70%”的定位(广场内70%的商家适合70%的消费人群),也阐释了项目规划对于区域内经济发展状况这一条件的重度依赖。反观曾被福布斯网站评为“全球最大购物中心”、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观”的东莞“华南mall”,因其区域位置不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而且消费者的消费力不强,但是在项目的规划过程中规划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商业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最终因为消费能力和区域规划的不同步,使得目前的“新华南mall”已将购物功能大大弱化,经营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通过两个不同案例的对比,可以看出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在项目的功能定位中占着很大的比重。

二、区域产业差异化

在不同的区域内产业存在着差异性,城市的市中心大多侧重于商业;景色宜人地区侧重于居住休闲;商务聚集地区主要是写字楼和办公场所。以商业功能为核心模式的上海五角场,通过引入大型品牌商家,以商业为引擎,五角场被打造成上海市的城市副中心。

五角场商业区总体上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区域。其中北部地区依托江湾新城,将在交通主干道内侧设广场型商业,重点发展社区型商业,中部区域将以江湾体育场――大学城公共活动中心为核心,新开辟一条长约800米欧洲建筑风格的步行街,主要发展知识型的服务业,以满足科研开发、中介服务和娱乐休闲需要,南部以五角场环岛为中心,呈“一圈五线”的星状布局,规划为市级商业中心。北京首都时代广场,因为前期未考虑周边大悦城等商场的竞争威胁和西城区金融街扩容等定位的失误,导致最终经过调整,将时代广场改作金融总部写字楼。试想如果在功能定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项目周边规划情况,在项目开发伊始正确的将项目定位为以写字楼为主的综合体相信会比现在的时代广场情况更好。

三、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在对项目进行功能定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城市有其不可被复制的文化。文化可以是名胜古迹遍布,景色宜人;也可以是人文风俗、信仰、艺术。因为每一个城市综合体都是与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相结合,所以不同的综合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一个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建设需要结合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调整自身定位以达到与城市的高度契合,才可以使城市综合体成为一个城市耀眼的城市名片,同时会有更长的经营周期。例如,在北京二环内,以什刹海为例,其内形成了胡同文化、皇家文化、餐饮文化相结合的城市文化综合体,与附近的南锣鼓巷文化一条街形成了文化关联。什刹海综合体的基因是北京传统文化。同样,在北京二环和三环之间,形成了以三里屯为代表的城市综合体,这一文化建筑群落以酒吧一条街为原点,并发展为购物、电影、图书、时尚消费为主的城市综合体,同时与工体周边的夜场形成了文化关联。从案例观察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综合体与城市文化的完美契合是赋予建筑美和意义,赋予建筑空间文化和故事。从中也可以看出,城市综合体之间不能简单的复制,而应该结合城市文化、人文习俗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规划建设布局和功能定位。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篇5

关键词:经济管理;经济管理软件智能化;划小经济管理范围

1我国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

受我国长期封闭状态的影响,一些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无法走进或带回来,这种状况维持的时间相对较长。改革开放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先进经济管理理念,迅速的融入到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国土面积的制约,在我国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能源分布情况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域性差异,不均衡发展。一些地理环境复杂的区域在经济上明显落后于地理环境简单的区域。针对我国广袤的区域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我们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上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管理办法,但同时又不能完全复制人家的做法,我们需要组建自己的经济管理专家队伍,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总结出一套创新的、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管理办法,并通过管理办法的实施,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提升。

在进行我国经济管理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收集、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及趋势,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在我国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我们只有在不断的积累学习的情况下,在分析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才能使我国的经济管理不断进步,经济水平逐步加强。我国的经济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有了飞速的提升,加入世贸组织使得我国的经济与全球的经济迅速而安全的融合在一起。历史的发展都具有相似性,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可知,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强国,关键不在土地面积大小,不在人口多少,而在于他的国家经济实力。比如说,荷兰从占地面积及人口来说都是一个小国家,但是由于其创建了证券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经济制度,使得其成为经济上的强国。所以我们对我国的经济管理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总结、改进、创新,并最终应用于我国的经济管理,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2智能经济管理软件的应用

以前企业使用传统的管理软件,软件引进后是固定的模式,不能根据企业实际运行的变化需求进行改变,这就导致企业要么对已购买的高价软件弃之不用,要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但是二次开发的费用也相对比较高,给运行企业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

现代化的高科技软件考虑了企业长远需求以及使用需求。可以做到软件不断的来主动适应企业,真正的成为为企业服务的工具,增强软件的实效性。CiSS跨网通正是这样的软件。在设计之初,考虑到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以及同一类型企业大小企业之间也存在差异的事实,有针对性的开发了企业个性化需求的软件工具。CiSS跨网通的模块化设计,既可拆分又可整合,实现了根据企业需求选择性购买相关功能软件。这就有效的解决了传统软件无论企业对于软件的功能需求有多少都要整体购买的尴尬情况,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目前市场上有很多oa办公、nC办公等,但却没有一个开发商具有能将这些系统进行整合的方案,造成企业需要向不同的开发商购买系统,而多套系统间的数据整合和流程整合问题就成了企业的困扰,CiSS跨网通是唯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当传统软件给企业带来的困扰时,CiSS跨网通就对其市场进行了精准的高定位,实现企业简单快捷的操作需求。企业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也不用自己购买服务器,只需打开浏览器,输入账号和密码就可使用。先进软件的应用,可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为企业及经济划分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划区管理的意义

我国实行划区域经济管理。在一个经济管理区域内,各种经济的协作关系比较强、结构上也比较紧密、区域内的各企业之间保存着长期的竞争平衡状态。在这样的经济管理区域内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相对比较容易,调控效果也会比较显著。

不同经济管理区域相互关联发展,又需根据各自区域的实际生产及经济发展状况,摸索出适合自己区域的经济管理策略,各经济划分区域在各自的区域内自行进行经济的管理与调控,促进各自经济的发展。各区域由于地域的差异,管理的区别,会存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各区域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又能给我国的经济管理带来多样性因素,国家需要通过税收来调节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全面健康的发展。

4划小经济管理范围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解决就业、稳定、分配、增长、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至今全球经济的管理中,仅欧美一些人口少的国家的经济管理可以提供借鉴,其他规模较大的国家则不能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实践证明对于欧美经济理论的照搬照抄,拿回来直接用,成功的机率几乎为零。以GDp计算的规模相近于西方国家的时候,需充分地考虑到这种人1:51规模与人类一般经验的适应性。国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就需要我们形成改进的思路,采取划小经济管理范围的做法。现如今,欧盟的经济发展趋势比较劲猛,主要是因为整个欧洲分裂成多个国家,多个国家之间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不断的进行相互竞争,多个经济体共同存在产生的。我国划分多个经济管理区域,也可以使国内经济存在类似的关系。同时划分多个经济管理区域后,国家在大局上整体掌握着评价和管理权限,保障各区域之间能够长期的存在良性竞争。近年来,国家针对各经济管理区表现出的经济特点,制订有效的管理方案,促进每个经济划分区的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国家增加了经济发展区的划分,期望以此带动我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这种经济管理理念的实施,从实际情况来看,经济推拉作用比较明显,是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效保障措施。

5结束语

影响我国经济管理的因素众多,但在众多因素之中,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焦点因素。分析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情况,我国需要分别让各经济划分区域分别经济发展起来,再带动其他的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最终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晨斐.论小范围效应与大国经济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10.

[2]蔡册华,姚焕金.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2.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科学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前言

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当今社会尤为关注的两大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资源不断的在减少。人们在反思的同时,对环境、经济及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证我国的生态环境的到持久的保护、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实现各区域的平衡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首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增长,不断消除贫富差距,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势头越来越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均不同,在国内,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对环境、生态以及社会问题,在国外,他们主要是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对经济、环境、社会的兼容发展缺很少关注。我国区域资源的环境各异,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虽然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是拥有着丰富的资源,所以该区域迫切希望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使其走上了粗放型的道路,因此对环境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资源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利用。

一、建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模型

利用经济控制原理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模型基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未来的规划,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其模型建立的每个环节,并逐渐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状态评价体系

从规划上来看,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整体一致,区域属于国家的一部分,所以在利益方面二者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区域在确定其经济的发展目标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有机的整合各项指标(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经管水平、就业水平等)。

(二)对模型的步骤进行科学的排序

要实现对经济进行良好的控制就是要对预期目标进行一一的实现。每个步骤所设定的目标各不相同,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和区域也各不相同,所以,要学会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的步骤进行排序。在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均有差异,并且各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也有好有坏,所以它们所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各地区需要认真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分析,对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序。

(三)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相关人员要学会科学地对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判,对某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评判,依此来判断该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满意度,其中还包含各项目的满意程度。

当建立了状态集后,随之需要建立一个理想状态集,其中包含每个小目标满意程度的评级。采用经济控制论作为其理论依据,将每个环节的步骤设定为相应的策略,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科学的排序,制定可行的实施步骤,将顺序靠前的目标进行优先实现,再实现步骤靠后的各项指标,使之达到最佳状态。

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简述为:在当今环境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下,发挥自身区域的优势,实现该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的前提是技术在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实现集约型增长;可再生能源的再生速度超过了能源被消耗的速度,不可再生能源受到技术条件的约束。环境对废物吸收的能力大于废物自身产生的速度。根据该定义,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评价指标有三个方面:第一,集约型经济增长指标,包含:Gnp增长、产业结构系数、支柱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第二,资源消耗及利用程度指标。指标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消耗以及利用程度指标。第三,环境污染指标。该指标包含:河流、水域污染情况、大气污染情况、工业废气的排放情况等。

(一)集约型的经济指标

要想使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实现其经济的增长是关键因素,如果经济没有实现增长,那么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加不可能得到实现。我们迫切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想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就不能对环境资源进行破坏,即经济的增长必须是净增长的模式。要实现该模式的经济增长,企业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技术化水平。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利用指标

自然资源的种类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它对区域的经济增长有着关键的作用,其利用的程度和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自然资源包含的种类繁多,对于目标实施模型不能讲每种资源都进行考虑,所以,我们应该重点注重耕地、水资源及矿产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结束语

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面对各类问题的不断出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随着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改变,只有相关部门对优秀的措施进行借鉴,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吸取以往的教训,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策略,调整改革措施,认真建设目标实施模型,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区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伟.大连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陈梅.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06).

[3]高明洁.关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篇7

一、区域规划的定义、内容及特点

区域规划要依据该区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条件,从而明确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统筹安排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对该区域的总体建设,其中包括土地的利用、城镇的建设、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环境的保护等,针对这些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并提出与实施政策有关的长远发展构想,描绘该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通常认为区域规划应包括规划的范围、指导思想与发展的目标、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政策与保障措施等几方面内容。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的特点体现在正确认识规划的发展环境、增强区域规划的发展目标的战略性、突出区域的发展定位、形成地区发展特色和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

二、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大背景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宏观规划决定了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处境和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在规划国家的宏观布局时,关于确定各省份和地区的战略地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分工以及未来各自的发展方向都已经做出了相对应的安排与预设。所以,各个地区在做区域规划时,都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规划为前提。

(二)各规划区域的经济资源状况

1.人力资源影响区域经济。劳动力资源极其富裕供大于求就会吸引投资方在该区域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也会导致该地区出现大量的创新驱动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合理规划和绿色发展。2.市场影响区域经济的规划。在发展壮大某一区域的经济产业链条的过程中,该地区的市场需求量和容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与此同时,那些和市场联系越紧密的企业,会更快地占有该市场,从而加速了企业的发展,进而就可以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3.区域内及周边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如果某个区域有产业集群的优势,那么在该区域内就有较完整的产业链去生产某一产品。政府如果能针对这一情况建设配套的设施,并且生产出能代表本地区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综合体,就必然会促进该区域的外部经济的规模和范围的发展扩大。所有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就能享有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大家的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竞争力。此外,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进步的条件下,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得以促进,这样有利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优化。

(三)自然因素对区域规划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赖以继续的物质基础。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调查分析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因素,要确保该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该区域的经济。

三、合理编制区域经济规划的必要步骤及注意的问题

(一)确定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1.区域经济规划的目标。做到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就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资源,例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等,争取在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期间,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以社会公平为导向,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地兼顾社会公平,杜绝出现偏废公平或者效率的情况。2.区域经济规划的任务。首先,明确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地位,指出发展方向,理应是区域规划的第一要务。确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当有充分的依据,所以在规划时必须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影响:(1)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情况。(2)规划区域的现有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3)周边区域的发展现状与该区域的相互关系。(4)可持续发展原则。(5)科学技术发展的走向。其次,提出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确保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致性,不可背道而驰。一般是定性描述发展方向,定量体现发展目标。最后,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做好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1)在布局农业产业时,必须兼顾好社会、生态以及经济三方面的效益,要因地制宜,要解决好退耕还林的问题和其他破坏生态的问题。(2)重点要做好工业布局,要依据规划纲领,遵循产业布局的要求,按照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来确定工业的合理布局。(3)同时必须搞好第三产业布局,因为它也是区域规划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调查分析之后还要整理资料

在完成上述要求后,接下来就要调查该区域的相关条件,并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区域规划准备工作的重点是要调查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市场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三)设计、制定规划方案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开展区域经济规划方案制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包括制定规划方案要有明确的依据,制定规划方案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制定规划方案要按照严格的步骤。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考虑到各种因素,在后期执行规划时才会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王文华郑洁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唐景峰.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探讨[D].四川大学,2005.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篇8

关键词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基尼系数;水资源;匹配

中图分类号F3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10—0001—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01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粮棉基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的影响,黄河水资源严重短缺,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黄河河流健康是中央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有的学者分析了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1];黄河流域产业的发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对黄河流域产业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2];有的学者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3];同时,改善黄河流域的水环境,也是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4]。

我国水资源、耕地资源在空间上的不匹配,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水土资源总量短缺及其空间上的不匹配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5],不过,通过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利用率,可以保障我国21世纪的粮食自给[6],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构建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的六大体系,即生产体系、布局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保护体系、消费体系[7],来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化解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在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的定量研究中,一些学者以GiS与模型方法为基础对水土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水土资源优化管理与决策的方式与途径[8—9];有的研究通过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分析,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并以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为例进行了分析[10]。

基尼系数是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于这个特点,国内一些学者通过构建区域基尼系数对区域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进行了分析[11],对甘肃省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匹配状况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程度趋向越来越不匹配的方向[12],另外,也有专门对中国整体水资源分配基尼系数的研究[13]。

黄河流域水资源能否满足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内不同地市二者之间的匹配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本文通过构建区域基尼系数,对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区水资源、耕地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得到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等要素匹配的政策性含义。

1研究区域概况

1.1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区划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级行政区,从山东省境注入渤海。其中青海省的黄河流域面积最大,达15.3万km2,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9.1%:山东省最少,仅1.3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6%。根据目前的行政划分,黄河流域共涉及68个地级行政区(见表1)。

1.2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分布特点

对68个地级行政单位按照所在省区进行划分,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值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山东省GDp总量最大,为1743.60亿元,其次是河南省,为1214.33亿

表1黄河流域行政区划

元,内蒙古居第三位,为1077.14亿元;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各地市州的GDp总量比较小,分别为109.59亿元、138.13亿元、269.42亿元,远远低于山东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市盟的GDp总量。

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各地市的人口规模也较大,分别为519.96万人、436.00万人、323.82万人;相反,青海省、四川省各地市州的人口规模较小,分别为67.88万人、89.20万人。

从人均GDp来看,内蒙古各地市盟最高,为72540元/人;其次是山东省,为40274元/人;甘肃省、四川省各地市州较低,分别为11021元/人、12186元/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GDp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内蒙古自治区最高,为7138元/人,其次是山东省,为6650元/人;甘肃省、四川省较低,分别为2837元/人、3066元/人。

张晓涛等: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匹配状况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0期2方法与数据

2.1计算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篇9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区域差异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F5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6-0109-04

[作者简介]张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安徽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运输经济;

朱金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方法、复杂建模。(江苏南京21001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客运货运需求迅速提高,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时期,交通运输业发展面临着供给变化、需求变化和资源约束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交通运输业需求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交通运输业发展区域差异性的角度,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现状,对于制定相应的地区交通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总体状况

我国交通体系通过50多年尤其是近20多年的不断改造和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交通运输业设施和装备成倍增加,运输能力得以加强;技术状况明显改善,运输服务质量大大提高;客货运输量大幅度增长,运输效率和运输效益显著改善,建立和发展结构合理的交通运输业体系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

交通的发展和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是相关联的。交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拉动交通的发展。地区的自然环境直接影响当地交通发展,而交通运输业得不到发展,也限制了当地自然环境的改善。交通运输业线路的开拓和兴起,始于沿海地区的水运航线,继而通过内河航道的开辟及铁路与公路的修建,才逐渐向资源丰富的内地区域延伸和发展。我国的现代交通运输线在地理的分布上也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交通运输业系统包括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四个子系统(管道运输也是交通运输业体系的一部分,但由于其主要运输液态或气态货物的技术经济特性,故而在有关客货运输体系评价中暂不予考虑)。为了描述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结合数据的可取得性,在众多的统计指标中选取了能刻画交通运输业基本状况的投入产出指标。

交通运输业投入指标有:交通运输业当年的从业人数和当年的固定资产投入量。

交通运输业产出指标有:运输线路的长度,包括铁路路线长度、水运运输营运路线长度、公路营运路线长度。由于民航运输的特点,不能按照区域的方式计算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因此,采取变通的办法,用区域中机场的客运吞吐总量和货运吞吐总量来描述。对于区域铁路、水运和公路的发展,我们用客运总周转量和货运总周转量来描述,指标体系如图(1):

三、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区域差异性研究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componentanalyze),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指标进行测评,得出每个地区总体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其数值,用最优分割法(Fisher分割)进行地区聚类,列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业状况的地区分类,从而总结出综合运输状况的地区差异特征。

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在保证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即用少数几个综合变量代替原先较多的指标。这些新的综合指标并没有具体的指代,而是对原有相关指标信息的综合。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业指标的评价和比较,只要严格按照一定的精度求出主超平面和相应的各个主分量,即可在简化了的数据表中比较样本的状况。

最优分割法是Fisher在1958年首先提出的,目前在地震学、地质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所谓Fisher最优分割法,就是对有序样品进行分类(分类时不能打乱样品原来顺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开始将所有样品看成一类,然后将它们分为二类、三类等,直到分成所需的k类为止。将n个有序样品分成k类的一切可能分法有种,每一种分法,称为一种分割,在这种分割中找出一种分割,使得各种分类数k中它的k类各段内部的样品之间差异最小,而段与段之间的差异最大。各段内部差异即各段内部数值变化可用段内样品离差平方和来表示。段内样品间的变差大时,表示段内各样品之间数值比较分散;反之,表示段内各样品之间数值比较接近。要使各段内部的差异达到最小,即要使得所分成各段的变差总和(即各段内离差平方和,称为总变差)为最小。使各段内离差平方和为最小的分割法,就是最优分割法。

本文是以2005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交通运输业状况进行分析。表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版,民航运输数据来自于《中国交通年鉴》2006年版,有些数据为整理后数据。

1.数据处理的结果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为了消除统计指标量纲不一样,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减少数据之间的干扰。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0.0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制造业的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得出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得出的结果有效,检测结果令人满意。前二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7.92%,即以二个新的综合指标代替原来七个指标的有效性达到78%,数据处理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根据主成分与相关指标的系数,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中i1和i2大于同列中其他指标的系数,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代表交通运输业的投入指标部分;第二主成分主要交通运输业的产出指标部分,从数据结果来看,与我国选取指标的意图是一致的。利用所取得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我国地区交通发展状况的综合得分,这样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

2.最优分割处理结果

用c语言编程实现最优分割算法。本研究中把我国区域综合交通情况按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四类,并使其离差平方和最小。最优三分割点及其相应的区域省份如下:k1=8,河北;k2=11,黑龙江;k3=26,新疆。

根据这三个分割点,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四个类别。从数据上来看,显然,第一类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良好,而第四类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最差。为了便于分析、比较,我们计算了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GDp的百分比,交通从业人数占该地区总从业人数的比重,各个地区的运输线路长度,公路、水路、铁路客运周转量,公路、水路、铁路货运周转量,民航旅客吞吐量,民航货运吞吐量的平均值和相对水平值。根据分类的地区交通运输业指标,对我国交通运输业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3.数据结果分析。交通发展状况与该地区的交通运输业投入有着一定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良好,交通投入也较大。经济对交通的拉动力大,各种交通运输业方式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民航运输在经济发达地区最为迅速。

(1)根据最优分割的结果,第一类地区包括广东、上海、江苏、河南、北京、山东、辽宁和河北这些省、市,属于交通运输业发达地区,其中除了北京和河南之外,其他省、市都是沿海地区。从表6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无论是运输线路规模、客货运周转量等指标值都是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尤其民航运输业比较发达,其民航运输指标均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GDp的比值反而在全国其他地区分类中是最小的。2005年首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达4.1千万人,货邮吞吐量也达到了78.2万吨。而河南省被划分到这一分类,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优势决定的,还有该地区交通固定资产投入比较大等原因决定的。

(2)第二类地区包括浙江、湖北、黑龙江三省,这一分类地区较其他几个分类地区不同的特点有:运输线路规模在全国地区中是最高的,该区域民航运输业发展状况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但其他指标在全国的排名也是比较靠前,属于交通运输业较发达地区。在这一分类中,浙江省交通运输业投入在全国的排名第4。这一类区域的省份经济发展势态良好,而且该区域交通资源很丰富。但是,究其交通运输业综合排名来看,其交通产出在全国的状况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的交通产出。分析其原因是:各种交通运输业结构不合理,各种交通网络之间没有很好地协调,重复建设,交通运输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这一地区应调整交通运输业结构,建立和谐的、适合当地的交通运输业模式。充分利用湖北省的长江水运资源和黑龙江省的水运资源;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加大民航业的投入,以推动浙江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3)第三类地区包括了四川、湖南、山西、天津、陕西、吉林、安徽、内蒙古、江西、广西、福建、重庆、云南、甘肃和新疆15个省、市、自治区。该分类地区除了交通运输业线路运输规模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外,其他统计指标均处于全国水平之下,属于交通运输业的欠发达地区。这和该分类中的省、市、自治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有着直接关系。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比较发达的天津地区,居然也被划到这一分类。从数据上来看,可以得知这一原因:天津市的交通运输业投入不高,以至于交通运输业综合得分不高。总体上来说,这一分类地区交通运输业状况欠佳。虽然其地理区域辽阔,交通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业线路长度也处于全国平均以上,但是该分类地区交通固定资产投入排序仍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随着西部开发进程的加快,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投入的加大,根据当地的地理状况,加大交通运输业的投入,优化网络结构,这一地区的交通运输业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善。

(4)第四分类地区包括贵州、海南、青海、宁夏和这些省份及自治区。这一分类地区的各项交通运输业指标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属于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地区,这与该类地区恶劣的地形和经济不发达有着直接的关系。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差,自然环境也十分恶劣,经济对交通的拉动力小,交通增长模式亟待从“滞后型“转向”超前型“,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交通运输业方式上,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情况,发展公路、铁路和水路等传统的交通方式难度很大,成本很高,而且建设周期长。基于民航运输建设周期短、投资成本小、收效快的特点,在这一地区应着力发展民航运输,特别是发展支线航空,可加强这一地区内部之间交流,拓展与外界交流的区域,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结论

1.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按地区发展差异可以分为四类: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其发达程度与我国从东到西顺序依次减弱,与传统的交通区位线走向是基本一致的。

2.从数据结果上来看,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状况良好,西部地区很差。总体来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增长是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属于“滞后型”补救式增长方式,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运输结构和运输网络布局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3.在不同分类地区,交通运输业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在发达地区是被动地适应经济的发展;而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先导因素。交通建设能打破封闭经济的格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拓宽落后的资源市场,加速西部城镇化进程。对于交通运输业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则是加大对交通运输业的投入,优化运输结构和运输网络布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等.中国交通年鉴(2006)[J].北京:中国交通年鉴社,2006.

[3]李廉水,周勇.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状况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6).

[4]柯健.基于最优分割的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划分[J].统计教育,2007,(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篇10

关键词:合作博弈;囚徒困境;动态均衡

一、京津冀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

京津冀地区虽然互相比邻,但区域合作并不紧密。因为三方根据行政区域的划分确是独立的,所以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往往把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而将其他城市利益置于次要地位。出现“只强调我发展,不允许你发展”、“合而不作”等不良倾向,造成区域发展缺乏整体规划,无法实施错位发展战略,进而出现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闲置浪费的无序竞争局面。长此以往,发达的城市与相对落后的城市之间关系不和谐并且发展差距也会逐渐拉大。因此只顾追逐地方经济利益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此外,地方政府之间缺乏信任,政府间的合作协议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总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博弈分析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博弈需要满足的三点必要条件:第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方均应是理性的,我们把它们人格化为“经济人”。第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方收益不应该比由于参加合作而引起的直接损失低。第三,在区域合作过程中,利益所得最终应趋于一致。接下来,我们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合作博弈的分析:

现作如下假设,一种情况是如果两个地区均参与合作,那么双方合均会得10个单位的收益,与其恰恰相反的情况是,双方均不进行合作,则仅保持各自地区内的6个单位收益,还有种情况就是一方选择合作,而对方却选择不合作,那么合作一方会因为对方毁约不合作而承受2个单位的损失,不合作一方却侥幸多获得1个单位的收益。综上各种情况可以得到四种策略组合,如图所示的收益矩阵。

双方博弈收益矩阵图

上述的例子中于每一方来说,如果选择合作,就会面临对方不合作而损失2个单位的收益的风险,如果不参与合作,至少能获得原有的利益。由于对弈者我们均假设为“经济人”,在博弈过程中是理性的。所以各方都会采取不合作作为自己的占优策略,从而该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为(不合作,不合作),并且博弈方都没有改变这一选择的动机,这时就陷入了“囚徒困境”,它是一种非帕累托最优的均衡状态。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虽早已被提出,但至今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发展比起来还欠发达的主要原因就是各方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共赢,使区域整体经济发展陷入“囚徒困境”。为了从这种非帕累托最优状态走出,三方就要进行长期持久的合作。先作如下假设,在t时期,三方中的两方均选择Xi数量的合作,那么该时期选择不合作的数量就为2-Xi,根据上述收益矩阵,地区a选择合作时的收益为10Xi+4(2-Xi),选择不合作时的收益为7Xi+6(2-Xi)。由此可见,根据最优反应动态机制,只有当10Xi+4(2-Xi)>7Xi+6(2-Xi)时,即时,地区a才会在下一时期会采用合作的a策略,而只有当10Xi+4(2-Xi)4/5即Xi只能为1、2,此时代表着在t时期,京津冀地区只要有一个地区参与合作,地区a就会在下一时期采取“合作”策略。当Xi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上述博弈分析过程可以得出结论: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无限次重复博弈的过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博弈方很可能都会追求长期利益。各地区是整体区域经济体的博弈方,他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关联效应。依据结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树立区域新型利益观。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种良性的共同繁荣的发展关系,只有增加了区域整体的利益,各个地区才能在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其次,建立利益平衡机制。京津冀三方若想长期协同发展,应遵循利益共享和补偿适当的原则,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具体到京津冀区域来说,不仅需要给予河北省一定数量的利润补贴,还需要京津地区多向河北省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从而提高区域间的整体效益。最后,建立区域合作机构,加强沟通和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中各种规则的制定与实施。

参考文献:

[1]孙海燕.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以环北部湾地区为例[D].中山大学,2004.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